第一篇:关于台湾回归中国的几点思考
关于台湾回归中国的几点思考
“台湾问题涉及到中国的核心利益,中国要崛起,要实现复兴,台湾问题不解决,这个目标就是句空话。所以对台湾问题一定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国人要有忧患意识,不要以为现在台湾问题一切相安无事。帝国主义亡华之心不死,即使他们对中国也许并没有领土野心,但他们一直有分裂中国领土的决心和行动。”爱国台胞、旅美学者、中科院访问教授叶先扬先生如是说。
台湾问题的由来
我以为认识台湾问题,首先得了解它的历史,知道它的由来,历史和现在总是一脉相承。首先,台湾问题的形成,美日是始作俑者。中国本来就拥有琉球群岛的主权,接受琉球国王的朝贡。美国于19世纪50年代前后开始强行勘查琉球的煤矿资源,并且绕过清政府与琉球签约,视其为独立自主国家。1857年,美国驻华办工作人员在向美国国务院递交的报告中这样写到:“这个岛屿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不再是中国的一部分,一旦台湾在政治上,一如它在地理上一般与中国分离的时候,美国应立即占有台湾。”可见,美国对台湾觊觎已久。1871年,中日条约签订,有类似结盟的条款,引起美国注意,美驻东京公使认为“中日同盟对美而言是一大灾难”并积极部署设法使中日成仇并使日本与美国结盟,在亚洲为美国利益发言。同时,挑拨日本利用“牡丹社事件”不宣而战,出兵攻占台湾,拉开了日本夺取台湾的序幕。
二战后,台湾光复,后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就立即封锁台湾海峡。随后,美英与日签订“旧金山和约”,宣称日本放弃台湾,但没有说明其回归中国,成为现在台独分子“台湾地位未定论”的源头。但是该合约里没有一个中国人签字,并且新中国当时就发表了不承认该条约的外交声明。1970年,美国宣布将联合国托管的琉球主权交于日本,同时将主权属于中国的钓鱼岛的行政权交于日本。从而在中日之间留下了钓鱼岛这个矛盾冲突的楔子。
美国和日本的介入是台湾问题形成的根源,美国妄图通过占据台湾来牵制中国,最终却演变成了现在中国面临的难题——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的演变
台湾和大陆的主要争执,粗略地讲有三个焦点。最早是国共两党争夺全中国执政权的斗争,其后是两岸政治制度孰优孰劣之争,现在是分裂与反分裂之争,尽管制度之争还在持续。
在蒋介石时期,蒋介石和毛泽东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尽管双方所指的一个中国并不是一样的,但是他们都坚决维护祖国的统一。从终止战乱时期到民主化进程开启之初,台湾在政治制度、经济实力、社会进步以及生活方式上,较大陆都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台湾首开民主选举之先河,引发了大陆人民的许多遐想,于是人们开始津津乐道于“台湾模式”对整个中国的示范作用。但是,最近六年以来,台湾政治演变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现象,使“台湾模式”在大陆人民心中的美好形象轰然倒塌。大陆人民对台湾的民主政治依然关注,但已经逐渐失去了好感和尊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一是台湾的民主政治暴露种种缺陷,从政者本身更没有表现出令人为之敬佩的素质;二是台湾的民主政治并不是真正的民主,强势的利益集团能够不受约束地假借民主之名和手段,去追求自私自利的政治目标,包括“台独”。在陈水扁时期猖狂的“台独”潮流,就是台湾的领导人带头的,这就导致了现在的台湾问题最终演变为分裂与反分裂的格局。
台湾问题对中国的影响
毫不夸张地说,台湾问题是决定中国现状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还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的未来。虽然现在随着马英九时代的到来,“台独”问题有所遏制甚至不可能会发生。但是中国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仍受制于台湾问题,这一点可以从无数事实中清楚看出,其中主要有两点,一是军事,二是政治。在军事上,早在陈水扁时期中国大陆就不止一次的对外宣称:“中国希望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是绝对不承诺放弃武力。”台湾地区至今没有发生战争,将来也不一定真会发生,但只要台湾问题没有解决,台湾并没有要统一的意思,那就意味着战争警报一直在作响,大陆必须做战争的准备,这个准备必不可无少。
中国为战争所做的军事准备,起点远远高于两岸军力对比,着眼点是预防和阻止美国直接介入这场冲突。因此,中国军事准备的目标,显然是要追赶、甚至超越世界上最先进的军事科技和装备。中国近年来在尖端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在宏观上说是其长期追逐强国梦想的结果,但在微观上,这是对潜在的台湾战争所作出的直接反应。
表面上看,台湾问题对中国大陆政治的影响不如军事领域明显,但实际上,这种影响同样深刻。撇开两岸统一的长期目标不谈,对中国所有当政者而言,维护台湾和大陆的现状,早日达成共识争取收复台湾是最起码的目标。这个阶段性的历史使命,在政治日程上具有压倒一切的优势。这就意味着,台湾问题时刻处在中国最高执政者的视野之内,台湾局势的任何变化都会牵动北京最高决策层的战略思维和战略部署。
当然,台湾问题对中国大陆的影响,不只表现在军事领域和内部政治上。在周边安全的布局中,例如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以及在外交布局中,例如处理与欧美及周边国家关系的新思维,都能反映出中国大陆对台湾问题的极度关注。这并不是说台海局势是影响中国大陆所有决策的唯一因素,而只是说明台湾问题在中国政治的重要地位。
台湾问题的现状
2008台湾“总统”选拼结束之后,每一个拥护祖国统一的人都松了一口气。马英九及国民党赢得了大选,当时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说出了一番精辟之至语言令人感慨万分:“
二、三十年以后,大家可以骄傲地跟孙子说,2008年救台湾,我也是其中的一份子”。是的,如果那次选举仍由主张民粹主义的民进党赢得,而且“入联公投”又过了,那么台湾前途只有两条:一,将被大陆彻底困死。二,战争灾难不可避免。所以说,这次的选举结果最大的贡献:挽救了两岸的和平!
“入联公投”案没有通过,中美两国领导人也都长舒一口气。那紧绷的即将要爆发的中美军事对垒顷刻间化为乌有,一切的一切那些有惊无险场面的都过去了。国际舆论对马英九胜选也是一片欣慰,国民党重新执政后,台湾的紧张局势得到很大程度的缓和,给东亚周边的紧张局势也融合了一份欢欣的气氛。尤其是美国,阿扁政府后期给美国制造的麻烦够大了,在领会精神方面阿扁富有创造性的发挥的确令美有点招架不住,就像父亲对儿子,儿子做错了该打该骂但终究不能抛弃。但阿扁一意孤行过分的出格表现,也真的难为了美国。公开护短,得罪大陆并不会有好结果;硬来兵戎相见也许是两败俱伤;撒手放弃,又是决不心甘,就台湾对于美国的战略地位也决不容许它放弃。马英九的换届不仅解脱了美国骑虎难下的尴尬境地,因为至少国民党没有民进党那么激进的要闹台独,不会去轻易触怒大陆,毕竟国共的第三次合作牵引人连战还是国民党名誉主席。
从当时“入联公投”案没有通过来看,台湾人大多数还是不愿意搞台独的!民进党的台独纲领再不为台湾民众所接受,台湾人更看清了,靠民进党极端的意识形态是治理不了台湾的。“台独”的潮流已经随着马英九的上台渐行渐远了。“从选举的结果可以看得出来,台湾人民的心声是什么:台湾人民希望政府清廉,不要贪腐;台湾人民希望经济繁荣,不要萧条;台湾人民希望政治安定,不要内斗;台湾人民希望族群和谐,不要撕裂;台湾人民希望两岸和平,不要战争。”这是马英九在胜选后所发表的讲话。
虽然“台独”的危机过去了,但台湾问题的形式却依旧严峻。一转眼马英九执政已经三年了,马英九现在的理念不是统一,而是和平。他的原话是:“打造精锐新国军,确保台海无战事。”他的两岸政策是有两面性的,一方面,他不会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上主动挑衅大陆,在诸如开放大陆游客赴台观光等事务性经济型问题上会大开绿灯,为台湾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也符合大陆一直希望的增加两岸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马英九希望重整台湾目前的经济和军事状况,提高台湾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确保台湾不会太明显地落后与大陆,为将来可能的两岸谈判提高自己的筹码。按照他的原话,如果台湾自己没有实力做后盾,谈判就等于投降。所以马英九仍然会继续购买美国武器以抬高台湾的军事实力。台湾问题形式依旧不容太乐观!
美国对解决台湾问题的影响
美国在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事情上应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解决香港问题,中国是和英国谈成的;解决澳门问题,是和葡萄牙谈成的;解决台湾问题,该和美国谈了。美国才是解决台湾问题的谈判对象。一旦中美谈成,台湾当局面临的只是早一天还是晚一天接受的现实了。
中国先要向美国表明,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家统一的大事,希望美国积极主动配合,要求台湾当局接受“一国两制”,如果台湾不接受,美国应和中国一起采取行动,要求国际社会对台湾进行经贸制裁。如果美国不同意,中国将在国际事务和国际组织中采取与美国不合作的政策,今后在很多方面美国都不会再得到中国的支持与合作。
总之,与美国的关系对于解决台湾问题非常关键,这正是中国当局需要努力的主方向。但正视台湾的现状,虽然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是中国已经具备了主导解决台湾问题走向的能力,不论是美国还是台湾都会按照中国的意志而行,中国和平统一的目的一定能达到。
关于台湾问题的几点思考和认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对国家政治的关注。我坚信中国一定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台湾问题,给两岸人民一个满意的结果。
第二篇:对台湾回归问题的思考
对台湾回归问题的思考
台湾问题,又叫台海问题或者两岸问题,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从中国大陆败退台湾,所衍生的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问题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政问题。近年来,在与台湾的关系上,台湾从刚开始制定的 两岸协商寻求与奠定政治基础而在1992年达成的“九二共识”,接着因为“九二共识”有了两岸今天形成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大交流态势,使两岸关系得到了许多缓和。在对台问题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直坚持“一个中国”为底线。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多年来也一直在寻求台湾回归的途径,在经济、政治、军事等问题上面都给予了台湾高度的便利。但在各方面都享有高度便利的条件下,为什么台湾还久久不能回归?
一是国际因素的干扰是台湾问题形成当今局面的主要因素,也是导致台湾久久不能回归的关键因素。国际因素主要是日本和美国对台湾问题的干涉,日本是台湾问题形成的最初原因所在,而美国则是一直干涉台湾问题,意在把台湾同中国分离,以便自己控制台湾。从二战胜利前,美国就开始考虑安排战后格局的问题。从罗斯福提出的建一个大中国,到后来蒋介石节节败退之后,美国自信的认为可以对台湾实行实际托管,但因蒋介石死守“汉贼不两立”,所以再到后来杜鲁门上台为澄清美国对台政策上的混乱,确立一系列政策不干涉中国内政,但又在后来反悔,最后在朝鲜战争之后,策划了《旧金山和约》提出“台湾未定论”。而日
本虽在与新中国建交的之后对台湾问题的干涉有所收敛,但插手台湾的野心从未消退,2005年美日在举行“安保会议”之后发表的《联合声明》中,第一次把台湾海峡列为练功的“共同目标”,声称鼓励和平结局有关台湾海峡的问题。其实这把日本干涉中国内政、支持“台独”的面目表现出来,成为了台湾问题的另一大国际障碍。这两大国的目的都是“以台制华”,而很多台独分子的底气也都是从美国来的,也有的国家如今还与台湾保持着邦交关系,所以从如今的国际形势上来看,要消除台独分子不是件容易的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也是台湾久久不能回归的因素之一。
二是在政治上台湾领导人都持台湾独立的态度,坚持两个中国,这对台湾回归问题也是有重要的影响的。从蒋介石坚持一个中国,但是要以中华民国为国号,致使在蒋介石执政期间台湾不能回归;到李登辉在两岸关系上鼓吹“两个对等的政治体”、“两岸分裂分治”,阻挠两岸关系的发展;再到陈水扁登台一直沿用李登辉的台独政策;到现今的台湾执政人蔡英文也只是主张两岸和平友好发展,对台湾回归问题也没有积极的态度。一个领导人的政策对所领导人民的态度起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如果台湾的历届领导人能慢慢地往祖国靠近,那么台湾回归也就指日可待,但是如果每届的领导人都坚持两个中国的政策,那么台湾回归也就遥遥无期了。
三是台湾人民的怨恨心理,这也是台湾久久不能回归的因素之一。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隶属于中国的台湾及澎湖列岛等地划归日本,直至二战结束,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当时的台湾人民看来,这无疑是被自己的祖国抛弃了,他们在当时有挣扎过,抗议过,但还是没改变
被划给日本的命运。这就像是家长因家庭经济所迫,把自己的亲生还是送养给别人,当家庭经济好了,又要把孩子要回来,孩子心里怨恨亲生父母当初把自己送人了,不愿与自己的亲生爸妈相认的情形。虽然心里有爱,但也有恨。还有一点是,随着老一辈人的逝去,年轻一辈对祖国没有太多的感情,可能看到被划的那一段历史还对祖国持怀疑的态度,没有太多的热爱反倒有了恨,且台湾在被日本统治的那几年,经济等方面的发展也不错,所以更加不愿意回归祖国了。对这个问题,中央其实不太重视,但我认为这也是台湾人民不愿回归的一个因素,对此,相信采取政策去改变台湾人民的看法,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回归祖国的。
以上三个原因都是我认为的台湾久久不能回归的重要原因,且这三个原因问题都是不容忽视的,要解决台湾问题就要从这三个形成问题的原因入手,但从分析上来看要解决这三个问题是很不容易的,要对付国际大国的干涉,还要解决历史遗留的问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国家的能力强了才能排除外来因素的干扰,也要制定近期和长远的政策,努力加强与台湾的合作,增加两岸人员的来往,增设两岸的交通设施、通信设施,从根本上排除台湾人民对祖国的偏见,对台独分子实施部分强制措施的同时,对台独分子进行政治教育。
最后,综上所述,我认为在对台问题上,不能过于急功近利,在各方面的阻碍下,想要快速地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不然台湾问题也不会拖到现在还未解决,但在中央一味地给与台湾便利政策的情况下,台湾还未有回归迹象的现象下,中央应调整政策,适当的采取一些更为强硬的措施。软硬兼施,也许会比一味地施行便利政策好得多,例如可以对
台湾当局执政人适当地施加压力,对民间的台独分子严加查处,并采取强制措施等。
参考文献;
百度《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的由来与现状》
第三篇:台湾回归问题论文
台湾回归问题之我见
在学习了《新中国军事与外交》这门辅修课后,我对本来就很感兴趣台湾问题有了新的看法,课上老师从多个方面为我们分析了台湾回归问题的复杂性,然后我进一步认识到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所产生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
其实我以前一直和许多同学一样持武力回归的看法,这主要是基于我们中华民族实在是遭受了太久太深重的压迫和剥削,而我们这代年轻人又是在不断地爱国主义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就像老师上课讲的,我们学的历史课本其实很多都是不全面不客观的事实,因此我首先有必要阐释一下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对台湾问题激进派思想的起源和发展。我们似乎在不断地被强化这样一种思想,就是台湾早晚是会回归的,我们自己(中国大陆)只需要不断发展经济,只要我们的经济实力达到一定水平了,台湾肯定愿意回归了。于是当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不断在媒体上看到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时就按捺不住了,中国收回台湾的时候就要到了!为什么我们政府还是一直保持这种遇到令国人愤怒的事情后仅仅只是“表示强烈谴责”?就不会拿出一点实际行动来?进而网上就出现了各种咆哮体,骂中国政府软弱、外交能力差,很多激进言论也就出来了,在这种环境和氛围的烘托下,作为青年学生的我们思想活跃,血气方刚,自然很容易成为这里面的主力军,武力统一台湾的想法也就这样逐渐蔓延。
然而,我最近在看了很多台湾本土文人、学者和老百姓的说法后觉得也许真的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我记得有一位台湾学者曾说过:“我宁愿经济不那么发达,国家不那么强大,但是不能接受我、我的孩子,生活在有限自由的环境里。公平、公正的社会是我的追求,更甚于财富。”我们曾一厢情愿的认为经济的发达是吸引台湾的手段,可是自由和平等才是人家追求的生活方式,而大陆如今的体制无论怎么看远达不到人家所说的公平和自由。“我是一个台湾人民。我的立场是偏蓝的,我乐见两岸的统一,但是不是现在。台湾与大陆血脉,文化,语言文字相通,具有统一的基础。台湾地小人少,市场小,物资少,经济无法达到好的规模,与大陆统一是有益的。但是这个统一有一个前提,就是大陆必须先实现了自由,民主与法制。”台湾学者认为,美国式的民主与法治不是不可能在东方开花结果的,你尽可以说这些都是假民主假法制,然而至少人民大众在这种体制下真正参与了政治,真正以各种方式了解和主宰了国家的前途和发展,自由的思想可以说是真正渗透在了人民的心中。
再说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其实使用武力的严重后果是不言自明的,美国等西方国家会插手不说,台湾本土人民也会强烈反抗。就算最后把台湾攻陷了,大陆也捞不到什么好处,自我损失先不计算,台湾肯定是一片废墟了,重建起一个现在的台湾哪的需要多少年?最重要还不是这个,把台湾攻陷了就算台湾统一了吗?显然不是,引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你尽可以把我打倒,但你绝不可能把我征服”台湾人民会毁灭自己家远的大陆有好感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总的来说我现在是不支持使用武力的。
然而,如果真的要问我该怎么解决台湾问题呢?我其实也不知道,我只能说经济是必须要发展的,这是大前提,但更重要的是体制也是要改革的。怎么改,何时改,这都需要一步一步来,不可能说一晚上过去早上醒来中国体制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台湾就回归了,所以作为年青一代的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耐心,尽管如今所谓的“深化体制改革”口号显得是那么的苍白……
最后借用一下教科书式的话,“本着“一个中国”的原则,以两岸人民的利益为基础,以和平的 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增进互信,加大两岸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 合作,通过实质性的谈判,商讨出各方面都基本能接受的方案,改善 和发展两岸关系,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维护祖国的统一、团结、繁荣。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所有华夏儿女的共同愿望。”是啊,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希望祖国统一,我也不例外,至于用什么方法统一什么时候统一,我们翘首以盼。
李畅
100155092
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
第四篇:《我为台湾回归献计策》微型课程
《我为台湾回归献计策》微型课程
一、背景概述
《祖国统一大业》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①第六单元第22课的内容。本微型课程《我为台湾回归献计策》是继学生在学习了“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以及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的基础上开发的,分一课时完成。台湾问题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台湾回归祖国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国人的心愿。但是台湾迟迟没有回归祖国的怀抱,台湾问题仍然困扰着我们。在当今的局势下,台湾回归祖国面临重重困难。本课程希望在介绍台湾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分析探究能力,为台湾回归中国献言献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认同感,增强早日和平统一台湾的信心和决心。
二、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台湾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分析阻碍台湾问题的因素以及解决台湾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分组搜集并整理关于台湾问题的资料,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团体协作精神。
通过模拟记者招待会,锻炼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实问题;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大陆发展与台湾关系的政策措施,理解中国人民要求实现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认识到海峡两岸的联系和交流越来越紧密。
通过学习,认识祖国统一是民心所向,是全体海内外中国人的共同心愿,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认同感,增强早日和平统一台湾的信心和决心。
三、微型课程类型:补充延伸型
(一)选题说明:本微型课程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①第六单元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是对《祖国统一大业》的补充延伸。
(二)台湾问题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祖国统一大业》这一课的课标要求是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这本书对于台湾问题的介绍比较简略,仅仅是介绍了自1979年以来到2005年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但事实上,台湾问题错综复杂。课本中体现的仅仅是两岸关系发展友好的一面,所以,希望通过本节课的课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台湾问题的由来,以及台湾与大陆分离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希望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为台湾回 归祖国的怀抱献计献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认同感,增强早日和平统一台湾的信心和决心。
(三)对教材的补充延伸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台湾问题的由来;
②台湾与中国分离的原因;
③从法理、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方面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
四、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
(一)从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学识水平与能力的角度
1、运用多媒体进行歌曲欣赏、图片展示,通过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将时事热点与学生学习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
2、初中地理学习了港、台的区域地理知识;初三政治课学习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语文课学习了余光中的《乡愁》,闻一多的《七子之歌》,邓小平“关于香港问题的基本政策”。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对这一课题有一定认识,并感兴趣,要加强从历史角度正确看待港、澳、台问题。
3、高一学生探索求知热情高,理性思维能力正在形成,世界观、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祖国统一大业》的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政治及德育课程中都曾接触过,对相关知识有比较充分的了解,而且在经过了几个月高中历史的学习之后,已基本熟悉了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本微型课程采用学生探讨知识为主,教师适当加以点拨,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示图片与资料,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有比较直观的认识。同时运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在了解台湾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分析探究能力,为台湾回归中国献言献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认同感,增强早日和平统一台湾的信心和决心。
(二)从学科教学或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的角度
1、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2、备考指要:1.港、澳、台问题的由来,这既是涉及中国内政的历史问题,又是涉及中国外交的现实问题。2.“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实践:“一国两制”的涵义及在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台湾问题解决中的运用。3.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挫败分裂祖国的阴谋,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的重大历史意义。
3、学科教学:初中已初步了解古代台湾与大陆的联系,荷兰、日本等国侵略台 湾,台湾问题的大致情况,但是不够系统全面。本微型课程让学生课前搜查整理资料,锻炼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分组合作,自主探究,充分体现新课程要求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特色,学生走进历史,神入历史,与历史人物对话。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教法设计:根据情意原理,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运用有关的资料为学生营造历史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已学过的历史和学生曾经、现在经历的现实,从而既解决教学的重点,也提高学生初步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根据活动原理,让学生充分参与,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突出三个结合: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结合;课本知识与课内体验相结合。
2、学法设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角色扮演法。
要求学生分组合作,自主探究,提高学生分析探究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采用角色扮演法,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同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分析探究能力,为台湾回归祖国献言献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认同感,增强早日和平统一台湾的信心和决心。
3、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图片展示和歌曲欣赏,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大知识信息的容量,使内容充实、形象、直观,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四)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多媒体教室
2.教师列出如下提纲,让学生分组检索和整理相关的信息资料:台湾问题的由来、台湾和大陆的关系、台湾与美国的关系、台湾与日本的关系和解决台湾问题的方法。
五、基于问题的学习的课程实施方法
1、(播放闻一多先生创作的《七子之歌——台湾》)
提问: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实以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台湾与祖国分离的历史现实,作者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期盼之情。
2、通过温家宝总理在2003年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吟诵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临终前写的一首哀歌——“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恸哭。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家乡,家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山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之殇”,表达了中国人们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期盼之情。台湾与中国大陆仅仅是一峡之隔,就是这一道浅浅的海峡,是我们国家最大的国殇,也是台湾与大陆民众最深的乡愁。这座孤悬海外的小岛与祖国分离的太久,但海下的土地紧紧相连,两岸的人民同根同源,这是割不断的情,斩不断的根。
3、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明白“台湾问题是如何产生的”。(1)历史上大陆与台湾的关系——自古以来台湾就是属于中国的。
公元230年,三国东吴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水军一万到达被他们称为“夷洲”的台湾,是历史上有书为证的中国王朝第一次与台湾的联系。
公元607年,隋炀帝先后派出羽骑尉朱宽、海师何蛮等人两次前往台湾。南宋时,在台澎地区设置管理机构,澎湖已列入福建晋江县版图。
公元1335年,元朝正式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澎湖列岛和琉球群岛。1661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1662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公元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1885年,清政府正式将台湾建为行省。
(2)台湾在法理上属于中国——在几次国际会议的确认下,中国对台湾有着无可争议的主权。
近代以来,在腐朽落后的清政府的统治下,中国受尽了殖民主义的侵略。台湾与祖国分分合合,屡经波折,中国对台湾有着无可争议的主权。
至二战结束后,台湾就已经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而如今的台湾问题是蒋介石败退台湾而产生的,是内战问题的延续。
外国反华势力插手台湾问题,推行“以台制华”战略,是台湾问题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1950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阻挡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的进程,美国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
1979年中美建交后,美国一方面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利用台湾问题遏制中国。美国虽表示遵守一个中国的政策,但仍强调坚持《与台湾关系法》对台湾的承诺,使台湾问题进一步复杂化。
(3)内政问题不容干涉。
至二战结束后,台湾就已经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而如今的台湾问题是蒋介石败退台湾而产生的,是内战问题的延续。
外国反华势力插手台湾问题,推行“以台制华”战略,是台湾问题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1950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阻挡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的进程,美国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
1979年中美建交后,美国一方面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利用台湾问题遏制中国。美国虽表示遵守一个中国的政策,但仍强调坚持《与台湾关系法》对台湾的承诺,使台湾问题进一步复杂化。
4、课堂问题探究:台湾问题如此纠结的原因。
(1)在了解台湾问题由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心理方面的原因: ①历史上台湾屡屡被割让,当地民众有被抛弃感;
②蒋介石统治台湾时采取的高压政策更加深了民众对大陆的怨恨;
③日本统治台湾的50年里,对台湾同胞进行的思想灌输,是台湾民众产生了亲日情绪;
④历史上荷兰、日本、的殖民统治以及国民党的统治,使台湾人民尤其是土著人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欲,不想再被“外省人”统治。
(2)根据台湾的形势,教师分析政治方面的原因:
1971年6月,美中情局鼓吹“台湾政权台湾化” 的言论,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1991年10月,民进党在所谓的“人民制宪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要“建立台湾共和国”,明确将“建立台湾共和国”作为其“奋斗目标”。
1995年6月,李登辉以私人访问为名,在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舆论,鼓吹“台独”。
1999年7月9日,距离退出政坛只有10个月的李登辉,抛出的旨在分裂中国的“两国论”。
2000年3月18日,民进党陈水扁、吕秀莲当选第10任正、副总统。国民党在选举中宣告失败,结束长达50年的执政,沦为在野党。
2002年8月3日,世界台湾同乡会联合会第二十九届年会在日本东京举行,陈水扁透过电视直播方式致词宣称,“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台湾与大陆,一边一国,要分清楚”,他并鼓吹“公民投票”决定“台湾前途”。陈水扁上台后推行了一系列实质性台独活动。
(3)从2005年大陆和台湾经济状况表格比较,引导学生分析经济方面的原因: 由此可见,中国大陆的经济实力与美日等一些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在人均生活水平上还不及台湾,因此,美日对台湾的吸引要大于大陆,这也是许多台湾人有亲美亲日、排斥大陆的情绪的原因之一。
(4)从国际方面来说,针对当今国际形势,教师分析原因: ①利用台湾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
②通过对台军售牟取美国军事工业集团的利益。
③通过不统不独的局面维持美国对中国的影响,也维护美国的利益。④利用台湾的民主经验对中国大陆进行和平演变。⑤通过维持台湾海峡的和平局势维持东亚的稳定。
不仅如此,美日同盟 《联合声明》把“台湾问题”作为共同关心事项。面对日益强大的中国,他们希望通过台湾制约中国的发展,他们的浪子野心可见一斑。本来是中国内政的台湾问题,由于有了美国和日本的干涉,使得台湾问题更加复杂化,台湾回归中国更加曲折。
5、台湾重归祖国怀抱,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由老师扮演记者,同学们扮演国家领导人,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国家领导人,你会如何解决台湾问题呢?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充分发挥自己的分析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畅所欲言。最后由教师从法理上、政治上、经济上、军事外交上和文化上思考。(1)法理上:
对这一内政问题咬住青山不松口,继续围绕台湾问题是内政问题,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主权问题不容让步等这些内容,将这些内容写入宪法,并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这是一个动口的措施,但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古人讲“名正言顺”,这正是一个正名的过程,陈水扁可以搞法理台独,我们也可以法理促统,应该在这方面重视起来。(2)政治上:
统一战线,谋求第三次国共合作;
政党、社会团体之间的交流,以非正式交流带动正式交流; 进一步完善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3)经济上:
稳定国内发展势头,给台商来大陆投资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鼓励大陆去台湾投资,加强两岸商贸合作。(4)军事外交上: 国防现代化;
争取国际支持,改善中美、中日关系,坚持《上海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和《八一七公报》;
利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5)文化上:
加强台湾与中国大陆的科教文卫体合作;
举办民间宗教祭祀活动,增强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认同感。
台湾重归中国的怀抱,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尽管面临着多方的阻扰,但是我们始终相信,台湾最终会回到祖**亲的怀抱。
6、教师总结:长期以来,台湾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中国的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台湾和大陆携手合作,互补互助,发展经济,共同振兴中华,台湾同胞将与祖国其他地区人民一起共享一个伟大国家的尊严和荣誉。最后,我们以余光中先生的一首《乡愁》结束今天的课程。我们和余光中先生一样期盼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六、多元化课程评价方法(一)学生自我评价 1.习题反馈调节
1、下列关于台湾问题的形成与解决叙述正确的是(B)
①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完全是中国内政 ②台湾问题是由于涉及到美日等国,现已成为一个国际问题 ③我国政府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一国两制”原则 ④目前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和外国反华势力是阻碍中国统一的主要障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海峡两岸从敌对隔绝到频繁交往转变的原因是(D)
①“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 ②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海峡两岸交流缓和的政策 ③台湾当局也被迫逐渐放松对“三通”的限制 ④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要求和努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中国国民党前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时说:“两岸合作,赚世界的钱,有什么不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B)
A.表达了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B.两岸经济合作实现共赢 C.希望两岸实现三通 D.两岸应该实现全面合作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50年前的8月23日傍晚,金门岛上正在举行宴会。忽然,海峡对岸数百门大炮万弹齐发,一时间岛上一片火海……从此以后,两岸炮战不断。数月后,大陆宣布: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再后来,双方只将炮弹打在无人的滩头上,成为象征意义上的“炮战”。到1961年12月改为只打宣传弹,直至1979年元旦,徐向前发表声明,停止炮击,两岸炮战正式结束。(1)据材料一,归纳台海两岸关系的变化趋势。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材料二
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访友、观光或者来做生意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的已有近800万人次,其中1995年达133万人次,占台湾出境人数的1/3。大陆去台湾探亲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人员也有7000多人次。(2)据材料归纳80年代至90年代两岸关系进展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2008年3月22日台湾举行了入联、返联公投,因参与公投的人数,均未达法定成案门槛,遭到否决。关心台湾与两岸前途的人都应同意,此番公投未过关的意义。(3)举例说明中国人民捍卫台湾主权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
材料四
在8〃23金门炮战50周年之际,传来了建设金(门)厦(门)跨海大桥的消息。金门与厦门只有一海之隔,相距17海里,“小三通”客船只要40分钟航程左右就可抵达。台方提出的方案是和大陆共同合作,从厦门大嶝岛或是小嶝岛建 立跨海大桥直通金门。当地不少民众认为,大桥一旦兴建,可以带动双方交流,那时金门就不是孤岛,不但减少战争发生可能,还可解决金门水电问题,金门就可建设成“厦门的后花园”。(4)对比材料一、四,金门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意义何在?
答案:
(1)由战争对抗到结束战争状态。由主张武力解放逐渐转为以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2)两岸民间往来、贸易交流、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原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两岸人民血脉相连;两岸的共同利益等。
(3)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祖国。岛内:台独势力;国际:国际反华势力。
(4)由台海对抗的前沿转变为台海直接联系的桥梁。有利于金门的稳定和发展;便于两岸人民之间日益密切的交流往来;也充分证明“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正确。
2.知识整理,形成系统
(1)台湾问题的由来
(2)分析台湾问题阻碍的因素
(3)分析解决台湾问题的方法
(二):对微型课程课堂表现评价、学习效果的评价
1、课堂表现评价采用教师依据学生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认真听课、完成课堂练习等进行定性评价,分优秀、良好、合格、有待提高四个等级。
2、学习效果评价采用课堂学习效果评价(选择题)+作业方式评价(材料分析题),根据学生的正确程度评价。
(三)教师对微型课程的整体评价
从教师讲解台湾问题的由来,再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阻碍台湾分离的因素,最后由学生分组讨论解决台湾问题的方法。本课程层层递进,引发学生思考,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关心社会的主人翁意识。本课程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歌曲欣赏、展示图片与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运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在了解台湾 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分析探究能力,为台湾回归中国献言献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认同感,增强早日和平统一台湾的信心和决心。本课程突出了三个结合: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结合;课本知识与课内体验相结合,体现了新课标中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
第五篇:中国财政收入增长分析--回归分析
中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金靓
中国财政收入增长分析
一、案例:中国财政收入增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各项指标节节攀升,其中财政收入更是以持续两位数的高增长让人刮目相看,为了分析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原因,我从国家统计局网站收集了包括GDP、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以及房地产投资等可能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近十五年的数据建立模型进行分析。
二、回归模型建立
Y=+1X1+2X2+3X3 其中:Y=财政收入X1=GDP
X2=居民储蓄存款余额X3=房地产投资
三、统计数据:(单位:亿元)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财政收入 ***611444***89042***649387605***518
GDP 6079471***0289677992***333***8******0507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73762869111036***05116******
房地产投资 3149 3216 3178 3614 4103 4984 6344 7791 10154 13158 15909 19423 25289 31203 36242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四、使用EXCEL回归结果检验结果如下:
第1页
回归统计
Multiple R R Square
0.998878772 0.997758802
SS 5.71E+09 12821362 5.72E+09
Adjusted R Square 0.997147566 标准误差 观测值方差分析
回归分析 残差 总计
df 3 11 14 1079.619537
Coefficients 标准误差
MS F Significance F
1.9E+09 1632.363 7.5474E-1
51165578
t Stat P-value Lower 95% Upper 95%
-5798.111236 2045.92279 0.020105687
0.1530528
Intercept GDP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房地产投资
-1876.09422 1781.937-1.05284 0.314993 0.086579244 0.030202 2.866698 0.015332 0.01352142 0.025319 0.534034 0.603943 1.060447108 0.290672 3.648262 0.003832
-0.042206241 0.06924908 0.420682626 1.70021159
五、模型的回归分析解释 根据上述结果,可把模型描写为:
Y=-1876+0.0866X1+0.0135 X2+1.0604 X3 统计中:
相关系数,-1R1,正为正相关,负为负相关,越接近1相关性越高。式中R=0.9989,表示模型的表现出非常高的正相关。
判定系数(决定系数),为相关系数的平方,在判定相关性时通常用判定系数R2,越接近1相关性越高,本模型R2=0.9977,同样表示相关性很高。
R2,是对R2进行修正后的统计量,结合了样本量和模型中解释变量的个数。在与另一个加入其他解释变量的模型比较时常用。
标准误差:样本统计量的标准差,指任何一个统计值的误差有约68.3%的可能性在一个标准误差内。这里误差值为1079.62亿。
观测值:即样本量。这里我选取了近15年的数据,故观测值为15。
: degree of freedom自由度,自变量的个数。这里回归分析的自由度为3,残差自由度为15-3-1=11,总自由度为15-1=14
样本数据平方和。
第2页
样本数据平均平方和。
: 方差分析统计量,H0:0(回归模型中所有自变量不是因变量的主因);H1:0(回归模型中有自变量是因变量的主因)。建立方差分析统计量F=
SSR/1,回归模型所有变
SSE/(n2)
量联合显著性检验,在数值足够大时可拒绝原假设,本题中F=1632,足够大,拒绝原假设H0,H1成立。
F检验的显著性检验,其值为F检验的p值,比如取95%的置信水平,则Significance F<0.05时可拒绝原假设,总体样本回归模型的有效性显著。本题中Significance F=7.5474107,足够小,所以F检验的显著性极高,本回归模型有效。
截距,当所有自变量为0时自变量的值。这里指当GDP、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和房地产投资为0时,财政收入为-1876.09亿(理论值)
系数,这里指、
1、
2、3各值,可直接代入假设模型。标准误差 : 这里是指以上、
1、
2、3各值的标准差。
t Stat : 样本(系数)检验,建立假设:H0:0(该自变量Xi为因变量Y的主因);,然后建立t检验统计量:H1:0(该自变量Xi不是因变量Y变化的主因)
t=
sYX/(XiX)2
i1n
=
sYX/(XiX)2
i1n
,根据自变量的t 检验可以确定自变量对于因变量的影
响程度。本题中对于X1、X2、X3的t Stat分别为2.87、0.53、3.65,根据t分布,X1、X3对Y
影响足够大,而X2的影响很小。
上述t检验的p值,指自变量t检验的置信水平。如果取95%置信水平,则当p0.05时拒
绝原假设,t检验的有效性超过95%,此自变量对因变量有显著影响。此题中GDP和房地产投资的p值分别是0.015和0.004,对因变量财政收入的影响较大,而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p值为0.604,显然对因变量财政收入没有大的影响。
:下限95%,上限95%。自变量95%可信区间的上下限。
六,案例分析结果
根据上述分析,国家财政收入受GDP和房地产投资的影响比较大,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即随着GDP的增长和房地产投资的增长,国家的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其中房地产投资对财政收入的带动效应尤为明显。而作为居民财富标志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对国家财政收入影响较小,说明财政收入并不是随着人们的财富水平的增长而相关增长的,说明国家的财税政策可能存在某种层面的不合理性。而近期房地产投资热的部分原因可能来自于对财政收入的追求。
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