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彝族海菜腔田野调查报告
彝族海菜腔传承现状的田野调查报告
河南淇县教研室 李 文 杰
为完成导师普丽春教授主持的2009年“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校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和本人的毕业论文《彝族海菜腔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2009年12月至2010年1月笔者先后两次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建水县和石屏县进行了田野调查,共计34天,现将调查资料与分析结果作以下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调查内容:彝族海菜腔在家庭、社会和学校中的传承现状
(二)调查时间:2009年12月24——12月29日 2010年1月5日——1月31日
(三)调查地点:建水县:南庄镇高寨村、甸尾乡跃进村委会泥冲村、青龙镇老李硐小学、官厅镇桃园希望小学、临安镇庄子河小学
石屏县:文化馆、龙朋镇文化站、龙朋镇巴窝村、龙朋小学、龙朋镇巴窝小学、石屏三中
(四)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笔者共发送三种形式的问卷:
第一,村民访调查问卷。本研究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80份,调查对象为石屏县龙朋镇巴窝村委会大寨村人,调查方式为随机调查,因为被调查人中很多不识字,故年老的被调查人多由笔者提问并做记录;
第二,中学生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石屏三中(包括初中生和高中生)的部分学生,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为197份,有效率为98.5%;
第三,小学生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石屏县龙朋小学5、6年级部分学生和巴窝小学4、5、6年级的学生,发放240份问卷,回收24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238份,有效率为99.2%。
2、访谈法。被访对象主要有:建水县、石屏县文化馆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 ;石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关领导;建水县教育局领导;石屏县龙朋镇文化站有关领导;被访学校的领导及师生。
3、参与性观察法。运用参与性观察法,深入到龙朋镇巴窝村,与当地人“同吃”、“同吃住”、“同劳动”,通过日常生活的接触,直接倾听、观察和体验当地人所思所为,更深入、更真实的获得其对海菜腔文化的认识、态度、价值取向及传承和发展的看法,为探讨传承策略提供有力的依据。
二、调查内容
(一)彝族海菜腔概况
彝族,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川、滇、黔、桂四个省区,大多居住在金山江、红河、南盘江、北盘江等两岸的山区和高寒山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内的石屏县城东南有一个被称为“人间第二西湖”的异龙湖,方圆近百里,民族艺苑中的一枝奇葩——海菜腔就发源于此。异龙湖内盛产一种可以食用的植物“海菜”,彝族支系尼苏人在湖内边打捞海菜、打渔撒网边高唱民歌,因这种民歌与海菜相关,就被当地人民称为“海菜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生产、劳动时创造1独特的娱乐形式——海菜腔在明末清初逐步演变成为以情歌为主的文化形态,演唱它的地点也多由湖上转移到“吃火草烟”玩场。“吃火草烟”是石屏、建水、通海一带彝族青年男女独特的娱乐方式,因姑娘们给小伙子装烟丝、燃烟,小伙子吃(吸)烟而得名,“吃火草烟”多选择夜晚在村外的山头上进行,伴随着熊熊篝火,他们通过唱海菜腔,跳烟盒舞而达情言爱,谈天说地,自娱自乐。这种恋爱方式因与中国传统的“遏人欲而存天理”的儒家思想格格不入而被认为有伤风化,多次被封建王朝禁止,故海菜腔又得一贬称“草曲”。文革期间被列入“四旧”行列的海菜腔更是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吃火草烟”的青年男女被驱赶,被打击,甚至被当成阶级敌人来批斗,造成了无人敢唱海菜腔,人人羞唱海菜腔的状况。以顽强的生命力延续下来的海菜腔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高度重视,并创造了一系列辉煌的业绩:2001年,石屏县龙朋文化站和云南田丰音像制品公司拍摄的滇南彝族四大腔,推向市场;2002年,石屏县民政局与田丰公司合作摄制了彝族尼苏歌舞、舞龙等三盘光碟,推向市场;2004年民间艺人施万恒、李怀秀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西部民歌大赛获原生态对唱组金奖;2005年李怀秀、李怀福姐弟参加全国青年歌手大赛获原生态唱法金奖;2006年5月, 海菜腔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菜腔流传于建水、开远、个旧、通海等地,是彝汉民族交融的产物,它是彝族唱腔、汉语
唱词的完美结合。它集独唱、领唱、对唱、齐唱、合唱于一身,音域宽广,高亢如山峰叠起,低缓似溪水潺潺,被誉为“滇版诗经”、“没有污染的艺术”、“民族中的美声唱法”、“真正伟大的艺术”。
(二)传承现状
1、家庭传承现状
家庭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开端,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看,这种个体社会化实际上就是个体学习文化的过程,是个体“文化化”的过程,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过程。家庭是所有文化的一种基本的教育与传承机制,是一切文化的基础学校。家庭文化传承是一种在家族内进行的传承形式,主要通过长辈对晚辈的口耳相传、言传身教,家庭成员的互相学习传承本民族的文化。
海菜腔大多是青年男女在玩场上演唱的情歌,故传统海菜腔传承是排斥家庭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海菜腔不在家庭传承的风俗习惯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具体表现为这种传承方式得到了广泛认可,海菜腔演唱能手开始教自己的子孙唱海菜腔了,家庭成为了海菜腔文化传承的新的传承场。笔者以后宝云为例说明这种变化。
后宝云,男,彝族尼苏(三道红)人,1942年11月生,石屏县龙朋镇巴窝大寨村一社人。海菜腔烟盒舞高手,擅长即兴创作,白话腔出口成章,烟盒舞优美洒脱,被当地群众誉为“海菜腔师傅”、“曲子老板”、“款白话大王”、“烟盒舞能手”。他多次到北京、港台及国外演出,并长期致力于培养了海菜腔烟盒舞新人的工作,“中国西部民歌大赛金奖”、“第十二届青年歌手大奖赛原生态组金奖”,“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一等奖”获得者李怀秀就是他的弟子。2008年后宝云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菜腔代表传承人。笔者田野调查时常见后宝云和他的几个儿子、媳妇、孙子孙女、侄子侄女、外孙外孙女同唱同跳,悉心教他们歌舞技艺。当我问到海菜腔家庭传承的变化时,他说出了下面的一番话:“文化大革命后人人都把海菜腔当成不好的东西看待,更别说学唱了,为了不让我去玩场,老伴甚至把大门锁了起来。有几次我为了去玩场,只得顺着院子里的柱子爬到墙上,然后翻墙跳出去。其实我家老大和老三嗓音都特别好,只是当时家里不许唱海菜腔,也不知唱歌还能带来好处,我就没有教他们了,想起来我还是挺遗憾的。现在和那时大不一样了,会唱海菜腔成为光荣事,在家里唱也成为很正常的事儿。我家老三这几年也开始学唱海菜腔了,但年龄有点大,已经40岁了,没有多大出名的机会了。我现在更重视教我的孙子这一辈的,老三家的后颖和我女儿家的姑娘非常爱学,对海菜腔、烟盒舞都有极大的兴趣,我打算把他们培养成我的接班人。还有,我的大家庭(指与他有较近血缘关系的家族)里有18人都在跟着我学习海菜腔和烟盒舞,我最小的孙子才7岁,但是已经开始跟着我学唱海菜腔了。通过后宝云老师的话我们可以看出,人们之所以接受了海菜腔的家庭传承方式,一是因为多元文化的时代语境下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原来被封建意识支配的不可登大雅之堂的“草曲”已被人们理解和欣赏;二是因为受到海菜腔带来利益的趋势,海菜腔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以后,国家级和州级的传承人会有一定的津贴,(如海菜腔国家级传承人后宝云老师一年可得到8000元补助),特别是李怀秀、李怀福又因唱海菜腔而声名大震成为当地的名人后,人们对海菜腔的认识和期待已不同以往。功能主义学派把文化看作是满足人类需要的人工体系。家庭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社会有着密切地联系,文革期间海菜腔等少数民族文化被统治者贬低和打击,人们自然会因满足统治者意识形态的需要而扬弃海菜腔。现在当传统文化被人们重新尊崇后,海菜腔又因能够满足人们经济、个人成就等需要而得到人们的认同。
2、社会传承现状
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并不能仅依靠一个人或几个人,必须依靠整个社会的全体成员参与,因此,社会教育与文化传承同样有着密切的关系。海菜腔文化社会传承的基本特征
(1)地域差异性
按照地理位置,石屏县可大致分为南部山区、北部山区、县城及其周边坝区三部分。与此相对应,海菜腔在长期传承过程也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并且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演唱风格。据石屏县非物质保护中心主任何其祥老师介绍,以牛街镇为中心的南部山区,人们对海菜腔的传承最为传统,他们几乎是原汁原味的传承,但他们和现代传媒联系较少,故社会影响不大,大多数传承人仅限于在村庄内演唱;以龙朋、龙武、哨冲镇为中心的石屏北部山区,人们对海菜腔的传承结合了其他少数民族音乐的成分,甚至融进现代音乐因素,社会影响较大,走上舞台,被外界所认识的海菜腔演唱者大多来自该地区,如后宝云、施万恒、李怀秀、李怀福;县城及其周边坝区传承最差,很少有人会唱海菜腔,即使是在异龙湖举办的演唱活动,其歌手也大多从南部山区和北部山区来。功能学派认为文化是一个整体。文化的生成和变迁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必要受到作用于它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影响。南部地区大多为深山老林,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大多数人尚处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状态,故海菜腔的演唱风格较少受到其他音乐元素的影响。相比之下北部山区地理和经济条件要好得多,他们有更多与其他民族交流的机会,所以海菜腔在存其精华的同时受外来因素影响就不难理解;县城及周边坝区与现代生活联系最紧,人们有更多选择生活出路的方式,所以海菜腔传承最差。总之,不同地区受现代因素冲击程度不同,传承效果也不同。
(2)传承人“断层”现象严重 从传承人的年龄特点上看,海菜腔社会传承过程中出现“断层”现象,具体表现为50岁以上会唱海菜腔的老艺人还有一批,他们大多是年青时在吸火草烟的玩场中学会的。近几年由于各界对海菜腔的重视,石屏县出现了一批年龄较小的海菜腔传承人,他们大多处于学龄阶段,年龄大多在20岁以下。20至50岁就是成了海菜腔的“断层带”,除了李怀秀等几个活跃于舞台上的歌手,很少再有人唱海菜腔了,能演唱出一套完整的海菜腔更是凤毛麟角。总之,从传承人年龄上看,海菜腔的传承出现“青黄不接的断层现象”。
(3)舞台表演成为推动海菜腔文化社会传承的强大动力
笔者在田野调查时发现,曾经作为海菜腔传承的主要传承方式的吸火草烟活动已经从尼苏人日常生活中消失,舞台表演成为推动海菜腔社会传承的强大动力。按照表演者演唱目的不同可把舞台表演分为群众性舞台表演和专业性舞台表演,前者一般由政府组织,演出目的具有公益性;后者一般由文化传播公司组织,演出目的具有商业性。
第一、群众性舞台表演。为了更好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石屏县委、县政府利用二月初十的罗色庙会、端午节、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豆腐节、荷花节等节日举办民族歌舞表演活动或比赛活动,届时来自全县的民间歌舞高手汇聚一堂,活动规模宏大,气势辉煌,吸引了大批群众及外国宾客,有时观众多达4万多人。人们在欢唱海菜腔等民歌,乐跳烟盒舞等民族舞蹈之中,激发了热爱民族文化的热情,为海菜腔等民族文化的宣传、传承、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二,商业性舞台表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文化也成为了一种商品。云南映象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龙之彝花腰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花腰新娘艺术团、海菜花艺术团、红河州歌舞团等团体把包括海菜腔在内的云南民族歌舞搬上舞台进行商业演出,提升了海菜腔的知名度,使之成为国内国外著名的艺术精品,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一些年轻人学习海菜腔的兴趣和热情,有力地推动了海菜腔的传承与发展。
(4)文化传习所成为海菜腔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
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利、娱乐方式的丰富和生活生产方式的变化,海菜腔赖以生存的玩场已不复存在,海菜腔逐渐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了保护、传承和发展海菜腔这样的优秀少数民族文化,在县委、县政府和文化部门的扶持和组织下,石屏县先后在海菜腔、烟盒舞流行的核心村寨成立了民族文化传习所。文化传习所,又称“文化传习馆”、“文化传承班”、“传承班”,是在文化原生地由民间艺人“原汁原味”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种艺术教育机构。云南省的第一所文化馆是中央乐团著名作曲家田丰创办的号称“天下第一馆”的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尽管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最终因经济问题而闭馆,但事实证明该方式对保护和传承云南少数民族歌舞的贡献是巨大的,纵观云南省现在活跃在舞台上的原生态的民族歌舞艺人,大多来自该传习馆,如以海菜腔唱红全国的“民歌王后”李怀秀和出演《云南映象》的许多演员。在借鉴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经验的基础上石屏县先后建成了七所海菜腔文化传习所,仅青少年学员就有200多人,由民间艺人负责开展传承活动,好无疑问文化传习所目前已经成为海菜腔传承的中坚力量。石屏县海菜腔文化传习所情况总汇详见下表:
表3.1 石屏县海菜腔文化传习所总汇2
单位 地址 龙朋镇 巴窝村
龙朋镇
龙朋镇
牛街镇 扯直村
异龙镇 鸭子坝村
哨冲镇 邑堵村
鲁土格村 桃园村
成立时间 2006年1月
1日
负责人
2009年12006年10月2002年5月2007年6月 2009年1月 月20日
1日
5日
徐卫兵
卢飞 后宝云、后兴倪显杰 强
施万恒、普美何家祥 芳
主管部门 龙朋文化站 龙朋文化龙朋文化站 站
牛街文化站 异龙文化站 哨冲文化站
执教人员 后宝云、后美李美英
华、后兴荣、后兴祥、李菊芬、郑红芬
培训人数 88人 活动时间 周五周六晚
90人
施万恒、龙现何家祥、白徐信珍、李阿家文、董英、施平伟、章发、何生福英、李美祥宝、阿建施平海、施兴发、何福祥、英、李成云、宝3人 华、施喜明 80人
李德富 30人
李买银 100
学生班:周五、周六晚 每周周五、每周周五、农闲时晚上周二、四中午; 成年人:每晚六至八点
周六晚7:周六晚7:9:00—11:30至9:30。30至9:30。00。
传承场地 大寨村一社公小学内和施氏宗祠(面扯直村公村委会小学村子里的公房
村委会,积80㎡)、教房,面积230校球场,总房内,面积面积约20室一间(面积㎡
2面积约350200㎡
此表根据石屏县文化馆提供的相关资料所绘
平方米。40㎡)、露天
活动场一个(面积300㎡)
㎡
3、学校传承现状
为了深入了解海菜腔在学校传承中遇到的困难和师生对海菜腔传承的态度和看法,笔者把目光聚焦在石屏县传承海菜腔最好的乡镇——龙朋镇。该镇共有小学31所,其中完小12所,在校学生2497人,教职员工188名。有完全中学一所——石屏三中。龙朋镇学校教育中涉及到海菜腔文化的学校有:龙朋小学、巴窝村小学、鲁土格村小学、和桃园小学。笔者选取巴窝小学、龙朋小学、石屏三中进行了长时期的考察与调研,针对海菜腔在学校传承的相关问题对师生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
(1)学校基本情况和民族文化传承概况。
巴窝小学:6个班级,1—6年级,一个年级一个班,共有215个学生,其中30名汉族,其他皆为彝族,彝族人数占在校生总数的86.1%。学校共有9个教职工,其中8名专任教师,教职工中有两个会跳烟盒舞,2个教师会唱一点海菜腔的拘腔,由李伟才担任校长。2004年以来,学校集中全校爱好海菜腔和烟盒舞的学生利用音乐课、劳动课或课余时间请后宝云到课堂教他们唱海菜腔,跳烟盒舞,每周平均六次。2009年12月巴窝村文化传习所建成后学生开始到传习所内学习,时间为每周六的上午九点到十一点,现有66个学生固定在传习所学习烟盒舞和海菜腔,其他学生有时也会到传习所观看和学习。另外,该校从2008年3月开始全面实施烟盒舞课间操,与国家广播体操交替进行。周二、周四上午大课间跳烟盒舞课间操,周一、周三、周五做广播体操。
龙朋小学:17个教学班,其中学前班2个,小学15个。学生总数977人,其中学前班92人,小学885人。教职工58人,其中教师56人,工人2人,管理人员9人。该校烟盒舞传承情况较好,星期一、三、五做烟盒舞课间操,星期二、四做广播体操。学校有时会在校庆或其他大型活动中邀请民间艺人如施万恒、后宝云等到学校表演和排练海菜腔节目,除此以外没有安排海菜腔的学习。笔者之所以将其纳入考察视野,是想弄清楚为什么烟盒舞在该学校传承得非常好,而作为烟盒舞“姊妹艺术”的海菜腔却难进其门,从而得出海菜腔在学校传承的实际困难。
石屏三中:石屏三中是一所拥有高中部和初中部的中学,在职教职工97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26人,中学一级教师34人,有23个教学班,在册学生1154名,其中初中学生786名,高中学生368名80%以上为彝族。石屏三中在三四年前利用课余时间教过学生学习花腰歌舞,后因各种原因而停止。
(2)学校传承海菜腔的现状 ①学生对海菜腔文化的认同感强
为了弄清楚学生对海菜腔等民族文化的认同态度,笔者设计并收集整理了以下两个题目。问题一:你觉得海菜腔等民族文化:备选答案为 A、很优秀 B、一般 C、太土了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海菜腔很优秀”,小学组中的60.9%,初中组中的52.1%,高中组中的50.0%均持这种观点。在石屏三中访谈过程中,当笔者问到为什么这样选择时,下面的回答非常有代表意义。选择“很优秀”的一同学说“海菜腔是属于我们彝族自己的音乐,它非常独特,代表了的我们彝族的形象”;选择“一般”的一位同学解释说:“好像和其他歌曲没什么区别,只不过是不同的音乐种类而异,所以感觉一般”;选择“太土”的同学回答道:“这年代你要是会弹钢琴,别人肯定觉得你特牛,如果你出门唱海菜腔,别人一听就知道你是来自山沟的土人。”
问题二:民族歌舞和现代流行歌舞相比,你更喜欢:备选答案为 A、民族歌舞 B、现代流行歌舞
小学生中有65.5%的人喜欢民族歌舞,是喜欢流行歌舞人数的2倍左右,初中组和高中组分别有59.7%和58.80%喜欢民族歌舞。这样的结果非常鼓舞人心,在如今“世界大同”的语境下,有这么多人喜欢着民族文化,无疑有利于海菜腔等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② 学生了解和掌握海菜腔文化的程度低
尽管学生对海菜腔持较高的认同感,但调查结果显示出学生对海菜腔并不太了解,掌握程度较低。42.2%的小学生、29.0%的初中生和21.7%的高中生对海菜腔“了解一些”,当笔者在访谈中问及选择该答案的部分学生“你们对海菜腔都了解什么”时,他们有的说了解海菜腔是彝族的歌曲,有的说了解海菜腔是“以前扯海菜时唱的”,但很少有学生能说出来一首完整的海菜腔歌词,也不清楚它有什么特点和演唱风格,更不知道这些歌曲有什么样的文化内涵。46.8%的小学生、60.6%的初中生和64.8%的高中生对海菜腔“仅听说过”,他们知道海菜腔这个名字,其他就一无所知了。“非常了解”海菜腔的学生,小学生组占6.5%,初中组占4.5%,高中组占1.5%。(详见图3)。尽管各组数据有些不同,但是总体来说,学生缺乏对海菜腔的了解。
与学生对海菜腔的了解程度相比,他们对海菜腔的掌握程度更低,三组内均没有海菜腔的“精通者”,“会唱者”所占比例也非常小,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分别为7.6%、6.0%和2.7%,“仅会一点”者三组内比例分别为20.1%、19.0%
和9.8%。绝大多学生根本不会唱海菜腔,其比例在三组内的分布是:小学组72.3%、初中组为75.0%、高中组为87.5%。总之,学生缺乏对海菜腔的了解,掌握海菜腔的学生更为稀少,这和龙朋镇“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呼极不相称,从中可以映射出令人担忧的海菜腔传承现状。
③ 学校教育尚没有成为海菜腔文化传承的主渠道
笔者所调查的问卷中有一道题目为“你是通过什么渠道接触到海菜腔的?”学生选择通过“舞台表现”和“传习所”的人数最多,小学组、初中组和高中组选择前者的分别为17.0%、42.0%、和42.0%,选择后者的分别为40.4%、19.5%、18.0%,即半数以上的学生通过这两种渠道接触到海菜腔的。通过学校接触海菜腔的学生比率在三组内仅为15.6%、9.6%和7.0%。这些数据证明:学校教育尚没有成为海菜腔传承主渠道。
4、海菜腔文化的学校传承存在着随学习阶段的提高而下降的趋势
综合分析不难发现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对海菜腔文化的传承存在的变化趋势——小学最好,初中次之,高中最差,该趋势无论在学生对海菜腔的喜爱程度上还是在对海菜腔了解和掌握程度上都得到了体现。
第二篇:彝族风俗习惯调查报告
彝族风俗习惯调查报告
计科系
08级3班
XX 摘要:在放寒假期间我参加了西川乡踏地坪村的二项调查活动,在调查期间让我真切感受到彝人的文明世界和欢乐的节日。凉山彝族人民有两大传统节日,一个是“都宰”,即火把节;一个是“库史”即彝族年。彝族年是凉山彝族人民的传统年节,正如汉族过春节,彝族有与众不同的婚礼习俗,毕摩文化和服饰。我通过访问几位得高望重的老人,在调查期间我主要得到了一下的彝族风俗习惯。关键字:彝族火把节 彝族过年 彝族的婚礼习俗 毕摩文化 服饰
1.火把节
彝族的火把节一般要连续过三天。第一天打牛杀猪宰羊准备丰盛食物,晚上耍火把游山绕地,这时青年们聚集一起玩火把,唱“都格啦”(即火把节到了,快来玩耍。)的火把节歌。第二天是节日的高潮,热闹而隆重,活动内容众多。届时,举行传统的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年轻女子则跳起欢乐的节日舞“都荷舞”。第三天,继续过节,不过活动不如头两天热烈、隆重。
火把节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民俗活动令人目不暇接,充满着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娱体育活动妙趣横生、多姿多彩,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使整个节日似乎成了人人参加的大型彝族服装展示会,使节日充满了热烈、欢乐的气氛。
火把节的习俗,彝族各地区各支系过节的内容和形式可能因不同的习惯而不同。有些地方还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古老的习俗,有些地方则其内容和形式都有所演变发展。例如:凉山彝族圣乍地区和所地地区过火把节时有些细节就不一样。所地地区的妇女火把节时在野外过节的场所必须举行“都荷舞”,圣乍地区就没有这种边歌边走的活动形式。凉山地区和云南、贵州地区差别就更大。例如:云南双柏县者柯盲村彝族火把节习俗是,先由毕摩唱彝族先民迁徙词,唱完后由一草人(即身披草衣的人)高举象征男性生殖器的模型来到人群聚集的地方唱《哭母调》。唱词内容包括母亲生儿育女的功德及对母亲的怀念等,全部《哭母调)要唱一整天,草人边唱边做性交、怀孕、生产的模拟动作,表演小孩向母亲要食物及得到食物后表示感谢的动作。屋子外面,长老也唱《哭母调》,长老领唱,群众合唱,一边挥舞火把一边唱,唱一句,舞一下火把。
唱完《哭母调》就举行驱鬼仪式,将蒸熟的鬼头馒头丢给大家。然后持火把上山,到半山腰烧一堆火,大家围着火跳舞,青年男女对唱山歌。
到达山顶,举行烧草人仪式,草人代表始祖,彝语叫“一博”,“一”意为天,“博”意为地。毕摩说“一”代表“天父”,“博”代表“地母”。所以“一博”就是祖先。烧草人的用意是“火化归天”,“火化返祖”,意即草人火化之后,便又重新回到祖先那里。烧草人必须在太阳未落时烧,过去是烧真人,草衣未必就烧死,现在是假托,扮草人的人烧掉草衣,在草堆点燃前从草堆中钻出,人们看不出人已经跑掉,现在的烧草人实际只是一种象征行为。
烧掉草人之后,人们即从火堆上跳来跳去,表示驱邪。
彝族火把节中的“焚人”与丧葬习俗中的“火化”虽然焚烧的对象一个是活着的祖先,一个是死者的遗体,但其目的相同,都是“火化归祖”。
凉山彝谚说:“火把节是眼睛的节日,彝族年是嘴巴的节日。”所以,要了解凉山彝族年,不能不了解彝族的饮食文化,而彝族年的饮食文化又包含着彝族浓厚的传统宗教习俗、朴素的道德观念、待客礼仪和饮食禁忌。2.彝族年
凉山彝族过年都在秋收后的农历十月,按传统择吉日进行,时间不统一。彝语称过年为“库石”,是“新年”之意。过年的饮食有许多传统的习俗,并很有讲究。杀过年猪 彝族人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宰杀过年猪,一般不兴杀其他的牲畜。而过年猪的选择是有讲究的,如不带任何残疾和缺陷,不用老母猪,不要尾巴短小,总之要形象完美无缺,没有其他异兆。一个村寨宰杀过年猪在时间上要有一定的秩序,辈分高者先杀猪,辈分低者后杀猪。杀年猪时,要先喝“杀猪酒”,每个参加杀年猪的壮汉都得喝上一口。然后用烧红了的石块、金丝竹、清水同放一木瓢或木钵中,以纯洁的蒸气进行净化,以除去年猪身上的所有邪气,这表示对祖先神灵的诚心敬奉。彝族喜欢用高山上的干蕨草烧肉,因为蕨草为吉物,也易燃而且味香。用蕨草将年猪的毛烧尽并烤黄猪皮后,再用炭灰和水涂抹刮净,这样的猪肉没有水气,鲜嫩而味美。
烧肉敬祖灵 这才算过年的开始。首先,用年猪各部位有代表性的肉切成块,在火塘里烧烤,然后盛入木盘中,放上盐,插上竹签,中间放上一杯酒,由主人家的男人在内屋的灵台前和屋檐下念经敬奉祖先。烧肉敬祖灵完毕后,先由男主人喝上第一口年酒、吃上第一口年肉,然后由家人一一品尝。过年猪肉,除第一天晚饭食用部分外,以整体(内脏、眼脚除外)臵于内屋灵台上祭祖,三天之内不能随便翻动。祭祖过后,全家聚在一起开始吃年饭。如果发现邻居没宰杀年猪,男主人就在祭祖之后给邻居送去砣砣肉,并致新年祝福。彝族吃年饭,要体现富有、安乐、庄严,既要有规矩、庄重,又要活跃、愉快。第二天 过年的第二天便可以串门喝年酒,男人们相互邀约,成群结队,弹着月琴、唱着年歌,在这家喝,在那家闹,制造节日的欢乐气氛。一直玩闹到酒足饭饱,甚至酩酊大醉。整个山寨沉浸在新年节日的喜庆中。
第三天 过年第三天五更公鸡尚未开叫前,各家都早早起床举行送祖灵仪式,彝语叫“阿普波支”。这种仪式,必须在黎明的万簌俱静之时,表示对祖先神灵的尊重和祈求子孙后代的安康和睦。送祖灵,要做三块苦荞麦饼,在铁锅中烙烧。然后在灵台上取下猪舌、猪喉管、部分带骨肉砍成块水煮。待熟后,由男主人一手端肉一手端荞饼,插上一至三支马勺,面对灵台念经为祖先神灵送行。念完辞行祝辞后,由全家人共同食用。送年祭祖是彝族年最后一次年饭。白天,女人和小孩们还集中在村外的路口或山坡草坝举行“玩年猪尾巴”活动。
拜年 过年三天以后,便开始了拜年活动。彝族人最讲究拜年,是孝敬长辈的集中体现。拜年,是彝族人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交流感情的需要,是尊老爱幼的传统礼俗。喝了拜年酒,吃了拜年肉,视为一种福气、一种礼遇、一种享受。来拜年的人越多,主人越高兴、越体面,人丁兴旺,幸福绵长。3.彝族毕摩文化
毕摩文化包含,人类社会学、语言文学、天文地理、历史、生物、哲学、宗教、科技、伦理、医学、民间文学、音乐舞蹈艺术、民间工艺、民风民俗等。毕摩文化,是以仪式和经书为载体,以万物崇拜和鬼神信仰的祭祀活动为主要形式,创造和传承彝族文化遗产,丰富彝族群众的文化生活和宗教文化。毕摩文化,区别于一般的口传文化和文字文化,既有口传的形式和内容,也有文字的传承,其经文是别具一格的彝民族的百科全书。毕摩,是彝族传统文化大师,造文字,传承传统文化,记载历史,编造文字典籍,主持宗教,祭奠,各种礼仪仪式,预测未来祸福吉凶,测算天文地理,驱逐鬼神,驱除病痛,医治各种疾病。所以,在凉山彝族人民的心目中,毕摩是神圣的,毕摩受到普遍的尊重。凉山彝族的毕摩是世袭制,有血统,祖传,而且传男不传女,有严格的父子连名制。凉山现在祖传的毕摩有上万人,但毕摩最多的是美姑县,美姑县是毕摩之乡。毕摩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性,精深的文化性,知识的渊博性,宗教的神秘性,广泛的群众性。毕摩做法事,祭祖,超度神灵,插神枝念经,可以通宵达旦三天三夜,最长的可达七天七夜。毕摩精彩的法力表演,能使死鸡魔术般的按照毕摩的旨意走路,能在烧红的钢铁上边踩、舔、摸,能用手在滚烫的油锅里随意捞取东西,能让你失去理智无休止的跳神……这些表演,让人心跳不已,眼花缭乱,这既不是迷信,也不是法术,这就是神秘的毕摩文化。毕摩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是彝族文化的宝库,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资源。4.彝族服饰文化
凉山彝族的服饰,是世界上最多资多彩,最美丽,最精致的服饰之一。凉山彝族服饰品种多样化,款式多样化,色彩多层次。是因为彝族支系众多,居住分散,地域复杂,地方特色各异。凉山彝族男女通用的是“佳史”和“瓦拉”现在人称“批毡”和“擦尔瓦”像西方的披风,没有衣袖,防风防寒,可批可盖,男女适用。凉山彝族妇女的服饰最复杂,不同的服饰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内涵。穿着色彩艳丽,款式多样,胸前挂有口弦,穿金带银的,一定是未婚姑娘,穿着一般,衣服裙子的颜色都比较的淡雅的女人,一定是结婚了的女人。凉山彝族青年男女服装颜色普遍都讲究鲜艳,颜色对比强烈,红黑黄蓝相互对应,形成鲜明的对比,特别是女性的服装颜色多,花纹多。服装的花纹花边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一个姑娘的一套服饰,如果精心设计,精心打造,精心镶嵌,精心缝制,一套服饰的价值都在10000元以上 5.彝族婚礼习俗
在民主改革之前,凉山彝族内实行着严格的婚姻制度。不能与异族通婚;不同等级之间不能通婚;同一家支内部不能通婚;姨表兄弟姐妹间不能结婚,而姑舅表兄弟姐妹间却优先婚配权利。如有违背,轻则遭人终身唾骂,无脸见人,重则被处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些限制已有所放松,但大多数仍被沿袭下来。彝族男女一般较早便订下了婚事,通常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然也要双方互相喜欢。如今,大多数人都是自由恋爱了,但是必须经得父母同意方能结婚。若双方有意,而且门当户对,符合条件,一方父亲便会委托媒人前去说合。双方家长达成一致之后,便杀一小猪,取其胆和脾脏占卜吉凶。若猪胆大且黄,脾脏直而且肥,则认为吉详,两人相配,可以缔结婚约;反之则不成。有些人家还要看双方生肖是否相合。婚事定下之后,由任一家请毕摩合算生克,如无生克,即派媒人往返于两家,商议聘金。议妥后,男方选一吉日,由九个人(“九”与彝语的“牢固”同音,表示希望婚姻天长地久)前往下聘,喝订亲酒。在男方客人到来之前,女方的姑娘们早已作好了准备。她们把大小容器都盛满清水,并隐藏于客人必经路上。等客人一到,大家立即一拥而上,朝客人们泼水,给他们来个措手不及。准新郎是重点被泼对象,往往被泼得连内衣裤都湿了。却还不能有异议,一直陪着笑脸。有的客人比较狡猾,他们反客为主,把水倒掉,或者干脆反泼在姑娘们身上。此时,客人们狼狈逃窜,姑娘们紧追不舍,尖叫和欢呼声四起,好不热闹。姑娘们在泼水的同时,还会用涂满锅烟灰的手,冷不防给客人抹个大花脸,弄得客人哭笑不得,样子滑稽之极,引得姑娘们笑弯了腰。等大家都玩累了,也笑够了,便围坐在火塘四周,开始饮酒聊天。主要由媒人发言,描述准新娘如何贤良淑德,勤劳善良;准新郎又如何一表人才,聪明能干,能担负起作丈夫的责任等等。等大家寒暄一阵之后,由男方一晚辈将聘金献给女方父母,聘金尾数必须为九(意义同上)。女方用一高脚木盘接钱,并回赠一定数量钱财,让客人平分。订亲时,双方均需要各宰杀三只以上牲畜,而且女方要比男方多一头牲畜,否则失风俗 礼。牲畜的头、蹄和皮都送给媒人,以示感谢。喝完订亲酒,即表示正式订婚。有句彝谚说:事事可作戏,只有婚事不能作戏。一旦订婚,双方均不能无故反悔。否则将引起纠纷,毁约方必须加倍赔偿对方,方能了结。有时事情无法解决,导致两家反目。在解放前,两个家庭还可能因此而发生械斗,造成人员伤亡。所以,一般不轻易毁婚。彝族的婚前礼仪程序颇多,很繁杂,体现了人民对婚姻的重视。但它又不失趣味性,气氛活跃,热闹订婚仪式拉开了婚姻的序幕,接下来的便是夫家慎重的选一吉日,举行隆重的结婚仪式
第三篇:田野调查报告。doc
关于惠州学院学风的调查报告
姓 名:刘金明,黎康顺,方钦合
学 号: 1409081602227,1409081602211
1409081602229
年级:大学一年级
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 院系 :服装系 指导教师:余彬
惠州学院思政部制
2014年12月08—2014年12月14
惠州学院大学生研究报告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大学生研究报告,是本人在合作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报告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报告作者签名:
日期:
大学生研究报告使用授权说明
(必须包括在提交合作导师的报告文本中)
本人完全了解惠州学院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大学生研究报告的规定,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大学生研究报告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
学校有权保存大学生研究报告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在校园网上提供服务;
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大学生研究报告; 因特殊原因需要延迟发布大学生研究报告电子版,授权学校□一年/□两年/□三年以后,在校园网上全文发布。
(涉密报告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报告作者签名:
日期:
要求
1.封面 2.原创性声明 3.内容目录 4.报告文本
5.附录图表/原始材料/笔记视频/第一手资料
6.字体:标题四号字,加粗,宋体;正文,小四,宋体;字数:1-3,000(1,000/person);日期:11.15-12.15,2014 7.调查要素齐全: 调查主题,田野小组(1-3),调查目的,调查对象,样本选择,调查地点,调查时间,调查方法,调查问卷,调查过程,调查结果,材料分析,调查结论,预测建议,效果评估,经验总结 8.符合田野调查报告写作规范 9.细节和数据(=质性+量化)10.抄袭或雷同者0分
11.互联网可查(对接大学1,2年级学科项目)
目录
1.前言
1.1.调查对象 1.2.调查背景 2.调查主体 2.1.调查目的 2.2.样本选择 2.3.调查地点 2.4.调查时间 2.5.调查方法 2.6.调查问卷 2.7.调查过程 2.8.调查结果
2.9.材料分析和调查结论 3.附录关于惠州学院学风的调查报告
1,前言。
调查对象:惠州学院全体学生 调查背景:
惠州学院是广东省省属公办综合性本科大学,位于全国文明城市惠州。惠州市是珠江三角洲核心城市,南临南海大亚湾,毗邻广州、东莞、深圳、香港。
学院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6650人,成人类学生 18381人,招生范围包括全国21个省(区、直辖市)。现有教职工1018人,其中专任教师793人,教授(正高)89人,副教授(副高)214人,博士170人,硕士412 人,高级职称的教师 303人。
学院占地总面积 2480.4亩,校舍建筑面积38.64 万平方米,绿化面积 113.8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 70%。学院拥有教学仪器设备11610.58万元,馆藏图书 198.76万,其中电子图书 68.5 万册。装备先进的实验室及数字语音室91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1项,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4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室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教师综合技能训练中心1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广东省教科网惠州地区汇接中心;体育馆、游泳跳水馆等基础设施;200多个教学实践基地。
学院秉承“阆苑储英、人竞向学”校训,融入惠州,服务广东,辐射全国,树立品牌,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把学院办成一所办学特色鲜明、高水平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
校训 出处及含义:
“阆苑储英”出自丰湖书院山长梁鼎芬为书院撰写的楹联:“水湄山晖,丰湖聚秀;春华秋实,阆苑储英。”阆苑,传说中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里可指美丽的花园、书院、校园等;储英,指聚集和培养人才。“人竞向学”出自嘉庆24年任惠州知府的程含章《增广丰湖书院膏火碑记》:“进所属俊髦士延师而教之,为之正其趋向,发其志气,增其书舍,厚其膏火。严其课考,亲为书童讲解文字,于是从者云集,人竞向学矣!”。意为大家踊跃争相求学。
校训体现了学院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自然资源与文化底蕴,体现了学院对丰湖书院文化的传承,体现了学院聚集、培养人才的办学宗旨,体现了强调主动学习实践,争当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求。
在这个2a的综合性的公办大学里,这里依山傍水,树木丛生,到处生机勃勃,良好的环境让老师与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做出了不可灭的贡献。然而这一切都与学校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质量。学风即学校风气,从广义上讲就是学校师生员工在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等方面的风格,也是学校全体师生知、情、意、行在学习问题上的综合表现。学风是凝聚在教与学过程中的精神动力、态度作风、方法措施等,它依不同学校的不同特点的学校表现出独有的特色和丰富的内涵,并通过学校全体成员的意志与行动,逐步地形成和固化,成为一种传统和风格。这些传统和风格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大的作用,对学校的发展和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只有出色的学风,才能造就杰出的人才。为了更好的了解这所大学的学风,因此我们这组田野调查小组决定调查惠州学院的学风,以便更好地了解大学,去寻找目标,更好地展望未来。
2、调查主体
2.1调查目的:调查惠州学院学风,为了更好的了解学校文化氛围,为大家提供可信的数据,分析学校的学习氛围,给予合适的建议。2.2样本选择:惠州学院全体学生。
2.3调查地点:a:网络平台,b:图书馆,c:课室,d:部分学生宿舍。2.4调查时间:2014.12.08-2014.12.14 2.5调查方法:1.网络问卷调查。2.现场观察统计。3.人物访问。2.6调查问卷:
1.请问您喜欢学习吗? [单选题] [必答题] A.不喜欢 B.喜欢 C.不确定
2.请问您是否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 [单选题] [必答题] A.有 B.没有
3.请问您一天的自主学习时间有多少? [单选题] [必答题] A.1小时以下 B.2-3小时 C.4-6小时
4.请问您在空闲时间经常做些什么? [单选题] [必答题] A.学习B.娱乐 C.其他 5.请问您认为您所在宿舍学习气氛如何? [单选题] [必答题] A.不错 B.一般 C.较差
6.请问您在学习时容易受到干扰吗? [单选题] [必答题] A.会
B.有时会 C.不会
7.请问您有过迟到或旷课的记录吗? [单选题] [必答题] A.经常 B.偶尔 C.几乎没有
8.请问您上课会经常不经意开小差吗? [单选题] [必答题] A.会 B.偶尔 C.不会
9.请问您会主动去和其他人进行学习上的交流吗? [单选题] [必答题] A.会 B.偶尔 C.不会
10.请问您对自己未来的大学学习生活是否有明确规划? [单选题] [必答题] A.有
B.有一点 C.没有
11.请问您是否有考研的打算? [单选题] [必答题] A.有 B.没有 C.还没想好
2.7.调查过程:12.08借助网络平台,制作调查问卷,并发布于惠州学院各相关学生群。
12.09-12.11在此期间进行为期3天的网络问卷调查,并于11号晚上统计网络问卷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小组进行讨论,得出初步结论。
12.09-12.13上午及下午到图书馆观察并统计图书馆的上座率((每张桌在座人数/总座位数)*100%)和所看书籍种类,以及在走廊背书的日平均数。12.09-12.13晚上到学校内各空教室调查晚自习情况,并进行记录。12.14上午访谈某一大三学习优秀生,内容主要是向其请教学习方法及他个人的学习心得;下午访谈某一大一新生,内容为:如何看待学习与玩乐,如何分配学习与娱乐的时间,以及在未来有无 明确的学习计划,如果有具体是什么。
2.8.调查结果:
1.问卷调查结果经过数据统计后,制作出下图:
2.图书馆及走廊调查结果:经过五天的观察和统计,初步估计图书馆日均上座率为82%,所看书籍种类大多都与各自专业知识相关,其次分别为英语、数学、小说、杂志、其它。初步估计走廊背书人数日均22个,其中早上人数较多,晚上次之,中午几乎没有;其中一楼走廊角落居多,二楼次之,三、四楼较少。背书内容大多为与英语有关的知识,其次为相关专业知识。
3.晚上空教室自习调查结果:初步统计得每个空教室平均有4个同学在晚自习(备注:其中有个别班级组织全班集体晚自习),其中大多都为大
三、大四准备考研的师兄师姐,主要读的内容为与考研的相关的书,晚自习时间约为3小时。4.A.关于大三学习优秀生的访谈结果:首先她向我们介绍了她的多年以来获得的学习心得——学习贵在坚持,难在坚持;只有足够的付出,才能期待美好的回报:不能死读书,要懂得劳逸结合;只要坚信学习是快乐的,那么过程是美好的;细节决定成败,千万不能马虎大意,随意过头;毅力塑造成功的桥梁,浮燥毁掉美好的未来。
接着她向我们阐述了她个人的一套学习方法:
1.理解课本基础知识,通过练习题巩固知识点,做到熟练运用各种方法和技巧。2,努力做到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复习。3,要多与同学交流,课后积极与老师互动。
4.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拓宽视野,增加人脉,可以加深理解能力,能更好地去处理学习中遇到的难题。
5,增加对专业的实验课的实践量,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6,要善于总结各知识点的要素,学会概括和分类,做到有系统的学习。7.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积少成多,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这位学霸师姐还简单向我们阐述了目前我们所在专业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前景,并给出了几条未来就业的就业建议和认识:
1.要有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就业岗位,尽量减少大学生自身优越感对选择就业
的干扰。
2.要抱着务实的态度去看待问题,否则就会高不成,低不就。
3.要有敢闯敢拼的精神,可以考虑自主创业。
访谈结束了,我们都很感谢这位学霸师姐,让我们获益良多,受益匪浅。B.大一新生的访谈录
报告问题:你觉得大学生如何看待学习与娱乐之间的重要性
大一新生:作为一个当代的大学生,学习比玩乐要重要的多。在这个自由的大学里,这里缤纷多彩,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之一。当我在上高中时就听说大学是用来玩乐的,很自由,很精彩。然而当我来到大学校园时却发现大学要学的东西更多,玩乐只是表象罢了,我觉得我更需要去努力学习。
报告问题:你打算如何分配学习与娱乐的时间
大一新生:学习需要比娱乐的时间多一倍,每天尽量要挤出3到5个小时的读书时间,用来学习专业知识和其它科目。虽然每一天的时间安排都是不确定的,诸如部门,班干部等一些事情也会消耗一定的时间,但我还是坚信学习是主要的,不能落下。在一次系内开的学习经验交流会老师的一番话,我至今仍熟记于心,就是要怀着考取研究生的态度去学习。
报告问题:请问对于未来的大学生涯有无明确的学习计划
大一新生:没有,虽然现在没有,但在不久的将来肯定会有。因为我有明确的目标,做出计划只是迟早的事。
报告问题:请问你目前有什么计划 大一新生:我想过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二级。虽然这会很难,但是我相信我有能力做到的。
2.9.材料分析和调查结论
1.问卷调查结论和分析: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大一新生依旧处于一个迷茫的大学过渡期,亦即他们对于大学及人生的规划甚少,而大二至大四的学生则对大学做好了一份较长远且有目标性的规划。
据统计结果显示,受访学生为68人,其中有55.8%的受访学生不喜欢学习或不确定,这里反映了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过半数的学生或许只意识到了学习的必要性,把学习当做一门生存技能的要求,而不是纯粹的热爱,忽略了学习作为人格完善、价值定位的营养来源这一角色,于是乎55.8%的受访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就低于一小时。当学习不是学生的热爱,那么学习的积极性就没有保障,虽然说统计显示了高的出勤率(92.65%),以及92.64%的主动交流学习学生,但也就从侧面反映了当今的学习或许沦为了大多数学生的一种硬性任务要求,无论喜欢学习与否,都不愿意缺勤;无论喜欢学习与否,为了不挂科,学习交流成为一种必要的的保障手段。上述结论并非毫无道理,因为课堂开小差率高达97.06%,由此不难看出,许多学生还是未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
另一项数据显示,没有既定学习目标(66.18%)及没有完整的大学生活规划(83.82%)的受访学生为大一新生,转眼已是学期末,大一新生恍惚一学期却还找不到自己的人生定位。大学,对于大多大一新生而言,就像是一个自由的学习殿堂,但是这份自由让他们大多沉溺于自己的世界,也许是习惯了监督叮嘱,也许是习惯了硬性的课程要求,一旦失去这些束缚,闲暇时间就成了大部分学生的一份昂贵的“玩物”,数据显示,在闲暇时间学习的学生实属凤毛麟角,仅为8.82%,当学生还没有对人生的规划,当时间到了他们眼前,他们往往会无所适从,于是会。做出最简单实际的选择-追随本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根据上一项调查,把学习作为喜欢做的事的人不过半数,加之缺乏个人的自觉性,于是娱乐及其他事情成为绝大多数学生的首选。因此,一份个人人生规划和日常时间安排是生活条理有意义的关键。
此外,学生学习的主要停留场所为课室、图书馆以及宿舍,根据报告另一项调查显示,学生更倾向于图书馆学习,课室次之,宿舍为末。约有90.0%的受访学生表示,学习时多多少少都会受到干扰,所以清静的图书馆环境成为学生的首选,而只有2.94%的受访人群表示宿舍学风适合学习。因此,宿舍学风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根据上述分析,给出如下的建议:
(1)Passion
为学生找到学习目标及意义所在,从内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是学校的一份责任,可以通过举行“读书月”以及“朗诵大赛”等活动,更好地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习热情。
(2)Plan
相应的科学引导学生去制定自己的人生计划,可以通过讲座及心理辅导的工作为学生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当学生有了值得奋斗的目标,值得追逐的追求,学生自会不遗余力地前进,不断地用知识充实自己,用能力武装自己,为了梦想这一信条倾尽所有。
(3)Competition 为了营造优质的校园学风,通过竞争评选的方式能很好地去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可通过评选选出学风最佳宿舍,让大家能积极为了荣誉而共同学习进步,很好地改变宿舍的学风,让宿舍也能成为一个优质的学习场所。
2.图书馆调查结论和分析:可分为以下几点:
a.从观察结果每天有多数学生到图书馆学习,可以大致推出多数学生是喜欢学习的(其中包括为以后生活而学习的)。
b.从调查结果知道,随着年级的增长,到图书馆人数越来越多。推测原因:大四和大三学生大多为了考研而去图书馆,其余的是到阅读一些美文,而大二学生平常时间较少,所以到图书馆时间较少。而大一的新生,因刚步入大学,想四处熟悉一下,且还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所以很少去图书馆。
c.学生到图书馆所看或所借书籍多为考研相关知识,是为考研做准备。其余多数是看一些小说、杂志,陶冶一下情操,拓宽一下视野,最后少数看其他书籍适当放松。
d.早上是背诵的最佳时段,这时候背书有助于学生深刻地记忆。但这也需结合学生们的学习及生活时间分配,所以晚上次之,而中午几乎没有。一楼背书多是因为可以省去爬楼梯的时间,而到二三四楼背书大多是要到该查找相关资料或为个人爱好。所被书籍多为英语,是因为背英语是一个提高英语成绩的好方法。其次是专业相关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运用所学专业。
3.晚自修多数是考研前的准备,接着是想完成一些课后作业,最后是一些人想到
课室学习。(本报告建议:图书馆是个学习的好地方,能增强对知识的欲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有明确学习目标的同学也可以选择到空教室去学习,那里是个锻炼人毅力和意志的好地方。)
4.人物访谈结论和分析:通过对两位来自不同年级的惠州学院学生的访谈,不难看出这其中的差异和共同点。可分为以下几点阐述:
a.差异:1,高年级的同学比低年级同学的学习领悟性更好,对学习的认知和态度更为全面和客观。不可否认大一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很高,只是缺乏相应的思想指导,从而导致迟迟未作出行动。更高年级的学生则表现出更有经验和有更加科学的学习方法。2,高年级对学习的把握比大一的学生更好,懂得如何科学的分配时间,自主性更强。
b.共同点:1.两者都一致认为学习很重要,并都表现出很强的决心和信念。
2.两者都普遍认为学习是主要的,娱乐是其次。
3.两者都肯定学习在人生中的积极作用和无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在此给出人物访谈调查建议:对学习感到不知所措的部分大一新生可以跟高年级的师兄师姐们多交流交流,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从而找到学习的动力。
5.效果评估:问卷调查的结果和现实的调查有所出入,但本小组认为这是该报告仍有很强的合理性。
其原因可从以下几点分析:
1.由于小组成员均为大一新生,人脉网络多为同级的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比较少高年级的学生,这多少有点失衡,所以才会出现出入。
2.这也恰恰反映了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状况,虽然有些令人堪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级的增长,学习状态会慢慢好转,并且不断向着目标前进。
3.本报告总体来说,效果与预想的不会有太大的差异,符合实际,合理性较高。
6.经验总结:1.在做网络调查问卷时要注重合理分配,尽量做到科学可信。
2.实地调查时间可能有些少,也缺乏明确的分类,下次会注意对
这方面的认知。
3.调查的对象还不是很全面、可靠,下次要注意对调查对象的全面
性。
4.此次报告由小组内人员分工合作完成,内容真实可信,无造假的 嫌隙,属于努力的成果,希望大家尊重本次报告。
3.附录
第四篇:田野调查报告
内蒙古自治区矿区与牧区的矛盾冲突
-------------隐藏在环境背后的争端
王佳宁 10033007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
摘要: 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凸显,怎么去解决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要,然而,隐藏在环境背后的其他社会问题也在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矛盾冲突随之而来,到底什么成为矛盾冲突的导火索?
关键词:环境矛盾冲突利益
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其中,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量大,污染面积广。在矿区大气,水体,土壤普遍受到污染。因此,了解调查矿区环境和污染的现状并采取预防措施和治理的措施,保护矿区环境,阻止矿区环境恶化趋势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矛盾”就是事物在变化发展过程中的对立统一,它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长将这个法则称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为辩证法的核心,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的时候不得不涉及广泛的方面,如果我们将这些问题都弄的非常清楚了,就能更好的用理论去指导实践。
在内蒙古自治地区除了畜牧业外有很多的第二产业和而第三产业推动这当地经济的不断发展,其中钢铁和金属矿业已经称为内蒙古自治地区的主要经济来源。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牧区与矿区的矛盾和冲突也日益凸显,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问题。然而,这个问题作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始终存在于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之中。
在这里不得不重新提起美国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的群际冲突理论,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群体成员的群际态度与行为,群际的利益冲突导致群际冲突。其中群体利益就是“群体安全的真实或想象的威胁,一种经济利益,一种政治优势、一种军事重要性或其它”由此可见,“利益”是决定群际之间产生冲突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利益”会涉及到多个方面。引起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矛盾的主要有由于语言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不同而形成的交往障碍,以及民族偏见和民族歧视等,这些都是历史所遗留的至今仍没有得到解决的因素,到了近代社会并且一直到现在由于大量的移民也是产生矛盾的因素其中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而对牧区造成的不良的环境问题也是矛盾冲突的因素之一,并且不断的上升。
李晓霞在对新疆维汉竞争于合作的调查中提到“利益”也是影响民族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她说:“共同的利益往往不一定导致民族团结互助,进过实证研究利益多会引起族际之间的矛盾冲突。”在对家乡的调查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使矿区与牧区产生矛盾冲突的不仅仅是严重的环境问题,而是隐藏在环境背后巨大的经济利益。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污染赔偿和占地赔偿。
一、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白音诺尔铅锌矿”蒙文译为“美丽富饶的湖”它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的北部,是北方少见的大型金属矿区。1979年建矿,到目前为止已有30年的历史了,其中
汉族人口占70%蒙古族占30%,大多数人都是这周边地区的汉族人口,他们是年轻的时候来到矿区进行建设,然后在矿区安家在这30年间和他们的子孙形成了现在这个小具规模的城镇,他们主要以上班为主,每月都是拿矿上的固定工资来维持生计,由于矿区的土壤不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所以没有人务农。标准的八小时工作制,但是让人们的工作并不轻松,四个班时不同的人倒班上,比如第一批人是八点上班,下午四点下班,第二批人就下午四点上班,凌晨十二点下班,第三批人则凌晨十二点上班,第二天早上八点下班,就这样三批人轮流二十四小时进行生产,直到每年年终的时候他们才有十几天的休息时间。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展成为采选、冶炼、机器加工制造配套成龙的现代化大型矿山。矿区现在有两个采区,两个选厂,一个提升运输工区,一个铅冶炼厂等六个主体生产单位,有变电所、水暖站、运输车队、质检中心、跌路转运站等配套机构。矿区现以整合当地资源为依托,不断延长企业发展的链条,二期投资一点八七亿元,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果。
蒙古族本来就是一游牧为生,听当地的蒙古族老人讲在矿区还没有开发之前,这里每年都是草木茂盛,而且赶上雨水充沛的年头可以供两三个大队牧民的牛羊繁衍生息,不用整体迁徙,就在这一个地方就能过好几个春夏秋冬。随着第一支勘探队的到来,陆续的开始大量的外来人口迁入,直到今天能看见的山全部被炸药炸的面貌全非,山被削平掏空,平地被废渣堆成小山,清澈的河水被尾矿砂污染成暗绿色看不见水底还散发着刺人的气味。蔚蓝的天空变的乌烟瘴气,随处可见的生活垃圾,夏天的时候草长得高不容易看见埋在草下面的垃圾,等到冬天的时候,枯草上面挂慢了各式各样的塑料袋,各式各样的生活垃圾都被倾倒到离生活区较远一点的草地上,老人说看了好不心疼,也想找汉人去理论一下,可是汉话说不好,也不知道应该找谁才有用,又没有文化,汉人还很霸道,找了也没有什么改进。自己家的儿子也在矿上上班,怕领导给小鞋穿!也就这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过来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牧区的一部分牧民也会选择到矿区上班,主要是上班的收入比较稳定,不再是靠天吃饭,要是遇上大旱或者是雪灾的年月一家人也能有吃有喝,不至受冻挨饿。虽然和汉族人的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一样,但是都不会影响上班,都是买体力的活,一样能干好,日子长了汉话也学会了不少,生活也算越过越好!但是这一部分牧民仍旧是归当地政府管理,政府与矿区协商由矿上出钱政府为这30%的牧民盖起了整齐的砖瓦房,70户牧民住进了宽敞的瓦房,每一户人家除了三间房子外还有一个四分地大的院子,院子里有圈养牛羊的敞篷,不少牧民家现在都在自己家院子里的小园子力种上一些常见的蔬菜,每当刚刚进入夏天的时候就能吃上新鲜的蔬菜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受到了汉族人生活的很大影响。但是,他们仍旧喂养牛羊,他们仍旧拥有国家分给他们的草场,只是数量相对以前变的少了。
1、草场污染治理费
2011年的6月25号在矿区的行政楼下面聚集了200多牧民,他们要求矿区对被污染的草场进行治理,并且强烈要求矿区对他们进行经济赔偿。随后几天就发生了武装特警与牧民之间的暴力冲突事件。
乌云琪琪格,女,蒙古族,访谈时间2011年7月20日,访谈地点 乌云琪琪格老人家。在一个牧民的介绍下笔者找到了在发生暴力冲突事件那天受伤最严重的琪琪格老人,在她的家里了解到整个事件的起因因和经过。初次看到这个瘦小的老人很难想到她会和什么“冲突”“暴力”这一类的词联系到一起。到老人家里后,老人很热情的把我们让到屋后,倒上热气腾腾的奶茶,端出自己家做的奶豆腐,听着她用不怎么流利的汉语和我们交流,一会汉语一会蒙语,黑瘦的老人的脸上似乎还有没有从事件中平息的恐惧与愤怒。
笔者向老人说明来意后,老人在座位上颤颤巍巍的站起来不多一会拿出了她在医院排的片子和脑CT图片,还有医院的检查结果。她的丈夫一个颧骨很高很高的蒙古老人一言不发的站在琪琪格老人的旁边。老人眼睛里含着眼泪哽咽着像笔者叙述事件的起因和经过:“其
实,我们很早就找过矿上的领导,希望他们能把我们这片的草场好好的治理一下,毕竟这是我们生活唯一的经济来源,我们家就一个女儿,世代都是靠着草原吃饭,可是,最近自己家的牛羊不知道什么原因就突然暴死,以为就自家牛羊这样,原来不止我们这一家,后来大家在一起分析来分析去可能是和牛羊吃的草有关,牛羊吃了大量的被污染的草,矿上的选厂和冶炼厂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尾矿砂,由于我们这个地方一到春秋和冬天风就特别的大,矿上的沙子漫天的飞,那些有毒的尾矿砂就被刮到牧民的草场里,大量的草库伦都被沙子掩埋,春天牛羊吃了、死了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因为这件事牧民多次找到矿区领导,但是,最后都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最近,在离咱们这很近的西乌珠穆沁旗发生了牧民被轧死的事情,蒙古族人都起来反对这件事,我们其实也想借着这件事想把我们的问题解决了,就在6月的时候咱们嘎察的牧民差不多都去矿区行政楼下面去找领导,想讨个说法,可是几个带头的牧民被留下后就把我们都送回来了,还威胁我们说要是我们还不走就把我们抓起来!到了晚上,那几个被留下的牧民回来后说矿上已经把污染治理费给政府了,和他们已经没有关系了,每年30万的污染治理费,我们根本一分钱也没有看到,而且环境根本没有得到什么治理。几十年得钱到底哪里去了!为什么牧民连一分钱也没有看到!他们越想越生气,第二天就找到了白音乌拉镇政府,可是政府又把责任推到了环保局,这样一来二去,那都不承认钱被拿走了,我们都是踏踏实实的牧民,每家都有牛啊羊啊的,跑来跑去的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日子还过不过啊!可是就这样跑了一个多月却什么结果也没有,就这样我们一气之下就把在我们这附近的矿区生产用的供水井给停了!让他们再生产!让他们再污染!看他们没有水怎么办!”老人说到这里!笔者才明白为什么会发生牧民和武警的冲突事件!他们把矿区生产不可缺少的水井停!停上一天,矿上就会损失上亿的资金,何大何小啊!到底那笔钱到哪里去了?老人又接着说:“我们把水井停了,每家出一到两个人一起去那里看着,不让汉人把锁打开!两个小时一换班,从早上8点开始,到下午1点多的时候!正好换到我去那里,刚到那就儿就看到,有好多的车,是警察的车,还鸣着笛闪着灯,十多个车朝这边开了过来,不一会就开到离水井几十米远的地方停了!下来了好多穿警服的警察!他们都带着面罩,左手拿着盾牌,右手拿着好像是黑色的棍子(电棍),前面一个穿着便衣的人,手里拿着一个话筒(扩音器),那些人排着队就朝着面走了过来,拿着话筒的人,冲我们喊说什么我们已经犯法了,叫我们马上打开水井!我们站在那里还没有反应过来怎么回事,那些穿制服的人都已经走了过来了!拿话筒的人喊了一句‘冲啊’穿制服的人就过来把在场的所有牧民都围住了,开始又拖又拽!连打带踢,我一个大老婆子怎么能禁得起这么折腾,就感觉被人拽到了然后就有一股很呛人的烟钻到心里,钻到脑子里,脑袋特别的疼,眼睛也疼,接着就什么都不知道了”老人说道这的时候用衣服的袖子擦了擦脸上的眼泪,一旁一直沉默的蒙古老人满脸愤怒的说:“什么警察啊,警察不是打坏人的吗,我们安分的老百姓也要打吗?什么‘冲啊’我只有听见红军打日本鬼子的时候才喊‘冲’呢!四五个穿制服的人打一个个手无存寸铁的牧民!他们还是不是人!打一个都黄土埋半截的老婆子!他们是牲口吗?”老人一边说,一边骂!愤怒的像草原上要复仇的草原狼!笔者在当时围观的人中了解到老人中所说的很呛人的白色的烟原来是特警队投放的烟雾弹。琪琪格老人的老伴儿话音刚落,进来一个穿着水泥厂工作服的中年妇女,老人说着就是他们的女儿,在新建的水泥厂上班,出事那天女儿正在上班,听到消息后马上就跑去了,老人的女儿在我身边坐下说道:“你说说,那些人怎么那么狠呢!那家的孩子不是爹妈样的,那么大岁数的老人也打,小年轻的也打!只要被围住的牧民或轻或重都被打了!我跑过去想把妈妈扶起来,被一个人拽住不让我进去,警告我会挨打,我说里面有我妈妈他才松开我,我在来的路上看见在离出事不远的地方的一个小低洼站着一排穿的很好的人,都是一副官样!有几个是我们到行政楼下找领导的时候见过的,还有几个是在白音乌拉政府找领导的时候见过的!这是什么领导?藏起来看着老百姓挨打吗?”老人的女儿越说越激动,后来也哭了起来,满肚子的委屈一下子都说了出来。
笔者还了解到,被打伤的牧民到当地的医院就诊的时候医院拒绝为他们看病!牧民只好到离矿区几百里地以外的镇医院看病!可是镇上医院只为牧民打一些根本没有什么作用的葡萄糖、盐水等。事情发生的两个星期以后牧民每个人得到了200元得污染治理费,矿上用黄土掩埋了裸露在外面的尾矿砂,嘎察里的每两户牧民政府为他们盖了一个盛垃圾的地方!还给嘎察配了一辆翻斗车和一辆铲车说是用来清理垃圾,最后请了乌兰穆旗的文艺团在牧区举行了一场那达慕大会。
这样的解决方案让笔者匪夷所思!如果从建矿10年以后开始计算,每年矿区给牧民30万的污染治理费,到现在为止20年得时间600万的污染治理费到底哪里去了呢?牧民根本就没有得到这笔钱,环境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这么一大笔钱到底做什么用了呢?
在巨大的经济利益下,谢里夫的群际理论核心内容又一次很好的诠释了这次民族冲突事件,经济利益同样是引起民族冲突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实例引起人们对在这方面对民族关系的重视和研究,在矿区和牧区交界这样一个复杂的地理环境下,各种意想不到的矛盾冲突潜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的矛盾并不是在一天之内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矛盾在不断的加深,在某个条件的驱使下爆发。在上述的事件中,到底什么才是整个事件的导火索?是被破坏的草场?还是因为吃了被污染后死去的牛羊?都不是!是拿比巨大的不知道去向的污染治理费。笔者在与当地牧民交流的过程中,有80%的牧民是想在的到自己应有的那笔治理费后息事宁人的,有20%的人是在得到应有的那部分钱后,依旧坚持要求在将环境彻底治理改善后,要给他们保证接下来不在受到环境威胁,坚决要求自己的草场环境得到长久保障。然而,这一小部分人的态度能否真正的得到认可和接受他们的权利能否得到真正的维护?
这次冲突事件,直到笔者在调查结束后,仍旧没有结束,牧民不满意政府或者是矿区行政单位的解决结果,笔者了解到,他们仍旧要继续上访,直到得到自己合理的赔偿后。
在这样巨大的经济利益前和严重的矛盾冲突中,环境似乎显得那样的无辜!矿区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牧民以环境的被污染为借口来获得经济赔偿,到底那一方才是环境真正的治理和维护者?那被污染的环境到底到什么时候的到真正的解决?
就这个问题笔者找到了矿区环境的相应管理的领导,他说矿区的环境治理一直是很棘手的问题,但是在环境方面矿区已经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在环境治理方面,尤其是在对尾矿砂的治理上。由北京有色金属设计研究院总院设计等级为四级尾矿汇水面积为0.78平方千米,山沟长度为1.6千米,沟底平均坡度为0.069,目前堆积32米,干滩长度为120米。前期采用堆石坝,后期采用上游法尾矿堆坝。这样的设计是污染的程度大大的降低,但是仍旧是不可避免。笔者亲自到了两处较大的尾矿坝,今年虽然采取的是用泥土将尾矿砂掩埋的方法来阻止砂子的漫天飞舞,但是,灰绿色的砂子还是清晰可见,而且会有很大的刺激性气味。
除了矿区生产产生的大量污染外,不可忽视,也是每天显而易见的矿区居民生活垃圾同样严重的污染这环境,这样的污染不仅仅只局限在他们的居住地点,也严重的污染这牧民的草场。
矿区居民人口多,居住集中,有着整齐规律的房屋排列。然而他们的生活垃圾却却在街道上!房屋的后面!暂时没有被占用的空地上随处可见!比方居民冬天生锅炉后的煤灰、夏天烧炕的煤灰、做晚饭后的废水、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垃圾袋等等。每到夏天难闻的气味开始蔓延!笔者在问到这个问题是,负责环境的领导是这样解释的,矿区将生活环境垃圾处理承包给个人,每年矿上会付给承包人20万元钱来作为环境治理的费用。其它的事情和处理的结果他们会在年终的时候得到他们的环境处理汇报。
笔者了解到这个生活垃圾处理的承包者,是一对在矿区居住很多年得夫妇,夫妻俩一开始再铅矿经营了一家规模中等的酒店,现在又承包了一个沙石厂。原来生活垃圾清理并不是
他们唯一的工作或者说经济来源。他们购买了承装垃圾的车并且雇人处理生活垃圾他们并不是每天都清理垃圾,而是几个星期或者是更长的时间清理一次,他们同时会采取用土将垃圾就地掩埋的方法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然而在冬天的时候仍旧能看到漫天飞舞的各种颜色的垃圾袋!而且能看到在牧草上挂这的各种垃圾!这并不是小问题。很多牧民因为这件事情曾找到矿区居民,但是最后都不了了之。其实,这又何尝不是矛盾冲突的因素呢!
2、草场占地赔偿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在笔者家乡附近有几个大型的煤矿,一直带动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像白音华煤矿和霍林河煤矿,他们所产的煤远销各地,在另一方面也给予内蒙钢铁事业的大力发展。然而,要想把这样的黑色资源运出去,交通成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当地政府在上级的指示下修建了超载路,专门供运煤的大车进行运输。这看来是一件非常造福百姓,并且十分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事情。可是,矛盾也随之而来。
张某 汉族个体司机访问时间2011年7月29日访谈地点:白音华煤矿
“拉煤,累是累可是也很挣钱,以前路不好走,来回用的时间长,煤虽然拉的少但是仍然能够挣钱,现在超载路修好了可是每次拉煤却根本就不挣钱了。超载路限制每辆车每次运煤的吨数,交警差的相当的严,如果不超载根本就一分钱不挣,甚至有的时候还赔钱,如果那次超载被交警抓到,损失就更严重,除了要交罚款外,时间也被耽误在路上。有的时候为了躲避交警,许多大车会连续几天停在某个地方不上路。在后来,大车司机们商量看能不能走出一条自己的便道,这样每次就能多拉点,多挣点钱。没办法我们只好在牧民的草场上走,我们也不白走,答应给他们钱,这也有十几年了,可是谁想到今年他们再路上挖了很多的坑,摆满了石头,一定要向我们要这几十年的占路费。为了这件事,我们好话不知道说了多少,蒙古人认死理,怎么也不同意,我们来硬的,谁知道他们更狠,你要开车走,他就躺倒你车轱辘底下。刚躲过那些交警,又来了一帮这样要钱的。”
在上面的交谈中,在一次看到因为利益导致的矛盾从冲突,拉煤司机也是为了生存不得不重新占用牧民的草场,笔者对便道的宽度进行了粗略的测量,宽只有5米多,仅仅只能通过一个大车,如果有两个大车相向而行的话必须的有一个大车停下来,先叫另一个通过,大车司机们没有太多的侵占牧民的草场,与他们几千亩的草场比起来其实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地现在正在修建铁路,中铁局是按每亩地一万元对被占草场牧民进行赔偿的。要是按这样的价钱计算,这路被大车司机走就不划算了,所以牧民就要求大车司机从新对他们做出赔偿!
这样看来,使汉族与牧民之间矛盾不段加深的不仅仅是因为语言,生活习惯,民俗风情等,越来越主要的还是不断出现的经济利益。
第五篇:田野调查报告
田野调查报告
调查课题:中国农村的婚嫁风俗习惯
调查内容:在中国农村举行婚礼的过程中,有很多的风俗习惯等需要讲究。首先了解一下这些风俗,进而对其进行分析,了解这些风俗的成因、起源及其发展。
调查方式:亲身参加一场农村的婚嫁仪式,通过自己的观察,以及向一下长者询问。
调查对象:迎亲仪式 调查时间:2011年10月1日 调查人:李先庆
2010302660061
今年国庆节的时候,恰逢有七天长假,我参加了我姐姐的婚礼。我是农村出生的,并且对农村的一些风俗习惯比较感兴趣。在农村,婚礼可以说是很大的一件事情了。因此,婚礼中的一些风俗习惯也算是相当多的。这次,我参加了我姐姐的婚礼,恰巧能够做一次田野调查,深入了解一下婚礼的风俗习惯。
在农村,男女双方结为夫妻并不是仅仅举行了一场婚礼这么简单,其实,在这之前,还有很多的流程必须要走,但是,现在的农村似乎也慢慢淡化了这些内容,有很多的环节都有所减少了。我想,这可能是伴随着快节奏的生活规律,人们越来越追求那种快餐式的婚姻。而这种趋势似乎也影响到了农村吧。
在结婚之前,我姐夫先就到过我家里好几次,其中,有一次是来送糖吃的。那天上午吧,他从家里买好一些糖果,然后带到我家里来了。然后,在中午吃完饭之后,我就到我家门口燃放鞭炮。下午的时候,我们村子里的很多人就在吃完午饭之后,来到我家里坐坐,他们向我爸妈送上一些祝福的话。有的人说:你看你们现在多舒服了啊,儿子考上大学了,姑娘也出嫁了,你们的任务都差不多完成了,就可以等着安享晚年啦。然后,我父亲会说:那里啊,这儿子四年大学没毕业,就还要攒劲做事呢。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啊!乡亲父老们在我家里互相轻松的谈话,我就在旁边给那些男人们散烟,还要给所有的人端茶水,杯子里的喝完了还要不断过去给别人加水。这时,我的二妈、三妈他们就不断地给来送恭喜的客人们散糖吃。下午很晚的时候,来玩的客人才慢慢散去。
这个风俗在我们那里叫做“送糖吃”,就是男方给女方家里送过来一些糖果,然后发给本村的乡亲父老们吃,就是相当于对外宣布:这一对男女已经确立了恋人的关系。其实,不管是在什么时代,或者是在什么地方,假如一对男女们都对对方很倾心,然后想确立恋人关系,都有其各自不同的方式。然后,在农村那种条件下,如何快速地向周围的人们宣布自己婚姻状态,很好的一种方式就是请大家到我家里来吃糖。一方面,请别人吃东西也算是一种礼节,或者说是一种礼貌;另一方面,农村人都比较喜欢凑热闹,并且还很喜欢占便宜,又是热闹的地方,又有糖果吃,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在农村,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对外宣布自己的婚姻状态。
又过了一些天,我父亲就打电话喊我的二妈、三妈、舅妈、姑妈们回来一趟。原来,我姐夫之前给我家里打过电话的,要我父亲把他们都喊回来。这一天是九月二十几号吧,我的二妈、舅妈、姑妈们一起结伴去我姐夫家里了,他们在我姐夫家里吃了一顿午饭(午饭在我们那里是最重要的一顿饭),然后就回到我家里来了。他们向我的爸妈,还有我姐讲述了我姐夫家里的一些情况。比如说:他家里房子怎么样啊,他的父母人怎么样啊,还有什么 家里的一些陈设啊,他们村子里的一些情况啊,各种乱七八糟的。我爸妈也会就自己所关心的问题问他们。那么,这一项,在农村就叫做男方请女方亲戚去“喝酒”,“喝酒”就是吃饭的意思。其实,追究这里面的深层含义,似乎不仅仅是喝酒那么简单的。喝酒只是表面上说的客套话,请别人到自己家里去玩,你当然要招待人家,你必须要负责人家的一顿三餐,这在哪里都是一样的。在农村就更是这样,并且显得尤为突出。那么,请女方的亲戚去“喝酒”,其实是让女方的亲戚到自己家里看一下情况,去探一下究竟。而女方的这些亲戚们,他们也要知道自己不仅仅是去喝酒的,他们是女方的“人大代表”,要代表女方摸清男方家庭的基本情况,然后回来再汇报给女方。如果女方觉得合适,那么,双方就可以进行下一步了:结婚。而如果,女方觉得不好,那么,在这时,男女还可以解除恋人关系的。想象一下,就这么的一个小风俗,里面就蕴含了多么深的大道理!
十月一日那天,一大早我家里的人就都起来了。我起来之后,我父亲喊我把一些家具啥的搬出去,其中有:桌子、椅子、洗衣机、电冰箱、被子、毛毯等等。我就都把这些搬到家门口,然后我父亲就把我搬来的东西按照某种特定顺序一字儿摆开,椅子摆成两路放在最前面,然后再椅子的后面放上桌子,桌子上面放的是一些棉被,而在桌子的后面就是一些箱子,箱子是放在板凳上面的,箱子里面装着一些毛毯之类的,最后面的就是一些家用电器了。待我跟父亲把这些东西都摆放完好以后,就听到鞭炮的声音了,接着就是车辆鸣笛的声音。我姐夫就来迎亲了。这时,我母亲喊我和我父亲以及其他的亲人赶快进到屋里面,然后她就把大门给紧紧地关上了。过了一会儿,我姐夫就走到家门口了,我在屋里就听到外面吵吵哄哄的,那是他的一些亲戚们跟着自己一起过来迎亲的。然后,我姐夫就在外面喊我父亲、母亲以及我来开门,我们都没有开门,然后我的一个平时比较喜欢热闹的二妈就在屋子里面喊:唱一首歌吧,唱得好的话就把门给你打开,唱的不好的话,就不会给你开门的。我姐夫又在外面央求了一阵,见屋里人根本不理,于是,没办法,就只好跟他的几个兄弟们商量唱一个什么歌曲。过了一会,他便开始唱了,他的几个兄弟们也跟着一起唱。唱完之后,我二妈又说:不错不错,唱的挺好的啊。又转而对屋里人说:他唱的好不好啊?再来一个要不要啊?屋里的人都大声地喊着:好好,再来一个!再来一个!这是,外面的人就着急了,他们叽叽喳喳的说着:快开门啊,歌也唱了,快把门打开吧,打开门到屋里再唱呗。见屋子外面的人那么着急,都快生气了。我母亲于是走到二妈跟前,对她说:玩一下就可以了,别玩得太过了。于是,我二妈就过去把门打开了。外面的人都高兴地直往屋子里面挤。进屋之后,我就不断地给他们散烟、端茶水喝。这时,我姐夫就拿着一束花走到我姐姐的房前,喊我姐姐把门打开。我姐姐没有回应,我的堂妹就在房间里面大声地喊着:我姐姐说了,你要唱一首歌,唱得好的话,就把门给你打开。听到这么一说,我姐夫就急了,喊道:刚才不是唱了的么?堂妹又说:现在和刚才不一样,刚才是唱给所有的人听的,现在可是唱给一个人听的,你唱不唱,自己看着办吧?没办法,我姐夫只好又唱了一首。然后,喊开门。但我堂妹还是没把门给他打开,又在里面喊:红包呢,没红包凭什么给你开门啊,我可要收取开门费的呢。于是,我姐夫就递进去了一个红包。如此,我堂妹才善罢甘休了,把门给打开了。这时,我姐姐是坐在床上的,我姐夫走到床前,跪下,手里拿着花,想我姐姐求婚。我姐姐停顿了一会,就把门花接过来了。然后房间里的人都欢呼着,喷洒这彩纸、彩带!过了一会,我看到我父亲在中堂前面焚香烧钱,然后,我二妈拉着我姐姐在前面磕头。把这些弄完之后,我二妈又引着我姐跟我父亲磕头。我母亲在厨房里面忙活,她们又来到厨房,在灶头前面就给我母亲磕头。这时,我看到我母亲满眼的泪水留下来了。最后,我姐夫就在前面引路,我二妈牵着我姐到车子上去了。那些摆在门前的家具也都搬上了车辆。听着悠长的汽笛声,我姐夫就把我姐姐迎娶回家了。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在迎亲的过程中所涉及的一些风俗习惯。首先,男方过来迎娶的时候,女方的家门一般都是要关着的,我想可能是这样的。在中国,女人一般都比较含蓄,不能太张扬了或者说要内敛一点。在男方过来的时候,你总不能直接就把门打开让他把你带走吧,那样似乎显得我很急切得要嫁给你。就算即使你真的很急切,也还是要含蓄一点,慢慢地待男方叩开每一道门,大不了你开门的时候迅速一点就行了。但这个们最好还是要形式上的关一下的。另外,其实,关门也是娘家人给新郎出的难题,要好好捉弄一下这个姑爷,就像给他一个警示:我们娘家的人可不是好欺负的,她嫁过去之后,你可得要好好待她。最后一方面,农村的很多事情都是图一个热闹,尤其是想迎娶新娘这么大的事情,一定要办得开心热闹才行。在新郎求门的时候,让他唱唱歌或者玩点别的游戏啥的,都挺能增强气氛的。还有一个风俗,那就是摆在家门口的那些东西。那些其实新娘陪嫁的嫁妆,它们摆放在门口是有一定的讲究的。其实摆在最前面的还有一个洗脸用地架子。这些东西似乎是按照一种使用频率排开的,什么东西最常用,最重要,就放在最前面了。最后一个风俗,最后新娘在走之前,要给家里面的列祖列宗磕头,还要给自己父母亲磕头。这些都是很必须的。新娘,是娘家人一手把她抚养成人的,这个地方是生你养你的地方。那么,在离开这个地方,她要感恩,她要用自己最重的礼节来拜别这个地方。这是我们做人的良知所在,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农村的风俗礼节在这个上面的一种展示。
其实在整个结婚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的风俗习惯需要考究。只是由于知识的缺乏,很多东西暂时还不能加以解释。也就只能做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