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 ppt文档小稿(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3 23:49: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然辩证法概论 ppt文档小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然辩证法概论 ppt文档小稿》。

第一篇:自然辩证法概论 ppt文档小稿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

1、自然辩证法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自然辩证法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2、辩证唯物主义主要观点:自然界是客观的物质存在,物质运动在量和质的方面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成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辩证唯物主义主要特征:以实践论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统一,具有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等特点。

3、科学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主要指狭义科学)是在人类探索自然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知识是人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获得的对自然的认识;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即一项成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的社会化事业;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在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在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技术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1.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3.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4、归纳和演绎 归纳: 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寻求事物普遍特征的认识方法。演绎: 演绎是从对事物概括的一般性前提推论出个别性结论的认识方法。归纳与演绎: 归纳与演绎结合起来,形成了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的辩证思维。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则为归纳确定合理性和方向。归纳与演绎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5、创造性思维的特性:创造性思维不是在所有辩证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之外的独立的一种思维形式或方法,是能够提出创见的思维,与一般性思维相比,是在思维特征方面不刻板,组合各种思维、灵活调用思维的特性。创造性思维的逻辑性:是指其过程中包括演绎、类比推理、归纳等。创造性思维的非逻辑思维形式主要有:联想、想象、隐喻、灵感、直觉与顿悟等。

6、数学方法及其作用:数学方法注重抽象、模型化,是我们可以把自然研究对象高度抽象、转化为人工模型,抽象其中因果关系的基本方法。数学方法包括多种形式,如数学方程方法、数学建模方法、数学统计方法、数学实验方法等等。

7、科学实践的方法: 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获取感性材料的基本手段。科学实验:是科学研究者依据一定的科研目的,用一定的物质手段(科学仪器和设备),在人为控制或变革客观事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科学实验的特性:科学实验可以纯化和简化观察对象;强化对象及其条件;具有可重复性;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可以较为经济可靠地认识和变革被带入实验室的“自然对象”。技术思维及其特点: 1.科学思维更关注普遍性,技术思维更关注可行性;2.科学思维更关注创造性,技术思维更关注价值性;3.科学思维没有限制,可以任凭思维跳跃发展,技术思维是限制性思维,是在已经有了原理的基础上思考如何通过现有条件或改造条件从而实现它;4.技术思维是联系性思维,它一方面要连通科学的理论,另一方面要联系技术的实际,是两极思维,技术思维要求“顶天立地”。

8、科学技术共同体与学科分层:科学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是以共同的科学范式和技术范式为基础形成的科学工作者或技术工作者群体,是科学技术社会组织的基础和核心。在科学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内部,科学工作者和技术工作者按照职称、学术职务、学术声望等维度进行社会分层。这种分层呈金字塔形态,呈现“马太效应”和优势积累,在促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同时,也加剧科学体制内部不平等现象和学术不端行为。科学技术共同体内部成员的互动:科学技术共同体通过学习、交流、合作、竞争与冲突等形式进行互动。良性互动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不良互动阻碍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共同体的社会责任和伦理准则:科学和技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价值取向。默顿提出了科学精神气质的四原则——普遍主义、共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公布的工程师伦理准则明确指出,工程技术活动要遵守四个基本的伦理原则:一切为了公众安全、健康和福祉;尊重环境,友善地对待环境和其他生命;诚实公平;维护和增强职业的荣誉、正直和尊严等。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伦理规范: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应该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技术工作者,尤其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新兴科学技术的伦理冲击及其应对:随着一些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难题,需要我们运用伦理学的基本原则,结合科学技术发展应用的现状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伦理规范,以更好地实现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

9、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基本内容:

1、科学技术功能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的经济和社会功能。

2、科学技术战略观:中国马克思主义将科学技术战略提升至国家层面,予以高度重视。

3、科学技术人才观:中国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视人才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4、科学技术和谐观:中国马克思主义高度关注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形成了科学技术和谐观。

5、科学技术创新观:科学技术创新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重要内容。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主要特征:

1、时代性

2、实践性

3、科学性

4、创新性

5、自主性

6、人本性

论述题:

1、创新型国家建设

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内涵:将科学技术创新作为国家发展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主要依靠科技创新来驱动经济发展,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通过制度、组织和文化创新,积极发挥国家创新体系的作用,形成强大国际竞争优势的国家称为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特征: 1.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较高; 2.R&D(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较高;3.对外技术依存度较低;4.自主创新能力较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背景:

1、世界新科学技术革命使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发生重大变革;

2、科学技术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3、我国已具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学技术基础和条件;

4、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同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学技术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由五个部分组成。

1、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2、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3、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学技术创新体系;

4、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

5、社会化、网络化的科学技术中介服务体系。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

1、自主创新的内涵及类型:自主创新是指通过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的再创新。

2、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目标:是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3、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方针:是以原始创新为基础、以集成创新为主体、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途径。

4、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对策:建设科学、合理的制度和政策体系是保障;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是关键;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是根本;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是基础。

2、、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的思想渊源: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从生态学和目的论的视角主张人和其他有机体共存于自然界系统中;古代中国人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思想。2.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要与自然界和谐一致;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促进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

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自20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研究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并以此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科学。

生态自然观的观点: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

生态自然观的主要特征:强调了科学价值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3、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

马克思科学技术伦理观: 马克思认为技术活动有其道德合理性,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道德的进步。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里叶、欧文和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科学技术伦理思想,论证了科学技术与道德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辩证统一关系,提出了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的科学技术道德根本原则,论述了科学技术道德的主要规范——献身科学、科学技术创新、实事求是、团结协作、谦逊勤奋。科学技术共同体的社会责任和伦理准则: 科学和技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价值取向。默顿提出了科学精神气质的四原则——普遍主义、共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公布的工程师伦理准则明确指出,工程技术活动要遵守四个基本的伦理原则:一切为了公众安全、健康和福祉;尊重环境,友善地对待环境和其他生命;诚实公平;维护和增强职业的荣誉、正直和尊严等。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伦理规范: 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应该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技术工作者,尤其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

新兴科学技术的伦理冲击及其应对: 随着一些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难题,需要我们运用伦理学的基本原则,结合科学技术发展应用的现状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伦理规范,以更好地实现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

第二篇:自然辩证法概论(PPT内容)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讲:绪论

第一节: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和性质

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一是作为客体的自然界

二是作为主体的人利用科技对客体的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三是作为主体作用客体的中介物——科学技术

2、自然辩证法的内容 :

(1)自然界存在与发展的一般规律——自然哲学

(2)人类运用科学技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科技研究辩证法

(3)科学技术自身产生与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

3、自然辩证法的定义:

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二、恩格斯关于自然辩证法

1、恩格斯对自然辩证法的理解集中在两方面:

一是关于自然界的辩证性质;

二是关于科学研究的辩证思维

2、《自然辩证法》手稿的主要内容:

I

总计划草案

II 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

(自然辩证法导言属于其中一个部分)

Ⅲ 自然科学和哲学

Ⅳ 自然界的辩证法。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

Ⅴ 认识自然的辩证法。认识论和辩证逻辑

Ⅵ 物质的运动形式。自然科学的辩证法

Ⅶ 数学和各个自然科学中的辩证法

Ⅷ 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

三、自然辩证法的性质

1、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和任务:

(1)性质: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门类

(2)层次:介于具体科学技术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之间

(3)任务: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

2、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的区别:

(1)历史渊源的不同:

自然辩证法——恩格斯

科学技术哲学——古希腊哲学

(2)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自然辩证法——自然观

科学技术哲学——科技观

(3)教材体系与结构不同

自然辩证法:自然观、自然科学观、自然科学方法论

科技哲学: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技与社会)

3、20世纪后的现代科学哲学主要流派:(1)逻辑经验主义:

西方第一个完整的、标准的科学哲学体系;兴起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石里克、卡尔纳普、亨普尔等。逻辑经验主义认为:一个命题是否有意义在于证实它的方法,表述经验内容、能为经验证实的命题才有意义,否则就是形而上学。只有分析命题(包括逻辑和数学公式)和综合命题(表述经验内容的命题)两种命题有意义。

(2)证伪主义(批判理性主义):

20世纪40年代后兴起;主要代表人物有波普尔、拉卡托斯和沃金斯。波普尔反对可证实性原则,代之以可证伪性原则;认为全称命题无法通过有限的观察得到经验证实,但可以通过单称陈述进行证伪;波普尔把科学看作是知识增长的动态过程,认为科学进步的主要机制是批判。他的科学发展模式是:P1(问题)→TT(试探性理论)→EE(排除错误)→P2(新的问题)。波普尔否认科学能认识客观真理,但可以做到逼近真理,并提出了确认逼真度提高的一系列原则。

(3)历史主义:

20世纪50年代末产生、60年代后逐渐开始流行,被认为是科学哲学发展中的一场“革命”。主要代表人物有图尔明、库恩、费耶阿本德、汉森等。历史主义认为,逻辑经验主义单纯研究科学理论,置科学活动本身于不顾;批判理性主义以可证伪性为分界标准,完全否认归纳的作用,否认科学传统及发展中的连续性等,都不符合科学实际。库恩以“范式”理论为核心,提出了从“前科学→常规科学→科学革命→新常规科学”的科学发展模式。(4)科学实在论: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与实在论相对立的思潮;代表人物有塞拉斯、夏皮尔、普特南、邦格等。实在论认为:科学研究的对象、状态和过程是真实存在的,微观观察不到的客体也是真实的;认识是外部世界的映象;科学理论是似真的、趋近于真理的过程。反实在论认为:电子、光子根本不存在,之所以建立关于微观状态、过程和对象的理论,仅仅是为了预测和产生我们感兴趣的情形;认识不一定反映外部世界,关于认识的理论只不过是工具罢了,科学规律是虚设的。

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

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

1、标志: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反杜林论》

《自然辩证法》手稿写作于1873~1883,其中1876年5月至1878年8月创作《反杜林论》

1925年由前苏联国家出版社以德俄对照本第一次出版

2、自然辩证法创立的背景:

(1)哲学辩证法的发展:黑格尔作为近代哲学辩证法集大成者,第一次把整个自然、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绘为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发展并相互联系着的过程,并以此批判自然科学研究中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和经验主义的倾向。

(2)自然科学的发展:近代自然科学在19世纪的全面进展,开创了科学发展的新世纪。尤其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深刻地提示出了自然界的辩证本性。

3、自然辩证法的创立

(1)在自然观方面:科学地描绘了自然界的辩证图景,阐明了自然科学中的辩证法

(2)在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揭示了在实践基础上科学认识的逻辑和科学发展的辩证法

(3)在科学技术观方面:揭示了各门自然科学之间的辩证联系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动力

二、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1、列宁的新贡献: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1)物质观方面,强调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2)运动观方面,重申运动与物质的辩证关系

(3)时空观方面,肯定了唯物主义关于的时空客观性的观点

2、自然辩证法经受了现代科学发展的挑战

3、自然辩证法的新领域:

科学社会学;科学学;技术文化学

第三节: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要求

一、有助于人们正确理解自然界存在与演化的辩证规律

二、有助于人们客观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关系

三、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掌握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方法

第二讲:自然观的变革

第一节:古代与中世纪的自然观

一、史前人格化的自然观

史前人类对自然几乎一无所知,只是通过想像来认识事物。人类把人和生物的某些特性投射到外部世界上去,认为自然和人一样是个有生命、能运动、有感觉和意识的有机体,将自然人格化。

二、古代整体论的自然观

(一)中国古代机体论的自然观

1、关于物质结构的理论:

在物质结构理论上:“五行说”、“阴阳说”、“八卦说”

最有价值的思想: “自然感应论”

2、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

“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等

3、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

(1)天:天神,主宰国家命运和人的吉凶祸福

(2)天:自然,一切人事均应循乎自然之道

(二)古希腊由生成论转向整体论的自然观

1、古希腊哲学早期:

(1)泰勒斯:第一个直接而明确地探讨自然的本质,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2)毕达哥拉斯: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数”,用抽象的数学关系来把握世界。(3)德谟克里特:提出了“原子论”,把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从具体事物转移到物质结构上。

古希腊早期自然观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A、认为世界存在着一个统一的本质,这种“本质论”的思想长期统治着西方科学界。

B、用数学关系来说明世界,是科学认识世界不可缺少的方法。科学数学化的潮流正是发源于古希腊。

C、“原子说”所开创的从物质结构层次上进行研究的方向与“还原论”的思维方式,深刻地影响着近代科学研究。

2、古希腊哲学后期:

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

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A、重视对事物的具体观察和实验

B、依照严格的逻辑来建造知识体系

C、首先引用数学方法来考察具体的物理定律

这种研究方法所体现的实验、逻辑与数学方法的统一,正是近代自然科学大厦的三大支柱

(三)古代自然观的基本特点

1、在对自然的认识上:

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不断变动着的整体,并赋予其神秘的目的性。

2、在对自然的认识方法上:

具有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

3、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

古代中国崇尚天人合一,反对用科技改变自然;古希腊则形成了天人分离,主张征服和利用自然的功利主义科学观。

三、中世纪神创论的自然观

中世纪:公元5世纪——15世纪。

在自然观上是神创论。在方法论上重视三段论式推理

11世纪后,欧洲人在十字军东征中,从阿拉伯人那里找到了失落的古希腊文明,开始积极学习东西方的科学技术,并开办大学。到13世纪时,欧洲人已经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酝酿着一场科学的革命。

第二节:近代机械论自然观

一、近代机械论自然观的产生

1、理论基础——对神创自然观的否定:

1543年,被称为“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的《天体运行论》发表。《天体运动论》之所以被作为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标志,是由于日心说从根本上动摇了神创论的自然观,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性意义。

2、实践基础——各种机械技术的广泛运用:

从中世纪末期始尤其是文艺复兴以来,日益发展的工场手工业尤其是钟表业,促进了机械技术的发展,为早期的机械论自然观提供了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激发学者们借鉴机械技术的成功,用机械论的思想去理解大自然的运行。

3、笛卡儿的机械论哲学:

早期机械论自然观的代表人物——笛卡儿

早期机械论自然观的特点:将宇宙与机器进行简单类比

二、近代机械论自然观的成熟

1、机械论自然观成熟的科学基础:

牛顿力学牛顿经典力学理论的建立及其获得的巨大成功,使科学家将力学定律运用到整个自然界,使力学思想成为科学思维的模式。机械论自然观走向成熟和极端。

2、机械论自然观的形成:

主要代表人物:牛顿

17世纪:霍布斯(英)、斯宾诺沙(荷兰);

18世纪:狄德罗、爱尔维修、霍尔巴赫(法)

基本思想:“世界是一部机器,它是由隋性物体组成,按照物理必然性运动,且与各种思维存在物的存在无关。”

三、近代机械论自然观的特点和价值

1、机械论自然观的基本思想:(1)在对自然的认识上,主张:原子的基本性;自然的不变性;机械的直观性;世界的既成性。

(2)在认识自然的方法上: 强调用经验的和实证的方法研究自然,将研究对象还原为它的最终组成因素和最基本的关系,建立了实证论和还原论的思维方式。

(3)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过高地估计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控制能力,将人类看作是自然的主人和中心,看不到自然对人的反作用。

2、机械论自然观的价值:

自然观方面:将对自然的解释建立在经验与实证的基础上,克服了古代自然观的局限性。

科学研究方面:将上帝从自然体系中驱逐出去,从根本上摧毁了神创论,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思维方式方面:实证论和还原论的思维方式虽然具有片面性,但却是科学研究中必要的一种方式。

3、机械论自然观的局限性:

(1)机械性;(2)形而上学性;(3)不彻底性

4、机械论自然观的衰落:

到19世纪下半叶以后,随着自然科学从经验领域进入理论领域,自然科学本身所固有的辩证性质与机械论自然观的矛盾逐渐激化,机械论的图景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第三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辩证自然观的诞生的科学基础

天文学:

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

地质学:

赖尔的“地质渐变论”

生物学:

拉马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细胞学说

物理学: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电磁学理论;热力学理论

化学:

尿素的人工合成;元素周期律

二、辩证自然观的建立及特点

1、辩证自然观诞生的标志: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的一系列重大成果,明确地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理论基础和核心思想,从而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辩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在对自然界的认识上: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有规律的运动中,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2)在认识自然的方法上:用辩证的观点看世界,着眼于一切自然现象的矛盾统一与永恒的运动和转化,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3)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生产劳动基础上深刻地分析了人与自然的分化与统一。

3、辩证自然观的特征:

(1)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2)实现了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

(3)实现了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

(4)实现了人对自然关系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第三讲:唯物辩证自然观的发展

第一节:系统自然观

一、系统自然观的形成

1、系统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1)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分子生物学;(3)系统科学;

(4)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物理学新发现。

2、现代科学发展彻底推翻了机械论自然观:

(1)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物理学新发现,否定了原子基本性的原则;(2)爱因斯坦相对论、特别是量子力学的创立,否定了机械直观性的原则;

(3)微观物理学研究的新发现,否定了世界既成性的原则;

(4)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研究,进一步揭示了自然的辩证性质。

3、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1)在对自然的认识上:

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

自然系统是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

自然系统是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

自然系统是线性与非线性的统一(2)在认识自然的方法上:

提供了系统的思维方式:把对象与组成它的要素和它所处的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系统整体具有组成它的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整体的功能不能还原为要素的功能;要从动态的开放的角度去看待系统。(3)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自然是一个整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保持与自然的协调;人的活动对自然的影响是深刻的甚至是不可逆的,人负有保护生态平衡的责任。

二、自然界的系统存在方式

1、什么是系统:

贝塔朗菲:系统是相互作用着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1)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一个整体(2)系统各要素之间具有着特定结构

(3)系统处在一定的环境中并与环境相互作用

2、系统的类型:

(1)从系统和环境的关系角度: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2)从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角度: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

(3)从系统所处的状态角度:平衡态系统、近平衡态系统、远离平衡态系统(4)从人对自然的认识程度角度:黑系统、白系统、灰系统

3、系统的特点:

(1)系统的整体性:

整体性是指系统具有既依赖于构成要素又不同于其构成要素的特定性质与功能。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加和性关系;非加和性关系(2)系统的层次性

A、低层系统对高层系统具有构成性关系,同一层次的系统之间存在着相干性

B、层次越高,结构越简单,结合度越弱

C、下层系统会作用于上层系统;上层系统也作用于下层系统

(3)系统的开放性

指系统与周围环境处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系统不断与其环境(直接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环境对系统的作用:

A、环境提供了系统存在的外部条件

B、系统的功能只有在环境中才得以表现

C、环境对于系统具有调控作用

三、自然界系统的演化发展

1、什么是演化:

演化是指系统的结构、状态、行为、功能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不可逆的变化。

演化的不可逆是指自然界和物质系统过去、现在、将来均呈现出差异性而且不会自动向原有状态回复。

2、演化的两个方向:进化与退化

达尔文认为:进化是生物器官的专业化和完善程度的提高。

系统科学认为:进化是物质体系由无序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的演化过程和趋势。

3、自然演化的基本趋向是进化:

一分为多是自然演化的基本前提;多中选优是自然演化的基本机制

进化与退化的关系:

A、没有纯粹的进化或纯粹的退化

B、进化与退化常常包含在同一个过程中

C、系统的进化是以环境的退化为代价的4、自然进化的条件(自组织机制):

(1)系统必须处于开放状态

(2)系统处于远离平衡状态

(3)系统具有非线性相互作用

(4)系统存在内部涨落

5、自然界的演化的规律性:

(1)自然演化具有和谐性

(2)自然演化具有交替性

(3)自然演化具有周期性

第二节:生态自然观

一、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

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2、劳动是人对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控制

3、人要学会预见自己行为的长远影响

4、人的生产要顾及其他物种的生存需要

二、生态自然观确立的基础

(一)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生态危机

1、生态危机定义:

所谓生态危机,是指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协调、不平衡现象对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威胁。

2、生态危机的根源——人类的不当活动

生态危机表面上是自然现象,实质上是人为结果。其形成有着深刻的人性根源,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是人类在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上的错误所带来的,是人类只考虑自身利益甚至是只考虑小集团利益、个人利益而功利主义地对待自然的恶果。

3、生态危机的表现:

生态危机在当代主要表现为: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物种灭绝、自然灾害、疾病„„

4、对生态危机的反思:

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反思; 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反思; 对传统思维方式的反思

(二)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

1、生物科学与生态自然观:(1)要尊重生物多样性:

(2)要尊重自然界生物与非生物的整体性(3)要尊重自然界的自然进程

2、环境科学与生态自然观:

(1)环境有限性的理念:地球资源及环境接纳废弃物容量是有限的;

(2)环境的循环性理念:作为生产者的植物、消费者的动物、分解者的微生物之间存在着一个无废弃物的物质循环;

(3)环境整体性的理念:环境是一个多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其中有许多正、负反馈机制。

3、生态学与生态自然观:

生态学特别是人类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揭示了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彰显了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从深层次上揭示了人对自然界所负的生态责任。

生态位指每个物种在群落中的时空位置及机能关系人类有自己独特的生态位,但人类又不断在改变自己的生态位,并因此影响和改变其他生物的生态位。

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一)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在对自然的认识上:

(1)自然界是一个由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所构成的自然整体,以生物系统为核心,具有内在的活力;

(2)自然界的生命系统是以各生物之间的食物营养关系为纽带所构成的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整个生命系统的生存;

(3)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组织的开放系统,生物系统通过与环境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而生生不息;

(4)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一定的自净与自调能力的动态平衡的系统。

2、在对待自然的思维方式上:

(1)整体系统的思维方式。强调物质系统的复杂性,避免简单化,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间寻求合理的统一;

(2)主客相融的思维方式。自然是人类生存前提和基础,人类是内在于自然的一个生态要素,应寻求人与自然之间应有的和谐;

(3)生态价值观。自然不仅有经济价值,也具有生命、伦理、科学、美学、精神、多样性与统一性等价值,具有多元性。

3、在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1)人要正确地认识自然。要在尊重自然规律基础上积极顺应自然,而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独立于自然之外;

(2)人要理性地变革自然。不仅要考虑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其他物种生存发展的需要;不仅要看到变革自然的短期结果,更要学会预测长期结果;不仅要重视变革自然所引起的自然方面的后果,也要重视它的社会方面的后果。

(3)人要自觉地保护自然。没有对自然的保护,变革自然就会变成粗暴的、狂妄的破坏,最终使人类丧失生存的家园而毁灭。

(二)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要求

1、树立高度的生态价值理念与环保意识:

要缓解生态危机,必须正视人在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成员身份,尊重自然系统的完整性和复杂性,树立高度的生态价值理念,认识到任何一个物种都是生态大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对于整个包括人类在内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爱惜自然、保护环境。

2、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1)保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不以降低人类生活水平为代价;

(2)保持自然发展的可持续性,保护自然环境的生产潜力和功能;

(3)保持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保证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3、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

要真正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要实现人们思维方式的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的改变,也要进行社会关系的变革,要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

资本主义这样一种以追逐利润为目标的社会制度,把一切包括自然都当作是谋利的手段,必然导致人与自然的对抗。第四讲:科学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第一节:科学的本质与价值

一、科学的涵义与科学划界

1、科学的定义:

“科学在全部人类历史中确已如此地改变了它的性质,以致无法下一个适合的定义”

——贝尔纳

2、科学的划界:

(1)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科学的特征在于它的确实可靠性(知识和方法可靠)

培根:科学的本质特征在于科学方法的确实可靠

实证主义(孔德、马赫等):科学知识是能用经验来证实的东西(2)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观点:

A、逻辑经验主义(逻辑实证主义): 或能直接被经验证实; 或能直接被逻辑证实、间接被经验证实

B、批判理性主义(波普尔):科学就是没有被证明为错误的理论

C、科学历史主义 :是否在范式指导下从事解决疑难的活动

D、多元划界标准(邦格):科学划界的标准是多元的

3、科学划界的意义

(1)有利于明确科学的知识特性,有效地捍卫科学的尊严和社会形象;(2)有利于人类更明确地区分科学知识和非科学知识,以更有效地揭露伪科学和反科学。

二、科学的本质属性

1、自洽性———理论内部各命题之间的无矛盾性

2、相容性———某个理论中的命题与这个理论之外的相关背景理论之间的无矛盾性

3、体系性———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

4、可检验性——可证实性、可证伪性、可重复性

5、主体际性——诸多主体间的交互性

三、科学的价值

1、科学有无价值:

科学的价值:科学及其成果对人类的有用性 科学中立说:科学只是一种工具,无所谓价值 科学负荷说:科学始终与社会相互作用而负荷价值

2、科学有何价值:

(1)科学的内在价值:

科学家在科学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对科学事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科学的外在价值:

认识功能与价值;物质价值(经济价值);美学价值;道德价值 第二节:科学认识活动的基本过程

一、科学认识的定义和要素

1、什么是科学认识

狭义:科学理论

广义:科学认识的活动

特征:A、科学认识活动目的是为了生产知识; B、科学认识活动是一种专业活动

2、科学认识活动的要素

(1)科学认识的主体

(2)科学认识的客体:对象的客观性;对象的可知性;对象的可控性

(3)科学认识的手段:

物质性工具:硬件(仪器、工具、设备)

思想性工具:软件(研究程序、推理规则、科学语言与符号等)

二、科学认识活动的基本过程

(一)提出科学问题

1、科学始于问题

科学问题: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未解决的矛盾。

2、科学问题的来源

(1)经验事实积累到一定阶段时产生的问题(2)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发生矛盾产生的问题(3)科学理论体系本身的内在矛盾所产生的问题

(4)不同科学学派和科学理论之间的矛盾所产生的问题(5)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实际需要所产生的应用问题

3、科学问题的结构和类型

(1)问题的结构:问题的指向、研究的目标、求解的应答域

(2)问题的类型: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经验问题(事实问题); 概念问题

4、科研选题的原则和步骤(1)科研选题的原则:

A、创造性原则——目的B、科学性原则——根据

C、可行性原则——条件

D、需要性原则——价值(2)科研选题的步骤:

A、课题的前期调研

B、课题的构思和论证

C、课题的提出和评审

(二)科学事实的获取

1、科学事实的定义和特征:

科学事实:科学认识的主体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的对于个别对象的真实描述或判断。

类型:

事实Ⅰ:客体与仪器相互作用结果的表征

事实Ⅱ:主体对观察实验所得结果的陈述和判断

特征:(1)以单称判断表现

(2)可复核、可重现

(3)比较精确和系统

(4)内容客观、形式主观

2、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

(1)科学观察:

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或理论指导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考察和描述客观对象的方法。

特征:A、在一定的思想或理论指导下;

B、往往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

C、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进行

分类: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定性观察与定量观察

原则:客观性、全面性

(2)科学实验:

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在人为控制或变革客观事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基本手段。

特征:A、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

B、强化或激化研究对象; C、重复或再现研究过程或结果

类型:A 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判断性实验 ;

B 定性实验、定量实验、定性定量实验;

C 直接实验、模拟实验(物理模拟、功能模拟、数学模拟)

3、观察和实验中的若干认识论问题

(1)观察与理论的关系: 观察是中性的,还是渗透理论的?

A、观察过程不只是一个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也是一个主动加工信息的过程;

B、观察陈述是通过语言、符号表达的。

(2)观察实验与仪器的关系:

A、在宏观领域中:测量仪器对被测量对象的作用可以忽略或设法抵消

B、在微观领域中:测量仪器对被测量对象的作用无法忽略或消除

(3)观察和实验中的机遇问题:

在获取科学事实过程中,由于偶然事件导致科学上的新发现称为机遇。

(三)科学定律的形成

1、科学定律的含义:

科学定律:是反映自然界事物、现象之间的必然性关系的普适性命题。

表达形式:通常为全称命题

特征:普遍性、简洁性

2、由科学事实上升到科学定律的途径:

借助于归纳、综合等逻辑思维方式;

借助于想象、灵感等非逻辑思维方式。

(四)科学假说的提出

1、科学假说及其类型:

假说:根据已有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一种假定性说明。

构成要素:

A、事实基础;

B、背景知识; C、对对象本质的猜测;

D、推演出的预言和预见

类型:

A、经验定律型:为解释已知的科学事实而提出的假说

B、原理定律型:为解释已知的科学定律而作出的假说

2、假说的特征:

(1)假说的科学性;

(2)假说的假定性;

(3)假说的易变性

3、假说建立的方法论原则:

第一,科学假说应当符合科学世界观

第二,科学假说不应当与已经考验的理论相矛盾

第三,科学假说不应当同已经检验的事实相矛盾

第四,科学假说应当是可检验的 第五,科学假说应当符合简单性原则

(五)科学理论的创立

1、科学理论及其结构:

科学理论: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构成的知识体系。

结构: 基本概念 + 基本原理 + 科学推断

2、科学理论的特征:

(1)相对真理性;(2)全面系统性;(3)逻辑完备性;(4)普遍性

3、假说向科学理论转化的条件:

(1)假说通过了实践的检验:

A、解释性条件:能成功解释已知事实,且没有遇到反证

B、预见性条件:由假说作出的科学预见被实际所证实

(2)假说通过了科学共同体的理性检验(逻辑评价):

逻辑评价是指科学共同体对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作出的评价。

逻辑评价的标准:

A、相容性评价。(不相容:新理论存在着错误;旧理论包含错误或不适用新的领域)

B、自洽性评价。(不自洽:不一定是理论错误;悖论的破解可能带来重大科学革命)

C、简单性评价。(越简单普适性越好;越简单越可能符合自然的本性)第五讲:科学认识的方法与科学发展模式

第一节:科学认识的方法

一、科学方法及其重要性

1、什么是科学方法:

方法: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目的的活动方式。包括采用的手段和程序。

科学方法:科学研究者为实现科学研究的目的所采用的思维和实践的手段、技巧、规则、程序等。

2、科学方法的属性:

(1)科学方法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从客观上来说:科学方法是对研究对象客观规律的应用

从主观上来说:不同主体对同一问题可能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2)科学方法的层次性:

A、哲学方法:最具普遍性、最抽象的方法

B、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适用于各门具体科学的具有较高普适性的方法

C、各门具体科学中的特殊方法:仅适用于个别学科或各别领域的具体方法

3、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1)提供了科学研究成功的范例,增加了后来者成功的概率

(2)有助于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

贝尔纳:“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难才能的发挥。因此科学中难能可贵的创造性才华,由于方法拙劣可能被消弱,甚至可能被扼杀;而良好的方法则会增长、促进这种才华”。

二、建构科学理论的思维方法

(一)逻辑思维

1、逻辑思维及其特征:

(1)定义:逻辑思维又叫抽象思维,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过程。(2)形式:概念、判断、推理、论证

(3)特征:A、抽象性;B、确定性;C、形式性;D、精密性

2、逻辑思维的基本方法:(1)演绎法

定义:演绎是以一般概念、原则为前提,推导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

最基本形式(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作用:在科学假说的检验过程中;在科学理论的建构过程中

公理化方法:从尽可能少的基本概念、公理、公设出发,运用演推理规则,推导出一系列的命题和定理,从而建立整个理论体系的方法。建立一个严格的公理化体系需要备以下条件: ①无矛盾性——公理之间无矛盾

②完备性——公理的数量足够

③独立性——公理 15 彼此独立。

(2)归纳法:

定义: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结论的思维方法。

类型:

A、完全归纳

B、不完全归纳——简单枚举法、科学归纳法(3)分析与综合

分析:把客观对象的整体分解为一定的部分、环节、要素并加以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

综合:在分析基础上把从分析中所获得的对部分的认识联结起来,形成对客观对象统一整体思维方法。

科学思维是分析与综合的结合。(4)类比与移植

类比(类推):根据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别的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科学方法

移植:是吸取、借用一个研究领域或对象的理论成果和科学方法,运用于其他研究领域和对象的一种方法。

(5)逻辑与历史的一致

历史:事物发展的历史或认识发展的历史;

逻辑:人们运用概念进行思维的过程

逻辑与历史的一致:人们的逻辑思维过程是对事物的历史发展过程或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反映。

(二)非逻辑思维

1、非逻辑思维及其特征:

(1)定义:又叫具象思维,是主体运用表象、直感、想象等形式,依据研究对象的有关形象信息,结合贮存在大脑里的形象信息进行加工,从而认识和把握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思维形态。

(2)形式:意象、直觉、想像

(3)特征:形象性;

非逻辑性;

粗略性;想象性

(4)缺陷:不易表达;常常失真和不准确;无法考察感官不能直接触及的现象

2、非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1)形象思维:

定义:凭借形象进行的思维活动

思维手段:图形、典型模型等

思维方式:联想、想像

思维特点:直观性、形象性、整体性、概括性(2)直觉思维

定义: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

特征:迅捷性、直接性、本能意识

基础:过去的体验和知识水平

(3)灵感思维

定义:是在一定知识信息储备的基础上,对疑难问题久经沉思之后导致不同知识信息之间的突然沟通而使问题得以解决的思维活动。

3、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

(1)科学研究既需要逻辑思维,也需要非逻辑思维

提出问题:逻辑思维

解决问题:非逻辑思维

构建体系:逻辑思维

(2)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是不可分离的

没有纯粹的逻辑思维;没有纯粹的非逻辑思维

(三)系统思维定义:

1、定义:

系统思维方法是指按照系统科学的理论和观点,把研究对象视为系统来解决实践中各种问题的方法的总称。

2、原则: 整体性原则;动态性原则;最优化原则;模型化原则

3、类型: 系统分析方法;控制方法;信息方法;功能模拟法;黑箱方法;自组织方法

第二节:科学理论的发展模式

一、逻辑实证主义(归纳主义)的模式

1、归纳主义的基本观点:(1)科学的基础是经验

(2)科学的方法是归纳

(3)科学的进程是累积式渐进

(4)科学的模式是线性的:观察—归纳—定律

2、归纳主义模式的缺陷:(1)科学并非始于观察

(2)归纳得出的科学知识不能保证可靠

二、逻辑否证主义(证伪主义)的模式

1、证伪主义的基本观点:(1)科学开始于问题而非经验(2)理论是大胆的猜测而非概括(3)科学方法是试错而非证实(4)科学划界的原则是证伪

(5)科学发现的模式:P1 ——

TT —— EE —— P2

问题一一假设一一证伪一一新问题

2、证伪主义模式的合理性与缺陷:

合理性:把科学发展看作是一个动力学过程提倡理论思维和革命批判精神

缺陷:否认了科学发展的积累性;忽视了科学检验的确定性方面

三、历史主义(科学社会学)的模式

1、历史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的特点:

(1)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是否在范式指导下从事解决疑难的活动(2)科学发展的模式:常规科学——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

2、历史主义的合理性:

从动态的、历史的角度来考察科学,所提出的科学发展的模式最接近于科学发展的实际。

第六讲:技术的本质与价值

第一节:技术的本质

一、什么是技术

1、技术的概念:

近代的技术:为了完成某种特定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的完整体系。

1879年10月21日:爱迪生在他创立的技术研究实验室中成功地进行了电照明实验,标志着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技术从此产生。这一日被定为现代技术的诞生日。

2、技术的定义:

狭义:

A、方法技能说;

B、劳动手段说; C、知识应用说;

D、人类活动说

广义: 把一切讲究方法、技能的有效活动都称之为技术。

二、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1、技术的本质:

人类在进行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调节、控制、改造的知识、技能、手段、规则方法的集合。

2、技术的特征:

(1)技术的自然性与社会性

自然性:任何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

社会性: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要受主体需要与社会条件限制(2)技术的物质性与精神性(3)技术的中立性与价值性(4)技术的主体性与客体性(5)技术的跃迁性与累积性(6)技术的整体性与层次性

三、科学与技术的辩证关系

1、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1)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对象都是物

(2)科学与技术活动都要遵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3)科学与技术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4)科学和技术活动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5)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2、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1)两者的基本特征不同(科学——客观性;技术——主观性)(2)两者的研究对象不同

(3)两者的活动性质和方向不同(4)两者的基本矛盾不同

18(5)两者的思维方式不同(6)两者的成果形式不同

3、科学家与技术专家的不同气质:

科学研究者应具有:好奇心、想像力、抽象能力和逻辑能力

技术研究者应具有:设计、组织、管理、经营能力以及经济头脑与市场意识

第二节:技术的构成

一、技术构成的要素

1、技术构成的基本要素:

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

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

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

2、技术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既是历史的关系,又是现实的关系

二、技术的分类

1、广义的技术分类:

自然技术;社会技术;人类自身技术

2、狭义的技术分类:

(1)按照技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实验技术、专业技术和工程技术

(2)按照物质的基本运动形式 :机械技术、物理技术、化学技术和生物技术(3)按照生产劳动的过程:

有生命过程:植物栽培、动物饲养、捕获、人类保健等技术

无生命过程:采掘、材料、机械、建筑、交通、通讯和动力

3、技术分类的原则和标准:

(1)整体性的原则

(2)层次性的原则

(3)动态性的原则

4、各国技术分类的特点:

发达国家特别注重技术中的“通用性”和“先导性

发展中国家依据各自国情,因地制宜、各有侧重

三、技术的体系和结构

1、技术的体系:

(1)定义: 技术体系是各项技术要素依据自然规律和社会条件,以一定的方式相互联结而组成的系统。(2)内在联系:

一是技术要素之间在自然属性方面的联系

二是技术要素与社会条件的联系

(3)技术体系的特征:整体性;社会性;层次性;环境制约性(4)技术体系的演化变迁:

第一技术体系: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主导技术:蒸汽动力技术

第二技术体系: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主导技术:电力和内燃机技术

第三技术体系:20世纪40年代开始。主导技术:微电子技术

2、技术的结构:

(1)定义:

技术结构是指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经验形态、实体形态和知识形态三种技术活动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2)技术结构的变化: 古代单相技术结构:经验型;

近代双相技术结构:实体加经验型;

现代三相技术结构:以技术知识为主导

第三节:技术的价值

一、技术的积极作用

第一,技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第二,技术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有力杠杆;

的村,技术导致了人类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

二、技术的负面影响

1、技术产生负面价值的原因:

第一,技术应用过程经常会远离行为的动机;

第二,对技术应用后果的准确预测无论是技术的创新者还是社会公众都难以做到;

第三,技术开发者与技术应用者的动机会有不同的,甚至会是截然相反。

2、技术负面作用的表现:

(1)一种技术应用于同一个对象,会产生有利和不利的后果;

(2)一种技术用于不同的对象,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后果;

(3)某些技术应用时一旦失控,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三、如何看待技术的价值

第一,技术的应用在任何时候都既有正面价值又有负面价值;

第二,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既要遵守技术的自然逻辑,也要遵守技术的社会逻辑;

第三,技术的应用应有必要的约束。

第七讲:技术方法论

第一节:技术方法概述

一、技术方法及其特点

1、技术方法的定义:

是指人们在技术研究和开发活动中所利用的各种方法、程序、规则及技巧的总称。

2、技术方法的特点:

(1)技术方法的实践性。这是科学与技术方法的最大区别。

(2)技术方法的科学性。现代技术大多根据已有的自然科学原理研成。

(3)技术方法的社会性。技术必然受到经济和现实世界客观条件的制约:

第一,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在技术方法的选择上必须必须考虑成本、市场、经济效益等各种经济因素;

第二,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在技术方法的选择上既要考虑地理条件、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自然环境因素,也要考虑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法律道德、科学教育水平等社会环境因素。

(4)技术方法的综合性。技术方法必须考虑综合场景和综合目标。

(5)技术方法的经验性。经验是技术研发人员不可忽视的重要能力

二、技术方法的类型

1、一般技术方法:

一般技术方法是从各门特殊技术方法中总结概括出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技术方法。

两大类:技术研究的理论性方法

技术研究的创造性方法

2、特殊技术方法

3、技术决窍

三、技术研发活动的一般程序

1、课题规划(社会需求确立、技术发展预测、技术目的设定、技术后果评估)

社会需求确立:技术问题总是位于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现状的交叉点上

技术发展预测:技术预测只反映技术演化的规律,不具有高度的精确性

技术目的设定:技术目的具有综合社会性

技术后果评估:技术评估以社会总体利益最佳化为目标

2、方案构思与设计(技术原理构思、技术方案设计、技术方案评价)

技术原理的构思(技术发明):原理构思是为要创造的客体建立赖以运行的基本原理

技术方案的设计:方案设计是为所要创造客体寻找一种结构形式

技术方案的评价:方案评价是从工艺和经济两方面对设计方案进行认定

3、验制与实施(产品研制与试验、技术鉴定、技术实施)

是从技术方案到相应的技术产品的过程

即从观念的对象转化为物态对象的过程第二节:技术预测与技术评估方法

一、技术预测的方法

1、技术预测的重要性:

前苏联在上个世纪50年代把电子管的小型化作为电子技术的主攻方向,没有预见到半导体技术的发展趋势,微电子技术起步迟缓,造成后来整个计算机工业的落后。

每元预测费可以获得约50元的经济收益

2、技术预测的一般特点:

概率推断性;结论误差性;可检验性

3、技术预测的基本步骤:(1)确定预测目标

(2)调查、收集、整理资料(3)选择预测方法(4)实施预测

(5)分析、评价预测结果

(6)写出预测报告,提交决策者

4、技术预测的基本方法:(1)定性预测法:

定义:对技术的未来发展做出性质和程度上的判断。

特点:主要凭借人的经验以及分析能力;

着重对趋势、方向和重大转折点进行预测 ;

适用于缺乏或难以获取足够数据资料的场合。

优点:简单迅速、省时省费

缺点:不确定性较高

方法:专家会议法;专家调查法;主观概率预测法(2)定量预测法:

定义:运用数学模型预测未来的方法

特点:适用于能够收集到足够可靠的数据资料的情况下(历史资料和现实数据)

优点:能作出数量上的准确描述;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少;

缺点:比较机械,对信息资料质量要求较高。

方法:时间序列法;回归分析法

二、技术评估的方法

1、技术评估概念:

技术评估是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采用科学方法,预先从各方面系统地对相关技术的利弊得失进行综合评价的活动。

目标:社会总体利益最佳化

2、技术评估的特点:

(1)长期性

(2)综合性

(3)社会性

(4)批判性

(5)动态持续性

3、技术评估的原则:

(1)技术评估系统性原则

(2)技术评估客观性原则

(3)技术评估可行性原则

4、技术评估的程序要求:

(1)明确评估目的(2)掌握技术概要

(3)了解问题和环境

(4)分析潜在的影响

(5)查明非容忍性影响

(6)制订改良方案

(7)综合评价 第三节:技术方案的构思、设计、试验方法

一、技术原理构思的方法

1、什么是技术原理:

技术原理是技术工作者根据已有的科学原理和技术经验,通过创造性思维和技术试验所获得的关于实现某一技术目的的途径、手段、方式和方法的特定的理论规范。

2、技术原理的构思方式:

(1)技术原理的局部性改良。即技术原理的渐进性发展

(2)技术原理的整体变革。即技术原理的突变性发展

(3)技术原理的扩散。即技术原理的连锁性发展

3、技术原理构思的基本方法:

(1)科学原理推演法(原理推演型):将基础科学中的关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向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中的特殊规律的推演,由此实现科学原理向技术原理的转化。

(2)实践经验发明法:是在观察实验、技术试验或生产实践中,凭借对经验的总结或偶然的顿悟而完成。

(3)原理改进法: 在原有技术基础上进行技术革新和改造以获得新

(4)技术转移法(移植综合法):是将其他领域的技术研究成果借鉴、移植到所从事的技术领域,进行技术原理的构思。是一种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的技术转移。

(5)自然模拟法(仿生法):是以类比方法为基础,以生物体的结构、功能作为模拟的对象,从中吸取创造新技术原理的方法。

(6)回采法:在新条件下,“回采”已被否定的老技术,使老技术在新条件下“复活”的方法。

二、技术方案设计的方法

1、技术方案设计的意义:

技术设计是根据开发、研制方案的要求,按照技术原理的构思,运用科学知识和技术经验知识,使开发、研制方案具体化。其最终结果是提出包含有技术系统和总体结构及其实施工艺过程的图纸和说明书。

技术设计是把技术原理转变为技术实体的桥梁。

2、工程设计的一般方法:

(1)常规设计法。

源于:已有设计;已知结构元件组合;技术发展史;最新技术情报资料;技术实验

(2)功能设计法。将功能分为基本功能与辅助功能,以最低成本可靠地实现产品的功能

(3)功效学设计法。(非具体设计法,而是设计构思时的出发点之一)

根据人体测量学和人的生理特点设计操作空间;

根据生物力学设计操作机构;

根据人的感觉能力设计仪表和操纵板(台);

根据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设计工作环境。

(4)系统设计法(优化设计法)。要素设计——结构设计——综合设计

三、技术方案试验的方法

1、技术试验的实质:

技术试验是技术研究中以科学原理为指导、以应用为目标的探索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是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技术创造过程

试验与实验有何区别?

2、技术试验的类型:

(1)依据试验在技术活动过程中所处的不同阶段可分:

实验室试验——单机试验

中间试验——小批量实地试验

生产试验——带有试验性质的批量生产

(2)依据试验的具体目的的不同可分为:

性能试验、对照试验、析因试验和模拟试验。

3、技术试验的方法:

(1)单因素试验:0.618法;(2)多因素试验:降维法;

平分法;陡度法;分批试验法;正交设计法;抛物线法

模拟试验法24

第三篇:《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

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生态化思实践”并不矛盾,它们实质上是同《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 素不能成为系统,即系统内部具有

可分析的结构;(2)“系统”在于想。一的。因为问题也是在时间的基础。“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统

9、科学选题的基本原则。(P111)上提出来的,只是前者突出了问题

二、简答论述题 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1)创新性原则。(2)是认识发展的重要环节,更深刻地

1、自然辩证法的观点有哪些?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3(3)可行性原则。(4)社会需求原表明了科学认识自始至终就是认识(P3)“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则。主体的能动的、创造性思维活动。(1)自然界是第一性的,它是人类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

10、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观

(二)作用:(1)为寻求事实之间赖以生长的基础。(2)辩证唯物主体;(4)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点。(P47、P71)的联系提出问题。(2)从理论与事义自然观是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表现出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

(一)系统自然观:(1)系统自然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3)从会发展的关系的基本观点。(3)科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观是最深层、最基本的内涵,在于某一理论内部的矛盾(非自恰性)学技术是自然发展史与人类社会发载体,并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耦合它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中发现问题。(4)从不同理论之间展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中突现出来。

(二)确认系统是自然且演化着;(2)自然系统不仅是确的分析中发现问题。(5)从社会需用的中介。(4)科学发展经历不同界物质存在的普通形式,不仅要把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求与已有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上发的历史阶段,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整个自然界看做一个系统,而且要的随机性;(3)自然系统不仅是简现问题。容有所不同。认识到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客体都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

14、科学理论特征及相互关系有哪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自成系统。从微观的基本粒子到宇线性的,阐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些? 点、局限性和重大意义。(P31、观的总星系,从无机界到有机界,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

(一)特征:客观真实性、全面系P33-P34)从天然自然到人工自然,从人类社非线性的辩证统一思想。

(二)生态统性、逻辑完备性和科学预见性。

(一)基本观点:机械唯物主义自会到人类思维,自然观:(1)

(二)科学理论相互关系:(1)科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第二都无一不自成系统。在非生物界如(2学事实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出发点和个历史形态。它认为世界是一部机基本粒子、原子、分子、(3)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归宿。(2)科学定律是构成科学理器,由惰性物体组成,与思维存在地球、太阳系、银河系、星系团、统。(4)论的基础。(3)科学说是构成科学物—人无关,物体运动是由于外力超星系团、总星系等等,在生物界(5)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理论的过渡形式。(3)科学理论是的推动,遵循严格的机械决定的因如生物大分子、细胞、个体、统一的平衡。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科学成果的系统体现。果关系。(2)局限性:机械性、形生态系统等等,都是由其内部若干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

15、什么是生态自然观?有哪些特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3)重大意要素按一定规则相互联系、相互依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征?它的基本思想、基本原则有哪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赖而组成的、具有确定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些? 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的相对独立的系统。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

(一)概念:把生态系统看成一个辨性和猜测性,是巨大的进步,对

5、科学的内涵和本质。(P91-P95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一)科学的内涵:(1)科学和工然其它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体,主张把人从自然的征服者改变发展有着历史性的贡献。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成生态系统的普通要素,人类和大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践关系”。(2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想、基本特征和重大意义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3)科学是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生的;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共同进(P39-P43)生产力。(4)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命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化。

(二)生态系统观的特征:(1)

(一)基本思想:(1)自然界是物又是实际的财富。

(二)科学的本质是正确的;人与社会之间要协调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2)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属性:(1)科学真理性。(2)可检展、共同进化。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3)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验性。(3)系统性。(411、科技工作者应具备哪些科技精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2)运动

6、人与自然的关系。(P80-P81)神?(P107-P108)统一。(4)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1)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1)求真务实精神。(2)有条理的共产主义的统一。

(三)基本思想(1)的;(3)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费者的生态位上。(2)人还是生态怀疑精神。(3)开拓创新精神。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2)生态系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

12、科学研究的态度、方法及研究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3)生态系(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7、怎样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解决当的注意方法。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4)生态和存在方式;(5)自然界的一切事代问题。(分析原理P70-P75,实际一般研究法可以划分为三大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5)生态平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问题看P76-P80)

(一)经验方法:一般来说,科学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研究就是追求知识或解决问题的一衡。

(四)基本原则:(1)突出发展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基本观点:(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项系统活动;有待解决的问题都是的主题—发展原则;(2)发展的可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6)自然界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一,人是与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有关的问持续性—可持续原则;(3)人类根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题,而本质和规律是隐藏在现象中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生产和消亡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的,即在经验材料的背后。只有在则;(4)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过程系。其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关于对象的经验材料十分完备、准平性原则。之中;(7)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人在自然界之中。其三,人类的生确可靠时,才能在这些材料的基础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2)环境上建立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揭示对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8)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自然象的本质和规律,才能解决科研课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展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4)题,即解决科学的问题。获得经验开,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5)改革不材料的方法就是经验方法,通常包到认识和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括如下四个方面:文献研究、社会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自然”所不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调查法、实地观察法、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这种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1)

(二)理论方法:要达到完整的科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类文化或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2)学认识,仅仅运用经验方法是不够明的自然界,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3)的,还必须运用科学认识的理论方

(二)基本特征:(1)唯物论与辩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法对调查、观察、实验等所获得的证法的统一。(2)自然史与人类史统一。(4)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感性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把原来的统一。(3)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共产主义的统一。属于零散的、片面的和表面的感性的统一。(4)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

8、如何利用生态观实现我们的可材料进行加工,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持续发展?(P82-P83、P87)深刻的和系统的理论认识。科学研重大意义:(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

(一)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究法中的理论方法就是提供这种从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辨证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切实可的革命性变革。(2)辩证唯物主义行的、具体的思考方法与加工处理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科(1)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2)生的步骤的方法。它主要包括数学方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3)生法和思维方法两个方面。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3)辩证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4)

13、科学问题在科技研究中的地位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与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5)生和作用。(P109-P110)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一)地位:科学研究是从科学问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4)辩证平衡。题的提出开始的,科学认识是探索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自然界奥秘的活动,它从提出问题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开始,问题在科学认识形成和发展据。共同发展,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确定了问题

4、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基础上进行经济再生产。一是物质就确定了求解的目标,预设了求解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生产层面。生态文明的主导产业是范围和方法。问题是科学认识形成式?(P52、P53)生态产业,即以生态化为目标的农过程的核心。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业、工业、信息产业与服务业。二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出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是社会制度层面。生态文明是在上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1)述物质生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不断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系统是由于-若干要素组成的,要素兴的社会制度。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科是构成系统的组分或单元,单一要生态文明的思想观念的核心要素是学认识从问题开始与“认识来源与

第四篇:自然辩证法概论学习心得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概论

专业班级:

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

自然辩证法概论学习心得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其学科地位不能被取代。质疑、创新精神是自然辩证法的题中之义,自然辩证法的方法论指引科学技术的研究和社会的进步,并且与研究生的教育密切相关,对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有重要意义。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创新;

通过对***老师的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学习,我对自然辩证法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自然辩证法为我们提供了科学训练方法,对提高能力和开阔视野有很大的帮助。通过***老师的讲解,我认识到自然辩证法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1]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自然辩证法学科要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角度研究自然、自然科学和技术,进而从总体上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自然辩证法描绘了自然界的发展、演化图景,与19世纪对机械自然观的反动,对物理世界时间的发现、进步进化观念的兴起一脉相承,它们共同酿成了20世纪自然科学的系统观、整体观。自然辩证法延袭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的方法,强调了思辨方法在自然科学中的重要作用。自然辩证法学科是开放的,它的内容、方法和原理都是不断发展的。

虽然本课程的课时较少,但对我还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且让我学到了许多以前没接触或者不是很了解的知识,收获颇多。然而自然辩证法不同于普通的政治课,这门课与理工科的联系非常紧密。我们在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时,在其过程中总会形成自己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提供的方法论反过来会影响和指导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或许是有意识的,或许是无意识的。而自然辩证法就为完善和拓展我们的世界观起到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通过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我们可以开阔自己思路和视野,学会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的范围来思考问题,所以自然辩证法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指导和帮助我们进行科学研究。下面,我就谈一谈对自然辩证法中科学技术的一点感悟。

一、质疑、积极求新和盲从、墨守成规

我曾认为科学技术活动就是用前人已经总结好的理论去从事解决难题的活动,通过对科学技术发展历程中的一些代表性人物、代表性事件、代表性思想的学习和深入了解,我进一步意识到所谓科学并不仅仅是静态的知识体系,它更是一个充满了创造性的探索过程。教材中的知识并非是科技工作者一蹴而就的,而是无数前人经过艰苦探索,在批判和继承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之上,经历一次次创新、一次次失败、一次

次完善而成就的。历史上的科学家之所以能对科学发展做出卓越功勋,不是因为他们有超越于常人的智力,而是因为他们在认识自然界、解决问题时始终保持了一种不甘于因循守旧、积极求新的精神状态,他们拥有难以满足的好奇心、寻根究底的怀疑精神、永无止境的求知欲望、不盲从的独立品格、求新冒险的意识和灵敏多变的思维等科学创新精神。伽利略对比萨大教堂吊灯的摆动感到好奇,由此研究出单摆的等时性原理;道尔顿为母亲买袜子,对颜色的判断感觉到亲奇,由此开创了色盲症的研究;哥白尼大胆质疑权威的“地心说”,提出“日心说”,从而掀起了一场近代自然科学的哥白尼革命;塞尔维特不迷信教会支持的盖仑血液理论,坚持独立思考、独立研究,提出血液循环的思想,并为捍卫这一思想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加深了我对质疑、积极求新精神的理解,让我明白科学的每一次进步和发展都要沿着前人足迹继续积极探索、勇于开创,而不是墨守成规、照搬照套。

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培养创新的思维方法

创新[2]离不开科学方法,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而自然辩证法本身就是广义的科学方法论,学习、研究自然辩证法,正是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途径。从某种意思上说,科学技术哲学也是这一当代的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人们提供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发展中最先进的方法论。因此,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无论是从事自然科学研究还是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都应该关注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变化,正确了解和把握自然辩证法与创新精神的关系,通过对当代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和研究,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克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种种偏见,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思维方法上不断加强自身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科学实验

科学研究必须从实际出发,但是科学理论并不是自发产生的,必须经过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最后上升到理论的过程,是认识上的一次质的飞跃。从实践到感性认识的过程,也就是科学实验的过程,我们需要利用实验这种形式和方法来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科学实验在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古代科学实际上几乎是完全没有实验研究的,而大多是一些原始观察和经验描述,像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也是依靠及其简单的设备在偶然条件下实现的。现代科学实验是在科学技术达到一定水平时才发展起来的。较之于直接观察和经验描述,科学实验有很多优越性,它可以通过对实验材料的进一步加工,把事物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揭发出来。科学实验是分析研究的一个必须要阶段,没有这种过程,就不可能在更高层次上有正确的综合。总之,科学实验在科学研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脱离

科学实验而空想理论,难免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

四、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

爱因斯坦有旬名言:“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3]。事实上,现在社会上不少“专才”缺乏整体观,有时从“专”中走不出来,陷人思想狭隘的境地。这种被描述为“Ⅰ型”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的状况,很不适应现代科学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科学技术哲学[4]借助于科学和哲学把自然与社会联结起来,形成自然→科学→哲学→社会→自然的大循环的联结方式,以广阔的知识背景和宏观的构思为人们展示了自然和人类文明协调发展的辩证法,为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文化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与理论,填补了人们知识面的不足,引导人们在孤立的知识块之间编织起联系之网,形成一幅较为完整的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辩证图景。要通过对当代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和研究,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活跃思想,跳出专业知识的狭小天地,加深从整体上对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本质、特点与发展规律的认识,使自己的知识结构由“Ⅰ型”过渡到“T型”,从而达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自然辩证法对于我们进行科研工作的指导意义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应该积极主动的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我们的头脑,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在科学的海洋中乘风破浪,驶向胜利的彼岸。

这学期在***老师的引导下,使我对自然辩证法有了一个概述性的了解,我知道这是一门很广博的学问,需要自己日后进一步深入了解和研习。同时我认为***老师给我们传递的信息中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日后应当在人生当中,多运用自然辩证法去分析思考,使运用自然辩证法的意识形成我们良好的思维习惯。

最后,我想感谢***老师带给我的这门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得我的研究生生活更加有意义,对我今后的成长、发展、对我的世界观、价值观均有极其重要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傅德本.论自然辩证法及其发展[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1).[2]刘冠军.自然辩证法与创新精神[J].山东社会科学,2002(5).[3]许良英,范岱年,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余远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与创新精神的培养[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第五篇:自然辩证法概论读后感

自然辩证法概论读后感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居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学科之间的中介,是连接两者的桥梁。它的主要作用一是为马哲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理论证据;二是以规律、范畴、证据等内容和方式丰富并补充马哲的基本原理及其范畴、三是其他学科为其提供寻找科学问题的线索;四是其他学科为其提供解决科学问题的思路;五是其他学科为其提供进行科学评价的武器。自然辩证法的内容与其研究对象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是关于研究对象的基本观点。

自然辩证法是19世纪中叶由恩格斯在概括和总结当时自然科学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哲学理论。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涉及以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自然辩证法的体系的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通过自然辩证法概论这本书的理论学习,我认识到了无论是学习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或者是社会科学,我们首先要注重的就是尊重客观事实,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和认识世界。自然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永恒发展是世界的基本特征,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自然辩证法研究涉及的领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对它的研究必须从辩证的观点,也就是发展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出发,并且牢牢抓住系统中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既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成果,又是改变人们的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科学技术是人与自然的中介,也是人与人的关系的中介。在自然辩证法中,研究和揭示的内容是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的,即自然界的辩证法;研究和揭示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的,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研究和揭示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从这一方面来说,所谓科学并不仅仅是静态的知识体系,它更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探索过程。

当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更加紧密。我们要努力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方

法论只是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但事实上载科学研究中运用的方法远不止这些一般性的方法,还需要哲学这种更高层次的方法的指导,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哲学课程,其核心就是为研究生今后从事科研工作提供一种辩证的思维的方法。科学技术研究方法不只在自然辩证法课上得到学习,在研究生的专业课学习中也有所涉及,专业课上讲方法强调的事方法的工具性,科学技术方法论也强调方法的工具性,但更强调的事方法的批判性。科学技术方法论的这种优势起到了补充、深化专业课方法教学的作用,让我认识到不仅科学知识可批判,科学方法同样有局限,科学知识需要创新,科学方法同样需要创新。

作为研究生,我们更应深刻领会科学技术方法的重要性,注重创新意识的树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自己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相结合,在科研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下载自然辩证法概论 ppt文档小稿(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然辩证法概论 ppt文档小稿(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然辩证法概论 大作业

    自然辩证法概论报告 学院:航空宇航学院专业: 工程力学学号:姓名:签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2年12月23日 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江苏......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的;(3)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基本观点:(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上建立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揭示对1、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一,人是象的本质和规......

    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

    论中国科学素养的缺失及应对策略 摘要:本文首先从中西方文明的差异开始,详细阐述了中西方哲学的异同。探究了西方发达国家科学的起源,以及中国在这方面的缺失及其成因。并结合......

    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 论科学工作者的伦理责任 1 摘要 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日新月异,人类创造财富的手段获得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的支持......

    自然辩证法概论 心得体会

    《自然辩证法概论》心得体会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哲学,通过学习自然辩证法,使我对抽象的哲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获益匪浅,现谈一谈自己所学习的心得和体会。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

    自然辩证法概论心得体会

    自然辩证法概论学习心得体会 自然辩证法,这是一门哲学学科,为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所创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对于刚刚接触此学科的人也许会觉得这是多么的......

    《自然辩证法概论》心得体会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概论 授课老师:孟*伟老师 学生姓名:谢** (2015E80132*****) 《自然辩证法概论》心得体会 前言: 本学期,我选修了《自然辩证法概论》,转瞬间,课程已经接近尾声,......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

    学年第二学期 《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 技术自然与辨证法 ——技术的利与弊 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完成时间: 年 月日 目录 引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