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2012常州)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常州2012.4)
姓名成绩
注意:所有试题答案均写在答题纸上(卷面总分80分,课堂出席20分)。
一、判断对错题。(在括号内填入√或×;每题2分,共计20分)
1.自然辩证法在学科层次上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同。()
2.“所有的微观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这一陈述属于科学事实。()
3.系统的耗散结构是通过自组织机制形成的。()
4.古希腊自然哲学阶段的科学具有实证性特征。()
5.科学共同体、科学仪器和科学理论都属于科学认识系统的中介。()
6.“三段论”是科研中最易犯“以偏概全”和“武断定论”的逻辑错误的方法。()
7.伦琴发现X射线属于部分意外的机遇。()
8.类比方法比演绎方法具有更大的创造性。()
9.观察渗透着理论,因此人们无法做到观察的客观性。()
10.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建立标志着物理学实现了第二次大综合。()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计20分)
1.如何理解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2.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3.19世纪期间,人们当时从各种化合物中分离出来的氮,其密度总是相同的,可是大气中氮却比从化合物中得到的氮多0.5%的重量,于是人们分析,这多出的重量一定有另外原因。经过对大气的反复测定,终于证明空气中的氮气加重的原因是因为存在着氩气的缘故。试说出本案例蕴含的几种科学方法,如有逻辑方法,请写出它的逻辑公式。
4.如何有效规避高技术发展带来的风险?
三、论述题。(1.2题每题15分,3题10分,共计40分)
1.什么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主体是谁?试结合工作实际阐述,当前我国强调企业自主创新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2.钱学森生前多次提到:“为什么中国的高等教育培养不出来创新型人才?”这被称之为“钱学森之问”。请根据本课程所学及其相关知识,谈谈你的见解。
3.分析下面材料,并运用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所学有关理论展开评论,要有自己的见解。
围绕在韩国克隆先锋、民族英雄黄禹锡身上的光环终于褪去。2005年12月15日,韩国“克隆之父”、首尔大学教授黄禹锡正式承认,其研究小组于今年5月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所说的胚胎干细胞,大部分并“不存在”,并要求《科学》杂志撤销该论文。
——摘自《新加坡联合早报》
调查委员会认为:这不是一起单纯的失误,而是蓄意造假的重大事件。经调查核实,黄禹锡教授论文所指11个克隆胚胎干细胞系中,9个是伪造,另外2个的真伪目前正在检验之中。——摘自《人民日报》2005年12月14日第3版
匈牙利一家网站今年1月刊登文章,指出匈牙利总统施米特的博士论文涉嫌抄袭。泽梅尔魏斯大学3月27日公布调查结果指出,施米特博士论文有17页内容与德国学者克劳斯〃海涅曼的一篇文章相同,有180页内容与保加利亚体育专家尼古拉〃格奥尔基耶夫的论文部分一致。泽梅尔魏斯大学最高权力机构3月29日以33比4的投票结果,决定撤销施米特的博士学位。4月2日,深陷论文抄袭漩涡的匈牙利总统施米特〃帕尔在国会会议上宣布辞职。
——根据有关资料整理
第二篇:《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
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生态化思实践”并不矛盾,它们实质上是同《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 素不能成为系统,即系统内部具有
可分析的结构;(2)“系统”在于想。一的。因为问题也是在时间的基础。“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统
9、科学选题的基本原则。(P111)上提出来的,只是前者突出了问题
二、简答论述题 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1)创新性原则。(2)是认识发展的重要环节,更深刻地
1、自然辩证法的观点有哪些?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3(3)可行性原则。(4)社会需求原表明了科学认识自始至终就是认识(P3)“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则。主体的能动的、创造性思维活动。(1)自然界是第一性的,它是人类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
10、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观
(二)作用:(1)为寻求事实之间赖以生长的基础。(2)辩证唯物主体;(4)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点。(P47、P71)的联系提出问题。(2)从理论与事义自然观是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表现出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
(一)系统自然观:(1)系统自然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3)从会发展的关系的基本观点。(3)科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观是最深层、最基本的内涵,在于某一理论内部的矛盾(非自恰性)学技术是自然发展史与人类社会发载体,并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耦合它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中发现问题。(4)从不同理论之间展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中突现出来。
(二)确认系统是自然且演化着;(2)自然系统不仅是确的分析中发现问题。(5)从社会需用的中介。(4)科学发展经历不同界物质存在的普通形式,不仅要把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求与已有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上发的历史阶段,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整个自然界看做一个系统,而且要的随机性;(3)自然系统不仅是简现问题。容有所不同。认识到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客体都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
14、科学理论特征及相互关系有哪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自成系统。从微观的基本粒子到宇线性的,阐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些? 点、局限性和重大意义。(P31、观的总星系,从无机界到有机界,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
(一)特征:客观真实性、全面系P33-P34)从天然自然到人工自然,从人类社非线性的辩证统一思想。
(二)生态统性、逻辑完备性和科学预见性。
(一)基本观点:机械唯物主义自会到人类思维,自然观:(1)
(二)科学理论相互关系:(1)科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第二都无一不自成系统。在非生物界如(2学事实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出发点和个历史形态。它认为世界是一部机基本粒子、原子、分子、(3)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归宿。(2)科学定律是构成科学理器,由惰性物体组成,与思维存在地球、太阳系、银河系、星系团、统。(4)论的基础。(3)科学说是构成科学物—人无关,物体运动是由于外力超星系团、总星系等等,在生物界(5)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理论的过渡形式。(3)科学理论是的推动,遵循严格的机械决定的因如生物大分子、细胞、个体、统一的平衡。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科学成果的系统体现。果关系。(2)局限性:机械性、形生态系统等等,都是由其内部若干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
15、什么是生态自然观?有哪些特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3)重大意要素按一定规则相互联系、相互依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征?它的基本思想、基本原则有哪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赖而组成的、具有确定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些? 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的相对独立的系统。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
(一)概念:把生态系统看成一个辨性和猜测性,是巨大的进步,对
5、科学的内涵和本质。(P91-P95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一)科学的内涵:(1)科学和工然其它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体,主张把人从自然的征服者改变发展有着历史性的贡献。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成生态系统的普通要素,人类和大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践关系”。(2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想、基本特征和重大意义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3)科学是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生的;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共同进(P39-P43)生产力。(4)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命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化。
(二)生态系统观的特征:(1)
(一)基本思想:(1)自然界是物又是实际的财富。
(二)科学的本质是正确的;人与社会之间要协调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2)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属性:(1)科学真理性。(2)可检展、共同进化。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3)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验性。(3)系统性。(411、科技工作者应具备哪些科技精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2)运动
6、人与自然的关系。(P80-P81)神?(P107-P108)统一。(4)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1)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1)求真务实精神。(2)有条理的共产主义的统一。
(三)基本思想(1)的;(3)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费者的生态位上。(2)人还是生态怀疑精神。(3)开拓创新精神。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2)生态系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
12、科学研究的态度、方法及研究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3)生态系(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7、怎样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解决当的注意方法。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4)生态和存在方式;(5)自然界的一切事代问题。(分析原理P70-P75,实际一般研究法可以划分为三大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5)生态平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问题看P76-P80)
(一)经验方法:一般来说,科学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研究就是追求知识或解决问题的一衡。
(四)基本原则:(1)突出发展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基本观点:(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项系统活动;有待解决的问题都是的主题—发展原则;(2)发展的可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6)自然界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一,人是与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有关的问持续性—可持续原则;(3)人类根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题,而本质和规律是隐藏在现象中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生产和消亡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的,即在经验材料的背后。只有在则;(4)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过程系。其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关于对象的经验材料十分完备、准平性原则。之中;(7)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人在自然界之中。其三,人类的生确可靠时,才能在这些材料的基础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2)环境上建立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揭示对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8)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自然象的本质和规律,才能解决科研课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展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4)题,即解决科学的问题。获得经验开,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5)改革不材料的方法就是经验方法,通常包到认识和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括如下四个方面:文献研究、社会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自然”所不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调查法、实地观察法、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这种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1)
(二)理论方法:要达到完整的科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类文化或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2)学认识,仅仅运用经验方法是不够明的自然界,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3)的,还必须运用科学认识的理论方
(二)基本特征:(1)唯物论与辩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法对调查、观察、实验等所获得的证法的统一。(2)自然史与人类史统一。(4)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感性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把原来的统一。(3)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共产主义的统一。属于零散的、片面的和表面的感性的统一。(4)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
8、如何利用生态观实现我们的可材料进行加工,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持续发展?(P82-P83、P87)深刻的和系统的理论认识。科学研重大意义:(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
(一)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究法中的理论方法就是提供这种从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辨证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切实可的革命性变革。(2)辩证唯物主义行的、具体的思考方法与加工处理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科(1)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2)生的步骤的方法。它主要包括数学方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3)生法和思维方法两个方面。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3)辩证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4)
13、科学问题在科技研究中的地位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与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5)生和作用。(P109-P110)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一)地位:科学研究是从科学问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4)辩证平衡。题的提出开始的,科学认识是探索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自然界奥秘的活动,它从提出问题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开始,问题在科学认识形成和发展据。共同发展,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确定了问题
4、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基础上进行经济再生产。一是物质就确定了求解的目标,预设了求解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生产层面。生态文明的主导产业是范围和方法。问题是科学认识形成式?(P52、P53)生态产业,即以生态化为目标的农过程的核心。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业、工业、信息产业与服务业。二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出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是社会制度层面。生态文明是在上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1)述物质生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不断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系统是由于-若干要素组成的,要素兴的社会制度。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科是构成系统的组分或单元,单一要生态文明的思想观念的核心要素是学认识从问题开始与“认识来源与
第三篇:自然辩证法概论学习心得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概论
专业班级:
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
自然辩证法概论学习心得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其学科地位不能被取代。质疑、创新精神是自然辩证法的题中之义,自然辩证法的方法论指引科学技术的研究和社会的进步,并且与研究生的教育密切相关,对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有重要意义。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创新;
通过对***老师的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学习,我对自然辩证法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自然辩证法为我们提供了科学训练方法,对提高能力和开阔视野有很大的帮助。通过***老师的讲解,我认识到自然辩证法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1]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自然辩证法学科要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角度研究自然、自然科学和技术,进而从总体上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自然辩证法描绘了自然界的发展、演化图景,与19世纪对机械自然观的反动,对物理世界时间的发现、进步进化观念的兴起一脉相承,它们共同酿成了20世纪自然科学的系统观、整体观。自然辩证法延袭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的方法,强调了思辨方法在自然科学中的重要作用。自然辩证法学科是开放的,它的内容、方法和原理都是不断发展的。
虽然本课程的课时较少,但对我还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且让我学到了许多以前没接触或者不是很了解的知识,收获颇多。然而自然辩证法不同于普通的政治课,这门课与理工科的联系非常紧密。我们在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时,在其过程中总会形成自己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提供的方法论反过来会影响和指导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或许是有意识的,或许是无意识的。而自然辩证法就为完善和拓展我们的世界观起到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通过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我们可以开阔自己思路和视野,学会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的范围来思考问题,所以自然辩证法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指导和帮助我们进行科学研究。下面,我就谈一谈对自然辩证法中科学技术的一点感悟。
一、质疑、积极求新和盲从、墨守成规
我曾认为科学技术活动就是用前人已经总结好的理论去从事解决难题的活动,通过对科学技术发展历程中的一些代表性人物、代表性事件、代表性思想的学习和深入了解,我进一步意识到所谓科学并不仅仅是静态的知识体系,它更是一个充满了创造性的探索过程。教材中的知识并非是科技工作者一蹴而就的,而是无数前人经过艰苦探索,在批判和继承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之上,经历一次次创新、一次次失败、一次
次完善而成就的。历史上的科学家之所以能对科学发展做出卓越功勋,不是因为他们有超越于常人的智力,而是因为他们在认识自然界、解决问题时始终保持了一种不甘于因循守旧、积极求新的精神状态,他们拥有难以满足的好奇心、寻根究底的怀疑精神、永无止境的求知欲望、不盲从的独立品格、求新冒险的意识和灵敏多变的思维等科学创新精神。伽利略对比萨大教堂吊灯的摆动感到好奇,由此研究出单摆的等时性原理;道尔顿为母亲买袜子,对颜色的判断感觉到亲奇,由此开创了色盲症的研究;哥白尼大胆质疑权威的“地心说”,提出“日心说”,从而掀起了一场近代自然科学的哥白尼革命;塞尔维特不迷信教会支持的盖仑血液理论,坚持独立思考、独立研究,提出血液循环的思想,并为捍卫这一思想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加深了我对质疑、积极求新精神的理解,让我明白科学的每一次进步和发展都要沿着前人足迹继续积极探索、勇于开创,而不是墨守成规、照搬照套。
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培养创新的思维方法
创新[2]离不开科学方法,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而自然辩证法本身就是广义的科学方法论,学习、研究自然辩证法,正是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途径。从某种意思上说,科学技术哲学也是这一当代的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人们提供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发展中最先进的方法论。因此,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无论是从事自然科学研究还是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都应该关注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变化,正确了解和把握自然辩证法与创新精神的关系,通过对当代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和研究,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克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种种偏见,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思维方法上不断加强自身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科学实验
科学研究必须从实际出发,但是科学理论并不是自发产生的,必须经过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最后上升到理论的过程,是认识上的一次质的飞跃。从实践到感性认识的过程,也就是科学实验的过程,我们需要利用实验这种形式和方法来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科学实验在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古代科学实际上几乎是完全没有实验研究的,而大多是一些原始观察和经验描述,像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也是依靠及其简单的设备在偶然条件下实现的。现代科学实验是在科学技术达到一定水平时才发展起来的。较之于直接观察和经验描述,科学实验有很多优越性,它可以通过对实验材料的进一步加工,把事物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揭发出来。科学实验是分析研究的一个必须要阶段,没有这种过程,就不可能在更高层次上有正确的综合。总之,科学实验在科学研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脱离
科学实验而空想理论,难免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
四、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
爱因斯坦有旬名言:“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3]。事实上,现在社会上不少“专才”缺乏整体观,有时从“专”中走不出来,陷人思想狭隘的境地。这种被描述为“Ⅰ型”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的状况,很不适应现代科学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科学技术哲学[4]借助于科学和哲学把自然与社会联结起来,形成自然→科学→哲学→社会→自然的大循环的联结方式,以广阔的知识背景和宏观的构思为人们展示了自然和人类文明协调发展的辩证法,为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文化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与理论,填补了人们知识面的不足,引导人们在孤立的知识块之间编织起联系之网,形成一幅较为完整的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辩证图景。要通过对当代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和研究,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活跃思想,跳出专业知识的狭小天地,加深从整体上对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本质、特点与发展规律的认识,使自己的知识结构由“Ⅰ型”过渡到“T型”,从而达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自然辩证法对于我们进行科研工作的指导意义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应该积极主动的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我们的头脑,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在科学的海洋中乘风破浪,驶向胜利的彼岸。
这学期在***老师的引导下,使我对自然辩证法有了一个概述性的了解,我知道这是一门很广博的学问,需要自己日后进一步深入了解和研习。同时我认为***老师给我们传递的信息中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日后应当在人生当中,多运用自然辩证法去分析思考,使运用自然辩证法的意识形成我们良好的思维习惯。
最后,我想感谢***老师带给我的这门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得我的研究生生活更加有意义,对我今后的成长、发展、对我的世界观、价值观均有极其重要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傅德本.论自然辩证法及其发展[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1).[2]刘冠军.自然辩证法与创新精神[J].山东社会科学,2002(5).[3]许良英,范岱年,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余远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与创新精神的培养[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第四篇:自然辩证法概论读后感
自然辩证法概论读后感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居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学科之间的中介,是连接两者的桥梁。它的主要作用一是为马哲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理论证据;二是以规律、范畴、证据等内容和方式丰富并补充马哲的基本原理及其范畴、三是其他学科为其提供寻找科学问题的线索;四是其他学科为其提供解决科学问题的思路;五是其他学科为其提供进行科学评价的武器。自然辩证法的内容与其研究对象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是关于研究对象的基本观点。
自然辩证法是19世纪中叶由恩格斯在概括和总结当时自然科学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哲学理论。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涉及以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自然辩证法的体系的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通过自然辩证法概论这本书的理论学习,我认识到了无论是学习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或者是社会科学,我们首先要注重的就是尊重客观事实,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和认识世界。自然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永恒发展是世界的基本特征,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自然辩证法研究涉及的领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对它的研究必须从辩证的观点,也就是发展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出发,并且牢牢抓住系统中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既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成果,又是改变人们的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科学技术是人与自然的中介,也是人与人的关系的中介。在自然辩证法中,研究和揭示的内容是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的,即自然界的辩证法;研究和揭示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的,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研究和揭示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从这一方面来说,所谓科学并不仅仅是静态的知识体系,它更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探索过程。
当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更加紧密。我们要努力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方
法论只是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但事实上载科学研究中运用的方法远不止这些一般性的方法,还需要哲学这种更高层次的方法的指导,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哲学课程,其核心就是为研究生今后从事科研工作提供一种辩证的思维的方法。科学技术研究方法不只在自然辩证法课上得到学习,在研究生的专业课学习中也有所涉及,专业课上讲方法强调的事方法的工具性,科学技术方法论也强调方法的工具性,但更强调的事方法的批判性。科学技术方法论的这种优势起到了补充、深化专业课方法教学的作用,让我认识到不仅科学知识可批判,科学方法同样有局限,科学知识需要创新,科学方法同样需要创新。
作为研究生,我们更应深刻领会科学技术方法的重要性,注重创新意识的树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自己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相结合,在科研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第五篇:自然辩证法概论 大作业
自然辩证法概论报告
学院:航空宇航学院专业: 工程力学学号:姓名:签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2年12月23日
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6)
摘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本文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行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科技工作者实践创新的强大动力四个方面论述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美丽中国永续发展实践创新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科学发展观在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以及顺应当代国际社会重视生态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整个社会文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 为我们进一步建构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 实现人、自然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社会整体发展观的基础上, 不仅把中国的社会发展置于整个世界发展的整体中,而且把中国的社会发展看着一个整体, 用整体的观点去看待社会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用整体的观点去评价中国的社会发展和进步。其全面发展的思想不仅将社会发展看成是社会本身的发展, 而且还把生态文明建设也纳入到社会发展中,使其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内生性的变量。把生态文明也纳入到社会发展的范畴领域,这不仅大大扩展了社会范畴的内涵, 使社会范畴的内涵领域从传统意义的人造世界扩展到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直接相关的自然世界, 从而使自然生态环境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生性变量, 更深刻地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内在统一性;而且,把生态文明的建设和
发展纳入社会发展中, 体现了社会发展不仅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 还包括生态环境的发展, 大大扩展了人们对社会发展的认识视野。其全面性的思想在肯定物质文明在社会文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的同时, 把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突现出来, 体现了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社会各种文明形式共同发展的特征。
科学发展观通过对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的分析, 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发展战略。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和环节。以全面协调的发展思想科学地回答了中国社会应怎样发展以及怎样全面发展的问题, 为解决中国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实现社会全面发展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途径和方法。在这里, 全面协调的内涵就在于它不仅强调社会自身结构的优化, 以及社会各要素、各方面以一种符合中国社会全面发展要求和规律的比较合理的比例关系的发展;而且还强调中国社会的发展与世界各国、以及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因此, 协调作为社会发展中的一种普遍原则, 它揭示的是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 而这种全面协调发展又是以社会各层次的协调发展来实现的, 并且以建立一种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机制为保障的。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行动
建设美丽中国,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促进生产空间节约高效。我国国土空间虽然很大,但由于山地多、平原少,适宜人居住和发展的空间并不大,适宜工业和城市建设及耕作的土地仅有180多万平方公里。我国生态脆弱区域面积广大,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全国国土空间的一半以上。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只能在有限的国土空间展开。今后十几年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重要时期,也是空间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我们既要满足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改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对国土空间的巨大需求,又要为保障粮食安全而保护耕地,还要保障生态安全和人民健康,因此,必须调整开发思路,确立集约发展的理念。必须集约利用土地,加倍珍惜土地,提高城市建筑容积率,提高城市的人口承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减少农村人口,逐步减少
生态脆弱区的人口,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杜绝工业园区、城市建设对土地的粗放利用,建立紧凑型城市,集约利用土地,把更多的空间留给生态。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促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既要防止大城市过度膨胀,也要防止经济要素过度分散,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城镇的协调发展。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促进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我国既有高山,又有大河,风景引人入胜。但西北地区有大范围的沙漠戈壁,西南地区有大面积的喀斯特地貌地区,这些地方生态非常脆弱,一旦破坏极难恢复。黄河上游、长江上游、珠江上游是我国的生态屏障,生态植被如被破坏,下游地区将受到很大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逐步加强国土整治和生态修复。一是对资源枯竭地区的综合治理;二是实施了大规模的生态恢复和建设以及环境治理工程,包括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青海三江源保护、石漠化治理、淮河水污染治理、滇池治理、二氧化硫排放控制和治理行动等。这些建设和治理工程,不仅减轻了历史上国土空间粗放式开发对于资源环境所造成的破坏,也起到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作用;三是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减少人类活动,将人类活动对生态脆弱区的影响降到最低。新时期,应通过调整空间结构,正像党的十八大报告所要求的,“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发展空间,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永续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可持续发展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可承载能力, 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的永续发展。它不仅要考虑当代人发展的需要, 还要考虑后代人发展的需要。正如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所说的那样, “可持续发展, 就是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 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不仅是
对世界发展潮流的回应, 也是对中国现实发展状况的理性反思;是在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脆弱的情况下, 实现人口、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生态之间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走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解决社会怎样可能持续的问题。它已由一个科学问题即生态环境问题变成了一个社会进步的价值判断问题即社会体制和制度的建设问题。这里的关键是要建立实现和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这就要求社会要建立一套从经济、政治、文化到环境保护能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体制。
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科技工作者实践创新的强大动力
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处于攻坚克难的转型期,其中发展绿色经济受到全国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发展绿色经济,自加大对环保产业、低碳产业、绿色节能建筑、新能源、公共交通、清洁生产的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已经成为许多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经济发展方式逐步实现转变,产业结构实现了转型升级,经济发展从粗放增长转变为集约增长,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的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得到了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不断壮大,必然表现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凝结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成果。
在科研院所和高校中,科研人员在申请面向实践的项目基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预期项目产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低碳型、环保型、节能性等,这是科研中的重要任务,同时也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科研过程中,更要注重实践创新研究,使得所研究的项目产品有利于人们的使用,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特别要有利于环保。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在进行科技创新比赛过程中,同样要使产品尽量节能环保。当我们生活中所用的物品大部分能够节能环保,便可以做到减少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有利于建设美丽的周围的生活环境,从而进一步建设生态文明。因此,科技工作者在从事学术研究和工程研究应该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他们长远的目标,这是他们对社会做出贡献的有力方式,是他们实践创新的强大动力。
总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行动,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是科技工作者实践创新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N].扬子晚报,2012-11-09(A4)
[2]赵成.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22(1):6-9
[3]胡锦涛.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N].人民日报,2004-03-11(1)
[4]赵东海.生态文明研究的态势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26(12):81-87
[5]吕长庆.低碳能源、生态环保等众多科技元素闪耀上海世博会[J].科技与企业,20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