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技成果评价的重要性-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科技成果评价的重要性
——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十三五”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规划纲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等的总体部署,为明确“十三五”期间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科技创新工作的发展思路、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特制定《“十三五”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处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城镇化蕴含的巨大机遇,准确研判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妥善应对城镇化面临的风险挑战。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科技创新就是指在城乡规划与区域发展、城镇基础设施、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其成果转化应用、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创造活动。
一、形势与需求
(一)我国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科技创新现状
我国政府对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科技发展工作高度重视,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努力,特别是自《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实施以来,本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河南众益集团——客观公正、科学严谨、技术可靠、高效服务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首次将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作为重点领域进行独立部署,设立了“城镇区域规划与动态监测、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城市信息平台”等五个优先主题。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科技计划的支持下,我国在区域规划、建筑节能、城市基础设施、生态居住环境等技术领域得到快速发展。
通过十多年的发展,总体看我国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技术水平在某些关键科技点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大部分还处于“跟跑”和“并跑”的水平。
具体来看,我国在超高层建筑、大跨度空间结构、跨江跨海超长桥隧等特种结构领域的工程设计建造和集成技术应用已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在新型建筑结构技术方面突破了技术瓶颈,我国重大工程建造科技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等领域取得突破,抢占了部分技术制高点,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孵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高水平研发团队、科研条件和平台建设得到快速发展。
同时,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国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科技创新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基础研究偏少,理论创新不足,无法有力支撑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科技的全链条一体化发展;二是技术集成创新聚焦程度不足,新技术和交叉学科技术研发和应用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仍有差距,创新能力亟待进一步提河南众益集团——客观公正、科学严谨、技术可靠、高效服务
升;三是相关技术转化平台的协同共享机制尚未建立,技术转化比率低于发达国家,部分技术领域核心产品竞争力仍处于劣势。
(二)国内外科技创新发展趋势
当下城镇化领域科技创新已成为世界各国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节能环保和改善民生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研究对象不断增多,手段和方法不断创新,内涵不断丰富。
1.研究领域从单一要素向系统整体转变,研究手段从传统技术方法向大力发展交叉学科促进技术创新转变
发达国家在城镇化科学基础研究方面,已经进入以复杂巨系统为对象的综合集成研究阶段,聚焦于现有城市空间结构对通勤流、交通流、商务流、信息流等“流”的影响,研究空间扩张、形态变化对城镇群用地布局、土地利用、生态廊道、功能组织和环境质量等的影响,探索旧城更新与历史文化的保护及延续。此外还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城市人居环境品质和基础设施服务功能的长期连续监测,期望在更大程度上揭示城市与人员活动的相互影响机制。美国2050、欧洲空间发展规划(ESDP)的研究,都关注跨区域、跨行业协同发展、城市地区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研究方法与手段实现了从单项技术走向多种技术的集成。
2.研究热点从工业化向可持续理念转变
作为节能减排和改善居住品质的关键途径,可持续理念成为近30年来国际上的研究热点。一方面,发达国家开始重视城镇资源生态承载力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生态足迹”概念的提出,使承载力河南众益集团——客观公正、科学严谨、技术可靠、高效服务 的研究从生态系统中的单一要素转向整个生态系统,并与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相融合。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积极研究绿色建筑与低碳节能技术、标准的发展和技术集成,大力研发新型节能设备和功能材料,最近部分发达国家还开展了近零能耗建筑的研究与实践,目标是基本不再主动向外需求能源。此外,发达国家还大力推进绿色建筑、低碳城市技术集成与示范建设,据统计近20年国外发达国家绿色建筑推广已经超过10万栋、面积超过上亿平米,而生态低碳城市的建设数量也超过了上百个。
3.研究重点从重视规划建设向建设与运营管理并重转变 从城镇化水平较高国家的经验来看,现阶段更多关注城市功能的可靠性、安全性、可持续性和效率再提升,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基本单元如地下管线,重要工程如自来水厂等)的安全性、可靠性和高效运营逐渐成为研究重点,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技术也得到格外重视。地下空间利用综合化、分层开发与深层开发、3S技术在地下空间开发中的推广应用、勘察、设计、施工、运营和维护的信息化整合、地下环境保障技术和地下工程建造与运营安全技术、运用BIM技术提高综合信息化水平、在建筑机械装备的开发和应用中推广机电一体化技术逐步成为研究热点。此外,发达国家工程建设已从工业化专用体系走向大规模通用体系,以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建筑构配件、建筑部品为中心,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生产和商品化供应的住宅产业现代化模式,重视现场施工创新技术服务体系以及先进技术河南众益集团——客观公正、科学严谨、技术可靠、高效服务
(机器人、数字化制造、3D打印、三维扫描、精益制造)和现代化管理技术在城镇基础设施和建设工程领域的研究应用。
(三)我国城镇化发展对科技创新的战略需求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就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隔37年再次召开。2016年2月,习近平同志对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出重要指示;同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第一,伴随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城市发展和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将发生结构性变化。发展方式从密集要素投入和粗放型发展转向创新型活动和生产型服务业,将导致城市就业结构、职能分工、空间布局等发生变化,乃至城镇化模式的调整。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新常态”下城市发展及城镇化的新规律,提高城市及城镇群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不仅事关未来数十年我国城市建设的大方向,也事关我国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第二,我国将很快达到人口峰值,推动城市发展从注重数量扩张到以质量提升为主。过去三十多年,由于人口持续增长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城市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扩张,面临着突出的城市病和极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制约着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城市内涝、地下管线事故、环境污染、供水短缺、交通拥挤、城市垃圾等问题,河南众益集团——客观公正、科学严谨、技术可靠、高效服务
亟需发挥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加强技术集成和推广应用,形成系统解决方案。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城市发展的质量和城市的服务功能,并进一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是“十三五”期间面临的重大而迫切的现实问题。
第三,我国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对城市功能和管理体系提出了新需求。一方面,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城市老龄人口规模日益庞大,对城市的功能和设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城乡、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日益复杂,亟需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城市功能的再造和服务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加快外来人口的市民化,推动就近就地城镇化,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和结构。因此,通过科技创新来引领和适应社会发展“新常态”,是科技界的一项新的重大工作。
第四,国家节能减排战略、治理雾霾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城镇化领域科技创新带来新需求。目前,城镇领域建筑与交通能耗带来的碳排放已成为我国碳排放的主要贡献因素。2030年碳排放达峰、巴黎协议生效和雾霾治理等多重压力,加快了我国城镇能源结构调整,急需通过科技创新,推进城镇领域供给侧、消费侧能源革命,减少用能需求,加强需求侧响应,解决城镇热电气高效协同问题。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人居环境品质需求的同时,突破节能减排技术瓶颈,给出城镇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技术解决途径。
第五,生态文明建设、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一带一路”战略对建筑产业科技创新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生态文明已经成为新常态,城镇建设与运营需要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科技研发理念需要改变。其河南众益集团——客观公正、科学严谨、技术可靠、高效服务
次,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和城镇群,亟需提高城市建筑的设计水平和建造技术。第三,只有对标国际顶级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建筑产业的科技贡献率,才能更有力地支撑建筑业“走出去”,强化“一带一路”建设科技支撑能力和海外建筑承包的国际竞争力。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讲话重要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部署,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面向世界城镇化领域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点需求,围绕美丽中国、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以节能减排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主要任务,结合科技体制改革契机,进一步整合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科技资源。以“六个加强”和“六个提升”为抓手,即“加强城市发展规律研究,提升城市及区域规划的前瞻性及科学性;加强关键技术集成研究,提升城市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与空间效率;加强新技术应用研究,提升建筑品质及建造水平;加强大数据平台建设,提升城市智慧管理和社会治理能力;加强技术转化平台建设,提升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加强国际合作与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通河南众益集团——客观公正、科学严谨、技术可靠、高效服务
过全创新链设计、系统部署和重点突破,着力提升城镇化领域科技支撑能力,破解城镇化发展难题,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开创我国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民生为先,以人为本
解决城镇化进程中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坚持科技进步造福人民,科技成果惠及百姓。坚持人才是科技创新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汇聚人才。
2.坚持顶层设计,系统集成
针对制约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科技创新的重大问题,探索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金链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坚持发挥不同创新主体的作用,按照功能定位、分类统筹的原则建设完善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平台,营造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科技创新的新局面。
3.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为主
以新型城镇化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作用,构建政府和社会在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实现多主体融合、多渠道汇集的科技创新格局,促进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科技创新跨越式发展。
4.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协同
通过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充分调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资源共享网络,河南众益集团——客观公正、科学严谨、技术可靠、高效服务
推动科技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机结合,拓展公众参与空间,丰富公众参与载体,以协同创新牵引城镇科技发展。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至2020年,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科技创新体系更趋完善,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城镇化发展贡献率稳步提高,为新型城镇化规划、建设、运行和管理提供更高质高效的技术解决方案,相关产业发展壮大,科技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民生和服务国家节能减排。
2.具体目标
——推动城镇建设基础理论创新,引领城镇发展方向。围绕城镇区域规划与动态监测、区域协同发展、城镇精细化管理等方面面临的深层次问题,通过城镇发展基础理论创新,理清城市发展规律,加强城市设计技术、方法、体系及标准研发,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通过规划体制改革,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通过提升规划水平,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促进“多规合一;通过城市治理方式创新,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实现城镇精细化管理。融合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生态、高效集约等发展理念,研究提出一批新理论、新方法、新标准、新模式,为落实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提供科技支撑。
——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完成一批重大工程示范。在城乡区域规划与城市设计技术、人居环境优化提质、城镇能源系统、地下空河南众益集团——客观公正、科学严谨、技术可靠、高效服务
间开发、建筑工业化等方面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在北方集中供暖系统、城镇和建筑大数据平台、绿色建筑节能环保技术、建筑安全和品质提升技术等方面取得一批自主创新重大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开展一批城市(区)的综合示范或专项示范,建设完成各类系列重点示范工程,完成一批工程技术标准。
——建成一批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创新企业和科研平台。通过自主培养、积极引进等多种形式,培育形成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企业家人才、科技惠民专员和创新服务人员,培养一批城镇化领域国家级高端人才和核心队伍。积极搭建平台,推动城镇化领域科研人员成为“双创”主力军,培育一批城镇化领域科技创新骨干企业和全产业链应用示范骨干企业,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创新团队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
三、重点任务
(一)加强城市发展规律研究,提升城市及区域规划的前瞻性及科学性
针对传统城市增长模式面临挑战、城市发展规律尚未明晰,通过城市及区域规划编制和实施来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创新科技体系尚未形成等瓶颈,通过科技创新,以人为本,解决规划设计技术与发展要求脱节、各层次各部门空间规划不协同的技术难题。
(二)加强关键技术集成研究,提升城市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与空间效率
河南众益集团——客观公正、科学严谨、技术可靠、高效服务
按照党和国家提出的“城镇化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开展城市综合防灾和城市生命线规划建设技术研究,加强城市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提升城市高效运行、安全运行和环境保护能力;攻克地下空间规划建设和地下管廊规划建设技术,提升空间利用效率;突破城镇热电气协同、工业余热利用和直流供电等关键技术,提升城镇节能减排能力;研究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技术,提高城市自然调节能力;完成相关标准体系,不断提升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水平。
(三)加强新技术应用研究,提升建筑品质及建造水平针对我国目前建设领域全寿命过程的节地、节能、节材、节水和环保(以下简称“四节一环保”)等关键共性问题,加快研发绿色建筑和建筑工业化领域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完成一批建筑工程建设标准,使我国在建筑节能、环境品质提升、工程建设效率和质量安全等关键环节的技术体系和产品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四)加强大数据平台建设,提升城市智慧管理和社会治理能力 面向我国加强和创新城市智慧管理和社会治理的重大需求,研发全国城乡规划管理信息平台,重点围绕社会组织、流动人口和贫困人群、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领域,建立城市运营、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平台、标准、系统和装备,推进在全国的推广运用与示范,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精细化水平,为实现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智慧化与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河南众益集团——客观公正、科学严谨、技术可靠、高效服务
(五)加强技术转化平台建设,提升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优化平台整体布局。完善平台科学领域和技术方向布局,面向城镇功能提升和行业可持续发展,持续推进行业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重点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海绵城市、城市管理等领域新建20个左右行业重点科研平台。加强中西部地区重点科研平台的培育与布局。规范以企业、高校为主体的行业协同创新平台和协调创新中心建设,鼓励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发挥既有平台作用。强化行业重点实验室和行业工程技术中心的功能定位,明确平台的义务和社会责任,更好发挥平台在重大工程建设、重大研发任务、公共灾害性事件危机管理中的技术支撑保障作用。完善制度规则,搭建信息平台,推进行业重点科研平台、大型仪器设备和科学基础设施的开放共享,提升平台的国际性和开放性,加大对国际标准、技术的跟踪、评估和转化力度。完善平台运行管理机制,加强平台间的合作交流。改进平台评估机制,侧重针对平台的基础研究、公益研究、技术创新、技术转移等能力和业绩开展专项评估与总体评估,评估结果作为政策支持的重要参考依据,促进平台更好发挥“创新高地”的领跑作用。
支持平台持续发展。完善平台发展政策,支持平台开展科研基础条件建设,不断提高研究实验水平。支持平台围绕各地住房城乡建设发挥技术支撑与创新牵头作用,开展重大科技研发、研究试验验证,推动科技成果的工程化和产业化。鼓励各地依托本地科技资源,打破河南众益集团——客观公正、科学严谨、技术可靠、高效服务
行业界限、部门界限和所有制界限,加强地方科研平台建设,服务各地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支持平台开展国际合作,与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开展科技研发和标准对比、人才培养和平台建设合作。积极培育建设国家科研平台,对符合“十三五”国家重点科研平台建设领域和建设方向的行业重点研究平台,加大支持力度,力争培育进入国家重点科研平台序列,不断提升行业重点科研平台的发展水平。
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政府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制定、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公共服务等方面职能。构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行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健全区域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完善技术转移机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切实发挥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纽带作用。引导科研院所、高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科技创新,推动企业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完善科技成果推广发布机制。围绕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海绵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城市老旧小区更新改造、装配式建筑与建筑产业现代化等重点领域,以需求为导向,通过发布重点技术领域、技术标准、技术公告、行业科技成果推广目录、产业化基地等形式,推动一批符合行业发展方向、市场需求强烈、技术水平先进的技术与产品的转化应用。
(六)加强国际合作与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与发达国家及相关国际机构和组织的合作交流,以中美清洁能源合作、中欧生态城市合作、全球环境基金河南众益集团——客观公正、科学严谨、技术可靠、高效服务
(GEF)、可持续城市综合示范项目等作为依托,持续开展基础研究、工程开发和应用示范等多层次多维度的合作,全面提升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围绕“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培育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实施科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推进重点领域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创新团队和科技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政策,继续依托重大建设工程、重点科研项目和重点研发平台,支持科研骨干和优秀团队承担重大任务,大力培育国际化专家型人才和创新团队,逐步扩大本领域人才在世界舞台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持续发展。加大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力度,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开展独立性和原创性研究。注重青年科技人才的早期职业规划,鼓励科研机构设立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基金,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明确主攻方向,走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道路,持续开展前瞻性、基础性研究。
构建城镇化与城市发展行业专家智库。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在行业新技术跟踪与预测、科技规划计划编制和实施评估、行业科技服务等方面的指导和咨询作用。
河南众益集团——客观公正、科学严谨、技术可靠、高效服务
第二篇:上海城市发展定位与科技创新(精选)
View观点·纵论
遭遇了挑战,全球化经济的升级也发展到了跨国公司生产到服务到研发全球化的阶段。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21世纪始于2010年,21世纪发展第一个阶段
性分水岭并非世纪之交,而更可能是在第二个10年,经济全球化进程经过1980年以来30年的发展,正面临新的重大深化。科技创新如何碰撞城市发展?
而科技创新又该如何响应?这我们需要对本轮全球经济危机所引致的重大外部环 会来看,新技术会改变生活质量、健康和环境,例如移动网络、3D打印和云技术正改变着人们的消费模式;从商业、组织来看,新技术会创造新产品和服务,例如可再生能源的作用是在生产商或行业之间转移收益,移动网络、云技术和新一代基因组学是为企业创造更多机会;从经济、政府来看,新技术会驱动经济增长、提高生产率,但也会提出了新的监管和法律挑战。
总结新科技突破的技术特征,我们可以发现从技术进步和扩散速度来看,最具潜力的技术集中在以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领域;从影响的广度来看,最具潜力的技术集中在能源领域以及以3D打印、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领域;从经济价值看,最具潜力的技术集中在能源和储能领域。
而新科技突破的国家层面影响,我们不难看出对发达国家的影响要大于发展中国家,在依赖于工业和知识基础的自动化知识工作、先进机器人技术、自动与准自动车辆、先进材料、新一代基因组学、先进的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和再生等方面尤为如此。而这些技术对发达经济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价值、扩大技术应用范围方面,而对发展中经济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增加用户及应用 上海城市发展定位与科技创新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现在国际城市竞争力思维正遭遇全球范围的新观念挑战:美丽、幸福、低碳、创新的理念正逐渐成为主流。文 屠启宇
境变化给予及时的响应和充分的认识,例如就要在自贸区建设方面转变思路;需要我们对于全球应对危机所形成的重大决心变化和科技领域破坏性创新发展形成充分的预见,例如在创新型城市建设方面做好准备;同时,我们还需要认清国情,我国现在进行的新型城镇
上海“四个中心”的愿景设定,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正是把握住了经济全球化第一波的脉搏,提出三二一发展战略,围绕四个中心功能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挥了中国改革开放“窗口”“龙头”作用。而现在面向21世纪中叶,上海长期战略目标的延伸,需要从如何在中华民族“两个百年”的愿景中主动寻找和设定,而上海的国家责
任与担当,则是为践行“先行者”、“排头兵”和“示范区”职责。这需要我们从国际趋势的把握入手,特别是对全球化的新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现在国际城市竞争力思维正遭遇全球范围的新观念挑战:美丽、幸福、低碳、创新的理念正逐渐成为主流。全球经济危机也使得国际力量格局的加速转变,第三次工业革命让全球化
化,需要建设的是绿色、人文、智慧城市,而上海、北京等特大城市的功能定义可能更多在于高端、有限、疏解、协同。
新技术如移动网络、自动化知识工作、物联网、云技术、先进机器人技术、自动与准自动车辆、新一代基因组学、储能、3D打印、先进材料、先进的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和再生归纳的突破,对我们经济社会正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从个人、社 纵论·观点View 范围和降低使用门槛方面。因此在新技术突破的城市因应之道,需要的是“技术+市场”技术预见双轨思路,“微观-中观-宏观”多层次技术应用途径,“个人-组织-经济”多方位技术用途考量,“发达-欠发达”为城市量身定制技术发展路径。上海创造的机遇、挑战和应对
新产业革命为上海产业创新转型提供了新的动力、方向和路径,新产业革命中的智能制造将降低制造过程中的初级劳动力、土地和其他资源投入,上海可以通过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克服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上升对产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同时,网络化新能源为上海发展新能源产业,克服能源资源环境发展瓶颈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路径。新产业革命使上海产业创新驱动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动力进一步增强,新产业革命中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新兴产业技术将获得快速发展,各种技术之间的融合创新进一步深化,商业模式创新加快,新业态和新模式不端出现引领产业发展,上海产业创新驱动获得新的动力支撑。新产业革命使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的方向进一步明确,新产业革命作为金融危机背景下发达国家反思其后工业化发展的战
略方向,既体现了新的产业技术发展趋势,也包含了对其经历的后工业化发展模式的修正和纠错,是对后工业化发展道路的新的探索,对上海推进后工业化阶段的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上海可以根据新产业革命的发展趋势,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融合中,确立转型发展的目标方向。
新产业革命中的生产方式变革推动上海要素替代、产业替代和需求集聚,新产业革命将推动要素比较优势格局变化,为上海在要素替代中确立新的发展优势带来机遇。新产业革命背景下,一些在原有产业体系中发展重要作用的要素优势的地位可能下降,导致一些地区经济发展地位的下降,而一些在培育新的要素优势中居于领先地位的地区将获得新的发展优势,成长为新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可以通过加快培育与新产业革命发展趋势相适应的要素优势,在比较优势转换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新产业革命中具有创造性破坏特征的产业替代为上海带来重要机遇,新产业革命背景下,新兴产业将对原有主导产业进行替代,一些区域可以通过在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先发优势占据主导地位,形成领先优势,发
展成为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可以通过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在产业转型升级中提升在国际产业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新产业革命中的个性化定制和就地生产,为上海在需求集聚中确立发展优势带来机遇,个性化定制和就地生产使产业将在需求规模大、层次多的区域集聚,需求差异成为产业分工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影响将超过要素比较优势,经济中心城市将是高端需求集聚的地区,上海已可以依托巨大的国内市场,充分发挥对国内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大规模、多层次的市场需求支撑经济中心城市建设。
新产业革命中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多元性有利于上海实现技术赶超。新产业革命中新兴产业技术路线还存在多种选择,技术和需求发展的不确定性较强,虽然发达国家具有先发优势,但是技术发展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为后发国家赶超带来机遇,上海只要实现技术突破,就能避免新一轮的低端锁定,在新兴产业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目前新产业革命五大支柱领域仍然有许多亟待突破的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如新能源发电成本较之传统能源在短期内仍不具有优势,适用于能源互联网的储能技术的应用尚处于商业化初期阶段,世界各国智能电网的研究与开发仍处
于起步阶段,上海可选择重点技术领域实现突破,确立在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领先优势。
但挑战依然存在,新产业革命中新的制造模式使劳动力等初级要素成本优势的重要性降低,发达国家在新兴技术快速发展中进一步强化其高端要素优势,上海面临低端要素优势减弱而高端要素弱势强化;新产业革命中的个性化定制和就地生产,将推进需求导向型发展趋势,使上海外向型经济发展面临困难;新产业革命中虚拟化、网络化的市场组织方式和扁平式、分散化的产业体系特征威胁上海四个中心的实体建设;新产业革命中数字制造、网络化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将推进产业体系的重要变化,上海面临传统产业边缘化和新兴产业被动化。因此,上海的城市发展应对之法在于:以新一代信息网络为支撑,展现新业态、新模式特征的平台经济;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融合发展为支撑的健康经济;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能源体系结合的智能电网为支撑的绿色经济;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重点聚焦机器人产业的智能制造。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本文根据其演讲整理而成)21
第三篇:创新与科技发展
《创新与科技发展》教学实录
青州市口埠初级中学孙成强
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掘自身的创造潜能。
2.能力目标:正确把握好奇心,增强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
3.知识目标:懂得科技发展与创新的关系;明确好奇心与创新的关系。
教学重点:科技发展靠创新
教学难点:由好奇到创新
课时安排:计划用1课时授完。
第一课时 创新与科技发展
一、教师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语:
爱因斯坦在幼年时曾惊讶罗盘的指针永远指向北方,并由此产生了对科学研究的好奇心。后来,他说:“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一语道出了科学家成功的奥秘所在。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好奇,步入科技创新的殿堂,来学习《创新与科技发展》。
2.出示课题:创新与科技发展(多媒体出示)
三、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68,根据屏幕上的问题自己预习《创新与科技发展》一课,从课本中找出相关问题的答案,然后在组长的带领下交流学习成果。现在计时开始,五分钟后交流,看哪组的讨论气氛活跃。
(1)科技与创新的关系是怎样的?
(2)好奇心与创新有什么关系?
(3)好奇心怎样才能发展为创新?
2.学生预习课本内容,从书中找出相关问题的答案。
3.学生汇报交流预习成果。
(二)合作探究
1.科技与创新的关系
(1)请同学们看下面请看一组图片(多媒体出示)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占地面积达170平方米,重达30吨。每秒钟进行5000次加法运算和500次乘法运算。
2010年11月17日国家超级计算机TOP500组织正式发布我国研制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系统,以峰值速度4700万亿次、持续速度2566万亿次每秒浮点运算的优异性能位居世界第一。
(2)我说我想:
思考:计算机的快速发展靠的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
①靠的是创新。
②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科学的本质是创新,科技发
展靠创新。
(3)自主创新光照世界
①多媒体出示201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中国
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吴良镛、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家麟。
②教师介绍
吴良镛院士: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
谢家麟院士:国际著名物理学家,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③多媒体出示历届获奖情况历年获奖人物,请同学们迅速浏览,并记住他们的名字。
2000吴文俊(世界著名数学家),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2001王选(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黄昆(物理学家)
2002金怡濂(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
2003刘东生(地球环境科学家),王永志(航天技术专家)
2005叶笃正(气象学家),吴孟超(肝脏外科学家)
2006李振声(遗传学家,小麦远缘杂交的奠基人)
2007闵恩泽(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吴征镒(植物学家)
2008王忠诚(神经外科专家),徐光宪(化学家)
2009谷超豪(数学家),孙家栋(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
2010师昌绪(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王振义(内科血液学专家)
2011吴良镛(建筑与城市规划学家),谢家麟(加速器物理学家)
④多媒体出示国家最高科技奖资料:为了奖励在科技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中国设立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国家最高科技奖为中国科技界最高奖项。
• 创办时间:2000年
• 主办单位: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 奖金:500万元
教师小结:看到我国在科技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而科学家们的创新精神,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想一想:国家设立科学技术奖的目的是什么?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学生交流讨论发言。
(4)回眸历史,明确创新对国家和民族民族的作用
①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说一说我国历史上有哪些科技创新成就?
教师总结:四大发明、地动仪、圆周率等
②了解世界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科技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
蒸汽机发电机电脑
③从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变化中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的崛起;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德国和美国的崛起;三次科技革命最大的受益者就是美国。科技创新对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大意义。
思考:创新对国家和民族民族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1、与时俱进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是当代科技发展的主旋律。
2、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领先的地位。
1986年3月邓小平提出,即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现在我们我家正扬起创新的风帆,乘着科技之船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我们每个同学都应做时代的弄潮儿。
2.自主探究2好奇心与创新的关系
(1)我国伟大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常常一个人靠着家乡的一些来历不明的石头出奇的遐想,好奇的自问,为什么这里会出现这些孤零零的巨石?它们是借助什么力量到这儿来的。后来李四光走遍了全中国山川河流,作了大量的考察与研究,终于断定这些怪石是冰川的浮砾,是第四纪冰川的遗迹。纠正了国外学者断定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的错误理论。
思考:根据故事你能说出好奇心与科技创新有什么联系?
教师总结:好奇心是走上科技发明创造之路的起点,是创新的最初动力。
(2)探究天地:有了好奇心一定能创新吗?
清华大学的刘海洋“为了测试熊的嗅觉”将硫酸泼向北京动物园的5只熊。
有的人因为好奇,染上了吸烟、酗酒、网络游戏、浏览色情网站甚至吸毒等不良嗜好。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好奇心也需正确把握,否则会对人们的成长造成消极影响。
(3)好奇心如何发展为创新呢?
请看一组图片
多媒体出示课件:科学幻想画作品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三、自我展示
(一)请你选择:
1、兴起于20世纪40-50年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标志是()
A、电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B、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
C、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和空间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D、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信息技术。
2、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至今,计算机硬件的运行速度和信息容量不断增加。体积和耗能不断减小;软件从机器语言和高级语言程序发展到高级的系统集成软件;功能方面除了最初具有的数值计算功能越来越强外,还逐渐发展了信息处理、网络通信、控制管理和多媒体等功能。这一事实说明()
①创新推动了科技的发展;②创新依靠科技发展;③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④科技发展靠创新;⑤计算机是瞬息万变的,人类永远跟不上它的变化;⑥科学的本质是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计算机的进步。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C、①③④⑥D、②③⑥
3、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有人认为“有了好奇心就一定能成功”。对此,你的理解是()
A、是正确的,因为好奇心是走上科技发明创造之路的起点;
B、是错误的,因为只有把好奇转化为兴趣,进而发展为志趣,锲而不舍,才有可能打开成功的大门;
C、是正确的,因为好奇是创新的使者,好奇是创新的最初动力;
D、是错误的,因为好奇心容易使人产生盲目从众心理。
二、嫦娥二号发射成功,你有何感想?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参考答案提示:
(1)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科学的本质是创新,科技发展靠创新。
(2)与时俱进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是当代科技发展的主旋律。
(3)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领先的地位。
四、回首反思谈收获
创新与科技发展
(一):科技发展靠创新
1、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科学本质是创
新,科技发展靠创新。
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
发达的不竭动力。
(二)由好奇到创新
1、好奇心是发明的起点,是创新的最初动力。
2、由好奇到兴趣,再发展为志趣,锲而不舍才能
最终有所发现和创造。
五、课后提升作业
请同学们在课后搜集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的成就并进行交流。
六、教学反思:
创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东西。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教师没有过多的进行理论上的讲解,而是结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知识储备,选取他们比较熟悉的事物,并且设计难
度适中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维,从而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逐步分解大问题,层层推进,最终形成完整、清晰的认识。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教学内容多,且不易理解,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设计了较多的问题,尽管效果不错,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稍有老师“牵着学生走”的感觉。如果部分材料能够再精简一下,删除个别没有价值的问题,给学生更多自主思维的空间,效果可能更好。
第四篇: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城市发展
板块三: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城市发展
知识点整合1.广东传统城镇化道路的反思中提到民营经济布局是遍地开花,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快”、“平”、“乱”、“低”。
2.当前阶段建设生态城市的重大意义:建设生态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
3.广东生态城市建设的第一个难点是城市开发强度过大,生态功能区域锐减。
4.广东传统城镇化道路的反思主体:乡镇、集体、民营经济。5.建设生态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6.生态城市是对应生态文明的一种城市形态。7.广东传统城镇化道路的反思中提到: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是农村工业化,主体是乡镇、集体、民营经济布局是遍地开花,其特征二——平,以镇为中心,以村为点,星罗棋布地铺开。
8.广东传统城镇化道路的反思中主要动力是农村工业化。
9.库里蒂巴被称为生态之都。
第五篇: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如何结合发展
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如何结合发展
《中国城市“十二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曾指出,“十二五”将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城市病”的多发期和爆发期。如今,在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的双重推动下,中国城市在有条不紊的快速前进着,但随之而来的“城市病”也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困扰。
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蓝图的徐徐展开,智慧城市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那么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有何关系,应该如何发展呢? 张福军:新型城镇化是战略智慧城市是实践
张福军: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是智慧城市的最好体现。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其实是一个:最终要达到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建设美好的生存环境。新型城镇化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发展方向,而智慧城市是城镇的发展目标。没有高度智慧化运行管理的城市不能称其为是新型城镇化的城市。第二,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智慧城市是信息时代的载体,是一种知识经济的结晶,是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智慧城市是集自我创新功能、时空压缩功能、自动识别功能、科学管理功能于一身的高度数字化、网络化、精准化、智能化的信息集合体。新型城镇化之所以称之为新型,区别于城市化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的运行管理功能不断的在变强大。智慧城市正是新型城镇化的精髓,因此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驱动力。第三,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综合载体,智慧城市建设可以破解传统城镇化问题,也是一条四化融合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四化融合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提出来的,是指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实现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其目的是以新型城镇化为核心,促使经济增长的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四化融合是新型城镇化的一个综合体,而以绿色、节能、环保、安全、低碳等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恰好也能成为新型城镇化实现的一个综合载体。所以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必然是要把智慧城市这样一个综合体作为基本单元。智慧城市也确实支撑了新型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胡瑞敏: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高级阶段
胡瑞敏:建设新型城镇化的目的第一是要创造价值,第二是要增加就业机会,第三是要提升城市宜居程度。与传统的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是运用信息技术来实现城镇化的目标。传统的城镇化,是要把城市周边的居民集中起来,通过规模效益来提高城市的效率。这与我们现在所讲的新型城镇化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关于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我认为智慧城市可能是新型城镇化比较高级的一个阶段。智慧城市中的一些理念、系统、技术,可以在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支撑作用。
张公忠: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具体体现
张公忠:我国的城镇化不能再走畸形发展的老路。传统的城镇化是无序的城镇化,必然带来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公共安全恶性事件频发、交通拥塞、公共卫生恶化、生态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等等严重问题。历史经验表明,仅仅扩充城市中的基础设施数量或改善城市局部运营系统并不能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建设未来中国、实现新四化,我国必须走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即是采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深化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服务应用,让信息化和智能化遍及到城市各个行业和领域的道路。新型城镇化要能够提升城市基础设施使用效率,提高城市运营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让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更美好。“新型城镇化”是国家正式提出的一项任务,而“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是新型城镇化的具体体现。智慧城市并非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一个可以实现的实体。智慧城市的指标体系概括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绝大部分内容,智慧城市具有其特定的体系架构和标准系列。但具体实施时,不同地区、规模的城市(区、镇)是有区别的。
单菁菁:智慧城市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
单菁菁: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知道,在2006年新加坡就提出了“智慧国2015”计划,2008年IBM提出了“智慧地球”概念,在全球掀起了智慧城市建设热潮。随后日本提出了“I-Japan”智慧城市计划,韩国提出了“U-City”智慧城市大纲,美国、欧盟等国家也都在进行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全球的发展趋势,并且具有战略性和前沿性。可以说,未来谁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占有先机,谁就能领跑新一轮的发展。
关志超: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该如何结合发展
关志超:大政策之下,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都很火。同样是国家支持的简称策略,二者有以下联系: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不外乎表现为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大都市的城城郊化及其卫星城市建设,二是中小城镇的城市功能和格局建设。然而,比空间扩展更为重要的则是城镇化的内在质量,而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只有通过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才得以实现。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该如何结合发展呢,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该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协调发展,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1)新型城镇化、信息化离不开智慧城市建设;2)建设智慧城市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日趋成熟;3)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协同推进。所以,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和探索时期,应坚持理性、有序、协同的原则,明确重点,加强整合,着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展望“十二.五”,智慧城市建设将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城市将转型为智慧城市,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城镇化不断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挑战,面对智慧城市的建设浪潮,我们需要冷静思考,从长计议,不断开拓创新,切切实实地将智慧城市建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渗透到新型城镇化和国家发展的各个方面,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协调发展。
邬贺铨:智慧城市与城镇化要同步走
邬贺铨:智慧城市更多的是智能技术的应用;新型城镇化更多的是社会问题。新型城镇化是一个怎样真正地把现代进城的农民工从身份与心态真正融入城市的问题;而智慧城市更多的是通过技术手段来提升城市的管理效率,从而让更多的市民参与进来,两者还是不完全一样的。有些城镇化发展很完善的国家,也有建设智慧城市的任务。对中国而言,智慧城市与城镇化是要同时进行的,这是与国外不一样的地方。在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同时把智慧城市搞上去,这种构想是很好的。但现阶段看来,虽然提出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同时并没有提出一定要依靠智慧城市,但这两者并不矛盾。中央城镇化工作会提出:“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这些要求也是智慧城市所追求的。当然,如果能结合智慧城市来发展新型城镇化,无疑会使我国城镇建设更加科学。有科学技术的支撑,可能会在未来产生更多的需求,让更多的市民有更好的就业机会,这样来发展新型城镇化是有益的。
编后感: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商业模式创新,智慧城市建设在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上的促进作用将会日益扩大。我们应当抓住国家大力推动城镇化与信息化的良好机遇,以智慧城市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城市运转效率、科技创新能力,降低能源消耗、保持绿色生态环境,真正构建大中小配套的高质量新型城镇化体系,为人民群众营造和谐幸福、低碳高效的美丽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