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地区信息生态系统的构建原则及对策分析

时间:2019-05-13 23:18: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农村地区信息生态系统的构建原则及对策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农村地区信息生态系统的构建原则及对策分析》。

第一篇:我国农村地区信息生态系统的构建原则及对策分析

我国农村地区信息生态系统的构建原则及对策分析

摘要:文章在阐述了信息生态系统的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我国农村地区信息生态系统的几点原则,分析了构建的具体对策。

关键字:信息生态

信息生态系统

农村信息生态系统

Analysis of Principl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Rural

Information Ecology System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concept of the information ecology system, pointed out the principles of the rural information ecology system, and proposed building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 information ecology;information ecology system;rural information ecology system

引言

自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我国在这一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已经积累了不少成果。当前,正值我国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农村向现代城镇转型的重要时期,建立健全的农村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村信息化程度显得刻不容缓。在提高农村信息化程度的道路上,我们必须面临的问题就是农村信息生态系统的构建问题。农村信息生态系统是农村信息化的主干道,只有构建完善的农村信息生态系统,农村信息化才能顺利推进。信息生态系统概述

1.1 信息生态系统的内涵

“生态系统”一词首先出现于生态学中,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列于1935年提出。生态系统作为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指在一定空间由某一主体与其周围的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提及生态系统,我们最先想到的是自然生态系统,它以人类为主体,描述的是人类与其周边的自然环境由于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流转过程所形成的统一整体。然而随着现代社会中信息污染、信息泛滥、信息侵权、信息安全等问题的日益凸显,人们意识到除了自然环境,人类与其周围的信息环境之间的关系也需要做出调整才能有益于人类更健康持久地发展,于是“信息生态”一词产生,它是信息科学与生态学相互交叉而出现的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同样把人和其周围的信息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作为信息生态的主要研究对象,信息生态系统就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人类(包括个体与各种形式的组织)与其周围的信息环境由于不断进行信息交流而形成的统一有机整体。1.2 信息生态系统的要素

信息生态系统是由人与信息生态环境构成的一个复杂整体,其构成要素主要有信息人、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政策与法律、信息伦理和信息文化等。1.2.1 信息人

人在信息生态系统中既是主体,又是构成信息环境的要素之一。信息人包括信息生产者、信息传递者和信息消费者。相对于信息生产者而言,信息传递者和消费者是信息环境的组成因子,而对于信息所消费者来说,信息生产者和信息传递者也是其所处信息环境的组成因子。同时,人也是信息环境的建设者和管理者。1.2.2 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是经过选取、组织、有序化了的有用信息的集合。信息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信息、能量、物质并称为现代社会的三大资源。信息资源是信息生态系统的基础,没有信息就不会有所谓的信息生态系统,信息生态系统是在信息资源存在并相互作用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1.2.3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人类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一切手段的总和。它既包括有关信息的生产、搜集、表示、检测、处理和存储等方面的技术,也包括有关信息的传递、变换、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和利用等方面的技术。不能发挥作用的信息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利用信息技术才能使信息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现在信息技术正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发展,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1.2.4 信息政策与法律

信息政策是指某一政治团体或社会组织为达到特定的目的而制定的信息活动方针、指南、准则等;信息法律是指国家制定的,调整在信息的取得、使用、转让等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利益问题和安全问题的全部法律规范。信息法律在实施过程中具有强制性,是国家维护其公民合法权益的强有力的工具。1.2.5 信息伦理

信息伦理是指涉及信息开发、信息传播、信息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的伦理关系。信息伦理最初起源于网络伦理的研究,信息伦理包括网络伦理,但又不限于网络伦理。信息伦理和信息政策与法律不同,信息政策与法律是明文规定的,而信息伦理则是信息世界的道德价值观,无法用明文形成规定,却几乎作用于所有的信息行为。1.2.6 信息文化

文化作为一种局域特殊内容和表现手段的意识形态,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依赖于信息、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为支点的信息活动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信息文化自人类有信息活动开始就产生,并随着人类的进化和人类信息活动的复杂化而不断积累。我国农村地区信息生态系统的构建原则

2.1 坚持以人为本

信息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系统,人是信息生态系统的绝对核心。信息生态是围绕着人而形成和展开的,其生成、演变的状况既是由人引起的,也反过来影响着人,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信息存在状况。在信息生态系统的构建中必须重视人的信息活动的生态效应,在掌握信息人的信息行为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构建,要与人类的信息处理发展相符合,与人类的智力发展规律相一致。同时经过时代演变,人类收集、开发、利用信息的习惯会有所改变,在古代人类习惯于用甲骨、竹简等作为载体记载信息,造纸术产生和普及后,人类又转为使用更方便廉价的纸质书籍,而现代,随着网络的普及,数字化阅读呈现明显的增长势头。因此,信息生态系统的构建也一定要结合当地当代人的特点,一旦信息人的行为规律出现变化,信息生态系统也要进行相应的变化,始终贯彻以人为本这一核心。2.2 因地制宜,因时而变

信息生态系统作为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会受到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制约,因此,一个完善的信息生态系统在构建时必须要结合当地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体现不同的地域特征,而且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自然环境都会随着时间不断演变。在构建时要留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以供系统进行调整。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与城镇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差别,起点低发展慢,农村地区信息人的素质也是比较低的,在城镇地区行得通的方法在农村地区不一定有效,因此要制定具有农村特色的信息生态系统构建计划,不能因为急功近利而直接套用城镇地区的方法。2.3 强调系统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信息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系统,必须是一个内部联系紧密、各组成部分相互协调的整体。在构建信息生态系统时,要加强通信网络与资源网络的集成,避免零散开发、重复建设,同时要加强对异构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在不改变原有信息资源内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整合,统一管理和应用。不同的信息系统之间以及信息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接口必须保持协调一致,避免出现信息流通不畅的问题。

2.4 强调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与准确性

信息具有高度的时效性,过期无效。农村信息生态系统在构建的过程中必须要强调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只有同时具备及时性和准确性的信息才能发挥效应。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加强农业信息的分析整理工作,建立农业信息处理标准,通过对农业信息的标准化处理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换,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2.5 强调信息内容及沟通方式的多样性

目前农村地区的信息需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农民需要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涉农信息,他们同时也需要了解更多的国内国外各方面信息,保持自己与世界的联通。因此构建信息生态系统时要考虑到信息的多样性,建立清晰的信息分类标准,使农民能够方便快捷得获取他们想要的信息;提供多种信息交流的通道和平台,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我国农村地区信息生态系统的构建对策

3.1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是构建农村信息生态系统的基础,也是农村信息生态系统是否完善的重要标志。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力量应加大对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政府可根据本地特点制定实施金融、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力量投资,用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进一步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直播卫星户户通等工程的基础上,加快农村地区的互联网建设,形成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信息传播网络。构建完善的省-市-县-镇-村五级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优化现有信息服务平台,以电子政务网为依托充分利用其它各种可用网络,实现农村信息网络的扩展,全面推进信息服务网络的纵向延伸,保障信息在各级网络中通行无阻。3.2 重视信息人才培养和引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正是将科技融入实际生活,使人们可以真切地享受到科技所带来的福利的关键。首先,要着重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使他们既是农业技术专家同时也是农业信息专家,让他们在农村信息化过程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其次,对于当地在外学习的高学历人才应以多种形式给以奖励,鼓励其回生源地发展,对于非本地的高学历人才要通过制定住房、薪酬、医疗、购买保险等优惠政策吸引他们来此发展,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信息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带动地区的发展。3.3 健全信息法律法规、政策制度

信息生态归根到底是人与信息环境之间的关系,信息生态系统中的主体---信息人的行为需要法律来规范,建立全面、完整、严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保护信息生态最强有力的措施。目前,我国信息行业乱象丛生,信息超载、信息垄断、信息污染、信息安全等问题日益凸显,农村地区的信息问题也应引起重视,要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采用相关政策扶持优惠制度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信息生态系统的建设,以法律形式对农村信息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进行强制规定,统一信息行业的开发利用标准,不断完善和丰富农村信息化法规、法律,建立严格的监督制度,确保信息的实用性、有效性,不断满足农民动态的信息需求。3.4 提高农民信息素质

信息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人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信息生态系统的运行状况。由于教育文化发展水平普遍落后,农民的信息意识与信息素质和城镇居民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应该从最基本的信息知识开始普及,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工作,促进其观念的转变,使其意识到信息的重要性,增强信息意识,激发他们主动获取信息的愿望。要对农民进行计算机网络实用知识的普及,使他们能够通过这种目前最具潜力的渠道获取信息,不断加强用户的信息技术装备,增强其信息鉴别和利用能力,将有限的信息资源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同时要有意识地帮助农民不断提高思想修养,实现信息行为的自我约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和法律意识,维护系统的稳定与平衡。3.5 完善信息管理机构体系

完善的信息管理机构体系是建立农村信息生态系统的有效前提。各级政府部门应尽快转变服务理念,认识到构建农村信息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把它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建立横向扩展纵向深入的农村信息服务机构,形成各类各级信息机构相互联系相互协作的农村信息管理机构体系。可以设置一个独立的信息机构,对这一机构赋予足够的权力,扩大其职能范围,由这一机构统一领导,对下属各信息服务部门进行协调,负责信息生态系统的构建和完善,同时可以启用图书馆作为建设信息生态系统的重要辅助机构,借助图书馆现有的较为完整的体系,在图书馆现有功能上进行强化,使之成为基础信息服务的平台和一站式服务的用户界面。3.6 加大系统维护力度

农村地区信息生态系统的构建是一项庞大而艰巨的工程,建设过程中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是无数人智慧与劳动的结晶。在建成后,我们也应该将对信息生态系统的维护纳入日常工作计划,以保证信息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3.6.1 提高农民对信息基础设施的运用能力

鉴于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文化素质不高,对新知识的接收吸收能力较弱,相关部门应该开展专业的宣讲课程,改变其观念,消除他们对未接触过的新技术的抵触,并且组建一支有耐心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对农民进行手把手的一对一培训,从最基础最简单的操作开始循序渐进的教授。此外,还应提高农民的公共道德素养,培养他们对公共基础设施的爱护心理。3.6.2 制定维护计划,定期检查

信息基础设施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之后会出现损坏、老化等状况,信息主管部门应该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系统维护计划,定期派遣专业人员对各基础设施进行检查,发现有破损或老化状况应及时上报,进行维修,若是由于技术更新造成某些零件或部分不能正常提供服务,工作人员应该及时进行更新。设施若出现人为恶意破坏,应追究责任人,并对其进行一定的惩罚,以免不正之风蔓延。3.6.3 设立专项资金

信息生态系统的维护工作需要以大量且稳定的资金为基础。政府财务部门可以将用于信息生态系统维护工作的资金单独划出,设立一项专项资金,保证资金的正常使用,可规定该专项资金占当地GDP的比例或占教育文化事业支出的比例。该专项资金的使用是政府部门支出的一部分,应该同样作为政府预算的一部分内容向公众公开,接收民众的监督。

结语

我国农村信息化工程现在虽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无法与经济文化的客观发展程度相匹配,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多样化的信息需求。运用生态理念,构建并完善农村信息生态系统,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人本观念,协调好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构建一个平衡稳定的农村信息生态系统,保证信息沿着良性循环的道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录全.《信息社会与社会可持续发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2]朱晓琴.论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8):158-159.[3]朱锰钢,赵精兵,吴民.论信息生态的失调与对策[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8,(8):65-67.[4]魏笑笑.陕西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分析及建议[J].陕西农业科学,2009,(3):178-180.[5]娄策群,赵桂芹.信息生态平衡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情报科学,2006,(11):1606-1610.[6]杨美英.我国农村建设中农村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情报科学,2011,(10):1515-1517.[7]王芳.信息生态系统的失调和对策[J].信息化与网络建设,2007,(4):73-75.[8]于良芝,罗润东,郎永清,戈黎华.建立面向新农民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天津农村信息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刊,2007,(6):30-35.[9]肖钠.海西信息生态系统构建[J].图书馆界,2012(1):4-5.

第二篇:我国农村地区产业转移分析

我国农村地区产业转移分析

产业转移是指由于要素供给或需求条件变化,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现象与过程,是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结果,同时又是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方式。可以这样说:只要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存在,就会发生产业转移。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也就是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当要加快我国产业转移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需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发挥比较优势,以吸纳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产业转移为抓手,通过推进工业化、加快欠发达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首先我们来看欠发达地区农村承接产业转移的现实意义

(1)实现要素合理分配,夯实产业发展基地。

在当前产业转移的浪潮下,通过推选一批经济实力强的以农产品加工或经销为主的企业,使其进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中,参与“三农”工作的整体开发,可以实现要素的合理分配。事实上,只有立足新农村建设实际,积极主动地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夯实在农业产业化方面快速发展的基地,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才有基础和依托,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2)尽快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有利农民当地就业,解决诸多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党和政府关心的问题,特别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强调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理论与实践都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和战略贡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关键,也是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然要求。

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影响,国内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农民工就业压力在当前的后危机时代,上述情况虽有所好转,但农民工就业压力依然较大,相关行业主渠道吸纳农民工就业的能力仍然不足,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事实上,长期以来,虽然农村部分劳动力外出转移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增长了他们的见识,但大批农民特别是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到外地就业,既不利于“三农”工作的顺利开展,又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诸多问题。例如,留在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儿童,无力打理农田,村屯基础设施建设无人组织管理、修缮,基层组织建设滞后,“留守儿童”教育困难等。因此,应努力创造条件,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这既有助于“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又能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增大。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放慢,另一方面,农民工回流返乡数量增加

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从战略高度真正重视并采取有效措

施,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效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我国欠发达地区“三农”问题十分突出,城市化与工业化程度很低,农村人口比重大,地区差别也较大,存在着大量尚未转移的剩余劳动力。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与转移已触及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何大力促进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和顺利转移,推进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提高整体素质水平,不断涌现新型农民

欠发达地区农村通过承接产业转移,能够吸纳发达地区的资金和先进设备、管理方法、经营理念和先进适用技术,并带动劳动力整体素质的大大提高,进而整体提升农村生产力水平,从而促使懂技术、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不断涌现,最终保证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任务。

(4)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例如江苏省经济发展迅速,但省内区域经济不平衡很大,江苏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在江苏欠发达地区农村承接产业转移,就非常有利于经济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推进产业和谐转移与促进前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

二、欠发达地区农村承接产业转移的部分优势

(1)土地人力价廉,市场空间很大

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土地、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土地价格便宜。

(2)自然资源丰富

我国欠发达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暖、风景秀丽,或依山傍水,或滨临海湾。总体来看,农村生态环境较好,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有利于发展环保产业、绿色农业、绿色工业和农村旅游业。

(3)劳动成本优势

与其他地方相比,由于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主要居住在本地,因此,生活成本更低,员工队伍比较稳定、与投资地各方面的沟通更便利。

(4)基础设施使用成本的优势

与其他地区相比,发达地区在用水、电等市政配套设施使用价格上更低;

(5)政策环境宽松的优势

由于欠发达地区农村工业企业较小,谈判能力较低。因此大多提供了比发达地区更多更优惠的条件和服务一吸引外来投资。,三、在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承接产业转移也存在着的部分劣势

(1)相关产业重视不足,思维定势影响转移

由于部分涉农企业受到地域、季节等的限制而影响生产周期,这样形成的工业地域面积较小,发育程度较低,致使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部分人对其引进的积极性不高。而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有人认为这些行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往往关注不够。

(2)一些成本明显偏高,降低产业转移效率

受经济基础薄弱、思想观念陈旧、市场经济意识薄弱等影响,一些地方政府的实际行为与招商引资宗旨相悖,办事机制不灵活,导致企业制度成本和交易成本等偏高,这必然影响到欠发达地区农村承接产业转移的效率。

(3)人才短缺现象严重,整体素质水平不高

例如,在 2008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江苏省区域间人口文盲率最高的是苏北地区,达9.79%,而苏南地区为4.59%,相差了一倍以上。经济的落后,使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富余和高素质人才的短缺现象同时存在。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高技能人才和新型农村实用人才偏少,外向型人才不足,领军人才和创新人才严重缺乏,人才外流也很严重。

(4)相对优势并不明显,面临严峻区域竞争

虽然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承接产业转移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但并不明显。并且,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是根据产业布局的要求综合考虑、逐步实现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区域经济的竞相发展特别是发达地区在农村建设方面的飞速发展,使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在承接产业转移时面临严峻的区域竞争。

四、推进产业转移与促进我国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部分建议

(1)优化软环境软实力,在竞争中赢得主动

1、构建全国联网的产业信息库,发布各地区待转产业信息,同时积极宣传江苏农村资源和产业优势、经济发展规划、产业投资政策等,通过不断推进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解决信息不对称和速度慢的问题,使投资商清晰地了解市场准入、项目审批等程序。

2、政府要为企业提供完善便捷的服务和更多的资源,建立政府与企业的沟通机制,着力为引进企业排忧解难,完善市场准入、土地使用、资金融通、权益保护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简化手续,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市场环境。

3、政府要认真兑现在承接产业转移时承诺的政策和措施,树立政府的诚信形象。现今我国不少地方在基层设立了“人大代表之家”,作为县(区)乡两级人大代表帮助选民解决问题的窗口,增加了选民的信任感。总之,只有不断加强在制度、体制、观念等“软实力”的建设,才能在承接产业转移的激烈竞争中赢得主动。

(2)重视劳动密集产业,推动农村建设发展

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在技术基础等方面与发达地区农村相比差距较大,产业基础弱,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因此总体上应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建设有特色的产业园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能为本地劳动力特别是大量农村闲置劳动力创造就近转移的务工环境,既增加农民收入,又进一步推动了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因此,当前一是要发挥资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二是在财税、信贷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让劳动力密集的企业得以健康、和谐发展。

(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着重于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农业产业化扩大了对农村经济的物质、资金、技术等投入渠道,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它使农业延伸到第二、三产业,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贸易和服务等联系在一起,使农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让农民的收入得以提高。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江苏欠发达地区农村应立足独特资源,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当前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调整工农业投资比例,保持工农业协调发展;调整种植业的结构;调整优化农林牧副渔结构;大力扶持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

(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吸引高校毕业学子

针对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专业技术人才占有量偏少的状况,今后应加大教育力度,尤其是对当地富余农村劳动力的技术培训、就业指导、就业信息服务等就业服务和职业技术教育力度,以尽快培育承接产业急需的高素质队伍。促进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的根本举措在于发展职业教育,它不仅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做出重要贡献,而且还能够培养造就数量庞大的新型农民,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全国“两会”热议的议题之一,2008年11月,国家领导人胡锦涛赞许“大学生村官精神”,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工作。对于农村大学生就业,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帮助,鼓励大学生走进农村,带领农民一起创业,参与到伟大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去。

对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来说,产业转移承接力的培育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同时也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工程,没有日积月累的努力,不可能达到好的效果。但是只要培育出较好的区域产业转移承接力,则产业转移战略有望、农村特色产的发展有望、“三农”问题缓解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望。

参考文献:

(1)童生明、魏晓卓、吴君民 《新农村建设》; 来源:中国集体经济杂志社

(2)庄晋财、徐志耀:《产业转移承接力培育与西部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来源:国乡村发现网

(3)王周火《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证分析》

(4)洪凯《推进产业转移、加速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

第三篇:我国电子商务构建分析论文

摘要: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的社会,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已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关于电子商务的负面新闻不断,通过网上开店进行欺诈的情况愈演愈烈,电子商务的信用已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解决电子商务信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构建我国电子商务中信用体系是当前首要任务。

关键词:电子商务 信用体系 构建

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的社会,信息产业将成为国力竞争的焦点,也是国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直接影响着国家在新世纪的生存和发展。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因其具有超越时空界限、双向信息沟通、交易手段灵活和交货方式快速等特点,为经济发展提供原动力,从而成为各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增长点。因此,许多国家都将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作为新世纪的一项重要国策。

一、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及信用发展现状

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06年底,我国的网民总人数达到1.37亿人,形成了史无前例的庞大市场。而宽带网络的进一步广泛使用,为互联网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006年4月17日商务部网站发布,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7 400亿元,比上年增长50%;网上购物用户数量达2 200万户,比上年增加600万户。但在电子商务快速增长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电子商务交易的信用危机日显突出,关于电子商务的负面新闻不断,通过网上开店进行欺诈的情况愈演愈烈。许多网上购物者抱怨说不能按时收到所购商品,即使收到也是质量次等的、仿冒的、过期的甚至根本就不是自己原本想要购买的商品,却也无可奈何。假“工商银行”、假“云网”事件不断。我国著名电子商务网站北京时代珠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my8848网),拖欠供货企业和消费者货款600多万元,人去网空。

电子商务交易中,虚假交易、合同诈骗、网上拍卖哄抬标的、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等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屡屡发生,由此引发了我国电子商务,特别是B 2 C(企业对消费者)的全方位信用危机。据中国电子商务协会2006年9月公布的《中国电子商务诚信状况调查》显示,有23.5%的企业和26.34%的个人认为电子商务最让人担心的是诚信问题,具体表现在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及厂商信用得不到保障,安全性得不到保障以及网上提供的信息不可靠等,信用问题一直是困扰网络用户进行网上交易的最大问题。由此可见,信用危机已经成为电子商务发展中最大的瓶颈,要使我国电子商务健康、有序地发展,必须加快诚信方面的建设。

近几年来,虽然建立信用体系作为完善市场经济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逐渐得到了更多部门和企业的关注,各地都逐渐出台了一些关于信用体系建设的法律和规范,这些法规的先后出台,提出了依法披露、合法征集、信用服务、失信惩戒、信用管理等推动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系列设想和指导意见,政府在立法规范信用领域做了一些探索,但这与信用行业发展的整体需求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

二、我国电子商务信用模式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主要采取四种较为典型的信用模式,即中介人模式、担保人模式、网站经营模式和委托授权模式。

(一)中介人模式

中介人模式是将电子商务网站作为交易中介人,达成交易协议后,购货的一方将货款,销售的一方将货物分别交给网站设在各地的办事机构,当网站的办事机构核对无误后再将货款及货物交给对方。这种信用模式试图通过网站的管理机构控制交易的全过程,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商业欺诈等商业信用风险,但却需要网站有充足的投资去设立众多的办事机构,这种方式还存在交易速度慢和交易成本高的问题,难以普及。

(二)担保人模式

担保人模式是以网站或网站的经营企业为交易各方提供担保为特征,试图通过这种担保来解决信用风险问题。这种将网站或网站的主办单位作为一个担保机构的信用模式,最大的好处是使通过网络交易的双方降低了信用风险,但却加重了网站和网站经营商的责任。而且担保过程中,有一个核实谈判的过程,相当于无形中增加了交易成本。因此,在实践中,这一信用模式一般只适用于具有特定组织性的行业。

(三)网站经营模式

网站经营模式是通过建立网上商店的方式进行交易活动,在取得商品的交易权后,让购买方将货款支付到网站指定的账户上,网站收到货款后才给购买者发送货物。这种信用模式是单边的,是以网站的信誉为基础的,它需要交易的一方(购买者)绝对信任交易的另一方(网站)。这种信用模式主要适用于从事零售业的网站。但也正是这种单边的信用模式,成为B TO C电子商务发展的阻碍。

(四)委托授权经营模式

委托授权经营模式是网站通过建立交易规则,要求参与交易的当事人按预设条件在协议银行中建立交易公共账户,网络计算机按预设的程序对交易资金进行管理,以确保交易在安全的状况下进行。这种信用模式中电子商务网站并不直接进入交易的过程,交易双方的信用保证是以银行的公平监督为基础的。但要实现这种模式必需得到银行的参与,而要建立全国性的银行委托机制则不是所有的企业能够做到的。

我国电子商务目前所采用的这四种信用模式,是从事电子商务企业为解决商业信用问题所进行的积极探索。但各自存在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这些信用模式所依据的规则基本上都是企业性规范,缺乏必要的稳定性和权威性,这就极大地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我国电子商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受传统经济意识的制约导致社会信用意识差

我国的市场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过渡而来,与市场经济紧密相关的信用规则还不成熟,企业的市场行为随机性大,不少企业的诚信度还不高。现实社会中,假冒伪劣商品肆虐、虚假广告泛滥、合同履约率低、经理人缺少诚信、信用卡诈骗、对欠债追讨不力等诚信问题每天见于报端,几乎成了普遍现象;而电子商务作为不见面的交易模式,更难得到消费者的认同,而“无商不奸”的观念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人与人之间防范多于信任,都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心理障碍。

(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完善

当前我国电子商务信用要过五大关:商业信用、银行信用、系统(设备和网络)信用、社会信用及司法信用。在现有状况下推广和普及电子商务,必须要以政府为背景,包括银行、工商、公安、税务等跨部门的管理,才能真正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电子商务信用体系。一方面,我国现有的信用体系建设本身就是行业性质的,银行、税务、法律、保险等部门都有各自的信息库,这些信息库本身没有相互联网,因而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在电子商务交易中,即使各行业的信息库互联,但由于部分商业信用信息相互保密,也会造成贸易双方无法从中获得有利的信息。另一方面,目前我国企业信用数据的一个重要来源是专业的资信公司和信用评估机构建立的企业资信数据库,其具有数据量大、信息齐全、信息更新快的特点,但由于信用评级还属于行业和个人行为,评级的中介机构、依据等都未得到法律认同,致使评级缺乏有效性和权威性;同时,这些信用评价中心具有局部性和分散性,会导致资源的重置和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从而加大社会支出的总成本。

(三)我国市场法制建设还不健全

在目前情况下,尤其是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很不完善,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对电子商务进行规范。加大了电子商务活动的风险。虽然已颁布了《电子签名法》,但它只是在一个很浅的层面上对电子商务企业进行控制。电子商务是个跨越工商行政管理、海关、保险、财税、银行等众多部门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商务活动,在企业实际电子商务交易中,涉及许多方面的法律问题,但没有相关的立法。由于对电子商务活动缺乏法律制约,一些交易者利用法律空白和漏洞从事网上欺诈活动,严重制约了电子商务的持续快速发展。

(四)行业自律尚未形成

我国信用系统严重滞后,还未建立起健全的诚信管理体系,缺乏有效的失信、违规行为监督惩罚机制,市场化运作模式虽已初露端倪,但运作存在不规范现象,未形成有效的行政管理机制,行业自律尚未形成。

(五)网络购物的虚拟性、技术上的特点都不可避免地导致买卖双方地位的不平等

电子商务所具有的远程性、记录的可更改性、主体的复杂性等自身特征,决定了其信用问题更加突出。一旦一方发生信用问题交易就会成为泡影,甚至导致另一方上当受骗。尤为严重的是一些不法之徒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进行诈骗,严重干扰了电子商务的健康、良性发展。

四、我国电子商务中信用体系的构建

解决电子商务中的诚信危机要从建立电子商务的信用体系入手。信用体系的建设是一项极其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由政府、行业、企业、消费者以及传媒各方通力合作,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障,采用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实现。

(一)加强社会的信用意识的宣传与教育

提高社会的信用意识是根本问题,没有信用意识,没有信用文化,信用就不会深入人心,也就不会形成健康的市场机制和社会信用氛围。在电子商务的参与者中呼唤诚信,树立诚信观念、规则意识,使电子商务的参与者意识到,诚信是立身处世之本,是电子商务交易的基本要求,同时诚信、信用是一种财富,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竞争力。也许欺骗、造假能带来短期利益,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必将失信于民,失信于社会,也就无法获得长期、稳定的利益。培养全社会的信用意识,要从培养人们的信用消费习惯入手,让更多网民接受电子信用支付手段,积累良好的信用记录,为日后的信用消费提供便利。参与电子交易的各企业,要逐渐形成自律性的行业规范和商业准则。社会信用意识的提高,将极大地推进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的进程。

(二)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商务活动模式,它的每一次交易活动都要涉及到多方参与者,包括参与交易的双方、电子商务网站、第三方物流公司、银行、税务部门、工商、公安以及其他机构,每个参与者都要承担一定的信用责任。他们需要在一个完善的诚信环境下进行交易,但建设这种环境不是电子商务活动的某一参与者具有诚信意识就能解决的问题,这种诚信环境和机制需要社会各方共同长期努力才能营造出来。因此,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现行的相关立法,尽快出台《信用信息公开法》、《商业秘密法》、《隐私权法》、《消费信用保护法》、《商业信用报告法》等信用法律规范;同时建立相关信用管理机构,如行业诚信管理、信用中介机构管理、企业信用管理和消费信用管理等,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尤为重要的是,在法律执行过程中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法人和自然人予以惩罚,加大失信行为的成本。

建立以政府为背景跨部门的,包括银行、工商管理、公安、税务等部门协同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价与监管体系,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信用信息互联互通。通过这样一个信用平台,可以查询到全国任何企业、任何个人的信用记录。通过自动运行信用评估模型,信息网络还能提供对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价、信用等级等。借鉴国外信用管理体系的经验,可以首先从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构建开始,建立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然后逐步扩展到个人信用管理体系。而电子商务依托的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正是搭建这个平台的最好保证。

(三)推动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的建设

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一种法制经济,在电子商务模式下更应如此。完备的信用管理法律体系是信用行业健康规范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商业活动中给他方造成损害的失信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我们要不断完善现行的法律体系,如在《专利法》、《商标法》、《版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合同法》、《公司法》、《票据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或修改过程中,充分考虑电子商务的特点,为电子商务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并留有发展的空间。另外,根据电子商务的环境和交易特点,建立电子交易法律和制度、电子支付制度、信用卡制度等。电子商务涉及的法律问题还很多,如电子商务下的税收问题、司法管辖权问题、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等也应尽快解决。

(四)加强电子商务行业自律

目前,各商务网站都有自己的交易规则,这往往使网上购物者顾虑重重,担心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从而对电子商务望而却步。加强电子商务信用环境的建设,行业自律极其重要。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是中国电子商务的行业组织,要制定各会员必须共同遵守的商业规则,切实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商务网站不能在固定格式合同中添加霸王条款,不能在合同条款上做手脚、设陷阱,损害消费者权益。协会要通过互联网接受社会对会员的投诉,对会员不遵守共同商业规则的行为进行处罚,直至开除会员资格。

(五)创新电子商务的信用模式

建立完善的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必须依靠高科技手段,必须不断加强网上安全认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如数据挖掘技术的开发、信息安全技术的开发、信用系统数据平台建设、数据仓库的整合与数据采集(建立基于统一格式和智能化的数据仓库系统)。另外制订政府信用相关数据和信息的采集、交换和存储标准、电子签名、CA认证等服务体系,加快各级各部门政务信息电子化、网络化建设,建立完善电子政务技术平台,将为信用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创造条件。

特别强调的是要大力扶持社会化、专业化第三方信用中介机构。发达的第三方服务体系可以为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实际应用提供稳定和强有力的支持。国际上一个普遍共识是,第三方认证公司相对而言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因为第三方认证公司具有独立背景,在严格的行业规则和管理监控下,独立运作认证业务,能够最大限度地杜绝任何带有商业利益色彩的外界力量干预或影响认证流程,从而有力保证认证结果的公证性、客观性和真实性。

信用体系的建设任重而道远,特别是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的建立还有许多理论、技术、政策等多方面问题有待解决,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相信随着全社会诚信意识的加强,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必将推动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迟丽华.完善中国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的对策[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 夏国洪,刘旭儒.中国电子商务与诚信问题浅识[EB/OL].

[3] 王莉.浅谈电子商务中的信用体系建设[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 崔金红.我国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6(18).[5] 瞿燕萍.电子商务诚信问题及其策略[J].企业文化,2006(8):145-147.[6] 陈丹.电子商务的信用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情报科学,2006(1): 49-53.[7] 于建嵘.信用问题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N].光明日报,2001-12-22.[8] 2007互联网创新领袖国际论坛秘书处.2007年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大趋势[EB/OL].

第四篇: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涵进行简单阐述,从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充分、不严肃、不及时和滥用预测性财务信息等5个方面指出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我国上市信息披露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证劵市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对策分析

信息被称为资本市场的生命,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热点。信息披露是现代证券市场监管的核心内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是指股票上市公司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将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其他有关资料或情况向证券监管部门报告,并向社会公众公告的一种行为。信息披露文件主要包括招股说明书、募集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的运转,有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助于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促进证券市场的发展,有助于保障投资者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有助于公司的筹资和降低筹资成本,有助于落实和考核管理者的经营管理责任。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不规范、证券市场的不稳定性和高度的风险性,使得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极大损害了上市公司的形象,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已成为中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一大隐患。

1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信息披露不真实

真实性是对上市公司信息反馈披露行为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信息的根本质量特征。公司管理者出于经营管理上的特殊目的,蓄意歪曲或不愿意披露详细、真实的信息。有些公司在信息披露文件中倾向夸大自己的资产规模、盈利能力和经济实力,为了缩小其负债和亏损额而运用不恰当的会计处理办法,提供带有明显误导性的财务报告。有的公司为了维护自己的企业形象,在信息披露中故意使用不准确的、似是而非的语言来达到误导投资者的目的,如在论及股利政策时,有些公司措辞含糊,模棱两可,不提供准确数字,却用一些不着边际的字眼,诸如“定会给股东以丰厚的回报”,“一定会让投资者满意”等等,具体如何“丰厚”,如何“令人满意”均无下文。

2006年发生的华源制药财务造假案,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华源制药历年年报显示,2001—2004年,该公司分别实现净利润1747万元、2026万元、4725万元、1013万元,四年累计实现净利润9511万元。但在按有关会计规定对这些事项进行更正之后,华源制药2001、2002及2004年的净利润都将成为负值,2003年净利润减少3000万元左右。华源制药由此调减2004年年初未分配利润2亿多元,调减2004年末总资产3.47亿元以及其他等等。在调整后,华源制药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净利润为负值,且2005年末净资产也是负值。华源制药的做法违反了《刑法》、《公司法》、《证券法》、《会计法》等法律,同时,还违反了与股票交易、信息披露等相关的法规。2006年5月,上交所公告,经过追溯调整,1

该公司2004年、2005年连续两个会计经审计净利润为亏损,根据上交所的有关规定,公司股票将实行“退市风险警示”特别处理。实行“退市风险警示”特别处理期间,公司证券简称由“华源制药”变更为“* ST源药”。在这个案例中,华源制药利用的主要就是不良债权置换的手法。

1.2信息披露不充分,存在重大遗漏

这一点最为集中地表现为上市公司对有利于公司的信息过量披露,却对不利于公司的信息沉默不语。按照有关规定,只要是对使用者决策有重大影响及反映重大经济事项的信息都应予以披露,而不管该信息对上市公司有利与否。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导致上市公司的中小投资者与经营者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一些上市公司对应披露的信息不作全面的披露,而是采取避重就轻的手法,故意夸大部分事实、隐瞒部分事实,误导投资者。上市公司惯用的隐瞒信息的方法主要是:一是偿债能力披露不充分;二是关联交易披露不充分;三是对一些重要事项的披露不充分或者有遗漏。如深圳证券交易所的龙头股“深发展”,就曾经动用3.11亿元直接炒作本公司股票。这样重大的违法、违规事件在被查处之前根本没有通过任何方予以披露。

1.3信息披露不严肃

证券监管部门一再强调上市公司必须在其指定的报刊上发布信息。然而迄今为止仍有个别上市公司不分时间、场合、地点随意披露信息。有些公司根本不在证监会指定的报纸上披露信息,而在一些地方性的小报小刊上披露;有些公司在未正式发行股票或未正式宣布购并之前便私下散布信息;有的公司居然未经监管部门批准擅自宣布可转换债券试点,大大助长了证券的投机性。还有的公司在不同时间里所披露信息的内容不同,对已披露的信息随意更改,而不履行有关程序。许多上市公司在披露了年报、中报后又发布了不少补充说明,许多补充说明有很强的瞒天过海之嫌。如“珠江实业”2000年中报说公司盈利20万元,而在不久后又补充说明公司亏损5000万元。像这种对信息披露极其不严肃的态度只会令投资者对证券信息披露的严肃性完全丧失信心。

1.4信息披露不及时

由于证券信息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敏感度以及容易被内幕人利用等特点,这便要求上市公司必须依照有关规则在规定的期限内以法定方式披露有关信息,以确保投资者及时获取做出理性投资决策所需要的信息,这也是防止内幕交易的有效手段。但是,有很多公司出于特殊目的,并不及时披露,从而给投资者造成了很大损失。

2006年8月20日,天津环球磁卡集团有限公司与中信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投资重组天津环球磁卡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协议》,协议约定中信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将向上市公司“*ST磁卡”提供6.38亿元财务支持,直至9月5日,“*ST磁卡”才在获悉此事件后披露上述投资重组重大事宜。作为股份公司的控股股东,天津环球磁卡集团有限公司严重违反了上证所《股票上市规则》的有关规定。因在信息披露上存在严重违规,上证所对“*ST 2

磁卡”(600800)的控股股东天津环球磁卡集团有限公司予以公开谴责。该谴责将抄报天津市人民政府,并计入上市公司诚信记录。“*ST磁卡”(600800)的控股股东天津环球磁卡集团有限公司的行为对中小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损害,不利于股市的发展。

1.5滥用预测性财务信息

预测性财务信息又称为软信息,它用以表明公司未来发展与业绩的可能性。编制预测性财务信息有助于投资者从长远角度了解公司的未来前景,毕竟购买股票正是购买公司的未来权益与现金流量。良好谨慎的预测可以降低投资者预期报酬落空的风险性,从而降低投机与股市波动的因素,进而弥补现行财务报告的不足。而且通过管理者编制预测数字,可以透过管理者的眼睛看到公司未来的发展,提高了财务报告的有效性。目前我国并没有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公布预测性信息,因此对预测性信息的内容、格式和编制方法缺乏统一规范。许多公司的预测准确度较低。在披露中往往夸大其词地描述公司前景,以此达到筹资目的。有的上市公司公布的预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研究值与实际值相差几倍甚至更大。

2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毫无疑问,利益驱动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诱因,而信用体系不完善以及制度性缺陷的存在,则为上市公司违规信息的“出笼”提供了的温床。

2.1信用缺失。一些上市公司控制人(多为大股东或管理层)信用缺失,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可以在信息披露时公然造假。其主要动机:一是为了上市。这类企业图谋上市,看中的往往是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它们为达到“圈钱”的目的,不惜采取虚增利润、制造虚假证明文件、虚假陈述等不法手段,刻意包装,欺诈上市。二是为了再融资。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获得配股、增发资格以满足其持续的资金需求,可能就会“技术性处理”会计数据,甚至造假账。如当年“万家乐”为了能顺利实现配股,在配股考核期三年定期报告的披露中隐瞒为股东单位提供巨额担保的事实,力求掩饰财务风险。三是粉饰形象,为企业获取贷款以及给对外合作、兼并、重组等所谓的“资本运作”加重筹码。四是逃避摘牌的威胁。五是为配合庄家操纵股价,以便在二级市场上非法牟利。

2.2法制不健全。现有的规范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制度体系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基本法律,包括《证券法》、《公司法》、《刑法》等。第二层,行政法规,主要包括《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股份有限公司境内上市外资股的规定》、《可转换债券管理暂行办法》等。第三层,部门规章,包括《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等。第四层,自律性规则,主要指证券交易所制定的《上市规则》。虽然我国规范上市公司的法律体系已初步形成,但必须看到,由于我国的证券市场起步较晚,体系还存在许多不足,一些法规出台严重滞后于实践的发展,立法似乎更多地是被动、消极地“堵窟窿”,缺乏预见性和实用性。比如对虚假会计信息的认定过于抽象和原则,可操作性不强;对违规披露信息的法律责任的规定重行政和刑事,轻民事;对信息虚假的责任分担无详细而明确的规定;信息披露的标准不够完善;信息披露的手段落后等等。

2.3监管处罚不力。一是由于信息披露案件往往隐蔽性较强,难以发现,调查起来也费时费力,而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和执法手段均有限,导致一些违规者“闯关”成功,成为“漏网之鱼”,许多后继者也因此抱着侥幸心理,企图瞒天过海、欺民盗世。二是专业性中介机构失职。专业审计机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负有监察责任。但是,当前国家对专业审计机构的管理方面还有许多漏洞,加之某些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不强、道德素质低、职业操守差,致使大量的未经严格把关的不实信息得以对外披露。三是处罚力度不够。违规行为的预期处罚成本过低,是这一问题无法根本解决的主要原因之一。从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典型案例来看,许多投资者因受误导,损失惨重,但无论从目前的相关法律法规,还是司法实践,以及证券监管部门的实际处理来看,投资者的损失都难以挽回或全部挽回,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违规违法企业只受到象征性的经济处罚。企业违规违法成本过低,威慑作用不大,使造假者愿意铤而走险。

2.4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我国的一些上市公司企业治理结构存在缺陷,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责权利关系不明晰,不能相互形成有效监督和制约,一些公司被大股东操控,一些公司管理层权力过大,导致其不端目的能轻易实现。还有一些上市公司因管理漏洞或相关人员法律意识不强,导致公司内幕信息随意或提早泄露。2006年9月15日,“博盈投资”总经理陈旭晖遭到深交所公开谴责,起因就是陈旭晖在6月24 日下午接待某券商研究人员调研时,透露了该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和其它一些尚未公开披露的公司重大信息,导致该公司股价异常波动。

3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信息披露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制度体系,涉及到企业制度、财务会计、审计制度、证券市场制度、政府监管制度、法律制度等多个方面。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此起彼伏,原因是多方面的,治理也应多管齐下,综合开展。最终构建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严密综合体系,使上市公司及时、有效和充分地进行信息披露。

3.1建立以会计准则为核心的信息披露体系

要使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达到客观、充分、及时的要求,就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信息披露规范化体系。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体系大致包括会计准则、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审计制度以及其他有关的经济法规。在这一规范体系中会计准则是其核心。这是因为,会计准则是规范上市公司会计实务的指南,它规定了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内容,明确提出了会计信息应具备的质量要求,也是注册会计师执业的依据和职业保障。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会计准则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之中,具体还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二是要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三是要改进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体系,改革与会计环境不相适宜的部分,进一步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3.2建立证券市场信用评级制度

信息的不对称性与市场的透明度不高使得证券市场上的信用风险加大,因此,增加信息 4 的对称性,强化信息的弱势者(投资者),同时制约和规范信息的强势方(上市公司)就显得十分必要。证券信用评级制度作为市场的辅助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提高市场透明度及有效性,防止上市公司造假、欺诈和内幕交易等败德行为的作用。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信用评级制度的先进经验,积极深入地研究评级技术,在对现有的评级公司进行改制的基础上,与一些有丰富经验的国际知名评级机构建立既符合国际惯例又适合我国国情的信用评级制度,是摆在信用评级业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评级机构不归属任何部门单位,完全独立,以保证其作出公正、客观的评判。

3.3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证券市场目前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完善法律体系也是当务之急,在信息披露法制建设方面,应重点围绕一下几个方面: 一是相关法律要配套。信息披露问题的出现,上市公司有主观责任,但也要在外部环境中找原因,除了重视事中控制的立法外,要加强事前防范和事后处置。《会计法》、《审计法》、《民法》、《刑法》等相关法律中可增加相应条款,或者出台明确的司法解释。二是《证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等法律法规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责任、处罚措施等方面的提法要更具体、更明确,增强预见性和操作性。三是完善民事损害赔偿制度。目前,我国法律对于违反信息披露的民事责任的追究缺乏系统规定。在具体操作中,往往是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易于落实,而对中小投资者赔偿的民事责任却落实不了。因此,迫切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民事赔偿制度,建立和完善股东集团诉讼和股东衍生诉讼机制,明确不同违规行为所适用的司法程序,形成一个适宜的、畅通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法律责任的追究和惩戒机制,真正从法律上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形成有力的约束。

3.4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

目前,我国负责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主要监管机构是证监会,但从近几年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问题屡禁不止、对违规行为处理也往往显得手软和优柔寡断看,一些人对其监管能力提出了质疑,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从政府角度看,应通过相关立法,进一步明确证监会的监管责任和权力,加大相应投入,而证监会应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象美国“联邦政权与交易委员会”(SEC)那样,通过制定规则和执法活动,巩固自身在证券市场监管方面的权威和核心地位。处罚方面,要用重典,让违规违法者的机会收益远远低于败露成本。目前,我国对信息披露方面的违规违法行为主要以行政和经济处罚为主。从已发现的案例看,力度偏弱,达不到预期目的。对于信息披露违规违法企业,除了责令其向投资者支付赔偿外,应课以巨额罚款,甚至不惜使其破产;对于企业相关责任人,必须予以必要的经济处罚和行政处罚外,严重者,可以让其倾家荡产,甚至移交司法机关;对于应承担责任的中介审计机构,应立即吊销其执照,取消相关人员执业资格,并视情节轻重,予以严厉的经济处罚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3.5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从总体上讲,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属于控制型治理结构,但有着明显的中国特色。实践证明,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缺陷是导致上市公司失信的根本原因。只有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才能从制度上使监督管理者将其信息优势传递给外部投资者,为信息的充分披露提供制度保障。从现实情况看,需要花力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①解决“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问题,发挥多元持股制的优越性;严格按照《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规范控股股东的行为。②完善董事会的工作程序,加强董事会对经理层的监督,强化监事会的职责;细化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诚信责任,明确规定违反诚信的法律责任。③建立并加强董事会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制度。审计委员会由独立董事构成,独立于公司管理层之外,负责对公司进行财务监督,并由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以保持后者的独立性。在美国安然事件中,出于利害关系,公司管理层与审计师关系亲密,审计师不仅没有保持应有独立甚至还协助安然公司进行财务造假行为。

4结语

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真正提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业绩水平是证券市场长期、平稳、健康发展的根本任务。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但是通过各方的努力其问题必然会得到解决,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一定会向着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证券市场各方的利益也将会得到更好的维护。

参考文献:

[1]田丽.上市公司R&D信息披露国内外比较研究[J].技术与市场,2009(5).[2]潘秀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信息披露问题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3).[3]王德禄,刘铭源.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理论基础及博弈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1).[4]吕红.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现状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12).[5]周冬华,赵玉洁.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研究综述[J].财会月刊,2008(10).[6]张东文,吴岩.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4).[7]段玉峰,孟菲.解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问题的对策[J].财会研究, 2006(5).[8]李旭,陈红.资本市场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农业会计,2005(2).[9]傅磊.会计信息披露与证券市场[J].管理世界,1998(2).[10]丁际刚,黎宇宁等.特定制度安排:上市公司会计行为研究[J].会计研究,1999(4)[11]张忠军.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理论分析[J].金融法苑,1999(1).[12]梁定邦.纵谈《证券法》与证券监管[J].证券市场导报(深圳),1999(1).[13]黄永庆.股票上市与发行中的信息披露与法律问题(二)[J].金融法苑,1999(5).[14]郭锋.中国证券监管与立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6

第五篇: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对策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对策

作者:

专业:

班级:

学号:

指导老师:

摘要: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呈现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并且在过去30年里,气候变暖在全球尺度上已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这对脆弱的红树林生态系统造成巨大地挑战。本文结合对我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现状,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对策。关键词:红树林生态系统;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对策

据中国《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20世纪中国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在气候变化影响下,我国大面积湿地水资源系统的结构发生改变,引起湿地水资源数量减少和质量降低,导致湿地生态功能退化,已影响和危及到区域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最新预测表明,这种变暖趋势将会继续,到21世纪末全球气温将会上升1.1-6.4%降雨模式也会发生显著变化。未来气候变化及其所带来的水文过程的改变都将会严重地威胁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因此,在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湿地干旱缺水、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等现实背景下,关于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水文影响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科学家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成为当前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也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领域。红树林生态系统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球及区域环境提供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因此,分析气候变化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1 红树林生态价值概况

红树林生态系统生态价值即指它的生态功能价值,是指红树林生态系统发挥出的对人类、社会和环境有益的全部效益和服务功能。包括红树林生态系统中中生命系统的效益、环境系统的效益,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统一的整体综合效益。1.1 生产有机物

森林生态系统的有机物生产主要体现在木材产量上,对于一般的森林,其木材是最主要直接价值,红树林生态系统及其生境绝大部分划归各保护区内,严禁砍伐。因而不存在木材产品市场,有机物产品两种形式,即活立木和有机凋落物。后者由于水体生境的动态特征,存在向外海的扩散,是近海生产力的主能源。因此,活立木蓄积量凋落物的年生产量成为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生态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1.2 抗风消浪、造陆护堤

红树林长期适应潮汐及洪水冲击,形成独特的支柱根、气生根、发达的通气组织和致密的林冠等形态外貌特征,具有较强的抗风和消浪性能,被称为热带、亚热带海岸带第一道防 护林,具有巨大的减灾作用。同时,红树林生态系密集交错的根系缓慢水体流速,沉降水体中的悬浮颗粒,促进土壤形成,起到保护土壤并造陆护堤作用。1.3 固定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

森林与大气主要通过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进行物质交换,因此,森林对维持大气氧气平衡,减少大气温室效应有着巨大的生态作用。1.4 动物栖息地与生物学多样性保护

中国现有10个国家级红树林保护区,已把绝大多数现存的红树林圈入各保护区保护面积范围内,保护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共记录有栖息生物种类包括保护动物在内的13门26纲要44科655种,占中国浅海、滩涂栖息的生物种类的22.2%,而中国沿海滩涂面积达20799km²。这表明红树林生态系统对中国浅海、滩涂的栖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一些动物在其生活史中在红树林生态系统渡过其关键性阶段有着一定的生态价值。1.5 营养物质循环与养分积累

红树林的营养物质循环不仅发生在生物组分、大气组分和土壤组分之间,而且还发生在水体组分之间,因此红树林生态系统属于自然的太阳供能生态系统类型,其自然补能部分即来自潮汐和海洋水体。1.6 降解污染物与防治病虫害

红树林可吸收二氧化碳和其它有害气体,亦可净化水体中的汞等重金属元素、农药等。通过鸟类等动物与环境的复杂生态关系,还能有效地防治海岸生态环境病虫害。2 全球气候变化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2.1 栖息地的萎缩

目前的海岸脆弱性研究多以气候变化作为主要的影响因素,但气候变化与其它影响因素结合起来可能会产生更大的风险。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作为海岸系统的外部压力,人类活动作为海岸系统内部的主要驱动力,二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耦合作用使红树林的栖息地不断的萎缩。红树林在河口滩涂分布的潮差范围较小,其前方因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淹水时间的增加使其有后退分布的趋势,其后背受坚固的海岸建筑堤坝约束,再加上当前各国存在的沿海城市地面沉降明显,红树林在潮间带的栖息地日渐萎缩。2.2 影响水文过程

红树林湿地是发育于水陆过渡带的独特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湿地生态水文由于对气候变化的高度敏感性和重要的反馈作用而倍受关注。气候变化影响下湿地系统的气候效应、环境效应和生态效应已成为国际气候系统及全球变化研究中最活跃的 领域之一。气候变化通过改变全球水文循环的现状而引起水资源在时空上的重新分布,导致大气降水的形式和量发生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水文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同时,气候变化对气温、辐射、风速以及干旱洪涝极端水文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造成直接影响,从而改变湿地蒸散发、径流、水位、水文周期等关键水文过程,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深远的影响。2.3 生境酸化

气候变暖会加速泉州湾区域大气沉降,包括加速碳、氮、硫沉降的速度等,其结果势必导致泉州湾红树林生境酸化。红树植物的生长与代谢、贝类及虾、蟹类等底栖生物的代谢过程与生活史、以及鸟类珍禽都会受到红树林生境酸化的负面影响。2.4 富营养化

红树林可生长在从完全海水到完全淡水的所有盐度环境,但是完全海水条件下红树植物的根系活力均比淡水条件下低,所以海水盐度对红树林的生长尤为重要。2.4.1 湿地土壤固碳功能

红树林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球及区域环境提供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其中包括土壤固碳功能。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湿地在植物生长,促淤造陆等生态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无机碳和有机碳。加上湿地土壤水分过饱和的状态,具有厌氧的生态特性,土壤微生物以嫌气菌类为主,微生物活动相对较弱,所以碳每年大量堆积而得不到充分的分解,逐年累月形成了富含有机质的湿地土壤。2.4.2 工农业废水的进入

人为活动对湖泊固碳潜力也有重要的影响。我国东部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活动发达,人类活动对湖泊的干扰较为明显,如围垦、水土流失、水利建设等,导致进入湖区的外源物质增多,沉积速率高。此外,大量的工农业废水进入湖泊造成湖泊的富营养化。2.4.3固堤植物的阻挠

在沿海盐沼,大米草和互花米草是主要的植物类型。它们作为固堤造陆植物引入我国,如今已遍及沿海盐沼。涨潮水流经过植物群落后,水流能量大量减弱,水中所携带的大量颗粒物沉降,而在落潮初期的水流速度小,无法使滩面沉积物发生再悬浮,加大了沿海盐沼的沉积速率。2.5外来物种入侵

海洋污损生物藤壶在人工红树植物秋茄植株上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生境海水的盐度是限制其分布的重要生态因子之一。藤壶的附着与盐度呈现正相关关系。随着生境海水盐 度的下降,藤壶的附着总数量、各种藤壶的数量、藤壶最大附着层数均下降。2.6 病虫害加剧 2.6.1 生理性病害

红树林虽然是滩涂植物,但是也禁不起长时间在水中浸泡,尤其在幼龄期,根系不发达时,长时间的浸泡会导致植株死亡。全球气候变暖后,海平面的不断上升,致使红树林植物会有更长一段时间在水中度过,使红树的生长受到极大的威胁。2.6.2 虫害

幼龄时期红树植物抗逆性较差,容易受到虫害的威胁,会影响植株的生长和存活。其中危害性最大的虫害是发生在桐花树的毛颚小卷蛾(Lasiognathacellifera)及发生在秋茄的棉古毒蛾(Orgyia postica)。,在一般情况下,一些有害生物在越冬时,会因为极端低温而导致种群密度急剧下降,翌年不会产生灾害。而由于暖冬,导致越冬基数逐年增加,从而极大产生危害。红树林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

人类活动对海岸带的影响可分为两大方面:一是人类活动影响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进而引起全球海平面上升和滨海平原地面沉降,加剧了海岸系统风险发生的可能;二是人类活动正改变着海岸带和滨海平原的物理环境及其演进方向,包括水动力条件、沉积物输运、地貌形态的变化等。人类活动中的土地利用、城市建设、筑堤建闸、围海造地等导致河流入海水沙通量减小、海岸湿地面积缩减等诸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有促进公众参与湿地保护;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计划的开展退堤还滩造林工作;发展低碳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加强湿地污染的修复和治理;加强红树林病虫害及外来物种入侵的研究与监控工作;加强对红树林神态系统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适应机理的研究等。

参考文献:

[1] 韩维栋,高秀梅,卢昌义,等.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生态价值评估[J].生态科学,2000,19(1):40-46 [2] 李裕红.全球气候变化对泉州湾河口湿地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对策[J].海峡科学,2012(2):10-12 [3] 董李勤,章光新.全球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水文的影响研究综述[J].水科学进展,2011,22(3):429-436 [4] 段晓男,王效科,逯非,等.中国湿地生态系统固碳现状和潜力[J].生态学报,2008,28(2):463-469 [5] 储金龙,高抒,徐建刚.海岸带脆弱性评估方法研究进展[J].海洋通报,2005,24(3):80-87 [6] 叶勇,谭凤仪,卢昌义.牲畜废水对两种红树植物幼苗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9,14(5):765-770 [7] 林秀雁,卢昌义,王雨.盐度对海洋污损动物藤壶附着红树幼林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2006,25(z1):25-28 4 [8] 张锦新,佘忠明,林俊雄,等.人工红树林的生长与病虫害防治的研究[J].生态科学,2006,25(4):367-370 [9] 兰竹虹,陈桂珠.南中国海地区主要生态系统的退化现状与保育对策[J].应用生态学报,2006,17(10):1978-1982 [10] 韦蔓新,何本茂.钦州湾近20 a来水环境指标的变化趋势V.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海洋环境科学,2008 ,27(3):253-257 [11] 曹飞,宋小玲,何云核,等.惠州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外来人侵植物调查[J].植物资源与环学报,2007,16(4):61-66 [12] 刘蔚秋,黄雄飞,姜重臣,等.红树植物对养殖水体中营养盐和浮游植物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2005,24(4):12-15 [13] 张乔民,于红兵,陈欣树.红树林生长带与潮汐水位关系的研究[J].生态学报,1997,17,(3):258-265 [14] 何本茂,韦蔓新.北海湾赤潮形成原因及机理[J].海洋环境科学,2009,28(1):62-66 [15] 常弘,廖宝文,张国萍,等.广州南沙红树林湿地鸟类群落多样性[J].应用与环境生物报,2012,18(1):30-34 5

下载我国农村地区信息生态系统的构建原则及对策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农村地区信息生态系统的构建原则及对策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贫富差距现状及对策分析

    09学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论文我国贫富差距现状及对策分析信息技术系 05级4班 沈珊珊(2047)[论文关键词]贫富差距 现象 影响 原因 对策[论文摘......

    我国课程实施对策分析

    我国课程实施对策分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问题没有作出详细的说明。课程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许多教育革新的失......

    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及对策范文大全

    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及对策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走共同发展的道路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加强世界各国间的合作与交流已成为时代的潮流。但我们也应该清醒......

    我国人才流失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人才流失现状及对策分析(2006-12-14 21:27:22)经过充分准备,我组就“我国人才流失现状及对策分析”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具体分析了中国人才流失的现象、原因、影响以......

    我国电子商务构建分析论文(5篇范文)

    《我国电子商务构建分析论文 》摘要: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的社会,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已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关于电......

    我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中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调研报告★

    提供一篇调研报告范文,作为参考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的颁布,我国西部地区相继启动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

    我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中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调研报告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的颁布,我国西部地区相继启动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

    我国体育广告业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目录 1 体育广告的内涵与作用 ........................................................................... 1 1. 1 体育广告的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