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中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调研报告
提供一篇调研报告范文,作为参考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的颁布,我国西部地区相继启动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部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两免一补”资助,巨大的资金投入和智力支持为西部地区的“两基”工作注入了强劲动力。但由于种种原因,西部地区义务教育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中的突出问题
(二)素质教育仅流于形式,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西部地区一些农村学校,义务教育往往仅流于形式和口号,义务教育被窄化为“语文+数学”的教育。西部地区很多农村学校严重缺乏体育场所与设施,缺乏美育教育资源,无法有效地开设音、体、美课程。社会实践活动未能有效地开展,学生的活动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培养,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成为一句时髦的口头禅。应试教育下的标准化考试偏重求同思维,仅关注分数,忽视对能力的全面提升,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据调查,新疆、云南和贵州等西部省份仍然有55%以上地区中小学的音、体、美等课程无法有效开设,素质教育依然比较落后。
(三)教育观念普遍不高,农村中小学课程与生活普遍脱节。目前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在办学方向上出现了摇摆和震动,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被片面化。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没有体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学校课程全是文化课程,教学内容全是书本知识,课程与实践脱节,教育与生活脱节,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手段单一,农村的孩子和家长把“离农”、“厌农”作为刻苦学习的前提,把升学当作义务教育的唯一目标和出路。很多升学无望的学生感到学校里学的东西对他们没用,产生厌学情绪。培养的学生一旦未能考上大学,回到农村以后,“干活放不下架子,脱贫没有点子,致富没有法子,全身像个公子”。这种现象又进一步影响了农民对义务教育的看法,形成片面的教育无用论,造成了辍学率的升高,影响了义务教育质量。据调查,甘肃、宁夏和内蒙等西部省份60%以上的中小学有关农业科技知识课程仍然无法有效开设,农业科技教育比较滞后。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二篇:我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中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调研报告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的颁布,我国西部地区相继启动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部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两免一补”资助,巨大的资金投入和智力支持为西部地区的“两基”工作注入了强劲动力。但由于种种原因,西部地区义务教育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中的突出问题
(一)教学质量普遍不高,及格率较低,辍学率也出现了反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西部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还不高,农村教育整体薄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西部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低下。例如,云南省景洪市景哈乡中心小学-学年六年级样本班,市统考语文成绩及格率57%,数学及格率41%,全科及格率仅为32.6%。小学升初中不及格率占到70%-80%。初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成绩,语文及格率21.35%,英语及格率5.62%,数学及格率20.79%,全科及格率仅为2.75%。另据调查,云南省澜沧县木嘎乡的小学毕业成绩主要集中于3-9分和20-29分之间,没有一个学生达到及格线60分。近年来,西部地区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率偏高,有的地方农村辍学率高达15%以上,严重影响了西部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素质教育仅流于形式,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西部地区一些农村学校,义务教育往往仅流于形式和口号,义务教育被窄化为“语文+数学”的教育。西部地区很多农村学校严重缺乏体育场所与设施,缺乏美育教育资源,无法有效地开设音、体、美课程。社会实践活动未能有效地开展,学生的活动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培养,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成为一句时髦的口头禅。应试教育下的标准化考试偏重求同思维,仅关注分数,忽视对能力的全面提升,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据调查,新疆、云南和贵州等西部省份仍然有55%以上地区中小学的音、体、美等课程无法有效开设,素质教育依然比较落后。
(三)教育观念普遍不高,农村中小学课程与生活普遍脱节。目前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在办学方向上出现了摇摆和震动,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被片面化。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没有体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学校课程全是文化课程,教学内容全是书本知识,课程与实践脱节,教育与生活脱节,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手段单一,农村的孩子和家长把“离农”、“厌农”作为刻苦学习的前提,把升学当作义务教育的唯一目标和出路。很多升学无望的学生感到学校里学的东西对他们没用,产生厌学情绪。培养的学生一旦未能考上大学,回到农村以后,“干活放不下架子,脱贫没有点子,致富没有法子,全身像个公子”。这种现象又进一步影响了农民对义务教育的看法,形成片面的教育无用论,造成了辍学率的升高,影响了义务教育质量。据调查,甘肃、宁夏和内蒙等西部省份60%以上的中小学有关农业科技知识课程仍然无法有效开设,农业科技教育比较滞后。
(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为落后,令人担忧。一是数量总体不足,农村地区教师缺编严重。,对广西、四川、青海等省15个县的109所中小学进行的专项督导检查结果显示,西部各省普遍存在农村教师缺编的现象。西部农村地区由于财力不足,长期招不到足量、合格的公办教师,师范毕业生又分配不到位,原有教师又流失严重,参差不齐的代课教师便大量涌现于西部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我国中小学代课教师达40万人,广西、西藏、贵州、云南等省区小学代课教师比例均超过20%,代课教师的大量存在和公办专任教师的严重短缺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质量与健康发展。二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结构难以满足需求。首先是学科结构不合理。语数等主要学科富余,而短线学科如艺体学科教师明显不够。四川省铜梁县安居初级中学有20个班,但没有一个音乐教师。其次是年龄结构不够合理。农村边远学校教师的年龄不同程度存在老化和断档问题。重庆市开县、云阳、万州等三峡库区农村中小学尤其是村小,教师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农村教师平均年龄在40-50岁之间,中老年教师占了60%-70%。再次是教师素质令人担忧。西部地区农村学校与发达地区学校的教师相比,在学历、职称、能力、水平、见识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教师工作环境较差,收入待遇较低,工作负担较重。农村中小学教师很少有机会外出参加培训、开展学术交流,专业发展机会严重缺乏,在教育观念、教学水平、评价方式、课堂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五)农村教育经费投入,长期存在严重不足的现象。教育经费问题一直是困扰西部农村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人均经费仅为东部地区的1/3左右。从省均基础教育总收入来看,东部基础教育经费省均收入是西部基础教育经费省均总投入的2.5倍。由于资金短缺,我国西南地区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教学仪器设备数量
不足、质量不高、校舍面积偏小、危房率高、图书达标率低等问题。西部农村地区仅有30%左右的中学和乡镇中心校建立了实验室,而绝大多数实验室的仪器配备尚不完善,利用率极低。据调查,近几年来按国家规定的中小学生人均经费,许多地方一直未能足额拨发到校,并且还存在地方政府挪用中小学杂费的现象,加剧了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不足。
二、进
一步提高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监控制度,全面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义务教育普及后,实施高质量的农村义务教育已成为新的战略重点。进行质量监控,最重要的是国家要确立义务教育基准,建立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机制,确保贫困地区学生享有真正的义务教育。应规定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生师比、办学条件等方面的最低标准,制定改造低于义务教育国家基准办学条件以下学校的时间表。强化教育督导职能,建立国家义务教育基准监控体系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公示制度,完善经费监督与审计机制。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预警,保障学生发展水平的质量。
(二)加强九年制义务教育,降低辍学率。一是依法治教,加大《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力度。为本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二是建立完整的、操作性强的“辍学”制约机制。由于各地面临情况不一,建议国家重新审视民族地区的“普九”政策,改进考核标准,制定衡量各地“控辍”工作的不同标准,帮助地方政府在真实的辍学现状的基础上作必要且可行的“控辍”努力。确保青少年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家长不得让其子女停学。三是对于特别贫困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可以试行分层组合方式,即增加“5+4”或“6+3”分流模式,让一部分急于满足生存需要的农民子弟在接受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时,突出职业技能训练,使单一形式的九年义务教育配套5年或6年基本文化知识教育加4年或3年职业技术教育的模式,提高农民送子女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增强农村教育的适应性。
(三)改革农村教育课程设置,促进西部农村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西部地区农村教育的课程改革,必须依据区域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等发展的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向综合化、个性化方向发展。一是课程目标要适应西部农村发展对国民素质的要求,反映农村教育特征的基本要求。处理好“社会需求”、“知识体系”、“学生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要符合西部农村教育要求的课程形态和教学模式。二是课程体系要适应西部农村社会现在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可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将职业教育的内容逐步纳入教学之中。三是合理设计各种课程类别及其比例。重点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普通课程与职业课程、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农村教育课程设置,要根据不同教育层次、类别,划分文化科学和技术或职业教育课程的比例,每一类别都兼有两种课程;以分科课为主,适当设置综合课;以必修课为主,适当设置选修课。
(四)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师资的发展。一是改善西部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待遇。教育投入重点向西部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教育硬环境的差距,逐步实现城乡教师同工同酬。优先提高农村及偏远地区教师待遇,改善生活办公条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解决农村教师职称晋升、住房、子女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二是建立东部和西部、教育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城乡之间教师交流机制。对到西部交流任教两年、考核合格的东部地区教师,应在职称、工资等待遇上给予优惠。西部地区还应建立城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鼓励高水平的教师到农村中小学轮岗,并将是否履行过这种义务作为评定职称的条件。三是完善教师编制核定办法,适当增加西部农村地区教师编制。应按照现有在校学生数以及校点布局、班级数、班额度及课程变化,重新核定教师编制标准。对于西部农村地区新增加编制教师的工资,应由中央政府拨付专项资金解决。四是改革教育人事制度,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严格限制农村教师的准入制度,完善非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的准入制度,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聘任制。将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教师,安排在一线任课。大力推行教职工岗位聘任制度和结构工资制,完善激励机制。五是完善师资培训体系。建立以县教研室和教师进修学校为原点,以片重点中学和乡镇中心小学为基点,以完全小学为散点的师资培训网络,并定期对各校的常规教研和教育科研进行考核评估。
(五)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建立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分工负责、责权明确、运行规范、稳定长效的经费保障机制。实行各级政府的经费分担制度,逐步实现农村教育的办学主体由地方转向中央。建议中央政府负责发放教师工资,拨付公用经费,经费投入约占65%;由省级政府负责建设校舍和学校设施经费,经费投入约占20%;地市级政府负责配仪器、保设备、添置图书资料,经费投入约占10%;县级政府和乡级政府负责维护学校设施,经费投入约占5%。对于西部特别贫困地区,农村教育投入可以试行完全由中央和省级财政分担,不再要求贫困地区配套资金。
第三篇:我国普及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本站推荐)
我国普及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既是民族的希望,也是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希望所在。农村的义务教育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长治久安。农村义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素质,稳定社会,发展经济,强盛国家。作为具有9亿人口的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国务院的部署,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免受学杂费,这一政策被视为上一届政府的最大政绩。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我国的义务教育收到了一定成效,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我是在一所农村小学任教,对农村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深有感触。农村义务教育存在质量较差、师资不足、观念落后、资源配置不合理、硬件设施较差等现象。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农村义务教育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适龄儿童入学率稳步提升,在我们这儿,已经达到了近100%。但是,存在的问题依然严重。一些孩子到了中学以后辍学率远远高于普九所规定的3%,在很多地方达到了6%以上,一些农村学校不惜采取造假的办法来完成“普九”任务,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与城市学校存在较大差距。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农村学校的环境相当艰难。从硬件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比如,我们的教学楼还是20年前的教学楼,质量很差,早已被鉴定为危房,老师及学生在里面上课都是提心吊胆。可县里及镇里财政紧张,这件事拖了很久。今年县里才决定建造新的教学楼。老师的办公桌还是几十年前的老式桌子,学校的教学仪器已陈旧老化,有些根本无法使用。图书室里的图书少得可怜,根本不够人手一本,而且很多都是不适应孩子的书籍。学校虽想添置,可是由于经费缺乏只能作罢。学校配备的电脑、多媒体等设备也严重不足。在此环境下成长的农村孩子,在综合素质、文化素质等方面与城里孩子根本无法相比,客观上造成城乡教育的不平等。
(二)师资力量薄弱,农村教师待遇差,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虽然经过改革,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工资一致,但是一般大学生还是不想到农村教书,所以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较低。特别是我们这儿的初中老师,前几年由于小学生源较少,高中、中学生源增多,原先的初中老师大都进入了高中,现在的初中老师大都是小学老师转进去的,造成了初中、高中的教学质量滑坡,当地老百姓非常不满。虽然每年政府也招进了一些年轻的老师,但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因此每年的中考、高考的升学率都很不理想。农村学校的专业老师严重不足,一些体育、音乐、美术等课都不能正常开展,很多老师是全才全职,什么都教。这样的教学质量可想而知。造成农村孩子的综合素质与城里孩子的素质差距越来越大。
(三)学生辍学增多,读书无用论沉渣泛起。
由于农村学校教育质量低下,中考、高考成绩不理想,再加上现在大学生就业困难,一些家庭为了让孩子上大学,背了一身债务,结果找不到好的工作,还不如民工。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上学还不如早出去打工挣钱,减轻家庭负担。再加上中国职业教育极不发达,许多孩子学了知识根本排不上用场。使得“读书无用论”重新回潮。特别是成绩不好的初中孩子不少都辍了学。
(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滞后,职业教育落后。
现在的农村学校还是在追求“应试教育”,农村学校与城市采取相同的教材、教法及进度,与农村实际情况相差较远。由于农村学校在学校硬件、师资水平和资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根本不可能都去上大学。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只能成为极少数尖子生的陪衬,成为这种教育体制和目标的牺牲品。再加上中国职业教育的落后,很多孩子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后,缺乏一技之长,而所学的知识又派不上用场,只好在家务农或出去打工。
(五)特殊教育学校发展落后,一些残疾儿童无法求学。在我们这儿,只有县里才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很多农村的聋哑儿童,都因为路途遥远,家长又考虑经济原因,都不想把孩子送到学校去,造成这些残疾孩子无法接受正常的义务教育。
针对以上的情况,我认为要想改变这些教育现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各级政府要真正重视农村的经济发展,废除一切与民夺利的的政策,通过护农、助农、助农等手段,让农民富起来,这样农民才会重视教育,才会舍得教育投入。
二、推进农村教育改革,推动农村教育发展。
2003年温家宝总理提出了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途径:一要推进教学改革。农村中小学在实现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成人教育以农民技能培训为重点,两者都要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和培训方式,切实培养能真正服务于农村的各类人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要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三、推进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农村的师资力量。办好农村学校,关键是要有好校长、好教师。要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可以通过定期交流的方式,鼓励城镇教师到乡村任教。也可以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水平。通过定向招生等方式培养乡村教师,切实解决乡村学校缺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不稳定的问题。
四、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执法,预防孩子辍学。
政府和学校要加强《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加强执法力度,让家长知道不让孩子上学是违法的,对16周岁内辍学而拒不复学的学生,可依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对其监护人采取行政措施,或依据《义务教育法》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教育主管部门要依法健全和完善学生辍学报告制度,认真做好学生辍学情况统计统计。
五、加强职业教育,让孩子有一技之长。
政府应该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扩大职业教育的规模。比如孩子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后,对于学习不太好的,没有考上高中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进入职业教育学校,学习一些职业技术课程,让他们能有一技之长,将来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
六、扩大特殊教育的招生规模,让农村的聋哑儿童都能入学。政府可在农村多建设一些特殊教育学校,减免这些孩子的教学费用,让聋哑儿女也能介绍正常的义务教育。
总之,为了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我们必须重视义务教育。
第四篇:我国农村地区事实婚姻存在的现状调研报告
大学第一年的暑假,有充足的时间、理由、精力来一场同学聚会。高中同学的聚会——兴奋,各自沉浸于美好的大学生活,迫不及待的想同大家分享自己这一年的经历;初中同学的聚会——安静,太长时间的疏于联系,让大家变得客气而疏远;小学同学的聚会——热闹,从那样穿布鞋扎羊角辫的年纪中走过,总有一种时间冲不散的热络,无话不谈、笑语连天。可是热闹过后却又忍不住的心酸,十几个人中除了正在上学的几位外,基本都已定亲,或者成家生子。面对我无言的惊讶,没有人给予过多的解释,本来就是含羞带怯的年纪,又如何将这种事情形容得轻描淡写。
在我还未从聚会事件的震惊中回神,同村远房的大娘又托父亲帮忙处理她年仅二十岁的儿子未婚生子的事情。这次我的反应就不止是惊讶,还有更多的疑惑不解。对于这种未经任何法律程序便以夫妻的名义生活在一起,并生育儿女的现象,在农村究竟普遍到何种程度,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与远在山东省临沭县白旄镇东街的刘敦萍同学,就农村中未正式办理结婚手续便以夫妻名义生活在一起的现象,展开了联合调查。
在搜阅了相关资料后得出,这种普遍存在于农村地区的、没有配偶的青年男女,未进行结婚登记便以夫妻关系同居、群众也认为是夫妻关系的两性结合,在法律上成为事实婚姻。
一、事实婚姻的存在状况
为了弄清楚事实婚姻在农村中占新婚人数的比例,同时又考虑到这样一个敏感的话题及农村大众对于这个问题的认知度,我们对于此项问题分别以同熟知村里事务的长辈闲谈、向村妇联主任咨询及对户籍办、计生办相关工作人员采访的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在XXXX—XXX年间,XX省XX县XX乡XX村公开举行婚礼的青年男女为XX对,但仅有六对男女于婚前到相关部门办领了相关手续。约占受调查人数的XX%。其余XX对中,有XX对青年男女在婚礼举行后XX—XX个月后补办了结婚手续。剩余XX对,自婚礼结束至今未补办任何相关手续,约占受调查总人数的XX%。
而XX省XX县XX镇XXXX—XXXX年间公开举行婚礼的XX对夫妇中,仅有两对未办理结婚手续,仅占受调查总人数的XX%左右。
对于两地事实婚姻所占比例的差距,我们又进行了相关调查。调查发现,两地对于这种未办理任何手续即以公开、持续状态生活在一起,甚至生育儿女的青年男女事例的监管与处罚办法的差距,导致了这种差异的产生。具体的监管与处罚办法,并未在计生办等相关部门得到确切答复,仅从村里受处罚的实例中总结得出:XX省XX县XX镇XX街若未办理结婚登记而生儿育女,一旦被计生办查出,则会对其进行高额罚款,金额至少是XXXX元人民币;相应的XX省XX县XX乡XX村的此种情况的罚款仅在XXXX元左右。
二、事实婚姻的存在形式
总结了69对受调查人选中的事实婚姻存在状况,得出事实婚姻存在的两种形式:
(一)符合结婚条件的两性结合的事实婚姻。即男女双方均符合结婚条件,虽未办理结婚登记,但长期共同生活,或生育子女,所形成的一种现实的、稳定的婚姻家庭关系。基于这种原因存在的事实婚姻关系,大多数会在子女出生前,为解决子女的户口问题而去相关部门补办结婚手续。因而,这种婚姻关系具有存在时间短、社会影响小的特点。
(二)不符合结婚条件的两性结合的事实婚姻。即男女双方或一方因未到法定结婚年龄等原因,在举行婚礼前无法从相关部门领取合法证件,是事实婚姻的最主要存在方式。基于这种原因产生的事实婚姻关系,具有存在时间长、社会影响大的特点。
三、事实婚姻的存在原因
经过调查,事实婚姻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原因有三:
(一)农村地区落后的婚姻观念。在受调查的两地农村,很多初中毕业后无法继续深造的青年男女,在其十八九岁时父母即为其张罗相亲,只要门当户对、双方当事人没有太大的意见,就会在双方家长的主持下进行订婚。订婚后一到两年的时间,就会举行婚礼,以此作为结婚的公开及必备的要件。基于这种原因结合的青年男女,大多因未到法定结婚年龄而无法从相关部门获得法律婚姻的有关批准,不得以而维持这种不登记“结婚”的关系。
(二)淡薄的法律意识。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人们受传统的婚姻形式的影响,及相关法律知识的缺失,认为公开举行婚礼即是婚姻关系成立的必备且唯一的条件,从而忽略法律对于婚姻关系的约束及保护的重要性。也有青年男女外出务工是相识、相知、相恋、进而生活在一起,回到家乡举办一个形式上的婚礼后又双双外出务工,因暂时不要孩子,这种缺少法律保护的婚姻关系便长久而持续的存在。
(三)相关部门的执法不严。在分析了相关部门的咨询结果后,结合具体事例的分析比较后得出,对于这种结婚不登记的现象并无专门的部门进行监管,仅在未登记“结婚”的双方生育子女的情况下,计生办的相关人员会依照计划生育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罚,同时勒令其补办结婚登记。这种监管机制造成了很多没有合法手续的夫妇隐瞒新生儿出生现象的产生,以至于有些孩子到了该上学的年纪还没有户口,即农村地区所谓的“黑户”。基于此,也助长了不登记“结婚”的气焰。河南省夏邑县王集乡孙庄村的政
策执行力度相对轻些,山东省临沭县白旄镇由于相关部门的政策执行的相对严格些,有一部分的青年先订婚,等到够结婚年龄时再结婚;一小部分不够法定年龄便结婚生子的青年便承受着各方面的风险。
四、事实婚姻产生的影响
这种缺少法律保护的婚姻形式,在普遍存在的同时也潜伏着诸多不稳定的因素。
(一)事实婚姻缺乏法律的保障和约束,影响法律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障。如事实婚姻当事人发生离婚、一方死亡、子女抚养等问题时,容易引起纠纷。而且处理这类纠纷和使用法律相对比较困难,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全面及时的保护。河南省夏邑县王集乡孙庄村,就曾出现过未办理结婚登记便公开共同生活的男方将在家务农的女方抛弃的事情,在调解未果的情况下,双方打起了无休止的官司,至今未得到确切的判决,但双方家庭反目成仇却已成定局。
(二)事实婚姻损害了当事人的身心健康,影响了优生优育。未达到法定结婚年龄而结合并生育子女的青年男女,不仅不利于女方的身心健康,同时因户口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也会侵害孩子受教育的权利。
(三)事实婚姻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国婚姻登记制度的权威性。这种违反结婚登记法定程序而存在的事实婚姻,使婚姻关系逃避法律的审查和束缚,主张了早婚、包办婚姻等违法行为的产生和蔓延,影响我国婚姻政策的贯彻执行。
五、改善措施
事实婚姻在农村地区的普遍存在,给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带来诸多不便,为此必须采取相关措施,使这一情况得以改善。
(一)加强法治思想建设,改变农村地区民众的传统婚姻观念。相关部门,尤其使民政局及计划生育管理部门,应该定期进行普法教育宣传,讲婚前登记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一次避免因未办理结婚登记而结合后的婚姻关系中又可能产生的一系列纠纷,同时有利于优生优育政策的实行。推行普法宣传教育,进一步的改变农村地区落后的婚姻观念,减少早婚、包办婚姻等违法行为的出现,进而维护法律婚姻的权威性。
(二)加强相关部门的执法力度,杜绝人情关系网下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XX省XX县XX镇XX街若未办理结婚登记而生儿育女,一旦被计生办查出,则会对其进行高额罚款,金额至少是XXXX元人民币;相应的XX省XX县XX乡XX村的此种情况的罚款仅在XXXX元左右,两地罚款金额的巨大差距,对事实婚姻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XX省XX县XX镇占受调查总人数的XX%左右,XX省XX县XX乡XX村约占受调查总人数的XX%,由此显示出执法的力度与方法的差距,当事实婚姻成为一种地方习惯,当执法部门也开始适应这种地方习惯,事实婚姻关系的现状就不可能得到改善。因此,相关部门应该明确责任,公正执法,不能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任由这种情况衍生。
第五篇:我国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xiexiebang推荐)
我国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城市现代化的推进使得城市内部各种因素、各种结构、多种关系变得错综复杂。在城市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提升城市管理的水平,使之能促进城市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管理者面前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城市管理进行了概述,接着分析我国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完善城市管理中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城市管理;城市功能;对策
一、我国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管理日益受到高度重视,与加快推进城市化的形势相比,依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城市管理模式落后
我国政府在城市管理的权力运行方向是自上而下的,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还没有意识到政府的管理应该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政府所拥有的管理机制仅仅依靠政府的权威,而不是合作网络的权威,政府的权力向度不是多元的、相互的,而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这种模式下的城市管理主体党政不分、政府管理职能宽泛化、模糊化、政府市场服务意识淡漠化、缺乏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管理方式行政化。
(二)城市管理观念存在不适应的地方
在我国城市管理工作中,虽然开始从“重建轻管”向“建管并举”转变,但“三分建、七分管”的指导思想还落实不到位,重建设轻管理,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重城市建设轻环境保护,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重利益主导轻环境主导等思想还没有真正扭转过来,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管理因利益松手,规划向开发让路,环境为建设放行的问题。
(三)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不文明
我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所负责的工作基本是原有城市其他管理部门不愿干的活,并把主要的职责定位于街头无证商贩,同时强制措施(即立法)跟不上,致使工作陷入停歇状态,没有扩张力、没有推动力、没有更新城市容貌的激情,而无证的街头商贩是每个城市最难管理的一个角落,这个角落里有老弱病残,有下岗职工,有农村来的打工一族,基本是弱势群体,让老百姓同情,因而是工作力度加大就会遭来质训与谩骂,其他的工作方法(如劝告、思想工作)又解决不了问题。
(四)市民的文明素质亟待提高
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要求市民必须具备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卫生意识、环境意识,由于社会人口流动加快,城市人口动态性强,构成日益复杂,这部分人群
多以个人经济利益为追逐的根本出发点。一旦加强城市管理与个人的私利出现矛盾时,城市文明往往便被抛在一边,各种旧有观念和不良习惯也就自觉不自觉地带进了城市空间,由于受到经费、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城市文明的宣传教育机制难以形成。因此,我国城市管理应“以人为本”的方向虽然明确,但真正实施起来往往举步维艰。目前,市民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但与城市的发展水平相比,部分市民群众的城市意识、环境意识、卫生意识还不够强,维护环境、爱护城市的主人翁意识还有待提高。少数市民缺乏法律意识,对执法队伍的检查采取逃避态度甚至抵制举动,在日常行为中还存在随地吐痰、乱扔乱倒等现象,甚至有一些人肆意偷盗、破坏公共设施,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我国城市管理的难度。
二、完善我国城市管理中的对策与建议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21世纪将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如何在面临巨大挑战与难得机遇时提升我国城市管理水平?这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我国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我国城市管理的水平。
(一)转变城市管理模式
现在我国城市管理模式是典型的行政主导型的管理模式。由于城市内部原因如城市发展和外部原因如城市竞争之间竞争的加剧,这种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国内外各种现行的城市管理模式,经营型城市管理模式比较适合我国的国情发展。经营城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城市的一种新理念,其核心是将城市当作最重要的国有资产,用企业家经营企业的理念进行运作,以实现城市建设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我国大连市按照“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城市发展思路,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经营城市,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成功之路。同样地,选择经营型城市管理模式,必然要求我国城市管理者树立经营城市的现代理念:
经营型城市管理模式不仅仅要求我国城市管理者转变现有的城市管理理念,还需要改变现有城市管理中政府管理职能宽泛化、模糊化的弊病,提高市场服务意识,提升优质服务能力。新型模式下的政府管理方式必然要抛弃原来以行政审批为主的办公形式,缩减审批程序,减少暗箱操作,杜绝腐败的源头。
(二)加强城市管理的公众参与建设
科学的参与制度是以人为本思想和民主管理思想的本质要求和体现。广泛的公众参与有利于城市政府在决策过程中听取不同城市利益相关人的多种利益需求,政策透明公开,有利于监督;有广泛的公众支持基础,有利于执行。同时,参与制度也是一种防治腐败和经济节约的城市管理方法。建立科学的城市管理参与制度,要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和公众参与意愿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三)创建服务型城市管理执法队伍
我国城市管理中的行政执法工作是一项纷繁复杂、涉及多项学科的既艰苦又细致的工作,特别是在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以来,任务更加艰巨,对建设好城市和管理好城市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显得愈加重要。
1、从严治局,提升队伍政治素质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形成人人思进的氛围。开展好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不懈地对城管执法人员进行执政为民教育、党的宗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党风廉政教育、法制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和爱岗敬业教育,解决好“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这一根本问题,增强执法人员做好执法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广大执法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政治思想觉悟。
2、深化改革,提升城市执法队伍的业务素质
只有深化改革,提升队伍的业务素质,才能克服就案办案、孤立办案、机械办案的积习,才能使执法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经济效果有机统一。
(四)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
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关键。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和体现者,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市民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形象。没有现代素质的市民,现代化城市由谁来规划?由谁来建设?由谁来巩固和发展?一个充满小农意识和市井习气、封闭保守的城市,是无法成为一个现代化城市的。所以,我国政府必须对市民进行大力的宣传与教育,使之不断地增强城市意识、开放意识、法制意识和现代生活环境意识,促使城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有浓郁的崇文意识、有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要重视人才培养、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利用机制,这样才有助于城市现代化的建设。
突出“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思路。在城市规划思路中,应将“人”的发展放在城市发展放在城市发展的首位,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如何更好的为“人”服务,提高生活质量。要认识到正是城市在提供全面性服务方面的独特优势,方使得城市对“人”以及“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活动形成吸引力。从宣传入手,激发广大市民对本身生活的城市建设发展的参与感和工作积极性,使得每一位市民都能真正将个人的奋斗目标同整个城市的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起来。
结束语
21世纪是城市世纪,我国已进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新阶段,加快城市化建设是我国必然的战略选择需要。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只有加强我国城市管理工作,只有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的加强,城市化才能健康发展。参考文献
[1]吴开松:《比较城市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尹艳华:《现代城市政府与城市管理》,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尤建新:《现代城市管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谭善勇:《城市管理概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秦甫:《现代城市管理》,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