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金融创新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金融创新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金融创新起源于金融市场发达的美国,而我国金融业尚处于体制转轨阶段,货币市场基础薄弱,资本市场功能缺失,监管体系极不完善,存在较大的系统性风险。我国发展衍生工具存在诸多问题,必须引起管理部门和理论界的充分重视。
首先,我国金融市场缺乏有序的竞争。由于政府的过度介入、法规的不健全、制度的不配套以及主体结构的不合理,致使外汇市场、利率市场和证券市场缺乏有效的竞争,难以形成真正的市场均衡价格。在现货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很难开发出相关的衍生金融工具,没有一个健康完善的基础市场作背景,会使衍生交易失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这是我国实施金融工程的制度性障碍。金融工程利用市场化的价格来实现金融风险的市场分配和动态管理。我国必须加快金融法制建设,完善金融监管制度,鼓励金融创新,逐步建立、健全金融资产价格形成的市场经济机制,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进程。
其次,我国金融市场缺少理性的套期保值者。由于企业制度改革不彻底,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不规范等原因,我国缺乏真正需要规避风险的投资者群体。我国股票市场的波动异常、国债期货市场的非理性投机、红小豆期货市场的“多逼空”等现象说明,我国资本市场缺少理性的投资者和套期保值者,这也是我国难以实施金融工程的市场因素之一。我们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通过兼并、破产、出售、租赁、托管、股份制改造等形式,把企业转变成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企业只有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变幻莫测的市场,才会产生套期保值、风险管理的自然需求,金融工程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三,我国缺少高级金融管理人才。金融工程的实施以定量分析为基础,将数理分析、计算机技术和系统工程等综合应用于金融领域,需要操作者具备雄厚的数理基础和现代金融理论知识。目前,我国这样的人才稀少,这已成为金融工程发展的重要障碍。我们要加强金融工程的理论研究,大力培养金融工程人才。2000年1O月21日,南开大学与深圳市政府签订协议,在深圳合作创办金融工程学院,设立了相关的学位或专业证书教育,其它重点高校也应加强对金融工程的研究与教学。在金融工程人才培养方面,应重点培养学员的数理分析能力与创新意识,选用国际上著名高校的高品质教材,追踪金融工程的发展态势;教学方式要从封闭走向开放,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加强金融工程的研究与教育,为将来金融工程的大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我国的金融创新尚处于初级阶段,简单模仿居多,自主创新较少,金融创新多停留在创造概
念性的品牌效应、争夺市场份额上。一个成熟的金融机构要进行一项创新活动,它首先要对该项活动的成本效益进行细致的分析,分析创新产品推出后市场的反映和接受情况。经过一系列的详细论证后,才能具体推出创新活动。但是,在我国,一系列的创新主要来源于对海外产品形式性的模仿,缺乏前期对市场的深人调研及产品引入中国后应有的成本收益测算,因而也就不可避免地伴随着较大的风险。要使金融创新活动具有持久生命力,金融企业自身就必须冲破简单的模仿型创新,克服仅仅以争夺市场份额为重点的创新思路,做好创新的研究工作,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充分研究和利用各种信息。我国必须加强高层次金融人才的培养,使其具备对信息的分析和深加工能力,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析出一项创新的成本效益,避免创新中的盲目现象。我国金融创新主动『生不够,战略意图不明显,系统性设计不足。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任何创新活动都应该是从自身的具体情况出发,根据市场的需求,弘扬自己的长处,展示固有的特色,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创新活动应是战略意图鲜明的主动性创新,必须有系统性的设计。但是,我国多数金融机构所进行的创新活动是市场推动的被动性创新,在创新上存在着较为普遍的跟风现象,缺乏对整体市场情况和自身发展战略的深入思考,没有主动从机构整体发展出发、从公司战略高度安排创新策略。当前创新的活跃在一定程度得益于政府监管部门的鼓励。面对人世后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扩大,出于对我国金融安全和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考虑,我国金融管理部门对金融改革的急迫性应该说有着较为充分的认识,希望能够通过改革和鼓励创新使我国的金融市场尽快成熟起来,以便应对金融业全面开放的局面。此外,为推进我国金融创新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必须进一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构建现代化金融体系。切实实行政企分开、银企分开,健全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机制,使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使金融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我们还应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完善金融法规,加强金融监管部门的沟通与协调,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我国金融业务的创新必然会导致混业经营趋势的发展,势必会对我国当前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造成冲击。因此,如何改革金融监管体制以顺应金融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课题。加强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合作,建立各监管部门之间相互沟通和协商的平台,以利于对有益的金融创新的鼓励和扶植,并能更好地化解创新所带来的风险。对于金融管理部门来说,应该对金融创新和金融发展等问题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并形成大致的战略布局。监管部门应该认识到,既然是创新就不可能与原有的法律、法规完全一致。因此,在严格要求金融机构遵纪守法的同时,对金融机构提出的每一项新动议、每一项新业务方案,监管部门不能简单地拿现行制度进行衡量,只要金融创新符合总体金融发展方向,基本符合金融稳定的原则,就要积极扶植,这也要求监管部门要有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具备强有力的研究和分析能力。
从金融自由化的进程来看,我国发展金融工程的条件尚不具备,但加强金融工程的研究和教育,已是势在必行。伴随信息处理技术和风险管理手段的进步,金融工程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是知识经济时代金融领域的主要特征。由于发展金融工程可能是中国实现经济赶超的重大机遇,这就要求中国必须将金融工程的发展提到应有的战略地位。
第二篇:我国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文章标题:我国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引言
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史,是循着“监管—创新—再监管—再创新”的轨迹来运行的。为什么在央行不断加强监管的同时,商业银行会不断地进行金融创新呢?究其原因,无外乎两个方面—竞争的压力和利益的驱动。我国的金融创新与此类似,但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金融创新是处于体制转轨阶段的中国金融
市场的发展方向与发展主题。
二、我国金融创新所取得的成就
1、金融组织体系的创新。1979年至今,我国打破了高度集中的银行体系,最终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核心、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这一体系为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制度提供了必要的组织保证。
2、金融市场创新。这主要包括:第一、货币市场的创新,包括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大额存单市场和国债回购市场等四个子市场的创新,一度出现的大额定期存单已于1996年停止发行。第二、资本市场的创新。股票市场从无到有,从不规范到逐步规范,编制了股价指数,成立了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融资渠道。
3、金融调控手段创新。从1984年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至今,逐渐形成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公开市场业务等一整套调控手段。调控效果明显。
4、金融制度的创新。这是从制度层面对前三种创新的正式确认和综合概括,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金融的发展。包括:货币制度创新:一方面,种类繁多的信用卡、资金汇划系统和网上银行已成为重要的支付手段与结算工具;另一方面,对人民币的汇兑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1996年12月1日起正式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兑换。
融资制度创新。创新的金融工具日益多样化,增强了筹资者和投资者的自由度,改变了原来间接金融一统天下的融资格局,使融资制度的结构得到显著改善。
金融管理制度的创新。中国人民银行的一级分行由按行政划设置改为按经济区划设置,证券监管机构由原来的地方政府领导改为垂直领导;保监会、银监会的成立。这些监管创新措施使中国形成了与金融分业管理
相适应的金融监管体系的架构。从金融管理手段看,传统的以计划性、行政指令性管理为特征的金融管理模式,正在向市场化的金融管理模式转变。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法律手段在金融管理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一系列金融法律陆续出台和实施,为金融管理提供了必需的法律依据,央行运用法律手段监管的力度也明显加大。
三、我国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
20多年来,我国的金融创新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金融创新滞后于经济发展。一方面,金融滞后于经济导致创新层次较低。最突出的表现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程过慢,融资体制与经济体制不相适应,受到大量政策性约束,机制的僵化削弱了其追逐利润的动力,金融创新只能停留在低层次上。另一方面,原有的规章制度已不适应实际情况的变化。我国银行业在加人WTO后,对新的业务品种缺乏深人透彻的研究,制度创新相对滞后,出现了所谓的真空地带。由此不免联想到西方的金融创新与监管。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推出了“Q项条例”,规定活期存款不付息和限定定期存款的利率上限。为了稳住客户,花旗银行推出了“可转让定期存单”业务,使开办此类业务的客户既能享有定期存款的利息,又可以保持活期存款的流动性此举被美联储裁定为金融违规,花旗银行为此与美联储对簿公堂,官司打至联邦最高法院,经过几年的反复,最终被裁定为创新而非违规,花旗银行胜诉,其它银行相继仿效,最后,美联储对“Q项条例”作了修改,可转让定期存单成为一种合规的金融工具,日后这一新业务对美国金融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由此可见,创新与监管如果能产生良性互动,其结果是央行与商业银行的“双赢”格局。而我国时下缺乏的正是这种良性互动。
2、金融创新违背市场规律。主要表现在:(1)国有股减持。2001年6月启动的国有股减持,由于违背了市场规律而引起市场暴跌,社保基金从国有股减持中只收回了几十亿元的资金,但市场的总市值却损失了约2.6万亿元,流通市值损失了约9600多亿元。这是近年来中国股市在金融创新中以小利换大弊的典型案例。(2)国有银行上市。从长远来看,国有银行的改制上市是大势所趋。但如果国有商业银行在未进行彻底改制时就匆忙上市,则会给市场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和制度隐患。如果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不能有效消化,市场就会面临银行股资产劣化的制度隐忧;如果银行与股市的风险通道被过早打开,市场就会产生风险传递与放大的叠加效应,从而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威胁。在我国的金融体系还很不健全、防范风险的能力与水平在总体上还比较低的情况下,其利弊关系可以说是不言而喻。(3)整体上
第三篇:我国房地产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房地产金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房地产业得到了快速地发展,对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经济腾飞的引擎之一,而房地产金融成长对房地产业的起着重要推动作用。然而,在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是房地产金融市场的问题和房地产金融体系的不健全。因此,剖析中国房地产金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是深刻认识房地产市场症结,拓展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化解房地产金融风险,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关键字:房地产金融;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economy,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rises ceaselessly.Real estate industry obtain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the adjustment of the economic structure,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has become our country economy to fly one engine, financial and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of real estate indust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However, in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development, but also exposed many problems.China real estate industry's problems to some extent, is the real estate financial market and financial system of real estate is not perfect.Therefore, analysis of China's real estate financ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ence question and proposes the solution countermeasure, is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real estate market problem, expand the financing channels of real estate enterprises, dissolve the financial risks of real estate, promote the key to healthy development of real estate.Keyword: Real estate finance;Development;Problems;Suggestions
1.房地产金融的概念
房地产业作为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对金融有很强的依赖性。与房地产相联系的房地产金融是指在房地产开发、建设、经营、流通和消费过程中,通过货币流通和信用渠道所进行的筹资、融资及相关金融服务的一系列金融活动的总称。房地产金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房地产金融,是与房地产活动有关的一切金融活动。狭义的房地产金融表现为一些具体的金融形式,如对房地产银行发行债券,成立住房储蓄机构,安排房地产企业和基金上市,成立按揭类的证券公司,抵押贷款证券化等等。一种看法认为,房地产金融最简单的含义就是房地产资金的融通,其实,房地产资金的融通不等于房地产金融,融资是房地产金融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包括房地产信贷融资、房地产股本融资、房地产融资融券和运用信托方式融资等。房地产金融除了融资功能还有许多其他的金融功能,如房地产保险、房地产信托、房地产证券、房地产典当等。
房地产金融包括政策性的房地产金融和商业性的房地产金融。政策性房地产
金融主要是房改金融,它是与住房制度改革有关的一系列金融活动。广义的房地产是土地与房屋的合称,因而房地产金融也可以进一步分为房产金融和地产金融。
2.房地产金融现状
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房地产金融的大力支持,目前,我国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主要分为: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债券、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我国房地产业发展除了银行信贷资金支持外几乎还没有其他的融资方式。房地产业本身也没有成立属于本行业的专业金融机构,行业内用于房地产开发的长期资金严重不足,开发商过于依赖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另一方面,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上还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充分的问题,这样就容易形成金融风险。
2011年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1740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了27.9%,增速比前三季度回落4.1个百分点,比上年回落5.3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增长30.2%,分别回落5.0和2.6个百分点。房屋新开工面积19008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6.2%,增速比前三季度回落7.5个百分点,比上年回落24.4个百分点。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09946万平方米,增长4.9%,增速比前三季度回落 8.0个百分点,比上年回落5.7个百分点。全国商品房销售额59119亿元,增长12.1%,增速比前三季度回落11.1个百分点,比上年回落6.8个百分点。全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4097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6%,增速比上年回落22.6个百分点。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27194万平方米,增长26.1%,增速比上年加快18.0个百分点。全年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资金来源83246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增速比前三季度回落8.6个百分点,比上年回落12.1个百分点。
2012年第一季度,全国房产开发投资10927亿元,名义增长23.5%,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20.7%,比上年全年回落4.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回落10.6个百分点。2012年国家对房地产政策一是完善,二是调整,三是继续整顿,国家将进一步理顺房地产政策,纠偏改错,使其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国家进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基建政策与使用管理政策;进一步完善房地产土地分类供应政策;一线城市征收房产税将陆续出台;开征房产税之时,就是限购房政策自动取消之日;国家按区域性调整政策性商品房政策;下半年对商品房的金融政策将适度调整;下半年对商品房的管理政策会也会适度调整,调整幅度不会太大。
3.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房地产市场调控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3.1.1政策的持续效应
2011年前后调控政策的出台,对楼市的影响还是显见的。从成交量来看,4.15调控造成的市场波动大于9.29调控,全国市场成交量低迷期持续约3个月,而9.29调控后各城市基本仅低迷 1 个月左右。就成交均价而言,2010年各个城市房价上涨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2011年春节前“国八条”的出台已经为楼市定调,调控仍是主旋律,且力度更大、要 求更严、决心更强。受国八条和密集地方限购细则出台特别是
二、线城市限购政策的出台,以及银根紧缩的影响,可以预见,2012年上半年依然会出现几个月的观望期。
3.1.2限购的影响
通过观测各类城市限购后的市场表现发现:限购会导致限购的影响:一线城市成交有明显的回落,但影响时间仅两至三个月,部分一线城市在限购之前伴随有成交量的大幅上涨,如广州成交量先大幅上涨然后再大幅回落。
限购令导致部分二、三线城市成交下降,但影响时间均在两个月以内。此外,限购或即将限购的二、三线城市成交量并不一定回落,相反限购前后或者会成交量放大。
3.1.3限贷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在密集的限贷政策之下,首套房首付比例提高,二手房贷款几乎停放。从理论上讲,因为首付提高必将使一部分需求流出市场。但实际上,限贷政策对需求的实际影响并没有想象的大,因为信贷首付政策松紧程度与一次性付清比例高度相关。历次首付比例提升后,相当一部分城市的一次性付清比例均有提升,一旦首付政策放松,按揭付款比例会大幅提升,而一次性付款比例将下降。这说明,首付比例提高后,仍然有相当部分的有实力的客户选择全款支付,进而削弱限贷政策的影响。
在全国范围内来看,投资需求比例较高的城市如上海、北京、深圳等发达城 市受限贷影响较大,而武汉、郑州等中部城市,受限贷影响小。
3.1.4保障房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保障房的缺失是导致房价快速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近两年,保障房建设力度被提升到了政治高度,2010年全国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开工590万套,基本建成370万套;2011年更是提出全国要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1000万套。而保障房建设将持续数年。
保障房建设力度的加强将减少中低收入人群对商品房市场的需求。假定2010年370万套保障房全部推入市场,根据初步测算,2011年的保障房供应将分流商品房8%的有效需求,其中经济适用房分流4.8%的有效需求,公租房和廉租房分流3.2%的有效需求。由于国家统计局现行的统计方式将经济适用房划入商品住宅范畴,因而我们预计2012年,保障房将造成商品住房市场被动萎缩3%。
3.2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2011年上半年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稳健,房地产行业资金链收紧。由于银行在房贷规模受限的情况下,大多偏向优质客户,在此情况下,中小房地产企业将会比大型房地产企业融资更加艰难。加息之初并不影响成交量的放大,但当进入加息通道后,或会削弱购买力,影响成交量的走低,进而导致开发商销售回款速度放缓。
开发商应当顺应形势,根据各自资金状况,做好降价促销、加速出货的准备。通过对比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速,我们发M1同比领先CPI六个月左右。也就是说,狭义货币供应增速下降的话,物价将会止涨而跌,但至少要滞后六个月的时间。2011年M1同比增速逐月已经明显回 落,加上翘尾因素的影响,推测2012年CPI将是前高后低。与此对应,货币政策可能是前紧后松,下半年货币政策可能有所改观,但房地产行业政策全年不会放松。
3.3供求关系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由于开发进度的滞后性,2010年下半年和2011年上半年开工建设的项目,将逐渐在2012年供应上市,由此来看2012 年楼市供应充足,政策力度和供求关系将决定未来价格走势。
如果排除政策因素,影响市场成交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将是供求关系,其中决定未来供应的一个重要因素将是商品房新开工面积。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新开工面积将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形成实际供应,滞后1.5年的新开工面积与当期销售面积非常吻合,因而我们将滞后1.5年的新开工面积称为“潜在供应”,而将当期的销售面积称为“实际需求”。由于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上半年的大牛市,造成了新开工面积急剧放大,这将造成2011年4份至11月份期间,市场上可能有大量的新增潜在供应。同样,在2012年上半年,市场供应量也存在潜在放大的态势,但将在2012年下半年逐渐回落。
3.4房地产企业自身存在问题
盲目开发高档楼宇,日益造成供求失衡,房地产开发商面对销售风险,直接关系到房产信贷的风险状况。房地产商之所以热衷于开发高档房,道理很简单,按照目前土地的拿地模式,开发商势必会寻求利润空间更大的产品。同一块土地,高价房与低价房的成本相差不多,但利润却是几十倍的差异,从目前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来看,大概有5%的居民可以消费得起高档住宅,但实际上许多地方的高档楼房比例却高达30%以上,高档房的比例明显偏大,拉升了房价。无视日益饱和的高档房市场,无视资源闲置和低端市场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而盲目开发,房产商们将面临严重的销售问题,这也直接危及我国金融机构的房地产贷款质量。
由于房价不稳,加剧了市场风险。货币传导的信贷机制理论认为,由于金融市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银行克服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方法是要求抵押。抵押物的价值成为约束贷款者最大借款额的一个重要方面。个别房地产开发商也利用市场信息的不对称,虚张声势,制作假象,误导消费者,造成房地产价格不合理上涨。
4.我国房地产金融问题的对策建议
4.1完善房地产市场监管和调控体系,提高抗风险能力
建立统一的房地产市场监管和调控体系是房地产市场和国民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重要保证。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房地产市场的区域性以及消费差异等特点,可以根据需要建立多层次的房地产市场监管和调控指标体系。丰富调控的手段和方式,完善和拓宽房地产融资渠道,加强对房地产企业信贷风险监管;改进金融监管方式,提高金融监管效能,维护房地产金融市场秩序,;完善住房保障制度,确保居民的住房权利。要进一步完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加大经济适用住房销售管理,加强集资合作建房管理,稳定廉租住房资金来源渠道,研究进城务工人员住房政策。还要加大对境外机构和个人进入境内房地产市场的监控力度,进一步加强对跨境外汇资金流动的管理,完善境内外资开发、购房的统计、登记制度。加大房地产金融监管机构监管力度,监督银行、开发商和信贷个人的行为,及时治理不正确的和违反政策规定的不良行为,抑制投机行为。
4.2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近些年来我国M2增速一直保持在高位水平,货币的超额发行不但给我国的经济带来很大的隐患,也不利于社会稳定。所以,从经济和社会多个方面考虑,货币政策应该逐步回归稳健。
今年央行已经数次上调准备金率,显示了遏制通胀的决心。从央行货币政策调整的预期来看,货币政策正在逐步回归稳健。货币政策回归稳健一方面可以表明控制货币供应的决心,抑制通胀预期;另一方面合理引导信贷投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合理引导。
4.3大力发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房地产金融体系
应力求形成具有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工具的房地产二级金融市场,在确保房地产资金来源充足的同时分散房地产投资风险。要解决目前房地产金融市场资金来源结构单一,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和个人住房消费贷款过度依赖银行信贷的局面,建立多元化的房地产融资体系,通过多渠道融资方式来满足房地产开发对资金的需求,分散和降低银行系统风险。例如,大力发展房地产信托业务,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培育和完善房地产债券市场,作为解决当前房地产企业融资困境的重要途径之一,鼓励房地产公司发行融资期限较长、低于银行贷款利率的公司债券,吸收社会分散的剩余资金进入房地产业,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积极引导国外资金进入房地产融资市场,拓宽我国房地产融资渠道等。大力推进房地产金融产品创新,为房地产开发、收购、买卖、租赁、管理等各环节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要细分市场,开发服务于不同目的和人群的产品,如低收入家庭、刚工作的青年等人群的住房金融产品等。推动房地产金融产品多元化,形成包括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企业债券和资产证券化等在内的房地产金融产品。
通过贷款证券化增加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同时有利于银行进一步扩大信贷规模,从而形成良性扩张,还可以改善银行资产负债结构,降低资本金要求。通过证券化可以将房地产金融的信用市场化,加速间接金融向直接金融的转化,使房地产金融的资金来源更加多元化和社会化,从而不仅扩大房地产开发资金的来源,还分散了投资资金的风险,促进房地产金融市场健康地发展。房地产投资基金作为一种专业从事房地产投资的基金,在国外已经得到迅速的发展,然而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一方面,尽快制定和实施投资基金方面的专门法律使国内和国际产业基金可以在房地产投资中有法可依,健康、持续地运作。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房地产投资基金推出机制和风险规避机制,降低其所承受的风险程度,鼓励房地产投资基金迅速发展起来。
4.4房地产企业自身要能够正确的认识和看待市场
我国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很多,在这种条件下,如果我们无视消费者应有的权益,不尊重市场,恶意欺骗购房人,例如在面积上作假,质量上不能保证,交房时间不能遵守等等,那么,最终会限制消费者的需求,其结果必然是大量的房子卖不出去,最后导致房地产泡沫及金融风险的产生。
房地产商必须考虑自身的规模效益问题,也就是说要加大竞争力度,要提升房地产企业规模,使一些信用度不高和不具备资格的企业退出房地产领域,目前有人反对央行关于信贷政策调整的一个理由,就是央行调整信贷的政策可能会使一些信用差,资产小的企业 退出房地产行业,认为这样的结果可能会使一半的房地产企业倒闭破产,退出房地产领域。我认为这个观点有些不妥,那些资金量不够,信用度不高的企业就是应该退出去,这正是央行规范房地产信贷政策的效
果之一,其对房地产市场的规范可以让那些守规的企业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市场收益。房地产商能够进行自律是保持房地产持续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基础,也就是说房地产商自律问题不是企业自身问题,不是这个企业自身好坏的问题,而是直接涉及到能不能防范金融风险,能不能防范房地产泡沫的社会基础的问题。
结论
2012年国家对房地产政策是坚持宏观调控的取向不变的政策,以确保公民福利政治,以保证改革脆弱期平稳过渡。我国公民对房地产的刚性需求不会变,保障性住房回暖,政策性商品房成为市场新的垄断,商品房在困难中向前。房地产金融并不复杂实际就是不同时间、空间,不同持有者之间的价值交换,在这个价值交换当中争取实行价值的最佳交换产生增值。虽然我国房地产金融存在诸多风险,存在经营行为本身不理性、不科学、不规范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房地产金融市场,但是,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控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我国房地产金融还是以良性发展为主。
参考文献
[1] 陈洪波等我国房地产金融现状及政策取向[J] 财政金融.2006,02.[2] 侯玉萍我国房地产市场现状浅析[J] Cumulative NO.157.2010.22
[3] 叶立新,黄建珂当前房地产开发投资中的金融风险及其防范 [J] 江苏商论 2007
(01)
[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 [R] 2007(05)
[5] 赵星,董晓松论我国房地产泡沫与政府宏观调控 [J] 四川行政学院报告 2008(02)
[6] 易宪容如何消解房地产泡沫 [J] 西部论丛 2007(01)
[7] 王元龙中国金融安全论 [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
[8] 潘石屹房地产市场中存在的风险 [J] 金融研究 2007(04)
第四篇:我国汽车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提纲
我国汽车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汽车金融的概述
2.1 汽车金融的定义
2.2 汽车金融的主体
3.我国汽车金融发展的历程及现状
3.1 我国汽车金融发展的历程
3.1.1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3.1.2 我国汽车金融的发展
3.2 我国汽车金融发展的现状
3.2.1 我国汽车金融现阶段的几种模式
4.我国汽车金融存在的问题分析
4.1 问题分析
4.1.1
4.1.2 品种单一,业务单一 融资渠道欠缺
4.1.3 服务网络部健全,服务质量难以控制
4.1.4 个人信用不健全
4.1.5 相关法律的不完善
4.2 制约我国汽车金融发展的因素分析
4.2.1
4.2.2
4.2.3
4.2.4
我国发展汽车金融的优势分析 我国发展汽车金融的劣势分析 我国发展汽车金融的机会分析 我国发展汽车金融的威胁分析
5.促进我国汽车金融发展的对策研究
5.1 完善信用体系
5.1.1
5.1.2 个人信用立法 建立失信的惩罚机制
5.2 建立专门的汽车金融机构
5.3 健全汽车消费信贷法律制度
5.4 丰富汽车金融的品种和业务
5.5 创造良好的汽车消费信贷环境
5.5.1 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第五篇: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推荐)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土地权利在合法的前提下进行规范有序地流转己经是农村土地制度发展的大方向,也是农村土地制度契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本文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土地流转的研究观点,然后给出了与土地流转有关的概念和理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当前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农村土地流转不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后改变农业用途,缺乏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缺乏中介服务组织,土地承包的分散性制约了土地流转等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了规范国家、集体及农户在流转中的行为,确保土地流转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培育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对农村土地进行确权颁证等建议。以期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更加有效合理。
关键词:农村土地;土地流转;问题;对策
1.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综述
1.1国外主要研究成果综述
在国外土地经济学和土地法学的研究中,很少使用农村土地流转这个概念,更多使用的是农村土地交易。国外农村土地交易中既包括农村土地所有权的买卖,也包括农村土地租赁、置换、转让等使用权的流转。
1.1.1对于农村土地交易影响因素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于农村土地交易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产权制度、宏观环境和交易费用等方面。Feder and Feeney阐释了产权清晰的土地资源对提高农业投资和农业生产力有重要作用。明确土地产权还会降低交易成本,通过把生产要素配置给最有效率的农户,形成规模经营,最终提高农业生产力。Macmillan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土地市场,认为土地可以自由交易,但是在交易过程中会发生市场失灵,造成土地利用的动荡,因此,财政部门应市特政府干预市场,以弥补市场缺陷。科斯认为交易费用就是利用价格机制的费用,是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所付出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
1.1.2对于土地规模经营及其效率的研究
土地交易(或流转)有可能导致土地集中,从而带来土地规模经营。关于土地规模经营的绩效问题,国外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Tesfaye and Adugn认为农户是否扩大农村土地经营规模与家庭可用劳动力和牲畜拥有数量成正相关,与土地质量成负相关。但是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农村土地经营规模与土地产出率成反比,即土地经营规模小的农户的土地产出率反而高于土地经营规模大的农户的土地产出率。Yotopoulos and Nugent认为土地集中并不一定带来农业生产规模收益递增,主要原因是农业技术通常具有规模收益不变或规模收益递减的特点,即土地集中并不一定带来农业规模收益递增,而且这是影响农户土地流转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1.2国内主要研究成果综述
1.2.1对农村土地流转内涵及意义的分析研究
目前的学者多认为农地流转是在不改变我国农地所有权及农地用途的情况下,农民将自己拥有的土地使 2 用权从承包权中分离开来有偿或者无偿的转移给亲朋或者其他农户的行为。罗必良(2008)将土地看作生产要素,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是土地路转的本质属性,土地流转将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经营、剩余劳动力利用以及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一体性地完成。蒋满元(2010)经研究认为目前的农地流转是在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行的,可优化配置现有分散的、细碎化的农村土地资源。
1.2.2对农村土地流转模式与特点的分析研究
周红波(2011)通过对我国农村土地产权的历史沿革、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和制度规范、广西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建设的实践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农村土地流转总体情况的研究表明,经济发达程度越高的地区,土地市场发育相对较好,土地流转机制也相对较完善,发生流转的农地面积比例也较高,而流转的形式则主要有租赁、转让、转包、入股、四荒拍卖、互换等形式。庞宏(2010)指出在我国特定国情约束之下,市场机制是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最佳选择。
1.2.3对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及原因的分析研究
覃事娅(2009)从转出方、转入方、基层政府三个方面分析了制约农地流转的主体原因,转出方认为放弃土地后缺乏生活保障、流转土地时的补偿过低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困难因此不进行性土地流转;而转入方认为整理细碎化的、分散化的农地成本过高、双方信息不对称往往有损害其利益、农资成本居高不下以及缺乏信贷支持以扩大生产规模导致其交易成本过高而不愿转入土地;基层政府的越位与缺位又引发政府方面的原因。史志强(2010)等认为我国农村土地对于农民具有的双重功能:生存和社保的功能制约了农地流转;制约因素包括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制度因素。韩若冰(2012)利用产权理论中的交易成本来研究其对农地流转的影响,从交易主体、流转组织形式、租佃合约安排、交易量及交易价格体系四方面具体分析了交易成本对农地流转的阻碍,认为交易成本过高抑制了农地市场的需求,使中介组织更为有效,使农户趋向于选择短期租约,总量成本的增加也极大地降低了交易量,降低了农地的资源配置效率。
1.2.4对农村土地流转驱动力的研究
邵书慧(2005)指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外因内因的共同作用,土地流转的发展也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文章指出了土地流转的内部动力与外在动力,各有五点,分别是,内部动力:每亩农业纯收入,非农就业率,政府干预,人均承包土地面积,农民受教育水平。外部动力:农业新技术应用需要农地流转,WTO促进农地的流转,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农地流转,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使农地流转。黄贤金(2008)3 分析了农地流转的内在和外在驱动力,认为农地流转的内在机理包括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经营规模、转移安置富余劳动力、转变农地功能而外在机理则有价格机制、利益诱导机制。康雄华(2011)认为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是部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提升,推动了农地流转。杨德才(2012)从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农户经营土地的机会成本高、农业生产本身高风险、农业生产的比较利益低三个角度分析了农地流转的驱动力,他经过研究认为采用新生产技术并拥有较高生产经营能力的农户使土地的边际产出提高,这一部分农户愿意转入土地扩大经营规模。
2.农村土地流转相关理论及概念
2.1农村土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农村土地,是指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 农村土地是一个内涵较为宽泛的概念,按农地的用途,可将农地分为农业生产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而本文的研究对象仅限于农业生产用地
2.2农村土地流转
所谓农村土地流转,指的是农村家庭承包的土地通过合法的形式,保留承包权,将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行为。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模式。农村土地流转其实指的是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2.3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质
土地流转的本质是对土地资源进行重新配置。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质是对承包地使用权的重新调配。据我国《宪法》修正案和《土地管理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出让、出租、抵押和转让。承包地的使用权是一项权利束,承包方不仅拥有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对承包地进行经营、支配的权利,还拥有对农地的部分剩余索取权和依法处分权。在承包期限内农地的使用权可以转让,但承包期结束后,承包方需将承包地交还给发包方,在下一轮承包期内,各集体成员的承包地一般会发生变化。因此,农户能够流转的只是本轮承包期剩余期限内的土地使用权。
2.4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形式
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类型为转让、互换、抵押、出租、转包、借用、入股等方式。
3.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总书记在2013年7月下旬的湖北视察讲话中要求,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解决处理好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者之间的关系,土地流转要尊重土地流转双方意愿,守住耕地红线,保障基本农田、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但是,当前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己经严重影响了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健康发展。
3.1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不规范
3.1.1政府垄断了农村土地流转市场
由于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过程中政府、集体的权力不能得到很好的约束,地方政府在利益的驱逐下对农地使用权流转进行过多干预;并且一部分村干部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官本位思想严重泛滥,缺乏民主法制意识,对农户承包经营权的保护不够重视。导致农村土地流转价格普遍偏低,一些村干部在农地流转过程中以权谋私、暗箱操作、不按法律程序办事,随意调整或者收回农户承包地。政府和集体的垄断行为严重侵害了农户的利益,加深了农户与政府、村集体之间的矛盾。
3.1.2农村土地非正式的流转过程中行为不规范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过程中的非正式流转所占比例较大,非正式流转一般由农户自发进行。由于农户对土地流转的法律知识缺乏,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得到很好普及,以及提供相关法律服务机构的缺乏,导致这些自发的土地流转随意性大,不稳定性强。农地流转中有近半数的农地流转没有约定流转期限,并且绝大部分的农地流转都未签订书面合同。即使签订了农地使用权流转合同的,也没有统一的格式,对流转时间及双方权利与义务的要求不够详尽,甚至有的合同条款违背现行法律要求。这些不规范的农地流转行为导 5 致农业生产条件差,生产成本过高,农民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加上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农产品价格走低,各种自然灾害的频发,农业效益明显下滑,农户的生产积极性被严重挫伤,长久下去则会影响农业生产的稳定。
3.2农村土地流转后改变农业用途
尽管政府出于扶持农业的目的,曾多次提高粮面油为代表的农产品价格,但土地承包经营投入很多、种田效益产出较少,城镇化的发展促使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造成留守老人、妇女不愿种地、不能种地,并且农产品需求缺乏弹性,在来自市场风险、大自然风险以及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上等多因素综合作用下,从事农业的获利空间十分狭小,多数农民趋向于把劳动时间和资金投向非农行业。从事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大、利润少的特点,使土地流转后获得上地经营权的受让方很有可能把所承包的上地改作它用。在很多农村土地流转后,一般用作了木材市场、建材市场,还有建楼房以用于出租。土地流转后改变土地用途会导致土地质量下降,这样做缺乏耕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3.3缺乏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限于城镇地区,城镇居民有健全的养老和医疗体系,但农村地区相对薄弱,覆盖面窄、发展层次低、发展不平衡,社保资金短缺。农村居民基本上得不到像城镇居民一样的医疗、养老和保险,目前保障水平也较低。现有的“新农合”和“新农保”,也存在报销力度小,60周岁以后领钱少的情况;“低保制度”和“五保制度”也有对象的限定。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覆盖到农民,普惠性的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广大的农民无法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所以,土地在为农民提供资源的同时,带来一定的收入,更加承担着重要的社会保障功能,一旦外出打工的农民年老或无法再从事体力性的劳动,不得不回乡继续的耕地的时候,土地的保障功能更加体现出来,因为他们虽然没工作、但是有上地可以依赖,有土地意味着有粮食、有吃饭,就有人生的希望,还可以继续为家庭提供收入,供子女上学、结婚、购买家电等花销,这导致农民不愿意不可能放心的进行土地流转。
3.4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缺乏中介服务组织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中介组织是介于政府和农地使用权流转主体之间的媒介,可为农地使用权流转提供农地的供给和需求信息,还能提供政策咨询、金融借贷等帮助,不仅能够有效减少农地使用权流转中所需交易成本,还能帮助流转主体规避流转中的风险。我国农地使用权流转中介组织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中介组织 6 的数量少,质量参差不齐。现有中介组织的作用也多流于形式,使得流转主体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得不到改善。中介服务组织的缺乏使农地供需信息不对称,导致土地流转过于分散。分散的流转形式是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主要制约因素。只有实现农地由散户向大户的流转才能形成规模经营。但散户与大户之间,无论是在生产和经营管理方式上,还是在土地流转的供给与需求信息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流转过程中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散户普遍认为把土地流转给亲戚或朋友比较可靠,但这样的流转无法实现成片经营;大户需要成片的农地,但相邻农户不一定会将土地流转给该农户。我国农地使用权流转的中介组织十分缺乏,导致了供求双方信息流动受阻,造成较高的土地流转的交易成本。
3.5土地承包的分散性制约了土地流转
为了避免矛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之初,不论鱼塘、旱田、水田,还是草滩、山林、荒坡,一律根据地势、地力优劣进行平均分配,这样就造成了土地经营范围的分散性合细碎化。上世纪末多数地区采用直接延长承包期的方法进行第二轮土地承包,分散承包出现的土地细碎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土地流转仍比较困难,加之部分基层干部少害怕麻烦,土地流转进程从而被影响。
4.健全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
4.1规范国家、集体及农户在流转中的行为
规范国家和集体在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中的越位行为,要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明确政府的管理范围,转变管理方式,实现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1)政府要完善农地流转市场体制建设,坚持市场化原则,使市场在农地价格的制定中发挥基础作用,防止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借农地集体所有的名义,强制推行农地流转。市场在农地使用权流转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是实现农地资源合理配置、保证农户获得级差地租的根本途径。
(2)政府要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进行宏观调控。对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对农田、工业发展区、居民住宅、以及公共服务区等进行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并完善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制度建设,对所辖区域内的土地进行总体规划。
(3)政府应坚持自愿原则,改变使用行政命令强迫农地使用权流转的行为。使农户在土地的承包期内,在不改变土地使用方向的前提下,可依法有偿地进行土地流转,拥有土地的自主经营权、流转权和收益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和阻碍农户流转土地。
(4)政府应履行好服务职能。政府要做好政策导向工作,为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服务对象上,要加强对发包方和承包方的服务,为其提供流转信息和法律咨询等服务。在提供流转信息服务方面,政府可为农户提供土地供需信息、参考价格,并为承包方提供资金、技术的支持。在提供法律服务方面,政府应加强农户的相关法律法规普及工作,规范流转主体的行为,指导农户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书面合同,载明土地流转形式、数量、年限、条件和双方的权利、责任、义务,合同由乡镇农经站鉴证;对存在手续不完备等问题的己流转土地,须重新商议,完善合同;还可为流转主体提供代拟合同的服务。
4.2确保土地流转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地不但是农民最基木的生产资料也保障和社会保障,是农民最大的利益所在是农民最基木的生活也是农村最大的稳定因素。因此,必须尊重农村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尊重上地流转的内在规律,尊重农民的意愿,从该地的实际条件出发,因地制宜,稳妥推进上地流转。当地政府应该实行上地用途管制。土地用途管制的核心是依据上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批各项建设用地,不得改变规划用途。总之,农村城镇化对上地的需求,本质上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需求,不能因土地流转而改变土地用途。因此,必须遵循土地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规律,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约每一寸土地,从而达到优化上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以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并且,贯彻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坚持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和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兼顾的原则,根据不同的土地类型、区位条件,使地的价值得到较为客观的体现。
4.3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1)完善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城乡二元制度。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农村户口与城市户口在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方面有着不同的待遇,农民工放弃原有的土地权益在城市生活,但却无法获得城市居民相同的待遇,成为游走在城市和农村的“边缘群体”。这种农村劳动力的非实质性转移不仅会阻碍我国城镇化进程,也会阻碍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进行。因此,要降低农户对土地的依赖,就要加快对现行户籍制度的改革,逐步取消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的区别。另外还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政府对农村的医疗、养老保险的投入补贴。
(2)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还需要社会力量的帮助。政府可联合社会培训机构,按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方向制定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劳动力转移就业与技能配套培训内容;地方政府应给予此类社会培训机构以政策优惠和倾斜,要充分调动社会培训力量的积极性,鼓励开展多层次、多门类、多渠道的技术教育培训,增强农户的就业能力来降低农户对土地的依赖。
(3)加快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政府需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信息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高效合理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经历系统而复杂的过程,政府不仅需要联合社会力量对劳动力转移前进行培训,使其具有基本劳动素养,还需提供劳动力转移的中介服务,建立企业与农村劳动力联系的桥梁;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信息、就业信息及就业后的社会医疗保障等合法权益的获得也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支持。
4.4培育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
加强农地流转在中介组织的建设,应该在提高现有中介组织质量的同时,丰富中介组织的种类。
首先,改革现有的中介组织。现有中介组织应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丰富专业人员的种类。在土地评估勘测方面、农业技术方面、网络信息收集方面以及金融、法律方面都应具备相应的人才,以其专业的素质来保证中介服务组织运作的规范化;另外,中介组织还应具备独立动作的能力,在政府、集体和农户三者之间能够保持中立的态度,以市场为导向,为农地使用权流转提供最真实可靠的信息。
其次,鼓励发展多种性质的中介组织。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应更多地尝试建立自发性和金融机构性质的中介组织,自发性组织相对于政府建立的中介组织而言,有更强的独立性和市场性,有利于市场机制在流转中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而金融机构性质的中介组织更有利于承包者在农地使用权流转和经营的过程中得到资金支持,缓解我国农户资金短缺的情况。同时还可加强虚拟的网络中介服务组织的建设,利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为农地使用权流转提供更便捷、高效和专业化的服当然在此过程中需要加大对网络服务组织的监管,防止网络诈骗的发生。
4.5对农村土地进行确权颁证
解决土地流转双方之间纠纷的前提在双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较为明晰,当前土地流转双方之间仅凭口头协议的原因在于所在地区没有对土地进行确权登记,仅在当地村组内具有一定的效力,双方知根知底,知道那一块土地属于自己,但是在外来承包人员介入时,村组内部的熟人社会就被打破,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就必须要相关的权利证件要证明自己的权利,因此,要想有效的推进土地流转,必须对当前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确权并颁证。我国的土地确权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五年之内全国的土地都会实现确权颁证。土地确权要对现有土地的“四至”进行界定,按照实际情况进行确权、颁证和登记,把每个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落实到具体的地块,并依法与农户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发放证书,对土地承包的档案资料进行备案以备查,逐步实现土地流转的规范化。从而有效解放农村劳动生产力,调动农民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保障农村的土地流转权利,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将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推动城镇化的进程。
结
论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而土地作为农民赖以存在的根本,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所在。农村土地使用权利的自由流转己经是当代农业发展的趋向,然而我国现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还很不完善,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无法满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实需要。这样的现实状况,对于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是不利的。对于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本文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当前我国农地使用权流转所面临的困境,得出了以下结论:为了保证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健康发展,应该规范国家和集体在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中的越位行为,要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明确政府的管理范围,转变管理方式,实现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不能因土地流转而改变土地用途,必须遵循土地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规律,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约每一寸土地。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地流转在中介组织的建设,提高现有中介组织质量的同时,丰富中介组织的种类。对农村土地进行确权颁证。
总而言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重要而且复杂的博弈。它直接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尤其是影响着农民的基本权益的保障。因此要建立起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参考文献
[1]史志强.国外土地流转制度的比较和借鉴[J].东南学术,2009,(2).[2]康雄华.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与土地使用权流转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7.[3]郝焕明,土吉恒.黑龙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及存在问题[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0(3).[4]赵迎红,侯新军.文登市宋村镇农村土地流转探索[J].山东国土资源.2013(12).[5]李文政.论优化农村土地流转中政府的管理职能[J].改革与战略.2011(7).[6]史志强.中外土地流转制度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7]周奇.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研究[D].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8]李文政.农村土地流转的理论审视与现实路径解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9(12).[9]李长健,徐丽峰.农村土地流转中基层权力主体的作用[J].长安大学学报,2009(3).[10][英]马歇尔,朱志泰译.经济学原理(上卷)[J].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1]李长健.农村土地流转国内外研究综述与展望[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4).[12]祝金甫,冯莉.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1(08).[13]刘韶华.浅议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09(29).[14]韩永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5]陈永志、黄丽萍.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动力、条件及路径选择[J].经济学家,2007(1).[16]史志强.国外土地流转制度的比较和借鉴[J].东南学术,2009(2).[17]周玉.农地流转中农民权益保障问题探析[J].广东土地科学,2009(1).[18]曾新明,侯泽福.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之法律研究[J].农村经济,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