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部启动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的“白皮书”
一部启动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的“白皮书”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核心。坚持“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落实“人才强国,效能为重”的人才观,激发人们的创造活力。请看:
“People-oriented” is the cor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To insist “Human resources is the first” concept, and to implement “Develop China by Talent, efficiency is the most important” notion, in order to create people’s energy.please read:
小引
在我的案头置放着一部白色封皮、大开本的《海淀人才发展报告》,副题是《海淀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专项课题成果汇编。利用春节长假,翻阅一过,并精读了其中的诸如“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等部门的专题文章,深感是一部研究人才建设难得的“白皮书”,具有“权威性、研讨性和实践性”。专家们围绕着――“加快改革与发展,努力培养和集聚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着力研发和转化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全面提高中关村科技园区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推动科技园区的科技发展和创新,在本世纪前20年再上一个新台阶,使中关村科技园区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样的既定方针,坚持“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指导思想,提出很多具有远见又切实可行的建言。这部“白皮书”的魅力,就在于作者像伯乐寻求千里马那样在茫茫人海中与你一同寻觅当今时代的“领军人才”。沿着这条清晰的“路线图”,仿佛嗅到了中关村兔年春天的气息,边读边记,边思边议,于是就有了这篇学习笔记。
现实篇:“核心区就是海淀区,海淀区就是核心区”
2009年3月,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批示。是年4月1日,北京市做出加快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批示。从此“核心区就是海淀区,海淀区就是核心区”的融合理念,不胫而走,深入人心,视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总目标、总方向、总基调”。
“功能拓展任重道远”。拓展什么?概言之就是“拓展面向全国和世界的外向经济服务功能,推进科技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高端产业,为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做出贡献”。基于此,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的要求,海淀区的功能定位十分明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之一;国际知名的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聚集区;国内知名的文化、旅游、体育活动区。由此而细化为,北部新区为“中心城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高新技术研发与创新的重要基地”、“城市西北部重要的旅游区”。于是,海淀区的任务“光荣而艰巨”、“任重而道远”,专家们设计出美好的发展“蓝图”――
海淀区肩负着开发首都最发达的科技资源与发展成果,并将这些科技资源加以集成与应用,推进科技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包括软件、集成电路、新一代移动通讯、计算机与网络、光电显示、生物医药、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及资源循环利用等产业;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发挥高端科技资源服务于全国和世界的外向经济功能,包括科技研发产业、数字娱乐、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等;开展重点产业核心和共性技术攻关,推动在核心技术领域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力争在若干重点领域实现突破。
面对当今的世界潮流,实现“把中关村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任务,必须看到海淀区还有很大的差距和不足。专家给出两点中肯的建言:一是“从国家层面考虑,我国科技水平与国际还有很大差距,关键核心技术、核心品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还很小,主要原因就是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少。”二是“从地区层面看,全国各地都在抢抓发展机遇,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抢占制高点,形势逼人。”
何以解忧?志在得人。惟有在人才资源上抢得先机并超常发展,才能实践美好愿景。
战略篇:人才强国,效能为重,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胡锦涛总书记与时俱进,在继承“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科教兴国,创新为本”理念的同时,科学地提出“人才强国,效能为重”的人才观,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完美结合,形成当今振兴中华的指导方针。
海淀区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造就以创新创业和产业领军人才为核心的规模合理、结构优化、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围绕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确立海淀区人才竞争力全国最优,为推动海淀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协调进步,把海淀建设成为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首善之地提供关键的智力支持。
海淀区勇为人才建设“第一个吃螃蟹”的实践者,具有四大“特征”:“理念要特,体现人才优先;机制要特,创新制度改革;政策要特,市场与政府相结合;分配要特,采取特殊的分配制度。”只要坚持下去,落到实处,可以预期,定然会达到“出机制、出人才、出成果、树标杆的目的”,从而发挥“示范作用”。从专家的研发建言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组完善的理性思绪:“创新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引入机制”,“创新完善重统筹求共享的人才使用机制”,“创新完善多渠道多形式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完善分类别促活力的人才激励机制”,“创新完善动态灵活的人才配置机制”。
尤其令人耳目一新的“核心区人才创业港”,更具有独树一帜创新的意蕴。海淀核心区的“引智”理念,体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务实精神,创新人才引进方式,畅通人才引进渠道,建立核心区人才“创业港”。“港”者,“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之谓也。其实,又何止是核心区的“人才创业港”,势必要为北京市乃至全国集聚、培育、输送人才。这个“人才创业港”表现出“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筑巢引凤”的真诚。也是真正地把“人才强国,效能为重,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思想落到了实处。
求实篇:“海纳百川”博大胸怀靠“脚踏实地”支撑
如果把中关村喻为“科技圣地”,那么海淀园就是“创新沃土”。海淀核心区的创业者用“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播种“梧桐树”,营造人才生态园,吸引凤凰来仪。业界专家们集思广益,提出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的落实方案,诸如:“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建立核心区人才改革试验区”;“加强人才引进,建立核心区人才创业港”;“进行人才细分,优先开发科技创新人才”;“优化人才结构,优化人才配置水平”;“改善人才环境,营造海淀区人才生态园”。
海淀区政府为实现宏大的人才培育规划,实事求是地制定多项具体目标和实施办法。对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管理骨干、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文化创意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国际化人才等,都拟定出发展目标和制定出具体措施。
“整合区域人才资源计划”。按照“多种形式、多方协作、先易后难、逐步推行”的思路,实现“用活、用好、用足、用实各类人才资源”,形成高效“双赢”的局面。
“建立‘海鸥人才’信息库”。这是深化改革开放、大胆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体现。“海鸥人才”系指来自中国,曾在或仍在发达国家留学或工作,经常往来于中国和海外之间,从事各种交流和技工贸工作的人才。他们多具有高知识结构和国际视野,更熟悉国际化的发展方式,具有一定的资金、技术和人脉资源。正如业界专家们所言:随着国家人才政策的更加务实,从强调“回国服务”渐变成“为国服务”,从强调“人的回归”演变为“才的回归”,“海鸥形态”存在已然成为吸引海外人才归来的一种重要方式。海淀区采取人才循环流动的重要战略,能够大大缩短核心区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结合核心区的现状,紧紧围绕重点行业、特色产业、重点学科、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工程、关键技术,推行以“项目+人才”为主的引才招智方式,有计划、有针对地吸引“海鸥人才”迅速建立一个动态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掌握海外人才情况。这一政策的出台体现出“信任、宽松、灵活”的务实精神,“心怀祖国,何必论大洋东西”,“两情久长,又何必朝朝暮暮”。实践表明,“海鸥返乡”也好,“海龟回游”也罢,他们为中关村的建设发挥着“引智”“招财”“领军”的重要作用,已经赫然写入改革开放的史册。
“透析‘旋转门’构建智库”。“旋转门”的概念是“拿来主义”思维的杰作,原指西方国家的精英人士如走“旋转门”一样在部门之间有规律的流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业界专家们正是研究分析“旋转门现象”后,提出了海淀核心区构建人才“智库”的策略。
“智库”作为旋转门,是一个人才培养和交流的平台。“智库”是网络社会各个阶层精英群体的“俱乐部”,充当人才流通的“中转站”;“智库”既为前政府官员提供发挥才华的平台,又为新政府决策机构输送储备干部。“智库”通过承接政府部门相关研究课题来实现自身研究型人才的历练和培养,成为政策研究型人才及未来决策者的培养基地;“智库”在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中作用越来越明显。基于这样的理念,专家们建言:“核心区肩负着先行先试、创新引领和积极带动作用,需要进行相关方面政策的研究和探索,以提出合理、前瞻的决策。通过招募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等各领域的优秀人才建立‘智库’,既为海淀区科学发展提供了有效政策,也是海淀区高级人才储备的资源平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欣慰地看到,“智库”思维越来越受到重视,尽管“小荷才露尖尖角”。
借鉴篇:知不足而思进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不足而思进取。在这部“白皮书”中,有一篇《海淀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研究》的文字,在深入地分析海淀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现状后,中肯地解剖了存在的不足。主要是:“人才的引进、使用、激励培养还处于传统的粗放型阶段”。需求目标不尽吻合、激励机制不够健全、评价考核系统不完善、继续教育力度不够等。“核心区优势没有充分发掘出来,人才分布不尽合理,供求矛盾依然严峻”。特别是城市承载能力有限,人力资本投入不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走出国门,放眼全球,吸纳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业界专家提出向“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人才战略”借鉴的建言。
美国硅谷――研究型大学合作和硅谷文化。一是“研究型大学提供了硅谷创业发展的技术支持和人才基础。硅谷重要的成功经验之一,就在于始终坚持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的相互依赖、有机结合和高效合作”。二是“独特的区域文化为硅谷崛起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鼓励创新和冒险并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平等竞争和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是促进硅谷成功的灵魂。
印度班加罗尔――重视人才培养和交流。印度高校十分重视软件人才培养,每年培养出不少于6万名软件人才,半数集中在班加罗尔。硅谷软件人才有38%来自印度,目前开始出现人才回流,带回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印度软件事业的发展,始终居于世界前端。
台湾新竹――引进与培养并举。新竹科学园区为吸引海外人才回归台湾创业,热情邀请在硅谷的华人技术人员参观新竹,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硅谷华人把大量的技术、资本和管理经验带回台湾岛内,允许并鼓励“海鸥”在硅谷和新竹之间飞翔自由,取得了“双赢”的效果。同时,新竹工业园也十分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鼓励企业与高校密切合作,带动台湾科研成果转化;促进技术创新能力开拓,带动工业园区高科技产业发展。
“见贤思齐,万里犹比邻”,借镜兄弟城市经验。近年来,国家推出多个区域规划改革试验区,诸如国务院批准“武汉东湖高新区为国家第二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提出打造“第二中关村”的口号。海淀核心区十分重视研究并借鉴“国内其他城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经验”。
善用区域优势的上海经验。根据建设现代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发展定位,上海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建设国际人才港,激发移民城市的活力。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提升人才开发的国际化水平,拓展人才开发的国际化空间,吸引和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为实现这个战略目标,上海启动并实施包括领军人才开发计划、公务员素质提升计划、人才培养改进计划等在内的七大计划。据此,上海将加大紧缺人才培训力度,还将加速人才集聚工程,建立智力输出、合作培训、人才交流的区域开发机制,广泛开展与全国各地的人才合作。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上海将形成以长江三角地区为基础,与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珠三角地区以及全国其他地区人才交流互动、协调发展的局面。在海外人才引进方面,实施具有战略意义的“万人集聚工程”。
旨在统揽全局的广州经验。广州凸显人才整体开发战略:一是“目标的整体性”。即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才资源开发放诸全市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二是“部署的整体性”。即进行人才开发全面部署,既抓普及性的国民教育,又突出抓好高级专业人才特别是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三是“政策的整体性”。即着重营造一个“引得来,留得住”有利于拴住人心的政策法规环境,借鉴国际惯例种好“梧桐树”,打造宜居环境。
海淀作为首善之区的核心区,“知不足而思进取”,虚怀若谷,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一种“智慧成本”的投入,定然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编稿人语
柳传志堪称当代伯乐
刚刚读完这部厚重的培养领军人才的“白皮书”――《海淀人才发展报告》,又传来令人欣喜的消息:“海淀核心区开展引进人才试点,为企业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251人。共有36人入选中央‘千人计划’,66人选入北京市‘海聚工程’,数量位居首善之区第一。”掩卷凝思,蓦地想起“联想帝国”的缔造者柳传志的名言:“办企业就是办人。”柳传志对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缘于他对“以人为本”的深刻理解,结合联想的创业实践,而生发出具有独到见解的“柳氏人才观”。
兵书云“欲知战事者,必先知人事”。柳传志笃信“得人者事业兴”的朴素真理,深刻理解“人才”是事业成功的首要条件。“柳氏相马经”中,既尊重“孤独战士”独自完成使命的“侠客”,也看重能够带领属下敢于冲锋陷阵的“将才”,更是器重高屋建瓴统领全局的“帅才”。
柳传志自身就是百年难得的“帅才”,志存高远,惜才如命,育才有方,“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身体力行,“引而不发,跃如也”。他实践“扛起民族工业这杆大旗,将联想办成‘百年老字号’”的远大理想,靠的就是实施“人才战略”。柳传志“瞎子背瘸子”的产业发展战略,其本质是“人才优势互补”。“田忌赛马”的产品开发理念,凸显用人的智慧。“茅台酒卖二锅头价”的营销策略,蕴含“广开才路”的思维。联想的每一个传奇故事,都传递着一个理念――“做企业需要的是一种特殊才华”。“不会培养人才的总经理绝不是合格的总经理”。柳传志的“人才观”和用人实践是这部“白皮书”的最好佐证。
加快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当是海淀核心区重中之重的任务。海淀区区长林抚生同志明确要求,“落实人才特区建设扶持政策,实施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加快建设世界人才高地。”惟此,才能把“千人计划”、“海聚工程”落到实处;为此,我们也就更需要有更多的像柳传志这样的新时代伯乐问世。
第二篇:京中关村深化人才特区建设的探索及启示
京中关村深化人才特区建设的探索及启示
2013-01-30
2011年,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实现了高起点开局,将近两年来,中关村在人才体制机制建设上积极开展“先行先试”,从人才的成长链条入手完善人才政策扶持体系,探索服务企业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推动人才特区建设打开新局面、取得新成效。
2011年3月,中组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5个中央单位与北京市联合印发《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在中关村示范区范围内实行特殊政策、特殊机制,打造国家级人才特区。2011年,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实现了高起点开局,有力地推动了中关村的发展。
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不仅是中关村示范区建设中的大事,同时也是国家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的重要举措。2012年,中关村在人才体制机制建设上积极开展“先行先试”,从人才的成长链条入手完善人才政策扶持体系,探索服务企业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推动人才特区建设打开新局面、取得新成效。
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从人才的成长链条入手完善人才政策扶持体系
依托高校,开展在校大学生创业培训活动、加大对海归人才的创业支持力度、针对海内外优秀创业人才推出雏鹰人才工程是中关村完善人才政策扶持体系的三个环节。
中关村将创业的主体划分为在校大学生、初创企业人才、海归人才、雏鹰人才、高端领军人才等系列,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人才专项工程,制定、修订相关制度文件,努力构建覆盖人才成长链条的完整的人才政策扶持体系。
——开展在校大学生创业培训活动
为做好中关村人才特区高层次人才后备梯队建设,中关村管委会联合北京市教委、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依托高校,开展了在校大学生创业培训活动。
一是组织李彦宏、张朝阳、俞敏洪、柳传志等企业家到十所高校开展校园巡讲活动,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
二是针对有创业意向及参加过创业大赛的大学生,开展创业知识集训和创业导师“一对一”对接辅导活动。
三是提供“招聘-培训”人才培养的一条龙服务,组织创业企业走进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展人才招聘活动,并对新招聘人才开展入职培训。
——加大对海归人才的创业支持
2012年10月,中关村管委会印发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海归人才创业支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大了对海归人才的创业支持力度:
第一,对于2011年1月1日以后成立的海归人才企业,经中关村管委会认定的天使投资机构、创业投资机构、风险投资机构或留创园等其中的两家共同推荐,给予创业启动资金支持。
第二,支持创办时间在五年以内(可适当放宽)的海归人才企业向合作担保机构申请贷款及担保,并对其费率进行补贴。
第三,支持重点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各类海归人才创业服务机构在海外设立创业服务机构。
——推出雏鹰人才工程
雏鹰人才工程是中关村人才特区针对海内外优秀创业人才推出的创业扶持工程。2012年10月,中关村管委会制定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海内外优秀人才创业扶持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支持雏鹰人才到中关村创办企业。雏鹰人才工程的主要内容是:一是以人才为切入点,探索运用市场机制选人才。中关村对雏鹰人才的认定采取市场化方式,由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投资管理机构推荐雏鹰人才,前提条件是投资机构承诺或已投资雏鹰人才创办企业的占股比例不低于10%或者投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
二是区别于以往只针对已落户中关村的人才进行评选的模式,雏鹰人才采取先认定(可函评)后支持的新模式。
三是整合资源,中关村管委会与北京相关区县政府、高校、大型企业或中介组织等机构共同建设雏鹰人才创业基地。
四是减免费用,减轻雏鹰人才创办企业初期的资金压力。经认定的雏鹰人才可一次性获得3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雏鹰人才创办的企业优先入驻雏鹰人才创业基地,享受不超过10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3年内免收房租。
——完善产业与人才的对接机制
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需求,中关村实施了“产业集群人才聚集计划”,绘制重点产业领域人才全球分布图,形成人才定向寻访机制。2012年,中关村管委会在澳大利亚悉尼和比利时布鲁塞尔设立了人才联络处,首批聘任10名在澳华人高端人才担任北京市政府“海外人才工作顾问”,探索了寻访和延揽海外人才的新途径。作为中关村延伸到国外的“触角”,中关村瀚海硅谷科技园于2012年6月在美国硅谷成功开园,今后将引导和帮助海外高端人才尤其是海外留学人才归国创业,为中关村人才特区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探索服务企业新模式,全面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实施“孵化+创投”模式,积极拓展与丰富服务工作内容,助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初创企业的发展壮大。
——拓展创业孵化服务内容
中关村有100余家创业孵化服务机构。在中关村管委会的统筹安排下,创业孵化服务机构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机制,实施“孵化+创投”模式,积极拓展与丰富服务工作内容,创新服务手段,通过建立投融资服务平台、中介服务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产业化基地、产业联盟和组织企业家沙龙、创业导师培训、项目推介会等,为入园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创业者向企业家转变,助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初创企业的发展壮大。——引导和支持新型创业服务组织发展
中关村近年来涌现出以创新工场、车库咖啡、常青藤创业园、亚杰商会、创业家、创业邦、联想之星等为代表的新型创业服务组织,服务范围涉及项目发现、团队构建、企业孵化、后续支撑等环节。
为进一步健全创业服务工作体系,中关村管委会将不符合国家孵化器认定条件的创新工场、亚杰商会、创业家、创业邦等新型创业服务组织认定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型孵化器并纳入中关村创业服务支持体系。创新工场、车库咖啡等新型创业服务组织采用早期投资+全方位孵化服务、创业者开放服务平台、创业培训辅导等孵化模式,推动各种创新要素快速融合,孵化和培育早期项目和“专特精新”小微企业。
——建设高端人才创业基地
2012年5月,中关村管委会、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和北京科技大学共建的“中关村高端人才创业基地”正式揭牌。截至2012年年底,已有70多家研发机构或创业企业进驻高端人才创业基地。中关村正在筹划新建2~3个高端人才创业基地,实现高端人才和高端项目的有效聚集。
构建多层次人才培训体系,提高人才培养效益
做好海归人才培训和企业家党校班培训工作、拓展培训渠道、搭建并运营中关村创新创业人才网络培训公共服务平台,提高人才培养效益。
一是继续做好海归人才培训和企业家党校班培训工作。中关村创新创业(海归)人才高级培训班(简称“中创班”)已举办四期,累计培训145人。中关村企业家党校培训班已举办五期,186名中关村重点企业的企业家接受了培训。
二是积极拓展培训渠道。中关村管委会委托北京教育人才培训中心举办了“中关村留学人员创业企业新入职员工培训班”;委托中关村IT专业人士协会面向园区企业开展了10期培训活动。
三是搭建并运营中关村创新创业人才网络培训公共服务平台。平台于2012年2月正式与中关村管委会官网链接。截至2012年年底,该平台共梳理并发布政策解读、人力资源管
理等课件30门(74学时),完成了108家“企业网络学院”的安装,为中关村企业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培训服务。
中关村深化人才特区建设的启示
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完善人才政策扶持体系和培训体系、向市场要人才等三项措施势在必行。
——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是新形势下的客观要求
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我国亟需实现由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源红利的转换和升级。中关村要建设好人才特区,进一步发挥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必须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研究、设计、制定、落实一些有重大突破性的政策。在新的形势下,中关村在人才体制机制建设上积极开展“先行先试”,完善产业与人才的对接机制,充分发挥了聚集人才、创造经验、辐射带动三大功能,取得了新的突破。——要不断完善人才政策扶持体系和培训体系
中关村努力把握人才规律,按人才规律办事,开展了在校大学生创业培训活动,实施了雏鹰人才工程、产业集群人才聚集计划等一系列重大人才专项工程,构建覆盖人才成长链条的完整的人才政策扶持体系,分门别类地为在校大学生、初创企业人才、海归人才、雏鹰人才、高端领军人才提供支持,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与此同时,中关村积极构建多层次人才培训体系,提高人才培养效益。中关村完善人才政策扶持体系和培训体系的做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要探索运用市场机制选人才
目前,我国各地引进创新创业人才主要是通过定向引进、以才引才、公开招聘、海外联络处或外事部门推荐、组团到海外招聘等方式,政府部门或开发区、高新区发挥着主导作用。为进一步拓宽引才渠道,提高引才效率,中关村探索运用市场机制选人才,由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投资管理机构推荐雏鹰人才,中关村管委会选聘并委托专业投资管理机构为雏鹰人才创业提供服务支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的基础性作用,用市场机制选人才,是我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从这方面来说,中关村的探索具有引导作用。
作者: 来有为 王佩亨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01月30日
第三篇:关于“人才特区建设意见”座谈会工作简报
关于“人才特区建设意见”座谈会工作简报
为贯彻落实全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加快高新区人才特区建设,进一步推进高新区人才工作政策和体制创新,充分发挥人才在高新区经济发展及科技创新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由哈尔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成立的“人才特区建设调研组”于2012年6月26日上午9点,在高新区管委会323会议室召开“关于建设人才特区意见座谈会”。会议由高新区人力资源管理局局长于广久主持。
此次座谈会邀请了博实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哈高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恒通排水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19家高新区企业参加。座谈会开始后,首先由于广久局长简要地介绍了此次出席会议的“人才特区建设调研组”领导和高新区企业代表,并提出希望出席的企业代表可以畅所欲言。在整个座谈会中企业代表积极发言,针对人才引进、引进后又该如何留住人才等方面进行了畅谈。企业表示,人才工作是一个系列流程的工作,不单单只是引进人才,而且要做到引进后留住人才。在听到要建立“人才特区”的消息后企业很是兴奋,认为“人才特区”就应该要有特区的政策,要为人才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和人文环境。有些企业认为:人才不只是具有高学历,工作能力更是要强,只有这样才能被称为是人才。而有些没有高学历的人才在引进后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如户口、住房和交通等,致使人才留不下。只有政府在出台实施人才工作的配套政策后,才能更好地吸引人才。
座谈会持续了2个多小时,虽然时间不长,但是企业代表都对自己能够说出自己的心声而感到愉悦。在座的各位领导也对企业提出的问题表示重视,也希望企业在遇到问题时能够来找到高新区,高新区会积极的想办法为企业解决问题。
在此次座谈会之前,高新区认真的做了调研工作,对高新区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共有83家企业参加了问卷调查,得到以下数据:83家企业共有10711人,其中30岁以下为4384人;31岁—40岁3208人;41岁—50岁2185人;51岁—60岁885人;60岁以上102人;中专3542人;大专2965人;本科3641人;研究生494人;初级职称2075人;中级职称1491人;正高级职称123人;未评审4558人。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我们企业还应该在专业技术人员培养上多下工夫。只有我们将人才基础工作做好,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高新区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城建设中来。
第四篇:中关村:高端人才缘何竞相入党
来源:《 人民日报 》(2013年01月08日 18 版)
几天前,地处北京中关村的佳讯飞鸿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商务专员周莉正式成为一名中共党员。支部大会表决通过时,她一阵“小激动”,一如4年前刚从外企来到这家民营企业工作,入职第一个月就郑重地递交入党申请书一样。
中关村,这3个字在人们心里,早已超越了地域范畴,它已经成为科学和智慧、创新和超越的代名词。这里,尖端技术很多,高端人才更多。正是在这里,像周莉这样积极申请加入党组织的,近年来呈持续上升态势。数据显示,仅在作为中关村核心区的海淀园,2002海淀园工委培养入党积极分子65人、发展党员28人,2012的数据则更新为871人和212人,分别是10年前的13.4倍和7.6倍。值得关注的是,这些人中85%是技术和管理骨干。
非公企业,入党既不直接提升技术水平、管理能力,也无关职位晋升、薪酬上涨,是什么力量吸引如此多的高端人才竞相靠拢党组织?近日,记者带着一连串的疑问走进中关村。
问一:
申请入党是否为了利益?
“入党是大家纯粹的想法,不为官,不求财”
戴桂林是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专职党务人员,一见面,他就向记者讲述自己幸福的“苦恼”,“常接到询问能不能入党的电话,现在光在我那儿搁着的入党申请书就有30多份,可今年只能发展2名党员,急死我了。”
“高端人才为什么积极申请入党?”公司党委委员郑光锋的回答坦率真诚,“在我们这,申请入党就是追求优秀,而越是高端人才越追求优秀,高端人才申请入党不正是人之常情嘛!”
2012年7月21日后,碧水源公司申请入党人员较以往有一个明显的“波峰”。戴桂林解释,这是因为在“7·21”北京特大暴雨中,公司党员再一次让员工心生敬意。当晚,公司位于丰台区的河西再生水厂项目部组织农民工参与抢险救灾,自发救出被困群众204人。项目经理、预备党员邓红山谈起当晚的经历,略显腼腆,“救援一直从晚上9点持续到第二天凌晨4点,水有6米多深,很急,车都被冲起来了,我们很可能被水冲走、被杂物撞伤,有的救援人员脚上都被扎出大血口子,但救援有条不紊。”说到这,戴桂林接过话来,“是我们项目部先动员起来,将务工人员集中划成4组,进行分工,这是救援高效迅速的基础。”“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项目总监是党员,生产经理是党员,安全员是党员,技术员是党员„„想想当时若没有他们组织动员,救援人员多,效果并不见得好,反而可能自陷险境。”说到这儿,戴桂林有些激动。
佳讯飞鸿公司张海燕在成为军品事业部经理4年后,做出一个重要决定,递交入党申请书。“我在工作中接触到很多党员,他们认真、严谨、奉献,国家遇到重大事件,是党员冲在前面;公司遇到什么困难,也是党员冲在前面,他们传递的都是正能量。”她说,“作为公司的管理层,我希望把这种能量带进团队,感染他人。”
“这几年高端人才入党呈上升趋势,主要在于公司员工看到党员对企业的贡献大,在企业的影响大。很多企业年底评优秀员工,3/4都是党员。试想,如果
党员吊儿郎当,党员还不如群众,那么高端人才肯定不会有入党愿望。”海淀园工委书记刘永水坦言。
北京天下图数据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党支部书记关鸿亮也有同感,“每次党员转正时我都很感动,在企业入党不能给人封官升职涨薪水,入党只是他们很纯粹的想法,没有功利掺杂其间,而恰恰是这种纯粹格外有感染力。”
问二:
搞组织活动妨碍企业发展吗?
“抓不抓党建大不一样,抓好了是强劲助力”
追求经济效益是非公企业的首要目标,成立党组织、发展党员进而开展组织活动,会不会占用生产经营的时间,耗费公司的钱财?党组织搞活动会阻碍了企业发展吗?
记者注意到,在北京北斗星通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入口的显眼处,摆放着“北京市社会领域创新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等一大批荣誉证书。这里不是政府机关,也不是国企,而只是一家民营企业。在这里,这些荣誉似乎不像技术专利那样“真金白银”,但同样被企业看重,甚至能给公司带来看不见的丰厚利润。李学兵作为公司党委常务副书记,是被专门引进的高端党务人才,因为成绩突出,被提拔为总裁办公会成员,参与重大决策。他说这几年做党建工作,企业不仅获得了很多荣誉,而且无形中增加了公司的可信度和美誉度。公司看重的,是通过党建品牌提升公司的对外形象和获取社会信任。“抓不抓党建大不一样,抓好了
对企业发展有加速作用,抓得越好助力越强。”李学兵认为。
佳讯飞鸿公司董事长林菁,是海淀园工委的党建之友,这一荣誉已连续了10年。他向记者讲述了对党组织的认识从空白到清晰的过程,“公司1995年成立时,我满脑子考虑的都是怎么‘活’下来,当时根本想不到要发展党组织。直到2002年,公司有了一定的基础,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就开始把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并成立了党组织。”林菁认为,党组织和党员对处于稳定期、壮大期的企业有很大的裨益,“不是因为这是谁的要求,而是由于党建对企业发展的帮助。公司员工有精神需求,特别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智商高,在‘北上广’压力这么大的情况下,是需要精神慰藉的,否则一旦遭遇困境就容易‘崩溃’,我们公司就有过这样的例子。”林菁还向记者讲述了一名员工因为失恋而郁郁寡欢,晚上跑回大学支帐篷,后来公司去学校“领人”的往事,“这件事发生后,我就深深地意识到要用党组织这个载体对职工进行关怀,我们也把企业文化定位为‘快乐工作、健康生活’,党组织已经和企业的经营管理融合为一体,它完全是一种内生力量,作用有时比科层组织更大。”
“中关村核心区的党建工作已经从最初的不被理解、难获支持,到现在变成很多企业的内在需要,这就是党建工作生命力的基础。”刘永水感言。
问三:
用传统方式管理行不行?
“不创新无‘路’可走,不服务‘路’走不好”
在采访中,记者深深感到,高端人才群体竞相入党局面的形成,与中关村科技园区一贯重视党建工作是密不可分的,从健全基层党组织入手,不断扩大党的组织覆盖面和工作覆盖面,实现了党的工作全覆盖和规模以上企业党组织全覆盖。
刘永水,在海淀园工委工作了24年,是工委成立之初的“元老”。他说,“园区工委成立以来,机构在变,职能在变,但对党建工作的重视却始终未变。”
随着新经济组织的快速发展,党建工作遇到不少新情况,和以往不同,非公企业党组织不是与生俱来的,其活动时间和经费还需要额外保障;另外,党组织的功能定位也不同于政府机关及国有企业,因为非公企业能否做大做强,并不由党组织决定,而是取决于非公企业本身的经营管理。
“高新技术园区党建,如果方式方法不创新,党的工作就没有出路。”刘永水说,“传统党建还要改革创新呢,何况高新技术园区的企业党建?我们必须适应企业需求,靠创新打开局面,比如在考评党组织上,原来就是我们考核,近几年,方式变了,我们的权重只占30%,剩余的则是由企业党员、职工群众、企业管理层、党组织自身和工委各职能部门来评定。党组织是否优秀,更应该看企业的评价,特别是企业领导的评价。”
“不创新无‘路’可走,不服务‘路’走不好”,刘永水坚定地认为,“高新园区党建,创新和服务是‘车之两轮’,缺一不可。”他说,我们与非公企业不存在上下级隶属关系,人、财、物我们都不管,我们是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和企业沟通,以我们真诚的态度和热诚的服务让企业认同我们的主张。“我们要让企
业负责人和党员把我们工委当成‘娘家’,放松;不要当成‘婆家’,拘束!”刘永水形象地概括工委的职能定位。
第五篇:中关村科技园生态园区建设启动大会方案
附件1:
中关村科技园生态园区建设启动大会方案
一、主办单位: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二、承办单位: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
三、地点:海淀展览馆(一号展厅)
四、展览时间:2008年4月18日至20日
五、主题: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园区
六、实现目的: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启动生态园区建设,展示科技创新成果,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推荐优势品牌企业,促进环保能源产业发
展。
七、参展企业:园区内环保、能源类企业
八、来宾:各级政府有关领导、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国内外生态园区体代表、中关村下属各园
区规划建设负责人、园区建设开发商、环
保企业代表、环保组织、新闻媒体、一般
观众。
九、展览区划:
(一)综合展示区
1. 改革开放30年,从宏观的角度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国
家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方面的重大成就.2. 中关村园成立20年: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影视等
形式表现园区环保能源企业的发展历程。
3. “十七大”第一年:抓住今年作为生态建设实施第一
年的难得机遇,强调中关村科技园区在国家发展和生态建设中所起的龙头作用。
4. 2008奥运年:搭建奥运板块,在奥运年之际充分反映
园区环保、能源企业与奥运工程建设的骄人业绩。
(二)专业展示区:
1.节能与新能源技术区(8-12家企业):
展示园区在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取得的成果,推介一批先进技术、产品。
2.水处理技术区(8-12家企业):
展示中关村园区企业在污水处理、中水回用、雨洪利用、工业水循环、节水型喷灌、净水系统等方面技术发展情况。
3.固体废弃物生理技术区(5-10家企业)
突出展示电子废弃物处理,餐厨垃圾处理及污泥处置产品,展示中关村在固体废弃物处理方面取得的成就。
4.清新空气区(5-8家企业)
展示中关村园企业在脱硫、除氮、除尘、室内空气洁净、汽车尾气治理等方面产品、技术、服务。
5.其他相领域展区(8-12家企业)
环境服务、在线监测等与环保、能源相关的IT、生物技术展示。
(三)园区展示区:以中关村下属园区为主体,选择在生
态型园区建设过程中,取得好成绩并具有示范作用的园区并进行展示。
(四)设立咨询柜台:专家现场解答,开展建设生态型园
区规划咨询,解答在规划制定和建设中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