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2+1职教人才模式启动
“2+2+1”职教人才模式启动
甘肃中职生读研不是梦
4月19日,记者从甘肃省教育厅全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座谈会上获悉,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积极推进职教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我省将逐步建立内部衔接、外部对接、多元立交的人才培养路径,以“2+2+1”职教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将全面启动,今后我省中职生考研将不再是梦。
根据这一发展思路,省教育厅决定从2013年起,在我省高等学校和有关中等专业学校开展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会上,教育厅职成处、发展规划处、高教处、省招生办公室等部门进行了系统严谨地讨论,为我省中职生今后的就业求学探寻出一条更完善的路。记者了解到,从2013年起,在我省高等职业院校(高等专科学校)、有关中等专业学校全面开展“2+2+1”职教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即:“初中毕业生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2年后,通过考试、考核,到高等职业学校(专科学校)学习2年,然后到企业顶岗实习1年,获得高职学历”。各高等职业院校、中职学校按照专业相近、教学计划统一制定,分段培养的原则,实行自愿组合。
职教本科教育改革试点工作由本科层次的高等学校,参照中高职“2+2+1”一体化改革方案,联合相关高等职业院校,着手进行“2+2”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方案的制定工作,即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高等职业院校学习2年后,通过考核、考试,进入本科院校学习2年,获得本科教育学历。结合今年职业技术学院(专科学校)的“专升本”考试,于2014年初开展。具有硕士培养资格的本科院校,积极开展职教本科后应用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探索今后面向职教本科生的本科院校中对升入本科院校的职教学生,本科毕业后参加一年一度的专业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此项改革从2013年底由本科院校研究职教本科后应用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据了解,近年来,我省中职院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加,自从我省职业教育开始“知识+技能”考试改革后,拓宽了中职学生继续学习的渠道,构建了职业教育立交桥,为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提供多种机会和选择,增强了职业教育吸引力。近两年参加三职生考试的人数达到2.3万人,其中968名被省内10所本科院校应用型专业录取,1.4万名考生被高职高专院校录取。这些成果使得学生、家长、社会对职业院校认可度逐渐提高。但也有不少中职生和教师、家长表示,孩子在校技能得到锻炼,成绩也不错,希望向更高层级深造,然而以前中职生的求学深造之路颇为艰难,在考取高职、本科后,如果想继续向硕士生层面迈进,则需要通过自学考试的途径完成,如何让中职生继续求学深造之路更为简便更为宽广,成了我省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点之一。山丹培黎学校的牛亚平就曾对记者表示,今年毕业的他想通过考试检验一下自己,看能不能直接考取一个较高的平台学校继续深造,现在有了中高职一体化试点工作,如果一切顺利,成绩稳定,他的求学之路将节省很多步骤和时间。
第二篇:人才模式
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中提出“要积极推动职业教育和培训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深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根据我省实际,就中等职业教育而言,应该如何主动地适应市场,找准位置,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我校多年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面向市场,积极探索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面结合我校的实际做法和工科专业特点,进一步就“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和各位同仁探讨和交流。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指导下,由教育对象、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方法、途径、质量评价标准等要素构成并且集中为教育教学模式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组织过程的总称。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当前就业;二是后续发展。为此,职业学校应当着重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后续能力为目的,加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我校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专业开发设置、课程体系改革、职业能力培养、职业指导开展、教育质量评价等几方面入手:
一、按市场需要开发设置专业
以开发人力资源为己任,以就业为终极目标的职业教育,必须首先面对市场,根据本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设置相关的专业。海南建省后,我校作为为我省工业经济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的基地,按照我省确立的八大支柱产业以及建设生态省、新型工业省的要求,通过对市场调查,本着“改造已有仍需专业、开发尚无急需专业、合作研发困难专业”的原则,开发和设置新专业。如对已有的机电、汽修、会计、计算机、家电等专业进行改进、充实;对原来没有但目前市场急需或近期需要的专业,一方面创造条件自己上,如数控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模具设计制造、工业企业市场营销、工业与民用建筑、电子商务等专业通过增添设备、培训或引进师资等完善了办学条件。另一方面借助省外兄弟学校的力量联合办学,如环境保护与监测专业省内没有条件,只能与省外有相关专业的学校联合办学。我校根据海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先后开发、设置了25个专业,其中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已被国家五部委列为全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的重点专业,并与电气自动化、汽车摩托车运用与修理、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工业会计电算化一起被教育厅列为我省重点专业。
我校在专业设置时还充分考虑到:一是海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和人才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二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对职业演变的影响;三是以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为培养目标;四是在专业开发过程中,和相关行业保持经常、密切的沟通。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和特点,保持专业设置的相对稳定,以保证教学质量和开发新专业以提高活力之间的辩证关系;五是专业培养目标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使学生不但具有在某个岗位就业的竞争力,而且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在相应职业群中就业、转岗、晋升的基础。
二、建立灵活适用的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要根据一个或几个相关职业群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从众多知识、能力要求中筛选出来并按教学规律组织起来的内容及其实施过程。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及其实施过程的落脚点。课程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对从事某一职业的从业者所必备的职业能力的层层分解、层层落实,是为学生构建通向就业的桥梁。设置的职教课程应强调以职业分析为依据来筛选、组织教学内容。
我校对已开设专业所相关的职业进行分析,并以职业分析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组织,以“必须”和“够用”为教学内容提供依据。在职业分析中既考虑当前某一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即要兼顾未来若干年某一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在确保当前就业能力的同时,提高其就业的后续力。职业分析是对工作过程的分析,是把完成一项工作的工作内容、劳动组织关系、所需要的设备和工具、从业者必须具备的技能和态度等要素结构化的过程。而从业者的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学习能力、社会能力是关键要素。为此,我校对每一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特别是从事该专业职业的职业能力予以特别的强化。如在设置汽车摩托车运用与修理专业时,通过分析将本专业的课程进行重新整合,按照汽车修理各工种的工作过程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校依据综合化、模块化的要求,编制教学计划、编写校本教材。打破学科体系完整性的约束,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应用环境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直接对准职业能力的提高。对每一个教学项目的内容构建成相对独立的模块,每一个模块都围绕某一工作过程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综合,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训练的综合。此外,我校现有国家级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机构4个,省级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机构3个,所有开设专业实现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鉴定。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形成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构成的职业能力训练为重点,大力加强学生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训练,提高毕业生对职业岗位和职业发展的适应能力。
在课程实施即具体教学中,我校积极倡导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为引导教学组织的过程。学生通过对行动过程全面、主动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行动,是某种产品或服务产出的全过程,包括接受订单、确定任务、收集资料、制订计划、加工服务,控制质量、售后服务等,是学生即将从事的某一职业可能发生的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订单培养不仅实现学生毕业一出校门即对口上岗的就业意愿,更培养学生从事对口职业所发生的完整的工作过程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订单培养是实现职业能力的重要载体,如我校通过与海尔集团签订海尔家电产品营销和售后服务人才培养协议,是一种订单式培养。有效地引进了海尔的教学计划以及最新产品第一时间跟进学习,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将海尔的企业文化融入工校文化,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期间即可熟悉海尔产品营销和售后服务行动过程,毕业后就可以立即进入岗位角色。
三、加强实训设施建设,强化职业技能培养
以职业能力训练为重点的实验实训基础建设,是职业学校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物质基础。实验实训设施有两类,一类是验证性实验设施,以“必须”和“够用”为原则,另一类是训练性实训设施。职业学校的实验实训设施是针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根据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内容,加强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训练性实训设施建设,以解决“怎样干”的训练性实训设施为主。目前我省的职业教育所需的实训设施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CBE、台湾的建教合作对我们来说似乎相距遥远,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更适合我国的实际。为此,我校在不断更新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的(实践学时与理论学时近似对等)、高效果的实际动手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一是,加强实验室及实训车间的建设,如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配备了先进的机电一体化实验系统、数控技术实训中心、汽车修理成套设施等;二是,通过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定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的职业操作技能;三是,开设实验实习专用周,同时利用双休日免费向学生开放实验实习场所,开设第二课堂及选修课,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训;四是,借助企业组织学生进行现场实习,如每年暑假都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实习;五是,有针对性地进行实习,如在培养制药机械
使用及维修人才时,组织学生到制药厂进行学习等。六是,通过开展对外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如通过海尔星级服务中心面向海口、五指山、保亭、乐东、白沙、琼中六个市县进行海尔家电产品售后服务,汽车摩托车修理车间、焊接车间面向社会承接业务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习机会。
四、职业指导是职教德育的重要内涵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化企业对从业人员不仅只是专业能力的要求,更看重的是具备能适应企业文化要求的人文素质。求职者已不能单凭一技之长走天下,还必须具有较强的社会能力。我校始终坚持以德育为先导的育人原则,切实遵循“教学生懂得做人、让学生学会做事”的育人理念,提出并努力实现“以人为本,营造和谐、向上的人文环境,实现从全面优质管理到全面提升人文素质的文化层面的转变,形成与现代企业文化相融合的工校文化”。学校德育教研室,职业指导教学小组和心理辅导室认真研究开展工作,通过系统教学、专题讲座、系列活动、心理辅导等形式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和成才教育,收到了显著的效果,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我校把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操守以及就业观,创业观教育作为德育重要内容,从满足学生需求服务出发,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为一体。教育过程中,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开展职业指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关心集体、爱岗敬业、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的情操和品质。积极开展就业援助,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我们感受到,只要真心实意地为学生做好就业、创业指导,并给予必要的帮助,都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都能让学生形成竞争上岗和先立足后发展的就业意识和创业意识,都能把德育工作落实处,收到实效。
我校针对当前的生源情况,积极开展“成功教育”。通过职业生涯设计这一有效载体,引导学生在了解自己、了解社会的基础上调整就业意愿,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即将从事的职业的发展前景,树立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信心;看到自己的不足和与即将从事的职业对从业者素质要求的差距,形成自觉提高自己的动力机制。以就业为导向,帮助学生以成功者的心态走上社会,是我校落实德育目标的有效尝试。
德育是一个细雨润物的过程,德育的实效源自于点点滴滴的积累。因此,我校把认真落实“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的“五育人”方针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学校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德育渗透工作,尤其是培养学生文明守纪、诚实守信的品德,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要求各管理部门严格学生管理一视同仁、尊重学生差异尊重学生人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体现人为关怀。学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用良好的形象教化学生;要求各服务部门要用自己优质的服务影响和感化学生;加强校风、班风、学风建设,加强卫生教育和环保意识,营造优美、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通过团委、学生会以及学生社团组织,本着“高标准、严要求、重实效”的原则,以“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增强凝聚力、形成向心力”为目的,广泛开展各种有益活动。形成以优良团队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优质教育资源。
五、科学有效地对教育质量进行评价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以“产出评价”为核心指标,并辅以“教学评价”和“社会评价”。“产出评价”主要有两个指标:第一是就业率,包括当年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第二是就业质量,包括起点工资高低和就业后的发展前景。“教学评价”主要包含教学质量、教学效益、实验实习开出率等三项指标;“社会评价”主要包含用人单位满意率和毕业生满意率两项指标。
对教育质量进行评价是职业学校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只有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评价才能了解学校所实施的教学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只有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包括毕业生对母校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的满意率,才能进一步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完善办学条件、提高服务质量。我校不仅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而且通过各种有效的渠道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用人单位意见进行调查及反馈。一是,组织学生利用暑期进行系列调查,包括毕业生就业情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所学专业的岗位需要及职业能力要求等;二是,学校组织专业教师深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专业能力调查,同时了解相关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三是,学校组织招生就业办的老师进行系统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及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
访问和反馈的情况表明,企业对海南省工业学校的毕业生普遍反映较好,他们认为,海南省工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要求,能较好地发挥专业能力,如一汽海南汽车有限公司的领导及各生产车间对我校毕业生更是情有独钟,每年的用工计划中各车间都提出优先录用海南省工业学校毕业生,公司的领导们希望我校成为公司及其配套厂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进一步扩大订单式培养目标。由于我校毕业生在企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很多毕业生在企业中创造了不俗的业绩,成为各企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主动到学校录用毕业生的单位越来越多,就业的对口率较高,社会的需求量较大。
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职业教育的一场革命,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职业学校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还需要政府的投入和企业的支持。我们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下,海南的职业教育将迎来更加大有作为的明天。
第三篇:职教中心人才工作经验材料
近年来,xx职教中心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全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深化学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开创职业教育人才工作的新局面,为我县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促进了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
一、进一步提高对人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全面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职业教育是知识、技能密集型行业,人才对职业教育发展起着举足轻重地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县职业教育的发展一直十分落后,但职业教育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人才的结构与分布不合理,人才开发与人才交流机制相对滞后,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专业人才匮乏,特别是专业教师、双师型教师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不能有效地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服务。
学校领导班子、党支部充分认识到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切实把中央、省、市关于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各项部署落实到职业教育队伍建设工作中,把促进xx县职业教育事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按照“建设一支队伍、推进三项改革、创新四种机制”(建设一支队伍,即建设高素质社会化的职业教育技术人才队伍;推进三项改革,即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学校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创新四种机制,即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创新人才培训机制,创新人才选拔使用机制,创新人才管理机制)的人才工作思路,加强领导,健全制度,在学校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和环境,加大优秀人才的培养使用力度,为他们提供和创造展现才华能力的舞台,培养了一大批中青年教师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带动职业教育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积极深化学校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坚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加大奖励力度,不断增强职业教育人才工作活力,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评价机制、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有利于释放人才积极性的激励机制、有利于人才流入的引才机制,抓好人才的吸引、培养和使用三个环节,使得人才工作呈现出良好的新局面。实现了人才工作三个突破,即在人才管理体制上有较大突破,在收入分配机制上有较大突破,在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上有较大突破。由于人才的兴旺,我校的校容校貌、专业建设有了很大的提高,XX年10月被评为省级重点职业学校,XX年3月我校骨干专业焊接专业被评为市级骨干专业。
二、引进和培养并举,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专业人员素质
学校领导班子通过广泛调研,将职业教育事业的奋斗目标确定为超常规、跨跃式地发展。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充分调动、发挥和挖掘全校教职工的潜力、专业技术人才的潜力、各级领导干部的潜力,做到人尽其才。面对近年来学校专业人才匮乏、人才流失这样严重制约学校职业教育水平提高的不利因素。一方面,我们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既坚持选人标准,又不拘一格。采取多种形式引进各类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XX年我校在全县教育系统内招聘了20位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这些人多数已经作为专业人才被重点培养;另一方面,我们还重视现有人才的培养。在培养本校现有人才工作中,加大教师队伍培训力度,走出去,请进来,选派优秀教师外出接受省、市业务骨干培训;聘请教育名家、专家到校授课;开展以校长带头搞讲座、全体教师齐动员的学习热潮,推进学习型、双师型、科研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了教职工的文化素质和修养,今年以来,我们我们与石家庄市七中结为结对学校,成功实现互访,我校组织中层以上班子以及骨干教师每月到市七中观摩学习一次,学到了很多宝贵的教育、管理经验,加强与兄弟先进学校的职业教育技术协作,有效促进了了我县职业教育人才的发展。
推行教师竞聘上岗和聘任制度改革。新一届校领导班子成立后,着手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在全县内率先推行教师竞聘上岗和全员聘任制改革。建立起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灵活用人机制,促进了教师的流动,盘活了教师的干劲。同时结合上级精神,实施“向一线教师倾斜,向重要岗位倾斜,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绩效工资分配机制,极大的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构建“学习型”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师德工程”,打造一流团队。
几年来,我校一直以“学历达标,双师为主”为发展目标,积极构建“学习型”学校。我校从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理论水平、实践教学能力以及教科研能力等几个方面入手,全面提高教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今年,我校还加大了专业技术培训的力度,制定了全员培训计划,开展定期专业培训,培训教师达150多人次。同时还注重对学科专业带头人的培训和培养,拥有“双师型”教师20人。使学校形成了学习氛围浓厚,人人争学习,人人比贡献的新风尚。我校今年从相关行业、企业聘请业务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专业实训指导,形成兼职教师储备库,为学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学校还结合县委政府组织的“三项活动”,把周三定位全员学习日,积极推进“师德工程”建设。我校多次召开动员会、学习会,利用主题会、报告会、广播、网络媒体、宣传栏等形式号召广大教职员工积极学习科学发展观,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的实践工作。同时,还鼓励教师写出心得、体会。还专门聘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石鸿志教授及相关教育名人到我校开展专门讲座,进行辅导,实现了师德教育经常化、系列化,增强了教师的思想作风建设。
四、打造人才品牌,树立优秀教师典型
在人才的选拔上,学校党支部做到看资历但不唯资历,讲台阶但不唯台阶,对特别优秀的教师敢于破格使用。始终以科学的用人观念,正确的用人导向,团结和鼓舞职业教育系统专业技术人才。
在人才的使用上,学校领导班子以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知人善任,广纳群贤,关心和信任他们,尽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努力开创人才辈出的局面。
在发挥人才团队协作精神上,学校党支部坚持打造人才品牌,树立技术典型,激发专业技术人才技术水平的普遍提高。大力实施人才开发战略,开展领先学科、重点专业建设工作,对青年技术骨干、学术、学科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
为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几年来,学校制定并下发了《xx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骨干教师评选标准(试行)》等10余个文件,XX年以来组织学术讲座共58次,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十佳教师评选表彰活动;开展了重点骨干专业建设工作,培育、打造了一批名师、优秀人才、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这些学校打造的人才品牌不但是业务技术的骨干,同时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兵,他们带动了职业教育系统服务质量、服务效率的普遍提高,也为学校创造了更高的经济效益,更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他们积极引进先进教学方法、学科知识,挑起了学校职业教育系统课程改革与创新的重任。
大力开发职业教育人才资源,使我县职业教育事业迸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今后,人才工作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需要我们积极稳妥地探索,我们将以“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xx届五中全会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加强人才工作,为职业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xx县职教中心
XX-12-12
第四篇:民乐县职教中心学校人才总结范文
民乐县职教中心学校人才工作总结
民乐县职教中心学校始建于1995年3月,现在是一所融职教、成教于一身,集教学、科研、科技推广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占地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建筑布局合理,教学设施完善。建有教学楼两幢,综合实验楼、学生公寓、学生餐厅各一幢;建有计算机中心和网络信息中心,拥有微机室4座、多媒体多功能厅3座、视听阅览室1座、教师电子备课室1座,计算机450多台,建成了“三级一体”网络信息系统试点;建有农艺、电工电子、化工、钳工、焊工、车工实训室、物理实验室,占地500亩的林果试验场、苗木试验基地等实验实训场所。
学校一直秉承“德育为首,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产业为引领,以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坚持深入实施“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战略,大力培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以及双师型教师。
目前,学校共有教职工113人,其中高级职称35人,中级职称46人,研究生1人,在读研究生3人,本科生94人。学校共1名教师分别被评为省级骨干教师,5名教师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26名教师被评为县级骨干教师,10名教师荣获市级学科带头人称号,16名教师荣获县级学科带头
人荣誉,28名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另外,学校先后派出22名教师参加国家级职教师资培训,40多名教师参加省、市级专业培训,1名教师赴德国培训,14名教师下企业实习锻炼。
近几年来,学校共承担十多项国家级、省级重点课题的研究,其中获市级以上奖励成果8项;在十多种国家级和省级刊物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00多篇,编审中职教材13部,共有50多项多媒体课件荣获国家和省市级奖项。这些成绩表明,我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已经成为专业技能方面的行家里手,教育教学一线的排头兵,而规范化、制度化的人才建设工作已经成为我校提升教育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
具体做法如下:
(一)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教师整体队伍建设。
学校根据专业的性质和特点,将学校专业课教师的整体结构上界定为两支教师队伍———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两种教师类型———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并规定乐各自的比例。以兼职教师的比例要求来保证学校与外界社会的联系,以实践课教师的比例要求来保证学校实践教学的成效。
(二)从政策上,成立专业组织,制定教师发展标准。为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步伐,学校专门制定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和培养规划,完善专业、课程设置标准,落实培训经费保障,维护“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权益。并面向社会认定
教师资格,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引入竞争机制,落实吸收企业优秀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同时,在教师建设中,通过加强教师在高水平的高等院校进行专业培训,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实践技能,培养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
(三)从制度上,加大在职教师的培训力度,建立和完善培训制度,同时完善学校各项制度
(1)完善学校教师培训制度。
首先建立深层次校企合作制度。校企合作要打破原有的学校向企业单向输送人力资源的模式,变“单向输送”为“双向培养”。学校为企业培养专业人才,企业为学校培训具备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由学校分期分批选派在职专业课教师到合作企业生产第一线或实训基地顶岗挂职,接受一段时间的职业性训练,以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其次,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地选送教师到高校相应专业进修或读在职研究生,也可以定期选送教师赴国外接受培训,学习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和专业理论进行专业实践,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专业理论水平。第三,加大校本培训力度,保证教师培训措施的有效实施,营造出宽广的培训空间。
(2)完善管理制度,坚持“加速培养、积极引进、多方聘请”相结合的办法造就优良师资队伍。
首先,改变以往师资培训经费主要靠学校的现象,采取单位与个人共同负担或鼓励自费学习等办法,解决培训经费不足的问题。其次,制定切实可行的师资队伍建设的计划、教师到生产单位实践的有关制度和实施办法。最后,进一步提高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及市管拔尖人才的地位、待遇,不断改善他们工作、生活条件,如在选拔培养专业带头人,出国进修培训,申报高一级职称时给予优先考虑,并把教师的工作实效作为聘任、提薪和职务晋升的重要条件之一,逐步淘汰不合格教师,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定期实践制度。
第五篇:“体育、艺术2+1项目”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体育、艺术2+1项目”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举行**市中小学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启动仪式暨实验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展示活动,首先我代表**市教育局对上级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实验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启动仪式的举行表示热烈的祝贺。
“体育、艺术2+1项目”是教育部为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项目。是推进学校体育、艺术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将全面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艺术教育教学和活动,让每个学生至少学习并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的终身教育和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为顺利推进这项工程,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好工作:
一是要强化组织领导。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实施方案,加强对“体、艺2+1项目”的组织领导,切实落实“校长是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第一负责人”的要求。加大督查的力度,确保工作取得成效。
二是各校要以“体、艺2﹢1”活动的开展为平台,创造性地开发有特色的体育、艺术教育课程,形成学校的体育、艺术特色,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艺术活动的兴趣,积极促进学生特长发展。各校要从现有师资条件以及体育、音乐、美术教育教学设施、器材、场地
等实际出发,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合理选择确定每个学生的“2+1”活动,逐步形成“人人有特长,班班有特点,校校有特色”的全市体育艺术工作新局面。
三是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各校要根据项目的需要,改善条件,合理配置体育、艺术教育资源,设法拓展学生体育、艺术活动空间,满足项目要求,以保证工作落到实处。
四是要狠抓师资队伍建设,把提高体育、艺术教育师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作为“体、艺2+1项目”的先导条件,通过转变教育观念、内引外联等多种渠道储备项目所需教师,积极开展各种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确保高质量地实施“体、艺2+1项目”。
同志们,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和艺术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区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和载体,各校在逐步稳健推进“体、艺2+1项目”过程中,要真抓实干,注重实效,切忌摆“花架子”和做表面文章。各校领导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开展“体、艺2+1项目”为契机,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健康与特长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学生的成功人生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