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旁观者文》讲义

时间:2019-05-13 23:13: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呵旁观者文》讲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呵旁观者文》讲义》。

第一篇:《呵旁观者文》讲义

《呵旁观者文》

教学目标:

 使学生对文章及作者有较深刻的了解  本文写作风格及特征  了解政论文的相关知识  引发学生对责任的思考

教学计划:

 课文导读  介绍人物 梁启超  时代背景

 文章讲解 划分结构  文笔特色  文体 政论文  课后题回答  引发思考  三句半表演

教学设计:

课文导读

你关心天下大事吗?你关心国家大事吗?你对周围人群特别是弱势群体有同情、怜悯、关怀、帮助的具体行动吗?一言以蔽之,你是社会生活的介入者还是旁观者„„

《呵旁观者文》是作者有感于维新派变法过程中未能得到更多社会支持而失败,痛定思痛,发而为文。所以开篇便痛责旁观者为天下最可厌、可憎、可鄙之人。随后作者把旁观者定义为无血性之人,进而又把血性定义为人类之所以生,世界之所以立的根本。全文条理明晰,笔端情感充沛,振聋发聩。

聚焦: 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先声 现代政论文纵情说理的典范

联想 《六国论》

介绍人物--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子。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著名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梁启超本人可以说是个天才,六岁就学完五经,九岁能够写千字文章,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中举时的主考官以为梁启超“国士无双”,竟然打破门第观念的束缚,把自己的堂妹许配给梁启超做妻子,在日本和欧美流亡期间,往往被当作中国新的政治和知识上的领袖来接待。当时梁启超仅26岁。戊戌变法让梁启超和他的老师康有为名扬天下。在当时的外国人眼中“梁启超是中国罕见的高洁志士,是热心策划北京政府根本改造的士大夫”。他在日本的时候,和同样在日本流亡的孙中山交往频繁,据说,很多东南亚的华侨和日本重臣都是由梁启超介绍给孙中山的,可以想见,以孙中山当时的声望,也无法同梁启超相比。

梁启超一生勤奋,著述宏富,在将近36年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每年平均写作达39万字之多,各种著述达1400多万字。他在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

维新变法:

又名百日维新、戊戌维新、维新变法,是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这次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领袖人物,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现代化道路。无奈支持新政的光绪推行速度过快,因此变法被相对保守势力反对,最后演变成为政变,维新派人物被杀,慈禧太后因此获得实权。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下令捕杀在逃的康有为、梁启超;逮捕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徐致靖、张荫桓等人。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将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杀害;康有为、严复、梁启超、谭嗣同

(公元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103天

谭嗣同:维新党人中,康有为早离开北京,梁启超逃入日本使馆。谭

嗣同拒绝出走,表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有心杀敌 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 快哉快哉

时代背景

本文发表于1900年2月20日《清议报》第三十六册。此时距戊戌变法失败已经一年有余,梁启超逃亡日本,有感于维新变法中未能得到更多社会支持而失败,痛定思痛,发而为文。所以痛责旁观者为天下最可厌、可憎、可鄙之人。将国人看为是无血性的旁观者。

文章讲解 结构划分

就文章内容开看可划分为三个部分:

一、(1-5)定义旁观者,并斥责为天下最可厌、可憎、可鄙之人。

a)直接阐明观点痛斥旁观者,以责任定义旁观者-放弃责任之谓也,立于客位之意义也。由家道国,指出国人面对危难皆以客居之。表达自己内心的怜愤之情。

二、(6-15)旁观者分为六类,逐一说明其特点。

a)混沌派:无脑筋之动物也。不知有所谓世界,不知有所谓国,当然不知何为可忧何为可惧。占旁观者之大半。b)为我派:所谓遇雷打尚按住荷包者也。不是不知道事之要办国之将亡,而是此事无益于我无损于我,则唯旁观而已。多为官僚,绅士。

c)呜呼派:以咨嗟太息、痛哭流涕为事业者。面有忧国之容但没有作为。虽然无害于世界,但是有损进步之气象。d)笑骂派:常立于人后,以冷言热语批评者也。不以自己为旁观者却笑骂他人。

e)暴弃派:以我为无可为之人也。望他人而不望己,互相推脱责任。人道之罪人也。

f)待时派:旁观天时,待时而办事,时不到,则无可办之事。为旁观者之最巧。

三、(16-17)论证国家与个人命运休戚相关,旁观的结果终究是害人害己,呼吁年轻应担当平治天下之大任。

文笔特色

铺排议论,愤激之情贯注笔端、溢于言表。比喻夸张等修辞技巧,流转运用而不生涩。

讲究为文的气势 文气充沛,如长江大河,汩汩滔滔; 作为思想启蒙教育家,推广白话文更能使民众接受。

一扫晚清思想文化界萎靡不振的文风,给社会带来了刚健明快的气象; 曾自述文章特色:笔锋常带感情。在充沛的气势下,文章如长江大河滔滔滚滚,莫可抵御。

梁启超曾在《清代学术概论》自评:“为文“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文体 政论文

政论文是议论文之一种。与一般的议论文比较,政论文与社会实际问题联系更加紧密,更加强调论说的严密性,也更富理论色彩。

政论—— 情感充沛,流畅易懂,情绪饱满,义正词严,气势磅礴,条理分明,浅显易懂,富鼓动性、煽动性,有笔扫千军之气魄,易赢得大众共鸣认同

本文的立论方式主要是采用了例证法和类比法。论证方式很多,主要是立论和驳论两类,可以交叉运用。立论就是正面建立自己的论点,证明它正确,又叫“证明”。立论:

 例证法:用事实材料作论据的论证方法。

 引证法:即引用权威理论材料——经典著作、科学定义、公理格言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 分析法:通过分析来证明论点正确。分析法,先分析后综合或先综合再分析,交替使用,符合认识过程。 对比法:以两种事物或事物发展不同阶段作对比来证明论点。 类比法:把两个以上同类一理的事物相比,以彼事的道理证明此事的道理。驳论:

 驳论就是以反驳对立论点为主要手段来建立自己的论点,又叫反证。主要在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等三个方面进行。

课后题回答

一、梁启超对看客的分类和分析批评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同意,根据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而谈。回顾那段历史,或许我们现代人不理解当时国民那种根深蒂固的旁观者心态,但如果从历史的长河来看,这是再正常不过了。绵延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统治者利用违背其真实意义的儒家思想,对国民进行长达两千多年的奴性“教育”,教唆国民逆来顺受、不要反抗,旁观者心态也应运而生。

二、你喜欢梁启超的文风吗?说说理由。

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文章通俗易懂。具有强劲的号召力,感染力。其文风的基本特点是气势磅礴,条理清晰。

三、梁启超主张文学要成为启发国民政治觉悟的工具,此种主张是否合理?

合理,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

四、中国人的国民性究竟如何,你对此有何看法?一个民族有没有全民共有的所谓国民性?

所谓国民性,也称民族性,即认为在一定地域内共同生活的人群,在共同的文化传统下,会形成某些特定的性格特征。严格说来,并不存在所谓全民共有的国民性。

五、这篇文章的内容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有。对责任感,旁观者的定义。来自知识分子对与所在群体的不断反思、知识分子自觉承担的社会良心的责任感。引发思考

一、与鲁迅批判的对比

同样是对封建国民麻木不仁、以“旁观者”态度处事的思想的鞭挞 鲁迅先生是极具讽刺意味,言语之间流露出对这种思想的愤慨,犀利尖锐的文字将他的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

梁启超先生将四万万国民分为混沌、为我、呜呼、笑骂、暴弃、待时六派,逐一分说,把中国人的劣根性囊括无遗,但言语之间自有分寸,让人看了不得不信服。

这篇《呵旁观者文》即是如此,但此处的笔锋下的感情并不是一味的批判,更重要的是对中国的青年们的谆谆教诲,这也是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

而“我辈青年”,“正一国将来之主人”,就应该拿出“舍我其谁”的气概,担当起“平治天下”的大任,言辞恳切,似谆谆教诲,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殷切期盼的感情,让像我这样的青年人读来感触颇深。

二、引发当代人对责任的思考

责任心是衡量一个人对待国家、社会和他人态度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一个人品德优劣的基本尺度。

三、梁启超名言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

凡作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行百里者半九十,有志当世之务者,不可不戒,不可不勉

结束语:孟子曰:如欲治国平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曾经是我们的学生作业 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第二篇:呵旁观者文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呵旁观者文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1909年出生在维也纳。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他对管理学界的影响一支延续至今。这也为他奠定了现代管理学开创者的地位。20xx年11月11日,德鲁克在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家中逝世,享年95岁。德鲁克的回忆录——《旁观者》写了20年,是他唯一写作时间最长的、虽不是最好的、却是他本人最喜欢的作品!

《旁观者》是德鲁克知识及人生旅程的记录。该书每一章都可个别独立,可以说是故事集。全书15个章节、15组人物,每一组人与事都紧扣着20世纪里最重要的某些领域和特性。就在抒情的夹叙夹议中,真实的德鲁克亲切清晰地浮现出来。这若干个旁人的生活历程,帮助我们勾勒了德鲁克自己的生活。

作者希望借此呈现社会的图像,捕捉并传达这一代的人难以想像的那种精髓、神韵与触觉,比如两次大战间的欧洲、罗斯福新政时期(New Deal years),以及二战刚结束时的美国。

在德鲁克“怀恩师”一章中,教学并不是老师得到了什么,而是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文章中的埃尔莎和苏菲小姐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要注重学习方法,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在现今的公共管理工作中,要善于从以往的实践中提取经验,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工作方式,要做到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还要培养自己的工作乐趣。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德鲁克创办了德鲁克管理学院,但是他并不支持走精英教育的路线,他认为虽然中国没有足够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但有一大批在实际磨练中学会了怎样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生存并取得了成效的人。有过高教育,但是这并不代表一切,一个人的能力要在他的工作中体现出来,毕竟实践跟理论是有很大区别的。

在书中,德鲁克先生回忆了他走过的青年时代,让我不自觉的进入到他所描述的世界中,德鲁克说过“从未认为哪个人特别无趣”,我认为世界上有着大多不善于观察,不愿意去体会的人,如果你能对自己周围的人,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去发现,我想这会为成为一个管理者打下基础。

旁观,并不是要自己置身事外,而是要让自己冷静的观察,分析,还需要有一颗淡泊的心。

如今的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21实际,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管理已经成为一个企业的根本,一个好的管理者会带领企业走向巅峰,会使上下的工作井井有条,在当今社会,并不是高学历的人都能得到企业的青睐,因为工作中需要的`不仅是专业知识高,更多的是协调、合作和沟通能力。无论学历高低都应把企业看成是自己的一部份,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企业工作。对企业中低学历的员工,应参加一些知识的培训,使其在遇到问题时能自由变通。对学历高的员工应多参加一些知识、技能的培训,来提高自己的知识面。

德鲁克先生让管理成为了一种素养,把管理当做一门真正的综合艺术,作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我们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学会洞悉每件事的根本,学会观察身边的人或事,从中得到感悟。

读完《旁观者》,我更加觉得德鲁克的伟大,在他生活的那段年代,他一直旁观着历史的创造,旁观着各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书写者。只有他才能将这一切看得更清,更透,才能总结出对整个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管理学说。

【呵旁观者文读后感】相关文章:

1.呵旁观者文读后感范文

2.旁观者散文

3.呵,马兹达散文

4.呵,自卑散文

5.故乡的鸟呵散文

6.呵这雪作文

7.呵游戏作文

8.《旁观者》读后感范文

9.信口开呵成语

第三篇:呵旁观者文读后感

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1909年出生在维也纳。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他对管理学界的影响一支延续至今。这也为他奠定了现代管理学开创者的地位。2005年11月11日,德鲁克在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家中逝世,享年95岁。德鲁克的回忆录——《旁观者》写了20年,是他唯一写作时间最长的、虽不是最好的、却是他本人最喜欢的作品!

《旁观者》是德鲁克知识及人生旅程的记录。该书每一章都可个别独立,可以说是故事集。全书15个章节、15组人物,每一组人与事都紧扣着20世纪里最重要的某些领域和特性。就在抒情的夹叙夹议中,真实的德鲁克亲切清晰地浮现出来。这若干个旁人的生活历程,帮助我们勾勒了德鲁克自己的生活。

作者希望借此呈现社会的图像,捕捉并传达这一代的人难以想像的那种精髓、神韵与触觉,比如两次大战间的欧洲、罗斯福新政时期(New Deal years),以及二战刚结束时的美国。

在德鲁克怀恩师一章中,教学并不是老师得到了什么,而是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文章中的埃尔莎和苏菲小姐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要注重学习方法,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在现今的公共管理工作中,要善于从以往的实践中提取经验,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工作方式,要做到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还要培养自己的工作乐趣。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德鲁克创办了德鲁克管理学院,但是他并不支持走精英教育的路线,他认为虽然中国没有足够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但有一大批在实际磨练中学会了怎样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生存并取得了成效的人。有过高教育,但是这并不代表一切,一个人的能力要在他的工作中体现出来,毕竟实践跟理论是有很大区别的。

在书中,德鲁克先生回忆了他走过的青年时代,让我不自觉的进入到他所描述的世界中,德鲁克说过从未认为哪个人特别无趣,我认为世界上有着大多不善于观察,不愿意去体会的人,如果你能对自己周围的人,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去发现,我想这会为成为一个管理者打下基础。

旁观,并不是要自己置身事外,而是要让自己冷静的观察,分析,还需要有一颗淡泊的心。

如今的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21实际,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管理已经成为一个企业的根本,一个好的管理者会带领企业走向巅峰,会使上下的工作井井有条,在当今社会,并不是高学历的人都能得到企业的青睐,因为工作中需要的不仅是专业知识高,更多的是协调、合作和沟通能力。无论学历高低都应把企业看成是自己的一部份,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企业工作。对企业中低学历的员工,应参加一些知识的培训,使其在遇到问题时能自由变通。对学历高的员工应多参加一些知识、技能的培训,来提高自己的知识面。

德鲁克先生让管理成为了一种素养,把管理当做一门真正的综合艺术,作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我们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学会洞悉每件事的根本,学会观察身边的人或事,从中得到感悟。

读完《旁观者》,我更加觉得德鲁克的伟大,在他生活的那段年代,他一直旁观着历史的创造,旁观着各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书写者。只有他才能将这一切看得更清,更透,才能总结出对整个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管理学说。

第四篇:读梁启超的《呵旁观者文》有感

梁启超的《呵旁观者文》写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当时正是维新变法失败不久,作者流亡日本期间。文章一开始就说“天下最可厌可憎可鄙薄鄙之人,莫过于旁观者”,充满了对“旁观者”的呵责、鄙薄和憎恶之情。作者把旁观者同国家的盛衰兴亡,同中国的积贫积弱的现状联系起来,把旁观者比作政治上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隔岸观火,或隔船观彼船沉溺;将旁观者斥为对国家民族不负责任的人,家落国亡的悲惨结局必然在这些人手上发生。梁启超怀着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赤子之心,希望震醒“举国的旁观者”,更寄希望于青年,要做爱国者,做国家的主人,不要做时代的旁观者。《呵旁观者文》对“旁观者”分为六种:浑沌派、为我派、呜呼派、笑骂派、暴弃派和待时派。作者笔下的六种人一个共同特点是典型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只顾一己的荣辱得失,国家民族的盛衰兴亡,置之脑后。

第一种叫“浑沌派”。这派的人,可以说是没有脑子的生物。他们不知道有所谓的世界,也不知道有所谓的国家,不知道该为什么担忧,不知道该为什么愤怒。换句话说,就是不知道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应该做的事情。饿了就吃,吃饱了就瞎逛,困了就睡,睡够了就起来,房间里就是他的小天地,为了争一点小钱可以拼上性命。他们连有应当要做的事都不知道,又何谈去不去做呢?连有国家都不知道,又何谈国家亡不亡呢?他们就像生活在属于自己的一个牢笼里,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也不愿意知道。世界的整个中心就是自己,“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思想占据整个头脑。他们就这样浑浑噩噩的过着生活,这些人的人生,就好像是自走机器人,能活动但不能思考。

第二种叫“为我派”。这派的人,就是俗话里说的被雷劈了还捂住钱包的人。什么事情是应该去做的,他们不是不知道;国家将要灭亡,他们也不是不知道。虽然都知道,但是如果应当做的事情对我没有好处,那我就只作旁观者而已;如果这国家灭亡了对我也没有什么损失,那我也只作旁观者而已。这种人是纯粹的自私自利,对于一件事,他们知道应该怎样做才算是最好,但又觉得这样做对自己也没有多大好处,于是止步不前。只要是不危及自己的利益的事,任何时候他们都会持观望状,绝不会涉水。第三种叫“呜呼派”。什么是呜呼派呢?这些人只会唉声叹气、痛哭流涕而再不会做其他事情。看起来他们总是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张口闭口就是哀叹时局。你告诉他们现在应该做什么事情,他们则会说确实是应该做这样的事,可是怎么做呢,无从做起啊。你告诉他们国家处在危亡的关键时刻,他们也会说现在确实是非常危险的时刻,不过这国家已经没法挽救了啊。你进一步追问,他们说这就是国运,是天命,没办法了。他们最爱说的是“无可奈何”这四个字,他们最爱做的是“束手待毙”这一句话。就好像看见火烧起来,不做努力去扑灭,而只是叹息火势太大;就好像看见有人溺水,不想办法去救人,而只是痛恨水流太急。他们的思想能够跟得上时局的发展,但却始终是没有行动的,他们的诸多想法最终都会幻化成一声哀叹。这类人是从不付诸行动的,哪怕坐以待毙,唉声叹气的感叹,也不会行动起来反抗,始终用嘴来观望时局。

第四种叫“笑骂派”。这派的人,你说他是旁观,倒不如说是后观。因为他们就是经常站在你背后,用冷言热语来批评你的那种人。笑骂派们总是把自己放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好像无可指责之处,为什么呢?不做事当然就无可指责之处,作旁观者当然也无可指责之处。他们总是衣服救世主的样子,无论事情好坏他们总有一套说辞,要是让他亲自来做来说,他们又目瞪口呆了。

第五种叫“暴弃派”。暴弃派的人呢,则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了。笑骂派的人,总是责备别人不责备自己;暴弃派的人呢,总是期望别人不期望自己。认为那么多人总有比我做的好的,我又有什么可做的呢。这种人是极不负责的一类人,如果人人都这样自暴自弃的话,那么事情还有人做吗?他们总是推脱责任,觉得并不是什么事都非自己不可,于是持一种观望态度等待别人去做。第六种叫“待时派”。这派的人,虽然看起来不像旁观者,但实际上确确实实就是旁观者。他们在等待的时候说的,都是些不知道能不能兑现的话。一般的旁观者是旁观别人,待时派的旁观者则是旁观时机。他们随俗沉浮,投机钻营,从中渔利,他们就是那些等着见风使舵的人。他们不过是想要等待观察风潮的方向,从而能够跟风站队顺手拾取点好处,风潮向左他们就跟着往左跑,风潮向右他们就跟着向右跑,这是浅薄者的本色。所以待时派的人,是旁观者里面最机巧的。

作者对“旁观者”六种人的描绘用的是呵责鞭挞之笔,作者哀其不幸、惜其不醒的感情,始终贯穿其中,使人读后汗颜,也催人觉醒,发人深省。读《呵旁观者文》,让人感受作者的爱国热忱,为救国图强而呼号,充满了希望和信念,这种振兴中华的精神弥足珍贵。在改革开放、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不时也看到“旁观者”的影子。就拿我自身来说,我认为我就是属于“待时派”的那类人,

第五篇:旁观者读后感

做思想特立独行者

——读:彼得德鲁克《旁观者》有感

“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已经发觉:人真是形形色色,无奇不有。因此,我从未认为哪个人特别无趣。墨守成规的也好,传统的也罢,甚至是极其无聊的人,若谈起自己做的事、熟知的东西,或是兴趣所在,无不散发出一种特别的吸引力——每个人自此成为一个独特的个体。”——彼得·德鲁克

《旁观者》主要叙述的是德鲁克一生中曾经遇到过的形形色色的各种人物,有政府要员,有市井小民。有历史名人,也有无名小卒。正是这些形形色色的的人给了德鲁克不同的角度去看这个世界和世界上的人。这也正是他的管理思想的来源。也就是说,这不是一本管理学的书本,而是一本方法论,一本关于管理方法论的书籍。

在分享前,先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彼得德鲁克本人。

人物简介: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界是受人尊敬的思想大师,他一生共著书39本,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文章30余篇,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他文风清晰练达,对许多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精辟见解。杰克·韦尔奇、比尔·盖茨等人都深受其思想的影响。德鲁克一生笔耕不辍,年逾九旬还创作了这本《德鲁克日志》,无怪乎《纽约时报》赞誉他为“当代最具启发性的思想家”。2005年11月11日,德鲁克在加州家中逝世,享年95岁。

尊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德鲁克,是这个时代最出色的管理学者。他曾发誓:“如果我能活到80岁,我要写到80岁”。

荣誉: ? 管理学科开创者,尊为“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学之父”;自称“社会生态学家” ? 7次获“麦肯锡奖” ? 2002年获得当年“总统自由勋章”,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 克莱蒙特大学的研究生管理学院以其名字命名

? 国际慈善机构“救世军”授予其最高奖“伊万婕琳·布斯奖”

认识了德鲁克之后,我们就来谈下关于《旁观者》这本书,德鲁克一直认为对于管理,不是简单的对人员进行控制,考核,而是用管理的思想来领导。

第一次的转变——“旁观者”

德鲁克第一次有了“旁观者”的角度是在小时候的一次游行,他被安排在队伍的最前面,举着游行的大旗,被队伍簇拥着走在通往市政中心的大道上。那是一个雨过天晴之后的早上,道路上有些小水坑。在路过一个水坑时,他被簇拥着踏过水坑。在平时这在平常不过了,可是他却调头把旗子交给了身后的一个人,然后自己返身回家了。在那样的情境下,他发现自己要跳出来,从第三者的角度才能更好地看清事情的原来模样,而不是在队伍里面,别逼着前进。

由此,便产生了对他影响一生的一个观点,也是他在此后人生中能够用独特而犀利的角度去观察,并成就管理理论的基础。

管理者的重要特质

1、各种职业,各种背景,各种命运,各种性格,强调人的多变、多元及独到之处。书中描写了多个形象,无所不包,而最重要告诉我们的就是,我们身边的人是各种各样的。

2、“倘若你能够对自己的同事、伙伴的行为、态度及价值观,有如此敏锐且练达的洞察,你就有了成为管理者最重要的特质”。在职场,每天面对自己的同事、上级下级、客户、老板,我们同样也要做一个思想的特立独行者,这样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洞察每个人的性格特性,这样在沟通的方面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的,当你去领导你的团队的时候,也是能够有更好地效果去激励你的员工,带来好的业绩。

对人的尊重 对于各级管理者来说,真正最重要的事情,是记住德鲁克对人对事的观察方法,像他一样“从不认为哪个人特别无趣”,“以关心别人作为出发点”,去挖掘自己每一个同事、部属和合作伙伴的有趣之处,通过深入有效的交流,激发他们自我管理的激情。这比凭空制订计划、控制、协调、审查等各种管理办法,为管理而管理,要凑效的多。

未到的清风

2014年7月18日星期五篇二:读《旁观者》有感

读《旁观者》有感 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1909年出生在维也纳。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他对管理学界的影响一支延续至今。这也为他奠定了现代管理学开创者的地位。2005年11月11日,德鲁克在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家中逝世,享年95岁。德鲁克的回忆录——《旁观者》写了20年,是他唯一写作时间最长的、虽不是最好的、却是他本人最喜欢的作品!

《旁观者》是德鲁克知识及人生旅程的记录。该书每一章都可个别独立,可以说是故事集。全书15个章节、15组人物,每一组人与事都紧扣着20世纪里最重要的某些领域和特性。就在抒情的夹叙夹议中,真实的德鲁克亲切清晰地浮现出来。这若干个旁人的生活历程,帮助我们勾勒了德鲁克自己的生活。

作者希望借此呈现社会的图像,捕捉并传达这一代的人难以想像的那种精髓、神韵与触觉,比如两次大战间的欧洲、罗斯福新政时期(new deal years),以及二战刚结束时的美国。

在德鲁克“怀恩师”一章中,教学并不是老师得到了什么,而是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文章中的埃尔莎和苏菲小姐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要注重学习方法,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在现今的公共管理工作中,要善于从以往的实践中提取经验,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工作方式,要做到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还要培养自己的工作乐趣。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德鲁克创办了德鲁克管理学院,但是他并不支持走精英教育的路线,他认为虽然中国没有足够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但有一大批在实际磨练中学会了怎样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生存并取得了成效的人。有过高教育,但是这并不代表一切,一个人的能力要在他的工作中体现出来,毕竟实践跟理论是有很大区别的。

在书中,德鲁克先生回忆了他走过的青年时代,让我不自觉的进入到他所描述的世界中,德鲁克说过“从未认为哪个人特别无趣”,我认为世界上有着大多不善于观察,不愿意去体会的人,如果你能对自己周围的人,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去发现,我想这会为成为一个管理者打下基础。

旁观,并不是要自己置身事外,而是要让自己冷静的观察,分析,还需要有一颗淡泊的心。

如今的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21实际,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管理已经成为一个企业的根本,一个好的管理者会带领企业走向巅峰,会使上下的工作井井有条,在当今社会,并不是高学历的人都能得到企业的青睐,因为工作中需要的不仅是专业知识高,更多的是协调、合作和沟通能力。无论学历高低都应把企业 看成是自己的一部份,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企业工作。对企业中低学历的员工,应参加一些知识的培训,使其在遇到问题时能自由变通。对学历高的员工应多参加一些知识、技能的培训,来提高自己的知识面。

德鲁克先生让管理成为了一种素养,把管理当做一门真正的综合艺术,作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我们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学会洞悉每件事的根本,学会观察身边的人或事,从中得到感悟。

读完《旁观者》,我更加觉得德鲁克的伟大,在他生活的那段年代,他一直旁观着历史的创造,旁观着各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书写者。只有他才能将这一切看得更清,更透,才能总结出对整个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管理学说。篇三:旁观者读后感1 最近在看《管理大师德鲁克的回忆录--旁观者》,这是一本2008年3月由机工出版社发行的好书。花了两个晚上将其读完,原想通过这本书来了解一些管理学最新的观点、理论和方法,第一遍读完后没有这种收获,因为整本书读起来很轻松,不乏味,有些象文学作品,描述了一个个人物故事,吸引人一直读下去。但我再读第二篇以后,我才慢慢体会到其中的韵味,并逐渐领会“旁观者”涵义。中国有句老话“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作为管理学大师,只有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才能领悟出超越现实的思考并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领先,德鲁克的伟大就在这里,如果他只研究现有管理界的常规思维和做法,他只能被称之为管理学者,成为不了照耀管理学界多年的大师。

德鲁克自己说,从他写第一本书开始至今,他“所写的一切无不强调人的多变、多元,以及独特之处”。他要对抗的是一个集权当道、讲求统一与一致的时代。他笃信只有独立和多元的特质,才能护卫人类社会的价值,并培养领导力和公民精神。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德鲁克不愿意悲剧式地进入历史,不管是被指派为一个丑角,还是证明为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他选择了一个旁观者的角色。这里的旁观者,是一个不与强权者进行权利游戏的人,是一个不放弃独立思考的人,是一个不媚俗的人,是一个尊重人性价值的人。

这本书写的是人,德鲁克从未认为哪个人特别无趣。清华大学杨斌教授理解为世界上没有无趣的人,却有着大量的不善于(愿意)观察,不能够以移情心去体会的人。德鲁克对人的观察,给所有的管理者提供了一个样板、楷模。倘若你能够对自己的同时、伙伴的行为、态度乃至价值观,有如此敏锐且练达的洞察,你就有了成为一个管理者最重要的基础特质。

德鲁克在他的《管理的实践》中曾说,他认真地研究了当时(20世纪50年代)大学中所开设的课程,发现其中只有两门对于培养管理者最有帮助:短篇小说写作与诗歌赏析。诗歌帮助一个学生练习用感性的、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去影响他人;而短篇小说的协作则培养你的那种对于人以及人际的入微体察。读者写信告诉德鲁克:“你的著作,我几乎都读过了,对我的帮助相当大,特别是在工作上。但是,在你这么多作品里,《旁观者》给我的乐趣最多。德鲁克也说这是他最喜爱的一本书,也是他写作最快的一本书,从起笔到完成全书,不到一年的光景。我明白之所以读来流畅的原因了,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人和事,无需构思,随手拈来,但正是这些真实的故事造就了这位影响全世界的管理学大师。篇四:旁观者读后感2 《旁观者》读后感 今日中午,卓越网送来了订阅的一些管理书籍。下午和晚上一口气看完了其中一本《旁观者》,颇有感触。

《旁观者》是彼得.德鲁克的著作之一。管理学院出身的想必对这个名字不会陌生--“现代管理学之父”,首创管理学概念,对公司治理,企业结构方面均有突出成就。代表作包括:《公司概念》,《管理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任务,责任,实践》等。但是本书却是一本例外。正如作者及序者所言,本书并非一本管理学著作,只是作者对成长过程中一些人,一些事的琐碎回忆而已。所以,此书并没有常常出现在关于彼得,德鲁克的作品作品清单中。甚至这次出版,也是打着悼念德鲁克辞世的名义。(1905-2005).但是一个能做满汉全席的优秀厨师就不能做两道凉拌小菜么?我们可以合理的推测:一个优秀厨师,即使做一个刀拍黄瓜,也会做出不平常的味道。诚如黄蓉对洪七公所言,越是简单,越显功底。何况德鲁克本人也对此书格外推崇。以我的浅见,该书尽管没有推出或强调一些管理学理论,但通过对自己生平的记述,间接的描述了自己管理学思想的形成。考虑到德鲁克乃是见证了两次世界大战,首创管理概念,经历了管理学从无到有到兴旺的发展过程,此书实为难得的一本学习大师思路的好书。在一个下午的仓促阅读中,我所看到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管理学的兴起及在中国发展的不足

德鲁克成长的时代,正式数量被引入经济管理的时代。19世纪的经济管理,也还是一个婴儿,充满了种种猜测,但也充满了创新。德鲁克正经历了这一时代。在这一时代,规范化被引入经济管理,正如书中所言:这是一个符号学逐渐掌控一切的时代。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方从苏格拉底起(由书中多次提到苏格拉底可以看出德鲁克深受这种传统的影响),就充满了逻辑思辨。然后经历了千年积累,再经过人们的实践,管理学才应需而成。这种出现是充满必然的。因此西方传统中的管理学,尽管表现为高度概念化,抽象化,模型化,但是都有一定的逻辑理论为知道。如德鲁克所言:没有逻辑理论的模型或者实验都是胡扯。

在中国的研究中则常常会忽略这个问题,被表面的数学所迷惑。我们做一个实证研究,仅仅因为他是一个实证研究,而没有认真思考它的理论基础在哪里。

(2)以人为本

作为管理大师,德鲁克始终坚持:每个人都是有个性的,多元化的。与他持相同观点的还有ge的缔造者:斯隆。他们认识到,每个个性迥异的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尤其是斯隆,对于那些他不认可的人依然给予保护,哪怕是调到外地公司。正是这种与大工业的对抗,使得他们成功。篇五:《旁观者》读后感 读书笔记:《旁观者》

书评人: 仇勇

我是一个保守派,总是抵制一切流行和畅销的东西,有时这会导致我错过一些好东西——好东西呐!

比如,我最近才看完德鲁克的《旁观者》,那知道原来写得这么有趣,这么好,立刻进入我最喜爱的书籍的前10名?? 嗯。尽管它真的已经是一本很红很红的书,但我仍要记下我特别有感触的部分,也推荐大家来读: 1 奶奶还时常语重心长、若有所指地告诫孙女辈:“姑娘啊,出门时要换上干净的内衣裤哦。天晓得会发生什么事。”——多么懂得体面和体贴的奶奶啊,真是生动而严肃的人生第一课!所以,真正的着装品质体现在内里。2 他们的世界很小,但是自成一格、团结一致,而且敬业、自重,虽无财富可言,但都懂得中庸和节制。——这些形容欧洲17世纪纺织手工业者的词汇,是已经失传的可敬的职业品德,不过我觉得,在我工作周围的媒体圈里,还是有这样一批人存在的。3 纳粹却是一股来势汹汹的“未来的浪潮”。——一般观点认为纳粹暴露的是人性中深藏已久的恶的一面,是旧世界里的鬼魅阴影。但我亦同样确信,这其实是现代社会的现代病,它是与工业时代的文明相伴相生,也是大众人的暴政力量的显现,即个人被集体所统治,被吞没,和不得不屈服。4 因为她的教导,使我一生都懂得欣赏工艺,看到干净利落的作品不禁为之欣喜,并尊重这样的技艺。最后我发觉,埃尔莎小姐和苏菲小姐让我学到:高品质的教导与学习,充沛的活力与乐趣,这些都可并行不悖。——这才是教育的真谛吧,它不是让你学到具体的知识,而是让你了解到如何去欣赏、接纳世界并与之互动。而所谓学习,并非是苦难的行军,而应是学会如何生活。5 千真万确的是:没有人忽略弗洛伊德。大家都很郑重地讨论他,然后决定加以排拒。——就像我们这个时代的许知远,尽管有许多人崇拜他,也有许多人故意在提到他时表现得不以为然,但毫无疑问,他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代言人,他的优点和缺陷都代表了这们这一代人的特征。我相信,多年后,大家还会这样谈论他。6 但我还是要说,这样的理论仍然非常迷人,透露出不少玄机,而且深深地触动人性。——这句话仍是评论弗洛伊德的,尽管后者的学说有时代的局限,但仍是19世纪最重要的人类智慧的结晶之一,而我尤其被最后一句“触动人性”的评语所感。7 那次战争带来的最大的伤痛,并不是毁灭了想要创造另一个世界的希望,而是杀死了许多本来能拯救欧洲的人。——优美的贵族传承和文化积淀,如果你想找到同样的人一叙,恐怕只能去那些沉睡着亡灵的墓穴中了。8 那件事不提也罢。我们5年前就知道会发生了。——德鲁克在这里描绘了一位牛逼的杂志主编,在1927年年底,这家名为《奥地利经济学家》的杂志在准备年终特刊,这位

波拉尼主编为此提出的4个主题是:中国形势(张作霖、将介石们的军阀内战)、全世界农产品价格滑落(意味着将面临严重的经济不景气)、俄国的斯大林和共产主义革命、凯恩斯的经济主义。编辑们纷纷表示不解,认为应该在年终特刊时塞入一篇论述当年夏天奥地利进行的内战的文章,或是德国战后赔款的评论,但波拉尼先生的回答就是:这些我们5年前就知道会发生了。所以,我们应该讨论更重要的话题,那些注定从现在开始到5年后会发生、会影响世界、改变我们的生活的事情。9 一种没有糖分的男性魅力。他那无可比拟的风骨与内心的纯正比起学术分量所造成的冲击力要来得深远。——说到糖分,我就会想起大学时的一位同学??号称小男子汉?? 10 我们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都得考虑到傻瓜——因为事情到最后总是要经由一些傻瓜来完成。好的商人,以及杰出的艺术家或科学家的思考方式都像亨利伯伯,起自某一个特定的、非常具体的东西,最后终于得到一个准则。凯尔斯达特之所以反对这个计划,就是因为其中太过复杂、太多假设。我们已经过度依赖没有经过试验的定量分析、倾向对称而纯粹的正统模式、从假设而非从经验去推论,并且从一个抽象到下一个抽象概念,离具体事物越来越远。从很早以前开始,我就不靠自己的小聪明赚钱了。我希望自己是因为做 对的事情 而获利。我们已经把“符号”看做是“真实”,而所代表的物体却成了影子。——德鲁克在这里描述了他24岁-27岁时所服务过的一家神奇的公司里遇到的神奇的人,并由此学到了商业的第一课。这里有很多条箴言我把它们合并在一起,但老实说,每一条都足以让人思索半天。11如果我们不用4个小时好好地安插一个职位,找最合适的人来担任,以后就得花几百个小时的时间来收拾这个烂摊子,我可没这么多闲工夫。你们说的这位史密斯先生的记录可真是辉煌灿烂,但是,请解释一下为什么他会碰上这么多的危机,之后又处理得天衣无缝? ——以上这两句话都出自通用汽车历史上最伟大的ceo斯隆。在我看来,摘自不同地方的这两句话的内在逻辑是一致的:我们总是看到危机出现才意识到制度设计的重要,而好的制度设计的最大效用就是避免危机出现;同样的,我们总是看到灾难发生时的救火英雄,却常常忽略那些把火苗歼灭于萌芽状态的优秀的日常管理者。12 他在这儿树立了这么多的敌人,连我都看他不顺眼,这样他是无法发挥才干的。——这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年轻且口没遮拦的小伙子提出了一项大胆而鲁莽的建议,结果惹恼了包括斯隆在内的多位通用汽车的高层,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叫他滚蛋。但斯隆却把他调往另一个有上升空间而自己并不直接管理的部门,容人之量,爱才之心——看到这里,人人都会心生敬服之意吧。13如果一个决策的层次高到要我亲自参与的话,最好多花一点时间。要是不值得这么做,我们自会把这个问题丢回去。我们做的决策实在是不多,没有人能做出一大堆决策而做得好的。我们最好了解我们必须决定什么,以及关于这个决策的所有重点。——身在最高位的领导者如何掌握细节,以及知道应该掌握哪些细节。14 常常有人问我,最佳“管理工具”是什么?答案就是:斯隆先生的助听器。

下载《呵旁观者文》讲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呵旁观者文》讲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旁观者作文

    旁观者作文(一)雨,又开始下了,但却已激不起半点涟漪,正如我的生活在平静里淌过。带着一颗湿的冷的心走向街头,步入那间我些许还能感到点喜怒哀乐的书店。漫无目的的拿起一本翻阅,随......

    《旁观者》读后感

    读书笔记:《旁观者》 书评人: 仇勇我是一个保守派,总是抵制一切流行和畅销的东西,有时这会导致我错过一些好东西——好东西呐!比如,我最近才看完德鲁克的《旁观者》,那知道原来写得......

    作文.做一个“旁观者”

    “旁观者清 ”作文写作指导 [高考模拟题]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但细观对弈的全过程,我们还能发现:对弈的过程,开心一般是属于旁观者的,而当局考一般难得有半点清闲;对......

    《旁观者》读后感[五篇材料]

    《旁观者》读后感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旁观者》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旁......

    旁观者读后感1

    最近在看《管理大师德鲁克的回忆录--旁观者》,这是一本2008年3月由机工出版社发行的好书。花了两个晚上将其读完,原想通过这本书来了解一些管理学最新的观点、理论和方法,第一......

    读《旁观者》有感

    读《旁观者》有感 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1909年出生在维也纳。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他对管理学界的影响一支延续至今。这也为他奠定了现代管理学开创者的地......

    旁观者读后感2

    《旁观者》读后感 今日中午,卓越网送来了订阅的一些管理书籍。下午和晚上一口气看完了其中一本《旁观者》,颇有感触。 《旁观者》是彼得.德鲁克的著作之一。管理学院出身的想......

    情人节的旁观者

    情人节的旁观者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莎士比亚有这样一段爱情名言: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真诚的爱情永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的。要和一个男人相处的快乐,你应该多多了解他而不必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