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与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方法

时间:2019-05-13 23:47: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农村建设与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方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农村建设与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方法》。

第一篇:新农村建设与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方法

新农村建设与农民工问题的解决之道

南昌工程学院 严鹏

目前中央政府推出了总额达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各地方政府计划投资额合计也超过了18万亿元,实行扩张性的投资政策将是明年政策的主基调,同时注重投资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投资政策趋向将坚持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又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既有利于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既有效扩大投资,又积极拉动消费。2008末到2009年前三季度全国工资性收入大幅回落,国内出现降薪潮、裁员潮:

有7成公司不打算招新员工了,8成人暂时不打算跳槽了,09届毕业生有630万,加上未就业的往届毕业生,总共有700万在挣扎。据悉,武钢、宝钢都在酝酿降薪,其中武钢员工拟降20%。稍前的消息是万科、中原降薪裁员,东航、南航降薪裁员,波导、夏新被迫削减人力成本,中石油大幅裁员„„降薪裁员已波及房地产、航空、石化、电力、IT、证券、金融、印刷等一系列行业。而最无招架能力的是外出打工的中西部民工,四川、安徽、河南等省都不同程度出现了民工返乡潮。

(1)农村形势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 “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据测算,中国的土地最多只需要1亿农业劳动力,而目前农村总计有劳动力约5.5亿,以吸收1.2亿计,依旧有近3亿剩余劳动力。以目前的人口增长速度和提供的劳动机会,至少在四十年后,中国还依然面临着的劳动力严重过剩的问题。众多的劳动力农村无法消化,只能向城镇转移,如何解决3亿人口的就业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巨大困难。

(2)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问题是指,中国大陆农民进城从事非农工作,却未改变农民身份,未被城市认同接纳,他们处在产业的边缘、城乡的边缘、体制的边缘,由此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农民工是有农村户口,有承包土地,但离开户籍所在地,主要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员。“农民工”是一个带有歧视性的自相矛盾的称谓,但深刻反映了他们的“边缘人”状态。他们在农村有地,但离开了;他们在城市工作,但没有城市户口,不享受社会保障;他们为城市贡献巨大,向往城市,但不被城市接纳,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农民工权益保障主要有四个方面的问题:

1.拖欠工资问题。获取报酬是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也是农民务工的主要目的。尽管2004去年开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下,农民工的欠薪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拖欠工资的情况仍然存在。四川省农调队调查,还有10%的农民工反映用工单位拖欠工资,人均被拖欠工资2040元,人均被拖欠工资3.7个月。建筑业拖欠工资的情况比较突出,其次是餐饮娱乐、个体工商和家庭装修等行业。四川省清理拖欠工程款的统计数据表明,到2004年7月,全省拖欠工程款73.4亿元,其中拖欠农民工工资2.77亿元。此外,还有克扣工资的情况。四川省反映,有78.9%的农民工节假日加班不能足额得到双倍工资。

2.工作环境和条件问题。一是工作强度大。大部分农民工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有的在10小时以上,而且休息、节假日还要加班加点。温州市总工会的调查显示,温州市农民工一周工作时间54.89小时,平均每天9.14小时(6天)。二是工作环境恶劣。农民工所从事的大多是苦、累、脏、险的工作,一些企业卫生条件很差,一些农民工因此患上职业病,丧失劳动能力。三是安全得不到保障。进城务工人员是工伤工亡事故的多发群体。2003年四川省21个市州共发生进城务工人员工伤事故1994件,工伤人数3420人,工亡事故339件,工亡433人。不少用工单位没有为农民工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四川省调查,一些地方的用工单位按规定发放劳保用品的只有20%,建筑、采矿等行业危险系数高,劳动安全保障缺乏的情况十分严重。3.社会保障问题。农民工普遍参保率很低,社会保障缺乏。四川内江市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仅占总数的5.2%,参加工伤保险的为14.1%,参加医疗保险的为1.3%;遂宁市参加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的仅占农民工总数的1.4%,没人参加医疗保险;成都市参加综合保险的农民工不到10%。农民工参保率低,除了对保险和社会保障的认识不足外,还存在用工企业不愿支付保险费用、社保“门槛”相对农民工较高、缺乏针对农民工实际的保险制度安排等原因。农民工的低工资和社会保障的缺失,使他们抗风险的能力十分脆弱。

4.子女教育问题。这是农民工十分关注且非常重要的问题。四川省农调队调查,全省随父母进城的学龄人口总人数在140万人左右,这些农民工子女上学面临三难:一是城里高昂的学习费用难以承受,据调查,在成都市上学的子女年均学习费用为2496元;二是上学路远,农民工子弟学校大多地处城郊,上学十分不便;三是大多数农民工子弟学校简陋,教学质量差。另外留在老家的孩子,由爷爷奶奶管教,导致不少“留守”孩子在成长和教育方面出现问题。还有的农民工带着孩子四处流动,入学不稳定造成辍学。

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内需庞大的发展中大国而言,经济增长更应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发展放缓的大背景下。而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则应当成为内需扩张的重点,因为投资需求最终还是需要依靠居民消费来支撑和拉动的。扩大消费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使居民“有钱消费”,另一方面应当努力改善消费环境,积极拓展新的消费热点,使居民“有处消费”。我国扩大内需最大潜力在农村。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格局”拉大了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2007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已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农民的收入远远低于城市居民,消费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只有激活7亿农民的消费需求,我国内需才能真正地、持久地得以扩大。因此,要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及时出台强农惠农政策,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第三季度以来,企业用工需求出现明显下滑,农民工返乡正逐渐增加;预计2009年失业率将继续上升,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就业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大问题,就业矛盾如果进一步恶化,不仅对经济发展不利,而且将对社会稳定产生深刻影响。创业是最积极、最主动的就业,它不仅能解决劳动者的自身就业,还能通过带动就业产生倍增效应。进一步整合创业实训和孵化基地,提高创业实训质量。多方吸纳社会资本,为缺乏经验和资本的创业者提供孵化期和政策扶持,提高他们的创业成功率,降低创业风险。继续探索有效的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创业实训和孵化基地的引领作用,在创业资金、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政策法规等方面为创业者提供支持和服务。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与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方法

新农村建设与农民工问题的解决之道

南昌工程学院严鹏

目前中央政府推出了总额达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各地方政府计划投资额合计也超过了18万亿元,实行扩张性的投资政策将是明年政策的主基调,同时注重投资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投资政策趋向将坚持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又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既有利于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既有效扩大投资,又积极拉动消费。2008末到2009年前三季度全国工资性收入大幅回落,国内出现降薪潮、裁员潮:

有7成公司不打算招新员工了,8成人暂时不打算跳槽了,09届毕业生有630万,加上未就业的往届毕业生,总共有700万在挣扎。据悉,武钢、宝钢都在酝酿降薪,其中武钢员工拟降20%。稍前的消息是万科、中原降薪裁员,东航、南航降薪裁员,波导、夏新被迫削减人力成本,中石油大幅裁员„„降薪裁员已波及房地产、航空、石化、电力、IT、证券、金融、印刷等一系列行业。而最无招架能力的是外出打工的中西部民工,四川、安徽、河南等省都不同程度出现了民工返乡潮。

(1)农村形势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

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 “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据测算,中国的土地最多只需要1亿农业劳动力,而目前农村总计有劳动力约5.5亿,以吸收1.2亿计,依旧有近3亿剩余劳动力。以目前的人口增长速度和提供的劳动机会,至少在四十年后,中国还依然面临着的劳动力严重过剩的问题。众多的劳动力农村无法消化,只能向城镇转移,如何解决3亿人口的就业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巨大困难。

(2)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问题是指,中国大陆农民进城从事非农工作,却未改变农民身份,未被城市认同接纳,他们处在产业的边缘、城乡的边缘、体制的边缘,由此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农民工是有农村户口,有承包土地,但离开户籍所在地,主要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员。“农民工”是一个带有歧视性的自相矛盾的称谓,但深刻反映了他们的“边缘人”状态。他们在农村有地,但离开了;他们在城市工作,但没有城市户口,不享受社会保障;他们为城市贡献巨大,向往城市,但不被城市接纳,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农民工权益保障

主要有四个方面的问题:

1.拖欠工资问题。获取报酬是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也是农民务工的主要目的。尽管2004去年开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下,农民工的欠薪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拖欠工资的情况仍然存在。四川省农调队调查,还有10%的农民工反映用工单位拖欠工资,人均被拖欠工资2040元,人均被拖欠工资3.7个月。建筑业拖欠工资的情况比较突出,其次是餐饮娱乐、个体工商和家庭装修等行业。四川省清理拖欠工程款的统计数据表明,到2004年7月,全省拖欠工程款73.4亿元,其中拖欠农民工工资2.77亿元。此外,还有克扣工资的情况。四川省反映,有78.9%的农民工节假日加班不能足额得到双倍工资。

2.工作环境和条件问题。一是工作强度大。大部分农民工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有的在10小时以上,而且休息、节假日还要加班加点。温州市总工会的调查显示,温州市农民工一周工作时间54.89小时,平均每天9.14小时(6天)。二是工作环境恶劣。农民工所从事的大多是苦、累、脏、险的工作,一些企业卫生条件很差,一些农民工因此患上职业病,丧失劳动能力。三是安全得不到保障。进城务工人员是工伤工亡事故的多发群体。2003年四川省21个市州共发生进城务工人员工伤事故1994件,工伤人数3420人,工亡事故339件,工亡433人。不少用工单位没有为农民工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四川省调查,一些地方的用工单位按规定发放劳保用品的只有20%,建筑、采矿等行业危险系数高,劳动安全保障缺乏的情况十分严重。

3.社会保障问题。农民工普遍参保率很低,社会保障缺乏。四川内江市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仅占总数的5.2%,参加工伤保险的为14.1%,参加医疗保险的为1.3%;遂宁市参加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的仅占农民工总数的1.4%,没人参加医疗保险;成都市参加综合保险的农民工不到10%。农民工参保率低,除了对保险和社会保障的认识不足外,还存在用工企业不愿支付保险费用、社保“门槛”相对农民工较高、缺乏针对农民工实际的保险制度安排等原因。农民工的低工资和社会保障的缺失,使他们抗风险的能力十分脆弱。

4.子女教育问题。这是农民工十分关注且非常重要的问题。四川省农调队调查,全省随父母进城的学龄人口总人数在140万人左右,这些农民工子女上学面临三难:一是城里高昂的学习费用难以承受,据调查,在成都市上学的子女年均学习费用为2496元;二是上学路远,农民工子弟学校大多地处城郊,上学十分不便;三是大多数农民工子弟学校简陋,教学质量差。另外留在老家的孩子,由爷爷奶奶管教,导致不少“留守”孩子在成长和教育方面出现问题。还有的农民工带着孩子四处流动,入学不稳定造成辍学。

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内需庞大的发展中大国而言,经济增长更应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发展放缓的大背景下。而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则应当成为内需扩张的重点,因为投资需求最终还是需要依靠居民消费来支撑和拉动的。扩大消费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使居民“有钱消费”,另一方面应当努力改善消费环境,积极拓展新的消费热点,使居民“有处消费”。我国扩

大内需最大潜力在农村。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格局”拉大了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2007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已扩大到

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农民的收入远远低于城市居民,消费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只有激活7亿农民的消费需求,我国内需才能真正地、持久地得以扩大。因此,要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及时出台强农惠农政策,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第三季度以来,企业用工需求出现明显下滑,农民工返乡正逐渐增加;预计2009年失业率将继续上升,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就业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大问题,就业矛盾如果进一步恶化,不仅对经济发展不利,而且将对社会稳定产生深刻影响。创业是最积极、最主动的就业,它不仅能解决劳动者的自身就业,还能通过带动就业产生倍增效应。进一步整合创业实训和孵化基地,提高创业实训质量。多方吸纳社会资本,为缺乏经验和资本的创业者提供孵化期和政策扶持,提高他们的创业成功率,降低创业风险。继续探索有效的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创业实训和孵化基地的引领作用,在创业资金、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政策法规等方面为创业者提供支持和服务。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问题

不断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20多年来,市场取向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农民日益成为农村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农村已不可逆转地融入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然而,由于我国公共产品的供给长期是“重城市,轻农村”,城乡二元的公共产品供给政策,致使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短缺,农村公共服务长期不足,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举步维艰。如何合理配置公共产品资源,真正赋予农民国民待遇,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农村公共产品:边界范围与基本特征

农村公共产品是指满足农村公共需求,市场不能提供或者不能完全由市场提供,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社会产品或服务[1](P89—94)。很显然,这些社会产品或服务会使农村受益,农民受惠,但外部性的存在又使得其中有些社会产品或服务的受益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农村地区。根据农村公共产品的功能和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变化,我们将农村公共产品分为经济发展型、公共服务型、社会保障型和生态保护型四种类型。经济发展型指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起支撑和促进作用的公共产品,如农村基础设施、农田水利设施、农业气象、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信息等;公共服务型指保障农村社区稳定和农村基层政权运转的公共产品,如乡村基层政权组织的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经济发展规则等;社会保障型指为提高农民社会福利水平和基本生活保障的公共产品,如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医疗保险、农村社会救济、农村文化与体育设施等;生态保护型指有助于推进农村经济、社会与生态和谐共存,农业与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公共产品,如农村生态保护、环境建设、村庄绿化、农业灾害防治等。

农村公共产品既具有公共产品的一般属性,还具有特殊性,具体表现为:一是运行成本高与利用效率低并存。农业生产的分散性和村庄布局的松散性,使得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组织成本和运行成本较高;农村人口密度不高且分布不均衡,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较低,公众受益范围较小。二是高依赖性与低供给率并存。由于制度变迁,农村集体经济制度裂变为为数众多的农户,农户的分散经营决定了其生产和生活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高度依赖;农业生产是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交织,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有限,需要政府支持,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上一直是重城市,轻农村,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三是高外在经济性与低内在经济性并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高低影响到农业外的其他产业,但是农业的弱质性和农户的脆

弱性使得农村公共产品具有较低的内在经济性。农村公共产品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它有较强的外在经济性。

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基本格局与问题透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公共财政框架的逐步形成,特别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新阶段的到来,农村公共产品的覆盖范围不断拓展,公共产品的供给有了长足进步。然而,必须看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结构单

一、区域布局不合理、供给效率低下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并严重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瓶颈。

1.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规模。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规模指经济发展型、公共服务型、社会保障型和生态保护型四类公共产品供给的数量。近几年来,随着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我国各级财政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力度,2004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总量达到2626.2亿元。国债资金在总规模减少的情况下,中央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达到550亿元。但总体上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仍然严重不足。表现为:(1)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带病运转。据调查,目前全国病险水库约有3万座,占水库总数的36%,其中大中型水库的病险占有率接近30%,小型水库的病险占有率更高,结果是农业抗灾能力下降,大部分地区还是靠天吃饭。(2)农村生活居住环境不容乐观。统计显示,目前全国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60%以上的农户没有用上卫生厕所,“露天厕、泥水街、压水井、鸡鸭院”是对农民生活居住环境的形象描述。(3)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目前城乡社保覆盖率之比高达22∶1,社会保障体系主要限于城市,基本上没有延伸到农村;占全国总人口60%左右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九成左右的农民是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农村中学生是城市的4倍,但教育经费只占全部教育经费总额的38%。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既有制度内的原因,也有制度外的原因。一是长期以来,城乡分割、工业优先、城市倾斜的发展战略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我国农业、农村、农民为国家财政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促进工业化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原始积累和资金保证。但由于国家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上长期是重城市,轻农村,实行的是城乡差别政策,农村公共产品主要靠农民自筹解决,国家提供少量补助,造成公共产品供给的巨大差距。二是受分税制影响,基层政府承担了大量事权,但却没有稳定的财源,由于财权和事权分离,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错位现象严重。如义务教育、民兵训练等是典型的公共产品,理应由中央财政承担,而事实上这些事权却下放到了乡镇。由于基层财力有限,长期入不敷出,无力承担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

2.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指经济发展型、公共服务型、社会保障型和生态保护型四类公共产品的数量构成和比例。我国现行社会管理体制是一种自上而下、层层分解指标的行政化体制。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大多由各级政府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提供,农民缺少实质性的参与。这种方式直接导致了供给与需求的脱节,供需结构失衡。据调查,近几年

来,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增幅较快的是交通、通讯支出、医疗卫生支出、基础教育支出,说明农民对交通道路、医疗卫生、基础教育的公共产品需求增长很快,但在实际供给中,乡村道路和医疗卫生服务等严重不足。统计表明,国家教育经费投向农村的不到1/3,农民人均医疗卫生经费仅为城市居民的1/4。相反,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升级达标,倾心于“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样板工程”,不仅造成公共资源浪费,而且直接导致地方债务的增加。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失衡的原因主要有:(1)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程序一直是“自上而下”,决策机制沿袭的是以行政手段强制性供给机制,农村社区公共产品的供给主要不是农民需求的表达,没有体现农民意愿,而是由上级的指令决定。在这种决策机制下,中央给地方的转移支付和支出结构容易出现错位。(2)由于县乡财政困难,基层政权的财政收入主要用于保运转,无力进行公共产品供给,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的60%~70%用于人员供养和行政开支,而用于基础建设的支出比重不高。(3)基层政权的目标函数和农民的目标函数并不总是一致。基层政权追求的主要是政绩,农民追求的是农业生产的效益最大化和消费的效用最大化。比如,政府为了政绩工程,可能将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大水利,而农民直接受益的是小水利。但是,由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造成公共产品供给比例不协调。

3.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指经济发展型、公共服务型、社会保障型和生态保护型四类公共产品配置不存在帕累托改进。总体上看,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和农村居住的分散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关系到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从水利投资看,“十五”期间,计划的农村饮水解困任务提前一年完成,全国5700多万群众告别饮水困难;对213个大型灌区和23个重点中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全国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2亿亩,可以说是成绩斐然[2]。但是国家对农村小水利建设、人畜饮水、灌区节水、水土保持、农村水电等农村小型水利建设的财政支农机制尚未建立。部分地区不顾农村的客观条件,热衷于投资一些见效快,易出政绩的短期公共项目,而不愿提供一些见效慢、期限长且具有战略性的纯公共产品。一些贫困落后地区大力修建农贸市场、休闲广场、歌舞剧院、高档宾馆等,还冠之为建设新农村、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美名,而实际上这些公共设施的利用效率并不高,公共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下的原因:(1)信息不对称造成了供给效率低下。一方面,农民由于受信息渠道和手段的限制,获取和拥有的信息不充分、不对称;另一方面,政府在没有充分的市场调查情况下,又不能提供真实准确的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因而,常常出现一哄而上和一哄而下的进入和退出现象,造成资源浪费,供给效率低下。(2)逆向选择导致了供给效率低下。在政府有限问责制度下,项目申请人的收益不可能小于零,并可以通过项目寻租,却不需要承担项目风险。假定项目的收益一定,只有那些成功时收益较高的项目才会申请;但是,给定期望收益相同,较高的成功收益意味着较低的成功概率(较大的风险)。这样,高风险项目驱走了低风险项目,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出现逆向选择,财政支农资金得不到高效率利用。(3)长期博弈下的低水平均衡。政府的公共投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一期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而农户居住的分散性和低水平的组织化程度,使得农村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于平均水平,这势必会在下期降低公共投资在公共财政中所占比例,进一步降低公共投资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农村公共投资将收敛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带来供给效率的低下.三、增加和改善公共产品供给,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思路

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出发,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真正赋予农民国民待遇,这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集中表现。单一的政策选择、制度变革或资本注入并不能完全改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结构失衡、效率低下的现实,必须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创新机制、完善政策。

1.建立各级政府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共同承担机制。一是各级政府应明确职责。农村公共产品的基础性、外溢性特征和供给的现状迫切要求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加大有效供给力度。各级政府作为公共产品供给的主体,应着眼于全体公民、全部社区,尽快改变公共产品供给上的“重城市、轻农村”的政策倾向,真正承担起农村社会最起码的公共产品供给[3]。二是重新界定各级政府的财政职能,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明确县、乡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责任。农村公共产品构成上的层次性决定了各级政府间责任划分的原则:属于全国性的农村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承担,属于地方性的农村公共产品由地方政府承担,一些跨地区的公共项目和工程可由地方政府承担为主,中央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和协调。三是加大对农村基层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政府间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将农村公共产品的制度外供给转变为制度内供给,使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有足够的资金来源。要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理顺公共分配关系,加大对农村基层的转移支付力度。对于应有中央政府提供的农村公共产品,中央政府必须提供必要的转移支付。

2.明确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优先序。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公共财政不可能覆盖到农村所有领域,也不可在短期内大规模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有研究者依据公共产品供给的回报率,了解农民最需要的公共产品。从研究结果看,对全国而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优先序依次是科研、教育、道路、通讯、电力和灌溉。国家财政部农业司在实际调研中设计了相关问卷[4],结合对浙江、四川、陕西、河南四省的调查,财政部农业司认为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基本优先序,对东部地区而言,第一,建立农村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和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制度;第二,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重点是农村中小学必要设备的配置和师资队伍的培训;第三,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第四,农村文化建设。而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优先序主要是:

(1)保障基层机构的正常运转,主要是编制内的人员工资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2)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重点是中小学危房改造、必要教学设备的配置和师资队伍的培训;(3)支持乡村道路建设和清洁饮水主要设施建设;(4)

支持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防疫体系建设,重点是农村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设、农村大病医疗救助;

(5)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支持弱势群体发展,主要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农村扶贫开发;(6)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进步,重点放在中部粮食主产区。

在符合WTO规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国家财政的实力,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以及农民的关注度,笔者认为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优先序是,经济发展型:农田水利设施、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民培训、乡村道路建设、农产品市场信息;公共服务型:乡村债务化解、乡村规划、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型: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农村养老保险、农村社会救助;生态保护型:农业灾害防治、生态建设、村庄绿化、环境保护。

3.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筹资机制。各类农村公共产品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受益范围,因而其适应性的供给机制和制度安排也就有所不同。诚然,政府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体,但政府供给并不意味着完全由政府提供,我们认为,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既要考虑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又要保证社会公众的福利最大化[5](P224—228)。根据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上,应广辟渠道,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新机制。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主要应是政府,政府不能推卸责任,但政府绝不是惟一的供给主体。政府在目前有限的财力下,不可能在短期内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在明晰产权关系的条件下,积极引进民间投资,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动员社会资源来提供农村公共产品,这样一方面可减轻财政供给公共产品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实际上我国目前已出现了农村公共产品的诱致性变迁现象,如村级医疗卫生服务的民间供给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或大中型农机具的私人化等。政府应创造条件诱导和促进这些创新行为,以充分利用民间资本,拓宽公共产品筹资渠道,形成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多元化格局。一是采用许可证经营的方法,吸引市场资金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如学校、农资供应、小型水利设施、乡村卫生院等公共产品,以发放许可证的方式,吸引私营企业进入经营领域,让农民代表监督。今后,在明晰产权、加强管理的前提下,要有多元化投资的思路,多渠道融资,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逐步扩大范围和增加内容。二是实行政府与市场共同分担的筹资机制。改变过去单一的政府投入机制和“以农为本”的筹资机制,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新机制,政府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公共产品分别采用委托代理、公开招标等方式为农村公共产品筹集资金。

4.建立“由下而上”的需求表达机制。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必

须重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程序和需求表达机制。一方面,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应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变迁,目前,须逐步将“自上而下”的供给模式变为“自下而上”的供给模式,满足广大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的实际需求,构建新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程序。另一方面,建立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机制,变由外生变量即来自社区外部的各种因素来决策公共产品的供给为由社区内部需求决定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使一个村或一个乡范围内多数人的需求意愿得以体现。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管理民主”的要求,也充分体现了村民自治。由全体农民或农民代表对本社区的公益事业项目进行投票表决,使农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渠道充分表达自己对公共产品的意见。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与近代农民问题

中国近代的农民问题与当前新农村建设的理解

系别

: 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年级 姓名 学号 :

2011级

: 赵然

:2114031814

新农村建设是对近代农民问题的重要解决办法

摘要—--近代以来中国的农民问题就是在土地问题上集中表现。无论是农民阶级政权亦或是资产阶级政权都没能给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切实可行的办法。这也使得农民问题存在到现今。而如今新农村建设在中国共产党这一工人阶级政权的号召下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农民的土地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办法。

关键词----农民,土地,新农村建设,土地流转,土地市场

农民问题就是土地问题

近代以来西方的经济侵略促使中国传统的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农业经济也日益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并成为其市场体系中的一部分。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在广大地区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农民阶级仍是近代中国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因此近代中国各阶级各政党各政治团体能否高度重视农民问题、能否解决农民问题决定了其政治纲领能否得到占人口最大多数的农民的支持,决定了其政治纲领能否化为一场农民广泛参加的社会运动。

1851年到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这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代表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要求。,但这个纲领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资政新篇》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决定了这个方案从一开始就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表明农民由于作为小生产者的保守、狭隘、散漫等阶级局限性不可能单凭自身力量求的解放,更不可能把反帝反封建斗争引向胜利。

1898年的戊戌维新运动基本上局限于一些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没有涉及到农民问题,缺乏群众基础,其失败是必然的。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了民生主义“平均地权”,但它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难以成为发动群众的理论武器。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对三民主义做了新的阐释,民生主义在“平均地权”的基础上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原则,并提出了改善工农生活的状况。

从整个中国近代的历史发展进程,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启示:如果不能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主要是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任何改良和革命都要失败,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也要落空

而当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基本特点是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推进,以提高农业生产力为重点全面推进,从整体上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认真对待和慎重处理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涉及国家长远利益和农民切身利益的土地问题。这是对近代教训下的深刻反省。

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问题,必须坚持两条原则:第一,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第二,切实保护农民利益。而这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一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二是土地市场问题,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对于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将会起到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一、关于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

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改革开放以来法律赋予农民的基本权利,也是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法律保障。在这个问题上,有必要重申一些基本的法规要点。首先是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其中最重要的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这不仅符合我们国家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符合现代农业长远的发展要求。我们今后有关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探讨都要立足于这一点,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长期稳定不变这个基础上深入研究。

其次是推进规模经营不能动摇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可否认,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确实有其局限性,目前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与“统一经营”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农户往往以户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导致土地经营规模过小、农民组织化程度过低、农产品竞争力过弱。应当大力加强“统一经营”这个层次,确实做到统分结合。但是,“统一经营”必须有新的理解,主要是通过社会化的服务形式和产业化的经营体系来实现,绝不是恢复过去那样的集体统一经营模式。第三是承包地流转必须用于农业。在土地流转中,不能违法改变承包地的用途,将农业用地转为非农用地。现在有些地方未经允许,擅自改变承包地的用途,在耕地上挖鱼塘、栽树木等,甚至通过“以租代征”方式,避开土地审批,将农业用地变成非农用地。这是违反国家土地管理有关法规的错误行为,必须及时予以纠正。

从目前各地的情况来看,土地流转是引发农村土地纠纷的一个重要方面,规范土地流转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按照土地承包法的规定,承包地的流转应当经过发包人同意,发包人通常是指集体经济组织。但是,现在主要威胁是土地流转未经承包人的同意,由村委会或乡镇政府强行流转,严重侵犯了农民利益。

由于目前许多地方集体经济组织缺位,在村一级是由村民委员会代替,在乡镇一级则由乡镇政府代替。但是千万不要忘记,承包地流转必须要经过承包人的同意。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特别是流转到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必须要经过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的同意。这是法律规定的程序,是必须遵守的。解决这种矛盾和纠纷的唯一正确办法,是保持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真正按照法定程序办事。

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还要注意牢牢把握两个界限。根据《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草案)》的相关规定,对农民举家迁入小城镇的,应当保留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允许对承包地进行流转。实际上,这里流转的只是土地使用权,而不是收回农民的承包地。只有在农户举家迁入设区的城市、并且享受与城市人口同等待遇的时候,才可以收回这些农户的承包地。二.关于土地市场问题

近些年来征地问题上的一种突出现象是,对工业用地给失地农民的补偿标准普遍很低。我们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调查,发现很多地方是以低地价或者零地价来吸引工业企业进行投资的,相当一部分地方的政府没有得到多少土地转让收益,有的甚至从财政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资金进行补贴,以解决失地农民安置和长远生计问题。而用于发展商业服务和房地产等第三产业的土地,土地转让的价格相对较高。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就是对于工业用地为什么要实行低地价甚至零地价呢?原因是很多地方过于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争先恐后地进行招商引资,纷纷把土地优惠当作最重要的优惠条件,以为土地价格越低越有吸引力。应当说,这是现阶段我国土地市场上出现的一种奇特现象,是一种不规范的运作行为,非

但严重损害了失地农民的利益,并且导致了土地的过多占用和粗放经营,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损失和浪费,亟待加以纠正和规范。

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是必须正确看待招商引资。从目前各地招商引资的情况来看,引来的工业项目大部分是比较好的,但有不少工业项目综合效益并不高。有些工业项目看起来经济效益较高,但是资源占用多、能源耗能大、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较差。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明显过大,应当重点加大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项目引进力度,对引进工业项目应当注重高科技、低消耗、零污染、高收益。

如何提高招商引资的水平?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形成由市场决定土地价格的机制,合理制订工业用地价格,有必要确定工业用地的最低价格作为底线。确定最低用地价格,实际上对引进的项目设置了一个门槛。跨不过这个门槛的项目就不能进来,真正属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高、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项目就能够进来,从而有利于提高引进项目整体的质量和效益。

在土地出让方面,必须改变长期以来暗箱操作的批租方式,实行公开运作的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运用市场机制形成和确定土地价格,使竞争力强的好项目优先获得土地。

我国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仍将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土地的增值效应是非常明显的。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在处于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的过程中,一个公认的理论观点是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农村土地是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也就是说农民拥有最重要、最短缺、最宝贵的土地资源,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应当成为农民受惠最多的过程,土地由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是失地农民较快进入中等收入阶层的一个重要历史机遇。

参考文献

《土地制度与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发展》 刘煜 《太平天国与农民问题》方之光

朱庆葆 《浅论民国土地法的得失》陈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安排与创新研究 》

《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 李凯敬

《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耦合关系及其模式创新研究》 高明秀 《中国土地开发权制度研究》 沙文韬 《重庆市农村土地市场运行机制研究》 焦庆东 《中国土地》刘宗连

第五篇:租赁公司建设初期问题与解决方法

租赁公司建设初期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在海外建立租赁公司,面临远离国内公司的各种资源的支持和保障。加上语言障碍,文化差异,陌生的环境,不了解当地法律法规。如何在初期克服这些困难,成功避免风险,创办并运营一家租赁公司,并使之成为一家有规模,有效益,良性运营的租赁公司。现我结合三一卡塔尔在创办初期的经验,加以总结,供大家交流:

一. 依法注册,合法运营

法律保护才是最大的保护。在海外,在各个国家,对外资都有一定的规定和法律法规来限制和鼓励。要迅速了解这些,必须找当地律师事务所或会计事务所,支付相关费用。找的律师事务所或会计事务所最好在当地的规模和品牌,信誉都有一定的名气,这样可确保该所律师会珍惜自己的信誉。而在对你的法律,会计方面的服务质量和可靠性。

注册成立后,合法经营。在人员签证,设备安全认证,环保认证,人员和设备,保险都一定要取得相应证书,交纳各种保险费用,取得合法的工作签证。负责。一旦出现相应事故。若因为其中一项比如该工人没有工作签证或者没有该设备的操作证书。那就会面临很高的处罚。甚至停止运营的风险。同时,在一般政府项目或欧美管理公司下的项目,工人要有合法工作签证,相应操作证书。任何进场的设备及辅助设备都要有安全证书,环保证书。否则根本不可能开工,如果开不了工,就会造成合同违约,延期罚款等相当大的损失和风险。

还有,在国外,要注意一定合法驾驶,决不能无证驾驶,尽可能不要自己去行贿国家公务人员,如警察等。以避免可能的蹲监狱和驱逐出境。

二. 充分利用当地中介机构

在注册,清关,上牌,签证等各种公共事务中,如与移民局,劳工部,市政,水电,交通,警察,保险,安全等各种当地部门打交道,尽可能的通过中介,并聘请当地人担任公共事务代表处理公司对外事务。当然,一定要对中介机构的信誉和服务能力,水平,尽可能的了解与鉴别,以免上当。

三. 高度重视安全与环保

在卡塔尔,一个项目的安全官在他认为有安全隐患的情况下可以随时要求你停工。所有设备,甚至是一根安全带或者一样新买的工具都要取得当地认可的第三方安全认证,许多我们认为正常的操作,安全官都可能认为有安全隐患而让你停工。在工地修理设备,不许漏油在工地,设备不准有漏油现象,不许再工地乱扔垃圾,废料等。不准在工地吃饭。加上我们中国的安全管理跟国外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工人的安全意识还需要不断培养和加强。同时聘请有安全资格证书的安全官,培训我们的员工,以尽快与国际接轨,达到欧美标准要求。

四. 克服语言障碍,尽可能推进本土化

所谓的本土化,不是单纯意思上的变成一个本地公司,而是根据中国公司自身的特点,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公司的运营模式和公司的人员都要实行本土化。首先,关于公司的运营模式,要和当

地的风俗习惯靠拢。卡塔尔发展比较晚,但是发展速度比较快,倚仗丰富石油及天然气资源带来的巨大财富,其雇佣了相当多的欧美及其他发达国家的资深经理人,对自己的企业进行打理,其公司运营模式也是相当的完善和先进,而且也相当的正规,但是同时也比较繁琐,没有中国企业的那种灵活,而中国企业的那种所谓“灵活”的运营方法,在这里不一定适用。公司要雇用熟悉当地情况的人,以免在和政府部门的接触中,由于不了解当地的规章制度而走弯路或浪费时间。同时,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借鉴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验。另外一个很关键的就是要实行人的本土化,中国人在国外工作,最大的障碍就是语言问题,由于我们是租赁公司,租赁机器的同时也租赁操作手,这样,操作手就成了我们对外交流的第一条线,但是我们的操作手,他们的语言基础可以说是零,根本无法和外国人进行简单的沟通和交流,这样无形中对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比如,听不懂对方的指令,造成工作失误,和对方无法交流工作意见,造成施工方法的分歧,甚至有时候对业主方无理的指责都无法进行自辨。基于这种情况,要想发展公司,首先要对人进行培训,可以定期给他们搞英语培训,并推行一些英语竞赛,并进行一定的奖励,激发大家学习的热情。英语水平提高了,才能适应这边的工作。或者,尽可能地招募外籍员工,这样可以提高公司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以在公司内部形成竞争。大家可以互相学习。

五. 建立各项规章管理制度

特别是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仓库及配件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但制度一定要只借鉴,不照搬。同时切合实际,也符合自身的需要,使公司走上以制度化管理的轨道。

六. 市场开拓

公司开张初期,不被客户知道,了解,认可,信任。业务拓展困难重重,这时,我们一定要有信心;要自信,相信自己对市场的判断和调研结果,要敢于投入,重视做宣传,作推广,勤跑业务,坚持做规模,做势,建立公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只有做到相当的规模,才会在圈内有影响力和发言权,甚至可能成为当地市场和行业的标准制度者。使公司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作为租赁公司,机械设备是我们最重要的财富。所以,平日对设备的维修,保养甚至清洁都很重要。维修保养可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而清洁则可以体现公司的整体形象。机器在户外进行工作,本身就是宣传自己的机会,很多双眼睛都会在看你是怎么工作的,看你的机器运作怎么样,看你的员工水平怎么样,所以,要时刻注意企业的形象;重视自己公司在圈内的口碑和声誉,不要做一锤子买卖,特别是对大客户,重点客户,宁可暂时公司受一些眼前的利益损失。也不要导致客户流失,造成更大的损失,甚至影响公司的长远发展。

同时,要加大企业的宣传力度,毕竟刚开始运行时公司还不被人知,更需要在各个报纸,杂志,甚至黄页进行宣传,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和企业知道我们,我们才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业务。

租赁公司相对来说产,供,销方面比一般企业简单,如果有工程

施工业务,难度会更会大增。但是租赁公司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与销售公司相比环节要多得多,这就要求我们对公司的产,供,销方面的能力不断下功夫研究,打造自己的生产施工能力,供应链管理,配件和设备修复能力,与当地相关联公司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七. 重视合同条款和业务流程管理及风险控制。

国外,工人和工作量都以计时为主,这与我们在国内计量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合同条款也不能照搬国内的,同时还要符合国际惯例和当地所在国的商业惯例,每个条款都要认真的讨论,还有,一定要有付款方式的约定,国外对合同的严谨和遵守也是很好的,还有维修的约定,保险的约定,一旦出现纠纷和异议,国外都是先把合同拿出来,按合同条款来解决。

在合同签订以前,要与大家深入沟通,讨论,做财务盈利预算分析,做报价竞争力分析,技术部门,设备部门,生产部门会同评审,履约能力分析,技术工艺能力风险分析,风险控制分析,同时要保护好公司报价方面的商业机密,以免竞争对手获得,获得合同以后,要及时召集生产,设备,技术,财务部门负责人会议,让大家认真理解合同条款,并明白各自的责任和时间要求,各部门各自负责合同条款内的设备调度,人员调度,施工安排与工程技术支援,保证生产人员按时开工,设备正常运行,技术部门保证施工质量与工艺要求,财务部门及时跟进办理结算。

在施工过程中,及时掌握甲方的经营情况,控制风险,以避免因甲方经营问题而导致工程款的回收,对不了解的客户,外来实力不

大的客户,特别要注意,有必要时还尽可能要求对方提供担保支票,要保管所有业务往来邮件,书信,合同,施工纪录,以便有纠纷时有书面材料。对相对来说不珍惜自己信用的本地公司,要防范他们赖账。对有不能及时付款,甲方工程进展艰难,经营出现问题,业主与甲方已经在出现纠纷,工程停滞的工程要及时,果断的终止合同。同时做好相应的法律风险防范,必要时要咨询律师,不要让自己先违约而造成被动。

八.积极营运良好的外部资源。与中资企业,当地中国商会,大使馆,商参处搞好关系,获得支持和资源。

在国外,中资公司是一个宝贵资源,要加强沟通与拜访,互相帮助,互通信息,联系业务,积极加入当地中国公司的商会,获取商机,处理好与大使馆和商赞处的关系,特别是商赞处的关系,他是直接管理我们的部门,同时他们在所在国有广泛的商务关系和人脉,他们的推荐会带来很多商业机会。大使馆作为中国政府在所在国的行政机构,对于公司在所在国的的运行和影响也很大,处理不好会跟公司带来很多困难,关系处理好又会给公司带来不少便利。

下载新农村建设与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方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农村建设与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方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贫困问题与解决方法

    中国贫困问题与解决方法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历史条件制约、经济基础落后、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过度增长、经济结构单一、发展战略不......

    论我国征税问题与解决方法

    论我国征税问题与解决方法 摘要: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只有保证财政收入的可持续增长才能切实保证国家财政项目的可持续性,而税收征管是实现税收收入调节税收收入分配......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 姓名:陈群香 08级法学二班 学号:200814220210 内容摘要:随着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各省大力改善农业生产......

    新农村建设的问题

    广西师范大学寒假社会实践论文 农村孩子谈“新农村建设”感受 摘要:近年来,我国特别注重“三农”问题,这一问题一直作为头号文件被国家注重,作为一名农村的孩子和家长是怎样看待......

    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

    新农村建设问题论文

    新农村建设问题 内容提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

    有关新农村建设的问题

    关于新农村建设问题的调查报告三农问题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俗话说无工不富,无农不稳,由此我深入到了家乡的王家屯,做了一些初步的调查和研究,发现了一些问题,找到了一些方法。下面......

    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报告

    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报告 作者:合肥师范学院 束雯蕾 摘要:新农村的建设促进了农民经济的发展,土地问题的科学规划,新农村新道路的铺建给农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