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应用 关于知与行的辩论稿

时间:2019-05-14 00:41: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知识与应用 关于知与行的辩论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知识与应用 关于知与行的辩论稿》。

第一篇:知识与应用 关于知与行的辩论稿

得到应用的知识远不足企业可获得知识的20%。更有权威资料显示:人们1/3的时间用在了寻找那些他们永远也没有找到的信息上。你是否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而缺乏知识?!……不要让你的所学成为记忆,让它变成行动。……不要让你的行动成为过去,让它变成知识!一时之间,似乎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这个有意思的问题。虽然每个人的智力、知识、技能是相对地有限,可是仍然有其运用之道。有人提出好的方法:首先,我认为应先找回自己的主动权。许多人去探索、发掘知识,是由于问题已经降临到自己头上,才去找方法、找解答,由于时间的急迫性,得到的知识或许暂时解决了眼前的问题,但是并非最优解,无法保证未来是否还会继续发生。所以,采取主动求知,利用既有的知识基础,主动观察、适应现有的状况来提出更好的尝试,并以此为动机来驱动自己汲取相关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会比处处被动的求知方式更来得宏观性与预见性。其次,善于运用集体智慧。别尝试独断独行,多聆听多学习,可以弥补自己的一家之言。我们现在所处的是快速变迁的环境,所有会应运而生的绝对是复杂多面的综合性问题,善于总结、吸收、运用其他人的隐性知识或先进思维,是提升自己知识运用能力的一大途径。是的,每个人都是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知识,此亦孔子言“三人行比有我师”也。别人的知识我们去学习是一种心外求法,当然是必要的。正如华裔邱所言的主动学习和组织学习。但是,我认为如何运用自己的所学,确是最为重要的,亦即学以致用也。知识是关于行动的学问,它独特到与其他任何概念的不同,在于无论多么精深到位的理论和技术诀窍,一旦离开了人的行动,知识马上就退位成了信息。即使你记住了,也充其量只是一个显性知识,远未成为真正属于自己知识的程度。只有成为了自己的隐性知识,或者我们平常所说的真正的掌握了,能够应用自如了,我们才能称其为属于自己的知识。这刻我们的知识,就是我们区别于他人的重要分界--专家。这也就是说,更好地应用知识的前提基础是,自己必须充分掌握好知识,即使自己成为指导这一行动的专家。什么叫一知半解?其义是说我们所了解的知识仅限于显性知识上,还有更多的隐性知识我们并未掌握。于是才有按图索骥、刻舟求剑、华而不实、纸上谈兵等等说法。因此,我认为,运用知识的第一步是把应该掌握的知识烂熟于胸,成为这一行动的专家。身体力行、举一反三,才会使知识越用越有价值!拿最简单的例子,看了这么多的博客,的确吸收了不少信息量,可是如果没有回复、评论,无法把自己的理解表述出来,会发现其实自己真的一无所有,看了再多的东西充其量只是浪费时间。我们平时不敢贸然行动的原因是我们害怕风险和浪费时间。大家在此,如果只是去欣赏别人,自己真的是一无所得。因为知识决不是靠记忆获取的。浏览学不到什么知识,最多是获得了一点见识而已。参与和行动可以获得知识,也是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比如,我们看到专家,虽然寥寥数语,但是个中情理原由我们真的看懂了,会用了吗?我想一定不会这样简单。比如我就是在和大家互动过程中逐步成熟起来的。虽然我自觉自己差距非常之大,但是仍然喜欢挑战权威,不断地从各个层面上与高手较量。其实学习的最好方式是应用。所为实践出真知。前面谈到是如何在运用知识之前,如何使知识真正地被自己掌握。真正地做到成竹在胸。今天我再谈一个自己的体会,那就是应用知识的三部曲: 第一步,明确目标。这一步可能大家事前想到,但到用时又忘掉;即为目标虚位。第二步,准确定位。这一步可能大家事前知道,但到用时又乱套;即为系统越位。第三步,设计流程。这一步可能大家事前做到,但到用时又改道;即为行动错位。前面讲到,在知识 的应用过程中第一步是明确目标,即准确地制定和理解目标。目标就是知识指导行动的指南和方向。如何做好这一步呢?这里又有几个小点需要注意。

1、不同的目标有不同的方式对待。就像短跑运动员,是把目标放在眼前;而像长跑运动员,是把目标放在心里。

2、知识的应用过程是一个目标体系不断达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不是一次性地得出结论和形成结果,它是一个知识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的过程,也就是说,它是知识的挖掘、整合、转移、共享及创造的过程。

3、对达成目标,还有一个认识目标理解目标的过程。即有一个分解和系统的整合过程。一个目标它必须是要具体、要有量化、要有时限、要可行,最后还要有行动。接下来我们谈谈知识应用过程的第二步准确定位。定位也是一个系统问题,知识应用的定位系统不对,我们就不可能非常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它是接着明确目标之后的关键环节,也是下一步制定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这里同样应该注意:

1、建立动态的知识定位系统。随着人类进步,人们越来越发现,过去任何完善的单一知识都无法解决我们现在复杂多变的系统问题。研究表明,知识必须成体系地应用才有效。因为,无论我们有多么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我们都无法准确地预测客观对象和环境变化。因此,需要我们建立一个高度灵活性的应对系统,而这个知识的应用体系就是一种动态的定位系统。

2、有效界定知识的应用范围。在我们的人生定位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问自己:我是谁,我适合做什么,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我究竟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就?如此这般,就是为了能够科学而准确地定位自己。知识应用也是一样。准确地定位好知识应用范围,是知识有效应用的前提和基础。知识是前人或自己过去经验的总结,它一定有其自己适用的范围和方式。离开了环境和应用前提,知识就失去了指导意义和本来价值。列宁早就说过,真理再往前跨越半步,也会变成谬误!

3、合理配置和优化知识资源。准确定位与资源配置有着高度的依存性。知识与其它任何东西的不同,即知识的最大特性,是它不遵守物质守恒定律,它是一个随着应用而不断增值的创造性再生资源。虽然知识可以创造资源,但是,它不是孤立存在于我们之中,知识资源的根本价值体现在拥有和使用其知识的人的价值上。人的定位直接影响了知识的应用和问题解决及目标达成的效用性。最后,我们谈谈知识应用过程的第三步:设计流程。本身操作流程就是过去经验的总结,是事物规律性的发现。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一般生手、低手,甚至熟手,都还是按部就班地操作执行,除非遇有客观对象的重大改变,凡是满足知识应用条件的,都应该严格按照程序执行。然而正如前面所谈,这一步可能大家事前做到,但到用时又改道;即为行动错位。引起行动错位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比如,我们在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容易偷懒,喜欢走捷径,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但其主要原因,我认为是没有很好地解析自己。

1、分析自己的个性,看看是什么原因导致你的行动走样。据说世界上的人可分为九种类型,无论怎样改变,最终还是不会动摇其本质特性。这个流传了1400多年的九型人格论,至少可以帮助我们研判一下我们的性格特征,从而帮助我们准确地执行方案。

2、排除自我心理设限。我们每个人事前都会有一个心理设限。尽管从流程设计上考虑得很充分,而实际应用知识的时候,我们又认为那是理论的,一个连自己都不信任的方案,谈何精准地执行呢?

3、及时反馈不断完善。计划不可能永远是正确无误的指导,正是因为世界上没有严格恒定不变的公式,确保我们按照流程取得成功。所以才讲究系统内部的局部调整,但不是全盘推翻或根本不执行。

第二篇:《国学知与行》判断题

2011年《国学知与行》考试及答案

判断题

1.“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之外,再加《乐经》。(√)2.《大学》是由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的孔子关于“初学入德之门”的讲解。(X)3.孟子以“人性恶”为其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X)

4.《论语》是孔子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首创语录体。(√)

5.孟子的性善论是其仁政学说的基础,而仁政学说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6.老子指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规律,而且揭示了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的规律。(√)7.韩非思想的逻辑起点是:人性好利而恶害。(√)

8.《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9.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被尊为“亚圣”,他们合称孔孟。(√)

10.荀子否定道德先验论,肯定人之善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论述了环境对人成长的作用,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

11.孟子告诫学生:“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这说明有为者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

12.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

1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说明了知识和道德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

14.二十八星宿指东方苍龙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和南方朱雀七宿(X)

15.《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是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16.道家学说是道教创立和传承的,道家和道教是一回事。(X)

17.《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

18.古时,不同的朋友关系,有不同的称谓: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

19.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0.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X)21.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大学》(X)

22.《论语》反映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孟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X)

23.科举中“连中三元”指乡试中解元、会试中会元、殿试中状元。(√)24.《康熙字典》是我国字书史上第一次正式使用“字典”为书名的著述。(√)25.“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论语》。(X)26.《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

27.“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说明荀子认为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不取决于愚与敏,如果能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学有所成。(√)28.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孔子和孟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2.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创始人。(×)

3.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大学》。(×)

4.《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

5.孟子的性善论是其仁政学说的基础,而仁政学说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6.道家学说是道教创立和传承的,道家和道教是一回事。(×)7.《大学》是由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的孔子关于“初学入德之门”的讲解。8.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9.韩非思想的逻辑起点是:人性好利而恶害。(√)

10.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判断题

1、儒家被列为九流十家之首。(1)

2、孔子的思想以“和”为核心。(X)

3、孔子的思想在政治上继承东周以来的敬德保民思想。(X)

4、儒学不仅是封建时代的产物,更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髓。(1)

5、孔子主张学习内容要博、广,不能偏颇、单一。(1)

6、范蠡是越王勾践时的大将军。(1)

7、吕端是南宋时的贤臣。(X)

8、伯夷与叔齐是殷朝末年人。(1)

9、伯夷与叔齐是亲密朋友关系。(X)

10、蒋琬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名臣。(1)

11、“仰之弥高,钻之弥深”是对老师学问的赞美与推崇。(1)

12、《论语·乡党》中言“唯酒无量”是指孔子酒量惊人。(X)

13、《论语》中认为,学诗可以培养集体观念。(1)

14、“过犹不及”出自《道德经》。(X)

15、“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出自《孟子》。(X)

16、“吾日三省吾身”出自颜回之口。(X)

17、“执中无权,犹执一也”语出《孟子》。(1)

18、“逝者如斯夫”中逝者是指死去的先烈。(X)

19、“过犹不及”是指事情做过了头就不好了。(1)20、“脍不厌细”是指鱼肉不嫌切得细。(1)

2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出自《论语·乡党》。(X)

22、“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出自《论语·子罕》。(1)

23、孔子是在楚国闻《韶》乐。(X)

24、孔子认为,无论什么原因,只要“父母在”,都应“不远游”。(X)

2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中,后半句是指小人总是忧愁不安。(1)

26、《论语·子罕》中提到,孔子有固执己见的毛病。(X)

27、佾是指古代的舞蹈,每行八人为一佾。(1)

28、“君子周而不比”是指君子不喜欢与人比较。(X)

(×)(√)

29、“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语出子路。(X)30、“礼之用,和为贵”出自《论语·学而》(1)

31、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X)

32、“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论语》。(X)

33、孔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X)34国学是指过去的学问。(X)

35数千年来,中国人做学问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和方法。(1)

36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其中以经部、史部为主。(X)37简而言之,国学就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学问。(1)38国学一词是我国文化发展史上一直存在着的学术名词。(X)39训诂学是中国人做学问的一种理论和方法。(X)40国学是中国人的性命之学。(1)

41诸子百家思想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X)42国学主要是文献之学。(X)

43国学中的每一种学问都有不完美之处。(1)44道家与道教本质上是一回事。(X)

45不了解儒家就不能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与精神源泉。(1)46现如今,我们可以将国学精神搬来作为时代精神。(1)47近代陈独秀曾提出“整理国故”以“再造文明”。(X)58国学是中华民族的知识共同体。(1)49文学性较强是《孟子》的一大特色。(1)50《孟子》仍是语录体著作。(1)51孟子认为“人皆可以尧舜”。(1)52“仁者无敌”一词出自《论语》。(X)53孟子认为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当别人的老师。(1)

54孟子的性善论是其仁政学说的基础,而仁政学说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1)

55孟子告诫学生:“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这说明有为者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1)

56《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是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1)

57孟子以“人性恶”为其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X)58庄子为春秋时宋国蒙城人。(X)

59庄子所持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1)60庄子具有通达的生死观。(1)

61庄子主张在精神上逍遥自在,但在形体上需要有所约束。(X)62庄子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1)63司马相如是今天湖北人。(X)

64一个人的成就是可以由他的生活态度来决定的。(1)65庄子认为不应该勉强别人去成功。(1)

66道家主张削弱人的个性,以求得人的共性上的和谐。(X)67儒家强调“我为人人,人人为我”。(X)68庄子从不借鉴儒家的观点来阐明自己的主张。(1)69道家学说是道教创立和传承的,道家和道教是一回事。(X)70韩非子是春秋时期韩国人。(X)71.“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之外,再加《乐经》。(1)72.《大学》是由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的孔子关于“初学入德之门”的讲解。(X)73.孟子以“人性恶”为其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X)74.《论语》是孔子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首创语录体。(1)

75.孟子的性善论是其仁政学说的基础,而仁政学说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1)

76.老子指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规律,而且揭示了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的规律。(1)77.韩非思想的逻辑起点是:人性好利而恶害。(1)78.《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1)79.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被尊为“亚圣”,他们合称孔孟。(1)

80.荀子否定道德先验论,肯定人之善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论述了环境对人成长的作用,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X)

81.孟子告诫学生:“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这说明有为者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1)

82.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1)

8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说明了知识和道德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1)

84.二十八星宿指东方苍龙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和南方朱雀七宿(X)

85.《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是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1)

86.道家学说是道教创立和传承的,道家和道教是一回事。(X)87.《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1)

88.古时,不同的朋友关系,有不同的称谓: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1)89.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1)

90.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X)91.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大学》(X)

92.《论语》反映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孟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X)

93.科举中“连中三元”指乡试中解元、会试中会元、殿试中状元。(1)94.《康熙字典》是我国字书史上第一次正式使用“字典”为书名的著述。(1)95.“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论语》。(X)96.《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1)

97.“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说明荀子认为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不取决于愚与敏,如果能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学有所成。(1)98.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1)

一、判断题(共20道,每题2分,共40分)

1、孟子认为有无先天善良本性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正确

2、强调师生相处应当自然和谐,要求学生不要对教师心存畏惧,并要求教师能带头“责善”的教育家是孔子。()

错误

3、颜之推提倡“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是指人要博览群书,不要接触世务,籍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错误

4、孔子认为学习*多闻多见,去伪存真。()正确

5、黄宗羲的教育思想主要见于《学校》、《取士上》和《取士下》三篇中。(正确

6、王夫之认为所谓后天之性就是指人的自然之质。(错误

7、黄宗羲和王夫之开创了清初经世致用的学风。()正确

8、《对贤良策》提出独尊儒术;设立太学;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其教育作用是: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性待教而后善。()错误

9、梁启超把教育看作是振兴民族精神的最重要的途径。()正确

10、一个人的聪明与坚强是在顽强的学习中培养出来的。()正确

11、朱熹认为,为学应当从博学开始,进而使博学与专精结合起来。()正确

12、中学语文教材选有梁启超的作品《少年中国说》。()正确

13、教育对于人民来说就像寒暑,不及时对人民教育就会有伤世风。()正确

14、将天下正大底道理去处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处之,便私。对“公”和“私”的正确说法是:用天下光明正大的道理去处理事物,便是为公;用利于自己的心意去处理事情,便是为私。()正确

15、荀子提出“性善论”,充分肯定和强调了教育的作用。()

错误

16、荀子否定道德先验论,肯定人之善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论述了环境对人成长的作用,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正确

17、《大学》着重阐述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治乱的关系,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修养的目标。()正确

18、孔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

错误

19、颜之推主张父母在子女面前要严肃庄重,树立一定的威信,不主张父母对子女的慈爱。()错误 20、《中庸》就是以“中立”的哲学理念为指导,以自然和社会的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错误

一、判断题(共20道,每题2分,共40分)

1、中学语文教材选有梁启超的作品《少年中国说》。()正确

2、音乐的道理与政治是相通的。()正确

3、将天下正大底道理去处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处之,便私。对“公”和“私”的正确说法是:用天下光明正大的道理去处理事物,便是为公;用利于自己的心意去处理事情,便是为私。(错误

4、“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反映了孟子的教育思想。()错误

5、颜之推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教育中庸之人,使之完善德性,增长知识。()正确

6、“行可兼知,而知亦可兼行”是王夫之的知行理论。()错误

7、“习与性成者,习成而性与成也”语出黄宗羲的《习性诸论》。()错误

8、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大学》()错误

9、孟子认为有无先天善良本性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正确

10、君子是因为从乐中得到了道而感到欢乐。()正确

11、“道无定体,学贵实用”意思是修道不讲固定的形式,学习贵在适用。正确

12、乐可以使人心向善。()正确

13、颜之推是宋朝文学家、教育家。传世著作有《颜氏家训》《还冤志》等错误

14、“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这句话告诉我们:要通过勤学好问,使自己的知识达到广大而深入精微的境地,以提高自身修养。()错误

15、王夫之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与思结合。()正确

16、颜之推提倡“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是指人要博览群书,不要接触世务,籍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错误

17、孔子认为学习*多闻多见,去伪存真。()正确

18、颜之推认为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德艺同厚”。()正确

19、大乐必繁,大礼必复。()

错误

20、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正确

五、判断题

1.“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反映了孟子的教育思想。(√)2.《论语》是“四书”之一。(√)3.荀子提出“性善论”,充分肯定和强调了教育的作用。(X)4.至圣是孔子,亚圣是孟子,他们合称孔孟。(√)

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说明荀子认为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不取决于愚与敏,如果能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学有所成。(√)6.《论语》是一部对话体散文。(X)

7.孟子以“人性恶”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来阐述了教育的内容、目标、作用以及任务。(X)8.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9.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X)10.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11.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大学》(X)

12.荀子否定道德先验论,肯定人之善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论述了环境对人成长的作用,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

13.《论语》反映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孟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X)

14.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15.孟子告诫学生:“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这说明有为者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16.“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论语》。(X)17.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18.孔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X)

19.“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说明了知识和道德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

20.《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是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一、判断题

1、乐从内心发出,礼在外貌上表现。(√)

2、《论语》是“四书”之一。(√)

3、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

4、强调师生相处应当自然和谐,要求学生不要对教师心存畏惧,并要求教师能带头“责善”的教育家是孔子。(×)

5、“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反映了孟子的教育思想。(√)

6、大乐必繁,大礼必复。(×)

7、“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比喻修养品德必须培养好心性。(√)

8、《名夷待访录》是顾炎武的代表作(×)

第三篇:《 国学知与行》心得体会

《 国学知与行》心得体会

上花小学 周文玮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

我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很大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教学中,我们更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但学生树立志向后,又为这个志向做出了什么呢?我们是否只是鼓励学生凭空说出的一种空想呢?这个恐怕有人很少考虑。远大的志向谁都能说出很多,也能说得很大、很远,但关键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诸实际行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对“远大”的理想大加赞扬,对现实的理想“哂之”又“哂之”,认为这是学生胸无大志的表现,没有出息的表现。好像他做的都是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他的内心是充盈的,他的理想是现实的,可行的,不是空洞的,不着边际的。比如:我们教育学生爱国,怎样做才是爱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爱国?学生心目中有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位?有的教育专家提出:学生能主动捡起一片纸,这就是爱国!所以我们教育学生励志,不妨把眼光收回来,放在眼下能付诸行动的,哪怕为了理想只迈出一小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已经过去,励志要切合我们的实际,不能盲目地做“假大空”的文章。

学习《国学》有以下感悟: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二、《国学》让我学会感恩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第四篇:学生座位知与行

关于学生座位排列的思考

一、座位排列的问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师已由新课程理念的学习进入到教学层面的探索,更加重视新课程应该怎样做。但是,一些教师依然因循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座位布局是影剧院式、秧田式的教室里,进行着新课程的教学。一些班级教室前几排的学生,学习好,课堂上主动发言的多,老师也提问的多。而教室的后排、两边或前后两角的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听众”、“看客”,很少有主动回答和提问题的,老师也较少关注他们,导致这些学生成绩越来越差。调查得知,教师在座位排列时刻意安排,是造成学生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传统的班级教学组形成和不当的座位排列,严重制约着新课程的教学。基于此,我们期望通过对学生座位排列的实验、调查和研究,总结出一些较为科学的、合理的,能够适应新课程教学的座位排列方法。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前期探索总结

我们对本校及周边学校班主任对座位排列进行过长期的、多样的试验、探索。先后试行过按大、小个排、按成绩排、酌情排、自由组合法、互补法等。

我们对自己的试验探索做了认真的总结,又对本地及外地一些学校的排座位法做了调查,整理出目前部分学校班级的排座法,其基本排法如下:

1.按大小个排。分两类。①入学时,男女按大小个分两列,然后一男一女,小个在前大个在后,从第一排排向后。个别学生稍作调整,大多固定不变,直到期末。②入学时按大小个排,以后每周纵排或者横排整体朝一个方向移动一个座位,视力差和个别优生稍作调动。

2.按成绩排。入学时按成绩名次从前排向后。以后每次考后,按成绩重新排座。分为4类。①平等排。按成绩名次,从前排向后,第一名者在第一排一端的第本位,依次为第二名、第三名。。。②自选位。从第一名开始,自选好座位。③定优位。考试成绩在前6名或前10名者,可坐在前二、三、四排。第一名坐于第三排的下中,余者,依次坐在第一名的左、右、前、后。④优生组。把前4名或前8名的学生编成一组,固定坐在二三排。以后不管怎样调,优生组不动。

3.酌情排。老师凭与学生的关系、感情和看学生的表现,随意调,随时调。

4.“一条龙”排法。①入学时按大小个排,以后按龙首向龙尾的方向移动。②设纵排依次为A、B、C、D、E、F、G、H,第周AB、CD、EF、GH排的学生由龙首向龙尾移动一位,每四周,AC与EF、CD与GH纵横整体互换。

5.自由组合法。入学时按大小个排,以后随着大家相互了解和加深,以有利于学习和没有干扰的原则,可重新组合。两人同桌,四人一组,抽签决定初排时的位置,以后左右或前后调动。

6.优化组合法。按学生成绩,将好、中、差搭配,编成4人或8人一组的板块,每周移动一个板块。

7.编号分组法。老师随机将学生进行初次分组,通常是两人一组,也可将学生按①到⑧的顺序编号,同号为一组,编者按成若干人为一组的若干组。其模式可依据教学内容,教法的不同来决定变动。

8.互补法。在学生自愿和教师的调节下,把学科成绩好和偏差的学生编者按为同桌和同组。

(二)调查与评价

1.问卷调查

为了能够更全面的了解座位排列的总体特征和对一些排座法做出较为公正的评价,以及了解一些班级现在实际使用哪些排座法,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为某校所有的班主任和部分学生。班主任是座位排列的主导者,对排列座位深感其难;学生是座位的主人,更有亲身体会,怎么个排法,坐在哪儿好,他们心里最清楚。

问卷上的排法,基本上能代表该校座位排列的总体特征。

样本总量为287,样本分布为班主任75人,学生212人。

2.问卷结果。从统计表上看,学生对一条龙法、自由组合法和优化组合法的支持率较高,按大小个排、按成绩排、酌情排的支持率较低。班主任对优化组合法、互补法的支持率最高,次为按大、小个排、酌情法和按成绩排。从合比情况看,支持率较高的排座法是优化组合法,、一条龙排法和自由组合法。但在“实际使用该法”里,真正使用比率最高的是按成绩排法,其次为按大小个排法、酌情法和优化组合法。合比率和正在使用该法的比率悬殊很大,说明前者只是反映了师生的一种意愿,后者则是反映了诸种排法使用的真实情况。

3.理由与简析

在200份问卷中,师生共填注了1200余条意见,摘要如下:

①大小个排法。教师:固定不变,可能影响视力。学生:对大个不公平,大个长期在后,影响视力和学习;老师到后边少,思想放松,学习退步;小个子在前,不学习还乱,浪费好座位;每周纵排或横排移动,可调整视角;前排大个挡眼;多把优生调到前面。

②按成绩排。老师:最公平,升学不就是凭成绩?凭本事,考到哪坐到哪,优生坐中间,可带动学习;差生在后,太乱,干扰教学。学生:公平,能激励自己努力;不公平,考不到前,就一直在后?坐到后排,老师一般不大管,学习有困难,得不到帮助,成绩更下滑。每次考试后排座,都是一次打击;视力差,一直在后,眼睛更坏;在后边放纵自己吧!

③酌情法。老师:可能有偏心;乱的学生不调不行,反正他不学,去后边乱吧!学生:太不公平、不合理;老师凭关系、感情、太随意,有时用来惩罚学生;越调越乱,问题更多。

④一条龙法。老师:太麻烦;学生有机会坐到任一座位,视力可调整,有机会和多数学生同桌,可能更多的交往;不利于集体合作学习。学生:平等,有机会坐到好位置了,和好学生坐到一块儿;视力能调整,大个在前行影响;分散了差生,干扰少了。

⑤自由组合法。老师:有助于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社会交往意识,自由空间太大不易控制。学生:心里舒畅,能互相促进;都是差生的组,学习困难,学习困难不易解决;差生在一块儿更乱。

⑥编号分组法。老师:随意性大,不能照顾学生的实际情况;会影响好学生,照顾不到好学生;不情愿的坐在了一块儿,会产生矛盾,影响学习。

⑦优化组合法。老师:有利于合作学习,共同进步,有利于小组集体竞争;发挥以优带差、以优辅差的作用。学生:可能优帮差,成绩提高很快,更有信心学习;差生乱的也少了。

⑧互补法。老师:优势互补,有利于整体提升。学生:可能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和不学和到一块儿,都学不好。

师生们所写理由,有些缺乏理性认识,有些未经实践,缺乏了解。但对于新感知的排法,其评价理由是真实可信的,也是公正的;评价也较全面,主要在学习、心理、身体(主要是视力)、人际关系、效果等到方面。

三、研究结论及分析

1.排法的认定。各种排法都有利弊,不能绝对的整体划一。从支持率和评价上看,师生们较满意的排座法是“优化组合法”、“一条龙法”和“自由组合法”。这三种排法较具科学性、合理性,能较好的适应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支持率较低,反对意见较多的是“酌情法”和“按成绩排法”。这两种排法是造成教学和班级工作不和谐的主要原因之一,了对新课程教学制约很大。

2.对排法理由的剖析。各班实际排法和师生对排法的支持相差很大。既然师生有共同的心愿,排列者又为何不采用呢?我们再次访谈了在教学一线的班主任、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情况,剖析出某些排法不能得以应用的背景及其深层原因。

①保苗的措施。不少班主任、教师,用排座法来实现保“苗子”,虽然素质教育的呼声早已很高,新课程教学又全面展开,但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坚挺。目前,升学主要还是以分数来定取,不少学校教师的评优、评模、奖金分配、职称晋升等,仍然按班级的升觉情况、学生成绩来评定。社会舆论对学校的强压力,学校对教师的硬指标,一些教师为名利所驱使,少数深长为其子女游说,齐逼班主任做出“保苗”措施:让优生占据“黄金地带”叫差生留守“边远后方”。

②无奈的选择。许多班主任、科任教师,尤其是任教普通班、差班的老师,都深感教育差生费力而又伤心。一个差生,教师为其付出的精力和时间,大大超过十个甚至百个优生。而教育结果,绝少有在半学期、一学期直至毕业能跃进年级前列,更别说升入重点学校了。这就如让竞走运动员一下成为短跑冠军,短期效应不会出现。如果把花在差生身上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对优生的培养,则优生会更加优秀,教师会获得更多名利。所以,一些教师使用按成绩排、酌情排、按大小个排适当调的做法,实为无奈之选择。

③认识不到位。一些教师对座位排列的科学性、合理性认识不足。学生座位与其学习、生活、心理成长有很大关系。某一座位上的学生装与其同桌、周边同学及授课教师,有机地构建了该生的学习条件、生活的空间,如对教师讲演、板书的接受,教师对其扫视辅导等关注,与同学交流帮助影响等。苏·考尔提什科夫说“上课效果和课上气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室内学生座位排列的如何。”因此,教师排列座位,要能注意学生的学习、思想、个性特点、身体条件、教室空间、学科内容、教法学法、教师的动态等方面。遗憾的是一些教师对此还缺乏研究,更少考虑去改变。

四、关于座位排列的思考

如何排列座位?问卷中一位班主任这样写道:“很难找到一个好法”。排座位的确让班主任为难、教师烦心、学生敏感、家长有意见。但这并非就是无可适从。只要我们抱着正确的指导思想去认真研究、总结,好办法总会有的。

1.重视座位排列对课堂教学的诸多影响。教学内容、教学行为,只有通过一定有效的途径才能得到落实。较好的排列学生座位,课堂教学可以顺利开展,也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让每个学生尽可能的均一享受学习条件。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教师既要关注优生,也要关爱差生、善待差生。排座位要多一些人文思想,不要划类别,分等级,那些“保苗子”、“甩包袱”的做法,只能给差生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一位家长不无生气地说:“一些学生本来学习就差,又

一直坐在后边,看不见,听不清,他能不更差吗?”

3.不为名利所动。尽管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存大,我们不能唯名利而工作。如果自己的孩子是差生,老师能为了名利而甘愿舍弃自己的孩子吗?

4.学习、借鉴和实践。许多走在改革前列的学校、教师,为我们探究出了成功的路子,如魏书生创设的“自由组合”排法,江苏省扬思中学“先学后教”中的排法。四川省宜兴县实验小学的“马蹄形”排法还有广西师大教科所彭豪教师所写的ESFA教学模式中的“编组法”等,都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广泛地学习各种先进的教育模式,吸收其精髓,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发挥自身教学优势,发展自己的教学个性,为建立自己的教学作理论和实践准备,座位排列就能从“无模”进入“有模”,最终进入自己的“自由王国”。

第五篇:陶行知与德育教育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对学校德育改革有着深刻的启示。

启发之一:落实“教人求真”的德育论,培养知行统一的现代德育主体。

陶行知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作为教师的职责,以“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学生的追求,他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他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抓不好,其他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不仅如此,作为人的重要素质,他还强调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重要性,他说:“我们是现代人,要过现代的生活,就要受现代的教育。”因此,在陶行知的素质教育观念中,贯穿始终的是“做真人”和“做现代人”的思想,突出人的主体意识。在培养良好个体素质上,他提出了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共事、学会创造、学会强身的培养目标。把“学会做人”放在首位,体现了陶行知德育首位的思想;“学会学习”则已成为世界潮流,突出了能动作用和主体精神;“学会共事”、“学会创造”显示了合作精神、创造精神在过去和将来在人才素质中的重要性,也是学校德育最为突出的两项高素质人才特征;“学会强身”则早已为世人接受,它是人才素质的先决条件和保证。可以说,陶行知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了时代前进的方向。

陶行知德育论观点,从目标、途径和方式上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注重道德践行。

他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一文中说:“修身伦理一类的学问,最应注意的,在乎实行。”他指出了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嘴上讲道德,耳朵听道德,而所作所为却不能合乎道德的标准,把道德与行为分而为二。”目前,我们的德育似乎还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同志指出:“知行不统一是当前德育工作中的最大问题。”要使学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观点,即“非给学生种种机会,练习道德的行为不可”。我们要协调来自学生周围环境的德育力量,营造一个确立良好道德信念的氛围,在体验、感悟中提高是非判断能力和道德评价能力,把陶行知先生“学做真人”、“做现代人”的思想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去。

其次,注重集体“自治”。

陶行知先生把“自治”提到了德育培养目标的高度,当作思想道德建设和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他说:“学生自治,不是自由活动,乃是共同治理;不是打消规则,乃是大家立法守法;不是放任,不是和学校宣布独立,乃是练习自治的道理。”在集体生活中强调“自治”,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民主意识和自主意识,一方面是“用众人的力量集体地创造合理的生活、进步的生活和丰富的生活”,另一方面是“在集体之下,发展民主,着重个性”,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

再次,注重创造人格。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主张‘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先生、学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这个彼此崇拜的“活人”,即“真善美的活人”,是把行和知、手和脑统一起来的开拓创新的人。他从以人为本、教育立人的高度洞悉人才培养和发展的长远要求,从生命情感和人格的高度阐述了一代新人成长的必然要求,将陶行知先生德育论推上了新的高峰。

在实践中用陶行知先生“教人求真”的德育论指导我们的德育工作,展现“做真人”和“做现代人”的崭新风貌,致力于培养知行统一的现代德育主体,将会使我们的德育踏上更广阔的发展道路。

启示之二:落实“教学做合一”教育观,强化主体创造力量。

在陶行知教育思想中,“教学做合一”是他的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把“教学做合一”当作学校教育的要义,他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是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中间,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他强调指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教与学都必须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注重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是学校德育中必须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

陶行知先生以实践为中心,以发挥人的主体性、创造性为动力,始终把社会、生活看作一个整体,把人的一生看作是一个整体,使教育与生活,也即教育与实践看作是一个开放的、活的过程,创造与“四通八达社会”相适应的“四通八达的教育”,创造“真善美活人”。他立足生命教育的高度,培养学生主体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使学校教育真正成为培养“活人”的教育,激发了生命的创造潜能。学习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育观,要发挥学习主体以下几种力量。

首先,激发求知的动力。

陶行知先生认为,“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闻知、说知都是安根在亲知里面”。教育的真正意义,就是要发挖人求知活动中的“亲知”、“践行”的自觉性,形成内驱力,个体潜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充满活力和探究精神的生命个体,本身就具有自主发展的强大动力。”不断强化这种主动求知、自主发展的能力,形成一个独立的人格,一个独立思考、独立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才能调动学生学习与活动的积极性,在自主探索和自我完善中不断创造、发展。

其次,焕发生命个性的活力。

陶行知认为要建立“合理、进步与丰富”的集体生活,除了“与社会发展相联系,与整个世界相沟通”外,还要“在集体之下,发展民主,看重个性。”重视个体间的交流、合作与沟通,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气氛中建构主体的情感、精神和人格,在实践、创造中铸造主体人文精神内核,这是教育境界的提升。因为面对一个个生命个体,由于生活经历和体验各不相同,认知与情感也千差万别,生命个体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因此而丰富多彩,教育者所要做的,惟有尊重与期待,有差异地发展这一个个生命个体,才能形成生动活泼的教育局面。

再次,触发主体人格的张力。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重视生命个体的坦诚交流与人文探索,以生命影响生命,以生命本身的活力作为教育的动力,完善学生人格,凸现个体生命的人格张力,创新生命个体,才能使教育教学由他控、他律跨入自控、自律的境界,实现教育活动的良性循环。

启示三:落实“与时代俱进”的教育观,提升教育境界。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拿着现代文明的钥匙,才能继续不断的去开发现代文明的宝库,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他认为,时代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必须“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文明人”。他的“与时代俱进”的学校德育思想,主要体现了以下发展要求。

首先,以教育现代化振兴民族,创造教育的辉煌。

他努力探索旧中国的发展道路,认为“中国现在危机四伏,存亡一缕。做成这个原因,就是这山穷水尽的传统教育。”国家要发展,民族要振兴,要赶上发达国家,“要挽回国家的危亡,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而寻生路”。这与新时期邓小平教育思想关于教育要优先发展的观点前后钩联,历史再一次在中华民族踏上富强发达道路的时候,印证了陶先生的谆谆教诲。民族要振兴,教育要发展,只有“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着眼于教育事业新的实践与新的发展,“顺应着时代和世界的教育趋势,而伴随着竞进”,使我们的教育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才能实行民族复兴的伟业,创造教育的辉煌。

其次,以教育现代化召唤民主与科学精神,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必须立足解放人、培育人、发展人的宗旨,致力于人才素质的综合提高。陶行知说:“现代国家的教育,要本着民治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去建设他的制度,分析和估定他的内容,发明和实验他的方法,而考核他的效果。”用民主和科学精神强化学校德育,走中国自己的教育现代化发展道路,这是陶先生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期盼。他以做一个“与时代俱进”、“长久的现代的人”来强调学校德育的人的发展,体现“自主”、“自立”、“自动”的主体素质与能力,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这是陶先生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

再次,以教育现代化唤醒人文精神,浇开生命情感之花。

陶行知先生以他远大的目光和博大的胸怀吹响了教育现代化的进军号角,他以“养成‘自主’、‘自立’、‘自动’的共和国公民”,“人类互助”,“无论远近、城乡,都应有同等机会享受教育之权利”等思想指导学校德育,达到强国、富民、健体,提升人类文明的目的。这是人文精神的唤醒,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落实的一项教育原则。陶行知先生以他宽广的胸襟高瞻远瞩,他把尊重人、塑造人放在了教育现代化的前沿,发展生命个体的自动性和创造性。他要求教育者与学生共甘苦,“得到精神的沟通,感情的融洽”,以“爱满天下”开创教育的美好明天。目前,学校德育改革正以它鲜明的时代性、人文性、发展性显示着教育的勃勃生机和活力。我们的学陶师陶活动应该以扎实的奉献精神、求真精神和创新精神充实我们的头脑,牢记陶先生“奋斗是成功之父”的教诲,在新的形势下弘扬行知精神,不断开拓进取,为教育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下载知识与应用  关于知与行的辩论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知识与应用 关于知与行的辩论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陶行知与民盟(含5篇)

    陶行知与中国民主同盟 庄晓华 南京晓庄学院助理研究员 陶行知是中国民主同盟早期的杰出领导人和优秀代表,他不仅参与发起成立了中国政团同盟(民盟的前身),还在 1945 年10 月召开......

    国学知与行读后感5篇范文

    《国学知与行》读后感 碱滩镇二坝小学陈香女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文化教育一直都是以圣贤的经典为基准,就是在元朝与清朝的外族入主中原时,这种教育方法也不曾被改变。这种以国学......

    陶行知知识题库

    陶行知知识题库 1、请问陶行知先生的原名叫什么?(文浚) 2、哪年哪月哪日陶行知先生在上海溘然长辞,谁亲自为他写悼词?(1946年7月25日、毛泽东) 3、什么是教师的道德基础?(敬业乐道) 1......

    知识创新与知识积累的辩论材料[合集]

    谢谢主席,大家好! 今天我方的观点是知识创新比知识积累更重要。知识,是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知识创新,是对旧知识的扬弃与新知识的创造。知识积累,是对已......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知与行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知与行 一、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认识 1、 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2、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 (1)辅导员要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把专职辅导员队......

    思想品德课知与行的统一

    思想品德课知与行的统一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

    陶行知与杜威思想的比较(汇编)

    建国以来, 对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评价, 常常都与杜威的思想联系起来, 有的说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翻版, 也有的则竭力避开陶行知与杜威的关系。我认为, 说陶行知思想就是......

    读《师德知与行》心得体会 文档(5篇范文)

    读《师德知与行》心得体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的职业道德的确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如一些学校和教师为追求名利,就在教育成果上捏造数据,缺失了教师职业和知识分子应具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