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赵恒伯 教授 讲学内容:
一、职业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概况
二、我国当代职业教育现状
三、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一、职业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概况
职业教育又称职业技术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四大教育类型地位平行。
职业教育是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远古时代,人类生存所需要的衣、食、住、行、制造和使用工具等知识,主要以言传身教代代传授。如果把人类的此类活动称为教育的话,那么它就是职业教育,可以称之为职业教育的发端。手工业经济时代,以手工技艺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教育在劳动现场开展,父子相继、世代“薪火相传”。农业经济时代,有技术的能工巧匠通过设学授徒等方式在工作中传授技艺,是一种学徒教育形式,其职业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高度一致,教具即生产用具,教师即师傅。16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兴起后,出现了形式各异的讲习所和讲座等,通过讲习所和讲座向工人传授自然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和机器工作原理,它们可以看作是学徒教育转向学校职业教育的过渡形式。18世纪初,俄、德、英、法等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开办了现代意义的职业学校,在我国,也于19世纪后半叶创建了福建船政学堂,并逐渐发展为农业、工业、商业和商船四大类实业学堂。这标志着学校职业教育的正式形成。
由言传身教、父子相继、师徒相授、讲座传授发展到学校形式的职业教育呈现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式与规模在逐步拓展,由单一教育形式向集体传递形式演变,为适应工厂对大量技术性专门人才的需求,学校职业教育改变了千百年来的传统教学形式,采取夸美纽斯 首创的班级授课制,批量地“产出”人才;二是随着学校职业教育的出现,职业教育逐渐缺失了职业教育实践性的特点,远离了职业教育的本真,“遗忘”了职业教育的特征,偏离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两个世纪以来,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学校职业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在不断发生着嬗变和革新,人们已然发现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国外发达国家纷纷实行职业教育改革,创造了各种与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职教形式,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英国的“三明治”职业教育、日本的“终身职业教育”、新加坡的“教学工厂”职业教育、澳大利亚“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等等。我国职业教育借鉴国外成功的办学经验,也强调并坚持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职业实用性技术人才的办学途径,提倡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形式来弥补学校职业教育的先天缺陷,这实质上乃是一种职业教育的本真回归,乃是一种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
二、我国当代职业教育现状
(一)我国当代职业教育发展脉络
我国当代的职业教育经历了曲曲折折、起起伏伏的不平凡的发展历程。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1978年)之前,我国职业学校教育主要有两类: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1952-1955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技工学校得到了发展,后因国家政治运动频仍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在1961年1月中共中央八届九中全会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指导下,中等专业学校和半工半读农业中学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和压缩,工矿企业的技工学校大部分停办。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职业教育基本陷入了瘫痪。因此,我国的职业教育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处于教育边缘化的状态,一直到上世纪中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体制由有计划商品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社会环境和人才需求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应该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特别是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之后,国务院颁发了一系列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文件,并把职业教育作为我 国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通过法制化保证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从此,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重视,一种新型高等院校——职业大学诞生。1978 年,天津、无锡等中心城市开始试办为地方服务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也应运而生。
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1996年5月15日,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一次把高等职业教育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从此高等职业教育走上了依法办学的道路。1999年1月,教育部、国家计委关于印发《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由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普通本科院校二级职业技术学院、部分重点中专、成人高等学校等六类高校共同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局面基本形成,高等职业教育得到迅猛发展,高等职业学院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全国已达1200多所,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并以强有力的发展态势跨入21世纪。
(二)我国当代职业教育的办学状况
改革开放30年来,职业教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国家已实行中职免费上学,对职业教育加大投入,促进了我国中职、高职教育迅猛发展,尤其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形式和办学水平出现了质的飞跃。
1.办学目标明确
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以明文的形式确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实行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标志着职业教育新变革的开始。
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 3 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2006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八大措施,对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作了全面的规定,成为了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指针。
以上文件为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引路导航,全国高等职业学院坚持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积极转变办学模式,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为农业、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职业岗位培养实用性、技能型专门人才。涌现出了象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天津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一批国家示范(骨干)职业技术学院。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特点,在与企业开展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的过程中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形式,积极引企入校、建立生产型实训基地、创建职业教育集团,开展了合作共育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2.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的办学经验
在经历合并升格扩规模---借鉴探索闯新路---积累经验抓内涵----校企共育创特色的办学过程中,全国高职院校积极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的办学经验探索办学的途径。例如:
(1)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
德国职业教育是世界公认的最成功的职业教育,形成了完整的职教体系,最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双元制”教育,为“德国制造”“德国质量”提供了大量优秀的产业工人,成为德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一种“工学结合”的教育制度,又称之为“双重职业训练体系”,强调的是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其目标是学生就业和直接走上生产岗位。其根本标志就是青少年一面在通常为私营的企业里接受职业训练,4 一面在公立职业学校里接受职业学校义务教育。在整个训练过程中,职业学校与训练企业密切配合,在同伙式的分工合作中共同实现教育和训练任务。训练企业和职业学校的双方都是一个完整的训练体系,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以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有效结合。
(2)英国的“三明治”职业教育
英国学生在经过11年义务教育后,便可进入继续学院接受高等职业教育。英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普遍实行“三明治”教育体制,即学生一段时间在校学习,一段时间到工厂实习和工读交替进行的教学计划。“三明治”教学计划能把工程设计、研究、实验与教学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在所选择的典型工业环境中学习,并伴有各种社会、经济、生产革新等活动,它不仅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理论知识并与实践相结,而且使学生在做好就业准备时,具有较高的技能和创造力。
(3)日本的“终身职业教育”
日本的职业教育强调推进高等教育与地区、产业界的联合,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围绕“科技立国”的战略,沿着“产学合作”的道路,推动和加快校企合作。日本高职校企合作是一种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日本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企业职业教育很发达。一些大型企业自主办学,为企业发展培养人才。如松下电气公司建立“松下电气商学院”和“松下电气工学院”。中小企业则联合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的主要组织者是企业或生产部门,职业技能培训比重远远大于学校教学的比重,并都有相应的社会监督或保障系统。
日本学生接受高职教育后,经推荐和考核,优秀者可插入工科大学相同专业的三年级学习,进而继续升学。日本开设了高职研究生院,为原有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提供深造机会,也为在职或脱产人员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创造条件。日本高职院校还为获得课程结业的学员设立了相应的证书制度,如为专门课程的结业者(含已获博士、硕士、学士学位的人士)授予“专门士”学位(或称“准学士”)。这样的举措极大地吸引了优秀生源加入高职行列,也为技术革新提供了有力支持,提高了社会影响力。
5(4)新加坡的“教学工厂”职业教育
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新加坡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视人力资源为国家的唯一资源,把提高全体国民劳动力素质和终身受雇能力作为政府的首要职责,把职业教育作为支撑产业生存、升级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新加坡的高等职业教育以“教学工厂”为校企合作的重要载体,是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模式。学校同企业建立了多元化、多层次具有战略性的校企合作关系,走出了一条合作多赢的路子。政府、企业的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职业院校的董事会、专业咨询委员会等机构,定期聘请企业专家来校提供短期协助或服务。学校主动与企业保持联系,建立良好的人脉网络。
学校所设专业、科目都十分注重实用性,企业工程师与教师、学生合作研究项目,使教学与项目相融合。许多课程直接在车间开设,实践考核均占学生成绩一半以上。每年假期中,学生还必须有八周时间在工商企业界实习,了解产品的生产过程及最新发展方向。学生的设计课题来自真实的工业项目,最后要制造出真实的产品。就一门课的教学来说,例如车间学习,先安排车间实习,对专业将学的技能与发展方向有初步的了解,并初步掌握操作方法,接着再去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这种教学方法真正实现了以实践为中心,专业理论课程主动服务于实践课程的新型教学理念。
(5)澳大利亚“能力本位”职业教育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也属世界领先。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以能力培养为基础,以实用和职业为导向,帮助人们获得现代经济所需的各项技能。政府与行业共同建立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VET)根据行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变化,适时用最新的培训计划、大纲培养出行业最需要的管理、技术和服务人才,在支持行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VET的课程分类范围广泛,基本涵盖了各行各业。VET的资格证书全国统一标准,以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注重考核职业的实际技术技能,共有一、二、三、四种证书和大专、高级大专两种文凭。各级证书和文凭全国通认。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VET)的教育实施系统是TAFE培训机构,TAFE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VET提供的整套培训计划、大纲为目标,设计教学程序并注重课程和训练的实践性,完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工业部门、行业协会和雇主对专业人才的需要为依据。TAFE学院和各培训机构的设备设施必须与工业、企业界的实际先进设备相一致,学生必须受到与实际工作岗位设施条件一致的专门培训。
我国各高职院纷纷派人出国考察学习,把他们的成功经验融入自己的办学之中,有效地提升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办学水平。
3.重视内涵发展
为了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促进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以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为标志,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逐渐转向更加注重质量提高、更加重视内涵发展,在全社会树立高职教育主动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形象。在“十一五”发展新时期,教育部确立全面质量提升发展方针,实施了一系列示范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等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质量提升工程:
1.开展精品课程建设。2003年教育部在全国高等院校(包括高职高专)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高职高专精品课程是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示范性课程,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
2.开展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试点工作。实训基地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障。2004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出台《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推进职业教育若干工作的意见》,并开始在全国 9 省市进行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试点工作。在“十一五”期间国家投资100亿元进行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在全国引导、支持建设了一批能够资源共享,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3.开展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和办学水平评估工作。2003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3)16 号),开展高职高专院校评估试点工作,对25个省市的26所高职院校进行了 7 评估。在试点基础上,2004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04)16 号),委托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具体组织实施本地的高职高专院校评估工作,正式建立起了五年一轮的高职高专院校评估制度。至今评估已进行了两轮,有力地促进了高职高专院校办学水平的提升。
4.实施示范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2006 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推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决定国家专门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支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重点支持建设 100 所高等职业院校,2010年又推出“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再重点支持建设 100 所高等职业院校,使这些高等职业院校成为发展的模范、改革的模范、管理的模范,引领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改革和发展,带动整体质量提升,并由此推进整个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此同时,各省市也相应开展了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
以上系列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提升工程,有力地引导和促进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式发展段转向注重内涵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得到了稳步、健康的发展。
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对职业教育还有个再认识过程,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以下困惑:
1.社会对职业教育缺乏普遍认知和公平待遇。职业教育在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中毕竟年限较短,社会上,包括教育系统内对其了解不多,重视不够。目前职业教育虽然学生规模已经很大,但总体上仍处于弱势群体。
2.国家和各级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也远不如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职业教育迫切需要关心和扶持。
3.国家尚未制定系统明确的法规与实施政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缺乏积极性,开展校企合作障碍重重,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尚有不少困难。
4.就业服务还不到位,教育和就业相脱节。我国还没有形成统筹协调的就业网络和管理机构,职业教育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没有学生就业后的跟踪服务。
当然,这些问题已引起国家和人们的重视,正逐步在加以化解。
三、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尽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时间不长,但学习、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已逐步进入了成熟时期。随着我国经济总量已达到世界第二,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推进再工业化和迎接新工业革命的挑战,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又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正在朝着深化改革、建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方向发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整体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提出:“迫切需要更新观念、明确定位、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完善高端技能型人才通过应用本科教育对口培养的制度,积极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这是对“十二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性意见,是对我国职业教育提出的战略发展规划,必然引领着全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立足于构建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研究生教育为一体的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此,全国不少省市已积极行动,开展了中、高职衔接、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合作进行本、专科衔接的办学试点,致力于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途径。
2014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峰论坛上表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举措”,并由此“进而推动整个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教育部将大力提升现有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倡导、推动政、行、企、校建立职业教育集团,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体系建设全过程;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通过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紧密对接,使职业教育更加适应产业需求、职业需求;构建开放立交、内外衔接的人才成长立交桥,进一步推进、完善中、高职衔接、本、专科衔接,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更加直接 地为区域发展和产业振兴服务,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坚持职业教育面向人人,增强职业教育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所有社会群体的就业和每一个劳动者职业发展提供服务。为此,教育部将经国务院批准,对职业教育从招生、培养、就业全程将出台一系列政策和举措,以促进我国的职业教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教育典范。这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描绘出了一幅宏伟的兰图。
由此,我国职业院校的办学必然呈现以下的发展趋势:
1.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必将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与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定理论基础。随着经济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都将朝终身化的方向发展。强调职业技术教育贯穿人的一生,为个人的整个职业生涯提供帮助;强调利用各种场所、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开展教育和培训。
2.高等职业教育会把培养关键能力作为今后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高职学生的关键能力包括:诚信品质、发展 潜力、学习能力、团队精神、融合程度、创新精神。这些关键能力使学生适应工作组织的变化、适应职业结构的变化、适应未来市场需求的变化。
3.校企合作将向深层次发展,企业将承担校企共育人才培养的任务。校企双方互相渗透、双向介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实现高职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企业自有人才的学历教育,实现校企双赢。
4.重视学生的创业教育。随着就业压力的日益加大,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开展创业教育,使它成为人才培养计划的优先位置和有机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让学生从被动就业转为主动创业这是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展望我国的职业教育,我们满怀信心,坚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将引领我国职业教育出现全新的面貌,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出现新的飞跃发展,它将为实现每个职业青年的就业梦,实现每个企业的人才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积极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2014.4.1
第二篇: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为适应社会与市场发展,“校企合作”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效的“校企合作”,不仅能极大地缓解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矛盾,还能积极地推进毕业生就业,以达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校企合作”具有以下优势:
(1)促进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
随着教学专业化要求,高职院校须突破传统的决策水平,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吸引相关企业家,分析、研究行业的发展形式、发展趋势、专业就业等情况,与学校一起就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岗位知识以及技能要求等论证,并做出相关的有效的决策。通过校企合作,专业办学指导方向得以更加明确,须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线。因此,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基础文化课需保证够用、适度;专业理论坚持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并且应大幅度增加实训教学。
北京中清研信息技术研究院(简称:中清研)是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唯一的培训中心,以“打通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终身学习模式”为宗旨,在国内首次提出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并结合“学历”教育的创新改革为目标的电子商务立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2)专业设置市场化。对于学生的专业教育、道德教育、成才教育等诸多方面,院校需能够充分采纳企业的意见,这样可保证不仅能获得真实的市场需求信息,还可弥补课本知识落后与社会发展的不足,进行课堂教学的创新。以院校与北京中清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北京中清研)合作为例,设置专业和课程时完全根据市场的导向,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迅速地适应岗位需求。
北京中清研信息技术研究院联合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研发
出《国内电子商务行业资历架构能力标准体系》。此能力标准体系是针对电子商务行业各层级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制定的一个资历等级制度,现已申请知识产权,填补了我国乃至国际电子商务领域人才培养模式的空白。
(2)促进学生就业
“校企合作”不仅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掌握技术、提高能力,还能为其提供实习和就业的机会。以院校与中清研合作为例,学生入学不久可安排到企业参观,进行行业认知培训,并可在企业实习,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能力。校企合作使学生得到的不仅是实践经验,也是高的就业率。
以中清研为例,中清研整合国际国内资源,针对高职、专科学生开展本科学历教育及技能培训,面向就业开展一站式服务,适应企业实际人才需求,建设国内专项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2012年中清研与北京开放大学、北航远程教育学院分别共建电子商务远程教育专业,开展电商应用型人才培养业务;2013年与京东集团、北航远程共建“我在京东上大学”项目,奠定了校企电商专业共建的典范;2014年,中清研与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校企合作签约仪式。
(3)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
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关键是师资。职业教育需要的教师需是既懂理论又会实践的“双师型”型。过去的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轻技术,以致培养的人才理论有余,实践能力不足,因此院校需具有高质量的师资。如院校与中清研合作中,为优化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可以引进一些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员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教师。
校企合作是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经之路,可作为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新
型办学模式,这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开拓和创新,以使这项工作迈向更加深入。
第三篇:我国教育发展状况及趋势
浅谈我国教育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趋势
一、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状况
我国素来有“教育大国”的称号,孔夫子的名号已经响彻国内外,然而对于我国现今教育问题发展的局面,我们却要为此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无论是素质教育阶段还是大学教育都似乎进入到一种比较尴尬的局面。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愿意用习惯性的眼光来审视教育,认为教育之重在于“教”,所以“填鸭式教学”才得以成为普遍现象生存于传统的意识形态中。而当教育成为一种义务在大众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时,各种关于教育的言论便出现于社会舆论中。
1、传统教育方式的发展状况
当下,我国的课堂教学,从小学到大学,甚至是研究生,虽然一直在强调启发式、研究式,但实际上主要的还是灌输式占据主流,学生在课堂上是被动的,课下是闲散的,造成了无所大收获的局面。纵观我国的教学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自主式的学习方式已经推广多年,但是传统教育模式,即填鸭式得教学模式或多或少的束缚了青年学生的创新型发展思维,大多数学生局限于传统思维的教条式发展,不懂得举一反三,不能够灵活运用,这种滞后性使我们的教育呈现一种完全的制度化,模式化,少了活力和动力,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存在于我国的教育事业之路上的一个顽固的绊脚石。我国基础教育过程中,总是在追求教育教学质量,通过集中式教学,采用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和教育办学质量,这极大的限制了学生自身的特质,忽略了素质教育的问题,在我们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课堂四十五分钟只有老师发挥光热的身影,却没有学生的发展空间,长此以往,在学生的世界中,会错误的认为老师会安排好一切,他们只是原封不动的将老师所教的东西复制到自己的笔记中,形成一种对老师的依赖,所以会出现很多这样的结果,比如,老师进行了一节课堂测验,只是将自己所讲的东西进行了一个形式的转变,即“换汤不换药”,可是学生却会茫然的不知所措,觉得老师没讲过,自己不会答。
2、教育发展区域间不平衡以及“教育不公平”的问题
由于地区间经济状况的不同,导致办学条件存在较大的差异,由此造成了不同地区学生享受到的教育资源不同;而教师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也使得学生接受到的教育有所不同。虽然教育只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基于不公平入学条件毕业出来的学
生,社会很难区分其真实水准,从而导致就业竞争的不公平。相对于名牌、重点院校的大学生而言,不少一般本科、专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似乎存在“品牌劣势”某沿海城市在举办毕业生就业招聘会时,甚至打出“非重点院校的毕业生谢绝入内”的标语,严重破坏了就业竞争的公平性。还有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发达地区特别是中心城市的高考招生分数远低于其他省区,这势必造成了教育机会的不公。
3针对于我国的教育现状所需要做出的改变
教育是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社会现象,是有目的地培养社会人的活动。在经济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改革也成了一个必然的趋势,教育改革开始在关注个人的自身价值以及全面发展的问题,并且在现代教育的影响下,传统教学的方式从教师指导和教学的方式上都有一定的弊端,由此革新教学的重要性也就越来越被重视。
a、针对于教学方式的改革
新课程和新教材的出现是教育改革中一个很好的举措,我们可以在新教材中找到很多具有现实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并且会留给学生自主创新的空间,以此类练习来展示学生的思考创新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探究、交流的实际操作平台,使学生将传统的理论知识以实践过程展现出来;这就尊重了学生,还给了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社会讲求的是全面的人才,这需要学生除了学习以外,还要能够达到德、智、体全面发展,同时彰显自己的个性优点,这样既可以为服务于社会,同时可以使个人价值得到体现。新课标的改革也正好体现了这一点。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如果主体失去了前进的兴趣,那么向导说再多做再多都是徒劳,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就应该给学生自由,尊重他们,学生之间由于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同所以会有参差不齐的水平,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老师不应该只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必须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潜在能力和能否有效将老师所讲的内容消化。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才会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某方面上的突出能力显现出来,使学生受到鼓励,才会对学习产生兴趣,有了兴趣,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才可得到加强。总而言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是教育改革中很关键的一步。
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能否很好的交流也是教育改革中不可忽略的一个关键环节,课本上的东西往往只是一种范例,作为老师,应该运用一些技巧性的教学新方法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而学生,也应积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无论是在课内外,都应扩大自己的视野,不让自己完全被课本所束缚,并且是否能将所学的东西运用的实际生活中也是学生是否能够
对所学内容进行实践创新的一个能力的体现。学生应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多思多问,老师多启发多方式的解决学生思想中的疑难杂症,学生老师共同合作,整理经验,才会达到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得到“共赢”的结果。
b、如何促进不同区域教育发展的协调性以及改变“教育不公平”的问题
在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中,我认为政府应该加大对边远山区教育的投入力度,拉近地区教育的距离,使东、西部地区以及城乡之间教育经费的投入处于一个相对协调的状态,而在教育不公平的问题中,这也是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与帮助,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在三级教育上生均投入相差过大,导致了教育投资内部结构的不合理,这就需要一定的调整,而且对于技术教育的投入也应有一定的力度,而不应该只是一味的增强高等教育的投入。
4、我国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综合国力的较量已经发展成为经济实力的较量。我们可以认知到,面对今天的信息化社会,创新型人才已经是未来教育事业发展所要培养的重要对象,创新对于任何一种事物或者机制来说,都是促使其历史车轮源源不断向前迈进的动力。a发展创新型人才
在世界上,经济实力的较量就完全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科技文化水平的高低。纵观世界上的各个发达国家以及综合能力强劲的大国,教育已经成为了各个国家十分重视的一项长期任务。不能否认的是,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时期,大力培育创新型人才,能够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的创新体系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保障,只有当文化素质提高,科学技术实力增强,才能够在国际上的综合能力竞争中脱颖而出。从一定意义上说,创新型人才正以前所未有的时代需求推进着国家的自主创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因此说,创新型人才必须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具备良好的献身精神和进取意识、强烈的事业心和历史责任感等可贵的创新品质。具备了这样一种品质,才能够有为求真知、求新知而敢闯、敢试、敢冒风险的大无畏勇气,才能构成创新型人才的强大精神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所以,发展和壮大教育事业就成为了我国的一项必须做好的长期工作。b、网络教育的发展以及多媒体的运用
如今,站在时代前沿的我们这一代人正处于一个信息化突飞猛进的时代,网络教育走进社会大众的视野,逐渐的也似乎成为了未来全球化形势下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我们已经明确的认识到当人类进入网络教育时期,教育的对象,教育的组织形式以及教育的目的都发生了
很大的变化,与此相适应的,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也必须得到转型。只有教学方式和受教育的对象的接收方式相吻合,孩子们才能够得到更大的收获,获得更好的教育。21世纪是科技飞速发展,网络信息化的时代,而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教育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近年来,用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也越来越多地受到教师的重视。由于多媒体能够形象、直观、大容量反映教学内容的特点,从而使课堂教学能够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一方面加强了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真正切实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在当前的生活中,我们已经或多或少的接触到一些有关网络教育的知识,但我们所能认知到的只是局域性的,面对未来的世界,我们还需要用很长的时间去了解网络教育的深层体系,从而知道我们的教育走向一种具有时代性的方向中。①
c、发展现代教育,构建新型教学机构
所谓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就是其中的时代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应对改革的过程中,要严格的按照时代的特点进行改革,使之顺应潮流。这就要求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做到培养出来的人具有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素质,同时师资力量包括校长都要具有应对具有时代特征的同学的能力,课程和教材内容的设定更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和特征。
对于现代教育来说,需要的是以个人的吸收能力为基础的,人不单单再是传统观念所认为的生产主体,更重要的是要发展个人的潜力,并使其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急需解决的任务。目前世界各国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普遍提出:要大力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要以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作为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要以国际化、信息化为背景重新制定改革方略;要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要充分认识教师素质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正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积极倡导和探索教育转型与具体教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方式,对于教育改革的成功进行,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机构,培育和创造未来教育的新型模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机构,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对于教育将会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任务。
对于我们的教育,一定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0)②
民教育全过程的一个重要体现。要努力造就高素质人才,就要在提高综合素质上做大文章,既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又要积极陶冶文化素养;既要努力增加知识积累与储备,又要积极加强品德修养;既要努力锻炼强健体魄,又要积极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真正实现全面发展。在教育这条无尽无止的大路上,我们必须坚守好绝对的心理素质,披荆斩棘的前进着,前方的道路永远是光明且充满阻碍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毫不松懈的在这条改革之路上不断努力前行,才能看到最终的阳光灿烂。
21世纪是我们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世纪,是寄托我们美好梦想的知识经济时代。当跨进这一崭新的历史时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它既充满了机遇,又面临着各种严峻挑战,既有高科技的挑战,同时又会面临着生态破坏、道德危机等一系列全球性重大问题的挑战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来应对知识经济时代提出的各种挑战,教育必须肩负起培养新型人才的重任。而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更加告诉我们,未来的教育发展,将会以更加迅猛的速度前进,未来需要新型人才,需要全方面发展的人才来贡献于社会,造福于世界,以一个迅速适应新的发展模式的身份参加的教育过程以及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将个人价值以及能力发展到最大化。以一个发展的眼光来关注教育事业,使其朝着一个融合理想与现实意义的方向有节奏性的前进!
①
①丁刚.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M].北京:教育学科出版社,2000(100)
第四篇: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分析与对策建议
xx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顺应科教兴区、人才强区大趋势,有效实施农民转移工程,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长江上游空港强区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城乡居民充分就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职教发展举足轻重,加快职教发展势在必行。
一、xx职教发展基本状况
(一)xx职教的创立与探索
xx职教已有近百年历史。1910年,原江北县设立了培养专职养蚕技术人员的蚕桑讲习所,开启了xx职教发展的历程。尔后至1949年,先后设立了私立实商高级职业学校、xx中华职业学校、私立益商职业学校、立信会计学校、私立难童职业学校、国立高级农业职业学校等。新中国成立后,xx职业教育得到较大的发展。到1965年时,江北县农业中学发展到21所,并创办了江北机械厂半工半读技术学校。职业教育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迫中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内相继举办了xx市一商技校江北分校、xx市农机技校江北分校,同时在民中开设职业高中班,设立了3所农业中学和1所职业中学。到1985年,全县农职业中学有9所,农业广播分校1所。
(二)xx职教在开放开发中长足发展
xx区从1985年起实施开放开发战略,先后对龙溪、两路、北部新区进行开发,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推进拉动着职业教育强势发展。到2007年4月底,全区有高等职业学院2所,中职学校6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24所,各类短期职业培训机构近30家。已形成公办民办并举,高职中职协调,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衔接,文理专业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职业教育对推动就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凸显。
(三)xx职教呈现出的现实特点
1、区办区管中职学校特色鲜明。区职教中心和统景职中是区办区管的两所中职学校。区职教中心建于1990年,校园占地131亩,校舍52000平方米,拥有价值上千万元的实训设备设施,设电子、机械、计算机、汽车、旅游服务和综合6大类21个专业,17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800人。建校以来,已培养毕业生20000多名,培训三峡移民、农村劳动力、退伍军人20000多人。该校办学规模和综合实力名列全市中职学校前茅,成功创建为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今年底有望成为国家级中职示范学校,到2008年可以实现在校生和短期培训人数分别达到10000人的目标。统景职中建于1956年,1983年改办职业教育,学校占地35亩,校舍13000平方米,设有工业与民用建筑、旅游管理与服务、计算机运用、机电一体化、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15个教学班,在校生624人。建校以来,共培养职高毕业生8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等短期培训5000人。该校2003年被评为xx市达标中职学校,现正朝着市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目标迈进。
2、区域高职中职并驾齐驱。西南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xx市海联职业技术学院是我区仅有的高职院校,它们在龙溪、两路城市化高歌猛进的世纪之交选择了xx。西南大学高职学院地处龙溪,占地160余亩,主要培养应用技术本科人才。设艺术设计、会计学、新闻学、电子商务、旅游管理、工商管理、电子信息专业,每年面向全国招生360-400人。海联学院是中国第一所在海外上市的民办高等院校。占地363亩,校舍15万平方米,设16个系和航空管理等28个专业及方向,面向全国招生,主要培养应用技术专科生,在校大专生4000人,高中、中专、小学生4000人。现已在长寿区桃花溪征地2000亩扩建校舍,正瞄准万人职业本科院校目标奋力拼搏。xx市中小企业管理学校和xx经济建设职业技术学校是区域内的中职校。市中小企业管理学校位于龙山街道,占地20亩,实训设备187台件,价值260万元。设汽车摩托车实用技术、机电一体化、计算机运用、电子技术、旅游与商务管理、机械加工与数控技术专业,面向全市招生,在校全日制大中专生1235人,业余本科学生2600人,短期培训每年260人。xx经济建设职业技术学校于2006年初由九龙坡区迁入回兴长河村,占地65亩,拥有各类实训设备500台,设有服装设计与计算机运用、服装设计与生产管理、服装设计与市场营销、服装模特与舞蹈艺术、服装机电维修专业,面向三峡库区招生,在校生685人,学生毕业后全部安排到日本、韩国、香港等服装外资企业工作。
3、区管民办中职艰难前行。竟成中学和菁华中学是位于两路的两所区管民办中职校,两校均无自有校园校舍,系租地办学。两校设有计算机、商贸营销、机械专业,6个教学班,在校生300人。由于校舍、师资、实训等条件限制,两校办学举步维艰。
4、短期职业培训网络基本形成。xx短期职业培训,已形成区级部门培训机构、职业资格培训社会力量办学点和镇街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共同发展格局。区建委所属建设岗位培训中心,区农业局所属农广校等在短期职业培训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
用。据了解,区建设岗位培训中心自1989年成立以来,每年培训农民工3000—5000人,累计培训建设一线操作技术工人和专业技术管理人员5万人次,培训继续教育人员3.3万人次。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授权进行职业资格培训的阳光电脑、维美服饰等近20家社会力量办学机构,每年培训下岗失业和农转非人员3000余人。24所镇街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在农
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培训上也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xx职教发展的利好条件与制约因素
(一)利好条件
1、党政高度重视。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对职业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并配套了一系列政策加以支持。2002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全国职业教育发展已被推入快车道。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非常看重职业教育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全区职业教育不断上新台阶。2006年初的区政府26次常务会,决定区财政连续3年每年投入500万元用于区职教中心三期工程建设,区财政连续3年每年补助贷款贴息100万元,确保2008年区职教中心创建国家级示范中职学校成功。2007年,区委刘光全书记亲自督办区政协《关于抓住机遇,提高认识,促进我区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建议》(51号)提案,全区职教发展中的一些瓶颈问题有望得到及时解决。
2、产业发展需求。近年来,我区强势推进工业强区战略,一大批大中小型企业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汽摩、模具、电线电缆、食品加工、医药化工、高新技术产业正在崛起。龙溪、两路两大中心商圈快速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形势喜人。都市农业乘势而上,生态旅游农业和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势头强劲。xx产业大发展,需要数以万计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等一线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巨大需求,为xx职业教育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
3、农民转移机遇。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关于xx建成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的要求,市委市政府决定大规模转移农民,其中将从“两翼”生态移民400万人到“1小时经济圈”内。xx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直辖市的窗口城区,将以实施农民转移工程为统筹城乡发展的载体和突破口,通过引导农民就业转移和居住转移,实现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城乡统筹发展目标。在未来5年中,xx至少转移区内人口15万,吸纳区外人口20万。大规模农民转移形成的巨大就业培训需求,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4、“1小时经济圈”强势支撑区的地位对主城区职业院校发展具有强大吸引力。xx是xx综合交通最发达、产业园区最密集和拓展空间最广阔的主城区,是xx“1小时经济圈”核心功能区。xx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对主城区寻求外迁发展的职教院校有着强大诱惑力。目前,xx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已在空港工业园区征地800亩,xx市华星外国语专修学院、xx长安工业公司职工1、2校看好古路镇,地处回兴的南方翻译学院所属xx南方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也即将启动。
(二)制约因素
1、传统理念浓厚。重普轻职,重升学率、轻就业率;目光短视,看不见职教春天已经到来,没有勇气推进职教发展大跨越,在职教不景气专业课教师成历史包袱的假想中自缚手脚;重区管轻区域,主动放弃区域高中职院校的沟通联系和服务,致使xx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整体迁至大学城,xx海联学院到长寿拓展,xx市中小企业管理学校投奔璧山;职教与普教管理“一刀切”,不懂或无视职业教育特殊性。此外,学生家长普遍固守读普高升大学后再就业的传统思维。观念陈旧,是职教发展最大的绊脚石。
2、职教规划缺失。迄今为止,xx尚未单独制定全区职业教育发展中长期规划,从而导致职业教育发展定位不高,布局散乱,管理不力,竞争失控等现象发生。科学规划,是xx职教迈向新阶段不可逾越的鸿沟。
3、职教政策欠完善。目前,xx基本上是用普教政策发展职业教育,几乎没有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专门政策。政策不完善,导致职教生源素质不高,财政投入不足,专业师资匮乏,校企合作难,实训基地少,施教单位良莠不齐等现象发生。政策导向,是xx职教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法宝。
4、资源未整合。从总体看,职教行政管理资源分散,职业学校教育、短期职业培训、职教学生安置等管理,部门各管一块,沟通配合甚少。职业教育院校之间,职教院校与短期职业培训机构间缺乏横向联系。职教施教单位与区内行业、企业很少相互配合。资源分散,是xx职教缺乏合力,难有作为的重要因素。
三、强势推进xx职教发展的建议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1、努力破除发展职教属权宜之计的短视意识,牢固树立小职教大战略的新观念。发展职教既非普及高中教育的配套举措,也非发展教育产业的经济手段。发展职教是实现居民充分就业,加快经济发展,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措施,是执政为民,服务发展必须抓好的重要工作。
2、努力破除重区管轻区域的小职教意识,牢固树立全区职教一盘棋的新观念。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所用的思路,统筹服务全区职教发展。
3、努力破除职教管理“一刀切”意识,牢固树立职教发展特殊性的新观念。按照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性和管理的特殊性,及时调整招生、财政投入、专业课师资配备、教育教学改革等政策。
4、引导群众破除子女上高中读大学后再就业挤“独木桥”的传统意识,逐步树立从实际出发读职教也成才的新观念。据区人事局统计,我区职教毕业生就业率在90%以上,而专科、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80%和70%。实践证明,中职学校贴近就业岗位培训,学生文化虽不高,但实作力强,社会广为需要。
(二)顺应大势,完善规划
制定出台xx区职教发展中长期规划和相关单项规划。适应xx“1小时经济圈”建设和xx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建议由区教委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及时制定xx区职业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专业发展、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等专项规划。自觉地用规划统一思想、指导发展、规范运作、强化管理,从而推动xx职教持续上台阶,连续大跨越。
(三)完善政策,强势引导
1、完善财政投入政策。根据xx实际,及时调整教育经费投入结构,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在全区教育经费投入中的比例;尽快出台符合中职学校的生均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设立xx区职业教育发展基金,主要用于职业教育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专业课教师补贴、短期职业培训经费、职教先进奖励等;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比例不低于20%—30%(普九完成地区30%)政策;落实农村科技开发、技术推广经费、扶贫和移民资金拨一定比例用于农村职业教育政策;区办中职学校危改资金纳入区财政预算;中职学校教育征地与中小学校同等享受城市建设配套费减免政策。
2、完善人事政策。区办中职学校教工人数应根据办学规模核定编制,专业课教师编制单列;专业课教师选配应以学校为主,区教委和人事局配合,并不受从师范院校xx籍学生中进人的限制,在编制内可从工科院校和其他职业院校引进所需人才;区办中职学校缺编,区财政按每人每年2万元标准补贴,专款用于聘请专业课兼职教师;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允许区办中职学校执行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收入分配政策。
3、完善劳动政策。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用工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优先录用取得职业院校学历学生、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人员,劳动部门应加大对用工单位就业准入执行情况监察;定期组织劳动技能大赛,开展“劳动榜样”和“xx十大杰出青年技师”评选活动,大力疏通职教成才通道。
(四)搭建平台,整合资源
1、搭建校地联系平台,整合互利共赢资源。建立区级领导联系区域高职中职院校工作制度。区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定期不定期到联系院校调研、通报xx改革发展和智力人才需求情况,帮助解决涉及地方的问题,争取联系单位为xx发展多作贡献。
2、搭建校际合作平台,整合施教单位资源。建议由区教委牵头,组建职教院校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参加的xx区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会。研究会围绕xx职教发展战略,高中职院校和短期职业培训机构规范化建设标准,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校际合作、校企合作、职教政策等进行研讨交流,构建起施教单位联系沟通、共同发展的平台。
3、搭建行业沟通平台,整合校企联动资源。区内工业、商贸、旅游、建筑、农业、卫生、移民等行业主管部门,应建立职业教育行业协调委员会,预测本行业人力资源需求情况;为行业、企业、职教院校搭建沟通联系平台;组织企业和职业院校制定本行业相关岗位的能力标准;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本行业培训机构资质标准;参与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搭建起校企同发展平台。
4、搭建统筹协调平台,整合职教管理资源。建立xx区职业教育协调领导小组,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教委、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涉及职教管理和培训的区级部门、施教单位代表和行业企业代表为成员。领导小组联席会每年召开1-2次会议,主要解决职教发展规划制定、统筹协调全区职教工作重大事项、推进职教改革、研究制定职教政策等事宜,从而搭建起职教管理协调平台。
(五)突出重点,铸造品牌
1、倾力打造职教名校。区职教中心已成为xx中职教育的一面旗帜,正向着国家级示范中职学校目标靠近。当前,为确保职教中心成为全国品牌职校,应帮助其办好国家教育部、信息产业部和xx市人民政府6月18日—6月22日,在该校举办的全国电子电器和机电一体化师生技能竞赛活动,同时解决因举办活动购进500万元设备的资金周转困难问题。该校按国家级示范中职学校标准,专业课教师和校园占地严重不足等问题,建议区政府特事特办,及时妥善解决。
2、努力打造品牌专业。专业品牌是职教的立教之本。xx职教开设的机械和服装两大专业,已形成招生规模大、师资力量强、实训实作设备多、学生就业率高的办学格局,区里应在招生、师资、资金等方面向其倾斜,把这两大专业培育成全市甚至全国品牌。
3、规范整顿职教市场。铸造品牌,务必坚持优胜劣汰原则。建议由区教委牵头,劳动、农业等部门配合,对全区职业教育办学单位进行一次全面评估。通过评估,对办学规范且成效突出的予以褒扬和支持;对办学方向不明但具备办学条件的,引导其调正办学方向;对缺乏办学基本条件的,促其与其它施教单位整合;对办学不规范并造成负面效应的,果断取消其办学资格。
第五篇:我国手机市场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我国手机市场的发展状况与发展趋势
最近一个时期,包括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在内的各新闻媒体纷纷报导手机市场的一些热门话题,与前几年的装电话难一样,手机市场的一些现象再度成为目前社会关注和谈论的热点话题。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些年通信市场、特别是手机市场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认真分析和研究手机市场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把握移动通信市场发展给手机市场销售带动来的契机,是做好今后手机市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市场回顾
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邮电通信事业得到了高速发展。自从1987年广东开通第一个ETACS模拟蜂窝电话系统以来,移动通信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回顾手机市场十年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移动电话得到超前发展,移动电话用户急剧增长。1988年,全国仅有移动电话用户3千多人,截止到1997年底,全国移动电话用户已达1300万,用户数量连续十年成倍增长,这样的发展规模和速度都是空前的,这在十年前是无法想象的,就连当时有关部门的十年规模预测目标也仅为到本世纪末移动电话累积达20万(相当于1997年半个月的放号数)。2.手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手机产品由单一走向多元,由摩托罗拉产品“一枝独放”到众商家参与竞争的“百花齐放”。摩托罗拉公司率先向国内提供ETACS移动电话生产技术,因此,1993年以前,手机市场基本是摩托罗位手机一统天下。随着手机市场的发展,特别是GSM、CDMA等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的引入,国外各主要厂商看好中国巨大的潜在市场,纷纷设法挤身其中。这些厂商都相继以独资或合资方式在中国成立公司(目前在国内设立移动电话生产线的国外公司已达8家),使其产品不断进入中国的市场前沿。据统计,截止到1997年底,经邮电部审批入网的手机已多达74种(其中GSM手机57种)。随着手机技术的发展,手机越做越小,功能越来越多,其中不少产品已实现中文显示,用户使用更加方便,选择余地也越来越大。
3.手机由“模拟”向“数字”方向发展。随着通信向宽带化、智能化、数字化、综合化和个人化方向发展,手机由“模拟”向“数字”发展已成为必然。
进入九十年代,随着GSM技术的成熟和在欧洲商用化的成功,为GSM在我国的发展提供了条件。1994年联通公司成立,开始形成竞争格局,大大促进了GSM在我国的发展。邮电部门从1995年开始大力发展GSM数字移动电话网,对已建成的模拟网采取了适度完善的政策,即东部地区在优化网络的基础上少量补缺,中西部地区原则上不搞模、数并行扩建,集中主要精力抓好数字网建设,并计划近期内覆盖到全国300个地级市和1460个县。中国联通作为中国第二公众网,以GSM为市场切入点,经过3年多的努力,也已初具规模,目前已在76个城市启动,48个城市建设,30个城市联网,正式开通运营25个城市,用户已逾20万。从今年开始,邮电部将在主要中心城市开始积极建设CDMA网,这些都加快了数字手机在我国的发展,其规模和发展势头将远远超过模拟机的发展。4.竞争使手机价值呈持续下降趋势,客观上促进了手机市场的发展和用户的增加。
5、6年以前,手机价格不菲,一部Motorola 8900X 高达2万多元。当时拥有一部手机甚至成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如今,手持大哥大骑着自行车打电话已成为街头新景。带来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手机价格的不断下调,使手机成了工薪阶层可以接受的“大众商品”。其原因,一方面是众多商家产品竞争带来的裸机价格的不断下降,一方面是中国联通介入竞争使手机资费逐步下调,二者造就的火爆的手机市场使广大用户成为受益者。
二、手机市场存在的问题
1.手机市场还待进一步加强管理和不断完善。随着手机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壮大,特别是自备机入网放开以来,大量公司进入这一领域,这对手机产品的流通和零售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有不少经营者只顾追求利润,非法贩进和销售走私手机(俗称“水货”)。虽然从技术角度讲,这种“水货”手机在质量上与正规进关的手机并无差别,但却常被一些不法商贩在手机电池等附件上做文章,采取“偷梁换柱”的方法欺骗用户,售后服务也无保障,使一些贪图便宜的用户上当受骗。还有人制造、销售劣质手机电池、假入网标签,这些都扰乱了市场秩序,同时也使国家税收蒙受巨大损失。
规范市场秩序,除了需要通信主管部门加强管理、指导监督外,还需要工商管理和执法部门的紧密配合和监督检查。目前,由于手机进货渠道问题引起的经济纠纷案越来越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加强市场管理,严格控制和管理产品流通的各个环节,对于手机市场今后的健康发展无疑是至关2.售后服务工作有待改善和加强。随着手机市场的迅速发展和销售网络的不断扩大,手机用户急剧增加,售后服务工作问题已越来越突出。如服务质量不高,维修网点少,维修力量严重不足等。目前各门市销售的手机其维修工作基本上是由门市收集后送往厂家或厂家设立和指定的维修点维修,维修点数量有限。一般用户修机,最快也要3、4天,慢的要半个月左右,对此用户意见很大。虽然有些商家推出了一定时期内更换新机、延长保修期、维修期间提供暂用机等办法,甚至有的厂家打出“第一选择”24小时全球服务计划(即随时、随地更换新机),但由于从用户到厂家或维修部中间要经过许多环节,同时受各种条件的制约,用户得到的服务就要大打折扣。售后服务解决不好,将制约手机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建立一支技术力量强、数量充足和分布合理的维修网络是保障手机市场发展、维护广大用户利益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3.手机市场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网络的管理和建设。当前我国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基本上以各省相对独立建设的,各省之间网络的互联、邮电网与联通网的互联、国内网与国际网的互联情况都直接影响到用户使用和手机市场的发展。用户使用中遇到的移动电话断音、串话、打不通、漫游不畅等现象还相当普遍。
三、手机市场的发展趋势
手机市场的发展取决于国民经济的发展、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虽然近几年我国移动通信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就其规模来讲,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移动通信仍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呈现以下几种趋势: 1.手机市场仍持续发展并不断壮大。根据邮电部“九五”规划,到2000年,我国公用移动电话用户将达到3000万户,中国联通也计划到2000年时达到300万户。届时,移动电话的普及率将达到2.5%左右,距发达国家的10%普及率仍有较大差距。目前,邮电部门和中国联通都在大力发展GSM网,GSM网的覆盖范围和通信能力将大大超过模拟网。从今年起,邮电部门开始将CDMA网的建设作为今后数字网发展的重点。因此,移动通信市场仍具很大潜力。2.竞争机制的引进,将改变原有的市场格局,手机市场将由垄断的封闭型向开放的竞争型发展。早在1994年,根据当时移动通信业务发展的需要,邮电部决定放开手机的自备机入网。但是,初期的自备机入网在一些地区实际上受到很多限制。随着中国联通介入竞争,市场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各地电信局广泛开展了代买代销业务,并逐步推广代办业务,要求全面放开自备机入网,除收取进网费、SIM卡成本费外,不在加收其它费用。联通公司也在打出“让手机进入工薪阶层”的口号下,通过较邮电网相对低廉的进网费吸引客户,甚至在一些地区,新开通的联通网通过在特定时段内减收或不收进网费、免费赠送手机等手段进行促销。
与此同时,各生产厂家及代理商也不再只将眼光放在各地电信局、邮电器材公司和联通公司上,而是以逐步推进各级代理商代理制,在各地建立专卖店等措施来适应新的市场形势,进一步带动了零售网点的发展。
可以预见,手机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这种以竞争为机制、以市场为导向的手机市场将逐步走向成熟。
3.网络的多元化发展将进一步促进手机市场的发展,手机市场将逐步转向买方市场,消费结构也将发生较大变化。最近,邮电部门在大力发展GSM的同时,已有计划地在一些大城市发展与GSM双频工作的DCS 1800,并在商用试验的基础上有步骤地建设800M CDMA中国电信长城网,加上现有的模拟A网、B网、GSM网和联通GSM网,将出现多网并存的局面。网络的发展将引发新一轮市场竞争,竞争所带来的价格下调又为手机进入千家万户提供了条件。同时,为适应这种变化,各厂商正陆续推出大量功能简单、价格低廉的低价位手机以满足普通用户的需求。
4.国外品牌手机仍将居主导地位。目前国内企业生产的手机主要是通过技术引进和合资生产的,技术多由国外公司控制,用国外公司的品牌。国产手机形成产业步履艰难。国外品牌一统天下的局面在短时期内将很难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