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旅游对旅游景点的负面影响(本站推荐)
论旅游对旅游景点的负面影响
摘要:在这个各方面都飞速发展的社会,物质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而人们的追求从物质上升到了精神的高度。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到处旅游,他们通过旅游来消遣自己前段时间工作所带来的各种压抑和无聊,对于他们来说只有在旅途上的他们是完全属于自己的。反观一些旅游景点,它们不单单是一个地方,它们有的有令人心旷神怡的风景,可以让人深深沉醉于此,而不去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不愉快,尽情在这里享受美景,跟随自己的心灵;有的经历了几千年岁月的洗礼,历史已经深深地刻在这些景点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块青砖每一条长廊,都有着说不尽道不完的事情。在这里人们不单单可以欣赏建筑的美观,还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存在,丰富自己的阅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关键词:旅游;保护;景点;影响; 正文:
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经济水平也日益提高。过去,人们很容易被物质所满足,在这个各方面都飞速发展的社会,物质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而人们的追求从物质上升到了精神的高度。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到处旅游,他们通过旅游来消遣自己前段时间工作所带来的各种压抑和无聊,对于他们来说只有在旅途上的他们是完全属于自己的。反观一些旅游景点,它们不单单是一个地方,它们有的有令人心旷神怡的风景,可以让人深深沉醉于此,而不去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不愉快,尽情在这里享受美景,跟随自己的心灵;有的经历了几千年岁月的洗礼,历史已经深深地刻在这些景点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块青砖每一条长廊,都有着说不尽道不完的事情。在这里人们不单单可以欣赏建筑的美观,还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存在,丰富自己的阅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特别是在如今物质横流的时代,文化和精神在生活中起的作用日益增加,人们更多地选择旅游来释放自己。
在这旅游者中心灵的享受中,人们会拿着相机记录自己历程,去给这些经典留一个纪念,当做自己的回忆。而有些旅游的旅客却用自己的行动对景点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在有几千年文化历史的青砖上,刻着一句句“**到此一游”,这是对旅游资源的玷污,对它们的破坏。他们只顾着自己的享受,自己的欲望,想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可是不知他们自己有没有意识到这是对旅游资 源的极大破坏,而他们也会因为他们的举动而遭人唾弃。
随着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旅游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凸显出来,也成为现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的棘手的问题。
一、目前我国旅游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相当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污染严重。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
2、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污水、污物随处可见;
3、一些热点旅游区超规模接待游客,旅游区人满为患,拥挤不堪,旅游气氛丧失;
4、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与旅游区整体环境不协调。
二、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造成旅游区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
1、人类经济行为的不当破坏了旅游环境
人类经济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与破坏可以分为三方面:(1)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生产排放的废物及产生的噪音污染了旅游区的自然环境,扰乱了旅游区应有的宁静。结果一方面旅游区丧失了以往清新的空气、透明的水体、静谧的氛围;另一方面游客游览的兴致因环境污染而降低。(2)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与农业生产方式破坏旅游区的自然生态平衡,旅游资源直接受到影响,例如森林砍伐、过度开采地下水、开山炸石等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游览水体水位下降、奇山丽景惨遭破坏等。(3)在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城市发展规划中,忽视旅游资源的存在,使得区域经济结构类型、生产力布局方式、城市发展方向与旅游业正常、持续发展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相适应。如在云南石林旅游区建设大型水泥厂,在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建设灰窑、煤窑等。
2、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环境影响
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主要在于旅游过程产生的垃圾对景点环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动本身对景点自然生态平衡及旅游意境的影响。由于旅游区本身设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养不高,随着旅游活动规模的扩大,景点垃圾遗弃量日益增加。旅游区内大量垃圾随意抛洒堆积,破坏了自然景观,污染了景点水体,使旅游区水体富营养化。我国许多旅游区水体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相当一部分 2 旅游水体的透明度、色度、嗅味等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的旅游水体标准,漂浮物、悬浮物、油迹污染物已经影响游客感官,使其旅游兴致降低。超过景点容纳容量的超规模接待破坏了旅游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构成自然景观的生态系统对旅游活动本身存在一定的承载能力,这种承载能力由生态系统的结构所确定,超过其承载能力的旅游活动将使旅游区生态系统结构发生变化,旅游区旅游功能丧失。主要表现在大量游人将旅游区土地踏实,使土壤板结,树木死亡;大量游人在山地爬山登踏,破坏了自然条件下长期形成的稳定落叶层和腐殖层,造成水土流失,树木根系裸露,山草倒伏,从而对旅游区生态系统带来危害„„ 不当的旅游活动本身所蕴带来的问题是严重的,忽视这种影响,只注重短期效益,盲目扩大规模,无限制地接待游客,将对旅游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损害。
3、旅游开发和建设破坏旅游区环境
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有关设施建设与旅游区整体不协调,造成旅游资源、旅游区生态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古迹复原处理不当,新设项目与旅游区景观不协调,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且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利于具体的旅游对象,其旅游价值主要表现在其本身所蕴涵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时,这些无疑是应当保留且极力保护并充分予以表现的,忽视旅游区的整体协调及其所蕴涵的内涵,盲目开发,只会造成景点的不伦不类,进而丧失其旅游价值,使游客的兴致减退。
针对旅游给景点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深入的把它们教入每个人的心里面,只有这样,我们社会上的每个人才能够提高自我的对旅游景点的保护意识,才能够在对旅游景点做出伤害之前及时的制止自己的愚蠢行为。我们深深的依赖着这些旅游资源,我们绝对不希望我们今天看完他们以后我们的子孙却不能再看到她的相貌,我们享受它们带给我们的闲适与欢乐之后我们的子孙却再也看不见美丽的风景,看到的只是穷山恶水。那样我们就成为了历史的罪人。
所以我们以后要合理利用地理资源和环境,促进旅游业与社会和谐发展,做到强化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合理利用旅游资源,促进社会进化,依托旅游资源促进社会文明!
总之,各种种各样的旅游资源,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3 是旅游这个行业发展的基础。加强旅游景点的保护,永续保持、合理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促进旅游业与社会和谐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们相信,随着人类环保意识和历史意识的提高,我们的优美的旅游景点一定也会在我们的子子孙孙的年代里放光芒!
第二篇:“性善论”对中国法治的负面影响
Script>伊利集团律师事务部 范志彦
内容提要: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封建法定的治国思想,“性善论”则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基础。在儒家的思想统治之下,“人性善”经过几千年的露晒逐渐积淀于整个民众的法律意识心态和价值形态之中,并对现今的法治产生了消极影响。“性善论”为皇权所用造成权力制约机制不健全,“善”的价值体系造成泛道德主义及“性善”导致人格不独立严重阻碍了现今的法治建设。文章认为,推进中国现代法治进程,在批判继承传统儒家思想的同时,必须借鉴西方先进的法治思想。
关键词:性善论 权力制约 泛道德主义 法治
中国古代封建时期把儒家思想作为法定的治国思想,实际上,儒家思想首先是一种伦理道德哲学,其关心的问题是心性之学。“心性之学就是人之所以有理义,之所以有道德之学”。[1]“ 性善论”是传统儒学的一个重要哲学基础,其不但对心性之学,乃至对中国古代的法制都产生了一定影响。这种影响经过几千年的洗礼沉淀给现今的民众留下了深深的烙痕。至今许多民众的法律意识心态及价值形态中仍留有“人性善”的痕迹,这种法律价值心态对现今的法治是极为不利的。
一、“性善论”思想的演进及表征
“性善论”从道德与伦理角度探讨了人性的问题,它的提出发展是历史的产物。“性善论”的内容特征充分反映了封建统治的要求,其理论本身的不科学性决定了其负面作用在所难免。
(一)“性善论”的提出及历史背景
“性,从心,生声”。[2]在中国古代,“性”就是“生”,即“人之初”的“生”。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3]意为人刚一出生时,人性是大致相近的。孔子没有明言性善还是性恶,为其后人向不同方向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孟子继承孔子,首创“性善论”。孟子认为,人刚一出生时人性是善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4]孟子进一步认为善有仁义礼智四端,而“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5] “孟子所谓的‘性善’不是指人具有先天的道德观念,而是说人天生具备向善的要求和为善的能力”。[6]关于人为什么为恶,孟子认为一是客观环境的影响,二是主观上是否有向善的愿望。二者之中后者是最重要的,所以孟子特别强调个人加强自身修养,修回善性。孟子在“性善”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即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仁政”思想是孟子“性善论”的顶峰,也是其终极目的。
孟子之所以从人性入手“正人心,息邪说,拒诐行,放淫词”[7]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一方面,剧变的历史现实,激烈竞争的政治形势要求哲学理论更具有说服力,可信度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相对自由的理论环境,严峻的思想理论竞争要求诸子百家只能以理论的深刻性解释现实、探讨现实以立足于众学说之中。道德是关于人的行为的理论,人既是道德的主体,也是道德的客体,因此,深入到道德的深层挖掘其背后的原因就不可避免的要从人自身入手,这样才能符合历史的需要。
(二)“性善论”的发展
“性善论”大致贯穿了两千年来的思想史。中国古代的儒家圣人基本都持人性本善的观点。孟子之后,汉董仲舒认为善与性有一定距离,但他并不否认人人都有善端:“人受命于天,有善善恶恶之性,可养而不可改,可豫而不可去”。[8]尽管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增加了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二分说法,但天命之性本善却是根本。所谓天命之性是 “理”,“理则无有不善”[9],而气质之性则“一本而万殊”,以此补充孟子人性本善的不够全面之处,如他所说:“孟子说性善,他只见得大本处,未说得气质之性细碎处”。[10]明代大儒王阳明虽为心学家,但也认为“心也,性也,天也,一也”,“性无不善,则心之本体,本无不正也”。[11]由此,儒家学说虽历经两汉经学,宋代理学,明代心学的变迁,然而儒学者在“人性本善”的倾向上却没有改变。宋代《三字经》开篇就将“性善论”概括为“人之初,性本善”,并将其作为儿童的启蒙读物,可见从宋开始,“性善论”不仅为士人所接受,并已深入一般民众的心里,进一步形成了价值意识形态。
(三)“性善论”的特征
孟子提出“性善论”在当时并未受到统治者重视,但随着封建生产关系的完善与巩固,儒学成为显学,“性善论”逐渐被重视并被后人继承和发展,这与其自身的本质特征是又必然联系的。
1、“性善论”中的“善”是一种价值或更精确的说是一种价值体系。“性善论”中的“善”可分为三个层次,“‘善’首先指的是仁、义、礼、智诸德行和符合它们的德行。其次,‘善’指的是人的优秀性。最后,‘善’指的是一种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价值”。[12]第一层是基础,仁义道德是唯一的“善”,其他的“善”只能是对它的引申、补充。第二层内涵是对第一层的补充,仁义礼智之所以谓“善”,是由于它是人类的优秀性和应具德性。由于它,人才与禽兽动物区别开来。第三层是对前两层的引申拓展,道德之所以是善,是因为它能够给人们带来实际的利益,满足人们的需要。
2、强调尽心知性。“性善论”强调人的本性存在先验的善的同时,认为人有不善的原因即外部环境和自身主观愿望的影响。为了能使人的善性得到保存和发展,“性善论”强调道德修养,存心养性,“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13]道德修养从良心、善端开始,向着仁义礼智诸善德和君子圣人的人格这一目标迈进。尽心知性,存心养性是完成这一目标的具体方法。
3、强化宗法伦理观念。儒家最早的典籍中就出现了宗法伦理思想。孔子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4]君臣父子关系被认为是统治中不可缺少的“大伦”。孟子继承了这一思想,把君臣父子关系依然看作是最根本的二伦,并进一步提出了“人伦”的概念。孟子认为“人伦”是人的本性,是人与禽兽相区别的本质特征,“人之所以异于禽兽
为政以德”、“德主刑辅”、“明刑弼教”,突出表现道德越位扩张而成为法学领域的主人,侵犯了法律的个性。另外,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只须加强个人道德修养,通过道德教化,弘扬人的善端,便可达到平治天下的目的。统治者对民众采用道德教化手段,使他们保住善性并扩而充之。籍此,社会上出现矛盾即可诉诸于道德途径解决,道德泛化也就顺理成章了。
道德泛化不利于法治建设。道德和法律作为管理社会的主要手段,彼此在各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道德是一种软约束,依赖的是人的自觉及良心,是一种自律性的东西,其功能是为了扬善;而法律则是一种硬约束,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后盾,其功能是为了制恶。两者虽因用力方向不同,但共同维系着社会的稳定,但毕竟由于各自本质不同,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不能互相代替。一旦道德代替了法律,这样势必引起疏于立法的建设,而不利于法律制度的健全。所以,道德作用的发挥应以法律健全为基础。同时,泛道德主义注重人的善性完善,不可避免的为人治奠定了基础。
泛道德主义对法治建设的另一个负面作用在于它造成司法官员的道德伪善,从而助长了司法腐败。“人性善”重视人的自身修养,注重个人的道德需要和精神鼓励,却蔑视物质利益,忽视了个人主义,个人情欲对社会本位主义的制衡与冲突作用。以司法官员的廉政建设为例,廉政办法中多是道德层面的规定,其目的在于塑造廉政形象,奖励多以精神奖励为主,辅以少量的物质奖励。这样忽略了司法官员的其它需要,甚至最基本的物质需要。司法官员有道德要求,但这种需求以生存为基础。“性善论”主张人的道德存在高于生命的存在,“君子忧道不忧贫”。[18]实际上,人的基本生存需要都不能满足,又如何去饿着肚子空谈道德呢?司法官员的道德伪善就不可避免了。在现今的市场经济社会,一方面要求司法官员严格执法,做道德楷模,另一主面却不得不用低薪奉养司法官员。司法官员个人的情欲主义无法满足,也就无法确立司法从业人员的崇高社会地位。所以,有效推进法治进程,把法官的道德需要建立在充裕的物质基础上也是不可或缺的。
(三)“性善论”导致人格不独立,影响了社会主义法理念的形成“性善”多指良心本心是伦理方面的孝亲敬长的是非之心,孝敬为善,反之为恶。孟子反复强调,人人均知爱亲敬长,主张“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19]。董仲舒认为的至善即“圣人之善”为“循三纲五纪,通八端之理,忠信而博爱,敦厚而好礼”。[20]在儒家宗法伦理观念的诱导下,民众在内心形成了一套伦理标准,在这个标准之下,人们不断的实践伦理,以此作为自己的向善。
“性善论”强化伦理道德观念,重申宗法规则,遏制了民众独立人格的产生。以“人性善”为哲学基础构造的宗法社会注重身份规则,身份规则界定了每个社会成员在家庭中的地位、权利、义务,同时也就界定了其在社会的地位、权利、义务,藉此成为在立法、司法诸方面衡量人们的罪与非罪、罪刑轻重的根本尺度。宗法伦理注重的身份规则之所以不会产生独立自由的市民身份,是因为在封建时期,身份规则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个人从来是作为宗族的“零部件”而存在的。表面上看,虽曾有过家庭、行会、帮会(江湖)、僧道等民间团体,但它们通行的都是人身依附规则即个人人格被吸附消溶于集体人格中的规则,具体的说,都是家族的摹本,即便是国家也是如此,“古人惯以忠、孝并提;君,父并举,视国政为家政的扩大,纵没有将二者完全混同,至少是认为家、国可以相通,其中并无严格的界限”。[21]个人的人格被家族人格吸附,势必造成个人人格的不独立,不利于民法的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法理念的形成。
社会主义法理念的形成对法治建设的意义十分重大。然而由于传统“性善论”的影响,使民众对个人人格的独立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在他们的法律意识中最多的还依然是与生俱来的“善”性。对于民主、自由、人权、平等、权利等法律观念的培养,“善”性的土壤显得如此贫瘠。一直以来,封建统治之下的民众在“人性善”的驱使之下不断的体现伦理,实践伦理,都被看成一种没有理性的动物,一种被统治者珍惜爱护的客体。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人性已被扭曲。因此,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应该是更尊重、顺应和完善人性,同时充分重视人的社会性,二者不可偏废。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进程,首要的仍是改造民众思想意识中的“善”性。民主、自由、人权、平等、公平竞争等西方法观念的基本精神的宣传是必要的。只有重视提高全民的理性,才是法治进程的根本动力。
三、合理借鉴西方法文化,克服“性善论”的弊端,推进中国法治进程
众所周知,西方的法制传统以“人性恶”为逻辑起点建立了先进的法治模式;而中国的法制传统以“人性善”为逻辑起点建立了人治的模式。推进现今中国的法治进程,必须借鉴西方法文化的精髓,克服“性善论”的弊端,摒弃传统法文化的糟粕,中西结合,是中国法治的必经之路。
首先,树立依靠理性、科学的法律制度制约权力的观念。“西方人认为人性是恶的,而权力是恶的平方”,[22]沿用至今的法律制度充分体现了防恶的目的,公法之设,在于防范公共权力的滥用,私法之设在于抵御公共权力对社会个体权利的侵犯。西方的这种价值理念从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始,经基督教“原罪说”的深化,至洛克、孟德斯鸠、卢梭集大成。对人性的不信任,依靠理性、科学的制度约束权力贯穿了法治的始终。传统中国受“性善论”的影响,相信人性本善,崇尚道德修养,对权力依靠道德约束,认为掌权者是道德至善的化身而不会为恶。但是,人性在现实中受客观环境的限制及自身各种自然欲望和心理素质的限制,使“人性的向善之力较之趋恶之力要脆弱的多”。[23]所以,中国的法治必须借鉴西方的法治经验,树立依靠法律制度约束权力的观念。以理性、正义、科学为依归的法律制度是推进法治进程的有效工具,因为制度的趋善要比个人的趋善要坚强的多。只有在制度的约束下,权力为恶的可能性才降至最小。在法律制度健全的前提下,才能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法治进程。
其次,克服泛道德主义的流弊,合理界定指导法律的道德范
第三篇:论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负面影响
论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负面影响
任剑锋
“多媒体”这一术语现在已经风靡全球,“信息技术”则早就家喻户晓。作为技术,二者的结合体现了当代科技高度综合的发展方向。“多媒体信息技术”并非“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同义语。一般认为,多媒体信息技术是对文本、声音、静止图像、动画、运动图像等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的技术。它包括多媒体信息的输入输出技术、传送技术、转换技术和综合处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清晰度电视、VCD和 DVD技术、可视电话和视频会议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光纤通讯,以至“信息高速公路”,均含有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成分。多媒体信息技术正以一种汹涌难阴的气势深刻影响着人类生活。它的优势和潜力,为“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前景作了良好的注脚。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在多媒体信息技术发挥巨大功能的同时,其大大小小的负作用,也已渐露端倪。本文在正面肯定多媒体信息技术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重点讨论它所呈现的和潜在的负效应,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性建议,呼吁教育界、大众传播及其它有关方面采取正确导向,以促进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深入健康发展。
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正面影响概述
我们肯定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正面影响,意义在于,了解技术的利与弊,就不致于在极其乐观的情绪中夸大优势而忽视弊端,以偏盖全,也不会因害怕诸多负效应而因噎废食。由于大家都已经熟悉了对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势的各种描述和设想,下面尽量作概括介绍。
首先,在通讯领域,“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介入使高速传输丰富多彩的综合信息成为可能。GSM智能电话、电视会议、综合业务数字网等技术,或者提供多种功能的个人移动通讯手段,或者促成隔“时空”的“面对面”对话,都在改变传统通讯的观念、手段和内容。人们已经认识到,传统的通信系统必须进行改革,向多媒化、高速度、高容量、交互性方面发展。
其次,在经济领域,一方面,这种技术的发展,促成了一种新的产业—多媒体产业。据有关资料,1995年世界多媒体市场产值为200亿美元,1996年上升到290亿美元,增长率高达45%,1997年增长到380亿美元,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之一。因此,有人说多媒体技术正在推动一种“一本万利”产业的发展,言之并不太过。另一方面,通过网络视讯会议来谈生意、进行产品宣传、企业形象设计等已进入初步运用阶段。多媒体信息技术把商品信息的流通提升到超程高速进行的程序,从而使经济交换更方便、更“经济”。可以看出,多媒体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经济交换的方式、消费的方式,也在增加经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内容。
第三,多媒体信息技术本身就是科技的内容,然而它又作为科技手段来促进科技的发展。科研方面,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得到广泛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把卫星传来的资料变成与资料来源处相似的“真实环境”。这对远距离、危险性环境下的科研、勘探来说,无疑是一个长足的进步。除此之外,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资料的搜集、舆与处理,对科技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第四,在教育领域,一方面,多媒体信息技术以信息处理的高速高容量、多媒体和交互性,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另一方面,这项技术在渐渐影响教育教学的观念,改变教育教学的方式。多媒体信息技术教育运用的特点,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丰富的表现力,使教学内容通俗易懂;
2.强的交互性,提高了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支持远程教学、个别化教学的交互性多媒体网络环境的出现,改变了学校教学的单一模式,把教育推向整个社会,为“大教育”、“学习化社会”的观念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五,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人类的日常生活,多媒体文化悄然兴起。现在多媒体已经渗入人类生活的大多数领域。人们手中转着遥控器,从多屏显示的高清晰度电视上选择喜爱的节目;手指轻触按键控制视盘的播放;移动鼠标玩生动的游戏;用GSM智能电话联络生意;发电子邮件求职;在家庭平台上购物和学习„„我们玩多媒体,用多媒体,看多媒体和有关多媒体的资料、信息,整天谈论多媒体,在多媒体世界中感受“信息社会”强烈跃动的脉搏。所有这些,是否可以说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广泛影响呢?是否可以说,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多媒体文化已经形成呢?
从以上分析,概括而言,多媒体信息技术是从三个方面影响当今社会生活的。一是作为“信息时代”的警时钟,影响、改变着人们的观念;二是作为“信息社会”的积极分子,介入经济、通讯、教育、科技和日常生活的内容之中;三是作为“信息世界”和“学习化社会”新的传播处理手段,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影响如此深刻而广泛,以臻引起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我国最近进行政府机构调整压缩,取消了15个部委,在新增的仅有四个部委中,就有信息产业部。这一举措无疑是具有战略意义的。
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负面影响
人们往往过于乐观的意识取向,忽视了多媒体信息技术负影响。实际上,这种技术的负效应现已逐渐显露。进一步思考,其潜在的弊端和危险足以令人触目惊心。
1.多媒体的“容器人”效应
西方学者认为,信息环境中的人是把自己封闭在“自我”之中,成为所谓的“容器人”。这种“容器人”整日将大量时间耗费在传媒上,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沉浸于媒介内容之中,对未来漠不关心,视野狭窄,极端自我内化。久而久之,造成忧郁焦虑的心理,甚至发展成忧郁症。在计算机环境尚未形成时候,电视环境下的“容器人”——“ 电视人”效应就引起了大量的关注和研究。人们对“伴着电视长大的一代”伤透了脑筋。现在和将来,多媒体信息环境,特别是交互性计算机环境,其内容的丰富多彩和人机对话的便利性,让使用者陶醉于控制机器的“自我实现”中。这就使“容器人”效应更加严重。对于青少年和成人正常人格的形成、顺利的社会化和正常社会活动来说,“容器人”效应都是非常不利的。正像有人在分析大众传媒影响时所说:“在众传媒的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这种由大众传媒所提供的信息组成的‘拷贝世界’„„对人的社会化产生了比真实的‘感怀世界’更深刻、更广泛的影响。”
2.负信息的负面影响
“负信息”,泛指对特定社会的人群和社会秩序产生不良影响的信息内容,包括多暴力的、多恐怖的、色情的、极度虚幻和歪曲的信息内容,以及侵犯特定社会群体意识文化形态扒息(后者因其特殊性将另列论证)。电影和电视中暴力节目直接影响儿童的侵犯行为。这一结论经常得到各种研究和调查的证实。有一项研究认为,儿童看电视与使用暴力和与家庭发生冲突成正相关。尤其使人提忧的是,近来媒介呼吁“因特网”上“黄货”泛滥。有的文章介绍说,美国在网络上的色情服务,做到用虚拟现实技术创造不道德活动条件,真是让人瞠目结舌。这种负面影响,直接污染了人的心灵,诱发了人们背弃伦理道德的行为,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我们应该尽早寻求对策来预防和控制。
3.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
随着卫星电视的普及和国际“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不同生活水平的群体、国家和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变得更加直观容易。这对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来说当然是好事。然而,生活水平、文化差异有较大反差的群体、民族在进行沟通时,低文明程度的群体、民族在心理意识、自我定位和民族意识上产生的动荡与震颤,及进一步形成的群体、民族精神的迷失问题,是不可小视的。美国和印度曾合作进行了一项实验,用卫星直播向全印度四个偏僻农业区播放电视,希望“促进社会变迁,达到全国团结,接受进步价值观,”“改善教育”。研究指出,在大部分被试者心目中,电视节目只是娱乐。而当人们发现自己生活的落后时,观众大受震激,追求高物质享受,而学生的学业成绩却没有改进。这是一个不同群体之间交流的例子。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这种影响就更加严重。尤其是在文化价值取向相异的民族间,在意识形态对立的国家间,全球卫星电视网和计算机互联网使各种文化直接接触的时候,这种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冲击、斗争,和由此引起的社会心理问题、民族意识问题都必将更加复杂。如何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将困挠各国政府、社会学、大众传播及教育界等方面。特别要指出的是发达国家利用传媒优势进行“文化侵略 ”,是更为严重的政治问题。美国政治家、传播学家布热津斯认为,在现代经济和跨国传媒影响下,传统的国际政治环境在改变。在这一进程中,美国是主要角色。美国“凭借它提出发的思想观念的力量来改变别的国家”,美国左右着全球的议论、认识和教育。由于“全球通讯网和电视网的建成,”“消除了视听通讯方面的障碍„„美国可以使其思想观念、政见及价值观念一下子传遍全球,并产生直接影响”。“当美国人大谈人权问题时,全世界都认为这是个日益敏感的问题。”这些观念体现了美国进行“信息霸权”和“文化侵略”的倾向,对我国的信息网络建设来说,提出了一个潜在的危机。有人指出:“有些国家的大公司已经在生产的计算机软件上做手脚,一旦需要他们可以随时或定时诱发计算机病毒或启动预先设定的其他程序,就会造成有关团体或国家运行系统的混乱。”上述信息提醒我们,多媒体信息环境的建设,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在给社会巨大正面效应的同时,其危险也是巨大的。要及早研究相应对策。
4.各种侵权行为的加剧
录像机、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功能,使任何人都能便利地复制、改变所能得到的,甚至是远在天涯海角的一般信息、科研资料、发明信息和个人档案资料,也可能利用互联网侵入国家和国外的档案库,从而造成对知识产权、个人隐私权,甚至国家主权的侵犯。这些侵犯行为,在传统信息环境下发生的可能性则要小得多。
5.网络脆弱性带来的危险
常有报载“黑客”对网络的破坏很容易。最近有消息说美国用假伴的“黑客”以各种手段对国家信息网络系统进行侵犯和破坏,从而检验系统的可靠。结果发现,“ 黑客”可以轻而易举地入侵国家安全系统,对其造成破坏,使美国军方“在太平洋的司令部”网络系统陷入瘫痪。像这样,由技术本身的缺陷带来的危险,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6.多媒体信息海洋中的“迷航”现象
我们都有这个经验,当老师短时间滔滔不绝添塞超量的内容时,我们的大脑就近乎停滞。同样,当大量花样繁多、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包围着人们的时候,其琳琅满目的程度足以令人目眩头晕而无从选择。另外,各种信息均具有的诱人外壳,也影响着我们对所需内容、意义的检索处理和理解接受,这就是多媒体信息海洋中的 “迷航”现象。其影响使我们在机器上乱撞瞎闯,走马观花地浏览一通而找不到合适的“通道”,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7.对过度和非伊朗的娱乐、游戏行为的支持
多媒体信息技术有支持人类趋于安逸享受的天性方面,可真得说是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在快节奏、竞争激烈的当代社会,人们于闲暇时间渴求放松,原本是很正常的。问题在于诸如电子游戏等多媒体技术的产物,往往让人像上烟瘾一样迷恋上机器的虚幻世界,时间就在击键和游动鼠标的过程中悄悄逝去了。现在,大街小巷无处不有的电子游戏厅,已经让学校和家庭为孩子的学习成长费尽了心机。多媒体局域网和全球网一旦建成,孩子们在这样广阔的天地里乐游难返,则更令人思量不及。
8.不良的计算机交互学习课件对学生思维的消减作用
“媒体是人体的延伸”。这话是有道理的。但另一方面,媒体在依赖技术手段加强人某些感官功能的同时,也限制了人类某些器官的潜在能力。当学生为多彩多姿的多媒体信息所吸引时,当他们按课件设计者预定的某些模式和思路、线索进行人机交互时,他们是在欣赏爽心悦目的信息呢,亦或是顺应设计者的思维方式做简单的应答呢,还是真正在积极理解与消化教学内容,恐怕不容易做出准确的判断。传统的CAI课件往往因这个问题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但用于改进课件的“积件”思想是否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也还值得实践检验。
9.室外活动的减少对身心伊朗的影响
广播电视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及两者的事例趋势,把各个国家、地区联系在一个“地球村”中。在这个村子中,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人们大辐度增加了相互了解,改变了人们对社会、国籍、阶级的观念和态度。另一方面,“构成社会的组织——每个家庭却由于媒介的发展而日益封闭起来,变成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不但邻里之间缺乏人际沟通,即使家庭成员间,也因各自耽溺于同“拷贝世界”的对话而减少了相互交流的机会。正像有人所描述的那样,“人与人之间的亲身交往被人与机之间的交流所取代,人际交往日益淡漠。”结果“容器人”出现了,“代沟”的现象加剧了。除在精神、心理上的这些影响外,人们削减了大量户外活动的机会作为人机交往的代价,长期的后果便是人在安逸之中身体机能的下降。
除上述的消极影响外,还有多媒体信息技术在信息上的“马太效应”问题及对结构性失业的支持,也都是值得注意的新问题。
总的来看,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负面影响,来源于三个方面:首先是使用者或信息接受者,或因寻求娱乐“乐而忘蜀”,或因缺少鉴别,接受负信息而引起不良反应。这些也说明在多媒体如火如茶的今天,人们对其方方面面尚未有全面的认识,没有足够的准备,也缺少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方法。其次,就是传媒系统和信息源方面的原因:或因没有合适的导航措施使人面临信息的涌现无从选择,或因某些图谋故意以负信息迎合与引诱人们,或者在传媒监控上没有健全的“把关”手段和法规来监督和规范信息的传播、使用。第三方面,就是技术本身所引起的负效应给个人和社会造成了危胁。
三、积极行动起来,为迎接“多媒体信息社会”做准备
作为一种方兴未艾且前程似锦的新综合技术,人们对多媒体信息技术不会因暇掩瑜。但以辩证的观点看事物,坚持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是技术发展的方向性问题,涉及到技术的正确运用和健康发展。上面大篇幅讨论负面影响,可能会召致这样的诘难:“看吧,你们连一个像样的多媒体信息网都没建成,还谈什么未来的负影响?”是的,现在情况确实是这样。正像1995年召开“七国集团信息社会部长级会议”时,法国代表所说:“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没有足够的汽车行驶。”,同样强调各国建设网络的急迫性。笔者不是“罗马俱乐部”的支持者,看到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辉煌潜力无疑也充满希望。然而有个相法就是一开始即对技术的效应有全面了角,并制定相应的措施,把弊端“禁于未发”,而让优势发挥到极至,是更正确的态度。这就是迎接“多媒体信息时代”的积极态度。但这又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当负影响还未尽现的时候,预测并制定解决方案,本身就很不容易。我们在这里只能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一些个人建议,完善的解决办法有待大家共同努力。
建议1:做好“防火墙”的建设。“防火墙”在这里意同“把关人”,起到对信息的监督和过滤作用,负责以特定社会文化价值的判断标准,对多媒体信息进行净化处理。这项措施可以用来消减负信息和的负影响,对“信息侵略”等负效应也有抵抗作用。
建议2:让使用者、消费者、信息接收者学习多媒体信息,特别是网络资源检索利用的正确方法,特别加强对信息利用的目的的教育。这项措施可用来消减“容器人”效应、“迷航”效应。也对消减多媒体之于过量娱乐、游戏行为的支持这个负面影响有一定作用。
建议3:交互程序中导航策略的有效使用要以真正激发人的积极思维为目的,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依据认知心理学的元认知研究,在交互策略上有效引导学生运用元认知策略,不断提醒学生监控自己学习的方法、目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进行“高级学习”。
建议4:加强人们在信息环境中的自我保护意识,教给人们正确的自我保护方法,从个人角度增加对“负信息”的免疫力。本项针对“容器人”效应、“负信息负影响和不同国家民族文化、意识形态冲突引起的负影响而提出。”
建议5:强化和完善网络保护系统,提高网络可靠性,用于消除技术自身缺陷带来的影响。
建议6:着手多媒体信息产业、多媒体信息商品和多媒体信息市场、多媒体信息传媒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建设,规范、管理多媒体技术的正确运用,建立一个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良好多媒体信息环境。这是一项综合措施,特别对各种侵权行为、文化、意识形态冲突及负信息的负影响问题的解决有直接作用。
第四篇:三峡工程对地质的负面影响
三峡工程对地质的影响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等综合效益,但同时三峡工程对地质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三峡工程与地震
水库诱发地震由于水库地应力和构造地,应力叠加以及水库地震能量和构造地震能量叠加而诱发产生。水库诱发地震因素复杂, 其形成机理及发生发展过程尚难准确控制, 发生时间、空间及强度更难预测预报。主震发震时间一般与水库蓄水密切相关。蓄水早期地震活动与库水位升降变化有较好的相关性。较强地震活动高潮大多出现在第一、二个蓄水期的高水位季节、水位回落或低水位时。但发震时间也无一定规律性,。从国内外水库诱发地震统计资料看, 诱发地震的发生概率随着坝高、蓄水深度和库容的增大而明显增高。由于水库诱发地震震源较浅, 与天然地震相比, 具有较高的地振动频率, 较高的地面峰值加速度和震中烈度;但极震区范围很小, 烈度衰减较快。
三峡库区可划分为结晶岩、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三种主要岩类。结晶岩类分布于库首黄陵结晶地块内,为前震旦系变质岩和侵入其间的花岗2闪长岩体, 岩体完整性好, 断层多已胶结, 岩体透水性微弱, 产生诱发地震的可能性很小。碳酸盐岩分布于干流庙河至白帝城库段及乌江、嘉陵江、大宁河等支流中。强岩溶化碳酸盐岩有利于诱发岩溶型地震。碎屑岩主要分布于秭归、巴东、巫山等向斜及白帝城以西广大地区, 为中上三叠统和侏罗系的砂、泥岩, 不利于诱发水库地震。三峡库区属弱震区。水库附近曾经发生的最大地震为1979年秭归龙会观5.1级地震, 距库边约6 km。其岩性为碎屑岩类岩层, 蓄水后不易诱发地震。综上所述, 三峡工程除了坝高和库容属有利于产生水库诱发地震的因子外, 其他条件均不利于诱发较强的构造型水库地震。三峡水库已初步形成, 随着蓄水位逐步升高, 库容加大, 发生诱发地震的可能性也将加大。必须加强对三峡水库诱发地震的研究、监测及预报, 预防地震及地质灾害, 确保工程建设及运行安全, 构建和谐社会, 确保长治久安。
二、三峡工程与滑坡
三峡地区多高山丘陵,沿山的耕地多集中在古滑坡堆积体上,人类的居住点也集中在这里。三峡库区滑坡,有三大诱发因素。第一是降雨,其次是人类活动,第三是水位的波动升降。三峡库区暴雨、洪水频发,三峡大坝坝址附近为坚硬的花岗岩地质结构,其余多以碎屑岩、碳酸岩为主要地质结构。数千年来,峡江两岸的人们就把居民点建在相对稳定的崩塌、滑坡堆积体上。在这里人们生存繁衍,耕种捕鱼。在这样土壤较为肥沃、地势较为平坦的崩塌、滑坡堆积体上,逐渐积淀为独具特色的“三峡滑坡文化 ”。有数据统计,自1982年以来,库区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多达70多次,其中规模较大的就有40余次。
三、三峡工程与泥沙、水位
当三峡水库形成后,受水势变缓和库尾地区回水影响,泥沙必然会在水库内尤其是大坝和库尾淤积,长江上游河流所携裹的除了泥沙,还有颗粒较大的鹅卵石,在三峡大坝筑起后将极难排出,会造成堵塞,并向上游延伸,进而影响重庆。
在三峡蓄水至135米后,有人发现从大坝到库尾之间的水位落差多达34.7米,远远超过了工程论证报告认为的0.4米,因此担忧重庆可能会在三峡完全蓄水后被淹没。
四、其他影响
1、水库浸没
水库蓄水使水库周边地带的地下水壅高,引起土盐碱化、沼泽化等次生灾害的现象。地下水壅高可使管水抬升,当其上升高度达到建筑物地基或农作物和木的根系,且持续时间较长时,将产生浸没问题。浸可使农田作物减产,工矿企业和民用建筑物地基条件化而损坏,矿井涌水量增加,铁路、公路发生翻浆、胀,有时还影响水库正常蓄水位或坝址的选择。
2、水库淤积
水流进入库区后,由于水深沿流程增加,水面坡度和流速沿流程减小,因而水流挟沙能力(见河流泥沙运动)沿流程降低,出现泥沙淤积。水库淤积是一个长期过程。一方面,卵石、粗沙淤积段逐渐向下游伸展,缩小顶坡段,并使顶坡段表层泥沙组成逐渐粗化;另一方面,淤积过程使水库回水曲线继续抬高,回水末端也继续向上游移动,淤积末端逐渐向上游伸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翘尾巴现象,但整个发展过程随时间和距离逐渐减缓。最终,在回水末端以下,直到拦河建筑物前的整个河段内,河床将建立起新的平衡剖面,水库淤积发展达到终极。终极平衡纵剖面仍是下凹曲线,平均比降总是比原河床平均比降小,并与旧河床在上游某点相切。
在库区,淤积减少有效库容,影响水库调节性能和建筑物的正常运用。在水库上游河道,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水位升高,坡降和流速减小,河槽过水能力降低,增加了防洪困难,河水位抬高还会引起两岸地下水位升高,导致土地盐渍化;在水库下游河道,在水库淤积并拦截泥沙时期,水库下泄清水,下游河床由于冲刷而普遍下切,水位随之下降。这将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它不利于大坝和沿河建筑物的基础,使沿河引水工程的运用发生困难,使下游桥梁基础埋深减少;另一方面,可以使水电站的尾水位降低,能增加水电站出力、使下游水深增大而流速减小,有利于河床的稳定和通航。
3、水库渗漏
水库渗漏是指水库蓄水后,库水沿岩石的孔隙、裂隙、断层、溶洞等向库岸分水岭外的沟谷低地渗漏。可分为坝区渗漏和库区渗漏。水库渗漏减低了水库效益,有时并引起盐渍化、沼泽化等现象。库区渗漏可在邻谷区引起新的滑坡,或使古滑坡复活,造成农田浸没、盐渍化、沼泽化,危及农业生产及村舍安全。
三峡大坝的修建有利也有弊,要正确的看待工程建设带来的影响,运用科技的发展把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降低到最低,促进社会的发展。
第五篇:旅游实习报告---韩城旅游景点实习报告
韩城旅游景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报告
班级:xxx姓名:xxx学号:xxxxxxxxx
一、实习时间:2012年x月x日----2012年x月x日
二、实习地点:司马迁祠、文庙、党家村。
三、实习目的:通过对实习地“司马迁祠”、“文庙”、“党家村”的观察和认识分析韩城旅游景区景点的现状;通过实习,学习旅游业从业人员的优秀品质和团队精神,提高作为一名旅游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与旅游者的交流沟通了解旅游者的景区产品消费心理,从而达到进一步学会分析旅游者的决策行为,空间行为;通过实习,将课堂上的理论转为实际的实践经验,进而促进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旅游业从业人员!
四、实习安排:
x月x日上午乘坐旅游公交前往位于芝川镇东南方向韩奕坡悬崖上的司马迁祠,下午乘坐旅游公交返回城区,去古城文庙参观和学习,x月x日去往党家村完成为期一天的实习参观。
五、实习内容
1、景区景点简介:
韩城司马迁祠。
司马迁祠位于渭南市韩城市南10公里的芝川镇东南方向,距西安百余公里,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整个祠庙建在高耸的韩奕坡悬崖上,东瞰黄河滩,西枕梁山,北为立壁,南临深壑,下有古车马道,凭高远望,气势宏伟,“关中文物最韩城”,而司马迁祠则为文物之盛,尤为韩城之冠。
司马迁祠墓建筑群自下至上迭有坊矗立,坡下东北方树立一木牌坊系清代重建,上书“汉太史司马迁”六个大字,由此沿坡上行,经太公庙至岔道口,坡南有平台之地,建有新迁的元代建筑物“禹王庙”、“彰耀寺”、“三圣庙”等,现已辟为展室。自岔道而上,又有一牌坊,系元明建筑物,上书“高山仰止”四字,喻司马迁德高如山,世人至为敬仰。由此逶迤而上,牌坊上书“河山之阳”四字,语出《太史公自序》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走完99级台阶登道就进入了祠院。祠院大门上书“太史祠”寝宫,古柏参天,环境幽静。
献殿是祭祀时陈列祭器,致敬尽礼的地方。寝宫在献殿之后,建于北宋年间。宫正中一尊司马迁全身坐像。祠内碑石林立,为宋、金、元、明、清各代名人凭吊吟咏之作,诗文雅健,书法挺秀。祠后为司马迁墓,筑于西晋年间,经金、元、清数次修葺,至今完好。墓乃砖砌,呈蒙古包形,墓壁周围嵌有砖雕八卦图案,和花卉图案16幅,墓顶古柏一株,树分五枝,枝干苍劲,傲指苍穹。墓前立一石碑,上刻“汉太史司马公墓”,为清乾隆陕西巡抚毕沅题书。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今陕西韩城人,太史令司马淡之子。他二十岁后开始云游,足迹遍布祖国南北,到处采集传说,考察风俗。公元前108年,任太史令,得读史官藏书,他遍读宫中藏书,搜集资料五年,于公元前104年开始著《史记》,后因李陵案牵连,被汉武帝处以“腐刑”,但他坚强的活了下来,在他55岁那年(公元前91年),终于完成了历史巨著《史记》,这部巨著共130篇,52万字,是我国第一部通史,并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影响十分深远。鲁迅曾盛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韩城文庙。
韩城文庙是全国第三大孔庙。其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和北京国子监街的孔庙。韩城文庙集宋元明清建筑于一身,布局规范,体态恢宏。庙宇坐北朝南,明洪武四年(1371),做过大规模重修扩建,其占地总面积8400平方米,中轴线长180余米,现有主体和配列建筑共22座,计78间。是14世纪以来,中国西部保存最完整的文庙古建筑群。文庙由棂星门、戟门、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等5个主体建筑和4个紧密相连的院落组成。文庙外有木结构牌坊两座。东坊上书有“德配天地”,西坊上书“道贯古今”。由“贤关”、“圣域”两门入庙,门口竖有“文武百官军民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石,南边的“万仞官墙”雕有体态生动、凌空欲飞、琉璃放彩的5条龙,其形象之逼真,工艺之精美,让人流连忘返,叹为观止。两边有鲤鱼嬉浪砖雕,风急浪高,鲤鱼腾跃,这飞龙跃鱼,寓有英才辈出之意,同时也暗示着封建社会的“儒童”,一旦金榜题名,便如这跃过龙门的鲤鱼,可飞黄腾达,前程无量。“棂星门”为文庙正门,其门为悬山式,由3座木牌坊组成,五昂重拱,补间辅作分七、五、三朵,饰以龙凤、仙人、狮马、花卉等。立柱直通屋外,俗称通天柱。顶饰琉璃盘龙,花卉套筒和宝葫芦攒头。过此门,进入第一大院,院内古柏参天,横生风韵。
门前有“泮水”,水上有“泮桥”。院东西两侧有对称的“更衣亭”、“致斋所”“这是祭孔前净心浴面、理衣整冠的地方。两边对称的6座牌楼,分别记载着历代重修该庙的概况。院北三间为“戟门”,过“戟门”,进入第二院,正北面为文庙主体建筑“大成殿”,这是列放孔子牌位的地方。文庙院内有古柏33棵,叶茂枝繁。第二院建筑呈凹形,布局紧凑,,结构严谨,身临其境,似有悠悠箫声萦绕于耳,当年祭孔场面如历眼前,使人顿生威严肃穆之感。出角门,进入第三院,明伦堂宽敞明亮,堂正上方高悬着“师道尊严”的大字匾,字体苍劲深厚,这是当年“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院两侧各有7间廊屋,分别为掌酒司、典库司,当中两边置有东西碑林。穿过明伦堂,来到第四院,拾级而蹬即为“尊经阁”。台高3.65米,阁为重檐歇山顶,周有四廊,明楹十八,补间辅以华拱,琉璃雕花脊,鸱吻而尾卷,结构恢宏,颇具气势。绕台而望,古城风貌一览无余,尽收眼底。
韩城文庙现今还是韩城市博物馆的所在地,馆内陈列了历代珍奇,无有断代。展馆面积2000余平方米,共分文物精品、古代工艺、历代名人、石雕、石刻和临时性5个展室。其中珍贵文物500余件,官藏文物多达万余件,位居全省县级博物馆之首。
韩城党家村。韩城党家村位于陕西省韩城市东北方向,距城区九公里,西距108国道1.5公里,东距黄河3.5公里,主要有党、贾两族,320户人家,1400余人,建村距今约670年历史。韩城党家村古建筑村落已被列入“国际传统居民研究项目”中,陕西省已将党家村列为“历史文化保护村”。
村中有建于600年前100多套“四合院”和保存完整的城堡、暗道、风水塔、贞节牌坊、家祠、哨楼等建筑以及祖谱、村史,被专家 称为东方人类传统民居的活化石。村中街道有“井”字、“T”字、“十”字形格民青石铺路房屋建筑多为“四合院”、“三合院”。
从1364年东阳湾改名党家村至今,已有626年的历史。这批古建筑经久不衰,保存相当完好。经建筑学家考察认为:一是自然条件优越,该村依塬傍水,位于狭长的沟谷之中,南北土塬高达40 米以上。既减弱了西北季风的侵袭,又使夏天的凉风顺沟谷吹过,是理想的冬暖夏凉的好处所。另外由于北塬的红粘土与南塬的白 粘土均不起尘,加之泌水绕行,空气得到净化,使党家村的古建筑数百年来一尘不染。当今党家村共有333户1300多口人,近半个世纪以来,房屋基本没有大拆大改。保留了原有建筑形态,是陕西目前发现的一处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古村寨。英国皇家建筑学会查理教授认为:东方建筑文化在中国,中国居民建筑文化在韩城。
陕西省已将党家村古村寨的开发建设列入全省“八五”旅游发 展规划之中,经过修复维护,这里将成为“黄河游”旅游线上的一个重要参观点。
党家村民居四合院是韩城民居的典型代表,韩城在乾隆年间曾经被称为陕西的“小北京”而党家村因农商并重经济发达则又被称为“小韩城”,可见当年之盛况。2001年6月25日经国务院批文,党家村古建筑群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英国皇家建筑学会查理教授说道:“东方建筑文化在中国,中国民居建筑文化在韩城”。日本建筑学会农村计划委员会委员长工学博士青木正夫撰文:“我曾到过欧、亚、美、非四大洲十多个国家,从来没有见过布局如此紧凑,做工如此精细、风貌如此古朴典雅,文化气息如此浓厚历史悠久的保存完好的古代传统居民村寨。党家村是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现党家村被陕西省定为“历史文化保护村”,列入“国际传统民居研究项目”。成为旅游参观的重地。
走进党家村,那古老的石砌巷道,那形式多样千姿百态的高大门楼,那考究的上马石,庄严的祠堂,挺拔的文星阁、神秘的避尘珠、华美的节孝碑与布局合理的四合院无不向人们诉说着党家村往日的兴盛与辉煌。那些精美奇巧的门楣、木雕、砖雕、与壁刻家训使人们在欣赏赞叹之余又受到中国儒家传统人文思想的教益,真实地感知,感受到做人作事的哲理。城墙、看家楼、泌阳堡、及夹层墙哨门等攻防兼备古代防御体系,是党家村保存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也体现出在战乱年代有钱的党家村人当时的心态。
2、景区现状及问题。
(1)韩城旅游景区主要景点布局比较分散,还没形成完备的景点联系。
司马迁祠位于韩城市南10公里黄河西岸山体悬崖上,文庙位于韩城市古城保护区,党家村位于韩城市东北9公里的黄河边。三景点连线距离长达几乎20公里的路程,但至今仍未开辟出链接同属于历史文化的三个景点的完整旅游专线。景点的联系不强,势必会降低韩城旅游业的市场吸引力。
(2)景点门票价格的控制体现不出景点的价值,这在产品宣传和营销上不足以吸引旅游者。
闻名世界的司马迁祠门票价格竟然只有35元,称为全国第三大孔庙的韩城文庙,门票价格10元,被
列入“国际传统民居研究项目”的党家村,门票价格竟然也只有4元。这三大景点的的修饰词是如此气势恢弘,然而其价格却是如此令人大跌眼镜。如此不相匹配,又怎能引起旅游市场的轰动和追捧?!既是著名的景点,又何尝不提高价格以让旅游者觉得此景区的确是值得一去的好地方呢?
(3)景区管理体制比较落后,从业人员多非专业人员,造成景点服务不周。
一个城市旅游业发展好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景区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是否高档。特别是从业人员是否具备很好的专业技能,让旅游者感到满意!这也将给景点树立良好的“口碑效应”,达到扩大宣传范围的效果。然而韩城几个重要景点的管理体制相对不够完善,从业人员大多不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使得游客的旅游目标不能尽善尽美的完成。
(4)景区的服务设施不够完善,没有达到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迅速发展的良好效果。
比如韩城司马迁祠,距市区偏远,但在景区除了几个小商店之外,别无其他商业设施和游乐设施。虽然景点内部建造商业服务点与景区文化有不相适应之嫌,但也可在景区之外周边范围适当建造各种游乐实施,以最大的服务满足游客需求。
(5)应该加强旅游景点的环境治理,加强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保证游客拥有足够的视觉享受和“心情上升值”。
景区建设要极大程度上考虑到游客的消费需求。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消费观念,在旅游业当然适用!自驾游等多种新的旅游方式的兴起,游客可能会遇到各种没有预知到的问题,景点服务设施应该尽可能做到解决这些问题。
3、对韩城旅游业的几点个人建议:
(1)改革韩城旅游业发展体系,打破自主形成的传统模式。
韩城市市委市政府应该出台相关变革方案,对韩城旅游业进行体制改革和创新。完善景区管理体系,选拔高素质的景区管理人才,特别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必须加强对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给景区注入新鲜的管理血液,人力资源。激发景区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2)开发特色景点,提高旅游产品质量。
韩城各景点应该深层次开发自有的资源,挖掘和扩大景点的吸引力,形成规模效应。各大景点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开发游客参与度高的旅游项目,增加游客兴趣;扩大景区规模,将建筑景观与人文景观紧密结合,开发更具特色的旅游产品。
(3)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发联系各景点的专线旅游路线,满足旅客的最大消费需求。
密布景区商业网点,完善各项游乐设施,交通设施等,使得景区的功能更加强大,服务范围更加广阔。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产业的转型,韩城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已经不利于韩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今利用旅游业带动经济的发展已经刻不容缓因此为旅游业的发展铺平道路是急待去做的。
(4)韩城应适当提高几个重要景点的门票价格,价值决定价格,价格高低的隐含意是景区产品质量的好坏。用价格打一场知名大战。
(5)广泛宣传,加大营销力度,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韩城市应该动员全体市民搞好文化建设,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用韩城的文化魅力和全民素质提升景区的吸引力,用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韩城城市的影响力,感召力。
4、此次实习的整体感悟。
此次实习,共参观考察了韩城司马迁祠、文庙、党家村三个景区,就景区蕴含着的深厚的历史气息和文化内涵,让我深深折服。我为在这片古老的文化名城长大而感到自豪!当然,最使我难忘的是在这当中学到的学校所不能学到的更丰富多彩的知识。以我的家乡韩城为例,剖析了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各种因素,从而将理论更好的运用到实践中,提升了我对我所学专业的认识。这让我在今后的学习中有了更加明确的学习方向,对于我成为一名优秀的旅游业从业人员有着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以上就是所有我在这次实习中所有的成学习成果和学习感悟!
报告时间:xx年xx月xx日
报告人: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