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典阅读《实践论》结合马克思分析
《实践论》简要分析
作者:聂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级 能源学院
石油工程2班 1006101213
《实践论》总体上是对实践的彻底、全面、而深刻的剖析。用浅显易懂的话语,解释和概括有些很晦涩难懂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定义,这是实践的总结,是认识的深化。如此透彻的分析实践本身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作者是要告诫广大无产阶级分子要坚持正确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坚持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为更好更科学的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
作者一开始就破题立论,批判马克思以前的对于实践的错误的认识。然后,自然而然的引出马克思正确的实践观。在说明什么是实践之前,作者首先说明什么是认识:“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所谓认识,离不开生产活动,离不开实践。只有有了认识,理解了认识,才能通过认识来理解什么是实践,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在明白认识来源于实践之后,作者列举了实践的各种形式:“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所以,人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形式,从而也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认识。实践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改造客体的物质活动。因而,认识的形成自然就有了目的性和主观性。在阶级斗争的年代,阶级斗争的实践活动造成了认识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认识虽然来源于实践,但是,认识并不总是对的。怎么知道自己所获得的认识是正确还是错误呢?在对待认识的态度上,作者提出:“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一言以概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根据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反作用于实践。后者是一个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然而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发生,而又服务于实践呢?”。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获得和付出的过程。
首先,从实践获得的认识分两种: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认识。感性的认识是指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官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作者没有直接把定义写上去,而是举了一个例子:“例如有些外面的人们到延安来考察,头一二天,他们看到了延安的地形、街道、屋宇,接触了许多的人,参加了宴会、晚会和群众大会,听到了各种说话,看到了各种文件,这些就是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物的外部联系。这叫做认识的感性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形象生动的阐述了感性认识的直接性、具体性和生动性的特点。理性的认识指人们借助抽象的思维,在整理概括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作者同样也是举例说明这一点:“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三国演义》上所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我们普通说话所谓“让我想一想”,就是人在脑子中运用概念以作判断和推理的工夫。”、“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在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的整个认识过程中是更重要的阶段,也就是理性认识的阶段。”通过朴素的言语和简单和比喻,说明了理性认识具有抽象性和节间性。两种认识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有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
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这就阐明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区别和联系。认识要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就必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上升到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而理性认识上升到真理的高度,就必须通过实践。“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实践不仅仅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真理的途径,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所谓实践是真理的标准,”
但是,也应该看到,认识和实践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实践、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这种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的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变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个循环,都比较的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是没有完成的。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和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到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如果不注重认识的这种运动性,就势必会进入唯心主义的范畴,如果不从实际出发,就会陷入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这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
“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最后,之所以要充分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下的实践观,是因为“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责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所以,无产阶级是最有前途的、最光明的阶级。“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也都正在或将要通过这样的改造过程。世界到了全人类都自觉地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的时候,那就是世界的共产主义时代。”
2012年5月2日星期三
第二篇:实践论感想 马克思
《实践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我认为,不懂得哲学的人,是无法深刻理解事物的;没有哲学思维功底做铺垫,也是无法进行事物抽象思维的,因此,认真学习哲学十分必要。直到今天,我仍经常读《矛盾论》、《实践论》这些哲学著作。一九三七年mzd之所以以“实践论”为题阐述认识论问题,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特征;二是党内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轻视实践,造成中国革命的严重损失,用实践的思想教育广大党员和干部,具有现实针对性。《实践论》对认识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上出现的社会性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有必要再读《实践论》一文。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一基本观点,对批判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和媚外思想,端正在思想、政治、军事、经济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做人(个体的和社会的人)的思想工作)的态度,有极强的针对性。mzd指出:“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同样,工作中要了解与掌握人的思想和正确的理论、观点,都必须深入实践,调查研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掌握第一手材料。教条主义者认识真理的道路的根本错误,就在于他们熟读、背诵和摘引经典书籍的个别词句,自以为是百分之百正确的理论家,把经典书籍当作教条,生吞活剥,脱离群众,空谈理论,吓唬人,已经引起人民群众的反感。如一些打着改革招牌的假经济学家和所谓精英人物们认为,中国的经济改革现在已到了攻坚的最后阶段,一个十字路口,向前走,就是建立迎合美、英要求的完善市场经济,不与美、英等国际接轨,就是向后退,就是回到计划经济的死路。此类理论谎谬得很(帝国主义用精英之口亡中国的理论),正是这些年来误国之根源。中国当前确实也处在十字路口。近年来脱离中国实际情况的国营企业私有化运动的后果,已经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广泛层面上,逐渐浮现。在私有化运动过程中,提出的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的错误口号,已造成千上万国有企业职工下岗,这违背党和政府最初的承诺,违背了党的宗旨和“三个代表”的精神,使得一些人在没有群众的监督下造成国有资产有目标的流失;在私有化运动过程中,教育产业化,造成更多的家庭孩子没钱读书,甚至于发生极端情况;在私有化运动过程中,医院背离了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原则的改革,造成了全国有近一半的病人有病不去医院,去医院的人一半应住院不住院。激化了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已经到了危害人民和平生活的边缘,严重背离了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要求:“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这是最低的要求,也是最高的要求。”国企私有化运动难道还不应当立即终止吗?中国的社会形势、安全形势和国际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对当前中国的一些社会问题和现象,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才能解释,也才能找到恰当的对策。这就是必须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与之相适应的市场经济(以公有制经济建设为中心,其它私有制经济为辅)。因此,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反对教条主义、反对崇洋媚外思想,在当前显得由其重要和紧迫。只有解决了指导思想问题,才能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团结、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二,“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革命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轻视理论、甚至否定理论的经验主义同样是错误的。mzd严厉地批评了经验主义者,指出“他们尊重经验而看轻理论,因而不能通观客观过程的全体,缺乏明确的方针,没有远大的前途,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这种人如果指导革命,就会引导革命走上碰壁的地步。”例如中国的全民教育和卫生体系被破坏的问题:实施教育产业化、医疗市场化政策,使我国的全民免费(低费)普及教育及全民卫生体系几乎完全崩溃,这就是经验主义者瞎搞的结果。改革方向使国立学校和医院市场化,使私立学校和医院贵族化,使穷人看不起病,穷人孩子上不起学。但是穷人孩子受教育的权利被漠视,竟要靠私人筹款和社会捐资(什么“希望工程”),而原有的国有学校和医院,竟变成了可以大赚其钱的市场。中国人民群众的这种权利却正在被市场化进程所剥夺,通过高学费的壁垒,穷人的孩子世世代代将被抛弃!而人民得到医疗卫生救治的基本保障(公费、半公费医疗),也被从根本上破坏了,这样的改革难道不是谎谬的吗?mzd坚持这样的观点:“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导,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的原理,既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也是党的思想、政治、军事、经济工作的历史经验和基本原则。这要求我们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工作者不能就事论事,停留在低水平、浅层次,而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把各项工作中的实践问题提高到理论的高度来分析,不断开创思想、政治、军事、经济工作的新局面。
第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思想、政治、军事、经济工作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一方面,思想、政治、军事、经济工作的理论、原则、方针、方法以及效果,都需要在实践中予以检验,不能凭主观想象,也不能局限于原有结论;另一方面,不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真理又是相对与绝对的辩证统一,所以要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真理。思想、政治、军事、经济工作,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不能用理论去切割事实,而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地验证、修改、补充、完善计划、方案,以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第四,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路线。“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是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根据这一基本原理,在思想、政治、军事、经济工作中必须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路线,不断提高工作水平。mzd指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而主观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主观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因此,思想、政治、军事、经济工作中工作者对其作用对象思想本质及其活动变化的了解,就不能停留在具体感性材料的把握上;对工作对象的认识,就不能满足于经验层次,而耍经过“思考”、“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求得理性认识,总结规律性。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正是在长期、细致的实践中,达到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状态。
实践已经证明当今中国所面临的最大危险,并不是强敌外患,而是指导改革的整体思路出了问题。中国人不能老是被美国人和西方人提供的经济改革模式所诱导。不能跟着美国人、英国人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中国人设置和引导的路子走,那是一系列的圈套,走一步,陷一步!苏联社会的崩溃实践已经证明这是一条死路!中国走和谐发展之路,是经过中国几十年的发展,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总结中得出的社会发展的理论认识。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对于这篇文章只是浅略的读了下,对这篇文章也不是有很深的见解。在高中时就学过马克思的唯物论,借由高中时对实践的认识来看这篇文章,来提出我的一些感想。
这是一篇讨论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文章,也是一篇关于知与行的文章。它写于1937年7月,作者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来揭露当时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针对当时党内存在着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情况,毛泽东写出了这片文章。
这篇文章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反映论。它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来分析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讲明中国的革命是以马克思为指导思想,结合中国实际来进行的。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生搬硬套,也不能够只凭自己的经验来进行革命。革命应该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结合实际来进行。因此,《实践论》中表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要得到真理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要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成功中去总结教训经验,要再一次又一次的直接经验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通过思考和总结得到理论。又用这些理论去指导我们实践,去证实这些理论,不断地、反复的去实践去总结,这样也就发展了真理。
另外,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那么人都在参与实践当中。而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又是不断地发展,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认识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就如毛泽东在《实践论》所说“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也是这样。第一阶段是表面的感性的认识阶段,表现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等笼统的排外主义的斗争上。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的认识阶段,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认识是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实践是渐进的,认识也是逐渐的上升发展的。
而且,在《实践论》中,毛泽东还提出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的问题。我认为,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他就是一个唯心论者。那么就是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觉的经验是靠不住的,这一派的错误在于颠倒了事实。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从认识过程的秩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而且,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在实践中得到直接经验,通过思考、研究和总结,并经过反复的实验得到证实和升华,才能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也就告诉我们感觉和思考同样重要。实践并不是夸夸其谈,而是要经过真正的、真实的发生。
所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经历了实践的反复实验的真理才会在特定的条件下指导人去改造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循环渐进。
这就是我对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的认识。也是我读《实践论》的心得,我的认识还很显浅,这篇文章还有更多值得品味的地方。
第三篇:马克思作业 实践论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
实 践 论 与 我
摘要:毛泽东的《实践论》的提出是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基础,又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它是一个具有“中国性格”实践论,与中华文化、国情相联系。核心就是告诉我们,任何事物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中国对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和建设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国能有今天这样的辉煌也归功于大胆的实践。而毛泽东的《实践论》立足于实践,深刻分析了实践与认识两者的关系,与我们大学生而言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实践
正
文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关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马克思的实践强调主体活动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从实践理解人,自然和人类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社会生活是实践的,人的本质也是实践的。实践是认识来源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更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阐明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哲学的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而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提出的是实践观是具有一定的中国性格的。毛泽东的“实践论”的中国性格,与毛泽东的深厚的中国文化素养相联系,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传统的一种融贯与结合。在政治问题上,毛泽东强调从中国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国情出发,来建构新的现代中国。在学风问题上,毛泽东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一定要结合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一定要关注和解决中国问题,反对那种只会背本本的坏学风。毛泽东的“实践论”,在一定意义上
第1页/共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
说,正是对重现实、重实践的湖湘学风的承继与发展。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写道: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核心就是告诉我们,任何事物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一步的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和发展的总过程。”
中国对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和建设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其实中国能有今天这样的辉煌,这样的进步意识归功于大胆的实践。1958年“大跃进”以至后来的“文化大革命”,我们党和毛泽东逐渐地违背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没有清楚的意识到社会的发展状况和主要矛盾,随着“左”倾错误的逐渐严重,对经济形势和阶级斗争形势作了违反客观实际的估量,所以导致在国家建设中出现了严重的障碍,阻碍了乃至倒退了整个国民经济。这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活动中发生重大失误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违背了《实践论》的基本原理,违背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哲学精神。邓小平正是坚持了毛泽东思想,秉承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才成功进行了改革开放,成功地实践了“一国两制”。
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可以说,如果没有毛泽东等革命先驱者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理论的突破,就没有现今的思想解放,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如今这一副大好时光。30多年来,我党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并确立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的理论,就其逻辑演进程序而言,完全是以理为起点来实践的,并且在实践中深化真理,深化改革。党的理论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发展和丰富,实践性是其最鲜明的特征,实践的观点是形成理论的第一和基本的观点。
毛泽东的《实践论》不仅仅对于国家的发展改革具有其指导意义,对我们大学生的自我培养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随着国家对创新型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使自己成为国家需要、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第一要务。而毛泽东的《实践论》立足于实践,深刻分析了实践与认识两者的关系,为我们大学生在校学习起了一个很好的指向性作用。
大学的功能并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已,他还承担着为我们步入社会过渡的作用。我们都知道社会是现实的,残酷的。他判别标准不再仅仅是你在校时成第2页/共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
绩有多优异这一项而已。但是社会他就是这样,他不会因我们单方面的想法而改变。社会就是这样,他不会因为一个人而改变。那么我们就要去学会接受,不断的完善自己,不断的磨练自己,更好的融入这个社会。我们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要以踏入社会为目标,不断地充实自己。所以我们需要社会实践的历练,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从实践中来升华和发展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而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实践。
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我们要抓紧机会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做有准备的人。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首要观点,同时亲身实践也是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大学生必须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是我们在大学中学习的理论知识能够更好的得到实践。我们应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会在社会实践中创新。我们作为大学生应当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培养自己严谨的工作作风,沿革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创新实践。
大学生成才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成长过程,善于借鉴吸收他人成果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实践论》指出:“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 以我们学院为例,学院立足培养的是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然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应该是学校的事,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要学会善于吸收和借鉴前人的成果,使自己站在一个较高的理论基础上来处事,并且学会在前人的基础上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前人的成果,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参考文献
毛泽东“实践论”的中国性格 李维武
第3页/共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
改革开放的实践观
薛倩
《实践论》对新时期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赵思聪
第4页/共4页
第四篇:马克思作业之二读毛泽东《实践论》心得
马克思读书笔记作业
读《实践论》心得
XXX三班
XXX
寒假的读的第二篇关于马克思的文章是毛泽东的《实践论》,这文章是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我低了这本书后,觉得实践这个行为着实是一件事物是否合乎情理,是否有现实意义的重要凭证。
在读这篇文章之前,我对这本书可以说是一点都不了解。而现在,我对《实践论》方面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文章写于1937年7月,副标题是《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原是《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第二章中的一节。该讲授提纲1937年9月曾印过油印本,次年由延安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出版单行本,不过都未署作者的姓名。1950年12月29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发表,后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毛泽东著作选读》。它深刻地阐明了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中的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知、行关系问题,为中国哲学发展史增添了极其光辉的一页。它与《矛盾论》等著作一起,为我们党确立了科学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为延安整风作了理论准备,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它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成熟。毛泽东自己也曾说过,他的第一篇公开发表的哲学著作《实践论》比他同时的其他哲学著作更重要
在《实践论》中,通过对实践对事物的必要性与必然性的重要性的论述,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也让我对于自己在现实中的种种行为与做事方法又有了一种参考与借鉴。并且,也使我从事物的基本原理中,得到了为人处世的方法。在认识事物时,需要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具体来说就是:在对任何事情没有做出深入了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于作出任何结论。在得出任何结论之前,都是要经过实践的洗礼才能真正成为真理。而且,经过我自己的思考,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必须先观察事物的六个特性才行:第一个是观察事物的外在特性:尽可能多地从不同的侧面观察事物的特性,详细列举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第二个是观察事物的内在特性:探寻事物内在特性,尽可能多地列举事物的特性的各个要素;第三个是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即探寻事物特性如何随推演变化的。划分事物的变化阶段、描述每个阶段的事物特性的变化第四个是观察事物内在联系:描述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是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第五个是观察事物外在联系:描述事物与周边相关的联系:是如何区别与联系的,整体与局部是如何互动的;最后的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反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摸索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发展做出合理预测。实践论的提出根本意图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指导人们依据对客观事物的深入认识来改造世界。
毛主席在文章中有很多观点,对于我这种对此没过多涉及的人都有一点吸引力的:他指出,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
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文中强调,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作者特别强调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历史的“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文中还论述了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问题,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以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这些,都是很有道理的,在当时更是起到了力挽狂囊的效果。并且,这些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工作、学习等等都是有很大作用的。
《实践论》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知行关系问题。它用科学的认识论武装了中国共产党,教育全党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观点,为延安整风运动作了理论准备,为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作为祖国的新一代,应该继承这红实践、实事求是的精神,为中华共和国的崛起而努力。
第五篇:当恋爱遇上马克思(读《矛盾论》《实践论》)
当恋爱遇上马克思
陈浩平华南理工大学09电气信息工程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始终。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旧的矛盾一解决新的矛盾就会产生,又开始了新的矛盾运动。在新旧矛盾之间绝对不存在哪怕一刹那的无矛盾状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时时有矛盾。
总之,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又说,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
基于以上两种哲学原理,在这篇文章里,我想谈谈实践论、矛盾论在实际生活中与恋爱的联系,或者说是简单分析在恋爱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矛盾与实践原理。
选择恋爱来说有没有问题?其一,根据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恋爱这件事必然存在矛盾。当然,根据同学的经验也能知道矛盾是必然的。其二,恋爱不是空想社会主义,也不是做梦,恋爱是包括逛街聊天吵闹亲热等各种行为实践的事业,显然处处少不了实践论的指导。
所以恋爱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可以被选择来进行讨论。
为什么选择恋爱来说,其一,恋爱是两个人或者更多人的事,一般矛盾比较多。其二恋爱的过程比较复杂而漫长,需要双方进行主动与被动的各种行为,对个人实践论原理了解程度的要求比较高。
所以恋爱容易入手,与马克思主义联系密切,而且符合“贴近学校贴近同学贴近生活”的“校园三贴”。对广大单身男女同胞以及处于纠结、蛋疼状态的恋爱中的同胞具有较深的指导和参考意义。
这里所讲的恋爱,一般指校园里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里的恋爱。同时,也仅指恋爱而不涉及婚姻后的那部分内容,因为本人年轻,尚未涉足婚姻市场,只是偶尔的从父母身上窥见一二或者从他人口里听得少许,若自诩高手在此班门弄斧,怕也是会被批经验主义、教条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者大忌。
说到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不得不说恋爱中的人有不少同志是惯犯。教条主义者在恋爱这件事情上,自己并没有太多经历,也没有自己的体验想法。所有的认识来自别人的只言片语,甚至少部分人还根据恋爱书籍生搬硬套,这部分人一是电爱情偶像剧看多了蒙了,二是饥渴久了慌了。还有一部分经验主义的同志长期据守于自身的片段经验,不了解实际情况,理论水平停留在上一次的恋爱中。虽然有用功,但是很盲目,辛苦而没有回报。
要知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女人。所以,理论必须要跟实际结合,与时俱进,这在后面会说到。凡是犯有这两类思想错误的同志,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教条主义者是披着情场高手的外衣迷惑广大的同胞,必定要在情场上失意,就算偶尔投机一时风光,终究免不了遭遇滑铁卢。
例如,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中急于求成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许多党的干部凭借以往革命斗争胜利的经验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于此表现得较为突出。革命胜利后,他常拿经济建设与战争作比较,认为,大工业完全可以用“人民战争”的方法,通过“大规模的群众运动”,“轰轰烈烈”地超越常规建成。亲手书《实践论》、《矛盾论》的毛泽东伟人同志,一手造就了经济大萧条,可见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多么有杀伤力。
如果恋爱中的你既没有手书过《实践论》、《矛盾论》等论,也没有毛泽东那么伟,那就更要多注意防范思想错误了。
恋爱大致包括恋爱的前期准备、恋爱的开始、恋爱、恋爱结束四个部分,其中恋爱结束分两种,一种是分手,一种是结婚。当然不排除恋爱、分手、恋爱、分手、恋爱的循环过程,不过不在分析范围内。
恋爱的前期准备包括相遇、彼此有需求、来电。
也就是说,恋爱前,男女双方有恋爱的需求却一直没有对象,双方有理想目标却一直没有遇上对的人并来的上电。这里人们心中的理想目标、完美对象与现实的无人问津、独守空房的矛盾,是恋爱前就有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与在不对的时间遇上不对的人。所以,矛盾是推动恋爱开始的动力。正是由于这些矛盾的解决,即理想对象出现,时间也没错,才会有认识事物的更高层次的出现——恋爱的前期准备,开始有喜欢上彼此的感觉。
当然,矛盾是不会无端端消失的,需要我们主动决绝问题。例如减少在宿舍宅的时间,积极参与学校各种活动,增加与异性接触的机会;平时注重形象的装扮,尽量以最完美的形象吸引异性目光,就像足球运动一样,只有先有射门的机会,才会有进球的可能。如果自己平时形象邋遢,异性连瞄都不瞄一眼,怎么会有解决矛盾的可能;当然,更重要的是注重培养个人习惯,做一个有内涵的人,因为你要是一把万能钥匙,又何惧打不开异性的心门。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体现的正是实践方法论。
第一层矛盾解决后,感觉来了恋爱便可以开始。恋爱的开始又分两种,男追女和女追男,不管哪一种,都是一样的,要经历两个认识阶段。《实践论》中说,认识的过程,第一步,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得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就是说我们如果想要正确的认识,就得对现实事物充分了解,且感觉深刻而丰富,才能最终形成正确的结论。
矛盾论中提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到恋爱中,上述哲学原理就是指恋爱要经历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认识两个阶段。感性的认识从哪里来?从追求的过程中来。如果是一见钟情,一般都是从梦中来的,因为一见钟情的大概都是梦中情人。
在追求的拉锯战中,需要收集十分丰富的材料,包括彼此的生活习惯,性格品德,为人处事的态度,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爱情史,是潜力股还是跌停板等等而且要求全面的而不能是零碎的,因为你要找的是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一个半成品。更重要的是,完整的资料有利于进一步的推论,才能得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第二步的理性认识至关重要。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是断臂的维纳斯,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缺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就是,每个人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既然如此,我们在进行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时候,又回到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论题上,在实际操作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承受能力,考虑对方于自己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在忽略了次要矛盾而依然能彼此合拍,那就建议赶紧把握,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当然,实践论指导我们,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所以,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我们也可以能动的改造对方,以期对方更加符合自己心目中的标准。这在现实中是很常见的。例如女生会要求男生少玩点游戏,多学习多思考,男生会要求女生多放松,少胡思乱想。在彼此有了真爱这一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这种能动的改造是很可能实现的。前提是,理性认识的正确性。
经历了上述阶段的矛盾与实践,恋爱进入了平缓区。这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彼此享受恋爱的快乐,幸福。同时,要注意这也是感情最微妙和危险的阶段。因为这阶段的时间跨度可能要很长,是一场典型的持久战(当然也不排除有像大S和汪小菲的超短跑闪婚一族),多少人长跑五年八年十年终究还是没能拿下战略高地,各奔东西。
之所以这阶段复杂多变是因为这阶段的矛盾处于不断运动的过程,刚开始时彼此有冲劲有新鲜感,各种琐屑的小事对幸福甜蜜的恋爱完全构不成威胁,所谓瑕不掩瑜是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或者刚开始时的那种新鲜和年轻人的冲劲已经不足已单单维持彼此之间的感情,这时候,矛盾开始有向感情破裂转化的趋势,矛盾运动越来越激烈,一点点小吵小闹也有可能造成蝴蝶效应,让矛盾升级、剧烈继而爆发。
这时候需要认识到矛盾的特殊性,这阶段的恋人的感情实际上还是很深的,矛盾的激化的催化剂往往是恋人间的情绪的不稳定。例如总是觉得自己在爱情中付出的多一点而对方做的不够好。这种特殊的心理就是这几段矛盾的载体,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彼此之间多一点关爱和包容,其实你会发现,矛盾也不是不可避免的。
实践论里说道,要反对“左”翼空谈主义。这种思想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有些把幻想看作真理,有些则把仅在将来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勉强地放在现时来做,离开了当前大多数人的实践,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在后期的恋爱中,有必要注意这方面的思想错误。不要把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加到彼此的生活当中,更不能脱离大多数人的实践。例如不能毫无忌惮的处于恋爱当中而忽视了其他人的感受,特别是家里人的感受,不能因为恋爱而荒废了学业,再没有经济来源的情况下,不能以挥霍家里的钱财作为维持爱情的纽带等等。实事求是,一切以实际出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检验爱情的标准之一。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因此,恋爱的结束——不管恋爱的阶段熬过去了还是没熬过去,都是要进入这一阶段的,不同的是分手的凄凉还是步入婚姻的殿堂,这个结果主要取决于恋爱这个事物自身的内部矛盾运动,而外部的条件只是间接的原因。所以,如果没有牵手走下去,不要抱怨,因为那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决定的历史发展方向。
恋爱写到这里算是结束了。文章也应该收尾了吧。然而关于恋爱的认识运动至此还没有完结。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末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说来,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分手的开始下一段恋爱!结婚的开始美满的生活!
祝有情人终成眷属。
201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