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美慧 30142042 论李白的山水诗分析
唐山师范学院本科学年论文
题
目
论李白的山水诗 学
生
李美慧
指导教师
景红录
年
级
2011级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系
别
中文系
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2015年3月
目 录
题目…………………………………………………………………………1 摘要…………………………………………………………………………1 正文…………………………………………………………………………1
一、李白山水诗中的思想感情………………………………………2
(一)赞美自然山水的神奇瑰丽……………………………………2
(二)借自然山水讽喻现实政治……………………………………3
(三)表达自己寄身世外、遨游天地的人生理想…………………4
二、李白山水诗的艺术成就…………………………………………5
(一)情景交融、物我合一…………………………………………5
(二)想象出奇、变幻莫测…………………………………………6
(三)语言清新、自然流畅…………………………………………7
(四)意境或清幽明丽、或宏放高远………………………………8 注释…………………………………………………………………………9 参考文献……………………………………………………………………10 致谢………………………………………………………………………… 外文页………………………………………………………………………
论李白的山水诗
李美慧
摘 要
李白山水诗有着自己独特之处,他不仅仅赞叹大自然的神奇瑰丽,他还借大自然的山水讽喻当时的现实政治,表达自己寄身世外的人生理想。他用独特的语言风格加上大胆的想象,将自己的情感与山水风景结合,达到物与我的统一,将山水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
李白 山水诗 影响
李白的诗歌创作有三百多首,而本文要研究的山水诗在他的诗歌中占得比重也比较大,但也是最能凸显他诗歌特点的创作类型。李白一生都在漫游天下,他所到范围之广,游历时间之长,历代诗人无出其右者。李白20岁前后已经将蜀地的多处风景领略了,并且用他的才华将这些景色记录了下来,他的山水诗不仅仅描绘了大自然的魅力,而且在游历中,李白还培养了自己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性格和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25岁后,他开始离开蜀地去漫游,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培养了对大自然的渴望和对前途的美好憧憬。在他被放逐之后,他又再度开启漫游,游踪遍及齐鲁、江浙、燕赵等地。
李白每到一处,不仅饱览祖国大地神奇美丽的风光,而且用他出神入化的诗笔把这种美丽神奇展现出来,可以说山川风光给了李白诗歌以灵感,李白又以他的个性和想象赋予了山川风光以灵性,李白与自然山水是相互成就的,他与大自然的山水融为了一体,不再局限于欣赏者与被欣赏者的的关系。李白的山水诗不似前人,只是简单的描写他所看到的景色,而是以他壮阔的胸襟,非凡的想象,为壮丽的景色留下影子,为雄伟的山水传神,描绘着一幅幅祖国山河的画卷,并且画中的风景各具特色,大到长河巨壑,小如一溪一丘,无不得到他彩笔的渲染。并且在这些景色之中,无不蕴含着他的情感,他的理想,他的美好愿望这篇论文蛀牙是研究李白的山水诗,在掌握李白山水诗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继续探讨其艺术表现上的独特之处,以便全面理解和掌握李白山水诗对古代山水审美文学与文化的影响及贡献,有助于我们今天继承并发展中国传统的山水审美文化。
赞美了大自然山水的神奇瑰丽,让未曾见到如此美景的我们生了向往大自然的渴望。
(二)借山水地理讽喻现实政治
李白是热爱祖国山水的,然而他不仅仅赞叹大自然的神奇,他还借自然山水讽喻当时的政治,表达了自己的愤慨。李白所处的当时的唐朝虽然繁荣昌盛,但是也有他腐朽黑暗的一面,他不仅有直接表达对当时社会不满的诗词,然而更多的是借山水地理风雨当时的社会政治,由此想到的诗词是李白的《清溪行》,作者虽然是以清新流畅的语言,赞颂了大自然的明媚秀丽,然而事实上他想借这种青山秀水抒发自己对社会黑暗腐朽的愤慨之情: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诗人着重描画的是清溪的水,不真正是自己看到的清水,而是指这种风景治愈了自己的心灵,并将这种纯洁之景与当时黑暗腐朽的的社会作对比,借此景寄抒发了他对社会污浊混沌的愤慨,表达自己的无奈与悲伤,勾画出一个情调凄凉哀婉的清寂境界。清与浊,静与乱,自然与社会,这种种的对比更加讽刺了当时唐朝社会的黑暗腐朽。暗讽是他的一种表达方式,直接表达也是他的一种表达方式,举一例,李白的《金陵新亭》,诗文如下:
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顗情。四坐楚囚悲,不忧社稷倾。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
这首诗是天宝十五载(公元七五六年)李白在金陵所作。安史之乱破坏了国家的安定和统一,使中原一带百姓惨遭蹂躏,李白在诗中借用东晋王导等在新亭集会上的故事,批判“不忧社稷倾”的苟且偷安的态度,也反映了自己要求统一的愿望。李白借新亭这一地方表达自己对当时社会的愤懑不满,不在意他人的态度与眼光,直接表达自己的希望,这种肆意便只有李白才能拥有。
魅力。李白用清新明朗的语言、宏放高远的意境、结合想象等手法将自己与自然景物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达到完美统一。展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成就。
(一)情景交融,物我合一
李白描写山水不是站在纯粹欣赏的角度来刻画,而是用他自己的独特表达方式,将景物和自己结合,将山水诗有推向了另一个制高点。李白在山水诗的创作中,最擅长以自身的情感描写所见所想之景,李白将景物作为自我抒发情感的辅助,借山水之色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并且李白没有把景与情分离,而是情与景相互交融,即物与我达到完全统一。李白在山水诗的艺术表现上,诗人常常选择自然景物中最具有特色,自己感受最深刻的某些方面加以突出的描绘,在具有浓重的主观色彩的氛围中,蕴涵了无穷的意。,宋晋诗人在创作山水诗的时候都有一些固定的模式,而李白的山水诗不拘泥于形式,而是将景与情相互交融在一起,物我不分,达到完美统一,使得感情表达的更为真挚,韵味更加悠长。
例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这首诗在我们学习的时候就被告知它是李白山水诗中公认最优秀的诗词,本诗作于乾元二年(759)春,先此李白因永王璘谋反一事牵连得罪,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遇赦,故乘舟东返。本诗笔势流转,正为当时欢快心情写照。前二句一写起点,一写终点,见心情急切。第三句稍作顿留以蓄势,第四句再宕开,便觉饱满充沛,回荡有致,而无剽疾轻滑之弊。白帝城,三峡猿,历来都用作凄哀的意象,而李白此诗中一派欣欣向荣气象,一切为我所用,以情兴驱遣万物。正是李白的特色,全诗情与景相互交融在一起,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完美统一,精妙至极。明朝杨曾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再以他初期的一首山水诗《别匡山》为例,在这里我们分析一下李白是如何将景与情融合在一起,达到物与我的统一。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全诗八句,虽然前六局都是写匡山景色,但全诗的重点却在最后两句。前六句实际
再如获得贺知章最高赞誉的《蜀道难》,殷璠编《何岳英灵集》,力赞李白《蜀道难》“奇之又奇”。这首诗是李白入京之前的作品。诗人采用乐府旧题,以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蜀地山川的雄伟险峻。诗中也渗透着作者对可能出现的军阀割据的担心。这首诗气势雄伟,声调铿锵,句法富有变化,而且韵散兼用,是李白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之一。
整首诗始以悲壮的咏叹凭空起势,继以浩渺混茫的古蜀国传说为引,以下描写山水景物,辟阖纵横,变幻超乎,要之,均为突出一个“险”字。对整首诗分析过后,即可以看出在千变万化的描写中,李白所体现的艺术天才并不是表现于对自然景物的精琢细磨,反复咏唱,而是表现在“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2]的卓越想象力。唐代殷璠评此诗“至如《蜀道难》灯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3]明著名论家胡麟称此诗“出鬼入神,惝恍莫测” [4],这些都是针对李白《蜀道难》的想象力所言。
以上这一类的山水诗是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中创作的结晶。它们想象奇特,气势磅礴,寄托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魄,表现了诗人向往雄伟不凡事物的精神风貌,具有一股积极向上的激情。就中国山水诗发展而言,魏晋南北朝是山水诗的开端,唐宋是山水诗成熟和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李白之后有韩愈、刘禹锡、苏轼等,但他们作品的山水形象和所表现出的气势,都不及李白《蜀道难》等杰作。就是金代的元好问、明代的高启以及清代袁枚的山水诗,也是不能与之匹敌的。倪其心撰文指出:“道家的自然思想使李白对人生抱有一种朴素的唯物观点,认为人的生死荣辱如同万物。兴歇皆自然。这就使他的山水诗形象不仅表现自我形象,而且融化为自我形象,使山水形象具有理想化、狂想化和个性化的突出特点。”[5]这就是李白在山水诗创作上超过前人,启迪后来的功力所在。
李阳冰曾说:“太白不读非圣人之书,耻为郑、卫之作,故其言多似天仙之辞,凡所著述,言多讽兴,自三代以来,风骚之后,驰驱屈原,鞭挞杨、马,千载独步,唯公一人。” [6]这段话,是对李白山水诗想象奇特,气势磅礴的艺术成就的确切评价。
(三)语言清新明朗、自然流畅
每个诗人都有自己创作诗词的独特之处,李白也是如此。而李白山水诗的独特之处首先体现在他山水诗的语言上,李白的山水诗语言“清新明朗,自然流畅”例如他初期的山水诗《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等都是他诗作的题材;其二是指他山水诗的时间跨度大,年代久远,空间高远,即所谓的“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8]李白写山水常常会寻求历史的开端。就如我们已经分析过的《蜀道难》一诗,诗人开篇便从秦蜀远古的隔绝之时起笔:“蚕从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接着就写到蜀王派人去开山,壮士们在此地牺牲了性命,才建成了一条衔接秦蜀两地的天梯栈道:“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时间跨度大这一特点,由此看来也是其他诗人所不能及的。
而空间的高远则又是指李白善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山水进行整体的观察和描绘。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西上太白峰,夕阳穷攀登,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登太白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水从天汉落”(《赠崔秋浦三首》)等等,这些诗句均是山高水远,如同一幅幅远观的山水画卷,具有构图宏大,视野开阔,境界高远的特征。这既是大自然恢宏放高远的写照,又是诗人胸襟豁达的反映。
综上所述,李白热爱大自然。站在同样景物面前,有人生情,有人无动于衷,生情者所生之情也不尽相同,原因便是彼此思想基础不同。李白有强烈的政治抱负,但他不愿和宫廷权贵同流合污,因此虽曾一度入宫却终生没有做官。李白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与大自然的山水融合在一起,将他所看所想之景通过清新流畅的语言,想象的手法描绘出来,让我们抬头仰望。李白的山水诗,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和他的时代精神,将山水诗推向了一个新的浪漫主义巅峰。
注释:
[1] 《永乐大典》 卷2,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455页 [2] 陆机《文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124页。[3] 殷璠《河岳英灵集》,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67页。[4] 胡应麟《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23页
[5] 《读〈文心雕龙〉杂文》,《国学研究》(第二卷),1994年版:223页。[6] 李阳冰《草堂集序》:16页。
[7]葛景春.《李白与谢眺的山水诗》,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112页。[8] 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245页。
致谢:
在撰写本文的过程中,指导老师 景红录 在确定选题(收集资料、整理思路等)方面给了我细心的指导,在论文完成之际,特此向尊敬的老师表示诚挚的谢意。
第二篇:论文—论李白的山水诗
浅谈李白的山水诗
李春华
【摘要】
“盛唐风骚绝往昔,更添风华一谪仙”,李白的诗歌无论是在唐代以及唐以后,都有着特殊的内涵和特殊的魅力。山水诗以自然景物为描写对象,当然也在不同方面,不同时代,反映了作家个人的主观意识和时态风世。但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山水诗的多数作品,也和其它题材的诗歌一样,在观照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的基础之上,又寄托着作者的某种或遁迹弃世,或乐山乐水等远离正统法门之外的超然情趣。李白的山水诗,以卓然独具的艺术风采和强烈的时代精神,达到了审美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他屹立于浪漫主义的艺术巅顶,给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他在中国山水诗文学发展史上“奇峰突起,意境独辟”的特殊地位。
【关键词】李白艺术特色时代精神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少年时期生活在蜀中,家境富裕,轻财好施,喜好文学,熟读百家书籍。又关心国事,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二十多岁时出蜀东游,十年之内,顺着长江南浮洞庭,北游襄汉,东上庐山,直下金陵、扬州,远到东海边,后来又到黄河流域许多地方。四十多岁时,经推荐,被唐玄宗召到长安,作为文学侍从,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李白很兴奋,以为可以辅弼君主,但玄宗却沉湎于歌舞酒色,政治黑暗腐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虽然实现了他的政治抱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但是,此在长安不满两年,便愤然离去,继续漫游各地,“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李白的诗歌创作于是趋于成熟,名篇叠出。天宝三年(744年),他在洛阳和杜甫相遇,结成好友。两人在河南山东一带,携手探胜,把酒论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在永王(玄宗第十六子)幕府工作。后来,唐肃宗借口永王谋反,杀了永王,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中途遇赦。宝应元年(762年),62岁的李白,在穷困和飘泊中病死于安徽当涂。
李白,作为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他热爱祖国山河,自称“一生好入名山游”,写下了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其中,《早发白帝城》《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都是无与伦比的绝唱。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角度对李白的山水诗作具体的赏析:
一、时代精神:激昂奋发成功名,蔑权贱贵浪川山
李白山水诗数量之广,涵盖面之宽泛,对风格、内容之开拓创新,实在是其他诗人所不能比拟。李白忘情山水并非抛却功名,相反,李白极重功名。在处于封建社会上升阶段的盛唐时期,一代知识分子蓬勃向上、积极进取、乐观豪迈,寻求建功立业,彪炳青史,体现出一种激越昂扬、自信奋发的独有时代气质,同样,那时的李白也是意气风发,他时常以大鹏作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 1
上九万里”(《上李邕》)。现存李白诗作中有大量的干谒求仕、酬赠往还的作品,清晰地记录了李白为走上仕途、实现大济苍生的梦想而付出的不懈努力。李白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对他的人生理想作了详细地描绘:“李公仰天长吁,谓其友人曰:吾未可去也。吾与尔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安能餐君紫霞,荫君青松,乘君莺鹤,驾君虬龙,一朝飞腾,为方丈蓬莱之人耳。此则未可也。乃相与卷其丹书,匣其瑶瑟,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不足为难矣。”
开元天宝年间,唐帝国国力虽然极度强盛,但同时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又潜伏着各种危机。这在李白的(《古风》第三首)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等句。另外,李白历来称赞那些功成身退,不事王侯权贵的清高人物,故而当李白于希望与梦想落空之时,再加之其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所见所闻,他对统治阶级极端厌恶蔑视,于是乎他便把他的哀愁、苦闷寄向了山水。从而在这时,李白又形成了另一种与“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并行不悖的人生价值趋向,那就是通过对山水田园的吟咏,表达洋溢着乐观情绪的、理想主义的人生追求,探索人的精神价值与生命自由解放的价值,如“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一命不沾,四海称屈(《为宋中丞自荐表》)”,“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第四首)等,这都是此种价值观的体现。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李白与一般山水诗人不同,自然山水在他心中唤起的不是闲情逸致,而是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非常热烈的情绪。山水与李白的个性精神与思维表达方式浑融一体,折射着李白傲岸不群,摆脱束缚,冲出樊笼的自由意识。在李白看来,追求功名和山林之志并无实质性的冲突,都是对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是热衷功名还是醉情于山林,不在于“达”或“穷”,而是“舒卷在胸臆”,全然由“我”不由人,以诗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所以李白游赏山水,原始的驱动力不在于官场的得志与失意,而来自于他对山水不可遏阻的热爱和审美的冲动。这种热爱在诗人的诗篇中也有着坦率地表露。“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秋下荆门》),“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二、艺术特色:宏放高远意飞动,虚实相生画意浓
李白的诗歌无论是在唐代以及唐以后,都有着特殊的内涵和特殊的魅力。提及其山水诗,则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占有着很大的比重。李白嗜爱山水,竟至于沉醉,乐极,“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甚至达到“爱此肠欲断,不能归人间”(《望庐山瀑布》其一)的痴迷程度。李白的山水诗,约莫有百余首,有继承庄子散文意境宏阔、浩渺奔放的浪漫主义传统的放浪诗作;有借鉴陶元亮融情入景的园田诗作;有袭二谢余风,而意境结构日渐佳境的山林诗作。李白很敬佩、赞慕二谢,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谢公宿处今尚在”和“脚著谢公屐”(《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及“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可以看出。另外还有与王孟等初唐山水诗人风格相似的意画诗作,还有游仙缥缈入天地山海的意念诗作等等。由此可见,李白山水诗的丰富多彩与绮丽。李白在山水诗的创作中,最擅长于以情写景,以景抒情。在艺术表现上,诗人事常只选择自然景物中最富特征,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些方面加以突出的描绘,在具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的氛围中,蕴涵了无穷的韵味,故而较
之晋宋诗人的“情、景、理”三段式的风格情调更胜一筹,作品意向高远,感情更为真挚。除上一部分已举作品兼具这一特点之外,李白还有更多的山水诗篇可以作为这一方面的例证。例如:《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是现在公认的古代山水诗中最优秀的篇章。当时作者因永王璘案被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中途遇赦,惊喜交加,当即从白帝城放舟东下江陵。诗人那历尽艰险而遇赦的喜悦心境,久别亲友而归心似箭的急切念情,以及得以解脱之后的兴高采烈的神态,无不在空谷传响,夹岸秀丽的山峡风光之中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诗气势豪爽,情景交融,精妙至极。明·杨曾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伟大的,也是最典型的。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江上吟》)。杜甫却称赞他的诗也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这种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确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特色。”①具体来说,第一,所谓宏放高远,其一是指李白的山水诗描写的题材广泛,山水草木,虫鱼鸟兽,人文景致等;其二是指时间宽度大,年代久远,空间高远,即所谓的“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②李白写山水常追溯及远古历史发端,具体如《蜀道难》一诗,诗人从秦蜀远古的隔绝之状起笔:“蚕从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接着写蜀王派五丁开山,壮士们牺牲生命,才建成一条钩连秦蜀两地的天梯栈道:“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远别离》写洞庭、潇湘、九疑、苍梧等山水也是与远古的娥皇、女英、尧、舜、禹等人物相连。空间的高远则又是指李白善于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视角对山水进行整体的观察和描绘。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西上太白峰,夕阳穷攀登,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登太白峰》),“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里, 邈尔与世绝。”(《古风》其五),“水从天汉落”(《赠崔秋浦三首》),“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这些诗句山高水远,如同一幅幅远景山水画,具有构图宏大,视野开阔,境界邈远的特征。这既是大自然恢宏博大的写照,又是诗人心胸开阔的反映。第二,所谓意象飞动浩荡是指李白笔下的山水虽也有幽静、秀丽的一面,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离乱后„„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但这并非主流,由于他思想奇逸浪漫,个性自由奔放,犹如天马行空,不可羁勒。所以,意象之景外化后常使其山水形象具有飘逸飞动之势,如“巴水疾如箭,巴船去若飞”(《巴女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炎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望庐山瀑布》二首),“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遥看鹊山转,却似送人来,”(《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第三,虚实相生与浓重的画意。虚实相生,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宋人梅尧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③,说得就是意境。近人王国维先生也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④他认为这就是“有意境”。
这些用来评说李白的诗可谓恰如其分。就其山水诗而言,李白眼前之景象与胸中想象大多相融而莫分,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心物合一的地步。结合上文,我们可以认为意境从结构上看,正是“如在目前”与“见于言外”的统一。所以在这个层面上讲,意境也就可分为实境和虚境,进而我们再来看李白的山水诗,他将虚的“见于言外”与实的“如在目前”发挥到了极致,如其《行路难》便是最好的说明,冰塞黄河,雪满太行,垂钓碧溪以及直挂云帆破浪济海等,看似实境,却均由心中抽象的情感和意念而来,是虚境的自然表现。实境与虚境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构成无比美好的世界。再谈及画意,李白在此与王孟的造诣大约相当,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李白却把浓重的画意借助于其出神入化的意境抒发而加以表现,也就使得他的一些山水诗正如一幅幅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写意画,并且这些画的技巧炉火纯青,返璞归真,千态万状皆不离自然之道,而雕琢之迹全无,这正是中国诗画的最高境界。李白诗的山水名篇《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及《行路难》可作例证。《蜀道难》可谓一幅峥嵘嵯峨的蜀国山水图。览毕此诗,无不感到他在穷形尽相地描写蜀道艰难的实境时那种充满了激情,寄寓着许多慷慨悲壮的感受。同时作者驰骋想象,写景抒情,创造出蜀山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使其虚境蕴含十分丰厚,以至众说纷纭,历代“解此诗者,几如聚讼”(《唐宋诗醇》)。再者在此意境的基础之上,那种悲凉、愤懑的画意又随即映入眼前,或云感慨仕途坎坷;或言揭露时弊、讽玄宗幸蜀;或以为是劝告入蜀友人等等不一而足。
三、自我意识:仰天大笑出蓬蒿,四海云游一孤鸿
自汉以来,中国传统士人以儒学为宗,等级观念森严,崇尚修身养性,为人克己内敛,行事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缺少一种张扬自我个性,伸张主体意志的精神,弥漫着浓厚的伦理色彩和功利主义倾向,而李白却对此说不,“李白虽然一生都在追求功名与理想,但却永远保持着一份自由自我的超然与纯真。”⑤究其原因,正如前文所说,一方面,盛唐初期的国运昌隆与政治文化开明增强了李白等布衣阶层知识分子的自信心,所以李白感受到了盛唐时代精神,同样是怀抱理想,热衷功名;另一方面,儒家的正统思想又直接促使了李白的一种雄心壮志与社会责任感。“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朝是门阀士族政治的转折点,经过隋末农民起义的扫荡和李唐王朝的打击,长期左右中国政治的门阀大地主退出了政治舞台。科举制度的确立,使大批士人得以由考试而进入各级政权。张九龄、魏征等在政治舞台上的风云际会,鼓舞着一代知识分子以奋发有为、建功立业为己任,“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还有,申管、晏婴、鲁仲连、陶朱、吕尚、留侯,诸葛亮等是李白所崇尚的功成名就与青史留名的人物,他们对于李白独立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之下,盛唐之音表现在李白身上,又有它独特的个性化的表达即在追人生求的政治理想、社会理想、美学理想和人格理想等诸方面,李白以坚持独立人格为人生最高理想,对自我价值认识特别强烈,这迥然有别于历代封建知识分子。当然,李白的这种独立人格在其山水诗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陪侍御叔华登楼歌》),“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等。
李白热爱大自然。他曾经以豪迈的胸怀、奔放的激情,将祖国壮丽秀美的河
山描摩笔端,融铸清辞。他写月、写山、写水,明朗清新,境界开阔;他将自己对自由,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化入了山水诗作之中,情景交融,韵味悠长他壮绘直落九天的瀑布,以及奔腾咆哮的黄河和崎岖险阻的蜀道,并给予了汪洋恣肆的描绘,再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形象,从而产生了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李白的山水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山水诗之冠”⑥,他以描绘中国大好河山,表现大自然无穷景物之美为主旨,并于容情入景中兼以抒发主观情怀。李白把祖国雄伟壮丽的河山视为主体,作为审美对象加以审视,而且要以新的视角、新的色彩、新的声音、新的气势写出前人和同时代人巅峰之作。
李白的山水诗是李白诗歌成就的代表之作,它不仅在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反映了诗人的本体意识,而且其中也涉及到不少关于时代,社会,以及民生疾苦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意义。总之,一句话,李白的山水诗代表唐代及唐代以前的最高水准,在文学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就像一座无法企及的丰碑,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①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修订本 第86页).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4.②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62.③童庆炳主编 文学理论教程(修订2版 第226页).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④郑文校点.六一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983重印)
⑤王国维,况周颐.人间词话·蕙风词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⑥张家骐.中国古代山水诗之冠——简论李白山水诗齐鲁学刊,1992年第05期.
第三篇:论王维和李白的山水诗
论王维和李白的山水诗(原创)
作者:戴汝光
日期:2005-8-12 23:41:00 推荐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在唐代诗歌的天空中,流派纷呈,群星闪耀。其中就有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而在群星璀璨唐代诗坛上最为耀眼的巨星李白,在山水诗创作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因此,将王李二人的山水诗作一比较,应是不无意义的。
一、题材异同
唐代诗人,大都有游历名山大川的经历,或因出仕,或为走终南捷径而求名。面对祖国各地的绮丽风光,平添诗情画意,扩大了视野和心胸,自然激发诗人创作出许多景色雄伟壮丽而又洋溢着积极乐观情绪的优美诗篇。这在王李二人的山水诗中都有明显的体现。如王维的《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几笔雄健粗放的线条,不仅勾勒出沙漠上无边的壮丽景色,也有力的表现了诗人对这壮丽景色的强烈赞叹,以及因它而变得无限开阔的胸襟。在这里,诗人政治上、心灵上的阴影,全部为雄伟粗犷的大自然、为激昂的爱国热忱一扫而光。在这里,他的青春再一度闪耀着光彩,显示出他性格中积极活跃的一面。
同样,在其《汉江临眺》中,也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无限赞叹,同样写得雄伟壮丽,气势磅礴,不仅勾勒出眼前所见江汉全景,而且通过想象,形象地概括地现出了雄伟壮丽的江汉鸟瞰图: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李白,与王维相比,其游历范围更广,入蜀中、出三峡,南至江浙,东至齐鲁,北游长安、洛阳、太原。面对祖国的壮丽河山,同样充满热爱赞美的豪情,而且其内容更为广阔: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望庐山瀑布》之一)“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之二)
“海水落眼前,天光遥空碧”(《游太山》六首)“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天门山、庐山、泰山、华山何等雄奇壮丽,长江、黄河又是何等气势磅礴。使人油然而生敬意。更有著名的《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不一而足。总之,在描写祖国壮丽山河、抒发热爱赞美之情方面,王维与李白都有名篇佳作,而李白在题材内容上更广,其成就不亚于以山水诗著名的王维。
王维与李白二人在山水诗题材方面的相异之处,亦即各具特色之处,在于王维隐居终南山和蓝田辋川时,对佳山丽水细致的刻画,以抒写其隐居的宁静心境,以某一地为对象而写出一系列山水诗的不多,而王维则是典型的代表。
王维最先隐居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他的《终南别业》(又名《初至山中》),就是他刚隐居时的作品。在这首诗中,诗人恣意描写他隐逸山林、独往独来、任兴所之、无忧无虑的乐趣: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自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联写得心旷神怡,情景交融,而且还反映了诗人后期山水诗的基调和总的风格。
其后,王维又在长安附近的蓝田辋川买了一份产业。这里有山有水,风景很美。在这溪山如画的去处,他和好友诗人裴迪等“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将他们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优美感受,各自分别为辋川二十景的每一景写了一首诗,结成《辋川集》以为纪念。集中王维的那组小诗大多写得很出色。有写山馆结构的精致,境地的幽静,以及诗人从而引起的遐思:“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文杏馆》),有写深林中傍晚的景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有写山前秋日傍晚的美景:“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木兰柴》),有写乘舟到湖心亭上饮酒赏荷的舒畅尽情:“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临湖亭》),有写滩边春夜月下少女浣纱的幽美境界:“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白石滩》)。能以一处山水,反复吟咏,仔细描摹,可能只有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可与之媲美,而柳之成就在散文,而诗歌,王维可谓独领风骚。这是王维于山水诗的一大贡献。
李白在山水诗内容题材方面的独到之处,在于利用想象或梦游的方式,不仅写眼中的山水,更写心中的山水,从而抒发自己的感情。著名的数《梦游天姥吟留别》: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森林兮惊层颠。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岳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因梦而游,飘然而至,谢公屐、青云梯、海日、天鸡、,水气、闪电、鸣雷,石洞、神仙,纷至沓来,意出尘外。借梦中惊心动魄的奇景,对抗腐败的政治、黑暗的社会,最后透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奇光异彩。
类似以想象见长的山水诗以及写到山水的诗句,在李白的诗歌中比比皆是: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鹄之飞沿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去峰连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崖转石万壑雷”(《蜀道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横江词》其四)。总之,王维与李白在山水诗的题材方面,有共同的特点,都能描绘祖国山河的壮美,又各有所长,王以秀丽为主,李以雄奇见长。二人在中国古代山水诗的题材方面,一重精微的深度开掘,一重宏大开阔的境界描绘,为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使中国山水诗在题材的开拓方面达到了顶峰。
二、王维与李白思想的异同以及对山水诗创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人,其思想大多受到儒道释三家的影响。当其意气风发、一帆风顺时,儒家入世思想占据主导,从而表现出昂扬向上的乐观,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作中书令,成为唐朝的开明宰相。王维曾去登门拜访,受到张的赏识,提他为右拾遗。王维跻身朝堂,心中的激动自不必说,诗风也豪放向上。王维在拜右拾遗后所作《献始兴公》诗中说:“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诗句不仅是对张九龄的赞美,更在于表示自己的政治见解与立场,那就是为国立功,为民谋利。即使后来张九龄见放,李林甫得势,这种思想在王维的诗中也有所体现。当他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巡塞上时,写出前文提到的著名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对祖国河山的由衷赞美,“萧关逢候骑,都在在燕然”,对将士们立功边疆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也可以说是自己政治理想的一种寄托与表达。当他后来以侍御史兼殿中的身份到襄阳主持“南选”考试时,又写了《汉江临眺》、《晓行巴峡》等佳作,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无限赞美,是自己政治热情的一种婉曲的表达。
与王维相比,李白的政治热情要高得多,其表达也更直接坦率。他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写道:“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然后功成身退。这种热情,贯穿李白一生,即使遭受沉重的打击与挫折,始终没有完全冷却,这也是他与王维相同之中的一大不同。反映在李白的山水诗中,有明朗清新的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东鲁门泛舟》、《秋登宣城谢 北楼》、《清溪行》、《渡荆门送别》、《望天门山》、《关山月》等。而最具特色的,是《望庐山瀑布》、《横江词》、《蜀道难》、《鸣皋歌送岑征君》、《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梦游天姥吟留别》、《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一类作品。它们形象雄伟,气势不凡,色泽瑰丽,或笼罩着某种神话气氛,产生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这类诗歌体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从侧面显示出他对于不平凡事业的渴求,表现了他向往雄壮有力的事物和广阔天地以及要求冲破羁绊、不愿“拘挛而守常”的独特个性特征。李白这部分诗作,在我国山水诗发展史上,是一个巨大贡献。………………………………(略去)
三、艺术风格的异同
对艺术风格的追求是每一个艺术家的天职,何况王维与李白这样的大家。在山水诗的艺术风格上,自然各有千秋。
相同之处,两人在描绘山水时,都善用色彩,从而描摹出优美的景色,显得形象生动。“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中的“白”、“青”,色彩鲜明,对比强烈。“檀栾映空曲,青翠漾涟漪”(《斤竹岭》),“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木兰柴》),“仄径荫槐宫,幽阴多绿苔”(《宫槐陌》),“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白石滩》),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北 》),“本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辛夷坞》)等诗中,都用到描写色彩的词语,显得色彩斑斓,不仅富有诗情,更有画意。正如苏轼所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体现了作为诗人与画家的本色。李白在运用色彩方面也毫不逊色。“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登峨嵋山》),“日照香炉生紫烟”,“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青天削出金芙蓉”(《望庐山五老峰》),“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游太山》),“绿竹入幽,青萝拂行衣”(《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这些诗句中描写色彩的词语也丰富多彩,据我约略估计,其描写色彩词语的数量和诗篇,胜过王维。
两人在艺术风格上的不同之处,则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
一、诗的结构构思上。…(略去)
而李白的山水诗,在结构构思上则不拘形式,只以一个“情”字贯穿。情之所至,笔之所至。正如苏轼所说:“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如《蜀道难》一句“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破空而来,中间又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结尾再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有人认为这是作者匠心独运安排,而我认为这是情不自禁的感叹,是贯穿全诗的情感线索,是在写景基础上的情感升华。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则是梦之所至,笔之所至,意象纷至沓来,全无刻意安排的痕迹。这正是李白山水诗高人之处。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离开了“情”这个情,何以言诗?而李白的诗则正是根于情的自然喷发,使之成为独步千古的伟大诗人。
其二、在诗体的选用上,二者也各有特点。(略去)中国古代的山水诗,起于魏晋南北朝的谢灵运,他多采用移步换景式的游赏方式,寻幽揽胜,山水异态,纷至沓来,耳目为声色所感,乃成画境。但这毕竟是写眼中之景,而且受玄言诗的影响,破坏了写景的完整,虽时有佳句,但篇句不相称,结构松散。至谢脁,诗风变得更清新流丽,已有唐人气象。山水诗发展至王维、孟浩然、李白,则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之后,有韦应物继其余响,但已失王维之空灵、李白之豪放。宋以后,山水诗走上了说理的狭窄小路,山水成了他们表现的理趣的外衣。元明清三朝,就再也见不到多少有创造性的山水诗了。中国古典的山水诗走到了尽头。当然,五四之后,白话代替文言,又为山水诗带来了新的气象,我们期待着山水诗在新的语言形式下,重放异彩,再度繁荣。
第四篇:浅论李白的山水诗
浅论李白的山水诗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谪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李白是个高产诗人,一生创作了千余首诗歌,其中山水诗的数量,约占五分之一,这些诗篇的创作横跨了李白的大半生岁月,他以自己独特的个性、浓厚的主观情感去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将游玩、山水和现实联系起来,努力抒发自己炽热的内心情感。我们可以从他的山水诗中感受到他那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宏伟的气魄、磅礴的气势。下面试对李白山水诗的风格特点进行粗浅的探讨。
李白一生酷爱山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名山大川,在他创作的大量惊风雨、泣鬼神的诗篇中,涌现出了许多山水佳作,把山水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
一、李白山水诗的特点
(一)李白的山水诗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的山水诗继承并发展了庄子、屈原所开拓的浪漫主义传统,是盛唐诗歌的伟大代表。李白的山水诗所富有的浪漫主义基调,是诗人的个性、豪气的必然反映。他往往不是按照生活本身的逻辑,如实地、具体地描写生活,而是将现实生活的感受和酝酿于胸中的诗情,幻化出奇丽非凡、惊心动魄的诗意境界。
1、超凡的想象力
李白的山水诗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他将自己强烈的主观感情也融入了山水之中,他笔下的山水仿佛有了生命,有了灵魂。他向来不拘泥于山水形貌的细描实写,不受山水境界的制约,而是凭着自己的审美观点,随意写景抒情。当现实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他以种种惊人的想象,创造一个虚拟的世界,从而形成了浪漫主义色彩,产生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①“„„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森林兮惊层颠。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岳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23456789-
第五篇:李白山水诗探微
内容提要
当我们从人与社会这个大视角上,了解李白对人生对社会真理的追求,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后,再将注意力转到人与自然这个大视角上,便会发现,李白的一生,是游历的一生,他追求自然美,从不间断山水诗的创作;他的山水诗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对唐代的山水诗发展有过不可磨灭的功绩。李白的山水诗是唐代山水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因他的作品与王、孟山水田园诗派的作品在内容、形式和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加上诗人作品具有多方面的成就,便较少有人将他的山水诗作一总体性的考察。“李白的山水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山水诗之冠”,他的山水诗意境开阔、韵味悠长、大气磅礴。他以描绘中国大好河山,表现大自然无穷景物之美为主旨,并于容情入景中兼以抒发主观情怀。李白把祖国雄伟壮丽的河山视为主体,作为审美对象加以审视,而且以新的视角、新的色彩、新的声音、新的气势写出前人和同时代人巅峰之作。李白的山水诗是李白诗歌成就的代表之作,它不仅在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反映了诗人的本体意识,而且其中也涉及到不少关于时代,社会,以及民生疾苦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意义。
1○
关键词:李白 山水诗 艺术风格
李白山水诗探微
——五岳寻仙不辞远
一生好入名山游 会宁县太平店镇教育管理中心:王志国
李白是中国山水诗人中的另类,他有一种世外高人的气势和极富张力的生命力,非常的飘逸和洒脱,这种个性的因素使得李白的山水诗在表现手法上似乎没有了固定的形式和规律,这就造成把握李白山水诗的风格和意境很难。但就像看梵高的画一看就是梵高的画,李白的山水一看便是李白的山水。实际上,李白才是真正主宰着山水诗的形式和规律的。李白写的不是山水的细节,而是山水的气势,用他的话来讲就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气势,这也是写他本人的气势,正是他本人的气势推动着他写山水的气势,只有他桀骜放纵的个性才能把山水固有的气势从山水中张扬出来,张扬山水的气势就是张扬李白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力,即是把他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力扩张到山水中,他的生命力是无限扩张的,给人的感觉不是山水感染了他,而是他感染了山水。
一、李白的山水诗清新明丽
李白生活在唐王朝由强胜走向衰落的时期,热烈地追求光明理想和自由解放,蔑视封建礼法和朝廷权贵,不肯“摧眉折腰”去俯就黑暗势力,因而遭到朝廷的冷遇和打击。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愤世嫉俗,“一声好入名山游”,足迹遍及蜀中、黄河、江淮、浙江流域的名山大川,到处寻访名山胜水,以“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的激情,和“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膝下生”的气概,揭露黑暗,鞭挞时弊,写下了奇彩纷呈的山水诗作,千姿百态地刻画了祖国雄奇秀丽的山水风光,表现了他对美好景物的热烈向往之情。热烈的向往之情。在诗人这些千古传诵的山水名篇中,“明朗清新,意境开阔”,是其显著特点之一。例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这首诗,是李白青少年时代的作品。在诗人笔下,蜀中的戴天山,山奇水秀,淙淙的溪水、带露的桃花、林中的麋鹿、亭亭的野竹,还有那碧峰泻下的飞泉,色彩明丽,境界幽深如同一幅引人入胜的山水图,有谢灵运、谢朓清新秀丽的风味和王维、孟浩然简淡清幽的情趣。又如《峨眉山月歌》:
3○
2○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人以别开生面的写法,从峨眉山月入手,用清新的笔墨点染出明月照耀下的朦胧山水。那空中挂着的半轮秋月,在江中波动着的月亮倒影,清幽而静谧,衬托出一叶扁舟去国时思念故人的情怀,神采飞动,韵味淳厚,昔人曾誉为“太白佳境”。再如:《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二十六岁的李白带着慷慨报国的壮图和建立功业的幻想,离开四川、出三峡、渡荆门,来到了江汉平原。诗人从两岸绵亘的崇山峻岭中来,面对渐远渐小而消失的远山,面对滚滚奔流于苍茫大地的江水,以新奇的感觉和豪迈的心情,写下了平原的广袤和长江的壮阔。作品在呈现极目无边的远景的同时,也反映出了作者当时的青年意气和时代豪情,显示了清新流丽,境界开阔的展新特点。就此而言,它比起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清,烽烟望五津”、王湾《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艺术境界,就更为壮阔。
古人环溪说:“李白长于才,故以篇见功”。这一评论,精辟地指出了李白在创作上,与晋宋诗人“比较呆板而且追求摹景的逼真,讲究练字,练散句,缺少整体美”的创作有着根本的区别。从而也充分证明了李白山水诗在接受前人的艺术滋养的同时,又发展了诗歌艺术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它如,《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的秋景;《入清溪行山中》:“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岩中响自合,溪里言弥静”的碧水;《鹦鹉洲》:“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的花木;《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楚江;《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山月,以及写江上风光和泛舟愉悦的《荆门浮舟望蜀江》;写洞庭湖开阔明净、意境极美的《陪族叔形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以峨眉山月贯穿全篇,有映带生辉之妙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等等,无不以新奇而隽永的笔触,绘声绘色地描画出壮美的山光水色,给人以明朗清新,境界开阔的特殊感受。
二、李白的山水诗情趣盎然
李白在山水诗的创作中,最擅长于以情写景,以景抒情。在艺术表现上,诗人事常只选择自然景物中最富特征,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些方面加以突出的描绘,在具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的氛围中,蕴涵了无穷的韵味,故而较之晋宋诗人的“情、景、理”三段式的风格情调更胜一筹,作品意向高远,感情更为真挚。例如,《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是现在公认的古代山水诗中最优秀的篇章。当时作者因永王璘案被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中途遇赦,惊喜交加,当即从白帝城放舟东下江陵。诗人那历尽艰险而遇赦的喜悦心境,久别亲友而归心似箭的急切念情,以及得以解脱之后的兴高采烈的神态,无不在空谷传响,夹岸秀丽的山峡风光之中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诗气势豪爽,情景交融,精妙至极。明·杨曾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在具有民歌风采的《清溪行》中,作者以清新流畅的诗句,赞颂了大自然的明媚秀丽,抒发了对社会黑暗的愤懑之情: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诗人着意描述的是清溪水清如碧,清澈见底,然而却寄予了他对社会污浊混沌的愤慨,勾画出的是一个情调凄凉哀婉的清寂境界。又如《夜宿山寺》: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从诗的语句看,诗人只是写了山中的一座小寺院,但仔细咀嚼,山寺的静穆,环境的净谧,以及超脱凡世喧嚣的佳境,都给人以充分想象的余地。味外之旨,正是作者抒发的厌弃世俗,向往自由的情怀。同样,《山中问答》也是一首含蓄蕴藉,情趣盎然的佳作: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首诗以问答形式抒发了诗人隐居山林的闲情意趣,语出自然,浑然天成,秀雅的画面,色艳景幽,情真意远,韵味之美,意境之美,使人陶醉。再如《寻雍尊师隐居》: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计年。拨云见古道,倚树听流泉。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5○
6○
4○ 满是云雾的山林,是那样的幽静,在云雾中行走,是那样的闲逸。诗人成功地捕捉了他对自然景物、山光水色的独特感受,以刻练之笔出以平易面目,在继承谢灵运、谢眺、何逊、阴铿等前人的基础上,加以了更深层次的开拓。《岁寒堂诗话》云:“建安陶阮以前诗,专以言志;潘陆以后诗,专以咏物。兼而有之者,李杜也。言志乃诗人之本意,咏物特诗人之余事。”
李白有的诗,虽通篇不以写景为主,但以一二写景语而显得情景交融,韵味悠长。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抓住孤舟远影没入水天之际的动人景色,造就一种高远无穷的意象,表现出对故人的无限神往。它如《听蜀僧浚弹琴》中的“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夜泊牛渚怀古》中的“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等,诗人仅以一二写景之语,即穷形尽相地描状了景物,真切地显示出了自然景物的特征,深沉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挚感情,“它们都给人们以美好的艺术享受,对于山水风景诗的发展有所贡献”。7○
三、李白的山水诗劲健有力
在李白咏叹山水的佳篇美什中,《望庐山瀑布》、《横江词》、《蜀道难》、《鸣皋歌送岑征君》、《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梦游天姥吟留别》、《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等一类缘江山之助,表现大自然宏伟壮丽,抒发自己逸思豪情的作品最具特色。《蔡百衲诗评》云:“李太白诗,逸态凌云,照映千载”。例如《望庐山瀑布》,诗人通过对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神奇英姿,以及“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飞动气势,用夸张比喻,逸想遄飞,境界不断升华,形象地勾画了庐山瀑布的壮观,创造了无比壮阔的艺术形象。《横江词》六首,极力夸张当涂一带长江风涛的险恶,如第四首中“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形象雄伟,真力弥满。《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榖转秦地雷”,“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等描写了华山的雄伟壮丽和黄河的汹涌澎湃,劲健不凡,而且通过黄河那触天动地、奔流万里,不可阻挡的伟大形象,体现了作者向往不平凡生活的豪迈性格。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以梦游驰骋想象,用变幻莫测的神笔,描绘出了天姥山的种种图景,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自然美景,有“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的恐怖奇景,还有“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神奇仙景,瞬息万变,捉摸不定,充满了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最后,诗人发出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人生感慨,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人不得开心颜”这一千古名句点明了全诗的主题,唱出了怀才不遇之士的心声,抒发了他热烈地追求光明理想和自由解放的执着之情。在诗人作于天宝元年(742)夏季的《游泰山》六首中,想象亦同样奇特,不仅写出了“海水落眼前,天光遥空碧”、“山花异人间,五月雪中白”的旖旎景色,而且传达了登临绝顶时“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那样一种超凡脱俗的特殊感受。李阳冰曾说:“太白不读非圣人之书,耻为郑、卫之作,故其言多似天仙之辞,凡所著述,言多讽兴,自三代以来,风骚之后,驰驱屈原,鞭挞杨、马,千载独步,唯公一人”。这段话,是对李白山水诗形象雄伟,气势磅礴的艺术成就的确切评价。
再如,曾为贺知章大为赞赏的《蜀道难》,更为这一方面的杰作。全诗共分四段: 噫吁兮,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发,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开篇,诗人就通过连声的惊叹,层叠的比喻,突出地表现了蜀道那不同寻常的险峻,然后又通过神话传说,夸张的笔墨写出了蜀道是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途,给险峻的天梯石桟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为进一步描写蜀道的艰险作了铺垫。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紫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在这一段中,诗人极写山势的高危。那太阳的六龙车到此也只得折回的突兀高峰,冲波击浪,曲折回旋于崇山峻岭的奔腾回川,再加上黄河难以飞过,猿猱发愁攀援的反衬,烘托了蜀道沿途的艰难。接着,诗人又以青泥岭上盘旋迂回、百步九弯,似枯藤缠绕危岩的道路,和行人在高处仿佛伸手可摸星辰的描述,使人紧张得屏住呼吸,只有抚膺长叹!
通过历史上的险阻、峰岭的高峻、山路的崎岖等描写,蜀道艰险之状,似乎已经写尽,但诗人笔锋一转,以反问的句式,引出了一个新的境界:
问君西游何时还,长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诗人在这里侧重渲染蜀道沿途荒凉悲凄的气氛。山势险峻,森林荒凉,野鸟悲号,子规啼鸣,更何况群峰接天,枯松倒挂,深河飞瀑轰鸣,行人闻声失色,充分表现了蜀道的惊险,悲凉的空寂,由此而产生出了一种排山倒海,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最后一段,诗人由写蜀中要塞剑阁的形势险要,引发出对时局的隐忧和对人生的感慨: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诗人在段中化用了西晋张载《剑阁铭》和左思《蜀都赋》中描绘剑阁雄险的名句,表现了地势的险8○
9○10○11○要,进而奉劝人们吸取历史教训,警惕战乱的发生。最后,以再次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主旋律作结,蕴藉了无限的感慨。
《蜀道难》形象雄伟,感情炽烈,想象丰富,语言夸张。诗人以变化莫测的笔法,通过从古到今,从总体到局部,从山路到行人,以及环境气氛的悲凉、政治局势的险恶等多方面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的艰险,展现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全诗色泽光怪陆离,结构回旋往复,节奏鲜明而富于变化,充分显示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故而唐人殷潘称之为“奇之又奇”。还说“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
李白的《蜀道难》,使历代描写蜀道艰难的诗篇相形见绌,黯然失色。虽然诗歌竭力描绘的是蜀道的艰难险阻,但人们读后并不感到情绪低沉,反而为诗中夸张的描写和雄健奔放的气势所激动,感受到一种崇高雄壮的美。
以上一类山水诗是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中创作的结晶。它们形象雄伟,气势磅礴,寄托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魄,表现了向往雄伟不凡事物的精神风貌,具有一股积极向上的激情。就中国山水诗发展而言,唐宋两代是山水诗成熟和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在李白之前,具有浪漫气质,创作上显现出“气势雄伟,劲健有力”特点的诗人有王维、高适、岑参,后有韩愈、刘禹锡、苏轼,但其作品的山水形象和所表现出的气势,都不及《蜀道难》等杰作。就是金人元好问、明代高启和清代袁枚的山水诗,也不能与之匹敌。
四、李白的山水诗是大自然山水形象的理想化
在王维、孟浩然诗里,山水虽已表现诗人自我,但在诗人意识中,人和山水之间主客观界限仍是清楚的,并不把山水形象融化为诗人自我形象,只是用作表现或寄托诗人情怀的客观对象。而在李白观念里,人和大自然的关系有了变化。他在《日出入行》中说,太阳的运行,“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倪其心撰文指出:“道家的自然思想使李白对人生抱有一种朴素的唯物观点,认为人的生死荣辱如同万物。„兴歇皆自然‟。这就使他的山水诗形象不仅表现自我形象,而且融化为自我形象,使山水形象具有理想化、狂想化和个性化的突出特点。”,无须感恩,不必抱怨,因为都是元气的构成,同属大自然,同有大自然。所以他要拥抱大自然,与之化为一体。在《山中问答》中,他诡秘地说:“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世俗不会理解他,他也不属于世俗的人间。他的神秘的桃花源,就是从碧山通往梦想的神仙世界,生活在“大块”中,与大自然元气混沌一片。这种道家、道教的思想观念随他的社会生活、政治遭际而日益加深,使他日益爱好大自然山水,也使他的山水诗里的山水形象不仅表现自我形象,而且融化为自我形象,使山水形象理想化、狂想化、个性化了。
综上所述,李白热爱大自然。他曾经以豪迈的胸怀、奔放的激情,将祖国壮丽秀美的河山描摩笔端,融铸清辞。他写月、写山、写水,明朗清新,境界开阔;他将自己对自由,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化入了山水诗作之中,情景交融,韵味悠长;他壮绘直落九天的瀑布,以及奔腾咆哮的黄河和崎岖险阻的蜀道,并给予了汪洋恣肆的描绘,再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形象,从而产生了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简言之,李白的山水诗,以卓然独具的艺术风采和强烈的时代精神,达到了审美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他屹立于浪漫主义的艺术巅顶,给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他在中国山水诗文学发展史上“奇峰突起,意境独辟”的特殊地位。
注释:
1张家骐,中国古代山水诗之冠——简论李白山水诗,齐鲁学刊,1992年第05期。○2不闻钟:指访友不遇。○○3青霭:指云雾。
4白帝:在今四川奉节县东瞿塘峡白帝山上。○○5彩云间:白帝城地势高峻,远望如在云中,加之清晨云霞变化多彩,故称“彩云间”。6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古时相传距北帝城一千二百里。○7王许林,《论李白山水诗的内在意蕴》,中国李白研究,1990年出版,79页。○○8噫、吁、兮:三字都是蜀地方言中的惊叹词。
○9蚕丛、鱼凫:传说中蜀国的两个开国君王。
10茫然:茫昧渺远,难以详说。
○11尔来:指开国以来。尔:此。四万八千岁:形容时间之长久
○
参考文献:
[1] 李晖.《李白诗选读》.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9 [2] 徐文海,李晓峰.《李白诗酒人生》,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11月修订版 [3] 龚自珍.《辑录李白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4] 张厚余.《太白诗传 》.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5] 王小宁.《三李诗鉴赏辞典》.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