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生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之《人生》
初读《人生》,作者开篇所引用的一段话让我印象颇深,“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这段话不仅可以作为这篇小说的一个注解,更为主要的是作者向我们传达了主题思想,即作为年轻人如何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是一部关于农村青年知识分子道路选择的小说。以改革初期陕北高原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构成了它的时空背景。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然后再回到土地,这样的人生变化过程构成了故事的基本框架。以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的主要情节。体现了特殊历史时期农村知识分子人生选择的悲剧。这篇小说主要描述了主人公高加林高中毕业后,未能考上大学,回到乡里当了一个民办教师。但是好景不长,他就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走后门”顶替了。无奈之下,失去工作的他只好每天和村里人一起劳作。正当他心灰意冷的时候,一直喜欢他的农村姑娘刘巧珍大胆的向他表达了爱慕之情,炽热的爱情又使他振作起来,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因为叔叔部队转业到地区工作,然他有了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县广播站工作。城市生活给了高加林大显身 手的机会,并让他与中学同学黄亚萍走到了一起。高加林陷入艰难的选择之中,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接受了黄亚萍的爱,并和刘巧珍分手。刘巧珍含泪接受,在绝望之中与一个她所不爱的农村青年结了婚。不久,组织上查明他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进城的,于是取消其公职,重又打发他回到农村。这时,即将迁居南方城市的黄亚萍也与他分手,高加林失去了一切,孑然一身回到农村。备受现实打击的他痛苦万分,在德顺老汉的劝解下,扑倒在家乡的黄土地上,流下了痛苦、悔恨的泪水。
高加林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在他身上既体现了现代青年那种不断向命运挑战,自信坚毅的品质,又同时具有辛勤、朴实的传统美德。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关心国际问题,爱好打篮球,并努力融入时代的潮流。他自尊自信,不像他的父亲那样忍气吞声、安守本分,而是有着更高的精神追求。但是他也存在极大的性格缺陷,在面对困难时,他灰心丧气、自暴自弃,通过折磨自己来逃避现实。在面对爱情时,他背弃了与刘巧珍纯真的爱情,而选择了的现实与他心中的理想总是相差极远,正是这样反差构成了他的复杂的性格特征,也造成了他和刘巧珍爱情的悲剧。不难看出,路遥对高加林这一形象既爱又责,既肯定又否定,这恰是作者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体现。极度忠实于生活、按照生活中的人物本来面目来刻画人物,同时又贯注着作者对人物的审美评价。这种写法往往比直接的攻击更有力度,更令人深思。在小说《人生》中,刘巧珍是路遥成功塑造的又一典型形象。她身上几乎凝聚了传统女性的一切优秀特征,是作者心血之所聚。她敢于执着爱情,背离传统,她是农村里最为完美最 为神圣的代表。尽管没有文化,但她具备了一个农村人在那狭隘的天地里很难具备的一些品质。她是那样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她有着朴素的一视同仁的观念,她有着向往知识的强烈愿望,她有着炽烈奔放的爱情取向,她有着自强自立的精神,她有着承受一切的土壤般的厚度??德顺老汉铮铮有声的话语是对她最诚挚的评价“巧珍,那可是一块金子啊!” 我们赞美巧珍的善良、热 情,纯洁的美好品质,但并不意味着肯定她的悲剧性格——把自己的全部的价值维系在爱情与婚姻这个狭小的圈子内。她始终都没有突破这种观念的束缚,她所有的梦想和追求,无非是找到一个幸福浪漫的爱情,这一是体现出她的坚强、坚韧,二是体现出她对生活,对土地,对自然,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他塑造刘巧珍这个人物,写人在 极其困难的景况下战胜苦难的“崇高而光彩的道德力量”,基源于他对现实 生活的道德忧虑,其目的就是要借“困难的时候”人们心灵的“高尚美好”,来“折射今天的现实生活”。
从内容上看,作者用平实而优美的语言讲述了城乡交叉地带青年人的爱情故事,形象生动且耐人寻味;从写作艺术上看,更有独特精彩之处。笔者认为最出色之处有两点:一是环境描写。作者在故事情节中巧妙地穿插环境描写,尤其是善于用环境来暗示情节发展,烘托气氛。例如,高加林因为不公平的原因而遭撤职时,作者描写了一个大暴雨即将来临的情形:“盛夏热闹纷繁的大地突然沉寂下来,连一
些最爱叫唤的虫子都悄无声息了,似乎处在一种急躁的等待中。”用暴雨将至的情形暗示主人公的心情:难过、愤恨。在主人公上城当了一位记者,满心欢喜开始新生活时,作者又恰当地插入环境描写:“西斜的阳光从大玻璃窗户射进来,洒在淡黄色的写字台上,一片明光灿烂。”用美丽的夕阳与主人公的心境形成完美和谐的对照,突出高加林对新生活的期待和对未来的希望。二是人物心理描写。作者在构思情节的过程中,巧妙而顺理成章地对人物内心活动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刻画出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作者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用了与众不同的方式,总是很直白地叙述“加林的父母在心里说”、“加林痛苦地想”、“巧珍内心里正像开水锅那样翻腾着”??作者用直白的开场,引出一段人物内心活动,简明浅显,却合情合理,并不让人觉得突兀,反而令作者产生亲切感,拉近作品人物与读者的距离。
在现代文明进程中,城市生活对于农村知识青年构成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刺激。作者思考这一现象,既深入地开掘了生活中所饱含的富有诗意的美好内容,也尖锐地、毫不隐瞒地袒露了生活的丑恶与庸俗。通过对主人公高加林这一人物性格的全面塑造,向读者提出了一个深刻的话题,即如何在人生的道路上进行选择和思考。虽然那个时代的青年已是我们的父辈,但每一代青年都要面临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
作为在校大学生,我们也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有着太多的盲目和不成熟。在错综复杂、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又该如何坚守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这一问题耐人寻味、发人深思。一部《人生》看起来很简单,但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谛。路遥以朴实的笔调告诉我们,所有的好高骛远都好似过眼烟云,一切不以现实为基础的梦想都只是美好的幻想,唯有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学习和工作,唯有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才能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人生》是路遥而立之年一部奠基作,也是当代文学作品宝库中 一部具有开拓性的力作。《人生》的成就,首先在于塑造了高加林、刘 巧珍等很有光彩的农村青年形象,同时也在于通过这些形象的生动描 写,比较准确、深刻地反映了新时期农村生活的某些特定矛盾。《人生》 浓墨重笔的写出了加林与巧珍的爱情悲剧,加林与亚萍昙花一现的爱 情也同样具有悲剧意味,自然表现了强烈的感情倾向和道德评价,但 又没有仅限于此。作者不是单纯地从爱情道德角度来评判这场悲剧,而是着眼于社会生活中更深层的矛盾冲突,深刻地揭示了改革浪潮冲 击下城乡交叉地带有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道德观念的变化 以及深刻社会变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等等。这样,这就强化了作品的 现实主义深度,使其有可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诚然,作品没有替高 加林找到一个爱情归宿,对他未来的生活道路也没有为读者做出明确 的预测——作品没有能解决它所提出的问题。然而,它并不意味着这 是作品的缺点。作品能够深刻地反映出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特别是富 有时代特点的生活矛盾,无论是有答案还是没有答案,其作品都是有 很高认识价值的。《人生》的悲剧,不是简单的人物悲剧,而是映射着 80 年代初期 人们的人生现象。“高加林的理想和追求,具有当时青年的共同特征。但也有历史的惰性加给青年一代的负担,有十年浩劫加给篇二:读书笔记之路遥 《人生》
读书心得
-----读 路遥 《人生》有感
“人生的道路虽然慢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作家路遥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这样一段话。
我想,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坎坷挫折的。这些障碍很多,譬如政治上的遭遇,事业上的苦闷。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你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你的一生。虽然人生的结局是一如既往的悲伤与现实,但我却没有以往那么愤然,我渐渐体会到了生活边边角角,特别是现实世界里的生活的模样。
生活有时能把现实变成梦想,有时也可能把梦想变成现实,有时会把社会中的各个角色调换,有时会把好事弄巧成拙,我想这些关键是看我们怎么去走这条人生的道路。
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丢掉自己的原则,无论你此刻正高兴万分或痛苦抑郁,一定不要丢掉自己的原则,人一旦丢掉原则就会走入人生的岔路。就像人生里的主人公高加林一样,他优秀聪明心劲高对生活充满了激情同时又懂得利用机会,这点是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具备的,然而他就是因为一时的迷茫放弃了原则,结果失去了一份也许可以称之为世界上最纯真的爱情,最真的女人,最爱他的人。女主角巧珍带着对他的爱嫁作他人妻,没有任何怨言,然后在他失意又从回农村时还为他求情,求大队书记让他重新当老师。其实在他失意之前他就意识到自己其实真正爱的人是农村姑娘巧珍,然而就是因为一时的迷茫,选错了路口,放弃了原则,结果失去了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
我想我们也在这条人生路吧!在这条人生路上也会遇到很多岔路,我们在选择之前也会迷茫失措,也许也会和主人公犯同样的错误,说白了这就是人生!唯一和主人公不同的是我们在选择之前看到了《人生》这本书,它会让我们在选择的时侯,三思而后行!《人生》书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构成了它的时空背景。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高加林正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复杂的人物。他身上既体现了现代青年那种不断向命运挑战,自信坚毅的品质,又同时具有辛勤、朴实的传统美德。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关心国际问题,爱好打篮球,并融入时代的潮流。他不像他的父亲那样忍气吞声、安守本分,而是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但是他的现实与他心中的理想总是相差极远,正是这样反差构成了他的复杂的性格特征。当他高中毕业回到村里后当上了民办小学的教师时,他很满足这个既能体现他的才能而又对他充满希望的职业,但是好景不长,他就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
高明楼的儿子顶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正当他失意无奈,甚至有些绝望的时候,善良美丽的农村姑娘刘巧珍闯进了他的生活,刘巧珍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却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的爱质朴纯真,她以她的那种充满激情而又实际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炽烈的爱。而实际上她所得到的爱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高加林在她的眼中是完美的,而她对于高加林来说只是在他失意时找到了精神上的慰籍。当机遇再次降临到了高加林身上,他终于抓住了这次机会,重新回到了城市。
城市生活给了高加林大显身手的机会,又让他重新遇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与巧珍相比,黄亚萍无疑是位现代女性,她开朗活泼,却又任性专横,她对高加林的爱炽烈大胆又有一种征服欲。高加林的确与她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有相同的知识背景,又有许多感兴趣的话题,当他们俩侃侃而谈时,高加林已经进入了一种艰难的选择之中。当高加林隐隐地有了这种想法时,他的念头很快便被另一种感情压下去了,他想起了巧珍那亲切可爱的脸庞,想起了巧珍那种无私而温柔的爱。当巧珍带着狗皮褥子来看他时,他的那种难以言说的复杂的感情一下子表现了出来。在经过反复考虑后,他接受了黄亚萍的爱,可同时意味着这种选择会无情地伤害巧珍,当他委婉地对巧珍表达了他的这种选择后,巧珍含泪接受了,但她却并没有过多地责怪高加林,反而更担心高加林以后的生活,劝他到外地多操心。但是泪水却在脸上刷刷地淌着。但是好梦难圆,高加林进城这件事终于被人告发了,他要面对的是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如同过眼云烟难以挽留了。他难以承受打击更难以面对生他养他的那片这份土地。他减少了狂热而又冷静的反省,接受了德顺爷爷的一翻话,而后一下子扑倒在黄土地上。看了这篇文章后我便发出这样一连串的疑问。如果高加林没有和巧珍分手,那么他也许会在小城里长久地工作下去,但是一个有文化的人能和一个大字不识的人生活一辈子吗?如果高加林选择的不是黄亚萍而是另外的一个城市女孩,那么他又会是哪样地生活呢?
可是,人生没有那么多的如果,也没有理想中的故事圆满,人生总是或多或少地让我们的现实与理想相背,一个人的性格与追求往往决定了他生活的大致轨迹。很多的时候,当爱情与前途让我们取其一时,很多的人选择了前途,社会上流传一句这样的话:有了前途还怕找不到爱吗?当然也有人选择了爱,可是也因此而要去努力地去创造事业。也许他一辈子都不能创造也他放弃的那么多。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前途而放弃了爱,越来越多的人变为爱只是两个人在一起时的快乐心情,它已没有了责任和义务,很多没有理由的分手就这样在很多人中出现,面对一方洒脱地说:因为我们相隔太远,不可能在一起的,再见吧,以后还可以做朋友。而另一方又能说什么呢?去责怪现实吗?去责怪爱的苍白吗?去抱怨现实的残酷吗?去请求对方等你吗?你也明明知道:既然他选择了“前途”你说什么都没有了意义。只有把眼泪放在心里,微笑着挥手说“再见”。
爱是什么?它有多大的力量?生活又会给你这次选择一个什么答案?谁都不知道,所以只有周密而仔细地做好人生的每一次择抉,走好人生每一步,才会不给自己留遗憾。
选择自己所爱,爱自己所选择。
顾北城。
《哲学与人生》读书报告
书名:哲学与人生——傅佩荣
出版发行: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年月:2010年5月
这本书主要通过中西方的名人与历史传说来描述哲学与人生的关系,比较能引发读者的思考,提升读者的理性和感性认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于人生的感悟。作者将全文分为十四章,具体介绍了哲学是什么,思想方法,人性的真相,神话与悲剧,苏格拉底,存在主义,荒谬之超越,中国哲学的起源与特质,儒家的风格,道家的智慧,艺术与审美,宗教与永恒,教育与自我,文化的视野。
我认为这本书最有价值的是第二章中的思想方法,在这一章中提出了四种思想方法,即逻辑,语言分析,现象学,诠释学,每一种方法都有特定的对象与目的,使用时要考虑何者适合,并在运用时互相搭配。这四种思想方法各有不同的对象及目的,若能善加运用,人的思考将更为 清晰,更容易找出问题的关键,也更有益于沟通与处世。人有理性,可以思想。即使没有人教导,也会从经验中自己反省思考出一些观念。这些观念可以帮助我们安排生活,但是未必永远有效。因此,学习思想方法,是心智成长必要的一环。如何运思,如何表达,如何辩物,如何阅读,这四者配合起来,并善加运用,相信不难抵达孔子所谓四十而不惑的境界。谈到爱智,必然也必须从这一步出发。
对于这本书我最感兴趣的是第四章的神话与悲剧,因为在这一章中,对于人生的感性认识非常浓厚,而且在谈论西方文化时,必须对神话悲剧与圣经故事有一些基本认识,才能了解此文化的基本内涵。书中写到(p62)人生无异于旅行,生死就像 起点与终点,终点是结束,也是另一种生命的开始。在面临死亡时,如果获得神的怜悯,又何须害怕呢?这是西方宗教的明显影响。在这一章中谈论的主要是关于西方的神话与悲剧,这是认识西方文化的根基,也是最重要的资料之一。对于神话,每个人的认识不同,有人认为神话是虚无的,是人为编造的,但也有人认为神话是祖先传承下来的,是真实存在的,还有人认为神话是在祖先传承的基础上流传下来的,对于这些观点,我们必须了解神话
到底是什么?书中写到神话的基本信念是天人无间、万物有生、情感主导、戏剧个性。而神话的作用是掌握真实、建立原型、为世界带来意义与结构;说明自然现象、社会分工、人的欲望。神话的主题大致可以分为六种类型:创世、造人、灾难、救世、文化造人、英雄典型。“神话”讲的是有关神的故事,亦即神与神之间所发生的许多事情,是民族用来说明自身源起的方式。书中谈论这一章,目的是希望通过希腊背景的神话与悲剧来了解人生的问题。这些题材严格来说并不是哲学,因为哲学基本上是需要从理性的角度来思考宇宙人生的根本真相,但在理解人生时,神话和悲剧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通过对《哲学与人生》的阅读,我对哲学与人生的理解更加深刻。哲学是以提高人生境界为目标的学问,是提高人生境界的之学。它不以提高知识体系或外部事物的普遍规律为最终目标,而是讲求人对世界的态度,讲人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生活在天地之间,人群之中,要做到顶天立地的个性之美和出人头地的群体完善,在纵向上处理好人与天,人与地的关系,在横向上则处理好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己的关系。人的一生充满矛盾斗争和痛苦的过程。而哲学就是教人经得起痛苦与磨难的人生态度之学。通过审视天地人三重境界,领悟过去、现在和未来,思考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获得无限的人生价值认识和意义的问题,是哲学教育给予受教育者的终极人生关怀。哲学在理论上,就是教人学习“定位宇宙”,并在宇宙中“安排人生”,在实践上,就是教人学习“做人”、“处事”。人的“顶天立地”、“出人头地”,需要哲学的智慧去引导。所以,哲学本不应自外于人的实际生活,不应与人生相分离。否则,哲学就失去自己的生命力。一个人如果有高度的自制能力,就可以摆脱身体的惰性与软弱,让心灵更为自由。人的本质在于心灵。因为身体会老化,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避免。如果只依靠身体,只会一步一步走向坟墓,一点希望也没有。相反的,如果了解了人的本质在于心灵世界,那么,不管身体如何变化,心灵都有另一个可以翱翔的天空。人毕竟是有灵魂的,没有谁真正不在乎活得没有意义。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哲学的任务是更好的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哲学之价值并不在于它能对于所提出的问题提供任何确定的答案,而是在于这些问题本身;哲学是对世界的关于终极意义的解释,它在解释中使我们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合理化,从而为我们提供心灵的慰藉。真理能带给我们自由,科学给予我们知识,但只有哲学才会赋予我们智慧。哲学有两大领域,一个是对世界的思考,追问世界到底是什么?另一个是对人生的 思考,追问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因此,哲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人的一生是充满矛盾和痛苦的过程,哲学就是教人以经得起痛苦和磨炼的人生态度之学。篇四:人生不设限 读书报告
《人生不设限》读书报告
人生最可悲的并非失去四肢,而是没有生存希望及目标!人们经常埋怨什么也做不来,但如果我们只记挂着想拥有或欠缺的东西,而不去珍惜所拥有的,那根本改变不了问题!真正改变命运
的,并不是我们的机遇,而是我们的态度。——力克·胡哲
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当我们面对挫折时,总是沉浸于消极状态中。但 是否曾想过,世界上还有一些人面对着比我们更严峻的挫折;尽管这样,他们还是坦然面对现实。不可否认,人生在世谁都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可怕的不是困难本身,而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感,然而,我们对待挫折的态度却能神奇的把每一件“坏事”转化为“好事”。好与坏都是相对的,暂时的,不管身处怎样的逆境,我们都要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坚持一下,再一下,下一秒就能成功。人 生是没有绝境的,只有对处境绝望的心。如果我们退一步想想,活着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挫折只是我们单调人生路上的美丽点缀。
力克·胡哲是一名残疾人,他天生就没有四肢,只有一只在下身左边的小脚丫,他自己戏称那是他的小鸡脚。面对生命道路上的绊脚石,力克·胡哲从不屈服于命运--学习超越自身能力的事情;缺少了四肢,完成我们生活中的小事,对于力克·胡哲来说,总是变得困难重重,永远都需要比正常人多花几倍的时间;他也一度因身体的缺陷和对生活的绝望动过轻生的念头。但是最终他放弃了这种愚蠢而不负责任的想法。他想到了给他安慰和帮助的父母,鼓励和支持他的家人,觉得这样做对不起他们。于是力克决定好好活下去。他开始在自己身上寻找值得引以为傲的东西来提高信心。他试着交一些朋友,试着融入周围。虽然常常被同学排斥、嘲弄、或被称为“外星人”,但他主动并真诚地和同学交谈,同学们逐渐了解了他,都和他成为了朋友。他从朋友那里也得到了很多的肯定和动力。
他在年仅25岁时就已经获得两项大学学位,之后他在世界各地进行演讲,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他用幽默的语言向听众阐述自己的身体缺陷和成长经历,鼓励人们要勇于面对生活的不幸。随后,他将亲身经历写进了励志书籍《人生不设限》里,以此来鼓舞人们在困难面前不要退缩,应该勇敢地去战胜它。
如今力克·胡哲依旧不断拜访各地的学校、教会、贫民窟和监狱甚至垃圾城,与那里的人们分享他的人生经历,散播希望与爱。告诉人们他的经验,提醒大家信念和行动的重要,鼓励他们要有信心。至今已有6亿人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了他的充满勇气的人生。他的事迹已经深入心地激励了很多人。
作者通过对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的讲述,给人以热情、勇气、信念、坚持的力量。你不禁会为这位天生没手没脚的小伙而深深折服,他从一无所有、畏缩自卑,迸发出无穷的自身能量,活出了自己的价值,创造出了一个不受限制的精彩人生。人生,没有失败,只是暂时没成功。什么是成功?成功,只是一种心态!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每天每时都在收获着各种各样,或大或小的成功。人生是没有失败的,因为每一次失败都能教会我们很多东西,很可能是我们下一次通往成功路上的垫脚石,因此,它也是成功的一部分。力克能做到自理生活,是种成功,他还要完成了无数场演讲,给人带去光和热,改变了很多人的心态和生活,这可不可以算是整个成功的一部分呢?每个人对成功都有着不同的诠释,只要调整下心态,也许下一秒你就觉得自己是个成功者呢!
感恩和梦想的力量。感恩是让自己的内心变的更强大的最好方式。感谢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给予我们关怀和爱的人,因为他们,我们才变得如此温暖和幸福;同样感谢那些带给我们伤害和挫折的人们,因为他们,我们才变得如此坚强和宽容。梦想是我们每个人心里那双隐形的翅膀,是我们前进路上最大的动力源。一心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给他让路。因为感恩,力克用自己的方式回馈了整个世界,帮助他所能帮助到的每一个人;因为梦想,力克坚定必胜的信念,战胜身体的阻碍,超越内心恐惧的束缚,成功的做到了他想做的每一件事!
相信奇迹,奇迹就会发生,没有奇迹,就自己创造奇迹。每一个奇迹的诞生,看似偶尔,其实也是必然。我们每一小小的身体里,其实都能爆发出大大的能量,只要我们敢去做,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而做到了原本以为不可能的做到的事,就是奇迹。生活中,经常有报道说某癌症病人用乐观的心疼战胜了病魔,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力克,他的存在,他对这个世界创造的价值,就是一个奇迹!
有一句格言说得好:“现在你站在哪里并不重要,关键是你下一步迈向哪里很重要”,人生的痛苦正是由于它是漫长的,但也正是因为它是漫长的,我们才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快乐,去感受快乐,乐观的过一生,人便会变得阔达,一切也会变得相对美好;悲观的看世界,本就痛苦的人生会变得愈加冗长,一切令人所厌恶的东西会被无限的放大,经常听人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是啊,看似漫长的人生,充满了荆棘、曲折、悲喜交加、悲痛欲绝,如何面对人生也成了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人生就像一次漫长的旅行,会经过无数个十字路口,也就意味着经历无数次选择,当然了,有些事是你无法选择的,比如你的父母,成长背景和环境,包括你身体的残缺,那是在你出生之前就固定了的,你没有资本也没有权利选择,但我相信上天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因为自你出生的那一刻起,你就有和他人同等的生存和选择人生的权利,你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可能前十五年甚至二十年你会在家人和学校的引导下学会认识人生,一旦当你自己知道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之后,你就可以摆脱束缚和羁绊,独自踏上前行的道路,因为你已经学会了如何选择,在前行的道路上可能要经历无数次成功、失 败,每一次经历都是一次选择、一次历练,选择了成功,不必沾沾自喜,因为前方还有更大的挑战,选择了失败也不必后悔,因为路在前方,我们还有选择的机会,如果还有一丝可以挽回失败的机会也不要放弃,只要让自己做到不后悔就行,我相信能以这样的心态对待人生,将是一生莫大的财富。
人是万物之灵,更得有追求,如果没有对真理的追求,人类最灿烂的思想火花怎能迸发?如果没有对更高更快更强追求,人类怎能会不断地挑战极限,战胜自我?力克的书之所以能带给人以别样的启示,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来自于他内心给予他无穷的力量,人世间的一切偏见排斥才不会把人压倒。力克认为每一个人都是上帝的作品,因此都有着自身特殊的价值,关键是看你自己能不能领悟到这一点,并向世人展现出来,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这句话绝非妄言,只是很多人一生都无法真正认识自己,也不清楚自己的特长在什么地方,就这样稀里糊涂的过完了一辈子,没有信仰的人,就不能从更高的境界看问题,他们跳不出自我的小圈子,更无法摆脱他人意见的左右,其实世间哪有那么多非此不可的事情呢?就像一年四季都会有鲜花开放,谁规定了花儿只应该开在春天?太阳照好人也照歹人,很多时候不是现实非此不可,而是我们自己硬要把自己塞进某个套子中去,所以力克会说,你的生命不应该受限制,正如神的爱不受限制一样。
拿破仑说过:“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拿破仑当年之所以取得了成功,是因为他率领军队以万夫不当之勇攻城略地,甚至打败了“神圣同盟”军队的武装干涉,这与他这位主将性格与行为中那种毫不动摇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密不可分。在追求梦想的路上,充满了艰辛,但你必须凭着信心坚持到底,这是一个人真正的价值所在。或许每个人都是天才,只是你自己能不能发现这一点,有没有能力找到展示它的机会而已。有人说,假如你非常热爱工作,那你的生活就是天堂;如果你非常讨厌工作,你的生活就是地狱,因为你的生活当中,有大部分的时间是和工作联系在一起的,不是工作需要你,而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一份工作。不爱岗就会下岗,不敬业就会失业,就会被工作所淘汰,所以,把一点一滴的小事做好,把一分一秒的时间抓牢,我们更需要有一种力克?胡哲的精神,对工作有一种毫不动摇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坚持下去,上天必不负你。力克的故事同时告诉我们,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生,无论做着什么样的工作,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都要发挥最大的能力,做出最大的努力,每个人的人生走向成熟的时候,我们都需要鼓足勇气准备接受生活的历练,联系到我们高速路政实际工作,我发现力克的故事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在我们高速公路管理岗位上,我们更应拥有一种使命感、责任感,勇做一颗螺丝钉,永远坚守你的岗位,并为之奋斗不息,在工作生活中应该学会挑战自我,奉献自我,超越自我。漫漫人生,唯有激流勇进,不畏艰险,奋力拼搏,方能中流击水,抵达光明的彼岸,想想有什么事情是你乐此不疲满怀热情都会去做的吧,那就是你今生真正应该达到的目标。如果说社会是大海,人生是小舟,那么对命运的不屈就是引航的灯塔和推进的风帆,遇到困难的时候,想想力克是怎么战胜身体的残障的;想放弃的时候,想想力克是付出了多少的汗水才取得的成功;悲观失落的时候,想想力克脸上灿烂的笑容和他的乐观精神;发现自己又在抱怨世界不公平的时候,就像力克一样去感恩吧,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我们常常会在各种各样的心理误区中迷失了自己,我们会被无数的绊脚石绊倒,被无数的风雨阻碍前进,但请相信,这是命运送给我们的礼物;无论是风雨,或是绊脚石,它们会使你感到沮丧,沮丧只是暂时的罢了;真正的,在一次次战胜困难后,会换来一个个含着泪、流着汗换来的智慧和深刻教训,来撑起小舟远航。力克·胡哲之所以能成为举世瞩目的残疾人演讲家,是因为他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不断战胜挫折,有着刻苦拼搏和不屈服于命运的顽强精神。其实力克·胡哲跟任何人一样,都很普通,他总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迎接命运的每一个挑战。难道我们不能当一回力克·胡哲吗?篇五:读书与人生心得体会
月25日,我有幸在图书馆五楼听了我校师范学院中文系毕教授的关于读书与人生的报告,听后很是感慨。我也不禁想到读书与我的人生。
在大千世界里,每个人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人生有涯知无涯,读书与人生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从人呱呱坠地的那一瞬间开始,书就已经走进人的生活,成为每个人生活中的阳光、雨露、物质、精神,读书的质量与人生的幸福指数成正比。当我们走进有着巨大藏书数量的图书馆,就犹如走进了实现人生理想的知识殿堂。书籍作为人类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历史,承载着文化,承载着知识,承载着未来,无所不涉无所不包 星光隐退在浩瀚的天际里,此刻已是夜深人寂之时,白日的喧嚣嘈杂倏然退去,心灵静谧得如一泉清水。若在此时,独坐在书桌前,拾一本书,再慢慢地品着书中的韵味,这或许也是一种境界、一种享受吧!
我的快乐从读书开始。书中自有黄金屋。我快乐,因为我读书。我经常徜徉在书中看落霞和白云,体会生命的灿烂和寂寞。我在灿烂中放歌,我在寂寞里低吟,生活中我不会忽视爱的残缺,但我愿意在灵魂中固守书中浪漫。我了解生命的脆弱,但我愿意在劣境中细品苦中读书的意境,探索人生也就开始了忧患和幸福的感觉。开始对身边事物的思
考,思考自己不明白的许多小问题和大问题。当遇到烦恼并且不能释怀的时候,我就喜欢读书,回忆自己读过书的。但是,现在想想,当时尽管内心有无数的困惑,但往往是看了些书就得以解决了,心情也开朗了。
读书的感觉真好,人坐书窗,神游物外,世界因此奇妙无穷。面对尴尬的生活,我依旧可以坦然。不如意的时候,书籍给了我无穷的力量。记得困境中对我帮助最大的一本书是《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其中关于人性的坚强,如何塑造美好的人生,和书中主人公保儿的铿锵名言都使我受益匪浅。可以说,当我面对人生各种困难时,书籍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力量,使我从字里行间看出一个光明的方向,那个光明的方向是我想要的,所以,我庆幸我找准了方向,我走上了一条属于我的道路。
伟大的导师列宁有一句名言:“人的一生有三项任务:学习、学习、再学习。”细细地想想,人生好比一次长长的跋涉,在走过的每一段历程中,我们都会有欢乐、有困苦;也会有所思、有所想。这苦、乐、思、想的源头便是我们从书中受到的启示。
如果说人生如画,书就是那多彩的颜色;
如果说人生如海,书就是那奔泻的江河;
如果说人生如山,书就是那绵延的山峰。
灯光如豆,一卷在握,可以和屈子同愤,跟李白同醉,与东坡同发少年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人生的短暂从志多慷慨的曹操口中娓娓道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的价值从范仲淹笔端流露;“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人生的无奈从杜甫对鞠躬尽瘁的诸葛亮的叹息中表达;“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的伟绩从英勇无畏的文天祥的悲歌中流传!
书中有二十四桥下无声的冷月,有月光下静谧的荷塘,有秦皇岛滔天白浪里的打鱼船,有“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之水,有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有山重水复的柳暗花明,有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书带给我们的,是美的洗礼!当你寂寞时,捧读小说,那波澜起伏跌宕多姿的情节、鲜明生动栩栩如生的人物会为你的寂寞无聊画上句号。体验景阳冈青石上的惊险,品味大观园里林黛玉的盈盈粉泪,感受玛蒂尔德人生的拐弯,接近简?爱倔强的个性。他们有着人生的辛酸和甘甜,有泪,也还带着笑。
当你失意时,浸泡在优美的诗词氛围中,洗净你人生的忧郁和浮躁。屈原给你“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的执着;杜甫给你“穷年忧黎元”的胸怀,陶渊明给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苏东坡给你“羽化而登山”的超脱。他们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
求,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豁达,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气概„„功利在他们眼中隐退,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感悟与思考,一种经受洗礼的凤凰涅。读书,便是在读人生,读祖先的人生,读作者的人生,读自己的人生。读书,更如赏花,每一种花都有各自的美丽之处;每本书,也都有各自的精妙之处。当孤独、寂寞时,我们读书;当失意、困惑时,我们读书;当成功、喜悦时,我们也读书。读到悲伤处,我们为之流泪;读到高兴处,我们为之兴奋。好如酷夏之凉风,更似寒冬之暖阳,给人力量、使人乐观、催人奋进,贯穿了我们的人生,使我们的人生拥有了迷人的色彩和温馨的梦想。当我们读着那满页的文字,再透过那文字背后的栅栏时,我们会看到那人世的沧桑、历史的变迁,还有那祖辈的身影。是书充实了我们的生活,教给了我们做人的道理;也是书给了我们人生的起点,扬起了我们生命长河的风帆。读书,充实了生活,拓宽了视野。从书中懂得了知识,从书中了解了如何全面的评价历史,如何客观认识自我。从书中能够吸收丰富的营养,积累大量的写作材料,可以使我受益非浅。这使我深深感悟到:书多么繁华,是多少敏感的心灵在喜怒哀乐中碰撞出来的火花,书是多少深思的头脑对社会,对人生反复思索的结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的人生之路才刚刚开始,我相信:不论我将面对什么,也不管我在那里,只要有书,我就不会孤独。
第二篇:《人生》一书读书报告
《关于<人生>的读书报告》
无论是思考人生,感叹人生,还是质疑人生,人生无疑是一个古老而又富有哲理的话题。我们的人生是一张单程的火车票。生命从我们出生那天开始,它就像箭一样地射向远方,我们能够在自己手里把持住的就是我们此时此刻——这无比宝贵的生命。而在这仅有的唯一的生命历程中,是不是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呢?或许我们都会思考什么是有意义,是工作,娱乐,读书,还是其他?我想只要是我们心之所向,就都有意义。在今天的读书报告中,我要给大家推荐的是路遥的《人生》,众所周知的是路遥是陕西榆林人,我也来自陕西榆林,是作为同乡的本能的亲近,我对路遥的作品有所了解。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作者:路遥,原名王卫国,中国当代作家,生于陕西榆林清涧县,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篇小说《人生》等。其中《平凡的世界》,荣获茅盾文学奖。
《人生》发表于1982年,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构成了它的时空背景,文章中高加林高中毕业回到村里后当上了民办小学的教师,他很满足既能体现他的才能而又对他充满希望的职业,但是好景不长,他就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顶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这对于有知识,有文化,一心想进城发展的高加林来说是一种打击,他无可奈何,甚至有些绝望的时候,善良美丽的农村姑娘刘巧珍闯进了她的生活。刘巧珍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却真心爱上高加林这个文化人。高加林是刘巧珍的幸福,而刘巧珍并不是高加林的追求。当机遇再次降临到高加林身上时,他终于抓住了这次机会,重新回到了城市。这是生活给高加林大显身手的机会。生活的召唤,理想的憧憬,使他干劲十足,深夜抢险救灾,不顾疲劳连夜改写报道,而报道他文章的正是他的高中同学黄亚萍,与巧珍相比,黄亚萍无疑是一位现代女性,她开朗活泼,与高加林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有相同的知识背景,又有许多感兴趣的话题,他们在一起时讨论的是时事政治,人生理想。而高加林与巧珍在一起时,谈论的是家长里短的乡村琐事,比如说他家的猪生了几个仔,死了几个,怎么死的,还剩了几个…… 高加林对此苦笑不得,在黄亚萍的知性、博学与巧珍的纯真、无知的强烈对比下,高加林心中的那杆天秤倾向于黄亚萍,而他最终也选择了黄亚萍。但是好梦难圆,高加林通过关系得到城内工作这件事终于被人告发了,他要面对的是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如同过眼云烟难以挽留了。当他背着铺盖卷,灰心丧气、满腹辛酸地回到家乡时。他本以为等待他的是冷漠、嘲笑、讽刺。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等待他的是乡亲们的宽容、理解、与支持。故事到此戛然而止,留给我们一系列思考。
但是我想: 高加林还是高加林,虽然故事结尾他回到了高家村,但我想所有人都清楚只要他梦想不熄灭,此段经历会成为他最为宝贵的财富。人要有梦想,要有激情,要吃苦耐劳,要敢于折腾,敢于寂寞。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我们该怎样留下自己的脚印呢?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深思,都要严肃对待的问题。企业家马云说:18岁时,我是蹬三轮车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导演贾樟柯说: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个上中学的孩子。这么多年我看过很多作品,都对我的电影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对我影响最大的反而是这本《人生》。这本书的价值可见一斑。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人死了就不能复生。而我们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对于生命有着本能的珍惜。关心、尊重和爱护病人的生命更是我们的最基本责任。我想大家都知道最近很火的一部剧《人民的民义》,不知道大家对剧中达康书记在懒政干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有没有印象,我觉得无论是干部官员还是我们作为医务人员,我们不要局限于不犯错、不出错,更要有所作为,做到真正为患者负责,在其位而谋其职。因此,我们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投身于护理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分享给大家一句话:“一念之差,一技之差,与一命相系。”
第三篇:读书与人生报告
读书与人生
今日,有幸聆听毕教授讲授读书的心得与想法,传承读书的美德,作为我们的领路人,照亮了前方黑暗的道路,真是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本次报告的一个简单的总结:
一、读书的意义
读书对于我们不同阶段的意义是不同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于书籍的意义的理解有不同的看法,那么我们可以将读书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初始阶段—在我们刚刚接触到书籍的时候,是一种本能的行为,是消遣许乐的一种形式,在这一阶段我们可以把我们的这些行为归为——饥不择食、杂乱、以及追求吸引我们的故事情节。
《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 表面上看讲的是唐僧取经,师徒四人不畏艰险战胜困难,终成正果,儿时的我们所追求的只是一个热闹,只是凭借着自己的喜欢而去看。然而,随着时间的增长,进入高中大学的我们,读书到达了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
我们从儿时单纯的喜欢变成了自觉、自主、有意识、有选择的读书。
在这一阶段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一、阅读社会和人生
对于《西游记》的理解,我们有了自己更深一步的品读与理解,西游记告诉我们, 成功的法则主要有三:
1.能力
西游记展示给我们的是: 成功, 不仅需要手段, 而且还要不择手段。当然, 老君、如来、观音的手段太高, 不是我们一般人模仿得了的。不过, 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我们还是可以学的。
你是精英, 就学孙悟空, 你是卖苦力的就学猪八戒, 既不是精英, 又不肯卖苦力, 你可以学沙和尚紧跟着有望成功的团队。
总之, 有什么长处, 使什么长处。
2.合作
成功需要合作。合作, 还有两个意思相近的词: 一个叫互助, 一个叫勾结。其实是一样的, 请我们注意, 这些感性认识的词汇仅仅只是生动形象而已, 没什么实际意义的。唐僧靠徒弟保护,徒弟靠唐僧解脱,彼此扶持, 两不相谢。合作得以成功。
如来靠取经团队, 传经得以成功, 取经团队得如来封授得以成功。
成功是互利的, 现在的说法叫:双赢。
3.坚持
成功, 是由若干个因素构成的, 其中, 最为重要的一点, 就是坚持。
要做成任何一件事, 至少有个必要时间, 取经的必要时间是两三年, 那么, 无论如何在两三年之内是难于完成的。在成功的过程中, 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 在没有阻力的情况下, 两三年时间就够了, 那么, 有阻力呢? 有强大的阻力呢? 需要多长时间? 这就是不确定的了。
唐僧本打算三年完成的, 结果却用了14年, 这14年他一直坚持着, 其中的任意一个时候, 他只要一放弃, 就彻底的失败了。
二、在阅读中决定人生的去向
在阅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我们不能只是过眼云烟,应该在阅读中不断的思考,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为毕业后能够找到自己心满意足的工作而努力奋斗,做好一切的理论知识的准备。
三、求知识做事业
当我们上大学的时候,就应该考虑自己在社会中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此考研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只有在理论知识充足的情况下,实践上才可能得到较大的提升。求知欲,无论我们什么时候都应该保持。这是我们在读书中应该时刻保持的原则与目标。读书的三个不同的层次: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二、读书对人生的意义
读书的方式我们可以分为三种:
1、浏览
不是所有的书籍我们都是一字一句的去读,有的书我们可以大致的浏览,比如期刊报纸,我们完全可以只读文章的标题,达到一个博览群书的目的,以至于当走向工作岗位,书到用时方恨少。
2、泛读
人各有所志,人各有所长,长各有所取。我们可以通过泛读来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以及对莫一职业的喜爱,相对于广泛培养,来考虑自己的人生取向。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是自己成为可负荷型人才,具有可塑性,打破了从一而终的形式。
古代社会的女子是不允许改嫁的,如果改嫁,社会的舆论则会认为不守妇道,但是现在则是婚姻自由,从古自今已经打破了从一而终的形式。
有的人从工作的那天起,即使自己对现在的工作不感兴趣,也不会改变,没有勇气打破从一而终的形式。
3、精读
精读是在自己西黄的基础上再对其慢慢的研究,不仅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做笔记,而且背诵其中的几段,达到精读的目的,使其能够在生活中学友所用。
比如说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都可以改变我们的人生轨道。
四、如何读书
博——博的中文意思多,大,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努力的汲取多方面的知识,中国有一句老话“活到老,学到老。”
广——广通“博”虽然在含义上都有多,大的意思,但是也有一些差异,博,是我们通过自己的汲取而获得知识,在博的基础上来增长自己的知识。专约——我们可想而知,“专”即专心,专一,“约”即约束自己,年少的我们必须有一定的约束力方可成就一番事业。
积——积,让我们从表面的意思就是积累,如果我们像童话里小熊那样,吃一半,丢一半,我想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不会剩下多少有用的知识,我们不仅仅应该不断地增加我们的知识面而且更应该在学习中不断地积累下来,让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这样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才能应用的活灵活现,让书本上的知识具体化。
行——“行”即“实践”,“天才等于一分智慧加九十九分汗水”,这句格言的含义是何等的深刻啊!
书能让愚人变智者,落后变先进,平凡成伟大。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人,能朝书本指引的光明之路而行之,势必笨鸟先飞早出林,也一定能在持久深入的读书人生中改善自我,改变人生,取得成功。这样不会白来一趟人生世界,让亲养育我们的父母有所期待,让亲人朋友有所期许。
第四篇:路遥《人生》读书报告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之《人生》
初读《人生》,作者开篇所引用的一段话让我印象颇深,“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这段话不仅可以作为这篇小说的一个注解,更为主要的是作者向我们传达了主题思想,即作为年轻人如何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
《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是一部关于农村青年知识分子道路选择的小说。以改革初期陕北高原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构成了它的时空背景。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然后再回到土地,这样的人生变化过程构成了故事的基本框架。以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的主要情节。体现了特殊历史时期农村知识分子人生选择的悲剧。
《人生》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82年,它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叙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这篇小说主要描述了主人公高加林高中毕业后,未能考上大学,回到乡里当了一个民办教师。但是好景不长,他就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走后门”顶替了。无奈之下,失去工作的他只好每天和村里人一起劳作。正当他心灰意冷的时候,一直喜欢他的农村姑娘刘巧珍大胆的向他表达了爱慕之情,炽热的爱情又使他振作起来,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因为叔叔部队转业到地区工作,然他有了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县广播站工作。城市生活给了高加林大显身手的机会,并让他与中学同学黄亚萍走到了一起。高加林陷入艰难的选择之中,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接受了黄亚萍的爱,并和刘巧珍分手。刘巧珍含泪接受,在绝望之中与一个她所不爱的农村青年结了婚。不久,组织上查明他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进城的,于是取消其公职,重又打发他回到农村。这时,即将迁居南方城市的黄亚萍也与他分手,高加林失去了一切,孑然一身回到农村。备受现实打击的他痛苦万分,在德顺老汉的劝解下,扑倒在家乡的黄土地上,流下了痛苦、悔恨的泪水。
高加林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在他身上既体现了现代青年那种不断向命运挑战,自信坚毅的品质,又同时具有辛勤、朴实的传统美德。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关心国际问题,爱好打篮球,并努力融入时代的潮流。他自尊自信,不像他的父亲那样忍气吞声、安守本分,而是有着更高的精神追求。但是他也存在极大的性格缺陷,在面对困难时,他灰心丧气、自暴自弃,通过折磨自己来逃避现实。在面对爱情时,他背弃了与刘巧珍纯真的爱情,而选择了的现实与他心中的理想总是相差极远,正是这样反差构成了他的复杂的性格特征,也造成了他和刘巧珍爱情的悲剧。不难看出,路遥对高加林这一形象既爱又责,既肯定又否定,这恰是作者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体现。极度忠实于生活、按照生活中的人物本来面目来刻画人物,同时又贯注着作者对人物的审美评价。这种写法往往比直接的攻击更有力度,更令人深思。
在小说《人生》中,刘巧珍是路遥成功塑造的又一典型形象。她身上几乎凝聚了传统女性的一切优秀特征,是作者心血之所聚。她敢于执着爱情,背离传统,她是农村里最为完美最 为神圣的代表。尽管没有文化,但她具备了一个农村人在那狭隘的天地里很难具备的一些品质。她是那样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她有着朴素的一视同仁的观念,她有着向往知识的强烈愿望,她有着炽烈奔放的爱情取向,她有着自强自立的精神,她有着承受一切的土壤般的厚度„„德顺老汉铮铮有声的话语是对她最诚挚的评价“巧珍,那可是一块金子啊!” 我 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读书报告
们赞美巧珍的善良、热 情,纯洁的美好品质,但并不意味着肯定她的悲剧性格——把自己的全部的价值维系在爱情与婚姻这个狭小的圈子内。她始终都没有突破这种观念的束缚,她所有的梦想和追求,无非是找到一个幸福浪漫的爱情,这一是体现出她的坚强、坚韧,二是体现出她对生活,对土地,对自然,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他塑造刘巧珍这个人物,写人在 极其困难的景况下战胜苦难的“崇高而光彩的道德力量”,基源于他对现实 生活的道德忧虑,其目的就是要借“困难的时候”人们心灵的“高尚美好”,来“折射今天的现实生活”。
从内容上看,作者用平实而优美的语言讲述了城乡交叉地带青年人的爱情故事,形象生动且耐人寻味;从写作艺术上看,更有独特精彩之处。笔者认为最出色之处有两点:一是环境描写。作者在故事情节中巧妙地穿插环境描写,尤其是善于用环境来暗示情节发展,烘托气氛。例如,高加林因为不公平的原因而遭撤职时,作者描写了一个大暴雨即将来临的情形:“盛夏热闹纷繁的大地突然沉寂下来,连一些最爱叫唤的虫子都悄无声息了,似乎处在一种急躁的等待中。”用暴雨将至的情形暗示主人公的心情:难过、愤恨。在主人公上城当了一位记者,满心欢喜开始新生活时,作者又恰当地插入环境描写:“西斜的阳光从大玻璃窗户射进来,洒在淡黄色的写字台上,一片明光灿烂。”用美丽的夕阳与主人公的心境形成完美和谐的对照,突出高加林对新生活的期待和对未来的希望。二是人物心理描写。作者在构思情节的过程中,巧妙而顺理成章地对人物内心活动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刻画出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作者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用了与众不同的方式,总是很直白地叙述“加林的父母在心里说”、“加林痛苦地想”、“巧珍内心里正像开水锅那样翻腾着”„„作者用直白的开场,引出一段人物内心活动,简明浅显,却合情合理,并不让人觉得突兀,反而令作者产生亲切感,拉近作品人物与读者的距离。
在现代文明进程中,城市生活对于农村知识青年构成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刺激。作者思考这一现象,既深入地开掘了生活中所饱含的富有诗意的美好内容,也尖锐地、毫不隐瞒地袒露了生活的丑恶与庸俗。通过对主人公高加林这一人物性格的全面塑造,向读者提出了一个深刻的话题,即如何在人生的道路上进行选择和思考。虽然那个时代的青年已是我们的父辈,但每一代青年都要面临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
作为在校大学生,我们也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有着太多的盲目和不成熟。在错综复杂、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又该如何坚守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这一问题耐人寻味、发人深思。一部《人生》看起来很简单,但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谛。路遥以朴实的笔调告诉我们,所有的好高骛远都好似过眼烟云,一切不以现实为基础的梦想都只是美好的幻想,唯有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学习和工作,唯有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才能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
《人生》是路遥而立之年一部奠基作,也是当代文学作品宝库中 一部具有开拓性的力作。《人生》的成就,首先在于塑造了高加林、刘 巧珍等很有光彩的农村青年形象,同时也在于通过这些形象的生动描 写,比较准确、深刻地反映了新时期农村生活的某些特定矛盾。《人生》 浓墨重笔的写出了加林与巧珍的爱情悲剧,加林与亚萍昙花一现的爱 情也同样具有悲剧意味,自然表现了强烈的感情倾向和道德评价,但 又没有仅限于此。作者不是单纯地从爱情道德角度来评判这场悲剧,而是着眼于社会生活中更深层的矛盾冲突,深刻地揭示了改革浪潮冲 击下城乡交叉地带有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道德观念的变化 以及深刻社会变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等等。这样,这就强化了作品的 现实主义深度,使其有可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诚然,作品没有替高 加林找到一个爱情归宿,对他未来的生活道路也没有为读者做出明确 的预测——作品没有能解决它所提出的问题。然而,它并不意味着这 是作品的缺点。作品能够深刻地反映出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特别是富 有时代特点的生活矛盾,无论是有答案还是没有答案,其作品都是有 很高认识价值的。《人生》的悲剧,不是简单的人物悲剧,而是映射着 80 年代初期 人们的人生现象。“高加林的理想和 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读书报告
追求,具有当时青年的共同特征。但也有历史的惰性加给青年一代的负担,有十年浩劫加给当时青年一 代的狂热、虚无的东西。这些都在高加林身上交织起来,因此,认为 作品回答的问题就是要不要改造,高加林的人生观是正确的还是错误 的,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所必须思考的。
人生,多么沉重的字眼,有谁能在这条道上一马平川。有些事情蹉跎的是岁月,而有些事情却要用整个岁月去怀念。也许人是易忘的,可有一种记忆是深深的烙印在我们的心上,每一次扯动就会疼痛,就会流血,就会进一步的加深它的伤痕。人生这部作品是段朴实而又凄美的爱情悲剧,而这段悲剧之所以凄美,就是因为有刘巧珍的存在。高加林的背叛,对于她来说是一种致命打击,但是,“刚强的姑娘”她既没寻短见,也没神经失常,人生的灾难打倒了她,但她没有放弃,而是坚强的活着,她要在土地上找别的地方的东西!”这一是体现出她的坚强、坚韧;又体现出她对生活,对土地,对自然,对家乡的深厚感情。这正露出路遥对土地、劳动对故乡自然的深切热爱和依恋。
不过人生也的确是矛盾的,换做是其他任何人处在高加林当时的位置,也难免不做出相同的选择,如 果不是后来的变故也许高加林和亚萍之间也的确比和他和巧珍能够更加和谐。巧珍很善良,有金子般的心,可是同样是金子,在乞丐面前绝对比在国王面前更耀眼,关键是看获得金子的人是贫穷还是富贵。抛开感情不谈,真正值得敬佩的是巧珍的坚强和豁达,即使在遭遇情感变故的时候并没有像一般女性一样任由自己软弱消沉,觅死觅活,反而是高加林在最后埋怨活着没有意思。巧珍没有文化而高加林是村里的才子,但是这种优劣的对比却在需要坚韧的意志力时候颠倒了,也许正是因为巧珍的没有文化,从小在乡野山间长大才让她对于世事无常的得意失意没有过多计较和苛求,往往是一些自命不凡,自负清高的文化人才对于生活百般挑剔。
人生就是这样,如此的变幻莫测,人好像总处在一个怪圈中,一个希望诞生、尔后希望破灭这不断循环的怪圈。一种希望的产生使人生霎时一片光明,似乎前路不再渺茫与难走;一种希望的破灭又使人生突然间一片漆黑,似乎找不到前进的方向与动力。可我们也许还不能弄清楚什么才是我们的希望,我们其实仍困惑希望的真实含义,我们不懂根据自己的情况去追属于我们的期望,所以在人生道路上并不平坦。
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我想,人生就如这短话一样,让我们慢慢去走,去体验,去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直到有一天,我们老了,回首往事时能欣然一笑,直到有一天,我们老了,回首往事时嘴角能流淌出几个小小的故事.不也无憾吗?
第五篇:《人生》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之《人生》
初读《人生》,作者开篇所引用的一段话让我印象颇深,“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这段话不仅可以作为这篇小说的一个注解,更为主要的是作者向我们传达了主题思想,即作为年轻人如何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
《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是一部关于农村青年知识分子道路选择的小说。以改革初期陕北高原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构成了它的时空背景。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然后再回到土地,这样的人生变化过程构成了故事的基本框架。以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的主要情节。体现了特殊历史时期农村知识分子人生选择的悲剧。
这篇小说主要描述了主人公高加林高中毕业后,未能考上大学,回到乡里当了一个民办教师。但是好景不长,他就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走后门”顶替了。无奈之下,失去工作的他只好每天和村里人一起劳作。正当他心灰意冷的时候,一直喜欢他的农村姑娘刘巧珍大胆的向他表达了爱慕之情,炽热的爱情又使他振作起来,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因为叔叔部队转业到地区工作,然他有了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县广播站工作。城市生活给了高加林大显身
手的机会,并让他与中学同学黄亚萍走到了一起。高加林陷入艰难的选择之中,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接受了黄亚萍的爱,并和刘巧珍分手。刘巧珍含泪接受,在绝望之中与一个她所不爱的农村青年结了婚。不久,组织上查明他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进城的,于是取消其公职,重又打发他回到农村。这时,即将迁居南方城市的黄亚萍也与他分手,高加林失去了一切,孑然一身回到农村。备受现实打击的他痛苦万分,在德顺老汉的劝解下,扑倒在家乡的黄土地上,流下了痛苦、悔恨的泪水。
高加林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在他身上既体现了现代青年那种不断向命运挑战,自信坚毅的品质,又同时具有辛勤、朴实的传统美德。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关心国际问题,爱好打篮球,并努力融入时代的潮流。他自尊自信,不像他的父亲那样忍气吞声、安守本分,而是有着更高的精神追求。但是他也存在极大的性格缺陷,在面对困难时,他灰心丧气、自暴自弃,通过折磨自己来逃避现实。在面对爱情时,他背弃了与刘巧珍纯真的爱情,而选择了的现实与他心中的理想总是相差极远,正是这样反差构成了他的复杂的性格特征,也造成了他和刘巧珍爱情的悲剧。不难看出,路遥对高加林这一形象既爱又责,既肯定又否定,这恰是作者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体现。极度忠实于生活、按照生活中的人物本来面目来刻画人物,同时又贯注着作者对人物的审美评价。这种写法往往比直接的攻击更有力度,更令人深思。
在小说《人生》中,刘巧珍是路遥成功塑造的又一典型形象。她身上几乎凝聚了传统女性的一切优秀特征,是作者心血之所聚。她敢于执着爱情,背离传统,她是农村里最为完美最 为神圣的代表。尽管没有文化,但她具备了一个农村人在那狭隘的天地里很难具备的一些品质。她是那样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她有着朴素的一视同仁的观念,她有着向往知识的强烈愿望,她有着炽烈奔放的爱情取向,她有着自强自立的精神,她有着承受一切的土壤般的厚度„„德顺老汉铮铮有声的话语是对她最诚挚的评价“巧珍,那可是一块金子啊!” 我们赞美巧珍的善良、热 情,纯洁的美好品质,但并不意味着肯定她的悲剧性格——把自己的全部的价值维系在爱情与婚姻这个狭小的圈子内。她始终都没有突破这种观念的束缚,她所有的梦想和追求,无非是找到一个幸福浪漫的爱情,这一是体现出她的坚强、坚韧,二是体现出她对生活,对土地,对自然,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他塑造刘巧珍这个人物,写人在 极其困难的景况下战胜苦难的“崇高而光彩的道德力量”,基源于他对现实 生活的道德忧虑,其目的就是要借“困难的时候”人们心灵的“高尚美好”,来“折射今天的现实生活”。
从内容上看,作者用平实而优美的语言讲述了城乡交叉地带青年人的爱情故事,形象生动且耐人寻味;从写作艺术上看,更有独特精彩之处。笔者认为最出色之处有两点:一是环境描写。作者在故事情节中巧妙地穿插环境描写,尤其是善于用环境来暗示情节发展,烘托气氛。例如,高加林因为不公平的原因而遭撤职时,作者描写了一个大暴雨即将来临的情形:“盛夏热闹纷繁的大地突然沉寂下来,连一
些最爱叫唤的虫子都悄无声息了,似乎处在一种急躁的等待中。”用暴雨将至的情形暗示主人公的心情:难过、愤恨。在主人公上城当了一位记者,满心欢喜开始新生活时,作者又恰当地插入环境描写:“西斜的阳光从大玻璃窗户射进来,洒在淡黄色的写字台上,一片明光灿烂。”用美丽的夕阳与主人公的心境形成完美和谐的对照,突出高加林对新生活的期待和对未来的希望。二是人物心理描写。作者在构思情节的过程中,巧妙而顺理成章地对人物内心活动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刻画出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作者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用了与众不同的方式,总是很直白地叙述“加林的父母在心里说”、“加林痛苦地想”、“巧珍内心里正像开水锅那样翻腾着”„„作者用直白的开场,引出一段人物内心活动,简明浅显,却合情合理,并不让人觉得突兀,反而令作者产生亲切感,拉近作品人物与读者的距离。
在现代文明进程中,城市生活对于农村知识青年构成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刺激。作者思考这一现象,既深入地开掘了生活中所饱含的富有诗意的美好内容,也尖锐地、毫不隐瞒地袒露了生活的丑恶与庸俗。通过对主人公高加林这一人物性格的全面塑造,向读者提出了一个深刻的话题,即如何在人生的道路上进行选择和思考。虽然那个时代的青年已是我们的父辈,但每一代青年都要面临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
作为在校大学生,我们也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有着太多的盲目和不成熟。在错综复杂、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又该如何坚守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这一问题耐人寻味、发人深思。一部《人生》看起来很简单,但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谛。路遥以朴实的笔调告诉我们,所有的好高骛远都好似过眼烟云,一切不以现实为基础的梦想都只是美好的幻想,唯有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学习和工作,唯有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才能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
《人生》是路遥而立之年一部奠基作,也是当代文学作品宝库中 一部具有开拓性的力作。《人生》的成就,首先在于塑造了高加林、刘 巧珍等很有光彩的农村青年形象,同时也在于通过这些形象的生动描 写,比较准确、深刻地反映了新时期农村生活的某些特定矛盾。《人生》 浓墨重笔的写出了加林与巧珍的爱情悲剧,加林与亚萍昙花一现的爱 情也同样具有悲剧意味,自然表现了强烈的感情倾向和道德评价,但 又没有仅限于此。作者不是单纯地从爱情道德角度来评判这场悲剧,而是着眼于社会生活中更深层的矛盾冲突,深刻地揭示了改革浪潮冲 击下城乡交叉地带有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道德观念的变化 以及深刻社会变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等等。这样,这就强化了作品的 现实主义深度,使其有可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诚然,作品没有替高 加林找到一个爱情归宿,对他未来的生活道路也没有为读者做出明确 的预测——作品没有能解决它所提出的问题。然而,它并不意味着这 是作品的缺点。作品能够深刻地反映出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特别是富 有时代特点的生活矛盾,无论是有答案还是没有答案,其作品都是有 很高认识价值的。《人生》的悲剧,不是简单的人物悲剧,而是映射着 80 年代初期 人们的人生现象。“高加林的理想和追求,具有当时青年的共同特征。但也有历史的惰性加给青年一代的负担,有十年浩劫加给
当时青年一 代的狂热、虚无的东西。这些都在高加林身上交织起来,因此,认为 作品回答的问题就是要不要改造,高加林的人生观是正确的还是错误 的,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所必须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