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步迈向滨海发展新时代

时间:2019-05-14 00:23: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阔步迈向滨海发展新时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阔步迈向滨海发展新时代》。

第一篇:阔步迈向滨海发展新时代

阔步迈向滨海发展新时代

发布日期:2011年12月12日 浏览次数:

259 文字【大 中 小】【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

【还原】

以大气魄大手笔谋划“滨海新区”

市第十次党代会将“滨海发展战略”纳入报告中,并赋予新内涵、新目标,这标志着滨海发展战略正式成为城市发展新战略。这一发展战略,启动了茂名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新动力,为处在发展关节点上的茂名指明了发展方向。

它以世界眼光重新审视和明确了茂名城市发展的未来路径,搭建起了茂名城市发展的全新坐标系。它将茂名推向了又一个极富前瞻意义的发展平台,站在这个平台上、在改革开放30多年这一宏大历史背景下,茂名将以大气魄、大手笔谋划“滨海新区”,迈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新时代。

滨海发展战略,开启茂名跨越发展新序幕

一个科学前瞻的发展战略,必将对一个城市的发展带来全新的发展动力。

滨海发展战略正是这样一个为茂名大发展、大跨越激发、积蓄和增加可持续增长动力的科学战略。它将“建深水大港、兴现代产业、造滨海新城”和“全域滨海”融为一体,具有非常强的前瞻性、科学性,彰显茂名发展特色,充分体现了市委新一届班子“谋万世”、“谋全局”的战略谋划。

从战略层面上看,“建大港”是以港促城、以港兴业的重要途径,有了“大港”,就能吸引更多的产业转移和外来投资,有利于推动“产业”、“新城”加快发展;“兴产业”则是“建大港”、“造新城”的重要支撑,“产业”不兴,“大港”、“新城”的发展将难以持久、后劲不足;“造新城”是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重要载体,不打造“新城”,“建大港”、“兴产业”就失去了战略平台。而“全域滨海”则在为“建大港、兴产业、造新城”提供强有力保障的同时,更是重要的推动力。可以说,“建深水大港、兴现代产业、造滨海新城”和“全域滨海”贯穿于滨海发展战略部署之中,它们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推动茂名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而“滨海发展”则是这一城市发展战略的关键词。它恰切地点明了这座城市在空间布局上对城市发展内在肌理和未来走向的深刻理解——充分依托环水东湾、博贺湾、吉达湾三大海湾丰富的滨海资源,构建滨海型城市。这是在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对茂名城市空间发展的一次全新布局。然而,它着眼的绝不仅仅是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的简单突破,它更是这座城市发展理念的重大突破,发展战略的重大突破,发展模式的重大突破。所以称其为“重大突破”的意义在于:这一战略着眼于茂名区域竞争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将茂名置于一个更大的空间发展背景下,一个更能凸显茂名自身发展优势、更能发挥城市主导辐射作用的背景下,致力于充分挖掘滨海资源的固有特质和后发优势,努力打造更具发展潜力、更具发展活力的滨海城市形态,使茂名拥有一个更为清晰、更可期待的战略定位和战略部署。

更要看到,作为城市的发展战略,在对城市空间进行科学布局,并着眼区域发展进行城市全新定位的同时,它改变的不仅仅是城市的空间格局,它更深刻地推动着这座城市产业布局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而为城市未来发展确立新的增长极,并且从根本上改变着城市的发展模式。一方面,城市布局的调整,茂名的二、三产业就会获得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将是茂名生产力的一次大解放;另一方面,全新的空间布局也内在地为相应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从产业发展模式的层面上来看,在新的空间战略布局下,茂名的产业发展与升级将获得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

概而言之,实施滨海发展战略的抉择和部署,从更为阔大的的视野审视、规划茂名的未来。而这样的视野、这样的理念,切中了茂名未来发展的“要点”,抓住了茂名转型发展的“命脉”。且更重要的是,它为茂名未来的城市发展开启了全新的可能。

风帆扬起,加快建设“茂名滨海新区”正当时

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外在发展环境和自身发展优势双重因素的作用,这也就是时常所说的“天时、地利、人和”。

实施滨海发展战略、建设茂名滨海新区的战略部署,是对当前国内外发展大势的正确把握和全面洞察而作出的科学决策,充分展现了“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完美契合。

首先,从经济发展规律上看,打造茂名滨海新区契合了当今世界城市发展趋势,顺应“天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重心沿海化是世界经济空间布局的主要特征。目前,全球约3/4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70%的人口都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左右的沿海地带。美国大西洋经济带城市化水平高达90%,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30%。日本濑户内海工业区聚集了纤维、造船、汽车、造纸、钢铁、石化等工业,是日本重要的工业带。澳大利亚东海岸经济带的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80%。天津滨海新区去年GDP总量一举超越上海浦东,突破5000亿元大关。对茂名来说,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转向滨海发展,更有利于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更有利于吸引外来资金,这是顺应“天时”打造茂名滨海新区的科学抉择。

其次,从外在发展环境上看,打造茂名滨海新区彰显了省委省政府给力茂名发展的最大政策支持,顺应“地利”。今年3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视察茂名时,开创性地提出:在保持原有行政区划不动的情况下,在茂名沿海地区(1668平方公里)统筹建设一个类似于天津滨海新区的茂名滨海新区。今年8月省政府常务会议正式批准筹建茂名滨海新区,标志着我们的滨海发展战略正式扬帆起航。这是省委、省政府助力茂名发展的最大政策支持,是茂名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重大战略机遇,这充分表明我市发展思路在全省发展战略层面上得到认可;同时,建设茂名滨海新区与国家将广东确立为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的大背景相一致,这也就意味着将来有条件在全国、全省发展战略部署上争取更多的政策扶持,这是我们利用“地利”打造茂名滨海新区的难得机遇。

第三,从自身发展态势上看,打造茂名滨海新区符合了全市人民对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迫切愿望,顺应“人和”。当前,茂名城市格局——四周被矿山、炼油厂等企业、铁路、密集的村庄、基本农田所包围,直接导致了我市近十年来城市规模扩张不快,二、三产业发展载体不足;同时,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现有中心城区的人口拥挤、交通拥挤等问题愈发突出,人居环境亟待改善,城市品位亟待提升。通过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来推动茂名加快发展和改善人居环境,已成为广大市民的思想共识和强烈愿望,这是顺应“人和”打造茂名滨海新区的最佳时机。

可以说,诸多优势叠加汇集和后续效应不断释放,必将支撑和助推茂名再创一个黄金发展期,必将支撑和助推滨海新区掀起一个建设新高潮。假以时日,滨海新区将成为展现茂名城市风貌特色的靓丽“窗口”和“名片”,成为广东、乃至全国沿海城市中一颗冉冉升起的后起之秀、璀璨明珠!

“十年磨一剑”,茂名实现美丽“蝶变”指日可待

很多事情,很多决策,只有放在历史的“长时段”中,放在一个更为阔大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中去考察、去衡量,它的时代意义、它的重要作用才能更为清晰地浮现出来。

熟悉茂名发展历史的人都清楚,这座城市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转型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市行政中心“东迁”,形成了一个新的发展城区,拓展了茂名主城的发展空间,形成了今日“河西河东”之“西工东贸”的城市空间新格局,并初步扭转了茂名“工矿城市”之形象。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的发展,行政中心“东迁”仍解决不了城市快速扩张的需要。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江泽民总书记视察茂名时提出“把茂名建成美丽的现代化的海滨城市”开始,“滨海梦想”就成为茂名城市发展过程中最为执着的追求。也从那时起,立足我市滨海资源,统筹考虑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和生产力布局调整,打造滨海城市的发展理念,始终是近20年来市委、市政府制定城市发展方略的一条主线。

特别是2007年时任市长的邓海光一到茂名就任,就着手思考、谋划滨海发展问题。在2008年的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中,邓海光投入大量精力,亲自牵头开展了“全面拉开城市发展框架,加快中心城区向东向南靠海发展”的专题调研,并创造性提出“突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以建设现代化宜居海滨城市为目标,在海滨片区建设新的城市中心区”的发展思路,更是为当前滨海发展战略之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今日茂名滨海新区之规划奠定了基本的发展框架。

总而言之,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时间跨度将近20年,几经周折、数度论证、多方争取,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不懈努力和省委汪洋书记的直接支持下,今年8月份筹建茂名滨海新区终于得到省政府常务会议正式批准,可谓是“十年磨一剑”,其中之艰辛、之曲折不言而喻。

目前,这个关涉到茂名城市未来经济、社会、生态等领域发展的重要战略,已经从战略酝酿、战略出台逐步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一系列部署加快推进,一系列项目次第展开,全市上下正形成一种齐心协力加快实施滨海发展战略、建设茂名滨海新区的热潮,一些规划设想正在变成触手可及的发展蓝图:

从虎视浩瀚南海的晏镜岭开始,沿着“绿色长城”——防风林带向西、向北蜿蜒而上,在220多公里长的海岸区域,现在人们熟悉的场景,将被更为瑰丽、更为精彩、更为壮观的图景所取代。一幅由新城、核心圈、海湾带和战略功能区组成的“一城两核三湾十区”的总体布局结构就此展开。

在那里,将矗立起新区建设与湿地保护、滨海景观塑造相结合,城市发展与港口、产业区建设相协调,总建成区面积达到110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40万人,最具活力、竞争力、吸引力,适宜创业发展、适宜生活居住的两大主城区。

在那里,你将看到集金融商贸、商务办公、文化体育、创意研发、高尚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型的中央商务区;你将看到围绕环水东湾、博贺湾、吉达湾三大海湾,将出现以水系、绿化、道路等生态廊道为骨架,以沿岸红树林湿地公园、第一滩、浪漫海岸、放鸡岛等景点为依托,构建而成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具有滨海风光的靓丽旅游风景湾。

此外,区域内将按照多组团、紧凑式、疏密相间、彰显特色的规划理念进行布局,中央政务区、博贺新港区、国际产业合作区、产业转移示范区、物流会展区、临港产业商务运营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商贸居住区等各具特色鲜明的战略功能区分布期间,构成茂名滨海新区的主要骨架、脉络……

这一个个组团、一个个区域,共同编织出极富魅力、更具活力的全新的经济岸线、生活岸线和生态岸线。220多公里长的海岸区域将呈现出以组团发展、圈层辐射、生态相间为空间结构的现代化、生态化、花园式的环湾城市发展组群。

放眼四望,这将是一条前景广阔的“黄金岸线”,这将是一座以人为本的“滨海新城”,这将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活力之区”,一个滨海大茂名已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蓄势而发,阔步迈向滨海发展新时代 城与海的融合必将产生出无限生机与活力。

纵观世界城市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依海而立、以港兴城的滨海城市比比皆是。

从上世纪50年代的伦敦、阿姆斯特丹、汉堡、纽约,到60年代起的东京、大阪、汉城、新加坡、香港,从80、90年代国内的深圳、上海、厦门,再到新世纪之交的青岛、大连、天津,都是依托港口、滨海作为城市发展的重心,并迅速发展起来,堪称城市发展的成功典范,成为世界滨海城市发展效仿的榜样。

茂名有着220多公里长的黄金海岸线,有着媲美深圳湾、渤海湾、杭州湾的三大港湾,有着可大规模建设的滩涂和丘陵地带,有着一百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详述的“可容巨船”的“深水大港”,是一块有待开发、潜力巨大的“处女地”,这是“上苍”赐给茂名人民的一块“风水宝地”,是发展滨海城市的“绝佳资源”。

如今,承续10多年来城市“滨海梦想”的发展之路,茂名已经吹响了“实施滨海发展战略、构建现代产业和城市发展新格局”的号角。

目前,我市已成立了广东茂名滨海新区筹备工作机构,各项前期工作已紧锣密鼓开展。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编制的《广东省茂名滨海新区发展总体规划》,即将由省政府批准实施;12月5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茂名滨海新区建设工作方案》。

走进整个滨海新区,以交通为核心的基础设施骨架正在形成支撑。博贺新港区、七迳片区、高地片区、旦场片区基础设施和启动项目正在加紧规划建设,市民大道正式通车,市一中新校区已投入使用,新港大道、海洋大道、环城东路、会展中心已动工建设,博贺新港区物流通用码头、粤电10万吨煤码头工程加快推进,处处呈现出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展现了令人振奋的“滨海速度”。

而作为滨海新区,正日益彰显强大的吸聚效应。碧桂园集团、美国AP公司、广化集团、越秀集团、联塑集团、中国港湾等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年初与中央企业签约的总投资1200多亿元的11个大项目,布点也都在滨海新区。作为新区建设的主战场,电白县举行“电白向前进”主题招商活动,成功签约63个项目,总投资额超过100亿元。而环水东湾西岸高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一个高尚住宅区初现雏形。

所有这些,才刚刚开始,在“实施滨海发展战略,建设茂名滨海新区”这阕城市发展的宏大交响中,这仅仅是一个激越的序曲……

可以预见,随着“十大战略性工程”的全面推进,随着发展模式的转型,随着产业布局的优化、结构的升级,围绕环水东湾、博贺湾、吉达湾三大港湾的三大核心发展圈,将焕发出巨大的发展潜能,成为茂名这座城市最具区位价值和发展活力的地区,将以远超全市平均发展速度的节奏强势崛起,并以不可阻挡的发展态势日长夜大。

展望未来,在这样一种洋溢科学发展内涵的战略谋划下,在这样一种关涉城市竞争力塑造的科学构造下,不久的将来,在浩瀚的南海之滨将崛起于一座美丽的现代化滨海新城,茂名必将以滨海城市的全新形象屹立在南粤大地上!

这一天,我们相信并不遥远

第二篇:2018阔步迈向新时代 展现人大新作为——人大代表发言摘登

2018阔步迈向新时代 展现人大新作为——人大代表发言摘登

市人大代表刘爱平:襄阳文化旅游产业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建议政府牵头,结合新一轮“创文”工作,深入调查研究,谋划发展措施,提升旅游产业占比。同时,加大文化品牌和精品线路打造,大力进行推介宣传,加大财政资金倾斜力度。建议旅游部门牵头,把襄阳旅游“一卡通”进一步做细做精,力争把唐城等一些门票较高的景区纳入“一卡通”后采取单次旅游门票半价收费,学生和60岁以上老人凭证只收取少许费用,让襄阳的景点聚集人气。

市人大代表曹国斌:目前襄阳的工业创新不足。汽车行业要拓宽创新渠道,真正实现“脱胎换骨”。军民融合不仅要靠项目,还要靠产品创新支撑,经得起市场检验的产品才是好产品,要用好的产品让企业迸发内生动力。

市人大代表朱志雄:建议加大对“中国有机谷”南漳核心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建立基金增加投入、整合政策保障投入、统筹资金壮大投入、创新管理引导投入。此外,加快襄宜南一体化建设进度,报告中提到2018年建设襄南高速公路,希望加快建设进程,将南漳“高铁小镇”建设纳入特色小镇建设规划中,并在政策方面给予支持。

市人大代表李睿:建议抓好汉江水环境保护、古城墙保护、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等地方性法规的贯彻实施,推进法治襄阳建设;结合襄阳实际,制定出台吸引留住人才的办法和政策,如解决户籍、购房优惠等;把棚户区改造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依法依规进行规划建设。

市人大代表白继平:建议一是着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服务实体经济;助力项目建设,积极培育品牌企业;搭建服务平台,提升服务水平。二是着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提升民营企业的活力。三是加大政策落地的督办检查力度,增强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引领作用;尽快成立非公经济投资中心,充分发挥资金保障作用。

市人大代表王兵:建议一是在实施《襄阳市汉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的同时,针对沿汉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实际,研究提出正面、负面清单,精准推进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二是企业自主实施节能减排后,排污指标有剩余的,可准许扩能增效;三是对符合产业规划的新入驻企业,排污达到国家环保标准后,应予以审批立项,使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实现共促共赢。市人大代表杨丽、方军等: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加剧,农村养老问题日趋严峻,当前农村福利院宿舍、配套基础设施以及服务机构建设,已不能满足养老发展的需要。建议一是对农村福利院逐步进行改扩建,让五保户有一个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二是抓好《湖北省农村五保供养条例》落实,加强农村福利院工作人员力量配备;三是适当提高农村福利院工作人员工资待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解决公益性岗位等措施,确保农村福利院的管理服务工作有人干,工作人员服务热情周到,真正让五保老人在农村福利院颐养天年。

市人大代表郭自友、潘文杰:建议一是健全特色产业园区运行机制,进一步明确特色产业园隶属关系、园区级别、职能职责,做实特色产业园区组织架构;二是强化特色产业园区区域化发展,建立特色园区品牌化发展战略,实行排它性政策措施,引导特色产业区域化、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三是支持特色产业园区配套建设,充分发挥汉江产业基金在资本市场的引导作用,大力支持特色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以及综合服务、商贸物流等配套设施建设;四是加大对公共服务平台和特色产业链条上节点性项目的政策倾斜和支持力度,如食品产业集中供热(热电联产)项目、水晶产业熔炼项目等,提升特色产业配套能力,增强发展活力。

第三篇: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大家好!我今天报告的题目是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拟从四个方面来解读个人对“十八大”报告的认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

一是中国特色,世界风范。二是绿韵红脉,认识生态。

三是五位一体,建设生态。四是小康大智,和谐生态。

一、中国特色,世界风范

1.十八大报告的特色可用四个字来概括:民、生、和、信

听了锦涛主席的“十八大”报告,特别激动和振奋,我觉得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报告的特色:一是“民”,民生、民主、民心的“民”;二是“生”,生态、生产、生活的“生”;三是“和”,和政、和谐、和平的“和”;四是“信”,信心、信念、信实的“信”,报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科学发展的信心,以及对生态文明的信实。

2.十八大报告的“生态文明”靓点

“十八大”报告中有29次提到生态,12次提到生态文明(十七大报告分别只有12处和两处),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并提出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目标。

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总依据、“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社会现代化、民族大复兴”的总任务,以及“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体现了开拓、适应、反馈、整合的生态控制论机制。从十六大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到十七大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到十八大把生态文明深深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去的“五位一体”,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升华,复合生态系统的整合,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化。其中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建设也不是平行的,生态文明是神态,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是形态,前者是纲,后者是常,需要将神融入形,纲贯穿常,合纵连横、潜移默化。锦涛主席在7.23讲话中特别提出了要深深融入和全面贯穿我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十八大”报告特别勾出了推进新兴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蓝图。指出我们要改革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和机制,实现城乡要素的平等交换,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与城乡关系,农田、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生态现代化建设必须在工业化主导下去系统推进。“十八大”报告把生态的内涵从过去只注意生物生态、污染生态上升到科学前沿的人类生态、社会生态,上升到生产关系、消费行为、体制机制、上层建筑和思想意识的高度,上升到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穿针引线、合纵连横的高度。

报告运用生态的、系统的、文化的视野和方法,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发展循环经济产业、保育区域生态环境、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四方面部署生态建设方略,体现了“环境为体,经济为用、生态为纲、文化为常”的整体论思想。

报告提出了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功能上解决环境问题,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体现了竞生、自生、共生、再生的生态控制论思想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育方略。

报告首次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以及“美好世界”、“美好未来”的生态建设目标, 体现中国人民的生活已从基本物质需求,走向精神生活和生态真善美的追求,彰显了中国人类生态的进步和对建设富强、健康、文明美好未来的强烈愿望。

报告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大目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产业生态建设目标、人民民主不断扩大的政治生态建设目标,文化实力显著增强的文化生态建设目标,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社会生态建设目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自然生态建设目标。

报告特别强调了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深深融入和全面贯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报告还首次提出了全球生态安全,有八处提到全球问题,体现了中国以世界安全为己任的大国风范。当今世界,人类面临以气候变化、经济振荡和社会冲突为标志的全球生态安全问题;以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胁迫为特征的区域生态服务问题;以及以环境病加剧、适应力降低、人口超集聚为诱因的人群生态健康问题等三大生态风险。“大敌”当前,传统农耕文明封闭保守、无能为力,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工业文明更是回天无术、望洋兴叹。市场经济依靠竞生,社会主义强调共生,小农经济依赖再生,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自生。但任何单一的运行机制都解决不了复杂的人类生态问题,唯有四生合一、合纵连横、绿韵红脉、潜移默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风景这边独好,才能“把生态文明建设深深融入和全面贯穿于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才有希望挑起全球生态安全的大梁。

但要真正把生态文明“深深融入” 和“全面贯穿”到四大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中去,我们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全党全民都来融贯生态文明、锐意绿色发展、凝炼中国特色、推进小康建设。

二、绿韵红脉 认识生态

1.绿韵红脉 相反相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中华民族正从农业经济走向工业经济,田园社会走向城市社会,神本文化走向人本文化,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是我们现在的这种经济,这种社会,这种文化还不是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我们需要从粗放型链式经济走向生态循环型经济,拥堵型城市社会走向生态统筹型社会,征服型物态文化走向和谐型生态文化。现在全社会都在讲生态。什么是生态?有人认为生态就是生物,有人说生态就是天蓝、地绿、水清,还有的说生态就是人,应该说都不准确。历史上,生态学的传统定义是生物和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问。随着最近这半个多世纪人类对地球,对环境开发规模和速度的增大,生态学研究对象逐渐从生物向人渗透,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已经不能忽视了,人不再只是生态系统的外部影响因子,而是事关人类命运、影响每个人、每个家庭、单位、每座城镇、村庄、每个地区、部门的主要生态组分。我们不光要考虑生态系统本身,还要考虑与其上层母系统和下层子系统的时、空、量、构、序耦合关系。

生态文明的生态,实际上是人的生态。是“绿韵”与“红脉”之间的关联。“绿韵”是光合作用赋予的生命力。植物大都是绿色的,自然的本色是绿,生命的活力表现在绿,人们都喜欢绿,人类活动的基础就是绿。还有“红”,人和高级动物的血液都是红的,人类社会能源开发利用的作功过程和热耗散表现出的是红色,它是生命的血脉,社会的基色。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化石能源,导致全球环境变化、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在遥感图上呈现一片红色。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都是绿韵与红脉关系没有协调好的缘故。我们要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绿色景观,运筹绿色社会,传承绿色文化,需要绿韵红脉整合的方法学。

2.生态的四种内涵

生态有耦合关系、整合学问、和谐状态和进化过程四种内涵: 一是包括人在内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命个体和整体之间,以及子系统和母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我们大家谈的生态不是生态学,而是一种关系,是生命,特别是人的生存发展、繁衍、进化所依存的各种必要条件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是包括人在内的生物和环境之间有机整合性的学问。首先它是人类认识环境,改造环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或自然哲学。在座很多听众都是理学博士,英文中理学博士就是哲学博士。你学习自然科学,不懂哲学,不懂生态学,就不能成为一个博士,所以我们的理学博士叫做哲学博士。生态学还是包括人在内的生物和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系统科学,是人类塑造环境、模拟自然的一门工程技术,也是我们养心悦目、陶冶情操的一门自然美学。以前在学校里我们受的教育是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但没有教我们怎样品味自然,享受自然,这也需要正确的方法论,就是生态美学的指导,我们说生态既是哲学,也是科学,也是工程,也是美学;

三是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与环境关系良性循环的和谐状态。实际上从刚才的定义,生态既然是一种关系,它就是中性的,不好也不坏,但人们经常把“生态关系和谐的”,“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定语简称为生态,如生态城市、生态旅游、生态建筑、生态卫生等, 是约定俗成后被社会所公认的用语,表示人和环境在时空演替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自然文脉、肌理、组织和秩序;

四是生命-环境系统一种定向的进化过程,生态系统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定向演化过程,物质流通量越来越低,信息反馈越来越畅通,有高的自组织能力,功能性有机发育等等,是一种定向的有机进化过程。

3.生态文明的作用机理

生态学有很多规律,将其用于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发展,其最基本的原理有四条,可以用拓、适、馈、整四个字来概括:

一是“拓”,开拓的拓,每一种生物,每一个生命有机体都有其内秉增长率,都能千方百计拓展生态位,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更适宜的环境,为其生存、发展、繁衍和安全服务;

二是“适”,适应的适,具有强的顺应环境变化的生存发展机制和变异能力,既能不失时机地抓住一切发展机会,高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又能根据环境变化,通过多样化和灵活的结构调整和功能转型调整自己的生态位,创造有利其发展的生存环境;

三是“馈”,反馈的馈,包括物质循环和信息反馈,物质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最后回到大自然中去,使世间一切资源都能物尽其用、一切生物都能占据一定的生态位;任何生物的行为通过生态链网形成信息链,层级传递,最后反馈到它本身,进一步促进或者抑制其行为,实现一种螺旋式的系统进化;

四是“整”,整合的整,生命-环境系统遵循特有的整合机制和进化规律,具有自组织、自适应、自调节的协同进化功能,能扭转传统发展中条块分割、学科分离、技术单干、行为割据的还原论趋势,实现景观整合性、代谢闭合性、反馈灵敏性、技术交叉性、体制综合性和时空连续性;营建一种多样性高、适应性强、生命力活、能自我调节的生态关系。三、五位一体,建设生态

生态文明建设是“十八大”提出的核心理念之一,要求全党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经济、环境、文化建设中去,五位一体建设生态。

1.环境为体,经济为用,生态为纲,文化为常

传统生态学强调回归自然、保护自然,但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在了解自然规律以后,可以顺应自然规律、调节生态关系、培育生命活力、建设生态环境,使人能得到更好的生态服务的这就是 “十八大”提出的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深深融入和全面贯穿到人的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建设中去,实现人和自然的协调、持续发展的五位一体战略的精髓。生态文明的这种“融”和“贯”将自生、竞生、共生、再生的生态规律与开拓、适应、反馈、整合的创新精神根植于新型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之中,推进生产高效循环、生活幸福低碳、生态绿色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2.人类社会是一类复合生态系统

人类社会的任何一个城市,一个农村,一个工厂,一个农场都是一类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经济活动,还有社会管理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首先,人类社会是以环境为体的,环境有五大生态因素:水、土、气、生、矿,水是水资源,水环境、土是土壤、土地,气包括气候资源、空气以及能源在使用过程中的热耗散导致的气候变化,大气运动等等。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等,矿就是人类从地球表层开发出来的大量冶金、化工建材等原材料,有宏量和微量元素,进入人类消费系统,为人所利用,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五个基本生态因子。

不过人不光是一种高级动物,他还有主观能动性和超级智慧,有生产、消费、流通、还原、调控能力,善于把地球上资源和环境利用起来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服务,这就叫“经济为用”。

人类社会是以人的知识、体制、文化为主导来调控自然生态系统,通过长期人与环境磨合的文化演变,积累经验和智慧,从中获取资源,改变环境,调节生态,由低级走向高级,由必然走向自然。自由的发展加必然的约束成为生态文明的“自然”,我们叫它“文化为常”。自然支撑子系统、经济代谢子系统和社会调控子系统这三个子系统内部以及各子系统之间在时间、空间、数量、结构、序理方面的相生相克、相反相成关系,组成了我们任何一个城市、社区或者一个工厂、农场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要管理、研究、贯穿和改造这些关系,实现绿韵红脉高效和谐的耦合。

3.五位一体的融入和贯穿

把生态文明融入和贯穿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建设,需要一定的切入点。

传统工业文明形成的产业基本上是链式产业,一个企业只要能从自然生态系统中获得资源,经过加工变成产品,排出废弃物、实现了利润,其生产过程就完成了。在这种产业生态关系中,每一个企业都设法获取最大的利润而不管资源的耗竭和环境的污染。但资源是有限的,环境容量也是有限的,结果是传统工业文明导致了很大的负面生态影响,特别是前面提及的三大生态危机。未来的生态文明要把传统的资源耗竭型工业变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新兴生态产业。这就要求我们从过程上、结构上、功能上去改变产业生态关系,促进增长方式的改变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十八大”提出的进一步推动经济改革,结构的改革和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用到生态学基本原理,比如说纵向闭合、横向联合、区域耦合、功能复合、软硬结合、人文亲和等等方法,有兴趣的听众可以参考产业生态的相关文献了解具体方法。

比如说未来的产业结构,不再是农业就是农业,工业就是工业,服务业就是服务业,而是第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耦合。产业活动有两大链条,一是生物质产业链,二是矿物质产业链。生物质通过太阳能的光和作用,动物的转化作用以及人的加工、物流和消费,最终变成废弃物回到自然生态系统中去。这个过程中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有的变成废弃物污染环境、环境影响比较大。产业生态文明就是要把种植业、加工业、物流业一直到最后的消费和废弃物再生以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闭合成一个生命周期全过程,进行统一规划、设计、经营和管理,使其生态经济效率最大化,生态足迹影响最小化。

举一个例子,当前,农村和区域水体的面源污染严重,农作物的食品安全也堪忧,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排放了大量的磷、氮,如化肥农药的过量或不适宜的使用和垃圾污水的不适宜的管理。农民不知道哪些是合适的化肥和农药,以及施肥的阈限,而另一方面农村传统的秸秆、粪便、有机生活垃圾都没有充分用上,而化肥厂、农药厂生产的大量化肥和农药又堆在仓库卖不掉。

未来的农田保健产业,将把化肥厂、农药厂和农民、农田、农业、农村结合成一个复合生态经营体,农民可以把土地在联合体里入股,享受土地资产产生的效益,同时可以当农业工人拿取工资。由规模化龙头企业管理大面积的农田,测土施肥、对症下药、把垃圾、秸秆与适量无机肥结合制成有机无机复合肥料或纯有机肥,使环境尽可能被少污染,农民不再愁打药、施肥问题了,化肥厂也不愁肥料的销路了,这样一来,农业效益提高了,环境也好管理了。这就是通过以工带农、以城带乡、以公司带农户、以生产带生态,实现三产合一、合纵连横,真正把生态文明融入和贯穿到农业生产建设中去。

举一个例子,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有一个可持续发展顾问委员会,其主席叫安德森,曾是一个大企业家,生产和经销地毯。90年代初,他的地毯生意濒临破产。申请破产前,他进行了社会调研,发现之所以地毯压在仓库里卖不出去,是因为僵化的产业体制缺乏创新性,用户不喜欢地毯花色的时候,还继续生产同样的花色。特别是大的展览中心和商场,地毯脏了很难洗,坏了很难换。他发现传统企业以产品为目标的经营理念错了,顾客要的是服务,不是要的地毯本身,就把卖地毯改为租地毯,用户需要什么花色就生产什么花色,脏了企业会定期上门清洗,坏了负责更换,但只更换容易受损部分,这在出厂时就量身定制了易损部分,换回来后循环再生再用回去。这样一来,租赁业务大大增加,最后不仅没有解雇员工,还增加了大量搞研究与开发、服务与培训的智力和体力劳动员工,增加了就业机会。由此他悟出一个道理:工厂不只是生产产品,更主要的是围绕产品提供社会服务,以及相关的软件、标准、技术、文化和人才。未来的生态产业,其经营目标应是产品、服务和文化三位一体,且后两项将逐渐代替产品成为企业的主导产出。

今年北京的7.21雨洪灾害,来了一场不是特大的雨洪,由于排水不畅,很多地方被淹,有77条生命丧失了。究其原因,是市政基础设施的生态整合不够,生态基础设施不健全,特别是涵养、缓冲雨洪和净化雨污的湿地大面积消失。城市是文化的积淀,要经过长期天灾人祸的生态磨合才能形成可持续的生态文明。经历了600多年风雨考验的北海团城和紫禁城地下集雨排水系统就是生态基础设施的案例。城市建设,楼很高,路很宽,车很多、街很亮、公园很绿只是形态建设,城市内在的生态品质、生态健康和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才是深层次的神态建设。当今中国,许多快速城市化地区湿地、耕地、生态服务用地被大量占用,地表被柏油水泥硬化,水回不到地下去,热岛效应强烈,城市的氮磷等营养物流失到郊区水体去,导致大面积的水华。这些都是湿地肾功能衰竭,绿地肺功能退化,地表皮呼吸功能失调(硬化屋顶灰化),肠胃消化不良(污染物排放口循环再生能力弱)、血脉经络不畅(摊大饼格局、交通拥堵)造成的。

把生态文明结合到城市生态建设中去,就要嵌入生态学的循环再生机制。传统市政基础设施,只能将垃圾清运到郊外,污水排放到区域水体就行了。以生态为纲的环境保护,需要形神合一、标本兼治,把末端污染防治、企业清洁生产、产业生态园区、政区生态管理、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多途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又如城市生活垃圾问题,当今这个,可以说还没有哪一个城市完全解决了生活垃圾问题。垃圾处理的途径有堆肥、填埋、焚烧,有政府、企业、社区居民的责任,但是光靠政府,光靠企业,光靠老百姓分类,或者光是焚烧,光是填埋,光是堆肥都解决不了问题。要开展适应性生态管理,比如说垃圾分类管理,多数居民现在还没有具备那样的生态意识,每家每户都自觉分类。这种情况下,只得请拾荒民工先简单分类,把生活垃圾分成干垃圾和湿垃圾,将湿垃圾中的塑料袋捡出来把水压掉后,进入社区堆肥池,或者家中备一个堆肥桶,24小时左右基本上变成肥料,让物业拿走。这样处理以后,垃圾减量化可达到60%左右。从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产业化、社会化,把这些结合起来,利用生态学的原理,可以综合社会、经济和环境管理的方法来解决生活垃圾问题。

再举一个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例子。传统城市道路绿化,其中央绿带一般高于路面,雨水经常把绿地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冲到路面,连同屋顶及其它硬化地表的径流一起通过下水道被冲到郊区水体中,相当于雨水给城市洗了澡后把脏垢都排到郊区去了。新型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将绿地下沉至低于路面,让路面的污水流到低洼绿带的土壤中,通过土壤生态工程的过滤后,变成干净的水回到地下,多余的渗滤过的干净水通过溢流管排到郊区水体,既大大减少了郊区污染的负荷,还能给城市绿地补充营养物,一举多得。

还有社会上讨论很多的“生态补偿”,现在的生态补偿,基本上是上下游之间,地区之间围绕生态损益的异地经济补偿。这里另外一种就地生态补偿却值得提倡。如一个楼盘占用农田或湿地开发了一批建设用地,原有的水文循环、气候调节、土壤生物质生产力、污染净化等生态服务功能降低了,增加了热岛效应和对外排污。大家在建筑密集小区感觉比在森林里要烦躁,就是生态服务功能退化的缘故。你占用了生态服务功能就要就地补偿,通过屋顶绿化、地表软化、下沉式绿地等措施进行生态修复。比如德国有关法规规定,每个家庭或社区的雨水只能渗到自家或本社区的土壤里,不能外流。如果我们每个社区都能把生态占用变成就地生态补偿,使每一块建设用地所丧失的生态服务功都能得到恢复,城市就会比今天更美好,这就是城市建设中的生态文明。

当今城市大多数新建楼盘都有物业管理,使小区秩序井井有条。但城市生态资产以及生态服务功能,特别是湿地是否被人占用、生态服务功能是否受损,基本没人监测、审计和管理。应该运用市场机制孵化生态物业管理产业,负责生态资产变化动态的常规监测、定期审计和综合管理,由所有新老用地单位按其对生态资产占用的程度上缴一定额度的生态物业管理费来支持该产业的发展。把生态学原理应用到资源管理中去,这是“五位一体”要做的事情,也是向传统问题导向型环境管理方法的挑战。

城市化需要建设用地,而18亿亩耕地的红线又不能动,所以耕地和建设用地的矛盾很尖锐。有的地方干脆就把湿地占用了,湿地既不是耕地,也没有非常严格的立法在那里保护着它。据不完全统计,解放60多年来,我国城市80%湿地丧失了。湿地是城市的肾,其功能丧失后,城市生态品质和生态服务功能就会降低。土地有生物质生产功能,建设用地功能,城乡居民生态服务功能,以及保障农民基本生产资料的社会稳定四大功能。土地功能审计结果,虽然你占用了耕地,但如果通过认真的就地生态补偿,仍能保持土地原有的生物质生产能力,而且空气净化,污染物降解、气候调节、水文循环等各类生态服务功能都能强化,则城市建设用地、耕地和生态服务用地的矛盾即可迎刃而解。

四、大智小康,文明生态

1.人类文明形态的生态演变

未来社会是一种智慧型社会,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人均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都要翻一番。

原始文明以采摘狩猎为特征,以发明用火和金属工具为标志,是一种自生式的社会形态;农业文明以种植养殖为特征,以发明灌溉和施肥育种为标志,是一种再生式的社会形态;工业文明以市场经济为特征,以大规模使用化石能源和机械化工产品为标志,是一种竞生式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以社会公平与生态和谐为理想,以社会公德和行政管理为手段,是一种共生式的社会形态。但是,以上任何一种单一的机制都不是可持续的,生态文明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以知识经济和生态技术为标志,集自生、共生、再生、竞生功能为一体的高级社会形态。其核心就是要把四个机制深深融入和全面贯穿到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建设中去。

2.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工业文明在推进物质生活的进步,认知能力的发展,资源的开发等能力强化了,但是从太阳能到化石能,从生物质链到矿物质链,从自生的人到寄生的人,社会的生态风险在增加,人群的适应能力在退化。

生态文明的文,指人(包括个体人与群体人)与环境(包括自然、经济与社会环境)关系的纹理、脉络或规律,是一种时间、空间的生态关联。日加月是明,指从暗向亮,愚昧向睿智的开化、教化和进化过程。生态文明就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在自然、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生态文明建设包括经济建设中生产和消费的物态文明、政治建设中组织和管理的体制文明、文化建设中知识和智慧的认知文明、以及社会建设中道德和精神的心态文明,把这四个文明抓好,就把生态文明贯穿到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建设中去了。如体制文明建设,要实现从十六大提出的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社会与经济统筹、人与自然统筹、对内与对外统筹等五个统筹,以及十七大补充提出的中央和地方、个人与集体、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四类关系的协调。这九个统筹关系如果协调好了,体制条块分割、决策就事论事,管理还原论主导等不文明行为就能有所改善。

物态文明包括物质生产、流通、消费、还原、管理的生产文明和消费文明,特别是消费文明。针对当今社会一些不健康的消费文化,物态文明将推进社会上以金钱为中心的富裕生活向以健康为中心的和谐生活转变,以数量多多为目标的占有型消费向以功效优化为目标的适宜型消费转变,以外显为中心的摩登消费向以内需为中心的科学消费转变,以利己为中心的物理型关爱向以爱它为中心的生态型关爱转变。

我们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往往把关注的重点放在改善物质生活、遵循市场经济的竞生和自生机制上,而生态学的共生与再生观相对薄弱,利他、爱他之心还有待进一步培育。必须大力提倡心态文明,让雷锋精神返回社会。心态文明是人对待和处理其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关系的精神境界,包括温饱、功利、道德、信仰和天地境界。要在这些方面要多多进行正面的引导和社会的关注。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态文明内涵

十八大报告重申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内涵。我认为前八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彰显的是一种物态文明,“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是体制文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心态文明,分别处理人和周围物、事、人的生态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生态文明从客观世界的四生要求出发提高人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过来又必将推进全社会生态文明的水平。

4.把生态文明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融合2020年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生态文明走向是什么呢?从生态学视野预测,其经济过程将从物质生产主导型的物态产业向智能服务主导型的生态产业转型;空间格局将从大中城市集聚型向适度分散城乡一体新型城镇转型;生产工具从主要靠设备和技术向主要靠知识和智慧转型;生活导向将从物质财富存量型向健康幸福进化型转型;管理模式从树状自上而下管理型向网络合纵联横反馈型管理转型;社会诉求并将从公平性向和谐型转型。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小康社会转型,各类社会矛盾很多,大多由不公平性引起的。其实,任何一个生态系统总有不公平的地方,比如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是不公平的但却是和谐的,生态学追求的是和谐不是绝对公平。市场经济通过差异激励人们的创造力,实现新的增长,绝对公平和绝对均衡是不可行的,但差异过大必然会破坏和谐,所以我们要追求社会的和谐,降低宏观尺度的不公平,实现生态文明的大同小异、大智小康。

未来小康社会的测度指标不再只是GDP的总量和增量,还包括自然生态的健康,水、土、气、生、矿生态因子和生态过程的健康状态和生态资产的积累,还包括了生态服务,生态品质,生态足迹和生态安全等。社会生态的发展包括健康品质、文化素质、殷实程度以及平均期望寿命等。

我国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将实现两个目标,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是建成富强、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里面都需要生态文明的渗入。作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二的强国,我们和一些后工业化国家的最大差距就是生态文明的差距。我们坚信在十八大精神鼓舞下,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之年,国民生态文明素质能有一个很大的进步。

5.小结:生生不息 一以贯之

今天的讲座就到这儿。总结一下,我讲了“生态”的内涵,生态的生是开拓竞生,整合共生,循环再生和适应自生;态是物态和谐,事态祥和,心态平和,智态悟和,这里的悟是人们的智慧思考。生态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物竞天择,道法自然,事共人为,心和文化”。

学习、实践“十八大”精神,我们一定要“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把生态文明深深融入和全面贯穿到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建设中去,实现以下四个“一”:

一是道法自然、绿韵红脉、天人合一的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二是生产高效、生活适宜、生态美丽三生融一的一:发展是硬道理,包括经济、环境和人的综合发展;

三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归一的一:城乡一体化;

四是合纵连横、潜移默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一:一以贯之地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谢谢大家!

第四篇:新时代 新气象 林业迈向新征程

新时代

新气象

林业迈向新征程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新目标、擘画了新征程、作出了新部署,赋予了林业新的使命。毕节作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更应该牢牢把握历史机遇,乘势而上开创毕节试验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征程。

回顾过去,毕节紧紧围绕“生态建设”这一主题,开启了试验区治山治水、治穷治愚探索实践的新征程,森林面积从试验区成立之初的601.8万亩增加到2017年的2127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4.9%增长到52.8%,森林蓄积量从872万立方米增加到4798万立方米,实现了森林资源的三个同步增长;水土流失面积从16830平方公里减少到11544.2平方公里;累计治理石漠化面积1362.17平方公里,“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普遍贫困到基本小康、生态环境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的跨越”。

面向未来,我们要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继续加快推进国土绿化;牢固树立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坚决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大力弘扬试验区精神,全面加快生态建设,着力深化林业改革,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扎实推进林业现代化,充分发挥林业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绿色支撑作用,积蓄新能量,明确新方向,谱写林业生态建设新篇章!

生态环境更加改善。坚持以主干道路两侧、城镇园区周边、景区景点周围、重要水源河流等区域为重点,以城乡通道、路网为轴线,统筹推进荒山造林、天然林保护、低效(质)林改造、石漠化治理、森林抚育、绿色通道建设等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强化措施、以点带面、整体推进,补齐森林资源短板,着力增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

产业发展更加壮大。坚持把退耕还林与扶贫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创新林业发展方式,积极鼓励、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大户等多种社会主体参与林业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经济林、林药、林菌、森林康养和景观利用,积极推进油茶、核桃等木本粮油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林木种苗、花卉培育,大力培育大径级和珍贵树种用材林,做大做强森林等自然生态旅游。努力构建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林业产业体系。

资源保护更加严格。严格执行森林防火层级责任管理,用好森林保护“六个严禁”执法利剑,严守林业生态红线,实行分类管理,统筹抓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和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扩大护林员等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织密森林管护网络,着力构建生态基础稳固、生态内涵丰富、生态容量逐步提升的林业生态体系。

林业改革更加深入。深入推进“国家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建设,推进集体林地三权分置,引导农户合法有序流转林地经营权、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大力发展家庭林场、股份合作林场,积极发展林地林木股份合作社、林业专业合作社,完善企业联林带户机制,确保林农分享更多增值收益;完善森林保险制度,降低林业经营风险,争取在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财政扶持制度等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有突破、有创新。通过机制的完善,有力破解林业发展热点、难点、痛点问题。

第五篇: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学习十九大体会

昂首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习近平同志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他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5年。5年,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5年,推动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5年持续发力,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坚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全党上下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初心和使命,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持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经济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达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2,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重大项目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创新”成为热词,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令世人瞩目。坚定不移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突出教育优先发展地位,义务教育逐步实现均衡;就业状况持续改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一大批惠民政策措施落实落地,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为祖国点赞,以身为中国人而自豪,已成为引领社会潮流的新风尚。

5年革故鼎新,全面深化改革纵深推进。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有效方式,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着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增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谋划实施了一批群众最期盼、发展最急需的重大改革举措,努力在加强最优制度供给、营造最佳营商环境、释放最大改革红利上做到“更进一步、更快一步”,以“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和气魄,开创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局面。

5年依法治理,法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显著增强了我们党运用法律手段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始终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领导,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把法治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来考虑、谋划和推进,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战略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开创法治中国建设新局面。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相互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进一步解放和增强了社会活力,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确保了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5年全面从严,管党治党走向严紧硬。“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砥砺奋进的五年,既是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5年,也是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新突破、迈向新境界的5年。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从“老虎苍蝇一起打”到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党内巡视监督全覆盖,“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已成为全党共识,“全面从严”已成为改进作风、惩防腐败、重构政治生态的关键词。“打铁还需自身硬。”党中央清醒的看到党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筑牢党性之魂,坚持以上率下,率先垂范,从中央政治局做起,既抓思想引导又抓行为规范,强化执纪问责,严肃查处和曝光典型案件,形成高压态势。全党上下从一个个细节入手,在一件件“小事”上着力,一环紧着一环拧,一锤接着一锤敲,干部作风一年一个样,政治生态5年大变样。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团结统一成为新的主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党在革命性锻造中变得更加坚强,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走过了砥砺奋进的5年,通过接续奋斗取得了伟大成就。回望昨天,是为了更好的展望未来。站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只有继续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切实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感召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崭新的姿态,昂首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下载阔步迈向滨海发展新时代word格式文档
下载阔步迈向滨海发展新时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迈向全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新时代[5篇]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迈向全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新时代 过收入分配改革及相关政策的调整,尽可能缩小财富分配的不公,消除社会分配领域的失范现象,已经成为“十二五”期间极为重要的......

    6.2说好普通话迈向新时代(五篇)

    说好普通话,迈向新时代 6(2) 王艺霏 各位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说好普通话,迈向新时代》。 当人类的祖先用比比划划表达意思时,只能使他们“心有灵犀一点通......

    中国纺织业迈向新时代---无菌纺织技术领航

    中国纺织业迈向新时代---无菌纺织技术领航 纺织行业专家指出,现代抗菌纤维的研究以1935年Domag报告为标志,当时Domag报告了用季铵盐处理后的服装具有抗菌功能。在二战期间,德军......

    数字技术:驱动餐饮迈向4.0智慧新时代

    数字技术:驱动餐饮迈向4.0智慧新时代 关键词:餐饮 定位:品牌宣传 摘要:在新技术、新消费的影响下,餐饮行业谋求转型升级,与信息化融合的脚步加快,在消费场景、服务供给、消费体验......

    天津滨海机场发展概况分析

    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发展概况分析 内容摘要:民航体制改革后,天津机场迎来了难得的机遇。奥凯、春秋民营航空公司也都看好天津的航空市场,开通了航线,驻地的国航公司和海南新华公司......

    读《迈向新时代与社会现代性加速成长》有感

    读《迈向新时代与社会现代性加速成长》有感文:桂孝树当我收到中国共产党上海市浦东新区行政学院副教授桂家友送给我的新作《迈向新时代与社会现代性加速成长》时,心里非常激动......

    壮丽70年阔步新时代心得_祖国70周年变化感悟作文【五篇】

    2019我国即将迎来建国七十周年华诞,回望这七十年,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到追逐中国梦,我们紧跟时代的步伐,制定一个个新目标,引领着中国走向繁荣富强。以下是小编准备的关于建国......

    广州市-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5则范文

    广州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2018-01-06 06:50:54 来源: 南方日报(广州) “粤芯项目将有望打造成 中国的德州仪器 。”日前,粤芯芯片项目暨广州开发区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园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