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附子理中研究进展
摘要:附子理中丸(汤)临床常用方剂,本文从全剂量的研究、临床研究、不良反应等方面对其研究进展进行汇总,为附子理中丸(汤)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键词:附子理中丸(汤);质量研究;临床研究;毒副作用
附子理中丸是温中健脾的名方, 由制附子、党参、干姜、白术和甘草5 味中药组成, 主治脾胃虚寒证的脘腹冷痛, 呕吐腹泻, 腹胀肠鸣, 不欲饮食,手足发凉等, 效果确切、可靠。附子理中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 年版中有收载, 但主要以大蜜丸的形式给药[ 1] , 存在吞咽难, 易霉变, 服药次数多, 质量不稳定的问题。另外, 方中附子的有效成分乌头碱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 服用不当可能引起中毒。附子理中缓释片由丸剂改剂型而得, 保证药物做到缓慢释放, 克服药物体内的血药峰谷现象, 满足了给药剂量小、毒副作用低的顺从性要求, 提高了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控性。为了更加明确地把握附子理中缓释片在临床上的安全用量, 避免因对处方用量的疏失而产生乌头碱引起的毒副作用, 为临床用药提供安全保证, 有必要对附子理中缓释片进行质量研究、临床研究、毒副作用等方面综的研究。全剂量的研究
李孝栋[2]等通过对小鼠灌胃给药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和药效学试验, 观察不同药量不同时间小鼠的反应,由附子理中缓释片的提取物的中毒剂量、安全剂量和致死剂量, 加上药典规定的附子药材剂量为3~15 g, 知药典中附子理中丸关于药材附子的日服量为1.38~2.07g 的规定是完全安全的。由此得出结论人体每日服用附子理中缓释片2 次, 每次服用2 片是安全的。
刘延福等[3]通过从整体观念出发, 依据复方的毒性效应, 采用动物急性死亡率法对附子理中丸方药的毒性成分进行了小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表明附子理中丸在体内极易蓄积, 毒性虽低, 但长期使用也不容忽视蓄积中毒, 尤对消除功能不佳的患者, 更须慎重。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张颖、姜首彦[4]等以古今临床应用附子理中丸的文献记载为基础,从处方、炮制、剂型、配伍、用量及服用时间、频次、疗程、适应症、不良反应等方面,总结、归纳、探讨了附子理中丸的临床合理用药方案,供医生临床用药时参考。其表明临床使用附子理中丸,每次服用生药剂量在1.87~20g之间,说明附子理中丸的安全剂量范围较大,但多数文献记载为每次5g 以下。小儿用量视年龄酌减,也较为安全。临床小儿用量可借鉴公式:儿童用药剂量=成人用药剂量×儿童体重(千克)/ 60(千克)进行计算。现今《药典》规定,每日服用附子理中丸大蜜丸一次1 丸,水蜜丸一次6g,日2~3 次,约折合生药9~13g,与古代用量相近。在一日总量确定的情况下,为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附子理中丸应按照《药典》规定,每日服用2~3 次为宜。临床研究
附子理中丸古代临床主要用于霍乱吐泻、腹泻、腹痛、寒证、外寒直中脾胃证、寒药伤中证、寒凝血滞型痛经、头痛、痰证、带下、咳嗽、眩晕、臌证等证属脾肾虚寒者,现代临床应用涉及消化系统(胃炎、肠炎、无致病菌生长性腹泻、慢性迁延性腹泻)、循环系统(室性早搏)、呼吸系统(咳嗽)以及顽固性口疮、红斑狼疮、痛经、眩晕、呃逆、特发性水肿等。
2.1 肠炎、腹泻 李桂芝等[5]运用中成药人参健脾丸配合附子理中丸治疗无致病菌生长性腹泻患者30例,每日2~3次,每次1丸(9g),半个月为1个疗程,连服1~3个月,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王有芝[6]应用附子理中丸敷脐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150例,年龄在4个月~2岁之间,先采用按揉足三里,提长强穴及分阴阳各100次,而后用75%酒精常规消毒神阙穴后,将附子理中丸做成半粒花生米大小药丸纳于其内,外用长1.5cm,宽0.5cm的胶布固定,2d换药1次,治疗期间停止其他任何治疗。经1~2次敷脐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8.00%。刘洪元[7]采用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治疗慢性结肠炎43例,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14d为1个疗程,43例病例中痊愈33例,占76.74% ;无效3例,占6.98%。沈伟生等[8]采用附子理中丸防治含伊力替康方案化疗相关性腹泻30例,表明附子理中丸对FOLFIRI化疗方案无论腹泻副作用还是血液毒性均有一定控制作用。刘绪文等[9]附子理中丸配合针刺治疗慢性结肠炎89例,用附子理中丸每次8~12丸,每日2~3次,配合针刺,经2周治疗,治愈53例,占59.6% ;好转32例,占36.0% ;无效4例,占4.4% ;有效率为95.6%。唐伟等[10]采用熨脐配以附子理中丸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120例取得良好疗效,其中生理性腹泻65例,小儿肠炎者55例,取食盐若干炒热装入布囊中,布包后敷于脐部,每日一次,每次1h,同时配以附子理中丸,1~3个月1/6丸,4~6个月1/4丸,7~10个月1/3丸,1岁以上1/2丸,加适量红糖调服,每服2次,治疗时间一般3~6d,结果治愈好转率96.7%。2.2 口腔溃疡 刘东义[11]运用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附子理中汤加减,每日1剂,水煎,日服2~4次。治疗期间忌服辛辣食物。治愈20例,好转10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周静宇等[12]采用附子理中汤联合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复发性口腔溃疡15例,经治疗10~30剂,痊愈10例、显效3例、有效2例。胡克晋[13]采用附子理中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胆石症和荨麻疹各一例,均取得很好疗效。潘建科等[14]采用附子理中汤治疗慢性复发性口腔溃疡伴腹痛腹泻1例,疗效满意。2.3 胃炎 赵珩等[15]采用附子理中丸内服结合穴位针灸,对75例慢性胃炎进行临床观察,其中属慢性浅表胃炎32例,属肥厚性胃炎15例,萎缩性胃炎12例,胆汁反流性胃炎6例。附子理中丸每次6g,温开水送下.每日早晚各1次,饭后服.半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3~6个疗程。结果痊愈35例,显效20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3%.
2.4 咳嗽、眩晕、呃逆 苏热尔图[16]用附子理中丸治疗脾胃虚寒所导致的咳嗽和眩晕各1例,效果良好。靳中秀等[17]用复方甘草片联合附子理中丸治疗寒性呃逆25例,取复方甘草片3片,咬碎后含服,并嘱患者缓慢咽下,如30min后仍呃逆不止者,可重复上法1次,呃逆止后,加服附子理中丸8丸,每日3次,以巩固疗效。结果显示经含服复方甘草片,1次呃逆停止者19例,2次停止者6例,仅2例在呃逆停止后,因进食寒凉食物再次复发,含服复方甘草片仍然有效。
2.5 特发性水肿 马光明[18]用附子理中丸治疗特发性水肿60例,并设西药对照组,治疗组用附子理中丸每次8粒,3次d-1,对照组用维生素C片,每次0.1g,3次d-1,安体舒通片每次40mg,3次d-1.结果治愈54例,好转5例,无效1例,治愈率为90%,总有效率为9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
2.6 早搏 马永泽等[19]应用加味附子理中汤治疗频发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患者46例,结果显效22例,有效1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6.96%。
2.7 治疗痛经、带下、痹症、寒疮 孔令多[20]采用综合疗法治疗寒凝血滞型痛经98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48岁。方法:经按摩后,再给予附子理中丸1丸,每日3次内服,严重者首次加倍,元胡止痛片4~6片,每日3次。一般连服1周为1个疗程,到下次月经来临前3天再服1周,依次类推,治疗效果:痊愈43例,占43.88% ;显效48例,占48.98% ;无效7例,占7.14%,总有效率92.86%。常晓波等[21]用附子理中丸治疗寒湿带下症及寒湿型泄泻症3例,取得良好效果。陈少东[22]采用附子理中丸治疗痹症、腰腿疼和骨折后期肿胀不消患者各1例,满意效果。陈迎五[23]用附子理中丸治疗秋末至春季易发作的寒冷型多形红斑25例,每次服10粒,1日3次.疮面有继发感染者,给予抗感染治疗。1个月为一个疗程。结果一个疗程内,治愈16例,好转9例,治愈率64%。第二疗程结束时治愈22例,好转3例,总治愈率88%,未见无效病例。王维澎[24]用附子理中丸分别治疗头痛、早搏和口疮各1例,均治愈。王彩华[25]采用附子理中丸治疗痹症、头痛和皮痹各1例,取得满意疗效。不良反应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张颖、姜首彦[4]等以古今临床应用附子理中丸的文献记载为基础,从处方、炮制、剂型、配伍、用量及服用时间、频次、疗程、适应症、不良反应等方面,总结、归纳、探讨了附子理中丸的临床合理用药方案,供医生临床用药时参考。得出附子理中丸中毒主要是由乌头碱引起。主要临床表现为神经、消化、循环系统症状。症状表现为口唇、舌、四肢麻木、恶心、呕吐、心悸不安、视物模糊、语言不清,甚而引起中毒性心律失常。乌头碱在消化道很易被吸收,其不良反应主要是兴奋交感神经,及对各种神经末稍先兴奋而后麻痹。对中枢神经亦先兴奋后抑制,继而发生各种麻痹作用。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484.[2] 李孝栋, 吴符火, 潘卫三, 王红梅, 李峰.附子理中缓释片安全剂量的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8,18(1):17 [3] 刘延福、周毅生、叶缨、张晓利.附子理中丸方药的药物动力学研究[J].河南中医学院,1992,14(8):6-7.[4] 张颖、姜首彦.附子理中临床用药方案研究[J].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2007,14(11):53-53.[5] 李桂芝,范玫,郭菊.30例无致病菌生长性腹泻患者中成药治疗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4,7(2):136.
[6]王有芝.敷脐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150例[J].外治杂志,2007,16(1):29.[7] 刘洪元.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治疗慢性肠炎的体会[J].中医药学报,2008,36(1):62-63.
[8]沈伟生,邓立春,袁明,等.附子理中丸防治含伊力替康方案化疗相关性腹泻30例[J].陕西中医,2009,30(9):1153-1154.
[9]刘绪文,杨道建.附子理中丸配合针刺治疗慢性结肠炎89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18(9):7.
[10]唐伟,张尊善,陈现民.熨脐配以附子理中丸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120例临床观察[J].中医外治杂志,1996,5(6):43.
[11]刘东义.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J].山东中医杂志,2009,28(8):544.[12]周静宇,庄志坚.附子理中汤联合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复发性口腔溃疡体会[J].河北医学,2008,14(12):1499-1500. [13]胡克晋.附子理中汤临证新用三则举隅[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12(8):60-61.
[14]潘建科,张北平.附子理中汤治疗慢性复发性口腔溃疡伴腹痛腹泻1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9,17(14):33.
[15]赵珩,张建功.附子理中丸合针灸治疗慢性胃炎75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3):5666-5667.
[16]苏热尔图.附子理中丸临床新用两则[J].内蒙古中医药,1999,20(3):24-25. [17]靳中秀,史玉称.复方甘草片联合附子理中丸治疗寒性呃逆25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工业),2005,7(10):52.
[18]马光明.附子理中丸治疗特发性水肿[J].医药论坛杂志,2007,28(3):104. [19]马永泽,冯俊俐,刘小渭.加味附子理中汤治疗早搏的临床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3):379-380.
[20]孔令多.综合疗法治疗寒凝血滞型痛经98例[J].广西中医药,2001,24(4):45. [21]常晓波,闫泽君,尹新燕.附子理中丸治疗寒湿带下症及寒湿型泄泻症3例[J].中国医师杂志,2004,6(S1):217.
[22]陈少冬.附子理中丸新用[J].新中医,1995,27(10):58.
[23]陈迎五.附子理中丸治疗寒冷型多形红斑25例[J].光明中医,2007,22(2):62-63.
[24]王维澎.附子理中丸治验3则[J].新中医,2001,33(2):63-64. [25]王彩华.附子理中汤临证应用举隅[J].新中医,2000,32(5):52.
第二篇:附子在伤寒论中的应用小结
附子在伤寒论中的配伍小结
附子乃药中猛将,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仲景在《伤寒论》中但凡危急时刻往往用之。《伤寒论》中应用附子的方剂凡二十方,此外在小青龙汤、四逆散和理中丸方后加减法中运用附子者亦有三处。其中太阳病篇涉及论12条、方11首,阳明病篇论1条、方1首,太阴病篇论1条,少阴病篇论l0条、方8首,厥阴病篇论5条、方3首,霍乱病篇论4条、方3首。
《伤寒论》中以生、炮附子为纲,分别形成了系列配伍和方剂。1 凡用生附子必配干姜。
附子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伤寒论》中回阳救逆所用者皆为生附子,且必配于姜。二药相合成仲景回阳救逆之底方,并以此发展成四逆、白通两大系列方剂。
1.1 干姜附子配甘草善能救逆以干姜附子为底方,合炙甘草为四逆汤。凡少阴病寒化,证见脉沉细,但欲寐,四肢厥逆,发热、头痛,身体痛,或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四肢拘急,或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皆可用之。若见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此阴盛格阳,真阳欲脱之危象,需加大附子干姜用量,此之谓通脉四逆汤。若上证不解,更见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真阳大虚欲脱,真阴将竭,残阴不敛颓阳之象,急急于上方中更加猪胆汁半合,反佐兼引余阳归于阴中。是方名日通脉加猪胆汁汤,亦救危之名方。若四逆汤证见下利不止,或利止脉不出者,气随津脱,可于上方之中加人参一两,即为四逆加人参汤,兼有益气固脱之功。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下利不止,或利止脉不出,兼见小便不利,少腹拘急水气不利症状者,急在四逆汤中加茯苓四两、人参一两(即四逆加人参汤再加茯苓四两),回阳救逆,益气利水。以上为生附子在四逆汤系列方中的应用规律。1.2 干姜附子佐葱白专治戴阳
白通汤系干姜附子汤加葱白四茎而成,主治少阴病下利,脉微。317条方后云: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白通汤中有葱白,可知白通汤证必有戴阳,此为阴盛于下,格阳于上的主要标志,因此白通汤堪称戴阳证之主方。若病势危急,格药不进,反见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可于白通汤中加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滋阴养液,甚者从之,从阴引阳—— 此为白通加猪胆汁之妙用也。
炮附子随证配方,变化多样附子炮制之后力量由峻而缓,回阳救逆功效减弱,温阳散寒之力增。附子大辛大热,力专性纯,以温阳散寒为主效,配伍在不同方剂中均可补原方之不足,发挥自身作用。如附子与桂枝汤及其类方的配伍,附子与泻心汤的配伍等。此外,附子亦与某些药物组成药对,成为组方的核心。
2.1 与桂枝汤及其类方合用,散寒逐湿,调和营卫
桂枝汤是调和阴阳的经典方剂,凡桂枝汤证而见卫阳不足或脾阳虚者,皆可配伍附子。太阳中风发汗过多,心阳大伤,桂枝证兼见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可与桂枝汤加附子,即桂枝加附子汤。若微恶寒者,上方去芍药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如果寒湿相搏,阳虚较甚,出现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加重桂枝和附子的用量便是桂枝附子汤;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又当去桂枝加白术四两,方名白术附子汤。桂枝附子汤去姜、枣,加白术,即为甘草附子汤,功可解表散寒,除湿止痛,主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有良效。2.2 与芍药甘草汤合用,两补阴阳,缓急止痛
芍药甘草汤又称去杖汤,专治一切阴虚筋脉失养所致的拘急之症。芍药、甘草酸甘化阴;附子、甘草辛甘化阳;芍药与附子合用,一阴一阳,化而为道,三药合用,共奏阴阳双补之妙用。
2.3 与泻心汤合用,寒温并用,去性存用
《伤寒论》155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痞者系泻心汤之邪热痞结在胃脘,按泻心汤证当有心下痞满,按之柔软而不痛不硬,心烦,口渴,或可见吐血,衄血等里热证;恶寒汗出是阳虚的表现。故凡见阳虚兼见中焦里热证者皆可与附子泻心汤。大温大热的附子与大苦大寒的泻心汤合用,一方面既可取附子之温合泻心汤之寒,寒温并用,温阳与泄热并举;另一方面,又可去性存用,取泻心汤之泻合附子之温,可治疗寒而夹实之证。2.4 炮附子与麻黄配伍,发表温里,补中有发,发中有补
麻黄性辛温,可发在表之风寒,宣在表之水气,与附子同用,为宣通表里,振奋阳气之常用组合。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但欲寐,恶寒,体痛,或见风水者,麻黄附子加甘草名曰麻黄附子甘草汤。若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又当予该组合中加入细辛,即为麻黄附子细辛汤,为温经,散寒平喘,祛痰,止痛,利尿之要剂。
2.5 炮附子与苓、术、芍配伍,散寒除湿,温阳利水
茯苓、白术是健脾利湿,白芍养血敛阴,缓急止痛兼可利水,加辛温之附子则可温肾助阳,健脾利湿,散寒止痛,四药组合温而不燥,利水而不伤其阴。若阳气衰微,水寒不化,水气泛溢,其人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一作僻)地,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皆为水气不化,阴寒内盛之象,上四味加温化寒饮之生姜,则为温阳利水之真武汤。若为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此为寒湿阻滞经脉,经气不利,气不养筋,上四味,加人参成四君之意,健脾气,崇刚土,方名曰附子汤。2.6 合酸辛苦味药,力可挽厥安蛔
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遇寒则动,得温则安。若遇脏寒蛔厥之症,以附子与辛温之蜀椒、细辛,苦寒之黄连、黄柏等合为乌梅丸,可温脏安蛔,对于脾胃虚寒,肠滑失禁,气血不足而湿热积滞未去之寒热虚实错杂证亦有良效。
总之,附子大辛大热,效猛力专。
根据炮制与否,分为生附子和炮附子两大类。生附子与干姜配伍组成回阳救逆之底方,合甘草为四逆汤,合葱白为白通汤,分别形成了治疗寒厥和戴阳的两大系列方剂。
炮附子与桂枝汤及其类方合用,散寒除湿,调和营卫; 与芍药甘草汤合用,阴阳相济,缓急止痛; 与泻心汤合用寒温并用,温里逐邪;
与麻黄配伍温里发表,发中有补,补中有发,发展为麻黄附子甘草汤和麻黄附子细辛汤两大方剂;
合苓术芍,散寒除湿,温阳利水,成为真武汤和附子汤的组方核心; 与酸辛苦味合用,伏蛔、安蛔、下蛔,组成了寒温并用的乌梅丸。
第三篇:室内空气中微生物污染的研究进展
室内环境与微生物 环境污染与防治 网络版 第9期 2008年9月 1 王毓丹1 段俊超2(1.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重庆 400067; 2.重庆工商大学废油资源化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重庆 400067)介绍了室内空气微生物的危害、原因、来源及其控制措施,重点分析了在室内空气微生物的调查研究、毒理学研究、检测技术研究及空气净化和抗菌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最后讨论了室内空气微生物污染的研究发展趋势。室内空气品质 空气污染 室内空气 微生物 趋势
室内空气品质(IAQ)是一门年轻的跨学科的科学,它的研究成果对人类的健康和幸福有着很大的影响,并将影响未来的社会结构。IAQ科学是环境可持续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停留90以上时间的室内环境。研究IAQ的科学家们必须为室内环境的质量问题提供依据,揭示室内污染物对人类的危害,并在充分的科学依据基础上提出降低危险的措施1。
室内空气品质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和生产效率。室内空气污染在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非典”病毒肆虐的事实也充分说明,室内生物性污染不可轻视。目前造成城市写字楼和家庭室内的生物污染主要有细菌、霉菌和螨虫等,有的如军团菌、霉菌性肺炎也可伤害人的性命。微生物污染作为室内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今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问题。2005年第251次香山科学会议主题就是室内空气污染问题。
细菌和真菌等空气微生物是室内空气质量的重要参数。室内空气微生物污染,可引起人们出现眼刺激感、哮喘、过敏性皮炎、过敏性肺炎和传染性疾病,重者甚至导致死亡,也可称为“不良建筑物综合征”SBS2。室内空气污染及由此引起的SBS等健康问题开始受到普遍关注。研究表明,空气微生物污染也是造成SBS的主要原因之一。
细菌和真 1第一作者:王毓丹,男,1963年生,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工程设计。环境污染与防治 网络版 第9期 2008年9月 2 菌等微生物在室内孳生繁殖而污染空气,已经成为目前重要的公共环境卫生问题,在美、日、德、法等国家,是人们最为关注的课题之一。1999年在英国召开第8届室内空气环境国际会议讲演的700篇论文中,以微生物为议题的就有126篇之多,仅次于挥发性有机物218篇。室内空气微生物污染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案例时有发生。近几年,结核在全球死灰复燃,在防治结核的措施中,人们再次认识到环境受污染后进行消毒的重要性3。美国已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对空气微生物的种属、浓度及季节变化等进行监测4。1.1 污染造成的危害
微生物是室内环境污染源之一,加拿大的一项调查表明,室内空气质量问题,有21%是微生物污染造成的。国内外大量的调查研究证实,空气微生物是引发各种中毒、感染和过敏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引起的疾病有军团病、结核病、呼吸系统疾病和SBS。室内空气中的微生物主要有青霉、芽枝菌、曲霉、葡萄球菌、微球菌、白霉及各种病毒等,其浓度主要与室内湿度、温度、人员活动等有关,室外空气也是室内细菌、真菌的重要来源之一。空气中存在大量微生物,它们通常附着在一定粒径的颗粒物上,以气溶胶的形式存在,如微尘、飞沫核等,主要通过呼吸侵入机体,造成呼吸道感染。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结核等的暴发流行,都与空气微生物污染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当空气中致病性物质达到感染剂量时,往往会引起人类患流感、皮炎、肺炎等急性疾病。细菌可引起人体出现不适、头痛、干咳、胸疼、腹泻等症状,还是昆士兰热、肺结核等呼吸传染病的重要致病原。真菌污染与过敏性鼻炎、哮喘及呼吸感染等疾病有关。长期接触室内真菌代谢产物对人体免疫功能尤其是呼吸防疫功能构成威胁。室内环境还是一些病毒的温床,如青猴病毒、埃博拉病毒、拉沙病毒,这些病毒可引发出血热。
室内生物气溶胶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花粉、原生动物及生物有机体成分等几大类,它们主要通过与人皮肤接触、呼吸道吸人、消化道摄人等途径进入人体,导致易感人员的身体健康损害,文献5列出了几类具有代表性的室内生物气溶胶及其危害。一般来说,当空气中致病性物质达到感染剂量时,往往会引起人类患流感、皮炎、肺炎等急性疾病,并且还会随着患者打喷嚏、咳嗽等生理活动形成二次生物气溶胶并加以传播,CROFT等对居民抱怨有咳嗽、咽喉肿痛、头疼、疲劳等症状的楼房进行了研究,当采取一系列空气净化措施,并去除室内可能造成微生物大量繁殖的建筑材料后,楼内居民的上述症状得到明显改善6。许多细菌的细胞成分如内毒素、B-葡聚糖也是重要的病原7。真菌通过其孢子在空气中传播,作为条件致病菌主要引起多种呼吸疾病和过敏反应,真菌毒素也可能导致多种中毒反应,SOMERS等8观测到吸人污染空气颗粒的小鼠发生基因突变,这也为空气真菌可能导致肺癌提供了间接证据。室内空气生物污染不仅危害人体的呼吸系统和免疫系统,ANYANWU研究证明产毒真菌的长时间暴露可能影响到儿童神经生理功能,研究人员通过神经行为学问卷调查和一系列的神经生理学测试,问卷结果证明生活在真菌环境污染与防治 网络版 第9期 2008年9月 3 污染空气环境中的儿童发生高水平行为异常现象,而暴露组和对照组的脑电图测试EEG异常率分别是70%和10%,脑干诱发电位BAEP波形异常率分别是90%和0,上述研究部分揭示产毒真菌可能对人体神经系统的健康也存在威胁9。此外,从生物技术产业的角度来说,室内生物气溶胶污染直接影响到其生产的顺利进行并可能污染其产品,对于实验室来说,还有一种潜在的危险,即遗传物质可能从基因修饰微生物中转移到环境的野生物种中,造成基因污染10。
在注重生活质量和公共卫生的今天,SBS近年来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SBS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写字楼上班族常感到的一种身体不适,其症状主要有鼻咽发炎、头疼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不明原因的过敏、皮肤干燥等,还伴有整个人感觉懒散恶心11。
1.2 污染类型
(1)真菌(酵母菌和霉菌)真菌是自然界分布最广的一类生物体,在亚洲、非洲的温、湿度较高的地区,适合真菌生长。人们受真菌的感染,易患脚气、皮炎、皮癣、湿疹等症。有些真菌能通过其毒性代谢物霉菌毒素致癌。
(2)细菌和病毒 室内空气中,特别在通风不良、人员拥挤的环境中可有较多的致病微生物存在。除空气中原有的一些微生物外,也存在来自由人体、动物、土壤和植物碎屑携带的细菌和病毒的某些病原微生物。许多病毒如流感、非典型性肺炎等病毒可以通过空气、唾
液传染,一般过滤、滤毒装置对它们毫无办法。
(3)尘螨 尘螨是一种非常小的微生物,在绝大多数住处和办公场所都能被发现。尘螨适合在空气不流通,温度、湿度适合,且密闭的环境中生存,对环境的抵抗力很弱。尘螨是一种极强的变应原,能引起呼吸过敏和皮肤过敏,主要症状是哮喘、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目前对尘螨的研究很多。
1.3 室内空气微生物污染来源
细菌和真菌种类繁多,分布很广,几乎无所不在。在一般居住环境中,空气中的细菌和真菌种类通常也有数十至数百种之多,浓度约在102~l05 cfu/m3。在室内有污染源时,空气污染更加严重,细菌和真菌的浓度可达106~108 cfu/m3,甚至高达1010 cfu/m3。一般来说,空气缺乏微生物生长所需水分和养料,不是微生物生长的适宜环境。由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得空气中可存在某些微生物,包括一些病原微生物在内,并通过空气引起疾病的传播。室内空气特别在通风不良、人员拥挤的环境中,可有较多的微生物存在。据监测,通风不良、密封的房间空气中细菌含量一般较高。开窗通风的房间,每立方米含细菌约5 800个,而密闭的房间每立方米含量可高达19 000个。致病微生物可附着在室内的尘埃上被吸入呼吸道。除大气中原有的一些微生物外,也可能存在来自人体、植物和宠物的某些病原微生物,可能成为空气传播疾病的病原。研究发现,空调机中细菌和真菌可以诱发或加重呼吸系统的过敏性反应而引起哮喘。环境污染与防治 网络版 第9期 2008年9月 4 在室内有污染源时,空气污染更加严重,细菌和真菌的浓度可达106~108 cfu/m3,甚至高达1010 cfu/m3。产生微生物污染最主要因素:
(1)有营养物质:室内的食物、被污染的地毯、潮湿的垫褥、空调系统中长期存在的冷却水;(2)持续潮湿且通风不佳的环境:如冰箱和空调机组的滴水盘。室内的污染源可分为人体活动、建筑部件和家具、设备。(1)室内建筑材料导致空气微生物污染。在室内潮湿、结露的地方或受水侵害的地方,如厨房、浴室和卫生间,环境的相对湿度高达90%~100%,室内的建筑材料和设备,就必然容易孳生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特别是真菌,这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12-15。据报道,在北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27%~36%的室内建筑材料和设备有霉菌污染问题,实际测定的结果更高,达到42%~56%;在欧洲,英国为17%~46%,荷兰为15%~18%,芬兰为l5%12。在德国的8幢住宅里,地毯中的尘埃真菌总数为103~106 cfu/g,能产生毒素的花斑曲霉为10~105 cfu/g13。室内尘埃中的真菌数达到102~107 cfu/g。受污染的内墙表面的真菌数超过104 cfu/cm2以上。旧建筑材料中往往孳生着大量的真菌,释放出来污染室内空气,特别在拆除旧建筑材料时,污染更为严重,比未拆除前高出4~25倍,达102~107 cfu/m3,拆除旧建筑材料的工人容易发生呼吸道疾病16。由于空气流动,导致在建筑材料和设备中的真菌气溶胶化,悬浮于空气中,造成室内空气污染。在家庭里的废物处理设备中的空气细菌和真菌浓度达103~105 cfu/m3。
美国政府工业卫生学家协会ACGIH指出,任何一种真菌的浓度≥500 cfu/m3时,表明建筑物内可能存在相关污染源。REYNOLDS等14测定6处住宅和办公室环境中的空气真菌总数≥500 cfu/m3980~18 900 cfu/m3,真菌浓度比室外高10至数百倍,表明建筑物内环境处于不正常状态,影响室内人员的身体健康,出现自觉症状。
(2)家用设备导致空气微生物污染。室内家用设备如空调器和加湿器中也容易孳生细
菌和真菌等微生物,成为室内空气微生物潜在污染源。家用空调器过滤器上真菌数高达102~104 cfu/cm3。空调设备中孳生细菌和真菌,导致室内空气污染,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空调设备的空气过滤器、制冷盘管、通风管和冷却水中孳生细菌和真菌,导致室内空气污染,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国内的一些专业人员通过对一些公共场所、医院的调查发现,军团菌普遍存在于空调冷却塔,已对暴露人群的健康造成威胁17-20。而军团菌污染在国外有许多案例。例如,1976年美国费城召开退伍军人会议,与会者中182人突然生病,其中29人死亡。症状是发热、咳嗽、胸痛、肺炎。调查发现,该病症由空调系统内孳生的一种革兰阴性杆菌在空气中传播引起。这些致病菌后命名为“军团菌”,“军团病”由此得名。l988年,英国广播公司BBC空调设备也引发军团病,BBC的职员和周边的居民约有70人生病,3人死亡。1998年,日本东京1所养老院,由于空调设备污染引起职员和病人123人中11人感染军团病,1人死亡。家庭里废物处理设备中空气细菌和真菌浓度达103~105 cfu/m3。另外,超声波加湿器中孳生的细菌,随着超声波加湿器中的加湿用水生成的水雾一起散发出去,可引发感染症状21。
(3)人体活动产生微生物污染 日常生活中因不良生活习惯等造成的污染却是长期环境污染与防治 网络版 第9期 2008年9月 5 的,需要更多的重视。室内微生物污染程度与周围环境、居住密度和室内空气温度、湿度、灰尘含量及采光通风等因素有关。环境不洁、通风不良、居住拥挤的室内微生物污染比较严重。另外居民在室内饲养的猫、狗等宠物会使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芽孢、霉菌、螨等大量繁殖。人在咳嗽或打喷嚏时,可喷射出上百万个细小的飞沫小滴。如果在室内吸烟,往往比马路上一辆汽车的尾气对人体危害更大。研究发现,使用吸尘器、中央空调和冷热水系统为室内制造了新的污染源。
(4)建筑部件和家具湿度很高的浴室、厨房容易繁殖霉菌;长期未清洁的地毯上容易滋生螨虫;一般家具的后面和下面都很难清扫,造成灰尘堆积,给微生物繁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建筑材料中的缝隙,也是藏污纳垢的场所。2.1 调查研究
目前,有关空气微生物的研究多为调查研究,即对某种场所在一定时间内进行空气微生物采样,了解微生物的浓度、种属等情况。国内、外都对多种场所的空气微生物进行了调查研究。所涉及的场所包括室内及室外多种公共场所,室内如:医院各科室22,23、室内娱乐场所舞厅、网吧、保健品生产厂房、居室
24、教室、实验室等;室外则有:某些城市的交通枢纽区、步行街、校园及不同的风景区等。研究中采用的检测指标有:菌落总数、真菌总数,以及有针对性的病原菌、条件致病菌及微生物耐药情况等。张凤川等25研究了某医院重症监护室的空气细菌谱,刘汝青等26研究了广州某综合性大医院各科门诊候诊室的空气细菌污染状况。国外对工业及医疗场所的空气微生物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工业化养猪场常预防性给猪喂食抗生素,周围环境空气、土壤及水都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在空气中发现多重耐药菌,人们可通过多种方式暴露于耐药菌,如食用猪肉、接触农场周围土壤、饮用周围地面水及地下水等27。某地工业冷却塔水被嗜肺军团菌污染,周围空气中也同样检出该菌
28。SHELTON等29在美国的一项大规模调查中发现,空气真菌浓度室内低于室外,夏秋季高于冬春季,常见菌株为枝孢霉、青霉、不产孢子真菌、曲霉等。
2.2 毒理学研究
目前国内空气微生物的毒理学研究尚未见有关报,国外则多为空气中真菌孢子及毒素的毒理学研究。HUTTUNEN等30研究发现,室内空气中的真菌孢子暴露,只有黑葡萄穗霉孢子可增加人肺上皮细胞白细胞介素-6的合成。暴露于黑葡萄穗霉孢子及毒素的幼鼠,其肺泡超微结构显著改变,肺泡表面活性剂转化酶活性降低。据报道,黑葡萄穗霉可使动物中毒,近来又发现它与婴儿肺部血铁质有关。LANDER等31应用嗜碱细胞组胺释放试验HRT来检测真菌特异性血清IgE,发现大部分不良建筑物综合征与HRT阳性显著相关。环境污染与防治 网络版 第9期 2008年9月 6
2.3 检测技术研究
因为室内外空气微生物污染,严重影响人体健康,通过广泛用于室内外进行空气微生物采样技术,研究和评价医院、住宅、办公室等室内空气质量。
如何选择空气微生物采样器以及相应的分析方法,主要从待采集的空气微生物的种类和浓度来考虑,在采样时必须具有获得最大的收集效率32。选择检测方法时要根据检测目的来选取合适的采样器和采样介质,要根据检测环境来布设采样点和采样时间,此外还要考虑到检测的特异性、准确性、可操作性以及气溶胶的粒子大小等33,34。空气微生物采样器可分为两大类:过滤式采样器和撞击式采样器。有固定式和便携式采样器两种。固定式采样器主要用于室外采集空气过敏源。空气微生物采样技术有过滤式空气采样器、撞击式空气采样器、其他采样器(表面空气系统采样器、缝隙式空气采样器、离心式空气采样器、旋风式空气采样器、静电式空气采样器和个体采样器)和平皿法。空气微生物的测定方法也分为两大类:培养基方法和非培养基方法。培养基方法是将采集的微生物经过培养繁殖生长成菌落后计数和鉴别,非培养基方法是在采样后不经过培养就可进行计数和鉴别的方法。在20世纪80年代建立了几种非培养基方法,如光学显微镜方法、荧光显微镜、电子扫描显微镜和流通式血球计方法。目前国内外最常用的检测方法是利用空气微生物采样器主动抽取空气于采样介质中,采样介质可以是液体也可以是固体培养基。培养计数法是目前国内外检测生物气溶胶应用最广泛,结果最可靠的方法35,36。但是培养计数法依赖于微生物的可培养性,首先不是所有的微生物都能够在采样培养基上生长,不同微生物有不同的生长要求。据PARKES和TAYLOR计算,可培养的微生物大约只占空气微生物总数的0.1%~10.0%,所以说培养计数法很容易低估空气中生物气溶胶总量37。
由于传统的菌落计数法不够准确而且耗时耗力,所以许多研究都开始尝试将新方法引入空气微生物检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生物发光法。吖啶橙是常用的染色剂,它能够与微生物染色质结合发出黄色荧光,便于在显微镜下细胞计数;②免疫检测。利用微生物的免疫原性检测生物气溶胶,SCHMECHEL等38制备了短密青霉的单克隆抗体,结合酶联免疫吸附检测了实验室发生的生物气溶胶;③生物标记分子的检测。鲎变形细胞溶解物试验广泛用于检定革兰氏阴性细菌的内毒素,但是这种方法更适合于检测微生物的活性而不是总数37,39。革兰氏阳性细菌的胞壁酸,真菌细胞膜的麦角固醇也都可作为生物标记37。分子生物学方法在生物气溶胶检测方面有巨大的应用前景,针对微生物16SrRNA或18S rRNA基因的保守区设计种属特异性的引物和探针,利用PCR和基因探针检测生物气溶胶,相对于培养法来说,该方法不依赖于微生物的生长或其他生理条件,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分析速
度40,41。3.1 防止微生物污染的方法
室内空气是个小环境,各方面条件差异很大,因环境不同而微生物的来源和分布规律环境污染与防治 网络版 第9期 2008年9月 7 也有所不同,了解不同环境因素对它的影响也有利于进一步对室内空气质量进行监控。建筑物内部有许多适合微生物生长的载体如植物、书籍、垃圾、窗帘等等。温度和湿度是微生物生长的关键因素,寒冷干燥的空气不利于微生物的存活。水浸和渗水的建筑物通常有高浓度的空气微生物浓度,而且室内吸水性的物品或建筑材料往往会成为室内微生物的污染源。控制空气水蒸汽的浓度大约60%以下可以降低微生物污染42。封闭的建筑物尽管避免了室外污染物的侵人,但是由于室内外空气得不到良好交换,所以同样会发生室内空气生物污染,尤其是空调系统没有定期清洁时,室内微生物容易在HVAC的管道、风口或滤网上繁殖,HVAC启动就会造成整个建筑物内空气的污染43。同时,人员活动可以产生供微生物吸附的颗粒物,也有利于空气微生物的传播。因此,在人员密度较高的地方要采取清理措施,适度疏散人群对维持空气洁净有明显效果。控制室内空气污染的关键措施是良好的通风和较低的湿度。王琨等44研究认为,通风可以有效降低室内空气微生物浓度,最为经济、易行。
采取如下措施也可有效改善室内空气微生物状况,改善和提高室内空气质量45-50:(1)去除污染源,被褥经常晾晒。采用降低和消除湿气,防止结露,使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不能在室内孳生繁殖,或者彻底清除污染建筑材料;(2)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可有效降低室内空气微生物污染;(3)经常通风,保持室内干燥。通常室外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较室内低,将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排出,降低室内空气微生物浓度;(4)绿化,绿色植物可吸附尘埃从而降低空气微生物含量;(5)定期清洗空调器和地毯。长期使用后,空调的滤网上可吸附大量脏物,有利于微生物的滋生;军团菌常栖息在空调冷却器处,可以气雾形式播散到空气中,使人感染军团菌病;(6)净化空气:使用空气净化器去除室内空气中的微生物,或者用紫外线照射杀死室内空气中微生物,也可以采用有机抗菌剂和无机抗菌剂抑制和杀死微生物,试图减少室内环境中潜在的微生物污染源,达到控制室内空气微生物污染,改善和提高室内空气质量的目的。
3.2 空气净化及微生物杀灭技术
现代人类生活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室内度过,尤其是办公室工作人员,室内空气质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针对空气微生物污染,人们采取了多种空气净化消毒措施,同时,不断研究新的方法,改进和完善原有的空气净化消毒方法。
第四篇:聚氨酯研究进展
聚氨酯树脂的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综述了聚氨酯目前研究热点,其中包括氟硅改性、水性化、非异氰酸酯聚氨酯和聚氨酯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指出了聚氨酯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聚氨酯;氟硅改性;水性;非异氰酸酯;纳米复合材料
Research progress of polyurethane
Abstract: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urrent research focus of polyurethane, including fluorine-modified, water-based, non-isocyanate polyurethane and polyurethane nano-composites, demonstrating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of polyurethane.Keyword: polyurethane;fluorine-modified;non-isocyanate;nano-composites
引言
聚氨酯树脂(PU)是一种重要的合成树脂,它具有优良的性能,如硬度范围宽、强度高、耐磨、耐油、耐臭氧性能优良,且具有良好的吸振,抗辐射和耐透气性能,具有高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良好的耐磨损性、抗挠曲性、耐溶剂性,而且容易成型加工,并具有性能可控的优点;它的产品形态多样,如泡沫塑料、弹性体、涂料、胶黏剂、纤维素、合成革等;因此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建筑、机械、家具等诸多领域。
1.氟硅改性
氟硅改性聚氨酯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氟硅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其表面能较低,因此在成膜过程中向表面富集,可赋予改性聚合物涂膜优良的耐水、耐油污、耐候、耐高低温使用性能以及良好的机械性能。常有两种: 一种方法是将含有羟基或胺基的硅氧烷树脂或单体与二异氰酸酯反应,将有机硅氧烷引到水性聚氨酯中,利用硅氧烷的水解缩合交联来改善聚氨酯的性能;另一种方法是在环氧硅氧烷作为后交联剂引入到体系中,形成环氧交联改性聚氨酯体系。Cheng(Cheng, Zhang et al.2005)等人基于聚丙二醇(PPG),聚醚接枝聚硅氧烷(PE-PSI),2,4丁二醇(BDO)合成一个新颖的硅氧烷改性聚氨酯(PE-PSI)。Luo(Luo, Huang et al.2010)等人基于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以二端羟烷基聚[甲基-(3,3,3-三氟丙基)]硅氧烷(PMTFPS)为软段,聚己内酯(PCL)的混合软段的基础上,合成氟-硅氧烷改性聚氨酯系列。Linlin(Linlin, Xingyuan et al.2007)等以2,4-甲苯二异氰酸酯、二端羟丁基聚二甲基硅氧烷(DHPDMS)、聚四氢呋喃醚二醇、1,4-丁二醇为主要原料合成了系列的有机硅改性聚氨酯(Si-PU)。硅烷改性聚氨酯的研究十分活跃,以聚氨酯为主链通过硅烷封端改性,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Mahdi(Mahdi, Syed Z.Rochester Hills et al.2001)通过硅烷偶联剂改性聚氨酯,提高了聚氨酯密封胶对玻璃的粘接性,而且不用底涂剂,甚至可胶接油漆面和有机物污染的表面。Sun, DX(Sun, Miao et al.2011)等用硅烷偶联剂(SiCA)改性功能化的纳米二氧化硅聚氨酯,提高其热稳定性、硬度、耐水性和耐候性。Xu(Xu, Lu et al.2011)等利用2-三氟甲基-4,4'-二氨基二苯醚合成了一系列含氟聚氨酯弹性体,性能测定结果表明含氟聚氨酯弹性体具有较低的表面张力,更好的疏水性、热稳定性、良好的机械性能和阻燃性能。
2.水性聚氨酯
20世纪60年代以来,溶剂型聚氨酯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然而有机溶剂使用时造成空气污染,具有或多或少的毒性,水性聚氨酯以水为基本介质,具有不污染环境、节能、操作加工方便等优点,已受到人们的重视(仝锋 2000;颜俊, 涂伟萍 et al.2001)。水性聚氨酯按照分散粒子是否带电可分为离子型和非离子型, 而离子型水性聚氨酯按照聚氨酯主链上的带电性质又可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和两性离子型。LU(Lu, Tighzert et al.2005)等利用蓖麻油改性的水性聚氨酯与热塑性淀粉共混,试验表明,两者具有较好的相容性,这种改性弥补了热塑性淀粉的耐水性、物理机械性能方面的不足,为高性能的可降解淀粉塑料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Tyre(Tyre 2008)等人对作为木地板涂料的水性聚氨酯-丙烯酸混合物与油性产品的硬度、耐磨性和耐化学性坐了详细比较。Zhang(Zhang W)等人以聚醚多元醇、聚酯多元醇、异氰酸酯、二羟甲基丙酸、三乙烷、羟乙基丙烯酸酯为原料,合成作为水性油墨连接料的水性聚氨酯乳液,制成的水性油墨不燃,无毒,无害,环境友好,既安全又节能。Yang.Z(Yang Z 2010)等人以水和非羟基溶剂作为混合溶剂,得到环硫氯丙烷单体和巯基改性聚氨酯混合水性乳液,该乳液可以用作高效、环保的工业废水汞离子吸附剂。Lagiewczyk(Lagiewczyk and Czech 2011)等基于羟基聚丁二烯(HTPB),聚丙二醇(PPG),二羟甲基丙酸(DMPA)和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制备水性聚氨酯的压敏粘合剂(PU-PSA),其具有低粘性,低附着力和良好的凝聚力。
3.非异氰酸酯聚氨酯
20世纪90年代开始, 发达国家重视非异氰酸聚氨酯(NIPU)的开发与应用,在欧美国家正逐步实现工业化,在涂料、弹性体、胶粘剂等行业的应用大有与常规异氰酸酯竞争之势(Rokicki 2000;Figovsky and Shapovalov 2002;Yu, Yuan et al.2009)。NIPU由环碳酸酯齐聚物与胺类齐聚物反应制得, Garipov RM(Garipov, Sysoev et al.2003)等研究了环碳酸酯与胺的反应动力学特征。Kim(Kim, Kim et al.2001)等利用二氧化碳在相转移催化剂(PTC)作用下与二缩水甘油醚和双酚S的反应产物(DGEBS)反应制备二元环碳酸酯。Tamami(Tamami, Sohn et al.2004)等[利用环氧大豆油(ESBO)在催化剂作用下于110 ℃与二氧化碳反应合成大豆油环碳酸酯(CSBO),进而与胺类化合物反应可合成NIPU。Oleg Figovsky(Oleg Figovsky 2007)等研究了星形环碳酸酯的制备和其在合成星形羟基NIPU齐聚物、星形NIPU、星形杂化NIPU中的应用,同时还研究了丙烯酸环氧化合物、丙烯酸环碳酸酯、丙烯酸羟基NIPU齐聚物、丙烯酸NIPU、丙烯酸杂化NIPU的制备方法。通过采用特殊的树枝状氨基硅烷低聚物(dendroaminosilane oligomer),可以将硅烷链段引入NIPU网络结构中,成为一种杂化非异氰酸酯聚氨酯(hybrid NIPU,HNIPU)(王北海 2007)。杂化非异氰酸酯聚氨酯(HNIPU)涂料具有更好的耐化学性和透气性,是无分子间氢键类似结构的传统聚
氨酯涂料的1.5-2.5倍(Figovsky, Shapovalov et al.2001)。Poul-Ernst Meier,Farum(DK)(Poul-Ernst Meier 2004)发明了以HNIPU为基的胶粘剂和密封胶,用于金属表面涂装材料。
4.聚氨酯纳米复合材料
聚氨酯/纳米复合材料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近年来国内外聚氨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介绍了共混法、原位聚合法、插层聚合法、溶胶-凝胶法等几种常用的纳米材料改性聚氨酯的方法(Dong-mei, Shao-ling et al.2011)。Zheng(Zheng, Gao et al.)等通过分散蒙脱石和多元醇,加入氨基烷基聚硅氧烷中和,制备蒙脱土/有机硅嵌段聚氨酯纳米复合材料。Petrovic(Petrovic, Cho et al.2004)等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并表征了两系列软段质量分数为50%和70% 的嵌段SiO2 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含量球形纳米SiO2溶胶对软、硬段相分离的影响。Yang hong-yan(Hongyan, Daocheng et al.2006)等以聚四氢呋喃醚二醇-1000(PTMG)、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3,3-二氯-4,4-二苯基甲烷二胺(MOCA)为原料,采用预聚法合成聚氨酯弹性体,并选用纳米CaCO3 对聚氨酯弹性体进一步增强,通过对纳米CaCO3进行表面改性及采用超声波促进纳米粒子在基体中更好地分散,并考察了纳米的CaCO3含量和合成温度对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You(You, Park et al.2011)等制备泡沫聚氨酯(PUF)/多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并研究了其电学、热学和形态学特性,为制备高性能复合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望
1.聚氨酯制备方法多为传统的制备方法,需进一步研究新的制备方法,进一步提高材料的综合性能;
2.针对特定缺陷利用多元复合改性聚氨酯涂料进行改良研究;
3.对于聚氨酯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期待新型纳米材料如纳米金刚石、纳米SiC等新型超硬纳米材料的应用研究;
4.聚氨酯复合材料还处于实验研究阶段,工业应用领域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参考文献:
Cheng, Z., X.Y.Zhang, et al.(2005).“Synthesis and surface property of siloxane-modified aqueous 18(3): 448-452.Dong-mei, W., X.Shao-ling, et al.(2011).”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Preparation Methods of Figovsky, O.L.and L.D.Shapovalov(2002).“Features of reaction amino-cyclocarbonate for production of new 187: 325-332.Figovsky, O.L., L.D.Shapovalov, et al.(2001).”Nonisocyanate polyurethanes for adhesives and coatings.“ Garipov, R.M., V.A.Sysoev, et al.(2003).”Reactivity of cyclocarbonate groups in modified epoxy-amine 393(1-3): 289-292.Hongyan, Y., L.Daocheng, et al.(2006).“Study on the Properties of Polyurethane/Nano CaCO_3 Composite.” 22(6): 106-109.Kim, M.R., H.S.Kim, et al.(2001).“Syntheses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poly(hydroxy)urethanes by 81(11): 2735-2743.Lagiewczyk, M.and Z.Czech(2011).”Polyurethane 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s as raw materials for the 13(1): 47-50.Linlin, F., Z.Xingyuan, et al.(2007).“Synthesis and Surface Properties of Dihydroxybutyl
Terminated-Polydimethylsiloxane Modified Polyurethane.” 23(3): 47-50.Lu, Y.S., L.Tighzert, et al.(2005).“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starch thermoplastics modified with waterborne 46(23): 9863-9870.Luo, Z.H., Z.H.Huang, et al.(2010).”Synthesis and Surface Properties of Polyurethane Modified with
Fluro-Siloxane.“ Mahdi, M.Syed Z.(Rochester Hills, Hsieh, et al.(2001).Method of bonding a window to a substrate using a
silane functional adhesive composition, Essex Specialty Products, Inc.(Auburn Hills, MI).US 6828403.Oleg Figovsky, L.S.(2007).Preparation of Oligomeric Cyclocarbonates and Their Use in Nonisocyanate or
Hybrid Nonisocyanate Polyurethanes.US7232877, Homecom Communications,Inc.: 8.Petrovic, Z.S., Y.J.Cho, et al.(2004).”Effect of silica nanoparticles on morphology of segmented 45(12): 4285-4295.Poul-Ernst Meier, F.D.(2004).Plate-shaped cover material.US20040025462Al: 5.Rokicki, G.(2000).“Aliphatic cyclic carbonates and spiroorthocarbonates as monomers.” 25(2): 259-342.Sun, D.X., X.Miao, et al.(2011).“Triazole-forming waterborne polyurethane composites fabricated with silane 361(2): 483-490.Tamami, B., S.Sohn, et al.(2004).”Incorporation of carbon dioxide into soybean oil and subsequent preparation
and studies of nonisocyanate polyurethane networks.“ 92(2): 883-891.Tyre, C.I.(2008).”Utilization of polyurethane-acrylic blends to achieve optimum performance in a 1K 5(5): 60-64.Xu, W.Z., B.Lu, et al.(2011).“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ovel Fluorinated Polyurethane Elastomers.” 23(5): 2284-2288.Yang Z, C.N.(2010).Preparing mercury ion adsorbent used for treatment of industrial wastewater, by mixing
chloromethylthioirane monomer with water-based polyurethane dispersion to obtain polyurethane
emulsion, modifying emulsion and centrifuging emulsion, Univ Tongji(Uytj): 8.You, K.M., S.S.Park, et al.(2011).“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onductive carbon 46(21): 6850-6855.Yu, W., S.U.N.Yuan, et al.(2009).”Research Progress in Nonisocyanate Polyurethane and Its Application.“ 23(1): 11-17.Zhang W, C.N.Polyurethane vehicle for pure water based ink, prepared by mixing polyether and polyester
polyols, preparing compound emulsion, adding pure water, organic paint, auxiliary agent and grinding, ZHANG W(ZHAN-Individual): 4.Zheng, Q., C.Gao, et al.Preparing aqueous dispersion montmorillonite/organosilicon segmented polyurethane
nano composite material as coating agent by dispersing montmorillonite and polyol, adding amino alkyl polysiloxane and neutralizing, Univ Zhejiang(Uyzh): 10.仝锋(2000).”水性聚氨酯研究进展综述.“ 光谱实验室 17(1): 55.王北海(2007).”纳米结构化的非异氰酸酯聚氨酯.“ 聚氨酯 66: 74-81.颜俊, 涂伟萍, et al.(2001).”水性聚氨酯研究进展." 化工进展 20(7): 22.
第五篇:药用植物研究进展
植物是药物的重要来源之一,人类利用药用植物的历史渊远流长。今天,尽管科学家已经能够利用化学方法研制品类繁多的药品,但开发利用植物药的热情在世界范围内却有增无减。这主要是由于植物种类丰富,体内所含的有效成分形形色色,具有开发新药的巨大潜力;既可以从中直接发现新药源;又可以发现新的先导化合物,通过结构修饰等技技术发明新药。
中国野生药用植物种质资源非常丰富,据统计在5000种以上,但传统的中草药获取方法是以采集和消耗大量的野生植物资源为代价的,当采集和消耗量超过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时,必然会导致物种濒危甚至灭绝。再有,自然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也进一步导致药用植物资源的匮乏。在已出版的《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卷中,共收载了388种国产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其中有药用价值的约100余种,在中国历史上就已赫赫有名的人参、天麻、黄连、黄芪、杜仲、厚朴、巴戟天、平贝母、肉苁蓉等,均位列其中。
迄今,为了解决药用植物的供需矛盾,人们多采用人工栽培的方法扩大药源。但在人工栽培的药用植物中,有不少名贵药材如人参、黄连等生产周期很长,如果以常规方法育种或育苗,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另有一些药用植物如贝母(Ftitillaria spp.)、番红花(Crocus sativus)等,因繁殖系数小、耗种量大,导致发展速度很慢且生产成本增加。还有一些药用植物,如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太子参(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等,则因病毒危害导致退化,严重影响了产量和品质。
于是,积极研究药用植物资源的再生技术,使有限的资源为人类永续利用迫在眉睫。应用植物组织培养生产药用植物,具有不受地区、季节与气候限制,便于工厂化生产等优势,同时组织培养中的细胞生长速度要比植物正常生长速度快,接近于分生组织的生长速度,因此利用组织培养手段快速繁殖药用植物种苗,或者利用组织培养或细胞培养手段直接生产药物便随之日益发展。
目前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利用试管微繁生产大量种苗以满足药用植物人工栽培的需要;二是通过愈伤组织或悬浮细胞的大量培养,从细胞或培养基直接提取药物,或通过生物转化、酶促反应生产药物。
我国的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1964年,罗士韦教授等首先报道了人参组织培养获得成功的研究成果。1983年,全国第一届药用植物组织培养讨论会召开,届时全国已有30多个单位,100余人从事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研究。其中以广西药物所的罗汉果快速繁殖,山东大学生物系与荷泽地区中药材试验站的怀地黄去病毒研究和中国药科大学人参工业化生产的中间试验为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自此,我国药用植物的组培研究迅速发展。1986年,由我国科学工作者编写的有关专著《药用植物组织培养》问世……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科技工作者在药用植物组织培养方面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组织培养技术水平也在不断进步:如培养方法已从固体、液体、悬浮培养,深层大罐发酵发展到液体连续培养;培养材料也从药用植物的根、茎、叶、花、胚、果实、种子等组织或器官,这些器官诱导出的愈伤组织或冠瘿组织,一直发展到目前的细胞。
近40年来我国经离体培养获得试管植株的药用植物已有金线莲(Anoectochilus formosanus)、白芨(Bletilla striata)、番红花、铁皮石斛(Dendrobium candidum)、绞股蓝(Cynostemma pentaphyllum)、苦丁茶(Ilex kudingcha)、南洋金花(Datura metel)、海巴戟(Morinda citrifolia)等100余种,其中大多数为珍贵的药用植物。
从60年代开始的我国传统药材离体培养和试管繁殖研究,到目前为止已有100多种药用植物经离体培养获得试管植株,其中有的还利用试管繁殖技术生产用于栽培种植药材,如苦丁茶、芦荟、怀地黄、枸杞、金钱莲等。宁夏农林科学院构相研究所利用试管繁殖与嫩枝扦插相结合的方法繁殖新品种“宁杞一号”和“宁杞二号”苗木100多万株,加速了该品种的推广。
通过组织培养成功的药用植物至少有200种。增养的药用植物从常见的到珍稀濒危植物、民族植物,如云南黑节草、延龄草、高山红景天,藏药——川西獐芽菜、莪术、水母雪莲、星花乡线菊、溪黄草、玉叶金花、辽东葱木等。从生产常用药的植物到具有抗癌、抗病毒等有效成分的植物,如红豆杉、艾黄杨、狼毒、大戟属、长春花、米仔兰、狗牙花和香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