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艾滋病研究进展

时间:2019-05-12 03:42: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内外艾滋病研究进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内外艾滋病研究进展》。

第一篇:国内外艾滋病研究进展

课程论文

题目国内外艾滋病研究进展

班别生物技术10-2 学号

10114040211 姓名 成绩

国内外艾滋病研究进展 摘要: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名称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后导致免疫缺陷,并发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及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综合征。目前,艾滋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世界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1983年,人类首次发现HIV。目前,艾滋病已经从一种致死性疾病变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病。本文将对近几年来艾滋病的治疗及其病毒的研究进展情况作简要阐述。

关键词:艾滋病免疫缺陷感染致死病毒 AIDS Research Progress at home and abroad Abstract: AIDS,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the English name of the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Lead to immunodeficiency in humans infected with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complicated by a series of opportunistic infections and tumors, severe cases can result in death syndrome.Currently, AIDS has become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health of the people of the world public health problem.In 1983, the first human found HIV.AIDS from a fatal disease into a controllable chronic disease.In this paper, a brief elaboration recent years the treatment of AIDS and its progress in the research of the virus.Keywords: AIDS;immunodeficiency;infection progress;lethal;virus 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初发现艾滋病以来,世界各国在广泛开展其基础研究的同时,对其纺织业开展了广泛的探索。虽然进展迅猛,但至今尚无堪称特效的良药。因此,艾滋病的基因治疗羊就成了探索防治艾滋病特效办法的一个努力方向(1)。中国近年来艾滋病毒感染人数以每年相当快的速度增长,说明中国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一旦进入增长期,就会呈现感染加速增长的趋势,如果在这个阶段防治措施不力,就会迅速进入泛滥期。因此,中国能用于遏制艾滋病的时间和机遇已经不多。仅至2006年,艾滋病已经使2500万人丧生4000万人受到感染,它已成为世界15-59岁男女的头号杀手,使人类的发展史遭受了幅度最大的逆转,换句话说它已成为我们这代人面临的最大的挑战(2)。

一、艾滋病在国内的流行状况

艾滋病在中国大致经过了三个六新阶段,1985年至1988年为国外病例传入期,1989年至1993年为艾滋病散播期,1994年至今为艾滋病高速增长期。在1985年至1988年,全国艾滋病感染者每年有不到几十例报告,感染者绝大部分由国外归来,艾滋病在当时称为舶来品。1989年10月云南省卫生防疫部门在中缅边境检测发现了146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感染源影视静脉注射吸毒。从1989年到1994年,中国进入艾滋病流行扩散期。1995年中国艾滋病感染人数从此前的几百例一下子蹿升到1567例,其中绝大多数是河南部分农村的卖血人群,中国进入艾滋病流行的高速增长期。

根据中国卫生部2003年底公布的艾滋病评估报告,目前艾滋病在中国已进入流行高峰期,报告披露中国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84万人,其中艾滋病患者8万人,疫情已波及全国31个省。

2001年8月23日,中国政府向外界宣布中国存在因卖血传播艾滋病的事实。文楼村作为这一种传播类型的代表无可避免的一夜成名。世界上自从艾滋病出现,主要的传播途径就是性。而在中国,目前通过静脉注射吸毒和有偿献血是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资料显示,云南,新疆,广西,广东,四川,湖南,贵州,北京等九省区直辖市,在当地直射毒品人群中感染率已经超过了5%,但是专家提示性传播的威力仍然不可忽视。

卫生部副部长隆德概括了中国艾滋病流行的主要特点:一是涉及范围广,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发现感染者;二是疫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共用注射器吸毒是艾滋病病毒传播的首要渠道,经过性接触,母婴传播的比率逐年增长,三是感染者以青壮年为主,大多分布在农村,四是局部地区面临发病死亡高峰,五是艾滋病流行的危险因素广泛存在,主要表现为不安全性行为,在男性同性恋人群,暗娼人群中具有较高的比例,共用注射器吸毒行为在吸毒人群中普遍存在。

中国目前已经进入了艾滋病快速满眼的时期,每年在以30%的速度增长。专家预测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控制,到2010年中国的艾滋病感染人数将会突破1000万,而中国政府的目标则是到了2010年,把中国艾滋病病毒的感染人数控制在150万内。显然,摆在面前的任务十分艰巨(3)。

二、国外艾滋病的流行动态

自1981年在美国发现首例AIDS病人以来,目前AIDS已在全球广泛流行,到2002年底,全球累计报告分部与全球五大洲210多个国家,HIV感染人数估计达,其中90%以上未成年人,这些人中41%为妇女。估计全球有1%的15~49岁成年人感染HIV,有75%是因为与异性性交引起。在感染者中,有270万为15以下的儿童,有90%一闪的感染者生活在发展中国家。2002年,全球HIV新增感染者约500万,儿童有80万,每天约有16000人感染。仅2002年全球因AIDS而死亡者达310万,全球现有因父母死于AIDS的孤儿1120万,绝大多数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是世界上受AIDS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到2002年底,该地区HIV感染总数达2940万人,占全球感染总数的70%以上。2003年新增艾滋病例320万,死亡人数达230万,死亡总数累计超过1370万,占全球的84%以上,仅2002年就有240万死于AIDS,是全球AIDS的流行中心。感染者中有80%是妇女,在流行严重的地区,产前门诊就诊的孕妇中HIV的感染率可高达30%~43.9%不等。全球感染HIV的儿童中有87%的人生活在这一地区。有高达00万的儿童是在出生前或出生当时或通过母乳喂养感染HIV。婴儿,儿童感染者中90%以上是因母婴传播所致。性犯罪的存在及愚昧无知都是促进AIDS泛滥的原因所在。研究表明,约有90%的非洲人感染了AIDS后自己还不知道,也不知道如何预防。

亚洲已成为继非洲之后的第二大重灾区。过去一年中,亚洲新发现AIDS病毒感染者740万,新增AIDS病例100多万,死亡人数50万。其中印度的新增病例高达30万,病毒感染者在300万到600万之间,目前艾滋病患者人数仅次于南非,居世界第二。在10年前几乎没有艾滋病病例的印度尼西亚,艾滋病患者人数也在迅速增加。在泰国、柬埔寨和缅甸等国,艾滋病患者已占总人口的1%以上。北美地区到2002年底报告估计有98万人感染HIV,新增感染者达45000人(4)。

此外,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一年来也新发现200多万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死亡人数10万。东欧和中亚地区艾滋病也在不断蔓延,是目前感染率在全世界增长最快的地区,至2002年底感染者大120万,其中新感染者达25万人。俄罗斯的艾滋病毒感染者已经达到100多万。目前全球的艾滋病孤儿人数为1200万,这一数字到2010年将上升至4200万。非洲国家中妇女感染艾滋病的比例比男子高出20%,甚至更多。遇有艾滋病可以通过性交传染,所以其对非洲的妇女和女孩造成的影响极大。研究人数预测,如果不进行预防,到2010年全球将有7500万人受到感染,到2012年总共将有1亿人死于艾滋病(5)。

三、艾滋病的流行特点

第一个特点疫情仍然呈上升趋势。有这样几个数据:吸毒人群感染率1996年只有1.95%,2004年上升到6.48%,暗娼感染率1996年0.02%,2004年上升到0.93%,高流行地区孕妇中1997年还没有查到艾滋病,2004年感染率上升到0.26%。说明我国的艾滋病疫情仍然呈上升趋势。从2002年,2003年开始,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报告数字快速上升,2004年比2005年还高,这是因为2004年开展了大范围的易感人群的普遍筛查,发现大批感染者。第二个特点是流行范围广、地区差异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呈局部灶性集中分布、目前超过3万例的由中部和南方某省,报告超过1万例的由男方和西北三个省,其他报告数均低于100例。不同地区的吸毒者和暗娼感染率存在较大差异。第三个特点是3种感染途径并存,吸毒和性传播是新发感染的主要途径。我国所有已报告的感染者中,经注射吸毒传播者占44%。经性传播占43%,经供血和血液制品传播者占10%,但是重新评估和检测发现,2005年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新发感染者中性传播的比例超过了吸毒,性传播达到49.8%,吸毒传播为48.6%,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型号,以方便表明我国现在的传播规律已经和世界的普遍传播规律相吻合,另一方面,性传播作为第一位传播途径以后,传播速度会加快,控制难度会加大。

第四个特点是我国目前发病和死亡情况比较严重。我国很大一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实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感染的,经过10年左右的时间,现在已经有一大批感染者进入发病期,2004年-2005年报告的人数占累计报告病人人数60%,其间艾滋病死亡人数占累计报告死亡总数的63%

第五个特点是艾滋病正在由易感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监测资料表明,艾滋病正在由吸毒,不洁性行为等易感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在某些省份的部分地区,孕产妇、婚检和临床检测人群的感染率已经达到或者超过1% 第六个特点是存在疫情的进一步蔓延的危险。疫情监测表明,有将近一半的注射吸毒者共用注射器,有11%的吸毒者有危险性行为,特别是有一部分女性吸毒者,她们以提供性服务换取毒资后去吸毒。所以,艾滋病病毒在吸毒人群、不洁性行为等人群之间的传播很危险。另外,感染者的流动,也成为加快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应该说在我国艾滋病病毒传播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群,就是男男性行为的人群。与外国一些个男男性行为者只有同性关系,没有异性关系不同。由于文化传统,社会观念不同,我国男男性行为者往往还有自己的家庭,既有同性性行为,又有异性性行为。这就是艾滋病病毒的传播更复杂(6)。

四、基因治疗成果

随着对艾滋病研究的深入,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一些人体原本就存在的对付HIV非常有效的武器,管艾滋病的“元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狡猾多变,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人体免疫系统有应对它攻击的一套办法。其实这些本领是与生俱来的,只是现在并没有被完全认识和挖掘出来。随着对艾滋病研究的深入,现在,研究人员已经从基因、免疫细胞和抗体等方面发现了一些人体原本就存在的对付HIV非常有效的武器。

2000年,在德国任翻译的美国人蒂莫西·雷·布朗同时患上两种病––白血病和艾滋病。2007年,在移植造血干细胞治疗白血病时,竟意外治愈了布朗的艾滋病,从而使其成为世界上首个艾滋病治愈者。布朗能够痊愈的原因,就是在移植骨髓时意外获得了一种能抗御HIV的CCR5变异基因。很早以前研究人员就发现,CCR5变异基因可能阻止HIV在人体细胞中的复制,从而能延缓发病,甚至可治愈艾滋病。其科学原理在于,艾滋病毒入侵人体时,必须先与CCR5受体结合,再进入T细胞蛰伏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复制,病毒数量增加到一定临界点,才开始大举进攻人体。这时免疫系统只能抑制病毒复制,没有能力清除HIV。到了后期,在经过一番较量之后,免疫系统会消亡殆尽,大获全胜的病毒数量剧增,导致人们发病。但是,如果CCR5基因发生突变,就能把HIV进入T细胞的大门关闭,病毒不能与CCR5受体结合,只能留在血液中,也就只能等着被药物清除了。带有CCR5突变基因的人群极少,比如,只有10%的欧洲人群中带有CCR5变异基因,加上造血干细胞移植还要进行配型,因而,一般人能够像布朗一样不服药就能战胜艾滋病的几率极低。

研究人员也发现,一些感染了HIV的人并没有发病,还有一些感染了HIV并发病的人并没有用药,但其症状也没有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恶化,这说明人体内的确有抗御艾滋病的机制,而CCR5变异基因只是其中的一种。感染了HIV却不发病的人在感染病毒的人群中大约占1/300,因此,这样的人被称为“精英控制者”。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大卫·沃特金斯研究小组就发现了一种人体抗御艾滋病的机制,这就是T细胞的作用。人体的T细胞是免疫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类细胞,又分为辅助性T淋巴细胞(CD3+、CD4+)和抑制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D3+、CD8+)。已有的研究发现,HIV入侵免疫T细胞,利用的是自身的包膜蛋白。对包膜蛋白的基因测序发现,它包含两大类包膜区:保守区与可变区。而人体内的免疫细胞能够通过识别HIV的不同包膜区,来杀伤和抗御HIV。沃特金斯在研究患猴免疫缺陷综合征(即猴艾滋病)的猴子时发现,CD8+T细胞能让猴子变成“精英控制者。”虽然目前还不知道CD8+T细胞是如何通过识别包膜区特点来找出HIV的,但它对HIV的清除和抑制作用是明显的。正是通过这一途径,一些人不易感染HIV,或感染了HIV也会长期不发病。这一发现也意味着可以研发安全有效的艾滋病疫苗。

2010年,美国的研究人员发现,人体中有两种抗体能有效中和艾滋病病毒,从而阻止90%以上的HIV毒株入侵人体。这两种抗体就是VRC01和VRC02。它们能稳定地附着在T细胞的CD4部位,从而阻断病毒与T细胞的结合。但是,艾滋病病毒的变异非常快速。研究人员发现,有一些变异的艾滋病毒能躲开VRC01抗体的中和作用,从而入侵T细胞。美国洛克菲勒大学艾伦·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首席华裔科学家张林琦等人研究发现,HIV-1包膜蛋白的可变区域中有一个残基,能促进HIV逃避VRC01的中和作用。这个研究揭示了HIV-1包膜蛋白与VRC01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研制药物和疫苗提供了线索(7)。

人体抗御艾滋病的机理有很多,只要潜心探讨,最终会发现更多有效抗御艾滋病的方法。不久的将来,人类征服艾滋病将成为现实,而不只是一个梦想(8)。

五、尚未解决的问题

对艾滋病的治疗目前还没有传出令人乐观的消息。艾滋病治疗依然强劲渺茫,曾令人鼓舞的“鸡尾酒疗法”效果并不理想,药物也不能完全清除人体内的艾滋病病毒。相反,在体内潜伏一段时间后,病毒数量还可能大规模上升,艾滋病患者近有效治疗可延长至数年,但目前的医疗水平喊无根之办法,最终发展为死亡(9)。疫苗养殖遥遥无期,人们还没有研制出上成功的或者接近成功的艾滋病疫苗。而且到目前为止,疫苗研制还没有突破性进展。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尚不够完善,国内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待加强(10)。

艾滋病是一种传播性强、危害严重的疾病,至今许多民众对其仍不甚了解,许多人人对艾滋病极端恐慌,对艾滋病患者嫉妒其实,给患者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不但影响了防治工作的正常开展,而且还可能引发患者对社会的仇视和报复。大力普及有关艾滋病的科学知识,帮主工总建立起对艾滋病的科学观念,全社会都会关爱艾滋病患者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艾滋病防治的一个当务之急(11)。参考文献(1)李希光.艾滋病媒体读本[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2)彭勃.艾滋病科普读本[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1(3)王滨有.病毒与健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4(4)卢圣栋.生物技术与疾病诊断[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2(5)WeberB, BergerA, Rabenau H.Evaluation of a new combined antigen and atibody human immuncdeficiency virus screening assay,VIDAS HIV DUO Ulta [J].J Clin Microbiol, 2002;40(4): 14201426(6)朱玉贤.现代分子生物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张兴权.艾滋病毒感染与艾滋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8)Rhyu MS.Telomeres, telomerase, and immortality.[J] Natl Cancer Inst,1995,87:884-894(9)Moyzis RK, Buckingham JM,CramLS,et al.A highly vonserved repetitive DNA sequence,(TTAGGG)n, present at the telomeres of human chromosomes.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88, 85:6622-6626(10)ChongL, van Strrnesel B, Broccoli D, et al.A&n bsp:human telomeric protein.SCIENCE, 1995, 270:1663-1667(11)罗淑兰.66种传染病的识别、预防及保健指南.[M].河北:科学普及出版社,1993.7

第二篇:低碳经济国内外研究进展

低碳经济国内外研究进展

【摘要】近年来,低碳经济成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热点,文章在对重要相关文献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对低碳经济方面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机制以及路径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对研究的总体状况进行简要评述,以期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排放;研究进展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已逐渐成为全球性共识,2009年末闭幕的哥奉哈根气候大会更是把低碳经济的发展推向了高潮,未来的国际经济竞争很可能是低碳经济的竞争。“低碳经济”的概念是2003年英国在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来的,但早在20世纪90年代,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关注碳排放就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低碳经济方面的研究主要围绕低碳经济的概念与内涵、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碳排放交易机制、碳减排机制与方法的研究、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及策略等问题展开。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相关概念阐释当前,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并没有约定俗成的严格定义。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Ⅲ的白皮书中提出,低碳经济就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随着实践的发展,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低碳经济的概念给予了不同的表述。国外一些学者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后丁业化社会出现的经济形态,核心是低温室气体排放(hwGreenhouse Gas Emission Economy),或低化石能源的经济,认为低碳经济是能够满足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挑战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国内普遍采用的低碳经济概念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新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演变”。

此外,“碳锁定”、“碳足迹”、“碳中和”、“碳源”、“碳汇”、“碳交易”、“碳税”等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一系列新概念、新术语也相伴而生,这些概念与术语从不同的层面揭示了低碳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所谓碳生产力,通俗的讲,就是每排放一定量的碳,所能够生产出的GDP或产品的实物量。在全球都在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境况下,必需要实现碳生产力价值的最大化。低碳经济实质上就是一个提高碳生产力的过程。

“碳锁定”(carhon LDck—in)是由西班牙学者格利高里·乌恩鲁(Gre90ry c.unruh)最早提出和使用的,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对化石能源系统高度依赖的技术盛行于世,政治、经济、社会与其结成一个“技术一制度综合体”(Techno—Institutional complex,TIc),并不断为这种技术寻找正当性,并为其广泛商业化应用铺设道路,结果形成了一种共生的系统内在惯性,导致技术锁定和路径依赖,阻碍替代技术(零碳或低碳技术)的发展。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解除“碳锁定”。

碳足迹(carhonmtprint)标示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2007年12月,联合同开发署(uNDP)发布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应对气候变化:分化世界中的人类团结》对于“碳足迹”作了如下评论:一个国家的碳足迹可以通过存鼍和流量进行衡量。国家碳足迹的深浅同过去和现在的能耗方式密切相关。尽管发展中国家总的碳足迹在加深,但发达国家更应承担排放的历史责任。

碳中和,是指计算出个人或者团体的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投资建设节能环保新设施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抵消掉,以此达到环保目的。该词是1997年由英国伦敦的未来森林公司(Fu—ture Forests)最早提出,倡导通过节能环保、植树绿化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碳税是根据化石燃料的碳含量征收的同内货物税,因而仅限于含碳燃料。阍长期以来,经济学家和国际组织一直主张征收碳税,因为同传统的命令一控制型政策相比,碳税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实现同样的减排目标,还可为探索清洁技术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但在实践中,只有少数欧洲同家按照能源产品中的碳含鬣征收碳税。

碳交易是京都议定书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排减,以国际公法作为依据的温室气体排减量交易。在六种被要求排减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cO:)为最大宗,所以这种交易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为计算单位,所以通称为“碳交易”。其交易市场称为碳市(Carbon Market)。碳交易可以分成两大类:配额型交易

(Allowance_basedtransactions):指总量管制下所产生的排减单位的交易,项目型交易(Project小ased traJlsactions),指囚进行减排项目所产生的减排单位的交易。

碳汇与碳源是两个相对的概念,《联合同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将碳汇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将碳源定义为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碳源量和碳汇量是指在这个过程中的碳量。所以,低碳经济也被称为碳汇经济,是指由碳源碳汇相互关系及其变化所形成的对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影响的经济,即碳资源的节约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提高。上述概念都部分地把握到了低碳经济的特征,即“低碳排放”,事实上,对低碳的理解可以分为二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小于困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第二种情形是零排放;第i种情形是绝对排放量的减少。实现以上三种情形低碳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经济正增长(GDP增长率大于零)。对于英国等发达国家来说,追求的目标应该是绝对的低碳经济;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目标应该是相对的低碳发展。中国学者潘家华指出,低碳经济,重点在低碳,目的在发展,是要寻求全球水平、长时间尺度的可持续发展。俐

二、经济发展、能源消费以及碳排放的关系研究全球气候系统的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追溯其原因,科学界以及各国政府已基本达成一致,认为人类活动导致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不断增多,气候正在发生变化。正是这种科学界的共识导致了国际上政治层面的重大决策,即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京都议定书》。低碳经济正是在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产生的新概念,并被视作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

在关于气候变化成因以及认识人类活动影响的研究中,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起了关键作用。从1990年至今,IPCC通过四次评估报告不断加深人类活动引起近百年气候变化的认识。呵Pcc的第二三次评估报告(2001年)指出,过去50年观测到的大部分增暖“可能”归因于人类活动(66%以上可能性);第四次评估报告(2007年)也显示,人类活动“很可能”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90%以上可能性),尤其是化石能源燃烧带来的长生命周期的CO:排放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将产生重大的影响,诸如冰川融化、海平面卜升、洪水、干旱、生态系统破坏、粮食减产等等,并强调到2050年必须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一定的水平内,才可能避免发生极端气候变化后果。‘2006年,《斯特恩回顾:气候变化经济学》就对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经济影响进行了全面分析,认为如果在未来几十年内不能及时采取行动,全球变暖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危机将堪比世界性大战以及20世纪前半叶曾经出现的经济大萧条。如果当前以l%的GDP投入来应对气候变化,就可以避免未来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5%一20%的GDP损失。在环境经济领域内,衡量环境变量与经济变量最常见的方法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睨。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学家格鲁斯曼(Grossman)等(1991)等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概念,认为环境质量同经济增长一样也是呈倒“U”型关系,即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随着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南低趋高,到达某个临界点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又由高趋低,环境得到改善和恢复。近十几年来,围绕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之间关系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其中以支持cO:排放EKC曲线存在的有效证据较多。如Rich—mond(2006)提出对于OCED国家而言,存在一定的证据表明EKc关系的存在,而对于非OCED国家而言则不存在EKc关系。随后,Huang(2008)对21个经济发达围家的温室气体排放与GDP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有七个国家出现了EKc。hntz和Feng采用模型对加拿大1970年~2000年人均GDP、人口、技术和cO:排放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人均GDP与rCO:排放不相关,人口与C02排放成倒u型关系,而技术与CO:排放成u型关系。利用RPAT模型对1975年一2000年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的人口、经济和技术水平对碳排放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些因素对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碳排放的影响是不同的。Inl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发展取得显著绩效的同时也出现了资源消耗、碳排放增加等问题,目前已成为世界最大碳排放国。围绕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问题,国内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如徐国泉等通过建立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显示经济发展对拉动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成指数增长,而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对抑制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都呈倒u型曲线关系。宋涛等对我国1960年~2000年人均co: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呈现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f15垮B秀萍等利用1995年。2005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定量分析了各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效率之间的关系,显示各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倒U型曲线趋势,而与能源消耗强度呈u型曲线关系,与第二产业产值的比重呈N型曲线关系。

三、碳排放交易机制研究碳交易本质上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基于科斯理论的排污权交易有助于消除环境“公共物品”外部性特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效率。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排污权交易项目就是基于《京都议定书》跨国间的碳排放交易,在低碳时代,排污权作为一种稀缺资源,理应得到合理配置。如果在全球范围内实施温室气体排放许可证交易,那么各国的初始排放权分配实际上就是国家温室气体财产权结构的确定,其公平性将直接影响到各国社会经济福利水平的变化。因此,碳排放交易机制的研究集中在对初始排放权分配的公平性和有效性方面。

目前,国外已有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的分配原则主要有三种原则:第一种是按人口分配。该原则体现了人人享有同等环境与发展权利这样一个原理;第二种原则是按历史责任分配,这意味着在过去温室气体排放量大的同家应该承担主要削减责任;第三种是“继承祖父式”原则,即维持现状把排放权分配给现有的排放者。该原则实际上是“谁排放多谁得利益大”这样的一种不公平的分配。围绕这些原则的争论,实际上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关于减排温室气体经济利益的冲突和调和。一些专家,如Gmbb和sebenius(1992)提出了基于上述原则的“混合”分配原则,即部分按人口分配。Smith,Swisher和Ahuia(1993)认为全球减排温室气体的谈判必须考虑一个国家能够支付的可用资源。支付义务必须同时结合伦理问题和现实问题两方面的情况,前者是对全球气候变化负更多责任的围家,应该有义务出钱进行弥补;而后者是问题的解决只有在那些有较多资源的国家愿意在全球成本中支付大部分时才更有可能。因此他们认为要将碳权排放所遵循的公平问题分为支付能力和基于累积人均排放的责任指数两部分。我国学者也对碳排放权的分配机制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按人口指标、GDP指标,或人口和GDP组合指标的三种分配机制。如陈文颖(1998)认为:若综合考虑公平、效率和全球收益这三个方面的因素,采用人均碳排放量和GDP碳排放强度(单位GDP碳排放量)的加权平均、以人均碳排放量为基准兼顾GDP碳排放强度这两种混和分配机制是较理想的选择。陈迎(2002)认为应重视温室气体减排的国内层次的公平问题,重视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基本权益,还提出了三种不同类型排放权的新概念:(1)基本需求的排放权;(2)部分可贸易的排放权;(3)完全可贸易的排放权。幡家华(2009)提出了基于人际公平的碳排放概念,通过研究主要国家人均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比较测算不同国家人均累积碳排放在全球历史和未来排放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指出减排责任的分担,必须综合考虑各国的历史责任、现实发展阶段和未来发展需求。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工业化,需要率先垂范,深度减排,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工业化进程之中,未来需要更多的排放空间,以满足其发展的需求。

四、碳减排的机制及方法研究伴随人们对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的关注,国内外一些学者开始针对碳减排的机制与情景进行分析,并形成了相关的理论、模型与分析指标。

低碳经济发展的最终途径是切断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联系。在国外比较有影响是GDP与碳排放量的脱钩理论。所谓的脱钩就是指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小断减少的过程,建立脱钩指标的目的在于检验一国气候变化政策的有效性,并寻求影响连接能造成脱钩的因素,作为制定适当脱钩政策的依据。在脱钩研究方面脱钩指标虽然有很多缺点,诸如缺乏与环境容量的自动联系,难以兼顾各国国情以及受环境压力的最初水平和使其选择的影响等,但脱钩仍然是非常再要的。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2)研究了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脱钩指标的国家差别,发现环境与经济脱钩的现象普遍存在于OEcD国家中并且环境与经济的进一步脱钩是有可能的,从而得出结论:在DEcD国家,环境与经济的冲突,己经得到有效的控制,并在继续向好的方面转化。可以预计,在不遥远的将来,环境与经济的冲突,可以得到满意的解决方案。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反应等框架而设计了脱钩指标体系,主要反映也就是驱动力(经济增长等)与环境压力(温室气体减排)关系。当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呈现出不平行的现象,即称经济体系发生了脱钩现象,如果GDP增长率高于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率,称为相对脱钩,如果经济驱动力呈现稳定增长,而二氧化碳排放量反而减少,称为绝对脱钩。

在我国,在碳减排的研究方法上除简单的相关分析、区域对比分析之外,一些基于大量数据的综合模型分析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碳循环能源模型、动态综合评估模型、能源消费一碳减排经济关联模型等。陈文颖、高鹏飞、何建坤(2004)

用MARKAL_MAcR0模型研究碳减排对中国能源系统的影响。冽温宗国构建基于能量的cNECCO模型,采用了系统动力学方法模拟各经济部门的能量代谢,指出2005年~2025年是我围CO:排放量增加最快的时间段,并到2040年开始达到顶峰趋于平稳,所面临的C0:减排压力会越来越大,应在不同部门采取cO:控制措施,实现排放量的削减。姜克隽(2009)等利用IPAc模型对我围未来中长期的能源与温室气体排放情景进行分析。设计了排放情景,介绍了情景的主要参数和结果,以及实现减排所需的技术,同时探讨到2050年中国实现低碳情景所需要的发展路径。

五、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研究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力度。从两方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来看,主要包括构筑产业结构低碳化、能源结构优化、技术创新、管理创新、金融创新、增加碳汇以及倡导低碳生活诸多领域。在这方面,我国学者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关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与政策措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与策略。

1.低碳产业研究。阎吴垠(2009)指出低碳经济条件下的新兴产业革命本身即意味着对现有产业制度进行创新,其核心在于改善现有高碳经济条件下产业制度的两个维度:即“高碳产业链条”与“高碳产业结构”。首先是缩短能源、汽车、钢铁、交通、化工、建材等高碳产业所引申出来的产业链条,把这些产业的E、下游产业链“低碳化”或降低其创造的单位GDP的碳强度。其次是调整高碳产业结构,逐步降低高碳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即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最终使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逐步趋向低碳经济的标准。

2.低碳能源研究。玛之浚认为低碳能源是低碳经济的基本保证。低碳经济实质上是对现代经济运行与发展进行一场深刻的能源经济革命。人类所使用的能源是在沿着高碳到低碳、低效到高效、不清洁到清洁的方向、从不可持续到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胡兆光(2009)认为,在经济一能源系统中,低碳能源应是一种寻求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mvement)的过程,即在不影响经济增长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能源需求与温室气体排放,应采用能源使用管理(Energy us孵Management,EuM)的方法,通过市场机制、政策引导、行政手段及法规等途径,调整能源使用方式,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效,达到降低能源需求及节能减排的日的。

3.低碳政策工具研究。胡振宇(2009)指出。从全球范围看,各国现有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工具有三大类,一是管制手段。主要通过排放限额、用能/排放标准、供电配额等方式对cO:排放或能源利用水平进行直接控制。二是财税手段。包括各种与能源环境相关的税收、补贴和资助等。按照庇古税的原理,旨在减少CO:排放的各项税收较之排放标准、罚款等其他手段,在同样的排放控制量下成本相对要低。三是排放权交易。在排放限额的基础上进行的直接管制与经济激励相结合的减排手段,一般也称为“限额一交易”(cap—and—trade)制度。因此,为了加快低碳经济发展,我国嗳需创新财税和公共支出政策体系。

4.低碳金融与货币市场研究。碳金融是一种新兴金融,全世界碳交易市场正在构建之中。中国是否发展碳交易已不仅仅是个国际谈判的政治问题,从长期来看更是一个争夺未来新兴碳金融市场话语权的战略问题。管清友指出掌握低碳经济下的货币主导权至关重要。碳货币是指排放额低于碳排放指标分配的“节约量”,相当于该国的一笔额外财富。碳货币成为财富后,减排技术落后,而消费

又很旺盛的国家将因此受到双重打击,其制造业要购买碳货币才能生存,其消费者也要购买碳货币才能继续享受,由此必然造成国家财富的流失。

5.低碳技术创新研究。嘲任力(2009)认为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围是否能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发展。需要研发的低碳技术包括节能和清洁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集和封存、清洁汽车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王文军(2009)指出,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经济范式就是实施“立体式”控制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求在污染源头进行治理,在生产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对产品的能耗与污染进行目标管理,从这个层次上来看,低碳经济是源头控制、过程控制、目标控制的完美结合。

6.碳汇问题研究.李顺龙(2005)从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经挤发展以及森林碳汇之间的关系入手,论述了二氧化碳排放空间的资源性和商品性问题,系统研究了森林碳汇及其经济、贸易问题,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空间资源论,进行了森林固碳形式、森林碳循环研究,提出了森林碳汇经济测算基本思路和方法,并结合我国林业发展战略规划,对我国森林碳汇潜力进行了预测。赵建军(2009)指出,森林是巨大的碳储存库,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转变观念,树立大林业观,是生态文化建设的主题,也是中国未来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7.低碳消费与低碳生活研究。陈晓春等认为,政府和社会不断引导适应低碳经济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一是引导家庭合理消费,鼓励学习型消费;二是引导个人文明消费,诉求消费正义;三是引导企业低碳生产与消费,支持环保企业;四是政府要合理引导消费,坚持“低碳化”运作。

六、评价与启示,从目前的发展看,西方各发达国家及其经济学界在低碳经济的内涵、碳排放的驱动力因素、低碳政策工具以及碳排放交易制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突破,其中人类经济活动对碳排放的影响是研究的热点。相比之下,国内的研究更加偏重于低碳发展的路径与策略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较多借鉴国外研究的成果,开创性的研究不多。不仅如此,低碳经济作为一个前沿理念,目前国内外都偏重于实证分析,在理论上的发展尚不成熟,其理论基础、基本特征、运行规律等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亟需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今后深入研究的空间广阔。

第三篇:国内外近来若干食品重大污染事件及研究进展

国内外近来若干食品重大污染事件及研究进展

食品科学技术学院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14班

章沙沙

摘要: 简要叙述了近些年国内外几起重大食品污染事件,及其影响和带给我们的思考.关键词: 国内外,食品, 污染事件,“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食品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近年来,国内外食品污染事件层出不穷,其中不乏一些重大的污染事件,让我们回顾几起食品加工背后的故事:

鲜火腿遭遇污染:敌敌畏用到了火腿加工上,浙江金华经过特殊工艺做出来的季节火腿连苍蝇都不敢往前凑。季节腿主要销往浙江、江苏、北京、乌鲁木齐、太原。

陈化粮做“鲜”米粉:贵阳市一些打米厂竟然用吊白块,轻而易举地让又黑又黄的陈化米做出又白又亮的米粉。

乡吧佬的“红”与“黑”:浙江温州市的苍南县,以生产卤制熟食闻名省内外,一些厂家生产的鸡腿、鸡翅、鸡蛋等卤制食品,竟然添加了酸性橙等化工原料。

“毛发水”酱油让人发毛:湖北省荆州市津津乐调味品厂配制酱油所用的氨基酸液竟然是用毛发加工的。

劣质香肠猫腻多:泰兴野竹村竟然用死猪肉做成香肠,成品销往全国各地,其中每天至少有7吨野竹村的香肠供应南京。

火锅底料“硬”是有问题:重庆市一些火锅底料生产厂家竟然用石蜡塞体牛油,一斤能当三斤四斤牛油用,产品销往宜昌、成都、西安、贵阳、武汉、汉口、襄樊、遵义、昆明、哈尔滨、沈阳、长春、北京。

挂面“美容”做足表面功夫:成都市一些挂面生产厂家用福尔马林作为面条的增白剂……….1近几年国内重大食品污染事件

1.1从阜阳劣质奶粉案看我国的食品安全危机

2004 年4 月在安徽省阜阳市,由于被喂食几乎完全没有营养的劣质奶粉,13 名婴儿夭折,近200 名婴儿患上严重营养不良症。在随后的全国大检查中,各地陆续发现不合格奶粉伤害儿童事件。一场几乎蔓延全国的劣质奶粉事件让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再次凸现

据调查,劣质奶粉主要是以各种廉价的食品原料如淀粉、蔗糖等全部或部分替代乳粉,再用奶香精等添加剂进行调香调味制成的,没有按照国家有关标准添加婴儿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用这样的奶粉喂养婴儿,将会严重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危机爆发后,我们更多的是谴责劣质奶粉生产者和销售者,利欲熏心、丧尽天良,谴责政府职能部门失职失责、监督不力,然而,劣质奶粉事件看似发生于某个时期的食品安全的个案,但这并非一个独立的事件。危机的爆发不仅是食品安全管理某个环节出了问题,而更多的是集中反映了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各种矛盾冲突的结果,是各种矛盾冲突长期集结的必然结果。1.2.从苏丹红事件剖析食品安全与卫生问题

2005年3月一则消息引起了全国的震动:亨氏美味源(广州)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美味源”牌辣椒酱被检出“苏丹红一号“,随后肯德基快餐食品的调料在检查中被发现含有“苏丹红一号”成分。很多中国人由此次的苏丹红事件开始关注我国的食品安全性问题。“苏丹红一号”是人工合成的偶氮类染料,由苯胺重氮化,与2一萘酚偶合而成,外观暗红色或深黄色片状晶体。主要用于溶剂、蜡、汽油等增色和为鞋、地板等增光。食品中添加苏丹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红色,以掩盖天然辣椒素光照褪色的缺点,使辣椒制品长期保持鲜红的颜色。正是由于苏丹红具有染红其他食品的功能,加上价格低廉,很快在印度等国率先被不法商家添加到食品中去。“苏丹红一号”含有“偶氮苯”,当“偶氮苯”被降解后,就会产生一种具有中等毒性的致癌物质“苯胺”。过量的“苯胺”被吸人人体,可能会造成组织缺氧,呼不畅,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受损,甚至导致不孕症。动物实验研究表明,“苏丹红一号”可导致老鼠患某些癌症。作为第三类致癌物质,包括其化学衍生物苏丹红二号、三号和四号,它们对人体的影响还在进行测试,不过科学家们已经发现它们能够使老鼠和兔子患癌症。对于人类,同样具有较强的致癌性。如果短期内大量食用,则会直接引起死亡。,经常摄入含较高剂量苏丹红的食品就会增加其致癌的危险性,因此应尽可能避免摄入这些物质。基于苏丹红是一种人工色素,在食品中非天然存在,有致癌性,l995年欧盟(EU)等国家已禁止其作为色素在食品中进行添加,对此我国也明文禁止。然而即使有明文规定仍然会有一些不法商家不顾人民的安全只被眼前的利益驱动将只能用于工业的染料作为食品添加剂。此次苏丹红事件的曝光可以说在那些不法商家耳边敲响了警钟:警告他们若有践踏我国法律的行为必将受到严惩!这次事件也使我们发现我国在食品安全性问题上确实存在漏洞和不足。

1.3.浙江省白砂糖中添加“吊白块”案件。

在该省进行的食品大检查中,检查人员发现了大批含有化工原料“甲醛次硫酸氢钠”(俗称“吊白块”)的粉丝和白糖,随即展开调查。这种俗称“吊白块”的原料,一般不法分子是将其作为食品的漂白剂使用。食用含有“吊白块”成分的食品,不仅对人体肝、肾脏等有严重损害,而且一次性食用剂量达10克的,会有生命危险。如:今年6月6日,广西玉林市师范学校、环西学校、育英高中、新民小学发生食物中毒,中毒人数87人,经卫生部门确认,这起严重的食物中毒事件,就是吃了非法添加“吊白块”的粉丝所引起的。

1.4.重庆市“毛发水”酱油案件。

一些不法厂商用“毛发水”兑制的有毒酱油再次惊动万州,流入市场的76吨已被市民买走,剩余9吨被当场查封。并称“毛发水”中含有砷、铅等有害物质,且在配兑酱油时加入的酱色中,含有可致人惊厥甚至可诱发癫痫症的4-甲基咪唑。经查证,万州龙宝三凯生化厂将生产胱胺酸的废液(俗称“毛发水”)13.75吨卖给万州酿造厂、幸福酱油厂、老同兴酱油厂等6家企业,用于生产兑制酱油。6家企业共生产兑制酱油85吨,已售出76吨有毒酱油,剩余9吨。其中,万州区川东酿造厂为无证生产,其余5家有卫生许可证,但只允许生产酿造酱油。“毛发水”是以毛发为原料,经盐酸水解,提取胱氨酸后的残留废液,为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1.5广东劣质大米案件。

根据媒体记者暗访提供的线索,广东省卫生监督所对广州天平架牛利岗真实惠货仓商场出售的大米进行检查,发现大米中黄曲霉毒素B1超标。并立即组织了对白云区江夏生活小区的“永康精米厂”、“港兴精米厂”和“泰京精业”等3家劣质大米生产加工窝点的突击检查,当场查封了劣质大米300吨。同时检查中发现,“永康精米厂”等3家大米生产加工点,没有卫生许可证,不具备大米生产加工的条件,现场堆放的“原料米”来源不明,已经发霉、生虫并有异味。这些发霉变质的“原料米”经过去皮、漂白、抛光和添加矿物油等工序,被加工成40多种假冒的优质品牌大米,经粮油批发市场销往各地。在“地毯式”的检查中,广东卫生监督所对广州铁路南站货仓内囤积的大米进行抽检时发现,抽检的17份有15份大米中黄曲霉毒素B1超标,一份铅超标,仅这一批大米数量就达900吨。专家介绍,黄曲霉毒素的急性毒性极强,毒性主要损害人体肝脏,可引起急性肝炎,并有明显的慢性毒性与致癌性,持续摄入可引起肝肿大、肝细胞重度脂肪病变并发肝硬化等。

1.6天津查处输液瓶灌装香油案件, 一个利用输液瓶灌装香油的地下“小作坊”在天津被查没,执法人员当场查扣散装香油300斤,瓶装香油30瓶,输液瓶1240个。检查中工商执法人员发现该加工点存放有大量散装香油,在墙角则整整齐齐地码放着成箱的输液瓶。工商执法人员随手拿起一只瓶子发现,瓶内还有残留的药液,有的甚至还有药液的结晶体。据当事人杨某交待,他是河北省大名县人,装香油的输液瓶是通过老乡从某医院以5分钱一只的价格收购的。据工商执法人员介绍,使用过的输液瓶由于与病人接触,上面带有大量病菌,如果用消毒不彻底的输液瓶包装食品,会使大量病菌得以传播,给使用者的健康造成危害,而病菌一旦随食品通过口腔进入人体,后果无法想象。1.7阳澄湖大闸蟹事件

秋风起,蟹脚痒。又到了大闸蟹的产销旺季,大陆销到台湾的大闸蟹有7批共3000多公斤被验出含禁用致癌物质硝基喃代谢物。台湾卫生部门立即紧急要求业者回收相关大闸蟹,这一事件一时引得舆论哗然,居民震惊,养殖单位愤怒,并引出种种所谓蹊跷猜测。硝基喃是一种可致癌的抗生素。如将其混入饲料,或用含这种物质的水浸泡水产品,水产品看起来就会显得很“光鲜”。

近几年来,大闸蟹总有这样或那样的品质**,譬如重金属超标,土霉素、氯霉素残留量超标,直到本次出现“致癌嫌疑”。

这次大闸蟹致癌事件暴露国内食品安全监管弊端,针对连年发生的“大闸蟹**”,有关部门和机构均会分头采取行动,大张声势地执法,以图澄清事实以正视听。类似于大闸蟹这等大宗水产品的国家标准长期缺席,很大程度上是部门分割“各管一段”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长期妨碍标准化事业发展进步的必然后果.没有品质控制标准,对大闸蟹就不可能真正做到源头和过程的品质控制。

2.国外重大食品污染事件 2.1日本食品污染事件

在日本北九州市、爱知县一带发生的一种食品污染公害事件。患病者5000多人,其中死亡16人,实际受害者超过1万。用米糠油中的黑油作家禽饲料,引起几十万只鸡死亡。症状有眼皮肿、掌出汗、全身起红疙瘩,重者呕吐恶心,肝功能下降,肌肉痛,咳嗽不止,甚至死亡。主要污染物是多氯联苯。其发生原因是,生产米糠油时用多氯联苯作脱臭工艺中的热载体,因管理不善,混入米糠油中,食后中毒。

日本大阪及周边地区自6月27日以来发现雪印牌低脂肪牛奶饮用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呕吐和腹泻等中毒症状“据共同社统计,截至本月2日,近畿以西地区8个府!县中毒者达6927人,其中41人仍在住院治疗”雪印乳制食品公司在日本拥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并在卫生安全方面享有较高声誉“雪印乳业公司社长石川哲郎1日在会见记者时承认,在工厂生产线的设备中,检查出黄色葡萄状球菌,这可能是中毒原因之一”球菌的产生主要是生产设备卫生管理不善等管理方面的原因“该地区的雪印牌低脂肪牛奶是由雪印乳业公司大阪工厂生产的”该工厂已宣布回收近期生产的约30万盒低脂肪牛奶,但到6月30日下午,只回收了1.35万盒“大阪市政府今天以违反食品卫生法宣布命令工厂无限期停产,大阪警方也以涉嫌业务过失伤害开始对该企业作现场调查” 2.2英国黄曲霉毒素污染事件

1960年在英国南部地区,短短几个月内有十万只火鸡突然死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火鸡事件”。由于病因不明,当时称为火鸡x病。后来经研究 发现,饲料中有从巴西进口的霉变的花生饼粉,用这种花生饼粉喂养大白鼠能 诱发肝癌。导致中毒的物质是黄曲霉毒素。

2.3薯条含超量致癌物事件

几十年来,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店内薯条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尽管许多人早已习惯了炸薯条是“垃圾食品”的说法,都知道它不利于健康,但05年下半年一则“高温油炸食品含致癌物丙烯酰胺”的新闻还是掀起了轩然大波,再一次给消费者敲了警钟。丙烯酰胺致癌,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闻。早在两年前,瑞典科学家就发布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包括炸薯条在内的多种油炸淀粉类食品中含有致癌物质丙烯酰胺,1公斤炸薯条的丙烯酰胺含量是400微克。相比之下,德国规定每升饮用水中丙烯酰胺含量不能超过0.1微克。研究显示,长期低剂量摄入丙烯酰胺的人会出现嗜睡、情绪波动、记忆衰退、幻觉和震颤等症状,并且伴有出汗、肌肉无力等末梢神经病症。实验证实,丙烯酰胺含量高能使动物患生殖系统癌症。

2.4 PVC保鲜膜致癌事件

国家质检总局叫停PVC食品保鲜膜。国家级权威机构专家介绍,PVC保鲜膜中有害物质对人体危害较大。PVC食品保鲜膜对人体的潜在危害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首先是氯乙烯单体残留量过高,当人们接触过量的氯乙烯后,人体健康就会受到影响。其次是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加工助剂的种类及含量,现行国际标准和我国国家标准都允许限量使用己二酸二辛酯(即DOA)作为增塑剂,其含量不能超过35%。

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新型材料不断进入食品行业,加工食品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体主营养素来源。除了食品包装材料有关标准,从05年底开始,国家标准委下达了一批食品国家标准计划。国家标准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食品标准主要指标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已从原有的20%提高到了55%。2.5芬达、美年达饮料致癌事件

英国食品标准局称如果汽水同时含有苯甲酸纳(防腐剂)与维生素C(抗氧化剂)两种成分,可能产生相互作用生成苯,而苯是致癌物。芬达汽水、美年达橙汁等众多软饮料都可能构成致癌危险。随后,国家质检总局组织我国10个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等检验机构,对部分进口及国内生产销售的软饮料产品,尤其是含有维生素C并且添加防腐剂苯甲酸钠的产品,进行了抽样检验。共对进口及国内生产销售的170多批次软饮料产品完成了检验。结果显示,所有样品的苯含量均在10ppb以下。

目前,国际国内均尚未对软饮料中的苯含量做出限制性规定,此次抽查是参照饮用水中苯限量的规定。世界卫生组织(WHO)《饮用水水质标准》规定苯限量为10ppb(浓度单位,1ppb=10亿分之一),即1升水中允许含有苯10微克(1微克=千分之一毫克)。我国等同于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即规定饮用水中苯限量为10ppb。国家质检总局有关负责人随后表示,将密切跟踪其他国家对软饮料中苯含量问题的控制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国内生产的和进口的软饮料产品的监督检查,确保消费者的健康安全。

2.6“孔雀石绿”事件

2005年6月5日英国食品标准局在英国一家知名的超市连锁店出售的鲑鱼体内发现一种名为“孔雀石绿”的成分,有关方面将此事迅速通报给欧洲国家所有的食品安全机构,发出了继“苏丹红1号” 之后的又一食品安全警报。英国食品标准局发布消息说,孔雀石绿是一种对人体有极大剖作用的化学制剂,任何鱼类都不允许含有此类物质,并且这种化学物质不应该出现在任何食品中。3.全球性食品污染事件 3.1瘦肉精事件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美国的一家公司里,科研人员不经意间将一种在治疗剂量下常用于治疗哮喘的药物放到了做好的猪饲料中,从而改变猪的肌体品质,促使生长速度加快,最终使得瘦肉相对增加的东西,使人们还没有从其优越性所带来的美梦中醒来时,厄运便不期而至,在其才运用了短短的不到10年时间后,人们便要为其初始的贪婪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了!

盐酸克伦特罗,这个因其功效被称为“瘦肉精”的东西,带给我们真正离着美国“十万八千里”的中国人不但是食品安全的隐患、巨额的经济损失,甚至将改变中国人传统的饮食习惯和中国产业化调整。

从2000年以来,南方各地年年发生瘦肉精事件。2000年1月,杭州数十人食用添加“瘦肉精”猪肉中毒。2月20日,广东云浮市托洞镇25人严重呕吐腹泻,被送进医院抢救,另有数十名症状轻微者也接受了医院的观察治疗; 8月7日,浙江海宁市法院以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分别判处个体养猪户魏益明、农民孙志福有期徒刑4年,并处罚金。此前,魏在明知食用过量瘦肉精的猪肉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的情况下,与孙志福商议将其7头猪售出,造成40余人中毒; 8月23日,浙江桐庐县又发生瘦肉精中毒事件,涉及5个乡镇180多人。2001年8月,广东信宜“瘦肉精”猪肉毒倒530人;鹤山市杏坛镇麦村“瘦肉精”猪肉致使630多名村民中毒。11月,广东省河源市发生了一起特大 “瘦肉精”中毒案。据事后统计,在整个事件过程当中,河源市共有484人因服食有毒猪肉,住院观察、治疗。2002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第二医院等几所医院相继收治瘦肉精中毒患者26人。该市疾控中心从中毒者吃剩的猪肝样品中测得“猪肉精”含量超标5倍以上。2003年上半年,卫生部收到重大食物中毒报告116起,中毒人数3643人,在养殖过程中滥用“瘦肉精”等药物仍是引起中毒的重要原因之一。2004年4月,广州东园新村“瘦肉精”害倒祖孙三人。再如媒体消息,据来自深圳市贸工局的粗略统计,深圳猪肉市场的容量在15 000头左右,每天至少有约100万kg猪肉通过私宰窝点流向深圳市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病死的猪肉。食品安全甚至成为了深圳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惟一的议案。在2005年6月初闭幕的会议上,116名代表联名提交了大会惟一的议案,议案提出,改变食品监管多头管理,执法力量分散的局面,改革目前的生猪屠宰管理制度。2005年3月中旬,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工商局查获近5 000kg病死猪肉、500kg香肠和部分加工用具。截至被查获时,当事人已销售出5 000多kg产品。2005年12月,福建省闽侯县法院审理了一起不法分子收购、加工、销售病死猪(肉)的案件。7名不法分子私设屠宰、加工窝点,专门经营病死猪肉以牟取暴利。在一年多时间里,他们累计向福州市场投放病死猪肉超过200T。另据国内媒体的调查,猪链球菌疫情爆发地四川资阳、内江一带长期存在的一个非法宰杀病死猪、买卖病死猪的链条,感染猪链球菌的病人中,相当一部分是因为买了病死猪肉或者分食了病死猪肉所致。3.2禽流感事件

l878年Perroncito首次报道了意大利鸡群爆发了当时称为“鸡瘟”的疾病,到1955被证实当时的“鸡瘟”就是禽流感。100多年来,禽流感在世界各地发生,给养禽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l983年l0月美国宾夕法尼亚洲、新泽西州和费吉尼亚洲爆发H5N2型禽流感,扑杀1250万只禽,防疫费耗资3867万美元,政府补助养殖者2800万美元,估计损失达3.49亿美元。20世纪全世界有5次大爆发,分别为:澳大利亚(1975和1985)、英国(1979)、爱尔兰(1983-l984)和上面介绍的美国(1983-1984),除此之外世界上许多地区,包括北美、南美、北非、中东、远东、欧洲、苏联、香港都有禽流感发生的报道。1997年首次在香港地区发现由家禽的H5Nl病毒传染到人身上,造成l8人感染,6人死亡;2003年2月荷兰发生H7N7禽流感,引起一名兽医死亡,83人感染,同年,香港地区发生N5Nl禽流感造成1人死亡;2003年底至今年初,亚洲地区的韩国、日本、越南、泰国、柬埔寨、印尼、巴基斯坦、老挝相继爆发禽流感。越南已有267人感染H5Nl禽流感或疑似病例,其中38人死亡,泰国已有确诊和疑似病例31人患H5Nl禽流感,其中9人死亡,包括两名6岁儿童。最近我国的广西、湖北、湖南等l6个省、市发生禽流感,引起了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国务院成立了防治禽流感总指挥部启动了禽流感防治应急预案。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记录,自2003年底人禽流感疫情141例,73例死亡。其中柬埔寨4例,4例死亡,越南93例,42例死亡,泰国22例,14例死亡,印度尼西亚16例,11例死亡。土耳其18例,死亡3例。中国8例,5例死亡。禽流感在亚洲地区的流行,同时也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和各国科学家的广泛关注。

4讨论:

在当前的国内外食品大环境下,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促进食品安全:1.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2.改进危险性评价方法,3.创建评价新技术产品安全性的方法.4.加强危险性交流和宣传.5.增进国家,国际协作.6.在发展中国家加强职能部门的建设.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目前必须十分重视对公民的素质教育和社会公德心的教育。赚钱不能赚黑心钱,更不能不顾人民的生命健康而一切“向钱看”。中国的当务之急是需建立一套食品安全的保障机制,我们不能再靠牺牲生命来唤醒人们对公德意识的惊醒,那样似乎太过沉重。

加强全球性的食品安全已经刻不容缓.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及全球各国都应把食品卫生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强调和调整政策法规,修订标准,加强监督管理和科技投入,以提高食品安全,减少污染事件的发生,保障人民的身体安全.

第四篇:国内外钢铁厂脱硝现状与研究进展

国内外钢铁厂脱硝现状与研究进展

李永同

(材料化学0701指导教师:沈岳松)

摘要

氮氧化物气体是危害最大、最难处理的大气污染物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有效控制燃煤造成的大气污染已经刻不容缓,特别是控制燃煤过程中的氮氧化物,烟气脱硝技术显得相当重要。本文分析了几种常用的烟气脱峭技术(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技术、选择性非催化还原脱硝技术、SNCR-SCR联合脱硝法、光催化氧化法、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法等)的原理、技术特点以及在我国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氮氧化物;烟气脱硝技术;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技术;选译性非催化还原脱硝技术;钢铁厂;低NOx燃烧;进展

Domestic and foreign iron and steel plant denitrate present situation and

research development

Li Yongtong(Materials Chemistry 0701 Faculty Adviser Shen Yuesong)

Abstract NOx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Pollutants which are difficult to be dealt with.With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the control technology of gas pollutant from coal combustion,especially NOx,is important and impendent.The principle,characteristic and itsapplication in our country of common flue gas De一NOx technology were analyzed.Based on the actual condition in our country the feasible scheme was proposed Keywords:NOx;flue gas De一NOx

teehnology;selective catalytic reduetion;selective noncatalytie reduetion;steel works;Low NOx combustion;progress

目 录

摘要„„„„„„„„„„„„„„„„„„„„„„„„„„„„„„„„„„„1 ABSTRACT„„„„„„„„„„„„„„„„„„„„„„„„„„„„„„„2 第一章 引言„„„„„„„„„„„„„„„„„„„„„„„„„„„„„„„4 1.1概述„„„„„„„„„„„„„„„„„„„„„„„„„„„„„„„„4 1.2 钢铁厂脱硝的必要性„„„„„„„„„„„„„„„„„„„„„„„„„4 1.3 烟气脱销的历史沿革„„„„„„„„„„„„„„„„„„„„„„„„„5 第二章 常见的几种脱硝技术„„„„„„„„„„„„„„„„„„„„„„„„5 2.1低NOX燃烧技术„„„„„„„„„„„„„„„„„„„„„„„„„„„5 2.1.1 空气分级燃烧„„„„„„„„„„„„„„„„„„„„„„„„„5 2.1.2 燃料分级燃烧„„„„„„„„„„„„„„„„„„„„„„„„„6 2.1.3 烟气再循环„„„„„„„„„„„„„„„„„„„„„„„„„6 2.1.4 低NOX燃烧器„„„„„„„„„„„„„„„„„„„„„„„„„6 2.2 烟气脱硝技术„„„„„„„„„„„„„„„„„„„„„„„„„„„„7 2.2.1 烟气单独脱硝法„„„„„„„„„„„„„„„„„„„„„„„„7 2.2.2 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法„„„„„„„„„„„„„„„„„„„„„„8 2.2.3 烟气脱硝新技术„„„„„„„„„„„„„„„„„„„„„„„„11 2.3 脱硝市场现状及发展建议„„„„„„„„„„„„„„„„„„„„„13 结语„„„„„„„„„„„„„„„„„„„„„„„„„„„„„„„„„„14 参考文献„„„„„„„„„„„„„„„„„„„„„„„„„„„„„„„„15

第一章 引言

1.1 概述

氮氧化物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通常所说的氮氧化物NOx有多种: N2O、NO、NO2、N2O3、N2O4和N2O5,其中NO和NO2是重要的大气污染物。我国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中70%来自煤炭的直接燃烧,钢铁工业又是我国的燃煤大户,因此NOx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是钢铁厂[1]。研究表明,氮氧化物的生成途径有3种:①热力型NOx。指空气中的氮气在高温下氧化而生成NOx;②燃料型NOx。指燃料中含氮化合物,在燃烧过程中进行热分解,继而进一步氧化而生成NOx;③快速型NOx。指燃烧时空气中的氮和燃料中的碳氢离子团(CH)等反应而生成NOx。在这3种途径中,快速型NOx所占的比例不到5%;在温度低于1 300℃时,几乎没有热力型NOx。对常规燃煤锅炉而言, NOx主要通过燃料型生成途径而产生。控制NOx排放的技术措施可分为一次措施和二次措施两类,一次措施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降低燃烧过程中的NOx生成量;二次措施是将已经生成的NOx通过技术手段从烟气中脱除[2]。

1.2 钢铁厂脱硝的必要性

钢铁生产主要包括烧结、球团、炼焦、炼铁、炼钢、轧钢、锻压、铁合金、耐火材料、动力等环节,钢铁厂拥有排放大量烟尘和废气的各种炉窑。而炉窑燃烧过程中生成大量的NOX、SO2和CO2等气体,其中氮氧化物主要有NO和NO2,通常把这两种氮氧化物称为NOX,其中NO占90%以上。在煤燃烧过程中,生成NOX的途径有三个:热力NOX;快速NOX。对于燃煤锅炉来说,通常燃料NOX占70%至85%;热力型NOX占15%至25%;其余为快速NOX比例很小[3]。NOX是一种危害大、难处理的大气污染物,它能在阳光的作用下产生二次大气污染——光化学烟雾;NO虽然毒性不大,但是高浓度的NO会引起神经中枢障碍,而且它很容易转化为剧毒的NO2。NO2是棕色气体,有特殊的刺激性臭味,被吸入肺后能与肺部的水分结合成可溶性硝酸,严重时会引起肺气肿。在大气中的氮氧化合物达到100~150 ppm的高浓度时,人连续呼吸30~60 min便会中毒[4]。另外,NOX也是损害动植物,破坏臭氧层,引起温室效应和酸雨的主要物质之一。如不控制钢铁厂则属于工业部门中的污染大户之一。因此,开展对NOX排放的治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关研究的初步估算,2000年中国NOX的排放量约为1500万t,其中近70%来自于煤炭的 直接燃烧,固定源是NOX的主要来源[5]。鉴于中国今后的能源消耗量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长,因此,NOX的排放量也将持续增加。据估算,到2010年,中国NOX排放量将达到2194万t。如果不加强控制,NOX将会对大气环境造成更为严重的污染。

1.3 烟气脱硝的历史沿革

烟气脱硝技术在国外发展较早。台商王永庆先生在福建漳州建设的后石电厂,安装6×600MW亚临界燃煤机组,以环境保护优先为理念,首次在大陆的火电厂中配套安装了脱硝装置,采用SCR工艺,只装了一层催化剂,保证脱硝效率为44·4%,布置在锅炉尾部烟通竖井的下部。加上采用海水脱硫,取消了GGH与烟气旁路;采用园形封闭煤场等一系列措施,使环境保护所用投资占总投资的五分之一左右。从而开创了先河[6]。与火电厂相比,钢铁厂NOX污染已日渐显著,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国外发达国家早已实现钢铁厂NOX排放量的标准化控制,而我国这方面的认识相对较晚,从而技术也相对不成熟,但近些年踊跃了很多致力于这方面研究的专家和学者,并取得较大进展及突破。然而,最希望的还是尽快赶上发达国家的步伐,实现钢铁厂NOX的系统化控制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并且随着脱硝设备国产化程度提高,所需投资减少,也为扩大其建设规模创造了条件。可以预见,如果对NOX也实行总量控制,并提供与脱硫相似的优惠政策,必将有更快的发展。

第二章 常见的几种脱硝技术

降低NOx排放主要措施有2种。一是控制燃烧过程中NOx的生成,即低NOx燃烧技术;二是对已生成的NOx进行处理,即烟气脱硝技术[7]。

2.1 低NOx燃烧技术

为了控制燃烧过程中NOX的生成量所采取的措施原则为:①降低过量空气系数和氧气浓度,使煤粉在缺氧条件下燃烧;②降低燃烧温度,防止产生局部高温区;③缩短烟气在高温区的停留时间等。2.1.1 空气分级燃烧

燃烧区的氧浓度对各种类型的NOx生成都有很大影响。当过量空气系数α<1,燃烧区处于“贫氧燃烧”状态时,抑制NOx的生成量有明显效果。根据这一原理,把供给燃烧区的空气量减少到全部燃烧所需用空气量的70%左右,从而降低了燃烧区的氧浓度,也降低了燃烧区的温度水平。因此,第一级燃烧区的主要作用就是抑制NOX的生成并将燃烧过程推迟。燃烧所需的其余空气则通过燃烧器上面的燃烬风喷口送入炉膛与第一级所产生的烟气混合,完成整个燃烧过程。炉内空气分级燃烧包括:轴向空气分级燃烧(OFA方式)和径向空气 分级燃烧。轴向空气分级将燃烧所需的空气分两部分送入炉膛:一部分为主二次风,占总二次风量的70% ~85%,另一部分为燃烬风(OFA),占总二次风量的15% ~30%。炉内的燃烧分为3个区域,即热解区、贫氧区和富氧区。径向空气分级燃烧是在与烟气流垂直的炉膛截面上组织分级燃烧的。它是通过将二次风 射流部分偏向炉墙来实现的。空气分级燃烧存在的问题是二段空气量过大,会使不完全燃烧损失增大;煤粉炉由于还原性气氛而易结渣、腐蚀。

2.1.2 燃料分级燃烧

在主燃烧器形成初始燃烧区的上方喷入二次燃料,形成富燃料燃烧的再燃区, NOX进入该区将被还原成N2。为了保证再燃区的不完全燃烧产物能够燃烬,在再燃区的上面还需布置燃烬风喷口。改变再燃烧区的燃料与空气的比例是控制NOX排放量的关键因素。存在的问题是为了减少不完全燃烧损失,需加空气对再燃区烟气进行三级燃烧,因而配风系统比较复杂。

2.1.3 烟气再循环[9] 该技术是把空气预热器前抽取的温度较低的烟气与燃烧用的空气混合,通过燃烧器送入炉内从而降低燃烧温度和氧的浓度,达到降低NOX生成量的目的。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受燃烧稳定性的限制,一般再循环烟气率为15% ~20%,投资和运行费较大,占地面积大。2.1.4 低NOX燃烧器[8]

通过特殊设计的燃烧器结构(LNB)及改变通过燃烧器的风煤比例,以达到在燃烧器着火区空气分级、燃烧分级或烟气再循环法的效果。在保证煤粉着火燃烧的同时,有效地抑制NOX的生成。如浓淡煤粉燃烧方式为:在煤粉管道上的煤粉浓缩器使一次风分成水平方向上的浓淡两股气流,其中一股为煤粉浓度相对较高的煤粉气流,含大部分煤粉;另一股为煤粉浓度相对较低的煤粉气流,以空气为主。

我国低NOx燃烧技术起步较早,采用LNB技术,只需用低NOX燃烧器替换原来的燃烧器,燃烧系统和炉膛结构不需要作任何更改。5种脱硝技术的性价比较见表1。从表1中可看出,低氮燃烧技术的脱硝效率[10]仅有25% ~40%,单靠这种技术已无法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标准。对我国脱硝而言,采用烟气脱硝技术势在必行。

表1 脱硝技术的性价比较

所采用的技术 低NOX燃烧技术

SNCR技术 LNB+SNCR技术

脱硝效率/% 25~40 25~40 40~70

工程造价 较低 低 中等

运行费用 低 中等 中等 SCR技术

SNCR /SCR混合技术 80~90 40~80 高 中等 中等 中等

2.2 烟气脱硝技术

2.2.1 烟气单独脱硝法

㈠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

SCR脱硝技术是指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还原剂(H2,CO,烃类,NH3)与烟气中的NOx反应生成无害的N2和水,从而去除烟气中的NOx。催化剂是影响NOx脱除效率的重要因素,催化剂的种类主要有以下3种

[11]

:(1)催化剂主要是Rh和Pd等,有较高的活性且反应温度较低。但由于它们和硫反应,且价格昂贵,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逐渐被金属氧化物类催化剂所取代。(2)金属氧化物类催化剂,主要包括V2O5,Fe2O3,CuO,CrOx,MnO,MgO,MoO3等金属氧化物或其联合作用的混合物,还原剂一般选择NH3。(3)沸石分子筛型,主要是采用离子交换方法制成的金属离子交换沸石。特点是反应较高,最高可达600℃,目前是国外研究的重点,但在工业应用方面不是很多。用NH3催化还原NO脱氮效率高,钟秦等[12]研究V2O5/TiO2选择性催化还原脱除烟气中NOx时发现在310℃时脱硝效率达到最大值(90%),Flora等[13]的研究结果表明,当n(NH)3/n(NOx)在1.0左右时能达到95%以上的NOx脱除率。但这种催化方法用的NH3价格相当贵,而且存在氨泄漏的危险。由此各种替代还原剂和催化剂应运而生。Ben[14]指出,在低温(150℃)和有氧、水蒸气存在时,烃类是选择性催化还原NO中最有效的还原剂,相应的催化剂为活性炭和以活性炭为载体的过渡金属氧化物。

㈡ 非选择性催化还原法

SNCR是一项成熟的技术。1974年在日本首次投入商业应用,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大约有300套SNCR装置应用于电站锅炉、工业锅炉、市政垃圾焚烧炉和其他燃烧装置。SNCR工艺就是把含有氨基的还原剂喷入到锅炉炉膛中900~1 100℃的区域内,该还原剂快速热解成NH3,并和烟气中的NOx进行还原反应,把NOx还原成N2和H2O。非选择性催化还原法受温度、NH3/NOx摩尔比及停留时间影响较大。王智化等[15]通过模拟试验得出氨水最佳喷射温度范围为850~1 100℃,NH3/NOx理想摩尔比介于1~2,停留时间为1 s时,最大NOx还原率达到82%。

SNCR的应用中可能出现一些问题[16]:(1)SNCR工艺中氨的利用率不高,容易形成过量的氨泄漏。氨泄漏造成环境的污染并形成氨盐可能堵塞和腐蚀下游设备。(2)形成温室气体 N2O。研究表明用尿素作还原剂要比用氨作还原剂产生更多的N2O。(3)如果运行控制不适当,用尿素作还原剂时可能造成较多的CO排放。(4)在锅炉过热器前大于800℃的炉膛位置喷入低温尿素溶液,必然会影响

炽热煤炭的继续燃烧,引发飞灰、未燃烧碳提高的问题。

㈢ SNCR-SCR联合脱硝法

混合SNCR-SCR烟气脱硝技术并非是SCR工艺与SNCR工艺的简单组合,它是结合了SCR技术高效、SNCR技术投资省的特点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工艺。Brain等[17]研究提出,SCR-SNCR联合技术可以达到90%的NOx的去除率,并且NH3的泄漏率仅为0.000 3%。混合SNCR-SCR工艺最主要的改进就是省去了SCR设置在烟道里的复杂AIG(氨喷射)系统,它具有以下优点:(1)在节省催化剂的情况下,脱硝效率高,能达到SCR法的脱硝效率;(2)反应塔体积小,空间适应性强;(3)与传统SCR工艺相比,系统压降将大大减小,从而减少了引风机改造的工作量,降低了运行费用;(4)降低腐蚀危害。

㈣ 光催化氧化法

光催化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空气净化技术,具有反应条件温和、能耗低、二次污染少等优点。TiO2氧化脱除NOx的效率受初始浓度影响大,对低浓度的NOx效率可以高达90%,但对高浓度NOx脱除效率则不高[18]。TiO2对NO的脱除效率也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这是由于温度升高,导致各反应物粒子扩散速率及碰撞频率提高,也就是反应场增多所致。TiO2光催化脱除NOx的技术尽管尚未成熟,但有着很好的前景,通过探索不同因素对光催化效率的影响及催化作用机理,人们将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一反应体系。同时,也必须注意解决如何提高TiO2对高浓度NOx的脱除效率,减少有害中间产物的形成等重要问题。

㈤ 电子束法(EBA)EBA是目前国际先进的烟气处理技术之一,其原理是利用高能电子加速器产生的电子束(500~800 kV)辐照处理烟气,将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转化为硫酸铵和硝酸铵[19]。该技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先后在日本、美国、德国、波兰等建立中试及工业示范项目[ 20]。国内首例EBA脱硫脱硝示范工程于1997年8月投入运行,其实际脱硫及脱硝效率分别为86.8%和17.6%,并可回收副产品硫酸铵、硝酸铵[19];国内对该项技术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并已于四川绵阳建成烟气处理量为1000 m3/h规模的中试装置,脱硫及脱硝分别达96.7%、75.3%。目前,国华荏原环境工程公司与杭州协联热电有限公司合作的杭州热电厂脱硫脱硝工程也已建成[21];北京京丰热电公司和太一电厂等也已进入可行性研究阶段[19]。

2.2.2 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法

㈠ 非平衡等离子体法

非平衡等离子体是使电子获得高能量,可以在放电空间引发各种粒子(包括电子、离子、原子、分子和自由基)之间的化学反应,而不必将化学反应物全部升温或活化,能耗较低,在处理废气方面具有较大优势。R.Hackam[22]总结了利用非平衡等离子体去除NOx和SOx的反应机理。分为2个阶段:(1)自由基的生成,应用非平衡等离子体生成自由基(包括N,O,OH,OH2等),并使之与有害气体分子发生反应。(2)自由基与污染物之间的反应,氧化自由基与NOx和SOx氧化反应生成HNO3,N2和H2SO4。在废气处理中产生非平衡等离子体的方法主要是电子束法、电晕放电、介质阻挡放电(又称无声放电)。80年代中期,日本学者Masuda[23]提出了利用高压脉冲电晕放电对燃煤烟气脱硫脱硝的新方法。该技术成本较低,无二次污染,可同时脱硫脱硝,形成的副产物可回收利用。正由实验室研究走向工业性试验阶段。1990年,意大利ENEL公司在Marghera热电厂首次利用真实烟气进行了1 000 Nm3/h的小试试验,为进一步的工业试验提供了必要的数据。我国“九五”重点科技攻关中安排了在四川省科学城热电厂上建造烟气处理量为12 000~20 000 Nm3/h的工业中试装置任务[24]。

㈡ 循环流化床联合脱硫脱氮技术

循环流化床传热效率高,温度分布均匀,气固相有很大的接触面积,因此人们将其应用到烟气的净化处理中。Lurgi GmbH[25]研究开发了烟气循环流化床(CFB)脱硫脱氮技术,该方法用消石灰作为脱硫的吸收剂,氨作为脱氮的还原剂,FeSO4·7H2O作为脱氮的催化剂。该系统已在德国投入运行,结果表明,在Ca/S比为1.2~1.5,NH3/NOx比为0.70~1.03时,脱硫率为97%,脱氮率为88%。Xu[26]研究提出粉粒流化床(PPFB)脱硫脱氮技术,该方法是在PPFB中,用脱氮催化剂颗粒(几百微米)作为流化介质颗粒同脱硫剂粉末(几到十几微米)同时流化,氨从床底供入还原NOx。但在脱硫脱氮过程可能发生SO2与催化剂、NOx与脱硫剂的反应,降低脱除效率。于是Xu

[26]

研究找出适合的吸收剂和催化剂,即Na2CO3/Al2O3为吸收剂,V2O5/WO·3TiO2或WO3·TiO2为催化剂。此外,Xu[26]还研究了吸收剂和催化剂用量、烟温、烟气成分对脱硫脱氮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脱硫率可超过90%,脱氮率达80%。黄建军等[27]在借鉴国内外先进CFB-FGD的技术基础上,研制开发了具有特殊内部结构的循环流化床烟气悬浮脱硫脱氮装置,并在500 m3/h实验装置上进行了较细致的实验研究。运行结果表明,装置运行可靠,工艺简单,投资成本和运行费用低,在最佳运行工况条件下可达90%的脱硫率,脱氮率也达到了60%。

㈢ 干法低温同时脱硫脱硝

干法低温同时脱硫脱硝和硫资源化技术采用移动床装置,使用改性炭基催化吸附剂在排烟温度下(120~180℃)首先催化吸附脱除SO2、烟尘和重金属汞等,然后NOx被还原剂NH3催化还原为氮气排放;吸附SO2等的炭基催化吸附剂经再生,可制备硫酸、硫磺或硫铵等,实现硫的资源化;再生后的炭基催化吸附剂可再次同时脱除多种污染物。烟气干法低温同时脱硫脱硝和硫资源化技术适用于我国大量的还没有安装脱硫脱硝设备的工业锅炉,投资成本与同等规模的湿法单独脱硫技术相当。

表2几种最常用的烟气脱硝技术特点比较

方法 催化 分解法

在催化剂作用下,使NO 直接分解为N2和O2。主 要的催化剂有过渡金属氧 化物、贵金属催化剂和离子 交换分子筛等

用氨或尿素类物质使 NOx还原为N2和H2O

技 术 特 点

SCNR SCR 固体 吸附法

电子 束法

不需要耗费氨,无二次 污染,催化活性易被抑 制,二氧化硫存在时催化 剂中毒问题严重,还未工 业化

效率较高,操作费用较 低,技术已工业化。温度 控制较难,氨气泄漏可能 造成二次污染

在特定催化剂作用下,用

脱除率高,被认为是最 氨或其他还原剂选择性地 好的烟气脱硝技术。投 将NOx还原为N2和H2O

资和操作费用大,也存在NH的泄漏问题

吸附

对于小规模排放源可

行,具有耗资少,设备简

单,易于再生。但受到吸 附容量的限制,不能用于 大排放源

用电子束照射烟气,生成技术能耗高,有待实际 强氧化性OH基因、O原子 工程应用检验

和NO2,这些强氧化基团氧

化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 氧化物,生成硫酸和硝酸 加入氨气,则生成硫硝铵复 合盐

湿法 脱硝

先用氧化剂将难溶的NO 氧化为易于被吸收的NO2, 再用液体吸收剂吸收

脱除率较高,但要消耗 大量的氧化剂和吸收剂, 吸收产物会造成二次 污染

2.2.3 烟气脱硝新技术

从目前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的现状来看,已实现工业应用的SCR、SNCR及EBA等脱硝技术普遍存在设备要求高、能耗大及脱硝成本高等缺点,有的还存在二次污染。针对此现状,近期国内外开发了一系列烟气脱硝新技术,如微生物法、微波法、液膜法及脉冲电晕法等,为烟气脱硝提供了许多新的途径和思路。

㈠ 微生物脱硝法

微生物净化含有NOX废气的原理为:脱氮菌在有外加碳源的情况下,利用NOX作为氮源将NOX还原成无害的N2,而脱氮菌本身得以生长繁殖。由于该过程难以在气相中进行,NOX从气相进入滤塔填料表面的生物膜中,并经扩散进入其中的微生物组织,作为微生物代谢所需的营养物,在固相或液相被微生物吸附还原成N2。目前,国内外该方面的研究报道主要针对NOX中不易溶于水的NO,主要可归为硝化处理[28~31]、反硝化处理[32,33]及真菌处理三类。该项技术设备要求简单、投资及运行费用低且无二次污染,因而成为世界各国工业废气净化的热点课题之一[28~34]。

William等[28]利用模拟烟气对堆肥、珍珠岩和生物泡沫作为脱硝生物反应器填料作了研究,结果表明三者在停留时间为70~80 s时,脱硝率均可达85%以上;其中堆肥的性能优于后二者。Peter等[30]以生物脱硝同液体吸收法联用对模拟烟气进行脱硝研究,在55℃,烟气流量650 L/h时,以Fe(III)EDTA-为吸收液时,对于500 mg/m3NO和3.3% O2混合气体的脱硝率可达80%以上。Chen等[31,32]以不同孔径多孔碳作为填料,采用自养型亚硝酸盐硝化菌进行了净化气体中NO的研究,结果表明:在NO空床停留时间3.5 min、进口浓度66.97~267.86 mg/m3时,24孔/ cm2多孔碳过滤器对NO的去除效率为41%~52%。蒋文举等[32]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的反硝化细菌培养挂膜到填料塔中,在进口NO为50~500mg/m3,30~45℃时NOX的去除率可达90%以上。郭斌等[34]用化纤厂废水处理曝气池的活性污泥培养驯化挂膜,以炉灰渣做填料,空间速度100 h-1,液气比为1 L/m3,当进气NOX在0.10%~0.39%,pH为7.5时,NOX脱除效率达60%~85%。

目前国内外微生物脱硝技术尚处于初始研究阶段。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对脱氮微生物 的基础研究不够,致使工业放大有技术上的困难;另一方面,由于烟气的气量通常很大,且烟气中NOX的主要形式NO又基本不溶于水,无法进入液相介质中被微生物所转化,再加上微生物吸附NO的能力差,导致NOX的实际净化率较低。因此,今后微生物脱硝技术研究的关键是加强高效廉价吸附还原NOX的功能菌的选育和相关微生物固定载体及相关放大技术的研究。

㈡ 微波脱硝法

微波脱硝技术是近年来随着微波电子工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型烟气脱硝技术之一。目前国内外该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波辅助NOX催化分解技术和微波脱硝与其他技术联用两个方面[35]。

微波辅助催化分解技术是利用微波诱导活性炭、沸石等催化剂,使NOX直接分解为N2和CO2或水,并可使NO分解反应温度显著降低[36]。Buenger等研究了在微波作用下用炭质原料还原NOX的方法,发现NO的分解在低于420℃时即可进行,炭的表面积由最初的2.10 m2/g上升到700~800 m2/g,由此增加了对NOX的吸附容量[35]。张达欣等[36]研究了微波—炭还原NO和SO2的工艺,发现反应效率和反应温度随微波功率的增加而增加;同时反应效率受催化剂量的影响也较大。Kong等[37,38]以几种炭为吸附剂进行了微波辅助脱除NOX的研究,研究表明随着反应的进行,炭的表面积由100 m2/g增加至800 m2/g;微波处理提高了炭对NOX的吸附能力和速度,在氧气和水蒸汽的存在下,对NOX的脱除能力可达90%以上。唐军旺等对微波直接分解NO[39,40]和微波辅助催化还原NO[41,42]的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微波直接分解NO的效率可达88%,添加甲烷可有效提高NO的分解率、降低功耗[40],使Co/HZSM-5[41]、Ni/HZSM-5[31]反应温度分别降低200℃、325℃,NO脱除率达100%。

微波技术同其他如SCR、SNCR等脱硝技术的联用也是目前微波脱硝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Wójtowicz等[43]研究了微波—等离子体技术处理SCR、SNCR中NOX及氨泄漏的方法,发现在无氧环境中NOX去除率几乎可达100%。Martin等[44]在65~70℃时,对NOX1000 mg/m3、SO22000mg/m与NH3、H2O、CO2的混合烟气以电子束和微波协同技术进行研究,微波法、电子束法和微波+电子束工艺的NOX、SO2脱除率分别为80%、85%和90%。目前,国内外对该技术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尽管NOX去除率很高,但能耗大、设备费用高及屏蔽防护等问题一时难以解决。

㈢ 液膜法

液膜法净化烟气是美国能源部Pittsburgh能源技术中心(PETC)开发的[13],其原理是利用液体对气体的选择性吸收,使低浓度的气体在液相中富集。用于净化烟气的液膜不仅需 要有选择性,同时对气体还必须具有良好的渗透性。研究表明[45],25℃时纯水的渗透性最好;其次是NaHSO4、NaH-SO3的水溶液。

Majumdar等[45]分别选择了纯水、NaHSO4、NaHSO3水溶液、Fe3+/EDTA及Fe2+/EDTA水溶液及环丁砜或环丁烯砜等液膜,采用中空纤维含浸液膜渗透器对烟气中SO2和NOX脱除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各种液膜对烟气中SO2和NOX均能有效脱除,其中Fe3+/EDTA及Fe2+/EDTA液膜对SO2和NOX的脱除率分别可达70%~90%和50%~75%;反应在24℃和70℃时均能有效进行。

㈣ 脉冲电晕法(PPCP)脉冲电晕法又称非平衡等离子法,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日本的Masuda最先提出的[46]。其原理是利用脉冲电晕放电产生的大量电子(5~20eV),打断O-O键(5.1 eV)和H-O-H键(5.2eV),形成活性粒子或自由基;这些活性粒子同污染分子(SO2、NOX)反应氧化或还原,在NH3存在的条件,生成相应的铵盐,由布袋过滤器或静电除尘器收集,从而达到净化烟气的目的。脉冲感应的等离子体在常温下只提高电子的温度,不提高离子的温度,故其能量效率比电子束法至少高两倍,可同时脱硫脱硝及去除重金属;而且其电子能量低,避免了电子加速器的使用,也无须辐照屏蔽,增强了技术的安全性和实用性。

Lee等[47]对120 kW机组进行PPCP脱硫脱硝工业装置试验,烟气流量42 000 m3/h,发现NH3和C3H6的添加可显著增加SO2和NOX的去除率,使其达到99%和70%,功耗为1.4 W·h/m3N。Wang等[48]利用脉冲电晕技术对含水和飞灰的烟气进行脱硝研究表明:水蒸气和飞灰含量对脱硝效率有较大影响,在输入能量为4 W·h/m3N、停留时间为6~7 s时,NO和NOX的脱除率分别为42%和29%;Mok等[49]的研究表明:少量丙烯的存在可以减少反应能量消耗,在脉冲能量为3 W·h/m3N时,脱硝率可达76%;我国于90年代初开始对该项技术的研究,并于四川绵阳建成一套烟气处理量为20 000m3/h规模的工业中试装置,在系统能耗低于4W·h/m3条件下,脱硫率达93%[50]。

2.3 脱硝市场现状及发展建议

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了大气中NOx污染物比较多。但我国对NOx的控制却基本处于缺位状态,NOx排放量逐年增多,危害增加。要控制NOx排放,应该从各大工业污染大户出发,除火电厂外属钢铁厂备受关注。国家政策大力推动脱销行业大发展,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环保产业也迎来一次又一次的大发展。环保政策的每一次变迁,犹如接力棒一般,催生了环保市场的连续爆发。随着国家对火电厂脱硝政策的逐渐完善,钢铁厂同样 会受到影响,并也会随着社界重视度的提高而相对成熟起来。以下是我国脱硝行业存在的问题:①技术水平有待提高。②缺乏系统性的脱硝技术规范。③政策可操作性差。然而要促进我国脱硝市场的良性发展必须从这几点开始:①建立市场准入制度。②建立经济补贴政策。③加强排放标准建设。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脱硝已成社会所趋之势,脱硝市场也必将踏入企业竞争之列。

结语

随着国内近年来对氮氧化物污染的重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及实施,我国对氮氧化物排放的控制将日趋严格。目前国内氮氧化物的控制主要依靠低NOX燃烧控制技术,燃烧后的烟气脱硝技术在国内的研究和应用还相对较少。针对此现状,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对于SCR、SNCR等国外已成功工业化的脱硝技术,一方面应通过技术引进或合作等手段开拓其在我国的应用;另一方面,国内亦应注重其关键技术如高效廉价的SCR催化剂、高能电子加速器、辐射屏蔽设备等的研发,力争实现关键设备和催化剂的国产化,大大降低固定投资和运行成本。

(2)SCR工艺是一项高起点脱硝技术,但是投资及运行成本高。应开发适合我国的低温SCR技术,着力降低脱硝成本,重点发展SNCR与其他如SCR、再燃烧技术、低NOX燃烧器等技术的联用脱硝技术。

(3)应加强微生物、微波、液膜和脉冲电晕等脱硝新技术的基础和工业化放大研究,并加强它们同已工业化的SCR、SNCR等工艺的联用技术开发,形成若干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适合我国国情的脱硝新工艺、新技术,力争有所突破,使我国在烟气脱硝市场上占领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罗建中,张新霞,凌定勋;钢铁厂废气污染控制措施2002,2,0045-03.[2] 王文选,肖志均,夏怀祥;火电厂脱硝技术综述 2006,8,X511.[3] 韩才元,徐明厚,等.煤粉燃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4] Masuda S,Hirano M,Akutsu K.Enhancement of electron beam denitrization process by means of electric field.Radiat[J].Phys.Chem,1981,17:223-228. [5] 张琳,张秀玲,代斌,等.催化脱除大气污染物NOx研究进展[J].低温与特气, 2000,18(4):7-10.[6]杨旭中,关于烟气脱硝的几点认识;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北京;2008,01;0001-04.[7] L.D.Smoot, S.C.Hill, H.Xu.NOXcontrol through re-burning[J].Energy Combust.Sci.,1998,24:385-408.[8]曾汉才,大型锅炉高效低NOX燃烧技术的研究[J].锅炉制造,2001,(1):1-11.[9]朱联锡,卢虹.烟气脱硫脱硝技术进展情况[J].环境科技,1993,13(2);86-90. [10]Smoot L D, Hill S C, Xu H.NOxcontrol through reburning.Energy Combus,t1998,(24):385~408.[11]林建勇,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工艺及控制系统[J].太原科技,2007,164(9):73-74.[12]钟秦,曲红霞.V2O5/TiO2选择性催化还原脱除烟气中的NOx[J].燃料化学学报,2001,29(4):378-380.[13]钟秦,燃煤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及工程实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14]Ben W L Jang.Low-temperature NOx Removal for Flue Gas Cleanup[J].Energy&Fuels,1997,11:299-306.[15]王智化,周昊.不同温度下炉内喷射氨水脱除NOx的模拟与试验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04,32(1):48-53.[16]路涛,贾双燕,李晓芸.关于烟气脱硝的SNCR工艺及其技术经济分析[J].现代电力,2004,21(1):18-21.[17]Brain K Gullett,Linda Lin M.NOx Removal with Combined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tion and Selective Noncatalytic Re-ducion:Pilot-Scale Test Results[J].Air&Waste Management Association,1994,44:1186-1194.[18]黄浪欢,曾令可.TiO2光催化脱除NOx的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1,2(4):60-64.[19]李永谦,电子束净化烟气机理探讨.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2,3(8):67~70.[20]Chmielewski A,Licki J,Pawelec A,et al.Operational experience of the industrial plant for electron beam flue gas treatment.Ra-diation Physics and Chemistry, 2004, 71(1):439~442.[21]Jin Y M,Veiga M C, Kennes C,et al.Bioprocesses for the re-moval of nitrogen oxides from polluted air.Journal of Chemical Techn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05, 80(5):483~494.[22]R.Hackam,H.Aklyama.Air Pollution Control by Electrical Discharges[J].Dielectrics and Electrical Insulation,IEEE Transactions,2000,7(5):654-683.[23]S.Masuada,H.Nakao.Control of NOx by Positire and Negatire Pulsed Corona Oischarge[J].Conf.Record IEEE IAS Meeting.1986:1173-1182.[24]赵君科,王保健,任先文,等.脉冲电晕等离子体烟气脱硫工业试验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2,4(2):74-78.[25]单志峰,黄友明.国外烟气同步脱硫脱氮技术现状[J].冶金环境保护,1999,4:40-45.[26]Xu Guangwen.Innovative combined desulphurization/denitration process using a powder-particle fluidized bed:Process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J].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ion of Chemcal Engineers,Part B,1999,77:77-87.[27]黄建军,烟气循环流化床脱硫脱氮技术实验研究[D].保定:华北电力大学,2003.[28]Jin Y M,Veiga M C, Kennes C,et al.Bioprocesses for the removal of nitrogen oxides from polluted air.Journal of Chemical Techn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05, 80(5):483~494.[29]William P F, Ape W A, Barnes J, et al.Development of gas phase bioreactors for the removal of nitrogen oxides from syn-thetic flue gas streams.Fuel,2002(81):1953~1961.[30]Peter V D M,Pim V D B, Bram K,et al.NOXremoval from flue gas by an integrated physicochemical absorption and biological de-nitrification process.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2005, 90(4): 433~441.[31]Chen J M,Chen J, Lance Hershman, et al.Autotrophic biofilters for oxidation of nitric oxide.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Engineering, 2004, 12(1):113~117.[32]陈建孟,Lance Hershman,陈 浚,等.自养型生物过滤器硝化氧化一氧化氮.环境科学,2003,24(2):1~6.[33]蒋文举,毕利锋.生物法废气脱硝研究.环境科学,1999,20(3):34~37.[34]郭 斌,马一太.生物法废气脱硝研究.环境科学,1999,20(3):34~37.[35]王 鹏,环境微波化学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36]张达欣,微波-炭还原法处理一氧化氮的研究.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7,18(8):1271~1274.[37]Kong Y, Cha C Y.NOXabatement with carbon adsorbents and microwave energy.Energy & Fuels, 1995,9(6): 971~975.[38]Kong Y, Cha C Y.Reduction of NOXadsorbed on char with microwave energy.Carbon, 1996, 34(8): 1035~1040.[39]Tang J W, Zhang T ,Liang D B,et al.Direct decomposition of NO by microwave heating over Fe/NaZSM-5.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02, 36(1):1~7.[40]Tang J W, Zhang T, Ma L, et al.Direct Decomposition of NO Activated by Microwave Discharge.Industrial and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2003, 42(24): 5993~5999.[41]Tang J W, Zhang T, Ma L, et al.Microwave discharge-assisted NO reduction by CH4over Co/HZSM-5 and Ni/HZSM-5 under O2excess.Catalysis Letters, 2001, 73(2):193~197.[42]唐军旺,杨黄河,任丽丽,等.微波放电脱除NO.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2,23(4):632~635.[43]Wójtowicz M A,Miknis F P, Grimes R W, et al.Control of nitric oxide, nitrous oxide, and ammonia emissions using micro-wave plasmas.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00,74(1~2):81~89.[44]Martin D, Radoiu M, Calinescu I,et al.Combined electron beam and microwave treatment for flue gas purification.Materi-als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1999, 14(3): 365~382.[45]Majumdar S,Sengupta A,Cha J S,et al.Simultaneous SO2/NO separation from flue gas in a contained liquid membrane perme-ator.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1994, 33(3): 667~675.[46]Masuda S, Hosokawa S, Tu X, et al.Novel plasma chemical technologies-PPCP and SPCP for control of gaseous pollutants and air toxics.Journal of Electrostatics, 1995, 34(4): 415~438.[47]Lee Y H, Jung W S, Choi Y R, et al.Application of pulsed co-rona induced plasma chemical process to an industrial incinera-tor.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3, 37(1):2563~2567.[48]Wang W C, Zhao Z B, Liu F, et al.Study of NO/NOXremov-al from flue gas contained fly ash and water vapor by pulsed co-rona discharge.Journal of Electrostatics 2005 ,63(2):155~164.[49]Mok Y S, Lee H W, Hyun Y J.Flue gas treatment using pulsed corona discharge generated by magnetic

pulse

compres-sion

modulator.Journal

of Electrostatics,2001 ,53(3):195~208.[50]Wu Y, Li J, Wang N H, et al.Industrial experiments on des-ulfurization of flue gases by pulsed corona induced plasma chem-ical process.Journal of Electrostatics,2003,57(3~4): 233~241.

第五篇:国内外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进展综述

国内外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进展综述

摘 要: 乡土地理课程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主要对近十年国内期刊、学术论文中关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文献进行梳理。通过乡土地理相关概念的界定、地理课程资源理论化、系统化的认知情况、条件性的课程资源的设施配备进行论述。

关键词: 乡土地理 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一、概念界定及分类

早期国外研究突出方面在于理论研究,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乡土地理这个概念进行探究,并对其进行详细分类。此期间的课程资源体现了多样化、个性化、生活化等特点。17世纪,教育理论始祖夸美纽斯亲自讲授乡土地理课程,他认为:“儿童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应该从身边的乡土地理开始。”德国柏林大学教师赫特纳也提出:“地理课程必须从乡土地理开始。”20世纪以后,发达国家和地区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尤为重视。美国著名课程专家泰勒在1944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课程资源”这一概念,他认为课程目标是对学习者和周边生活的研究,不仅明确课程资源的概念,还引导国外乡土地理研究方向。托斯顿?胡森和纳维尔?博斯特尔斯威特在《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对课程资源的类别进行了详尽区分,分为目标资源、教学活动资源、教学活动组织资源、制定评估资源。

国内最早出现“乡土地理”一词是在《辞海》中,“乡土地理指的是省区以下较小地区的综合地理,其内容包括本地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及改造,当地的工农业生产情况、交通运输、人文条件和人民的生活情况等”。

二、地理课程资源理论化、系统化的认知

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一再强调乡土教学,强调青年学生加强国情、省情和乡情教育的必要性。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之后,校本课程备受关注,乡土教学成为我国整体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八次新课程改革之后十余年之中,起先一些学者仅对乡土地理、乡土地理课程、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进行概念上的界定。随之,常华锋、陈传娣、李树民、郭栋梁等学者在地理课程资源概念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原则、内容和教学意义等,并提出重视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在中学地理实际教学中的有效性和实践性。尹耀武等基于地理教学与乡土地理课程之间的关系,依据课程资源的不同分类标准指出澧县地理课程资源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最后实地调查,分析澧县在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学校、老师、社会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上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张碧霞和焦红霞等从开发和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必要性入手,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影响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各种因素,最后总结开发和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一般原则和基本策略。

三、国内外对乡土地理资源内容研究

澳大利亚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在世界上是最早的,可以说是现代乡土地理课程的雏形。他们特设“乡土地理”专题:有“土著人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和“环境教育”,并在这三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英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兴起资源运动,许多学校建立和配备了资源中心,后演变为乡土地理资源开发。从教学内容看,英国中学地理课程中的环境地理既涉及认识和了解当地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内容,又涉及森林锐减、酸雨、气候变暖、水土流失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内容。通过让学生设计改进当地环境的具体方案,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与主人翁意识。

德国、新加坡都采用主题式结构,在各专题中讲授区域地理。有重点地选择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特别是和当前主要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如巴伐利亚州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中,先讲巴伐利亚地理,然后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讲述德国、欧洲和世界。有关环境地理,从学生的经验出发选内容,如过多施肥而引起对土地的危害问题,垃圾处理站的地址,以及臭氧层空洞、热带雨林的破坏,温室气体的排放引起的全球变暖等全球性问题。新加坡则作为一个花园城市和多民族国家,在课程纲要的主题中,有关新加坡城市地理方面内容占有较大比重。如新加坡的水库和休闲设施、都市结构等[3]。

日本关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内容处理建议模块”从整体到具体内容都对学生地理学习做了本土化处理。基于其自然灾害频繁的国情同时要求关注环境和能源、人口、食品及居住和城市问题等课题。

台湾翰林版《地理4》第17章“乡土地理研究”分乡土地理、研究问题与方法、报告撰写与呈现三节内容。第二节和第三节介绍乡土地理研究流程,包括提出乡土地理问题(一般分为生念环境、历史文化和经济三类问题)、搜集资料(乡土地理实察是获得乡土资料的重要过程)、组织资料、分析资料、回答问题和撰写报告等。

中国大陆大学的地理科学专业相应开设了乡土地理课程,同时并重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形成了大批乡土地理研究成果,发表或出版了一系列乡土地理研究论著,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具有积极影响。

四、条件性地理课程资源的设施配备

美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就开展了学校――社区关系的大量研究,内容涉及学校――社区关系的基本理论,学校与社区有效性交往的要素特点、过程和策略及方式与手段等诸多问题,极大地促进了学校与社区的交往实践。

俄罗斯所有博物馆的建设无一不考虑到教育实践性原则,尤其是儿童博物馆的建设,把实体、教学大纲和儿童兴趣结合起来。使儿童和青年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行为活动方式和内容。社区类资源中的其他资源也被广泛利用。比如:图书馆、歌剧院、电影院、少年宫、科技馆、名人故居、高等院校及教堂,等等。

周顺心通过编写乡土地理的教科书开发地理乡土课程,分析了我国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编写现状、与教学的关系及教学现状,最后通过实地调查我国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网络分类,提出了通过“博客”和网络平台两种非常切实可行的途径进行地理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再后来中小学已形成了“乡土地理教育热”,各地编著并出版了大批具有时代特征和浓郁乡土特色的区域乡土地理读本,保证了乡土地理教学的足够课时。

五、结语

通过大量文献的阅读,笔者发现国内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相对国外滞后。其研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两方面:一是在研究方法上,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或个案分析较少,西北地区此现状尤为突出。这与国外研究形成强烈反差;二是在研究内容上,研究重点偏于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必要性的论证与宣讲,对我国实施乡土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能性与现实性问题的陈述,以及各省为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发展编写的乡土地理读本或教材。

参考文献:

[1]Sabar(ED)Partnership and Autonomy in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and Policies and Practices in Israsel and England,Division of Education,universityof Sheffield,1987 :56-57.[2]C.Marsh,Christopher D.,Lynne H.&Gail M.,Reconceptualiz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the Farlmer Press,1990,Pix.[3]NSaber.Partnership and autonomy in School-based Curiiculum Development Policies and Practiced in Isreal and England,Division of Education[M].Sheffield:University of Sheffield,1997.[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5]廖哲勋.课程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09-111.[6]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7]韦志榕.新地理教材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地理教育,2002,6.[8]李家清.新理念地理教学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9]李崇文.国外中学地理课程纲要的特点[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0]周顺心.我国地理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2006.[11]郭东莲,李建.新课程背景下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整合与开发[J].教育学术月刊,2010(2):72-73.

下载国内外艾滋病研究进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内外艾滋病研究进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聚氨酯研究进展

    聚氨酯树脂的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综述了聚氨酯目前研究热点,其中包括氟硅改性、水性化、非异氰酸酯聚氨酯和聚氨酯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指出了聚氨酯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聚氨酯......

    药用植物研究进展

    植物是药物的重要来源之一,人类利用药用植物的历史渊远流长。今天,尽管科学家已经能够利用化学方法研制品类繁多的药品,但开发利用植物药的热情在世界范围内却有增无减。这主要......

    生物信息学研究进展

    我国生物信息学发展现状及展望 摘要:简要叙述了我国生物信息学发展现状,以及我国当前生物信息学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并对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前景进行概述。关键词:生物信息学 现状......

    生命科学研究进展

    生命科学研究进展尹强(江西农业大学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45)现代生物技术已进入商品生产的激烈竞争阶段。据在京举行的关于“分子生物学进展”方面的学术报告会透露,美国科学院......

    月季花药理研究进展

    月季花药理研究进展 摘要:月季花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活血调经,消肿解毒。治月经不调,经来腹痛,跌打损伤,血瘀肿痛,痈疽肿等功效。本文对月季花的药理作用进行了综述,其有效成分......

    房地产营销策划研究进展汇总

    房地产营销策划研究进展 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 09土地资源管理一班 闵吻 指导老师罗光莲 摘要近期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很多问题:住房结构不合理,房价涨升的同时空......

    环氧树脂改性研究进展(推荐)

    综合实践环氧树脂改性研究进展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班级:高分子092 学号:2009016015 姓名:欧丽丽 日期:2012,6,1环氧树脂改性研究进展摘要 :环氧树脂是泛指分子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

    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汇报

    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汇报 同义中小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说的乐其实讲的就是兴趣,人如果对某件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到了入迷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