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物传记之陈轸挖空练习(含答案)(大全)
特训
人物传记之陈 轸
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
王曰:“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士尽()知之矣。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
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好好地/友好地)待之。居秦期,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轸遂至秦。韩魏相攻,期()不解。秦惠王欲救之,问于左右。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为之决。陈轸适()至秦,惠王曰:“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
陈轸对曰:“王闻夫越人庄舄乎?”王曰:“不闻。”曰:“越人庄舄仕楚执,有顷()而病。楚王曰:‘舄故越之鄙细人也,今仕楚执,贵富矣,亦思越不’中谢对曰:‘凡人思故(),在其病也。彼思越则越声,不思越则楚声。’使人往听之,犹尚越声也。今臣虽弃()逐之楚,岂能无秦声哉!”
惠王曰:“善。今韩魏相攻,期不解,或谓寡人救之便,或曰勿救便,寡人不能决,愿()子为()子主计之馀,为寡人计之。”
陈轸对曰:“亦尝有以()夫卞庄子刺虎闻于王者乎?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今韩魏相攻,期不解,是必大国伤,小国亡,从伤而伐之,一举必有两实,此犹庄子刺虎之类也。臣主王何异也?”
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特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恶:厌恶 B.仪之言果信矣信:真实
C.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售:嫁出去 D.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须:等待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在秦惠王前说陈轸打算离开秦国,投靠楚国。秦惠文王一听,立刻找来陈轸,问是否有这回事。
B.陈轸面对秦王的质问,肯定张仪的说法,以退为进,然后引事例、打比方,使秦惠王深信不疑,并进而善待他。
C.陈轸跟张仪争宠,秦惠王最终拜张仪为相,陈轸便去了楚国。楚国重视他,还让他出使秦国。
D.陈轸用卞庄子刺虎的故事让秦惠王明白:韩魏相争,就像是两头老虎打架,他们两败俱伤时才是秦国出兵的最佳时机。
3.翻译下列句子。
①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
②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
4.整理笔记: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特训
人物传记之陈 轸
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侍奉)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恶(诋毁)陈轸于(在)秦王曰:“轸重币(贵重的礼物)轻(轻快便捷)使(出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友好)于秦而善(友善/友好)轸者,轸自为厚(着想多/想得多)而为王薄(着想少/想得少)也。且轸欲去(离开)秦而之(到)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这事)乎?”轸曰:“然。”
王曰:“仪之言果信(真实的)矣。”轸曰:“非(不是)独仪知之也,行道之士尽(全部/都)知之矣。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乡里民间)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乡里,也指穷乡僻壤)者,良妇也。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作为/当作)忠(忠臣)乎?忠且(尚且)见(被)弃,轸不之楚何(哪里)归乎?”
王以其言为(是)然(对的/正确的),遂善(好好地)待之。居秦期,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楚未之(代,他)重(形作动,重用)也,而使陈轸使(出使)于秦。轸遂至秦。韩魏相攻,期不解。秦惠王欲救之,问于左右。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为之决。陈轸适(刚好)至秦,惠王曰:“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
陈轸对曰:“王闻夫越人庄舄乎?”王曰:“不闻。”曰:“越人庄舄仕楚执?,有顷(过了一会儿)而病。楚王曰:‘舄故越之鄙细人也,今仕楚执?,贵富矣,亦思越不?’中谢对曰:‘凡人思故(故乡/故土),在其病也。彼思越则越声,不思越则楚声。’使人往听之,犹尚越声也。今臣虽弃(被抛弃)逐之楚,岂能无秦声哉!”
惠王曰:“善。今韩魏相攻,期不解,或谓寡人救之便,或曰勿救便,寡人不能决,愿(希望)子为(替/给)子主计之馀,为寡人计之。”
陈轸对曰:“亦尝有以(有……的)夫卞庄子刺虎闻于王者乎?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阻止/劝阻)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就)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等待)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今韩魏相攻,期不解,是必大国伤,小国亡,从伤而伐之,一举必有两实,此犹庄子刺虎之类也。臣主王何异也?”
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特训
A.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 恶:厌恶 B.仪之言果信矣 信:真实
C.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 售:嫁出去 D.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 须:等待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仪在秦惠王前说陈轸打算离开秦国,投靠楚国。秦惠文王一听,立刻找来陈轸,问是否有这回事。
B.陈轸面对秦王的质问,肯定张仪的说法,以退为进,然后引事例、打比方,使秦惠王深信不疑,并进而善待他。
C.陈轸跟张仪争宠,秦惠王最终拜张仪为相,陈轸便去了楚国。楚国重视他,还让他出使秦国。
D.陈轸用卞庄子刺虎的故事让秦惠王明白:韩魏相争,就像是两头老虎打架,他们两败俱伤时才是秦国出兵的最佳时机。3.翻译下列句子。
①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②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 【答案】A【解析】恶:诋毁
陈轸,是个游说的辩士。跟张仪一起侍奉秦惠王,都受到敬重,因而互争宠幸。张仪在秦王面前诋毁陈轸说:“陈轸带着丰厚的礼物轻便快捷地来往于秦国和楚国之间,本该替国家的外交事务出力。现在楚国对秦国不友好而对陈轸很好的原因,就在于陈轸为自己打算多而替大王着想少。况且陈轸想要离开秦国到楚国去,大王为什么不随他的便呢?”秦惠王对陈轸说:“我听说您想离开秦国到楚国去,有这回事吗?”陈轸说:“有。”秦惠王说:“张仪的话果然是真的。”陈轸说:“不仅张仪知道这回事,而且路过的人都知道这回事。从前伍子胥忠于他的国君,天下的君主便都争着要他做臣子;曾参孝敬他的父母,天下的父母因而都希望要他做儿子。所以被贩卖的奴仆、侍妾,不出里巷就卖掉了的,是好奴仆、好侍妾;被遗弃的妇女能嫁在本乡本土的,是好妇女。如果陈轸不忠于他的君主,楚国又凭什么认为陈轸是忠臣呢?忠于国君还要被弃用,我陈轸不到楚国去到哪里去呢?”秦惠王认为陈轸的话是对的,就友好地对侍他。陈轸在秦国逗留了一,秦惠王终于让张仪做了宰相,而陈轸就投奔到楚国。楚国没有重用他,却派遣陈轸出使秦国。陈轸于是到秦国去。韩国与魏国相互攻打,打了整整一。秦惠王想劝救,向文武大臣询问。有的说劝救有利,有的说劝救不利。秦惠王一时之间下不了决定。陈轸刚好到了秦国,秦惠王问他:“你离开我,去了楚国,有思念寡人没有?”陈轸回答说:“大王听过越人庄舄吗?”秦惠王说:“没有。”陈轸说:“他在楚国当了大官,不久生病了。楚王说:‘庄舄是越国的微贱之人,现在在楚国做了大官,尊贵富有了,也思念越国不?’身边的侍从人员回答说:‘一般人生病时最容易泄露自己对故土的思念之情。他思念越国就会说越语,不想念越国就会说楚语。’让人去听他说话,果然还是说越语。现在我虽然被弃用被赶到了楚国,怎么会不说秦话了!秦惠王说:“好!韩国与魏国相互攻打,打了整整一。有的对我说劝救有利,有的对我说劝救不利。我下不了决定。希望你为你的主子谋划之余,能帮我谋划这件事。”陈轸回答说:“应该也有人讲过卞庄子刺虎的故事给您听吧?卞庄子想杀老虎,客馆里的佣人劝他:说‘两只老虎在吃一头牛,牛好吃他们就必然会争起来,争起来他们就会打起来,打起来强大的一方就会受伤,弱小的一方就会死。您趁机上去刺那只受了伤的,一举而有杀两头老虎的名声。’卞庄子认为他说得对,就站在一旁看着两虎相斗。不一会,两只老虎果然打起来,强大的那只老虎受伤了,弱小的那只老虎死了。卞庄子趁机上去刺那只受伤的,果然一举而有拿下两只老虎之功。现在韩魏相争,打了整一还停不下来,这一定会导致两国中强大的一方受损伤,弱小的一方灭亡,到时候趁机去讨伐受伤的那个国家,必然一举而拿下两国。这不就像是卞庄子刺虎吗?(为自己的利害得失而选择立场),我为自己的国君出主意与为大王您出主意有什么不同呢?秦惠王说:“
好。”最终不去劝救。最后韩魏两国果然强大的一方受损伤,弱小的一方灭亡了。秦国这才出兵讨伐,大获全胜。这是陈轸的计谋。
第二篇:人物传记练习精选定稿
高考人物传记阅读精选训练题(教师、学生)
一、【2012年广东省高考压轴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雾都孤儿狄更斯
黄薇
①这位公认的维多利亚时代最伟大作家,将在2月7日迎来200周年诞辰,在英国人心目中,他的地位仅次于莎士比亚。狄更斯作为在当时就极受大众喜爱的畅销书作家,身后又享受着文学史上的崇高荣誉,在俗在雅都斐然出众,可谓时代的宠儿。作家茨威格曾为狄更斯写过传记,他认为莎士比亚代表了伊丽莎白时代的强音——‚英雄的英国的化身‛,而狄更斯则是维多利亚时代‚资产阶级的英国的象征‛,‚是他那个世纪里内心意图与时代的精神需要完全相符的、惟一的伟大作家。‛
②对狄更斯来说,少年时代不堪回首,如同他在《雾都孤儿》等小说中所描写的那些底层孩子,充满苦难与屈辱。这也是他一辫辫书写这一题材、并能刻画得入木三分的原因。1812年2月7日查尔斯.狄更斯出生于英国朴茨茅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约翰.狄更斯是海军部军需处的职员,待遇优厚,但他的挥霍和糊涂的头脑常使这个家庭陷于拮据。约翰.狄更斯也是他后来小说中那些不称职的父亲和不中用绅士的原型。
③童年时,家里还有一间父亲的图书室,收藏了不少好书,狄更斯在这里饱尝读书之乐。但无忧无虑的童年仿佛稍纵即逝。为逃避债务,狄更斯一家开始不停地搬家,5岁时全家搬到占丹,尔后10岁时又搬到伦敦。这样的情形发展到1824年,父亲终因欠债锒铛入狱。那时的英国有一种‚债务人监狱‛的制度,一个人如无力还债就有可能被监禁于此,直至还清债务,期间全家都得作陪入住监狱。父母带着家里最小的孩子住进伦敦马萨尔席监狱,而12岁的狄更斯则被送到伦敦华莱士鞋油厂当学徒,和满地板跑的老鼠、小混混般的孩子挤在一起,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与成年人实则无异,且食宿奇差无比,薪酬极低。④许多年后狄更斯回忆:‚我整个人都充满了悲伤和屈辱。‛‚我真想牺牲一切--如果我还有什么可以牺牲的话--只要我能进入任何一所学校……‛即使成年后,狄更斯只要经过伦敦那家工厂的原址,仍会忍不住泪水四溢。他成名之后,对这段经历缄口不谈,就连最亲近的妻儿都一无所知,他一直保密到去世的前一年。
⑤两年后,狄更斯的父亲才从监狱里放出来,当他得知儿子在鞋油厂的悲惨遭遇时震惊了。家境稍稍改善,狄更斯理应可以重返学校,母亲却希望他继续做工,‚我永远不能忘记,母亲当年要急着把我重新送到那个地方去‛,这使得狄更斯此后一生都不原谅她。最终父亲的意见占了上风,他得以告别这段暗无天日的时光。
⑥狄更斯无疑是维多利亚时代一位冷峻的观察者,文学屡屡成为他向黑暗现实开炮的有力武器。维多利亚时代并不是儿童的天堂,有数据显示,1839年伦敦一半的葬礼都是为十岁以下的儿童举行的。狄更斯试图将底层儿童种种不人道的遭遇诉诸笔端,写于1837年的《雾都孤儿》是第一部以一个孩子为主人公的英文小说,在头几章便将矛头直接指向1834年《贫民法》的冷酷无情:它将所有健全的贫民排除在国家救济之外,九岁以下的孩子更是被随便地给上几口饭,被饿死的悲剧时常可见。这种社会批判在《老古玩店》里得到进一步的发挥,狄更斯将天性中的悲悯全部倾注到小女孩‚小内尔‛之死上——它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甚至变成了‚维多利亚时代的伤感‛的别称。
⑦1838年的一天,狄更斯途经约克镇一个小小的教堂墓地,被无意间发现的墓碑碑文所触动——记录了一个名叫泰勒的少年,暴毙于当地的威廉姆〃肖私立学校。狄更斯突发奇想,决意去拜访附近的这所学校,他扮成一个要寄送孩子的监护人,接着‚经历了一生中从未有
过的震惊‛:在这里,几近被遗弃的孩子们受到残酷的对待,校长甚至给他们服用硫磺,只因‚硫磺坏了他们的胃口,这可比早餐和晚餐便宜得多‛。狄更斯回来后就创作了一部小说《尼古拉斯〃尼克比》,用辛辣的笔调揭露了当时私立学校的苛刻与无望,这部书出版后,就像一个季刊评论所说的那样——‚狄更斯先生使很多儿童监狱关门大吉‛。⑧而狄更斯在晚期创作的小说《荒凉山庄》,对大法官法院和衡平法程序的批判,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当时有人拿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与之作比,评价《荒凉山庄》直接导致了英国议会对大法官法院的改革,如同《汤姆叔叔的小屋》几乎引发了美国南北战争。虽有过分夸大的溢美之嫌,但狄更斯无疑让自己的笔,发挥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
⑨时至今日狄更斯仍会受到评论家的质疑,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就曾讽刺他是‚肤浅小说家中最伟大的一个‛。他的创作的确难以被界定为深邃,但不得不承认狄更斯‚比他那个时代的任何小说家都了解并且创造了民族性‛。狄更斯一生中大约创造了2000个之多的各色人物,只要英语还存在,这些注定不会消失。也许最动人的一句话来自当时记录下的一个大哭的孩子:‚唔,狄更斯先生死了,那么,那么圣诞老人也要死了吗?‛
(本文来源:《文史参考》2012第三期,有删改)
19.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狄更斯的?(4分)
20.文中提及莎士比亚的文学地位以及斯托夫人的作品用意何在?(5分)
21.本文辬题为‚‘雾都孤儿’狄更斯‛,它有什么妙处?(6分)
二、【广州市执信中学2012届高三语文考前热身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乱世出奇才
①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别号五柳先生。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既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诗人和大散文家,又是歧见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的引人注目之处一在于他的五度出仕而后坚隐不出,二在于他的诗文冲淡清雅、天然纯真而又偶现豪壮之气,三在于他的长期被埋没而后又被奉为一代宗师。多年来,陶渊明作为人们心目中才华超卓,情志雅远,旷群脱俗,率真任情的文学奇才和士林怪杰,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只有从陶渊明所处时代环境入手,审视他的心路历程和诗文道路,才能够予以更全面、恰切的评判与显扬。
②奇才怪杰的诞生,常常是有条件的。正常的时代,人的思想融入生活之中,不会有多余的意识来反观生命本身。只有在不平凡的时代,人们在得失、成败、荣辱、幸运与乖蹇之中惊喜、向往、痛苦、迷惑,在心理的不平衡中追求和谐,又从和谐中产生新的裂变,这才有了美到极致的陶渊明。情感和意绪,有了深到极致的哲理认识,这才产生了诗人、作家、哲学家。所谓愤怒出诗人,痛苦出哲学家,就是这个道理。人之所以超越于凡人,并不是因为天赋灵气,而是不平凡的人生,所谓‚天才‛只是一种美誉,一种羡叹,归根结底是由于后天的不平凡的经历,不同于一般人的主观追求与客观历练。而时代,则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人的心态和生命历程,将其不平凡加诸于个人,并常常以文学或哲学的形式体现出来。
这就是乱世出奇才的必然性。
③陶渊明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东晋王朝中度过的,晚年经历了晋宋易代。他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史上一个大分裂、大混乱的时期,整个中国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战争频仍、祸乱不已,陶渊明降世之时,西晋灭亡已48年,东晋偏处一隅,时时受到北方的进犯,统治集团内部却并不励精图治,团结御侮,更不思收复失地,而是沉湎于江南鱼米之乡的安乐而不能自拔。大批兵权在握的将领,多以扩展个人实力、相互勾心斗角为能事,致使少数爱国志士如祖逖等发起的几次北伐复土运动,都半途而废。所以青少年时的陶渊明,虽然也曾经‚猛志逸四海‛,也曾经‚抚剑独行游‛,却终因报国无门,建功无望,终于选择了田园。④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以东晋大败前秦告捷,但外患稍缓,内乱继起,这就是公元399年爆发的历时十二年、波及南方大部分地区的孙恩、卢循大起义。义军与官军的长期战争,给劳动群众带来更大灾难。陶渊明的故乡江洲浔阳是京都金陵的屏障,为兵家必争之地,遭受战火的毁坏更为惨重。陶渊明的诗文中对这次战乱虽无直接描写,但触目惊心,他的悲观、避世的情绪,他的桃花源理想,都因此油然而生。外患内乱使人们连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展其才志了。东晋统治集团内部的相互倾轧,更是令一切有识之士失望、厌倦。陶渊明一度在桓玄手下为吏,后又入刘裕幕府中任镇军参军,亲睹了一帮野心家们争权夺利、犯上作乱的一幕幕,其心中那种不齿而无奈,渴盼远离尘嚣的情绪可想而知。
⑤陶渊明是在数番入仕过程中认识到他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无从在这个动荡不堪的时代实现的。所以他才最后下决心归田。这既是一种消极退避,也确实是无可奈何,是无力回天的情形下做出的明智抉择。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但孔子那时还是能够有所为的,而陶渊明非退避不得免祸消灾,非隐居不能独善其身,以其才,以其情,以其时,他实在是除了吟诗作赋,再也不能别有所为了。(摘编自龚斌《中华名人传记》)
19.结合文本简要谈谈传主陶渊明的‚奇‛在哪里?(4分)20.‚奇才怪杰的诞生,常常是有条件的‛,请简要分析其‚条件‛。(5分)
21.在动荡不堪的时代,是像陶渊明一样‚归隐‛呢,还是像孔子所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呢?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
三、【2012中山一中高三热身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李清照新传
①尽管李清照‚才高学博,近代鲜伦‛,又恰恰处在朝政腐败、社会**、四郊多垒、民不聊生的时代,但是作为一位上层妇女,她不可能为国为民建立其他功业,而凡是在当时条件下能够做到的,她都做出了最大限度的奉献。她的睿智和赤诚,在毫无功利目的情况下,全部倾注于各种形式的文学创作和著述。令人遗憾的是她原来卷帙富赡的文集多已散佚,留存至今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真实可靠和较可靠的作品只有词五十来首,诗歌十五六首和少量的断句,文六七篇。
②然而,作家贡献和影响的大小并不完全取决于作品数量的多寡。李清照正是以她虽少却好的作品奠定了词坛大家的地位。人们将其列入‚词家三李‛之一,并有‚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的说法,仿佛除了李白和李煜没有第三个人能与她相提并论。‚清照的《漱玉词》,每一首都是冰莹玉润,令人把玩不忍释手。有人说她的词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这个比喻是很确切的‛。‚李清照是北宋末年最伟大的词人;她是乐府词坛最有力的健将,乐府词的发展,至她始达于最高的造诣与成功。她的词把她抬到文学史上最矜贵的一个地位,她的词不仅具有谐协的声律、美妙的字句,完成了词的形体美;而且能不露痕迹,自然地把她的意境情感在词里尽量表现出来。乐府词至李清照,其技巧与运用,可谓尽善尽美了。清照的词是最能够表现女性的优美的情调的。以前一切男性词人所代写的‘闺情’,所代写的‘妇人语’,放在清照面前,都要黯然失色。她没有一首词不是精金粹玉之作,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李清照词,其独到处,在既经音律锤炼之后,犹能出之以自然。此为前辈作家所未历之境。故李氏尝品题北宋词家及其制作,无一完善之评‛。‚她的词虽存四五十阕,然其天才之卓异,亦足震烁词坛,使人惊赏不止。她对于前辈作家,多致其不满之意,可见她当年眼界之高,几乎无一理想的作家,足供她的模型了。她的词最能表现出女性的美来,其幽媚婉柔流畅,机杼天成,非时辈所能企及‛。‚易安词在有宋诸名家中,自有其精神面目。晏殊之和婉,欧阳修之深美,张先之幽隽,柳永之绵博,苏轼之超旷,秦观之凄迷,晏几道之高秀,贺铸之瑰丽,举不足以限之。大抵于芬馨之中,有神骏之致,适以表现其胸怀襟韵,而早期灵秀,晚岁沉健,则又因年因境而异。而其善于铸寻常言语,善用成语,善用叠字至十四字之多,皆足以见其开辟之才也‛。
③以上是对李清照词的部分较有代表性的评语,对其诗文成就及社会价值和地位的评价,则可以下述诸家评语为代表:‚(李清照)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本朝女妇之有文者,李易安为称首,诗之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李易安)有才思,文章落纸,人争传之‛;‚(文叔之女)其文淋漓曲折,笔墨不减乃翁。‘中郎有女堪传业’,文叔之谓也‛;‚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已经与伟大的骚人屈原,诗人陶潜、杜甫并垂不朽了。她不仅在女性里面是第一大作家,她的文名与作品,已经与世界永存了‛;‚李易安固不仅为妇女中之能文杰出者,即在各时代的诗人中,她所占的地位也不能在陶潜、李、杜及欧阳修、苏轼之下‛;‚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诗人,今所传的诗词不过寥寥数十首而已‛。‚在我国古代的文学史上,李清照可以说是女诗人中最为杰出的一个。长期的封建社会埋没了无数有才能的妇女。因此,我们应该特别重视李清照这样的作家。她的杰出的成就是我国封建社会妇女的才能不可磨灭的辬志‛;‚历史上有名的女性,便单就中国而论,如像卓文君,如像蔡文姬,如像武则天,如像李清照,她们的才力也并不亚于男人,而她们之所以能够成人,乃至成为男性以上的人,就因为她们是不肯服从男性中心道德的叛逆的女性。‛(选自陈祖美《李清照新传》有删节)
19.作为一代女词人,李清照在词的创作上做出了哪些贡献?请概括说明。(4分)
20.前人对李清照诗文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和地位有许多评价,其‚社会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5分)
21.评价认为,‚易安词在有宋诸名家中,自有其精神面目‛,你怎样看待这一评价?请联系全文,从某一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6分)
四、【2009广东高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黄侃先生二三事
①中国文人似有放诞的传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放诞与其说是真性情的流露,不如说是专制制度下无奈的装疯卖傻。就群体而论,文人放诞怪癖的行为,既能见自由之态又能显率性之真,恐怕也只有晚清和民国间的读书人了。如章太炎将袁世凯所授大勋章贬做扇坠,辜鸿铭大辪长袍徜徉北大校园,逻辑学家金岳霖与鸡共舞……黄侃也堪列其中。
②黄侃为章太炎门生,学术深得其师三昧,后人有‚章黄之学‛的美誉;其禀性一如其师,嬉笑怒骂,恃才傲物,任性而为,故时人有‚章疯‛、‚黄疯‛之说。
③1908年春,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先后病逝,清廷下令各地举行‚国丧‛当时,高等学堂学生,同盟会会员田桓在‚哭临‛(指追悼皇帝的仪式)时,流露不满情绪堂长杨子绪高悬虎头牌警吓,并欲开除田桓学籍,黄侃获悉,大怒。闯入学堂,砸烂虎头牌,大骂一顿而去;又过几天,田桓带头剪辪以示反清,杨子绪恼怒异常,又悬挂虎头牌,黄侃闻讯,手持木棒冲进学堂,先砸烂虎头牌,又要痛打杨子绪。
④1911年7月,黄侃因宣传革命,被河南豫河中学解职,返乡途径汉口之际,同盟会同 志及友人为他设宴洗尘。席间论及清廷腐败,革命浪潮的高涨,黄侃激愤不已,当晚,黄侃借酒性挥毫成文,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文章刊出,舆论哗然,各地报刊或纷纷报道,或全文转载,清廷惊恐万分。
⑤黄侃不仅有革命之壮行,亦多名士之趣行,一次,他在课堂上兴起,谈及胡适和白话文说:白话与文言谁优谁劣,毋非过多笔墨,比如胡适的妻子死了,家人发电报同志胡适本人,若用文言文,‚妻丧速归‛即可;若用白话文,就要写成‚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呀‛11个字,电报费要比用文言贵两倍,全场捧腹大笑。
⑥黄侃曾经在中央大学任教。学校规定师生进出校门需佩戴校徽,而黄侃偏偏不戴,门卫见此公不戴校徽,便索要名片,黄侃竟说:‚我本人就是名片,你把我拿去吧!‛争执中,校长出来调节、道歉才算了事。在中央大学教课的名流颇多,大多西装革履,汽车进出,最起码也是包车。唯有黄侃进出学校,穿一件半新不旧的长衫或长袍,并用一块青布包裹几本常读之书。一个雨天,其他教授穿胶鞋赴校,而黄侃却穿一双土制皮木钉鞋以防滑溅泥,课后晴天,他换上便鞋,将钉鞋用报纸包上夹着出校门,新来的门卫不认识黄侃,见他土里土气,又夹带一包东西,便上前盘问,还要检查纸包,黄侃放下纸包就走,从此不再去上课,系主任见黄教授连续几天未到校,以为生病,便登门探望。黄侃闭口不言,系主任不知所以然,急忙报告校长,校长亲自登门,再三询问,黄侃才说:‚学校贵在尊师,连教师的一双钉鞋也要检查,形同搜身,成何体统?‛校长再三道歉,后来托名流相劝,均无效果。
⑦志士之狂、名士之,当然不是黄侃的全貌,他的学术的谨严与虔敬,恐怕才是其性情的根本。黄侃治学非常严谨,对待著述十分谨慎,认真。所治经、史,语言文字诸书皆反复数十辫,熟悉到能随口举出具体的篇、页、行数,几乎没有差误,即便如此,依然不轻易为文。他常说,学问之道有五:‚一日不欺人。二日不知者不道,三日不背所本,四日为后世负责,五日不窃:‛黄侃还经常教育学生,中国学问犹如仰山铸钢,煮海为盐,终无止境,作为一个学者,当日日有所知,也当日日有所不知,不可动辄日我今天有所发明,沾沾自喜,其实那所谓发明,未必是发明。⑧以学术‚新‛,‚田‛论,黄侃与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学人可谓泾渭分明,但在内在精神方面,他们对学术独立、自由精神的追求、甚至革命行动的激烈等,恐怕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吧。
(根据刘作忠《国学大师黄侃的妙文趣事》改写)
19.文章是从哪几方面叙写黄侃的?请各举一例。(4分)
20.按照第⑦段中黄侃的说法,中国学问有什么特点,应当采取怎样的治学态度,应当做出怎样的贡献?(用自己的话回答)(5分)
21.作者这样叙写黄侃的写作意图是什么?(6分)
五、【2011广东高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梁宗岱①先生温源宁
①像宗岱那样禁不住高高兴兴的人,我从来没见过,他那种高兴劲儿有时候把我吓一大跳,即使他确实知道灾祸临头,我敢说,他还是过那种无忧无虑的快活日子,他会特别重视仅有的那一丁点儿阳光,因而完全忘掉美景背后的一大堆影子和黑暗。宗岱热爱人生,热爱得要命。对于他,活着就是上了天堂。他一息尚存,便心满意足。他笑着过生活。我们许多人,因为对生活有求而不得,也只好笑一笑,宗岱呢,因为对生活无所求,所以笑得最好。②这种高高兴兴的性情,在他的脸上不是表现为一团笑纹的微笑,就是表现为欢快地扬眉张口,似乎急于把人生献给他的一切狼吞虎咽地吃下去,再用咂得乱响的双唇像回声一样说着全能的上帝所说的话:‚看哪,这很好!‛他那轮廓鲜明的相貌和锐利的眼睛,透露出来高超的智慧,它渴望对心灵作深入的探险。
③宗岱有运动员的体格。中等身材,稍有些瘦,哪一天他都可以当个马拉松健将。实际上,他是个出色的善于跑路的人。他洋洋得意说他走路比汽车或者比飞机还快。他也爱游泳,在这方面,他认为他的勇敢大大超过了实际的限度,我不大相信,不过,我敢说,必然可以超过一点儿。此外,为了保健,他操练孙唐②锻炼功法等等下了苦工夫。
④宗岱喜好辩论。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若一面走路一面辩论,他这种姿势尤为显著:跟上他的脚步,和跟上他的谈话速度一样不容易,辩论得越激烈,他走得越快。他尖声喊叫,他打手势,他踢腿。若在室内,他完全照样。辩论的缘由呢,为字句,为文体,为象征主义……而最难对付的往往就是为某两位诗人的功过优劣,要是不跟宗岱谈话,你就再也猜不着一个话题的爆炸性有多大。多少简单的题目,也会把火车烧起来。因此,跟他谈话,能叫你真正筋疲力尽。说是谈话,时间长了就不是谈话了,老是打一场架才算完。
⑤对文学,宗岱最有兴趣。他崇拜的是陶渊明、法雷芮、蒙坦、莎士比亚、拉辛和巴斯如。他们的著作,他读起来永远放不下。法雷芮的诗,他极喜欢,但我们若听他朗读,却往往无法注意诗句的美妙,而全被他朗读的架势吸引了——令人很容易幻想着自己正在听一个宗教狂的狂热宣传。⑥旁人看来,宗岱的翻译简直是件苦差,纸上的文字仿佛都和他有仇,他一个一个地计较,死盯着不放,不独一字字地译,连节奏和用韵都力求和原作一致。他这样难为自己几近傻气,但他译的蒙坦的随笔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公认的接近原著,只怕无人能与之媲美的。
⑦法雷芮的格言‚要行动,不要信念‛,是宗岱衷心信服的。但宗岱的人生哲学还不止于此。实际上,他并相信上帝、天路历程和永生。无疑,他就是可恋。文学可真,女人可爱。如果有人长期埋头于硬性的研究之中,忘了活着是什么滋味,他应该看看宗岱,便有所邻会。如果有人因为某种原因灰心失望,他应该看看宗岱那双眼中的火焰和宗岱那湿润的双唇的颤动,便可唤醒自己对世界应有的兴趣。我整个一辈子也没见过宗岱那样的人,那么朝气蓬勃,生气勃勃,对这个荣华世界那么充满了激情。他活了多少年,我一定相信多少年,相信激情、诗情和人生是美妙的东西——不,应该说是人回老家以前所能得到的最美妙的东西。[注] ①梁宗岱(1903-1983):广东新会人,诗人、翻译家。②孙唐:德国体育家。(选自《一知半解及其他》,南星译,有删改)
19.请分别指出文中③④段画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述效果。(4分)
(1)他走路比汽车或者比飞机还快。(2分)
(2)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2分)
20.④⑤⑥三段文字写出了梁宗岱在文学活动中的哪些性格特点?(5分)
21.如何理解第⑦段中画线部分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回答。(6分)
人物传记精选题参考答案
一、【2012年广东省高考压轴卷】
19、①童年经历方面;(2分)②文学成就方面。(2分)
20、①衬托;(1分)②以莎士比亚的文学地位来衬托出狄更斯的文学地位同样是崇高的以及狄更斯如莎翁一样是一个伟大的作家,(2分)以斯托夫人的作品的成就来衬托狄更斯的作品在社会功能上同样取得得不可思议的成就。(2分)
21、①辬题体现了狄更斯的作品主题与孩童有关,他的作品试图将底层儿童种种不人道的遭遇呈现出来,表现出他的冷峻的观察力;(2分)②一语双关,狄更斯的童年也恰如雾都孤儿一般的悲惨,(2分)同时又影射他最负盛名的作品《雾都孤儿》,绝妙双关。(2分)
二、【广州市执信中学2012届高三语文考前热身训练】
19.他既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诗人和大散文家,又是歧见最多的作家之一,他长期被埋没而后又被奉为一代宗师;退避归隐,独善其身的思想;他的五度出仕而后坚隐不出;他的诗文冲淡清雅、天然纯真而又偶现豪壮之气(才华超卓,情志雅远,旷群脱俗,率真任情的文学奇才和士林怪杰)。(评分要求:总体评价,思想,经历,文学风格;每点1分,答对3点给满分)20.①不平凡的时代,让人的情感和意绪,有了深到极致的哲理认识;②不平凡的人生,让人有了不平凡的经历,不同于一般人的主观追求与客观历练。(答对1点3分,2点5分)21.看法一:像陶渊明一样‚归隐‛。理由:①归隐可以免祸消灾,独善其身。②归隐退避,不同黑暗势力同流合污。③归隐不是单纯的苟且偷生,也是一种无声的反抗。看法二:像孔子所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理由:①人生应积极进取,用自己的努力改变现实。②应不惧失败,勇敢的去实现人生的理想。(评分要求:看法明确2分,理由充分4分)
三、【2012中山一中高三热身练语文试题】
19.①她的词形式上具有声律谐协、字句美妙的特点,完成了词的形体美;②能够运用娴熟的技巧,不露痕迹,自然地表达意境情感;③作为一个女词人,她的词最能代表女性的优美情调,超越了其他男性词人所写的‚闺情‛代‚妇人语‛等离情闺怨的作品。(每点2分,答对其中两点得4分)
20.①作为女诗人,她的杰出成就就是我国封建社会妇女的才能不可磨灭的辬志;②她是不肯服从男性中心道德的叛逆的女性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5分)
21.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参照: 精神价值方面:
①李清照处在社会**、民不聊生的年代,做出了一个妇女能做出的最大贡献,表现出了封建社会一个妇女的才能,其精神是不可磨灭的。②封建时代男尊女卑的现实埋没了无数有才能的女子,而李清照敢于以自己非凡的才华在那个时代发出女性的声音,争取女性的价值,这是对传统男性中心道德的叛逆,是女性勇敢精神的体现。创作方面:
①李清照能够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追求能够表现自己胸中襟韵的神思情致,这在一般的男性文学家中也实属难得。②李清照以自己的创作赢得了后人的尊重。她创作的词,使她成为北宋末年最伟大的词人;她的诗,使她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诗人。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磨灭的。(概括出某方面2分,分析4分)
(不认可这一评价的,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四、【2009广东高考语文试题】
⒚【参考答案】①文章是从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学人之严谨三个方面叙写黄侃的。
②举例:a.志士之狂:写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的文章抨击清廷腐败,拥护革命浪潮。
b.名士之狷:在中央大学任教期间,从不佩戴校徽、携带名片,穿着土气,多次与门卫发生冲突。
c.学人之严谨:所治诸书皆反复数十辫,几乎没有误差,不肯轻易为文,教育学生学无止境。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把握文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依据题干要求,通读全文,筛选出信息在原文中合理相关句子,再加以提炼。
【解析】文中‚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当然不是黄侃的全貌,他对学术的谨严与虔敬,恐怕才是其性情的根本‛是一过渡句,由此句即可得出答案。
⒛【参考答案】①中国学问的特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学无止境。
②治学态度:严谨认真求实、不欺世盗名、有敬畏之心。③贡献:治学要实事求是,要对后世负责。【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局部文意的能力。
【解析】在第⑦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回答。找出相关的句子:中国学问的特点:中国学问犹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治学态度: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五曰不窃;贡献:四曰为后世负责。21.【参考答案】①从多个侧面刻画人物丰富的个性,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传主。
②体现了传记文学真实性的特点。③为了表达文章主旨的需要,文章的主旨是刻画黄侃的狂、狷、严谨的个性,自然会选择一些妙文趣事来写。
【考点】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选材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析】作者的选材和表达特点都是为了表现黄侃的狂、狷、严谨的个性,更好地丰富人物形象。
五、【2011广东高考语文试题】命题点密: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的能力;能力层级C。解题指津: 解答时,首先要熟练地掌握常见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效果。《(广东卷)考试大纲说明》规定的常见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只有这样,才能熟练地辨别画线的语句分别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方法,然后再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1)夸张(1分)。突出梁宗岱先生的体格好,善于跑路,有着强健的体格(1分)。(2)比喻(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梁宗岱先生擅长并且喜欢辩论,辩论时激情洋溢的性格特点(1分)。
20命题点密: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某种特色进行深度思考和分析判断的能力;能力层级D。
解题指津:答题时,注意结合④⑤⑥三段文字,围绕梁宗岱在文学活动中的行为来分析他的性格特点:第④段主要讲他喜好辩论,辩论起来就全身心投入;第⑤段写他热爱文学,几乎达到狂热的程度;第⑥段则写他翻译时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答题时再对以上内容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出要点。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5分。参考答案:(1)为人富有激情,尤其在辩论时更能显示雄辩家的风采。(2)直率洒脱,朗读起来气势磅礴,任由性情勃发。(3)执著,读起著作就永远放不下,爱起文学就爱到狂热的程度。(4)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他翻译的作品几乎接近原著。命题点密:本题考查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并对其分析概括的能力;能力层级D。
解题指津:解答时,应作如下思考:第一步,先读懂语句,把握住文句的意思。这里主要讲了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梁宗岱总是活得有滋有味;二是梁宗岱从来不灰心失望,对世界充满兴趣。第二步,再结合全文进行分析、概括。答对一点给3分,答对两点给6分。参考答案:(1)梁宗岱活得有滋有味。他爱锻炼,爱辩论,爱文学,兴趣广泛,热爱人生,热爱得要命,生活充满激情,从而给人感染和启发。(2)梁宗岱从不灰心失望,对生活充满希望,他乐观豁达,每天都过着无忧无虑的快活日子,在生活中总能看到光明和希望,从而给人感染和启发。
第三篇:阿房宫赋-挖空练习
《阿房宫赋》
班别:
姓名:
座位号: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lí)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qūn)焉(),蜂房水涡(),矗(chù)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jì)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pín)媵(yìng)嫱(qiáng),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niǎn)()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yíng)荧(yíng),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huán)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lù)辘(lù)远听,杳()
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piāo)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chēng)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lǐ)(yǐ)(),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zī)(zhū)(),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yǔ)之粟(sù)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
(),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shù)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翻译句子:
1.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3.秦人不暇自哀,而使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第四篇:项羽之死挖空练习
项羽之死
司马迁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艤()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常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项羽之死
司马迁
项王军壁(驻守)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这)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宠幸)从(跟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奔驰)。骓不逝兮可奈何(怎么办),虞兮虞兮奈若(你)何!”歌数阕(遍),美人和(应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部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当)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天亮时),汉军乃(才)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随从)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农夫),田父绐(欺骗)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因此)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只,仅)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估计)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亲身(参加))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战败),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本来)决死,愿为诸君快战(痛快战斗),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砍倒)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向四面杀出)。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约定)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溃散),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退避)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心服)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艤(船靠岸)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没有用来……办法)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呢)!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即使)江东父兄怜(怜惜)而王(使……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难道)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品德高尚之人)。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常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老朋友)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给)若德。”乃自刎而死。
第五篇:乌有先生历险记挖空及练习
乌有先生历险记
作者:张孝纯
(1)乌有先生者,中山布衣也。年且()七十,艺()桑麻五谷以为()生,不欲与俗人齿(),毁誉()不存()乎()心,人以()达士()目()之。海阳亡是公,高士也,年七十有()三矣,惟读书是务()。朝廷数()授以官(),诏书特下,拜()为郎中,辞不赴命();寻()蒙()国恩,除()为洗马,又辞不就(),曰:“边鄙()野人,不足以充小吏。”公素善()先生,而相违()期年未之见()已(),因()亲赴中山访焉。
(2)二叟相见大说()。先生曰:“公自遐方()来,仆()无以()敬,然敝庐()颇畜()薄酿,每朔望()则自酌,今者()故人来,何不饮诸()?”于是相与()酣饮,夜阑而兴未尽也酒酣,扣桌而歌《水浒·破阵子》。翼日(),先生复要()公饮,把酒论古今治乱()事,言唐尧之陋()、垂拱之虚、禅让之伪。意快甚,不觉以酩酊矣。薄莫(),先生酒解,而公犹僵卧,气息惙然(),呼之不醒,大惊,亟()延医脉之。医曰:“殆()矣!微()司()命,孰能生()之?愚()无所用其技矣。”先生靡()计()不施(),迄()无效,益()恐。
(3)先生与老妻计()曰:“故人过()我而死焉(),无乃()不可乎!雅()闻百里外山中有子虚长者,世操()医术。人咸()以今世之扁鹊称之。诚()能速()之来,则庶几()白骨可肉()矣。惟路险,吾老矣!诚()难远涉!求人可使延之者(),未得,奈之何()?”老妻曰:“虽然(),终当有以活()之。妾谓坐视故人死,是倍()义尔,窃为()君不取也。夫败义以负()友,君子之所耻,孰若()冒死以救之?”先生然()之,曰:“卿()言甚副()吾意,苟能活()之,何爱()身?纵()有祸,固()当不辞也。”遂属()老妻护公,而躬()策()驴夜()驰之()山中。
/ 11
(4)时六月晦(),手信()而指弗见,跬步()难行,至中夜,道未及半。未几(),密云蔽空,无何(),雷电交加。先生欲投村落避雨,叩门而人皆弗之内(),方()踌躇间,雨暴()至。旋()忆及曩昔()尝过此,村外有一兰若,遂借电光觅得之。入其门,登陛除(),见殿扉虚掩,有小隙,将入。倏忽()迅雷大作,电光烨烨,洞烛()殿堂,则见一缢妇县()梁柱间,被()发诎()颈,状甚惨。先生卒()惊,还()走宇()下,心犹悸焉。
(5)俄()见寺门大辟,一女鬼跃掷而入,惊雷破壁,电闪不绝()。先生自念():得无()缢妇为之与()?于电光下孰视()之,则女鬼满面血污,抱一死婴,且顾且号(),若有奇冤而无所诉者。先生冯驴()屏息不敢少()动。已而(),驴惊鸣,女鬼觉之,怒目()先生,欲进复却()者三。先生胆素()壮(),自思人言遇鬼则死,死亦不过为鬼耳,何惧为()?遂执策()厉声曰:“女()鬼邪?抑()人邪?”女鬼凄然长啸,森然()欲搏之。先生毛发上指(),急击之以策(),中鬼首,立仆()。乃引驴奔寺外,疾驰而去。
(6)质明()始()霁(),罢()甚,然念()及亡是公存亡莫卜,欲蚤()至山中,不敢息。逾()午,始入山。山口有茅店,询之,知长者居山之阴(),而连山纵横,略无阙处()。遂以驴寄逆旅()主人而行焉。山行十里许,忽闻丛林中一声呼哨,斯须()而强人列陈于前()。为首者庞然修伟,黑面多须。麾下壮士骑从者()无虑()数十人,步卒从者()百余人,皆被()甲执兵()。其一叱先生曰:“大王在,胡不跪?”先生趋避不及,遂就禽()。为首者下马箕踞()而坐巨石上,按剑瞋目(),声如乳虎,曰:“汝来前!孤,山主也。据山称雄,尔来()十余载矣,官军不敢犯孤境。尔何物狂夫,擅入吾寨,其()欲血()孤刀乎?”
(7)先生蛇行()匍匐以进,跽()而泣曰:“请()诉之,愿大王垂听()。小人中山布衣也,友人病危,吾不忍坐视其死,入山诣()子虚长者,以延友人之命,仓皇不能择路,是以()误入大寨,罪当死。身死固()
/ 11
不足惜,特()以不得()延()医活()友为恨()耳(),惟()大王哀()之。”言已(),涕如雨下。为首者曰:“然则(),君义士也。”顾()谓徒属曰:“杀义士,不祥莫大焉。释之,以成其志,且()劝()好义()者!”乃谢()先生曰:“吾等虽啸聚山林,非草寇之比(),如先生者,吾之所与()也!君其()勿惧。子虚长者,仁人也,居山之阴(),君须跻()山之颠而北下,始()得()至其家。速诣()之,以救乃()友;然长者每()采药于千山万壑间,吾辈亦鲜()遇之,恐君不得()见耳。”先生再拜()而后去()。
(8)进,山益()深,失路。先生冒朔风()、缘()鸟道,披()荆棘,援()藤葛,履()流石,涉溪涧,越绝壁,登之弥()高,行之弥远,力竭而未克()上。忽见虎迹,大如斗,少顷()闻巨啸,四山响震,林泉战栗。声裁()止,而馁虎见()于林莽间,眈眈相向()。先生自分()必死,叹曰:“不意今乃捐躯()此兽之口!”方()瞑目()俟()死,闻虎惨叫,怪()而视之,盖()一矢已贯其喉矣。寻()见一长者挟弓立崖上,衣()短褐,著草履,不冠不袜,须眉悉白,颜色如丹,俨然()类()仙人。先生趣()而前(),拜谒()长者。长者诘曰:“若何为者也?奚自()?何所之()?”
(9)先生具()白()所以至()及所从来()。长者笑曰:“子虚者,吾之氏也。寒舍在迩(),不可不入。”遂要()还其家,杀鸡为黍以食()之。先生请曰:“事迫矣!乞长者速往,冀()有万一()之望。不者,时不逮()矣。”长者询曰:“病者孰与君少长()?”曰:“长仆()四岁。”又问病状,曰:“毋庸()忧!旦日,吾当与君俱()往。”先生言路险,友人之疾不可久须。长者曰:“后山有路夷()以近,抵中山,第()半日耳。”侵晨(),遂携药囊乘健驴与先生同行。无何(),至山口,先生取己驴与长者并驱而循大道。
(10)二叟同行,涂()经向所入兰若,先生因述遇鬼事,指示曰:“予几死之矣。”长者笑曰:“嘻!先生不亦惑()乎!鬼神者,心之幻景()耳。安能祸人!足下知者,何为信此哉?”适()寺旁有田父五六人(),辍耕坐陇
/ 11
上。长者偕先生就()而问焉,并述向()之所见。田父曰:“君误矣!彼缢妇者,吾村王氏妇也,不为恶姑所容()而自经焉。子所见女鬼者,吾村李氏妇也。其家素()贫,今虽岁饥(),然课敛如故()。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举家()衣食不给,夫新丧,其子昨又夭矣。妇抢呼欲绝,悲极而入邪魔,夜半病作,发()其子之坟取尸以归。自言其首为寺鬼所伤()。君不问,何由知其乃()先生所为也?”。言已(),皆大笑。
(11)及()反(),亡是公犹未醒。长者相()之,曰:“是()非疾()也,困于酒()耳()。酒出中山,一醉千日。若()习()饮之,故无异;此翁,他乡客,安能胜()此杯杓()也?”乃针()数处,又然()艾灸()之。须臾(),公觉,谢曰:“蒙长者生()我,再造之功也,感君区区(),恶()能报?”长者曰:“公本无疾,吉人天相()老朽何功之有()”先生以金帛奉长者,辞不受,曰:“吾家世业()医,止()济世活()人耳,区区()小事,何以金帛为()?余岂好货()贾()哉?”遗药数剂(),作《止酒铭》以贻()之。不索直()而去()。亡是公既()苏,复留兼旬()而后别,自是()不敢纵饮矣。
/ 11
《乌有先生历险记》练习及答案
【练习题】
一、圈出下列句子中表示人称的词语,并在后面的括号里作简明译释。1.公自遐方来,仆无以为敬()2.卿言甚副吾意()3.愚无所用其技矣()4.女鬼邪,抑人邪()5.大王在,胡不跪()6.官军不敢犯孤境()7.尔何物狂夫()8.小人中山布衣也()9.君义士也()10.吾辈亦鲜遇之()11.予当死之矣()12.子所见女鬼者()13.若习饮之,故无异()14.老朽何功之有()15.余岂好货贾哉()
二、圈出下列句子里的通假字,并在括号里写出和它相通的字。1.海阳亡是公,高士也()2.而相违期年未之见已()3.二叟相见大说()4.然敝庐颇畜薄酿()5.今者故人来,盖共饮诸()6.翼日,先生复要公饮()7.不觉以酩酊醉矣()8.薄莫,先生酒解()9.妾谓坐视故人死,是倍义尔()10.遂属老妻护公()11.手信而指弗见,窥步难行()12.先生欲投村落辟焉,而人皆弗之内()13.则见一缢妇县梁柱间,被发诎颈()14.先生卒惊,还走宇下()15.得无缢妇为之与()
/ 11
16.于电光下孰视之()17.先生冯驴伏()18.质明始霁,罢甚()19.欲蚤至山中,不敢息()20.而连山纵横,略无阙处()21.斯须而强人列陈阻于前()22.案剑目,声如乳虎()23.君须跻山之颠而北下()24.声裁止,而饿虎见于林莽间()25.先生趣而前()26.不者,时不逮矣()27.涂经乡所入兰若()28.鬼神者,心之幻景耳,安能受人祸()29.足下知者,曷为信此哉()30.辍耕坐陇上()31.及反,亡是公犹未醒()32.又然艾灸之()33.不索直而去()
三、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性活用现象,并作简要解释。1.不欲与俗人齿()2.人以达士目之()3.公素善先生()4.延邻医脉之()5.微司命,孰能生之()6.则庶几白骨可肉矣()7.先生然之()8.苟能活之,何爱此身()9.而躬自策驴夜驰之山中()10.洞烛殿堂()11.其欲血孤刀乎()12.履流石,涉溪涧()13.衣短褐,著草履,不冠不袜()14.先生具白所以及所从来()15.杀鸡为黍以食之()
/ 11
16.予当死之矣()17.吾家世业医()
四、用现代汉语译释下列句子里的凝固结构。
1.虽然,终当有以活之()2.孰若冒死以救之()3.从者无虑数十骑()4.然则,君义士也()5.病者孰与君少长()6.先生具白所以及所从来()
五、用直线画出下列句中的文言特殊句法结构,并译成现代汉语。1.年七十有三矣,惟读书是务。2.而相违期年未之见已。3.死亦不过为鬼耳,何惧为? 4.先生不亦惑乎? 5.此寺,吾之所遇鬼也。6.老朽何功之有? 7.何以金帛为? 8.若何为者也?奚自? 9.得无缢妇为之与? 10.无乃不可乎!11.家无可遣者,奈之何!12.自言其首为寺鬼所伤。13.朝廷数授以官,不拜。14.是非疾也,困于酒耳。
六、下列是古汉语中常用的表时间词语,请注明现代汉语中与之相当的词语。1.期年()2.朔()3.望()4.晦()5.今者()6.中夜()7.夜阑()8.翼日()9.薄莫()
/ 11
10.未几()11.曩昔()12.旋()13.俄()14.已而()15.质明()16.逾午()17.斯须()18.尔来()19.少顷()20.寻()21.旦日()22.侵晨()23.无何()24.须臾()25.兼旬()
七、简释下列各组句子里加点的词。1.年且.七十
且.顾且.号
且.劝好义者 2.朝廷数.授以官
从者无虑数.十骑 3.而相.违期年未之见已
而饿虎见于林莽间,眈眈相.向 4.疾.驰而去
公本无疾. 5.屏息.不敢少动
欲蚤至山中,不敢息. 6.延.邻医脉之
以延.友人之命 7.先生自为必死
若何为者也
得无缢妇为之与 8.惟.读书是务 / 11
惟大王哀之 .9.先生欲投村落辟焉 . 俄见寺门大辟 .10.朝廷数授以官,不拜 . 拜谒长者,不敢慢 .11.不意今乃捐躯此兽之口 . 速诣之,以救乃友 . 乃引驴奔寺外 . 何由知其乃先生为也 .12.愚无所用其技矣 . 其一吼曰:“大王在,胡不跪!” . 释之,以成其志 . 其欲血孤刀乎 .13.若习饮之,故无异 . 惟大王哀之 . 苟能活之,何爱此身 . 何所之 .
八、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有几种不同解释,请从中选择最恰当的,填入后面的括号内。1.毁誉不存乎心(). ①毁灭 ②破坏 ③烧毁 ④诽谤 2.海阳亡是公,高士也(). ①南面 ②北面 ③太阳 ④日光 3.询之,知长者居山之阴(). ①南面 ②北面 ③不见日光的地方 ④偏僻冷落处 4.边鄙野人,不足充小吏(). ①卑鄙 ②粗俗 ③对自己的谦称 ④边远地方 5.脱有祸,固当不辞也(). ①倘若 ②脱离 ③摆脱 ④脱逃 6.拜谒长者,不敢慢(). ①缓慢 ②懈怠 ③态度冷淡,没有礼貌 ④慢条斯理,不慌不忙 7.余岂好货贾哉(). ①货物 ②货品 ③钱财 ④奇货 8.遗药数剂,不索直而去(). ①遗留 ②丢失 ③赠给 ④剩下 9.释之,以成其志,且劝好义者(). ①规劝 ②劝解 ③劝导 ④勉励
/ 11
【参考答案】
一、1.公,您,敬称;仆,谦称,我。2.卿,爱称,你。吾,我。3.愚,谦词,我。4.女,通汝,你。5.大王,敬称,古时称诸侯,后来也称占山为王的首领。6.孤,古代君王专用的谦称,这里是山大王的自称。7.尔,你。8.小人,谦称,我,多用于平民对官吏、下属对上司的自称。9.君,您,敬称。10.吾辈,我等,我们。之,他,指子虚长者。11.予,我。12.子,您,对男子的敬称。13.若,你。14.老朽,老人自己的谦称。15.余,我。
二、1.亡,通无。2.已,通矣。3.说,通悦。4.畜,通蓄。5.盖,通盍。6.翼,通翌;要,通邀。7.以,通已。8.莫,通暮。9.倍,通背;尔,通耳。10.属,通嘱。11.信,通伸;窥,通跬。12.辟,通避;内,通纳。13.县,通悬;被,通披;诎,通屈。14.卒,通猝;还,通旋。15.与,通欤。16.孰,通熟。17.冯,通凭。18.罢,通疲。19.蚤,通早。20.阙,通缺。21.陈,通阵。22.案,通按。23.颠,通巅。24.裁,通才;见,通现。25.趣,通趋。26.不,通否。27.涂,通途;乡,通向。28.景,通影;受,通授。29.知,通智。30.陇,通垄。31.反,通返。32.然,通燃。33.直,通值。
三、1.齿,名词用如动词,并列。2.目,名词用如动词,看待。3.善,形容词用如动词,交好,与交好。4.脉,名词用如动词,诊脉,摸脉。5.生,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词,使……生,救活。6.肉,名词用如动词,长上肉。7.然,形容词用如意动词,认为对。8.活,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词。9.策,名词用如动词,鞭打。10.烛,名词用如动词,照。11.血,名词用如动词,血染。12.履,名词用如动词,踩。13.衣、冠、袜,均为名词用如动词,衣,穿;冠,戴帽子;袜,穿袜子。14.白,形容词用如动词,禀告,陈说。15.食,读sì,供给……吃,使……吃。16.死,为动用法,为(之而)死。17.世,名词作状语;业,名词用如动词。
四、1.虽然:即使这样,尽管如此。2.孰若:哪里比得上,哪如。3.无虑:二字连用表示估计、约略,意思是“大约”、“大概”。4.然则:“既然这样,那么……”,表承上启下的意思。5.孰与:等于“与……比,哪一个更……”。6.所以:这里表示“(导致)……的原因”。
五、1.七十有三:文言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加“有”字,“有”通“又”。惟读书是务:就是只务读书。这是“惟……是”式的宾语前置,这种形式不仅强调了宾语,而且表示了它的单一性、排他性。2.未之见:是“未见之”的倒装。有“未”“不”“莫”“弗”等否定词的否定句,动词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面。3.何惧为:“何……为”是表示反问的惯用句式,“为”在句末表示反问(或疑问),相当于“吗”“呢”,已成为语气词。4.不亦惑乎:“不亦……乎”,文言惯用句式,表示反问,但语气较委婉,相当于“不是……吗?”5.吾之所遇鬼也:意即“吾遇鬼之所也”。“所遇鬼”,名词性“所字结构”前面加定语“吾”。6.何功之有:即“有何功”。“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宾语“何”借助词“之”提到动词“有”之前,表反问。7.“何以……为”,也是表反问的文言惯用句式。“何以”是“以何”的倒装,“为”是语气词。“何以……为”是“要……干什么呢?”8.“何为”、“奚自”:“何”、“奚”分别作介词“为”、“自”的宾语,前置,表示询问。9.“得无……与”,文言特殊句式之一,“得无”与句末的疑问语气词“与”相呼应,表示对一种情况的推测,可译为“莫不是(只怕是,该不会)……吧?”10.无乃不可乎:“无乃”与句末的疑问语气助词“乎”相呼应,表示一种委婉的商榷语气,或对有关情况加以测度。一般可译为“恐怕……吧”、“不是……了吗”。11.奈之何:“奈……何”,是“对……怎么办”的意思。12.为寺鬼所伤:“为……所+动词”,这是文言被动句式的一种重要结构。13的介宾结构有时放在谓语中心词之后作补语。14.困于酒: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主
/ 11
动者,这是古汉语被动表示法之一。
六、1.一周年。2.阴历每月初一。3.阴历每月十五日。4.阴历每月最后一天。5.现在。6.半夜。7.夜将尽。8.明天,次日。9.傍晚。10.没多久。11.从前。12.随即,不久。13.一小会儿。14.随后,接着,不久。15.天亮时。16.过午。17.一会儿。1819.一会儿。20.随即,不久。21.明日。22.凌晨,天蒙蒙亮。23.没有多久。24.一会儿,片刻。25.二十天。
七、1.将要;一面……,一面……;并且。2.屡次;几,表不确定数目。3.互相;表偏指一方,有指代宾语作用,这里指代乌有先生。4.快,速;小病。5.呼吸;停息。6.邀请;延续、延长。7.认为,以为;作:变为。8.只,仅;句首语助词,表希望。9.躲避;开。10.这里是敬受(官职)的意思;行礼。11.竟然;你的;就,于是;是,竟是。12.活用为第一人称,表示“我的”;其中的;他的;同“岂”,用在句首强化反问语气。13.指酒;活用为第一人称,表示“我”;他;动词,往、到……去。
八、1.诽谤。2.北面(水之北曰阳)。3.北面(山之北曰阴)。4.边远地方。5.倘若。6.态度冷淡,没有礼貌。7.钱财。8.赠给。9.勉励。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