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境化学考试习题
环境化学考试习题
二、填空:
1、一般情况下Se对Hg2+能产生?抑制 作用。
2、环境化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孕育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
3、金属锌(Zn)能够抑制
镉(Cd)的毒性
4、世界环境日为
6月5日
??。
5环境中污染物的迁移主要有
?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和 ?生物迁移 三种方式。
6、环境效应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可分为?环境物理效、环境化学效应? 和??环境生物效应?。
7世界水日为每年的3月22日。
8环境中污染物的转化主要有? ??物理??、化学? 和? ?生物??三种方式。9世界最关注的化学污染物为 持久性有机污染?、“三致”化学污染物?和?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三类。
三、问答:
环境中主要的化学污染物有哪些?
主要有:元素、无机物、有机化合物和烃类、金属有机和准金属有机化合物、含氧有机化合物、有机氮化合物、有机卤化物、有机硫化物、有机磷化物等。
我国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急需解决哪些重大问题?
1.地表水污染机理与水环境修复 ?2.地下水污染与修复 ?3.安全饮用水技术保障体系 ?4.污废水处理与资源化成套技术 ?5.大气污染形成机理与控制 ?6.城市空气质量控制机理与技术 ?7.城市物理污染机理及其控制 ?8.土壤污染机理与修复 ?9.固体弃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 ?10.绿色化学与清洁生产 ?11.环境监测新技术 ?12.持久性有毒物质与生态安全 ?13.区域环境调控与环境建设 ?14.国家重大建设项目与生态环境安全
当前三大全球环境问题:气候变化、酸沉降、臭氧层损耗都发生在大气圈内
3、举例简述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P15)4.简述世界著名八大公害事件。(1)比利时马斯(Meuse)河谷烟雾事件。(2)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3)多诺拉烟雾事件
(4)伦敦烟雾事件:
(5)四日市哮喘事件
(6)痛痛病事件:
(7)水俣病事件:。
(8)米糠油事件:
二、填空:
1、HO·自由基的时空分布规律是:低空 多于
高空,低纬
多于
高纬,南半球 多于 北半球,夏天
多于
冬天,白天
多于
夜间。(高温有利于自由基的形成)
2、碳氢化合物大部分以
气态
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
3、碳氢化合物是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是形成 光化学
烟雾的主要参与者。
4、H3C·(烷基自由基)主要来自
乙醛
和
丙酮的光解。
5、大气遭污染的程度,主要决定于污染源排放的特征、排放量
和污染源的远近
,还决定于大气对污染物的 扩散能力。
6、大气中最重要的自由基为
HO·
和
HO2·。
7、大气中的卤代烃包括 卤代脂肪烃
和 卤代芳香烃。有机的卤代烃 对环境的影响最大,需特别引起关注。
8、大气中的NO2可以转化成 NO、NO3 和
N2O5。
9、根据温度垂直分布可将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逃逸层。
10、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有
悬浮颗粒物
、CO、SO2、O3
、铅
等。
11、完成下列大气中H2S的去除反应式: H2S +
O3
→ H2O + SO2 HO·
+ H2S S →→H2O + ·SHSH
12、自由基链锁反应一般分四个阶段,即自由基
引发
—自由基 产生、传播
—
自由基
传递、终止
—自由基
消失。
13、制冷剂氯氟烃破坏臭氧层的反应机制是:
CFxCl2 + hν
→ ·CFxCl +
Cl·
Cl·
+ O3
→
O2
+
ClO·
ClO·
+ O
→
O2
+ ·Cl
14、当今世界上最引人瞩目的三大环境问题---臭氧层耗损
、气候变化
、酸沉降
等都是由大气污染所引起的。
15、大气中的CH4主要通过与
HO·
自由基反应而被去除。
16、大气 中 污 染 物 氯 氟 烃的危害是:可以使臭氧层遭到破坏;
氟氯烃化合物也是温室气体;
和
氟氯烃化合物的浓度增加具有破坏平流层臭氧层和影响对流层气候的双重效应。
17、高层大气中的高空中的光致电离
及
电磁辐射
可以产生自由基。
18、根据光化学第一定律,首先,光子的能量至少要
分子内的化学键断裂
时,才能引起光离解;其次,分子对某种特定波长的光要有
特质吸收光谱,才能产生光化学反应。
19、大气中耗损O3的三种途径:一是由
OH·
构成的催化循环反应; 二是由
NO
构成的催化循环反应 ;三是由
Cl·
构成的催化循环。
20、按污染成因分,气溶胶可分为 分散性 气溶胶和 凝聚性 气溶胶。
21、大气污染物的人为来源主要有
含氮化合物
、含硫化合物
、含碳化合物、和
含卤素化合物。
22、污染物在大气中可以发生三种类型的作用,即
大气化学
作用,气象
作用及
流体力学
作用。
23、对流层中的臭氧主要是与
HO·、NO
等反应而去除;平流层中臭氧的去除主要是与
ClO·
、NO
等的反应。
24、CH4
是大气中唯一能够由天然源排放而造成高浓度的气体。
25、大气中 的 污 染 物 氯 氟 烃 具 有 在对流层中不会发生光解反应、在对层中难以被OH·氧化、不易被降水清除 的特点。
26、大气的扩散能力主要受
大气稳定度
和
风
的影响。
27、大气污染研究中通常把碳氢化合物分为
甲烷
和
非甲烷烃
两类。
28、H3CO·(烷氧基自由基)主要来自
甲级亚硝酸酯
和
甲基硝酸酯
光解。
29、H3COO·(过氧烷基自由基)来自
烷基
与O2的作用。
30、SO2 在大气中,尤其在污染大气中易通过
光化学氧化
、均相氧化
、多相催化氧化,最终转变成硫酸
或
硫酸根
,并通过干沉降或湿沉降(酸雨)的形式降落到地面。
31、大气中CH4主要来自
土壤微生物活动
、植被化学反应、细菌活动
、__ 对流层平流层化学反应
__的排放。
32、在光化学烟雾形成过程中,NO2
既是链反应的引发物质,又是链反应的终止物质。
33、SO2的催化氧化速度与 pH值、金属离子 和 臭氧浓度 有关。
34、大气污染物的云内清除(雨除)过程包括
气溶胶气体的雨除和
微量气体的雨除。
35、大气中
硫酸盐
和
硝酸盐
等气溶胶可作为活性凝结核参与成云过程。
36、硫酸型烟雾
烟雾发生时往往白天、夜间均会连续出现。
37、空气中氧化剂特别是
O3
也包括
PAN
及其他化合物是光化学烟雾形成的指标。
38、气溶胶粒子污染来源的常用推断方法有 相对浓度法、富集因子(EF)法、相关分析法
、化学质量平衡法(CMB)
和
因子分析法(有可分为主因子分析(PFA)和目标转移因子分析法(TTFA))。
39、酸沉降有
湿沉降
和
干沉降
两种过程,前者是通过 降水
将大气中酸性物质迁移到地面,而后者是酸性物质在 气流作用 下直接迁移到地面的。
40、微量气体的雨除取决于气体分子的 传质过程 和在溶液中的 反应性,同时还与云的类型和云滴有关。
41、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有:大气中的氨、颗粒物的酸度
及其 缓冲能力。
42、大气颗粒物的粒度有三个模:即
艾根核膜、积聚模
和
粗离子模。
43、降水中的主要阴离子有SO42-、NO3-、Cl-、HCO3-。
44、化学烟雾型污染有两种类型,即
洛杉矶烟雾
和
伦敦型烟雾。
45、城市大气中颗粒物的分布多数属双模型,即
积聚模
和
粗离子膜。
46、光化学烟雾
烟雾一般发生在白天,夜间消失。
47、写出下列物质的光解反应方程式。
(1)NO2 + hν
→
NO
+
O
(2)HNO2 + hν →
NO
+
HO·
或HNO2 + hν →
H·
+
NO2
(3)HNO3 + hν
→
NO2
+
HO·
(4)H2CO + hν →
H·
+
HCO·
或 H2CO + hν
→
H2
+
CO
(5)CH3X + hν
→
CH3
+
X·
48、能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有
CO2、N2O、CH4 及
CFCs。
49、中国酸雨的主要致酸物质是
硫酸盐。
50、SO2 和NOx 的气相转化主要通过与
HO·
自由基反应来完成。
51、大气中SO2的氧化有多种途径,其主要途径是
均相氧化
和
液相氧化。
52、大气降水的酸度与其中的酸、碱物质
的性质及
相对比例
有关。
53、酸雨的关键性离子组分中,SO42-可作为酸的指标,NH4+、Ca+ 可作为碱的指标。
54、云内清除和云下清除过程受
大气污染程度
和 环境参数的影响。
55、云下清除过程包括
微量气体
及
气溶胶
的云下清除。
三、简答:
1、试述光化学烟雾的化学特征及形成条件。
答:
1、化学特征:(1)烟雾蓝色 ;(2)具有强氧化性,能使橡胶开裂 ;(3)强烈刺激人的眼睛、呼吸道等,并引起头痛、呼吸道疾病恶化,严重的造成死亡;(4)会伤害植物叶子;(5)使大气能见度降低;(6)刺激物浓度峰值出现在中午和午后 ;(7)污染区域出现在污染源下风向几十到几百公里的范围内。
2、形成条件:(1)大气中有强烈的太阳光;(2)大气中有碳氢化合物(烃类特别是烯烃的存在);(3)大气中有氮氧化合物;(4)大气相对湿度较低;(5)气温为24—32℃的夏季晴天。
2、大气中的污染物氯氟烃有哪些特点及危害?
答:
1、特点:(1)、在对流层中不会发生光解反应;(2)、在对层中难以被OH?氧化;(3)、不易被降水清除。
2、(1)、可以使臭氧层遭到破坏;(2)、氟氯烃化合物也是温室气体;(3)、氟氯烃化合物的浓度增加具有破坏平流层臭氧层和影响对流层气候的双重效应;
3、简述HO2· 的来源
(1)主要来自大气中甲醛(HCHO)的光解
HCHO + hν →H? + HC?O(光370nm)(光分解)H? + O2→HO2?
HC?O + O2→CO + HO2?
(2)亚硝酸甲脂(CH3ONO)光解所产生的自由基HCO和H3CO(烷氧基自由基)与空气中的氧作用的结果
(3)HO与H2O2或CO作用的结果。HO? + CO →CO2 + H?
H? + O2 → HO2?(4)烃类光解或者烃类被O3氧化,都可能产生H2O? RH + hν→R? + H?
H? + O2→ HO2?
RH + O3 + hν→RO? + HO2?
4、请以CH3CH=CHCH3为例,参考下面的光化学烟雾形成示意图,写出光化学烟雾形成的有关反应式。
5、酸雨形成须具备的条件及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1)条件:①污染源条件,即有酸性污染物的排放及有利的转化条件;②大气中的气态碱性物质浓度较低,对酸性降水的缓冲能力很弱;③大气中的酸性颗粒物较多及其缓冲能力较弱;④有利的地形
和气象条件。
(2)影响因素:酸性物质的排放及其转化条件;大气中的氨;颗粒物酸度及其缓冲能力;天气形势的影响。
6、简述大气中耗损O3的三种途径。
答:大气中耗损O3的三种途径:
1、一是由OH?构成的催化循环反应: O + HO2· →·OH + 02 ·OH + O3 →HO2·+ 02
2、二是由NO构成的催化循环反应 : NO + O3 → NO2 + 02 NO2 + O →NO + 02
3、三是由Cl?构成的催化循环: Cl·+ O3 →ClO·+ 02 ClO + O → Cl·+ 02
7、简述酸雨的形成过程。
答:
1、由源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经气相反应生成硫酸、硝酸或硫酸盐、硝酸盐气溶胶;
2、云形成时,含硫酸根和硝酸根的气溶胶粒子以凝结核的形式进入降水;
3、云滴吸收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气体,在水相氧化形成硫酸根、硝酸根;
4、云滴成为雨滴,降落时清除了含有硫酸根、硝酸根的气溶胶;
5、雨滴降落时吸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再在水相中转化成硫酸根、硝酸根、8、大气中CO和CO2的主要天然来源有哪些?
答:
1、CO的主要天然来源:甲烷转化、海水中CO的挥发、植物的排放以及森林火灾和农业废弃物焚烧。
2、CO2的主要天然来源:海洋脱气、甲烷转化、动植物呼吸,以及腐败作物和燃烧作用。
9、为什么排放到大气中的CFCs能破坏臭氧层?(写出有关化学反应式)(P46)
答:
10、试比较伦敦烟雾和洛杉矶光化学烟雾的区别。答: 项目 硫酸烟雾 光化学烟雾
主要污染物 污染来源 季节 气温 湿度 日光 臭氧浓度 出现时间 毒性
烟雾性质 颗粒物、二氧化硫、硫酸雾等 煤 冬
低(4℃以下)高 弱 低
白天夜间连续
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严重时导致死亡 还原型 碳氢化物、氮氧化物、臭氧、PAN、醛类 汽油、煤气、石油 夏、秋 高(24℃)低 强 高 白天
对眼和呼吸道有强烈刺激作用,臭氧等有强氧化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氧化型
11、简述温室效应的危害。
答:
1、全球平均温度上升,两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一些城市可能被淹没;
2、全球气温上升中,由于两极温度升高快,而赤道升温慢,因此会导致全球的大气环流发生改变,例如西风漂流等减弱,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都会减弱等,从而引发一系列的气候变化反应;
3、另外由于温室气体上升,还会伴随大量其它环境问题,如物种对气候不适应导致的物种灭绝,生物对气候的不适应可能导致的疾病流行等等。
12、简要叙述用富集因子法判断气溶胶粒子污染来源的基本原理、方法(步骤)。(P138)
13、影响污染物在大气中运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
1、污染物在大气中可
以发生三种类型的作用,即大气化学作用,气象作用及流体力学
作用。
2、大气遭污染的程度,主要决定于污染源排放的特征、排放量和污染源的远近,还决定于大气对污染物的扩散能力。
14、说明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和机理。
答:
1、原因:
2、机理:当水蒸气、氮氧化物,氟氯烃等污染物进入平流层,能够加速臭氧层损耗过程,破坏臭氧层稳定状态。这些污染物在加速过程中其催化作用。假定可催化臭氧分解的物质为Y,可使臭氧转变成氧气,而Y本身不变:Y + O3 → YO + O2 YO + O → Y+ O2 总反应:
O3 + O → 2O2
15、试比较各气溶胶形态的主要形成特征。
答:形态 :轻雾
主要形成特征:雾化,冷凝过程 浓雾
雾化、蒸发、凝结和凝聚过程 粉尘
机械粉碎、扬尘、煤燃烧 烟尘
蒸发、凝聚、升华等过程 烟
升华、冷凝、燃烧过程 烟雾
冷凝过程,化学反应
烟怠
燃烧过程、升华过程、冷凝过程 霭
凝聚过程、化学反应
16、试述大气中CO2等气体浓度上升,引起温室效应的原因。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尾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对红外线进行反射,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1、水中溶解氧的主要来源有两个:水中藻类的光合作用 释放氧气和大气
复氧作用。
(2-9题的公式参照课本第三章)
2、天然水中的酚酞碱度=
[CO32-]] + [OH-]
-
[H2CO3*]
-
[H+]
3、天然水中的总碱度= [HCO3-]
+ 2[CO32-] + [OH-]
-
[H+]。
4、有机物的辛醇-水分配系数常用__ KOW
_表示。
5、天然水中的苛性碱度=2
×
-。
6、天然水中的总酸度=
[H+]
+
[HCO3-]
+
2[CO32-]
-
[OH-]。
7、天然水中的无机酸度=
[H+]
-
[HCO3-]
-2 [CO32-]
-
[OH-]。
8、天然水中的CO2酸度=
[H+]
+
[H2CO3*]
-
[CO32-]
-
[OH-]。
9、天然水中的总酸度=2×
[HCO3-]
[H2CO3*]
[H+]。
17、有机污染物一般通过
吸附作用
、挥发作用
、水解作用、光解作用、生物富集
和
生物降解作用
等过程进行迁移转化。
18、影响有机物生物降解的因素有:
有机物本身的化学结构、微生物种类、温度、pH、反应体系的溶解氧浓度、等。
19、水体中常见的吸附等温线有三类: H型、L型、F型。
20、水体中重金属的沉淀类型有
自由沉淀
、压缩沉淀
、絮凝沉淀
和
成层沉淀
四种。
21、有机物生物降解的模式有:
生长代谢、共代谢。
三、简答:
1、需氧有机物对水体有何影响? 答:
1、对水生生物无直接毒害,但是降解耗氧,引起水体缺氧,水质恶化;
2、使得氧化还原条件改变,增加一些重金属溶解和毒性增强;
3、使得pH降低,酸性增强,金属溶解;金属Hg容易甲基化;
4、静止水体的富营养化。
2、请比较水中各污染类型主要化学污染物的污染特征。
答:
1、酸碱污染物,pH异常;
2、重金属污染,毒性;非金属污染,毒性;需氧有机污染物,好氧缺氧;农药污染,严重时生物灭绝;易分解有机物污染,好氧、异味、毒性;油类污染,漂浮、孵化、颜色。
3、在实际应用中,人们通过什么方法来除去废水中的重金属?
答:人们常常控制水中的pH值,其使中的重金属离子生成氢氧化物沉淀,以除去废水中的重金属。
4、水中病原体污染有哪些特点?
答:
1、数量大;
2、分布广;
3、存活时间较长;
4、繁殖速度快;
5、易产生抗药性,很难灭绝;
6、传统的二级生化污水处理及加氯消毒后,某些病原微生物、病毒仍能大量存活。
5、试述有
机化合物在土壤(沉积物)中吸着的二种主要机理。
答:(1)、分配作用:在水溶液中,土壤有机质对有机物的溶解作用,而且在溶质的整个浓度范围内,吸附等温线都是都是线性的,与表面吸附位无关,只与有机物的浓度有关;(2)、在非极性有机溶剂中,土壤矿物质对有机物质的表面吸附作用或干土壤矿物质对有机物质的表面吸附作用。前者主要靠范德华力,后者是各种化学键力如氢键、离子偶极键、配位键及pai键的作用结果。
6、简述水环境中颗粒物专属吸附的特点。
答:
1、专属吸附作用不但可使表面电荷改变符号,而且可使离子化合物吸附在同号电荷的表面上。
2、被专属吸附的金属离子不能被通常提取交换性阳离子的提取
剂提取,只能被亲和力更强的金属离子取代,或在强酸性条
件下解吸。
3、在中性表面甚至在与吸附离子带相同电荷符号的表面也能进
行吸附作用。
7、简述诱发水体沉积物中重金属释放的主要因素。
答:浓度升高、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降低PH值、增加水中配合剂的含量、一些生物化学迁移的过程也能引起金属的重新释放。
8、水体污染物可分几类?
答:可分为八类:好氧污染物;致病污染物;合成有机物;植物营养物;无机及矿物质;有土壤、岩石冲刷下来的沉积物;放射性物质;热污染。第四章
一、选择与填空
1、微生物转化农药的方式有: 去毒作用、活化作用、结合、复合或加成作用 以及 改变毒性。
2、影响农药在土壤中挥发的因素主要有:农药的 浓度、扩散速度、物理化学性质,土壤的含水量、吸附性 ,以及环境的 温度、气流速度 等。
3、农药在土壤中的质体流动主要与 农药与土壤间的吸附、有机质的含量、粘土矿物、农药性质
等有关。
4、重金属不被土壤
微生物
降解,可在土壤中不断积累,也可以为
所富集,并通过
食物链
在人体内积累,危害人体健康。
5、微生物在农药转化中的作用是 矿化作用、共代谢作用、生物化学反应。
6、农药在土壤中的半衰期既决定于农药本身的特点,也与周围的 环境因子
和生物因子有关。
7、植物对土壤重金属的富集规律是
D。
A 茎叶>颖壳>根>籽实
B 籽实>根>颖壳>茎叶 C 根>颖壳>籽实>茎叶
D 根>茎叶>颖壳>籽实
8、植物对土壤重金属的富集规律是
A。
A 豆类>小麦>水稻>玉米
B 水稻>小麦>豆类>玉米 C
小麦>豆类>玉米>水稻
D 玉米>小麦>水稻>豆类
9、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由植物的 生态
学 特性、遗传学 特性和 重金属
的物理化学性质等因素所决定。
10、农药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包括 迁移、吸附、植物吸收 和 降解 四个方面。
11、土壤中重金属向植物体内转移的主要方式有重金属与植物细胞壁结合 和
形成重金属硫蛋白或植物络合物 两种。
12、农药对光的敏感程度 是决定其在土壤中的残留期长短的重要因素。
13、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主要有水解反应、光化学降解、生物降解
三种。
14、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有
被动转移 和
主动转移 两种方式。
15、重金属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过程与重金属的种类、浓度、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土壤的类型、土壤的理化性质,植物的种类、生长发育期,以及复合污染、施肥等因素有关。
16、农药在土壤中的非生物降解包括水解反应和
光化学降解。
17、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主要通过 扩散 和
质体流动 两个过程。
三、简答:
1、试概括农药在土壤中行为的影响因素。
答:(1)、农药本身分理化性质:结构及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如蒸汽压、水解度、分配系数
(2)土壤性质:土壤结构、粘土含量、有机质含量、pH值、离子交换浓度、微生物种类、数量
(3)环境性质:温度、日照情况、耕作方式、灌水与否、作物种植
2、土壤中重金属向植物体内转移的主要方式及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1)、土壤中重金属向植物体内转移的主要方式有重金属与植物细胞壁结合和
形成重金属硫蛋白或植物络合物两种。
(2)
3、举例说明影响农药在土壤中进行扩散和质体流动的因素有哪些?
答:(1)影响扩散的因素:土壤水分含量、吸附、孔隙度和温度及农药本身的性质;
(2)农药与土壤间的吸附、有机质的含量、粘土矿物、农药性质
4、试述有机磷农药在环境中的主要转化途径。举例说明其原理。
答:(1)主要转化途径:①吸附催化水解:吸附催化反应土壤系统中某些水解反应受粘土的催化作用,可能比相应的水体中要快。
②光降解:农药对光的敏感程度是决定其在土壤中的残留期的长短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农药的相对光解速率相差很大。
③生物降解:农药在土壤中持留时间的长短,其半衰期即决定与农药本身的特点,也与周围环境因子和生物因子有关,特别是微生物的参与。(2)原理:化学农药对微生物有抑制作用,同时,土壤微生物也会利用有机农药为能源,在体内酶或分泌酶的作用下,是农药发生降解作用,彻底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5、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作用的主要机
制是什么?
答: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由植物的生态特性、遗传特性和重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质等因素所决定。
6、文献提供农药乐果的蒸汽压力为1.13×10-3Pa(20℃),溶解度为3×104(μg/mL),其分子量为229.12(C5H12O3NPS2)。计算其在液、气两相间的分配系数D值,并与文献值D=2.5×108比较。
7、某杀虫剂在农田一年一度使用的剂量为5.0kg/ha,已知该农药的半衰期为一年,且施药后100%进入农田,求经过5年后农田中农药的累积残留量。
第二篇:化学习题
1.下列有机物下列有机物是按照碳的骨架进行分类的是()
A 烷烃B烯烃C芳香烃D卤代烃
2.下列关于官能团的判断中说法错误的是()
A.醇的官能团是羟基(-OH)B.羧酸的官能团是羟基(-OH)
C.酚的官能团是羟基(-OH)D.烯烃的官能团是双键
3.写出下列有机物的结构简式
2,2,3,3-四甲基戊烷3,4-二甲基-4-乙基庚烷
4.关于同分异构体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结构不同,性质相同,化学式相同的物质互称同分异构体
B.同分异构体现象是导致有机物数目众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C.同分异构体现象只存在于有机化合物中
D.同分异构体现象只存在于无机化合物中
5.分子式为C7H16的烷烃中,在结构简式中含有3个甲基的同分异构体数目是()
A.2种B.3种C.4种D.5种
6.有A、B、C三种烃,分子式都是C5H10,经在一定条件下与足量H2反应,结果得到相同的生成物,写出这三种烃可能的结构简式并命名:
第三篇: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
应化121孟梦婷12113117
引言
环境化学是研究化学物质,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各种存在形态及特性、迁移转化规律、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影响的科学,主要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它是环境科学研究和环境科学的基础内容之一。
概述
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可分为物理的、化学的及生物学的三方面,而其中化学物质引起的污染约占80%-90%。环境化学即是从化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保护和治理环境的方法原理。
环境概况及解决方法 1.1有害化学品的污染危害
有害化学品是指任何已经被确认为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危害性的化学品。随着工农业迅猛发展,有毒有害污染源随处可见,而给人类造成的灾害要属有毒有害化学品为最重。化学品侵入环境的途径几乎是全方位的,其中最主要的侵入途径可大至分为四种,人为施用直接进入环境;在生产、加工、储存过程中,作为化学污染物以废水、废气和废渣等形式排放进入环境;在生产、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由于着火、爆炸、泄漏等突发性化学事故,致使大量有害化学品外泄进入环境;在石油、煤炭等燃料燃烧过程中以及家庭装饰等日常生活使用中直接排入或者使用后作为废弃物进入环境。
1.2化学品的环境污染控制
我国是化工生产量较大的国家,化工产业已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要想控制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应从化学品的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控制方面加以考虑,首先应了解化工厂的污染情况,包括:污染源种类、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环保措施以及周围环境敏感性等。特别应对污染源分布进行调查和污染物排放量的统计、同时应了解污染影响类型,如是属于一次污染或二次污染、长期污染或短期污染、可逆污染或不可逆污染、局部污染或大面积污染、单因素污染或多因素复合污染等等。化学品的污染危害控制,应采取以下主要措施:制定和健全环境立法,加强环境执法力度;加强对重点有害化学品的环境管理;推行清洁生产,严格控制有害化学物质向环境中排放;强化危险废物管理;公众监督。
第四篇:环境化学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专业教学大纲
环境化学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必修课程。
(二)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化学在环境科学中和解决环境问题上的作用,环境化学研究的内容、特点和发展动向。使学生掌握主要环境污染物的类别和它们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具备一定的处理实际环境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技术。
(三)教学内容
环境化学是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特性、行为和效应的化学原理与方法的科学。本课程依次讲解大气、水、岩石(土壤)各圈层的环境化学之后,对典型污染物在各圈层之间的迁移转化规律做了专门论述。
(四)教学时数
36学时。
(五)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二、本文
第一章 绪论
教学要点:
环境化学在环境科学中和解决环境问题上的地位和作用;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特点和发展动向,主要污染物的类别和它们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迁移转化过程;现代环境问题认识的发展以及对环境化学提出的任务。
教学时数: 1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的概念;环境化学的发展历史;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及特点。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
环境污染;化学污染物;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环境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简介。考核要点: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专业教学大纲
了解环境化学研究内容、方法和发展动态。识记主要的化学污染物,领会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掌握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的迁移转化的简要过程。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教学要点:
大气结构、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迁移,光化学反应基础,重要的大气污染化学问题及其形成机制;重要污染物参与光化学烟雾的形成过程和机理。
教学时数: 6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转移
大气层简介;大气温度层结;大气垂直递减率;辐射逆温层;绝热过程与干绝热过程;大气稳定度的判定。
第二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
光化学反应过程;大气中重要自由基的来源;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的转化;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理及控制对策;硫氧化合物的转化和硫酸烟雾型污染;酸雨的组成;大气颗粒物特征。
第三节 大气污染数学模式
烟流模型基本公式;大气污染箱式模式;大气颗粒物来源的识别(富集离子法、化学元素平衡法)。
考核要点:
了解大气的层结结构,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掌握污染物遵循这些规律而发生的迁移过程,特别是重要污染物参与光化学烟雾的形成过程和机理。
第三章 水环境化学
教学要点:
天然水的基本特征,水中重要污染物存在形态及分布,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的基本原理以及水质模型。
教学时数: 8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天然水的基本特征及污染物的存在形态 天然水的组成;水中污染物的分布;存在形态。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颗粒物与水之间的迁移;吸附等温式;水中颗粒物的聚集;溶解和沉淀平衡;氧化和还原及配合作用的原理。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专业教学大纲
第三节 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分配作用和标化分配系数;挥发作用的双膜理论和亨利定律;水解作用和水解速率;直接和间接(敏化)光解作用;生物降解作用的机理。
第四节 水质模型
几种氧平衡模型;湖泊富营养化预测模型;有毒有机污染物的归趋模型。考核要点:
了解天然水的基本性质,了解颗粒物在水环境中聚集和吸附——解吸的基本原理,了解各类水质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范围。掌握无机污染物在水体中迁移转化过程的基本原理,并运用所学原理计算水体中金属存在形态,确定各类化合物溶解度,以及天然水中各类污染物的PE计算及PE——PH图的制作。掌握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和分配系数、挥发速率、水解速率、光解速率和生物降解速率的计算方法。
第四章 土壤环境化学
教学要点: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和它的作用机制以及主要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和归趋。
教学时数: 6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土壤的组成;土壤的粒级分组与质地分组和各粒级的理化特性;土壤吸附的性质和土壤胶体的离子交换吸附;土壤酸度、碱度和缓冲性能;土壤的氧化还原性。
第二节 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
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的几种机制。第三节 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
土壤中农药的迁移;非离子型农药与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典型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考核要点:
了解土壤的组成与性质,土壤的粒级与质地分组特征;了解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迁移的特点、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掌握土壤的吸附、酸碱和氧化还原特性,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原理与主要影响因素,以及主要农药在土壤中的转归规律与效应。
第五章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
教学要点:
污染物质在生物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涉及机体对污染物质的吸收、分布、转化、排泄等过程和污染物质对机体毒性两方面的内容。
教学时数: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专业教学大纲
6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生物膜的结构;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膜孔滤过、被动扩散、被动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及胞吞和胞饮)。
第二节 污染物质在机体内的转运
有机体对污染物的吸收;分布;排泄;蓄积。第三节 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
生物富集的概念;富集速率的计算;生物放大的概念;生物积累的概念及积累速率。第四节 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
生物转化中的酶、几种重要辅酶的功能;生物氧化中氢的传递;耗氧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有毒有机污染物的生物转化类型和微生物降解;氮及硫、重金属元素的微生物降解、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速率。
第五节 污染物质的毒性
毒性的概念;毒物的毒性;毒物的联合作用机理;毒作用的过程及生物转化机制。考核要点:
了解有关重要辅酶的功能;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生物转化的类型。掌握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耗氧和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的微生物降解;若干元素的微生物转化;微生物对污染物质的转化速率;毒物的毒性、联合作用和致突变、致癌及抑制酶活性等作用。
第六章 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
教学要点:
重金属汞、准金属砷和有机卤代物、多环芳烃、表面活性剂等有机污染物在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典型污染物的来源、用途和基本性质,它们在环境中的基本转化、归趋规律与效应。
教学时数: 5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重金属元素
重金属中汞、砷的来源、分布、迁移及环境污染效应。第二节 有机污染物
有机卤化物、多环芳烃、表面活性剂的来源、迁移转化及环境污染效应。考核要点:
了解典型污染物的来源和基本性质,掌握它们在环境中的基本转化、归趋规律与效应。
第七章 有机废物及放射性固体废物
教学要点: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专业教学大纲
有害废物的判定原则和进入环境的途径;其中重要的有害化学成分;核工业中放射性固体废物的主要类型与其所含的主要放射性核素;放射性核素的地下迁移以及放射性对人体损害的类型和生化机制。
教学时数: 4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固体废物及分类
固体污染物的产生;分类;时空特点。第二节 有害废物
有害废物的概念;判定;有害成分;进入途径;迁移途径和危害性。第三节 放射性固体废物
放射性的概念及判定;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分类;主要类型及地下迁移速率;辐射损坏类型和影响因素。
考核要点:
掌握有害废物的判定原则和进入环境的途径;了解其中重要的有害化学成分。掌握核工业中放射性固体废物的主要类型与其所含的主要放射性核素;放射性核素的地下迁移以及放射性对人体损害的类型和生化机制;了解放射性衰变速率、放射性活度和辐射量。
三、参考书目
1、Manahan S E,陈莆华等译,环境化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2、王晓蓉,环境化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51
第五篇:化学习题
类型 三过滤和蒸发
【典例】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A.给蒸发皿内所盛液体加热时,液体不超过容积的B.蒸发的过程,用酒精灯一直加热到全部固体析出,没有水分
C.过滤时漏斗下端管口应紧靠烧杯内壁
D.倒入漏斗的过滤液的液面应低于滤纸边缘
【互动探究】(1)在A项中,蒸发皿中盛放液体的量不能超过多
少?为什么?
(2)在B项中,蒸发停止加热的标准是什么?
【变式训练】进行过滤操作应选用的一组仪器是()
A.滤纸、烧杯、试管夹、漏斗、玻璃棒
B.烧杯、酒精灯、试管、漏斗
C.铁架台(附铁圈)、烧杯、漏斗、玻璃棒、滤纸
D.铁架台(附铁圈)、烧杯、漏斗、玻璃棒
【变式备选】分离下列混合物,按溶解、过滤、蒸发顺序进行的是()
A.氧化铜、木炭B.碳酸钙、氯化钠
C.氯化镁、碳酸钠D.乙醇、水
类型 四粗盐的提纯
【典例】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2+、Mg2+、及泥沙,得到纯净的NaCl,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在下列操作中选取必要的步骤和正确的操作顺序()①过滤②加过量NaOH溶液
③加适量盐酸④加过量Na2CO3溶液
⑤加过量BaCl2溶液
A.④②⑤B.④①②⑤③
C.②⑤④①③D.①④②⑤③
【互动探究】(1)还有其他正确的操作顺序吗?若有,试写出
来。
(2)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盐酸的两个作用
【变式训练】要除去氯化钠溶液中含有的少量碳酸钠,可采用的方法是()
A.加入适量的稀硝酸
B.加入适量的Ba(NO3)2溶液
C.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D.加入适量的石灰水
【变式备选】现有一包氯化钠固体,其中混有少量的硫酸钠和氯化镁,可通过以下实验除去杂质得到纯净的氯化钠。其操作步骤如下:
①在溶液中加入稍过量的碳酸钠溶液。
②加入稍过量的氯化钡溶液。
③过滤。
④在滤液中加入稀盐酸至溶液呈中性。
⑤将混有杂质的氯化钠完全溶解于水。
⑥蒸发结晶。
⑦在滤液中加入稍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正确的操作顺序(已给出一部分)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⑤、_____、_____⑦、_____、_____、_____⑥。
(2)为什么要加入稍过量的碳酸钠溶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要加入稀盐酸至溶液呈中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关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加题:
1.(2013·武汉高一检测)要除去NaCl溶液中含有的MgCl2,应 选用的试剂和操作方法是()
A.加入适量Na2SO4后
B.加入适量NaOH溶液后过滤
C.加入过量NaOH溶液后蒸发
D.加入过量Na2CO3后过滤
2.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写出适当的试剂、操作方法
(1)碳酸钙中混有少量的碳酸钠____________________;
(2)氯化钾粉末中混有碳酸钾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氧化钙中混有少量的碳酸钙____________________;
(4)氯化钠中混有少量的炭粉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硝酸钾中混有少量的食盐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