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班主任是学校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人,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桥梁。在班主任管理中,班主任扮演着多重角色,担负着多种责任,发挥着特殊的作用,班主任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主帅,对教育对象个体来说,教师的职能可以归结为“灵魂工程师”,但对教育对象群体来说,他更多的是班集体的缔造者、设计者。(1)班级建设设计的内涵
班级建设的设计是指班主任根据学校的整体办学思想,在主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提出的相对理想的班级模式,包括班级建设的目标、实现目标的途径、具体方法和工作程序。其中,又以班级建设目标的制定为最重要。
(2)班级建设目标的建立
班级目标是指在一时期内班级所期望达到的境界。班级目标的设计,主要依据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学校的培养目标;二是班级群体的现实发展水平。
班级目标对班级建设有非常重要的作用:①有利于获得学士对班级发展的认同与支持;②有利于引导班级发展方向,协调班级成员间的行为;③有利于激发班级成员努力进取的行为动机;④还可作为设计与选择班级活动的依据以及班级实施监督与考评的标准。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是以班级为单位的,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但良好的班集体不是自发形成的,它依赖于班主任的领导与组织,在班级管理中,特别是在达成班级目标上,班主任的领导才能显得非常重要。(1)班主任的领导影响力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这些构成了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二是班主任的个性条件,构成了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
班主任的实施职权影响力要依据一定的组织法则和一定的群体规范,具体地说,一是国家的教育法令、法制、教育方针及学校的课程、教学计划、规章制度等;二是班级的目标、规范、舆论、纪律、班风等。班主任对班级的领导影响力必须在这一范围内施加,否则班主任的领导的合法性与有效性就会受到质疑。
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班主任自身对教育工作的情感体验;二是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能力;三是高度发展的控制自己的能力。
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与个性影响力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同时又是密切相关的。
(2)班主任的领导方式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的、民主的、放任的。采用权威的领导方式的班主任侧重于在领导与服从的关系上实施影响,由教师自身对班级实施无条件的管理,严格监督学生执行教师所提出的要求的过程与结果。采用民主的领导方式的班主任比较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在领导班级的过程中,不是以直接的方式管理班级,而是以直接的方式引导学生。采用放任的领导方式的班主任主张对班级管理不要过多地干预,以容忍的态度对待班级生活中的冲突,不主动组织班级活动。
在当前班级管理实践中,有两种领导方式运用得比较多:一是“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二是“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是目前采用得比较多的一种领导方式,这与我国学校教育对班主任工作的考评标准不无关系,这种领导方式最大弊端是对人的因素不够重视,班级工作只见教学不见学生,只看学生的分数,不看学生的发展。“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观点认为,学生对集体的喜爱、期望、归属感、团结性与作业水平及学习成绩有关,因此,主张信赖而不是怀疑集体,用集体领导的手段管理班级,将班级作为教育的对象,而不是一对一地去对待每个学生。3.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协调者
班级是存在于学校之中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教育从本质上说就在于建立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实际联系,以保证个人的社会化。因此,研究班级中的交往行为,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班主任的重要使命之一。
(1)班级中学生交往的类型 以交往双方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的不同来区分,有学生间的交往、师生间的交往,教师间的交往;以交往双方的数量的多少来区分,有个体与个体的交往、个体和群体的交往、群体和群体的交往。
一般说来,在完成教学、课外活动任务时所发生的各种交往,它主要是以手段的方式存在着的;为满足不同交往需要而进行的接触与活动,这种交往本身就是活动的目的,因为学生关注的是和谁一起做、一起谈、至于做什么、谈什么则是次要的。不同类型的交往对学生的发展有不同的价值。(2)班主任对学生交往的指导
交往是班级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手段。班主任应悉心研究班级的人际关系,指导学生的交往活动。①要把学生作为交往的主体,研究学生交往需要及能力的差异性,指导学生正确知觉周围的人,懂得如何避免和解决冲突,建立积极的交往环境。②设计内容充实、频率高的交往结构。即根据班级活动的目的、任务及学生的特点,形成一个相互渗透、交互作用的多渠道、多层次、多维度的交往网络。③要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建立相互间充满信任的关系。4.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
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要长身体、长知识、增长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需要班主任专门指导,使他们在德、智。体诸多方面得到生活活泼主动的发展。特别是在当今时代,班主任不仅要教会学生去适应社会生活,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开发潜能,指导他们去创造新的生活。5.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中各任课教师的纽带
在一个班级中往往有许多位教师任教,他们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但是教育、教学的成果不是靠哪位教师单独创造出来的,而是教师集体长期共同劳动的结晶。班主任的作用就是使各位教师互相配合,步调一致,统一教育要求,形成教育合力,以增强教育的整体效应。除了各科教学之外,学校中各种学生组织及其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也在对班级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也需要班主任把课堂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统一协调、妥善安排,以发挥良好的教育作用。
6.班主任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桥梁
学生处在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的交互影响下,从多方面接受信息、受到各种影响。班主任正是按照国家的教育目的、教育政策以及学校的教育要求来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影响,在沟通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过程中起着桥梁作用。
7.班主任是学校领导实施教学、教育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
学校一般是通过班级来展开教学、教育工作的。国家教育目的的贯彻落实,学校工作计划的实施,各项活动的开展以及学生的成长都取决于班级工作的开展,取决于班主任工作的质量。因此,班主任是学校领导的得力助手,是办好学校的骨干力量,在学校工作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与其他教师相比,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大,对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对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发展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当选派最优秀的教师来担任班主任。班主任工作平凡而光荣。
第二篇: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及作用
(一)、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1.班主任工作是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任务和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 2.班主任工作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3.班主任工作为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提供了条件。
4.班主任是学校联系各班级的纽带,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
(二)班主作的作用
1、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
2、班主作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源,在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起着导师的作用。
3、班主作是学校领导者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
4、班主任在各方面教育力量的联系协调中起着纽带作用。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
1.观察法
观察法是班主任在自然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了解和研究的方法。观察法是班主任工作中一种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
观察法的正确运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主要是确定观察什么和为什么要观察;(2)要有科学而可行的观察计划,主要解决怎么做;(3)要及时做好原始记录,主要是确保材料的客观真实性;(4)要对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去伪存真,透过现象找到本质;(5)写出结论,对观察作出准确、全面的终结性评价。
观察法的优点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材料直接源于观察过程,真实性强。但观察法也有缺点,观察对象和条件难以控制,表面现象干扰大,情境性和主观性因素多。因此,在观察法运用中,对观察材料的分析处理一定要慎重。
2.谈话法
谈话法是班主任有目的、有准备地与学生通过问答方式直接交谈,从中了解学生情况的一种方法。如果说,观察法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外部表现,那么谈话法则是通过学生的心里话,有意识地、主动地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活动。
谈话法也是班主任工作中简单易行的一种常用方法。为了保证谈话取得好的效果,谈话法的使用要注意以下几点。(1)确定好谈话的目的、内容;(2)对谈话的过程有周密思考,如先谈什么,后谈
什么,选择什么地点、时间、采用什么方式等,做到心中有数;(3)谈话态度要亲切、和蔼、诚恳,尽量不使学生感到紧张,更不能造成对立情绪;(4)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采用灵活多样地谈话技巧,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说出真心话;(5)和学生谈话时,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话;(6)谈话后写出谈话记录,记下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此外,班主任还应注意利用非正式的谈话形式了解学生。非正式谈话是根据学生的特长、爱好、有意识地在活动和交往中与他们多接触。由于非正式状态下没有特定形式、地点、时间的限制,学生易于敞开心扉,有利于班主任从中了解学生。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1.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班集体不是自发形成的,它有一个发展过程。一般认为,刚组成的教学班,经过班主任长期系统的组织培养工作,由松散的学生群体转变成为健全的班集体,大致要经过组建、初步形成和形成发展三个阶段。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要求及方法
(1)确立目标
班集体目标可分为远期、中期、近期三种。远期目标就是指全班同学经过较长时间的共同努力而达到的目标,它是中期、近期目标提出和设计的重要依据;中期目标是指阶段性的或者专项性的奋斗目标,是实现远期目标的条件和保证;近期目标是指向于当前的奋斗目标,它是远期、中期目标的具体化。三种目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目标系统,它们之间相互衔接、相互影响。
(2)建立班委会
(3)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4)组织开展班级活动
(三)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1.优秀生的教育工作
(1)加强理想教育(2)客观评价 2.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工作
第一,以爱动其心。
第二,以理服其人。
第三,以智导其行。
(四)营造优雅的班级环境
班级环境建设,首先要从教室布置开始。班级要做到“八有”
(五)协调好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1.加强与任课教师的团结合作
2.做好班级少先队工作
3.做好家长工作
(六)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制定和总结,是班级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是班主任工作达到预定目的的重要保证。
学校教育制度是我国教育制度的主要部分,是接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而系统实施的,具体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四个阶段。
学前教育,又称幼儿教育,是指实施幼儿教育的机构根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和幼儿的身心特点,对入小学前的幼儿进行有计划的教育,其主要任务是使儿童身心获得协调发展,为人小学接受小学阶段的教育作好准备。实施学前教育的机构主要有托儿所、幼儿园、附设在小学的学前班等,其年限从1年至3年不等。初等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打下文化知识基础,具备基本的写算能力,为接受更高一阶段的教育做好准备的教育。初等教育是国家学制中的第一阶段,又称小学教育。我国实施初等教育的机构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对6至12岁左右的儿童实施教育的普通小学;另一类是为未能接受初等教育的成年公民开办的成人初等学校,主要是进行扫盲教育和基本的文化知识教育。此外还包括承担实施小学教育任务的其他机构,如招收儿童、少年学员的文艺、体育及特种工艺等机构。
中等教育是指在初等教育基础上继续实施的中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中等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分为初级中等教育和高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实施中等教育的机构也分为两类,一类主要为普通初级中学和普通高级中学,还有一类就是初等和高等的职业学校。中等教育的数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一个国家劳动者的素质,对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高等教育是指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各种专业教育,一般分为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从事社会服务的多重任务。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主要有专科学校、独立设置的学院、大学等。
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在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明确提出了教育的发展目标:“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报告还明确提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课程标准的意义与功能:
《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从以上规定中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涵:
☆它是按门类制定的;
☆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由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因为无论教材还是教学,都是为这些方面或领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服务的,而评价则是重点评价学生在这些方面或领域的表现如何,是否达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因此,无论教材、教学还是评价,出发点都是为了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那些素质的培养,最终的落脚点也都是这些基本的素质要求。
可以说,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这也正是各国极其重视课程改革,尤其是极其重视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的重要原因。现在英美等国纷纷组织全国最强的力量、投入大量物力经费研制各科课程标准,表现出他们对国家课程标准的日益重视。无论教材怎么编,无论教学如何设计,无论评价如何开展,都必须围绕着这一基本素质要求服务,都不能脱离这个核心。
但是,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并不等于课程标准是对教材、教学和评价方方面面的具体规定。课程标准对某方面或某领域基本素质要求的规定,主要体现为在课程标准中所确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因此,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规定了各科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材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规定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但对教材编制、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如教材编写体系、教学顺序安排及课时分配、评价的具体方法等),则不做硬性的规定。加里培林的心智动作观
苏联心理学家对心智技能进行了非常系统的研究,其中以加里培林为代表。
加里培林认为,心智动作既不是神秘的灵魂的特性,也不是人脑固有的特性。心智动作不同于外部的实践动作,但来源于实践动作,心智动作本身是外部的实践动作的反映。心智动作是通过实践动作的“内化”而实现的,“内化”是外部动作向内部的转化,也就是内部的动作映象形成的过程。实践动作的内化要经过一系列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动作执行方式得到不断改造,而关于动作本身的映象也相应地发生质的变化。所以,实践动作的内化过程是一种能动的反映过程,并非是机械的“投射”或“延伸”过程。加里培林认为,心智动作是外部的、物质活动的反映,是外部物质活动向反映方面——知觉、表象和概念方面——转化的结果。也就是说,心智动作的形成要经过一系列的阶段,在每一阶段,心智活动的性质与水平都发生相应的变化。
加里培林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从事心智动作形成的研究,并于1959年系统总结了有关的研究成果,正式提出了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由于心智技能是由一系列的心智动作构成的,所以心智动作的形成过程与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是一致的,心智动作的形成阶段也可用来说明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加里培林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成以下五个阶段。
(1)活动的定向阶段。活动的定向阶段也就是了解、熟悉活动,使学生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从而在头脑中建立起活动的定向映象。这就不仅要向学生呈现活动的模式,而且要说明活动的目的、客体和方式。以
加法运算为例,它的定向就是要在演示这种运算时,使学生知道这种运算的目的就是求几个数量的和;知道运算的客体就是事物的数量;知道运算的操作程序(步骤及次序)及方法(运算的方式)。
(2)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这个阶段也叫做“活动以物质或物质化形式形成的阶段”。活动的最初形式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物质化的。这两种活动形式的差别,不在于操作。它们的操作都是用手来完成的,都是外观的活动。它们之间所不同的主要是动作的客体。在物质的活动形式中,动作的客体是实际事物,是对象本身。在物质化的活动形式中,动作的客体不是对象本身,而是它的代替物,如模型、蓝图、图解、图样、标本,以至记录等。这些东西模拟出实物的某些本质的特性和关系,使学生能够使用它们进行外部活动,把它们加以对比、测量、移动和改变等。在这些情况下,涉及的是关于实物的特性和关系的物质描绘,是关于这些特性和关系的物质化。因此,加里培林把使用这些客体的活动叫做物质化的活动。
(3)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的特点是活动离开了它的物质或物质化的客体,以出声的外部言语形式来完成实在的活动。例如,在加法运算的教学中,在儿童面前摆出两组不等的实物,让他们把每组都数一数,然后把实物收起来(或是闭上眼睛,或是把实物盖起来),要儿童用出声的言语计算出它们共有多少。加里培林认为,活动向言语方面的转化不仅意味着用言语来表达活动,而且意味着在言语中完成实在的活动,意味着活动具有了新的言语形式。
(4)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这一阶段同前一阶段不同之点,在于活动的完成是以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形式来进行的。这种不出声的外部言语要求对言语机制进行很大的改造,因而这种言语形式涉及重新学习及掌握。这一点在儿童学习由朗读过渡到默读时,表现得较明显。这一阶段在智力活动形成的教学上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
(5)内部言语阶段。内部言语阶段是活动达到智力水平的最后阶段,也就是名副其实的智力活动的形成阶段。一般认为,由外部言语过渡到内部言语,在言语的机能与结构上都发生重大的变化。在机能方面,如果说外部言语经常是与他人进行交际的手段,是指向别人的,内部言语则完全失去了这些功能,而是“为自己用的言语”。内部言语是为调节智力过程的进行而服务的。它在结构上也发生重大变化,不再是扩展的与合乎语法的,常常被简缩成不合语法的结构。
第三篇: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一)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1.班主任工作是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任务和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
4.班主任是学校联系各班级的纽带,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
(二)班主作的作用
1、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
2、班主作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源,在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起着导师的作用。
3、班主作是学校领导者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
4、班主任在各方面教育力量的联系协调中起着纽带作用。
第四篇: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内容和方法
(一)、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1.班主任工作是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任务和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
2.班主任工作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3.班主任工作为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提供了条件。
4.班主任是学校联系各班级的纽带,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
(二)班主作的作用
1、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
2、班主作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源,在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起着导师的作用。
3、班主作是学校领导者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
4、班主任在各方面教育力量的联系协调中起着纽带作用。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
1.观察法
观察法是班主任在自然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了解和研究的方法。观察法是班主任工作中一种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
观察法的正确运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主要是确定观察什么和为什么要观察;(2)要有科学而可行的观察计划,主要解决怎么做;(3)要及时做好原始记录,主要是确保材料的客观真实性;(4)要对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去伪存真,透过现象找到本质;(5)写出结论,对观察作出准确、全面的终结性评价。
观察法的优点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材料直接源于观察过程,真实性强。但观察法也有缺点,观察对象和条件难以控制,表面现象干扰大,情境性和主观性因素多。因此,在观察法运用中,对观察材料的分析处理一定要慎重。
2.谈话法
谈话法是班主任有目的、有准备地与学生通过问答方式直接交谈,从中了解学生情况的一种方法。如果说,观察法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外部表现,那么谈话法则是通过学生的心里话,有意识地、主动地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活动。
谈话法也是班主任工作中简单易行的一种常用方法。为了保证谈话取得好的效果,谈话法的使用要注意以下几点。(1)确定好谈话的目的、内容;(2)对谈话的过程有周密思考,如先谈什么,后谈什么,选择什么地点、时间、采用什么方式等,做到心中有数;(3)谈话态度要亲切、和蔼、诚恳,尽量不使学生感到紧张,更不能造成对立情绪;(4)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采用灵活多样地谈话技巧,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说出真心话;(5)和学生谈话时,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话;(6)谈话后写出谈话记录,记下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此外,班主任还应注意利用非正式的谈话形式了解学生。非正式谈话是根据学生的特长、爱好、有意识地在活动和交往中与他们多接触。由于非正式状态下没有特定形式、地点、时间的限制,学生易于敞开心扉,有利于班主任从中了解学生。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1.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班集体不是自发形成的,它有一个发展过程。一般认为,刚组成的教学班,经过班主任长期系统的组织培养工作,由松散的学生群体转变成为健全的班集体,大致要经过组建、初步形成和形成发展三个阶段。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要求及方法
(1)确立目标
班集体目标可分为远期、中期、近期三种。远期目标就是指全班同学经过较长时间的共同努力而达到的目标,它是中期、近期目标提出和设计的重要依据;中期目标是指阶段性的或者专项性的奋斗目标,是实现远期目标的条件和保证;近期目标是指向于当前的奋斗目标,它是远期、中期目标的具体化。三种目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目标系统,它们之间相互衔接、相互影响。
(2)建立班委会
(3)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4)组织开展班级活动
(三)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1.优秀生的教育工作
(1)加强理想教育
(2)客观评价
2.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工作
第一,以爱动其心。
第二,以理服其人。
第三,以智导其行。
(四)营造优雅的班级环境
班级环境建设,首先要从教室布置开始。班级要做到“八有”
(五)协调好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1.加强与任课教师的团结合作
2.做好班级少先队工作
3.做好家长工作
(六)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制定和总结,是班级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是班主任工作达到预定目的的重要保证。
第五篇: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作业内容:
班主任的工作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培养学生的能力与品行习惯养成。法律、礼仪等众多的工作。一个“无心”的班主任会传授给学生什么呢?一个“无心”的班主任又能把工作做得如何呢?只有“用心”,才会干好班主任;只有“用心”,才会有好的学生;只有“用心”,才会有师生之间绚丽的“心灵之花”;只有“用心”,才会有丰硕的“成绩之果”人的品格是人自我社会层次定位。一个人是高尚的,还是卑鄙的,首先不应看他的出身门第,更不看他的财富多少,最终看这个人的品格。教师作为人类知识的传承者,作为人类美好生活的塑造者,必须具有高尚的品格——大公无私、公正、善良、忠诚等人类的美好品格必须成为教师的永不丢失的精神财富。一位优秀的班主任从他选择这一岗位起就应该把修炼自己的品格作为自己的终身的必修课。我们认为,有些班主任工作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可,没有得到学生家长的认可,在教育教育工作中失败了。这种失败是多方面的,首先,他们的失败往往不是失败在方法上,也不是失败学识上,而是失败在品格上。一个人品格低下,他的行为不可能高大,一个人品格卑鄙,他的行为不可能磊落。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班主任”孔子,他的“班主任”工作成绩无比辉煌,他的工作成功了,当然成功在他教育思想与学问上,但更重要的是成功在他的品格上。如果我们仔细考查一下历史上成功教育家的业绩,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位教育家都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