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社保制度碎片化的成因与对策[最终版]
中国社保制度碎片化的成因与对策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是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为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保障的一种制度。但随着社会保障改革的深入和参保覆盖面的扩大,从国有经济职工再到其他群体、农民,原有的一些保障政策并不适应于他们。于是中国社会保险制度就逐渐呈现出一个“碎片化”状况:城市与农村分割,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分立,形成多种社会保险制度并存状况。而社保制度的碎片化会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乃至影响中国社会的公平以及和谐的发展。为此,找出中国社保制度碎片化的成因,并以此提出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中国社保制度碎片化的表现可以简单的用一句话概括即:即不同人群根据身份不同拥有不同的社保制度。首先就养老保险而言,现在全国共有四套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金制度(其中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人员又有不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而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在职期间不用缴纳社保,在退休之后却又能拿到在职时工资的70%~80%;而城镇职工在职时缴纳工资的8%,退休后却只能领在职时工资的40%。城镇基本养老制度费率不统一,各种开发区基本养老制度不统一,农民工群体在不同地区被分割在不同的制度里。其次是在社保制度改革一开始就缺乏一个全国性的整体设计,采取的是地方化的福利供给制度。因此生活在不同领域的人所享受的福利又是不一样的。最后也正因为各地区、各省政府都有自己的社保的政策,没有一个统一政策的标准,从而参保范围、缴费基数、缴费比例、缴费方式、机构设置等都不尽一致。这对于人事变动具有很大的不利影响。
要深究中国社保制度碎片化的成因,首先起源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建立。统账结合制度从国企走向非公经济成分,此制度适合国企,但并非就意味着适合其他的的非公有制企业的员工,乃至农民。其次是因为历史问题:在文革中期,原先的劳动保险体系遭到了破坏,职工的社会保障责任被推给了企业。这造成了我们必须从零散的企业式的社会保障体制转移到社会化的保障体系。这种低起点,并且是自下而上的统筹过程在应对今天紧迫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任务时,难度就比较大,在速度上就显得非常缓慢。再者,在我们国家,大家长期以来还没有形成一种“社会公民身份”的理念。而我们今天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在于建构一个统一的“社会中国”。最后,因为国家政府不够重视。能够从财政资金给予社会保障资金的强大财政支持以及补贴。
社保的碎片化带给社会有很多不良的影响,对此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去解决。首先要建立统一制度的思路,应在当前统账结合基础之上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而不应另起炉灶,推倒重来,应该在中央历次强调逐渐提高统筹层次和做实个人账户的精神指导下,实现部分积累制,既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又进行了制度创新。其次要改革制度的筹集方式。废除双轨制制度。最后要从县级、地市级统筹到省级统筹,省级做实了,接下来一步才是全国统筹。真正的全国统筹的实现,不仅需要政治意志,而且也意味着中央政府要承担起养老保险的财务责任。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经济发展迅速,在这人民对公平呼声很高的时代,建立一个统一化、系统化的社会保障系统显得尤为重要。针对筹集资金以及及全国没有统一的社保政策标准的成因,政府应该改革或者废除养老制度的双轨制及尽快从地级市到省政府再到全国,统一全国社会保障政策,对整个国家的社保有个整体规划。
第二篇:养老保险:“碎片化”到制度定型
社保改革进入制度定型阶段 “碎片化”现状将终结
2011-04-02 经济参考报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未来五年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透露出决策层即将对制度框架进行总体设计,社保制度从试点趋向定型。作为国人关注的热点,社会保障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着墨甚多,“十一五”规划仅有一节涉及,而“十二五”规划纲要则单辟一章———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细分三节,包括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助体系、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其中,在阐述今后我国社保体系建设总体指导原则时,首次强调“可持续”性,意指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将解决现实突出问题、历史遗留问题和解决长远体制机制问题有机结合起来。笔者认为,这表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在经历了长期试点的探索性阶段后,将进入关键的制度定型阶段,困扰我国社保改革多年的“碎片化”现状有望彻底解决。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总体上处于过度分割的状态,这是现阶段这一制度建设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从各地的实践来看,我国不仅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养老制度,各地还有农民工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计划生育夫妇养老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以及老年津贴制度、农村五保户制度、优抚制度和城市孤寡老人福利制度等,过度分割的现实格局造成了制度“碎片化”现象。
为解决此问题,国家近年来实施了一系列措施,试图重构当前的制度体系。在农村,“新农保”自2009年底开始试点,目前覆盖人数达1.43亿人,覆盖面为24%,温家宝总理提出到2020年前要基本实现全覆盖。在城市,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正在上海、山西等五省市试行;公务员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方案和征求意见稿也已经过多次讨论;“十二五”规划纲要还强调要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直接从源头着手,剑指制度设计,而不仅仅作细枝末节的修补。
在此精神指导下,社会保障有望在2020年形成以完善的公职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城乡老人津贴制度等构成的“三险一贴”型制度结构。未来在制度进一步整合的情况下,更有可能建立基于国民身份的单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即全国一个制度,一种规则。除了制度定型“十二五”规划纲要还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即我国未来五年社保发展的重点将会在农村。这从第三十三章的标题强调“覆盖城乡”四个字,以及第一节开头就提到要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可见一斑。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社会保障的重点局限于城镇,人口占比最多的农村成为制度盲区。为改变这种现状“十二五”期间社会保障工作的重心和财政投入的重点都将向农村倾斜,以求逐步缩小城乡社保在各方面的差距,新农合、新农保、低保、救助等各项支出都将有较大增长。
第三篇:网络新闻报道碎片化问题及对策分析
网络新闻报道碎片化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媒体也显现出蓬勃生机,网络新闻报道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后第四大新闻报道形式,这一形式不仅拓宽了传播的渠道和范围,同时也增强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信息量,给我国的新闻业增添了新的活力。但是,由于网络媒介虚拟性的固有特点以及信息监管力度小,导致网络新闻报道存在一些问题,最为突出的现象就是碎片化。本文从网络新闻报道碎片化入手提出相关对策,从而促进网络新闻报道更加规范化。
关键词:网络新闻;碎片化;对策
一、网络新闻报道碎片化的原因及表现
(一)追求时效性导致网络新闻报道呈现碎片化
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传播速度快,随时都可以进行信息的更新,许多新闻媒体为了在第一时间发布最新的消息,常常采用动态写作的方式进行实时报道,尤其是对一些突发事件的报道。这就导致网络新闻报道信息比较零散和浅显,呈现给受众的是点而非面,是信息横向的延伸而非纵向的深入,使得读者对新闻事件的整体性,包括事实背景、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新闻背后的意义等不够了解。
(二)追求信息量导致网络新闻报道呈现碎片化
和纸媒不同,网络空间是无限的,新闻报道不受版面限制,因此网络新闻经常是长篇累牍,缺乏中心内容的提炼,相同的报道重复冗杂,缺乏信息的整合。由于网络新闻来源较广,因此常会出现同一事件不同的报道结果,甚至相互矛盾。纷繁复杂的网络新闻也形成了较多的新闻垃圾,这就导致受众在看新闻时找不到重点,不同的读者在网络上获取的信息也不尽相同。
(三)追求多样性导致网络新闻报道呈现碎片化
网络作为第四媒介,集中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表现形式,同一个新闻事件,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展现,比如文字报道、视频介绍、照片展示等等,然而在网络上这些多样化的形式往往分布在不同的角落,缺乏整合和梳理。这就导致网络新闻报道虽然形式多样,却没有形成一个融合的、互相补充的整体,像一些门户网站,如新浪、网易等做的一些新闻专题还是比较全面的,但大多数新闻网站采用的仍是碎片化的新闻报道。
由此可见,网络的优势是融合了各种传播媒介和表现形式,但新闻报道的碎片化使得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尤其是微博兴起后,每条信息不得超过140字,这深刻影响了网络新闻报道的形式,新闻媒体都尽量将新闻简写,滚动、实时报道使新闻离深度越来越远,内容的浅显、零散,形式的单调、简单给新闻传播带来了很多问题。
二、网络新闻报道碎片化的应对策略
(一)网络新闻报道单元化
单元化顾名思义是将相同主题的新闻放在一个集合里,形成一个聚合新闻,所有信息相互补充,这就使新闻报道更加全面、细致,如搭配新闻背景、发展进程,加深报道的深度;或搭配对应的评论,可以是专家学者的评论,也可以是读者的评论,加深受众对报道的深入理解,提高参与度。单元化的新闻报道类似于专题报道,一个好的专题报道能够吸引受众在一个新闻单元里就能获取到所有想要的信息。这种报道方式是对新闻的拓展和延伸,帮助读者更完整地把握整个新闻事件。超链接是网络最大的优势所在,这也为网络新闻报道的单元化提供了技术基础[1]。整合新闻单元有很多方式,下面介绍三种方法: 1.根据事件发展划分新闻单元
按事件的发展报道常常会导致新闻缺乏连续性,断裂感较强,因此可以用图解新闻的方式进行报道,利用时间轴排列、组织新闻,截取关键时间点发生的事件,组合成一个新闻单元,以时间为线索展开报道,这种方式把原本无序的稿件变得更有逻辑性。如突发事件的报道可以通过时间轴来表现,让读者更清晰地掌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扩大新闻报道的广度和深度;“两会”的报道也可以用图解的方式,加深受众对进程的全面了解,以及对政策法规的深入理解。
2.根据表现形式划分新闻单元
文字、图片和视频的整合能够使整个报道更加丰富和多样,将单调的文字新闻变成多媒体新闻能够吸引受众的眼球,也使报道内容得到了补充和拓展。新闻图片是新闻报道中的重要部分,可以将相同类型或是同一主题的新闻图片以单元的形式展示出来。视频链接可以截取视频中的图片作为封面,再配以标题来激发受众收听收看的欲望。如灾难报道、奥运会报道就可以制作不同的新闻单元,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充分展现事件的各个方面,从感官上给受众刺激和冲击。
3.根据报道内容划分新闻单元
新闻是由标题、导语、背景、正文、结尾构成的,每一个部分都可以做相应的拓展链接,所有链接都是对新闻核心内容的补充和延伸,可以满足读者对不同信息的需求,加强了信息间的联系,如想要了解新闻背景可以打开链接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缩短了搜索时间,提高了阅读效率。此外,相应的评论、跟帖不仅能够使新闻和评论更好地结合,也使受众真正成为新闻报道的参与者。如一些较为平淡的新闻就可以通过背景链接、评论链接实现有效的整合,使新闻报道更具可读性。
(二)网络新闻报道杂志化 所谓“杂志化”就是把诸多信息进行加工和整理,构成深度报道,这是一种操作手法上的杂志化,同时在内容编排上,使用杂志艺术性的编排方式,方便读者阅读,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杂志化的报道形式不讲求新闻的时效性和信息量,而是更关注新闻背后的事实和观点,通过对大量信息的整合,构建出全面、权威、深层次的认识和结论,解决读者的困惑,提升读者的理解。内容上的杂志化能够实现新闻报道带来的冲击力,版面设置上的杂志化能够传递一种视觉上的美感。在Web2.0的技术下,受众不再是新闻的被动接受者,更是参与者,因此,大部分受众希望全方位、多角度获取新闻信息,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杂志化的新闻报道顺应了读者的要求[2]。以下是网络新闻报道杂志化的三方面表现:
1.网络新闻杂志化不只求杂更要求精
在信息膨胀的当下,我们缺少的不是信息量,而是新闻性,在繁多的信息中提炼出精华组合成新闻,用新闻的力量去感染、引导受众,这样新闻才会更有生命力。通过杂志化的编排方式,将多样信息整合和构建,从内容、形式两方面将复杂的信息精华化,将内容相近或类似的新闻信息整合在一起,能够产生强烈的传播效果,如策划一个有关80后的选题,就可以将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集合起来报道,在他们身上找出共同的闪光点,这样能够让观众产生深刻的印象。此外,也可以采用故事化的编排手法,增强新闻之间的连贯性和观赏性。
2.网络新闻杂志化不只求广更要求深
许多网络新闻报道多是一些表面现象报道,信息过于平面化和重叠化。一个新闻的成功杂志化,经过策划、组织、采访、组稿,有计划、有目的地深入挖掘,把新闻报道做深、做透,不只是简单地叙述新闻事实,而要深入解读新闻,着力挖掘新闻背后的意义,通过杂志化让新闻的内在价值呈现出来,使新闻的保质期更长,也可将相似或矛盾的新闻进行整合编排,形成强烈的对比,增强了报道的感染力,同时也加大了报道的深度。集成化的报道编排方式使一个个新闻点连结成面,弥补了网络新闻报道内容分散、浅显的不足[3]。
3.网络新闻杂志化不只求神更要求形
网络新闻的内容固然重要,好的内容才能够吸引受众的眼球,而报道形式和编排方式也是不能忽略的,网站的排版是否美观直接影响点击率的多少。大多数的网络新闻都是较为零散的,广告、新闻、视频夹杂在一起,社会、民生、政治新闻分布错综复杂,栏目板块化能够使网页结构更清晰明了,也便于读者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网络新闻杂志化要充分发挥标题、图片的功能,用醒目标题和有特色的图片增强视觉冲击,吸引受众注意力。此外,网页也可以采用翻页式,借鉴杂志的编排方式,帮助读者梳理信息,提高阅读效果。
三、结 语
网络媒体的出现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每一个传播媒介都有其优势和劣势,只有彼此开放、借鉴和融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媒介发展,发挥其传播功能。不断完善新闻法律法规,才能使网络新闻报道更加规范,同时,更重要的是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自我提高和完善,自觉遵守新闻职业道德。把网络新闻报道的优势发挥到最大,是所有网络新闻工作者共同的目标,在提高网络编辑的职业素养,做好“把关人”角色的前提下,也要加强网站管理,摒弃猎奇心理,借鉴传统媒体的监管经验,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通过有特色的报道形式促进网络新闻的信息整合,促进网络新闻报道栏目化、集成化、专题化,增强网络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权威性,为广大受众提供有价值、高质量的网络新闻,使网络新闻报道的体系和格局更完善、更正规。
(作者系:于小菲,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刘春迎,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
参考文献:
[1] 彭兰.网络新闻碎片化的应对策略[J].中国编辑,2007(1).[2] 彭兰.网络新闻2.0变革的必然[J].新闻战线,2010(12).[3] 崔宏平.网络新闻的发展走向[J].记者摇篮,2007(6).
第四篇:中国工业废水污染成因及对策
中国工业废水污染成因及对策
中国44%的河流重金属超标;
中国主要工业城市地下水都不同程度发生了污染; 中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占18亿亩耕地的8.3%。
仅今年就发生了多起工业污染事件,造成水体大面积污染,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自然环境的恶化,污染物质的排放,地下水体的普遍污染,中国自来水的安全标准不仅没有赶上可以直接饮用的国外标准,就连最基本的水源也受到了不容小觑的污染。
一起起惊心动魄污染事件,每一个都给政府敲起了警钟,再不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人民的生命安全就会受到污染了的环境威胁,这种危险是无法避免、回避和潜在的。我们在积极解决已经发生污染的同时,还要理性的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深层次原因,从中找出解决办法。一.污水来源
面对工业废水越来越严重地污染环境,人们突然感到怎么以前也没有感觉到这么多工业废水和废料,废料处置不当遇水也就产水了有害水。其实,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工业生产总量增加多少,同样,工业生产废水就会相应增加多少,产生工业废水的途径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工艺反应不完全产生的废料和废水。工业生产过程中,一般的反应转化率只能达到70%~80%,未反应完的原料一部分可以回收再利用,但最终有一部分因回收不完全或不可回收而在不同环节转入废水、废气或废渣中。比如生产多晶硅的副产品四氯化硅,就是工艺水平低造成多晶硅还原效率低,产生的副产品及废水数量也就增加。
2.副反应所产生的废料。工业生产在进行工艺主反应的同时,往往还伴随着一些副反应。副反应的产物数量一般较少,有些可以回收,但有些成分复杂,回收困难或回收费用很大,因此,只能将其作为废料排弃。这种情况主要在化工行业、酿造行业同时也伴有废水排放。
3.工业物料的跑冒滴漏。共用物料再储存、运输以及生产过程中的“跑”、“冒”、“滴”、“漏”现象,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而且也可能造成严重的污染。这是大多数意外事件发生的原因,尤其是工业物料长途转移的过程中更容易发生。
4.冷却循环水。许多生产工艺中都需要大量的冷却用水,如炼钢、炼油、发电等。冷却的方式一般有直接冷却和间接两种。直接冷却是使冷却水直接与被冷却的物料接触,很容易成为工业废水;间接冷却的冷却水虽然不与物料直接接触,但因为其中往往需要加入防腐剂、杀藻剂等化学物质,故也受到一定的污染需要定期处理或部分排放。但间接冷却水相比其他工业废水较为清洁,可通过一定的处理后循环使用。5.以水作为生产过程介质的工业废水。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都要全部排放;而且,成分复杂、不易净化处理。如造纸、印染、清洗、电镀等行业。二.对排污认识的误区
人们对于污水和废水的差别没有太清楚的认识,可以把两者统称为脏水,不能饮用,可以倒掉或排到河里去,这些习惯做法看起来是正确的,其实隐含着很多观念上的误区,而这些误区就是很多污染产生的潜在原因。
误区
一、水质分类不清。国标对地下水实行五级水质分类,水质优劣都是静态指标。水质好坏应以人体能否长期接受作为参照系进行总体划分,长期饮用对人体不构成危害的水叫安全水或叫净水;即便是长期饮用才能表现出来,对人体造成损害的水叫有害水;后者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两类,经加热沸腾成为安全水的称为无毒水,经加热沸腾不能成为安全水的称为有毒水或叫毒水。这样分类人们就很清楚自己饮用什么水安全,而对于排放有害水,尤其是毒水,排放企业就不应该只承担排污费,还要另外承担消毒净化费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误区
二、工业废水是脏水还是毒水。我国河流贯通东西南北,千百年来养育了一代代华夏儿女都没有出现水毒害人健康问题,是因为水体的自洁能力大于排入河中的污水量。而现代很多工业废水不是脏水而是毒水,河流本身对这些废水不具有自洁能力,而下游作为饮用水时就要消毒净化。但一直以来,制度上都把工业废水当成河流可以净化的污水来对待,就造成了现在河水污染,尤其是大量含有重金属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被直接排放到河水中,对河体的污染就更加严重。
误区
三、污染治理方法不科学。政府可以一声令下:未达标废水不能排放,高污染行业零排放。这样的规定发布下去,河水立刻就能变得清洁很多。但是,企业的废水没有了吗?显然是不可能地,除非生产工艺也同时改为无废水产生。废水不让排放也就只能往自家地底下排,结果造成地下水污染。治理成本难以计量,危害范围也会不断扩大,无异于向自己家的水缸里投毒。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政府既要提出减排指标,又要提供减排措施和条件。
误区
四、废水、净水那个价格高?工业排污费从八十年代才开始收取,现在排污费只是净水价的一半不到。从前面我们分析的误区中了解到,废水已经不能再靠水体本身来净化,而要净化到水体能够接受的排放水平,其吨水净化成本已经达到十几元到几十元,而排放废水的企业只承担很低的排污费,显然是不合理的。污水处理成本远高于净水获取成本。所以,排污费应该大大高于净水价,现行两者价格都很低应该提价。净水作为资源,不应按获得成本定价,而应该全国统一定价。一些流域为避免上游过度取水,上游用水价格定得高于下游用水价,也是控制上游用水的有效方法。
误区
五、废水集中治理。工业废水集中处理曾经作为工业污水处理的重要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工业区进行推广,但很多地方都由于污水处理厂的水水质复杂难以净化,成为一汪可怕的毒水。工业废水尤其是不同类型企业排出废水成分不同,应该强调源头治理,比较容易净化,处理费用也比较低。误区
六、废水资源化。一直以来人们只专注于污水净化和回收,没有把污水当做资源来看待,也就自然没有专门用于排污的管网。其实,有些企业排出的废水可以被另外的企业所利用,也有的可以进行串级使用,这就需要一定的前期规划,才能够更好的利用废水。如制碱厂的废水可以用于清洗行业废水的净化,这样双方都会大大降低净化成本。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工业废水不仅不可怕,处理得当还会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国家今年先后出台了多个重要政策,决心一定要把环境问题彻底解决。三.国家环保政策
1.《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是新时期纲领性文件,它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提出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要求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落实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制度。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
2.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就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提出16意见。《意见》指出,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继续加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强化环境执法监管,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深化重点领域污染综合防治等多项举措。并明确提出将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积极推进环境税费改革,研究开征环境保护税。
3.7月8日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上,国家领导人指出:兴水利,除水害,坚持人水和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高效利用水资源。着力推进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着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优先,量水而行,大力倡导、全面强化节约用水,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强化保护,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12月20日李克强在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基本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政府必须确保的公共服务。要按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努力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推动解决好突出环境问题。要严格饮用水水源地管理,确保群众喝上干净水、安全水。为人民群众提供水清天蓝地干净的宜居安康环境。
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要严格落实责任制度,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完善环保法规体系和激励约束并举的经济政策体系,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广排污权交易。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解决“环境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
5.12月20日受国务院委托,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与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部分中央企业负责人签订了“十二五”污染减排目标责任书。6.《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十二五”环境保护7大主要目标,提出优先实施8项重点工程。《规划》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城乡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水质大幅提高;重金属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等污染防治成效明显;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水平得到提升;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扭转;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能力明显增强,核与辐射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环境监管体系得到健全。四.工业污水治理企业运营模式创新
尽管全国已经有很多从事水务服务的公司,但大部分是生活用水和民用污水处理方面,对于工业废水处理服务还处在初期阶段。虽然也有几个采用BOT的项目,但运行中用户与运营方矛盾较多,效益不明显,给运营方的持续发展带来很大困难。以下提出一个新模式,对运营方和用户都比较有利。
运营商服务模式IOO(investment,own and operation),即由运营商出资采购设备安装在用户企业内,运营商拥有设备的所有权,并由运营商负责设备的日常运营和维护。用户负责把节省下来的水费和排污费支付给运营商,由运营商负责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管理。
这种经营模式对于用户的好处是:用户不用出资就可以实现工业污水处理,完成企业工业企业废水减排指标,不需要专门设岗、培养专门设备操作人员、设备维修人员和管理人员。
对于运营公司的好处是:可以实现稳定的现金流,可以把维修人员当地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管理,大大节约了运行成本和设备维护费用,随着同一地区运行设备的增加,设备运维成本会不断降低,方便售后服务和设备的更新换代。五.总结
本文通过对我国工业污水来源和污染产生成因的分析,揭示人们平时很少注意到的废水认识问题,对于废水排放价格的定价具有指导意义。对于工业废水的综合利用提出了独特的解决方案,为工业城市废水合理利用提供了有效的路径。
针对国家大力提倡的环境服务行业,本文提出了由运营商对污水处理设备采用“投资拥有运行”的新模式,这个模式不仅使工业企业省去了非主营业务投资,实现了运营公司的专业化经营,也完成了当地政府和生产企业的节水减排任务,这种模式被广泛采用必将形成一种多赢局面。
本文作者根据环保工作的实际体验和对国家产业政策的研究学习,提出以上的一些观点、措施和方法,如有不妥当之处敬请读者指出。可将您的看法或意见发到作者邮箱:henryhuang78@126.com 作者:北京京润公司 黄伟民
第五篇:浅论中国山洪灾害成因及对策
浅论中国山洪灾害成因及防治对策
摘要:本文结合山洪灾害特点,分析了山洪灾害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防治山洪灾害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山洪灾害;成因;防治对策 1引言
我国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且以山地高原为主,山丘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3,山丘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6%,由于地处东亚季风区, 暴雨频发, 地质地貌环境复杂,加之人类活动剧烈, 导致我国山洪灾害发生频繁, 是世界上山洪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1950—2000年全国共发育山洪沟 18901 条, 发生灾害 81360 次;诱发泥石流沟 11109条, 发生灾害 13409 次;诱发滑坡灾害 16556 处[1]。
2山洪灾害的特点
山丘区洪水来势猛、涨水快、流速大、破坏力强,洪水可造成房屋、道路、桥梁和农田的毁灭性灾害。近年来,山洪灾害越发频繁,损失越来越大,有显著加剧的趋势,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山洪灾害主要有以下特点: 2.1山洪突发性强、预报预防难度大,山洪灾害多由暴雨所致,由于暴雨强度大,加上特定的地质、地貌等下垫面条件,导致山洪来势凶猛。由于山区河流众多,比降大,因此,汇流迅速,洪水涨势猛,极易产生山洪灾害。从降雨到山洪形成一般只几个小时,甚至在lh以内,较难进行准确的预报和防治。
2.2山洪来势猛、成灾快,破坏性强、容易造成人员伤亡由于山洪流程短,流速快,冲击力强,破坏性大,对厂矿、交通及居民生命财产的危害都十分严重。2.3山洪灾害发生的季节性强、频率高、具有周期性特点降水是诱发滑坡、泥石流的主要原因,在降雨较多的年份地质灾害发生的频次也明显偏高;在同一年中,多雨期是地质灾害尤其是泥石流的多发期,山洪灾害发生时间大多和降雨同步或短期滞后。
2.4山洪灾区数量多、危害大、灾后恢复困难
山洪的突发性,致使其危害性、破坏性极强。山洪成灾很快,顷刻之间就造成房屋倒塌、耕地被毁、交通中断、溪河改道,严重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其破坏性强的突出表现是造成人
员伤亡和基础设施损坏严重,恢复难度大,有的甚至具有毁灭性。山洪灾害往往对水利、交通、电力、通信、农田等基础设施造成毁灭性的破坏,使几十年的建设成果毁于一旦。3 山洪灾害成因分析 3.1降雨
降雨是诱发山洪灾害的直接因素和激发条件。降雨量、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与山洪灾害的形成关系密切。降雨量大,多数情况下意味着雨强高、激发力强,在一定的下垫面条件下,易产生溪河洪水灾害、泥石流和滑坡灾害。降雨强度大,降雨迅速汇聚成地表径流引发溪河洪水,而泥石流的发生与前10分钟和1小时的降雨强度关系十分密切。降雨历时长,产生的径流量就大,雨水对土体、岩体的侵蚀作用就强,山洪、泥石流、滑坡就比较严重 3.2地形地质因素
地形地质是影响山洪灾害形成和发生的下垫面因素, 在降雨因素一致的条件下, 地形地质因素影响着山洪灾害的特性和规模。我国地形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自西向东呈现出三级阶梯,在各级阶梯过渡的斜坡地带和大山系及其边缘地带,岭谷高差达2000米以上,山地坡度30°到50°,河床比降陡,多跌水和瀑布,有利于山洪灾害的形成。我国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以纵向构造和歹字型构造最为突出,对泥石流的形成和活动起着控制作用。软硬相间岩石分布区更容易风化,侵蚀也更强烈,特别有利于泥石流和滑坡的发育,是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高发区 3.3人类活动影响
随着人类活动逐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不合理的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加速加剧了山洪灾害的发生和危害程度。植被能够减缓降水入渗和流水对地面的冲蚀,良好的地面植被可以起到固土保水的作用,对于山洪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人类陡坡开荒、建设山区道路、开矿弃渣和村镇建设挤占河道等无序活动,使自然植被损毁,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环境的持续恶化。山地、丘陵、旱地以及被人类活动损毁后的裸露地面,为降暴雨转换成山洪灾害提供了有利条件,成为山洪灾害形成与发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4 山洪灾害防治对策
4.1 加强宣传,增强防灾避灾意识
应做到主动避灾,科学防灾,由于一些地方干部群众对山洪灾害缺乏足够的认识,防灾避灾意识淡薄,出现在河道边、滑坡体下建住房、搞开发建设,致使河道淤塞,泄洪能力萎缩,往往造成大洪水、大泛滥,小洪水、大灾难的严重后果。因此,采取多种途径,广泛宣传山洪灾害的危害,普及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发生常识,提高群众防灾、避灾、抗灾的自救意识和能力。4.2进一步完善山洪灾害的政策法规保障措施 山洪灾害防治工作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2]。因此,只有充分依靠政策、法规手段进行山洪灾害的风险控制与管理,规范和约束人类各种无序活动造成山洪灾害加剧的行为,才能从根本上防止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减轻山洪灾害的危害。
4.3 科学制订防灾预案
山洪灾害的防治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因此,针对山洪灾害的暴发特点,科学制订和编制山洪灾害防治预案,做好防、救、抗等事前各项准备工作,建立山洪灾害预防的领导、指挥和组织机构,查明山洪灾害的危害范围和影响程度,确定避灾预警程序和临时转移人口的路线与地点等,有利于将山洪灾害减小到最低限度。
4.4 加强山洪灾害的监测预报系统建设
由于山洪灾害突发性强,成灾速度快,灾区又多为经济相对落后、人口分散、交通不便、通信不畅的山区,救护难度大。因此,必须加强通信报警系统、雨情、水情测报监测预警系统和险情、灾情监测反馈系统等建设,及时准确地预报山洪灾害的发生和发展。
4.5 搞好水土保持,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搞好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是减轻山洪灾害的有效途径。其水土流失的防治对策是: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优化配置,对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集中连片,形成规模,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建立多功能的水土保持工程防护体系,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工程的整体防护效能,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参考文献: [1] 任洪玉, 邹 翔, 张平仓.我国山洪灾害成因分析.对策研究.2007.[2]河南省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编写组.河南省山洪灾害防治规划[Z].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