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主义观后感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期中试卷
论文题目 《活着观后感》 专业班级 自动化
11-2
姓 名 CZK 学 号 ********* 开课系室 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
考试成绩
《活着观后感》
早在很多年前就有机会看过《活着》这部小说和电影,当听到老师说要写活着的读后感时,惊讶之余,又将电影看了两遍。虽然片名是《活着》,可是贯穿整部影片的却是接踵而至的死去,主人公福贵先后在民国失去了父亲(豪赌输了房产),在内战中母亲逝去,在“大跃进”中失去了儿子(催儿子去上学),在“文化大革命”中死了女儿(给老教授吃了太多的馒头)。每一次的死亡,看似意外,但冥冥之中又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动荡、抑制的时代,是对生存在底层的百姓无情的掠夺,使他们和他们的家庭,从形式到内在实现,一贫如洗,每一次打击,每一次家庭的跌宕都会给葛优饰演的的富贵带来很大的打击。但可能正是这种反差才让我们对这种并非大悲大戚感觉很熟悉,很容易接受。虽然这是一部早期的国产电影,画面并不绚丽,但是内容却离我们很近很近,有时看着看着就会不自觉融入了电影里,在电影里找到些与自己相似的东西。
影片里不止一次提到了活着这个词,从富贵和春生在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感叹:“回去了要好好活着啊”。到后来家珍和春生说的那句:“你可得好好活着”。电影对原著做了很多改动,结尾也有大手笔的改动。原著的结尾是这样的:凤霞难产死了,她的丈夫在打工的时候被石板压死了,二喜的儿子由福贵养着,后来吃豆子撑死了。福贵的家人全都离他而去,只有一头老牛伴着他,他说:“人嘛,就是要活着。”我相信不光是读过原著的人即使是看过电影的人,无不对富贵充满同情,但是富贵那种对生活的坚持确实也对我们产生了很大的震撼。在他的脸上你看不到生活有多么的不好,看不到对世道的厌倦,看到的只是岁月留下的沧桑和他展现给我们的人生取向记得在凤霞怀上孩子的时候说:“你们可是赶上好时代了,以后孩子凤霞的孩子长大了,时代就更好。”可见,不管经历了多少不幸,富贵总是能乐观的畅想未来。
就像前面所说的,我们很多的人都能从电影里找到自己的影子,虽然大多数的我们经历的不是很多,所以未必会有很多的感触,但是相信,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会在电影里得到越来越多的体会。相比于我的同龄人,我的感触会比较多一些,因为我经历了很多别人不曾经历的事情,儿时的穷苦与颠沛流离,少年的丧父,高考失利,虽然这些并比不了许多富贵所代表的那个艰苦时代的人们的命运。但是这些足够我去体会剧中活着的意义了。
活着真好。没当看到那些被生活击打的千疮百孔的人们的脸上的笑容,深深的敬意便会油然而生,人活着真的很不容易,虽然富贵所在的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但发生在他身上的那些遥远而又发生在身边的事却始终没有变。我们身边有如此多现实例子,甚至我们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在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我们通常会静下心来想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让我们有足够的动力活下去。
那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想只有对这个问题有了正确的理解,才会在跌宕之后好好活着。
人活着是为了满足自己和自己所在社会关系,以及整个社会的需求。你为什么活着,是因为你和你所在社会关系要求你必须活着。它们通过责任,义务,权利,欲望,理想等等来牵绊你。这是一切人所共有的特征。而社会关系往往存在交换。比如,你父母挣钱养活你,而你给你的父母情感的慰藉,我认为这是一种交换。那么你父母不养活别人,而养活你,是因为别人无法给他们这种慰藉。因而你的存在给你父母慰藉,属于你生活的一个意义。但有人会说,小说中的富贵不是亲人都没有了吗?那他和社会的关系还有什么呢?是这样吗?肯定不是的,回报身边的亲人朋友只是我们作为人的一部分责任,更多的是我们需要为自己好好的活着,不会轻易的放弃自己的生命。
人这一辈子都在追求者社会价值的实现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自我价值,是现代社会一个时髦的词汇,被很多人作为一种价值观来推崇,是有它的道理的,有它的正向性和积极性,它可以摧人奋进,使人向上,它能使人在困境中奋起,从而成就自己的辉煌人生。但但也正像其它事物一样,它也有两重性,也不是一用就灵,不是任何人只要随便拿来,就可以作为己用的。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认识自己,不能全面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条件,那么,他就不会在这条道路上走得顺畅,走得很远,甚至有可能摔跟头,吃大的苦头,因而一蹶不振,以失败而告终。但作为人生的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自我选择,这是无可非议的,其实,这种价值观本身并不能导致某种必然的结果,它不是肯定成功的法宝,也不是必然失败的陷阱,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主要取决于我们自己的认识能力,这种认识,包括对我们自身的条件、能力、知识结构、性格等方面的认识,也就是对我们自身的全面的、正确的了解,也包括我们对所处的环境、外部的条件、社会的大氛围,以及对所做事物本身的认识,等等。如果你的这些认识,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那结果就会是良性的,反之,则可能是不良的。所以,在我看来,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作为一种价值观还是值得接受的,尤其是年轻人,应该接受,我们谁都不是算命先生,不可能预知未来,但我们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成长。我们的认识能力和认知水平,也可以在追求自我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提高,只要我们不断地学习,不轻言放弃,就会慢慢地从错误和失败走出来,最终看到胜利的曙光。
相比于富贵的年代的艰苦,生活的艰苦,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有了足够的条件去学习,但是我们其中很多人的生活却是一塌糊涂,上课期间可以玩手机,搞暧昧。老师看到了也是不管不顾;有些人都把书本当折纸,发泄物,高兴时候画上两笔,不高兴时撕下两张,老师讲课权当苍蝇在“嗡嗡叫”,只要等到下课铃响,对他们来说就是不错的表现;可想而知下课后的他们更是无法无天了,凡是对方相互心仪的对象,早把道德抛之脑后,有的当场接吻,有的当众动手动脚,还有的干脆来个就地解决吧,真怕别人不知道他有多大能耐似的,真不晓得该称赞他们好开放,还是贬他们不知廉耻呢?
我们作为旁观者欣赏着别人坚韧的人生,一遍遍的议论着别人白手起家史。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怎么才能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呢?
每一位大学生都对未来充满了憧憬,都希望自己大学毕业后能建功立业,事业有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于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在大学的整个学习阶段,我们的价值体现在社会中的存在价值,等我们毕业后进入社会,我们的价值就会在家庭社会方面体现出来。因此大学生的价值是社会对于个人的尊重与满足和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与贡献两者的完美统一。首先我们要树立一个科学发展观,再有就是注重内心的成长和发展。清楚的人是到一些客观的真理,时刻清醒,不会深陷诱惑之中。话说不知不觉大学两年已经过去了,回想一下,并没有多少收获,回想一下,只有一句话是最受用的。不要轻易的许下承诺,一旦许下,便倾尽全力去完成它。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观后感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观后感
视频中,开头通过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讲起。1999年英国广播公司通过国际互联网,在“悠悠千年,代代英豪节目中”,公开投票一个月,评选上个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在众多的侯选人中名列榜首,爱因斯坦居于第二。马克思是世界无产阶级的领袖和导师。19世纪中期,他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世界观最完整的理论形态,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它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揭开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崭新的一页,马克思主义一词在1883年2月马克思去世后作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代表逐渐流行起来。
视频中,马丁博士阐述了他的观点,解答了为啥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在西欧,许多人不可能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但马克思想仍然让他们钦佩,马克对社会问题分析,值得他们学习,有利他们发现现代社会中存在的社会弊端。
视频中播放了一段工人及工人儿女的悲惨生活。19世纪上半期,是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英法德等西欧国的经济体系得到的迅速的发展。这不但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急剧的提高,也使得社会阶级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而且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无产阶级的队伍逐渐壮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也日益增强,并且,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位社会的主矛盾。
从1835年起,欧洲连续爆发了3次极大规模的经济危机,资产阶级不再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力量,而是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力量。工人阶级的生活极度贫困,每天超时地工作,而且没有节假日和星期天。他们的工资少得可怜,难以维持一日三餐。他们的儿女同样不得以幸免。不到三岁就被迫去做童工,往往被折磨的面黄肌瘦,有的到10岁就痛苦地离去。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不断地被激化。
视频中,举例了1831和1834年法国里昂丝织工人起义等。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这是历史必然。在19世纪30年代,在西欧连续地发生了工人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的武装斗争。慢慢的斗争逐渐尖锐,并提出了无产阶级要夺取政权的论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接受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18世纪初到19世纪末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成果。并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主义诞生了。
马克思重点研究世界历史,他的理论不是一个民族的,而是全人类的。所以马克思主义不但适应于西方,中国同样可以拿来使用。孙中山是最早看到栓《共产生党宣言》的人,他表达了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敬仰。后来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成为忠实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是我国重要的指导思想。通过看这个视频,我了解到,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苦难的年代,产生于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最尖锐的时候,汲取了前人的优秀成果,适用于全人类。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2.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社会科学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3.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优秀成果,尤其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它即否定了旧事物的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2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2.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是又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中国共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3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34.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至上的观点。它的具体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的自己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是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35.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生的,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
48.垄断利润的来源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使得它获得一些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第三,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国外利润;第四,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
4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50.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从事国际经济协调、维护国际经济秩序的国际性协调组织主要有三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4.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中间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5.空想社会主义:法国昂立-圣西门、沙尔-傅里叶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
6.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7.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8.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事实就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9.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社会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
10.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坚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怎样学习马克思精神)
11.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问题。12.意识从其本质来看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1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14.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5.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16.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17.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其中物质生产实践是根本基础。
18.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可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19.规律是事物发展中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特点: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20.联系和发展是辩证唯物法的总特征。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的,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新的胜利。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激烈而深刻,因此,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我能面临的重大课题。
2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制在量上的扩张。24.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检验的。
25.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26.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27.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感性材料进行处理,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8.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事实就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
29.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
30.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3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是其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基础。
32.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社会形态更替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36.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社会关系。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37.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具有五中基本的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38.劳动力的价值,是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39.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就成了资本(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40.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
41.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42.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条件下,单个资本家改进技术、改善管理的主观动机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但其客观后果则是整个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导致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和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整个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43.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44.(单双选题)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45.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46.由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是保护私有制的政治手段。
47.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
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西方八国集首脑会议。
51.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原因。(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作用。
52.资本主义变化的实质:(1)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2)当代资本主义发生变化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53.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54.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55.275页第二题答案: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和这种理论指导下的现实的运动,而且是一种未来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这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发展,是一个社会形态发展和交替的过程。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经过长期发展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是客观必然的历史过程。实现共产主义不仅是一个合规律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合目的的过程,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充满曲折的过程,它包含不同的历史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相应的目标,这些阶段性的目标彼此联接,通向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要踏实的一步一个脚印。
56.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苏菲的世界 观后感(范文模版)
学生XXX(学号XXX)敬呈苏老师
《苏菲的世界》观后感
——从我是谁引出的哲学
2012年3月14日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上,在苏老师的指导下,我有幸看了《苏菲的世界》这部电影。这是根据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是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电影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从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生动地跃然荧幕上,引人入胜,一次又一次唤起了我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充满智慧的哲学的向往。
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似乎顺乎自然无须作答的问题,一次次从苏菲的口中出现,不禁令人思考到,你为什么不是我,我为什么不是你,我们的区别到底在那里?世界真的是大爆炸产生的吗?可是我们当中究竟有几个人真正思考过呢?与通过学习枯燥灌输唯物主义哲学不同,苏菲和苏菲的世界用另一种方式向我敞开了哲学的窗口,展现了哲学奥秘。仅仅两个小时的时间,苏菲就带着这简单又复杂的疑问引导我走向更远处,慢慢的看清原本不清晰的世界。
世界从何而来?大爆炸的理论是现在最受支持的论证,但是谁又亲眼看见大爆炸后宇宙形成,太阳形成及地球形成?世界就不是从其他方式演变来的么?进一步,我们的思维从何而来,我们考虑问题的想法来自何方,记忆还是原本就是虚拟的东西?《苏菲的世界》并没有拘泥于考究哲学,介绍哲学或者是灌输唯物主义思想,而是切实提出哲学的起源,哲学的用途和发展。哲学是人类用于认知这个世界和认知这个世界得到的总结,苏菲带着我们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一直走到今天,看似瞬间,却走过了哲学的一个个关键点。
苏菲的经历就像梦境一般,通过神秘的导师,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得、黑格尔……等等哲学史上的风云人物,他们走在时代的前端,对自然进行深入积极的探索与总结,给后人留下了无价的财富,然而,当他们一一出现在苏菲面前时,她并不显得那样惊讶和迷茫,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智慧的闪光,更是求知的毅力和活跃的思路。渐渐的探知中,苏菲在学习成长,在面对一个又一个问题并在不断接触先哲和在神秘的哲学家的引导下,苏菲先得知了他的名字的含义,接着,她步入哲学这条深邃的大门,一幕幕如神话的情节展现在了我们面前,相信感受到哲学智慧的不仅仅是苏菲,更是我们这群还有点愚昧无知的人类,我们需要了解历史,了解规律,探索未知,发展未来。需要哲学的思想,需要智慧的引导。
哲学就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问题。苏菲和她的世界展现现给我们一个最贴近生活最贴近现实的起点---苏菲,寓意着智慧。电影中,苏菲和她朋友之间有明显的对比,即使这样的平凡女孩,哲学依然就在她身边,因为,哲学无处不在。苏菲的强烈好奇心驱使她了解世界,探索世界,在那位神秘的导师引导下,她明白了许多,也迷惑了更多,看到那些先哲因为坚持自己的理念或者真理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知道自己的道路不是那么简单,哲学也不是那么顺畅。
电影结束了,苏菲的哲学课讲到这已经都结束了,我又想起了那两个问题,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其实我没有什么把握能够真正透彻地了解世界和生命最初的意义和起源,可是我想,世界随着人类进步,人类也随着世界而改变。文明从无到有到发达,这是一段重要而又曲折的旅程。正如我们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史,道路总是在曲折中前进,在经历风雨雷电的折磨后,也就明白自然的魅力。人生苦短,而逝者如斯乎,我想,不管世界如何变幻莫测,明天会尝到何种味道,我都会带着思维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继续探索下去,以求更接近那永远青春美丽而智慧的哲学。
我思故我在!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读书报告
——读《矛盾论》有感
摘录—— 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著和互相影响著。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这样,唯物辩证法就有力地反对了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论和庸俗进化论的外因论或被动论。这是清楚的,单纯的外部原因只能引起事物的机械的运动,即范围的大小,数量的增减,不能说明事物何以有性质上的千差万别及其互相变化。事实上,即使是外力推动的机械运动,也要通过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植物和动物的单纯的增长,数量的发展,主要的也是由于内部矛盾所引起的。同样,社会的发展,主要地不是由于外因而是由于内因。许多国家在差不多一样的地理和气候的条件下,它们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非常之大。
读完毛泽东的《矛盾论》,很有回到高中时期整天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感觉,熟悉的理论,熟悉的句式,熟悉的观点。但或许是在大学中浸淫了2年,对社会,对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猛然觉得那些关于矛盾的理论,能够很自然的解释一些问题,这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
关于矛盾,《矛盾论》中首先提到的是它的普遍性与绝对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换言之,没有了矛盾,世界也就停止发展了,那么这个世界也将不存在。因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所以当一个物体停止运动和发展了,那么它也就没有绝对存在的理由了。
所以有时候经常会看到,我们去怪罪政府很多事情没做好,甚至都没有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于是我们在网络上、在现实中去揭露一些政府的丑陋与罪恶。这可以看成是政府与人民群众在某一个特定的阶段站在了互相对立的面上,虽然本来不应该是这个情况的。但换个角度想,只有通过这样的矛盾,政府才会将执政于民的理念贯彻的更加完善,而人民群众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提高政治素质,更好的维护自己的权益。因此,《矛盾论》中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使本来看上去不存在矛盾的两方,其实也是存在矛盾的,因为他们都在发展,而有发展就必定有矛盾的推动。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理论的精髓所在,即便你总想找个例子出来去推翻矛盾的普遍性存在原理,但最终还是会无功而返。而这件事本身何尝不是一中矛盾呢?你始终想找,却始终找不到。所以,矛盾的世界是奇妙的。
聊完了矛盾的普遍性,再来看看矛盾的特殊性。“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在我看来,毛泽东对于矛盾特殊性的解释是很到位的。既然矛盾的普遍性推动了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展,那么与之对应的矛盾特殊性必然也存在与所有事物中。若没有特殊性,那么这个世界将是同一的,而同一的世界又怎么会有发展的源动力?
这就好比我们所存在的这个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一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国情,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发展情况都不一样,这才构成了五湖四海,各色皮肤、千姿百态的大世界。如果这个世界被一个国家统一了,那么结果会怎么样?整个人类也许就丧失了竞争意识,整个社会也许就会停滞不前。讲述这个例子,其实可以更好的理解为,矛盾的特殊性与矛盾的普遍性是同等重要的。可能这一点毛泽东在文章中没有细说,但我在这里指出来,是觉得矛盾的特殊性既是对于矛盾普遍性存在的证明,也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至此,关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以及它们的关系便陈述完了,这本身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和理论,缩在这草草千字的文章中着实也难讲述清楚。
那么,既然矛盾有着特殊性,我们解决问题的依据也要从这个理论中引申出来,这便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毛泽东在文章中说“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 或许很多人根本没有学过矛盾论,也不知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的理论,但所有人都知道一把钥匙只能配一把锁。这说明在人大脑的深处,对于矛盾问题的解决是有一个天生的潜意识的,那就是所有问题都要经过分析,只有正确的锁才能打开正确的钥匙。然而在历史中,我们也看到,即使是《矛盾论》的创作者毛泽东本人,也犯下过很大的错误,比如文化大革命便是典型的不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去操作,最后酿成悲剧的例子。这里再插一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其实也是矛盾的,拿毛泽东来说,他很好的诠释了矛盾论,很好的诠释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而自己却也因为没有按照理论去做而犯下过错误,所以矛盾真的是无处不在。
话题在回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上来,我们在现实中能够举出很多很多的例子,甚至包括一些自古就有的成语,如“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也揭示了这个道理。法院判决每一个案子,都要根据案情的不同来定罪。比如同样是杀人,最近最热的两名杀人犯——药家鑫与夏俊峰,一个是撞伤人之后拿刀继续捅死伤者的学生,一个是因为城管执法暴力,为了维持生计而被逼杀人的小摊贩。在网络上,我们看到的意见几乎是一边倒的。对于药家鑫,人民群众发出了“此人不死,王法不在”、“杀人偿命”、“十恶不赦”的声音,而对于夏俊峰,更多的人则是同情这样一个小贩子,同时还怒斥城管暴力执法是罪有应得。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对于同样的杀人犯,他们有不同对待方式,但是法院最后的判决结果却是一样的——死刑。这其中首先牵扯到了矛盾的特殊性,他们因为不同的原因杀了人;再之后,人民群众与法院都对具体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群众对于两人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法院对于这样重大的案件更是分别采取了慎密的调查与仔细的取证;最后,我们也看到了矛盾的普遍性——他们的二审终审判决都是死刑,因为他们的行为无论出自何种原因,都触犯到了人类道德的底线,他们夺走了别人的生命。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讲道: “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我们在之前讲述的两件事情中,可以看到不止一对矛盾的存在——杀人犯与被害者间的矛盾、人民群众与杀人犯之间的矛盾、法院与杀人犯之间的矛盾、被害者家属与杀人犯之间的矛盾……当然,我们说杀人犯与被害者之间的矛盾是所有矛盾中最重要的,因为这对矛盾直接导致了案情的发生以及后面所有的矛盾,这便是主要矛盾。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习统筹兼顾。所以,我们可以理解法院在判决的时候,是以基本事实为准绳、以主要矛盾为重点来进行的,在两人杀人的既定事实成立的基础上,做出了死刑的判决。但同时我们也相信,法院的判决绝对不仅仅只是光看案情的本身,案情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人民群众对于案情的看法以及案情之外的一些联系都是法院在判决时候所要考虑在内的因素,这也就是对待次要矛盾时的一种统筹兼顾的方法。
拿我自己来讲,在整个大学四年里,会有一个终极的目标,而我这四年甚至更长时间,就会为这个目标而奋斗,那么这个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与困难便是主要矛盾,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解决这一个主要矛盾并最终达到目的。当然,在整个大学四年中,你不会只为了那一个目标而做事,期间我们会碰到很多有意思、很精彩的事情,拿我自己来讲便是像参加广告比赛、参加实习这样的机会。而你在萌生去做一件与终极目标无关的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去衡量这件事对完成终极目标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如果参加一个比赛会耗费我很多精力与时间,那么在计算这件事的性价比的时候,我会考虑放弃它并继续走回正常的轨道。这便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的关系,只有牢牢抓住重点,才能完成预期的目标。
《矛盾论》中的理论是具有极强现实指导意义的。正如毛泽东自己在原文中所述:“如果我们经过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这些要点,我们就能够击破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的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使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
其实在《矛盾论》中,毛泽东还提到了很多其他关于矛盾方面的理论,但我认为已经将自己深有感悟或者体会的几点陈述在了上文中。
《矛盾论》是一篇关于矛盾的总论,作为一个涉世并不深的大学生,想要参透其中的道理、原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拿他另一篇《实践论》中的观点来说,有些理论纸上谈兵不行,必须要在实践中去认识它,这样才能真正领悟、体会到这个理论的真谛,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