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十一五时期绿色食品业发展情况分析

时间:2019-05-14 01:29: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楚雄州十一五时期绿色食品业发展情况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楚雄州十一五时期绿色食品业发展情况分析》。

第一篇:楚雄州十一五时期绿色食品业发展情况分析

楚雄州“十一五”时期绿色食品业发展情况分析

楚雄彝族自治州农业局

“十一五”期间,楚雄州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按照州委、州人民政府发展绿色食品业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三区八大基地”建设、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的目标,团结协作,认真制定发展措施,大力推进绿色食品加工园区、特色蔬菜种植园区和一批优势产业基地建设,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集群发展,并依托本地优势资源,培育 和发展人工食用菌、优质水果、花卉等外向型特色生物产业,努力推进绿色食品业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全州绿色食品业实现增加值61.91亿元,比“十五”末的29.8亿元增长66.3%,年均增长10.7%。

一、发展情况及主要特点

(一)绿色食品产业园区建设稳步向前发展。“十一五”以来,按照一园多区规划建设的楚雄开发区、楚雄市富民、大姚、牟定、元谋等绿色食品加工园区不断发展,产业聚集功能逐步凸显,元谋、禄丰罗川特色蔬菜种植园区辐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显现。

1.绿色食品加工园区。楚雄开发区绿色食品加工园区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引进了云南依玛同佳食品有限公司、广泰生物科技开发公司、瑞福康生物科技开发公司、幸福农业、运泽通贸易公司等企业入园发展。目前,以生产核桃乳、滇红花软胶囊和有机食用油等食品及保健品为主的广泰生物科技开发公司和从事速冻野生菌及蔬菜加工出口的云南依玛同佳食品有限公司发展势头较好。2010年,广泰公司实现销售收入8798万元,比上年增长129.2%,依玛同佳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241万元,比上年减7.5%,出口创汇40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6%;楚雄市富民园区的楚雄森桂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金针菇和杏鲍菇工厂化标准栽培项目全面启动,2010年生产金针菇和杏鲍菇共519.8吨,比上年增长158.6%,实现销售收入562.2万元,比上年增长131.7%;牟定园区的金塔、天台、润丰园等1l户乳腐生产企业共完成销售收人1900万元,上缴税金114万元;姚安园区的菖河公司、鑫盛公司、农哈哈公司、绿兴公司等一批企业生产经营良好,其中,菖河公司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824万元,上缴税金20.3万元;大姚园区以核桃、蜂产品和小把粉丝为主的系列产品开发为主,入驻企业达10户,共完成销售收入50328万元,上缴税金170万元,出口创汇706.3万美元;元谋园区入驻企业达27户,元谋闽中食品有限公司、龙川江生物开发有限公司、荣利达公司、林峰公司、利明公司、金珠公司等企业发展势头良好,闽中食品有限公司全年生产速冻、冻干和烘干蔬菜共4115吨,向农户收购各类蔬菜原料21000余吨,实现产值1002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9156万元,上缴税金228.9万元;此外,南华“野生菌王国”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澜沧江啤酒企业(集团)楚雄有限

公司2010年共生产各类啤酒13.03万吨,比上年增长28.7%,实现产值4.07亿元,比上年增长26.4%,上缴税金1509万元,比上年增长4.9%。

2.特色蔬菜种植园区。元谋生态蔬菜及制(繁)种示范园区被列为全国加工型农业示范基地,全面启动了A级绿色蔬菜生产基地示范县建设,新优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促进和带动了蔬菜品种品质结构的调整,推动了全县外销特色蔬菜快速发展。2009--2010年菜季,全县种植蔬菜13.72万亩,外销蔬菜26.09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78亿元,比上个菜季增长23.2%,目前全县累计获得有机食品认证1个、绿色食品认证15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7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9.6万亩,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达标面积15.6万亩,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管理示范区7.4万亩;禄丰罗川特色蔬菜种植园区引入楚雄红土地开发有限公司、穗农农产品开发公司等企业发展特色蔬菜和优质瓜果,2010年,共种植特色蔬菜1.38万亩(其中:大棚蔬菜1600亩),蔬菜产量达2.72万吨,完成产值4896万元;种植葡萄1500亩,发展优质西瓜和哈密瓜300亩。

(二)绿色食品原料基地规模推进,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发 展。“十一五”期间,优质米、特色畜禽、蔬菜等一批绿色食品原料基地规模化发展,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了优质原料,基地已成为打造优势农产品的“第一车间”。

1.优质米基地。2010年,全州种植水稻78.4万亩,由于旱灾,种植面积比上年减少14.7万亩,比“十五”末减少13.1万亩,其中,推广种植优质稻66.17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84.4%。

2.特色畜禽基地。2010年,通过抓动物疫病防控、畜禽品种改良、标准化规模养殖、畜产品安全监管等重点工作,促进了特色畜禽基地健康发展。全州肉类总产量达33.38万吨,比“十五”末增长38.02%,年均增长6.66%。3.木本油料基地。至2010年底,全州核桃、板栗种植面积分别达355.6万亩和45.4万亩,发展膏桐28万亩,油橄榄0.3万亩。

4.蔬菜基地。2010年,全州种植各类蔬菜81.98万亩,比“十五”末增加25.31万亩,增长44.7%,蔬菜总产量136.8万吨。外销蔬菜30万吨,销往国内140个大中城市,并远销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周边国家和地区。

5.茶桑基地。2010年,全州茶园面积为4.47万亩,面积与“十五”末基本持平,投产3.22万亩,茶叶产量473.4吨,实现产值1726.8万元,由于遇到特大旱灾,产量、产值分别比上年减25%和8%,茶叶均价为36.5元/千克,双柏白竹山茶获得绿色食品认证,11个茶叶品牌和1.5万亩茶园通过无公害认证;全州桑园累计面积达11.82万亩,比“十五”末翻了一番,投产面积6.43万亩,全年饲养蚕种4.67万张、产鲜茧1679吨,蚕茧收购均价为32.5元/千克,实现产值5455万元,比上年增长49%。

6.魔芋基地。2010年,全州种植魔芋3.6万亩,比“十五”末增加了2万亩,实现产量80993.2吨,按鲜芋平均3.00元/千克计算,产值达24297.96万元。

7.水产养殖基地。2010年,全州库塘养殖面积13.05万亩,比“十五”末略有增长,稻田养鱼2.68万亩,水产品总产量17047吨,比上年减0.5%,实现产值21585.9万元,比上年增长1.3%。

8.野生食用菌。2010年,全州封山保育促繁158万亩,林下采集野生食用菌0.8万吨,在楚雄宏桂公司、南华宏怡公司、云华公司等一批加工出口企业带动下,野生食用菌市场年交易量达1.4万吨,出口创汇达2001万美元。

(三)外向型特色生物产业发展迅速。“十一五”期间,我州积极培育和发展人工食用菌等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外向型特色生物产业,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成为绿色食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人工食用菌。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我国仅次于粮、棉、油、果、菜而位居第六的新兴农业产业,我州适宜的多样性 气候、丰富的原料和劳动力资源为人工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010年,通过采取抓招商、扶龙头、建基地、强培训等有力措施,楚雄锦翔公司、森桂公司、林鑫公司、永仁仁兴公司、武定春江公司等一批企业带动全州1955户菇农发展以香菇、茶树菇、大球盖菇、木耳、金针菇为主的15个品种的人工食用菌种植248.36万平方米,是“十五”末的2.4倍,实现产量31651.27吨,完成产值25955.50万元,实现农民收入14287.02万元。

2.优质水果。我州的滇中干热气候最适宜温带水果生长,且与东南亚热带水果具有很强的互补性。2010年,楚雄楚康公司、民宝公司、民生公司、元谋金珠公司、果润公司、顶瓜瓜公司等一批企业和种植大户带动37848户农户发展云南红梨、鲜食葡萄、石榴、青枣等种植,全州优质水果累计种植面积达8.6万亩,比“十五”末新增种植面积2万亩,完成产值36663.26万元,实现农民收入22564.27万元。3.夏秋高山反季蔬菜。为探索和解决山区农民脱贫增收的新路,我州在海拔1900米以上适宜区域推广以白菜、莲花白、荷兰豆、甜脆豆等为主要品种的夏秋高山反季蔬菜种植。2010年,武定农鑫公司、兴发公司、禄丰康源公司、鑫旺公司、南华高原公司、牟定兴华公司、姚安绿兴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蔬菜保鲜加工企业带动61584户农户种植夏秋高山反季蔬菜9万亩,比“十五”末新增种植面积 3.5万亩,实现产量189050吨,完成产值17982.75万元,实现农民收入11742.6万元。

4.蔬菜制(繁)种。2010年,全州以元谋、永仁两县为重点,完成菜心、香葱、青笋、花椰菜等30多个品种的蔬菜制(繁)种面积2.7万亩,比“十五”末新增种植面积0.5万亩,完成产值5930.45万元,实现农民收入3508.36万元。

5.花卉。2010年,全州以禄丰、武定、元谋、永仁等县为重点,发展以玫瑰、康乃馨、百合等品种为主的鲜切花卉6868亩和花卉繁种514亩,分别比“十五”末新增面积 5167亩和372亩,共完成产值11316.38万元,实现农民收人6945.13万元;发展茶花种植900多亩31万株,实现产值3000万元。

(四)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不断优化,品牌意识不断增强,绿色食品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截至2010年底,全州累计已有110家企事业单位的201个农产品通过了国家质量认证,其中:有机食品14个、绿色食品63个、无公害农产品124个,累计认定农产品原料种植基地面积62.97万亩,产品产量40.3万吨,产值10.5亿元。全州获“云南名牌”称号的农产品4个,获“云南名牌农产品”称号的10个。“大姚核桃”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于2009年7月30日注册成功。通过打造农产品品牌,全州优势农产品的市场知名 度、竞争力和占有率不断提高,2010年全州优势农产品出口创汇达3048万美元。

(五)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初见成效。到2010年底,全州销售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达143户,比“十五”末增加了83户,其中: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8户,产值5000--10000万元的10户,产值1000--5000万元的6l户,产值1000万元以下的64户。全州有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7家,州级重点龙头企业121家。实现销售收入37.6亿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比上年增长19%;全州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累计达2417个,比“十五”末增加了1546个,会员达28.78万人。促进了优质粮食、畜牧、蔬菜、林果、蚕桑、食用菌等产业的健康发展,提高了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思想认识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有的县对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分析研究不够,重点不突出,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问题还未引起足够重视;

(二)原料基地规模小且分散,基地建设与加工龙头企业不配套。

(三)龙头企业少、小、弱,产品加工滞后,市场竞争力不强,科技创新能力弱,带动力不强。(四)对农产品或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建设和招商开发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五)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和信贷资金缺乏。

(六)品牌培育、技术培训、推广和信息服务滞后。

三、下步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发展绿色食品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我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持续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认识,加强对绿色食品业发展工作的领导,把扶持和服务于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加强协调配合,进一步处理好“市场引导、政府推动、龙头带动、基地保障、科技支撑、利益牵动、农户为主”的产业发展关系,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突出重点和优势,集中资金和力量,合力推动绿色食品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突出重点,推进标准化原料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优势特色农产品开发为重点,加大绿色食品基地创建力度,扎实推进绿色食品业标准化原料基地建设。一是以保证粮食有效供给为目标,推进优质粮食基地建设;二是以发展反季蔬菜、特色蔬菜、精细蔬菜和开发高品质鲜食精致果品为重点,推进果蔬基地建设;三是加快以核桃、板栗、膏桐、油茶、油橄榄等为主的木本油料种植基地建设; 四是以推广种植啤酒大麦、薯类作物、酿酒葡萄为重点,加快酿酒原料基地建设;五是以商品猪、肉牛、黑山羊、肉驴、壮鸡等健康、规模化养殖为重点,发展壮大特色畜禽基地;六是加快以野生菌封山保育促繁和人工食用菌开发为重点的食用菌基地建设。

(三)搭建园区平台,推动产业集聚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不断加大楚雄、元谋、大姚、禄丰等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优化投资发展环境,认真制定和落实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吸引规模大、经济效益好、拉动作用强的食品加工企业入园发展,全力打造我州农副产品或绿色食品加工园区,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度。同时,依托食品加工业,引进一批配套企业和相关项目,延伸产业链,构筑产业集群,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四)注重招商开发,借助外力加快发展。各县(市)要进一步认识招商开发对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认真总结和充分借鉴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坚定不移贯彻“引资兴州”战略,以“以商招商”为重点,多种招商方式并举,广泛吸纳外来客商到我州投资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要主动帮助外来投资企业寻找场地、办理公司注册,协调解决水电、原料供给等问题和困难,让外商愿意来、留得住、能发展,把外商的市场、技术和资金优势与我州的气候、资源和劳动力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绿色食品业加快发展。(五)打造知名品牌,提升产业竞争力。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创造一个名牌,激活一个企业,带动一片产业”,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原产地认证和知识商标、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引导企业实施名牌战略,采取联合、合作开发等方式,打造知名品牌,扩大生产规模,以品牌提升农产品的绿色、营养、生态、安全、健康的整体形象,不断增强我州绿色食品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生命安全,关系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且出口农产品的标准化和可追溯性生产已成为必然要求,因此,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刻不容缓。加大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力度,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国际质量体系和食品安全管理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高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优势特色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检测网络,扩大检测范围,抓好原料基地建设及其产品生产加工的规范管理,实行从“环境一种养一收获一贮运一加工”的全程质量监督,尽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人民群众消费安全。

(七)扶龙头,强服务,推动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发展 是制约绿色食品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问题,要按照“扶优、扶强、扶特、扶大”的原则,通过不断完善财政、税收、土地、金融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进一步优化龙头企业发展环境,培强做大龙头企业。依托龙头企业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协会),积极培育和发展流通实体,大力推行“公司+协会+农户”发展模式,提高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支持、鼓励企业参加全国性和国际性展销会和经贸洽谈活动,积极推动厂商合作和产销对接,促进绿色食品贸易。推动绿色食品业向着持续、快速、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二篇:“十一五”时期全县卫生事业发展成果

“十一五”时期全县卫生事业发展成果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卫生事业发展最快、成就最大的五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卫生系统上下群策群力,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十一五”卫生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是卫生改革发展确立新理念。五年间,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以推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抓手,率先推行了乡镇卫生院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五年共争取卫生项目45 个,累计投入4186 万元,普遍改善了三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

三是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显著提高。孕产妇死亡率降至80.06 /10 万;婴儿死亡率降至15.21‰;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至7.2‰。

四是医疗卫生资源总量适度增长。每千人拥有医疗卫生技术人员2.87人,较2006年增加0.75 人;高级职称10 人,中级职称84人,初级职称544 人,分别较2006 年增加3 人、22人、136人。执业医师170人,助理医师57人,护士69人,医技40人,分别较2006 年增加32人、15人、21人、12人;设病床372张,每千人拥有病床2.23 张,较2006年增加0.45 张。

五是农民健康保障水平全面提升。2007年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10年参合农民达到128729人,参合率93.18%,比2007年提高了3.18个百分点,人均筹资标准达到150元,比2007年提高

50%;报销封顶线为4万元,比2007年提高33.3%。去年又开始为全县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对孕产妇、0-36个月儿童、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人群进行了规范化管理。

六是应对突发事件处置能力进一步提升。经受住了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突发事件的考验,出色完成了食用“问题奶粉”婴幼儿筛查与医疗救治以及重大活动的卫生保障任务,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

二〇一一年五月九日

第三篇:[阅读材料]十一五时期发展情况总结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积极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五年。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十一五”前期,我国经济快速增长,2006年增长12.7%,2007年加速到14.2%,增速仅次于改革开放后最高的1984年。2008年,受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影响,经济增速陡然回落到9.6%。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迅速出台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我国经济增速在世界各国中实现率先回升,2009年经济增长9.2%,与世界经济下降0.6%形成鲜明对照。2010年经济增长进一步回升到10.3%,明显快于世界主要国家的平均增速。2006-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2%,不仅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而且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4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

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7983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5年增长69.9%。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平均汇率折算达到58791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特别是2008年第三季度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均面临负增长或停滞困境时,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相当高的增速并率先回升,为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重大贡献。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加。在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的同时,人均创造价值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初步预计,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9748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5年增长65.7%,年均实际增长10.6%,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5个百分点。

国家财政实力明显增强。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我国财政收入2007年超过5万亿,达到51322亿元;2008年超过6万亿,达到61330亿元;2010年超过8万亿,达到83080亿元,比2005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21.3%。“十一五”时期,我国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为加大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投入,增强政府调节收入分配能力等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增加。我国外汇储备2006年突破1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2009年突破2万亿美元,达到23992亿美元。2010年末,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28473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28.3%。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自2006年超过日本,连续五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第四篇:2011 145 “十一五”时期工作总结

2011 145

门源县国土资源局

关于“十一五”时期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展望 的报告

县人民政府:

现将门源县国土资源局《关于“十一五”时期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展望》随文呈上,请审示。

二〇一一年七月十日

主题词:国土资源

十一五

工作总结

报告

抄报:县委、人大、政协、州国土资源局、县纪委办公室,尹抄送:县目标办、各有关部门、档。副县长。

2011年7月10日

“十一五”期间,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以及省厅、州局的关心支持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认真贯彻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坚持依法行政、科学执政,深化改革,创新创优,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用地保障。全面完成了国土资源“十一五”工作计划。

一、基本情况

全县国土总面积6902.26平方公里,辖四镇八乡109个行政村,省属单位有浩门农场、门源种马场。门源地形高耸多山,地貌复杂多样。境内山地面积占83.1%,盆地面积16.9%。在已利用的土地中,以农用地为主,为603547.6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7.4%。其中耕地43569.8公顷、林地面积130694.96公顷、牧草地427572.72公顷、水面1710.2公顷;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0.6%,为4287.28公顷。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3165.38公顷、交通用地931.9公顷、水利设施用地190公顷;未利用82391.0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9%。

县境内共发现各类矿产20种,主要有煤、铜、铁、铜锌、铅锌矿、黄铁矿、石灰石等矿产资源,占全省已发现125种的16%。已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产10种。其中:金属矿产5种,非金属矿产5种,占全省已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种105种的9.5%。编入全省《矿产储量简表》的矿种10种,占全省编入《矿产储量简表》的矿种的11.2%。全县共有矿山企业32个。按矿种分类,煤矿11处、岩金矿4处、铜矿3处、铅锌矿2处、石灰岩1处、粘土矿 门源县国土资源局

关于“十一五”时期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展望 10处、萤石矿1处。其中国土资源部办理采矿权1处、省国土资源厅办理19处、州国土资源局办理1处、县设11处。全县共设置探矿权24处,涉及的矿种有能源类、有色金属和贵金属。其中国土资源部设置探矿权1处。

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共有77处,涉及西滩、阴田、仙米、浩门、青石咀、泉口、麻莲、珠固、北山、东川等10个乡(镇),涉及农户965户,涉及农牧民4724人。其中主要地质灾害危险点共有11处,主要涉及麻莲乡、北山乡、青石嘴、仙米、阴田乡、东川镇等乡镇,涉及农户300户,1543人,我县主要地质灾害有泥石流、山体崩塌、滑坡、危岩体等。

二、主要工作

㈠、耕地保护工作落到实处。一是加大耕地保护基础工作投入,耕地保护工作扎实推进。我县紧紧按照上级国土资源部门的要求,先后投入40万元,在全县共划定基本农田面积54.898万亩,在交通沿线竖立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12 块,与全县109个村和省、州驻县的2个单位都签订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全面完成了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调整划定工作,基本农田保护率始终保持在84%以上;二是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严把土地“闸门”。严格制定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严执行基本农田“五个不准”。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制度,对审批后建设项目占用的耕地,由建设单位交纳耕地开垦费,并按照国务院、省政府有关文件规定,委托省国土资源厅进行同等数量和质量耕地的易地补充,保持全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三是加大耕地保护执法力度,坚决制止非法占用耕地的行为。全面建立多元执法制度,改变土地执法工作由国土资源部门一家执行的孤立模式,转向政府主导、部门参与、社会监督的多元化执法方式,成立了由国土资源、公安、监察、司法等部门组成的“土地执法联动组”,并严格落实土地执法动态巡查制度,不断加大执法巡查力度,定期、不定期开展耕地保护执法行动;五是落实责任制,切实保护耕地。对耕地保护实行责任制管理,明确了乡镇长为耕地保护第一责任人,制定了耕地保护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对耕地保护实行目标管理,将耕地保护纳入了各乡镇目标考核中,层层签订目标责书,年终进行量化考核;为把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制止在萌芽状态,切实做到预防在先,早发现、早报告、早制止,在全县109个行政村,2个场内聘请土地协管员111名,并建立了土地执法发现机制、制止机制,每月实行零报告制度;建立土地执法问责制,将土地执法工作作为目标责任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

㈡、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建设项目用地得到保障。在农用地转用、土地征用的审查报批中,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严格控制征地数量和范围。严格执行“两公告一登记”制度。坚持积极介入、跟踪服务、纪检监察部门密切配合,使全县征地秩序规范、补偿安置到位。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坚持土地以供给引导需求,坚持集中利用、节约利用的原则,合理利用土地利用计划,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

㈢、合理规划,加大投入,全面推进了土地开发整理。推进土地开发整理,是实现占补平衡的主要途径,为做好这项工作,县上成立了专门的班子,将全县土地整理复垦工作纳入了日常管理,及时开展土地整理项目申报工作。自2006年起完成了投资1678万元的青石咀镇土地整理复垦项目;投资1155万元的东川镇土地整理项目通过了单位工程验收,待省级验收。同时,在实施好在建项目的同时,加大了以浩门河流域土地整理项目为重点的项目申报和项目库建设。目前,投资1484万元的浩门镇北山乡 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已实施。拟投资3733万门源县泉口镇基本农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已经省国土资源厅批复。

㈣、加强地籍管理。一是开展了地籍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做到了专人管理土地登记、档案管理促于规范,并严格实行领导审批制度;二是配合青海省金地资产评估咨询有限公司完成了浩门镇基准地价更新调整,并报县人民政府审批。完成了门源县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三是认真组织开展了全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全面完成了农村土地调查,完成调查面积6902平方公里;城镇调查工作全面完成,并完成了全县四个建制镇的首级控制及图根点埋设工作。

㈤、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明显好转。我局从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持证情况、矿业权管理、资源补偿费征缴等方面,加强了矿产资源管理。一是根据《采矿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检查暂行办法》和上级部门的工作部署,严格对全县24家矿山企业采矿权进行了年检。并通过开展储量动态核实,针对各矿山企业开采利用方案,定期巡查督促,检查企业生产台帐,按时准确报送各种资料,督导企业搞好安全生产,督导企业按时缴纳各种规费,使企业依法依规进行生产经营;二是根据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做好矿产资源整合工作的意见》精神,本着政府引导、煤矿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对宁缠一、二、三、四矿进行了整合,着力解决了“一矿多开”、“大矿小开”、破坏浪费资源和矿山布局不合理问题;三是加强了矿山环境的恢复治理。近年来,我县本着“治理一方水土,造福子孙后代”的理念,以资源整治为契机,以项目带动为抓手,把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积极配合项目实施单位,认真组织实施 了以大通河流域为主的砂金过采区、地质矿山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期间先后累计投入6235万元,治理面积达10361亩,完成了大梁黄砂台砂金过采区,珠固寺沟砂金区,海北州红旗煤矿矿区,大梁砂金矿区硫磺沟段和永安河流域(大梁口门子)、大梁口门子、浩门镇莺歌嘴煤矿矿区、浩门河流域砂石料场、宁张公路遗弃砂石料场等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防止了土地荒漠化,使全县矿山地质环境得到了有效治理。

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民生安全。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基本方针,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一项硬指标,通过方案制定,健全机制、落实责任,使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形成了群防群测的良好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充实了县、乡、村三级地质灾害防治机构,通过巡查、排查和认真梳理,结合我县地质灾害实际,认真研究制定下发了《门源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我县的地质灾害易发区段和地质灾害危险区,具体落实监测和预防的任务。同时,向地质灾害隐患区农民发放防灾明白卡,设立地质灾害区警示标志,有效健全了群测群防网络体系。二是进入汛期以来,严格按照《门源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及县委、县政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汛期值班值守、信息通报和巡查等制度,汛期24小时轮流值班、领导带班和重要天气预报信息通报制度,对全县77处(其中重点隐患点11处)地质灾害点做到了汛前检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三是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力度。近年来我县通过项目支持和部门联动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了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从2006年起先后对麻莲乡中麻莲村8户32人群众因受泥石流威胁,投资5万元对7处泥石流易发点进行了挡洪坝设置;对阴田乡卡子沟村大沟口2处危岩体采取铁丝铅笼防护措施。2007年对东川镇两处危岩体进行了爆破,对东川镇上下碱 沟村48 户、青石嘴镇上吊沟村19户地下水位上升地质灾害威胁群众通过采取易地搬迁、置换等方式搬迁至安全地带。2008年对阴田乡卡子沟村、大沟口村两处危岩体脱落和泥石流滑坡地质灾害委托省地质环境勘察局编制了防治措施,并结合扶贫、民政、安居工程,筹措资金20万元,使卡子沟13户受灾群众进行了搬迁。同时,对阴田乡大沟口村危岩体用铁丝围笼进行了固定,竖立了安全警示牌;2009年通过配套民政危房改造项目,投资19万元实施了受危岩体影响的阴田乡措龙滩村12户群众搬迁工作。投资77万元对仙米乡龙浪村一社14户群众因受库区影响引发灾害,通过向当地电站筹资、结合游牧民定居工程等形式进行了整体搬迁;2010年阴田乡措龙滩村二社65户群众和东川镇寺尔沟7户群众因受危岩体威胁,我县通过发放地质灾害明白卡,设置安全警示牌等措施,积极引导当地群众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并通过整合部门资源,对受威胁较严重的东川镇寺尔沟群众发放5顶救灾帐篷。同时,为切实排除隐患,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邀请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对威胁地段进行了检测,形成了《门源县阴田乡措龙滩村二社崩塌险情报告》和《门源县东川镇寺尔沟村一社崩塌险情报告》,对防治措施提出了意见建议。2010年我局被评为全省汛期地质灾害隐患再排查及群测群防先进集体,我局一名干部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先进个人。

三、取得的工作成效

(一)耕地保护成效明显。全县耕地总面积为43569.8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保持在36598.7公顷,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十一五”时期以来,各项建设批准占用耕地60.4公顷,我县通过整理复垦和易地补充增加耕地66.3公顷,与建设占用耕地相抵,占补净增5.9公顷。同时,通过土地整理 项目的实施,整理复垦面积17592亩,新增耕地面积2115亩,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

(二)土地资源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牌出让制度得到全面贯彻落实,近年来全县累计出让经营性国有土地使用权66宗,面积60.5公顷,征收价款3935.82万元。使全县土地市场化配置比例不断提高,土地资源逐步显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土地资源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

(三)矿产资源治理整顿成效显著。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的实施意见》,推进资源的节约和规模开采。按照做大做强、规模开采的要求,从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化教育、环境保护、持证情况、矿业权管理、资源补偿费征缴等方面从严管理,全面进行治理整顿,依法查处和关闭无证开采、乱采滥挖行为。

(四)征地管理趋于规范。严格管理用地,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严格执行“两公告一登记”制度,坚持积极介入、跟踪服务、纪检监察部门密切配合,使全县征地秩序规范、补偿安置到位,近年来,未出现拖欠农牧民补偿安置费现象。

四、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资源需求日益突出,失地农民的保障急待解决。我县地处高寒地区,自然条件严酷,耕地总体质量差,产出率低,土地生态环境脆弱,耕地后备资源非常有限,随着我县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水利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全县新增建设用地需求量逐年增加,势必占用大量的农用地。因此,各项建设对土地资源尤其是对农用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失地农牧民逐年增加,以往单纯的货币安置已不适应农民今后的生产、生活需求,也无法保障农民的长远 生计。

(二)土地资源管理机制有待改进和完善。原有的法律法规已不适应当前国土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管理的需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急待修改完善;高新技术应用于土地资源管理不够普及,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率及信息的现代化与社会化服务程度有待提高。

(三)虽然,我县矿产资源开发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地勘投入不足,多数矿床勘查程度极低,开采利用的矿产地达到详查以上程度的不到10%,且探明储量较小,现阶段直接开发利用的矿产地不多;二是已开发的矿山几乎全为小型开采规模,集约化程度低,生产技术落后,低品位矿石开发利用率低,采富弃贫、资源浪费问题比较严重;三是资源整合工作力度与省州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五、下一步工作思路

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和严格保护、合理利用资源的方针,落实严格的管理制度。切实履行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的职责,坚持依法依规管理、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推进县域经济全面发展。

(一)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龙头”作用,强化各项用地规划和管理,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按照村镇建设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以控制建设用地为重点、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统筹安排城乡各项用地,积极开展村镇用地规划。就我县而言,在村镇规划中,要在进一步摸清村镇用地现状的基础上,明确村镇居民点的数量,布局和规模,并结合《门源县城镇总体规划》、《门源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 容村貌整治实施方案》,加快全县及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要依据县级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一步科学编制全县土地复垦整理等专项规划。本着“优先、同步”进行和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合理安排和利用村镇建设用地。在全县建设用地总量中,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的城镇基础设施用地、新农村建设中的生产、生活公共基础设施等建设用地,要优先予以安排,保障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同时,要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提高审查报批效率和服务水平。

(二)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耕地是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农业生产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建设新农村的最大支持。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在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按照建设用地各项法律法规,依据规划依法进行农用地转用和各类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严格审批程序,依法维护被征地农民权益。继续认真落实耕地“占一补一”制度。严格实行和落实按建设用地项目考核耕地占补平衡,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三)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复垦,挖潜城镇乡村存量土地,不断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按照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求,在系统总结我县青石咀镇土地整理复垦项目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国家、省财政资金,力争“十二五”期间开展并完成大通河流域14001.40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和全县14000公顷基本农田整理工作。依照门源实际,全面推进田、水、路、林、村的 综合整治,努力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我县城镇和乡村存量土地面积较大,为此,在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要依据各项规划,充分利用城镇、村内空闲地、闲置地(据统计,全县城镇村庄内空闲地、闲置地面积约300公顷)等存量建设用地,采取不占或少占耕地等措施,不断加大对城镇、农村宅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平改楼、房地产开发等形式充分利用城镇存量土地;对有条件、靠近公路沿线,宅基地比较分散的村庄,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在依法依规的基础上,引导农民集中建房,以集中建设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农村建设用地利用率。

(四)严格征地管理,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征地规定和《青海省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实现同地同价。在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的审查报批中,严格控制征地数量和范围,加强对征地补偿标准、被征地农民安置措施和安置补偿费发放情况的审核监督。进一步规范征地程序,维护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申述权,严格执行征地公告、确认、听证、登记等规定程序,公开征地补偿标准、宅基地审批程序等。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依法明确农民土地产权,进一步探索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具体实现方式。

(五)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一是努力提升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水平,确保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各项任务的顺利进行;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增强地勘工作力度;三是继续抓好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探索符合我县矿产资源管理的长效机制,为推动我县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中央企业“十一五”时期改革发展纪实

国家脊梁 负重致远—中央企业“十一五”时期改革发展纪实

这是一个被誉为“共和国长子”的光荣群体:他们大多伴随共和国诞生,凝聚着几代人几十年的心血和汗水,托起了一个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梦想;

这是一个被称为“经济顶梁柱”的中坚团队:他们数量不过百余家,却是各领域各行业的排头兵,在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就是中央企业。

“十一五”时期,是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5年,也是中央企业改革发展极不平凡的5年。5年来,中央企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有效应对各种挑战,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净利润、上缴税收均实现翻番,企业的活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5年来,中央企业改革发展取得新进展,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在一系列大事难事中冲锋在前,勇挑重担,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披阅风雨,卓然而立。作为“共和国长子”的中央企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谱写出一曲瑰丽的时代壮歌。

骨干中坚促发展——抓机遇、迎挑战,中央企业的实力和效益持续增强,有力发挥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顶梁柱作用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拖着橘红色火焰的长征三号丙火箭直刺苍穹,将嫦娥二号卫星准确送入38万公里的奔月轨道。

在发射成功的那一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却并没有松一口气:“我们的工作还在继续,后面还有嫦娥三号、嫦娥四号,还有一系列航天任务。”

航天科技是高科技产业,也是国家综合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体现。“作为央企,我们的事业事关国家安全、大国地位、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马兴瑞说。

马兴瑞的话,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独特地位和作用。

中央企业是名副其实的“国家队”,也是国有企业的骨干。

国企改革一直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上世纪90年代,以国企改革脱困为标志,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国有困难企业关闭破产相继启动;从2003年起,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纵深推进,体制机制的重大变革,极大地激发了国有企业的活力。

“经过这些年的改革调整,众多国有中小企业和国有大中型劣势企业逐步退出,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集中体现在中央企业层面。”国务院国资委研究局副局长赵欣说。

这是一组最新数据:

——到2010年底,全部122家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4.3万亿元,净资产9.5万亿元,净利润8489.8亿元(其中,归属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5621.5亿元),上交税金1.4万亿元、超过全国税收的六分之一;

——中央企业目前超过80%的资产集中在石油石化、电力、国防和通信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以及运输、矿业、冶金和机械等支柱行业;

——中央企业承担着全国几乎全部的原油、天然气和乙烯生产,提供了全部的基础电信服务和大部分增值服务,民航运输总周转量约占全国80%,生产的高附加值钢材约占全国60%,发电量约占全国50%……

国之大企,国之根基。

“中央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为维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百姓生活,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发挥关键作用。”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说。

2006年到2008年上半年,国际粮价大幅上涨,直接导致一场席卷全球的粮食危机;随后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粮价又大幅下跌。然而,与国际粮价“惊涛骇浪”相比,中国粮价始终保持平稳。中储粮总公司坚决执行国家最低收购价、跨省移库等调控政策,有效抑制了市场波动。

“作为中央企业,就要想政府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中储粮总公司总经理包克辛说。

不论在哪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蒋洁敏每天清晨的“必修课”是三张报表,一张记录了最新的全球石油价格、美元指数,一张是全球天然气价格以及我国进口天然气情况,最后一张则是公司、全国和全球的大事要览。

石油与百姓生活、与中国经济甚至世界经济紧密相连。执掌全球第五大石油公司这艘“航母”,蒋洁敏每天都要从这三个角度审视中石油。

“每天赚多少钱并不是我最关心的,但哪个地方少了油、缺了气,则万万不可!”他说,“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是中石油首要职责。”

国之大企,国之命脉。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从2008年5月20日到12月5日,国际贸易先行指标波罗的海指数从11793点的历史高位跌至663点,跌幅高达94%。企业订单剧减,一批企业面临倒闭,失业加剧……中国经济遭遇严重冲击!

“2008年底,全球汽车行业一片悲观。汽车产业链非常长,我们一家企业牵连着上下游钢铁、橡胶、玻璃、纺织等数十个行业、数千家企业。我们必须挺住。”东风汽车公司副总经理李绍烛说。

通过内部挖潜、外扩市场,东风公司最终实现逆势增长:2009年销售汽车190万辆,实现利润260亿元,成为全球盈利最多的汽车公司,也助推中国成为全球第一汽车生产、销售大国。

沧海横流显本色。作为“共和国长子”,中央企业逆境奋起,化危为机。一方面严控风险,积极采取“过紧日子”的措施,另一方面紧抓机遇谋发展,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

“我们在做投资决策时,首先考虑的是一定要和国家的发展战略需求结合起来,这是中央企业的首要职责!”国家开发投资公司董事长王会生说。水电、风电、光电、煤电一体化、铁路、港口、钾肥生产……金融危机爆发后,国投密集上马一大批工程项目。

在最困难的2009年,中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和利润同比分别增长6.4%和17.1%,成为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中流砥柱。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宇说:“完全有理由可以说,央企稳定了中国经济,中国经济又稳定了世界经济。”

国之大企,国之重器。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企业已成为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主体,企业的竞争力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2010年11月召开的珠海航展上,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获得国内外100架C919大型客机订单。美国《华尔街日报》称,中国揭开了一款旨在与波音和空客展开竞争的大型客机样机的面纱。

当前,一批作为“国家名片”的中央企业,正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中央企业在世界500强上榜数量由2006年的10家攀升至30家。

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发展已进入创新密集和产业结构加速调整的时代,能否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占领制高点,成为中国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必须具有、也必须打造一批公司治理良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母‟企业,使之成为国家的脊梁!”胡鞍钢说。

勇于担当显本色——靠得住、打得赢,在大事好事难事中,中央企业勇担重任,践行社会责任,充分发挥了骨干和表率作用

汶川大地震发生时,一列装载500吨航空煤油的货车受损困于宝成铁路109号隧道中,阻断了抗震救灾的生命线!

一声令下,来自中国中铁电气化局的800名将士火速集结。大火熊熊,浓烟滚滚,每前进一步都充满危险。抢险队员们义无反顾冲进隧道。

关键时刻,电气化局董事长王其增和总经理刘志远站在洞内摇摇欲坠的大石下和抢险队员并肩作战。刘志远动情地说:作为“国字号”队伍,必须拼了。如果塌方,我们大家在“那边”,还是一支队伍!

不只电气化局,中铁一局、中铁十二局等数家中央企业单位的抢险队也在现场奋战,成为抢险任务的“突击队”。经过12个昼夜艰苦卓绝、舍生忘死的奋战,受损隧道在中断了283个小时后胜利抢通……

“在紧要关头,作为„共和国长子‟的队伍,就要冲锋在前,无所畏惧!”王其增说。

“长子”二字,意味着担当和奉献。

“中国中铁电气化局八百勇士”是央企人在抢险救灾中的一个缩影。保电、保油、保气、保通讯、保运输……在抗击低温雨雪冰冻、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中,电力电网、石油石化、航空运输、通信、建筑施工等众多中央企业挺身而出,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

历史定格着难忘的一幕幕:

2008年1月26日,南方低温雨雪冰冻肆虐,正在高空除冰的罗海文、罗长明、周景华三位国家电网抢险队员,不幸因电线铁塔折断坍塌,壮烈殉职;

2008年5月17日,在四川抗震救灾中奋不顾身抢修通信线路的中国移动职工刘建秋,不幸被山体滑坡飞石击中,献出了36岁的生命;

2010年4月21日,连续多日在玉树震区抢险供电的国家电网职工杜金玉,因高原反应牺牲在岗位上,用生命为震区换来了光明;

……

这是一串铭刻在共和国史册上闪光的名字!正是在一次次抢险救灾的关键时刻,这些央企人忠于祖国、忠于职守,充分展现了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拼搏精神,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部感天动地的壮丽篇章。

缅怀这5年来16名牺牲在工作岗位的员工,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舒印彪感慨万分:“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我们义无反顾!”

难事、急事,中央企业冲锋一线;大事、好事,中央企业大局为先。

国庆60周年阅兵仪式上,一个个车队整齐有序地经过天安门广场。从进线到出线,仅有200米,车子只需开72秒,但必须做到分秒不差!

早在阅兵前一年,航天科技集团就接到了阅兵特种车辆的研制任务:保质保量,万无一失!

“安装应急启动装置、改装转速表……我们昼夜研制调试,车辆转速表单位最终精确到了普通车辆的百分之一。”航天科技集团一院15所特种车辆底盘研究室主任陈喜宝说。

在整个阅兵筹备中,兵器工业集团、兵器装备集团、中国电科、中航工业、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等中央企业以零缺陷、零故障为目标,高水平完成了武器装备生产和保障任务。

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的设施保障服务中,处处都有中央企业的身影: ——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国家电网加大投资并投入上万人力,使电网供电能力提高了33%,确保所有奥运场馆正常用电;

——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中航集团、南航集团、东航集团推出多项服务措施,全面完成世博会航空运输保障工作;

……

如果说“紧要关头挑重担”是中央企业所肩负的光荣使命的话,那么“促进发展保民生”则是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应有之义。

湖北食盐运送3000多公里到中国最北端的黑龙江漠河,1斤成本价就超过2.5元,但售价只有1元多。

“黑龙江、甘肃、新疆等地山高路远,往往要赔本,只能抽肥补瘦、抽近补远、抽中补边,保障边远地区的百姓吃上质优价廉的盐。”中盐总公司食盐专营部主管王军峰说。

“作为国民经济主导的中央企业,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理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张宇说。

在金融危机中,大部分中央企业在严峻的经营形势下,承诺并切实做到不裁员,还增加大学生就业岗位。据不完全统计,中央企业2009年招收应届毕业生20多万人,比2008年增长7%。

到2010年底,有47家中央企业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通过向利益相关方发布报告,有助于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形象。”联合国全球契约办公室给予高度评价。而国资委则要求,2012年前所有央企都要定期向社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

自觉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到企业战略和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使之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动力,这正是中央企业实现基业长青、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

责任勇担当,努力无止境。

 锐意改革增活力——求突破、练内功,中央企业不断开拓进取,深化改革,企业发展动力和活

在中央企业中,中国黄金集团并不为太多人所熟知和关注,更鲜有人知道这家企业近年来发生了力不断增强 怎样的蜕变——

2007年以来,中国黄金集团总资产、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增长了5倍、6倍和5.1倍,彻底摆脱了当初保行业地位、保央企“番号”的尴尬。

“得益于改革,我们已从一个单一的黄金生产企业转变为资本、产品、品牌综合经营的企业。”中国黄金集团总经理孙兆学说。

国企难,改革更难——曾几何时,人们还把国企改革脱困挂在嘴边。1998年全国所有国有企业一年总利润只有213.7亿元;短短10多年过去,特别是经过最近5年的改革发展,如今中央企业月利润即可实现近千亿元。

改革,成了中央企业的共同行动。“央企是要踢世界杯的”“只要央企老板睡得着,我就睡不着”……国资委原主任李荣融的名言广为人知。

改革的真正动力是市场竞争的压力。

2006年时,尽管中央企业的实力有了进一步增强,但布局和结构依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行业分布面过宽,95个大类行业中涉足86个行业,企业资源配置不尽合理,产权结构单一,缺少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进展缓慢……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2006年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资委《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加快推动了国企改革重组的进程。

2010年2月8日,东航和上航联合重组的“新东航”全新亮相,实现了“1+1>2”的聚合效应。诸如“东上重组”,中央企业之间、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之间改革重组的大潮此起彼伏。5年来,中央企业数量从169家整合到目前的122家,但资产总额却实现了翻番,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

在改革重组波澜壮阔的同时,中央企业自身也在“强身健体”。

作为中国有色金属行业的龙头老大,中国铝业公司曾经是利润大户。然而,一场金融风暴让铝价“高台跳水”,中铝立时陷入了亏损泥淖。

24万职工要吃饭,近4000亿元资产要保值增值,怎么办?

中铝毅然选择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减少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压缩近30%;实行新的战略管控型管理模式,下属企业直接面向市场;拓展业务链条,加快发展矿产资源产业;向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所有先进企业对标学习……

改革让中铝重新焕发了生机。“从2008年到2010年10月,每吨氧化铝和电解铝的完全成本分别降低365元、724元。”中铝总经理熊维平说,“2010年,我们实现了整体盈利。”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增强中央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以公开招聘高级经营管理者为突破口,把党管干部的原则和市场化选聘相结合,中央企业用人机制更加灵活。

目前中央企业已从海内外公开招聘了100余名高管,其中还包括一部分正职。“公开招聘打破了地域、部门、行业、所有制和身份界限,形成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使央企„官味‟越来越淡。”赵欣说。

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不断深化,中央企业及其下属子企业改制面超过70%,大部分中央企业的主业资产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

目前中央企业资产总额的52.88%、净资产的68.05%,营业收入的59.65%都在上市公司,中央企业的核心资产大多集中在所控股的上市公司。可以说,中央企业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有独资企业,而是产权多元化的独立市场主体。

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取得重要进展。目前已有32家中央企业开展了建立和完善规范的董事会工作,外部董事占了半数以上,董事会在科学决策、风险防范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显现。

赵欣说,“譬如宝钢引入外部董事后举行的首次董事会上,外部董事就对一项投资计划提出了异议,要求分析风险点,提出防范措施。”

科学发展谱新篇——转方式、调结构,中央企业努力做强做优做大,踏上科学发展的新征程

新年伊始,在天津汉沽的滩涂上,国投北疆电厂海水淡化项目自来水供给能力由试运行阶段的每天8000吨提高至3万吨,淡化海水大规模流入寻常百姓家。

但海水淡化只是北疆电厂循环经济链中的一个环节,一期工程全部投产后,将实现发电、制盐、土地节约整理、废物再利用等“一举多得”。

“虽然目前海水淡化的经济效益还没体现出来,但作为中央企业,我们必须为未来发展做技术储备,也要在循环经济、科学发展方面发挥投资导向作用。”国投总经理冯世栋说。

中国华能燃煤发电年捕集二氧化碳3000吨示范工程、国投雅砻江水电开发项目、中国建材余热发电技术改造……一大批中央企业积极探索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路径,在获得赞誉的同时,也赢得了发展新空间。

仅在2009年,中央企业就投入878.4亿元实施节能减排;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超过20%、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38%、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33%,中央企业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自主创新是企业进步的灵魂。5年来,中央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在高铁领域,中国人用5年走完发达国家40年的路,创造了运营时速486.1公里的新纪录; 在航天领域,中国人用修2公里地铁的钱铺就了38万公里的漫漫奔月路,这是中国“嫦娥”缔造的惊人效率;

在电力领域,中国人用5年研制出特高压输电核心技术,建成世界首个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这是中国输电技术的巨大跨越;

在通信领域,中国人完成了“TD-SCDMA”3G国际标准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商用,推动“TD-LTE-A”入选4G国际标准,实现了从3G的追赶到4G的领先;

……

“中国创造”的背后,离不开中央企业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支撑。从2006年到2009年,中央企业科研投入年均增幅达37.3%,33家中央企业被命名为国家级创新企业,46.2%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在中央企业,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全部由中央企业获得。

与此同时,中央企业的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正在形成,新能源、新材料、电动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新的增长点。

2009年底,国电集团旗下风力发电领军企业——龙源电力在香港成功上市,总市值进入世界风电企业三甲,这更坚定了国电集团总经理朱永芃以大力发展新能源引领企业转型的决心。“谋定长远,必须加快转型升级。”

推广清洁煤发电技术、提高水电开发规模和质量、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核电等清洁可再生能源……朱永芃说,凭借这些“绿色着力点”,到2020年,国电集团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将从现在的20%提高到40%。

许多中央企业抓住国际市场调整的机遇,还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中国五矿、中国有色等不断加大海外资源开发力度,完善产业链;中国建筑、中国铁建、中国中铁、中国水电等发挥技术和成本优势,争得了一大批大型海外工程项目……

作为行业的“排头兵”,一些中央企业在力争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还引领带动着民营企业的发展。中国建材旗下的南方水泥有限公司成立3年,就重组近150家企业,改变了浙江等地水泥行业无序竞争格局,实现了各方共赢;中国移动一家企业就直接、间接带动产业链创造了700多万个工作岗位……

百尺竿头,尤须进步。

当前的竞争,是全球性的竞争。我国大企业大集团数量和质量与我国经济地位还很不相称,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和话语权还很小。中石化年销售收入不到壳牌的三分之二,中国移动营业收入仅为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的一半,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营业收入仅为波音三分之一,东风和一汽营业收入总和仅为丰田汽车的三分之一……

当前的竞争,是产业链高端的竞争。我国许多企业的产品长期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中央企业中只有极少数靠卖标准,少数靠卖专利,部分靠卖技术,大多数仍然处于卖产品的阶段,还有一部分主要靠卖劳动力。

“应该加快做强做优做大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实力和国家竞争力。”张宇说。

目前,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任务仍很艰巨。与国际一流企业相比,中央企业的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很大差距,缺乏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际知名品牌。中央企业母公司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相对落后,公司治理结构还不完善,转换经营机制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中央企业办社会等各种负担仍然比较重,一些历史遗留债务、人员安置等问题尚未完全化解。

“继续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央企业做强做优的强劲动力,„十二五‟仍然是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必须下大力气予以推进。”赵欣说。

回顾“十一五”,中央企业成就斐然;展望“十二五”,中央企业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从国内形势看,中央企业结构调整压力将继续增大,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力将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的任务将更加艰巨;从国际形势看,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国际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而我们的劳动力和成本优势正逐渐丧失。

国资委已将“十二五”时期中央企业的改革发展目标定位为“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把着力点始终放在做强做优、提升综合素质和业务核心竞争力上,通过实施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国际化经营、人才强企和和谐发展战略,全面提升中央企业整体素质和发展质量。”国务院国资委主任王勇说。(记者张旭东、郑晓奕、何宗渝、陈玉明、安蓓)

下载楚雄州十一五时期绿色食品业发展情况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楚雄州十一五时期绿色食品业发展情况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京市装备制造业“十一五”时期发展纲要

    《北京市装备制造业“十一五”时期发展纲要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基础,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水平与经济总体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关系国家、民族利益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

    统战部十一五时期工作总结

    统战部十一五时期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统战部在市委统战部的指导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全国第20次统战工作会议、紧扣“大团结、......

    “十一五”时期和2010年工作总结

    县党史县志办公室 “十一五”时期和2010年工作总结 2006年以来,县史志办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史志部门的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市县各项政策和......

    2010年及“十一五”时期工作总结

    2010年及“十一五”时期工作总结2006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全县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县广播电视台2次获全县三个文明建设综合奖,4次被评为“......

    “十一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体育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标志。加快体育事业的发展,对于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全民族素质......

    十一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政府职能作用,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整合各方面资源,搭建体育事业发展的有机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吸引各方力量投资,、开发、经营,形成良好的互惠互利、有机发展的协作关系,并使发展平......

    “十一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十一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十一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规划2007-12-16 19:28:23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十一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十一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规划(2......

    “十一五”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分析

    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十一五”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分析 《中国教育报》2011年8月30第3版 ■2010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这一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