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传统指甲套工艺初探(共5篇)

时间:2019-05-14 01:27: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古代传统指甲套工艺初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古代传统指甲套工艺初探》。

第一篇:中国古代传统指甲套工艺初探

中国古代传统指甲套工艺初探

指甲套又被称为“护指”,最初是为保护长指甲而制,后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工艺的进步,指甲套愈加精致与奢华,集技艺、形式、美感于一体。指甲套在清朝时达到了工艺繁复、细腻的巅峰。指甲套的佩戴者多为贵族,贵族们脱离劳作,不论男女,以留长指甲为阶级地位的彰显。指尖饰品尤其与女子佩戴着华丽的头饰、耳饰形成了恰到好处的呼应。试想在宫苑里,指尖饰品在女子手上随着走动的摆动若隐若现,若离若离,无疑是一道很好的风景。

本文要探究的重点是梳理中国传统指甲套的常用工艺。中国古代传统的指甲套的质地多为贵重金属,如金、银等,玉石如翡翠、珍珠、琥珀作为镶嵌装饰之物;天然材料如玳瑁常常作为特殊材料与金属相配出现。不同的材料加工工艺亦不同。贵重金属质地较软,延展性非常好,经过捶打锻造容易成型,并且天然具有光感与亮度,这里将以指甲套常用到的几种中国传统金银细金工艺展开探讨。

(一)花丝工艺

花丝工艺的材料一般为金属,掐、填、攒、焊、编制、堆垒是匠人常用的加工方式。这些工艺把金属编成工匠设计的指甲套形态,稍加修饰便可成为指尖饰品。再或者加上花丝工艺里延伸出来的镶嵌手法――花丝镶嵌,采用挫、锼、锤、闷、打、崩、挤、镶等工艺技法,将材料片做成底托和各样的爪子形凹槽,镶嵌以珠宝玉石成为精美的指甲套饰品。该工艺被完美运用而制成的指甲套代表作要数清代光绪年间由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制作的“铜镀金累丝古钱纹指甲套”,总长约13cm、套管直径约1.4cm,与其他短类的指甲套相互区别。听名称亦可知是用累丝工艺制成,累丝工艺本为花丝工艺的一步,指甲套身使用很多小环相叠形成古钱的纹样,初成型后用铜镀金。此等工艺复杂、制作精美的指甲套,在当时只有皇室得以享受。

(二)点翠工艺

点翠工艺是装饰和衬托金属饰品的重要手段,主要采用汉代的金银技艺与动物羽毛的特殊方式。先用金属编制好指甲套的图案,再在图案原型上将翠鸟的羽毛镶嵌在金属形状里,还有珍珠、翡翠、红珊瑚、玛瑙等宝石和玉石亦可镶在指甲套形状上。点翠工艺顾名思义使用的是翠鸟的羽毛,因翠鸟的背部土耳其蓝色羽毛鲜艳有光感、最关键是色彩保持度相当高,也是在清朝末期与民国初年消失殆尽。所谓兴之所在,败之所因,自然艳彩的动物羽毛虽然让众多人为之倾倒,但是其残忍的加工工艺和对生物的摧残也使该工艺不能长久存在,因为翠鸟羽毛必须从活的翠鸟身上拔取,翠鸟羽毛细软,即使一个翠羽指甲套的制作也需要牺牲很多只翠鸟。现如今,翠鸟羽毛有了好的替代品,羽毛都是人工制品,因此真正掌握此技术的匠人少之又少。翠羽饰品虽然没有珠宝璀璨,但是它所体现精致恰恰反映了古人的内涵,它所体现的技术才能与艺术造诣会像翠鸟羽毛一样永不褪色。现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有一枚清代的点翠嵌宝石辑米珠镂空指甲套,长110mm,口径14mm,保存的较为完整。

(三)烧蓝工艺

烧蓝工艺是指甲套里比较常用的传统首饰工艺,点蓝工艺是此工艺的别称。因为该“蓝”只能被运用到银器制品,所以还被命名“烧银蓝” “银珐琅”,其中该“蓝”的色彩在制成后有玻璃质感。烧蓝的蓝虽然没有此前提到的点翠工艺制成的指甲套那样鲜活动人,但因烧蓝的色彩与质感具有晶莹剔透的感觉且耐磨、耐损耗,所以委实是一个不错的替代品了。烧蓝工艺是很好的配合型的装饰类工艺,常在指甲套上被人们考察到的珐琅釉颜色有蓝、绿、红、黄、白5种。指甲套作为宫廷的小型器物精致至此,以彰显封建皇帝的尊贵地位。指甲套的烧蓝工艺一般?历以下几个过程:1.敲打雏形,使用银质物料制成指甲套胎形,用银丝掐出纹样放置于套管表面,并焊接成形。2.第一次清洁:配置硝酸钠与水的比例为1:10的硝酸钠溶液,使银胎完全沉浸其中。3.烘干并提高温度:烘干胎体,电烤箱温度要达到700℃,取出指甲套胎体时,一定要保证其胎体都变成了红色。4.第二次清洗:将从电烤箱中取出的银胎再次置入稀硫酸溶液浸煮4遍左右,胎体与图案焊接处的污垢被去除。5.敷涂釉料:敷涂釉料置胎面和图案表面。6.烧制:指甲套胎体放入炉火中烧制,指甲套的银烧蓝部分便制成了。现在江宁织造博物馆有一枚清代银烧蓝指甲套供观赏。

(四)錾刻工艺

錾刻工艺又称为雕刻、镂刻、镌刻工艺。其工艺常被运用于成型器物上,一般使用錾刀刻制纹样。錾刻工艺变化较强,根据刀型的不同(主要为刀的形状和锋利度的不同)可以錾刻风格完全不同的画面,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功效。錾刻工艺在指甲套上的被常常使用的是两种工艺:

1、镂空工艺又称为透雕,錾刻时将纹样图形以外的部分抛掉,给人呈现镂空的美。比如短款的清宫万寿无疆纹指甲套与清宫团寿纹指甲套就是镂空法制成。

2、錾花工艺,錾花最早被发现在春秋晚期,战国时期就非常流行,是非常具有历史的并且沿用至今工艺。该工艺过程中通过捶打各样带有基本图案的錾子,使金属表面呈现被设计的带有立体感的花纹,錾刻工艺对物料利用率较高,因其没有削掉物料,而是从正面或背面敲击金属材料。一般指甲套采用的錾花工艺基本上是采用从背面敲击方式,再从正面敲击加强浮花效果。据查,清代有一指甲套,套身印有花和花瓶,该图案就是錾花工艺制成。

(五)锤揲工艺

锤揲工艺也是我国历史悠久且寻常的传统工艺,该工艺的原理在于利用金、银材料质地较软,延展性好的特点。通过锻造、锤击自然形态或者经过冶炼的金银物料成为可进行继续加工的薄片。在加工过程之中既可以直接锻造指甲套器物也可以为指甲套表面做纹理。优点在于较为简单易行,且材料浪费率低,另一个优点是既可以冷处理、又可以热处理,比较灵活,因实际需用采取方案。如清代金錾古钱纹指甲套,长约52mm,指甲套通体为金片锤揲弯卷制成。由管端至指尖越来越细,用累丝双连古钱纹装饰指甲套面,该指甲套背面使用等距焊接窄条金片,通气且更加轻盈。

指尖饰品身形甚是小巧,造型微妙变化且直接接触皮肤,需以适合的工艺才能在指甲套上施展。随着古代工艺的发展,如此复杂的工艺一种或多种并用在指甲套上造就一个个特别的故事,更能体现皇宫贵族们对自己修饰的彻底。现如今指甲套的阶级意义也不复存在,并且蓄甲对生活的不便导致蓄甲的人较少,指甲套的保护功能不再是刚需,指甲套也因此风光不再。但是指甲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可磨灭一部分,是应该被重视起来的部分,我们能做的不只是偶尔回味、为它过去的奢华惋惜、动容,而是应该在现代的实际生活中找到还能与指甲套联合的点,并且是方便人使用的、可以将传统指甲套之美延续下去的指尖饰品。再谈工艺,部分指甲套传统工艺都被现代的机器加工手段所代替,导致传统手工艺失传,笔者认为应该对传统手工艺保护起来,让手工艺得以延续,因为这些都是中华的文化瑰宝,再者,这并不是代表着敌视抵抗机器生产,应该两者并行,更期待指甲套手工艺与机器制造的相辅相成,为打造更完美的指尖饰品。

指导老师:张玉花

第二篇:中国古代传统服饰文化汉服

服饰与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服饰是中国文化元素中不可缺少而且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左传》中即有“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由此可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衣冠上国,并有其光辉灿烂的历史。

首先,我们必须指出,在中国服饰文化中,所谓“衣冠”,不仅仅就是指衣服和帽子,在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中,包括人从上到下的一切服装和配饰。并且在中国古代社会制度中,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的场合穿戴不同的服饰。由此而制定出相应的典章制度。

可以说,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服饰与文化始终相伴相生,互相依存,从山顶洞人的项饰和骨针的发现开始,就预示着中国已经有了服饰,同时也产生了文化。此后,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愈加丰富,愈益深邃,中国文化思想中出现的儒、道、墨、法、阴阳、纵横诸家开始对中国的服饰产生影响。服饰成了“礼”的载体。这在中国古代典籍《周礼》、《仪礼》中的服饰制度中可以得到最直接的反映。

进入两汉,经过魏晋直到隋唐,不管是民族之间的融合还是佛、道的兴起,这些都毫无例外的作为中国文化现象在中国服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痕。

在中国最早期的诗歌中就保存有大量的关于服饰的信息,例如屈原所创作的楚辞中就保留了楚地文化的面貌,其中还包括不少关于中国早期的植物服饰的描写,在《九歌》中就有“荷衣兮蕙带”“披薜荔兮带女萝”、“披兰兮带杜蘅”《淮南子》中有“緂麻索缕,手经指挂”的记载,从中可以看到在没有纺织技术之前,人们用手以草、麻来编织衣裳的景象。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类关于服饰的创造离开了直接用植物和兽皮的时代,而开始掌握用植物纤维来织布、制衣的工艺。这一点也可以从古代广大劳动人民的诗篇中得到反映,《诗经》中有“丘中有麻”、“不绩不麻,市也婆娑”“东门之池,可以沤麻”等诗句正是对古代服饰质料的反映。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和服饰是分不开的,服饰作为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它起到帮助人们御寒、蔽体的作用,已经融入到了每一个人的生活中,成为他们歌咏的对象。

在中国早期的文化思想中,服饰因其存在的广泛性,而被不同的思想所关注,因而承载了不同的文化思想内涵,其中儒家思想以其在中国思想史上所具有的统治地位而赋予服饰以独特的文化内涵对中国后世服饰的发展影响尤其深远。

在儒家思想中,孔子曾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这里,孔子所重视的是个人修养中形式与内在的关系。并肯定了外在形式,这其中也括服饰的地位。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儒家对服饰及外表的重视。在《孔子家语·致思》中有“故君子不可以不学,其容不可以不饰。不饰无类,无类失亲,失亲不忠,不忠失礼,失礼不立。夫远而有光者,饰也;近而愈明者,学也。”这些关于外表装饰的描写,其更多的可以反映到人们日常所穿着的服饰上。

墨家对于服饰,则有完全不同于儒家的看法,在其服饰观中,更多的是表现“节用”“非乐”的思想,《墨子》中有“诚然,则恶在事夫奢也。长无用,好末淫,非圣人之所急也。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中的表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墨子是反对追求服饰美的。《墨子·辞过》中也有“故圣人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非荣耳目而观愚民也。”的说法。

道家思想崇尚自然,无为,这种理论影响到服饰中则表现为《老子》中所说的“是以圣人被褐怀玉”,褐是一种短衣,是古代劳动人们所穿的粗布衣服,在这里,老子借其对服饰的态度很好的表达了他的思想观点。

可以说,中国的服饰观紧密地随中国文化发展并存并行,在中国服饰中,服饰图纹是一种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文化符号的反映。中国服饰图纹与中国人意识、认识中的天象地形、阴阳八卦、五行五色、吉祥图案等各类文化符号紧密相通,这构成了中国服饰图纹鲜明的文化特色与艺术风格。这其中一种典型的服饰就是十二章纹,是古代或绘或绣在帝王和贵族礼服上的纹饰,包括“日、月、星、龙、山、花虫(雉属)、宗彝(宗庙之礼器)、藻(水草之有纹者)、火、粉米(白米)、黼(金斧形)、黻(两己相背形)十二种物象。还有一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服饰图纹便是明清两代用于官服上的补子,可以说它是官服上标明品级的标志,在中国服饰图纹中极具文化性。

纵观中国整个历史,每一个朝代的服饰既有其明显的传承的特点也体现出时代的特色,如魏晋时期,褒衣博带成为主要的服饰风格,而隋唐时期,随着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于服饰本身也广泛吸收了其他民族服饰,而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绚丽多彩的服饰风格。

第三篇: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套试题

潍坊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 中国古代文学 》

(二)试题库

(赵红卫老师录入)

第一部分 填空题

1、秦代文学可称述者,只有在统一六国之前由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编成的和李斯的,前者文风暢达,后者辞采华美。

2、西汉枚乘

,是一篇完整的新体赋,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自此以后以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文体,号称

,各朝作家时有摹拟。

3、司马相如的 和

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成熟。

4、扬雄创作的赋,以

、《河东赋》、、《长杨赋》四篇最著名。

5、汉代初期,骚体赋也称抒情小赋,最早的进行创造的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贾谊所写的 和。

6、汉代初期,骚体赋也称

,最早的进行创造的有代表性的作品是

所写的《吊屈原赋》和《鵩鸟赋》。

7、《史记》是我国

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的开端。

8、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称,他撰写《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

9、《史记》全书包括

、十表、、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

10、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11、诗歌史上最早的一首五言雏形是

。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班固的。

12、班固的,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

13、张衡

以规模宏大被称为京都赋之极轨,推动了以京都、都会为题材的文学创作的发展。

14、王延寿的 的成功,为他赢得了“辞赋英杰”的声誉。

15、东汉纪行赋的殿军是蔡邕的。

16、张衡

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描写田园隐居乐趣的作品,同时,它也是汉代第一篇比较成熟的。

17、赵壹述志赋的代表性作品是他的18、王褒

是西汉文坛具有“辩丽可喜”、“虞悦耳目”特点的代表作,它以善于描摹物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19、王褒的 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专写音乐的作品。

20、的《洞箫赋》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专写音乐的作品,此赋对后世颇有影响,经汉代马融

的继承发扬,到了唐代,又出现了白居易的。

21、东汉末著名的抒情小赋作家是

,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归田赋》和《刺世疾邪赋》

22、东汉末著名的抒情小赋作家是张衡和

,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

23、史传散文中,班固的 和赵晔的 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4、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

断代史。

25、王充、王符以及后来的仲长统,并称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

、、《昌言》。

26、马第伯的 是现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游记。

27、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班固的。

28、秦嘉的 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

29、刘勰

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30、萧统的 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31、曹操诗歌由于反映现实深刻真实,因而被后人称为“

”。

32、“建安七子”中的 被刘勰许为“七子之冠冕”。

33、曹操的 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34、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者

,其代表作为《七哀诗》二首。

35、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36、在诗歌创作成就上,价值最高的是现存最为完整的《燕歌行》。

37、阮籍代表作

八十二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

38、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阮籍和

,前者在诗歌方面的代表作为《咏怀诗》八十二首,后者代表作是散文名篇。

39、八首是晋代诗人左思的代表作。

40、左思的 八首,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成为后世诗人效法的范例。

41、兰亭之会在后世享有盛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王羲之写了一篇。

42、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名句是:“

,园柳变鸣禽。”

43、谢朓诗歌《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有名句:

,澄江静如练。

44、南朝骈文、词赋最有成就的被称为“元嘉三大家”的是指:

、颜延之和鲍照。

45、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名句是“少无适俗韵。误落尘网中。”

46、陶渊明的 取正史纪传体的形式,但不重在叙述生平事迹,而重在表现生活情趣,带有自叙情怀的特点,这种写法是陶渊明的首创。

47、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不仅

写得好,其辞赋与散文也写得有特色,最为有名的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

48、陶渊明《饮酒》中富有哲理的诗句是:“问君何能尔。

49、陶渊明写自己辛勤耕耘:“晨兴理荒秽,”。

50、东晋田园诗人

,不仅田园诗写得好,其辞赋与散文也写得有特色,最为有名的是

、《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

51、陶渊明的辞赋

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

52、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

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

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53、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里,主要 有

两类。

54、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 中。

55、《梁鼓角横吹曲》中的长篇叙事诗

,是北朝民歌中最为杰出的作品。

56、魏晋南北朝小说可分为

小说和

小说两类。

57、南北朝时的北方文人,创作了《水经注》,创作了《洛阳伽蓝记》。

58、宋刘义庆

是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成就和影响最大的一部。

第二部分 单项选择题

1、下列那篇赋不是杨雄的作品()

A.《甘泉赋》B.《哀江南赋》C.《羽猎赋》D.《长杨赋》

2、下面那篇赋是贾谊所作骚体赋()

A.《吊屈原赋》B.《哀江南赋》C.《七发》D.《甘泉赋》

3、()是西汉作家王褒所写的咏物赋。

A.《鹦鹉赋》 B.《洞萧赋》 C.《归田赋》 D.《芜城赋》

4、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作品是()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三国志》

5、《史记》的体例中不包括()A.本纪 B.书 C.志 D.列传。

6、下面那篇赋为王延寿赢得了“辞赋英杰”的声誉()A.《甘泉赋》B.《鲁灵光殿赋》C.《哀江南赋》A.《长门赋》

7、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不包括下面那位作家()A 贾谊 B.王充 C.王符 D.仲长统

8、标志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作品是()

A.秦嘉《赠妇诗》 B.班固《咏史》 C.曹丕《燕歌行》 D.张衡《四哀诗》

9、“建安七子”中的“七子之冠冕”是()A.徐干 B.王粲 C.刘桢 D.孔融

10、《与山巨源绝交书》的作者是()A.嵇康 B.孔稚珪 C.阮籍 D.应璩

11、我国文学史上标志着文人五言诗成熟的作品是()

A.《陌上桑 》 B.班固《咏史》 C.《古诗十九首》 D.《孔雀东南飞》

12、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自()A.《短歌行》 B.《蒿里行》 C.《观沧海》 D.《龟虽寿》

13、《哀江南赋》的作者是()A.江淹 B.鲍照 C.孔稚珪 D.瘐信

14、《鲁灵光殿赋》的作者是()A.王延寿 B.班固 C.张衡 D.杨雄

15、融合了南北诗风成为六朝文学的集大成者和唐诗先驱的作家是()A.鲍照 B.沈约 C.谢灵运 D.瘐信

16、建安时期创造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独特风格的作家是()A曹操 B曹植 C曹丕 D王 粲

17、标志着我国叙事诗成熟的创作是()

A诗经 B汉乐府民歌 C南朝乐府民歌 D唐代新乐府诗

18、《古诗十九首》这一组诗,大致产生于()。A.西汉后期B.东汉初期C.西汉初期D.东汉后期

19、下列作品中,属于鲍照所作的是()。

A.《芜城赋》 B.《与陈伯之书》 C.《哀江南赋》 D.《水经注》 20、具有“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特点的作品是()。

A.《诗经》

B.楚辞

C.汉乐府民歌

D.古诗十九首

21、西晋太康年间,形式主义文风开始泛滥,代表这种文学倾向的作家是()。A.傅玄和张华

B.左思和陆机

C.潘岳和陆机

D.张载和陆云

22、钟嵘《诗品》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是()

A 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B 发于天赖,本乎人情 C 婉转附物,怊怅切情 D 凭空模拟,文法极奇

23、《史记》的五种体例中,“世家”这种体例是()A 记述历史帝王的兴衰沿革 B 记述特殊人物或集团的事迹 C 记述重要人物的家庭兴衰 D 记述王侯各国的史实和状况

24、《汉书》所属的历史编纂体例是()A 编年史 B 纪传体通史 C 断代史 D 国别史

25、枚乘的《七发》所标志的赋体发展阶段是()

A 骚体赋的终结 B 抒情小赋的开端 C 骈赋的开端 D 大赋文体的形成

26、形制完整的文人五言诗,最早出现的时期是()A 西汉中期 B 西汉末年 C 东汉前期 D 东汉末期

27、《显志赋》的作者是()A 班彪 B班昭 C 蔡邕 D 冯衍

28、东晋诗坛主流诗歌的创作倾向是()A 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B 寄言上德,托意玄珠 C 农事家常,怡然自适 D 庄老告退,山水方滋

29、《汉书》采用的编写体例是()

A.本纪、世家、表、书 B.本纪、列传、表、书 C.本纪、传、表、书

D.本纪、传、表、志

30、主客问答是汉大赋的基本结构方式。《七发》中的主、客是()A.子虚先生与乌有先生 B.西都宾与东都主人 C.凭虚公子与安处先生 D.吴客与楚太子

31、郭茂情《乐府诗集》把乐府诗分为()A.四类 B.八类 C.十二类 D.五十三类

32、被刘勰评为“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诗风是指()A.建安诗风 B.正始诗风 C.西晋诗风 D.东晋诗风

33、元嘉诗风的变化主要表现为()A.寄言上德,托意玄珠 B.庄老告退,山水方滋 C.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D.农事家常,怡然自适

34、谢朓新诗的特点是()

A.清新明丽,流转圆美 B.发唱惊挺,操调险急 C.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D.经营惨谈,一归自然

35、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所代表的诗歌风格是(A.幽婉深沉 B.平淡自然 C.缠绵悱恻 D.俊逸秀美

36、《隋书·文学传序》对南朝诗风的概括是()A.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B.宫商发越,贯于清绮 C.词采华美,缘情绮靡 D.音情顿挫,骨气端翔

37、下列作品不属于陶渊明的是()

A.《童区寄传》 B.《五柳先生传》 C.《归去来兮辞》 D.《桃花源记》。

38、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是()。A《春江花月夜》 B《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C《桃花源记》

D《入彭蠡湖口》

39、下列诗人属于太康诗风代表人物是()。A陆机 B左思 C王粲 D陈琳

40、下列诗人不属于“元嘉三大家”的是()A谢灵运 B江淹 C颜延之 D鲍照

41、《水经注》的作者是()A郦道元 B王褒 C庾信 D杨衒之

42、《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是()A杨衒之B丘迟 C孔稚珪 D郦道元

43、小说一词最早见于()

A《庄子·外物》 B《汉书·艺文志》 C《七略·辑略》 D《左传》

44、志人小说内容包括()

A笑话 B野史 C正史 D逸闻轶事

45、《五柳先生传》是谁的作品()A阮籍 B王粲 C左思 D陶渊明

46、中国小说的起源与下列那项内容无关()A神话传说 B寓言故事 C史传 D传奇小说

47、魏晋南北朝最有影响的一部志人小说是()

A.《世说新语》 B.《搜神记》

C.《博物志》 D.《拾遗记》

第三部分

名词解释

1、乐府

2、建安风骨)

3、三曹

4、徐庾体

5、《孔雀东南飞》

6、正始诗歌

7、太康诗风

8、玄言诗

9、新体诗

10、建安七子

11、永明体

12、宫体诗

13、大小谢

14、二谢

15、古诗十九首

16、“七体”

17、《乐府诗集》

18、纪传体

19、述志赋 20、纪行赋

21、志怪小说

22、《世说新语》

23、汉赋四大家

24、骈文

25、志人小说

第四部分 简答题

1、简论《史记》的风格特征。

2、简论《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3、简论《吴越春秋》的艺术特色。

4、简述汉大赋的结构特点。

5、枚乘《七发》在文学史上有哪些的开拓性?

6、简论两汉乐府诗的思想内容。

7、汉赋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8、简论《子虚》《上林》赋的艺术成就。

9、简论建安文学的新面貌。

10、简论曹操在建安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1、简论曹操的诗歌艺术特色。

12、简述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13、简论与曹操诗歌相比,曹丕诗歌体现出的新变。

14、简论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15、简论正始文学的基本特征。

16、简述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

17、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的三个标志。

18、简论《世说新语》的艺术特色。

19、简述“太康诗风”所代表的诗歌特征。20、简评左思《咏史》八首。

21、简评《木兰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22、简论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23、简论《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24、蔡邕《述行赋》在文学史上有着怎样的意义?

25、谢灵运山水诗有哪些特点?

26、简论齐梁时期文学的新变意识。

27、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28、简评永明体诗的意义。

29、简论谢眺诗歌的艺术特点。30、简论骈文的文体特征。

31、简论西晋文学的基本风貌。

32、简述永明体诗歌的艺术特色。

33、举例简述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分类。

34、鲁迅曾概括《世说新语》说:“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事简瑰奇.”简单评论《世说新语》的这一艺术特色。

35、简论南朝民歌的特点。第五部分

论述题

1、试与《史记》相比较论述《汉书》的写作特点。

2、论述《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3、结合作品论述《史记》的风格特征。

4、论述汉乐府叙事诗的艺术成就。

5、结合作品论述两汉乐府诗的思想内容。

6、简述《史记》的叙事艺术。

7、结合作品论述《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8、论述《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9、结合作品论述曹植诗歌的艺术特色。

10、结合作品论述曹操的诗歌艺术特色。

11、结合作品论述陶渊明诗的艺术特点。

12、论述陶渊明诗歌的地位与影响。

13、论述南朝文学的主要特点。

14、结合作品论述魏晋南北朝辞赋的艺术特点。

15、简述左思诗歌的艺术特色。

16、结合作品论述鲍照的诗歌创作成就。

17、鲍照乐府诗在文学史上有着哪些特殊的贡献?

18、比较从陶渊明到谢灵运诗歌艺术的转变。

19、论述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

20、结合作品论述魏晋南北朝小说的特点。

第四篇:黄酒传统酿造工艺

黄酒传统酿造工艺和工艺控制点

传统黄酒的酿造都要选用小米作为原料,因为小米色泽黄亮,同时小米更加的养生。黄酒工艺介绍

1、制曲酿造黄酒之前,必须要提前半年做好酒曲,一般做酒曲选择在天气炎热的伏天制作,利用麦仁、酵子、麻叶等经过装填、发酵而制成传统的酒曲,使用这种酒曲酿造出来的黄酒酒香四溢,同时也更加的传统和古朴。

2、浸米

黄酒酿造的时间一般都选择在每年的腊月附近进行,腊月里由于气温低,小米在水中浸泡不容易变质,同时低温可以保证小米黄酒的慢发酵,以免温度过高,酒质容易变酸,再者腊月天气没有蚊虫,可以避免黄酒沾染蚊虫变质。

做黄酒要选用煮酒专用的小米,俗称酒米,这个小米和我们平时在商场见到的小米还有不同之处,商场的小米俗称饭米,是煮饭专用的,这里选用的是酒米,试着自己做的朋友在卖之前一定要搞清楚的,如果当地市场没有酒米出售可以选择使用糯米代替,在黄酒的口感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小米在冬季要提前24小时左右浸泡,可放在室内,避免室外低温结冰,同时小米要保证一直被水淹没,防止小米离水变酥。煮出来的酒渣就成稀糊状了。

在小米充分浸泡完毕之后,反复淘洗几次就可以捞起放在竹筐中沥干水分,充分浸泡可以保证在煮黄酒的过程中小米可以熟透,没有夹生。小米沥干水分可以在煮酒前半小时进行即可。

3、备曲

这是酿造黄酒的另一大原料,小麦大曲(这是我们自己家里制作的,具体制作时间和方法可以参看网站的具体介绍,在这里就不做详细的解释了)里面一圈褐色的环状是由于小米发酵造成的,这是优质大曲的表现,闻着有一股小麦腐败的气息,但是就是这种味道造就了黄酒的醇香。

在酿造黄酒之前,要把小麦大曲切碎,大小适中即可,可以方便的拌在煮好的小米之中。在切大曲的时候要切记不能沾染食盐、水分、油脂等,避免黄酒在发酵过程中变质。在小麦大曲的存放过程中难免有返潮等现象,在切碎大曲之后,可放在太阳下暴晒,让水分蒸发,避免生水引起的黄酒变质现象。

4、煮酒

酿造黄酒之前,要把锅周围的瓷砖清洗干净,避免在煮酒的过程中粘稠的小米溢出浪费。先在锅中放三分之二的水烧开等待下如小米。锅内水烧开之后就可以下如小米了,小米和水的比例要掌握好,水分太多煮出来的酒颜色浅、酒质不好,水少的话小米容易反生,黄酒容易变酸。

小米放入锅内之后就要不停的搅拌了,搅拌最好使用香椿木做的手柄搅动,这样的酒质就会更加的醇香。不停的搅拌有助于小米受热均匀,避免锅底结渣。

随着锅内水分的不断蒸发,小米也变得越来越粘稠,这是要加快搅拌的频率了,同时要看锅中的小米颜色变化,在水分过少的情况下,可以搅动小米往锅的周边加烧开的热水。这个时候水蒸气比较大,有条件的可以打开市内的排气扇,或者在室外进行。

5、拌曲

把煮好的小米用铲子铲到事先准备好的簸箕内,上面颜色比较重的小米,是在锅底部由于高温造成的,这是传统酿造黄酒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您在喝黄酒的时候发现里面有小米样子的黑渣子,不要认为是假冒勾兑的黄酒,这恰恰证明了是纯手工酿造的黄酒。把煮好的小米摊平,利于散热,待温度之后就可以拌进大曲了,放在缸底部的可以多拌一点大曲,放在上面的可以适当的少放一点大曲,这样有利于黄酒的发酵。同时也可以利用往年的老酒酒糟帮助发酵。一般一斤麦曲可以发酵十斤左右的小米。

6、入缸发酵

发酵是酿造黄酒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我们的手工黄酒遵循古法,采用一冬一酿的传统冬酿工艺,只有在每年的冬至前后才开酿,这样酿造出来的黄酒由于室内温度低,发酵时间长,所有黄酒的营也更加的丰富,一般发酵室温控制在摄氏10度左右,过高的温度容易导致黄酒快速发酵变酸。一般冬酿黄酒经过三到六个月的时间就可以进行压榨了。

7、压榨

黄酒在经过漫长的发酵之后就要进行压榨了,压榨主要是去除黄酒中的酒糟,得到析出的酒液,如果是自己喝的话,不用过滤也是可以的,黄酒带酒糟喝更加的有营养,压榨只是为了方便装瓶出售。

黄酒压榨采用传统的重力压榨,采用木质的器械经过黄酒自身的重力慢慢的透过纱布析出澄清的酒液。

8、装瓶

最后一个步骤——装瓶,虽然条件比较简单,比不上现代化的灌装生产线,但是我们会尽可能的做到干净卫生,所有的瓶子都是一次成型的新瓶子,然后经过凉开水冲洗,保证干净卫生。

三、酿造黄酒的注意事项

1、在黄酒的酿造过程之中全称避免生水、蚊虫、油脂等。

2、一定要选在腊月附近酿酒,否则温度过高,发酵速度过快,黄酒味道容易变酸。

3、黄酒在初始发酵阶段,由于温度较低,比较难以启动发酵,可以适当的做好酒坛附近的保温工作,可以在酒坛周围放置稻草保温。

4、黄酒在发酵过程中酒坛可用消毒的棉布包裹,待黄酒发酵完毕,想要长期存放的可在棉布上糊上一层黄泥隔绝空气,防止黄酒变质。

第五篇:黄酒传统酿造工艺

黄酒传统酿造工艺

基本思路:先糖化再酒化,最后后酵消耗残余淀粉和糖分。选米→精白→清洗→浸米→蒸煮→摊凉→拌料,落缸→糖化发酵→压榨→澄清→煎酒→成品酒

1.具体工艺:

 糯米浸泡

(1)是保证原料充分吸水,使淀粉粒间的空隙被水充满,淀粉粒膨胀,便于粮粒在蒸煮是容易透心,达到糊化彻底,浸泡后沥干水分可除去谷物中的部分杂质。(2)获取含乳酸的浸米浆水 在传统摊饭法酿制黄酒的过程中,浸米的酸浆水是发酵生产中的重要配料之一。操作中,米中约有6 %左右的水溶性物质被溶入浸渍水中,由于米和水中的微生物的作用,这些水溶性物质被转变或分解为乳酸、肌醇和磷酸等。抽取浸米的酸浆水作配料,在黄酒发酵一开始就形成一定的酸度,可抑制杂菌的生长繁殖,保证酵母的正常发酵;酸浆水中的氨基酸、维生素可提供给酵母利用;多种有机酸带入酒醪,可改善酒的风味。浸米开始,米粒吸水膨胀,含水量增加;浸米4~ 6 h,吸水达20% ~ 25%;浸米24 h,水分基本吸足。浸米时,米粒表面的微生物利用溶解的糖分、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进行生长繁殖。浸米2 天后,浆水略带甜味,米层深处会冒出小气泡,乳酸链球菌将糖分逐渐转化为乳酸,浆水酸度慢慢升高。数天后,水面上将出现由产膜酵母形成的乳白色菌膜,与此同时,粒中所含的淀粉、蛋白质等高分子物质受到微生物分泌的淀粉酶、蛋白酶等的作用而水解,其水解产物提供给乳酸链球菌等作为转化的基质,产生有机酸,使浸米水的总酸达0.5%~ 0.9 %左右。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温度,原料的吸水速度也会发生变化。冬天气温低需要的时间长,夏天温度高需要的浸泡时间短,但在工业生产中浸水温度一般保持在25℃~30℃浸泡时间48h左右,浸米酸度达到0.4~0.8%。

 蒸米

(1)使淀粉糊化 浸米以后,淀粉颗粒膨胀,淀粉链之间变得疏松。对浸渍后的大米进行加热,生淀粉受热膨胀,破坏了原来淀粉的结晶构造,使植物组织和细胞破裂,水分渗入到淀粉粒内部,淀粉链得以舒展,淀粉分子之间的组合程度受到削弱,形成单个分子而呈溶解状态,这就是糊化。糊化后的淀粉易受淀粉酶的水解作用而转化为糖或糊精。

(2)蛋白质变性 在蒸汽及高温作用下,原料中的蛋白质吸水,因热产生热变性,变性后的蛋白质易于被蛋白酶分解。

(3)原料灭菌 通过加热杀灭大米所带有的各种微生物,保证发酵的正常进行。挥发掉原料的怪杂味,使黄酒的风味纯净。黄酒酿造采用整粒米饭发酵,是典型的边糖化边发酵工艺,即双边发酵[3]。发酵时的醪液浓度高,呈半固态,流动性差。为了有利于酵母的增殖和发酵,使发酵彻底;同时又有利于压榨滤酒,在操作时特别要注意保持饭粒的完整。蒸煮时,要求米饭蒸熟蒸透,熟而不糊,透而不烂,外硬内软,内无生心,疏松均匀。如果米粒内部吸水速度过小而蒸汽进入米粒表层的速度太快,则容易造成米粒表层吸水量过大,造成糊化过度。蒸汽不易进入米粒内部,易造成米粒内部“生心“,即淀粉吸水不够糊化不足,不便于后续水解酶的液化和糖化。导致淀粉利用率下降。

 冷饭:两种法,摊晾和水淋

摊凉即冷却,米饭蒸熟后必须迅速,及时冷却到微生物生长繁殖或发酵的温度,才能使微生物很好地生长并对米饭进行正常的生化反应同时快速冷却减少了染菌的可能性。冷却的方法有淋饭法、摊饭法、强制通风冷却或真空冷却等。黄酒酿造中常用摊饭法和淋饭法。

摊饭法 将蒸熟的热饭摊放在洁净的竹簟或磨光的水泥地面上,依靠风吹使饭温降至所需温度。可利用冷却后的饭温调节发酵罐内物料的混合温度,使之符合发酵要求。摊饭冷却,速度较慢,易感染杂菌和出现淀粉老化现象[4],老化现象是由于米饭冷却的时间过长,蒸熟的淀粉逐渐失水,淀粉分子间重新组成氢键而形成晶体结构,即淀粉B化。尤其是含直链淀粉多的籼米原料,不宜采用摊饭冷却,否则淀粉老化严重,出酒率低。一般摊饭冷却温度为50~ 80 ℃。淋饭法 此法用清洁的冷水从米饭上面淋下,以降低品温,如果饭粒表面被冷水淋后品温过低,还可接取淋饭流出的部分温水进行回淋,使品温回升。淋饭法冷却迅速方便,冷却后温度均匀,并可调节至所需要的品温。淋饭冷却还可适当增加米饭的含水量,使饭粒表面光洁滑爽,便于拌药搭窝,颗粒间分离透气,有利于好氧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缺点是将米饭表面的营养物质冲洗掉

 糖化:三种法,根霉和直接加酒曲还有就是加酸浆

1.曲霉菌

麦曲、米曲中的曲霉菌,在黄酒酿造中起糖化作用,其中以黄曲霉为主,还有较少的黑曲霉等微生物。黄酒生产中一般应以黄曲霉为主,适当添加少量黑曲霉或食品级糖化酶,以提高糖化能力,进一步提高出酒率。2.根霉

根霉菌是酒药中主要糖化菌。其糖化力强,几乎使淀粉全部水解生成葡萄糖,还能分泌乳酸、琥珀酸和延胡索酸等有机酸,降低培养基的pH,抑制产酸菌的侵袭,并使黄酒口味鲜美丰满。3.红曲霉

红曲霉是生产红曲的主要微生物。红曲霉菌不怕湿度大,耐酸,最适温度32~ 35 ℃ ,最适pH 为3.5~ 5.0,在pH3.5 时,能抑制其他霉菌而旺盛生长,红曲霉菌所耐最低pH 为2.5,能耐10 %的酒精,能产生淀粉酶、蛋白酶等,水解淀粉最终生成葡萄糖,并能产生柠檬酸、琥珀酸、乙醇,还分泌红色素或黄色素等。将发酵缸洗刷干净,用石灰水和沸水泡洗,用时再用沸水泡缸一次。然后将淋冷后的米饭沥去水分,倒入发酵缸,米饭落缸温度一般控制在27~ 30 ℃,并视气温而定。在寒冷天气可高至32 ℃。在米饭中撒入酒药粉末,翻拌均匀,在米饭中央搭成倒置的喇叭状的凹圆窝,缸底窝口直径约10cm。再在上面撒一些酒药粉,这个操作称搭窝。搭窝时,要掌握饭料疏松程度,窝搭成后,用竹帚轻轻敲实,但不能太实,以饭粒不下落塌陷为度。同时,拌药时要捏碎热饭团,以免出现“烫药”,即局部发酵过热,影响菌类生长和糖化发酵的进行。搭窝后应及时做好保温工作。酒药中的糖化菌、酵母菌在米饭适宜的温度、湿度下迅速生长繁殖。根霉菌等糖化菌分泌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葡萄糖,逐渐积聚甜液,此时酵母菌得到营养和氧气,开始繁殖。一般落缸后,经36~ 48 h,饭粒软化,香气扑鼻,此时酿窝已成熟,可以加入一定比例的麦曲和水,俗称冲缸,搅拌均匀,使酒醅浓度得以稀释,渗透压有较大的下降,并增加了氧气,同时由于根霉等糖化菌产生乳酸、延胡索酸等酸类物质,调节了醪液的pH,抑制了杂菌的生长,这一环境条件的变化,促使酵母菌迅速繁殖,糖化和发酵作用大大加强。

 酒化,开耙最主要

加曲冲缸后,由于酵母的大量繁殖,酒精发酵开始占据主要地位,醪液温度迅速上升,约8~ 15 h 后,当达到一定温度(29℃~31℃)时,可用杀菌过的双齿木耙进行搅拌,俗称开头耙。发酵12~14h后开二耙,品温控制在31~33℃;发酵16~20h后开三耙开耙品温控制在32℃。之后适时进行辅助开耙,品温控制在28~30℃,发酵40h内,便要使温度降低,经过4~6天的前发酵品温应降到15℃以下。前酵,一般酒精浓度可达到15%左右。温度和时间的掌握十分重要,应根据气温的高低和保温条件灵活掌握。后发酵的作用是使酒进一步的后熟。后发酵温度一般控制在10~15℃,发酵时间长达25d左右。前15d,每天用空气搅动一次,补充新鲜空气,使酵母持续保持活力进行酒精发酵。后发酵过程中会生成各种香味物质,同时酒精度可进一步提高到16%以上。

黄酒发酵过程中,总糖呈现先逐渐下降后保持稳定的趋势,而酒精度则呈现先迅速升高后小幅波动之势,两者基本上表现为此消彼长的关系。当此关系出现异常时,如主酵酒精度上升速度过快时,会导致酵母早衰,易于污染杂菌,此时可能是因为主酵温度偏高或麦曲中糖化酶不够,可适当降低温度或添加糖化酶;又如糖增长较快时,较高的糖浓度不仅会抑制酵母菌等微生物的生长,而且会使糖向有机酸的方向转化,存在酸败的危险,此时应采取抑制糖化或促进发酵的措施,如增加酵母用量、提高发酵温度以及合理调配酒药和麦曲的用量。

 封缸

发酵成熟酒醅中的酒液和糟粕的分离操作称为压滤。经过较长时间的后发酵,黄酒酒醅酒精体积分数升高2 %~ 4 %,并生成多种代谢产物,使酒质更趋完美协调,但酒液和固体糟粕仍混在一起,必须及时把固体和液体加以分离,进行压滤。压榨设备过去长期采用杠杆式的古老木榨,20世纪50年代起逐步发展水压机、螺旋压榨机、板框压滤机等方法,但都不很理想。目前,黄酒压榨都采用板框式气膜压滤机,能达到酒液澄清、糟粕干、时间短的要求

 后酵  灸酒

灭菌俗称煎酒,因过去采用把黄酒放在锡壶里煎热得名。各酒厂采用的灭菌温度一般为85~90℃。灭菌设备种类很多,传统上用锡壶煎酒等,目前,用得较多的是列管式热交换器和薄板式热交换器。经灭菌的黄酒要趁热灌入陶坛或大罐进行贮存。贮酒的过程就是黄酒老熟过程,通常称为“陈酿”。在陈酿中,黄酒味的主要变化是从口味辛辣变成醇厚柔和,其色泽会随贮存时间的增加而变深,其香气也会随贮存期的延长而变得愈加浓厚。在贮酒方法上,传统上采用陶坛包装贮酒,现在多数厂还在沿用此方法。热酒装坛后用灭过菌的荷叶、箬壳等包扎好,再用泥头(现部分厂用石膏)封口后入库贮存。通常以3个或4个为一叠堆在仓库内。长期贮酒的仓库最好保持室温5—20℃,每年天热时或适当时间翻堆1~2次。除用陶坛贮酒外,现有的用大容器贮酒,即采用容积大的碳钢罐(内涂防腐涂料)或不锈钢罐贮酒。此方法贮酒量大而方便,但其贮酒效果没有陶坛贮酒的好,贮存的酒香味较少。在冷却操作方法上,当热酒灌人大罐后就用喷淋法使酒温迅速降至常温,不宜采取自然冷却,因其冷却所需时间长,会产生异味异气。

 调和

2.关键点控制

   

3.总结 温度控制

酸度和酒度控制

糖化和酒化识别与控制 口味控制

 黄酒产生浑浊和沉淀的原因,生物浑浊和非生物浑浊

下载中国古代传统指甲套工艺初探(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古代传统指甲套工艺初探(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古代玉器、漆器、织绣工艺 教案(共五则)

    课题: 中国古代玉器、漆器、织绣工艺 课时: 1课时课型: 工艺课授课对象: 高一学生 教材分析: 在我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 商、周直至明、清,中......

    学习中国古代传统商业文化有感

    学习中国古代传统商业文化有感 英语国际商务系09101班张凯丽0901134010 不知不觉,为期九周的选修课就要画上句号了。之所以选修中国古代传统商业文化,很大程度上是我的兴趣使......

    第二课异彩纷呈的中国古代雕塑、工艺和建筑

    第二课 异彩纷呈的中国古代雕塑、工艺和建筑 教学目标 以雕塑、工艺、建筑为契机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并通过中国古代艺术向学生展开中国5000年历史文化的辉煌画卷。让......

    传统塑料螺纹套模具结构的改进

    改进传统螺纹套结构,提高此类零件生产效率 绝缘螺要求如右图所示,材料的玻璃钢塑料FX-511,年生产任务2万件。 改进原因:原此模具结构如下图所示改进前,存在弊端有:1、螺纹芯加工中......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共五则)

    造纸术 西汉初年我国发明了造纸术。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汉景帝时的纸,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纸。公元105年,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称“蔡侯纸”。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

    中国古代名人(共5则)

    中国古代名人1、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2、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文嘉)3、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明·凌蒙初)4、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明·凌蒙初)5、......

    从中国古代书画看传统审美观念的特征

    浅谈古代书画看传统审美观念的特征张立业 (连云港市连云区文化馆 222042) 摘 要: 从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绘画艺术两方面分析中国古代艺术的抒情性特征, 可以看出写意是中国......

    导柱导套的结构工艺性和技术要求分析

    导柱导套的结构工艺性和技术要求分析 天津市米思达模具配件厂是专业生产导柱导套,精密导柱,滚珠导套,冲针,顶针,司筒等非标模具配件加工厂。本厂对于导柱导套有多年的研发经验,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