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国有企业党组织的价值取向

时间:2019-05-14 01:48: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明确国有企业党组织的价值取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明确国有企业党组织的价值取向》。

第一篇:明确国有企业党组织的价值取向

明确国有企业党组织的价值取向

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现在一些国企存在的问题,归结起来,就是不同程度存在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问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国有企业党组织建设存在的这些问题,表明需要加强对理论的研究和把握,特别是党的建设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国有企业党组织在实现企业发展中的角色与作用等重要问题。

以发展企业为重要使命

我们党以服务人民为根本宗旨,始终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不懈追求,党的事业根植于国家发展和为人民谋幸福的进程中。同样,国有企业党组织根植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党组织的使命不能脱离企业的存在而存在。企业的发展质量,是检验国企党组织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

使命至关重要,对于国企党组织的使命,还需进一步厘清。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出现的一些问题,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企业党组织对使命的认识不够完整、清晰和深刻。通过分析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局部任务与整体使命混淆。有的国企基层党组织习惯于把注意力聚焦在“三重一大”、干部任免等具体工作中,把对企业的决策权作为“把方向、管大局”的主要路径,对自身的定位方向、工作着力点感到困惑迷茫,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没有认识到国有企业党组织的重要使命是促进企业发展。

个人作用与组织作用等同。有的国企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过于关注个人功绩,强调自身在班子中的领导作用,把党组织的地位等同于党组织负责人的地位,把“参与决策”看得比“促进发展”还重要,对“党管干部是党组织管干部,还是党委书记、总经理管干部”认识不清。

顶层设计与基层表达脱节。有的国企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对党的原理缺乏深入思考,把党的建设片面理解为党组织的日常活动,习惯于将上层的宏观要求强行灌输给基层的党员和群众,缺乏对信息的编译和转化,这在一定程度造成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管理“两张皮”,同时还容易导致职工群众对上级政策制度理解不透彻,执行不到位。

这些潜在的问题和矛盾,反映了部分国有企业党组织对使命的认识模糊不清,找不到方向、抓不住重点、说不清价值,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改进。

以凝聚人心为根本要务

人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最小单元,是形成公司价值链的基础和核心。对于国有企业党组织而言,要紧扣“凝聚人心”这个根本要务持续发力。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国有企业汇聚了庞大的工人阶级队伍,是党的政治核心地位的重要基础。国企党建工作的根本对象是“人”,重点在于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服务人,本质是做“人心”工作,需要各级基层党组织真正做到“知人心、懂人性、解人情”。国有企业的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广、影响力深,只有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好,把广大党员团结好,才能凝聚起企业全体职工的人心,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党对企业改革发展的主导权,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投身具体实践,夯实国有企业发展的政治基础。

人心是最强的力量。人作为知识和技能的载体,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员工的情绪状态、工作意愿、能力素质已成为影响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经营业绩的关键。职工群众是企业的主体,是党组织的依靠力量,只有密切联系职工群众,汇聚其智慧、激发其动力、促进其发展,才能厚植党的群众基础,保障企业健康发展。党建工作关注人的思想情感,研究团队的组织行为,是一门复杂的专业。对于国企党组织而言,抓好人心凝聚这个根本要务,关键是坚持“依靠人、引领人、成就人”并重,秉持专业的精神,遵循专业的路径,建设专业的队伍,倡导“尊重沟通多鼓励”的工作方法,培育“心齐气顺想干事”的队伍,使广大员工的精神追求与企业的价值理念相融合,夯实国有企业的发展基础。

以价值取向为独特优势

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特就特在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把企业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中。但这种组织形式的独特性,不足以完全表达国企党组织的优势。理清了国企党组织的价值取向,能够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找到这一优势的本质和内涵。从终极价值取向的范畴看,党政聚焦企业发展同心而谋、同向发力、同频共振,能够真正做到把方向、管大局,夯实党在国有企业的政治基础和发展基础;从工具化价值取向的范畴看,国有企业拥有一支专门从事人心凝聚的党组织书记队伍,能够在疏导情绪、化解矛盾、激发活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团结人、引领人、带动人,保证企业战略落地和任务落实。

对非公有制企业而言,以融入嵌入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同样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发展是永恒的主题,现代企业管理已从物本管理、资本管理发展到人本管理。非公有制企业也能够从国企党组织的价值取向中,找到发展企业的路径和人心凝聚的方法,引入党组织在国有企业发挥作用的模式,优化完善自身组织结构,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持续输出企业价值。

(作者系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第二篇:企业文化要有明确的价值取向

企业文化要有明确的价值取向

企业文化要特点鲜明,主题突出,指导企业各项行为的主要是企业文化,而不是社会文化

影响企业寿命的内部因素之五

文化

智囊观点

企业需要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来指导公司日常的各种活动。百年品牌青春长在,贵在先进价值取向。发挥传统文化优势,创建个性化企业文化,企业才能长久发展壮大。

国内某知名企业在公司设立了佛堂,佛堂的设置比照庙宇,塑造了财神等菩萨的金身,企业负责人及员工需定期上香拜佛。此举被曝光后,全国一片哗然。但该企业却美其名曰“企业文化”。

这是企业文化吗?

社会文化不等于企业文化

这是一个严酷的现实:中国的更多企业没有典型的可以指导员工各项行为的理念,企业的文化现象大多来自于社会文化。特点不鲜明,主题不突出,导致社会文化的影响力超过企业文化的影响力。

由于我国踏入市场经济的时间尚短,企业界对企业文化的接受也就刚刚开始。大多数企业没有企业文化这个概念,因此也就更谈不上如何去建设自己的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了。

2002年,一个关于中国银行业企业文化的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与会的专家们在分析后认为,中国的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基本拥有相似的企业目标与理念,缺乏特色,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特点。也就是说,国有四大商业银行都没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这也直接导致四大商业银行缺乏强有力的竞争力,在与民营银行和外资银行的竞争中处于被动局面。专家们认为,四大商业银行如果想成为百年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独有的企业文化。

大多企业在谈到自己的企业文化的时候,都是“严谨、求实、团结、创新、服务社会、争创一流„„”的口号,千篇一律。既没有特色,也更不能起到激励员工,引导员工的行为价值取向的作用。

而在一个有着真正独特的企业文化的企业里,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理念被员工所信奉,并且成为指导公司各项组织活动的指导原则。企业的所有活动都紧紧围绕着该企业的经营理念进行。我们知道的很多美国跨国公司,他们虽然成长于同一块土地,但是每个企业的文化理念却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指导公司日常的各项活动。比如麦当劳的QSCV理念,使它成为全球最大的以经营汉堡为主的速食公司。美国HILTON饭店以“你今天对顾客微笑了没有?”、“站在时代前沿”作为自己的经营理念。

确立植根于社会文化的先进价值取向

创办和经营企业最终目标是什么?企业能否始终对企业利润目标具有科学、合理、合法的追求方式?利润最大化目标在企业长期经营过程中是否始终处于首要地位?当企业的利润目标与社会目标发生冲突时,企业如何处理这种冲突?企业对这一系列问题回答的差异,反映了企业基本利润观的不同。而这种利润观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能否成为成功的百年企业。

一般认为,企业的价值取向就是生产更多的产品,追求更多的利润。然而,这一价值取向往往会偏离方向,导致企业不顾质量与诚信经营,出现企业与品牌辉煌的短暂性,使企业与品牌在市场轰动后便很快销声匿迹。“秦池”曾在央视投入巨资争得连年黄金时段广告“标王”,一时间名噪万家;“亚细亚”也在媒体上大做广告,一时成为挡不住的诱惑。这些企业的失败都在于未能以先进的价值取向支撑,短期的轰动效应不能长久地保住品牌,最终名落孙山。

美国的兰德公司、麦肯锡公司和国际管理咨询公司在对全球增长最快的30家企业进行跟踪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世界500强胜过其他企业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企业善于为自己的企业文化注入活力。与其他企业相比,这些企业的企业文化独特之处,就是它们特别注意团队协作精神,以客户为中心、平等对待员工,激励与创新等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改善,形成企业的文化力,以保证企业长盛不衰。一个企业要获得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培育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而这些核心价值观都是植根于社会文化的道德观念之上,是社会文化在企业里的具化。

在成功的、优秀的企业中,其实际企业文化与理想的企业文化之间的关联度很强,它们始终如一地遵循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这一理念是世界各国成功企业的基石。

在意大利小城葵蒙坐落着世界名琴厂史特拉迪瓦里制造厂。这家具有180多年历史的提琴制造企业,保持百余年不衰的成功经验,就是百年来保持正确的企业价值取向。这家企业的一代代经营者坚持追求产品质量和华贵的宗旨始终不变,至今史特拉迪瓦里仍保持手工制作方式和工艺,使得产品数量极少,品质一流,产品价格也很昂贵。现在,史特拉迪瓦里已成为艺术界拥有者身份的象征,极具使用与收藏价值。

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的技术或者高科技,别的企业是可以学习与移植的,制度也可以学习与移植,但是企业文化和企业伦理这样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却是别的企业难以模仿与移植的。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第一核心竞争力。研究表明,先进企业的核心价值观都是建立在公认的社会价值观的基础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跨国公司竞争力”课题组在对世界500强企业进行研究后,得出的结论表明:世界500强企业树立的企业核心理念几乎很少与商业利润有关,都符合标准的理想的社会价值取向。惠普公司在其1999报告中提出的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对人充分信任,我们追求高标准的贡献,我们将始终如一的情操与我们的事业融为一体,我们通过团队和通过鼓励灵活创新,致力于科技的发展,是为了人类的福利。

从目前成功企业的企业文化分析中看,他们都非常重视对企业中各种“权利人”权利的尊重。惠普的企业文化明确提出:“以真诚、公正的态度服务于公司的每一个权利人”,IBM公司也提出了“让公司的每一个成员的尊严和权利都得到尊重,为公司在世界各地的消费者提供最上乘的服务”。

企业文化要与变化的社会文化同步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创出一时的辉煌与品牌并不难,难的是保持百年品牌不败。对此,一位企业与品牌研究专家认为,百年品牌贵在价值取向,需要不断注入企业与品牌先进而丰富的内涵。

职工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成长的。由于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虽然都是企业,都是企业的职工,但他们的观念却不完全相同。现代企业管理,就是跨地域、跨文化的管理。不同的文化相渗透,就会引出新的观念。如现代企业的观念正在发生着变化:

第一、传统观念认为竞争即战场,而现代观念认为竞争=生态系统。企业之间,企业各部门之间,供货商与顾客之间,存在着朴素制约,也存在着相互依存, 犹如生态系统之间的平衡关系。宏观调控,志在维持产业之间的平衡。

第二、传统观念认为企业就像个大机器,员工是些非人格化的齿轮。每个人都像零配件一样可以取代。但现代企业观念认为:企业=大家庭。企业汇集的人,首先是观念的集中与统一,将他们的希望和梦想与企业高目标捆在了一起。正由于此,企业可以作为家庭。

第三、传统观念认为管理就是控制,强调制度的严密性与严厉性。经理的工作就是控制员工的行为,以便完全按管理层的意思去完成他们的工作。而现代管理则认为管理就是服务。经理人的职责在于确定企业发展方向,同时提供完成工作所需要的条件与资源。

第四、现代管理认为员工是同仁,而非孩子。传统管理认为员工太不成熟、太愚蠢,不能给以信任和真正的授权。要是没有规则的约束,他便会趁火打劫。电子精英的观念: 员工=同仁。在聘用每一位员工时,就好像他们是企业最重要的成员。

第五、现代管理认为激励等于远景,而非害怕。传统观念认为, 经理利用员工的害怕心理(如被开除、受嘲笑、失去某种特殊利益)来激励他。电子精英的观念:激励=远景。员工明白应朝什么方向前进,同时在达到既定目标时得到丰厚酬报。

第六、变革等于成长,不是痛苦。传统管理认为,变革就是痛苦。变革既复杂又困难,只有在万不得已时才用。电子精英的观念: 变革=成长。变革是适应新的市场环境、登上成功新台阶过程的一部分。

发挥传统文化优势,创建个性化企业文化

中国企业有天然的文化上的优势,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为贵”,“义以建利”,“民生在勤”等思想都与现代管理思想不谋而合,这些思想深深植根于普通中国人的头脑中,如果能恰当地运用于企业文化的建设,将会大大增加企业的竞争优势,成为企业快速增长的强大动力。建设企业文化,认真分析个体企业产权关系、所处行业、组织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中国发展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各种所有制并存,有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企业,合资企业等。产权关系不同,管理者与员工所处的经济利益关系也都不同,企业文化的建设也必然相异。在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思想时,必然会有所差异。这里有一个例子。雷锋,一直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形象代言人,而在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有一个有独立称号的营业部——雷锋部。与其他营业部一样,干得都是推销保单,相对于其他部,这里的业务员要提供更规范,更好的服务,也就是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正是这张“雷锋名片”,使雷锋部在保险营销这个还不是被老百姓很认可的行业中,赢得了客户的青睐。该部今年2月份102个业务员完成保费105万,这在公司历史上也极少出现。雷锋部的这张“雷锋名片”,既体现了国有企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提倡集体主义价值观和主人翁精神,又实实在在地落实到为客户服务的点上,不愧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企业文化的个性还体现在行业特点上。不同的行业,其生产经营活动差异很大,因此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组织哲学、发展战略、价值观点、行为习惯也应带有鲜明的行业特色。比如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管道局,5万多人的庞大职工队伍,常年在野外作业,生活十分艰苦,于是树立正确的苦乐观,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旋律。他们确立的企业精神——“管道为业,四海为家,野战为乐,艰苦为本”,既体现了行业特色,又为有着勤劳创业、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中国人欣然接受。

组织特点的差异是建设个性化企业文化的第三个原因,每个组织在规模大小、技术优劣、历史长短、声誉好坏、效益高低上差别很大,因此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也各不相同。组织文化作为组织全体员工共同信奉的价值观,不应面面俱到,而应抓住本组织的主要矛盾,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或者针对本组织的特殊困难,或者针对本组织全体员工的共同弱点,以图收到“牵牛鼻子”的效果。以云南玉溪卷烟厂为例,妨碍该厂进一步发展的心理障碍,主要是骄傲自满的心态。“骄兵必败”,针对这一潜在危险,该厂概括出这样的企业精神——“天下有云烟,天外还有天”,鼓励玉溪干部职工永无止境,不断创新。

企业文化就好比一个企业的灵魂,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大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员工的创造力。中国具有传统文化的天然优势,又有日、美的企业文化作为借鉴,认真分析自己企业的所有制状况、所在行业特点以及组织的特点,抓紧进行企业文化的个性化建设,深化管理体制的改革,任务迫在眉睫。

第三篇:青年教师的价值取向

丰城中学青年教师的价值取向

——做科研型优秀教师

一、丰中青年教师是丰中文化的继承者,也是开拓者,应有历史使命感、责任感。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价值承担者,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也是新知识新文化的创生者、开发者,还是开启智慧灵魂的播种者。

有人说,教育就是“一本教材,一只粉笔,教师教,学生学”,更何况现在又兴起了多媒体教学,只要鼠标点点就是一节课,不就这么简单吗?我们不否认这种情况的存在,但也不承认这就是教育。也许有两种人会说这样的话:一是没有从事过教育、不了解教育的那些人;二是从事者教育事业,却没有把教育当成事业去做的教师,在他们的眼中教育不过是一种谋生的手段,陷入了所谓功利的境地。身为新教师,我们必须了解:教育真的不简单!教育是一门培育人的伟大的艺术,而教师是培育人,甚至影响人一生的伟大职业。自古及今,教师是最值得永远尊敬之职业。教师受人尊敬源于教师之贤,贤者贤能,贤者贤明,贤者贤品。孔子、苏格拉底、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受世人尊敬,是因为他们作为师者,集智慧、美德、勇气于一身,为真理而奋斗一生。

身为新教师,我们必须知道:教育,真的不简单!教育是充满智慧和高尚的事业,而作为教师,就需要有高超的教育智慧和高尚的品格,不只是“传道授业”,更多的是“启智、陶情、冶性”,要“坐而论道,起而躬行”。那么,今天如何做教师?如何成为智慧的、高品格的教师?我认为,必须做好三修:修身、修心、修研。

(一)教师修身,在于学养和教养。

学养,是指人之学识、人格精神和气质风范,是生命个体自然流露出的道德境界和书卷气息。有学养则自成高格,无气度则难为大家。教养,即教师的教学素养。一名有良好“教养”的优秀教师,须是一个对教育教学有着较为透彻的理解和领悟、懂得教学规律、深知学生学习心理、巧于驾驭教学过程、善于创造性的组织教学活动的人。教师修身,在于自身良好习惯的养成,教师的精神生活也有此日臻完善。

(二)教师修心,在于修教育之心灵。

法国著名哲学家帕斯卡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三种伟大,第一种是成就功业的伟大,第二种是思想的伟大,然而不管是第一种伟大还是第二种伟大,都比不上第三种伟大,那就是心灵的伟大。心灵是一个人力量的源泉,也是一个人幸福快乐的源泉,它从根本上改变并影响着人一生的行为。因此,教师修心,就是要修认识教育、顿悟教育的能力,修提升自我、创造自我的教育境界,修积淀幸福自我、快乐自我的教育情怀,砥砺我们的心灵。

(三)教师修研,在于修研究之功力。教师教学就是一门研究的艺术:备课是一种策略研究,上课是一种临床研究,听课是一种比较研究,评课是一种诊断式研究。教师的专业成长、成功也是研究的过程,谁研究得好,谁的教育就有特色;谁研究得好,谁的教育就出成效;谁研究得好,谁的教育就成功。教师修研,是教师工作之必需,也是教师成长、成功必然之选,教师要成为研究者。

二、新教师教育存在的最主要问题。

教育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当下我们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教育思想不正确,无法体现其工作的全面性。

1、在指导思想上,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为分数而分数,忽略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提高学生的智能是教育的一个目标,而不是全部。片面的教育带给学生不均衡的发展,最终也影响了成绩。

2、在培养目标上,重知识型,轻创造型;重智轻德,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普遍存在把表现“听话”、“老实”当做学生思想好的片面看法,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安于现状、因循守旧、视野狭窄,不能适应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二)教育方法不恰当,无法体现其工作的创造性。

1、对学生进行单纯的书本知识的灌输,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缺乏社会责任感,无生存意识、竞争意识,缺少感恩之心,造成学生思想狭隘,自已为是,性格孤僻。

2、对学生进行被动的管制,把学生完全定位成一个被管理者的角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班级工作完全由班主任做主,学生只是无条件地服从和执行,压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主意识,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从而产生群体的离心作用,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3、对学生只注重个体的学习,学生的合作学习很少甚至几乎没有,在多数情况下使合作仅仅流于形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4、对学生不够公正,尤其在使用激励策略时,“看人下菜”“激优贬劣”,造成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失衡,进而产生抵触情绪。长此以往,在班级中形成“小帮派”、“小集团”,使班级工作不能顺利开展。

5、对学生学习忽视个体差异性,学生变成了单纯的“知识记忆储存器”,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到阻碍。

6、对学生不能利用各种隐性媒介从心理上管理学生,缺少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7、面对新世纪对人才高标准的要求,不能利用网络资源为班级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平台,使管理工作偏“堵”少“引”。

(三)教育理论不能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不会从教育理论的角度来分析看待学生出现的问题,也不会用教育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使得教育实践没有明确的方向。

(四)教育观念亟待更新。

新教师在履行职责时存在诸多错误观念:

1、传统师生关系。错把家庭关系中的父子关系迁移过来,即所谓的“师徒如父子”,这种关系是一种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二者不是平等关系。

2、传统的师道尊严。维护师道尊严,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要求学生绝对服从,硬管硬,是搞不好教学工作的。

3、“精英教育”不能正确对待发展存在差异的学生。

4、教育工作是“良心活”。把教育看成是给予学生的一种恩赐,教育教学工作混日子。这种观念影响广泛,危害极大。

(五)教育工作的计划性不强。

教育工作必须要有计划,预设好计划,教育工作才不会盲目。我们面对的是未成年人,他们的特点就是在不断犯错误中成长。学生在什么阶段犯什么错误,作为教师应该有先见之明。在制订教育工作计划时应该考虑到学生在这一阶段会出现问题。无论班主任工作,还是教学工作,计划性强了,才不会盲目,工作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三、课堂教学是教师实施智慧的主阵地。

当前,各种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尤其是这两年推出了翻转课堂、慕课、个性化小班课堂、电子书包课堂,但我们的条件还不能实现这些尝试,不过我们的课堂教学还大有可为之处。在构建主义学习观下,教师要创设学习环境,即教师要能够设计有助于学生探究的一系列任务情景或活动。

一、关注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要认识到,“最重要的并不是学生是否完成了指定的任务,而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任务完成所需的认识、理解、分析、综合、思维判断等思想方法的反省及在这种反省或讨论过程中的再认识和再综合。

面对“真实“的问题情境,学生需要学会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和解决问题,观察和模拟现象,开展实验或探究,对结果进行种种猜测、解释或论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生成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意义,又体验和学会了学科独特的思维模式和探究方式,还发展了因自由的探索、失败的沮丧、意外发现的惊喜等而激发的强烈学习兴趣和动力。因此,通过在“真实”问题情境中的构建式学习,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了有机结合。

更重要的是,建构式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将学科知识视为确定性真理和结论的窠3 臼,让学生在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收集和解释证据、论证和交流解释的过程体验中,理解学科知识形成、论证和发展的过程。不仅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知识观,而且使他们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到主动的知识建构者,成为能够自我反省,具有学会学习能力的个体。

按照这种理解,建构主义的课堂评价的关键在于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要重新思考课堂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能够深刻理解在特定问题或任务情境下,学生建构式学习的表现特征,可能存在的各种障碍或疑惑以及不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等,能够随时发现或甄别,并做出合理的判断和解释。

二、关注小组合作和讨论的方式和质量。建构主义学习通常以开放性的现实问题或任务情境为依托。在这种情况下,不同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和讨论就变得非常重要。小组学习的方式不仅让个体学会如何和他人开展有效的合作,还可以通过与他人观点的互动、讨论或辩论,扩展自己相对狭隘的经验,产生新的认知。在建构主义课堂评价中,对小组合作或讨论质量的评价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小组合作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有合理的分工。教师在课堂任务设计的时候,就需要考虑不同小组成员构成及任务分配的可能性,要确保每个成员独有参与的可能性和参与的能力。从评价的角度来看,需要关注不同小组是否根据成员的特征进行了合理分工,每个成员能否切实参与到小组建构学习的进程中并承担相应的任务。

考查小组讨论质量,需要关注小组是否形成一种安全、宽松和鼓励性的氛围。,每个成员都表现积极参与的意愿和行为,小组讨论是否民主和公平,是否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观察、思考、发现的证据和形成的解释,自由表达个人在建构过程中的疑惑和问题,小组成员之间是否关注讨论的焦点,围绕当前的议题贡献观点,观察或质疑,共同开展对各种观点或论据的辨析、讨论、反思和论证,促进新的论据、解释和主张的不断生成。

三、采取各种方式收集学生的表现证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协商式对话、启发式提问、小组讨论、结果展示和比较等方式,引导不同学生或小组开展真实意义上的建构学习。

四、充分运用我校“348高效课堂”平台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

一、课题名称: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调查研究

二、课题的研究人员:

顾问:邬春芹

组长:陈凡凡

组员:蒋静敏郭 丹戴玥张洪 韩 梅凌芝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界定:

1.价值取向: 指人们在一定场合以一定的方式采取一定行动的意向或倾向,它以一种外在行为的形式体现着人们的价值意识、价值理想、价值追求等。

2.就业价值取向: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就业过程中对职业价值追求、定位、评价和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

四、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就大学生就业意向和职业价值观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并就研究工具的开发和应用作了很多的尝试。如方俐洛和凌文辁等就中国职业兴趣量表的建构作了很大的贡献。梁龙娟和佘贤君对当代大学生就业标准进行了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就业标准主要涉及工作发展前景、工资收入、个人潜能的发挥、住房、工作单位所在地、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工作量以及个体兴趣等。在郑伦仁和窦继平所作的研究中,将职业价值观概括为进取心、自主性、经济价值、声望和工作安定性等5 种尺度,其中,进取心为影响最大的因素。显然,在对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研究中,虽然国内研究者较多采用了量表测量的方法,但在研究工具上并不统一,不同的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研究工具。同时,在对价值观区分的标准方面也不尽相同,而在不同价值观理论指导下所编制的问卷也会不同。例如,Holland 首次从个体特质维度

提出“职业选择理论”,并在此理论基础上编制了职业兴趣调查问卷,而Lofquist 和Dawis 则提出了工作调整理论,开发了满意度问卷和职业需求满意量表等研究工具。上述问题对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从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选择、择业标准、择业地区意向、择业单位性质意向、择业薪酬期望、对择业影响因素的评价等六个方面,综合考察高等教育扩招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趋势并进行分析,得出加强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引导的若干思路。

五、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就业价值取向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就业过程中对职业价值追求、定位、评价和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是其人生价值观在就业过程中的现实表现,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就业模式从“国家包分配”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转变以及就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就业价值取向也不断发生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特点。调查研究新时期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把握其变化趋势,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可以为大学生就业与就业政策的实施及教育实践提供重要的参数,对解决大学生就业中的实际问题、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和就业观的教育引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择业价值取向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择业过程中对择业价值追求、定位、评价和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它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并做出选择与追求。

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存在着两种取向:第一,个人取向,着重从个体的角度来探讨职业行为,重视个人的需要、能力、兴趣和人格等内在因素在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特性2因素论(t rait2factor theory)、需要论(need theory)和职业选择发展理论等均从个体角度出发,探讨职业决策者的价值取向;第二,社会取向,倾向于研究作用于个人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强调个人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在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社会经济学

理。在参照有关问卷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设计了《江苏教育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涉及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选择、择业标准、择业地区意向、择业单位性质意向、择业薪酬期望、对择业影响因素的评价等六个方面,并于2005~2008年连续3年对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了调查研究。

六、研究方法和手段: 1.调查法

通过观察、调查问卷、了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测量题目的确定及量表结构、因素分析、二阶探索性因素分析、项目分析、信度分析、不同性别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分析。

2.文献研究法

著作中可供我们参考的有价值的东西很多,吸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可让我们的研究工作少走弯路,早出成果。

七、研究的具体步骤及安排:

1.准备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0月 制定研究方案,建立

课题组。

2.实施阶段 :2009年10月—2009年11月 研究实施,分步骤

有重点地推进研究工作,进行问卷调查。

2009年11月—2009年12月 分析问卷,总结课题。

3.总结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1月 全面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完成结题工作。

八、预期研究成果:

通过对我校届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呈显著的多元化趋势,主要体现在大学生既注重个人事业的发展,又兼顾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既能正视就业压力,又存在消极心态;既偏重个人兴趣,又追求理想化的薪酬待遇;既看重经济因素,又存在急功近利心态;就业意向城市化趋向加重,社会奉献意识淡化。注重个体价值,过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看重物质利益,过于追求经济价值的实现;择业观念较为传统,缺乏艰苦奋斗的品质与创业精神、竞争意识。尽管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但同时存在不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念、消极的就业意识以及盲目的择业行为,应引起

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国家、高校和家庭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九、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的可行性分析

当前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迫切需要对大学生加强就业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国家、社会、高校等各个层面既要转变观念,又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通过国家政策的调控,完善与优化大学生的就业政策体系,特别是要制定出引导毕业生创业和面向基层就业的鼓励政策;要推进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加强毕业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奉献意识教育、道德品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与创业意识教育,要积极营造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舆论氛围,转变家庭的传统就业观念。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趋势与存在的问题,积极推动大学生的合理择业和顺利就业,从而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组织人员保证,成立课题组。

顾问:邬春芹

组长:陈凡凡

组员:蒋静敏郭 丹戴玥张洪 韩 梅凌芝

2.制度保证:学校建立可以研究责任制;建立课题组活动研讨制度。

3.经费保证:学校每年投入课题研究经费千元左右。

4.资料设备:学校图书室、电子阅览室、订阅相关杂志。

第五篇:贯彻课改理念,明确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论文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语文学科的性质也不断地被注入新的内容,这也标志着语文教学内涵与时俱进。课程标准第一次将“人文性”纳入语文性质的范畴,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本文从几个方面探讨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内涵及发展趋向。

关键词:新课改人文性语文教学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特点。”课程标准第一次将“人文性”纳入语文性质的范畴,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深刻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有助于全面提高对语文学科的认识,恰当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准确把课程改革的理念贯彻在课堂教学中,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人格修养。

因此,语文学科在教育学生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方法的基础上,更多体现对学生人格、个性、精神世界的关怀,着眼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审美趣味,具体体现在:

一、深人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形成课堂教学的个性化。

对课文中人文性的理解,有人认为,人文性只存在于一些情感色彩浓厚的文学作品中,实际上,人文的内涵也存在于一般性文章,其中包括一些议论性的文章。因此,着眼发挥语文学科对学生思想感情起熏陶作用的教育功能,深入领会并发掘深藏在课文字里行间的人文内涵,是对语文老师的基本要求。教师应先接触文本,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和作者对话,形成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发现阅读的问题和困惑,然后借助教学资源,深化自己的一些独到见解,这个过程可分两个层次进行。

第一:尽量靠进作者,弄清文本告诉我们什么。

第二:在文本的启发下引发新的思考。

这种思考应是具有时代意义与个性特征的。阅读者只能带着时代的眼光与之对话,在解读中赋予作品的时代气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短文两篇”中《行道树》有这么一句:“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关于这句话教学用书的解释把“悲凉”简单地理解是城市充满烟尘,这是其真实含义吗?只有在靠近作者深入解读,正确把握词的语境含义及作品的创作意图后,其深层含义才凸显出来: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者却得不到别人的体谅、理解,针对这一社会现实,作者借行道树这一形象,以物喻人,抒发他们内心苦闷和悲凉的情感。只有在深入解读、引发思考基础上设计的教学方案、才能针对文本的个性,才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才有自己的创意,有自己的个性,这是实现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基础。

二、尊重学生独特体验,培养他们独特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作为学生,在人生经验,感知视角,思维方式,言语储备,情感类型等方面的差别,都将会影响乃至制约着他们对文本的接受,导致他们对文本的理解都是独特的。这种阅读感受和欣赏体验的多元性是一种客观存在,也只有这种多元性才体现课文丰富的人文气息。那么,教师就不能要求学生的理解是唯一的,用一成不变的同一答案去约束和要求这种阅读上的各异,把文本的思想或者教材的思想看成是完全正确的结论,留给学生只有被动接受的权利,容不得与文本相左的思想和观点。

“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给学生个性思考、感悟的空间,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是实现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表现,“标准”还强调教师“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当学生提出对问题的理解异于教材,甚至超出了教师对教材多元感悟的范围时,教师该怎么办?肯定和包容,这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独特体验的尊重。学生的个别“独特体验”是其思维的闪光点,在我教《木兰诗》的课堂上,在分析木兰这一形象时,一位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发我的深思:木兰只能说是旧社会的一个传统孝女,而不是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这位学生的理由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是木兰从军的原因,她是为父分忧,其初衷并非为国出力,爱国从何说起?当时,我是惊诧于这位学生细致深刻的观察力,只有在仔细、深入阅读文本才能可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我们且不说这与教材相左的观点是对是错,学生通过与作品的对话,并将自己的主观认识注入到作品中,深入感悟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这个过程就显得难能可贵,也值得赞扬。

三、在探究问题中,开展多元对话,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学习呢?

其一:体验学习,当教师准备把一篇课文,一部作品传授给学生的时候,其终极目的并不是把自己对课文作品的多元感悟毫无保留地灌输在学生的脑袋里,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还原为学生自己对课文作品的多元感悟。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不防将对课文,作品感受、欣赏、批评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从而体验创造乐趣。

其二:“对话”学习,对话不仅是学生与教材对话,更表现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课堂上,教师可作为一个评判者,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恰当的评价,学生既做问题的质疑者,又做释疑者,让学生在质疑和解疑过程中不断获取信息,展示自己。在教学《羚羊木雕》一文时,可依据情景设计这样的问题:“我该不该把爸爸送我的礼物转送给万芳呢?礼物送出去了能不能要回来呢?”然后把学生分成赞成与反对两方,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评论,各抒己见,在交流中不断碰撞思维的火花。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对问题的探究中都有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改变过去“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现在“老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教学模式,形成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这是实现课堂价值取向的重要手段。

总之,只有深入领会课改的思想精髓,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吐旧纳新,更新观念,把课改的精神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上,真正达到理念和价值取向的有效统一。

参考文献:

[1]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取向 黄振益,《网络科技时代》:2008年18期。

[2]构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价值分析 张辉,《文学教育下半月》:2007年9期。

[3]语文课堂及语文课堂教学探析魏兰兰,《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08年10期。

下载明确国有企业党组织的价值取向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明确国有企业党组织的价值取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创业价值取向分析

    大学生创业价值取向分析 专业: 学号: 班级编号: 姓名: 有关人士预计,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劳动力就业问题,而21世纪失业大军的主体将是大学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21世......

    关于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调查报告 院系:四川外语学院专业:英语(国际经贸方向)班级:组员:赵德纯 应用外语学院17班 201009290057 余廷红 201009290061 王新新 201009290066 胥果 201......

    调查报告——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范文——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调查报告 调查的背景和目的:我国经济建设在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人们的价值观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影响到高校......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随着社会科学技术与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的价值观念也处在急剧的变化之中,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更加复杂多样,同时大......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要求教师成为决策者而不是执行者,要求教师创造出班级气氛、创造出某种学习环境、设计相应教学活动并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

    浅析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问题

    浅析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问题 摘要:价值取向的合理化是进步人类的信念。价值取向作为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形式指引着人类的思想与行动。基于价值观的社会依附性,当代大学生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朱聪200810197303艺设3班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我国高等教育的各......

    浅谈劳动法的价值取向(精选五篇)

    浅论劳动法的价值取向摘 要:劳动法是法学界已公认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但劳动法的理论研究在国内外还很不完善。本文浅显地研究了劳动法的价值取向,并认为劳动法的价值取向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