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章 物流的性质与作用(大全)
第二章 物流的性质与作用
作业:花商为何不愿提高物流水平
姓名:杨欢 学号:2010060830144 市场营销
1.结合案例,请你指出鲜花的基本物流活动,派生物流活动和增值物流.活动..答:一.基本物流活动
运输:鲜花从产地到机场用卡车运输.再由机场飞机运往各大城市的配送站
储存活动:鲜花从收割下来开始准备长途运输应尽快装入纸盒后储存在华氏34度的冷藏集装箱内,然后迅速发往各大城市.但是国内有些为了节约经费.直接把鲜花装运在敞开的卡车上,完全暴露在空气中.零售商会把枝干受损或在运输途中折腾难保的鲜花剪短做成插花.花篮等.二.派生物流活动
装卸:鲜花由收割开始装入合适温度的纸盒得以保存.运往机场.再运往各大城市配送中心进行装卸活动.搬运:鲜花收割开始装箱到机场的路上.运往各大配送中心的路上.再由配送中心运往各大鲜花市场的路上
包装:超载包装.运30克的箱子运70克.保温设备只是塑料布.泡沫板.和装着冰的可乐瓶子.破损的鲜花货包需要胶布修补.零售商把受损的鲜花做成花篮.插花弥补运输上的损失.三.增值物流活动
流通加工:花商把半截的切花也加在分好的一扎扎的切花里,由鲜花产地分好种类规格运往机场再至各大城市配送中心修补破损的花箱.由特定的保温箱运输
配送活动:航空公司的价格对鲜花运输影响很大.一般都是超载运输.由产地运往城市的配送中心.再由配送中心运往鲜花市场.定制服务:国外鲜花市场会根据客户的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来保证鲜花的质量.2.请结合案例资料分析物流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是怎么样的.鲜花的运输由以前最初的人为运输发展为空运.汽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人类自身的发展中.始终伴随其间.如果没有运输.我们将寸步难行.物流的自然属性就是我们如何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人类活动客观的需求..而物流的社会属性是一种主观的反映.由不同职能的部门负责整个运输网络.满足客户的需求.达到盈利的目的.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叫做物流的社会属性..3.如果让你做鲜花物流.你如何创造鲜花的时间价值.空间价值和增值价值.答:鲜花从产地收割开始直到消费市场所产生的时间价值可以在鲜花还没有收割的时候利用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提起预定.从而好去分配鲜花的数额.种类.规格.缩短时间.把握好时间价值..缩短时间差创造的价值,要做到供货快.不断货.市场反应快.遏制市场导致的供需不平衡所给企业带来的利润.控制好市场.做到真正为消费者考虑.制定好
一套相对完善的供需政策,不要让奸商有机可乘.检了便宜..鲜花的空间价值离不开集中生产分散消费..制定一套好的营销策划,让生产和消费的空间优势得不到什么体现.消费大多集中大城市.对于周边地区也要加大力度宣传.把握好整体市场.对于高价地区可以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减少运输成本.中间商成本.做到不供过于求.供不应求的场面…
控制好生产成本和人工成本.规模生产.淘汰落后的设备,引进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第二篇:房产证的性质与作用
【内容提要】在实务中,我们往往以为只要持有房产证就拥有房屋的所有权,房产证的交付意味着 房屋所有权的转移,房产证交给抵押权人占有就设定了抵押权。其实,这些都是误解。请关注——
【摘 要 题】法学与实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房产证愈来愈成为人们广为熟悉并经常运用的权属证书。但房产证在交易活动中的法律意义究竟如何,却是一个仍需细加明辨的问题。
房产证包括房屋所有权证和房屋共有权证,在通常意义上,房产证是房屋所有权证的 简称,是由不动产登记机关发放的证明房屋所有权归属的书面凭证。作为证书之一种,房产证具有以下特点:(1)房产证只能由不动产登记机关发放,其他机关发放的房产证 不具有法律效力。我国采取不动产分别登记体制,不同种类的不动产分别由不同的行政 主管机关登记,房产证只能由房地产主管机关发放。(2)房产证是对特定房屋所有权归 属的书面证明,并可记载特定房屋共有状况以及是否设定担保物权等状况。基于一物一 权主义,房产证以一房屋一房产证为原则,即一个具有独立建筑结构与使用功能的房屋(包括区分所有的房屋)只有一个所有权,在不动产登记上只能有一项所有权登记,并且 据此只能发放一个房产证。(3)房产证只能向特定房屋的所有权人发放,如房屋系共有,在房屋所有权证之外,还可向共有权人发放共有权证。(4)房产证是登记机关在对特 定房屋权属情况进行登记之后,向特定权利人发放的权属证明,房产证的内容应与登记 簿的内容相一致。
由于房屋是重要的不动产,与之相关的交易活动极为普遍,因而房产证在交易活动中 得到广泛的运用。但在目前的实务中,对房产证的认识与其性质相悖之处仍嫌较多,归 纳起来主要有两类:其一,颠倒房产证和不动产登记簿的关系,以为房产证是证明房屋 所有权的惟一合法凭证,登记簿只是房产证的档案。例如,在实务中判断一个人是否拥 有特定房屋的所有权时,以为是否持有房产证就是根本依据。其二,混淆证书与证券的 性质,以为房产证具有证券的性质与作用,可以代表其上记载的房屋所有权。例如,在 房屋买卖中,以为房产证的交付具有房屋所有权移转的效力;或者在房屋抵押中,以为 房产证交给抵押权人占有具有设定抵押权的效力。
按照我国现行的房屋所有权登记制度,房屋登记是城镇房屋权利归属的法定公示方法。在以房屋为标的物的交易活动中,以房屋为标的物的物权取得、设定、变动等,须经 登记始发生物权法上的效力。所以,房屋所有权归属的确认须以登记簿上的记载为准。房产证作为一种证书,虽然可以证明房屋所有权归属于谁的法律事实,但其证明力的依 据是其上记载与登记簿上的记载具有一致性。如果离开了不动产登记簿或与登记簿的记 载不相一致,房产证在交易活动中就失去了对房屋权利归属的证明力,而只能成为向登 记机关请求确权的证明文件。如果登记簿上未作变更,房产证自身任何单独的变更均不 产生物权法上的效力。例如,在房屋买卖时,房产证的交付并不产生房屋所有权移转的 效果,房产证受让人并不能以取得出卖人的房产证为由,主张其已经取得房屋所有权。房产证遗失后,房屋所有权人并不因此失去房屋所有权,权利人可根据登记簿的记载主 张和行使权利,并可要求机关根据登记簿上的记载补发房产证。可见,房产证不能脱离 登记簿的记载而发挥其证明作用。所谓“房屋权属证书是权利人依法拥有房屋所有权并 对房屋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利的惟一合法凭证”的规定,实际上颠倒了房产 证和不动产登记簿的关系,误解了物权公示的原则、意义和适用规则。房产证也不具有 代表房屋所有权的功能,这一点与证券大不相同。同是书面凭证,证书与证券在性质上 的主要区别是:证书仅仅是证明法律事实的书面凭证,房产证作为权利证书,只能证明 特定房屋所有权归属于谁,而不能代表其上记载的权利;证券不仅能够证明权利的归属,如当事人在诉讼中即使只有持有证券这一孤证,亦可充分证明其拥有证券上的权利,而且还能代表其上记载的权利,移转交付证券即产生权利移转的效力。
当然,在与房屋有关的交易活动中,房产证还是能够起到一定的证明作用。但是,房 产证所起到的只是初步的证明作用。在房屋买卖的缔约过程开始时,欲出卖房屋的一方 出示房产证,可以初步证明自己是房屋所有权人,有关的缔约谈判可以据此展开。如果 双方初步达成一致并且准备签订房屋买卖合同时,一方当事人不应只根据对方房产证的 记载就与之订立合同,而应当到房地产主管机关查阅房屋登记簿,以了解对方是否为真 正的房屋所有权人、该房屋上是否设定了抵押等情况,因为只有登记簿上的记载才是具 有公信力的权利归属证明。在房屋买卖合同履行时,卖方向买方交付房产证,并不产生 房屋所有权移转的法律效果,必须在不动产登记簿上进行所有权主体的变更登记(即通 常所说的“过户登记”),才能产生房屋所有权移转的法律效力。严格说来,在房屋所 有权移转过程中,房产证是不能随之移转的,房地产主管机关在进行过户登记之后,不 应将卖方原先持有的房产证经变更记载后转交给买方,而应当将卖方原先持有的房产证 收回,再向买方发放新的房产证。可见,在房屋交易过程中,房产证的证明作用是极为 有限的,远不如生活中常见的其他一些证书,如身份证、毕业证、合同书等。当然,尽 管房产证的交付不具有物权法上的效力,但在审判实践中据此判断是否存在债的关系方 面,还是有一定的证明意义。例如,房产证的交付可以证明双方当事人之间可能存在房 屋买卖合同关系,可以证明卖方有交付房屋所有权的意思表示;在涉及房屋抵押的交易 活动中,抵押权人占有房产证可以证明抵押合同关系的存在等等。
既然房产证在交易活动中的作用极为有限,那么登记机关发放房产证的意义何在?其实,房产证主要在房屋登记事务范畴中发挥作用,并且主要是为了保证登记活动的秩序与 安全。房产证首先起到登记行为完成的证明作用。登记机关在完成房屋登记事务后,将 房产证发放给权利人,表明登记机关已经根据事实、法律和当事人的申请,完成了相应 的房屋登记。由于房产证记载的内容与登记簿的内容具有一致性,因此,房产证起到一 种备忘的作用。权利人可以根据自己持有的房产证内容,掌握自己的财产情况,而不必 每每去查阅登记簿。房产证最重要的作用还是保证登记活动的安全。因为房屋的权属情 况依据不动产登记簿的记载,而登记簿由登记机关记载并且由该机关保管,并不在权利 人的控制之下,如果登记机关或者其工作人员,擅自更改登记簿的内容,权利人就面临 失权的危险。为了防止此种情况的发生,登记机关在进行了房屋登记之后,有必要再向 权利人发放房产证,其上记载与登记簿相同的内容。如果事后发现登记簿的记载有与房 产证相异之处,权利人可以房产证的记载对抗登记机关,要求登记机关恢复原记载并承 担责任。所以,在以登记作为不动产权利公示方法的制度体系中,房产证的主要功用是 在约束登记机关的行为,发放房产证是保证登记安全的重要措施。
由于在房地产交易市场中时常出现假房产证,导致买房人权益受损害,因此,国务院 几部委采取了统一印制房产证的管理措施,规定房产证由指定厂家印制,房产证像货币 一样有水印图案,有防伪底纹等等。这些措施可能会减少假房产证的危害,但审判实践 中应特别注意与这些措施有关的一些问题。
要判断房产证的真假,首先必须明确两点:(1)按国务院几部委规定统一印制的,是房 产证的证书用纸,而不是有法律效力的房产证。一个书面凭证是否成为有效的房产证,完全不在于证书用纸的印制行为,而在于有权登记机关的发放行为。(2)判断真假房产 证的惟一标准,不是房产证上的水印图案或防伪底纹,而是房地产登记机关的印鉴。只 要房产证上登记机关的印鉴是真的,即使没有使用统一印制的带有水印图案或防伪底纹 的证书用纸,该房产证也是真的;只要房产证上登记机关的印鉴是假的,即使使用了统 一印制的带有水印图案或防伪底纹的证书用纸,该房产证也是假的。所以,几部委采取 统一印制房产证的措施,反倒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误导真假房产证的判断依据,使人们 误以为有水印图案或防伪底纹的房产证才是真的房产证,而忽略了判断房产证真假的惟 一依据就是登记机关的印鉴。
使用假房产证进行诈骗主要有两种手段:(1)在房屋买卖活动中,卖方用假房产证进行 交付,而买方把房产证的交付当做房屋所有权的交付。在房产证是假的情况下,买方会 因支付了价款却得不到房屋而蒙受损失。(2)在房屋抵押活动中,抵押人用假房产证进 行抵押,而抵押权人把拿到抵押人房产证当做抵押权的设定,把占有抵押人的房产证当 做拥有了抵押权。在房产证是假的情况下,抵押权人会因其债权得不到履行并且实际上 没有抵押权而蒙受损失。由此可见,假房产证之所以能够用来行骗,根本原因不在于假 房产证伪造得像真的一样,而在于受骗者不懂得房产证的性质与作用以及房地产交易的 法律规则。由于登记是房地产交易的必经程序,查阅登记簿是必须的并且也不额外增加 交易成本,如果在房地产交易时,只要去登记机关简单查阅一下登记簿,假房产证便无 可遁形。所以,在现行的房屋交易机制中,使用假房产证的欺诈目的其实很难得逞。在 防止假房产证的危害时,与其耗用大量的社会资源去统一印制有各种防伪技术措施的房 产证,远不如广泛宣传一下房屋登记的方法与意义以及房产证的性质与作用,因为后者 才是真正有效的防伪措施。
第三篇:法理学第二部分—法律的性质与作用
【美】E.博登海默著.《法理学 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
第二部分:法律的性质与作用
1、“要求人与人之间关系有序的倾向,主要可以追溯至两种欲望或冲功、它们似乎深深地根植于人的精神之中:第一、人具有重复人过去被认为是今人满意的经验或安排的先见取向。第二.人倾向于对下述—些情形作出逆反反应;在这类情形中,他们的关系是受瞬时兴致、任性和专横力量控制的、而不是受关于权利义务对等的合理稳定的决定控制的。法律的秩序要素还可能具有—种审美成分.该成分在对艺术之匀称美和音乐之节奏美的欣赏中也全得到相应的表现;不过我们不打算在这里对此一假设作进一步的探讨。最后,对秩序的追求还具有一种思想(智识)的成分,该成分从根本上讲并不源于心理,而是植根于人的思维结构之中的。”(关于秩序需求的心理渊源)
2、“尽管法律的规范性标难和一般性概括会防止法律变得过于不确定或不稳定,但是它的安排却要受制于人们根据社会生活的需要和公平与正义的要求所作出的定期性评价。因此,法律的白主性只能是一种部分的自主性。试图把法律同外部的社会力量——这些社会力量不断冲击着法律力图保护其内部结构所依凭的防护层——完全分隔开来的企图,必然而且注定是要失败的。”②(关于法律的自主与独立)
3、“秩序,一如我们所见,所侧重的乃是社会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形式结构,而正义所关注的却是法律规范和制度性安排的内容、它们对人类的影响以及它们在增进人类幸福与文明建设方面的价值。从最为广泛的和最为一般的意义上讲,正义的关注点可以被认为是一个群体的秩序或一个社会的制度是否适合于实现其基本的目标。如果我们并不试图给出—个全面的定义,那么我们就有可能指出,满足个人的合理需要和主张,并与此同时促进生产进步和提高社会内聚性的程度——这是维续文明的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就是正义的目标。”③
4、狭义的理性:“西方文明的知识历史所提供的大量权威典籍可以用来支持这样一个命题,即一个判断或一个结论,只有在它是以确定的、可靠的、明确的知识为基础的情形下,才能被认为是‘理性的’。”④
广义的理性:“在评价领域中,—种理性论证或判断,从其广义来看,是建立在下述基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 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36页。②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 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59页。③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 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61页。④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 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70页。①①础之上的:(1)详尽考虑所有同解决某个规范性问题有关的事实方面;以及(2)根据历史经验、心理学上的发现和社会学上的洞识去捍卫规范性解决方案中所固有的价值判断。一个具有这种性质的理性论证和判断,从逻辑的角度来看,可能既不是演绎的、也不是归纳的,而月.严格来讲也不是使人非相信不可的。不过它却可能具有高度的说服力,因为它所依赖的乃是累积的理性力量,而这些力量则是从不同的但却通常是相互联系的人类经验的领域中获得的。”⑤
5、“我们在本节中所提出的理论认为,不应当将“正义”和“自然法”两词作为同义词来使用。自然法乃是一个正义制度的最为根本的基础,它是由那些最低限度的公平和合理的标准组成的,没有这些标准,就不可能有可行的法律制度。而另一方面,正义概念则包括了被一个持定的政治和社会制度认为是正义的规范和原则,而不管这些规范和原则在一个正式的法律渊源中是否得到了明文承认。最后,还存在着一个第三层次,亦即最高层次,它是由一个更完美的和更理想的秩序的蓝图规划构成的,而这一规划则是一个国家的实在法所无力实现的。据此观点,正义概念所关注的既是法律有序化的迫切的和即时的目的,也是法律有序化的较远大的和终极的目的。⑥”(正义的概念范围)
6、“说正义概念具有很高程度的相对性而且这种相对性要求我们把各种正义制度置于其各自的历史、经济和社会环境的话境中进行解释和评价,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某一特定时期的正义理想只不过是专断的社会习俗的一种产物,而且这也不意味着这些习俗之所以为人们所接受,只是统治阶级力图证实该现存社会制度的永恒合理性所作的宣传所致。给予人们和群体平等与不平等的程度,往往是依客观的生产状况而定的、依基本上无法控制的社会现实状况而定的、依社会进化的一般状态而定的,以及依现有的认识和理解水平而定的、、、、、、、正义观念是依赖于严苛并极为有限的现实事实之上的,并且旨在说明矫正这些观念所依赖的根据乃是知识的扩大和增长以及对人之潜力的更具理性的评价。”
“当一种现存的不平等安排因情势的变化或科学知识相人类认识的发展而被认为不再必要、不再正当或不再可以接受的时候.正义感通常就会强烈地表现出来。”⑧
为正义而斗争,在许多情形下都是为了消除一种法律上的或为习惯所赞同的不平等安排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 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72页。⑥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 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98页。⑦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 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14页。⑧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 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15页。⑤
⑦而展开的,因为这种不平等安排既没有事实上的基础也缺乏理性。(正义与平等)
7、“安全具有一张两面神似的面容。一种合理的稳定生活状况是必要的,否则杂乱无序会使社会四分五裂;然而稳定性必须常常为调整留出空间。在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一味强调安全,只会导致停滞,最终还会导致衰败。从反论的立场来看也是这样,即有时只有经
⑨由变革才能维续安全,而拒绝推进变革和发展则会导致不安全和社会分裂。”(正义与安全)
8、“因此,我们必须得出这样个结论,即每个社会秩序都面临着分配权利、限定权利范围、使一些权利与其他(可能相抵触的)权利相协调的任务。‘共同福利’或‘共同利益’(common good)这一术语是一个不无用处的概念工具,它意味着在分配和行使个人权利时决不可以超越的外部界限,否则全体国民就会蒙受严重损害。在个人权利和社会福利之间创设一种适当的平衡.乃是有关正义的主要考虑之一。特别在涉及自由、平等和安全时,我们在前几节中已经指出,个人对于实现它们的要求乃是深深地根植于人格的倾向和需要之中的,然而与此同时.对上述三个价值的效力范围进行某些限制也是与公共利益相符合的。在这些情形下,正义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即赋予人的自由、平等和安全应当在最大程度上与共同福利相一致。”⑩(正义与公共利益)
9、“在时间上的平等(即将早期判例适用于相同或基本相似的情形)与字间上的平等(亦即平等对待那些根据当今社会哲学观认为应当平等对待的入与物)之间达致协调,乃是一项相当艰巨的任务。它涉及到对法律应以怎样的速度去适应变化不走的时代潮流这个问题的恰当测定,还涉及到对新兴的社会理想或趋向的恒久性和确定性这个问题的评估。”11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说,无论足向后的拉力还是向前的推力,对任何法律制度的恰当运作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法律发展中侧重过去的力量与侧重未来的力量之间的力量对比,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中是不尽相同的。一个理想的法律制度可能是这样一种制度,其间,必要的法律修正都是在恰当的时候按照有序的程序进行的,而且这类修正只会给那些有可能成为法律变革的无辜牺牲者带去最低限度的损害。”12(关于法律稳定与变化)
10、“最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认为,法律制裁问题,总的来说是同法律的秩序作用及其增进正义的目的联系在—起的。法律强制执行措施,其目的乃在于实现和加强有序的、一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 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21页。⑩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 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25页。11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 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42页。12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 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43页。⑨致的和有效的执法。如果法律制度缺乏正义,那么依赖政府强制力的做法一一作为政府的首要政策目标——就不可能得到人们的普遍拥护。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一个正义的和令人满意的法律制度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赢得人们的忠实服从,那么这种法律制度也就无需辅之以制裁了。由于人和制度都有缺陷,所以上述那种理想状况能否实现就颇值得怀疑了。只要在有组织的社会中和在国际社会中还存在大量的违法者,那么法律就不可能不用强制执行措施作为其运作功效的最后手段。”(法律与制裁)
11、“法律的基本作用之一乃是约束和限制权力,而不论这种权力是私人权力还是政府权力。在法律统治的地方,权力的自由行使受到了规则的阻碍,这些规则迫使掌权者按一定的行为方式行事。通过颁布旨在指导未来行动的行为标准,法律缩小了就事论争的判决的范围,因为这种判决方式不遵循任何模式.因而使人们无法预见。”
“当权力意志在社会上表现出来时,它总是会同一个在重要性和力量上与其相当甚或超过它的组织原则——法律意志(the will to law)相碰撞并受到这种原则的反击和限制。权力意志根植于支配他人并使他人受其影响和控制的欲望之中,而法律意志则源于人类反对权力冲动的倾向之中,即要求摆脱他人专断统治的欲望。法律制度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就是它可以被视为是一种限制和约束人们的权力欲的一个工具。”15(法律与权力)
12、“法律和道德代表着不同的规范性命令,然而它们控制的领域却在部分上是重叠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道德中有些领域是位于法律管辖范围之外的,而法律中也有些部门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受道德判断影响的。但是,实质性的法律规范制度仍然是存在的,其目的就在于强化和确使人们对一个健全的社会所必不可少的道德规则的遵守。”16 读后感
这个部分作者阐述了法律必须具备秩序与正义这两种基本的性质,得出法律就是秩序与正义的综合体,也因为这两个基本特征的存在,使法律具有其他社会控制的方式所没有的优势,最后再就法治的利弊做出了客观说明。
秩序,意指在自然进程和社会进程中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稳定性,无序概念则表明存在断裂和无规则的现象。历史证明凡是在人类建立了政治或社会组织单位的 1
413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 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69页。14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 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72页。15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 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78页。16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 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00页。地方,他们都力图阻止出现不可控的混乱现象,也曾试图确立某种适合生存的秩序形式。人类的这种倾向深深地根植于整个自然结构中,是人之本性使然之。人类对于秩序的需求有其深刻的心理渊源,弗洛伊德认为人具有重复过去生活方式的先见取向,而这种对生活方式连续性的诉求与人要求在相互关系中遵守规则的倾向之间是存在联系的;另一方面,将社会交往置于规则支配下的更深层的心理基础乃根植于人们在受到他人专横对待时所产生的反感之中。
社会模式中有两种社会模式被认为不具有可以创设和维护有序的管理过程的制度性手段。这两种模式就是无政府状态和专制政体。无政府状态建立在人之善的假设之上,认为人之交往靠友善即可维持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专制政体则认为人的权力是可以不受限制的行使的,掌权者可以为所欲为。这两种社会模式都是权力过度膨胀的表现,都不利于实现人类的最大幸福,而法律则在实现人类幸福的里程碑中起了重大的作用。为了防止为数众多的意志相互抵触的无政府状态,法律限制了私权利,为了防止专制政府的暴政,法律控制了统治当局的权力。
正义,各个不同时代的人对正义有不同的理解,一般来说,正义包含着自由、平等、安全三大主要价值基础。自由有肯定性自由和不受干预的否定性自由,自由不只是排除外部约束和免受专断控制,而且还包括了服务于被称之为人类文明的伟大事业中发挥个人天赋与习得技术的机会。平等有意味着凡是法律视为的相同的人都应该得到同等的对待。安全则意味着法律要尽量维持一种稳定的社会状态,实现一种公共的社会利益。
秩序与正义体现为法律的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在一个法治健全的法律制度中,秩序与正义通常不会产生冲突,相反,它们往往会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上紧密相联、融洽一致。秩序的维持在某种程度上是以存在着一个合理健全的法制为条件的,而正义则需要秩序的帮助才能发挥它的一些基本作用,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法律旨在创设一种正义的社会秩序。虽然现实法律制度中很少会出现没有秩序的正义与没有正义的秩序这么两种极端形式,并找到某种综合秩序与正义的可行的方法,但是即使如此,秩序与正义这两个价值偶尔也会有分道扬镳的情形。秩序价值倾向于重视法的确定性和稳定性,在两个价值冲突时倾向有序的和可预见的司法方式加以解决,即强调遵循先例,而正义价值强调有序的连续性在某个特定案件中必须让位于正义的强制性要求。那么在秩序与正义冲突时,我们该如何去权衡呢?
个别衡平原则(individual eguity)在解决此冲突的问题上是可欲的。个衡平法上的判决,它的唯一目的就在于在一个以某种不可能以相同或相似方式在现实中重新出现的事实组合为特征的案件中公平地对待各方当事人。衡平要求赋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但是这种权力的行使应当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即不应该达到侵损规范性制度的程度,也就是说法官要在尽量维护法的稳定性与可预见性的情形下谨慎适用衡平原则。首先,法官适用这种衡平裁量权必须受到上诉审查的约束。其次,法官在背离一项制定法规则时,必须置身于该法创制时的背景中,即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若法规制定时可以预见现在的情形就一定会如现在一样做出改变。
然而,衡平原则一般在普通法系的国家适用的比较多,在中国这种大陆法系国家适用的比较少。那么中国现在的司法过程中会怎么处理正义与秩序的冲突呢呢?在我国这种以法典为为主要依据的国家,若出现某一案件适用某一法条及其不公正时,往往会通过司法解释的形式予以调和,或是根据价值位阶原则以及最小损害原则来处理此类案件。
正义与秩序的微妙关系还体现在法律稳定与变化关系上。由于法律力图增进社会的秩序价值,因此它必须注重连续性与稳定性;然而正义所要求的不仅是一种时间上的平等,有时亦是一种空间上的平等,平等对待那些根据当今社会标准而应受到平等对待的人是符合正义要求的。法律发展中侧重于过去的力量与未来力量的力量对比中,在不同阶段是不同的。一个理想的法律制度应该是要早适当时候予以修正的,而且这类修正必须给无辜牺牲者带来最低的损害。
总之,正义与秩序这两个基本的价值一直贯穿于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始终。两者有相互融合的以方面,但在特殊时期亦有相互博弈的情形,我们在司法过程中应尽量做到两者的平衡。
第四篇:防火门的性质和作用
防火门的性质和作用
由难燃木材、钢质材料、钢木材料以及其他材料(如无机材料)作为门框、门扇骨架、门扇面板,门扇内若填充材料,则填充对人体无毒无害的防火隔热材料,并配以防火五金配件所组成的具有一定耐火性能的门,统称为防火门。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建设步伐日益加快,大批新建民用建筑、漂亮的公用建筑以及高层、超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防火门作为建筑行业的一种功能性产品,在建筑中的应用量日益增加,并在各类火灾中发挥出了重要的防火隔热、隔烟作用,防火门的应用也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根据其所选材质,防火门可以分为木质防火门、钢质防火门、钢木防火门以及其他材质防火门。同时,根据防火门的隔热完整性,又分为隔热型防火门、半隔热型防火门、不隔热型防火门。根据防火门的功能,该产品对于控制火焰蔓延、减少火灾损失和保障人员在火灾中顺利逃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目前人们对防火门的认识依然不足,同时消防管理部门的宣传力度有限,在多年的消防监督检查、建筑工程消防验收等工作中我们发现,防火门的质量和整改措施存在较多的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地纠正,火灾中防火门会失去其特有的防火功能。本资料由“江西金阳带钢”提供
第五篇:商贸物流用地的性质探讨
按照我国现行《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城市中土地用途划分为: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共设施用地、绿地、特殊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随着大型商贸物流产业的兴起,该行业对于用地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然而对于大型商贸物流用地的性质界定,从目前的法律、法规中尚未发现有明确的科学界定。可以说,这是土地分类科学滞后于产业发展的表现,有必要对土地进行重新分类界定。
基于商贸物流的发展对土地用途进行重新划分,这就需要对商贸物流业有个基本的了解。商贸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拉动消费作用大,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应该综合考虑商贸物流业的性质特点进行归类。从商贸物流业的功能可以看出它所使用的土地包含了一般物流中的运输用地、仓储用地,但它又不仅仅是二者的简单相加。因此,大型商贸物流项目功能多样化,在土地用途界定时也表现为复合性和多元性,通常较难界定为单一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