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美术编辑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谈美术编辑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关键词]美术编辑;报刊;责任编辑;关系
在编辑报刊过程中,主编的主要助手和伙伴是美术编辑。美术编辑除了要处理好与主编的关系外,还必须要处理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关系。
一、美术编辑与报刊的关系
当一份报刊的文稿,经过文字编辑的精细挑选,审稿、定稿,移交到美术编辑手中时,作为一个美术编辑,他的任务就是以美术自身的特长来弥补文字符号的不足,尽量做到与责任编辑配合密切,根据责任编辑的意图和文稿的内容来决定版面的划分,插图的大小,栏图、尾花的设置,题目的装饰处理等等。划分版面是决定一张报纸或一份杂志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既要体现刊物自身的艺术特征,又要合情合理地表达出文字内容和文字编辑的意图;既要活泼、大方,又要严谨、细致,紧紧抓住读者,力求刊物更臻完美,令读者耳目一新,爱不释手。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特色已成为刊物开拓市场的利器,只有特色鲜明的刊物才能在“人无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强”的长期竞争中赢得主动,求得生存与发展。一份刊物要形成鲜明的特色,除了具有精美的内容,最主要的就是其版式和装帧设计了。所以,美术编辑的策划意识与设计能力已成为影响刊物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美术编辑与责任编辑的关系
“编辑工作不单纯是个体作业,它是个体和集体的积极性、创造性的结合,每项成果都凝聚着集体的智慧。”责任编辑和美术编辑都是出版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所从事的都是创造性的文化工作和智力劳动。在图书的编辑出版过程中,他们是共同的合作者,是生产流程中不同环节的参与者,是一个团队中不同工作任务和角色的承担者,是联系紧密而又职责不同的两个工作岗位。责任编辑的工作决定了图书将有怎样的内容,美术编辑的工作决定着图书成品将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图书是一种艺术品,既要求内容美,又要求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整体美。”责任编辑与美术编辑的关系基于共同创造图书“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整体美”的共同追求,在工作中两者是平等的同志式的合作关系。作为出版专业技术从业人员,责任编辑与美术编辑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编辑出版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优秀图书,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一)处理好美术编辑与责任编辑关系的根本理念
依传统惯例和操作方式,文字编辑只负责书稿的初审和编辑加工,美术编辑只负责图书的封面和版式设计,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关系平等。但在内容统筹和形式设计上可能会缺少整体的概念,在图书从审稿加工、设计制作到宣传营销的整个过程中缺乏总体的沟通与协调,因而就会影响到图书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性和协同性。随着编辑观念的演进和编辑实践的发展,责任编辑被赋予了图书整体策划和生产流程总体协调的功能,美术编辑也被赋予了在图书封面及其附件、正文及辅文,以及开本、装订形式、使用材料等方面整体设计的功能(故又将整体设计者称为“责任设计编辑”),图书编辑出版中的协调机制加强了,图书生产和宣传营销的整体性也增强了。
(二)处理好责任编辑与美术编辑关系的具体做法
要在编辑实务中处理好责任编辑与美术编辑的关系,双方必须信守自己的职责,明确各自的定位,在服从于根本理念的基础上,做到互相尊重、理解与信任,精诚合作,共创形神兼备的图书产品。
1.追求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认同。责任编辑通过自己的选择和加工,必须使书稿内容有阅读价值——或给人以知识,或给人以教育,或给人以娱乐、审美的享受,在语言表达、形式体例上易于读者阅读接受;美术编辑则应该通过自己独创性的劳动,给图书赋予与内容相适应的优美形式,使之与图书内容相得益彰,使读者见而喜之。双方都要尽职尽责,精益求精,追求形式与内容的最佳结合,以期尽善尽美。共同的努力、创造、智慧均凝结于图书之中,图书得到读者好评、市场的认可,就是双方共同的成功。
2.进行适当的双向选择。责任编辑最好能团结一批设计者,要事先了解可能承担设计工作的美术编辑的情况,如设计水平、擅长的图书类型、设计的风格特点,等等。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责任编辑根据图书的内容和以往的经验,有针对性地选择设计风格和技巧上适合该书的美术编辑。美术编辑也不能见书就接,而应主动选择自己擅长的,能够出效果、出新意的图书设计项目。
3.设计前要作充分的交流与沟通,双方明确设计意图和要求。责任编辑要尽图书整体策划人的职责,对图书的内容作整体把握,对图书类型、总体形态和读者对象有整体上的清晰定位,形成明确的设计意图。在确定美术编辑以后,要在充分的交流中让对方透彻理解自己的策划意图,明确设计要求(包括时间要求),调动、激发设计者的创新欲,落实、强化这种意图。由于文字编辑与美术编辑交流的词汇不同,在沟通上常常存在欠缺,设计前的充分交流便显得更为重要。设计前的交流要不厌其烦,设计中则要放开手脚,充分尊重设计者的艺术感觉和独创性。在此基础上,美术编辑则要“依靠自己敏锐的眼光发现书的个性,并找到合适的表达方法”,“要把书的思想,用最简单、最通俗的语言传达给读者。消费者,让最大层面的读者能够注意、领会、接受,最终实现信息思想的传递”。在这里,作为主动者的责任编辑不能自以为是,作为配合者的美术编辑也不是无所作为,双方需寻找共同的感觉和想象。丛书、套书和一些有特别要求的图书,不妨让美术编辑提前参与,在制订选题计划时就让其介入。
第二篇:教导主任必须处理好的几个主要关系
教导主任必须处理好的几个主要关系
一、正确处理好自己与校长的关系:学校管理者是以校长为首的学校各级干部,校长是学校的首要管理者,是学校的法人代表。而教导处则是学校管理的一个职能机构,行使学校管理的部分职能,校长通过教导处实施管理和指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因此,校长侧重于决策和指挥,教导主任则侧重于组织实施和协调,从而明确教导主任是在校长的领导下起助手参谋作用,并参与和执行决策。这个关系是比较明确的,但如果教导主任思想不端正就会给工作带来麻烦或损失。例如:对教师的校务分工、评优选模、职称评定、选拔重用等等实质性问题上,不见得校长和教导主任在认识上没有分歧,最终还是由校长主持定案。这是工作中常有的事,教导主任就应尊重、拥护、理解执行。但因教导主任看问题角度不同,与教师的疏密关系不同,往往在会后自觉不自觉地对某一位或几位教师说什么我赞同你,校长不同意一类的话,这样,势必给上下级的关系带来紧张,给工作带来损失。事实上校务工作会议上或碰头会中领导间的意见分歧是常有的事,作为教导主任一定要维护班子的威信,维护学校整体利益,切不可做出拆台的傻事来。
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感悟:“太阳很好,但是太炫目了。月亮就刚刚好,它可以让我们优美地仰望,而且可以凝视。发光吧,但是,请注意你的光芒。”记住:工作干好了威胁领导,工作干不好领导威胁,工作干少了同事气愤,工作不干了自己倒霉。
二、正确处理好教师与校长的关系:有的校长不善于走群众路线,缺乏依靠教师办好学校的思想,遇事常常个人说了算,或者偏听偏信,以个人感情代替党的政策,这样势必挫伤群众的积极性,造成干群关系紧张的局面。作为教导主任绝对不可熟视无睹,要积极协调教师与校长的关系;采取妥善的方法,提醒领导注意,帮助分清是非,并要有主动承担责任的精神。因教导主任在学校中具有中介性,获得基层信息比校长自然要多,如有的教师对学校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就表示不满,甚至在教师中或学生面前发牢骚。当学校领导批评教育他们时,他们就有情绪、有意见,影响工作和教学的正常运行。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导主任,就应默默地帮助有关教师提高认识,克服缺点,改正错误,振奋精神,切不可在校长面前“添油加醋”讲教师的坏话,那样,很容易把事情搞糟。
三、正确处理好自己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作为教导主任应是教师的朋友与贴心人。既要了解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和特点,又要了解思想和愿望,对生活有困难的教师,要协同有关方面尽力解决,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教师谈心要有分寸,既要坦诚,又要讲究方法,切忌空许愿和损伤教师自尊心之类的谈话。教导主任在监督下属工作的同时,也要接受自下而上的监督和师生的指正批评,应持诚恳、虚心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此系教导主任能否在师生中建立威信,能否顺利开展工作的一个关键问题。(有的人站在山顶上,有的人站在山脚下,虽然所处的地位不同,但在两者的眼中所看到的对方,却是同样大小)。(一个人之所以能对别人指指点点,通常不是因为他比别人高明,而是因为彼此之间所处的位置不同)。
四、正确协调好教师之间的关系:这是教导主任义不容辞的职责。因工作上的问题引起的教师之间的矛盾是常见的事,教导主任一旦发现这种矛头,尽力争取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之中,不要等到冰冻三尺再去解决,那样必将积怨深重,不仅影响团结,也必将给教育、教学带来损失。如果是教导处分配工作不当而引起的,教导主任就应态度诚挚地承担责任,努力改进工作,促使矛盾转化。(发生争吵和埋怨,是因为平等的人们没有分到平等的东西,或者不平等的人们分到了平等的东西)。(检验两只鸡的友谊,要等出现一条虫子的时候)。(在一个单位,你的朋友和敌人越多,你就越缺乏安全感)。
由此可见,做好人际关系工作是教导主任一项重要任务,所以教导主任必须有较好的人际修养。这就要求教导主任以培养跨世纪人才这个大目标,心怀坦荡,对周围出现的人际关系的种种矛盾态度要端正,处理要公道,作风要朴实,要实事求是,既要善于自我批评,又要讲究方法,敢于同不良习气作斗争。教导主任要有十种“意识”
一、要有榜样意识: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坏榜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
二、要有法规意识:市场经济更要讲法规意识,要抵制教育产业化。(问: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校长为了寻求学校的尽快发展,不得不经常和外界打交道,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也给校长的工作带来许多困难,有的时候需要进行“两难”选择,正如人们常说的“违法的事不干,违心的事常干”。你遇到此种情况怎么办?答: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让领导帮助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切不可自以为是,自作主张,酿成祸患,给学校带来损失,也给上级领导添了麻烦)。(预防诱惑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好的方法是胆小);(要想在21世纪立足的人一定要学好三个技能,这样才能够在21世纪立足:电脑、外语、开车。有人说还要懂得“法律”!)
三、要有管理意识:校长是领导者,是决策层——“做正确的事情”,教导主任是管理者,是执行层——“正确地做事情”。教研组、备课组和教师等是落实层——“正确地做事情”。要建立常规管理机制——执行机制、监督机制、检查机制和奖惩机制。(“做正确的事情” 与“正确地做事情”哪个更重要?)
四、要有角色意识:从学校层面讲,教导主任处于中层,是协助校长执行决策的具体操作者,因此必须具有正确的角色认知,要明确自己是干什么的,应该怎样干。到位而不越位,通常是你的思想和行动的准则。到位是指工作中要想得周全,干得认真;不越位则是要坚决贯彻执行校长的决策,不怀疑当然更不能凌驾于校长的位置之上。成功了,是决策的成功,是大家的成功,功劳归功与集体,归功于成功的决策;失误了,首先要反思自己工作流程的每个环节,检查自己在细节和用人中是否有漏洞,做主动的自我批评,并将反思的结果经过思考讨论筛子,然后把问题直接的或间接的呈给校长。要知道邀功是愚蠢的,揽过是聪明的。钓来的荣誉不是鲜花,而是荆棘。经验也说明,只要你努力了,只要你用心了,当一份荣誉到来的时候,校长首先要考虑的是你,群众首先想到的也是你。因此,作为教导主任,找准位置,增强角色意识,对工作对自己的发展都很重要。
五、要有协调意识:教师与校长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自己与校长的关系、自己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等。(人际关系学——不是厚黑学)(联系“方圆艺术”)
六、要有合作意识:教导主任的责任说通俗点就是“上情下达,下情上晓”,起桥梁沟通作用。要正确认识自我、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靠顾全大局、融合群体的豁达胸怀,多学他人长处,择善而从,才能将精彩的个体组织起来,在管理中形成合力。
七、要有学习意识:“学习”是当今社会生活的通行证,是参与社会竞争和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必备能力,是现代人的生存需要和生活方式。(联系自己的经历:已经错过了学习的黄金时期——当年在大学老师要求我们努力学习,遗憾的是没有听劝告;小的时候可以背古文,而现在不行了);(一个人成长的快捷方式,是周围有很多比他更聪明的人。也就是说在你的朋友圈中,如果你是最成功的那一个,你就不会更成功了。记住:永远要跟比你更成功的人在一起)。
八、要有前瞻意识:主动了解吸收前卫的理念和思想,指导实践,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敏锐地发现问题,进行思考、判断和规划。教导主任在工作中,如果不是在思想观念、做事方略、行动步伐等各方面走在群众的前头,如果总是等待现成的指令,我想你的职位生涯已经结束。面对新课程,教导主任应首先走在前面。教导主任是作战团队最基层的首领,这个团队不但要有大的行动纲领,还要具有小步子行进的指南,要引领教师熟知把握学校的近远期行动,自觉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年年岁岁人不同,岁岁年年教法同”!(联系对“与时俱进”的理解。联系当今社会唯一不变的是“变”,我们在变化面前有三种人:被社会所淘汰的人,紧跟社会发展步伐的人,走在社会发展前面的人)。愚蠢的人总是要等事后才能明白,聪明的人却能在事前预见。做大事的人不必理会世俗的眼光,更不必和凡人商议。
九、要有服务意识:教育是服务,管理更是服务。教导处的工作是琐碎而繁杂的,而小学的管理结构又较简单。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牢固地树立服务意识。要处处以大局出发,时时为教师着想,常常带着思考深入到师生中去,倾听他们的呼声,捕捉他们的意愿,从而使得各项决策和工作措施符合实际和大家的要求。
十、要有教研(科研)意识:管理是科学,教学管理不等同于行政事务。管理要一手抓规范,一手抓研究。的确,要想与时俱新,管理创新,必须养成学习和思考的习惯。在管理中,要捕捉研究专题。首先,以听课、调研为杠杆,从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个性问题,引导教师反思,在反思中寻找解题策略;对于典型问题,就将其上升为“专题”,组织教师进行研讨。完善教研制度,培养教研骨干,组织教研网络。(观念变校、品德治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专家助校、人心聚校);(在一些教师看来,科研不是自己的第一要务、主要需求。现实中的教师,或是忙得无暇顾及科研,或是觉得科研要求太专业而难以胜任,或是认为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足以支持他们完本职工作,科研是有一搭无一搭的额外任务。为了评职称,为了做“骨干”,教师需要“科研一下”。有了职称,有了骨干头衔之后,“科研不如教研,教研不如考研”的认识自然就占据了主导地位)。
第三篇: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处理好14种关系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处理好14种关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人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需求欲望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复杂性、新颖性、易变性、冲动性、多维性、异化性、边缘性、朦胧性。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变化,采用科学方法,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研究探讨其规律和特点,正确处理以下14种关系,才能有效地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
1、“博”与“专”,相得益彰
做“硬眼子”“常有理”的人的思想工作时常“卡壳”。究其原因,多是自己学识浅薄、寡识陋闻,言之无物、语不感人,自然也就无法使人信服。思想政治工作者一方面要善于博览群书,采撷众长,做到“学富五车,才储八斗”;另一方面要精于专业特长,达到造诣精深,炉火纯青的境地。这样才能面对庞杂的社会群体,舛互多变的人生世故,把握住被教育者的思想脉搏,酌古参今,旁征博引,以理服人,应对自如。
2、“软”与“硬”,珠联璧合理论与实践脱节,往往引起人们的反感,称之“政工,政工讲起来空,用起来松”。这与“硬”的工作实际当然不相适应。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把“硬”作为基础,深入工作生产第一线,弄清人们的喜怒哀乐,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磨练出切合思想实际的“软”功夫,来解决“硬”任务中遇到的思想认识等问题,促进工作任务的完成。这样“软”“硬”相互促进,就可以有效地避免“空”“松”。
3、“虚”与“实”,兼收并蓄
有人对利用公共传媒,广造舆论,不以为然,认为是“花拳绣腿,摆样子”。只有促膝谈心“解疙瘩”才奏效。事实上,采用公共传媒,反复强大的宣传攻势,能使人们的思想在日积月累、长期以往的宣传中潜移默化,实现心理移位,形成新的思维定势。而针对特定对象的面对面的“实体情感交流法”,利于挖掘思想潜流,以“心”换“心”,沟通思想感情,达到教育目的。“虚”与“实”两者相互结合,兼收并蓄,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
4、“此”与“彼”,角色互换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伴随着激烈的竞争,促使人们更加注意“个性”意识的强化与发展。过分追求“自我”、体现“自我”的结果,更容易在以“我”为轴心的心理撞击中迸发出矛盾的火花。双方从“自我利益”出发,互不服气,争吵不休。在这种情况下,可劝双方互调一下角色,“如果你是他,此情此景你该怎么办?”。这样,他们互换为对方的角色,替对方想一想,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就容易获得相互理解,释怨和好。
5、“言”与“行”,立木为信
有人以为自己“言之有理,论之有据,有声有色,头头是道”,讲后即能使人茅塞顿开,付之于行。因其自己只说不做,即便你讲得天花乱坠,也会被人嗤之以鼻。古时,商鞅“立木而信”而法令畅行,曹操“削发代首”而威服天下。当代人,识多见广,观察细微,善于从“言”与“行”中探求事理本源。因此,言行不一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大忌。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言必信、行必果”,才能赢得人们的信任。
6、“大”与“小”,浑然天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但由于人们政治信仰、人生目的、经济地位的不同,在三者不断发生现实和潜在利益冲突中,会有不同的选择。强以行政命令和强制手段令其“小道理”服从“大道理”,在紧急状态下未必不可,但在常态环境中并非理想的方式。重要的是把大小道理融会贯通,“大”中含“小”,“小”中有“大”,使其悟透“国家不兴,企业焉富,家庭焉旺?”。这样,可使人们开阔眼界,心悦诚服。
7、“深”与“浅”,循循善诱
人们有一种封闭在潜意识深层的隐秘,对行动起着潜在作用。但常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在浅表的行动中。我们要善于细微观察、分析,从外在的浅层表象中,挖掘其潜在意识的真实本目。进而采取细致的工作方法,达到教育目的。
8、“入”与“出”,巧辟蹊径
瞬息多变的社会现象和人情世故,常使被教育者感到迷茫惶惑,陷入乱序如麻的事理中。教育者要以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科学的方法,循着被教育者的思想轨迹,“入”进弯子里,弄清症结。然后,巧辟蹊径,将其引出“迷宫”。
9、“结”与“结”,探幽索微
“冤家宜解不宜结”。但积怨甚深的双方,并非三言两语的劝解就能“解”。适当的方法,应背对背地让其自述端详,从中找出双方积怨的“关节点”。然后为双方“竖梯子”“搭台阶”,分别劝说。待情绪稳定,心意转动后,陈述利弊,阐明道理,把“结”解开,重归于好。
10、“明”与“暗”,灵犀相通
“物竞天择、优胜劣汰”。激烈的人生竞争中,人们大都希望成为强者。有了成绩,企望褒扬;有了贡献,希求晋升。但是,褒扬过频,效用递减;擢升任用,又不能违背组织原则随便许诺。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教育其正确对待成绩,把“企求”变成不断奋发向上的动力。
11、“直”与“曲”,恰如其分
激烈的矛盾冲突既起,一时平息又难。这时,除特殊情况外,不宜直接处理。可采取“迂回战略”,与双方的亲朋好友共寻解决途径。俗说“知己者,披肝沥胆为义也”。只要知己者出面,常可迎刃而解。
12、“真”与“伪”,明察秋毫
人格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性。私生活中真实的“自我”,同社会中装饰过的“自我”,常不一致,有时迥然不同。区分“真”“伪”,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只要我们审时度势,因人而宜,据情观察、分析,研究其行为动机的真实内涵,采取正确的工作方法,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内”与“外”,因人而宜
现代科学把人的性格分为“内向型”“外向型”两大类。“内向”者,含蓄沉稳,周密细致;“外向”者,耿直豪爽,不拘小节。对“内向型”,理需精,语要简,点到为止,对方即可自醒而自悟。对“外向型”,应采用“一般到个别”的方法,先肯定平时成绩,待其冷静后,即可直陈利害,直言相劝,切不可绕弯子、兜圈子,造成不信任感,使工作难以进行。
14、“热”与“冷”,张弛有度
遇到一触即发的矛盾“热点”,切不可在双方矛盾“白炽化”状态下,未弄清事情的原委即草率处理。恰当的方法,先把双方劝开,暂时避开不接触,使他们反思是非曲直。待双方“冷”下来以后,再靠上去做工作,矛盾就较易化解。
总之,根据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特点,辩证地分析和恰当地处理其内在关系,就能把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四篇: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融化在中国人民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里,成为民族心理的一部分,长期制约和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任何时代的文明,都是前代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因此,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坚持“古为今用”的方针。但是在传统文化中,也存在一些消极、迷信、愚昧的东西。对此,我们不能无条件地继承传统文化,应当采用“扬弃”的方法,剔除糟粕,吸取精华,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改造,赋予新的时代特征。
二、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我国的文化建设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密切,文化交流也日益突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必须在对外开放的基础上,在中西文化有碰撞中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但是,各个国家的历史传统不同,价值标准和文化形态各异,外来文化中也有许多文化垃圾。所以对外来文化,应该坚持文化的民族性,采用“拿来主义”的方法,洋为中用。学习和吸收并不意味着顶礼膜拜,照抄照搬、“全盘西化”的态度决不可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立足于我们的国情,走适合本民族的文化发展道路。
三、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这一关系是“两为”方针的集中体现。在精神产品的生产中,应该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服务,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同时文化建设要进一步面向人民大众,面向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因此,文化建设要面向人民大众,把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相结合,对通俗文化积极引导,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文化产品的判别尺度。
四、思想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思想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指工人阶级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理论,是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是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适应的主人翁思想和集体主义思想,是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权利义务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是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理想、道德和纪律,它带有明显的“软件”特征。而文化建设则带有明显的“硬件”特征。两者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关系。一方面,文化建设对思想建设起着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思想建设对文化建设起着指导作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否则,就可能偏离社会主义方向。思想建设又是文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它能够激发人们学习科学、攀登科学高峰的热情,增强人们战胜困难的信心,振奋人们搞好文化事业的拼搏精神。
(《宣传导报》1999年第4期 张玉田等/文)
第五篇:如何处理好医患关系
学院:医药商学院科目:管理沟通
学生:王剑平学号:1007509333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及对策
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特殊表现形式,它直接关系到国民基本健康能否得到有效保证以及人口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新形式下,由于个体人群中的职业道德、政治素质不同,在具体的工作中,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矛盾层出不穷,严重影响医疗卫生事业的和谐发展。分析和解决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医患关系本质上是兄弟式的、没有阶级差别的同志式关系,医生和患者共同的愿望是治愈疾病,消除痛苦。但是,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甚至扭曲到势同水火频酿的地步?深入分析起来,医患关系紧张,出现纠纷是由政府、患方和医方、媒体以及法律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
一、政府原因。主要是政府对医疗卫生投入、医疗保障体制建设、医院体制改革以及对药品价格监管不到位、不健全,导致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不能缓解,再加之社会救助无门或杯水车薪,自然会产生、发泄不满甚至憎恨的情绪,并转嫁到医院,从而间接或直接对医患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二、患者的原因。首先,患者对医疗工作的特殊性缺乏了解,期望值过高。在诊疗过程中,医生常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和无法避免的意外,有时,患者还会因自身体质变化和特殊病种结合在一起,出现难以预料和防范的不良后果。这种医疗意外,不是医务人员本身和现代医学科学技术所能预见和避免的。一旦治疗效果不理想或产生并发症甚至医疗意外,有些患者就迁怒于医院,产生纠纷。其次,患者对自身的隐私权、知情权、同意权的维权意识有所增强,当医院、医生稍有不妥即持怀疑或对立的态度,认为自己权利被损害时自然会引起纠纷。另外,有一些出于经济承受力、家庭关系及存在某种不良动机的病人和家属,有意把矛盾转嫁给医方,试图发泄不满、减免费用或谋取钱财。
三、医方的原因。从医院来讲,受社会大环境、市场经济以及不合理的补偿机制的影响,医疗机构的价值取向发生偏差,医院的生存发展基本上是靠医疗服务收入和药品收入这两大块来支撑。使医院的公益职能与市场属性产生冲突,导致部分医院产生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质量。再有就是医院在服务设施、服务过程上没能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存在瑕疵,为产生医患纠纷留下隐患。从医务人员来讲,一些医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或责任心不强,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产生医疗事故,引发医患纠纷。少数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差,服务态度不到位,出现了索要“红包”,开大处方,谋取“药品回扣”等丑恶现象,导致患方对医务人员的不信任。更有甚者,一些医务人员不尊重病人,无沟通意识或技巧,把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表露在病人面前,对病人“生冷硬顶”,这也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引发医患纠纷的一个因素。
四、媒体原因。一个健全的社会离不开新闻监督,良好的舆论环境与氛围,对医疗机构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有着积极作用。但个别媒体为寻求卖点,抢新闻,对医疗领域某一类或某一件事情在真相尚未弄清之前,没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作出失实的报道。误导了读者和公众,强化了人们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不满和不信任。把患者和医务人员对立起来,对医患关系的紧张,医患纠纷的激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法律原因。我国卫生立法速度近几年明显加快,但仍远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在相关法律建设滞后的情况下,很多患者或患者家属在发生医患纠纷时,出于对医疗事故鉴定制度以及司法机关公正和效率的怀疑,不愿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医务人员和患者分别站在各自的角度去评价对方,从而进一步激化医患矛盾,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再加上一些患者及其家属利用过激的暴力的方式对医护人员实施侮辱及人身伤害、破坏医疗机构的正常医疗秩序。迫使医院处于种种压力花钱买平安,用经济手段去平息事态,从客观上助长患者或患者家属不以法律解决纠纷的倾向。
随着现在医患关系的日益紧张,如何处理好医患关系,是医院医疗服务活动的重中之重,也是医患双方的事情。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处理好医患关系已经成为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项目。那么,应该怎样去处理好医患关系呢?
医务人员转变观念是处好医患关系的基础.转变“医者至上”的服务观念,将患者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来看待,用过硬的技术来减轻患者身体的病痛,用真诚的服务减缓患者沮丧无助的心理,用尊重的态度让患者感觉和医务人员处在同等地位,用人性化的关心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时刻不忘对患者说一句“我的治疗需要您的配合”,使医务人员和患者站在同一战线上面对共同的问题。这一点在糖尿病患者及尿毒症患者身上体现的尤为深刻。
让患方转变观念是处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条件.患方是来自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让患方转变观念需要医务人员的不断渗透。医院是实施有偿医疗行为的机构,而非福利院。医疗技术的提高需要新技术的开展和新设备的使用,而这些势必会增加患者的日均费用或者总的费用。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学科,医务人员知识的更新及患者个体的差异,使得即使是专家也不敢保证自己能医好所有病人的疾病。让患者理解医务人员所实施的行为完全是为了解除患者的病痛。
加强医患沟通是密切医患关系的重要策略.医患沟通是医患之间构筑的一座双向交流的桥梁。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患之间心理距离近,感情融洽,医患关系就好。在良好的医患关系中,尽管医疗机构在服务上有些缺陷,患方也能在友好的情感中予以谅解。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是处理医患关系的关键环节。患者的知情同意权是患者的基本权利之一。医务人员在履行某些治疗行为前,应先同患者进行交谈,包括病情,治疗的依据,治疗的原理,治疗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等均应告知患者,让患者根据自己选择是否做治疗和检查,以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真正做到尊重患者,让患者充分享受就医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提高医疗技术是密切医患关系的重要前提.医疗技术是产生医患关系的重要前提。医务人员首先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具备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让患者取得疾病的控制好转和相应的健康指导,这是取得患者信任的第一要素,对所接诊病人的相关疾病无论是否有很丰富的临床经验,都应将此疾病的病理生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的知识掌握好,在此基础上多与病人交流,告知有关疾病的治疗、保健等方面的知识。即使自己的知识一时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也应该积极请教自己的上级医师,查阅相关资料甚至医学网站,尽自己所能为患者提供较高的技术服务。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处好医患关系的根本.要有良好的医德,医德的最充分的体现是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应以换位思考顾及患者的需要,比如尽量减少病痛、缩短治疗时间、达到最好疗效。医生的治疗不仅是医治的结果,还包括对患者精神上的慰藉。严格按章办事,规范操作,对患者一视同仁,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语言、行为、心理技巧沟通交流,与患方成为朋友。在诊断、治疗过程中认真细致、严谨周密、实事求是、坚决杜绝一切由于缺乏责任感而造成的拖延、差错、事故,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尊重。
改善基础服务设施也会促进医患关系和谐.重视医院的基础服务建设,提高病人的满意度。医院是病人接受治疗的场所,在这期间,医院就是他们暂时生活的居住地。舒适的环境是提高病人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也是改善医患关系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另外,医院开展“微笑服务”,提高全院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这也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它足以弥补医院在某些方面的欠缺,让病人感觉医护人员就仿佛是他们身边的亲人,努力为自己的健康所奔波劳累。
在病患伤医事件频发的背景下,电视剧《心术》的热播无疑是缓解医患关系的一阵及时雨。它让我们走近医生的世界,让我们知道病患和医生并不是只有对立关系;它让我们打破先入为主的医德败坏的观念,更加理性客观地去区别对待我们碰到的医生,它让我们认识到一棍子把人打死是不明智的,也是徒增烦恼的。它让我们知道,社会上坏人是有的,但要相信好人还是更多的。
其中霍思邈医生说过“作为一名医生,不仅救死,还要扶伤。扶平患者及家属心理上的创伤,这也是很重要的。这句崇高的誓言鞭策他们风风雨雨走过泥淋和曲折的道路。作为一名医生,他们过着跟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喜怒哀愁装扮着丰富多彩的人生,但他们更需要的是拥有更强的责任感、更大的社会压力。大凡成为名医的人,脚下都踩着不少牺牲品,所以医生的压力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得起的。
作为一名患者,他希望自己得到更多的关怀,更有资历的医生:作为一名医生,他希望自己得到更多的尊重和理解。但当这种平衡的砝码偏向于一方时,患者将对医生失去信任,医生将对患者失去责任,我们将面临“信任危机”,这或许并不是我们所期望和得到的最终结果。
当下我们会时不时地听到某医院医护人员被家属殴打,还要更恶劣的行为攻击医护人员,让我们防不慎防。曾几何时,我们医务工作者也成了弱势群体。医患纠纷每天都在上演,都在充斥着我们的眼帘,似乎是考验作为医务人员的我们最低心理承受防线。让大家经常在是否要为医疗事业奉献一生打上沉重的问号。当真到了拯救躯体的灵魂工程师销声匿迹的时候,那我们的健康又有谁来为我们保驾护航呢?
医学事业的进步、和谐医患关系的重建、法律的保障是根本前提,同时还需要医患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信任。法律的规范与调整,只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方面,仅仅依靠法律的制裁,不能圆满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法永远不能取代人与人之间沟通与感情,依靠法的制约只能失去动力与生机,让医疗行为仅成为一项任务而已,而不能成为神圣的职责。信任、理解和尊重是医学进步的基石,和谐的医患关系将造福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