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办学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体现
以育人为本,教学生做人,突出能力本位,教学生做事。
人为本,育为谐
—浅谈学校办学理念在班级管理中的实施
学校是塑造人、培养人的地方,学校的办学理念决定着其所培养的青少年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我校的办学理念,通过几任校长的深思熟虑,不断完善,最终确定: “以育人为本,教学生做人,突出能力本位,教学生做事。”的办学理念。
什么是以人为本?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曾深刻指出了以人为本的内涵和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我校的办学理念中也明确了“以人为本”的涵义,那就是指以人的成长和发展为最终目标,尊重人,理解人,激励人,发展人。从学校的教育宗旨来看,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积极主动地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全面认识和了解学生
如果说人是社会的主体,单个的人构成社会的最小单元,那么,学生就是学校的主体,每一个学生构成学校的最小单元。若是把学校看成是一个加工车间,学生就是这个车间的基本元素,不了解原材料的基本结构就胡乱进行加工制作,再好的机器制作出来的只能是不合格产品,甚至是次品。
我接手一个新的班级,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尽快地认识和了解学生。做班主任时,我总是先让学生自由几天,这几天期间,我从不发号施令,也不会批评和表扬任何一个学生,学生往往有些奇怪,不知道班主任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但我自己目的明确,这几天时间要跟每一个学生面对面交流一次,在宽松的氛围中实施对学生的第一次火力侦察,掌握学生的家庭状况、学习目标、学习能力、生活习惯、心理素质、性格特征、个性特长等,并用一个专用笔记本对每一项指标分A/B/C/D做好记录。这样我就可以做到因材施教,也可以做到量才而用。
二、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全面关心和爱护学生
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是一个爱生如子的人,陶行知先生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衔半根草去!”是高尚的教育者的写照。但在关心和爱护学生上,许多人常常会走入误区:“严”是爱,“宽”是害,于是许多班主任一进教室就板着面孔,课室也许鸦雀无声,但学生往往在长期的压抑中爆发而生出许多莫名的事端;另一种情况是,心怕学生“脆弱”的心灵受到伤害,想尽办法为学生遮风挡雨,什么问题都帮学生扛着,其结果是学生“脆弱”的心灵更加“脆弱”。我想,全面关心和爱护学生,应该是在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其正确看待问题、正确面对成绩和困难,更多要做的是激励、是发展。要做“慈母”,更要做良师益友。
全面关心和爱护学生,首先要做到公平公正,不偏爱,不歧视。全面关心爱护学生,关键是“关心”在点子上,“爱护”在关键处,也就是说切入点要选择恰当,不是瞎关心,不能溺爱。既要掌握火候,有时还要使用刚柔相济的技巧。
三、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让学生充分认识人的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 从生物学的观点讲,人是一种有思维的、能创造和改变世界的高等级生命体,与其他生命形式一样它有着诞生、成长、死亡,所以说,人是自然的人。可正是因为人有思维能力,能创造和改变环境,随着人类思维力的提高,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特别是今天,人对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依赖越来越大,任何一个单个的人可以脱离社会、脱离其他人而独立存活,由此可见,人是社会的人。人的自然属性只是表现为一种生命形式,而人的社会属性才真正地体现这种生命形式的特征和价值。
当然,人对自己的社会属性的认识和理解得有一个过程,因为人刚诞生时还只是个自然人,只有在慢慢地接受知识、成长的过程中,完成向社会人的转化。因此,不少学生往往只考虑自己的需要,而很少考虑群体的利益,这就不奇怪了。让学生认识人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可以明显地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学生也往往会把“我的责任”时常挂在嘴边。
总之,时代的发展让我们对教育理念一次次地反思,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的步划。学校所提出的“以人为本”办学理念,就是顺应社会进步和时代需求的教育新理念,也充分体现新课改的“自主、合作、创造”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做班主任的要充分理解好这一理念的内涵和实质,并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实施。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会少走弯路,才会更有实效。
第二篇:浅谈《道德经》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大道至简,以“道”治班
――浅谈《道德经》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湖南师大附中 杨茜 谢朝春
【摘要】本文主要从班级管理的核心理念(“无为而治”)和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下知有之”)两个角度分析、阐述了《道德经》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关键词】道德经 班级管理 无为而治 下知有之
老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的代表作《道德经》是一部凝聚华夏先贤智慧、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道德经》的内容博大精深,小可用来修身立命,大可用来治国安邦。笔者不揣浅陋,试图“大材小用”,以“道”治班,将《道德经》的思想精髓运用到班级管理中。下面主要从班级管理的核心理念和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两个角度来分析、阐述《道德经》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一、班级管理的核心理念――“无为而治”
《道德经》第二章有言:“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第三十七章有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五十七章又有言:“我无为而民自化。”这些话都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和精神。所谓“无为”,不是“不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乱为。所谓“无为而治”,是指顺应自然规律做事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在老子看来,治理天下的核心理念就是“无为而治”,那么将之运用到班级管理,我们认为班级管理的核心理念也应该是“无为而治”。
根据老子的思想推演,所谓班级管理的“无为而治”,是指在班级管理中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管理,让学生自主管理,使学生充分发挥其潜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班级实现“无为而治”,甚至达到“自动化管理”的境界。
那么如何实现班级管理的“无为而治”呢?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必先为而后立于无为”。
老子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做到无为而无不为。因此,必先为而后立于无为。那么,要进行班级管理,必先为什么呢?我们认为,必须首先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设立 “合理”的目标,制定“合情”的规范。目标是前进的方向和动力。班级管理中应设立“合理”的个人目标和班级目标。所谓“合理”,就是设立的目标应该基于个人及班级的具体实际,并且具有可行性,同时最好是“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这样的目标既“合理”,又有一定难度,容易激发学生的斗志,并且每个小目标的实现将有助于学生产生自信心,产生成就感,从而激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班集体要生存发展,必须制定“合情”的规范进行约束管理。制定“合情”的规范的关键是要形成以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班级精神。用这种班级精神来凝聚学生的思想,融合学生的理想、情操和作风,培养和激发他们的集体意识,使学生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行为与整个班级联系起来,自觉地为营造健康和谐的班风而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班主任在设立“合理”的目标、制定“合情”的规范时,必须充分尊重和考虑学生的意愿,要讲求民主,实行“群体”决策,不能只从教师的角度着想,或者只为少数学生着想。目标的设立和规范的制定都应该以全体学生健康的发展为最终目标,实现共赢。
2、知人善任,选拔培养好班干部,放权给学生自主管理。
管理的重要技巧是知人善任。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必须学会“知人善任”,即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让最合适的人在最合适的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
“无为而治”是学生作为主体自我管理。班主任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自己的能力,充分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信心,把原来认为是自己的“权”都交归学生,由学生行使权利,这样学生就可以从根本上感到自己成为了主人。要达到民主自治,应该注重公平公正,应该把机会给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共同管理好班级。这其中包括班级所有的规定都由学生自己来制定实施,班干部由学生自己来选,日常事务由学生自己来做,班级的每件事都有学生分工管理,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做,班主任就是从旁指导就行。不要过多干预学生的具体做法,把握方向即可。通过这样的班级管理方式,可以更有效地锻炼每一位学生,逐步让班级管理自动化,让学生都能以主人翁的身份和态度自治自管,从而达到“无为而治”。
(二)“有所为,有所不为”。
班级管理工作纷繁复杂,如果事无巨细,事必亲恭,必然事倍功半。班主任要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果该无为时强有为,该有为时却不为,这样就会处处被动。若想变被动为主动,就必须将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思想巧妙运用于班级管理中。
1、了解规律,了解学生要多“为”。
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的健康发展,要完成这个任务首先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其次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班主任可通过观察、访谈和调查等多种途径全面了解学生。如: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家庭的教育状况;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特别要了解、关注有心理偏差的学生。只有全面了解了这些才能更好开展工作,才能对学生因材施教,才能有针对性进行引导、教育,从而实现“无为而治”。
2、“该出手时就出手”的事要多“为”。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做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要抓住时机,找准切入点,“该出手时就出手”。最好是水到渠成,顺其自然。这样才能体现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无为”思想。
班主任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当学生遇到难题、陷于困惑时,应该帮助他们分析问题、指点迷津。而当学生犯了错误、沾染了不良习气甚至陷入泥潭时,班主任更需毫不犹豫,救人于水火之中。即使工作上遭遇挫折,暂时未见成效,也要知难而进,决不气馁,要像儒家所提倡的那样“知其不可而为之”。
3、要顺其自然,违背规律的事要“不为”。
唐朝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了一篇《种树郭橐驼传》,文中的郭橐驼种树有方,他所种的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是因为他“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而他植者则不然,或“爱之太恩”,或“忧之太勤”,以致“木之性日以离矣”。柳宗元写作这个故事的主要目的是阐述为官治民的道理,其思想根源是老子的“无为而治”。
育人如种树,这个故事对我们如何育人、如何进行班级管理很有启发意义。在班级管理中,我们也要像郭橐驼种树一样,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我们要顺其自然,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引导、教育学生,要让学生在信任和宽松的氛围中发挥潜能,自由发展。不要像某些不懂教育规律的“他植者”一样,或“爱之太恩”,或“忧之太勤”,这些做法“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其根本原因是这种“积极”没有顺应自然,管得过多,管得过死,吃力不讨好,勤而无功。这种违背规律的事当然要“不为”。
总之,“无为而治”的班级管理理念是要使班主任在掌握好科学的教育方法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潜力,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班级管理中达到“为”而“无为”的管理目的,使班主任从繁琐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从而实现“无为而治”。
二、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下知有之”
《道德经》第十七章有言:“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老子这段话谈的是治国的几种境界。我们认为,如果移用到班级管理上来也是恰当的:最低层次的班级管理是学生“侮之”,较高层次的班级管理是学生“畏之”,较高境界的班级管理是学生“亲而誉之”,而最高境界的班级管理是学生“下知有之”。
具体来说,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下知有之”,就是指学生心中有班主任,当班主任不在场的时候,学生同样能感觉到班主任就在身边,在引导自己该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和成长。
那我们怎么做才能达到这种最高境界呢?前提当然是严格按照班级管理的核心理念进行“无为而治”,做到“必先为而后立于无为”,“有所为,有所不为”。除此之外,我们认为做好以下两个方面也很重要。
(一)人格示范――“行不言之教”。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班主任的人格示范在班级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应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作为班主任,虽然言教必不可少,但过多的说教效果并不好,还不如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该是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人。首先,是一个善良真诚的人,内心阳光,圆满,丰富;其次,具有一种谦和包容的胸襟,内心仁厚,宽和,不计较个人得失,能包容学生的过错;再次,是一个有爱心有智慧的人,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以过人的智慧处理教育问题。
总之,班主任是学生成长的一面镜子,一个令学生敬爱佩服的班主任带出来的学生在他们身上可以找到班主任的人格烙印。因此,班主任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以人格示范、影响学生,这样,许多班级事务班主任基本上可以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最终就可功成身退,可以“无为”了。
(二)大道至简――“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第六十章)对这句话,一般的理解是是,治理大国犹如煎小鱼那样,不要反复地翻转。因为小鱼很嫩,若反来复去地煎就会将鱼弄烂,一道好菜也就泡汤了。并由此引申为治理国家不能反复折腾,如果这样国家就肯定治理不好。治理国家如此,管理班级也是如此。一个班级最基本的框架构建好之后,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要尽量不折腾,不扰生。譬如不能随便改动班级规范,要潜移默化,要耐心守望,不能求之过急。
对“治大国若烹小鲜”在班级管理上的运用,我另有一种新鲜的理解:若要将一个班级建设成一个优秀集体,那么,所制定的班规及相应的框架结构应该是简单的,由此产生的管理班级的手段也应该是简单的,简单得像烹制一道鲜美可口的佳肴那样轻松、那样从容。正如余秋雨在他文章里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一个成功的大企业,它的经营模式一定是简单的;一个伟大的人物,他的人际关系一定是简单的;一个危机处理专家,他抓住问题核心的思路一定是简单的;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它的核心理念也一定是简单的。”
是啊,“大道至简。”也许班级管理没那么复杂,它可能真的像烹小鲜一样简单、轻松。美国开国元勋杰斐逊有句名言:“管得最少的政府,才是管得最好的政府。”由此引申开去,我们也许可以说:管得最少的班级,才是管得最好的班级。这样的班级管理是不是达到了令人神往的最高境界――“下知有之”?愿有智有识者深思。
第三篇: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党执政理念中的体现(模版)
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党执政理念中的体现
【摘要】适应时代的需要是任何政党保持执政地位的前提条件。一个执政党要谋求长期执政,必须依据时代变化主动调整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当今,我党面临的国际、国内、党内形势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面对执政的新环境、新考验,我党只有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执政理念,才能防范执政风险和战胜各种执政困难,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本文总共三部分,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展开了论述。第一部分论述了以人为本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具体体现;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我党以人为本执政新理念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第三部分主要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本,分析我党人在具体执政过程中体现出的以人为本思想。
关键词:执政理念与时俱进以人为本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向马克思的“复归”,更重要的是说明在现代中国,一个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为了人的社会氛围正在逐渐形成,这就为当下探讨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党执政理念中的体现提供了时代契机。
一、以人为本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人学是在西方哲学,特别是在德国古典哲学的氛围中形成的。马克思继承了以往哲学关于人的思想的积极成果,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为“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奠定了科学的基础。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渗透着“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唯物史观不是任意的,而是有前提的:“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这些个人就是‘现实的个人’”①。在其唯物史观的科学体系中,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是历史发展进步的标志。《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②”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深切思考和改变的哲学,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与最高目标。
1、人是社会的主体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是具体的和社会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基于实践的观点,指出人①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 67 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 730页。
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的活动创造了现实的物质生活条件,这些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正是由于人是具体的客观存在,才使得“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②”。可见,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2、人的发展是历史进步的标志和尺度
历史进步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过程,社会的发展必然集中体现在人的发展上。马克思指出:“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又说,“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向,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曾从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不断发展之角度上,把社会进步划分为三个历史形态。一是人的依赖性社会(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在这一社会发展阶段上,个人由于素质和能力低下而没有独立性,其生存和活动都必须直接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只限于共同体内部,只是在孤立的地点上和狭窄的范围内发生相互联系。二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社会(主要指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一社会发展阶段上,人的素质和能力大大提高,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但由于社会关系以异己的物的关系的形式同个人相对立,人的发展依然受到社会关系的束缚和压抑。三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这一社会发展阶段上,社会关系不再作为异己的力量支配人,而是置于人们的共同控制之下,人们将从自觉、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者所追求的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就是共产主义,追求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者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
3、未来社会的最终表现形式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设想在未来社会,人的自主性得到了全面的表现和彻底的发展,社会变成了真正的“自由人联合体”,主要表现为:其一,彻底根除了个人的自主性与社会关系的对抗性。其二,人在社会关系里真正获得了自由,个人的全面发展达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①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18 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82 页。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①”的理想境界。其三,个人成为真正的个人。共产主义所建立的制度,“正是这样一种现实基础,它使一切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状况不可能发生”②。在这一历史阶段上,彻底把个人从群体的附属物、阶级的符号、生产的工具、科技的附庸或提供买卖的劳动力中解放出来,成为“有个性的个人”。
二、以人为本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任何一个正确执政理念的产生,都不是空穴来风,都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催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只有了解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时代背景,才能够认同它、接受它,自觉地践行它。中国共产党确立以人为本执政新理念,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符合中国现实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进步更新的必然结果。
1、以人为本执政新理念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人类社会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必须遵循这些规律的客观要求,顺应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尤其是我们正处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要想与世界同步发展,就要借鉴和吸收社会发展的一切文明成果,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促进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所以,以人为本在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之一的当今世界,人类重新审视“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发展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之下,人类终于认识到,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发展的含义是人类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人类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手段。这种对发展的深刻认识,被国际社会评说为“社会灵魂的一种觉醒。”中国共产党在人类发展的这样一个历史时刻提出以人为本,并把它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以人为本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凸出。人是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以及渗透在以上诸要素中的科学技术。劳动者是生产力中“人”的要素,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起来叫生产资料,是生产力构成中的“物”的要素,物的要素只有被人所掌握才能在生产中发挥作用,才能变可能的使用价值为现实的使用价值。劳动资料是指“人”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劳动对象是指“人”运用劳动工具作用于其上进行加工改造的那些物质资料,它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化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自然界提供的生产投入,在生产力中能起多大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要看“人”对自然的认识程度如何。科学技术渗透于诸要素中,使诸要素受到深刻改造,出现①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273 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78 页。
了新的劳动工具、新的劳动对象和新型劳动者。因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是人发现和发明的。综上所述,人是生产力中的决定要素。因此,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把人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世界经济已经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所以,当代社会人力资源越来越取代自然、资本等物质资源而成为第一资源,因而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重视人,必须重视人的发展,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3、当代中国国情决定了必须走以人为本的发展道路
任何一个国家在发展问题上不仅要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遵循相应的发展规律,而且要结合本国国情,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绝不能一味地盲从,或片面地强调国际接轨。各国的具体国情不同,发展道路自应各异。中国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民权意识的日益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密切党群关系的内在要求等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必须走以人为本的发展道路。
三、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
中国共产党每一代领导集体在其执政过程中,都形成了符合其时代特色的执政理念,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从根本上看,他们是一脉相承的,存在着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科学分析与评价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演进过程,对于正确理解新一代领导集体“以人为本”的全新执政理念,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仅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本来论述。
1、三个代表对以人为本的深刻阐述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对人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做出了深刻而系统的阐述,提出了许多新思想。第一次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到与社会全面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从而把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度和新的境界,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而且深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江泽民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是要促进人的需要、利益、素质与能力的全面生成,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坚持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发展是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过程。江泽民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这两个历史过程是在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中向前发展的。①”江泽民认为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社会的发展①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 年 7 月 2 日
是多方面,而归根结底到是为了人自身的发展,是人发展的现实途径。江泽民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① “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这始终关系党的执政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全局,关系全
②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全的全局,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的最具决定性的因素。”
正是在这一执政理念的指导下,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执政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2、科学发展观对以人为本的创新发展
我党的执政理念是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的。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就是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及其根本价值观。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在继承和发展我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发展的要求和目的,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充分体现了我党执政的本质,是我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进一步的深化。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③。”从而使以人为本思想上升到战略指导思想的高度。
以人为本作为我党的重要执政理念,党只有在这条执政理念的指引之下,才能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具体地、深入地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探索以人为本的执政实践的历史。贯彻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注重解决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分享发展的成果;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妥善处理人民内部利益关系,形成和谐的社会利益格局。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 ①
②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第 162 页。江泽民:《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年版,第 161-162 页。
③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 年 10 月 15 日。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③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 年 7 月 2 日
④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
⑤江泽民:《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年版
⑥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 年10 月 15 日。
第四篇:浅谈陶行知美育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浅谈陶行知美育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陶行知先生作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现代教育的改革先行者,为改革旧教育、探寻中国教育的新路,做了毕生的努力,他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陶行知在他一生的教育活动中,始终把美育放在重要地位,他把美育列作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真研究美育的理论,不断创立新的美育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美育道路。可以说他的全部教育理论和实践都是贯穿着“以美育人”这根红线。
美育是学校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环节。美育的目标是通过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审美情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初步的鉴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以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但美不是孤立地存在,美育不能孤立地进行。美育应与德、智、体、劳各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班级管理工作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应渗透陶行知美育思想,“以美育人”、“以情感人”,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标。班级管理包括有许多方面,综合起来说,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管理两个方面。从“硬件”方面来看,主要是指教室环境的管理与建设。1923年陶行知在创办南京安徽公学时曾指出三个办学目标,其中第二个目标就是改进环境,要有美术精神,并指出我们对于四周的环境,最忌是苟安,同流合污,听天由命,不了了之,并主张改造应当秉着美术的精神,运用科学发明的结果来支配环境,使环境出现和谐的气象。不仅如此,在陶行知先生一生办学中,无论是晓庄师范、山海学团、育才学校等,都坚持以美育人。他重视校园的环境美,而这种环境美决非全赖天工,而是靠师生的共同劳动创造所致,他亲自带领师生种树、铺路、布置。陶行知认为学校环境美对人的精神状态、思想感情的陶冶有着重大意义。1923年他在《杭州大学之天然环境》公开信中指出:“天然环境和人格陶冶,很有密切关系,不容忽视。陶行知重视创造优美的校容和校风,并指出阵有阵容,校有校容,有其内必形诸外,我们首要重艺术化的校容。
陶行知先生以“美术的精神”来改造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人格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在班级管理中,教室作为学生朝夕相处的环境,我们理应充分重视,并予以积极的建设,以优美的环境营造育人的良好氛围。教室的整洁自然是首先必须做到的。此外,教室里要着力于搞好环境布置。黑板报、标语要醒目新颖。特别是班级黑板报更要花一些心思去建设。可以摘录一些名言佳句,用来勉励学生,也可以让黑板报成为学生发表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看法的论坛,黑板报还应是结合学校主题教育进行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室的墙壁也是布置的重点,要让墙壁“说话”,在墙壁可以布置一些美丽的风景画,使教室显得更加温馨;也可以成为同学们的“学习园地”定期或不定期地展出学生的作文习作和优秀作业;也可以在墙上展出学生自己的书画、美术作品;同时,教室的墙壁也可以成为学生们的“学习竞赛天地”,表扬优秀者再接再厉,鼓励后进者迎头赶上„„另外,在教室里可以适当地养几盆花草,由学生照看培养。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教室显得生机勃勃、绿意盎然。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总体来说,教室的建设与管理主要体现“洁、齐、美”三字和蓬勃向上的氛围。
班级管理除了教室这一“硬件”之外,更多的是“软件”的管理。所谓的“软件”管理是指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陶行知先生的美育思想中,就十分注重行为美的培养,他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亲自制订了《育才三方针》、《育才学校之礼节与公约》等文件,制定了许多遵守纪律、讲文明礼貌、讲团结友爱的行为美的规范。从而达到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的目标。在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培养学生行为美的过程中应讲究“艺术性”。
首先,学生行为美的养成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是来自教师的榜样的力量,这就要求教师的行为首先应该是美的。“教师无小节,身教重于言教”,有时教师的一个小小举动,胜过十句教育的话。教师如果能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我修养,那么无形中就会给学生一种教育的力量和榜样的力量。每一位教师都应在一些小事上严格要求自己,这本身是良好师德的体现。教师只有用美的行为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信服自己,使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才是美的。
其次,教师在教育方法上,也应讲究“艺术性”。例如批评,批评作为一种常见的教育方法,是一服苦口的良药,如能善用这一教育方法,会与表扬有异曲同工之效。第一,批评要有的放矢,有针对性,收效才大。老师在台上大讲特讲,但讲得大,讲得空,一般学生摸不着头脑,犯错误的学生也不怕,还是我行我素。批评要有的放矢,就要批评要针对具体的人和事,批评要带有明确的目的,点明改正的方向。第二,批评还要留有余地,在批评教育时,力求点到即止,留有余地,给学生一个自我批评、自我教育的机会。这样,学生易于接受,又对老师的宽容产生负疚感,从而有利于他们不断鞭策自己,尽量少犯或不犯错误。如果班主任对学生的错误唠唠叨叨,否定或者贬低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批评积极性,那么学生就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结果事与愿违,大大削弱了教育的效果。从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出发,恰当地运用“留有余地”的批评方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三,批评要刚柔相济,刚柔相济是班主任批评时,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去作教育,“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常常用刚制柔,以柔克刚。对女同学用刚,则有震撼力,对男同学用柔,则化解顽石。刚与柔的使用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为重点。特别是犯有错误的学生,他们的自尊心表现得就更为复杂一些,因为做错了事,受到别的同学的责怪,产生了自卑感,有时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而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深处,仍有上进的要求,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帮助。因此对这些学生,在平时既要讲原则,不迁就其错误的思想行为;又要讲感情,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含蓄而不张扬的批评有时比那种电闪雷鸣式的批评效果会更好。第四,批评要迂回启发,我们不仅要有一针见血、开门见山的批评教育,也要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迂回批评教育。这样可以避免批评者与被批评者的直接交锋,引导帮助犯错误的学生消化、理解、醒悟,从而改正错误,使批评达到目的。如此批评没有剑拔弩张之势,往往却有事半功倍之效。比如:有些学生有迟到的现象,教师不要历数他的过错,也不要埋怨他屡教不改,而是叫他将以往迟到的原因总结出来,叫他想想,有什么原因是不可以克服的,老师可以帮助他。这样,往往可以让学生有一个自我教育的机会。此外,在进行主题教育时,应多运用音乐、美术、体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学生、陶冶学生,增强教育的效果。
总之,在班级的管理中,我们应渗透陶行知美育思想,运用大美育的观念,进行班级“软”、“硬”的管理与建设,这样会使我们的教育更具艺术性,更富感染力,更有成效。
第五篇: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学校现在对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很重视,通过学习,我作为班主任对陶行知教育思想在 班级管理上面更是有了新的认识。
一、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当学生的好朋友。
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这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保障。教育家陶行知曾明确指出“创 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当然在不民主的环境下创造力也能表现,那仅是限于少数,而 且不能充分发挥其天才,但如果要大量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 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是绝对权威,对班 级集体的管理实行“契约式”管卡压。教师与学生无法亲近,更不用说交流。学生对老师也 是“敬而远之”。这样的教育,锁住了学生的心扉,封闭了学生的情感,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凡事都循规蹈矩,不敢奇思妙想,不敢越雷池一步,根本不可能有创新。因此,创新教育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俗话说: “亲其师,信其道。”师生间建立了亲密 和融洽的关系,才会给学生带来敢于创新的勇气、乐于创新的热情和“我能创新”的自信。
1、热爱关心学生。
陶行知先生说: “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确实,没有真挚的爱,就没有 成功的教育。热爱学生是新世纪教师应遵循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是形成民主、平等、和谐 的师生关系的前提。班主任要主动亲近学生,深入到学生之中,在相处中用点头、微笑、拉 拉手等亲切神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喜爱的目光,消除那种“老鼠见了猫”的恐惧心理以及 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积极了解、关心每个学生的愿望、性格、兴趣等,帮助他们形成创新 思想、创新思维,在这种相对宽的支持性成长的班集体中,学生的个人爱好、个性品质得到 很好的发展,他们就会主动去探索、创新。
2、要相信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信任人,才能唤起人的自尊。对人的信任是 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树立起一切美好的东西,包括创新的意识、精神及能力。班主 任只有相信班上的每一个学生,才有可能积极地教育学生,鼓励学生,才有可能去发现学生 们的不同才能和兴趣,因人而异地指导他们,并为之创造出进行各种活动的条件。当学生对 某一问题发表不同看法时,班主任应及时给予肯定,相信他的合理性,并对敢于发表不同看 法的精神进行鼓励,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总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应从我们教师做起,我们教师要积极接受现代教育理念,要有热爱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样学生才会热爱教师。只有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两 者才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进入教学的最佳境界。
二、打开樊笼,提供创新的机会和实践的舞台。
“解放儿童的大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 们能看;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接触自然,接触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能把儿童的功 课表排满。”教育家陶行知的这段话给我们以很深的启迪。因此,我们要打开樊笼,把时间 和空间还给孩子。班主任应在班集体中处理好“一抱、二牵、三导”的关系,从最初的“事 无巨细”样样亲自动手操作,到逐渐放手,以至于最终达到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我给学生提供的创新实践舞台之一就是实行“班干部轮流制”。具体做法是:第一步民 主选举常任班委。选举要经过“自我推荐”“竞选演说”“同学投票”等程序,这是给学生、、提供的第一个实践舞台。在“竞选”活动中,不少同学表现了不凡的才能,提出了许多很有 创见的施政措施。第二步是由常任班委成员轮流主持一段时间班级工作,为大家做个好榜样。第三步是以学号为序,全班每个同学轮流当一天值日班长,常任班委实行值周班长制,帮助 值日班长工作。值日班长根据班级的整体计划,提出一天的任务要求,督促检查全班的生活、学习、纪律、卫生、体育活动等,还要填写班级日志,总结一天的工作,提出下一天工作的 建议,并和第二天的值日班长做好交接工作。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提高 了遵纪守规的自觉性,更重要的是为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创造了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 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
我会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一定的指导,如制定的目标有偏差或错误时,及时给予指正;当 他们遇到困难时,可以出点子,启发他们慎密思考,激发他们创新新招,使方案设计得更完 美,实施更顺利,效果更明显。
三、辨证地看待学生道德行为上的差异,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 “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 创新思维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 ,创造力人皆有之,但每个学生创造能力的高低、表现形式、发挥作用的潜能、显露的早晚等各不相同。学生之间的天赋潜能和成长环境总有一定的差异,在一般发展的基础上,必然表现出个性特点来。在学校里,“老实听话”的学生常常受到老 师的欢迎,而淘气顽皮的甚至“无法无天”“犟头倔脑”的学生,则让一些老师无可奈何。、许多研究表明,这些“调皮大王”常常是创造力较强的学生。他们对新事物十分好奇,思维 十分活跃,常常因“奇特”的想法作出“越轨”的行为。由于他们的创造性不易被发现,在 学校统一的要求下,只能机械地适应教学。“发明大王”爱迪生小时候,因各门功课不及格,被老师骂为“不折不扣的糊涂虫”,爱因斯坦这位作出划时代贡献的物理学家在学校里,一 直受老师冷落,也没有发现他的奇才。因此,教师应辨证地看待学生行为上的差异,透过现 象看本质,及时发现学生“潜在”的创造力,精心培养。在班级中注意留给学生个性发展的 空间,坚持因材施教,为创造性人才的成长提供环境。
让我们记住陶行知先生说过的话: “你 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
【因材施教篇】
1.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陶行知
2.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陶行知
【教学方法篇】
1.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陶行知
2.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陶行知
3.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
4.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陶行知
5.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成功教育篇】
1.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陶行知
【创新与实践】
1.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陶行知
2.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陶行知
3.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陶行知
4.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陶行知
【养成性教育】
1.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陶行知
2.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陶行知
3.把自己的私德健全起来,建筑起“人格长城”来。由私德的健全,而扩大公德的效用,来为集体谋利益„„
教育名言
1、“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2、“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3、“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4、“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5、“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6、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7、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8、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9、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10、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11.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12、在现状下,尤须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
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
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
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
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
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取得丰富的学问;
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添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13、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14、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15、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16、教育是立国之本。
17、人生办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
18、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19、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20、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21、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
22、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23、象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
24、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25、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
26、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27、教学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