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五章——第八章(最终版)

时间:2019-05-14 10:38: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五章——第八章(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五章——第八章(最终版)》。

第一篇:北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五章——第八章(最终版)

第五章

一.填空题

1.学校教育制度;学制。

2.国家;社会;家庭;国民教育制度。3.教师资格认定;

4.5年;县级;

5.地位平等;义务和责任; 6.晋升工资

7.受教育权;财产权。8.人格尊严;变相体罚。

9.合理预见;踩踏事故。二.选择题 一.选择题

1.C

2.D

3.B

4.A

三.简答题

1.义务教育指以法律的形式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保证的国民教育;

产生的原因是(1)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对教育的普及提出了客观要求;

(2)以民主为中心的政治的要求;

2.所谓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有两个本质特征:(1)贯穿人生始终的一种教育形态,具有时间的延展性;(2)是包容了所有现存的教育形态在内的教育过程,具有空间的包容性。3.教师的权利:教育教学权;学术活动权;指导评定权;报酬待遇权;参与教育管理权;进修培训权;教师的义务:教师的义务包括:遵纪守法的义务;教育教学义务;品德教育的义务;尊重学生的义务;保护学生的义务;提高思想业务水平义务 4.(1)必须是中国公民,遵守宪法和法律;(2)热爱教育事业;(3)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4)具有法律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5)有教育教学能力。5.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包括: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观看或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告的不良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包括:纪念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多次偷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吸食、注射毒品;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6.教育法律规范的种类包括:宪法中的教育条款;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教育规章。受到普遍重视;

四,论述: 1.(1)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这是依法执教的前提和基础,包括:法的基础知识、比较系统全面的教育法规常识、一些重要法律的常识。(2)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法律信念,这是依法执教的重要保证;(3)应具备自学的法律意识,这是依法执教的关键所在。2.(1)吴老师的做法是不正确的,不正确在于首先不能拆封阅读学生的私人信件,其次不能当众在班会上宣读此信,并对高某当众批评;以上判断基于教师要保护学生的人身权,《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9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2)吴老师的解释是不对的,因为虽然老师对学生有教育和管理的职责,但是在不违法的前提下进行的,此例教师在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9条的前提下,进行所谓的教育和管理是不正确的。

3.学校对老师的处理决定是正确的,因为教师有进修培训权,但老师参加的进修或培训如涉及正常的教育教学任务的调整,应征得学校同意。无论体积进修培训都应在完成老师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进行,不得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

第六章

一.选择题

1.C

2.A

3.C

4.B

5.B

6.C 二..填空题 1.1681年;

2.教育教学职责 3.学科教育学; 4.发展期,创造期

5.教学能力;研究能力 6.独立;创造。7.因材施教

8.道德关系;心理关系。9.民主平等;教学相长。10.客体;主体

三.简答题 1.答:

(1)教师有专业功能和伦理。

(2)教师要具有专业性的知识和技能。

(3)教师的培养要经过比较长时间的专业训练,教师要接受专业训练并取得从事专业工作的资格。专业训练和专业资格的认定是它的一个基本特征。(4)教师对自己专业范围内的事情有比较大的自主权,能够根据专业的标准进行恰当的处理。

(5)教师有自己的专业团体。

(6)教师根据其专业贡献和作用,在社会和经济等方面,享有专业的地位和待遇。2.答:(1)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掌握该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以及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发展的脉络

(4)掌握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5)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3. 答:

(1)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

(2)先进的教育理念;

(3)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4)较高的老师专业能力。4. 答:

(1)指导者(2)知识的传授者(3)诊断者(4)管理者(5)研究者

(6)协调员(7)评价者 5. 为什么要做好指导者:

(1)当今社会学生获取的信息多样化;(2)当今社会对学生自主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3)现代社会学生学习压力大,需要教师正确的指导和帮助。

如何做好指导:

(1)了解学生发展的知识;

(2)(3)(4)(5)

6.答: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有不成熟性。

(2)学生有巨大的多方面的潜能,有接受教育的良好的基础或“种子”,要相信学生。

(3)学生有共性,更有个性和差异。

(4)学生是发展的主题,具有主观能动性。

(5)学生是权利主体,享有生存、受教育、受尊重、安全等权利。7.答:

(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

8.答:

(1)师生互动:A、关注师生交往和相互影响过程,只有对过程分析,改进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B、教师层面要尊重学生、对学生积极期待,关注学生全体;C、学生层面学生积极主动,理解教师。

(2)师生对话:A、需要各方放弃权威的地位,相互持平等的态度;B、思想的交流,通过讨论和往返使思想趋向正确,决策趋向合理。要有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态度; 要懂得思想指导、行为指导、心理指导的方法和知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建立学习、生活和心理辅导机制;

教师要善于自主学习、保持心理健康和身心快乐。第七章

一.选择题

1.D

2.C

3.B

4.A

5.A

二.填空题

1.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限定性选修课程;任意选修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2.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3.无意识性;广泛性;全面性

4.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与评价、课程管理。5.前言;课程目标。

6.开放性;自主性。

7.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8.选择化和个性化;平衡化。三.简答题 1.答:

(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保证。(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联系师生的纽带。

(3)课程是是课程方法的选择、课程组织形式的确定、课程手段的应用的根据。(4)课程是国家对学校教育进行检查和监督的依据,是衡量课程质量的标准。2.答:

(1)社会生产力发展影响着课程的发展

(2)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影响着课程的发展(3)文化与科学技术的缉捕影响着课程的发展

(4)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特点对课程的影响(5)课程理论亏课程的影响 3.答:

(1)从知识体系、社会需要出发设计课程,是知识本位、社会本位。(2)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中心编制课程

(3)重视理论知识,强调把各门科学中的饿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律和事实教给学生。4.答:

(1)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是儿童本位、经验本位。(2)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

(3)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是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劳动;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四 论述题 1.答:

(1)选择化与个性化(2)平衡化(3)综合化

(4)管理的多极化。

2.答:

(1)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

(3)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4)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5)具有强健的体魄;

(6)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

第八章

一.选择题 1.D

2.C

3.B

4.A

5.C

6.A

7.C

8.A

9.D

二.填空题

1.循序渐进。

2.单元计划;

3.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上课。4.实物;模像

5.讲述;讲解;讲读。6.巩固性。

7.启发性

8.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9.形式教育;实质教育 三.简答题

1.答: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健康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答:

(1)知识的间接性。(2)教师的知道性(3)教学的发展性(4)教学的教育性 3.答: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4.答:(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答: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A、讲授法;B、谈话法;C、讨论法;D、自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A、演示法;B、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A、练习法;B、实验法;C、实习作业法;(4)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A、发现法;(5)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A、欣赏教学法;B、情境教学法。

6.答:

一节好课的要求,一般有如下几点:

(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灵活。(4)学生主动。(5)语言艺术。7.答:

(1)作业内容符合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要求,要有代表性。(2)作业分量适宜,难易适度,可以分层次。

(3)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规定完成时间,对复杂的作业可以适当提示。(4)及时检查和批改作业。四 论述题:

1.(1)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评议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讲讲习和讲演等4种方式。(2)讲授法的优点是:A、可以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短时间内就能获得大量的系统科学知识;B、有得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得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种方法的缺点是:A、没有充分的机会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及时作出反馈,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3)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A、讲授的内容要有系统性,科学性和思想性,讲清难点,突出重点;B、讲授的方式方法要有启发性;C、讲授的语言要生动、通俗、形象,要清晰、准确、精练、有条理。

2.(1)人类认识事物两条途径:获取直接经验和获取间接经验,教学活动以获取间接经验为主,获取直接经验为辅。

(2)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A、学习间接经验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

B、学习间接经验也是学生特殊的认识任务决定的。

(3)如何把间接经验要与获得直接经验相结合:A、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书本知识。B、重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通过实验、实习、参观等实践方法,获得直接经验。

(4)坚持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A、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只重书本知识的传授

B、只强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去发现、积累知识,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讲授。

3.(1)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互相依存、相互促进和辩证统一的。(2)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A、教师受过专门训练,能够起主导作用

B、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思想、行为尚不成熟,缺乏生活经验,需要教师起主导作用(3)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A、学生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能够起主体作用。

B、教师教是外因,教师的教学只有通过学生主动的学习活动才能产生内化的效果。需要学生起主导作用。

(4)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A、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是相互促进的。

B、既不能只重视教师的作用,也不能只强调学生的作用,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4.(1)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A、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B、第一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C、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2(2)如何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

A、从传授知识的内容上看,应是规律性的知识。

B、从教学活动的结构来看,重视学生的活动和参与,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

C、从传授知识的方法上看,应采取启发式教学,D、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3)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A、只强调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B、只向学生传授与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

5.(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思想品德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2)具体体现在:

A、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B、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和发展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3)坚持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二是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中,要注意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6.(1)直观性原则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运用多种直观手段,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概念和原理。(2)这一原则是根据人类的认识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提出来的,也是由中小学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的。(3)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A、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手段:第一,实物直观,第二,模像直观,第三,语言直观。B、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C、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7.(1)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2)启发性原则是在吸取中外教育遗产的基础上提出的,同时这一原则既是教与学相统一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同时又是由我国教育目的所决定的。(3)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A、教师的讲授应“少而精”,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B、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C、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8.(1)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2)因材施教原则是对我国优秀教育经验的总结。它是由学生身心发展个体差异性和我国的教育目的中个性发展的要求所决定的。(3)贯彻要求:

A、了解学生实际和个别差异

B、运用多种方式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特长。

第二篇:教育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涂尔干说:“教育史成年一代对社会生活尚未成熟的年轻一代所实施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政治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这种论断正确地指出了(A.教育具有社会性)。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主张,建设学习化社会的关键在于(C.实施终身教育)。

3.人的发展总是受到社会的制约,这意味着(B.教育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

4.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力量。这一理论的主要缺陷是(C.忽视了劳动力市场中的其他筛选标准)。

二、辨析题

教育能推进一个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正确。教育推进着政治民主化,政治民主化是现代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个国家的政治是否民主,与人民的文化素质、教育水平密切相关。一个国家的教育普及程度越高,公民素质也就越高,就越能具有公民意识,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措施,同时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积极履行民主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因此,国民教育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是推进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三、简答题

简述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发展,培养个体的主体性; 2.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形成个体的独特性; 3.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开发个体的创造性。

四、分析论述题

“每逢新学期开始,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凤凰镇寄宿制小学的学生„„”试结合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一般原理,对此加以深入分析。

1.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当代经济发展已由依靠物质、资金的物力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人力和知识资本增长的模式;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而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因素。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现代教育正是通过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专门劳动力的培养,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对政治的作用不仅表现在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而且可以促进一个国家的政治民主。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在当代表现得尤为突出、重要。

(1)教育传播科学真理,启迪人的民主观念。

(2)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3.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2)教育的文化选择、批判功能。(3)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4)教育的文化更新、创造功能。4.教育的科技功能

科学技术的创新依赖于人才的创新,而人才的创新无疑依赖于教育。正因为教育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发展有如此重要的功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确立并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出了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创新教育等一系列重大命题。

5.教育的人口功能

教育不仅对控制人口数量、调整人口结构有着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教育作为促进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活动,其直接的效果就是改善人口质量。当今的教育不只着眼于培养少数专业性、高科技人才,而是通过普及义务教育,实施人才开发战略,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毋庸置疑,良好的教育能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

第四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的属性主要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与(D.精神属性)。2.中国先秦的孟子的人性论是(A.性善论)。

3.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B.社会关系)的总和。4.教育学中的人的发展专指(B.个体的人)的发展。

5.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的谬误之一是否定了人的(D.主观能动性)。6.(C.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7.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B.社会环境)两部分。

8.学校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个体个性化与个体(A.社会化)这两个方面。9.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C.主导)作用。

10.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学校教育要(A.因材施教)。

二、辨析题

1.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错误。典型的遗传决定论,片面的强调了遗传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忽略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2.卢梭是典型的性恶论者。

错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是心善论者。他认为: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在人的心灵中根本没什么生来就有的邪恶。

3.人的发展主要是指人的精神的发展。

错误。人的发展包括身心两个方面。身的方面包括肌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素质的健康成长两个部分;心的方面指人的心理过程和道德情操。心理是大脑的技能,身体是精神的载体,两者是统一的、紧密相连的。

4.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错误。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在人的发展中有重要的意义。其作用的发挥也要受到条件的制约,如受教育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教育的自身状况、家庭环境的效应和社会发展状况。

5.人的身心发展在一生中基本是均衡和匀速的。

错误。个体发展具有非等速、非直线的特性。在生理发展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生长不均衡。在高峰期,身高、体重发展较其他年龄阶段更为迅速。在心里方面,儿童发展存在关键期和最佳期,发展亦有不平衡的方面。

三、简答题

1.人的社会性包括哪些方面?

人的社会性就是:人的社会属性中符合人类整体运行发展要求的基本特性,人的社会性主要包括:利他性、服从性、依赖性、自觉性。

2.简述内发论与外铄论的主要观点。

内发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完全由其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心理发展的实质是这种自然因素按其内在的目的或方向而发展的。

外铄论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环境影响的结果,环境影响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与形式。3.如何认识人的社会属性? 人的社会属性包括:

(1)人类共生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2)人际关系中的社会交往。(3)人伦关系中的道德性。

4.简述皮亚杰的认知理论。

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质的不同阶段。皮亚杰按照儿童只会发展阶段将儿童的发展分成四个大的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2)前运算阶段;

(3)具体运算阶段;(4)形式运算阶段。

四、论述题

1.如何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一)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人的身形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根据身形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所有的学习都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二)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人的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就要求教育必须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三)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个人发展具有非直线的特征,教育活动要善于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给予合适的教育。

(四)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由于遗传、家庭、社会等因素会造成儿童存在个别差异,这就需要教育做到因材施教。

2.遗传、环境和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如何?

遗传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遗传素质的成熟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个别特点的发展。

环境的作用:人的发展取决于社会关系;社会环境制约着人的发展,但人从来都不是环境的消极产物。教育的作用: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第七章 课程

一、单项选择题

1.学科课程分科过细,偏重书本知识,同实际生活距离较远,不能照顾到儿童的需要和兴趣,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立足于客服这些缺陷的课程是(D.活动课程)。

2.泰勒的课程编制原理主要强调(A.课程目标的主导作用)。

3.按照布卢姆目标分类的基本要求,下列选项中,不宜作为教学目标的表述是(A.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4.主张课程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的实际结果”的课程评价模式是(B.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二、辨析题 1.隐性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正确。隐性课程,也被称为非正式课程、非官方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无形课程、自发课程等,是不在课程计划中反映的、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的,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实现显性课程功能的补充。

2.学校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思维和问题解决一般方法的训练上,而不应放在学科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教学上。错误。这种观点将解决问题的能力看作是一种不可分的单一能力,认为这种能力可以通过系统的心理训练得到加强。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已确认,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多种子技能构成。如果不去有效地教会这些子技能并对这些子技能进行概括、协调和整合,那么这种忽视学生对于知识、技能、方法的掌握,而去一味地追求普遍的、一般的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便只能是一种幻想。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是进行专门训练还是结合学科知识进行训练,目前尚有争议,较多的研究结果支持结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来进行解决问题策略的训练。

3.课程即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的总和。

错误。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目标的手段和工具。在我国,一般认为课程就是学校所开设的全部学科的总和。但是,从课程的表现形式上来看,课程有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之分。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课程。这种课程一般有固定的教材,有规定的教学内容,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同时能够测验和评价。题干中“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的总和”即是典型的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是指那些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即出现的、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教育影响的那些内容。包括校容校貌、班级学风、人际关系、礼仪习惯、舆论信仰等。

三、分析论述题

2003年6月18日《中国教育报》曾刊登了赵小雅的《新课程改革中不可忽视的新问题》„„试结合新课程改革背景,评价这则按理所反映出来的问题。

这则案例反映出了课改中探究的泛化的问题。本次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在各科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像这样越记越复杂的探究就是没有意义的。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学科知识都适用于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那种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靠听讲、阅读、理解等方式就能掌握,无需探究的问题却要去探究导致了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

第八章 教学

一、单项选择题

1.教学过程由四个阶段组成:阐明“个”的阶段、阐明“类”的阶段、掌握规律与范畴的阶段、获得世界经验与生活经验的阶段。这种教学模式属于(C.范例教学模式)。

2.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学内容、组织、方法及媒体的使用等所进行的系统规划称为(D.教学计划)。3.班主任在于小明谈话时说:“根据前段时间你的表现,虽然学习效果不很理想,但非常努力,如果注意改进学习方法,相信成绩会不断提高。”其中的评价属于(B.形成性评价)。

4.赫尔巴特提出教学形式阶段理论,认为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经历的四个阶段是(B.明了、联合、系统、方法)。5.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实验中,提出教学过程就是促进学生的(A.一般发展)。6.被称为刺激—反应理论的教学理论是(A.行为主义教学理论)。7.不属于教学评价的教育性功能的是(C.可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动力)。

8.下面不属于我国当前对教学过程性质认识的观点是(D.教学过程是纯智育的过程)。

9.“自学—指导教学模式”是一种(B.教学活动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教学模式)。二辨析题

1.学校工作必须坚持教学唯一。

错误。学校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专门机构,教学则是学校中最经常、最主要、占用时间和精力最多的一项工作,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集体的气氛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决定了教学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是学校工作的核心。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坚持教学为中心,但不能搞教学唯一,轻视或舍弃其他教育活动,因为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不仅要通过教学,而且要通过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其他途径。因此,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中心,统筹安排。

2.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错误。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内容与手段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师也能在教学活动中获得自身的专业发展。

3.教学模式等于教学方法。

错误。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师生双方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办法,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又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

4.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正确。教育性教学原则,意指道德教育是通过,而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的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所谓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会形成和改变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一条基本规律。这是因为:首先,教学过程中所传授的各门学科知识,总会使学生在获得一定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同时,形成相应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从而对学生的价值观,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旨在掌握特定学科知识的学习活动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潜在的教育性。最后,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特定的班级社会气氛和人际关系的性质也影响着学生的品德和性格。

三、简答题

1.什么是教学?教学的意义和任务是什么?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内容与手段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师也能在教学活动中获得自身的专业发展。

意义:教学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对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任务: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能力;引领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及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价值观基础。

2.如何理解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什么? 教学过程不是一种单纯的认知过程,而是师生以交往互动、平等对话为表现形式的教育活动过程,是认知过程、反思过程、社会过程的复合整体。

3.当代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如何?

(1)在教学目标上,从注重知识传授到注重学生的智能发展,再到重视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

(2)在师生组合和互动关系中,既强调学生的主题能动性,又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3)在评价上,将教师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相结合,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4)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从单一化向多样化和综合化发展。

(5)重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的开发应用,创新出多媒体教学模式和网络教学模式,并孕育着教学模式多媒体化和网络化的新趋势。

4.什么是教学方法,在国内外它是如何分类的?

教学方法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师生双方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办法,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又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

国外学者的教学方法分类模式:巴班斯基的教学方法分类、拉斯卡的教学方法分类、威斯顿和格兰顿的教学方法分类。

国内学者构建的教学方法分类模式:李秉德按照教学方法的外部形态分类——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黄甫全的层次构成分类模式。

5.简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认知是主体主动建构其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主体在认知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着,相反,他要主动地构建信息的意义,这一过程是其他任何人不可替代的。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

6.简评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赫尔巴特把教学理论建立于心理学的基础上,根据统觉的原理,论证了教学过程的形成阶段——明了、联合、系统、方法。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形式阶段是对教学过程或教学活动本质的科学认识,为教学的科学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但其在四个教学阶段中都过于强调教师的作用和以教材、书本知识为中心的思想倾向,忽略了儿童的个别差异,没有关注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问题,使得这一理论有机械论的倾向。

7.教学评价有哪些类型?

根据教学评价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起到作用不同对教学评价的分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的分类:自评、他评;

按评价标准的不同和解释方法的不同对教学评价的分类:绝对性评价、相对性评价、个体内差异性评价。

四、分析论述题

1.你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指教学过程所固有的,由其内在矛盾的特殊性所规定的,使教学过程与其他非教学过程区别开来的根本属性。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学论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对它的不同认识会导致教学实践的差异,因而,一直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我国学者对教学过程本质问题作了一些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特殊认识过程说,其主要观点是: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的特殊认识过程,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2)认识发展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觉地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3)实践说,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以教育目标为指针,以教科书为学生认识对象和手段、启发、引导、支持、促进学生主动地掌握文化工具,认识客观世界,全面发展身心的一项社会实践;教学过程就是按照一定的社会目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传递知识信息,以此来引起、激发、调节和控制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的实践活动;就教师而言,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改造受教育者的过程,是改造主观世界的一种实践活动;就学生而言,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树立一定的世界观、促进自身社会化的实践活动。

(4)认识实践活动说,其主要观点是: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人类已有知识经验,发展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技能、能力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参与改造主观世界、促进个性形成、推进个体社会化的一种实践过程。

(5)交往说,这种观点认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和有计划的师生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中没有师生共享的教学经验及成果,就没有交往,也就称不上是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的含义是多维的,不同的研究者探讨这一问题的角度有所不同:有的是从教师教的角度,有的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有的是从教学的角度;有的从一个侧面去概括,有的从两个侧面去概括,有的从整体去概括;有的着力于教学过程的归属的分析,有的着力于教学过程的性质的分析,有的着力于教学过程的功能的分析等等。各有所据,不一而足。

总之,教学过程不是一种单纯的认知过程,而是师生以交往互动、平等对话为表现形式的教育活动过程,是师生对于生命内涵的体验过程,是认知过程、反思过程、社会过程的复合整体。

2.有人认为:“只要备好课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你认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工作的起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是上好课的基础。除备课外,教学工作还包括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习考评等环节。

其中,上课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与其他教学工作密切相连,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教师通过上课将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上课学习间接经验,提升知识水平与能力,可见上课是教与学集中实现的过程。

课外作业是课堂作业的延伸,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合理而恰当的作业对于巩固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确而及时的作业批改能有效地发挥反馈—矫正的作用。

课外辅导是传递接受式教学的必要补充,是教师围绕学生的独立作业和自学进行的各种课后的教导活动。课外辅导室教学工作不可忽视的环节。

学业考评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其实质就是判断学生的学业是否达到或在何种程度上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这些环节在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做好每一个环节才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前提。

3.试阐述你是如何看待班级授课制的?

班级授课制又称班级教学,是指将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变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根据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经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总结、改进和升华,初步形成。目前班级授课制是我国学校教学采用的基本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是:学生固定、内容固定、教师固定、时间和场所固定。

班级授课制的优势: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加速普及教育和发展教育事业;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作用;有利于系统地传授科学知识。

同时,班级授课制也有其局限性: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内在潜力;容易使教学产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第九章 德育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体谅模式,下述教例中对情景问题作出了成熟反应的学生是(D.丁和戊)

2.发现并重视团体生活对个人道德思维方式深刻影响的德育模式是(A.集体教育模式)。3.若问小明“为什么偷东西是不对的?”,他的回答是“抓住了会挨打。”据此可以判断小明的道德认知发展处于(A.前习俗水平)。

4.小明亲眼目睹欺负弱小的同学经常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处罚,而那些爱护弱小的同学则受到大家的喜爱。久而久之,他也变成了一个乐意助人、不欺负弱小的学生。这种学习属于(B.观察学习)。

5.德育的内容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与(B.法制教育)。

二、简答题

1.简述道德认知与发展阶段理论。

道德认知与发展阶段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提出。将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水平六阶段,称为指导儿童道德成长的重要理论之一。三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相对功力主义取向阶段、人际和谐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社会契约道德定向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2.简述道德教育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也称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是由麦克菲尔和诺丁斯提出。主要观点为: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确定道德教育的课程;道德教育应该促进发展成熟的社会判断和行为;要注重道德感染力和榜样的作用;反对用高度理性化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注重人与人的理解和关心,强调感情的沟通在道德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以母爱式的关心为道德教育的途径。其基本特征是:注重调查学生的思想状况,动之以情,以情感人。

三、分析论述题

论述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道德原则的内容、要求与注意事项。

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热爱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与爱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这一原则是教育者正确对待受教育者的基本情感和态度。学校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在德育过程中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是辩证统一的,尊重信任是严格要求的前提,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我们对个人所提出的要求,就表示出对个人的力量和能力方面的尊重;而在我们的尊重里,同时也表示出我们对个人的要求。”爱是严的基础、严是爱的体现。失去严格要求的爱,只能是放任自流的溺爱;缺乏尊重信任的严格要求,也可能变成刁难、苛求,只有把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贯彻该原理的基本要求是:(1)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德育工作;(2)教师要尊重、信任和热爱学生,但不能溺爱;(3)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要合理、明确、具体、力所能及,不能苛求;(4)一贯到底,前后一致。

第十章 教师与学生

一、单项选择题

1.赫尔巴特所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中,认为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是(C.教师中心)。2.在杜维看来,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一般被概括为(B.学生中心)。3.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条件性知识、通识性知识和(A.本体性知识)。4.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专业情意、专业知识和(B.专业能力)。

二、辨析题

1.学生是被动的学习对象。

错误。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儿童。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将学生看做被动接受的一方,那么就曲解了教育的真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想象、认知、情感等均要参与进来,发挥自身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像个容器一样将教师传授的东西盛装起来。

2.教师的劳动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

正确。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培养学生是一种潜在的形态存在,要在学生步入社会后才能逐渐显现出来。教师劳动的长期性还体现在长期有效上,即一旦学生养成了某种习惯,形成了某种稳定的人格品质,就会在一生中持续不断地起作用。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体现在劳动目的、劳动对象、劳动方式三个方面。第一,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所需要的劳动付出比其他的职业而言实在是复杂太多了。第二,学生本身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因时而异。第三,教师不仅要做好教学工作,还要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调一致形成教育合力。

三、简答题

1.坚持教师主导地位的原因是什么?

(1)现代教师均是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他们能胜任教育教学的工作。

(2)相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占有更丰沛的学科知识,教师经验更能对学生起引导作用。

(3)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他们自学能力较弱,教师在学习方向和方法上的帮助和引导是必要的。2.教师的社会作用是什么?

(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推动社会文明的延续和发展。(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良多。(3)教师开发人的智力,并对人的各项潜能开发起奠基作用。3.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有哪些?(1)职前培养。(2)入职指导。(3)在职培训。

4.全面的教师专业能力包含哪些方面?(1)教学设计能力。(2)教学实施能力。

(3)教学组织监控能力。(4)教育评价能力。(5)科研能力。

(6)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

四、分析论述题 1.如何科学地认识学生?

(一)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

1.学生是未完成的人。学生不仅在其生理学意义上是未成长成熟的人,在社会学意义上更是一个需要不断接受教育、不断经历、不断成长的人。

2.学生是迅速发展的人。无论是幼儿期还是青少年时期,都是一个人迅速生长的高峰期。学生的身体和心里都在急速发展中,他们的身心没有成熟和定型,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发展空间。

3.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学生的发展性与学生的不成熟性给教育留下了大有可为的空间。从本质上讲,他是能够接受教育的。学生是学习者,是受教育者。

(二)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儿童。

1.学生是儿童。学生是人,未来会成长为成年的具备社会性的人,但现在却不是缩小版的成人,而是具有其自身独特年龄特点、独特身心发展水平的人。

2.学生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个体。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将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的一方,那么就曲解了教育的真义。

2.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了解和研究学生。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不了解学生,教师就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无法和他们有共同的语言,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的前提。(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和态度,直接决定师生关系的性质和内涵。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科学的认识,尊重其独立性和主动性。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成才。

(3)主动与学生沟通,经常与学生交往,善于理解学生。教师要掌握与学生沟通与交往的主动性,与学生经常进行心理换位思考,满足学生的正当要求。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真诚,从而与教师拉近距离,建立亲近的关系。

(4)正确表达教育爱。爱是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与学生建立密切关系的基础。教师不仅要求爱,还要学会表达自己的爱。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成功、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5)善于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教师在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时,要小心谨慎,按照以下原则行事:注重调查,实事求是;秉持公正、公平的态度;对事不对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可武断,要客观处理。3.如何理解学生群体的作用?

(1)学生群体有利于实现个体社会性的培养。群体对人的最大价值就是给人以归属感和使人形成社会性。学生之间是真正平等的。个体相互学习和模仿,又彼此竞争和对抗,这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社会的培养和锻炼。

(2)学生群体有利于学生摆脱“自我中心”倾向,发展良好行为。学生在班集群体中没有他人理所应当容忍、呵护自己的情况,他们需要独立面对各种情景、争取自己的利益,也要学会与他们合作。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逐步学会换位思考,逐步克服自我中心,因而有利于他们良好行为的形成。

(3)学生群体可以使学生获得心理支持。学生属于某一个群体,会让他们在心理上获得极大地温暖和安全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会感到自己不是孤立一人的。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更容易体验合作、共享、谦让、同情、主任、宽容等正面的积极的情感。

第三篇: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范文]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第一章 概论

一、简答题

1、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的三类变量是什么?

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的三类变量。第一,自变量。即实验者控制的条件或实验条件。第二,因变量,即反应变量。它是实验者所要测定和研究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是实验者要研究的真正对象。第三,控制变量。即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为了避免这些变量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需要设法予以控制。总之,采用实验法研究个体行为时,主要目的是在控制的情境下考察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

2、简述心理学的基本性质。

自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开始,心理学在研究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过程中,心理学家主要依赖科学方法,并且严格地遵循科学的标准,所以说,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然而,从科学分类上讲,心理学有它的独特性。因为心理活动在头脑中产生,必然受生物学规律的支配;同时人是物种发展中最高等的社会生物,一切活动又都不能摆脱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具有社会科学性质。这就使得心理学的研究工作更为困难和复杂,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了。

3、简述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心理学的理论领域,包括实验与认知心理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生理心理学等。另一类是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包括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教育与学校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广告与消费心理学,法律与犯罪心理学等。

4、简述测验法在心理学中主要用于哪些方面的研究,有何注意事项?

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使用测验法,通过被试在测试工具上的行为表现,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第一,了解个体或团体的心理特征,如用智力量表测量儿童的智力水平,用人格量表了解人各不同的心理特征。第二,用来探讨心理特征与外界因素的关系,如考察智力与学习成绩是否相关,性格内向是否影响社会交往。第三,通过对不同的人进行相同的测验,可以比较不同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心理差异。

需要注意的是,测验法中所用的心理量表,或称心理测验,其测验的内容必须具备适用性和科学性,编制程序有严格的科学规定和参数指标。除编制过程外,在测验的实施、计分和解释过程中,也都有统一的标准必须遵循。

5、简述观察法的特点。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多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所谓自然情境指的是被观察者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正在受到观察。观察法一般适用下面的条件:对所研究的对象出于多种原因无法进行控制的情况,以及研究对象在控制条件下会发生质的改变,或者由于道德伦理等因素不应该对之进行控制的那些行为。

二、论述题

1、实验室实验与自然实验各有什么特点?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实验法有两种,自然实验与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即现场实验,指在实际生活情境中,有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实验室实验法是指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

两种实验方法各有其优点和缺点。自然实验条件下,由于被试始终处于自然状态中,不会产生很强的紧张心理,因此,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但是,自然实验中由于实验情境不易控制,在许多情况下还需要由实验室实验来加以验证和补充,实验室实验由于对实验条件进行严格的控制并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可以获得较精准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关系,并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但是,由于实验者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使实验情境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处于这种情境中,意识到自己在接受试验,就有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并影响到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二章 意识与注意

一、名词解释

1、意识:心理学上的意识有两层含义。一种是把它当作心理的同义词使用。第二中含义指的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awareness)。

2、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即指向性和集中性。

3、生物节律:生物节律(biological rhythm)指动物和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它们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4、催眠:催眠(hypnosis)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县,有催眠师诱导形成的。一个人能否进入催眠状态,取决于其受暗示性(suggestibility)的高低。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2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5、催眠诱导:催眠师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称为催眠诱导(hypnotic induction)。

二、简答题

1、注意的功能有哪些?

(1)选择功能:注意的第一个功能就是从大量的信息中选择重要的信息给与反应,同时排除掉无意义信息的干扰。

(2)维持功能:注意维持功能使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比较紧张的状态。(3)调节功能:当人们需要从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的时候,注意体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人只有在注意转变的状态下,才能实现活动的转变,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

2、梦的内容有哪些特征?

研究表明,人们的梦就其内容讲,具有以下特征:(1)梦境主要与自己有关,人们很少梦到公共事务。

(2)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与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是梦的第二个特征。(3)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

总的说,梦总是由某种刺激引起一些神经细胞活动的结果,只不过它不被清醒地觉察,也不能控制而已。

3、简述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

催眠状态是一种特殊的状态,与睡眠状态不同。在进入催眠状态后,人的意识活动并未停止,只是变得恍惚不能自主,其心理活动一般有以下一个主要特征:

(1)感觉麻痹:在催眠状态下,人的感觉麻痹,有的可以接受手术治疗而不感到疼痛。(2)感觉扭曲和幻觉:在催眠状态下的人可能出现幻听和幻视现象。

(3)解除抑制:一般情况下,那些依据社会准则不能做的事情是受到抑制的,人们不可能让被试去作。但是在催眠状态下,抑制被解除,他就可能根据催眠者的指示去做,如当众脱衣等。

(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催眠者的暗示不仅指导着被试当时的心理活动,还可以影响到事后的行为。最常见的是告诉被试他将不记得当时发生的一切,从而造成清醒后对催眠状态的记忆缺失。

4、简述注意的特点。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注意有两个明显的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1)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指向性不同,人们从外界接受的信息业不同。(2)注意的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精神贯注,兴奋性提高。指向的范围广泛而不集中时,则整个强度就降低。人在注意高度集中时,除了对目标物之外,对自己周围的其他事物就会变得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就是注意的集中性。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朝向哪个对象,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程度。人在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时,注意指向的范围就缩小。

5、结合实际谈一谈引起失眠的原因。

应该包括以下几个要点:(1)情境性失眠。(2)假性失眠。(3)失律性失眠。(4)药物性失眠。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一、名词解释

1、感觉: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务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务的整体属性的反映,使对感觉信息的整合与解释。

3、超感知觉:通过不同于正常人类感觉器官而获得有关外部世界、其他人或未来的信息的可能性。

4、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5、感觉阈限: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6、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绝对阈限的值需要靠多次重复测定去取平均值,或者更确切地说,绝对阈限是有50%机会被觉察的最小刺激量。

7、差别感觉阈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

8、最小可觉差: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

9、感觉适应:同一刺激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会使感觉器官感受性发生变化,这一现象叫感觉适应。

10、社会知觉: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情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人活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得知觉)。(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4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11、社会刻板效应:指人对社会上某一类事务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地看法。社会刻板效应是对社会群体最简单、最经济的认识,它有利于对某一群人做概括的了解,但也容易使人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造成社会认知偏差。

12、首因效应: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13、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14、晕轮效应:指人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然后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也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二、简答题

1、简述感觉产生的过程。

任何感觉的作用都在于收集信息并提供给大脑去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其活动过程基本包括以下三个环节:(1)收集信息。有些感觉系统中包括辅助组织,用以改变刺激使之更有利于获取。(2)转换。即把进入的能量转化为神经冲动,这是产生感觉的关键环节,其结构是感受器。不同感受器上地神经细胞是专门化的,只对一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发生反应。(3)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导大脑皮层,并在复杂的神经网络的传递过程中,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最后,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区域,被加工为人们所体验到的具有各种不同性质和强度的感觉。

2、简述知觉产生的过程。

知觉是人们通过感官得到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整合合解释)所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知觉以感觉为基础,要产生知觉,首先要在事务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情况下获取事务各种属性的信息,进而借助于过去经验或知识对这些感觉信息进行整合与解释,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使其获得意义。知觉过程是在大脑高级中枢实现的信息加工,是一种融合和解释的过程,具有能动性。

3、简述深度知觉是如何产生的。

深度知觉也称距离知觉,它使人们能够把二维德视网像解释为三维的世界,以认识事物的真面貌。深度知觉是由一定线索引起的。深度知觉线索来自两个方面:(1)来在刺激方面的深度线索。视觉刺激中最常使用的深度线索有:大小、视野中的高度、线性透视、遮挡、纹理变化、光照与阴影等。(2)来自视觉线索器官本身的深度线索。这方面的线索主要包括水晶体的曲度调节、视轴幅合、双眼视差等。

4、运动知觉有哪些线索?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5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1)来自网膜的信息。首先,相邻网膜点受到连续的刺激是过去知觉的信息来源。当一个运动着的物体移过网膜时,它将一次刺激网膜上的一系列感受器,并使相邻感受器受到连续的刺激,从而提供过去的信息。其次,运动物体的其他一些特性对视网膜的作用,也是产生运动知觉的线索,如当物体的运动由近及远时,物体在网膜上的视像的大小会发生变化,这对运动知觉的产生也有重要的意义。(2)来自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信息。当人眼追随运动着的物体时,物体投射在网膜上映像是相对静止的,这时中枢发出的眼睛、头部和身体的动作指令以及大脑对这些运动的反映就成为运动知觉的线索。

5、时间知觉有哪些线索?

(1)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2)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3)借助计时工具。

6、与对物的知觉相比,社会知觉有哪些独特性?

(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社会知觉的主体可能同时还是社会知觉的对象。在社会知觉中,无论是知觉的主体还是知觉得对象,都是有意识的人,都会掩饰自己内在的动机,所以,人们的社会知觉判断常常可能是不准确的。(2)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个人的经验会严重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3)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社会知觉的主客体能够理解彼此间的行为对对方的利害关系,于是知觉者与被知觉者都可以有意识地彼此操纵和利用对方。当个体能够预测他人可能做出的行动时,他自己便可以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因此相互间的期望会影响彼此的知觉。

7、结合实际谈谈社会知觉是怎样形成的?

社会知觉实质上就是研究人们如何根据周围环境中的回信息进行推理。这一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子过程:搜集、选择信息过程和整合信息过程。

(1)信息的搜集和选择过程:在社会情境中,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很多的,比如,他人的言行举止、表情、声调,扮演的社会角色,所处群体中成员相互之间的关系,群体气氛等。社会信息的搜集与选择受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刺激的物理强度,刺激的差异,刺激重复出现和运动特征,认知者的需要、兴趣、动机、认知风格,以及刺激的情境等。认知者搜集到许多信息后,还有对其加以选择。这一过程往往也受到先前经验的影响,个体根据先前经验决定哪些信息是有关的。

(2)信息的整合过程:完成信息的搜集、选择之后,人们就将信息放在一起,对被知觉者进行判断和推测,以便形成关于人和事的完整印象。

社会知觉过程中的信息整合方式因其独特性,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包括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社会刻板效应等。

8、结合实际谈谈知觉有哪些特性?(应包括以下要点)

(1)知觉的整体性。(2)知觉的选择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 第四章 记忆与学习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记忆: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持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说,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2、语义网络:语义网络是在长时记忆中存储信息的一种组织形式,是根据信息间的语义联系构成的一种层次不太清晰的框架。它由结点和连线组成。结点代表概念,连线代表概念渐联系的密切程度。

3、图示:过去知识经验的有组织的较大单元的“整体团块”,是表征过去知识经验的心理结构。

4、遗忘曲线: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并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5、学习:学习是指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6、接受学习:指将别人的经验变为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着传授的,无须学习者自己去独立发现。学习者将传授着呈现的材料加以内化的组织,以便在必要的时候再现或加以利用。

7、发现学习:在缺乏经验传授的条件下,个体自己去独立发现、创造经验的过程。

8、意义学习: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进行新的学习,理解新的信息的过程。

9、机械学习:在缺乏某种先前经验的情况,靠死记硬背进行的学习。

二、简答题

1、简述如何对记忆进行分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可以将记忆进行如下分类: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情景性记忆和语义记忆。陈述性记忆是指对事实性信息的记忆,包括人名、地名、时间、事件、概念、定理和定律等;程序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是指个体对具有先后吮吸的活动的一种记忆。

情景性记忆是指个体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语义性记忆是指随字词、概念、定理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与一般的特定事件没有什么关系。(2)根据记忆过程中意识参与的程度,可以将记忆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有意记忆是指有明确的记忆目的,采取了相应的记忆方法,在抑制努力的积极参与下进行的记忆。无意记忆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用专门方法,自然而然发生的记忆。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3)根据信息在记忆中保持时间的长短可以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是使感觉信息得到短暂停留的第一个记忆系统,其特点是:信息完全依据它所具有的物理特性编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信息保持时间非常短暂,大约为0.25~2秒。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2分钟。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加工。另一个是工作记忆,即输入信息经过再编码,与长时记忆中信息已经存储的信息发生了意义上的联系。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的信息,是一种永久性的存储。

2、简述遗忘的原因

对遗忘产生的原因心理学有两种解释:消退和干扰。消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烦扰理论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一旦干扰被解除,记忆就可以恢复。干扰有两种,分别为前摄干扰(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和倒摄干扰(学习新信息对已有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

2、根据遗忘规律如何进行有效复习?

首先,要安排好复习时间。心理学研究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根据这一规律,应该及时复习,即在遗忘尚未产生之间,通过复习来避免遗忘。同时,要想长期保持所学到内容,还必须进行不断的系统付息,合理安排付息时间。第一次复习再学习结束后的5~10分钟较好,第二次复习再学习当天的晚些时候或学习结束后的第二天,第三次复习在一星期后,第四次复习在一个月后,第五次复习在半年后。除此外,还应将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结合起来。

其次,应注意合理复习次数。遗忘除了与时间有关之外,还与学习的程度有关。低度学习的材料(对资料的识记没有一次能达到无误背诵的标准)比过度学习的材料(如果达到恰能成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这种学习材料称为过度学习得材料)容易遗忘。根据过度学习问题的研究结果,超过50%的过度学习反而会引起疲劳、注意力分散甚至厌烦情绪等不良效果。

最后,应选择有效的复习方法。研究表明,较好的复习方法是尝试背诵法。即阅读与背诵相结合。一面读,一面试着背诵,这样可以使注意力集中于学习中的薄弱环节,避免平均分配学习时间和精力,进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应尽量调动多种感官共同进行记忆,多种形式的编码和多通道的联系能够提高记忆的效果。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主要是以语义编码的,所以只有理解了的信息才比较容易记并长期保存。因此,在复习是要做到力求理解,而不是呆读死背。

三、论述题

1、试述记忆系统中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特点,记忆系统各成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根据记忆过程中信息在记忆中存储时间的长短和编码方式的不同,一般可把记忆分为三个系统,即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1)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又称感觉寄存或瞬时记忆,是使感觉信息得到短暂停留的第一个记忆系统。其特点是:信息完全依据它所具有的物理特性编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信息保持时间非常短暂,大约为0.25~2秒;容量由感觉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决定,一般认为感受记忆的容量为9~20个字母或物体,甚至更多;感觉记忆的信息受到注意时,经过编码获得意义,并进入下一阶段。如果不被注意或编码,它们很快就会自动消退。(2)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其特点是:信息主要以声音代码的形储存,只有少量的信息以视觉或语义编码形势储存;信息的保持时间有限,在无复述的情况下保持时间只有20~30秒;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复述转入长时记忆(复述分为保持性复述与精细复述);容量有限,大约为7+-2个组块。

短时记忆中信息是正在使用的信息,在心理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短时记忆扮演着意识的角色。它使我们知道自己正在接收着什么以及正在做什么。其次,短时记忆使我们能够将许多来自感觉的信息加以整合构成完整的图像。再次,短时记忆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起着暂存器的作用。最后,短时记忆保存着当前的策略和医院。这一切使得我们能够采取各种复杂的行为直至达到最终目标。正是因为短时记忆的这些重要作用,在当前大多数研究中被称为工作记忆。(3)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其特点是:信息的编码形势以语义编码形势占主导地位,也有视觉编码。也就是说在长时记忆中,人们更多地是对信息的意义进行编码,而不是去记事物的物理特征或其他细节;容量大,一般认为长时记忆的容量为5~10万各组块,甚至无限;保存时间长,长时记忆是一种永久性的储存,它的保持时间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大部分来源于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也有由于印象深刻一次获得的。也就是说,大部分信息是通过短时记忆才进入长时记忆的,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进行精细的复述,与旧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赋予它一定的意义,并对信息进行组织。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以概念体系、语义网络、图示等组织形式存储在大脑中。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提高记忆的能力。

记忆能力的高低主要反映在记忆的品质上。一般来讲,记忆的品质表现在四个方面:记忆的敏捷性(即记忆的快慢)、记忆的持久性(即识记过得材料保持时间的长短)、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准备性(又称可利用性,即在必要时能否有效地提取记忆材料)。提高记忆的能力,改善记忆的品质,有以下几种常用的方法。

(1)采用适当的复习策勒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9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复习即对所学过的内容进行适当的重复学习。根据遗忘发生的规律,可以采取适当的复习策略来克服对所学的内容的遗忘。要做到有效复习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安排好复习时间。及时、系统的复习有助于对所学内容的长时记忆与保持。其次,要注意复习的次数。这涉及过度学习的问题,所谓过度学习是指在恰能成诵之后还后再进行重复学习。研究表明,过度学习的程度达50%时效果较好。这说明,复习的次数并不是越多越好,超过50%的过度学习反而会引起疲劳、注意力分散甚至厌烦等不良效果。最后,要注意复习的方法。研究表明,较好的复习方法是尝试背诵法,即阅读与背诵相结合。一面读,一面试着背诵,这样可以使注意力集中于学习中的薄弱环节,避免平均分配学习时间和精力,进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应尽量调动多种感官共同进行记忆。(2)记忆术

记忆术是有效提高记忆中编码和提取能力的特殊技术。常用的记忆术有地点法(又称位置法)、字栓法、韵律法(又称口诀法)、笔记法、谐音法等。字栓法是一种与位置法具有相同原理的传统记忆术。其特点是形象的和语言的线索并用。在使用字栓法时,首先要记住一组词并以之作为“栓”,如英语中的一、二、三„„(one, two, three,„„)然后将要记得材料与字栓一个个地挂上钩。谐音法可以为记忆政治或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密码、重要逐句或电话号码等提供帮助。如记44136,可以记为事事要顺溜;2705,两栖动物;7086,七零八落;8431,拔丝山药。

3、常用的学习策略有哪些?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运用学习策略进行有效学习? 应包括以下要点,并适当结合实际:(1)学习策略是什么。(2)复习策略。

(3)MURDER学习策略系统。

(4)学习的组织策略。常用的组织策略有群策、摘录、划线、列提纲等。第五章 思维与创造性

一、名词解释

1、思维:思维是以人已有的只是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2、概念: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现。每个概念都包含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

3、人工概念:是认为地在实验程序上模拟的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赫尔首创,用以研究概念形成的过程和条件。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4、推理:指从一组具体事务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

5、功能固着:由德国心理学家邓克尔首先提出,指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具体说就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品的一种惯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

6、定势:也称心向,指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特殊的准备状态。具体说就是指人们在过去多次运用某一思维程序去解决同一类问题,逐步形成了惯常反应,以后依然用习惯了的程序去解决问题的倾向。

二、简答题

1、什么是发散思维?它有什么特点?

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西靠,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这种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求异和创新。这是一种无一定的方向和范围、不墨守成规、不拘泥成法、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活动,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2、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它有什么特点?

创造性思维指重新组织已有的只是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这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

创造性思维的突出特点是思维过程及其产品的新颖性和创造性。没有明显地改组原来的知识,也不创造人和新的思维产品和思维不属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有三个重要特性即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流畅性是指在短时间内个体表达出的观念的数量。变通性是指思维变化多端,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特点。独特性是指对问题能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以上三个特征也是紧密相关的,能流畅才能变通,只有具有流畅和变通的人才能创造出异乎寻常的独特的观念。3、什么是想象?如何对它进行分类?

想象是对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相的心理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

根据产生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可以把想象区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无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它是最简单的、初级形式的想象。有意想象是指有预定目的和自觉性,有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想象活动。在有意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创造性的不同,可以把有意想象划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在有意想象中,还有一种与人的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这种想象即幻想。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是相当复杂的,既有来自情境方面的,也有主题自身方面的,既有智力方面的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具体说来,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1)问题表征的方式。解决问题首先要对问题加以理解。而对问题的表征方式影响问题的理解。表征是指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同一事物或问题由于表征的方式不同,在理解上会出现很大差异。(2)无关信息的干扰。人们经常会错误地假定:问题中所给出的条件或数字在解决问题时都会有用。因此,总是想办法去利用这些信息,这样与解决问题无关的信息会起干扰作用。

(3)功能固着性。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的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这种倾向被称为功能固着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能够改变事物固有的功能以适应新的问题情景的需要,常常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功能固着性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到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科夫功能固着要求个体学会变通。即灵活机智地使用已有的工具或材料,不受物体传统功能的束缚,使之服务于解决问题的目的。

(4)心向。也成为定势。指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特殊的准备状态。具体说就是指人们在过去多次运用某一思维程序去解决同一类问题,逐步形成了习惯反映,以后依然用习惯了的程序去解决问题的倾向。心向对解决问题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这种心理现象对于解决同类问题或对于简单的只需靠记忆或熟练操作即可解决的问题可能会起到积极作用,而对那些复杂、创新的问题则起到干扰作用和阻碍作用。

(5)动机的强度。在比较容易的课题中,解决问题的效率会随动机强度的增加而提高。而在比较复杂的课题中,动机国强解决问题的效率反而下降。也就是说动机强度在问题解决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不同难度的问题需要的动机最佳强度不同。这一规律也被称为耶基斯-多德森定律。5、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1)智力因素。高创造力必有高智力。在一定的智商分数下,智商与创造力有显著的正相关。(2)人格因素。一些心理学家通过比较高创造性个体育低创造性个体发现:高创造性的个体经常具有美协典型的人格特征,如独立性、自信、对复杂问题感兴趣、审美和冒险精神等。(3)环境因素。研究发现环境因素对创造性的影响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它们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动机发挥作用。不适当的外在奖励、任务、代理人和监督等往往会导致内在动机下乡,只靠高水平的外在动机,反而会使创造力遭到扼杀。(4)动机因素。创造活动同样需要动机的维持和激发。如果没有激起自己相应的创造活动动机,就不会出现创造性的行为表现。6、什么是问题解决?它有什么特点?

问题解决指尚未被人们解决的某种思维任务。解决问题时,个体所知道的与所需要知道的之间往往存在着差距,这个差距就是问题空间,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消除这个空间,这需要通过发现和取得必要的信息来完成。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问题可分为三个部分。(1)初始状态:接受问题,所拥有的信息不够完善;(2)目标状态:确定所希望达到的状态;(3)认知操作: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过程中必须猜裕的步骤。这三个部分共同界定了所谓的问题空间。问题解决就是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不断缩小问题空间,以至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12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在认知心理学中,可以把问题解决定义为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它应具备以下三个特征:(1)目标指向性。即问题的解决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问题解决就是通过一些列认知活动有目的、有意识地把初始状态变为目标状态。(2)操作系列性。问题解决必须包含有一系列的心理操作才能成为问题解决活动,不需要一系列复杂的心智操作,只凭记忆即可完成的任务不能算作问题解决。(3)认知操作性。问题解决这种目标指向性活动是依存于认识性操作的。不具备认知性操作的活动,不被看作问题解决。

7、简述思维的过程。

思维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操作实现的,这些思维操作主要有以下几种:

分析和综合。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综合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各个特征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

比较。比较是把各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点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是重要的思维过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实践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通过比较,才能从众多选择中找出一个,做出恰当的判断。

抽象和概括。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概括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中轴向出来的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又可以分为初级概括与高级概括。前者指在感觉、知觉和表象水平上的概括,后者指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进行的概括。

《心理学》辅导与练习(第6-8章)

第六章 智力

一、词解释 1. 能力

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有两层含义:一是实际能力,指个体在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共同作用下所实现的个性心理特征;二是潜在能力,它不是指已经发展起来的实际能力,而是指个体在各种条件适宜下可能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2. 智力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13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智力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因为它主要与人的高级认知过程相联系。心理学家从不同方面对智力加以定义,至今好没达成一致的意见。但总起来说,大多数心理学家把它看作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等。这种能力,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它在吸收、存储和运用知识经验以适应外界环境中得到表现。3. 比率智商

比率智商是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值。如果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相等,则智

商为1;若心理年龄大于实足年龄,则智商的计算只使用于儿童,其不足之处在于当人发展到一定的年龄后,智力并不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老年甚至有下降的现象,使用心理年龄做计算将不符合实际情况。

4. 心理测验

离差智商是心理学家韦克斯勒依据统计学原理提出的一种智商的计算方法。它表示 的是个体在相同条件的团体(例如同年龄组)中的相对位置,其实质是将个体的成绩和同年龄组的被试的平均成绩比较而得出的相对分式。韦克斯勒假定人的智商分数呈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的正态分布形式。其计算公式如下:离差智商(IQ)=100+15Z。5. 信度

信度是指一个测验多次施测与同一被试群体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信度越高说明 这一测验所得结果越可靠。信度又可分为再测信度、评分者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等。6. 效度

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程度,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效度 又分为内容效度、构想效度、预测效度等。7. 常模

常摸是解释分数的参照标准,由总体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通过将测验施测 于一个标准团体得出。做常见的两种常模是百分位系统和标准分数系统。

二、简答题

1. 什么是智商?比率智商与离差智商有什么区别?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智商也叫智力商数,常用IQ表示。是根据一种智力测验的作业成绩所计算出的分 数。智商分为比率智商与离差智商两种。

比率智商是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值。如果心理年历哪个与实足年龄相等,则智

商为1;若心理年龄大于实足年龄,则智商大于1;若心理年龄小于实足年龄,则智商小于1。这种智商的计算只使用于儿童,其不足之处在于当人发展到一定的年龄后,智力并不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老年是甚至有下降的现象,使用心理年龄做计算将不符合实际情况。

离差智商是心理学家韦克斯勒依据统计学原理提出的一种智商的计算方法。它表示 的是个体在相同条件的团体(例如同年龄组)中的相对位置,其实质是将个体的成绩和同年龄组的被试的平均成绩比较而得出的相对分式。韦克斯勒假定人的智商分数呈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的正态分布形式。其计算公式如下:离差智商(IQ)=100+15Z。2. 简述智力发展的特征。(1)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在人的一生中智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一般来说,智力的发展可以划分成三个阶段。即增长阶段、稳定阶段和衰退阶段。从出生到15岁左右,智力的发展与年龄的增长几乎是等速增长,之后以负加速方式增长,增长逐渐减慢。一般在18岁至25岁之间,智力的发展达到高峰。在成人期,智力表现为一个较长时间的稳定保持期,可持续到60岁左右。进入老年阶段,智力的发展表现出迅速下降现象,进入衰退期。智力的各种成分的发展轨迹各不相同,达到顶峰的年龄以及增长与衰退的过程也各不相同。

(2)智力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人的智力是相对稳定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研究表明,不同年龄之间智商的相关系数随年龄间距的增加而明显减少。也就是说,再次测验时间间隔越长,智商间的预测力越低。智力测验分数只在短期内具有较高的预见性。同时,婴儿早期智力测验的预测性较低,这可能是由于婴儿期智力尚未分化所致。

3. 什么是信度?根据估计信度的方法,可以将信度分为哪几种?

信度是指一个测验多次施测与同一被试群体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信度越高说明

这一测验所得结果越可靠。信度又可分为再测信度、复本信度、评分者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等。再测信度又称稳定性系数,是指测验结果跨时间的一致性。它是用同一个测验对同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15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一组人前后进行两次测量,两次测验分数的相关系数就是再测信度。复本信度又称等值系数,是两个假定相等的复本测验之间的一致性,是两个平等测验分数的相关。评分者信度是指不同评分者之间在测验结果记分上的一致性。当测验劫夺是由评分者主观评定时,评分者信度尤为重要。内部一致性信度又称同质性信度,是指一个测验题目区分为两半,比较人们在两部分上的得分情况获得。这样求得的分数又称为半信度。

4. 简述斯坦福——比内测验

1916年,推孟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对比内智力测验进行了修订,这次修订后的版本

最负盛名,称为斯坦福一比内测验。这是一种个别施测的标准化智力测验,自1916年修订完成并广泛使用后,又经过1937年和1960年两次修订,内容上作了很多变动,1986年出版最新的第四版。适用于2~18岁的被试。测验题目经过严格的筛选,按从易到难的顺序排列在各分测验中,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测试人员对儿童进行单独测量和计分。目前的版本由15个分测验构成,代表着4个主要的认知领域:言语推理、抽象或视觉推理、数量推理和短时记忆。在测验过程中,每一步骤的实施必须遵照标准程序。测验一般从低于儿童年龄的较容易的题目开始,在儿童不能回答更难的问题时结束。

三、简述题

1. 论述智力因素论的主要观点。

智力的因素理论内部包括智力二因素说、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智力多因素论。

智力二因素说是英国心理雪茄斯皮尔曼根据人们完成智力作业时成绩的相关程度提出的。他认为能力由两种因素构成,一种因素是一般因素G因素,是决定一个人在各种测验结果上所表现出来的正相关的因素。另一个因素为特殊因素S因素,它是保证人们完成某种特定的作业或活动所必需的。斯皮尔曼认为G因素就是智力,它并不直接由任何一个单一的测验题目度量,但可以由窳惰不同测验题目的平均成绩进行近似的估计。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提出的。他根据能力

在人的一生中不同发展趋势已经能力与先天秉赋、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将智力划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是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流体智力的主要作用是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异问题,它主要受人的生物学因素影响,并且与其他生物学方面的能力一样,随胜生理成长曲线的变化而变化,在20岁左右达到高峰,成年期保持一段时间以后,开始逐渐下降。晶体智力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又词汇、社会推理已经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晶体智力的主要作应是一处理熟悉的、已加工过的问题。他一部分是由教育和经验决定的,一部分是早期流体智力发展的结果。与流体智力不同,晶体智力的发展在成年期不仅不下降,反而在以后的过程中还会有所增长。智力多因素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提出的。他根据不同能力测验结果之间的相关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16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高低将智力测验分为七个不同的测验类群:字词流畅性、语词理解、空间能力、知觉速度、记数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和记忆能力。提出智力由七种基本心理能力构成,并且各基本能力只彼此独立,因此说这是一种多因素论。根据这种思想,他编制了基本心理能力测验,结果发现,这七种基本能力之间并不是真正独立的,而是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似乎仍可以抽象出更高的心理因素。2. 论述智力结构理论的基本观点。应该包括如下要点:

智力结构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的。他认为智力活动可以区分出三个维

度,即内容、操作和产物,这三个纬度的各个成分可以组成为一个三维结构模型。智力活动的内容包括嗅觉、视觉、语义、符号和行为五种成分。他们是智力活动的对象或材料。智力操作是智力活动的过程,它是由上述对象或材料引起的,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评价五种成分。智力活动的产物是指运用上述智力超做所得到的结果。这些结果可以按单元计算,可以分类处理,也可以表现为关系、转换、系统和应用。这样人的智力可以在理论上区分为5*5*6=150种。这一模型同时考虑到智力活动的内容、过程和产品,这对推动智力测验工作起了重要的作用。吉尔福特宣布,金国测验已经证明了三维智力模型中的近百种能力。

3. 论述智力认知理论的主要观点。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出项了研究智力的信息加工途径。认知心理学家关心的不

是智力活动的结果,而是其信息加工的过程。他们所探讨的问题是:为了解答某中智力任务,必须经历哪些心理操作;测验成绩的哪些方面取决于过去的学习,哪些方面取决于注意、短时记忆或信息加工的速度等。他们试图通过考察信息加工的过程研究智力的差异。在智力认知理论中,做有影响的是智力的三元理论和PASS理论。

智力的三元理论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他认为一个完备的智

力理论必须对智力的三个方面予以说明,即智力的内部构成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

首先,智力的内部构成涉及思维的三种成分,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

元成分指控制行为表现和知识获得的过程,它负责行为的计划、策略与监控,如确定问题的性质,选择解题步骤,分配心理资源,调整解题思路等;操作成分是指接收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比较刺激,从长时记忆提取信息,以及做出判断反应的过程,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知识获得成分是指用于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新信息的编码与存贮。在认知性智力活动中,元成分起着最重要的核心作用,它决定人们解决问题时使用的策略。其次,智力的内部成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应该予以说明。智力的内部成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指根据经验调整所运用的成分从而获益的能力,或称为经验性智力。经验性智力既包括有效地应付从未见过的新异事物,也包括自动地应付熟悉的事情。在任务非常熟悉的时候,良好表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现依赖于操作成分的自动执行,如阅读、驾车、打字时的自动编码等等;而在任务不熟悉时,良好的成绩依赖于元成分对推理和问题解决的辅助方式。第三,在日常生活中,智力是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为了达到目标,凡是有一定智力的人都能运用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和元成分。但是,智力行为是因条件的改变而变化的。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情境中所用到的知识和元成分是不同的。在这种意义上,情境性智力又称作实践智力。

PASS理论是加拿大心理学家达斯结合鲁利亚的神经生理学成果提出的一个认知活

动的模型。PASS是蛰“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它包括三层认知过程。这三层认知系统分别为注意系统、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系统、计划系统。其中计划系统处于最高层次,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系统处于中间层次,注意——唤醒系统是整个系统的基础。这三个系统协调合作,保证了一切智力活动的运行。4. 论述多元智力理论的主要观点。应该包括以下要点:

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他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由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每一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弦的智力行为。这七种智力为:

(1)言语智力。渗透在所有言语能力之中,包括阅读、写文章或小说,以及日 常会话的能力。

(2)逻辑——数学智力。包括数学运算能力与轮机思维能力,比如做数学证明 题及逻辑推理。

(3)空间智力。包括导航、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比如查阅地图和绘画 等。

(4)音乐智力。包括对声音的辨别与韵律表达的能力,比如拉小提琴或写一首 曲子等。

(5)身体运动智力。包括支配肢体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比如打篮球、跳舞等。(6)人际智力。包括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比如理解别人的行为、动 机或情绪。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18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7)内省能力。对自身内部世界的状态和能力具有较高的敏感水平,包括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5. 结合实际阐述影响智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人的智力的因素很多,一般而言,一方面智力受个人先天的生物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智力也受个人的后天因素的影响。这些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智力的发展与水平差异。具体来说,影响智力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遗传因素。家庭谱系研究与双生子研究都证明遗传因素对人的智力具

有较大的影响。英国优生学家高尔顿在家庭谱系研究的基础上断定,在能力的发展中遗传的力量超过环境的力量。双生子研究表明,同卵双生子即使生长在不同的家童环境中,他们的智商间的相关也高达0.78,显著高于在同样环境中成长的异卵双生子之上的相关(0.61以下)。被收养儿童与他们的亲生父母在智商上的相关为0.2,显著地高于他们与养父母的相关0.02。这说明智力受遗传影响很大。研究还表明,遗传对智力的影响随年龄增长而越来越大。(2)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戏哪个着儿童的智力发展。丰富的环境刺激有利于能力的发展。缺乏母亲抚爱的婴儿,可能出现智力发展上的问题。早期的增长而逐步减弱。(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能促进多种知识和智力技能的发展。(4)社会实践。人和各种能力是在社会环境和教育,能力和智力也难以形成和发展起来了。当今社会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学生素质的提高不仅要通过学校里知识的接纳,更多的要在社会实践中实现。

6. 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在智力发展上有重要的影响。是否接受教育,以及接受教 育的质量都回造成儿童智力上的差异。

学校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智力的饿发展,一种最明显的方式就是知识的传

授。学生通过系统地接受教育,不仅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发展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能力不同于知识、技能,但又与知识、技能有密切关系。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发展能力是与系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技能分不开的。在学校中,课堂教学的正确组织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有些优秀教师要求学生回答必须准确、严密、迅速,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思维和语言有明显提高。锡金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小组、绘画小组、体操小组等,丰富校内外生活内容,也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学校教育能促进智力技能的发展,并且各种智力技能在不同儿童身上的发展水平是各不相同的。教育本身也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状况与规律,且不可拔苗助长。应该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第七章 动机与情绪情感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19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动机:是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 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2. 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是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

3. 外在动机:外在动机是在外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是为了获得某种奖励而产 生的动机。

4. 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 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会女里去克服困难,尽力达成目标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5. 情绪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称之为情绪情感。6. 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7. 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

8. 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的反应。

二、简答题

1. 动机具有哪些方面?

动机具有以下但种功能:(1)激活功能:它推动人们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

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2)指向功能:动机使个体进入活动状态之后,还能指个体的行为指向一定的方向。(3)调节与维持功能:动机也决定个体行为的久暂性,在没有达到目标之前,行为会一直存在。2. 动机产生依赖于哪些条件?

动机的产生受内外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个体内在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而 外在环境则作为诱因,引导个体趋向于特定饿目标。

在动机中,需要与诱因是紧密相连的。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使活动超向外界的

诱因,从而使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当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诱因的吸引力降低,动机的强度也随之减弱或消失。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20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3. 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的区别表现在哪里?

两者产生的源泉不同:外在动机是在外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是为了活动某种奖 励而产生的动机。内在动机是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4. 高成就动机者具有哪些特征?

(1)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喜欢探新求异,具有开拓精神,富于创造性。(2)句要坚定信念:目标明确,持之以恒,不怕困难。

(3)正确的归因方式:将成功归因于能力与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于缺乏啊 努力这种可变的内在因素上。

5. 简要说明马斯烙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烙将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这些需要都是天生的,它们组成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金字塔”形需要层次。在需要层次中,层次越低,力量越大。一旦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一层的需要便回占据主导地位,支配个体的行为。6. 说明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从需要的角度看差异:情绪更多地是与人的物质或生理需要相联系的 态度体验。情感更多地是与人的精神或社会需要相联系。

(2)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差异:从发生的角度来看,情绪发生早,情感发生晚。

(3)从反映特点的角度看差异: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表浅性与外显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7. 情绪表达的方式有哪些?

(1)面部表情:是又面部肌肉和腺体变化来表现情绪的,是由眉、眼、鼻、嘴的不同组合构成的,是情绪表达的基本方式。

(2)身段表情:是由人的身体姿态、动作变化来表达情绪的。

(3)语调表情:是通过声调、节奏变化来表达情绪的,也是一中副语言现象。

三、论述题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1. 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动机强度与工作或学习效率的关系。答题要点:

适宜的动机强度能提高大脑活动的效率,提高认知操作的速度与质量。耶尔克斯——道森定律详细说明了动机强度与工作或学习效率的关系。

(1)在困难复杂的工作中,动机强度越低,工作或学习效率越高。(2)在中等难度的任务中,动机强度中等,工作或学习效率越高。(3)在简单工作中,动机强度越高,工作或学习效率越高。(注:论述时必须结合个人学习与工作实际)2. 举例说明情绪情感的作用。答题要点:

(1)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

① 情绪具有激励作用:情绪能够以一种与生理性动机或社会性动机相同的方式激发和引导行为。快乐、热爱、自信等积极赠力的情绪回提高人们的活动能力,而恐惧、痛苦、自卑等消极减力的情绪则回降低人们活动的积极性。

② 情绪被视为动机的指标:情绪也可能与动机引发的行为同时出现,情绪的表达能够直接反映个体内在动机的强度与方向。所以,情绪也被视为动机潜力分析的指标,即对动机的认识可以通过对情绪的辨别与分析来实现。

(2)情绪情感的调控功能

① 促进功能:良好的情绪情感会提高大脑活动的效率,提高认知才做的速度与质量。如耶尔克斯——道森定律说明了情绪与认知操作效率的关系,不同情绪水平与不同难度的操作任务有相关关系。② 瓦解作用:情绪对认知操作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不良情绪对认知活动功能的额瓦解上。一些消极情绪,如恐惧、悲哀、愤怒等会干扰或抑制认知功能。如考试中的紧张情绪会影响学生的思维与记忆功能。

(3)情绪情感的健康功能。

人对社会的适应是通过调节情绪来进行的,情绪调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身心健康。情绪失调会使人生病,如引起溃疡、偏头痛、高血压、哮喘、月经失调等。(4)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情绪的外部表现是表情,表情具有信号传递作用,属于一种非言语性交际。人们可以凭借一定的表情来传递情感信息和思想愿望。如人们常通过表情来判断“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第八章 人格

一、名词解释

1.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上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3. 性格:表现了人们对显示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显示在他的行为举止中/ 4. 认知方式:是人们在对事物、现象和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知风格。

5. 特质: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基本特性,是跟个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人格的测量单位。

6. 投射法:测验由若干个摸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在对其解释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动机、态度、情感、感情记忆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投射出来,然后由主试将其反应加以分析,以推出若干人格特性。

二、简答题

1. 人格具有哪些本质特征?

人格具有复杂内涵的心理成分,它具有多种本质属性,包括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复杂性、功能性。其中,不同人由于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先天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形成了人们人格的独特性。稳定性是指人格特征具有跨时空的一致性,它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下来了。统合性是指人格系统在自我意识的调控下构成的统一体。复杂性说明了人格结构多元化,各种人格特征的组合使人表现出千差万别。功能性反映出人格对人生的影响作用,是人格健康的重要成分。2. 人格结构包含哪些系统?各系统又包含哪些成分?

人格结构包含五个系统:一是知——情——意系统,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所表现出的个人风格。二是心理状态系统,是某一时刻某段时间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背景,如意识状态、注意力状态、心境等。三是人格动力系统,这是决定并制约心理活动的进行、方向、强度和稳定水平的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世界观等。四是心理特征系统,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五是自我调控系统,这一系统可保证人格的协调统一,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3. 什么是认知方式?它分哪几种维度? 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于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知风格.认知加工方式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冲动型与沉思型、系列型与同时型、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4. 气质的作用是什么?

体现了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给每个人的整个心理活动蒙上了一层独特的色彩。气质具有天赋性,没有好坏之分,它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水平与社会价值,任何气质类型的人只要发挥个人优势,就能做出成就。

5. 投射测验法与自陈量表法有何区别?

两种方法分别测量了人格的不同层面。自陈量表法的理论基础认为,只有个体自己最了解自己,因此自陈量表法是让被试本人对自己的人格特质予以评价的一种方法,它测量了人格的意识层面。投射测验法的理论基础是个体无法通过问题直接了解一个人的情感和欲望,应次可以通过模糊性刺激引发隐藏或压抑在内心的动机、欲望等,它测量了人格的无意识层面。6. 人格测量的方法有哪些?

人格测评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有两种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人格测验方法。测验法是在标准化的技术条件下,对受测者的行为和内部心理变化进行探察和鉴别的方法。主要形式为自陈问卷法,这是一种纸笔测验方法。投射测验一般是由若干个摸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对其加以解释,使自己的动机、态度、情感记忆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反应出来,然后由主试将其反应加以分析,就可以推出若干人格特征。

三、论述题

1、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各起什么作用?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同一的心理品质。人们各自所特有的这些人格模式是在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下逐渐发展形成的,其影响因素分为两大类:先天生理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

(1)先天生理因素。通过双生子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人格特征省,同卵双生子间的相关比异卵双生子间的相关高很多,分开抚养的与未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具有同样高的相关。这证明遗传对人格具有一定的作用。然而遗传的作用有多大,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根据以往研究,我们认为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治理、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遗传因素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地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影响人格的发展方向及难易。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24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2)后天环境因素。后天环境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小的如家庭因素,大的如社会文化因素。①社会文化因素:每个人都处于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又具有维系一个社会稳定的功能。社会文化具有对人格的塑造功能,这反映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如西方人开放、中国人含蓄等。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因文化而异,社会对顺应的要求越严格,其影响力就越大。影响力的强弱也视其行为的社会意义的大小,对于不太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社会容许较大的变异;但对在社会功能省市恩重要的行为,就不容许太大的变异,社会文化的制约作用就越大。但是,若个人极端偏离其社会文化所要求的人格基本特征,就不能融入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可能就会被视为行为偏差或心理疾病。

②家庭:家庭确实是“人类性格的工厂”,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征。父母的教养方式的恰当性,会直接决定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如权威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不诚实等人格特征,放纵型教养方式会使孩子人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独尊、蛮横胡闹等,民主型教养方式会使孩子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容易合作、思维活跃等。

③早期经验: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向健康人格发展,不幸的童年也会引发儿童不良人格的形成。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溺爱也可使孩子形成不良人格特点,逆境也可磨练出孩子坚强的性格。早期经验往往与其他因素共同来决定人格。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因人而异。对于正常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的成熟化,童年的影响会逐渐缩小、减弱,其效果不会永久不衰。④学校: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教师、学生班集体、同学与同伴都是学校教育的元素。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特别是教师既是学校宗旨的执行者,又是学生评量言行的标准,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班集体是学校的基本团体组织结构,班集体的特点、要求、舆论和评价对于学生人格发展中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

(3)先后天的交互作用。遗传与环境因素在人格形成中,谁起主导作用?就人格状态而言,后天环境因素的作用更大;但就人格的不同成分来看,遗传、环境的作用因人格特征而异,因人而异。例如,人的气质、智力等成分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大,人的性格、价值观等主要受后天环境影响。而具有灵活特征的人其社会适应性强,后天环境对他们的人格影响更大。总之,人格是先天和后天交互作用的结果。2、结合实际工作,说明如何看待人的差异? 提示:

结合个人生活与工作实例,分析人格差异在实际工作与生活中的意义。如学生学习中作现实出的认知差异,气质差异与职业选择,性格差异与人际和谐等。

第9章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名词解释

1.沟通:广义的沟通指的是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大自然界的信息交流。狭义的沟通主要指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

2.言语沟通:是人际沟通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人们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交流,传递思想、情感、观念和态度,达到沟通目的的过程。

3.群体:指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成员之间有共同的目标,群体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各个成员有自己的角色定位,成员之间彼此在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

4.群体规范:指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每个群体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和行为的准则。5.社会助长: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6.社会惰化: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它一般发生在多个个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合作,自己的工作成绩又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

7.去个体化: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做去个性化。

8.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

9.群体思维: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致于使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这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叫做群体思维。

10.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第10章 名词解释

⒈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⒉压力:也叫应激,最早于1936年由加拿大的汉斯·薛利提出,他认为压力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刺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组成的。在当代科学文献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中,这一概念至少有三种不同含义。其一,压力是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其二,压力是指一种身心反应;其三,压力是一个过程。

⒊挫折:是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⒋焦虑障碍:指受不合乎现实或不合乎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它所表现出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极度焦虑的体验。

⒌压力源:是指具有威胁性或伤害性并因此带来压力感受的事件或环境。其主要包括躯体性压力源、心理性压力源、社会性压力源和文化性压力源。

⒍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减弱、回避或克服现实冲突带来的挫折、焦虑、紧张等而采取的一种防御手段,借此保护自己。常见的防御机制有压抑、否认、转移、退行、投射、补偿、合理化、反向、文饰等。

⒎文饰: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指采用合理的理由来解释所遭受的挫折,以减轻心理痛苦。⒏升华: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指把不易直接表现出来的行为或欲望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将低层次的需要和行为上升到高层次的需要和行为。第11章 名词解释

⒈关键期: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这个关键的“好时机”就是关键年龄或关键期。

⒉认知:指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它包括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等心理过程。认知的特征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认知方式、认知策略、认知速度和认知成绩。

⒊社会发展性: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适合于自己生活的社会情境的人格,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⒋道德认知:指人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认知。它的发展既包括道德思维能力或形式结构的发展,也包括道德观念或态度的形成与发展。

⒌横断研究:指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组的被试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

⒍纵向研究:也叫跟踪研究,主要指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所选取的被试进行最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观察、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质的变化规律。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 答案

第四篇: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

教育学资料节选自中国教考论坛

一、概念、单选、判断、多选

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代高等教育的开

端。不是整个高等教育的开端,之前有带有高等性质的大学。

3、在中世纪,大学主要是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属于专业教育机构4、1998年8月29日通过并公布的《中华人民共

18、威斯康星大学在任校长范。海斯提出的“威

斯康星思想”而著名。威斯康星思想明确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基

本途径:

1、传播知识、推广技术、提供信息;

2、专家服务。

19、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20、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培养目标;实施的途径。

21、1995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我国教育方针作了规定。

34、高等教育两种价值观的主要观点代表人物:

个人本位观可溯源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理论;近代代表人物18世纪法国启蒙学家卢梭;20世纪初永恒主义代表人物之一赫钦斯再次弘扬自由教育理念。

35、社会本位观在西方可溯源于柏拉图的哲学家

教育和军人教育。

36、在现实社会背景下寻求两种价值选择相互间的协调与整合:美国20世纪教育家杜威他主张教育应使“个人特征与社会的目的的价值协调起来”

49、我国成人高等学校从形式分

1、职工大学和

职工业余大学;

2、广播电视大学;

3、函授学院和普通高校的函授部;

4、普通高等学校的夜大学;

5、其他(包括教育学院和中小教师进修学院、管理干部学院等);

6、除了以上由具体机构承担的成人教育以外,我国还建立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又称之为“没有围墙的学校“。

50、现代学位制度主要起源于一些西欧的中世纪

大学;现代学位制度确立的标志是德国柏林大学创设的哲学博士学位。

37、在我国殷商、西周时期,教育内容以“六艺”,51、我国目前的学位制度确立的标志是1980年

即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古希腊教育内容包括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音乐,《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颁布。

52、《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

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二条对高等教育概念的表述是: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级中学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5、(多选题)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有四个方面:

一、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二、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三、政治制约着高等

教育体制

四、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6、高等教育的领导权由谁来掌握取决于政权的性质。

7、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

2、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

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8、(单选题)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对应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经济结构中的技术结构对应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经济结构中的消费和分配结构对应高等教育形式结构;经济结构中的国民经济的区域结构对应高等教育地区结构。

9、苏联学者斯特鲁米林的研究:运用受教育年限的长短来确定劳动简化率的方法计算出因教育程度的提高所产生的价值占国民收入的比率为30%。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研究: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通过教育资本储量分析的方法来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为33%

10、美国丹尼森的研究:应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5%。

11、科学技术发展对高等教育有着广泛的影响,其中最为直接的和最明显的是对高等教育内容和手段的影响。

12、文化对高着等教育的影响四个方面: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高等教育的实施;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式;高等教育的校园文化作为社会的亚文化更受到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

13、人才培养职能肇始于古代,发展和完善于欧洲中世纪大学,也是现代高等学校最基本的职能。

14、最早产生的中世纪大学有五所: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意大利的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

15、近代中国最早建立的新式大学有四所:天津中西学堂;南洋公学;京师大学堂;山西大学堂16、19世纪初德国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的职能,发展科学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10年洪堡柏林大学的创办,这是大学现代化的开端。柏林大学创办的基本原则:“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17、19世纪末美国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的职能,社会服务的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62年美国 《莫里尔法案》的颁布,引发了美国赠地学院运动,以康乃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为代表的部分赠地学院开创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办学思想。

22、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四条又重申高等教育必

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23、1999年6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素质

教育的实施,对教育方针的内涵作了具体的阐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24、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

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25、无论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还是教育内容的确定,教学效果的评价等,都必须受教育目的的制约。

26、教育目的的性质体现为两个方面,1、教育

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

2、教育目的又具有客观性。

27、高等教育的目的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

28、(多选题)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1、高等教

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2、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调控作用,3、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4、高等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

29、制定培养目标应确定的几个关系,1、德与

才的关系、2、身与心的关系、3、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30、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三个方面,首先,从人作为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劳动力来考察认人的发展,人的体力和智利是构成劳动能力的两个对立统一的要素,它们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其次,人的发展还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第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

31、高等学校德育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

性质的体现。2高校智育是以系统的科学理论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教育。

32、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经主要有三个方面:

1、教学工作,2、科学研究,3、社会实践。

33、高等教育价值的两种选择: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个性和理性发展,即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以社会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

算术,几何学,天文学,这些内容被称为“七艺”。

38、通才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他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

39、专才教育是指培养比较狭窄专业人才的教

育,教育内容主要涉及某一学科、专业的系统化知识,注重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门技能的训练。

40、课程体系应该“一维”、“深井型”向“二维”、“T型”转变。

41、英才高等教育和大众高等教育是指教育发展的两个阶段,最初由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他认为,当一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入学人口的15%时,其高等教育发展属于英才教育阶段;当该比例达到15%——50%时,属于大众高等教育发展阶段;50%以上属于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42、英才高等教育阶段体现了传统高等教育特

征,注重少数治国人才和专家的培养;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反映了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高级人才数量需求的扩大,也是高等教育民主化的结果。

43、英才阶段向大众化转变的两种模式:以公立

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张为主的美国模式和以私立大学规模扩张为主的日本模式。中国走日本模式。

44、瑞典著名教育家胡森认为,教育平等包括起

点、连续的过程和最后目标(结果)三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平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45、高等教育的效率反映了教育内部的投入与产

出的关系

46、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学制的建立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学制的建立要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

47、举办者角度将高等教育概括为四种基本类

型:

1、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代表国家意大利);

2、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代表国家法国);

3、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代表国家澳大利亚);

4、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代表国家日本和美国)

48、国外大多数国家的高等学校分为三个层次:

1、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

2、大学和专门学院;

3、研究生院。中国分高等专科学校(含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规定: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授予学位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及其可以授予学位的学科名单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经国务院批准公布。

53、各国招生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统一的入学考试形式(统一考试的组织者既可以是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也可以是社会中的民间组织。在亚洲,统一考试普遍被采用)2.有高校单独组织入学考试的形式(美国)3.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的形式(日本)

54、1998年我国决定将实行‘3+X’方案,‘3’

为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科目,‘X’为综合科目考试,有文理大综合和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小综合两类。

55、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多渠道的招生制度,逐步推行了定向生制度、保送生制度、委培生和自费生制度。

56、在我国,高校教师的职务资格认定和职务设

置包括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级。

57、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应遵循以下4个原则:第一,系统原则,第二,整体效应原则,第三,最低岗位数量原则,第四,动态性原则。

58、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

有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的职责、权限的划分等。

59、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及代表国家:

1.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如法国、意大利和瑞典。其中以法国尤为典型)2.权利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美国)3.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德国、日本、英国)

60、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即‘两极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的体制。

61、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1.欧洲大陆模式(以

学术权力为主,高校内部权力重心明显倾向于基层教学和研究单位,并深刻体现了学术权威影响的高等管理模式)2.美国模式(行政权力相对强大,强调规范,实行相对严格的等级制度,下级对上级负责的高校管理模式)3.英国模式(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对平衡,两者相互制约的高校管理模式)。62、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是1989年后实行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63、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见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1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

致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宏观结构

主要包括: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微观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等。

64、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有四个:1.经济因

素(经济因素往往是高等教育结构形成、发展以及调整过程中的决定性要素)2.文化、传统因素 3.科学、技术因素(科学技术因素对高等教育影响主要体现在层次结构和科类结构上)4.教育因素

65、层次结构(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又称水

85、教学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学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86、大学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4、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87、课程的定义: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

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合。广义的课程则是指学校教育中对实现教育目的的发生作用的一切文上的短学程化;

3、教学活动的场所呈非课堂化

和多样化。

99、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后总

结和学业成绩评价等

100、多选题教师指导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因材施教原则。

101、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中为实现一定的教学

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

六、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原则。114、科研程序:科研准备阶段(一、选题

二、申请课题); 科学实验阶段; 研究成果评审、报奖和推广应用

115、大学的科研成果分六类:

一、理论性成果

二、应用性成果

三、发展性成果

四、阶段性成果

五、教学研究成果

六、科学专著和较高水平的教科书。

116、凡属于发明的科技成果及重大理论性的研

究成果,在上报成果的同时,可以向国家科委申请发明奖与自然科学奖。

102、(多选题)高校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1、117、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实现

平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66、科类、专业结构(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一般以高等教育机构所授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科类划分为准)67、形式结构(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

68、能级结构(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

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列关系。我国目前分三个能级:1.设研究生院,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教学和科研兼顾的重点院校。2.以本科教育为主的一般院校。3.以培养应用性、技艺性为主的专科学校)。

69、地区结构(高等教育结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

成状态。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布局形成的较为突出的模式有两种。1.梯度结构模式2.中心城市模式)

70、高校教师的任务有三点:1.培养高级专门人

才,即教书育人2开展科学研究3为社会服务。

71、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1高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2高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3高校老师劳动的个体性与群体性。

72、高等学校教师的结构:1职务结构2学历结

构3年龄结构4专业结构。

73、高校学生生理发展特征:处于人体生长发育的‘第2个生长高峰期’的后期。74、高校学生的记忆以逻辑记忆为主,思维能力

尤其是辨证思维能力得到高度发展。75、按专业组织教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现代

高等学校的主要特点之一。

76、专业的概念(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的专业,即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 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77、专业的出现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又与

一定的学科基础相对应,专业设置与调整既要遵循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又要依据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78、高等学校对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最基本的途径

是教学

79、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80、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是学生能力发展的 2

个重要方面

81、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82、大学生学习的特点:1独立性的增强2学习的自主性增强3学习的探索性增强 84、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中间过渡性特征:高校

教学是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的认识过程转入社会实践认识过程的中间过渡阶段。

化与经验、活动。

88、(单选多选判断)按课程的侧重点放在认识的主体上还是客体上来构建课程,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从分科型或综合型的观点来看,可分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课程;从层次构成上看,可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从选课形式(课程要求)上看,可分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选修课程;根据课程课时数的多少将课程划分为大、中、小、微型课程;根据课程内容主要是传授科学知识还是操作技能,划分为理论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根据课程有否明确的计划和目的,将课程划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89、隐性课程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学生

从学校的组织和制度的特征中习得规范和生活态度,学校在无形中亦完成了社会化训练、阶级结构的维持等功能。

90、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91、多选题教学计划的组成:

1、专业培养目

标和基本规格

2、课程设置

3、主要教学活动

4、时间分配

5、学年编制(简称校历)。92、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93、多选题编制教学大纲的原则(具体要

求):

1、明确的目的性2前沿性3思想性4启迪性5教学适用性。

94、教材,也称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教

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95、班级授课制(班级教学制)是将学生按照大

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面对由一定数量学生组成的班级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96班级授课制最先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

〈大教学论〉中作了理论上的系统阐述。在我国,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1901年清政府宣布废科举、兴学堂,班级授课制逐渐在我国各级学校中普遍推行。

97、散班级授课教学组织形式:

1、19世纪末美

国出现的巴达维教学法;

2、欧洲出现的曼格依木教学法;

3、20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的“开放教学“;

4、50年代初英、美等国的”协作教学“。

98、多选题(单一条易出单选题)班级授课制发展变化趋势主要有:

1、教学活动展开的小规模化;

2、教学活动展开的时间间隔

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

2、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

3、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结合。103、(单、多选题)大学教学方法分类:

1、教

师和学生主要运用语言来传授、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讲授法、问讨论法等;

2、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实验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等;3是指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自学指导法、练习法等。104、选择题(二者概念和区别)讲授法是通过

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述、讲解、讲演等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也称课堂讲授法;讨论法是指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辩明是非或获得新的结论为目的,把学生组织起来,激发思维,各抒己见以取得共识和交流,分享不同见解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是单向的,讨论法是双向的。

105、(多选题)近代直观性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包括看图、演示模型、标本、参观等各种教学手段

106、(多选题)教育技术的领域包括四个方面:

1、学习者

2、学习资源

3、教育开发职能4教育管理职能。

107、多选题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

1、对教育决策的影响

2、对教学模式的影响

3、对高等教育、高校教学发展的影响。108、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将计算机用做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并逐渐与通讯技术、大众传播技术等融为一体,具有交互处理、传输和管理文本、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的功能这样一种技术组合。

109、1999年6月,教育部制定〈关于发展我国

现代远程教育的意见〉,提出“统筹规划、需求推动、扩大开放、提高质量”的十六字方针。

110、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准则包括:教学素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的安排,以及教学的实际效果。

111、自1982年中国科学院面向全国设立国家级

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112、科学的学业评价有六个步骤:

一、确定和

表述待考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编审试题;

三、建立试题题库;

四、实施考试,取得信息;

五、阅卷评分;

六、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对策;

113、高等学校科研应遵循的原则:

一、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

二、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关系的原则;

三、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

四、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

五、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原则;

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是高等学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活动过程。

118、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 119、几种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军事训练

二、专业实习

三、生产劳动

四、社会调查

五、智力扶贫

六、参观考察。

120、思想政治教育三个特点:

一、鲜明的阶级

二、广泛的群众性

三、很强的实践性 121、(多选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五个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二、疏导性原则;

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四、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五、统一要求与个性化结合原则 122、思想政治教育的六种方法:

一、调查研究

法;

二、说理启迪法;

三、情感交流法;

四、榜样教育法;

五、参观访问法;

六、品德评价法

123、(概念掌握)说理启迪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引导教育对象,以理服人的教育方法;榜样教育法是用他人的良好行为作为榜样来启发、激励青年学生的方法。124、(多选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课活动;

二、教职员工的“三育人”;

三、党、团、学生会组织活动;

四、校园文化;

五、社会实践;

六、各课教学

125、(多选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分三类:

一、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1、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

2、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世界观教育

3、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教育

4、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

5、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教育);

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1、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形势任务教育

2、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教育

3、劳动态度和纪律教育

4、革命传统教育);

三、按阶段安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1、新生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2、二、三年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3、高年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26、(多选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1、教育者对大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

2、促进学生思想矛盾运动和转化的过程

3、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断运动、发展、深化的过程。127、(简答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1、用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学生,确保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2、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启发和教育学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调动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五篇:2010年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学习题及答案:填空题

2010年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学习题及答案:填空题来源:考试大

【考试大:中国最优秀的考试信息平台】

2010年9月11日1.教育学是研究()的一门科学(教育现象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及其规律)

2.教育现象包括()和()(教育社会现象认识现象)

3.教育的方针政策是()的体现(人们主观意志)

4.教育规律是()的高度概括,但它不等于教育规律,甚至有些教育经验不一定符合规律(教育经验)

5.我国的()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传说是战国末年的()所作,比西方古罗马昆体良()还早300年(学记乐正克论演说家的教育)

6.1632年,著名的()国教育家()出版了(),它是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7.广义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8.狭义教育既是()有时可以作为()的同义语使用(学校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即是()()()(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

10.古代社会教育包括()和()学校始建于()社会,古代教育的内容是()()()()()()欧洲奴隶社会出现过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和()欧洲封建社会的两种教育体系是()和();教会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四学()()()()骑士教育培养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奴隶社会礼乐射御书数;斯巴达雅典;骑士教会;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11.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遗传环境教育)

12.教育目的规定了把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__,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__(质量规格标准总的要求)

13.教育目的既是教育目的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工作的__(归宿)

14.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__和___;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___,__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基础可能;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5.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是由人的本性本能需要中国教育学刊决定的,教育目的就是要促使人的本性本能的高度发展,成为健全发展的人,其代表人物是___等人(卢梭洛克)

16.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要求来确定,教育目的除社会需要以外无其它目的,其代表人物有___和__(赫尔巴特涂尔干)

17.马克思主义认为确立教育目的应根据___和__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社会需要人的自身发展)

18.体育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人本主组织形式是_______________(田径体操球类游泳军事体育;体育课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锻炼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

19.美育的任务是________(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20.美育的途径是_________(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通过曰常生活实施美育

21.智育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__,培养__,发展学生的___(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技巧智力)

22.普通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它承担着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和__的双重任务(为社会输送劳动后备军)

23.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什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4.广义的教育制度即__,是指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__和___(国民教育制度教育设施有关规章制度)

25.狭义的教育制度即__,简称学制__是整个教育制度的核心(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

26.建立学制的依据是___________(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状况;政治经济制度;的身心发展规律;民族传统和文化传统)

27.中国第一个现代学制颁布于___年,称为__(1902年,壬寅学制)

28.中国实行的第一现代学制是__年,张之洞荣庆张伯熙三人重新修订的__体现了中学为体,__的精神是(1903年癸卯学制西学为用)

29.1912年,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政府颁布了__学制,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止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壬子癸丑学制)

30.1922年,以美国的学制为蓝本,颁布了___学制,又称__或新学制这个学制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壬戌学制六三三制)

31.新中国的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___年(1951年)

32.1958年9月19日颁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确定了___的方针和_______的 具体原则(两条腿走路三个结合六个并举)

33.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__(主体)

34.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在________三个方面(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

35.学生年龄特征是指青少年学生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不同年龄阶段所形式的一般的____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典型的本质的)

36.教师的根本任务是__具体任务包括_________(教书育人搞好教学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关心学生的身体和生活)

37.教师的劳动特点是__________(复杂性创造性;连续性广延性;长期性间接性;主体性示范性;)

38.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__,在教育过程中起___作用(领导者主导作用)

39.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___,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起___作用(传递者承前启后的桥梁)

40.教师的素养包括_________(思想品德修养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41.教学是___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42.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施教育目的的___教学是学校工作的__,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___,全面安排(基本途径中心环节教学为主)

43.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学校的教育任务,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的__(指导性文件)

44.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_____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教学大纲教科书)

45.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和___,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文化科基础知识和___,发展学生的___,形式科学世界观及培养__教学过程是一种__(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基本技能智力和体力道德品质的过程特殊的认识过程)

46.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问题,__和___曾有过长期争论主张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知识的传授则是无关紧要的学派是____主张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于传授对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认识能力则无须特别训练的学派是__(形式教育论者实质教育论者形式教育论者实质教育论)

47.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统一,反映了教学的__规律(教育性)48.教学原则是教学必须遵循的___(基本要求)

49.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体系是___和____(启发式注入式)

50.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___它是由17世纪捷克教育家__提出来的中国在__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__中开始采用班级授课(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1862年京师同文馆)

51.课的类型分为__和___(单一课综合课)

52.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先后顺序和时间分配,它包括______________几部分(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53.教学的辅助形式有_________(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现场教学)

5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_______________(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55.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教育目的明确内容正确结构合理方法恰当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态度从容自如)

56.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的方式有__和__(平时考查考试)

57.考试一般有______和__三种(学期考试学年考试毕业考试)

58.学业成绩评定的方法一般有____等级记分法又可分为两类,一类为__,另一类为__等(百分制记分法等级记分法文字等级记分法数字等级记分法)

59.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__的活动,它一般包括________三个方面(品德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

60.道德和品德不同道德是__,品德是__(社会现象个体现象)来_源:考试大_教师资格证考试_考试大

61.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__,把一定社会的品德转化为___的过程德育过程区别__的过程(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受教育者品德学生思想品德形成)

62.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是__(教育者提出的德育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的矛盾)

63.德育过程的四个要素包括教育者________(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64.德育过程是对学生___________的培养和提高过程(知情意行)65.德育原则是学校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___德育原则来源于实践,是德育实践经验的__我国孔子曾提出过循循善诱___原则,英国洛克提出___,法国的卢梭提出___,德国赫尔巴特提出__,美国的杜威提出__的原则(基本要求总结和概括因材施教环境教育的原则自然后果原则爱的原则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社会化活动)

66.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陶冶教育指导自我教育品德评价)

67.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_________的教育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68.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_________(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

69.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是_________(自愿灵活实践)

70.三结合教育指的是_________(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71.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_________,是学校领导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是联系各科任课教师学生集体的__,也是沟通学校与__及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_____(组织者指导者教育者纽带家庭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72.了解和研究学生常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考核法观察法测量法问卷法谈话法实验法调查法访问法书面材料分析法)

73.班主任的工作方法有______|_________(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级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全面了解统一各方面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下载北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五章——第八章(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五章——第八章(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资格证考试习题

    2011教师资格认定辅导 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概念的获得有_________......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判断题及答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判断题及答案 1.阶段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

    黑龙江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学教程第五章课后题及答案

    第五章 教育与法律 复习与思考题 1.如何理解教育法的意义?(p111) 答题要点:(1)教育法确认和保障教育的性质和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教育法律体系中的教育基本法律,我国教育的......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论文

    浅谈素质教育下的班主任工作管理 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而班主任管理工作是学校......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论文

    教师资格培训教育学论文——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在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在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作者 (学校 学院,地址) 摘要:师生关系是在教育过程......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试题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总结

    教 育 学 一、 名词 1、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指有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模拟题

    2011年辽宁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模拟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教育国际化即教育要面向世界。也就是说现代教育从______、教育制度、______到教育管理都要面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