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短篇小说中细节的作用
短篇小说中细节的作用 中文1001 叶子
31007147 1.什么是细节?
细节,是构成艺术整体的基本要素,是刻画人物性格、展开故事情节、构成环境的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它在整个艺术作品中的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没有细节,便没有情节的生动性、形象的明显性、主题的深刻性”。它虽然只是“故事情况”中最细小的一部分,但是“描写得出色的细节,且能使读者对整体——对一个人和他的情绪,或者对事件及对时代产生一个直觉的、正确的概念”(康·巴乌斯托夫斯基)
细节在短篇小说中的作用。
短篇小说,篇幅虽小,容量不大,反映生活面比较窄,但是成功的短篇小说,同样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这当然是与作者的艺术表达能力、艺术修养分不开的。但是更重要的就是作者成功的运用了细节描写。
契诃夫的《变色龙》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对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这个细节描写就十分传神,小说中前后四次写到军大衣,每次都有不同作用。
第一次是开头,写“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军大衣是沙皇警察的特殊标志,再配一个小包,便活画出了奥楚蔑洛夫耀武扬威、招摇过市、不可一世的态度。
第二次是听说狗是将军家时,奥楚蔑洛夫忙叫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暴露了他受到震惊、害怕权势、外强中干、恐慌万状的胆怯心理。
第三次是再次听说狗是将军家时吓了一跳,忙叫巡警“给我穿上大衣吧”,露出一副浑身发抖、胆战心惊的可鄙状态。这两次一脱一穿,虽然动作完全相反,却正反映了不同的心理状态,加上奥楚蔑洛夫那种自欺欺人、弄巧成拙的掩饰(借天气变化),更暴露了他虚伪、卑微的心理。
第四次是结尾,写奥楚蔑洛夫恐吓了赫留金后,“裹紧大衣……径自走了”,这表现了他虽然得到了充分表演,灵魂得到了充分暴露,但仍然恬不知耻,向群众发泄淫威,然后扬长而去的丑态。
这篇小说,作者虽然注重了人物语言的描写,但是加上这四次对军大衣的细节的描写,就把奥楚蔑洛夫那种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性格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深刻地反映了十九世纪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无情地鞭挞了沙皇走狗的丑恶灵魂。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典型的、生动的细节,人物才能刻画得栩栩如生。
我们这里说的细节,往往是生活中很细微的小事或小人物的细微的神态动作,但由于这些细节选取得典型,描写得细致,能够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细节,是生活中的细微的小事,或人物的细微的小动作,它的艺术效果却不同凡响。不仅如此,它还可以使作品的主题更深刻,使作品充满诗情画意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这从孙犁的代表作品《荷花淀》里可以看出。这篇小说里有一处这样写道:一场激烈的伏击战,发生在清香四溢、色彩鲜艳的荷花淀里,发生在妇女们探望丈夫的归途中,这种战争环境的描写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当战斗打响以后,几个妇女“渐渐听清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寻找着自己的丈夫。这一细节描写是十分生动的。丈夫在瞄准敌人射击,没看妻子一眼,妻子却在紧张的战斗中寻找自己的丈夫,使紧张的战斗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在写打捞战利品的过程中,作者对许多细节作了生动的描绘,如“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戏”争着打捞战利品。这里,作者把打捞战利品与日常生活中的摸鱼揉合在一起了。又如水生说她们是一群落后分子后,“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后来“几个青年妇女把掉在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这一丢过来,一丢过去的描写,渲染了胜利后欢乐的气氛,表现出了夫妻之间那种相亲相爱稍带戏谑的感情。总之,作者把战斗情景与生活细节揉合起来写,使作品充满诗情画意和浓厚的生活气氛。作者也就是通过这些传神的细节描写,既使作品的情节富有生动性,又使作品的主题得到深刻地显露,真实地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地区广大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同仇敌忾,奋起抗战的英雄气概,谱写出了一曲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赞歌。
由此可见,一个典型的生动的细节描写,能胜过许多的其他笔墨,而且使人物形象传神,使作品的主题深刻。如果没有这些细节描写,就会使作品显得干枯无味,它虽然是作品中一些细微的、渺小的事情,有些甚至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东西,但把它放进作品特定的环境中,却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短篇小说由于篇幅的限制,如果缺乏这些真实、典型、生动的细节描写,就不能将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十分丰满,只有借助典型的细节描写,才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细节描写在短篇小说不仅能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主题深刻。它还能起到连接故事情节的作用。茹志娟的佳作《百合花》,就能充分得到证实。如对步枪筒里插的树枝和野花的描写,在小说中前后出现了两次,这些树枝和野花是生命的象征,它反映了一个年轻战士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优美情趣,同时也表现了通讯员的天真和在紧张战斗生活中的从容、镇定。又如对通讯员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的描写,小说中前后出现过两次。第一次出现表现了通讯员的细致和对革命同志的关心。第二次出现则更使“我”痛失战友悲愤心情,再如对通讯员衣服上破洞的描写,小说中前后出现了四次,第一次,挂破衣服并高低不肯让新媳妇补,表现了通讯员的腼腆、憨厚和执拗,并略带对新媳妇的愠意。第二次出现,通讯员“已经走远了”而“我”却还能看见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这一方面呼应前文,说明这个破洞确实不小,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一直目送通讯员远去,加上下面对“我”的“后悔”心情的描写,简练而又细腻地表现了“我”对通讯员的真挚情感。第三次出现,不仅进一步证实担架抬来的这个重伤员确实就是通讯员,而且说明他从抱扎所回团部后一直无暇顾及这个破洞,并且到最后连这个破洞都来不及补就牺牲了。第四次出现,新媳妇“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这中间包含着对当初使通讯员“受气”的懊悔和内疚,更包含着对烈士的痛悼和敬爱。以上这些前后照应的细节描写,不仅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起到了上述重要作用,而且使文章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更紧密,使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深沉,从而增强了对读者的感染力。这些看来似乎不重要的细节,在小说中,象一条纽带,使作品前后呼应,结构严谨,富有节奏感。
总之,细节描写在短篇小说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任何一部成功的作品,任何重大的主题,任何动人的情节,都不能没有一定的细节描写,“缺乏细节描写的作品,会失去生命力,任何一篇短篇小说读会变成契诃夫所说的熏鮭鱼的干棒子。鱼倒没有了,光剩下了干棒子”
从互联网中找的资料拼凑出来的。不过很受启发。
第二篇:浅谈小说中“道具”的作用
浅谈小说中“道具”的作用
在师范《阅读与写作》新教材中,编者选编了许多中外小说,像《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翠翠》、《百合花》、《项链》,在这些小说中,作者都用到了道具,诸如:百宝箱、虎耳草、百合花被子、项链等,这些道具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呢?笔者以为:
一、有些道具是作者寄寓在作品中的象征。许多道具具有象征意义。像《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百宝箱便具有双重象征,第一层象征金钱,第二层象征着杜十娘渴望的美好生活。杜十娘希望自己所喜爱的李甲是可以终身依托的对象,她攒钱的目的就是想早日摆脱妓院的非人生活,过上平常人夫妻恩爱的日子,百宝箱可以说是她为未来而准备的一切,当李甲负心,杜十娘心中的蓝图破灭的时候,“怒沉”便成了杜十娘唯一的选择了。而怒沉百宝箱不正象征了杜十娘理想生活的破灭吗?
二、有些道具反映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及这种情感的转变。像《翠翠》中的虎耳草在文章中多次出现,翠翠思念母亲,而母亲追求爱情的故事深深打动着翠翠,母亲爱情故事中的虎耳草便成了翠翠日思夜梦的寄情物,她爱傩送,但又羞于出口,因此,虎耳草便多次出现在翠翠的梦中,而每出现一次,翠翠的情感便产生一次波动。因此我们说,虎耳草既是爱情的象征,也是翠翠少女之心的萌动。《百合花》中的百合花被子在小说中两次出现,一次是小通讯员借被子,新媳妇有些不舍,小通讯员未能借成;一次是小通讯员牺牲,当别人说被子“是借的老乡的”的时候,新媳妇一把夺过被子,一句“是我的”后便把被子盖在了牺牲了的小通讯员,这印有“百合花”的被子的两次出现,既象征了军民之间百合花一般纯洁的鱼水深情,也写出了新媳妇心理情感的转变。
三、有些道具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像《项链》中的“项链”便具有这种功能。《项链》试图表现发生在人物身上的戏剧性变化引起的心灵震撼与深思及人自身对这种变化的无能为力的主题(编者新观点),为了体现这一主题,作者以项链为道具,以主人公借项链、丢项链、找项链、还项链、知项链为假为线索,充分发挥道具的作用,使得这种戏剧性变化更加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也使得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而又发人深思。所以我们说,小说中的道具作用很大,妙用道具能够使小说更具魅力,作为一种小说技巧,值得我们学习者认真借鉴,作为一种小说艺术,值得我们细细咀嚼,慢慢品味,并从中悟出作文之道,领略作者的艺术匠心。
第三篇: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是必不可少的,在小说中起着重要作用,不可忽视。那么,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一、景物描写交代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
著名作家孙犁在《芦花荡》中写道:“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这段景物描写,生动形象,交代了时代背景,写了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人民在敌人的封锁下,在残酷的环境里,顽强地生存,积极地斗争,不屈不挠,展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景物描写渲染了气氛,增添了诗情画意,作品的感染力。
再如,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中有这样的景物描写:“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这段景物描写,交代了故事背景,点明了社会环境,写出法国遭受战火的灼伤,遭受侵略者铁蹄的蹂躏,侵略者的军队,可以在别国的土地上肆意地操练,在这种背景下,为最后一课增添了悲凉的意味,感人的力量,也点明最后一课的不寻常。
景物描写,可依交代时代背景,点明社会环境,交代清楚,为人们了解作品,分析人物,大些基础。
二、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心情 曹文轩在《孤独之旅》中写道:“ 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清一色的芦苇荡,景物多么单调。没有人影,没有人声,有的只有无边的芦苇,内心该是多么恐惧,多么寂寞呀!杜小康才十几岁,此前一直过着优越的生活。与生活变故,大要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离开老师和同学,来到这荒凉的芦苇塘,没人与他交流,没人鱼他游戏,陪她的只是那些不解人意的鸭子。这怎能不叫人孤独、寂寞、恐惧呢?他的心中该是多么无奈、无助与悲苦哇!
法国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有两处十分精致的景物描写。一处是:“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大理石桌面的还上市向远处。”这是些菲利普夫妇的治愈了发达有钱了,要回来给他们一大笔钱。于是他们盼望于勒归来,赞美娱乐有良心,渴望得到娱乐的钱,过上阔绰的生活,满怀希望出去散心、游乐。他们心中自然是万分高兴。所以这段环境描写新明快,正衬托了任务快乐的心情。
在船上,菲利普一家巧语于勒,发现娱乐是个穷光蛋,一无所有。他们惊慌失措,丑态百出,恼羞成怒,由盼于勒归来,赞美于勒有办法,到骂于勒是贼、流氓,躲着于勒,生怕认出。这时,他们的心情大概是糟透了。于是作者写道:“在我们面前,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这阴沉湖南的描写,不正衬托了人物极度失望的心情吗?
景物描写,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景由目视,情由景生,此情此景,正式人物内心世界的反映。
三、景物描写反应恩物的生活处境 曹文轩的《孤独之旅》有这样的描写:“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这段环境描写,写出了杜小康艰难的生活处境。十几岁的孩子,面对强大的自然风雨,难以抵挡。为生活所迫,远离人群,独处人迹罕至的芦苇塘,是多么无助哇。他的精神经受着空前的折磨,仿佛走到了生活的尽头。这段环境描写,生动地描绘了人物的处境。
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在《热爱生命》中有这样的描写:“这地方狼很多。狼嚎的声音在荒野上飘来飘去,在空中孩子成一片危险的罗网,好想伸手就可摸到,吓得他不由得举起双手,把它向后推去,仿佛它是给风刮紧了的帐篷。”这是一处=出“残酷的求生悲剧”中的一段,写了淘金人置身于渺无人烟的苍茫荒野中,面临死的危险。在狼常出没的地段,危机四伏,随时都可以丢掉性命。可他意识又饥又渴,又累又乏,且身处险境,但为了生存,他苦苦支撑,在这恶劣的环境里挣扎。正是因为在这样的环境里,依旧为生存而不懈努力,让我们深切体会到了“人”的伟大,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再说鲁迅先生的得意之作《孔乙己》中,有这样的描写:“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秋风一天凉比一天”,“将近初冬”说明天气已很冷,而紧接着出场的孔乙己则还穿着破夹袄。这个特定的环境描写,可以凸显人物经济状况的不佳。孔乙己是个读书人,在科举这条路上奋斗了大半生,已是风烛残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养成了好喝懒做的性格,让人瞧不起。有偷东西,让人打折了腿,精神更加颓唐,肉体备受摧残,经济每况愈下,才导致天冷也穿不上棉衣。由此可见,孔以及生活之艰难,他肯定活不下去了,意识穷途末路。
从景物描写,我们可以看到任务的处境,了解人物的命运,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四、景物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 施耐庵在《智取生辰纲》中写道:“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有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这段景物描写,写杨志带领十一个厢军走了四五日,又赶上这样的热天,还怕出事,只能是夜寝昼行,却苦了士兵。杨志与士兵在休息与不休问题上发生冲突,积下怨恨,为下文丢失生辰纲设下机关。这短短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看似寥寥几笔,却有极大的用处妙处。
黄蓓佳在《心声》中有这样四处景物描写,一处是:“回家的路上,路过一片小树林子。树林子里静悄悄的,远远近近都不见行人。”这段景物描写,是写小学生李京京要在公开客商发言,遭到老师断然拒绝,他多么希望老师能让他念上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一小段,可这些是不可能的。当他路过这个小树林时,他在这里回忆,练读,还穿插了他的成长历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丰富了课文的内容。二处是:“他抬起头,往四周望了望。林子里静悄悄的,两只小蜜蜂在嗡嗡地飞。”协力静静回忆完毕,开始念课文,这幽静的环境,成了他念课文的好地方。正是有了这样的准备工作,才为他后来念好课文打下基础。三处是:“可是,过了好几秒钟也没有动静。”写众目睽睽的课堂上,出现了冷场,没有人举手读课文。这可是公开课,涉及到学校的荣誉,这给李京京带来了机会,他声情并茂地读课文,读得好极了。四处是:“教室里一片寂静,静得能听见赵小桢轻轻抽泣的声音。”李京京进入角色,读得成功,感动了程老师,程老师让他把课文读完。这四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鲜明地刻画了人物。
五、环境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舞台
著名女作家丁玲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道:“当大地刚从薄明的晨曦中苏醒过来的时候,在肃穆的清凉的果树园子里,便飘荡着清朗的笑声。鸟雀的欢噪已经退让到另外一些角落去。一些爱在晨风中飞来飞去的小甲虫,便更不安地四方乱闯。浓密的树叶在伸展开去的枝条上微微蠕动,却隐藏不住那累累硕果。看得见在那树丛里还有偶尔闪光的露珠,就像在雾夜中耀眼的星星一样。而那些红色果皮上的一层茸毛,或者是一层薄霜,便更显得柔软而润湿。云霞升起来了,从那重重的绿叶的罅隙中透过点点的金色的彩霞,林子中回映出一缕一缕的透明的淡紫色的、浅黄色的薄光。梯子架在树旁了。人们爬上了梯子,果子落在粗大的手掌中,落在篮子里,一种新鲜的香味便在那些透明的光中流荡。”这段景物描写十分细腻,描绘了翻身农民喜获丰收、采摘果子的情景。这也是环境描写,为人物的活动设置了舞台。本本来没有田地,没有果树,现在进行土地改革了,人没在这样的环境中出场了,活动了,表现了翻身农民崭新的精神风貌。同时,李子俊的女人也在这样的环境中出场了,然而这个人物看到这样的环境,却怀恨在心,表现了她阴暗的心理,妄图“变天”的想法。同样的景物,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心理,感受就不一样。这些景物,为展示人物的性格,设立了舞台,让正反面的人物登场亮相。
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一文中写道:“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这段景物描写,反映了孔乙己活动的环境——鲁镇的咸亨酒店。这个环境,实际上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这里聚集了社会上的三教九流的各色人物,这些人贫富悬殊,.这里等级森严,阶级对立,段一帮站着在柜外喝酒,因为既没有钱,有没有闲,说明这些人经济拮据,地位低下;长衫客,要酒要菜,在房子里慢慢坐喝,说明这些人既有钱又有闲,有地位。这一站一坐,一长一短,一外一内,说明酒客是有三六九等的。这些景物描写,实际上就是胃口以及描写了一个典型环境,恰能表现孔乙己好喝懒做的性格。这个环境,是为孔乙己在这里上演一出出的悲剧设立舞台。我们不难发现,孔乙己在这个环境中,在人们的笑声中出场,他穿的是“又脏又破”的长衫,说明她经济地位低下,思想意识又向往有钱有势的阶层;“站着喝酒”,说明他社会地位低下,经济状况不佳。这样的环境,把一个不伦不类、可笑多余的人淘汰出局,让他在这里出场,在这里表演,最后有永远离开。
环境描写,为人物设置活动的舞台,让人物在这个舞台上进行淋漓尽致的表演,展示他们的性格,解释他们的身份,解释他们不同的命运。
六、景物描写寄托作者的理想
鲁迅先生在《故乡》中写道:“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这段景物描写,是作者所向往的美好境界,寄托着作者的理想——全新的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生活。作者当时还没有找到到一条创造新生活的道路。,他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人身上。他坚信下一代人经过不懈努力,一定会找到一条通往新生活的道路。作者所描绘的景物,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总之,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于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交代故事背景,等很多方面,骑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大有文章可做。我们要潜心研究,揭开环境描写的神秘面纱,为更好地理解作品,把握人物形象,了解社会生活而不懈努力。
第四篇: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点明故事发生的场所,从而使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渲染特定的气氛,有时还暗示社会环境。
2、衬托人物心情。
3、为故事情节的展开提供背景,推动情节发展。
4、间接表现人物性格、思想情感,从而表现文章主题或深化文章主题。
一、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
二、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
三、烘托人物的突出特点
四、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
五、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
六、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
小说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五篇:金庸小说中的人物性格
令狐冲:浪子风姿 英雄本色
西晋皇族欲向阮籍提亲,阮籍大醉三个月,媒人不得与言,废然而返。令狐冲拒绝当日月教副教主,情形与阮籍相似。只是令狐冲是正面跟任我行发生冲突,情势更加惊人。是以《笑傲江湖•拒盟》中任我行与令狐冲的言辞交锋,是金庸小说中最惊心动魄、最令人回肠荡气的一段对话。
令狐冲得上官云赠“寿比南山,福泽无穷”四字,忍不住嗤一声冷笑,“委决不下”之心,“突然一片明亮,再无犹豫”,说出两件事:一是决不能将恒山一派带入日月教,二是求教主将其女儿盈盈许配给他。而任我行也是非常之人,竟然全部答应,眼看可以两全其美,令狐冲却还是拒绝加入日月教,并决心与任我行“誓死周旋”,说得斩钉截铁,绝无半分转圜余地。“一时朝阳峰上,群豪尽皆失色”。
当时任我行扫平五岳剑派,“炙手可热势绝伦”,要恒山派全军覆灭只是举手之劳,但他 对令狐冲除了威逼,还有利诱,授以高位,视作接班人,许以女儿,答应传授消除异种真气的法门,应允保留恒山一派,可谓至矣尽矣,蔑以加矣,即使惊才绝艳如东汉蔡邕,恐怕也要为之感动,会像哭董卓似的要报答“知遇之恩”,令狐冲却不为所动,原因何在?
《绣花》一章中,令狐冲有段内心独白:“即以当世之士而论,向大哥、上官云、贾布、童百熊、孤山梅庄中的江南四友,哪一个不是奇材杰出之士?这样一群豪杰之士,身处威逼之下,每日不得不向一个人跪拜,口中念念有辞,心底暗暗诅咒。言者无耻,受者无礼。其实受者逼人行无耻之事,自己更加无耻。这等屈辱天下英雄,自己又怎能算是英雄好汉?” 推而广之,屈辱人,自己又怎算是人?令狐冲岂是这样无耻之徒?“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二十个字,用在令狐冲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书中写令狐冲,最出彩的两处,除《拒盟》一段,还有为救仪琳而与田伯光斗智斗勇的部分,尽管通过仪琳之口叙述,虽多方照应,技术上尚有可商榷之处,但令狐冲的潇洒倜傥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实令狐冲其人,小聪明是有的,华山面壁后,剑法可算独步天下,湖底脱困,内功也极其深厚,但他一没有王重阳的雄才大略,不是统帅之才,二没有萧峰的天生豪气,有时倒与无赖相近,三没有郭靖的凛然正气,即使岳不群并派,也有点无可无不可。对华山派还有那一份血诚。这正是浪子的处境。他虽被开革出派,却一心梦想重入华山派。浪子总在流浪,却一心想家,浪子一心想家,却总在流浪。本文开头我以阮籍比令狐冲,正因在这一点上,他们也惊人相似。这里不能不提到嵇康,倒不是《笑傲江湖》之曲与他有关,而是他“非汤武而薄周公”,看似名教的叛徒,实际上是忠实的卫道士,他是时代的浪子,正如令狐冲是“江湖”的浪子。在秩序违背人性时,他们以挣脱和破坏秩序的方法维护理想中的秩序,这是浪子存在的意义。在小说中可以喜剧收场,在现实生活中,只能以悲剧了结。韦小宝:无耻惫懒 左右逢源
韦小宝这个典型的市井泼皮,是我所知道的最吃得开的人物。除了跟吴三桂势不两立以外,他从来没有一个永远的敌人;除了阿珂和郑克(土爽),谁都与他讲交情。从大清朝内禁到俄罗斯皇宫,都能直进直出,东北、西藏、蒙古、云南、台湾之收归版图,全有他一份大功,天下高手九难、陈永华、洪安通、少林众僧、桑结都与他关系非同一般,当时大名士顾黄吕查四人甚至病急乱投医要辅佐他当皇帝。现实生活中我遇到声称白道黑道都吃得开的人,往往很不恭敬地想到这个人物;提到历史上的众多英雄,我也会想到他。金庸将他写成这个样子,要有相当的魄力。如果韦小宝胆子够大,心计够深沉,说不定就揭竿而起了,不能成为朱元璋,也能像陈友谅,弄个草头王当当。本来这三人也和刘邦一样,是一路人物。当然他若这样干,对手是康熙,最终是要失败的。问题是他出身妓院,虽然混成一个叱咤风云的奢拦人物,最大的理想却还是回扬州开一所甚至几所大妓院。他身上那种无往而不利的无赖习气,令人很难忘记,从这个意义上说,《鹿鼎记》是一部气魄更大、更精彩、也更有意思的《堂•吉诃德》(塞万提斯)。我们想必对这位先生一口气娶了七个夫人印象不浅,这七个女子,有四个是从别人那里弄过来的,最费周折的是阿珂,那种死乞白赖死缠烂打恬不知耻,简直感天动地,而最令人羡慕的大概是他竟拥有温厚娇憨细腻忠心的双儿。《鹿鼎记》最大的败笔可能就在追求阿珂的过程中,与喇嘛斗法,虽有宝衣护身刀枪不入,可是宝衣没有气功,难以“反弹”,韦小宝胜得无理;“杀龟大会”以后耍弄郑二公子的种种笑剧,办法虽多,手法单一,实在无趣得紧。作为一个无赖,他对付人十分辣手。?从小打架,手段阴毒。神龙教让他当白龙使,他却炮轰蛇岛,救沐王府入宫行刺的三个人,让四名太监尝化尸粉,一剑无血冯锡范如此高手,也被他痛加折磨,调包斩首,郑克(土爽)更是被整得了无生趣。然而他虽与康熙是总角之交,在宫中气焰嚣张,却始终不过是一个弄臣,一旦真正介入朝野纷争,便被康熙玩弄于股掌之上,在平三藩这样的大事上,康熙也绝不敢让他做替身。这些地方,金庸的把握是非常精准的。
正如金庸所说,韦小宝身上也不是一无是处,他讲义气,而且讲到不贪图富贵,宁可“告老还乡”,这十分难得。这天下最吃得开的人最后弄成天下最吃不开,躲到大理,就是因为他太讲义气了。世事往往如此,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韦小宝秀于林的地方就那么一丁点儿,风也照摧不误。最后他一声断喝:“老子不干了!”大彻大悟,真有苏东坡“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的味道。慕容复:王霸雄图 尽归尘土
《笑傲江湖》和《天龙八部》中的两个重要人物有着相似的经历和相似的结局,令人遗憾的是,金庸的创作在此也出现了相似的失误。这两人名叫慕容复和岳不群。
这两个人在江湖中同样享有令誉。岳不群被称为君子剑,气度闲雅,大义凛然,简直是江湖正义的化身;慕容复的家传武功虽骇人听闻,但他英俊潇洒,武学渊博,连四大家将也颇得萧峰好评。这两个人又同时是野心家和阴谋家,岳不群不露声色窃得辟邪剑法,夺得五岳派掌门之位,为人阴鸷险刻;慕容复神出鬼没四处奔波,梦想复国,弃王语嫣于前,杀包不同于后,可谓无情无义。
岳不群这个人物形象颇有典型意义,据说东南亚某国政要攻击对手时也用岳不群指称,可见其影响之大。《笑傲江湖》的大部分篇幅,岳不群在武林中以正面人物出现,他的阴谋都在无形中进行,如派遣劳德诺和岳灵珊去福州,收林平之为徒,将令狐冲开革出派,往往有冠冕堂皇的理由。这种不着痕迹的塑造,颇见功力。但在离华山途中被十五名蒙面高手伏击,败得轻易了点,嵩山顶上与左冷禅比武,又胜得轻忽了点,与金庸其他描写打斗场面举重若轻的笔法相较稍逊,两处都稍欠耐读。在小说的结尾部分,对岳不群的几次描写都因其命运定型而性格走样。在被任盈盈喂服三尸脑神丸前后,十分狼狈脓包,迹近无赖。其实按他的性格,虽然十分卑鄙,却远不是一个小丑,他的邪恶阴险是极为镇定从容的,但被处理得既带匪气又流于浮滑,显然过于草率。最后死于仪琳之手那一节,更是勉强,以他的老谋深算,死得如此容易,这与任我行之死一样,都有点偷懒。即使用自残躯体后心理变态解释,用阴谋败露后的秉性暴露解释,也仅能差强人意。
“南慕容”的名头十分可疑,如果它是慕容复的父亲慕容博闯下的,那么不可能与后辈“北萧峰”并举,而慕容复的武功则似乎不足当此声望。慕容复的复国梦并不损他形象,他的武功未臻一流,也不足以减他的潇洒。他的形象变化在少林寺大战。此战场面恢宏壮阔,自然是经典之作。玄慈的悲苦,萧峰的豪迈,段誉的迂阔,游坦之的凄厉,都刻画得颇成功,但慕容复在此变成一个绣花枕头稻草芯的世家子弟,并不是那个志在天下的英雄。与段誉相斗,徒见花哨不见智勇,与萧峰交手,更是在三招两式之间,一世英名毁于一旦。从此以后,他变得不堪一击:智穷力竭到去西夏国争当驸马,武功为鸠摩什轻易击败,人格在段延庆面前丧失殆尽,心理上最终以疯狂了结,也顿成小丑,还赔上一个阿碧。同样,华山派与慕容世家的实力也是很让人怀疑的。五岳之中,落墨较少的泰山、衡山两派,尚有耆宿如玉矶子和老将如刘正封在世,恒山派三位老尼也实力不弱,华山派虽然气、剑二宗内讧,但举派下山避仇之际,却是这样的势单力薄,与他的声望地位相差过大。慕容家世代奔波,除了有一个燕子坞和四大家将,实在看不出他们积聚了多少势力。
岳不群和慕容复这两个人物的形象本来比较丰满,到了尾声,却因为变化突兀,反而大
郭襄: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她是金庸小说中最寂寞的人。
也许只有找不到对手的独孤求败、隐居华山侧的风清扬,这两人的孤寂内心、凄凉情怀才差可仿佛。
郭襄出生之时,正值元兵围攻襄阳之际,初履人世,便受尽磨难,被杨过抢走,落入赤练仙子李莫愁之手,饮豹乳,困死人墓,又险些在绝情谷遭毒手,后来一度又被金轮法王绑架。作为峨眉派开山祖师的郭襄,武功如何不知道,从其传人灭绝师太身上看,可能也是一代高手,况且她还和张三丰、无色和尚一起听过《九阳真经》。但在小说《神雕侠侣》中,她的武功不值一提,智谋也不过尔尔,她的智勇还不到她的父母的智勇加起来除以二,行走江湖是靠了父母的威名。但她行为言谈之中,神定气闲,从容不迫,自有一种只可远观的清芬淡雅。她的结局是出家当尼姑,开创了峨眉一派。
郭襄是一个落寞的人,她的结局只能是出家,因为她的眼界实在太高了。她的外公是目无余子的东邪黄药师,父亲是号称一代大侠的郭靖,母亲是机变无双的黄蓉,心仪之人又是神雕侠北狂杨过,就连她的敌人也是一代宗师金轮法王。她心地善良,人缘不错,有时甚至憨态可掬,但在她的内心深处,别人只怕也无以入她眼中,即使是琴棋剑三绝的昆仑三圣何足道如此人物,在她也不过是过眼烟云,你能要她嫁给谁去?母亲黄蓉的身世与她相似,但黄蓉更清醒,更入世,所以她嫁给了傻小子郭靖,恐怕普天之下古往今来只有李太白能与郭襄匹配(苏东坡只会说说健身气功,不会剑法,呵呵)。
郭襄用情之深之苦,在金庸小说中是无出其右的。她不会像李莫愁用杀人的方式渲泄,也不会如公孙绿萼一死了之,又没有仪琳从小就青灯黄卷的心如死灰,更没有令狐冲和段誉的运气,一个有任盈盈补缺,一个最终如愿以偿。她的情若浓若淡,其实是浓极而淡,丝丝缕缕,无以化解。相比之下,生死相许的爱情也许更容易些。因此,金庸小说中最令人动容的一句对话,就是她在少林寺和无色互相打听杨过消息时说的:“郭襄望着远处山峰,自言自语:„几时方能见着他啊。‟”
郭靖黄蓉在桃花岛诀绝,黄蓉对自己说:“蓉儿,蓉儿,你可千万别寻死啊!”读到这里,令人涕泪沾襟,不可自抑。可面对郭襄,如在夜深人静之际,洞箫响起,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不绝如缕,你只能悄悄合上书本,惘然自失,惆怅无比。
郭襄客串在《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中,着墨并不多,但她却是最使我难以释怀、最使我挂念的人物。她是镜花水月,其人其情,美艳不可方物,只能把酒向青天,永远无处着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