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例,谈谈语文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时间:2019-05-14 10:00: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例,谈谈语文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例,谈谈语文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第一篇: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例,谈谈语文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例,谈谈语文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201305 梁崇英

一、人文素养

二、教育素养

三、科学素养

四、创新素养

五、美学素养

我从教小学语文已有十五年,从陌生到熟悉,从稚嫩到老练。我认为,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才能教好语文。曾经我是多么鲁莽,没精心备课就踏上讲台给学生讲课,最后出了不少差错;曾经的我是多么有激情,初涉沃野的那份激动绝不会让工作落下,拖学校的“后腿”。这些年,我也看到了不少新教师身上有着自己以前的影子。当然,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下面,我根据自身的理解谈谈一名合格的青年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最重要的五种素养。

一、人文素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与历届大纲相比。人文性是《标准》在语文课性质认识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并作为一条红线贯串于整个《标准》之中,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人文”按现代汉语解释是指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素养”是指平日的修养,即指一定的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水平。所以语文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首先必须具备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

二、教育素养

《标准》在教学建议中的第一条就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学习方式上,《标准》强调必须“积极倡导民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在教学及学习方式上的变革,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教育素养。语文教师的教育素养应包括教育理论素养、语文教育能力素养及语文教学研究素养等方面。教育理论素养主要是指语文教师对教育科学知识的掌握,能够恰当地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概念、范畴、原理,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设想。语文教育能力素养是指识字写字教学能力、阅读教学能力、作文教学能力、口语交际教学能力的综合。语文教学研究素养是指探索小学语文教育规律,用以指导语文教学实践的素养,它是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教育和创新素养的集中体现。语文教师的教育素养是语文教师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教师 教学水平的好坏。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进一步学习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学、语文教学论等教育科学知识,用以指导语文教育教学实践。

三、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实践所获得的掌握和运用科学的能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将不断融合,与语文学科联系密切,也必然反映到语文教学内容中来,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使它的触角伸到几乎所有领域。如三年级课本中的《太阳》等课涉及科学技术知识,而《草原》等课文又涉及了地方风俗知识等等。

语文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一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水平。也因为语文教师还承担着向学生传播科学精神的重任,语文教师的科学素养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对科学知识的了解、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掌握及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目前,我国语文教师的科学素养还有很多地方不令人满意,尤其是对一些新知识的掌握,对科学过程、方法的了解,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我国目前已开展了中小学教师培养的本科教育,这对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科学素养必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创新素养

《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同时《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强调大教育观,即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在大教育观的指导下,实现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根本变革,构建开放创新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所有这些都要求语文教师要具备较强的创新素养。教育要创新,首先要拥有一批具备创新素养的教师,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语文教师的创新素养最重要的是有引导创新意识,其核心是推祟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语文教师具备创新素养才能在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创新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师,才能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培植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意识,鼓励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激活想像力和创新思维。

五、美学素养

《标准》前言指出:“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在总目 标中又指出:“要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所有这些叙述,都给我们传达这样一个信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纯语言知识,还应注重学生情感培养,注重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使之成为“完整”、“丰满”的人,而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境,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较高的美学素养。语文教师的美学素养要求是比较高的,其审美品位应该是和谐又优雅的。和谐让学生感受到恬静和陶醉,优雅让学生崇敬、向往。这种审美应体现于语文教学内容的呈现上、教学手段的选择上、教学程序的设计上。如优秀的诗文往往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远的意境、精致优美的语言。教学中如果有意识地运用,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纯洁心灵,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使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伟大,更加热爱民族优秀文化。

总之,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掌握专业的知识技能,要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要富有燃烧的激情,要拥有精妙的课堂语言,要拥有敏锐的思维,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只有品德高尚,爱岗敬业,才情睿智,见识广博,学问精深的语文教师才算得上是一个优秀的真正合格的语文教师,才能“桃李”满天下。我们仍需在课堂教学艺术这个大熔炉里不断冶炼,不断提高,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使自己的课堂变得多姿多彩。浅谈重视课外语文教育,扩大语文教育阵地

201305 梁崇英

语文教育是个复杂而完整的系统工程,这是由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思想性、综合性、社会性等特点所决定的。在语文教育这个复杂而完整的大系统中,课内语文教育和课外语文教育是这个大系统的不可分割的两个子系统。

但是长期以来,在对待课内与课外的关系上,我们常常重视课内,而忽略了课外语文教育,当今社会进步又带来了对人才素质的各种新的要求,这就呼吁我们语文老师不能再因循守旧,死守课内教育的那块狭窄的阵地,必须重视开展课外语文教育,充分利用课外各种渠道和各种有利因素,让学生多学习,多实践,多思考,从中锻炼和培养学习能力,运用能力和组织活动能力,进而发展他们的聪明才智。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要使课外语文教育收到全效,必须根据课外语文教育的特点,遵循以下必要的原则。

一、课外与课内相结合

课外语文教育,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只是为巩固课内所学的各种作业练习,也不能简单地把它看作只是课内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它必须尽可能与课内语文教育密切配合。我们在确定语文课外教育的内容、分量、难度、形式等问题时,要顾及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所规定的目的任务和各年段的教学要求,还要考虑课内已进行过的各种教育内容和形式。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切中要害,不会造成学生的过重负担,才能使他们学得活泼、主动。如在课内语文教育中通过学习古诗词掌握学习方法以后,结合新课标要求的必背古诗词展开古诗词知识竞赛、古诗词诵读、绘画古诗词等系列活动,这样,既将课内所学迁移延伸到课外,又以多种形式让学生完成背诵第二学段必背古诗词的任务;既实现了知识向技能的迁移,又让学生活泼、自主、多样的氛围中拓宽知识面,发挥特长。

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普及,指的是面向全体学生层次较低的课外语文教育活动,例如在一定时间内向全体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提示阅读的方法,并规定其中必读的几本;每个同学每周一练笔;定期举办以 全体学生为对象的课外语文知识讲座等。如在本学年,我推荐并指导学生阅读《爱的教育》这本书,让他们写好读书笔记,轮 流进行交流,这就是普及。

提高,指的是组织层次较高的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分别吸收有某种语文专长的学生参加,以发展其专长。本学年,在普及阅读的同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特长和爱好,围绕《爱的教育》这本书,成立了摄影小组,用相机拍摄身边的爱的教育;成立了朗诵组,歌颂爱;

成立了小记者团,发现身边爱的教育并进行报导,这些就是在普及基础上进行提高。

三、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相结合

学习理论知识要与实际运用紧密结合,这是人们要牢固掌握知识,获得能力必须依循的一条原则。课外语文教育更应熟练贯彻这一原则。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外多实践,让他们在课外语文的实践中,自觉获取知识,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如教学完古诗词之后,我就古诗词高度精练的语言结合课外古诗词给学生开了一个主题为“言——画——情”的小讲座,让学生从诗歌语言中看到画面,理解情感,并鼓励他们诵诗,画诗,诉情。这样,就以多种方式将学生课内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外,进行能力的训练,达到能力的提高。“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要不断努力,积极探索课外语文教育的规律,重视课外语文教育,把课外语文教育置于语文教育整体中通盘考虑,扩大语文教育阵地,使课内与课外教育相辅相成,和谐发展,这样才能更加完美地实现语文教育的总任务,使语文学科更充分 地发挥教育功能,更好地为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所需要的“四有”的新型人才而服务!

第二篇:结合实例谈谈怎样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结合实例谈谈怎样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因此,学好语文对每一个人尤其是每一个青少年学生来说是最起码也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最重要的路径?

一、从优秀的篇章中感知、积累、丰富语感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最丰富的语言,鼓励学生读背一些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篇章,是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感很重要的途径。

1、听说结合,感受语言魅力,培养语感。

“听话是凭借语言理解说话者所讲的意思。听的言语活动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和简单重复反映信息,而是积极主动思考,重组语言材料,创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可见,听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鉴于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举行了课前美文欣赏活动: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接收优美的语言,经过大脑的加工后,对听到的美文进行评价,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我认为在教学中要积极帮助学生端正听的态度,培养学生多听、会听,在听中积极感知语感。如此经常练习,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2、读写结合,培养语感。

阅读是提高学生人文底蕴、提高语文能力、培养积累语感的有效途径。多读、熟读、读后深思,能有效地激发语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效果。古时的私塾先生们就很看重诵读,他们要求学生反复读、仔细读,做到熟读成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便是对诵读的评价。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便在学习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了“声音映像”,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会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

3、勤记多背,积累知识,丰富语感

“语感要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感知。”显而易见,生活经验和自身的知识积累是语感的源泉。初中学生由于生活经历不足,实践经验有限,所以,勤记多背,积累知识,将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言语,将是积累、丰富语感的重要途径。

二、在语文实践中领悟、分析,培养语感。

由于语感的培养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参与,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离不开学生的悟性,因此,我就积极创设语感情境,让学生学会分析、琢磨,从而实现对语言的准确领悟。

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语言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的深层把握,使主体的“神”与客体的“神”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领悟的最佳方法是“熟读精思,分析琢磨”。如教学辛弃疾的《西江月》时,我让学生分析后两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学生很容易就发现这两句话与注解的顺序不同。这是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了结论:这是强调作用,表示词人的惊喜之情,因为他找到了避雨的地方,在山野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时心情会是何等欣慰!这种乐趣不是身临其境的人又怎么体会得到?从而体现了这首词的旨意。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分析、推敲,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心用情去体验去感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揣摩作者的思路、情感,久之,诗歌中所蕴含的“玄机”就会通过有血有肉的语言从学生的口中传出来,这样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进一步的锻炼。

三、对积累的语文素材吸收、加工、运用,培养语感

这是培养语感的高级层次。积累如吸气,运用如吐气,只有吸够了气,才能吐出气,因此它的完成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积累的知识来获得。除此教师必须引导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帮助他们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借助思维和审视能力,对语言材料进行品评、鉴赏,从而惬意地抒发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这需要学生与文本对话,需要学生与作者在生活体验上沟通,需要学生与作者在心灵情感上共鸣。这样学生不仅能充分领会语言文字的字面意义,还会领会语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从而抒发读完文本后独特的情感体验。

第三篇: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参考答案】

教师的基本素养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职业心理健康四大部分。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是从教师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对待集体和对待自己的态度上来体现的。具体包括: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二、教师的知识素养包括:政治理论修养、精湛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其中精湛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是“本体性知识”,主要解决教师教什么的问题;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是“条件性知识”,主要解决教师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即怎么教的问题。

三、教师的能力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此外,教师还应该具备教育科研能力、学习能力、观察学生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四、职业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优秀教师所应有的心理素质,也就是教师对内、外环境及人际关系有着良好适应所需要的条件,主要包括: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人格。其中,教师的人格素养对学生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它主要表现为:积极乐观的情绪、豁达开朗的心胸;坚忍不拔的毅力;广泛的兴趣和积极的创新品质。

第四篇:谈谈新时期班主任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谈谈新时期班主任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时期对初中年级的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班主任要会和学生交朋友。有句话说“抓在细微处,落在实效中”,班主任只有细致入微,才能使班级管理见成效,但是在细微的管理中还应该充分发扬民主。班主任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管理,创设各种表现机会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形成民主管理氛围,使学生自我表现心理得到满足,民主意识得到培养,管理能力得到增强。因此,班主任要走下高高的讲台,融入这个集体,成为学生的朋友,班级管理才能收到实效。在管理过程中,要对学生充分信任,要合理放权;要走进学生,还要和学生亲密有度。同时在你走进学生的时候,别忘了你是老师,要对学生“宽”“严”有度。

第二,班主任要具有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师德。所谓学识就是指学科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科学文化知识、人文审美知识等等,他们构成了班主任的整体素质,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师(班主任)的,最让学生佩服的是老师(班主任)的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学生敬佩你,就会“亲其师”、“信其道”。每一个班主任都知道,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班主任要具有高尚的师德,要时时处处作好学生的表率。要用“爱”包容学生,要爱生,要爱生如友、要爱生如子、要爱生如己。

第三,班主任要具有组织丰富的班级活动,把班级建成学生的乐园的能力。班级是学校中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且稳定的基层组织,只有每一个班都能很好地开展教育和教学活动,才能使这个班的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此,要使班级活动起来,关键要体现“活”和“动”两个方面,“活”是指班主任的思维方式要活,活动的内容要活,形式和手段要活,用这种“活”的方式吸引学生主动自觉参加,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所谓“动”就是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动起来,既要动脑,还要动眼、动口、动手。如:开展班、团(队)会活动,板报、墙报活动,文学积累、学科竞赛活动,各类艺术活动、文明礼貌教育、尊老爱幼教育、团结友爱教育、热爱集体教育以及结合节日举办各种教育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但把班级建成了学生的乐园,而且能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第四,班主任要尊重学生家长,并与其保持密切的联系和正常的关系。班主任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基本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家访,家访的目的是到学生的家里向学生家长通报该学生在学校及其他公共场所的表现,了解该同学在家的表现;二是约到学校面谈或电话沟通,对于个别学生的急于解决和沟通的问题可采取这种方式;三是召开家长会,开家长会是沟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种方法,它为家长和学校提供了难得的交流与切磋的机会;四是网上沟通,在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班主任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又多了一个渠道,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渠道。但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沟通,我们在沟通时,首先要尊重学生的家长,学生涉及到千家万户,学生家长的文化修养、家庭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也就千差万别,我们做教师的不能因此而高看哪一位家长、小看哪一位家长或看不起哪一位家长;其次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家长,要多关心、少批评,要谦虚、不要傲慢,要多指导、不要邀功,更不能向家长告状。要善于调动家长的积极性,积极引导家长与自己配合,共同作好学生的工作,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

第五,班主任要具有协调能力。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作好教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和科任教师沟通,处理好与科任老师之间的关系,协调好科任教师作好工作,也是班主任职责的一部分。实践证明,班主任只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对学生的全部教育任务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班主任与科任教师搞好关系,才能正常开展各项班务工作,也才能组织学生开展好各项活动,搞好学习。

第六,班主任要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班主任是一项十分辛苦、繁杂的劳动。没有旺盛充沛的体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做保证是难以胜任的。面对每天一系列的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如果班主任没有充沛的精力和健康的心理去处理和对待,是很难适应班主任工作的。人们常说“教师无小节,时时在育人;学校无小事,事事在育人。”因此,班主任在工作的同时勿忘保持身体健康,勿忘有一个正确的健康的心态去对待同事和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第五篇:信息时代教师所应具备的九大信息素养

信息时代教师所应具备的九大信息素养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资源、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设计和组织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利用网络媒介进行交流和分享等已成为当今教师常常采用,这对教师的素质、特别是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信息时代的教师应当具备九大信息素养。

一、信息获取能力

在网络尚未到来之前,教学信息主要是通过教学参考书、报刊、杂志等常规途径获取的。而在网络时代,除了常规途径,还可以大量地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网络信息具有数量庞大、超文本连接、格式多样、良莠并存等特点,因而从互联网获取教学信息对教师的信息获取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首先是要具有信息检索能力。互联网为知识爆炸提供了最好的释放空间,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庞大得难以统计,并且每时、每刻都在高速增加,在如此庞大和快速变化的信息网里,尽管有简单、快捷的搜索工具,要精确地检索到所需要的信息,也并不是一件易事,确定关键词、二次检索以及搜索式阅读等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素养。

其次是要具有超文本阅读能力。网络信息的交互性连接一方面使得所需要寻找的相关信息大量呈现,为获取目标信息提供了充足的信息源;另一方面却使得网络阅读比较困难,次要的或具有诱惑力的信息常令人偏离目标,造成网络迷失。所以网络阅读不仅要具有本文阅读中所要求的理解能力,还需要时时把握阅读目标、保持清醒的头脑。

再次是信息鉴别能力。报刊、杂志等传统媒质所发布的信息经过了严格的筛选,错误率小、可信度高。而互联网上的信息发布者多元并存,官方的、民间团体的和个人的等都可以随时将自己的信息发布出去,因而信息的质量是良莠并存,这对读者的鉴别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读者需要具有判断信息的善与恶、真与伪、优与劣的能力。

二、资源整合能力

从互联网上获取的教学资源,能否在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应用,还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资源整合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资源的筛选、组合和应用三个方面:

资源筛选能力。即能够从大量的资源中剔除无关资源,并进行价值判断,如资源的优劣、真假、善恶等,最后挑选出教学所需要的资源。

资源组合能力。即能够将他人的资源进行修改、加工、合并,构建一个为自身个性化教学所需要的新资源。一个资源整合能力强的教师能够在分析、鉴别他人资源的基础上,吸收优点,将其融入到自己资源构建框架和体系之中,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资源应用能力。即能够将资源作为创设教学情境、解决教学难点、搭建演练平台、检测教学效果等的教学手段、工具和环境的能力。整合资源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应用既是资源价值的实现途径,也是资源整合的航标。

三、网络工具应用能力

具备应用计算机和网络的一些基本技能,能够应用一些基本的工具,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于教学中的一个基本前提。这些工具主要有: 获取信息的工具,如搜索引擎、专业网站等,利用这些工具,可以为获取各种信息资源提供极好的帮助。

加工处理信息的工具,主要指各类软件,如用来编辑文档的Microsoft Word、开发多媒体课件的 Authorware、处理数据的 Microsoft Excel、制作动画的Flash等。传递和发布信息的工具,如PowerPoint、E-mail、BBS、ftp等。

保存信息的工具,如网络硬盘、服务器空间、光盘、移动硬盘、U盘、软盘等。协作学习的工具,如新闻组、聊天室、网上传真、论坛等。

另外,教师还应当具备一些资源管理的技能。如本地资源的查找、分类、储存、提取,为网络资源建立收藏夹、多窗口浏览、资源下载等。

四、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本是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功之一,但现代信息技术环境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教师要能够设计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协作学习策略、设计基于网络资源和工具的学习任务、依据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的心理特征设计学习目标、利用信息技术的智能化优势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诊断等。

另外,现代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冲击了原有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两极关系,媒体、教师与学生构成了教学系统中的三极,从而导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能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成为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和问题的指导者和咨询者,需要教师懂得设计新型的教学模式,开发有效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高效地获取知识、锻炼思维、发展能力。笔者在英语网络教学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一条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五个“化”,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和可行性。这五个“化”是:学习目标任务化、学习内容问题化、学习过程探究化、学习途径活动化、教学评价及时化。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到课堂教学中,所引发的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变化,它实际上引起了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变革,设计这样的课堂教学决非一件易事。

五、网络环境下的课堂驾御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与课程整合的主阵地在课堂,网络环境下的课堂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教师的信息素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挑战不仅有技术方面的,更多的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管理方面的。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新知识、新信息、新任务都来自于教师,黑板成为信息的主要“发布源”,因而教师和黑板是课堂关注的中心。在这种情境中,教师比较容易控制课堂,学生的学习节奏在老师的指挥下“步调一致”。而在网络课堂上,信息源来自于学生自己掌握的电脑,学习过程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教师和黑板的中心地位被彻底地“摧毁”,学取代了教。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很难集中安排任务、统一指挥课堂。因此,很多老师就迫不得已地选择了“放任自流”,自主学习变成了自学,结果效益很差。所以,研究网络课堂的管理艺术、选择适合于网络课堂的教学手段、提高网络课堂的驾御能力是教师迫在眉睫的任务。

提高教师在网络课堂上的驾御能力,应当实现两个转变:

一是教师课堂形象与角色的转变。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的角色是实体的、可见的,而在网络课堂上,教师发布指令、引导学习可通过网络教学演员、可爱的小卡通等人物来完成的,因而教师的角色变成了一个“虚拟”的演员。首都师大的王陆教授在网络课的教学中,分别以“青青草”、“毛毛虫”等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虚拟地出现,引导学习和参与竞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是教师在课堂上职能的变化,教师更多地成为学生学习咨询和学习项目管理方面的专家,教师的重要任务并不是提供最好的讲授,而是为学生设计最适当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设计最合适的学习策略和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六、信息时代的学习评价能力

笔者认为,信息时代的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能力主要有三个方面:“评价什么?”、“怎么评?”、“评价的价值是什么?”。

评价什么?主要是要具备确定评价标准的能力。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学生评价标准应当是多元的,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如在英语学习中,有些学生英语口语讲得相当流利,然而对于考试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就是“毛手毛脚”,对这样的学生,应当综合地、长远地做出客观的、积极的评价,如果仅用当前的考试成绩来衡量显然是片面的。怎么评?主要是具备运用科学、规范的评价手段的能力。如能够设计评价表,让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智能化特性,使用智能化的评价工具,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的评价反馈。

评价的价值是什么?主要是把握评价后效性的能力。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给出一个客观的评定和为甄别选拔提供依据,更需要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促使学生自主发展,所以教师需要具备发现学生的优点、恰当地进行点评的能力。

七、利用网络进行交际的能力

网络为交际创造了一个无疆域的世界,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在网上进行交流,然而不同地域的人们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忽视文化差异的交际可能导致交际失败,因而网络时代对人的交际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能力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认知和了解,知道不同文化背景人士的特征和不同文化群体人士的交往方式,懂得获取他们资料的途径、方法和重要性等;第二个层次是具有一定的素养,善于观察他们的文化特征,能够使用资讯科技,选择正确的通讯工具,做出得体的交际方式;第三个层次是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与积极的态度,能够接受不同文化群体所持有的多元化见解,尊重不同文化、不同传统、不同宗教、不同习俗、不同价值观及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士,欣赏不同社会的历史发展及其所构成的多元文化轮廓等。

八、网络道德修养

网络不仅为教学带来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网络道德问题,如电子“海洛因”、电子黑客、网恋等,它不仅改变着教师的工作方式和交往方式,而且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创建网络文明,不仅仅学生需要,教师也是需要的。

遗憾的是,一提到网络道德教育问题,人们总是仅仅将它归结为一种道德责任感、一种思想境界,因而总是从提高政治性、觉悟性这个角度来开展教育工作。美国著名的道德教育家柯尔伯格提出了著名的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这一理论表明,人的道德发展水平是和价值判断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相对应的。笔者认为,在当前阶段,要提高网络道德水平,就应当提高人的网络认知能力、信息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比如能准确地鉴定各类信息的真伪,能够利用网络途径和工具开展信息协作,能与教育界同行建立经常的、融洽的、多维的信息协作关系,能积极参与各类教育科研活动,不断探求和创建教育教学信息,能自觉清除信息垃圾,避开有害信息,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和干扰,等等。

九、终身学习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经济的出现,科技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学会学习、具备终身学习能力,是现代社会教师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首先,应当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将继续教育作为自身的需要,不断学习。其次,要掌握学习策略,良好的学习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益。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策略由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组成,其中,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是学习策略的核心成分。学习策略是鉴别会不会学的标志,是衡量个体学习能力的重要尺度,是决定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再次,要善于运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学习计划,扩充自己的知识库,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掌握的信息的效益。

网络与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全新的工作环境,同时也对教师的素质、特别是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挑战,我们教师需要自觉地行动起来,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唯有这样,才能胜任信息时代的教学。

下载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例,谈谈语文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例,谈谈语文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这次听了几堂语文课,虽然只是几堂课,短短半天的时间而已,我却收获良多,获益匪浅,真是庆幸我能有此机会坐在下面听课。本次活动上的是语文课,我在......

    语文教师基本素养

    语文教师基本素养的思考素养是人们在环境和教育(包括自我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修养,由各种基本品质和能力构成。语文教师是语文教育任务的承担者,他们的素养制约着语文教育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觉得一定要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只有具备了基本的语文素养才能使自己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1、文化底蕴是前提 一个......

    一个合格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养(汇编)

    1.一个合格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一)职业道德素养 (1)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教师就能够从素质教育的高度,研究、探索教育规律,奉行教书育人的宗旨,积极实现自己的教育理......

    语文教师需要哪些必备的基本素养

    语文教师需要哪些必备的基本素养语文教师需要必备的基本素养:高雅的文化品位一个语文教师首先要有文化品位。那么文化从哪里来?那就是从阅读中来。一个勤奋的教师,不仅读教材,......

    语文教师具备人格素养与心理素养[合集]

    语文教师具备人格素养与心理素养是 展开工作的前提条件 (一)人格素养人格即个性,是指一个人的各项比较重要和相当持久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人在生理基础上,受到家庭、学校教育......

    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搞好教师党员建设

    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谈谈我们教育工作者怎样履行好党员的权利和义务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学校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师德传统。我想可以概括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务实创......

    读《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有感5篇

    原文:http://blog.edudown.net/u/13295/archives/2008/20081010191452.html读了《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这条建议,感觉越读越有味道。读着读着,我不由得反思自己:为教学工作而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