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富论》亚当·斯密 马克思读书心得
《国富论》读书心得
上大学之前我对《国富论》这本书没有什么概念,在老师推荐下我试着看了看,里面的东西比较深奥,但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这是高中提到的一些浅薄的知识,虽然时间仓促,能力有限,略有小惑也无处求解,却也能捡些重点细加理解,收获颇多。《国富论》全名《国民财富的原因和性质的研究》,由亚当·斯密于1767年开始著作,历时6年,终于完成《国富论》第一稿。之后3年,又进行重新修订,于1776年正式出版该著作。书中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为经济学确定了完整的架构,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在经济危机波及全球的当下,反思经济危机爆发的来龙去脉,很多人开始从传统经济学著作中找寻蛛丝马迹。可见《国富论》等经典著作对现代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非同一般,对引导人们走出经济危机大有裨益,这也正是经典的永恒魅力。
《国富论》一书分别由:论劳动分工及分配,论财富的性质、积累和使用,论各国财富增长的方式,论重商主义与重农主义,论国家的财政这五大部分组成。其中第一、二篇为基本经济理论(增加国民财富的两条途径),第三篇为经济史(佐证两条途径),第四篇为经济思想史(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第五篇为财政专题(一个保障——经济自由主义),总的概括为:两条途径和一个保障。《国富论》主旨是富国裕民,而增加财富主要有“两条途径 和一个保障”:一是靠分工和交换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靠资本积累和资本合理运用来提高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的比例;在实现这两条途径的过程中,坚持经济自由主义是最根本的制度保障。
第一卷,共11章,主要内容是分析形成以及改善劳动力生产能力的原因,分析国民财富分配的原则。斯密在阐述分工的特性和优点时,以扣针制造业为例,如果一个工人以其一己之力,一天可能最多做几枚扣针,甚至一枚也完成不了;但假如将工人分配到扣针制造的不同环节,使每个工人只针对一项环节展开工作,比如一个人抽铁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那么即使该工厂规模很小、设备简陋,只要工人按照要求勤勉工作,那小工厂也能制造出四万多枚扣针,相当于平均每个工人制造了四千多枚,这与一个人单打独斗的成果来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所以我们很容易理解,分工对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确实是显著的。
亚当·斯密从劳动生产力不断提高着手,经过深入研究后他认为劳动分工能使生产力得以成倍提高,而且首次提出了“劳动分工”这一重要概念。分工,人与人之间需要合作,分工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我们可能不擅长某一方面,但我们可以用我们擅长的某一方面来换取别人擅长的那一方面的服务。这就是绝对优势理论。
分工有很多优点: 第一,劳动者熟练程度的增进,势必增加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提高生产量,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常要损失一些时间,因节省这种时间而得到的利益,比我们骤看到时所想象的大得多.这可以使管理方面压力大大减小,第三,更容易发明新的机器.分工后会考虑用利用适当的机械能在什么程度上简化工作中某个环节的劳动和减少人的因素。亚当看来机械的发明,也可能起因于分工。
第二卷,共5章,主要内容是讨论资本的性质、积累方式,分析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取决于工作的性质。其实《国富论》探讨的最终目的是增加国家财富和社会福利。增加国家财富就必须要走一条路,那就是增加实际的就业量和生产用机器设备,那个时候还没有虚拟经济这个概念,就是增加实体经济中的劳动者和劳动工具,这就需要资产投入,资产的投入和运营就是资产的积累和使用的过程。
资本的类型——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亚当·斯密认为,资本可用来生产、制造或购买物品,然后卖出去以取得利润。这样使用的资本,在留在所有者手中或保持原状时,对于投资者不能提供任何收入或利润。商人的资本不断以一个形态用出,以另一个形态收进;而且也只有依靠这种流通,依靠这种继续的交换,才有利润可图。这样的资本可称为流动资本。
资本又可用来改良土地,购买有用的机器和工具,或用来置备无须易主或无须进一步流通即可提供利润的东西。这样的资本可称为固定资本。
当然,这是亚当·斯密从个人角度出发而说明的资本的含义。那么对于国家或社会而言呢?“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总资财,即是其全体居民的资财,所以,亦自然分作这三个部分,各有各的特殊作用。”5这里说到的三个部分分别是留供目前消费的、不提供收入或利润资财、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因此,从作者的思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等式:
国家财富=留供目前消费资财+资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
第三卷,共4章,主要内容是介绍造成当时比较普遍的重视城市工商业,轻视农业的政策的原因。斯密认为城市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生活资料和加工资料,城市向乡村居民返回一部分加工产品作为回报„„两者的收益是共同和相互的,这里的劳动分工也和在其他场合一样,对从事分工中不同行业的所有不同人都有利„城市为乡村的剩余产品提供市场;乡村用剩余产品交换自己需要的东西。城市居民收入和人数越多,为农村居民提供的市场也就越大;这种市场越大,对大多数人的好处越大。斯密的意思也就是说,通过分工合作,然后交换,这样双方的财富都有所增加,这也就是他所谓的财富自然增长,第三章,斯密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论点,商业和制造业的发展逐渐建立了秩序和良好的政府,进而在乡村居民中建立了个人自由和安全。
第四卷,共9章,主要内容是列举和分析不同国家在不同阶段的各种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体系。这一篇中所讲正式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宏观控制下的市场经济的一个写照,我觉得我国现在明显存在着重商主义,一切东西以金钱来衡量,钞票马上都要取代爱情的地位,成为现代都市男女结婚的条件了。”“钱不到就不能救人,挟尸要价”的丑恶,上课时老师讲到的某些“有钱钱坐牢,没钱人坐牢”的现象等等,这就是重钱重商的教育教出来的。如果我们的教育中多参杂一些“道与义”的教育,也许很多事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不过也不能否认经济的发展需要重商主义的推动。斯密认为应该对国内能生产的商品予以进口限制,这其实就是我们前几年的贸易壁垒,为保护国内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其实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哪里还有100%的国货、哪里还有100%的进口货?几乎没有了。
第五卷,共3章,主要内容是分析国家收入的使用方式,是为全民还是只为少数人服务,如果为全民服务有多少种开支项目,各有什么优缺点;为什么当代政府都有赤字和国债,这些赤字和国债对真实财富的影响等。《国富论》其实是反对政府干预的。他认为政府的主要任务就在于保护国家安全、保卫人民不受欺侮、建立并维持公共事业。在此他谈论了教育的重要性,我觉得这是他非常伟大的地方,另外他还提出了著名的税赋四原则:平等、确定、便利、节省。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税收的三性被定为“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不也有相似的地方吗?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的第一篇第八章《论劳动工资》中提到我们国家,他说,中国是世界上土地最肥沃、耕种得最好、人们最勤劳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时他还说我国最下层人民的贫困远远超过了欧洲最贫穷国家人民的贫困状况。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甚至这些话在今天来说都不为过。我们的经济发展了,国家富有了,老百姓却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买不起房!这是为什么?
《国富论》是一本难得的巨著,细心的拜读也实在是一种心灵深处的极大享受,整篇文章通读下来,使我不由得对作者独特的见解和高深的学问敬佩不已,《国富论》对我们中国,仍有启迪意义。三十多年前,改革开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认了市场在经济社会中的巨大作用,这无疑是向亚当·斯密的致敬;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日,中国改革该向何处去,如何调控流通中的货币,如何处理人口压力与资源问题,这些问题,虽不能从《国富论》中直接寻求答案,但我们可以寻求像亚当·斯密那样的思考。正是因为有了许多像斯密这样的伟人,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传承和发扬下去呢?
2016-10-25
第二篇:斯密是一个天才国富论读后感
一个人对我带来的思潮
——读《国富论》有感
想着读一部大部头的经济学名著,就选择了《国富论》,选读的版本是郭大力先生和王亚南先生生前翻译的,有些语句有着民国时代的语言特色,加之一些生涩的专业名词,故不能全部理解,在此,仅发表一些自己浅薄的见解。
个人认为,斯密是一个天才,在经济方面,无数杰出的经济学家中只有马克思能与之相提并论。
亚当斯密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的顽固性在坚持。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这种做法在那个时代是无比正确的。而他的天才,更在于在那个时代过去之后,他的理论在部分上依然没有过时。亚当斯密对劳动价值的讨论以及对财富的认知,在具有时代性的同时,也具有着不可小觑的发展性。
在读前两章时,总感觉,国富论就是政治经济学的本源,而我们的政治经济学课本,就是从其中浓缩出的一部分精华。或许是刚刚拿到书的新鲜感,很认真的读了斯密对分工的分析,从加工针的举例开始,亚当斯密就是从从个别制造业分工状况出发来认识社会一般业务分工,从而推理出社会分工的原理。我很喜欢里面的一句话,“那对于人性中某种确定的倾向,即互通有无,物物交换,和相互交易的倾向,是必然的但极其缓慢极其逐渐的结果”。我不知道生在西方的斯密是否对天主教有着无比殷诚的崇拜与信仰,但这种否定人类智慧,以本能来解释社会发展的说法,是无可辩驳的。因为人性对物质的需求是产生思维的前提,而分工就是这种需求不能被满足时的产物。分工的大规模使用,使得劳动生产率有极大的提高,正是由于分工,使得各种机械发明成为可能并再度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继而向后深读,就越发的感到现在所学习的知识中存在的《国富论》的影子。亚当斯密戳穿了当时社会的一种假象,他说:“世间一切财富,原来都是用劳动购买而不是用金银购买的。”也就是说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于是他提出了“劳动是第一性价格”的开创性理论。但是他又从社会所固有的现象中发现,劳动并不适合用来衡量商品价格,因为劳动具有着“困难程度”和“精巧程度”的差异。而这一切问题,都可以被一般等价物,及货币所解决。而货币,却是在这个意识没有出现之前产生的。更加充分的证明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自发性。
劳动工资论,资本利润论以及土地地租论,我感觉是斯密在他书中第一章所确立的劳动价值体系的三大精髓。“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入和一切可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一切其他收入归根到底都是来自这三种收入中的全部或其中一个。”亚当斯密的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他所秉承的劳动价值观念。而他在其对劳动工资论中对工资的理解——任何商品的价格中,都包含了整个社会对该物品生产所作的贡献。这是对当时封建社会的一种挑战,也是对资本主义萌芽的一种认可。
《国富论》原名直译为《论国民之富的性质及其原因之研究》,从名字上就可以直白的看出,《国富论》实际上是一本解疑的书,斯密就是想告诉我们什么是财富?财富是如何构成的?增加财富的途径有哪些?以及如何保障这些财富的问题。温家宝总理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在我心中的地位同样重要。”正是因为《国富论》百科全书一般的答题理论,才使得其能够在刚刚出版之后就可以风行于西方政治经济界,被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
然而,对于第三到五章中所阐述的富之自然进步,所阐述的农业的衰败与改良,所阐述的各种政治经济学体系,所阐述的君主的收入,我不能很好地想象出那种情形以及理解这种分析所面对的对象是什么,所以我不能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但是,我却可以理解,斯密所说的“政府是宏观调控的,是“无形的手”引导着人们去尽力达到一个目的——追求自己的利益。”网上一些人总是把这种方式与老子所推崇的无为而治相比,在我看来,这是十分合适的。斯密主张的放任自由,是因为他认为每一个人行动的动机,主要是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他还认为,利己心这并不是值得反对或摒弃的;相反的,个人自私可以有助于整个社会福利。这种说法,在今天看来似乎已经过时而且可笑,但实际想来,并未有错。美国政府干预经济之后带来的短暂稳定,并不能成为他们现在面临更大危机的安定剂。而且,中国的一些政治家也开始承认老子的理论在今天也有着进步意义。
我最欣赏的,或者说,斯密最吸引我的,是他对教育的看法。亚当·斯密非常重视教育事业。他认为,在文明商业社会,对普通人民的教育,比对有身份有财产的人更需要国家关注。所以,国家应该拿出一部分收入用于教育事业。有钱人在年轻的时候有时间、金钱来学习。此外,有身份与财产的人所从事的职业,用脑时候多,用手时候少,不至于是脑力变得迟钝;而普通人由于生活压力,即缺少财产与时间,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用脑会很少。所以穷人更需要国家教育资助,并且,在普通人的孩子中,对学业优良者,国家应给予奖学金。人民受了教育,国家也会受益匪浅。对于这些,中国做了一部分,但还远远不够。我突然又想起了周总理的一句话:“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切的发展,无论是经济还是科技,都深深扎根于此。斯密以他全方位的知识,为他的理论留下了一条不会终结的发展之路。在理论方面,没有教育,所有人的知识都会止于此,即便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会在以后的某一天过时。而在实际方面,我不能想象,一群奴隶社会前的野蛮人能够支撑并发展一个国家的经济。
这是我第一次读《国富论》,知识有限,能力有限,我只能读出这些东西,在读的时候,也不免参考了一些网上的资料和一些大家的思想。但这终究是我自己的理解。随着知识的增加,我还会去读第二遍,第三遍。或许我达不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境界,但这本书所传递给我的,已足够我反复咀嚼。
税务三班
张锦昊
2012年11月30日
第三篇:《国富论》读书心得(本站推荐)
阅读经典 回味悠长
——《国富论》读书心得
《国富论》是英国经济学者亚当斯密的代表著作,出版于英国资本主义的成长时期。《国富论》作为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学经典著作,研究对象是经济世界,认为经济的出发点是利己心,伟大成就之一是摒弃了过去的错误概念,抨击了工业发展的政治局限,弘扬政府作为经济守夜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人们认为《国富论》对经济学的贡献堪比牛顿对物理学的贡献。
一、《国富论》整体结构
《国富论》全书分为五篇。它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
第一篇共11章,为“论劳动生产力逐步提高的原因及产品在不同阶层之间自然分配的顺序”,主要内容是分析形成以及改善劳动力生产能力的原因,分析国民财富分配的原则;第二篇共5章,为“论资产的性质、积累和使用”,主要内容是讨论资本的性质、积累方式,分析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取决于工作的性质;第三篇共4章,为“论各国财富增长的不同途径”,主要内容是介绍造成当时比较普遍的重视城市工商业,轻视农业的政策的原因;第四篇共9章,为“论政治经济学体系”,主要内容是列举和分析不同国家在不同阶段的各种经济理论;第五篇共3章,为“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主要内容是分析国家收入的使用方式,是为全民还是只为少数人服务,如果为全民服务有多少种开支项目,各有什么优缺点;为什么当代政府都有赤字和国债,这些赤字和国债对真实财富的影响等。
二、《国富论》精彩论点
书中关于经济学运行规律有独到、深刻的见解和阐述。随着斯密娓娓道来,通过详实的示例,深入浅出地论述经济学微观世界。精彩的观点有:
(一)“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亚当˙斯密认为,每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主要是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他还认为,利己心这并不是值得反对或摒弃的;他相信,个人自私可以有助于整个社会福利。
(二)分工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列举出制造针的例子来说明分工的好处。经由分工,将整个制造程序“分为十八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雇佣技艺熟练的好手……我曾看到一家很小的工厂中,一共只雇用十个工人,但每天可以生产48000根针”。分工的发展以及劳动划分为越来越精细的专业化作业,这是正在出现的工厂制度的主要结果。有了分工,同样数量的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
(三)劳动价值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论述商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时,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一个人是贫是富,就看他能在多大程度上负担得起和享受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以及种种娱乐消费品。但是,自分工完全确立以来,个人所需要的物品,仅有极少部分依靠自己的劳动,而大部分却需依靠别人的劳动。所以,他是贫是富,要看他能支配多少劳动。换言之,要看他能够购买多少劳动。一个人占有某物品,但不愿自己消费,而愿意以它来交换他物,对他来说,这物品的价值等于他能购买或能支配的劳动量。因此,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四)反对殖民地政策。《国富论》中有一篇专谈殖民地问题,亚当˙斯密主张自由贸易,所以对于殖民地国家在殖民地造成经济垄断表示反对。殖民地国家实行的“重商主义”政策,在他看来,对殖民地及其统治国双方都是有害无益的。
(五)主张“自由放任”。《国富论》最重要的部分是第四篇“论政治经济学体系”。其中讨论两种制度:一种是商业制度;另一种是农业制度。亚当˙斯密主张“自由放任”,他强调,只有对内对外的商业不受任何限制,才能使一个国家得到充分的发展与繁荣;同时他也反对各种公司的垄断。另外,他还主张国家与国家之间应像个人与个人之间一样实行分工,并极力倡导自由贸易。
(六)政府的主要职责。亚当˙斯密对于政府的职责规定得相当具体。他认为,政府主要的任务在于对外抵御敌国,对内执行司法;政府的另外一个重要职责是“创建并经营某些公共工程”。这也就是我们现在称之为“公共事业”的各种设施。
(七)教育的重要。亚当˙斯密认为教育社会底层民众,国家虽得不到什么直接的好处,但总比让民众无知识、不受教育好得多。他指出,在自由国家,政府安定主要依靠有力的舆论,因此,公众教育程度愈高,受教育者愈多,越有公正判断的能力。从这个角度讲,政府对于教育的推动,实不可稍有疏忽和闪失。
三、解读《国富论》
(一)作为自由放任主义“圣经”的《国富论》
斯密的理论贡献,长期以来也基本上被定位在自由放任和自动调节市场机制理论之父,以及作为一般均衡理论的开创者。《国富论》第一篇的核心是静态经济均衡理论。正是在这个部分,斯密通过“自利人”概念以及“看不见的手”的隐喻,以出色的论证为自由市场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合法性辩护。这个归纳和表达,是19世纪以来逐渐显著化的以新古典学派方法论个人主义为基础的功能合理主义对《国富论》解读的主流观点。《国富论》被喻作经济自由主义的“圣经”,而斯密也被建构为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第一旗手。这个建构如此有效,以至于直到今天,一谈起亚当斯密,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就是“自由放任主义者”。十八世纪末以来的历代经济自由主义者,无论是畅销书的作者还是学院派的学者,都自认是斯密的信徒。
微观经济学的运行世界,是充斥了无数微观企业、市场、消费者行为的世界,而斯密通过自己智慧的双眼,辨别出市场这双看不见的手,从而是人们明白了资本主义经济世界中看不见的市场运行规律。在当今的社会主义社会,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应用随处可见。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因此,处理好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之间的关系,对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亚当斯密关于无形的手的理论,在当今社会主义建设中仍然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是经济管理和调控主体,涉及发展全局的重大利益协调主体,市场是把政府同各类微观经济运行主体连接起来的桥梁、配置各类资源的基础环节。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决定者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走向和运行质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键是寻求政府行为和市场功能的最佳结合点。
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把政府和市场结合起来,不能割裂地看待两者关系,既不能不讲求市场规律束缚生产力发展,也不能只讲市场偏废政府的管理职能。只有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使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各司其职,优势互补,才能更好地激发经济活力。
一是要更加尊重市场规律。目前,中国的市场经济格局已初步形成,一般商品劳务的价格基本上由市场决定,但关键的要素价格还不是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核心资源、要素、行业等领域的改革与进展有限、门槛很高,政府手中掌握资源过多,过度介入微观经济活动。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以法治作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基本保障,强调所有市场主体一律平等,倡导诚实信用、鼓励自由竞争。所以,市场经济几十自由经济,又是法制经济。
既然市场经济是自由经济。那么就应首先破除国有资本在一切领域的垄断竞争,给予民间资本平等市场地位,使民间资本能够顺利进入金融、能源、通讯、铁路交通等领域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同时,国有资本还应从竞争性行业全部退出或至少限制在非控股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一个充分开放、公平合理、优胜劣汰的自由竞争市场环境。
又因为市场是法制经济。必须通过立法明确政府角色定位和权力界限,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将万能政府改为有限政府,监督政府依法行政,使政府彻底抛弃自定经济增长目标,不顾市场经济客观规律随意采取调控措施,强力干预经济发展的传统思维和习惯做法。
二是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这要求政府更好地发挥其应有作用,解决以往存在的政府职能“错位”、“越位”和“缺位”现象。
《决定》指出“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为此,要继续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府和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杜绝对企业生产经营的直接干预,切实把工作重点真正转移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政府的宏观管理效率要提高,积极发挥政府对市场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创新政府管理方式,进一步缩小行政审批的范围,简化和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充分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实施行政管理。
三是更好地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还应注意加强两者的有机协调和配合,既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培育政府的作用,因为市场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市场失灵的问题必须由政府作用来弥补,既需要政府为市场提供规则和环境,又需要政府为市场上的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保障,转型期还需要政府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引导和推动。
综上所述,市场经济发展有自己的规律性,政府要为市场发挥作用创造必要的条件和环境,同时还要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同时,政府也必须有意识地自觉对自身的经济行为加以明确限定,加快转变职能,为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良好政策环境。
(二)作为伦理学经典的《国富论》
美国哲学家莫罗于1923年出版的The Ethical and Economic Theories of Adam Smith.一书,是对斯密的经济和伦理思想加以整体研究的系统作品,有很大的学术价值。莫罗和斯科特等人试图证明,在斯密那里,经济思想和他的伦理思想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基于莫罗和麦克菲的早期成果,立足于《道德情操论》对《国富论》研究,强调《国富论》的伦理性和福利论性质的文献日益增加。对《国富论》进行伦理解释,强调《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大量研究论著的主题。人们似乎突然发现,《国富论》其实是将《道德情操论》的原理作为其伦理学基础的。更有甚者,一些人甚至认为《国富论》本身就是一部伦理学著作。这些人坚信,斯密本质上是一个伦理本位论者而不是一个经济主义者。例如,著名的斯密研究权威麦克菲就认为,“《国富论》只是《道德情操论》中暗含的哲学的单纯而特殊案例而已,无非它是一个经济案例。经济人也还是处于社会性同情和通晓事物的旁观者的公平裁定之下的”。
将《国富论》解读为伦理学著作的尝试有以下几个具体的方面:一是试图把《国富论》看做是一部为基于自利心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进行道德辩护的经典之作,如赫希曼等人所做的工作;二是把《国富论》解释为是以正义论为依据阐述“交换正义的经济体系”的作品;三是把《国富论》解释为一部讨论自然自由基础上的“分配正义”的作品;四是把《国富论》解释为一部旨在阐明构建企业、市场、国家三者合理政治经济秩序的原理的作品。
(三)作为神学作品的《国富论》
还有一个有趣的尝试是从神学的角度来解读《国富论》,集中在对斯密“看不见的手”的研究。《国富论》中“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包含着不能完全被还原为市场规律的内容。要认识这一点,仅仅依靠目前通行的实证主义方法是办不到的。在斯密的体系中,那些“神学的客套话”并不像有的人认定的那样是无实际意义的内容。海尔布罗纳指出“尚不能断定,离开神学意义上的斯密,能否使我们获得关于‘看不见的手’的本性和目的的清晰明白的认识”“经济学通过把看不见的手转化为完全竞争的自动均衡机制,得以上升至实证科学精英的崇高地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我们从斯密那里驱逐了宇宙智慧的创造者,其结果也就是放弃了斯密的必然论性质。”“看不见的手”看来并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妆饰。瓦伊纳作为经济思想史家早就指出过,如果无视他的目的论要素和“看不见的手”的妥当作用,那是不能理解亚当·斯密的思想体系包括经济学的。
(四)作为马克思经济学思想来源的《国富论》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因为创立了劳动价值论而深刻地影响了马克思经济学从而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来源之一。斯密的《国富论》和李嘉图的《赋税论》中关于劳动价值论的重要思想和理论,是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最为重要的思想源泉。作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其劳动价值论经由李嘉图的发展而最终成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渊源。马克思本人解释和评价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历史地位所依据的标准,乃是一个学者在创造和发展劳动价值论这一分析工具,并由此来解析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病理学和动态演化机理方面所做的贡献。虽然马克思对斯密在价值决定问题上的含糊其辞和游移不定表示失望,但他仍然对其作为劳动价值论重要创始人的贡献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从劳动价值论的角度出发,马克思其实基本上不去关心斯密《国富论》中的问题意识和理论体系建设上的良苦用心。关于斯密的理论贡献及局限性,马克思在《资本论》和《剩余价值学说史》等书中有大量的论述,这里不必重复。
除了以上几种有较大影响力的解读以外,《国富论》看成是某种特殊历史观的一个运用,认为它其实是历史学的重要作品,从中解读出斯密的政治学、法理学。弗农.史密斯等人则将其视为今天已经蔚为壮观的行为经济学的重要渊源。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总而言之,《国富论》是一座智慧的宝藏,引起人们的兴趣,激发探求的热情,蕴含生命的哲理,给予珍贵的启示。好的书籍总是让人爱不释手,意犹未尽,回味悠长。
第四篇:《国富论》读书心得
亚当﹒斯密的理论为何是建立在人性自利的基础之上了,只有人人自利,交易双方才能有均衡点,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国富论》一书分别由:论劳动分工及分配,论财富的性质、积累和使用,论各国财富增长的方式,论重商主义与重农主义,论国家的财政这五大部分组成。
在“第一章:论劳动分工及分配”中,亚当·斯密从劳动生产力不断提高着手,经过深入研究后他认为劳动分工能使生产力得以成倍提高,而且首次提出了“劳动分工”这一重要概念。同时,劳动分工也促使劳动生产专业化,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被打破,劳动产品的交换迫在眉睫,而交换所需的媒介——货币也是呼之欲出。产品的最终归宿为:劳动资本、资本利润和土地地租三项。在“第二章:论财富的性质、积累和使用”中,亚当·斯密开创性地把资产细分为用于消费的资产(维持日常生活的产品)、固定资本(机器和设备)和流动资本(食料、材料、成品和货币),这样深刻透彻的见解史无前例。另外,亚当·斯密还划分了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剖析了人们的借贷行为,分析了资本运用方法的不同对生产性劳动产生推动作用的差异。
在“第三章:论各国财富增长方式”中,亚当·斯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给欧洲各国带来的社会结构上的巨大变革出发,研究其财富增长方式的变化。主要有以下三个观点:第一,生活的基本需要刺激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农村的兴起推动城市的进步,最终加速国家财富的增长;第二,地主兼并农民的土地,致使大片土地不利于改良,更不利于生产方式的改革,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地主不愿意改革,以致失去自己的权利、地位和财富);第三,都工商业的增加与富裕,对农村的改良与发展有三大贡献——首先,为农村的土地生产物提供一个巨大而便利的市场,从而鼓励了农村土地的开发与进一步改进。其次,城市资本转入农村,为土地的改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最后,还有一点往往不为世人所注意,却是最重要的:农村居民一向与邻人争斗,对雇主依附。工商业的发达,逐渐使他们获得秩序、组织、个人的安全和自由。
在“第四章:论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中,亚当·斯密总结了不同时代产生的两种不同的关于富国裕民的政治经济体系:其一,为重商主义,是18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种经济政治体制。重商主义者认为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的顺差——即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所获得的财富,相应的重商主义政策下两大主富国裕民的途径就是限制进口(关税壁垒)和鼓励出口(出口退税)。而亚当·斯密却在本书中抨击了重商主义,他更提倡自由贸易和开明的经济政策。其二,为重农主义,重农主义由十八世纪50~
70年代的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派(重农主义学派)提出。重农主义者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同样,重农主义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也不为亚当·斯密所倡导。
财政问题可谓是国之重中之重,也是一个很繁琐的难题。为此,亚当·斯密在“第五章:论国家的财政”中对于财政难题提出了自己的构想。首先,他确定了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原则,把政府的职能界定为:抵御外敌入侵、维持社会秩序和建设部分公共工程以及教育国民;同时,提出了著名的四项征税原则:公平原则、确定原则、便利原则、经济原则。
《国富论》共五篇内容,其中第一、二篇为基本经济理论(增加国民财富的两条途径),第三篇为经济史(佐证两条途径),第四篇为经济思想史(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第五篇为财政专题(一个保障——经济自由主义),总的概括为:两条途径和一个保障。《国富论》主旨是富国裕民,而增加财富主要有“两条途径和一个保障”:一是靠分工和交换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靠资本积累和资本合理运用来提高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的比例;在实现这两条途径的过程中,坚持经济自由主义是最根本的制度保障。在《国富论》里,亚当·斯密在否定重农主义和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说明了分工和贸易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并界定了君主或国家的职责和收入来源。全书分为5 篇,作者在《导论及全书设计》中说,“本书前四篇的目的,在于说明广大人民的收入是怎样构成的,并说明供应各时代各国民每年消费的资源,究竟有什么性质。第五篇即最后一篇所讨论的,是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具体而言,第一篇讨论的是劳动生产力改良的原因,以及产品在不同阶层之间自然分配的顺序。第二篇讨论的是资产的分类、性质、储蓄和使用。第三篇以罗马帝王衰落之后,欧洲农业发展所受的制约及其农村的衰落,和商业城市兴起的实际,探讨了财富增长的不同路径。第四篇则在此基础上,从当时最受推崇的重商主义开始,论述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两种政治经济体系的后果。第五篇则讨论君主或国家的开支方向和收入来源。
亚当·斯密在论述所有问题时,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这个前提总是被他或隐或显的提及:在经济生活中,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经济的出发点是利己心(这应该就是现代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的来源)。斯密在全书中主要提出了以下观点:
1.“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每一个行为的动机,主要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而且利己性并不是值得反对或摒弃的,这是人性的一面,是一种自然现象。个人自私可以有助于整个社会福利。
2.劳动率增长的关键在于分工协作。斯密在书中第一篇第一章以制针业为例子(第7—8页),来说明分工所带来的生产率的巨大改进。分工以及劳动的划分促进了专业化作业,3.劳动价值论。作者在第一篇第五章(24—36页)论述商品的真实价格和名义价值(应该就对应于马克思经济学观的价值和价格)时,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作者开篇就说道,一个人是贫是富,就看他能在什么程度上享受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劳动是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是尺度,但是商品的价值通常不用劳动来衡量。斯密同时否定了旧重农主义所谓土地是价值的重要来源的论点。
4.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作者在第四篇“政治经济学体系”中,讨论了两种经济制度(重商制度和重农制度)的原理和弊端。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自由放任。作者极力论述了无论根据重商主义还是其他原则,对几乎所有商品的进口实施限制都是不合理的,他认为,“为阻止进口或减少进口而设立的关税,则显然是既破坏贸易自由也有损于关税收入的。”(第339页)。他极力倡导自由贸易。他还主张国家与国家之间要像个人与个人之间那样实行分工。他认为国家不应对商业(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加以任何限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充分发展和繁荣。
5.政治经济学的目的。斯密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在于协调社会中人与人的利益,并避免牺牲其中任何一方的利益。“政治经济学的目标是使人民和君主都富裕起来”
6.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责任。斯密主张限制国家干预经济。国家的职责应该是维护国家安全、环境的和平安全、个人公平竞争,并避免各种垄断。换言之,国家应充当的是守夜人的角色。
7.政府的开支。政府的开支体现着政府的责任,政府的开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国防、司法、公共工程和公共机构、维护国家尊严。在论述“建立和维持不能为个人带来利润的公共工程和公共机构”时,斯密还特别详述了“为社会商业提供便利”和“促进人民教育”的开支。(第495—582页)
8.国家有支出就要有收入,收入主要来自赋税。斯密否定了旧重商主义所谓国家应该储存大量金币的做法,也否定了国家靠经营专属于自己的公共资本或土地以获取收入的做法。他认为那样“看似对人民个人无损,但其实是对全社会造成了损害。”他主张为社会全体利益考虑,“不如拍卖王室领地,分配给人民”。而君主的收入则由人民提供其他收入来替代。换言之,“人民必须从自己私有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上缴给君主或国家,以弥补公共收入。”(9.赋税四原则:1公平2稳定 3征收便利 4遵守经济原则,避免妨碍人民经营和给人民增加更多负担。
读罢此书,我最深的感受,是亚当·斯密建立在大量的充分的事实基础之上的严密论证,开创了经济学科的理性思辨传统。真不愧是经济学科的“奠基”之作。国内经济学家,哪怕是一些权威学者(诸如吴敬琏、张维迎、樊纲之流),都应该好好的首先继承这个传统,其次才是其思想和观点。当然,国内也有一批斯密忠实的学生,仍然在世的有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秦晖、人大农发学院院长温铁军,天则经济研究所创办人矛于轼,以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刘吉等,他们脚踏实地搞研究的精神是值得人尊敬的。
财富的源泉是什么?斯密在序言中开门见山地说:“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既然“劳动是财富之父”,那么,要增加财富,就得提高劳动效率,或者是增加劳动数量。
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很详细的论述了分工的重要性。不管是对生产效率的提高还是管理的时效性或者生产设备的创新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他举了一个制针的例子。一枚小小的针的制作,竟然需要十八道工序。如果让一个人从头做到尾,一天恐怕连一枚也完成不了。但是,如果分工协作,每人负责一、二道工序,一人一天却可以做4800枚。分工何来如此神力?其实,道理很简单分工可以使劳动专业化,可以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不仅如此,分工还有一个妙处,就是它能为发明和改进机械提供契机。最初的蒸汽机比较笨,活塞的升降,需要一个儿童来开启和关闭汽锅。有一次,有一个按活塞的小孩,因为干得久了,就“懒”中生智,把开闭汽锅的舌门把手,用一条绳索系在机器的另一端,让舌门随机器的运动而自动开闭。这个笑话,成了蒸汽机改良史上的一大趣谈。再观现代工厂的生产不就用事实证明了分工理论的重要性,斯密认为,交换是人与生俱来的倾向,欲将取之,必先予之,由于交换而产生了分工。那么,商品的交换价值如何确定呢?斯密明确地指出:“劳动是衡量一切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这就等于说,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劳动。但是斯密同时声称,这个理论只适应人类社会的野蛮时代。一旦资本积累起来,投入到企业,或是土地变为私有,情况就要另当别论了。因为此时的劳动产品,不再全部归劳动者所有,其中一部分作为利润和地租,被雇主和地主收入囊中。由此,斯密又得出了一条结论: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发生之后,决定商品价值的就不光是劳动了,利润和地租也得算上一份。这样一来,工资、利润和地租,就不仅是一切收入的来源,而且还是“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如此,斯密就不知不觉地由劳动价值论,转到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理论上去了。马克思把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理论,叫做的“斯密的教条”,后来的西方经济学的不少理论,如生产费用论、节欲论等,都可以从它那里找到思想源头。斯密揭开了商品价值的神秘面纱,的确功不可没,但另一方面,在价值问题上他又含糊其辞,举棋不定,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模棱两可的答案。后来的经济学家各取所需,斯密的哪一种解释对他们的胃口,便采纳哪一种。甚至连那些势不两立的学派,也能同时从斯密那儿,找到本派发端的痕迹。
斯密娓娓道来:人的本性中最重要的是利己主义,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受“利己心”支配,社会利益往往被抛在脑后。但是,不期而然的是,这种行为的结果,不但利己,而且比一个人殚精竭虑、刻意追求公众利益时,更有利于社会。
斯密主张完全的自由竞争,认为与其让政府干预经济,还不如听任市场调节来得有效。政府的职能,只是保家卫国,抵御外侮;建立严明的司法机构;适当兴办公共工程和公众事业,其他,则尽可无为而治之。斯密一生性情平淡,可他对任何来自制度上的垄断,都深恶痛绝。他极力主张清除关税壁垒,实行贸易自由,撤消行会制度和专卖公司。
从开学到现在,四十多天的时间,马马虎虎(绝不是谦虚)地看完了国富论。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一两次受挫,不愿再读下去,或者说不愿再因为几段话读不懂而反复的读,直到弄懂作者的心思,明白他所表达的观点,理解其中的逻辑。在前半段,我读得很辛苦,收获也不少。在后半段,特别是政治经济学部分,枯燥乏味,就差引起生理反应了,那一个字,一句话,耗费了我所有的耐心,在我的想象中,书早已被我撕得面目全非了。眼不见为净。要么自戳双眼,要么真的把书给扔了,撕了,烧了等等(参考一千种死法)。一想到这书是我姐夫送给我的,我就气馁了。也许正是因为他送给我的国富论,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我才会选择考经济学的。我现在能做的就是把书阖上,把卷边的页用手指捋平,工工整整地放在我视线不愿停留的角落。
等厌恶的情绪过后,我还是勇敢地拿起了书,就像一个胆怯的人拿起手中的武器走向战场。没读几页,就在掂量全书还有多少页。如果再按照这样的方式读,一个学期就耗在这上面了。每个月阅读一两本经济学经典著作,我记得在报告研究生计划时,一两本是超大字体,特别显目。为了完成自己的计划,只能在质量上打些折扣了。况且还有师姐垫后呢(师姐以前也有类似的想法,可是并没有读完国富论)刀尔登说:读完国富论,我也能勉强“自满”啦。
读书笔记之《国富论》
经朋友推荐,我选择了经济学方面的名著《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此书对世界进步有极大促进作用,被西方称为经济学的“圣经”。因为时间有限,内容很多,我尽量阅读了前1/5的内容,即第一篇。在这个过程中,我时常读不懂而反复的读,直到弄懂作者的心思,明白他所表达的观点,理解其中的逻辑,得到不少收获。
第一篇:论劳动生产力进步的原因,兼论劳动产品在不同阶段人民之间自然分配的顺序。
第一章是论劳动分工;第二章论造成分工的原由;第三章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
简单来说,劳动生产力进步的原因就是劳动分工。意思就是制作一个东西,即便是针这样的小物件都是需要经过很多步骤才能成为实物。每一个在当前技术水平下,简单到不能再细划分的步骤都派给一个或者几个人独立去完成。那么和之前一个人负责做一个东西,效率要高很多,也就是劳动生产力提高了。换句话说,每个人都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劳动生产力就会提高。每个人都会由此获益。
原文:劳动生产力最大的进步,以及劳动在任何地方的应用中体现的大部门的技能,熟练度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第四章论货币的起源和作用
货币的起源在原始社会。那时候的人们基本上以打猎为生。有些人擅长杀野牛,有些人擅长抓野狼,有些人擅长抓野兔,有些人喜欢吃野牛,有些人喜欢吃野狼。有些人喜欢吃野兔。肯定会出现以下这样的情况。某个喜欢吃野牛的人,几天来一直忍受着没有野牛肉吃的艰苦日子,在外辛苦的狩猎,可是也没猎到野牛,只能退而求其次吃储藏的野兔肉。而某个喜欢吃野兔的人,几天来也一直忍受着没有野兔肉的艰苦日子,在外辛苦的狩猎,可是也没猎到野兔子,只能退而求其次吃储藏的野牛肉。机缘巧合,他们知道了对方的苦闷,然后就用野牛肉和野兔肉互换,然后皆大欢喜泪流满面。这样的事迹越来越多,人们生活的质量也越来越高。不知过了多少年,人们发现以物换物并不是那么方便,然后慢慢出现了官方的钱币,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出现了纸币,支票。
货币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发明之一。它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节省了人们的时间,让你有更多的时间做你想做的事。比如:谈恋爱,写作,阅读,看演唱会,旅行等等。在干这些事时,我希望以后我能想起它—货币。
可是很多人视货币—钱如万恶之源,钱只是一个工具,并没有善恶之分。其实人的不太好的欲望才是万恶之源。为了填补自己的欲望,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金钱,然后再用金钱去做一些违反的事情。然而,金钱在这一过程中,只是充当了媒介交换的作用。表面上看,它驱使你去干坏事,这是错误的。趋势你干坏事的是你自己的欲望。这就像你拿了把刀杀了一个人,你却怪罪于刀。
题外话:微观经济学里说有一个准租金的概念。就是对供给量暂时固定的生产要素的支付,即固定生产要素的收益。它的意思和我考研时所接触到的马克思那一套是一样的。也就是劳动才能创造价值,收益全都归劳动者所有,提供资本器械的资本家是没有收益的。
我很困惑,别人提供资本器械,虽不提供劳动力,总也会有收益的吧。但是我也没去问别人,一直把这个困惑像秘密一样藏在心里。想着假如哪天突然碰到有个人和我有同样的困惑的时候,那想必是很开心的。一直到前几天上了微观经济学老师的课,我也没有享受到那份快乐。(很大可能是因为只有我一个人还蒙在鼓里,哈哈)徐老师说得轻描淡写,但是我却是受到很大的鼓动,像是受到了表扬。哎。
第二篇论资财的性质,积累和用途(说了对外贸易的好处)
第三篇不同国家财富的不同发展(说了城市的发展对于农村发展的好处)第四篇论政治经济学体系(最乏味的莫过去此)(论证了殖民地对英国的发展有害,特别是损害了英国人民的利益。殖民地类似于垄断)
第五篇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
以后有时间再看看吧。生活不只是只有经济学和苟且,还有诗和刀尔登
劳动分工促进社会发展,而劳动分工受市场大小限制,市场大小的限制可由交通的便利来打破,航运成本优于陆运,故有大海湾或支流多的陆内河的欧洲,亚洲,印度,中东地区,比缺乏此优势的非洲有发展
国富论的前提是人在经济活动的自私行为,故人选择最大化效益的行动,从而选择了别人需要的且自己最擅长的一门有利可图的专业,然后就有了贸易,再然后就有了更专业化的人。所以顺应人的自私本性,拓宽贸易,人选择擅长专业,提高生产力,故沿海等交通便利地方发达
《国富论》读书笔记
经朋友推荐,我选择了经济学方面的名著《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此书对世界进步有极大促进作用,被西方称为经济学的“圣经”。因为时间有限,内容很多,我尽量阅读了前1/5的内容,即第一篇。在这个过程中,我时常读不懂而反复的读,直到弄懂作者的心思,明白他所表达的观点,理解其中的逻辑,得到不少收获。《国富论》的主要内容,就是研究国民财富是如何生产的,国民财富是如何分配的。
第一篇论劳动生产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
第一章论分工
【作者观点】“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个人总结及心得】
一、职业的产生是社会分工的结果。社会分工不仅形成了“术有专攻”的劳动分工,而且导致了市场交易的产生,成为商品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
二、分工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原因。
他举了一个制针的例子。一枚小小的针的制作,竟然需要十八道工序。如果让一个人从头做到尾,一天恐怕连一枚也完成不了。但是,如果分工协作,每人负责一、二道工序,一人一天却可以做4800枚。因此原因有:1.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2.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损失不少时间,分工可以免除这种损失;3.许多简化劳动和减缩劳动的机械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很多人的工作。”
三、政治修明的社会,充分合理的分工,可以使社会最下层普遍富裕。各行业因分工而产量增大,劳动者除可满足自身需求外,还能换得其他劳动者的劳动产物。
第二章论分工的原有
【作者观点】“使各种职业家的才能形成显著差异的,是交换的倾向;使这种差异有益的也是这种倾向。”
【个人总结及心得】分工是由人类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这种倾向缓慢而逐渐造成的结果。人与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别,更重的是分工的结果,而非分工的原因。我的理解是,在人们很小的时候,相差并不是很大,而是后天的训练,或者说分工,拉大了他们之间个性,技能等方面的差距。
第三章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
【作者观点】1.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
2.因为水运开拓了比陆运开拓的大得多的市场,所以各种产业的分工改良,自然而然的开始于沿海沿河一带。
【个人总结及心得】市场过小,劳动者会因为自己不能用自己消费不了的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随意交换其他劳动者生产物的剩余部分,而不能使劳动者终生专务一业。
因为水运开拓了比陆运开拓的大得多的市场,所以各种产业的分工改良,自然而然的开始于沿海沿河一带。书中还列出数据具体说明水运运输成本远远小于陆地运输成本。(在很多年前,比如马车运输大批货物,不仅速度慢,还需要大量的马车和车夫,以及供给的粮食和工资,成本极高)故有大海湾或支流多的陆内河的欧洲,亚洲,印度,中东地区,比缺乏此优势的非洲有发展
第四章论货币的起源及其效用
【作者观点】但货币却就在这情况下,成为一切文明国商业上的通用媒介。通过这媒介,一切货物都能进行买卖,都能相互交换。
【个人总结及心得】
人们在以货币交换货时需要遵循一定法则。这些法则决定所谓商品相对价值和交换价值。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物品的购买力。前者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叫做交换价值。例如,水的用途最大,但我们不能以水购买和交换物品。相反,金钢钻虽几乎无使用价值可言,但须有大量其他货物才能与之交换。
第五章论商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或其劳动价格与货币价格
【作者观点】
1.一个人是贫是富,就看他在什么程度上享受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
2.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真实尺度。任何一个物品的真实价格,即取得这物品实际上所付出的代价,乃是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
3.劳动也像其他商品一样,有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劳动的真实价格存在于为得到劳动而给予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数量中;而劳动的名义价格是有货币的数量构成的。
【个人总结及心得】
1.一个人的个人意义的富有不在于它拥有多少,而在于他享受了多少,他的需求得到了什么程度的满足。充分满足自己需求的人就是其个人意义上的最富有的人。
2.霍布斯说:“财富就是权力。”财富的权力不是直接的民政上或者军政上的政治权利。财富直接提供的权力是购买力,是对当时市场上各种劳动生产物的支配权。劳动是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但是商品的价值通常不用劳动来衡量。一种商品所能够得的另一种商品量来估定其交换价值,比以这种商品所能购得的劳动量来估定其价值来的较为自然。当货币已经成为商业上的一般媒介时,商品就与货币交换。
3.货物的名义价格或货币价格比真实价格受到更多注意。第六章论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
【作者观点】
1.劳动数量最初是唯一的价格尺度。
2.工资、利润和地租是全部收入和所有具有交换价值的物品的三个最初来源,所有其他收入最终都是来自于这三种来源中的一种。
第七章论商品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
【个人总结】自然价格的概念:恰好足以支付在生产、制造这种商品并将其送入市场所使用的土地的地租、劳动的工资和资本的利润(根据它们的自然比例)的商品价格。
市场价格的概念:通常任何商品所出售的实际价格被称为市场价格。
【作者观点】市场价格受进入市场的商品数量与有效需求的调节。
【个人总结】供不应求时,市场价格高于自然价格;供大于求时,市场价格低于自然价格;当商品数量等于有效需求时,市场价格等于自然价格。
商品数量会自行适应有效需求。如果市场上商品量一旦超过它的有效需求,那么它的价格的某些组成部分必定会降到自然率以下。如果下降部分为地租,地主的利害关系立刻会促使他们撤回一部分土地;如果下降部分为工资或利润,劳动者或雇主的利害关系也会促使他们把劳动或资本撤回一部分。于是,市场上商品量下降,至恰好供应有效需求,价格就都升到它们的自然水平。
【作者观点】价格波动对工资和利润比对地租的影响更大。
超额利润的概念:商品价格高于自然价格那部分利润叫做超额利润。
垄断和商业秘密具有同样效果,都能实现超额利润。
垄断价格是所能得到的最高价格。
商品的市场价格可以长期高于自然价格,但很难长期低于市场价格。
第八章论劳动工资
【作者观点】自然工资的概念:劳动的产品构成劳动的自然报酬或自然工资。
劳动工资取决于雇主与工人之间的合同。
收入和资本的增长是国民财富的增长。
【个人总结】高工资是由于国民财富的增长而引起的,而非国民财富的实际大小,因此在(经济)停滞的国家里工资不高,而最高的劳动工资不在最富的国家出现,而却在最繁荣,即最快变得富裕的国家出现。
任何一个国家最具有决定意义的繁荣标志,是它的居民人数的增长。
【作者观点】劳动价格与食物价格的联系:劳动的货币价格受两种情况的支配——对劳动的需求;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价格。
对劳动的需求,根据其实增加、不变还是减少,决定着必须向劳动者供应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数量;而劳动的货币价格则由购买这个数量所必需的金额决定的。所以,虽然有时在食物价格低廉的地方,劳动的货币价格很高;但是如果食物价格高了,而劳动的需求不变,那么劳动的货币价格会更高。
正是由于在物质极为丰富的年份里,劳动需求的增长,以及在物质极为缺乏的年份里,对劳动需求的减少,才使得劳动的货币价格有时上升,有时下降。
在物质丰富的年份里,对劳动的需求更大;在物质匮乏的年份里,对劳动的需求少。
第九章论资本利润
【作者观点】利润的增加或减少取决于社会财富的增加或减少状态。
资本的增加,一方面会提高工资,一方面又会降低利润。
【个人总结】根据任何一国的一般市场利率的变动,我们可以肯定,资本的一半利润一定会随之变动,利息下降利润也下降,利息上升利润也上升。此外,我阅读了《宏观经济学》,书中提到利息直接影响投资,若利息降低,企业可以更宽裕地向银行借钱,而利息低于盈余率,人们更倾向于投资,扩大公司规模,获得更多盈利。
【作者观点】城市的利润比乡村的利润低,因为城市资本多,而乡村资本少。
【作者观点】新领土和新行业可以提高利润,即使在日益富裕的国家里也是如此。
【作者观点】社会资本存量的减少回提高利润。
【作者观点】在一个富到不能再富的国家里,工资和利润都很低。
第五篇:国富论读书心得
国富论读书心得
《国富论》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撰写而成的,它系统地阐述了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及政策,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它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是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十大名著之一,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起源,是研究西方经济学的必读之书,正因为此,利用闲瑕时间,我带着虔诚的心态认真拜读了这篇历史巨著,从而有了初浅的认识和了解。
《国富论》被称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著作,是市场经济的圣经。它是一部经济学百科全书,包括的不仅是政治经济学,还包括经济史,经济学说和财政学。
在《国富论》里,亚当•斯密在否定重农主义和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说明了分工和贸易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并界定了君主或国家的职责和收入来源。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个不同侧面详细而严谨地论证了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的发展繁荣。他采用了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的宏观分析方法,综合了人性论、法律与政治理论及经济思想理论的分析视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全书共有五篇三十二章。
第一篇“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研究分工货币价值和收入分配,主要内容是分析形成以及改善劳动力生产能力的原因,分析国民财富分配的原则;
第二篇“论资财的性质及其蓄积和用途”研究了资本。主要内容是讨论资本的性质、积累方式,分析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取决于工作的性质;
第三篇“论不同国家的不同发展”研究欧洲经济发展史。主要内容是介绍造成当时比较普遍的重视城市工商业,轻视农业的政策的实际以及原因,探讨了财富增长的不同路径;
第四篇“论政治经济学体系”研究经济学说史。主要内容是列举和分析不同国家在不同阶段的各种经济理论;
第五篇“论君主和国家的收入”研究财政。主要内容是主要内容是分析国家收入的使用方式,讨论君主或国家的开支方向和收入来源。
《国富论》的主要内容:
1.“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亚当?斯密认为,每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主要是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他还认为利己心这并不是值得反对或摒弃的;他相信,个人自私可以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福利这一“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已经充分运用到了之后的经济学理论之中,属于基础假设。
2.分工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分工的发展以及劳动划分为越来越精细的专业化作业,这是正在出现的工厂制度的主要结果。有了分工,同样数量的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
3.劳动价值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这一观点被马克思所借鉴,构成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4.反对殖民地政策。亚当?斯密主张自由贸易,所以对于殖民地国家在殖民地造成的经济垄断表示反对。在他看来,对殖民地及其统治国双方都是有害无益的。
5.主张“自由放任”。亚当?斯密强调,只有对内对外的商业不受任何限制,才能使一个国家得到充分的发展与繁荣;同时他反对各种公司的垄断。另外,他还主张国家与国家之间应像个人与个人之间一样实行分工,并极力倡导自由贸易。
6.政府的主要职责。亚当?斯密对于政府的职责规定得相当具体。他认为,政府的主要任务在于对外抵御敌国,对内执行司法;政府的另外一个重要职责是“创建并经营某些公共工程”。这也是我们现在称之为“公共事业”的各种设施。
7.教育的重要。亚当?斯密认为教育社会底层民众,国家虽得不到什么直接的好处,但总比
让民众无知识,不受教育的好。他指出,在自由国家,政府安定主要靠有力的舆论,因此,公众教育程度愈高,受教育愈多,越有公正的判断的能力。从这个角度讲,政府对于教育的推动,实不可稍有疏忽和闪失。
《国富论》中最具精华的理论,我认为,即是“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斯密从人的利己的本性出发,论述了利己主义的利益观。他认为,每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主要是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追求效益最大化,整个社会就在不同的个人实现自己的效益最大化过程中实现社会的效益最大化,即社会福利。因此,他认为,利己心并不是值得反对或摒弃的,自私有利于社会福利。然而,斯密在所著另一本书《道德情操论》中从人具有同情心出发,论述了利他主义的伦理观。这看似矛盾的观点恰恰揭示了斯密矛盾的内心世界,在我看来,也揭示了经济活动中人们矛盾的内心世界。人们一方面追求效益的最大化,一方面又逃脱不了自身的伦理观、社会观。经济实际上是利己性与利他性结合起来完整的人的活动,是人们追求自身来自物质与精神整体的效益的最大化。这只“看不见的手”引导市场实现每个人的最大效益,并实现共同福利。
其次,斯密在书中提到了分工。他认为分工可以带来很多好处,分工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每个人必然有不是自己专长的方面,如果每个人都自给自足,那么带来的将是低效率的生产。分工使每个人都从事自己最擅长的一方面,分工促进生产的专业化。通过分工,社会资源能够被最有效的利用方式所利用;通过分工,每个人的生活状况都将变得更好。
亚当.斯密站在资本家的角度,提出了利润从何而来,就是从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积累资本,扩大生产规模,进行再生产,这样资本家们就会越来越富有,而资本主义国家也会因此而积累大量的财富而称霸世界。
斯密反对殖民地政策,主张自由贸易。他认为,殖民地国家大多实行“重商主义”政策,而这对于殖民地及其统治国双方都是有害无益的。殖民地国家在殖民地造成的经济垄断不仅使殖民地财富与资源大量外流,也阻碍了殖民地生产力的发展,制约了其分工的专业化进程;统治国亦未在其与殖民国交易的过程中取得分工的好处,从而带来两国整体效益的无谓损失。
斯密也主张“自由放任”,他强调,只有对内对外的商业不受任何限制,才能使一个国家得到充分的发展和繁荣。自由竞争促使资源向实现其效用最大化的方向流动,因而,他反对各种公司的垄断,因为垄断同样能带来低效率的生产。私密将此理论向更深一步扩展,主张国家与国家之间应像个人与个人之间一样实行分工,即主张自由贸易。此观点,无论是后来的绝对分工理论,还是相对分工理论,都证明了其正确性所在。
斯密在书中对政府存在的意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确切地说,他对政府的职责规定得相当具体。他认为,政府的主要任务在于:保护社会免遭其他社会之暴力入侵;尽可能地保护每个社会成员免受其他社会成员之不正义的压迫;建立和维护特定的社会公共工程和公共制度。总结起来,即:对外抵御敌国,对内执行司法;政府的另外一个重要职责是“创建并经营某些公共工程”,这也就是我们现在称之为“公共事业”的各种设施。特别地,他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主张“自由放任”。
此外,《国富论》中也提到了教育的重要,提倡政府推动教育的发展。亚当•斯密指出,在自由国家,政府安定主要依靠有力的舆论,而这与公民的受教育程度有关。公众教育程度越高,受教育者越多,越有公正判断的能力。
读罢此书,我最深的感受,是亚当•斯密建立在大量的充分的事实基础之上的严密论证,开创了经济学科的理性思辨传统。《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
深刻的影响,它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
《国富论》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它的发表,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诞生.此前人类虽有经济思想,但却没有形成一个体系,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思维模式.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经济学奠定了基础.迄今为止,人类的主流经济学都是建立在《国富论》的基础上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不断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也在更新。很多经济学著作或者说经济学原理不能接受不同历史时期的检验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与其历史局限性,即它只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经济状况。而《国富论》不同,《国富论》分析揭示的是经济学的本质,是从事经济的社会中的人的本质,而人的活动的本质、心理是不随时代的变迁而改变的,或是说,没有重大改变的,即都是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因此,亚当•斯密的观点无论是对于早期还是现期的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与借鉴意义。其许多观点也亦被当今人们奉为经济学中的定理从《国富论》初版出版到今天已经两百多年了,然而,《国富论》中许多观点对于今天的社会经济活动都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