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村牧区土地流转的金融支持状况研究

时间:2019-05-14 11:40: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内蒙古农村牧区土地流转的金融支持状况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内蒙古农村牧区土地流转的金融支持状况研究》。

第一篇:内蒙古农村牧区土地流转的金融支持状况研究

内蒙古农村牧区土地流转的金融支持状况研究

目前,金融支持在推动农村牧区土地流转的有序进行中作用很大,但是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不能适应农村牧区土地流转金融需求的新要求,农村牧区土地流转金融供给与需求矛盾,制约了农村牧区土地流转进程。解决农村牧区土地流转过程中的金融困难,是推动农村牧区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深入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土地流转金融支持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加大金融支持农村牧区土地流转的政策建议。

【正文】

内蒙古作为全国的农牧业大省,实行农村牧区土地流转是全面深化农村牧区改革、推进农牧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自治区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内蒙古农村牧区土地流转金融支持的现状

(一)内蒙古农村牧区土地流转现状 1.流转规模偏小,流转潜力较大。

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和草场流转面积1674万亩和7392万亩,分别占土地和草场总面积的15.6%和7.1%。相对其他发达省份35%-55%的流转率而言,内蒙古地区农村牧区土地流转比例偏低,农村牧区土地流转规模偏小,说明内蒙古农业经营依然处于小规模经营为主的状态。2.流转形式多样,以转包和出租为主。

从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土地流转形式的比例来看,以转包和出租为主,且全区各地流转形式比例差别不大。2013年,各种方式所占比例为:转包为72.38%、出租为15.65%、转让为5.33%、互换为3.9%、股份合作为1.82%、其他形式为0.92%。

3.受让主体多元化,合作社和企业增多。

早期土地流转多由亲邻间、零散型、小宗土地转包、转让,随着农民合作社和产业化的发展,合作社和企业受让土地越来越多。以巴彦淖尔地区为例,据内蒙古农牧业厅的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该地区已备案登记的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612家,70%以上参与到了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中,入社农户3.5万户,带动农牧民9万多户。

(二)农村牧区土地流转对金融需求的变化

农村牧区土地流转后农民生产生活发生了许多变化,对金融产品需求增加;同时,出于规模经营需要的考虑,对金融需求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主要表现在:

1.农村牧区土地流转的金融需求主体多样化。农村牧区土地流转金融需求的主体主要有大规模经营农户、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企业和失地农民等,他们在农村牧区土地流转后,都需要金融支持。一是规模化经营专业户需要金融支持。农村牧区土地流转的主要方式是土地向专业农户集中,形成规模经营,这一过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二是大型农业企业需要金融支持。农业企业对土地的流转采用租赁,农民以土地入股等模式,失地农民转为雇佣工人,许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科技农业、合同、订单种养业企业,逐步形成高效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发展模式,这一转变过程需要金融业的大力支持。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需要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为成员提供金融服务,满足农民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促进专业化生产和产业结构调整、有效抵御市场风险、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身资金实力有限,仍然需要外部信贷资金的大力支持。四是失地农民进城创业,同样需要金融支持。

2.农村牧区土地流转的金融服务需求增多。一是贷款数量增多,贷款期限延长。由于农业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经营所需要的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增多,资金需求会明显增多,贷款额度增大,经营者的自有资金己经不能满足生产和发展的需要,向金融机构贷款将成为主要选择。据调查,农村牧区土地流转后的规模化经营,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单笔贷款需求额度最少的在十万到五十万元之间,最多的在五百万到一千万之间。贷款期限大多需要1年以上。二是新型信贷产品的需求增多。农村牧区土地流转改革后,农民急需大额抵押担保贷款,现有的信贷额度低、期限短,不能满足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经营。探索利用承包经营权进行抵押,加快新型信贷产品的研发己越来越紧迫。三是政策性农业保险需求越来越迫切。农村牧区土地流转后,规模经营导致农业风险集中,大范围突发的自然灾害,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组织以及农业企业根本难以承受,希望通过一些方式转移风险,政策性保险是专业风险的一条有效途径。然而由于农业保险风险过大并且受灾后损失程度和范围以及理赔比例难以确定,结果导致农业保险发展与需求不适应。

(三)农村牧区土地流转的金融服务现状

1.农村牧区金融服务供给主体。目前,内蒙古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划分为四类,分别是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农业保险经办公司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农村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截止2014年7月底,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营业网点2310个,设立助农金融服务网点3215个,是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农村商业银行14 家,农村合作银行4家,县(市)统一法人社75 家。中国农业银行在全区各旗县的营业网点和自助机具也在农村牧区为广大农牧民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另外,截至2013年底,三家农业保险承办公司的旗县区及以下分支机构(含支公司、营业部、农村营销服务部)合计658家,已建成乡镇服务站704家、协保队伍10636人,覆盖全区的农业保险基层服务网络初步搭建。

2.支持土地流转的主要金融产品和服务。近年来,针对规模化种植养殖、基础设施建设、牧业机械购置等草原畜牧业发展资金需求额度大,牧户及专业合作社等缺乏有效抵押物的实际情况,内蒙古涉农金融机构正积极探索创新土地和草牧场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生产设备抵押贷款、农机具购置专项贷款等信贷产品。如采取“三三四”运作模式,根据不同的农机具价格,由国家补贴30%,农牧户自筹资金 30%,农村信用社贷款40%,支持农牧民购买生产设备。积极推动牧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互助协会等信用共同体的建立和相互合作,努力探索“银行+企业+牧户”、“银行+专业合作社+保险”、“银行+企业+担保”信贷合作服务新模式。通过信贷产品创新,有效解决了牧民购置大型农机资金不足的困难,扶持了一批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培育了一批现代化、规模化种养殖基地。

二、内蒙古农村牧区土地流转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机构支持不足

1.农村金融人才缺失,支持农村牧区土地流转潜能不够。农村牧区银行机构基层员工接受正规金融类相关的高等教育比较少,支持农村牧区土地流转的各银行业机构缺乏高素质的金融产品创新类专业人才,导致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牧区土地流转的方式仍处于较低层次,潜能未能得到有效激发。

2.农村金融主体单一,支持农村牧区土地流转激励机制不够。自治区支农主体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实行严格的授权经营,导致基层金融机构权利、能力和水平十分有限,风险管理和创新机制不能有效协调运行,造成农村牧区土地流转金融支持开展面较小。当前,金融机构激励机制尚不完善,缺乏专项成果评价考核机制,影响支农工作的积极性。

3.农村金融环境欠佳、金融机构支持动力不足。一些农村地区信用意识不足,缺乏信用评估机制和约束,借款者逃债现象严重,为了控制风险,部分银行业机构更多的选择开展传统存贷款业务,在农村牧区土地流转支持方面动力不足。金融服务存在操作规范隐患。价值评估不够规范,缺乏贷款质押物价值评估程序,没有土地经营权等价值评估机构,缺少专业资质评估人员。农户能够提供给银行的抵押品较少,大部分为专用机器设备、鸡舍、猪舍和牛羊等,这些抵押品价值不易评估,且风险较高,导致金融机构支持农村牧区土地流转动力不足。

(二)信贷类金融产品和服务发展滞后

1.金融产品信贷额度不能满足规模化的资金需求。目前,支持农村牧区土地流转的金融机构为了控制风险,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金融供需不匹配,阻碍了规模经营户的发展能力。现行的信贷管理体制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都采取了限制措施,农民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同时,商业性担保公司由于农业的高风险低收益不愿意对农村牧区土地流转金融需求者提供担保。

2.金融产品信贷约期不能满足多种生产周期需求。农村牧区土地流转前,农户贷款的期限在1年以内,农村牧区土地流转后贷款需求多样化,贷款期限在一年以上占大多数。如果农户大规模的承包经营生长期在一年以上的作物,农民只有在获得收益后才能归还贷款。如果贷款期限在1年以内,农户将无力归还贷款,这为银行收回贷款本息增加了难度。由于内蒙古地区广大牧区肉牛、肉羊养殖的生产周期达两年以上,而支持农村牧区土地流转的金融机构受上级机构年度季度等考核因素的制约,贷款约定期限一般是按照年末或者季末收回贷款,不能保证按生产周期发放和归还贷款,不能满足农村牧区土地流转后多样化的生产周期需求。3.金融产品信贷品种不能满足种养业多层次的资金需求。支持农村牧区土地流转金融机构开办的农村信贷业务绝大多数是三五户联保贷款和小额信用贷款,农机具、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等抵押类贷款模式尚处在探索和试点过程中。创新产品少且额度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牧区土地流转的进程。

4.金融产品风险防范意识差。金融服务产品创新存在信用风险隐患。比如信用共同体贷款、小额农户贷款、农户联保贷款,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信用贷款形式。在当前的农村信用环境欠佳并且在现有的社会公信力缺失的条件下,如果贷款人在经营过程中出现困难,导致债务危机,有一大部分贷款人会选择拖欠贷款,资金信贷风险就难以防范。

(三)政策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有待提高

1.内蒙古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基本情况。2013年,全区政策性农业保险实现保费收入27.42亿元,同比增长46.18%,是2008年的1.52倍。其中:政策性种植业保险保费收入19.55亿元,政策性养殖业保险保费收入1.37亿元,政策性森林保险实现保费收入6.44亿元,政策性温室大棚保险保费收入565万元。其中,政策性种植业保险承保面积、保费收入位居全国第三位,共承保大豆、玉米等各类农作物8602万亩;养殖业保险总承保头数73.91万头,其中承保育肥猪39.16万头,承保奶牛26.75万头,承保能繁母猪8万头;政策性森林保险承保面积3.77亿亩,与保费规模一起位列全国之首。自治区、盟市财政保费补贴品种实现保费收入753万元,其中阿拉善盟5.02万亩西甜瓜、1万亩葡萄种植获得保险保障,西甜瓜的承保面积同比增加8659亩;乌海市2335亩葡萄、847亩露地蔬菜参保,葡萄的承保面积同比增加1459亩。

2.内蒙古政策性农业保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承保利润率偏高。2008至2013年六年间,自治区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含森林保险)的平均承保利润率为18.45%。二是种植业保险一险独大,养殖业保险、涉农保险发展滞后。2008至2012年五年间,自治区政策性种、养两业保险保费收入的结构占比为94.5:5.5。2013年,自治区政策性养殖业保险、种植业保险、森林保险保费占比依次为5%、71.5%、23.5%,养殖业保险发展水平与我区畜牧业大省位次不相匹配的问题仍未见好转。原因主要有:原有的承办区域划定政策多年未做调整,适度竞争的市场格局尚未形成;保险公司旗县区查勘人员配备、查勘车辆等设备配置明显不足,基层分支机构大范围开办力不从心;现场查勘服务成本过高,基层分支机构承办积极性差;旗县财政资金紧张,保费配套能力弱,基层政府组织推动的积极性不高;奶牛保险保障水平与活体市场卖价差距较大,养殖户自交保费负担偏重,投保积极性不高;部分农牧户投保需求强烈的养殖品种(如基础母羊、种公羊、育肥羊、肉牛等)未纳入中央财政补贴目录等。与此同时,我区尚未出台农房保险、农机具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商业性农房保险仅通过种植业保险渠道带动零星开办。三是保险公司资源投入和后援支持滞后,承保理赔基础工作薄弱。保险公司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农险专职岗位人员配备、查勘车等理赔服务设备配置等投入没有随着承保范围的快速扩展而同步跟进,基层服务能力与承保规模不相适应的问题较为突出,承保理赔工作“两头在外”、高度依赖各级农牧业部门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导致承保理赔基础工作薄弱,合规风险较为突出,服务能力严重不足。四是农业保险产品创新不足。一些农牧民保险需求较大、投保意愿较强的保险品种不足,如目标价格保险、天气指数保险等新兴保险产品和服务缺乏。

三、金融支持农村牧区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要解决农村牧区土地流转过程中金融支持不足的问题,需要结合内蒙古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实际特点,在深入分析自治区农村牧区土地流转的农村金融需求与供给现状、存在的问题基础上,理清农村牧区土地流转金融支持的思路,进而提出对策建议。

(一)加大农村牧区土地流转的金融组织支持力度

1.加大对政策性银行的支持。近几年,涉农商业银行对农村的业务逐渐减少,必须依靠农村政策性金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挥诱导性支持作用,吸引大量的资金投入农村支持农村牧区土地流转,促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因此,需要调整调整农村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定位,将政策性金融服务深入到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加强与其他涉农金融机构的合作;建立财政补偿机制强化农业发展银行对农村牧区土地流转的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农业发展银行向各类农村牧区土地流转金融需求主体发行优惠贷款,对于贴息资金和呆账损失,可以通过部分财政预算补偿;明确服务农村牧区土地流转的重点项目和领域,重点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重点对农业科技的研发增加资金投入、重点支持能够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项目,给其他农村牧区土地流转金融需求者营造良好的环境。

2.充分发挥商业性银行的信贷优势。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中的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在支持农村牧区土地流转过程中,需充分结合农村牧区土地流转主体金融需求,加快信贷产品创新,满足多样化的农村土地规模经营主体的需要。如农业银行可以满足具有大额资金需求的科技型龙头企业;农村商业银行在做好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的前提下,通过提高农户信贷额度、延长贷款期限、简化贷款手续等措施,拓宽支持农村牧区土地流转的渠道;邮政储蓄银行可以发挥农村资金回流机制,保障农村储蓄资金能够真正为农村发展服务。

3.逐渐完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布局。新型金融组织是以立足农村、服务三农为主要特点的新型金融机构,主要包括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土地银行”(农村土地互助社)等。

(二)加大金融支持农村牧区土地流转的产品和服务创新 农村牧区土地流转金融产品创新是关键,金融机构应以满足各类需求为目标,创新农村牧区土地流转金融服务产品,使农村金融组织服务农村牧区土地流转更为有效。

1.开发创新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产品。在农村牧区土地流转过程中,因为各经营主体严重缺乏抵押物导致无法取得贷款的情况下,开发农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贷款产品意义重大。涉农银行类金融机构可以在内部专门设立“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部”,专门为农村牧区土地流转金融需求者和供给者提供抵押服务,为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提供贷款产品的创新、发放和回收等具体业务。

2.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收益权质押贷款模式。这种抵押模式是指农地经营者向农村金融机构办理质押贷款时,以一定期限的土地承包经营收益权作为质押,如果农户不能按时偿还债务,该质押品由金融机构所有。金融机构可以将此质押品转让清偿债权,也可以获取承包人的销售合同,要求农产品买方将款项交付金融机构清偿债权,还可以通过直接控制农作物,对其进行拍卖、折价、变卖,以所得收入清偿债权。

3.规范与完善现有的各种“联保贷款”模式。首先,加强对农户和各类经营主体的宣传,增强的联保贷款意识,明白其重要性和相关责任。其次,规范联保协议。金融机构根据联保的基本要素,设置一个规范化文本,根据情况,可以添加补充条款。同时,一定要向农户明白协议约定保证期限和追偿权利,有利于农户、企业通过法律来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再次,采取交叉联保。交叉联保是指由不同产业农户和农业企业之间组成的承担保证责任的联保方式,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利用小组成员不同的产业背景来化解产业风险。

(三)增强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内生动力

金融业要想为农村牧区土地流转提供有效且长久的服务,可以通过政策性农业保险分担农业生产风险,引导商业保险和广大农户积极参与,为有效推进农村牧区土地流转提供保障。

1.发展多种形式农业保险。在全面总结自治区农业保险开办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愿参保和协同推进的农业保险机制。围绕全区农牧业产业化和涉农涉牧优势产业,稳步扩大列入中央财政补贴目录的农业保险覆盖面。围绕建设国家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稳步推进公益林保险,积极开展商品林保险,探索开展林下经济保险、经济林及林产品价格保险试点。探索开展草原火灾、旱灾、鼠虫害保险和羊群等动物气象指数保险。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优势农业保险产品,加快发展肉羊、肉牛、杂粮、苜蓿等我区特色农牧业品种保险业务。积极发展适应农牧民需求的农村牧区住房、农牧业生产工具、农牧业基础设施以及农牧民短期意外伤害保险等涉农涉牧保险业务。鼓励开发农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天气指数保险、收益保险等新型产品。

2.建立适应农业保险发展需要的服务体系和工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类农牧业生产经营主体与农牧户通过共保经营、互保合作参加农业保险。健全各级政府农业保险工作组织体系。加强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基层网点业务辐射能力和管理水平,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支持,为农牧民和农牧业生产经营组织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保险销售和理赔等服务。加强农业保险与农业技术推广、气象灾害预报、防灾防损、动物防疫、无害化处理等工作联动,强化部门合作,明确部门权利义务,健全保险协办机制,规范费用支付。整合相关部门资源,建立农业保险信息共享机制。

3.探索建立区域性巨灾保险制度。针对我区自然灾害多发的情况,采取政府主导、财政支持、保险机构运作的方式,根据地域风险特点,探索对干旱、洪水、风雹、雪灾、森林草原火灾、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等重大灾害的有效保障模式,将农业保险利润作为大灾超赔风险准备金积累,以备大灾之需。通过建立各级财政、保险机构、投保农户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解决超赔风险。对于大灾超赔风险地区,建议积极鼓励保险机构开展气象指数粮油作物保险产品开发和试点。积极开展地震多发带的居民住房地震保险试点。

4.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一是完善监管政策,保险公司要建立科学的农业保险经营考核政策,取消农险综合赔付率、承保利润率考核指标;简化理赔手续和流程,放宽理赔政策,提升理赔效率,及时帮助农户快速恢复生产;严格执行费用单独列支,切实降低农险经营成本,遵循“不赢不亏”的经营原则,切实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明确规范农险代办费用列支。二是加快农业保险基层服务网络建设。依托基层政府或农牧业服务网点设立“三农三牧”服务站点,为广大农牧民及时提供保险咨询、投保、理赔等方便快捷的服务。三是提高农险经办机构准入条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防范恶性竞争和违规经营。四是提高自治区奶牛“两病”(布鲁氏菌病、结核病)、羊布鲁氏菌病强制扑杀中央补贴标准,减轻基层政府扑杀工作难度。

(四)完善金融支持农村牧区土地流转政策支撑

1.正确定位政府支持农村牧区土地流转中的角色。政府在农村牧区土地流转中具有引导、扶持和规范的作用。引导涉农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向“三农”,满足农村牧区土地流转过程中金融需求者的资金需求;引导民间金融健康发展,在法律上,将农村民间金融纳入金融市场;强化政府激励引导作用,通过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将农村金融机构发放支持农村牧区土地流转的贷款进行税收减免,来弥补金融机构在农村较高的经营成本。同时,政府对农村牧区土地流转金融支持的扶持作用表现在扶持相关的金融机构以及完善农业生产补贴发放措施。

2.完善农村土地价值评估等中介支持。在农地实现土地承包使用权流转前,农地可参照城市土地评估标准,制定具有操作性的农村土地评估标准。政府管理部门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组织相关评估专家研究制定出一套适合当地使用的土地评估标准,在此基础上,可由专业评估机构对将要进行流转的土地进行评估并出具评估报告,为流转或抵押提供参考。

3.大力发展农业担保机构,突破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政策限制。由于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法律政策不完善,可以让担保机构作为中介方,让农户或企业寻求担保公司作担保,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给担保公司,担保公司再向银行贷款。目前内蒙古的担保机构虽然数量不少,但是针对农业的担保公司规模较小,政府可以引入其他社会资金增加其注册资本,扩大资金实力,扩大在农村牧区土地流转资金需求的担保作用。

4.建立农村牧区土地流转信贷资金供给和激励机制。建立供给领先的信贷制度,增加信贷投入。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财政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将新增加的存款投入到支持农村牧区土地流转过程之中。财政性存款与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农村牧区土地流转情况相结合,对于经济条件不好的地区,财政存款成为金融机构的一个重要存款来源。政府应对各金融机构支持农村牧区土地流转情况进行定期考核,把财政性存款向支持农村牧区土地流转效果明显的机构倾斜,激励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农村牧区土地流转的力度。

5.建立农村牧区土地流转金融服务协作机制。建立农村金融协作机制,主导地方政府,主体是财政、税务、工商和金融机构等部门,范围是信贷合作、结算代理、信用信息交流等方面,目的是通过合作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金融机构方面,要强化与政府、业主的协调与沟通,了解业主需求,将金融产品介绍给企业和农户,指导企业强化财务管理,努力达到贷款条件,金融机构要及时向相关部门通报信贷政策。

第二篇:金融支持土地流转具体做法

金融支持土地流转具体做法

金融支持土地流转的核心是土地收益保证贷款,是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预期收益作为还款保证的一种融资方式。

土地收益保证贷款思路图

基本做法是:在不改变现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和土地农业用途的前提下,本着依法合规、平等协商、风险可控的原则,农户和其他主体(以下统称借款人)将一部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具有农业经营能力的物权融资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物权融资公司),并用该部分土地承

包经营权的预期收益作为还款保证,物权融资公司再将土地转包给借款人经营,同时物权融资公司向金融机构出具愿意承担连带保证责任的书面承诺,金融机构按照约定的贷款利率,向借款人提供贷款。

土地收益保证贷款操作流程图

(一)贷款对象和条件。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属清晰的借款人,身体健康、有劳动能力、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且符合金融机构规定的其他贷款条件的农民,均有申请土地收益保证贷款的资格。对60岁以上的,通过增加贷款附加条款的方式,满足其贷款需求。但土地面积存在争议、有黄赌

毒不良记录等的借款人不包括在内。

(二)贷款用途。重点支持从事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农业生产性、经营性资金需求,避免盲目投资和过度消费行为。

(三)贷款期限。原则上为1至3年,最多不超过5年,各金融机构可以在此范围内合理确定贷款期限。

(四)贷款额度。借款人需将其耕地面积1/3用作“口粮田”,剩余2/3可用于土地收益保证贷款。金融机构根据借款人生产经营状况、偿债能力、贷款真实需求、信用状况和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贷款额度。一般情况下,根据借款人流转给物权融资公司实际土地面积,按流转收益的评估价值70%乘以该户的贷款期限,即为借款人可申请的最大贷款金额。

计算公式:承包土地经营权证面积×2/3×70%×单亩每年流转评估价×贷款期限=最大贷款金额。

(五)贷款利率。贷款利率原则上在人民银行同期限档次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不得超过30%。

(六)贷款发放和归还。发放土地收益保证贷款的金融机构要以方便借款人申请、领取和归还贷款为前提,结合自身实际,合理选择贷款资金的发放和归还渠道。

第三篇:内蒙古农村牧区公共产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中农村牧区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徐全忠

(呼和浩特 内蒙古财经学院教务处 010051)

内容摘要:

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是内蒙古农牧业的必然趋势,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各级政府的理性选择,而农牧业的产业化进程与发展又受制约于农村牧区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农村牧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农村公共事业投资体制;建立健全农牧业组织体系与服务机构;建立健全农村牧区社会保险与保障体系;在合理的财政分配政策基础上多领域向农村牧区倾斜。

关键词:农牧业产业化公共服务体系

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是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而农牧业的产业化进程与发展又受制约于农村牧区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内蒙古自治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牧区的公共服务体系基础差,机构不健全,保障机制落后,作为一个农牧业大省,农村牧区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将直接影响到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与稳定,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将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严重障碍。

一、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农村公共事业投资体制

现代经济理论认为,政府最重要的职责之一是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公共产品提供的质量与数量决定了政府行为的效率与价值。“公共产品的供给应该主要由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承担,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从强制性的税收收入中进行预算安排,提供安全保障、宏观经济调控、收入均等分配、基础教育、基本医疗防疫系统以及私人因无利而图所不愿提供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基

①础研究等公共产品”。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加快农村牧区的社会服务体系的改革、研究与建设,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数量与质量,为农牧业发展、新农村牧区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首先加大财政对农村牧区公共事业建设投入,将农村牧区公共事业建设列入公共财政范围。农牧业是弱质产业,要提高财政支农比例,将农村牧区公共性基础建设纳入财政预算,把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的发展纳入公共财政范畴。政府要加强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政府要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各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预算收入增长幅度,为农村牧区公共产品的供给注入有力的财力支撑。

其次采取多种渠道与方式引进资金与技术,建立多元化的农村公共事业投资机制。2005年,自治区政府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在该意见中就把围绕农牧业产业化进程招商引资作为重点,可见政府对其重视的程度。社会资金的进入,有利于改善农村牧区的生产环境,提升产业升级,延长产业链,发展生态产业,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农牧业的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化建设。资金与技术的流入,带动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会带动农村牧区的公共事业建设,比如交通、卫生、教育等条件的改善,提高公共事业建设的水平。

二、建立健全农牧业组织体系与服务机构

健全的农牧民组织体系是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载体,社会化服务体系是连接农牧户与产业链的纽带,也是增强农牧民利益谈判的砝码。农牧民组织通过兴办各种经济实体向农牧民提供社会化服务,通过社会化服务这条纽带,实现农牧民与企业、市场及政府部门的对接,从而把农牧户分散的小生产纳入到大市场体系中。政府在农牧民组织体系建设方面,要扮演“调控者、服务者与支持者的角色”②,保证农牧民组织体系建设有序、健康、快速发展,保持效率和公平。

1、发展完善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是联系农牧户与龙头企业和市场的桥梁,是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载体。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优势产业、特色产品,积极引导扶持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使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得到提高,优势产业得到壮大,农村经济得到繁荣,农民收入得到增加。要引导和鼓励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对接,积极发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牧户”的产业化模式,使专业合作组织为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优质原料生产基地,使龙头企业依靠品牌、信息优势和销售渠道,为专业合作组织和农牧民提供服务。要积极支持农村牧区基层干部、技术人员、专业户领办或参与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农牧民解决资金、技术、信息、流通等方面的问题。要规范组织章程,强化行业自律,健全内部管理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要作用。

2、巩固现有的农牧业服务机构,在机构改革中注意保持基层服务队伍的相对稳定,并积极探索有效的工作运转机制和激励机制,督促和激励基础服务站提高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领域,较好的为农牧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要突出提高基层服务机构在适用技术推广应用、现代养殖知识普及中的作用,结合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做好划区轮牧、人工种草、畜种选育改良等的服务和示范,有效提高内蒙古农牧业的质量和效益。

3、继续完善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内蒙古的农牧业生产存在分散经营缺乏规模生产的弊端,造成服务与管理的难度加大,鉴于这样的现状,需要

整合各种资源,尤其是需要在创新机制上下功夫,以提升服务能力为核心,构建多形式、多样化、多层次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些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建立完善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农牧种业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牧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草原生态监测预警体系和农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等。同时需要建立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农牧业社会化服务部门经营服务网络的作用,抓好各级农牧业技术服务推广和生产资料服务,拓展服务领域。

三、建立健全农村牧区社会保险与保障体系,保护农牧民利益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农村与牧区是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的盲区,农牧民没有用享受到应该享受的权利,农牧业生产也处于缺乏保护的风险之中。农牧业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有助于减少农牧民遇到自然灾害的损失。我国的农牧业正处于发展中,有了保险的保障,必将推动这一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的险种覆盖面还很小,很难对农牧业有较全面的保障。政府应首先制定灾害救济制度,对于非人为因素造成的自然灾害,政府应给予农牧民往年平均收入一定比例的补贴,以便维持农牧民的正常生活及来年的再生产。其次,政府可以推行多种灾害保险制度。每年由农牧户自愿申请参加各种灾害保险,缴纳一定费用给政府作为保费,如果本农牧业生产状况良好,政府不退费,如果本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天灾人祸,则政府承担保险责任,偿还农牧户全部损失。其意义不仅在于保护农牧民利益,保护农牧业的正常发展,而且还在于保护祖国北部生态屏障,保护我国生态安全。

政府还要通过立法与执法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农牧民利益的保护。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政府在诸如反垄断、税收等方面给予农民合作社许多优惠,允许合作组织垄断经营。因此,这种弱势群体联合起来,保护自己利益的垄断不应该遭到反对和制止。在市场经济浪潮中饱受煎熬的农牧民应该自愿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利益集团,科学制定生产规模,通过互联网或其他媒体,定期向社会公众发布各种畜产品的销售数量及销售市场的地点和时间。同时加强对农药、种子、化肥等农资的检查监管力度,保护农牧产品价格,治理流通渠道,严厉打击扰乱农资市场秩序和骗农、坑农、害农行为,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四、在合理的财政分配政策基础上多领域向农村牧区倾斜

长期以来,城乡之间的“剪刀差”已经严重的损害了农村与农民的利益,国家虽然在建立农牧民利益保障的机制与制度方面做了努力,但与现实的需求相距甚远。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市场发育不完善时,分散经营的农牧民是相对的弱势群体,政府应该采取一定政策保障农牧民的利益,其中制定分配政策是主要的措施。“分配政策意味着政府尝试对公民之间收入和财产的不平等进行某种程度的矫正„„赋予农民等特定团体的税收优惠,从分配标准意义上而言,与社会保

③障等直接支付形式是殊途同归的”。为保护农牧业的健康发展,保护农牧民的利

益,加快新农村的建设步伐,自治区各级财政要在财政分配政策对农牧业进行倾斜,加大直接支付与转移支付的力度,构建体系健全、机制完善的公共产品供给与服务体系。

在其他方面,财政要向诸如农牧民养老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牧民就业、农村牧区贫困人口救济、农村义务教育等方面倾斜,尤其是农村的义务教育,在零赋税的情况下,财政要在保证正常开支的基础上加大投入,改善办学软硬件,农村牧区的教育状况将在长期内决定农村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更是建设新农村的动力源泉。

内蒙古的农牧业产业化是必然趋势,但必须以良好的农村牧区公共服务体系为支撑,不断改善农村牧区生产生活的基础条件,才能够保障农牧业的健康发展,保障农牧民稳定增收,建设富裕文明的新农村。

参考文献:

1、熊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分析与模式选择,《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7期37页.2、李惠安,关于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组织问题,《中国乡镇企业》,2001年第10期 9页.3、欧文••E•休斯著,彭和平等译,《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版86页.作者简介:徐全忠,男,硕士,内蒙古财经学院副教授

联系方式:0471-3661245***xqz7313@163.com

第四篇: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土地流转调查报告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鸿德农业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调查报告

--临河区委常委、纪检书记、统战部长高义昌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施行,为我区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巴市鸿德农业专业合作社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势产生。近期,在双河镇的积极配合下,由我牵头组成了专门调研课题组,通过走访座谈、实地观摩等形式,对鸿德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开展了一次全面的调查,现将有关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鸿德农业专业合作社于2009年3月成立,合作社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合作社成立后,流转整合了进步村二组全部土地1500亩,以及周边村组土地500亩,流转价格为每亩每年600元,前10年每三年每亩上调50元,10年后根据市场土地流转价格执行,但不低于600元。合作社以订单种植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 “四位一体”(特色主导产业、高效农业种植和养殖业、农畜产品加工)为依托,推动了农业生产规模化、社会化、专业化和产业化发展,提高了农业经营效益和农民经济收入,当地老百姓称赞为“实事工程”、“民心工程”。目前,鸿德农业专业合作社有长期员工42人,其中管理人员6人。

二、合作社运作方式

鸿德农业专业合作社模式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当地村民经过多年实践,从失败的教训中总结出来,迄今为止比较成功的做法。

1、土地重组,村企合一。土地整合后,村民可以享受土地流转收益。农民的土地全部由合作社进行农场化经营、工厂化运作,合作社对土地重新规划、整合、平整,对渠、沟、路、林进行高标准整合配套,购进大型农机具,实行机械化集体耕作,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转移农民,妥善安置。农户将土地流转整合后,身份由农民变成工人,一部分农民被安置到城里企业;一部分农民成为合作社员工,主要从事园区田间管理,养殖场和加工车间作业,年薪可达1--1.5万元,土地流转后农民安置问题合作社完全给予解决,收入也可以大幅提高。

3、整体搬迁,村庄整合。土地流转后,对一些自然村,散住户逐步整体搬迁,建设农民安居住宅小区,完善基础设施、自来水、沼气、数字电视、电脑网络、绿化带、超市、卫生室、幼儿园、活动场所等公共设施全部配套完善。

4、订单种植,科学管理。合作社已与恒丰集团签订了1000亩优质小麦的种植订单,并已全部销售,总产值达到130余万元;与脱水菜加工企业签订了300亩玉米套种豆角的种植订单,产值60万元;玉米、油葵分别与富川、鲁花签订了收购订单。

5、设施农业,增收保障。合作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目前,新建蔬菜大棚34栋,并划出20亩土地建设养殖小区,年底建成完工,明年继续新建50栋蔬菜大棚,成为临河地区最大的“保护地”蔬菜生产区。

农业合作社的运行,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效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发展设施农业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近一年的发展和完善,在农业生产及设施农业建设中已显示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三、合作社经济与社会效益

作为一种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既扩大和延伸了农业经营范围和生产服务规模,又克服了一家一户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的问题。实践证明,它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实现现代农业最有效途径。就目前的合作社运营情况来看,该镇的合作社运营处于良好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硬件建设基本完备。合作社制定了完善的合作社章程,并通过集体推荐和选举确定了理事长、副事长、监事长、监察员等职位,组织机构基本健全。此外,每个合作社都有基地和活动场所,并筹措了一定经费,为合作社的活动开展提供了一定保障。

2、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参加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对合作社服务的满意度在80%以上,增收效果比较明显。合作社通过采用大规模、标准化作业,基本上实现了作物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使作物产量明显增加。如小麦近千亩集中连片种植,进行大机械连片作业和管理,平均亩产比周边非大机械作业地块增产40公斤。

3、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合作社采用科技含量高的大机械连片作业,打破犁底层,建立了“土壤水库”,形成科学合理的土壤物理结构,抗旱排涝能力显著增强。尤其是今年普遍干旱,深松整地的作用十分明显,作物长势好、抗病强,不仅促进作物早熟,而且提高了作物品质,有效减少了病、虫、草害的发生。

4、推动了土地连片作业和规模经营:合作社以土地整合为主线,促进了农业生产、加工、运销等多领域的有机衔接,较好地解决了机具配置、作业环节合并和道路配套设施建设以及从业人员技术培训等问题,使劳动力分工进一步增强,带动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与合理流转。

5、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专业合作社举办的各类培训活动受到了社员的“青睐”。在发展中,解放了大批的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大部分青壮年农民,通过技能培训后外出务工,不但增长了技能本领,也增加了自身的收入。

四、合作社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合作社的进一步扩展的问题。如何筹措资金,吸引更多的群众加入合作社,并为社员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服务,从而让合作社发展进一步壮大的问题。

2、合作社发展壮大中的技术支持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强与上级畜牧部门、科研单位联系,学习和引进最先进的生产技术、科技知识,并加大与企业间的合作关系,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农副产品竞争力,直接促进农民增收的问题。

3、基地建设问题。如何通过基地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市场的吞吐能力,增加就业机会,实现种养加配套的问题。

4、不断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的问题。如何进一步全面规范完善合作社的规章制度和利益分配机制,有效强化合作社的服务功能和市场开拓能力,切实提升合作社的组织功能、运行质量和发展水平,在最大限度上优化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和技术进步,降低农产品经营和交易成本,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增加群众收入的问题。

五、合作社实践中成功的启示与建议

通过调研,我认为,鸿德农业专业合作社实践中成功具有其内在的优点:一是合作制产权明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又法律保障。二是鸿德农业专业合作社不同于一般的以赢利为目的租赁企业,在土地收益的制定上与分配上,每亩价格为600元,既体现公益性,让村民放心流转,又体现经营性,能让投资者收回投资。三是制度上敞开,体现自愿原则,吸引更多的村民参加到鸿德农业专业合作中来。

目前,区委十一届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做好保护地蔬菜生产、全面推行舍饲养殖、发展专业合作经济”三篇文章,鸿德农业专业合作模式探索出农村土地流转的新模式,是做好“三篇文章”的最佳途径,值得推广。

调研中还发现,自发建立的鸿德农业专业合作社,有一个热心公益事业的带头人,并且在实践中,政府对成立鸿德农业专业合作社引导作用至关重要,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打开“绿色”通道,积极引导支持。首先是各级领导要解放思想,统一认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鼓励农户自愿和民主基础上建立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精神,落实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政策,加快农业经营组织的改革和创新。要有“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凡是有利于农村生产力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繁荣,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各种经济成份和经济所有制组织形式,都应该加以引导和扶持,促其健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我区人民来讲是一个新生事物,要尊重群众意愿,坚持“民力、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农民自已为主体,实行自觉自愿、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真正把合作组织办成农民自己的组织。各级政府必须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和成功经验,形成舆论氛围,把政府的良好愿望变成农民的自觉行为。其次,积极组织引导,从经济发展要求,认真转变职能和改进管理等方面出发去做好工作,做到“参与不干涉、引导不强迫”。开放“绿色”通道,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围绕特色产业,依托专业大户。我区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应围绕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依托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大户组建,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首先要把现有的龙头企业与千家万户的农民真正结合起来,将一些经营分散规模小的农户,按照市场化要求、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组织起来,做大

做强主导产业,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粮食、油料、番茄、瓜果、蔬菜、肉羊、奶牛是我区的主导产业,我们可以首先从肉羊入手,依托蚕肉羊养殖大户,建立肉羊养殖专业合作社。一方面可将千家万户的养殖大户组织起来,统一规范,统一管理,实行标准化养殖,让农民自己管理自已;另一方面可扩大肉类深加工和加工企业规模,并以其为龙头,实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的较为完整的组织模式,使我区肉羊业走上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同时,我区还可就粮油产品深加工、无公害蔬菜生产及精加工、规模化种草养畜等优势特色,依托产业优势,一方面吸引外商投资创办龙头企业,另一方面引导农民在自主自愿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专业合作社生产,把产业做大做强。

3、探索合理机制,扶持健康发展。要以农民获得最大的利润为目的,建立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确保农业专业合作社做强做大。在管理上,可按照合作制原则,重大事项充分协商、以票决定,做到民主决策;在经营上,按公司制运作,实行社员大会和理事会制度;在利益分配上,采取以社员与合作社之间按交易额比例返还和股份分红相结合的分配方式。在合作社自身建设上,一要有科学经营的管理机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加强内部管理;二要有好的用人机制,培养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三要建立农户与合作社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同担风险、共享利益的基础上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等服务,形成产、加、销一体化。

4、注重打造品牌,增加合作社的竞争力。有质量、有品牌,才有市场竞争力。优质品牌的打造,可增强产品自身实力,扩大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渠道。为此,一方面要提高原有品牌的科技含量,做强做大这些龙头企业;另一方面要注重开发“名、特、优、新”农产品,特别要开发名牌产品和特色产品。通过创建品牌,增强合作社的竞争能力。

六、需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调研中,鸿德农业专业合作社要在2009年流转土地2000亩的基础上,计划在3年内流转土地达到一万亩以上,建设成集设施农业、高效农业、特色养殖以及生态观光的特大型农业综合园区,构筑起种、养、加相配套,产供销一条龙以及农业观光旅游的生产经营格局。但是1万亩土地的流转费用,一年是600万元,加上种子、农药、人工、机械等投入近800万元,合作社还要发展设施农业投入、养殖场建设、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等,一年的投入至少要在1000万元以上。现在,鸿德农业专业合作社以土地作为抵押,向银信部门申请贷款,20年租赁期间的风险如何避免,或是有了风险,如何化解,这是需要在实践中探讨的重大问题。

第五篇:农村个人土地经营权流转

农村个人土地经营权流转(租赁)合同

出租方(甲方):灵川县 镇村委 住所:

桂林市____区___乡___村委会 负责人:,身份证号: 电话:

邮编:

出租方(乙方):灵川县镇村委自然村 住所:灵川县镇村委自然村 身份证号:

电话:

邮编:

承租方(丙方):桂林市___公司 住所:桂林市__区__。

法定代表人:__,职务:__,电话:____。见证方:(丁方):灵川县镇政府 住所:灵川县镇。

法定代表人:,职务:乡长,电话:。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和国家有关政策的规定,并鉴于: ① 乙方自愿、甲方同意,将个人(乙方)合法承包的土地经营权流转(租赁)给乙方,包括地上附着物。

②甲、乙、丙三方保证各自具备签署和履行本合同的行为能力。

③甲、乙、丙三方同意将本合同签署的项目开发、经营内容及履行条款告知相应的上级主管部门或权力机构并经其同意。

④甲方经__村村民代表大会(会议)表决同意,并与全体农户签订《农村个人土地经营权流转(委托)合同》,将自身享有支配权的山地经营权流转(承包)给 乙方经营(含该土地的承包含地上附着物),用于种植项目。

由此,三方本着平等、自愿、有偿的原则,经双方协商一致,就土地流转(承包)事宜,订立本合同。

第一章

山地基本情况、用途及流转方式、流转期限 第一条、山地基本情况

流转(承包)个人的山地基本情况表(见附件1)

第二条、流转(承包)个人山地权属、面积及地上附着物确认。

1、甲乙方应确保拥有上述流转(承包)山地的完全经营使用权及地上附着物(含林木)的所有权,且不存在任何与此权属相关的债务,亦未将此权属转让第三方或用于与第三方的合作。并有权代表与此权属相关的全部村民亲属。

2、签订本合同之日起 20个日历日内,三方及所在乡政府工作人员,共同于土地现场实地勘验,确认土地面积,实地竖立界桩、界标,明确流转(承包)范围,现场制作确认单,到场人员签名。确认单记载事项为填写本合同相关内容的依据。

3、如发生第三方对合同涉及土地或地上附着物(含林木)的权属的争议,由甲乙方负责立即处理,不得妨碍丙方行使使用权。如因此致丙方损失,甲乙方负赔偿责任。

第二章

流转(承包)地块用途、国家征收处理及土地交接

第三条、流转(承包)期限内,丙方独立享有该地块完整的使用权等权利,有权用自身认为须要的方式,防止、避免或排除任何对权利行使的影响。

根据经营需要,丙方可将权利义务部分或全部转让给第三方,之前向甲方通报即可。

第四条、丙方可在流转(承包)范围内发展专业市场等项目,并根据经营需要调整用途;也可根据需要,在上述 流转(承包)范围内,建设相应的建筑物、构筑物及配套设施。第五条、如果流转(承包)期内发生政府依法征收事项,应由三方共同与政府有关部门协商补偿事宜;任何无丙方参与认可达成的补偿约定,对其无约束力。土地补偿金__%属甲乙方;__%属丙方;市场所有建筑物、构筑物等地面附着物及基础设施、设备等全部资产的补偿,折迁安置䃼偿,归丙方所有。第六条、实地勘验完成之日起 3 个日历日内,在保持双方勘界时地貌表面现状(含地上物)的前提下,甲乙方一次性认可全部土地已交付给丙方使用,双方签署交接土地文书,土地交付之日起,丙方即享有该地块及地上物的全部使用权。第三章流转(承包)期限与延续

第七条、流转(承包)期限为五十年,从 2018年_

月_ _ 日起至2038年___ 月__ 日止。从三方签订合同日起算,三方确认签订交付文书为完成交付手续。

流转(承包)期间,甲方组织结构、人员、相互间权属(含农户自身)或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变更,不影响本合同的履行,甲方不得以此主张变更合同。租赁到期后,如村集体的土地所有权或乙方的承包经营权延续,丙方享有依本合同条件的优先租赁权。

第四章、流转(承包)价款及支付方式

第八条、丙方支付给乙方流转(承包)价款方式为:

(a)流转(承包)期限为二十年(20年),从 2018年_ 月_ _日起至 2038年___ 月___ 日止。(合同期满如甲方继续对外招租,在同等条件下丙方享有优先权。)

(b)租金标准及支付方式:

农田每亩每年元(¥佰元);第一次付三年,第二次付二年,第三次付五年,第四次付十年。按每年每亩元递增。

政府发放的种植补贴归丙方享有。(D)定金为仟元整人民币(元);乙方所交定金在2018年交地租时折抵为租金。

第九条、流转(承包)价款的支付及支付条件

1.丙方汇款之日起3个日历日内,甲乙方向丙方出具相关农户签字的《农户领取流转(承包)收益签领表》及收据,并对其真实性负责。2.因该支付事项发生的税费,双方按规定承担。

3、除本合同第四章第八条约定的支付,甲乙方不得以任何理由、方式,因丙方享有本合同权利而主张另行支付。

4、甲乙方保证:甲方(含所代表的村民)享有的经营权流转(承包)发生变更,亦不发生第三方因丙方享有本合同权利而主张支付的事项。

5、本合同涉及的所有支付款项,币种均为人民币。第五章丙方享有的流转(承包)使用权

第十条、本合同所指享有流转使用权的范围包括土地、道路等所有空间。第十一条、丙方依法享有本合同约定流转(承包使用)范围内标的物产生的全部权利。

本合同签订之日起,丙方争取的政府给予的各种项目补贴或政策优惠补贴全部归丙方所有,甲方不得以任何理由、方式主张此权利。

第十二条、合同约定的山地流转(承包)期满,丙方享有优先承包权。如合同不续延,丙方在承包山地上所造的植物、花卉、建筑物等由丙方处置,甲方不给予丙方任何补偿。第六章三方权利、义务 第十三条、甲乙方权利义务

1.未经丙方同意,甲乙方及所属村民不得在丙方承包范围内有任何影响、损坏、移除地形地貌及地上物的行为。如因此给丙方造成直接和间接的损失(含声誉),甲乙方负责赔偿。进入市场范围内的村民和人员必须服从丙方管理和要求,如有违反,丙方有权立即停止甲乙方及所属村民的进入或活动,甲乙方及所属村民应立即撤出。2.甲、乙方不得以任何理由主张变更、解除、申请撤销本合同。

3.甲乙方须协助丙方争取国家、省、市、县等部给予的各项优惠政策,如申请资料需要甲方协助办理,甲乙方须无条件协助办理,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向丙方索取任何费用及拖延时间。

4.在流转(承包)期内,甲乙方须协助丙方对该地块的通水、通电、通路三通工作,甲乙方必须有义务协助丙方办理,费用由丙方支付。

5.甲乙方及所属村民不得以任何理由、方式,妨碍、影响丙方(含第三方)在市场的活动;如村民有妨碍、影响丙方(含第三方)在市场的活动(含进出通行、水电供应)行为,甲乙方应于当日制止,有效消除妨碍、影响行为,不得以任何理由、方式拒绝、拖延;丙方有权以认为需要的方式排除妨碍、影响,因此而致的责任由甲乙方承担。

6、甲乙方及所属村民不得提出本合同约定之外的任何要求。

7、甲方与乙方村民的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发生因甲方与乙方原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书》中义务履行事项,不属于本合同约定中丙方履行义务,由乙方按《土地承包合同书》对发包方履行。但此履行行为不得妨碍丙方行使依本合同而享有的权利。

甲方有责任教育所属村民,服从丙方对市场占用地块的管理,不得有任何影响丙方行使流转(承包)权的行为。

8、甲乙方无条件服从镇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依据本合同相关事项作出的决定及管理要求。

9、甲乙方享有的土地、林木权属在农户亲属间变更及集体土地承包权续签不影响本合同的履行,甲乙方不得以此主张变更合同;甲方及乙方亲属不得因权属的变更,主张在本合同约定的支付外丙方另行支付。如发生第三方主张本合同约定的土地、林木权属,并要求丙方支付款项,由甲乙方承担全部责任。

10、甲乙方保证不将该土地、林木设置任何形式的抵押担保,不以任何方式作为与第三方的投资合作条件,或允许第三方使用。

11、丙方因项目开发建设及经营需要,办理各项手续(含但不限于:土地变性及用途调整、房屋产权办理、市场资产抵押等)需甲乙方提供有关手续(含但不限于:盖章、提供证明文书等)时,甲乙方应按丙方要求的方式、内容办理。第十四条、丙方权利义务

1.丙方在项目施工及经营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故应由自身承担,甲乙方不负任何责任。丙方负责项目申报批示,如果项目违反国家规划,被政府制止和拆毁、罚款等,甲方不负任何责任。在丙方承包管辖区域内所发生的违法事件如嫖娼、吸毒、斗殴等一切违法事件,丙方应承担全部责任与甲乙方无关。

2.丙方在流转(承包)期内负责环保治理,如因非法生产毒性有害物质造成污染,责任由丙方承担。

3.丙方应依法经营,不得利用经营项目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甲乙方不负任何责任。

4.丙方招工,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甲(乙)方人员。(但有违法或违反本合同行为者除外)。第七章不可抗力处理

第十五条、如在本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战争、地震和国家政策变化等不可抗力因素导致部分条款无法履行,三方均不承担责任。(未受影响部分的条款继续履行;如致整个合同无法履行,由双方协商终止)因此对各方所造成的一切损失各方均不负任何责任。第八章违约责任 第十六条、合同生效后,双方须严格遵守,不得违约。如单方违约,应按本合同涉及总价款、投入后产生价值的30%向对方支付违约金,及双倍的赔偿金;且放弃抗辩权利并负未违约之举证责任。守约方有权要求对方继续履约。第九章附则

第十七条、联系通知事项:

双方确认于本合同中表述住所、联系方式(电话及邮政编码)的有效性,承担因此而致的责任。双方改变通讯地址和联系方式时,须及时通知对方。一方以邮政特快专递发出的函件,另一方拒绝签收,视为送达。

第十八条本合同签订后,三方形成的补充协议,交接文书及附件等,均为本合同的组成部分,具有同等的法律约束力。第十九条合同备案手续办理

三方共同办理本合同于镇政府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备案手续。

第二十条履行本合同如发生争议,应协商解决或提请镇政府、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机关调解;未能协商一致或对调解不服,任何一方均有权向人民法院申请裁决,法院审理期间,甲乙方及所属村民不得妨碍、影响丙方经营及对市场、土地的管理、使用。

第二十一条以下附件为本合同的必要组成部分: 1.经户主签名确认表及村委会签字盖章确认的红线图。

2.符合法律规定人数签字的甲方村民代表大会(村民会议)决议,决议中包括明确同意将上述田地流转(承包)给丙方伍拾年等内容,真实性由甲乙方负责。3.当地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批准的与本协议或本项目相关的文件。

第二十二条双方表示:为完全理解合同约定条款正确含义基础上自愿签订;本合同自双方签名盖章之日起生效。甲方与丙方合作原签订的《合作开发及经营合同书》继续履行;任何一方如单方与第三方签订其他合同(协议),其中的约定与本合同约定冲突,本合同有关方应优先履行本合同约定;三方或乙丙方另签的合同与本合同不一致之处,以本合同为准。

第二十三条本合同一式五份,甲、乙、丙方各执一份,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如有修改变更,修改变更处无本合同签订各方签章无效。附件

1、本村发包给本公司承包经营的会议记录表及签名表 附件

2、《农村个人土地经营权流转(委托)合同》及其附件 附件

3、农地用地(承包、出租、转让公证)权属说明书 附件

4、《农村个人土地经营权流转(承包)收益签领表 附件

5、流转(承包)山地红线图

附件

7、户主签名文件,身份证,土地证,银行账户复印件 附件

8、丙方公司营业执照

甲方(盖章)

乙方(签名)丙方(盖章)

****年**月**日

****年**月**日年

见证方:

下载内蒙古农村牧区土地流转的金融支持状况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内蒙古农村牧区土地流转的金融支持状况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 【摘要】“三农”问题是我国十分重视的问题之一,相继有很多专家和相关人士对这一问题研究和调查。此问题的解决非常重要。我国农村人群密集度......

    关于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

    关于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土地流转要坚持“一个前提”和“五个有利于”:农民自愿、自主,关键要自主。有利于粮食安全;有利于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村民自治制度;有利于农业......

    某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及金融支持的调研与思考

    某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调研及思考至各乡镇具体调研问题一、某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及特征1、流转主体,指土地流入方的组织形式,包括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公司、专业......

    关于金融支持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5篇材料)

    关于金融支持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问题研究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问题研究北京东路支行万义豪作为一国经济的核心内容,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也是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结合当前我国“稳增长、扩内需、控物价”的宏......

    村土地产权流转及产权市场状况调研

    *位于*******,总户数有1417户,5661人,每年村财收入约25万元。该村共有耕地2098亩,家庭承包地2612亩,村集体土地830亩,浅海滩涂近3000亩,有2150座农村住宅。2005年,全村年产值达到3......

    推进土地流转 加快农村发展

    推进土地流转 加快农村发展 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对于加快农村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不......

    农村承包土地流转调研报告

    农村承包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土地问题是中国农村最核心的问题,它不仅关系着我们国家的农业发展,更是影响现阶段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近期我院在审理农村土地纠纷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