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浙江省 教师资格证考试 自学考试 教育学 名词解释 汇总 附参考答案

时间:2019-05-14 11:10: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0年 浙江省 教师资格证考试 自学考试 教育学 名词解释 汇总 附参考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0年 浙江省 教师资格证考试 自学考试 教育学 名词解释 汇总 附参考答案》。

第一篇:2010年 浙江省 教师资格证考试 自学考试 教育学 名词解释 汇总 附参考答案

教育学 名词解释 汇总

1.2.教育学(04.4)P4: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

文化教育学(06.10):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教育与文化、教育学的展望、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基本观点是:1,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2,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过程。

3,教育的研究必须采用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4,建构和谐的对话的师生关系。

3.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典型的“美国版”的教育学,对20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代表人物及著作:杜威《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实用主义教育学是在批判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基本观点是:1,教育即生活;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继续不断的增长;3,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4,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5,师生关系中以儿童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6,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不足: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校的特质。4.制度教育学:是在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代表人物:F.乌里、A.瓦斯凯、M.洛布罗。主要观点:1,反对赫尔巴特以来的传统教育学,认为教育学的研究目标首先是教育制度;2,教育制度的影响更大、更深刻;3,教育的目的是完成社会变迁;4,教育制度要分析现在的制度和隐性的制度。不足:过分依赖精神分析理论来分析制度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显得不科学,缺乏说服力。5.实验教育学(09.4):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德国的梅依曼《实验教育学入门讲义》、《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育学》。主要观点:1,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2,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3,把教育实验划分为三个阶段:假设—计划—运用、进行;4,认为教育实验与心理实验的差别在于心理实验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而教育实验则要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5,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不足:1,涉及价值的判断和选择的问题不能通过实验的方法解决;2,容易走上“唯科学主义”的迷途,受到来自文化教育学的批判。6.教育(03.10)(06.4)(08.10)

广义的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7.8.9.教育影响(05.10):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06.10):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产生的。受教育者(07.4):即各级各类学生,也即教育的对象或称学习者。事万物一样,都是由神创造的。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是非科学的。

11.学校(02.4)(04.1):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活动就是由许许多多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校教育机构来实施的。12.学校文化(02.10)(03.4)(07.4)(08.10):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13.学制(04.10)(09.10):即现代学校制度,是指把学校教育机构纵横贯通,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的一体化学校教育机构网。

14.学校管理(05.10):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10.教育的神话起源说(09.4):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15.教师文化(06.10):是指教师在长期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是形成学校文化的最重要的因素。16.学校制度文化: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

17.学校物质文化(09.4):1,学校所处的物质环境,如学校建筑、校园布局、教学设备、图书馆等,都属于学校物质文化的范围。2,学校物质文化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都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3,学校物质文化是构成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8.儿童个体发展(02.4)(06.4):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19.学生主体性(04.4):1,从结构出发,认为主体性是人所具有的本质特性之一,它是人对外界刺激的选择性反应。2,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认为主体性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基础,只有发挥主体性,外界刺激才能转化为主体自身认识结构的一部分。20.个别差异性:是指在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21.年龄特征:在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其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这些特点无论从表现方式上、发展速度上,以及发展的结构方面,与其他阶段相比较,都会具有相当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被称为年龄特征。22.教师(06.4)(07.10):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3.教师地位:是指教师的社会地位,它是由教师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构成的。

24.教师培训:是指专门教育机构为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对在职教师进行的一种继续教育。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补偿、更新知识的功能。包括学历培训和非学历培训。

25.教师考核: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依法对教师进行的考察和评价。教师考核制度是教师规范化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考核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26.教师职务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岗位设置及各级岗位任职条件和取得该岗位职务的程序等方面规定的总称。我国《教育法》、《教师法》规定了国家实行教师职务制度。

27.教师资格(09.10):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它规定着从事教师工作必须具备的条件。28.教育目的(02.4)(04.1)(04.10)(08.4):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29.人的全面发展(04.4):其具体内涵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具体界定。1,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2,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30.德育(02.4)(04.1)(05.4):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教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1.美育(02.10)(03.4)(07.10):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2.德育的教育性功能(03.10):1,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2,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33.智育(04.10):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景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

34.体育:是指以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广义的体育指所有能够增进人的身体素质及活动技能的活动。狭义的体育指在学校教育中有意识地促进学生体质、体能、体魄提高的教育活动。

35.德育的社会性功能(08.4):指的是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主要指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

36.教育美育:使全部教育活动成为美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本身要努力做到审美化。

37.课程(03.4)(04.10)(08.4):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38.教学大纲(02.10):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39.课程设计(05.10):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做出规划和安排。是课程论在应用层面上最重要的范畴之一。40.课程论(07.4):就是研究课程的专门理论。41.泰勒模式(08.10):1944年,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认为是课程论的经典,其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后来被称为泰勒原理。在世界范围内课程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

42.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即双边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但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品德。

43.教学模式(03.10)(04.1)(05.10)(07.10):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

44.直观性原则: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45.启发性原则(03.10)(08.4):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46.系统性原则: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提出的。)

47.巩固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牢固地掌握和保存。(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48.量力性原则: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49.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02.10):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是为了将教学中科学知识的传授学校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50.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是为了解决和防止理论脱离实际、书本脱离现实而提出的。)

51.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而提出的。)

52.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其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与学生发生联系,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教学时间如何分配和安排等问题。

53.教学活动本质的界说(09.10):教学活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认识活动,它应该服从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认识活动,既要受到这些认识规律的制约,又表现出了它自己独特的特征。教学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1,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学生的认识过程。2,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过程。认识的对象、认识的方式是间接的。3,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在教师领导下的认识过程。4,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有教育性的认识过程。

54.讲授法(02.4)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读三种方式。

55.非指导性教学法(04.10):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创立。这是由他的“非指导性治疗”演变过来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自由的表现自我、认识自我,最后达到改变自我、实现自我。56.发现学习(05.4)(09.10):由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他认为学生在课程中应当学习的是基本结构,而基本构造是不能简单地通过教师的讲授学习的,要通过学生的发现学习去构造。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到学习结果。

57.范例教学法(06.10):主要倡导者为德国的瓦根舍因和克拉夫斯基。基本特征: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58.实习作业法:是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59.探究—研讨法:与发现法有密切联系。突出的特点:1,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经历。2,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3,鼓励学生的语言表达。4,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犯错误的意义。

60.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由前苏联教师沙塔洛夫在他的教学实践基础上创立的。纲要信号图式是一种由字母、单词、数字或其他信号组成的直观性很强的图表,是教学辅助根据。

61.暗示教学法(09.4):由保加利亚医学博士卢扎诺夫创立。其基本原理:广泛利用环境的暗示信息,充分利用人的可暗示性,使理智与感情统一,有意识功能和无意识功能统一,尤其是调动和发掘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使学生在愉快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信息。

62.班级(03.4)(07.4):是学校里班和级的总称。在教育学中的含义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并对其进行统一内容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63.学生集体(03.10)(07.10):是青少年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手段和方式。64.班主任(04.4):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其工作是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下,为了对一个班级的学生有效地进行教育管理所专门设置的教师职务。

65.班级组织的结构:是班级中人际关系的结构。主要包括;职权结构、角色结构、师生关系结构、生生关系结构

66.学校咨询与辅导(05.4))(06.4)(08.10):是指学校咨询工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以及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障碍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

67.总结性评价(04.1):是对活动结果的评价,它的目的在于评判活动效果。

68.教育评价(05.4)(06.4):广义的教育评价包括对于教育活动一切方面的评价;狭义的教育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发展的评价,又称为学生评定。

69.考试(06.10):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编制试题、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过程。

70.标准化测验(07.10):在试题编制、施测和评分过程中有着严格的规范。(最典型的标准化测验是智力测验。)71.安置性测验:是分班、分组进行的一种测验。其根本目的是分班、分组。

72.形成性测验:是针对某一教学单元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其目的不在于评定学生,而是为了调控教学。73.诊断性测验:能够反映学习中常见的错误,诊断学习困难,特别是找到困难的成因。

74.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对应于常模参照性测验和标准参照性测验,评价可分为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相对评价是在群体中进行对比,这时衡量标准是相对的。绝对评价要和预定的标准相比较,只要达到了标准,就称为合格。75.形成性评价(09.10):是指在活动过程中,以改进工作为目的而开展的评价。76.评价:是对某种教育活动的价值判断。评价包含定性描述或价值判断。

77.法律责任(02.10):广义:包括法律规范所规定的不必强制履行的各种应尽的义务。狭义:专指第二性义务,是指因违法行为而必须承担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

78.学校事故(03.4)(05.4):分两类。1,意外事故。2,过错事故。

79.教育国家化(04.4):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之中,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体制,用法律的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民教育制度。这种趋势,在教育史上被称作教育国家化。

80.教师申诉制度(05.10):是指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其有关政府部门做出的处理不服,或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依照《教师法》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81.学生申诉制度(07.4)(08.10):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重新做出处理的制度。它在性质上也具有法定性、专门性和行政性的特点。

82.法律救济(08.4):是指依据法律对权利冲突的解决。也就是说,当公民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从法律上获得自行解决,或请求司法机关及其他机关给予解决,使受损害的权益得到补救。

特征:1,权利受到损害是法律救济存在的前提。2,法律救济具有弥补性,它是对受损害的权利的弥补。3,其根本目的是实现合法权益并保证法定义务履行。主要制度:1,教师申诉制度 2,学生申诉制度

第二篇:浙江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学:“教育学”这个名词在我国基本上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

教育法:位于我国教育发体系的第一个层次,是以宪法为依据制定的基本法律,主要规定我国教育的基本性质、地位、任务、基本法律原则和基本教育制度等。由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教育机制:是一种面对新的突发事件,能够迅速而正确的做出判断,随机应变的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规律:指教育活动中存在的本质的、必然的、内在的联系,是潜藏于教育现象背后的,不是通过感官可以把握的,必须通过科学的研究。

教育影响:即教育过程中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教育评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教育评价包括对于教育活动一切方面的评价,狭义的教育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发展方面的评价,又称学生评定。

教育活动:广义的教育活动指所有能够传递人类生产生活经验和精神文化的活动。学校教育是狭义的教育活动。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教育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教科书:简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的阐述教学内容的教学用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教育的国家化:是指由于教育像世俗化过度和公共的国民教育的迅速普及,教育开始成为对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社会性事业,这就要求扩大国家直接干预和调整文化教育发展的职能,更有效的发挥国家管理教育事业的作用。因此,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之中,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用法律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民教育制度。这样一种趋势在教育史上被称为教育的国家化。

现代教育的终身性: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现代教育的改革应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

教学模式:所谓教学模式,指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的空间结构与时间序列的统一。

2、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和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学校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主要是以人和人际关系为基础构成的文化形态。

学校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比如学校所处的物质环境,如校园面积、校园布局、学校建筑、教学设备、图书馆等等,都会构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内涵。

学校制度文化: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

学校制度:是学校组织对组织内部各类成员的一种行为规范的规定,不同的出发点,会有不同的规定,从而形成不同的制度文化。

管理:是指管理者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为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所必须的人一套规章制度,对该组织机构内的人、财、物等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以有效实现该系统预期目标的过程。

学校管理:指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

学校绩校: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学校事故:指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内,以及虽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之外,但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组织活动中发生的,由于学校教师的疏忽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而导致学生的人身伤害事故。

学校咨询与辅导:是学校咨询工作者直接或间接的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发展过程中的障碍,以及对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矫正的过程。

3学管理的基本方法:(1)行政管理方法(2)法律方法(3)思想教育方法

(4)经济方法(5)学术方法

行政管理方法:是指依靠行政组织和领导者的权利,通过强制性的行政指令等手段直接对管理对象施加影响,按行政系统进行管理的方法。

思想教育方法:是通过对正确的精神观念的宣传,从真理性方面启发人们的理想,使之成为人们行动的动机,从而为实现学校目标而自觉努力的方法。

4轶事记录法:是观察法的延伸,是将学生在自然状态下流露出的行为进行客观的记录。轶事记录法所记录的情景是一些典型行为,从中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基本特点,特别是性格与品德方面的特点。

5、按划分标准分——安置性测验、形成性测验、诊断性测验、总结性测验

按测验内容——成就测验、学能测验

按规范程度——标准化测验、教师自编测验

按结果解释所参照的标准——常模参照性测验、标准参照性测验 安置性测验:根本目的是分班、分组。

形成性测验:是针对某一教学单元设计的,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测验,其目的不在于评定学生,而在于调控教学。

诊断性测验:目的是发现问题。

总结性测验:用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阶段性分析。

成就测验:是对于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常结合具体学科而设。

学能测验:又称学能倾向测验,它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与学业成就有较大关系。

标准化测验:是由测验专家和教师共同编制的,试题质量较有保障。

教师自编测验:是教师自己编制的测验,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实际引用现代测验原理编制的。

常模参照性测验:是按照在特定群体中的相对位置决定成绩的好坏,反映考生在群体中的地位。

标准参照性测验:考察是否达到了预先规定的标准,只关注考生是否达到了应该达到的水平,而不去管别的考生怎么样。

6、按评价的严格程度——正式评价、非正式评价

按解释评价结果——相对评价、绝对评价

按评价功能——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相对评价:是在群体中进行对比,衡量的标准是相对的。

绝对评价:要和预定的标准相比较,只要达到了标准,就称合格。形成性评价:指在活动过程中,以改进工作为目的而开展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对活动结果的评价,它的目的在于评判活动效果。

7、好测验的标准

实用性:反映了试题的基本质量,其基本要求是便于组织,便于实施,节时省力。可信度:又称信度,指测验结果的前后一致性程度,表示了分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有效性:在测量学上也称为测验的效度,指一个测验能测到预先想测的知识和能力程度。

难度:即测验的难易程度,提供了试题的平均通过率的信息。

区分度:是测验能否拉开分数距离的指标。试题的区分度也称鉴别力,表示某道题目能够将不同程度的学生鉴别开来的能力。试题难度直接影响区分度,难度为0.5的题目,区分度最大。

9德育:是指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当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德育内容: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价值规范,就是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

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景以提升教育对象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

体育:是以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广义的教育指所有能够增进人的身体素质及活动技能的活动。狭义的体育指在学校教育中有意识的促进学生体质、体能、体魄提高的教育活动。

美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境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10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最基本要求,它规定着从事教师工作必须具备的条件。

教师培训:是指专门的教育机构为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对在职教师进行的一种继续教育。教师考核: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依法对教师进行的考察和评价。

教师职务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岗位设置及各岗位任职条件和取得该岗位职务的程序等方面规定的总称。

教师聘任制度:指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岗位的设置,聘请有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

受教育者:即各级各类学生,也即教育的对象,学生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既有人类实践活动对象的一般特征,又有自身的特殊性。

11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由于过错侵害他人的财产和人身,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以及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其他损害行为。

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有关政府部门作出的处理不服,或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依照《教师法》有关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请求处理的制度。

法律责任:是指因违法行为必须承担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

第三篇: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材课程0429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名词解释 针对的是教材课程0429

教育学习资料(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学:(4-5)在我国基 本上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是“作为一门课程 的教育 学”所使用的教 材,是各个师范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带有专业基础性质的课程。

2、教育:(35-36)在一定的社 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3、教育者:38括学校的教 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 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者。

4、受教育 者:38即各级各类 学生,也就是教育的对象。学生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既有人类实践活动对象的一般特点,又有自身的特殊性。

5、教育影 响:39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教育手段、教育 方法和教育组 织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6、学校:66学校是一种古 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 现代社会中最 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7、学校文化:76是指由学校成 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 观念、历史传 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8、学校制度 文化:81学校制度文 化是指学校中的规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是学校组织对其内部各类成员的一种行为规范、规定。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 般统称为学校 制度文化。

9、学校管理:86学校管理是学校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 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 组织活动。

10、学校绩效:90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 标志。

11、儿童个体发展:116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 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12、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118指在儿童发展 的连续过程中,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

13、教师:128是履行教育教 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4、教师地位:132一般是指教师 的社会地位,是由教师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构成的。

15、教师资格:141时国家队专门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规定者从事教师工作必须具备的条件。教师资格审定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

16、教师资格 认定机构:141是指依法负 责认定教师资格的行政机构或依法委托的教育机构。

17、教师职务:146是根据学校教 学、科研等实际工作设置的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并需要具备专门业务知识和相应的学术技术水平才能担负的专业技 术工作岗位。

18、教师职务 制度:146是国家对教 师岗位设置及各级岗位任职条件和取得该岗位职务的程序等方面规定的总称。

19、教师聘任 制:147是聘任双方 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 制度。

20、教师培 训:150是指专门教 育机构为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对在职教师进行的一种继续教育。

21、教师考核:152是指各级各类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依法对教师进行的考察和评价。教师考核制度是教师规范化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2、教育机 智:138是指一种面 对新的突发事件,能够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教育目 的:155是教育主体 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24、教育目 标:157是不同性 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甚至可以是每一个具体教育活动的具体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具体努力方 向。

25、教育方 针:157是教育目的 的政策性表达,是一个国家教育工作总的要求,反映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要素,具有 政策的规定 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的强制性。

26、人的全面发展:169马克思和恩格 斯是在以下两个层次上谈论人的全面发展的,一是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运用和 发展,实现体 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完整结合。二是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27、教育活 动:156教育活动有 广义与狭义之分。所有能够传递人类生产、生活经验和精神文化的活动都是广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是狭义的教育活动,二者都具 有目的性,教 育目的是真正的教育活动开始的标志。

28、德育:182简而言之,德 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 提升的教育活 动。

29、德育的教育性功能:186是指德育具有“教育性”,它有两大含 义。一是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 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30、德育的社会功能:183指的是德育能 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具体说来,主要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

31、德育的个 体功能:184是指德育对 受教育者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德育的个体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其中享用性功 能是德育个体功能的最高境界。

32、德育的任务:188是指德育活动 要努力培养学生品德素养的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德育方面的直接体现。

32、德育的内 容:188是指德育活 动所要传授的价值与规范,是完成德育任务所要从事的具体工作。

33、爱国主义:190是人类一种最 古老的感情,是千百年巩固起来的、人们对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情感,是对祖国在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的正确理解,也是力图 使祖国更富 强、更强大,为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的一种坚定的志向。

34、智育:192是教育者创设 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

35、智力:194是一种由天 赋、策略与知识等因素合成的综合能力。实际上就是人的智慧能力。它可以表现为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等各种认 识方面能力的 综合,也 2

可以理解为一种系统处理和加工信息的综合心理能力。

36、技能:198是指在练习的 基础上形成的按照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动作的能力。技能不仅是指对身体活动的协调能力,还包括进 行智力活动的 智慧能力和对认识活动本身的反省认知能力。

37、陈述性知识:197是指个人有意 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够直接陈述出来的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可称为记忆性知识,是一种狭义的知识。

38、程序性知 识:197是指个人无 意识的提取线索,其存在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论的知识,包含了应用规则对外、对内调控的能力。所以广义的知识应 当包括程序性 知识,程序性知识是“真知”的形式。

39、体育:200是指以发展体 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广义的体育是指所有能够增进人的身体素质及活动技能的活动,狭义的体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有 意识的促进学 生体质、体能、体魄提高的教育活动。

40、美育:206是以培养学生 审美、李梅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41、形式美育:207指的是以培养 对象的审美素养(如审美观、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42、实质美育:207是以培养对象 的审美素养(如审美观、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为手段,追求美育的精神实质:人生的美学趣味和教育的审美境界。

43、教育美 育:214是说要使全 部教育活动成为美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本身要努力做到审美化。

44、课程:218课程就是受教 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 安排的。

45、课程计划(教学计划):233是课程的总 体规划,也称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 教学和教育工 作的指导性文件。

46、课程标准(教学大纲):234课程标准也称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 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是按学科分别编写的。

47、教科书(课本):234课本即教科 书,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48、课程设计:242是对于课程的 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大致分为宏观的课程设计、中观的课程设计和微观的课程设计三个层次。

49、课程基本 范畴:228包括课程的 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

50、教学:251是教师教、学 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仅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品德。

51、教学模 式:261以某种教学 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 性的教学实践 形式。

52、教学原则:264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 求。

53、教学组织形式:278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所要解决的是教师以什么样的 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与学生发生联系,教学活 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教学时间如何分配和安排等问题。

54、分层教学(分组教学):281又称分组教 学、能力分组,它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

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 教学。

55、小组合作 学习:282是以异质小 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为主体,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机制,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组织 形式。

56、复式教 学:281是指把两个 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儿童合编在一个班级,采用直接教学和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的方式,在同一节课内有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 学生进行教学 的组织形式。

57、教学方法:286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 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58、教学手段:299是教学活动中 师生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59、讲授法:287讲授法是教师 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是一种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也是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

60、谈话法:288是教师根据学 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61、讨论法:288是在教师指导 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讨论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 师的引导下借 助独立思考和交流学习。

62、实验法:289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和研 究这种操作引起的现象和过程,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63、实习作业法:290是学生根据教 师布置的任务,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

64、练习法:290是学生在教师 指导下,进行各种练习,从而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练习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实践性学习。

65、参观法:291是教师根据教 学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外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而获取新知识或验证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的教学方法。

66、发现学习:292是由美国教 育家布鲁纳提出的教学方法,认为学生在课程中应当学习的是基本结构,而基本结构是要通过学生的发现学习去构造。

67、探究—研讨法:293与发现法有密 切的联系,在实质上也基本一致。这种方法在一些发达国家被普遍应用于小学教学,尤其是自然课教学中。

68、纲要信号 图示法:294是苏联教师 沙塔洛夫在自己30年的教学实 践基础上创立的。所谓纲要信号图式是一种由字母、单词、数字或其他信号组成的直观性 很强的图表,是教学辅助工具。它通过各种“信号”提纲挈领、简 明扼要地把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表现出来。

69、暗示教学法:295是保加利亚医 学博士卢扎诺夫创立的教学方法,在外语教学方面,被公认为创造了奇迹。广泛利用环境的暗示信息,充分利用人的可暗示 性,使理智与 感情统一,有意识功能和无意识功能统一,尤其是调动和发掘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使学生在愉快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信息。

70、范例教学 法:296发端于德国 的蒂宾根会议,主要倡导这是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斯基,认为教学必须个学生提供精选的教材,使学生通过与具有基 本性、基础性 和范例性的范例的接触,训练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71、非指导教学法:298美国人本主义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以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主要是移情性理解,无条件尊重和真诚。认为教学根本目的在 于,使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自由地认识自我、表现自我,最后达到改 变自我、实现自我。

72、学生集体:311是学生群体发展的高级形式,是一个经过专门组织而形成的学生联合 体,是一个由学生组成的特殊的群体,是具有共同规范、共同活动目的 和共同活动组织的学生 4

整体。

73、班级:320是学校里班和 级的总称。时值依据一定的标准,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并对其进行统一内容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75、学校咨询 与辅导(学校咨询):341是指学校咨 询工作者直接或间接的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以及对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交织 的过程。

76、心理咨 询:347是由咨询者 向咨询对象(通常是个别的)提供心理上的帮助,以使后者克服当前的心理困扰,并提高自身的应付挫折的能力。

77、教育测 验:362测验是对知 识水平、情意状态和运动技能等的数量化测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教育领域,测验只是测量的一种形式,主要用来测量学生 的学业成绩和 心理特点。

78、教育评价376:是对某种教育活动的价值判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评 价包括对于教育活动一切方面的评价,狭义的教育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发展 的评价,又称学生评定。

79、安置性测 验:364根本目的是 分班、分组。是在讲授新内容之前,教师进行的摸底测验,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新内容所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80、形成性测 验:365是针对某一 教学单元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目的不在于评定学生,而在于及时获取反馈信息,调控教学。

81、诊断性测 验:365是指能够反 映学习中常见的错误,诊断学习困难,特别是找到困难的成因,目的是发现问题。

82、总结性测 验:365用于对学生 学习情况的阶段性总结分析。在一个段落或一门课结束后,教师会编制一套试题,全面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83、标准化测 验:365在试题的编 制、施测和评分过程中有严格的规范,是由测验专家和教师共同编制的,试题质量较有保障。最典型的标准化测验是智力测 验。

84、教师自编 测验:366是教师自己 编制的测验,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实际引用现代测验原理编制的。

85、成就测验:366是对学生学业 成绩的检查,常结合具体学科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而设,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86、学能测验:366又称学能倾向 测验,考查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所获得的能力,与学业成就有较大的关系。他不局限于某门课程,关心各门课程都需要具有的一 般能力,主要 是文字推理能力和数字推理能力。

87、常模参照性测验:367是按照在特定 群体中的相对位置决定成绩的好坏,反映了学生在群体中的地位,它着重同学间的比较,选拔性考试一般是典型的常模 参照性测验。

88、标准参照 性测验:367考察是否达 到了预先规定的标准,测验只关注考生是否达到了应该达到的水平,只要达到标准,就算通过。它关心的是学生是否达到 预定的学习目 标,适用于诊断和发现学生的不足。

89、信度:368又称可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前后一致程度,表示了分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90、效度:369又称有效性,指一个测验能测到预先想测的知识和能力的程度。

92、相对评价:377是对应于常模 参照性测验的评价,是在群体中以某一群体的平均状况为基准,评价每个对象在这个集合中所处的相对位置。智力测验、标准 化测验等都属 于相对评价。

93、绝对评价:377是对应于标准参照性测验的评价,是要将评价对象和预定的标准进行 比较,评价其达到标准的程度,从而作出价值判断。

94、形成性评价:377是指在教育活 动过程中,以改进工作为目的而开展的评价,又叫“即

时评价”,是一种在计划实施过程中不断进行的动态评价。它是通过 揭示问题和反 馈信息,及时了解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情况,以便适时调节控制,形成性评价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95、总结性评 价:377是指在完成 某个阶段教育活动之后,对教育活动结果的评价,目的在于评判活动效果。

96、法律责任:404是指因违法行 为而必须承担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

97、学校事故:414分为意外事故 和过错事故,过错事故是指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内,以及虽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外,但是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组织的活 动中发生的,由于学校、教师的疏忽没有遇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而导致学生人身伤害的事故。

98、法律救济:423法律救济是指 依据法律对权利冲突的解决。也就是说,当公民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从法律上获得自行解决,或请求司法机关及其他机关 给予解决,使 其受损害的权益得到补救。

99、教师申诉制度:424是指教师对学 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有关政府部门做出的处理不服,或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依照《教师法》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 申诉理由,请 求处理的制度。

100、学生申诉制度:424-425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重新作出 处理的制度。

第四篇:2010年_浙江省_教师资格证考试_自学考试_教育学_简答题与论述题_汇总_附参考答案

学习教育学有什么样的价值?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性,使他们不断领悟教育的真谛。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5,为成为研究性的教师打下基础。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兴起于19世纪末,直到今天仍然对教育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其基本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2,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3,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4,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相结合;5,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对于促进现代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6,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教育学创立的标志是什么? 从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知识领域来说,教育学创立的标志主要有: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与趋势。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原理论。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1,现代教育的公共性

2,现代教育的生产性

3,现代教育的科学性

4,现代教育的未来性

5,现代教育的国际性

6,现代教育的终身性

教育劳动起源说的主要观点。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的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前者是社会性的,因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不是永恒不变的范畴。

简述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对学生而言,学校教育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2)学校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受多方面因素制约。1,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发展有直接的影响。2,学校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3,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如何,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途径有哪些? 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学校应经常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建议和意见,给予具体的指导应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和要求;向学生家长广泛宣传校外教育的重要意义;应动员学校的人力和物力,为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

学校利用社会合作团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学校如何实施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一般性指导。是指向家长宣传国家教育政策法规,普及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提出家庭教育的一般要求和建议。针对性指导。是针对当前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分别提出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应采取的教育措施,以及实施措施的途径和方法。

分类指导。是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学生以及不同类型的家庭条件所进行的分别要求、分类指导。个别指导。是针对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所作的个别深入细致的指导,帮助分析学生情况,制定教育措施,总结经验教训。

国家如何实施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 1,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布制度;2,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制度;3,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4,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学校的公益性特点。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2、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3、还涉及了教学、语言文字和课程设置等一系列问题。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管理方法是指各种能够实现管理职能,达到管理目标,确保管理活动顺利进行的手段、途径和措施。

1、行政管理方法。

2、法律方法。

3、思想教育方法。

4、经济方法。

5、学术方法。

我国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2,教学工作管理;3,教务行政管理;4,总务工作管理。

学校制度文化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学校制度文化对学生有一定的规范和制约作用。独特的学校制度会对学生人格的养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家庭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家庭是影响儿童发展的最初的也是重要的因素。2,家庭的结构特点,家庭的稳定性,父母的思想意识、文化素养、言行举止,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父母的威信、参与子女教育的自觉性和教育方式、生活资料和发展资料的数量和质量等,都会对子女的身心发展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2)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对儿童的发展影响最大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群体、社会道德、大众传媒等。加入群体能够满足儿童的社会交往需要,满足自尊的需要,增加自信感和力量感,获得安全感等,能满足儿童的多方面的心理需求。2,社会道德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和意识,调节儿童的行为。3,社会文化对儿童的影响是双重的,它即能改变、净化和鼓舞人的灵魂,也能损害、压抑和毒化人的灵魂。学校对儿童身心发展作用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学校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受多方面因素制约。1,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发展有直接的影响。2,学校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3,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如何,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简述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容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遗传素质为儿童的发展只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可能性。2,儿童的发展蕴涵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儿童个体发展表现出的普遍特点。

儿童个体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1,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2,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4,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5,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简述儿童发展的规律性。儿童发展的规律性,就是在儿童随其年龄增长身体和心理变化中普遍存在的特点。1,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2,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4,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5,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简述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1)教育在儿童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2)教育本身的科学性,是减少儿童发展中儿童自我对环境反映的盲目性、歧视性的有效保证。

教育的科学性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影响作用。1,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发展。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4,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皮亚杰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在皮亚杰在理论中,儿童的发展是以发展主体的自我调节为机制的自我演变过程;在遗传、环境和儿童主体的活动三者之间,唯有儿童的活动才是发展真正起因。所以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主体的活动是第一性的,是发展的根本原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杜威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

1,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作为发展的主体,儿童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和体验是影响其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2,提倡关注儿童的参于、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

儿童个体发展需澄清的几个问题。

1,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儿童个体身心发展是沿着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序列演变时,我们才将这种变法称之为发展; 2,发展不是单纯的生理成熟。儿童个体的发展是其生理成熟于生活的社会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理成熟过程; 3,教育不等于发展。儿童个体的发展是一个量变与质变不断的转化、互为基础的复杂过程,其中既包含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更以儿童个体知识结构、认知方式和个性心理特征结构的变化表现出来。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儿童的各种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成熟,虽然依赖于明确分化的生理技能的作用,但在总体发展水平方面,却又表现出一定的机能互补性特点,以协调人的各种能力,使其尽可能地适合自己的生活环境。

教育在儿童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基本要求。1,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发展:教育目标的确定,要以真实地反映社会的时代性价值标准和社会发展水平、发展趋势为基础。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科学的教育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处理好尊重成熟与引导发展的矛盾。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科学的教育处理好注重整体教育与允许儿童个体充分地展现个人发展的独特性的关系。4,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题性:在教育过程中,儿童既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简述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发挥儿童主体性的基本原则。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教育活动过程中,要时时关心学生在活动中的感受,并以他们的感受为依据,来选择教育内容的展示方法、教育要求的表达方法和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等。要平时多关心学生,要经常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也要与学生有更多的课外交流机会。

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从内容到方法和 组织形式方面,都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

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我们应该从中小学开始,就鼓励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发挥。让他们能经常地体验到与众不同的想法或做法给自己带来的变化,看到自己反常规做法 所涉及事件的影响,从而体验到人存在的作用和意义,逐渐形成自我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挖掘自己发展的潜力。我们要警惕,抑制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将造成学生发展潜力的浪费。论述题:

联系实际论述教育的科学性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作用。

教育本身的科学性,是减少儿童发展中儿童自我对环境反映的盲目性、歧视性的有效保证。教育的科学性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影响作用。A.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发展。B.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C.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D.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儿童身心发展有什么样的特点?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作用应如何把握?

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1,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其身体的发展还是心理是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

2,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不平衡性,是指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是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期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

3,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是指在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其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

4,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在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个具体而听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作用:

1,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发展:教育目标的确定,要以真实地反映社会的时代性价值标准和社会发展水平、发展趋势为基础。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科学的教育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处理好尊重成熟与引导发展的矛盾。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科学的教育处理好注重整体教育与允许儿童个体充分地展现个人发展的独特性的关系。4,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题性:在教育过程中,儿童既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试述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1,教育在儿童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它们之间是一种主从关系,儿童的发展是主,学校教育只是从属于儿童发展,并为儿童发展服务的过程;3,它们之间也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儿童发展是源于人类本性的目标实现过程,而教育仅是实现发展的特殊手段。教育是实现儿童发展的特殊手段,其特殊表现于教育活动的目的设置、方法和内容的选择,都是以对儿童身心发展的科学性认识为基础的,因为它考虑到并顺应了儿童发展的规律。学生主体性的内涵。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发挥儿童主体性的基本原则。

学生主体性:1,从结构出发,认为主体性是学生所具有的本质特性之一,它是学生对外界刺激的选择性反应。2,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认为主体性是学生认识外界事物的基础,只有发挥主体性,外界刺激才能转化为主体自身认识结构的一部分。基本原则:

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教育活动过程中,要时时关心学生在活动中的感受,并以他们的感受为依据,来选择教育内容的展示方法、教育要求的表达方法和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等。要平时多关心学生,要经常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也要与学生有更多的课外交流机会。

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从内容到方法和组织形式方面,都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

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我们应该从中小学开始,就鼓励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发挥。让他们能经常地体验到与众不同的想法或做法给自己带来的变化,看到自己反常规做法 所涉及事件的影响,从而体验到人存在的作用和意义,逐渐形成自我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挖掘自己发展的潜力。我们要警惕,抑制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将造成学生发展潜力的浪费。

试论述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教育活动过程中,要时时关心学生在活动中的感受,并以他们的感受为依据,来选择教育内容的展示方法、教育要求的表达方法和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等。要平时多关心学生,要经常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也要与学生有更多的课外交流机会。

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从内容到方法和组织形式方面,都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

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我们应该从中小学开始,就鼓励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发挥。让他们能经常地体验到与众不同的想法或做法给自己带来的变化,看到自己反常规做法 所涉及事件的影响,从而体验到人存在的作用和意义,逐渐形成自我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挖掘自己发展的潜力。我们要警惕,抑制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将造成学生发展潜力的浪费。

中学教师应具备怎样的职业道德素养?

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2,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指对学生的亲近感、理解感、尊重感、期待感)3,严于律已,为人师表。(“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由教师劳动所具有的师范性特点决定的。)

教师聘任制的基本特征。1,教师聘任是教师与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法律行为。2,以平等自愿、“双向选择”为依据。3,聘任双方依法签订的聘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4,教师聘任有着严格的程序。

教师专业化的条件有哪些?1,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2,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3,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4,具有充分自治和自律性,有正式的专业组织对行业服务、培训及资格认证进行管理。

提高中小学教师地位的根本途径。

根本途径如下:1,从社会和政府的角度上,应确保教师的收入“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2,从学校和教育行政的角度看,应确保教师能够有效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来。加强教师的培训,使教师能够获得正常的晋升和学习提高的机会。3,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自身的教育能力,以自己的专业素质获得社会的认同。教师职业素质要求。

(一)文化素养与科学专业知识:(1)具有所教学科的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2)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二)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1)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理论知识,并有把它运用于实践的能力;(2)教师要具有观察儿童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3)教师必须具有教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教师要具有运用教育机智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

(三)职业道德素养:

(1)忠于人民是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2)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3)严于律已,为人师表。教师资格条件。

1,必须是中国公民。2,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3,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4,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5,身格达标。

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度的特征。

1,教师聘任是教师与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法律行为;2,以平等自愿、“双向选择”为依据;3,聘任双方依法签订的聘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4,教师聘任有着严格的程序。教师考核的内容与原则。

考核内容: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工作成绩。考核原则:客观性原则;公正性原则;准确性原则。

简述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要求。

1、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理论知识,并有把它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2、教师要具有观察儿童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3、教师必须具有教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教师要具有运用教育机智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

教师资格应具备哪些条件?你对教师聘任制度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资格条件:

1,必须是中国公民。2,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3,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4,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5,身格达标。

教师聘任制度:是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实行教师聘任制,即使国际上的一种通行做法,也是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它打破了教师终身任用制,有利于建立“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教师人才选拔机制,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调动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教师聘任制度的特征:

1,教师聘任是教师与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法律行为;2,以平等自愿、“双向选择”为依据;3,聘任双方依法签订的聘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4,教师聘任有着严格的程序。

简述确定教育目的的主客观依据。

(一)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教育目的首先是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人们在考虑教育目的时往往会受其哲学观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等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

(二)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1,教育目的的确定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是制约;2,教育目的的确定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3,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进程;4,教育目的的确定一定要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简述教育思想史上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观及其基本观点。

1,神学的教育目的论(观): 认为教育目的是为人皈依上帝,获得“永生”做准备。主张回归宗教教育,以培养青年对于上帝的虔诚信仰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2,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观): 主张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决定。3,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观): 认为个人价值远远高于社会价值,应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4,教育无目的论(观): 认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我们假定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继续不断生长的能力。

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条件。

1,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2,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3,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重要途径。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全面发展的核心内涵是个性的自由发展,使学生主动和生动活泼地发展更是我国教育长期和根本的任务。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我国的教育目的始终强调我们所要培养的人才是符合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或社会主义方向的人。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在强调全体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般要求的同时,也必然激励个人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其他个性品质,强调个体才能和特长的充分发挥。

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其具体内涵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具体界定。1,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2,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如何贯彻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核心。

(1)教育目的实际上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要培养合乎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应当特别注意人才素质的这样几个方面: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开放思维、崇高理想。

(2)要认真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我们还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方面的关系:1,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2,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3,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4,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3)在中小学阶段,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应当鼓励学生对社会上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有一些直观、感性的认识,激励中小学生努力学习,为自己的职业理想的实现和祖国美好的明天充分的准备。

你是如何认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的?该如何去落实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全面发展的核心内涵是个性的自由发展,使学生主动和生动活泼地发展更是我国教育长期和根本的任务。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我国的教育目的始终强调我们所要培养的人才是符合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或社会主义方向的人。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在强调全体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般要求的同时,也必然激励个人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其他个性品质,强调个体才能和特长的充分发挥。

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核心。(1)教育目的实际上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要培养合乎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应当特别注意人才素质的这样几个方面: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开放思维、崇高理想。(2)要认真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我们还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方面的关系:1,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2,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3,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4,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3)在中小学阶段,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应当鼓励学生对社会上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有一些直观、感性的认识,激励中小学生努力学习,为自己的职业理想的实现和祖国美好的明天充分的准备。

试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及其对我国教育目的规定性的意义。(05.4)(内涵+条件)

其具体内涵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具体界定。1,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2,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1,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2,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3,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重要途径。简述美育的任务。

(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感受美是审美活动的起点,也是学校美育的基本任务;(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鉴赏美包括鉴别和欣赏两个方面;(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表现美是创造美的初级形式,学校美育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地表现美,在表现美的同时学会创造美;(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学校美育的根本任务是要使学生具有发现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基本能力,从而努力追求高品位的生活、高境界的人生。

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泰勒,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1944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书中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学校实施美育应注意哪些方面?

美的基本形态是艺术美和现实美。现实美又包括自然美、社会美、教育美等。所以学校美育的实施,主要应注意以下方面:(1)艺术美育 具体内容包括:1,努力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理解美的本质、内容和境界,从而在实质意义上得到美的陶冶。2,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不同艺术形式及表现方式,不同艺术体裁和风格的特点,从而提高艺术的鉴赏能力。3,让学生通过必要的训练,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或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方面的修养。(2)自然美育 主要内容包括:1,通过自然美的鉴赏,使学生了解自然美的特征,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和理解能力。2,通过自然美的欣赏开阔视野,增加知识,陶冶性情;3,通过自然美的欣赏,尤其是一些人化的自然美的欣赏,增强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情感。(3)社会美育 社会美也叫生活美,是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美的形态。包括人格美、劳动美与生活过程的美,产品以及环境美等。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4)教育美育 表现在:1,教师努力塑造美的讲台形象和人格形象,努力将自身的师表之美作为教育手段。2,教育活动努力寻找自身的审美活动形式。3,努力发现学生个体和集体的对象美,促进学生以自己和自己的活动为审美对象。4,科学美也是教育过程中广泛存在的美的形式之一。

我国中学德育的任务与主要内容。

德育的基本任务: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德育的主要内容:实际上就是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1,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2,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3,较高层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等。

简述智育对社会和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

智育对社会和个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1)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智育是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催化剂。(2)对个体发展的作用:1,人的智慧水平有必要通过智育去培养;2,智育对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提高有重要的意义。3,智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促进其他各育发展的重要基础。简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功能。

(一)德育的功能:

(1)德育的社会性功能。(2)德育的个体性功能(3)德育的教育性功能(4)德育对智、体、美诸育的促进功能,就其共性来看主要有三点:动机作用;方向作用;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

(二)智育的功能: 智育对社会和个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1)对社会发展的作用:(2)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三)体育的功能:(1)健体功能(2)教育功能。(3)娱乐功能。

(四)美育的功能:(1)直接功能。(2)间接功能。(3)“超美育”功能。

简述中小学智育的任务与内容。智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或发展学生的智慧,尤其是智力。

智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是:1,传授知识 2,形成技能 3,发展智力 4,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中小学体育的任务有哪些?

1,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的正常发育; 2,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 3,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论述题:

试述中学德育的基本任务和内容。(06.4)

(1)中学德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并为使他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2)德育的内容:实际上就是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

1,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2,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3,较高层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等。

联系实际论述学校体育的功能和主要任务。体育的功能:(1)健体功能。(2)教育功能。;(3)娱乐功能

体育的主要任务:1,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的正常发育;2,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3,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联系实际论述美育的任务和功能。美育的任务:

(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感受美是审美活动的起点,也是学校美育的基本任务;(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鉴赏美包括鉴别和欣赏两个方面;(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表现美是创造美的初级形式,学校美育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地表现美,在表现美的同时学会创造美;

(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学校美育的根本任务是要使学生具有发现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基本能力,从而努力追求高品位的生活、高境界的人生。美育的功能:(1)直接功能。(2)间接功能。(3)“超美育”功能。简述教学的任务。

关于教学任务的传统表述:1,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3,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近些年来我国关于教学任务的不同表述:1,科学知识的学习。2,思想感情的培养。3,能力的提高。这三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课程实施中的基本问题有哪些?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学科课程;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活动课程。在今天世界范围内,以学生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已经成为课程结构中有机的组成部分。

2,知识与能力:知识与能力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不能截然分开。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

3,分科与综合:分科与综合反映了人类认识的两种基本方式,即分化与综合。中国面临的问题主要在于分科绝对化。目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已经包括了有关综合课程的设想和尝试,将对我国课程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我国的课程改革的特点,既要提倡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又要提倡尊重学生和重视个性发展的人文精神。

简要评价国内外关于课程定义的主要观点。

(1)课程是知识。是一种比较早、影响相当深远的观点,也是比较传统的观点。(2)课程是经验。课程往往是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和设计的,课程是与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3)课程是活动。特点:1,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作为主体的能动性;2,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3,从活动的完整性出发,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反对过于详细的分科;4,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特别是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的关系。课程包括哪些基本范畴?课程目标可以垂直分为几个层次?

课程的基本范畴:1,课程目标 2,课程内容 3,课程结构 4,课程评价

课程目标可以垂直分为3个层次1,课程的总体目标-教育目的; 2,学科的(领域的)课程目标; 3,课程目标

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1,宏观的课程设计工作。应当解决课程的一些基本理念问题。包括课程的价值、课程的根本目的、课程的主要任务、课程的基本结构等。2,中观的课程设计工作。将具体化为各门课程的大纲或标准,并且以教科书或其他形式的教材为物质载体表现出来。3,微观的课程设计工作。进入课程实施领域,还要由教师进行再设计。影响微观社会的因素主要是学生的已有基础及学习状态、教师的自身条件、可以运用的课程资源等。

试述决定课程的进步和发展的内部基本矛盾(基本关系)。

在课程内部客观存在着一些基本矛盾关系,这些基本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结果,推动着课程的进步和发展。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学科课程;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活动课程。在今天世界范围内,以学生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已经成为课程结构中有机的组成部分。2,知识与能力:知识与能力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不能截然分开。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3,分科与综合:分科与综合反映了人类认识的两种基本方式,即分化与综合。中国面临的问题主要在于分科绝对化。目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已经包括了有关综合课程的设想和尝试,将对我国课程发展产生深远影响。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我国的课程改革的特点,既要提倡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又要提倡尊重学生和重视个性发展的人文精神。

试述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及其对教育实践的意义。1944年,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认为是课程论的经典,其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被称为泰勒原理。

(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三)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四)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对教育实践的意义: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在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也显示出了许多弱点,许多后来出现的课程设计模式正是在对于泰勒模式反思和批评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们至今认为,泰勒模式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课程编制模式,无论同意还是反对,泰勒原理所提出的四个问题是课程设计所不能回避的。

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1,充分了解学生。除了学习成绩之外,学生的个性特征的各个方面、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都是教师因材施教的重要基础。2,尊重学生的差异。在达到基本标准的前提下,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存在不同方面、不同水平的差异。并且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条件帮助他们得到最适宜的个性发展。3,面向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儿童有权利得到适合于自己的教育,教师不能以任何理由忽视任何学生。什么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教学活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认识活动,它应该服从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认识活动,既要受到这些认识规律的制约,又表现出了它自己独特的特征。教学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1,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学生的认识过程。2,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过程。认识的对象、认识的方式是间接的。3,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在教师领导下的认识过程。4,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有教育性的认识过程。

简述赞可夫的教学原则体系。

赞可夫是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他的根本思想是“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其五条原则如下:1,高难度原则;2,高速度原则;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5,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贯彻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要求如下:1,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教学大纲,充分地了解和掌握课程的逻辑以及对于学生的要求,这是教学系统性的根本保证。2,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针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认识需要和特点处理好近与远、浅与深、简与繁等问题。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自己面对的实际出发,适当地调整速度,增删内容。我国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

4、巩固性原则:

5、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5、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6、因材施教原则: 常用的教学模式类型。

1,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此模式在东西方都是最古老的。结构:诱导学习动机-领会新教材(感知、理解)-巩固知识-检查

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裴斯泰洛齐、乌申斯基

2,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设计教学法的一般进程:设置问题的情境-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题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 代表人物:卢梭、杜威

3,折中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布鲁纳的结构化教材和发现学习模式:强调要有既定的教材,要求学生亲身去发现这些理论知识及其结构。一般进程:明确结构,掌握课题,提供资料-建立假说,推测答案-验证(一次或几次)-做出结论

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模式:选择具有典型性的问题或事例,要求学生进行分析和研究。一般进程:解释作为范例的个别事物-解释范例的类或属-掌握规律范畴-获得对自我或人类的理解 罗杰斯的教学原则体系。

罗杰斯将心理咨询的临床疗法引入教学领域,创立了非指导教学模式。此模式主张“学生中心的教学”,“学习的自由”。

主要的教学要求:1,以学生为本。2,让学生自发地学习。3,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4,给学生安全感。这是非指导性教学的精髓。试析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越性;1,班级授课制使教学获得了巨大的效率。2,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3,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启发。4,有利于学生受到系统的知识。局限性: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2,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3,不能很好的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多样性,比较固定化,缺少灵活性。4,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5,每个学生实际上分别地对教师负责,彼此之间没有分工与合作,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启发难以保证。

简述每一条教学原则对教师的要求。

(1)直观性原则:1,要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2,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3,要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

(2)启发性原则:1,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3)系统性原则:1,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2,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4)巩固性原则: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保证巩固的科学性。3,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4,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5)量力性原则:1,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3,恰当的把握教学难度。

(6)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1,坚持正确的方向。2,严格遵守职业道德。3,实事求是。4,讲究教学艺术。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2,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3,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面入手。4,帮助学生总结收获。

(8)因材施教原则:1,充分了解学生。2,尊重学生的差异。3,面向每一个学生。

班级授课制的特征。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有人用班、课、时三个字来概括。班: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且人数固定,教师同时对整个班集体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

课: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时: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的单位时间里进行。联系实际论述教学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是为了解决和防止理论脱离实际、书本脱离现实而提出的。学生主要是学习理论知识,而且是在相对封闭的学校和课堂里,通过教师的讲授和书本学习的。这种状况,很容易导致学生所获得的理论知识与其来源和去向脱节。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提供和创造机会,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和形式使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体会思想观点、态度信念等的形成,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意义。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要求: 1,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2,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3,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面入手。4,帮助学生总结收获。联系实际论述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而提出的。由于遗传素质、家庭环境和个人成长经历的不同,在同一班级的学生,虽然有着共同的年龄特征,但是在学习的成绩、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兴趣和爱好、气质和性格、禀赋和潜能方面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是对由个性完全不同的学生组成的集体教学,因材施教不是指让所有学生达到同一规格和标准,而是适应每个学生的不同需要及可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因材施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孔子本人的教学实践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典范。

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要求:1,充分了解学生。2,尊重学生的差异。3,面向每一个学生。

教师在运用讨论法时应遵循哪些基本要求? 1,选好讨论题目。首先,要选择有讨论价值的题目;其次,要选择难度恰当的题目。2,肯定学生各种意见的价值。3,善于引导。

你是怎样理解范例教学法的?范例教学的一般程序包括四个步骤:1,范例性地阐明“个”的阶段。2,范例性地阐明“类型”和“类”的阶段。3,范例性地掌握法则性、范畴性关系的阶段。4,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以及生活)关系的经验。

一节(次)好课应当符合哪些标准?

1,教学目的明确。2,教学内容正确。3,教学方法适当。4,教学过程紧凑。5,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你是如何评价班级授课制的?结合教育现实谈谈教学组织形式在当今有哪些新的变化?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1,班级授课制使教学获得了巨大的效率。2,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3,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启发。4,有利于学生受到系统的知识。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2,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3,不能很好的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多样性,比较固定化,缺少灵活性。4,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5,每个学生实际上分别地对教师负责,彼此之间没有分工与合作,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启发难以保证。

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主要指对班级授课制的改革。试图在保持克服班级授课制优越性的同时能有效克服它的局限性。)

(1)分层教学(分组教学、能力分组)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优点;增加了智力测验和成绩作为依据,同一层次内学生的基础和水平较一般班级授课制条件下更为整齐,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更加便利。缺点:在管理上比较复杂。(2)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础形式,以小组为主体,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机制,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组织形式。基本要素包括:1,组间同质,组内异质。2,设立小组目标。3,实施小组评价与奖励的机制。4,个人责任的明确。5,均等的成功机会。

(3)小班教学 通常在15-25人之间。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1,取消教师分科任教或延缓教师分科年限。2,采取教师包班的方法,而不是分科任教。3,改革现有的班级制度以保证给予学生均等的机会。

联系实际论述教学的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要求:

1,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运用讲授法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1,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2,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楚、重点分明。3,讲究语言艺术。4,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请你谈谈非指导教学法的运用特点。1,极大地依赖于个体成长、健康与适应的内驱力。2,尽可能直接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而不是借助理性的方法去干预或重组学生的情感。3,强调学生“此时此刻”的情形,而不是关心他过去的情感和经验。4,强调人际接触和人际关系在教学中的地位。运用每种常用的教学法应遵循的要求。

(1)讲授法: 1,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2,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楚、重点分明。3,讲究语言艺术。4,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2)谈话法: 1,做好充分的准备。2,谈话要面向全体学生。3,在谈话结束时进行总结。

(3)讨论法: 1,选好讨论题目。首先,要选择有讨论价值的题目;其次,要选择难度恰当的题目。2,肯定学生各种意见的价值。3,善于引导。

(4)实验法: 1,准备工作充分。2,及时、具体地指导。3,帮助学生总结。

(5)实习作业法: 1,提出明确要求。2,选择恰当的方式。3,做好事后的检查。

(6)练习法: 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2,指导正确的练习方法。3,合理安排练习步骤。

4,科学掌握练习量。5,给予学生及时反馈。6,练习方式要多样化。

(7)参观法: 1,做好参观的准备。2,指导参观的进行。3,总结参观的收获。计算机作为教学手段的意义。

1,使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成为可能。2,个别化教学将普遍实现。3,教师的角色将实现重要转变。

教学工作的实施包括哪些基本环节。

(1)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1,专研教材 2,了解学生 3,设计教学过程: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2)上课:是全部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1,教学目的明确。2,教学内容正确。3,教学方法适当。4,教学过程紧凑。5,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3)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上课的延续。

1,作业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作业的目的要明确。2,作业的分量要适当,要做到时间和难易适度。3,布置作业时要有明确的要求,规定完成的时间。4,对学生作业要认真、及时地批改。(4)课外辅导:是上课的补充和辅导。内容包括: 1,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2,指导学生完成作业,3,为因各种原因成绩较差的学生补课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5,为成绩优秀且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教师布置作业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1,作业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作业的目的要明确。2,作业的分量要适当,要做到时间和难易适度。3,布置作业时要有明确的要求,规定完成的时间。4,对学生作业要认真、及时地批改。

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试述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意义。计算机教育的任务:主要应当定位在应用层面上,使得每一个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这一工具。

意义:1,使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成为可能。2,个别化教学将普遍实现。3,教师的角色将实现重要转变。二战后世界教育改革运动后出现了哪些新的教学方法?你是如何理解并运用的?)(1)发现学习: 具体做法: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到学习结果。

(2)探究-研讨法: 特点:1,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经历。2,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3,鼓励学生的语言表达。4.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犯错误的意义。(3)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 具体运用包括6个阶段。1,按照教材内容详细讲解教学内容。2,出示纲要信号图式,进行第二次讲解,突出重点,分析难点,指导出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加以概括。3,把小型的图式发给每个学生进行消化。4,要求学生课下按图式进行复习。5,在下一次课上,让学生根据记忆,在各自的练习本上画出图式。6,让学生在课堂上按图式回答问题。

(4)暗示教学法: 基本原理:广泛利用环境的暗示信息,充分利用人的可暗示性,使理智与感情统一,有意识功能和无意识功能统一,尤其是调动和发掘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使学生在愉快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信息。

具体做法:1,善于激发学生动机,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完整,帮助学生确立自信。2,用跨学科的观点,按课题编制较大的教学单元,加强教学的整体逻辑的感情效果。3,充分利用各种艺术手段,采用音乐、舞蹈、喜剧、电影等单项或综合的艺术形式配合教学的进行。

(5)范例教学法:一般程序包括四个步骤:1,范例性地阐明“个”的阶段。2,范例性地阐明“类型”和“类”的阶段。3,范例性地掌握法则性、范畴性关系的阶段。4,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以及生活)关系的经验。

(6)非指导教学法: 基本特征:1,极大地依赖于个体成长、健康与适应的内驱力。2,尽可能直接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而不是借助理性的方法去干预或重组学生的情感。3,强调学生“此时此刻”的情形,而不是关心他过去的情感和经验。4,强调人际接触和人际关系在教学中的地位。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1,集体通过有机的组织对其成员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教师个人起不到的作用。2,集体组织活动比教师个人对学生教育的范围大、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灵活,学生易于接受。3,集体的教育影响是通过舆论实现的,集体舆论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4,在集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人人都成为教育者。讨论法有什么特点?它与探究-研讨教学方法在运用上有什么不同?

(1)讨论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讨论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借助独立思考和交流学习。(2)讨论法的优点:1,能够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2,能够充分地给予每一个学生表达自己观点和意见的机会,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能够促进学生口头语言能力的发展。

(3)讨论法的缺点:受到学生知识经验水平和能力发展的限制,容易出现讨论流于形式或者脱离主题的情况,对小学生而言更是如此,这需要教师加以注意。运用要注意: ①选好讨论内容;

②肯定学生各种意见的价值; ③善于引导;(4)探究—研讨法:这种方法适合于小学教学,尤其是自然课教学中,这种方法的特点是: ①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

②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 ③鼓励学生的语言表达;

④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犯错误的意义。简答题:

如何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 1,善于向学生提出教育要求。2,树立明确的共同目标。3,建设一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4,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1,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2,班主任是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3,班主任是联系学校、家庭及社会的纽带。

班级组织结构的构成及其构建班级原则。(1)班级组织的结构主要包括:职权结构、角色结构、师生关系结构和生生关系结构。

(2班级组织建构的原则:1,有利于教育的原则,2,目标一致的原则,3,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学生集体有哪些教育作用?联系工作实际谈谈班主任如何组织与培养学生集体?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1,集体通过有机的组织对其成员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教师个人起不到的作用。2,集体组织活动比教师个人对学生教育的范围大、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灵活,学生易于接受。3,集体的教育影响是通过舆论实现的,集体舆论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4,在集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人人都成为教育者。组织与培养学生集体要做到:(1)善于向学生提出教育要求。(2)树立明确的共同目标。

共同的奋斗目标是集体的首要特征,是集体形成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是集体团结的基础,前进的动力。

(3)建设一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良好集体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干部队伍的水平,因为他们是集体的领导核心,是群众的带头人。

培养学生干部要做到:1,要有严格的要求。2,要耐心引导。3,要注意学生集体领导机构的经常变动,使集体中的每个成员轮流地置领导与被领导的地位。

(4)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学生集体是否形成了健康的舆论,这是集体成熟的重要标志。培养健康的舆论要做到:1,要经常进行正面教育。2,要结合实际事例引导学生做出正确评价。3,对消极落后的言行,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4,要特别重视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简述学校咨询的一般过程。

1,建立咨访关系;2,澄清和评估问题;3,确定改变的目标;4,促进改变的实现;5,结束咨访关系及追踪咨询效果。

良好测验的标准。1,实用性 反映了试题的基本质量。2,可信度 又称信度,指测验结果的前后一致程度,表示了分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3,有效性 也称效度,指一个测验能测到预先想测的知识和能力的程度。4,难度 即测验的难易程度,提供了试题平均通过率的信息。5,区分度 是测验能否拉开分数距离的指标 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

班主任的多重角色决定其工作飞务繁重而复杂。但从其工作的目的出发,班主任工作的任务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2,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

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与提高,班主任还特别需要关注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培养学生自立、自策、自勉的精神和民主作风。2,在学生中树立热爱科学、勤奋学习的良好风气。3,指导本班班委会、共青团、少年先锋队组织的工作。4,通过合理地组织安排学生的体育锻炼及卫生保健活动,教育学生遵守卫生制度,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进行生理卫生、心理卫生常识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5,评定学生操行。6,做好与本班学生家长的联系工作。

学校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工作。1,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2,在班级中开展以心理卫生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辅导。3,为其他教师和家长担任顾问或间接咨询。4,配合学校教育需要开展必要的心理测评工作。5,协调学校和社区咨询。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基本任务。

(1)干预与矫正。1,缺陷矫 2,早期干预。(2)预防与发展。1,问题预防 2,发展指导(3)预防与干预的平衡。

学校咨询的目标与原则。

目标:1,直接目标:使学生解除心理困扰,顺利度过当前的危机。

2,根本目标:使来访学生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能够自己独立处理。

基本原则:1,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2,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3,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4,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简述主要的咨询方法。

1,着重调整情感的方法。要做到鼓励表达、深入共感、身体放松。

2,着重训练行为的方法。包括系统脱敏法、行为契约、模仿学习。

3,着重改变认知的方法。4,关于游戏及艺术活动的运用。5,团体咨询。6,改变环境因素。如何对教师授课质量进行评价?

1,确定评价的标准。这个标准要明确、具体、相对独立,要能够全面衡量教学的各个方面。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学生的课堂参与、内容安排、教学方法、语言表达、教学原则等。2,教师授课质量评价包括专家、同行、学生和自我评价。

3,在中小学教学实际中,多采用听课、评课的深入交流形式评价授课制量。

中小学教育评价的改革策略。改革措施:1,完善评价理论,改革评价制度,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立体教学评价模式;2,提高教育评价人员的素质,学习新课程理论,更新评价观念;3,研制和掌握新的评价手段和工具,结合书面考试和评语等描述记录实施全面评价。

简述如何进行测验的编制。

1,确定试题内容 2,选择试题类型 3,评分 4,解释测验分数

中小学教育评价的基本步骤。

1,建立评价目标;2,选择评价样本;3,收集评价信息;4,报告评价结果

请结合实际工作谈谈现今中小学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现存的问题:1,重知识轻能力;2,片面追求分数;3,影响学生心理健康;4,制约教学改革。改革策略:(1)从侧重一元评价到多元评价。(2)从侧重总结性评价到形成性评价。1,考试和考察相结合。2,评分与评语相结合。允许考第二次、第三次。(3)从侧重区分性功能到发挥激励性功能。1,将课程分为小的单元,在每一单元内考核。2,要扩展评价的范围。3,记录学生学业之外的突出表现,增加学生的成功感觉。

学校事故侵权行为的特征。

1,学校或教师侵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2,侵害行为的侵害对象是学生的人身权,3,必须是学校或教师基于过错而实施的行为。

我国教育法体系的几个基本层次。

第一个层次:教育法。是以宪法为依据制定的基本法律,是全部教育法规的“母法”。主要规定我国教育的基本性质、地位、任务、基本法律原则和基本教育制度等。第二个层次:部门教育法。主要调整各个教育部门的内外部关系。由6个部门组成:1,义务教育法 2,职业教育法 3,高等教育法 4,成人教育法 5,教师法 6,教育经费法第三个层次:教育行政法规。主要是为实施教育法和各单行法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第四个层次: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教育行政规章

我国学校的法律地位。

学校的法律地位是指其作为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社会组织机构,在法律上所享有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并以此在具体法律关系中取得主体资格。即作为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和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对于这一概念,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即:

(1)学校的法律地位是通过法律规定取得的;(2)学校的法律地位是通过权利与义务的设定取得的;

(3)学校的法律地位要在具体的法律关系中得以实现。

学校的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6,依法接受监督。我国教师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有哪些?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与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和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4,爱护关心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醋精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我国教师的法律地位。

我国教师的法律地位与教师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它是法律所确认的教师的社会地位。根据《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学生的法律地位。

学生的法律地位因其不同的身份而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

作为国家公民的身份,其地位由我国《宪法》、《民法》及其他一系列法律、法规所确认。

作为受教育者的身份,其地位由我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及其他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所确认。作为未成年人的身份,其地位由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或相关的条款所确认。学校的权利。

学校享有办学自主权。主要有如下方面:

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3,招收学生或其他受教育者;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5,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6,.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处分;7,.管理、使用本校的设施和经费;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教师的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

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权利:

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义务:

遵守法律、法规;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提起学生申诉制度的条件。

提起申诉的人必须是不服学校处分或认为学校侵犯了其合法权益的学生本人,如果学生年龄较小,可由其监护人代为提出。必须针对特定的被诉人,包括做出不利处分的学校或侵犯了其合法权益的学校或教师。提出申诉的事项必须在教育法律、法规等规定的受理范围之内。

学校事故所承担的侵权民事责任的特点。是由于违反了法定义务而产生的法律后果。以侵权行为为前提的责任。具有强制性。

责任形式是财产责任。

第五篇:2012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概论》(复习题附答案)

《高等教育学概论》总复习

一、是非题,在题后的括号上划上“√”或“×”

1.1995年我国建立了教师资格证制度,教师资格包括四个方面的条件:中国公民身份、思想品德条件、学历条件、教育教学能力。(√)

2.康德认为,“人只有靠教育才你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3.高等教育学是研究和探索高等教育活动规律的科学。(√)

4.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较,高等职业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职业性、技术应用性、依赖性和实践性(√)

5.一般认为,具有近代意义的大学产生了中世纪的欧洲国家(√)6.我国近代最早的新型大学是1898年设立的京师大学堂。(×)7.我国古代的书院始终是官学的一部分。(×)8.19世纪,各国普遍设置了师范学校。(√)9.中国的师范教育产生于19世纪末。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立南洋公学师范院,1902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师范馆。(√)10.我国北宋到清末的书院制度,是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独一无二的高等教育组织。(√)11.欧洲中世纪大学是仿照手工业行会形式组织起来的。(√)12.学位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原来的意思是执教执照。(√)

13.卢梭认为完全“孤立”的人是不存在的,人是社会的物,离开了社会,个人是无意义的。(×)

14.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一书中提出的大学理念是,大学是一个传授普遍性知识的场所。(√)

15.最早为人们所认识的大学理念是传授知识。纽曼认为,大学应该提供理想的学校环境,促进学生智力和社会格调的提升。(√)

16.美国社会学家和高等教育专家马丁 特罗在20世纪70年代首先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概念,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17.学习化社会概念的提出。学习化社会最早是1968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提出。(√)

18.“终身教育”的概念最早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科长朗格朗提出的。(√)19.洪堡认为科学是与大学联系在一起的。惟有通过对学术的研究,与科学打交道,对整体世界的反思,才能培养出最优秀的人才。(√)

20.1810年,柏林大学的成立是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其创始人洪堡率先提出了大学具有学术责任的理念,即“洪堡理念”。(√)

21.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查理斯 范海丝在20世纪初提出了大学的社会服务理念,创立了威斯康星模式,认为“服务应该是大学的唯一理想”。(√)

22.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正式的学校制度有助于维持不平等的社会制度。(√)23.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关注实际上是对社会公平满意度的一种表现。一般而言,对社会公平满意度越低,对教育公平的关注度就越高。(√)

24.世界银行在《2006年发展报告:公平与效率》中指出,“教育并不是能打开实现所有上 1

述理想之门的‘万能钥匙’,也不是‘芝麻,开门吧’之类的秘诀,但它的确是一种促进更和谐、更可靠的人类发展的一种主要手段,人类可借其减少贫困、排斥、不理解、压迫、战争等现象。”。(√)

25.一般认为,世界上最早的研究生教育开始于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26.美国的社区学院实施四年制本科教育。(×)

27.终身教育是指一个人在一生中不断接受学历教育。(×)28.教育基本法律的法律效力高于教育单行法律。(√)

29.教育是公益性事业,因此高等教育要远离市场,保持象牙塔的纯洁性。(×)30.知识的积累并不会自然导致智能的提高。(√)

31.心理素质包括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能力、交际能力。(√)

3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是一部规范民办教育办学的专门法律,标志着民办教育立法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截止2009年6月,全国已有民办普通高校334所。33.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不是政府的附属物。(√)34.研究生的身份仍然是学生,而不是科研人员。(×)

35.现代大学的专业设置直接指向社会的某一个具体的行业。(×)

36.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体现了高等教育服务社会和终身教育的理念,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国际性趋势。(√)

37.决定一所大学能否办成一流大学的最关键因素在于是否有足够的资金。(×)38.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

39.教育部在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若干意见中,第一次提出了教学、科研、产业发展并重原则。(√)

40.高等学校实行学年制的优点之一是:高等学校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使用效率较高。(√)

41.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产业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42.我国的学位授予工作由国务院设立的学位委员会统一领导与管理。(√)

43.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

44.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是:“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方式。(√)

4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一直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46.高等教育体制是关于国民高等教育事业基本组织制度的总称。(√)47.高等学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不利于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

48.现代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首先以学科为基础,同时,又要适应和满足一定社会对专门人才和专门技术的需求。(√)

49.大学本科教育的目标为: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须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50.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一般由国家统一规定,这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51.高等教育地区结构是指按学习形式不同而划分出来的结构。(×)

52.经过职前教育训练并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就是一个成熟的教育学专业人员。(×)53.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就是评聘合一,教师的任职资格与职务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54.文学、历史学、哲学、语言学等可以归入社会科学。(×)55.基础研究的成果是全人类都可以共享的知识财富。(√)

56.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是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趋势。(√)57.进行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职能,高校应将研究的重心放在应用研究方面,以期对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58.目前,进行学术交流也是我国高校教师培养的基本途径之一。(√)

59.学科带头人应具备的素质之一是:科研能力较强,对本学科的某一方面有较深入研究,有一定科研成果。(×)

60.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的专业地位在我国已经以立法的形式加以确认。(√)

61.高校教师应具备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以学生为本的民主观、个性化的教育观。(√)62.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往往是存在矛盾的,因此,在教学过程很难将二者结合起来。(×)63.制度建设的滞后和创新乏力等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

64.一般认为,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与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有较明显,因此,《高教法》并未对高校办学自主权问题作出规定。(×)

65.学缘结构是指高校教师来源的构成状况。目前我国教校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的突出问题是“近亲繁殖”。(√)

66.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是:“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方式。(√)

67.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是不同的。工商管理硕士、教育硕士、法律硕士等指的都是专业硕士学位。(√)

68.教师的专业信念是由教师个人进行自身修养而形成的,不属于高校教师专业训练的内容。(×)

69.开展、举办各种知识讲座、讲习班、研讨班也是目前高校培养教师所采用的形式之一。(√)

70.高等学校实行学年制的优点之一是:高等学校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使用效率较高(√)71.学生成长是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其中智育起主导作用。(×)72.尊重每个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个人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73.独立感和自主感不断增强,是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一个特点。(√)74.校园文化具有独特性、先导性的特点。(√)

7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需要。(√)

76.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强调个人奋斗已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一个特点。(√)77.校园的制度文化指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不包括执行这些制度的组织机构。(×)

78.邓小平提出的教育三个面向是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79.依法治教的主体是指各级各类的高等学校。(×)

80.1950年6月,教育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制定了《高等学校暂行规程》。(√)81.1978年,我国恢复到高考制度,1980年,恢复了研究生招收制度。(×)8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规定:博士后也是一种学位类型。(×)83.我国第一部关于学位的法律是1980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T 84.《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高等教育法律。(√)8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于1993年10月颁布。(√)

8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职务制度”,这标志着教师管理进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教师聘任工作在法律上有了保障。(√)

87.1998年8月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十七条规定:“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职务设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88.《高等教育法》第四条规定的教育目的是:“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89.2002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自2003年9月1日起实施。(√)

90.1985《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引发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快速发展

91.199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了跨世纪的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目标和战略。(√)

92.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一主多元”,即以国家和地方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多种办学模式共同发展。(√)

93.2000年,中组部、人事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高校全面推行聘任制。(√)

94.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三定一聘”,即定编、定岗、定职责,实行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合同制。(√)

95.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特征。政府宏观调控,大学依法自主办学,民主管理、社会评估监督;行政管理者、举办者、办学者、学习者责、权、利分明。(√)

96.教育的功能有三:教人懂事(知识);教人做人(知识、能力的应用);教人做人。(√)97.传统教育观在教学上的主要表现。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以知识为主,而不是以人的全面素质提高为本;在教学模式上,是刚性而不是弹性的教学计划,学生没有学习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繁、难、窄、旧的弊端,人文教育薄弱;在教育方法上,单项的灌输式教学,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在考试内容上,以考记忆性的知识为主。(√)98.现代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在培养目标上,从重育才向重育人转变;在教学目的上,从重传授知识向重培养能力转变;在教学内容上,从繁、难、窄、旧向精、宽、复、新转变;在教师角色上,从教师中心论向学生中心论转变,树立教师学生双主体观;从教学模式上,从刚性向弹性转变,把统一性与多样化、个性化教学结合起来;在教学方法上,从单向性、封闭性向互动性、开放性转变;在考试方式上,从记忆性知识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转变。4

(√)

99.胡锦涛同志2007年10月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

100.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出四个重视、四个忽视:重视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思想、心理素质的提高;重视教授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的知识积累,忽视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重视了有形的、显性课程的作用,忽视了隐性课程的作用。(√)101.探索式教学方法的重点,是通过学生的独立学习和合作讨论,对给定的教学内容进行质疑、探索和讨论,使他们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不同方式的学习沟通活动和过程,理解和学习已有的知识。(√)

102.从根本上说,研究性学习不是一种具体的方法,而是一种模式,一种理念。在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于2002年发布的《博耶报告发表三年后报告》中,将大学生参与科研列为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

10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大战纲要(2010—2020年)》提出:“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做出贡献,大力开展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104.19世纪末,美国首次将研究生教育从高等教育中分离出来,单独命名为“学士课程后教育”,并成立单独的培养机构——研究生院,这种模式为许多国家所效仿。我国对研究生教育的理解更加接近美国的“学士课程后教育”。(√)

105.1892年,成立的芝加哥大学,在威廉·哈珀的领导下提出了三项办学原则:第一要向每个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第二要积极努力地把知识用于为人类服务的活动;第三要有比以往更多的途径使人们更容易进入高校,使得大学有更多的与外部世界直接联系的渠道。(√)106.1906年到1910年,美国康萨斯大学的化学教授巴特·当康与企业签订了协作研究计划,从而开创了大学与企业合作研究的先河。(√)

107.1951年,在当时斯坦福大学副校长特曼的倡导和努力下,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科学院——硅谷。(√)

108.我国研究生教育始于民国时期。1931年4月,国民政府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学位法——《学位授予法》,规定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特种学科仅设二级或一级学位。(√)

109.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1年,国务院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办法》,至此,我国正式建立起自己的学位制度。(√)120.截至2009年底,我国共培养出29万名博士和210万硕士。(√)

121.德国的研究生教育注重纯理论的研究,并主张学问的自由,因此除了医学外,研究生教育一般不与产业的发展直接联系起来。(√)

122.我国现行授予学位以学术性学位为主。1991年针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不同行业背景、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了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硕士学位。(√)

123.1995年在工商管理硕士和建筑学学位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先后开展了法律硕士、教育硕士、工程硕士、临床医学硕(博)士、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博)士、公共管理硕士、5

口腔医学硕(博)士、公共卫生硕士、会计硕士、体育硕士、艺术硕士、风景园林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翻译硕士、社会工作硕士、软件工程硕士、军事硕士等专业学位。(√)124.英国于1826年创立伦敦学院,20世纪70年代初创办了可获得学位的多科性技术学院,是世界上较早的高等职业教育。(√)

125.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的机器、先进的生产设别的传入,中国人开始提倡职业教育,开设了中国近代最早的专科学校——实业学堂。(√)

126.清政府于1902年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1903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都有开办实业教育的规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从法律的层面上明确要开展职业教育。(√)127.1997年UNESCO新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UNESCO1997)将教育氛围七个等级,其中大学教育(五级)分为学术性为主的教育(5A)和技术性为主的教育(5B)两大类。(√)128.2006年教育部高等高等教育司16号文件首次确认,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

129.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有很大区别。普通本科教育是从学科专业出发以研究高深学问为逻辑起点的,而高等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是职业能力,是从职业能力出发,而不是从学科专业的系统理论出发的。(√)

130.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类型从学制和层次上,分为专科层次和本科层次,学制有二年制、三年制、四年制和五年制。从学习文凭认证或学业认定划分,分为学历性高等职业教育和非学历性高等职业教育两大类。(√)

131.德国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有三至四年制高等专科学校和三年制职业学院两种。前者注重学生的就业准备教育,课程偏重于应用技术,办学宗旨为教学与实训紧密结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132.澳大利亚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是把学历性职业教育和职业资格培训结合起来。(√)133.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概括为“1221”人才培养模式。(√)

134.1996年5月15日,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

135.1999年1月,教育部、国家计委发布的《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

136.普通高校的教学计划是以学科专业本位构建的,而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则是以职业能力本位构建的。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在教学计划上还有一个区别,就是要制定“双证融通”的教学计划。(√)

137.中国公学、复旦公学等都是较为著名的私立大学。(√)

138.1947年,全国有专科以上学校207所,其中私立院校79所,占总数的38.16%,有些地方的私立高等学校比公立高等学校还多。(√)

139.1982年12月,全国第一所民办开放性大学——中华社会大学(现名北京经贸职业学院)在北京成立。(√)

140.1984年3月,北京海淀走读大学(现名北京城市学院)正式成立,这是国家承认学历的首家民办高校。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海淀走读大学的成立,标志着民办高校的发 6

展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141.1987年7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了《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暂行规定》,这是国家教委对民办教育所制定的第一个基本规章,从此民办教育开始走上依照规章办学的轨道。(√)

142.1999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在杭州成立,这是首家国有民办二级学院(现称独立学院)。(√)

143.仰恩大学是第一所具备独立办法本科学历文凭资格和授予学士学位资格的民办大学。(√)

144.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有民有民办、国有民办、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多种办学形式,所以一般将它英译为“non-state/non-governmental higher education”,与国外的私立高等教育(private higher education)有所不同。(√)

145.2003年4月,教育部制定并下发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模式和机制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要求独立学院必须采用七个独立的基本办学模式和民办机制。(√)

146.2002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自2003年9月1日起实施,标志着民办教育立法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

147.2007年1月,教育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了《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管理若干规定》。(√)

148.截止2009年6月,全国已有民办普通高校334所。2008年民办普通高校的校均规模已经达到6269人。(√)

149.《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二十条规定:“学校理事会或者董事会由举办者或者其代表、校长、教职工代表等人员组成。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的理事或者董事应当具有五年以上教育教学经验。学校理事会或者董事会由五人以上组成,设理事长或者董事长一人。(√)150.《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对独立学院董事会的组成也做出了明确规定,即,“独立学院设立理事会或者董事会,作为独立学院的决策机构。(√)

二、单选题,每题有一个正确答案

1.高等教育处在不同发展阶段对教育公平的追求有所不同,后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主要强调。

A.平等的受高等教育权 B.扩大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C.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D.效率平等 C 2.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确切地是指。

A.举办高等教育的学校 B.高等教育的办学实践

C.高等教育的特殊矛盾和基本规律 D.高等学校的老师、学生 C 3.一般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初创阶段是在。

A.20世纪50年代中期 B.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 C.80年代末期 D.90年代初期 B 4.关于“教育的本质”的诸多观点中,一般认为,“个人本位论”的最早提出者是。

A.卢梭 B.涂尔干 C.罗素 D.杜威 A 5.根据马丁·特罗的相关理论,大众高等教育阶段的毛入学率应为。A.15%以内 B.15%~50% C.50%以上 D.75%以上 B 6.以下西方发达国家中,最早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国家是。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加拿大 C 7.欧美教育史家将以下哪所大学称为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第一所大学。A波隆亚大学 B.阿资哈尔大学 C.赫克迈大学 D.雅典大学 D 8.以下关于计划经济下我国高等教育弊端的陈述中,不正确的是。A.国有化的办学体制 B.条块分割的领导体制

C.高度自主的办学管理模式 D.单一的培养模式 C 9.“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表述说的是。

A.高等教育的任务 B.高等教育的性质

C.高等教育的目的 D.高等教育的内容 A 10.以下各法规中,其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初步确立的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章程草案》

B.《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高校60条”)

C.《高等教育管理暂行规定》

D.《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B 11.目前,我国高等学校采取的管理体制的主要形式是。A.校长负责制 B.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C.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负责制

D.党委领导下的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负责制 B 12.按不同的学科领域来对高等教育进行划分,指的是高等教育的。A.形式结构 B.地区结构 C.科类结构 D.层次结构 C 13.在世界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中,“中央集权制”的典型代表是。

A.法国 B.英国 C.美国 D.德国 A 14.下列关于高等教育教师职业的性质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专门性 B.复杂性 C.创造性 D.稳定性 D 15.高等学校教师专业训练的内容中,表述不确切的是。

A.专业知识 B.专业技能 C.专业态度 D.专业素养 D 16.优化高校教师队伍结构的措施不包括。

A.大幅度提高教师待遇 B.外源选录,合理流动

C.大力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 D.全面推行聘任制 A 1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高校职务设置的方法的是。

A.学科法 B.职称法 C.任务法 D.结构法 B 18.目前高校学生成绩考核的主要方式不包括。

A.辅导员评价 B.考试 C.考查 D.答辩 A

19.以下各项中,不属于现代高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趋势的是。A.在功能定位上,由教给知识向教会学习转变 B.在指导思想上,推行启发式教学

C.在结构上,由讲授为主向指导学生独立学习与研究为主

D.在教师作用上,从强调教师作用向淡化教师作用转化 D 20.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首先将“科学研究”确立为大学的基本职能的是。A.纽曼 B.约翰·霍普金斯 C.洪堡 D.范海斯 C 21.将科学研究划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这是按 来划分的。

A.科研的性质 B.科研的作用

C.科研活动的对象 D.科研的功能 A 22.下列关于高校科学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高校科研。A.是学校声誉的重要源泉 B.是新学科产生的基础

C.是国家科研体系的主体 D.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C 23.下列关于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征的论述中,不正确的是。A.世界各国把高等教育视为关系国家安危和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 B.世界各国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不断增加,来源渠道更加多样化 C.受人口规律影响,高校学生人数逐渐减少,高校数量迅速减少 D.高等教育功能日益扩大,地位和作用更趋重要 C 24.美国”赠地学院“的典范威斯康星大学确立了大学的 这一职能。A.培养人才 B.科学研究 C.社会服务 D.文化交流 C 25.高等学校德育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消极观念,其中不包括。A.“从属论” B.“抵消论” C.“法德论” D.“首位论” D 26.西方学者对高校的组织特征提出了诸多不同的认识,其中不包括。

A.作为民间的社会组织 B.作为科层组织的高等学校

C.作为松散结合系统的组织 D.作为有组织的无政府状态的组织 A 27.“教,上所施,下所教也”是我国古代 中对教育的界定。

A.《学记》 B.《大学》 C.《说文解字》 D.《论语》 C 28.“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的教育主张是由 提出的。

A.裴斯泰洛齐 B.亚里士多德 C.卢棱 D.杜威 D 29.终身教育的概念第一次在我国的有关教育法规中出现是在 年。

A.1992 B.1993

C.1997

D.1999 B 30.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他的很多治校思想是吸收 的思想。

A.剑桥大学 B.牛津大学 C.柏林大学D.威斯康星大学 C 3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有权利决定某一学科应该得到怎样的发展。

A、教育行政部门 B、国家 C、社会 D、高等学校 D A、私学 B、辟雍 C、泮宫

D、太学 D 32.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等儒生的建议,设立中央官学的最高学府。33.最早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是。

A、柏林大学 B、霍普金斯大学C、芝加哥大学D、威斯康星大学 B 34.在高校教师职务设置中,根据二级学科学科点的现状、发展趋势,配置不同数量的高、中、初各级岗位的方法称为。

A、任务法 B、结构法 C、分层法 D、学科法 D 35.依法治教的客体是。

A、学校办学 B、教育经费C、教育费附加D、所有与教育有关的活动 D 36.1862年设立的 是我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

A、广州同文馆 B、上海广方言馆 C、天津水师学堂 D、京师同文馆 D 37.国家主义教育目标价值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A、让·雅克·卢梭B、涂尔干C、赫伯特·斯宾塞D、费希特 D 38.下列不属于大学的理念的是。

A、探索真理 B、人才培养 C、服务社会 D、实现盈利 D 39.近代最早的大学波隆亚大学属于。

A、美国 B、英国 C、意大利 D、法国 C 40.美国第一所高校是由英国移民的清教徒于1636年开办的。A、哈佛学院 B、耶鲁学院C、威斯康星大学D、麻省理工学院 A 41.建国后首次明确以校长(或院长)负责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是。

A、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章程草案(1956年)C、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D、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B 42.涉及到中央与地方、中央行政部门与地方行政部门、政府与高等学校之间的基本关系的体制是。

A、高等教育领导体制 C、高等教育教学体制

B、高等教育投资体制

D、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A 43.基础研究成果评价的国际惯例是。

A、单位自评 B、国家评价C、同行专家评价D、领导评价 C 40.1919年成立大学拨款委员会的国家是。

A、美国 B、日本 C、法国 D、英国 D 45.是指高校教师来源的构成状况。

A、学历结构 B、职务结构 C、专业结构D、学缘结构 D

46、下列各项,不属于高校校园文化的特征的是。

A.开放性 B.教育性 C.独特性

D.稳定性 D

47、学校全体成员共同认同并尊奉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发展目标等,体现的是。A.校园的物质文化 B.校园的制度文化

C.校园的精神文化 D.校园的思想文化 C 48.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 原则。A、方向性B、趣味性C、系统性 D、连续贯性 A 49.具有理论性和自由性特点的科学研究是。

A、基础研究 B、应用研究 C、开发研究 D、工程研究 A 50.校园文化是。

A、校园物质文化 C、校园精神文化

B、校园制度文化

D、多种文化的复合体 D 51.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始于。

A、清朝末期 B、民国时期 C、建国初期 D、改革开放初期 B 52.以下各项中,不属于较具代表性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是。A.德国的学徒式 B.美国的专业式

C.日本的论文式 D.英国的导师式 D 53.大学被称为美国硅谷创业者的摇篮。

A、斯坦福 B、哈佛 C、威斯康星 D、麻省理工 A 54.承担把科学技术原理变成改造世界的能动力量,在科学发现和产业化之间假设桥梁的是。

A、基础研究B、工程科学研究C、人文科学研究 D、社会科学研究 B 55.学科是一个 范畴。

A、教学 B、专业C、知识 D、课程 C

56、体现“一个人受过教育的年限和层次”的概念是。

A.学位

B.学历

C.学力

D.学士

B 57.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和学术贡献的标准是。

A、学位 B、学历 C、职称 D、薪金 A 58.学位授予的批准必须经学位评定委员会 以上通过。A、全体 B、2/3 C、半数 D、60% C 59.国务院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标志着我国学位制度的形成。这是在。

A.1979年 B.1980年 C.1981年 D.1982年 C 60.我国实行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是在。

A.1997年 B.1998年 C.1999年 D.2000年 C 61.我国高等学校基本实现招生收费并轨是在。

A.1994年 B.1995年 C.1996年 D.1997年 D 62.《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正式实施日是。A.1997年7月1日 B.1998年1月1日

C.1998年7月1日 D.1999年1月1日 D 63.《高等教育法》从酝酿起草到最后通过,前后历时 年。A、10 B、11 C、12 D、13 D 6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高教法》确立的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原则的是。A.积极发展原则 B.协调、均衡发展原则

C.多主体多形式共同发展原则 D.公平与平等相统一原则 B 65.下列有关《高教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法所指的高等教育是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B.高等教育的举办者应当保证稳定的办学经费来源。但必要时可抽回其投入的办学资金 C.高等学校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D.高等学校的校长是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 B 66.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顺应世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澳大利亚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TAFE),德国主要通过 来实施职业教育。

A.社区学院 B.高等专科学院(FH)和职业学院(BA)B C.多科技术学院 C.短期大学和学制为五年的高等专门学校,67.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 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三大支柱”,是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基本结构形态。

A.职业水平B.职业精神 C.职业道德 D.职业素质 D 68.高等职业教育有三种类型课程,即普通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和。

A.通识课程 B.研究性课程 C.实训课程 D.实践性课程 C 69.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行为导向职业教育教学论思想中,提出了项目、模拟、表演案例研究和角色扮演等五种教学方法。

A.美国 B.德国 C.法国 D.澳大利亚 B 70.我国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国家承认学历的首家民办高校,______的成立,标志着民办高校的发展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A.中华社会大学 B.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C.仰恩大学D.北京海淀走读大学 D 71.由母体学校从校园内规划处一块土地、校舍,或者拿出一个闲置的校区作为独立学院。独立学院的学费收入由母体统一管理,或拿出20%-25%的学费给母体学校作为管理费,这种独立学院的形式是。

A.民有民营 B.国有民营 C.公有民营 D混合民营 B

三、多选题,每题至少有2个正确选项

1.我国高等教育除了面临着高新科技大发展的挑战外,还面临着。

A.国际人才竞争的挑战 B.全球经济大开放的挑战

C.知识经济大崛起的挑战 D.多元文化大汇合的挑战 ABCD 2.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但在办学主体多样化方面也有较大的进展,其他方面也有了较大的发展,表现在。

A.办学形式多样化 B.教育目标多样化

C.教学内容多样化 D培养方式多样化 ABCD 3.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教育的世界今天和明天》一是提出 三个基本概念。

A.终身教育 B.学会学习 C.终身学习D.学习化社会 ACD 4.大学的除了要有有大师、大学生外,大学还要。

A.有大业 B.有大度 C.有大雅 D.有大爱 ABCD 5.现代大学的性质除了体现在大学的学术性和大学的综合性外,还体现在。

A.大学的社会性 B.大学的自主性 C.大学的开放性 D.大学的国际性 ABCD 12

6.现代大学功能除了大学的教育功能外,还有。

A.大学的服务功能B.大学的产业功能C.大学的创新功能D.大学的交流功能 ABCD 7.世界银行在《2006年发展报告:公平与效率》中,认为对公平的理解应建立在两个基本原则之上,即。

A.公平的机会 B.避免绝对的剥夺 C.效率平等 D绝对平等 AB 8.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趋势,除了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外,还有。

A.加强筹资体制改革 B.加强学术组织结构改革

C.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D.加强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ABCD 9.教师职业特点除了体现在教师职业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外,还体现在。

A.脑力劳动的复杂性和艰苦性 B.教师工作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C.教师职业的独立性和自由性 C.为人师表的示范性和榜样性。ABCD 10.德育工作除了面临国内形势的变化对德育的挑外,还面临着。

A.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对德育的挑战; B.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趋势对德育的挑战; C.经济全球化趋势对德育的挑战;

D.青年学生的现状对德育的挑战。ABCD 11.深化教学改革必须“以人为本”,具体措施是。

A.在教学内容上,要加强基础教育

B.在教学模式上,把统一要求与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结合起来。C.在教学方法上,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D.在考试方法上,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ABCD 12.教学方法改革的共同趋势表现在三个方面。

A.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提倡教学模式的研究

B.在教学方法的功能定位上,由教给知识向教会学习转变 C.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上,推行启发式,废止注入式

D.在教学方法的结构上,由讲授为主转向以指导学生独立学习与研究为主 BCD 13.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对我国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表现在。

A.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B.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C.是完善我过高等教育体系、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D.是国家上普遍做法 ABC 14.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除了研究生生源质量、导师水平外,还有。

A.培养体系 B.科研环境 C.学术氛围 D.学科建设 ABCD 15.2005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研究生创新计划的主要形式有。A.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 B.博士生挂职锻炼

C.博士研究生国内访学 D.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 ABD 16.下列关于如何学习高等教育学的论述、正确的有。

A.要结合现行的高等教育方针、政策、法规进行学习

B.可以把学习与研究结合起来

C.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D.应积极借鉴和吸收当今西方发展国家的经验 ABCD 17.按社会职能分,教育分为。A、家庭教育 B、高等教育 C、学校教育

D、社会教育 ACD 18.高等教育与中、初等教育相比较,其突出的特点有。

A.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职业教育

B.处于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

C.学生的身心发展已趋于成熟

D.教师的学术水平高 ABC 21.一般认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主要有。A.自主管理型模式 B.中央集权型模式

C.权力分散型模式 D.集权与分权结合模式 BCD 22.基于价值观角度来认识教育本质,有以下几种教育本质论。A.个人本位 B.国家本位 C.社会本位 D.文化本位 ACD 23.赞同个人本位论的有。

A.罗素 B.斯宾塞 C.涂尔干 D.卢梭 ABD 24.我国明末清初书院的特征是。

A.机构精干 B.教学与研究结合 C.重视自学

D.师生关系融洽 ABCD 25.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是由哪几所高校组成的。

A.北京大学 B.清华大学 C.北京师范大学 D.南开大学 ABD 26.下列著名大学中,早在中世纪就已经创立的有。

A.意大利的波隆亚大学 B.英国的剑桥大学

C.法国的巴黎大学 D.德国的柏林大学 ABC 27.古埃及、巴比伦等国先后设立过 等学校。

A、宫廷学校 B、职官学校 C、寺庙学校 D、文士学校 ABCD 29.下列国家中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有。A.美国 B.加拿大

C.英国

D.韩国 ABCD 30.高等学校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性的表现有。

A.“传道者”角色 B.“授业、解惑”解色

C.研究者角色 D.社会服务角色 ABCD 31.高等学校课程内容选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A.适时性原则 B.完整性原则

C.经济性原则 D.实践性原则 ABCD 14

32.从广义上看,高校的校园文化包括。

A.物质文化层次 B.制度文化层次

C.精神文化层次 D.审美文化层次 ABD 33.“依法治教”应避免的两种错误倾向是。A.以“法”代“管” B.“以法治教”

C.以“管”代“法” D.“以罚治教” BD 34.1999年 等文件的颁布,为面向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B、《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章程草案》

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D、《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CD A、学校的性质 B、培养目标 C、学生的兴趣 D、学科自身发展水平ABD 36.高校教师的基本任务有。

A、教书育人 B、科学研究 C、为社会服务 D、为学校创收 ABC 37.对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要求包括。A、忠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B、热爱学生

C、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D、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ABD 38.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改变以下弊端。

A、高度集中 B、统得过死 C、包得过多 A、财政性教育经费

C、社会捐集资

D、条块分割 ABCD 39.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是。

B、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投入

D、学费 ABCD 35.高等学校内部的学科与专业设置,主要由 来决定的。

40.高校教师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包括()。

A、教育认识能力 B、教育实践能力 C、教学演讲能力 D、教育机智能力 ABCD 41.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特点是()。

A、学科齐全 B、人才集中 C、基础研究实力雄厚 D、信息来源、广泛 ABCD 42.威斯康星大学的服务内容有。

A.培养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 B.陶冶公民的道德情操 C.发展和创新知识 D.传播和推广知识 ACD 43.高等教育体制的内容包括

A.国民高等教育事业基本组织制度 B.高等教育机构的设置 C.学校隶属关系的确定 D.相关机构职责与权益的划分 BCD 44.教师队伍结构主要包括。

A.职务结构 B.学历结构 C.专业结构 45.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是。

A.高等教育多样化 B.高等教育经济化

C.高等教育产业化 D.高等教育国际化 AD

D.学缘结构 ABCD 15

46.我国高等教育在多样化方面取得的进展有。

A.办学主体多样化

B.办学形式多样化 C.教育目标多样化

A、自然科学研究 C、社会科学研究

D.教学内容多样化 ABCD

B、工程科学研究

D、人文科学研究 ABCD 47.按科学研究的对象分,可以把科学研究分为。

48.一般认为,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有。

A.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规律 B.关于教育与文化传承的规律 C.关于教育与科技进步的规律 D.关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规律 AD 49.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主要体现在。

A.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化 B.经济全球在与教育国际化

C.学习化社会与终身教育 D.办学模式多元化与个性化 ABC 50.以下关于大学基本功能的认识,正确的有。

A.大学具有育人的功能 B.大学具有交流的功能

C.大学具有科研的功能 D.大学具有产业的功能 ABCD 51.我国高等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有。

A.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优先发展教育

B.坚持了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办学方向

C.充分发挥了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性

D.全面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 ABD 53.高等学校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有。

A.直线型组织结构 B.职能型组织结构

C.直线一职能型组织结构 D.矩阵式组织结构 ABCD 54.完善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的主要措施有。

A.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B.转变观念,加强领导

C.加强宏观管理,完善监督机制 D.建立良好的保障机制 ABCD 55.目前高校培养教师普通采用的形式有。

A.岗前培训 B.单科进修 C.社会实践 D.现场观察 ABC 56.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包括。

A.自我认识 B.自我评价 C.自我控制 D.自我教育 ABCD 57.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A.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观念

B.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思想观念

C.西方的思想文化观念

D.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想观念 ABCD 58.高等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有。

A.整体性原则 B.激励性原则 C.层次性原则 D.管教结合原则 ABCD 59.从学科自身的角度看,一个学科能否在高校得到专门设置和发展,取决于。

A.学科发展的成熟水平B.高校是否有该学科的带头人

C.学科的现实和社会效应 D.学科的发展潜力 ACD 60.从认识论的角度看,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有。

A.认识已知与探索未知的统一

B.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C.专业性和综合性的统一

D.个体认识社会化与社会认识个体化的统一 ABCD 61.高等学校实行学分制的最大受益者是学生,这是因为。

A.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有较大的选择自由度

B.可以充分考虑到学生自身个性的发展 C.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自行决定上课时间

D.学生的权利得到了充分体现 AB 63.目前高等学校主要的科研基金有。

A.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B.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

C.国家高校科研专项基金 D.国家教育科学规划基金 ABD 64.高等学校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本途径有。

A.面向社会转化科学成果 B.进行产学研合作

C.建立完善重点科研基地D.通过“技术加资本”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ABCD 65.高校进行研究生教育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

A.雄厚的师资力量 B.稳定的课题来源

C.大量的资金投入 D.社会的大量需求 ABC 66.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有。

A.培育良好校风 B.营造浓厚学术氛围

C.兴建各种运动设施 D.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ABD 67.今后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基本策略有。

A.坚持毕业生就业工作要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

B.毕业生应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按有关规定就业

C.采取“宏观统筹、分级管理、放权地方”的管理模式

D.逐步实现毕业生完全自主择业的就业体制 ABC 68.下列各项属于智力的属性的有。

A.持久性 B.理想性 C.敏感性 D.思维性 BCD 69.我国的学位分为。

A、学士 B、硕士 C、博士 D、博士后 ABC 705.人的大脑功能包括。

A、感受 B、储存 C、判断 D、想象 ABCD 71.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包括。A、力量素质 B、速度素质 C、耐力素质 D、大脑素质 ABC 72.诺贝尔奖有()等奖项。

A、物理学 B、化学 C、数学 D、生理学和医学 ABD 73.下列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论述,正确的有。

A.标志着教育法律体系基本框架的形成B.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C.为正确管理高等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

D.对民办高等学校的权利义务作出了明确规定 ABC 74.《高教法》关于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规定是指:。A.高校基础设施建设经费逐步增长

B.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C.教育财政拔款的增长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

D.在校学生的人均教育费用逐步增长 BCD 75.《高教法》第53条规定的高校学生的合法权益主要有。

A、参加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 B、否决学校处分的权利

C、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和助学金的权利

D、完成规定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权利 ACD 76.《高教法》确定的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几大原则是。

A、积极发展原则

B、多主体、多形式发展原则

D、量力而行原则 ABC C、公平和平等原则

7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享有的权利有。

A、参与学校民主管理 B、参加进修

C、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D、思想与学术自由 ABC 78.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多类型。目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类型主要有。A.具备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高等学校 B.培训机构

C.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学校 D.自考助学教育机构 ACD 79.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高校依法履行下列职责有。A.办学许可证管理与 B.民办高校招生简章和广告备案的审查 C.民办高校的检查 D民办高校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 ABCD 80.目前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主要类型有。A.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B.校长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制 C.校长制

D.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ABC 81.董事会的职责是负责大政方针和重大决策,主要有。A.聘任、解聘校长

B.修改学校章程与制定发展规划 C.审核预算、决算

D.决定学校的分立、合并、终止 ABCD 18

82.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办学除了滚动发展模式外,还有下述模式。A.注入发展模式 B.改制运作模式 C.附属再生模式 D.中外合作模式 ABCD 83.民办学校校长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除了执行学校董事会的决定、负责学校日常管理工作外,还有。

A.实施发展规划,拟定工作计划、财务预算和学校规章制度 B.聘任和解聘学校工作人员,实施奖惩

C.组织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活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D.董事会的其他授权 ABCD 84.民办高校在办学机制上具有较为明显的市场化运作特征,具体表现在。

A.办学资金以自筹为主,办学的经济特性比较明显 B.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灵活设置和动态调整专业 C.培养模式灵活自主,集约型的师资和管理队伍建设

D办学定位以市场为依托,以大专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基点 ABCD 85.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现称为独立学院,即“名校办民校”的独立学院。我国高校独立学院的形式有。

A.民有民营 B.国有民营 C.公有民营 D混合民营 ABCD 86.我国高校独立学院的共同点有是。

A.依靠一所名校、老校的资源优势办学 B.主要依靠学费收入维持学校运行 C.主要是职业教育 D.本科学历教育 ABD 87.民办高等教育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除了地位问题外,还有 需要正确面对并予以解决。

A.法律保障问题 B.办学公平问题

C.办学自主权问题 D.质量保障和评估问题 ABCD 88.民办高校教育的内部管理面临的问题有。

A.领导体制问题 B.产权界定问题 C.经费筹措问题 D.运营机制问题 ABCD 89.我国大学文化的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A.大学人文精神滑坡 B.大学功利化倾向明显

C.大学行政化倾向严重 D.大学主体意识、办学特色缺失 ABCD 90.《高等教育法》规定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三大原则是。

A.公平与平等相统一的原则 B.积极发展的原则

C.多主体、多形式共同发展的原则(D)和谐发展的原则 ABC 91.大学文化建设的原则除了强调学术性、注重教育性外,还要坚持。

A.把握方向性 B.突出个性 C.强调创新性 D.坚持开放性 ABCD 92.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环境除了涉及到地位问题外,还有。

A.管理体制问题 B.法律保障问题 C.办学公平问题 D.办学自主权问题BCD 94.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有三种类型课程,即

A.普通教育课程 B.专业课程 C.专业基础课程 D.实训课程 ABD

《高等教育学概论》总复习答案

二、单选题,1—5CCBAB 6---10CDCAB

11---15BCADD

16----20ABADC 21---25ACCCD 26---30ACDBC 31---35DDBDD 36---40DDDCA 41----45BACDD 46---50DCAAD 51---55BDABC 56---60BACCC 61---65DDDBB 66----71BDCBDB

三、多选题

1ABCD 2ABCD 3ACD 4ABCD 5ABCD 6ABCD 7AB 8ABCD 9ABCD 10ABCD 11ABCD 12BCD 13ABC 14ABCD 15ABD 16ABCD 17ACD 18ABC 19BCD 20ABCD 21BCD 22ACD 23ABD 24ABCD 25ABD 26ABC 27ABCD 28ABC 29ABCD 30ABCD 31ABCD 32ABD 33BD 34CD 35ABD 36ABC 37ABD 38ABCD 39ABCD 40ABCD 41ABCD 42ACD 43BCD 44ABCD 45AD 46ABCD 47ABCD 48AD 49ABC 50ABCD 51ABD 52ABCD 53ABCD 54ABCD 55ABC 56ABCD 57ABCD 58ABCD 59ACD 60ABCD 61AB 62ABCD 63ABD 64ABCD 65ABC 66ABD 67ABC 68BCD 69ABC 70ABCD 71ABC 72ABD 73ABC 74BCD 75ACD 76ABC 77ABC 78ACD 79ABCD 80ABC 81ABCD 82ABCD 83ABCD 84ABCD 85ABCD 86ABD 87ABCD 88ABCD 89ABCD 90ABC 91ABCD 92BCD 93ABC 94ABD 95AB

下载2010年 浙江省 教师资格证考试 自学考试 教育学 名词解释 汇总 附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0年 浙江省 教师资格证考试 自学考试 教育学 名词解释 汇总 附参考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

    教育学资料节选自中国教考论坛一、 概念、单选、判断、多选 1、 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 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 欧洲中世纪大学......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判断题及答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判断题及答案 1.阶段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论文

    浅谈素质教育下的班主任工作管理 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而班主任管理工作是学校......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论文

    教师资格培训教育学论文——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在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在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作者 (学校 学院,地址) 摘要:师生关系是在教育过程......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试题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总结

    教 育 学 一、 名词 1、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指有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模拟题

    2011年辽宁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模拟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教育国际化即教育要面向世界。也就是说现代教育从______、教育制度、______到教育管理都要面向世界。......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题库(本站推荐)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题库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1、狭义的教育是指以_影响人的身心发展___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_学校教育___。(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学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