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学史》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4 11:52: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欧洲文学史》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欧洲文学史》读书笔记》。

第一篇:《欧洲文学史》读书笔记

绪言

古希腊文学,重点:荷马史诗,希腊悲剧,柏拉图《对话录》,亚里士多德《诗学》,他们是欧洲文学传统中最根本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中世纪欧洲文学,重点,法国。法兰西文学吸收了日耳曼民族文学和凯尔特民族文学的精华。《罗兰之歌》亚瑟王的故事《玫瑰传奇》《列那狐传奇》

中世纪过渡到文艺复兴,重点《神曲》

文艺复兴:英国代表,莎士比亚的戏剧和诗歌。法国拉伯雷《巨人传》反应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和教育改革要求,西班牙《堂吉诃德》最早的一部欧洲现代小说

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文学,法:雨果,德:莱辛,歌德,席勒,英:华兹华斯,拜伦,雪莱,欧洲近代史的积极意义,斯本格勒(Oswald Spengler)《西方的衰落》西方历史分为三个时期:

一、古代,阿波罗精神(the Apollonian Soul),二、中世纪,“东方贤人精神”(the Magian Soul),三、近代,“浮士德精神”(the Faustain Soul)。歌德晚年将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融合在一起,是他以前欧洲文学传统的集大成者。

欧洲文学传统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第一章,古希腊文学 第一节,概述

欧洲古代文学主要指公元前9世纪到前1世纪产生在欧洲本土上的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是希罗。

古希腊文学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一是欧洲本土的上古文化,二是埃及、亚细亚文化。上古文化:克里特—迈锡尼文化(前30-12世纪),即爱琴文化

前30世纪后期,克里特岛进入青铜时代,前16世纪中叶全盛,线形文字A,前14世纪毁灭,火山地震

迈锡尼,前20世纪中叶,亚该亚人所创,他们与前20南迁,征服土著,线形文字B,前12-11世纪,北方多里安人(多利斯人)南下摧毁之。

前11-8世纪,荷马时代/英雄时代,欧洲上古文化从此让位于古希腊文化 第二节,希腊神话

两部分:神的故事,英雄传说

神的故事:关于开天辟地、神的产生、神的谱系、天上的改朝换代、人类的起源和神的日常活动。万物都是神的身影,万事取决于神的意志。古希腊人常在神话中嘲笑神的邪恶,指责神的不公正。荷马史诗:“神给可怜的人以恐惧和痛苦,神自己则幸福而无忧地生活着。”

英雄传说:对于远古的历史、社会生活和人与自然做斗争等事件的回忆。英雄传说以不同的家族为中心形成了许多系统:赫拉克勒斯的12件大功,忒修斯的为民除害,伊阿宋取金羊毛,特洛伊战争等。

神话中包括一部分关于生产知识的传说。

神话是古希腊文学的土壤,此后的诗歌、悲剧等都以神话和英雄传说为题材。第三节,荷马史诗

荷马年代无定论,约前10至前8、9之间。

荷马是盲人的说法相当流行,因为古希腊卖唱者“行吟诗人”多半是盲人。

两个时期:口头流传时期,文字流传时期。史诗最初形成在前12-9前后,前6世纪,僭主庇西特拉图命人用文字记录下来,前3-2世纪,由亚历山德里亚学者编订,每部各分为20卷。

产生过程:小歌说,核心说,统一说

小歌说:荷马史诗是由若干各自成篇的“小歌”连缀而成,并非荷马个人成果。[德]沃尔夫:荷马史诗中有若干前后矛盾、重复之处,很像是若干民间口头创作的短歌集合体。

核心说:承认荷马史诗的基础很可能由若干短诗构成,但又进一步指出荷马及其门徒并未停留在这一基础之上,而是由此将短篇有机地建构,加工成长篇巨制。集体创作+和人修改补充。

统一说:荷马的两部史诗具有统一的艺术结构,只可能出自一人手笔。因此作者就是荷马。

《伊利亚特》较早,24卷,15693行,背景:阿喀琉斯父母婚礼,不和女神厄里斯,特洛伊王子帕里斯,阿弗洛狄忒,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海伦,迈锡尼王阿伽门农,十万大军战舰千艘,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耳,帕里斯之弟,战争第十年,阿喀琉斯拒绝参战,是为楔子,讲述51天。帕忒洛克罗斯,普里阿摩斯(老国王),葬礼。

《奥德赛》波塞冬,第十年,斯刻里亚岛,艾菲克斯人,阿尔喀诺俄斯,忘忧果之乡,独眼巨人库克罗普斯,爱奥里亚,风神之袋,变猪女巫岛,冥界,塞壬妖女岛,太阳神岛,神女卡吕浦索,奥吉吉亚岛,七年,宙斯雅典娜等天神,四天造小船,斯刻里亚岛,求婚者,佩涅洛佩。

荷马史诗的主题是歌颂希腊全民的光荣史迹,赞美勇敢正义无私勤劳等美德,讴歌乐观主义精神,肯定人与生活的价值。许多英雄人物同时是劳动能手,劳动不是卑贱之事。荷马史诗把人的命运归于神的意志,充满了浓厚的宿命论思想,人的斗争常常是神的斗争的缩影。荷马史诗极为生动丰富地展现了古希腊英雄们的战斗生活及种种历史场面。反映了政治军事制度,反映经济生活、社会生活,阶级、私有制和奴隶劳动制。为父系家长制社会提供了丰富例证。荷马史诗是古希腊人生活的百科全书,体现了古希腊人对天文、地理、历史、宗教、社会、哲学、艺术、神话一切知识。

荷马史诗不做价值判断,是一种对人本身的歌颂。人物形象主次分明,详略有度,褒贬客观,毁誉得当,栩栩如生。

阿喀琉斯,两次发怒。“阿喀琉斯的愤怒是我的主题” 赫克托耳,成熟的悲剧英雄:1.预知特洛伊及其整个民族、家庭的毁灭,依然肩负大任,抗争命运。2.富于正义感,却为了民族利益违心地义不容辞地战斗。强烈的责任感和刚柔相济的善良人性。

奥德修斯,荷马史诗及整个欧洲文学的中心形象。聪明的领导者,劳动能手,勇敢的战士,受人爱戴的奴隶主,好丈夫。

荷马史诗的结构:重点突出,繁简分明。开场颇具匠心(《伊利亚特》以矛盾开场,有戏剧性)。细节描写方面非常出色。语言艺术为人称道(善用比喻,不用连接词的排比,固定形容词绰号,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交相辉映)。

缺点:失实描写,文风枝蔓,渲染过重,陈词滥调(古典作品难以避免的现象)。第四节:古希腊诗歌和伊索寓言

赫希俄德,前8末7初,祖籍小亚细亚,荷马之后第一为伟大的诗人。教谕诗《农作与时日》《神谱》。与其前辈大相异趣,但还是属于传统派。

《农作与时日》828行,六音步诗行。弟弟珀耳塞斯。具有史诗的体裁,可以看做道德格言集和农业历书。两种竞争:自食其力勤劳刻苦/奸诈或暴力。劝告弟弟做事要公正,不要从事充斥于市场和法庭的那种竞争。神话故事:普罗米修斯盗天火,潘多拉打开装满邪恶的罐子,诸神本和凡人同根。人类发展史是一部在道德上不断堕落的历史,黄金白银青铜黑铁。古希腊文学中第一个动物寓言:鹰教训夜莺不要愚蠢地和强者竞争。全诗以相当篇幅咏唱农夫的年历,较详细记载了种种宗教祭日和从事不同工作时的黄道吉日。《农作与时日》是古希腊流传下来的第一首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风格清新自然,平易简洁;后来成为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农事诗》范本。古希腊抒情诗:双行体诗,讽刺诗,琴歌,牧歌。琴歌分为独唱琴歌、合唱琴歌。双行体(芦管诗体)抒情诗中最早的诗体。最早的诗人,卡里诺斯(前7上半叶,以弗利所人)。最擅长者,西摩尼得斯(前6中叶-前5中叶)。前7下半叶的提耳泰俄斯(政治)、明涅尔摩斯(爱情)、梭伦(前640-558)

讽刺诗,源于民间的口头嘲讽。阿尔喀罗科斯,最著名,尖锐有力。前6世纪之后,讽刺诗一蹶不振,逐渐衰落。

琴歌,龟壳琴伴奏。独唱琴歌,各节音步节奏相同。合唱:首节次节末节。独唱琴歌著名诗人:萨福(女),阿尔凯奥斯,阿那克里翁

萨福(前612-?),莱斯博斯岛,古希腊最杰出的抒情女诗人,在民主派反对贵族的政治斗争中曾被迫流亡国外,后来在故乡办音乐学校,教授音乐、诗歌。九卷诗,两卷比较完整。大都描写爱情,词句艳丽无比,情调感伤,感情真挚。《致阿克纳托里亚》。同性恋。1703诗作于罗马、君士坦丁堡公开焚毁,罪名是有伤风化。诗国女荷马,柏拉图称之为“名列第十的缪斯”。因失恋而跳岩自杀。

阿尔凯奥斯(前620?-570?)莱斯博斯岛,米蒂利尼城贵族,萨福之友,卷入政治斗争,被放逐,戎马一生。作品多为应酬答和诗、政治诗、战争诗、饮酒诗、情诗。饮酒诗最具体色,最有名,称“轮唱体”,后成为一种固定的诗体。其诗总体上洋溢着乐观的战斗精神和年轻人的朝气,不时流露出忧国忧民,缅怀故土的情思。行文流畅,自然优雅,音调和谐,他和萨福使古希腊抒情诗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阿那克里翁(前550?-465?)忒俄斯岛,声名不佳。传世六卷诗,歌唱醇酒、爱情,被后世模仿,称“阿那克里翁体”

合唱琴歌题材较为广泛:颂神歌、日神颂、酒神颂、酒歌、少女歌、婚歌、葬歌、赞美歌和胜利歌(颂扬竞技活动中胜利者)

品达罗斯(前518-前442/438),17卷,4卷胜利歌(共计45首诗)。早期成名作《皮托竞技胜利者颂》第10首(前498)。品达罗斯的诗富丽堂皇,辞藻华丽,形式完美,影响后世。17世纪古典主义时期被奉为“崇高的诗歌”的典范,影响弥尔顿、歌德等人。

牧歌主要兴盛于亚历山德里亚时期。史诗体、双行体。忒奥克里托斯,最有名。前3世纪上半期的比翁、中期的摩斯科斯曾模仿过。

《伊索寓言》前6上半叶伊索所作,现在的伊索寓言是前4-公元2世纪收集整理的,其中2世纪古希腊作家巴布里乌斯用格律诗改写120余则伊索寓言很有名。动物寓言,短小生动。狮子与老鼠,狐狸与仙鹤,兔子与乌龟,狐狸和葡萄,披着羊皮的狼,牧羊人和狼。

第五节古希腊戏剧

公元前5世纪初,希波战争胜利,战后雅典控制提洛海上同盟,古希腊文学迎来黄金时代。前5世纪登峰造极,前4世纪衰落。

古希腊悲剧,狄奥尼索斯,山羊之歌。

古希腊悲剧的变化:首先,在演出形式方面,古希腊悲剧脱胎于民间歌舞,因此最初的歌舞气氛特别浓厚,尤其是合唱歌队,在悲剧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次,演出者的角色作用变化。最初酒神颂歌队提问,作者口占作答。前534年,特斯庇斯首次采用一个演员与歌队对话,并使他轮流扮演几个角色。“戏剧之父”。

古希腊悲剧大都取材于神话、英雄传说和史诗,反映的事件和情调都很严肃。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变幻无常的命运的恐惧,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宣泄陶冶升华)。严格地说,希腊戏剧所产生的悲剧效果不是悲,二十一中具有人生哲理意义的困惑与恐惧之情,一种对戏剧中人物遭受苦难的深刻同情。命运变幻莫测、报应屡试不爽,神秘主义因素。布局简单、人物精炼、性格鲜明、语言质朴、风格雅致,诗人具有具足轻重的地位。埃斯库罗斯(前525-前456)古希腊最伟大的悲剧作家。第一个采用故事连贯的“三联剧”,有内在联系又独立成篇,唯一流传的三联剧《俄瑞斯忒斯》(血亲复仇代之以法律)。使用具有异域风格和恐怖的服装和面具,创造舞台效果。“悲剧之父”。七部传世之作:《俄瑞斯忒斯》三联剧《阿伽门农》《奠酒人》《复仇女神》,《乞援人》(血亲通婚制的瓦解),《波斯人》(反应希波战争,现存其唯一以现实为题材的悲剧),《七将攻忒拜》(内容与形式高度完美结合,第一演员第二演员合唱队的关系显出一种必然性的命运关系,古希腊悲剧中唯一做此种艺术处理的剧本),《(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影响最大,主题崇高,风格雄伟庄严)。他是古希腊悲剧的真正创始者。增加了第二演员,戏剧性增强。歌队的重要地位:一推动情节发展,二自始至终保持浓厚的抒情气氛。诗句庄严、雄浑,夸张;语言优美,词汇丰富,比喻奇特,偶尔堆砌。直到19世纪才受到广泛重视。

索福克勒斯(前496-前406)雅典奴隶民主国家全盛时期。“生前完满,身后无憾。”肯定民主,反对僭主。120-130部剧作,仅流传7部。《埃阿斯》《安提涅戈》《俄狄浦斯王》《厄勒克特拉》《特刺喀斯少女》《菲罗克特忒斯》《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涅戈》两部最有名,前者高超的结构技巧。“命运悲剧”继埃斯库罗斯之后,彻底把合唱颂歌变成戏剧,侧重写人而非写神,个性遭遇,对照手法,性格鲜明,安排情节,演员增至3人。结构复杂、严密、自然,布局紧凑、完美。前431年,伯罗奔尼撒战争,成为思想的社会背景。

欧里庇得斯(前485-前406)雅典奴隶主民主国家危机时期。三大悲剧作家中反映现实生活最真实最具体的一位。信奉民主,晚年反对战争,反对雅典对联邦的暴政。80-90部戏剧,18部流传下来:《伊翁》《海伦》《赫卡柏》《美狄亚》《圆目巨人》《阿尔刻提斯》《希波吕托斯》《俄瑞斯忒斯》《厄勒克特拉》《安德洛玛克》《酒神的伴侣》《请愿的妇女》《腓尼基妇女》《特洛伊妇女》《疯狂的赫拉克勒斯》《赫拉克勒斯的儿女》《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伊菲格涅亚在奥利斯》。对政治现实的怀疑否定。《特洛伊妇女》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侵略战争后果的作品。海神:“你们这凡间的人真是愚蠢,你们毁了别人的都城,神的庙宇和死者安眠的坟墓,你们种下了荒凉,日后收获的也就是毁灭啊!”欧里庇得斯另一主题是家庭问题,主要是妇女问题。18个剧本中,12个一妇女为主要人物,其中以《特洛伊妇女》《美狄亚》《希波吕托斯》妇女形象塑造最成功。美狄亚:“在一切有理智、有灵性的生物当中,我们女子算是最不幸的。”《美狄亚》动人的悲剧,情节集中,美狄亚具有典型化特征。接受了诡辩派的怀疑主义,攻击神,描写的不是英雄而是现实的人。他使悲剧接近了生活。创作手法两大贡献:写实手法和心理分析。歌队失去重要性。有的悲剧大团圆结局,有的甚至带有浪漫情调与闹剧气氛。不大注重戏剧结构,有两点遭到指责:1.“开场白”有一个剧中人先说明剧情2.往往用“解救天神”来解决临近剧终的矛盾。

第二章,古罗马文学 第一节,概述

王政时期,前753-前510。共和时期,前510-前27。屋大维执政,前27-14。罗马和平时期,前27-193。公元2世纪,早期基督教流传。395,罗马分裂。746,西罗马灭亡。

前3世纪,安德罗尼库斯(前280-前204)希腊俘虏奴隶,将《奥德赛》译成拉丁文,成为第一个罗马诗人,并编译了希腊悲、喜剧。恩尼乌斯(前239-前169),也改编希腊戏剧。

共和国中期,米南德式引人发笑的讽刺世俗的轻松戏剧发达起来。代表作家普劳图斯,泰伦斯,反映罗马现实,墨守希腊陈规。

共和国末期(西塞罗时期)。加图首开演说文创作先河,西塞罗把古代雄辩术推到高峰,凯撒散文。诗人有卢克莱修、卡图鲁斯。屋大维时期,“麦凯纳斯文学集团”,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李维(前59-前17),大散文家。奥古斯都时期,缺乏前一时期的哲学探索精神和政治辩论热情,文学风格不及前一时期遒劲豪放,单技巧却更趋成熟。

共和国末期与屋大维时期合称古罗马文学黄金时代。屋大维死后二百年为白银时代。宫廷趣味日趋浓重,2世纪前半叶达到高潮。悲剧作家塞内加,寓言诗人菲德鲁斯,讽刺诗人马希尔、朱文纳尔,传记文学家塔西佗、普鲁塔克,希腊语散文家琉善。文艺理论作品《论崇高》作者相传为朗吉努斯。

帝国末期文学创作进一步衰落。著名宗教作家基洛尼姆斯(340-420)、奥古斯丁等。帝国东迁后,形成拜占庭文化,混合希腊传统、基督教和亚洲文化。教会排挤世俗文化,4世纪焚毁亚历山德里亚图书馆。

第二节古罗马戏剧

“黄金时代”成绩寥寥,“白银时代”有所发展。早期喜剧:普劳图斯、泰伦斯,晚期悲剧:塞内加。

普劳图斯(提图斯·玛丘斯·普劳图斯,前254-前184),语言俏皮,风格粗犷。用序幕、尾声解释题材来源、作者情况等,用对话表现手法代替了古希腊的歌队,接近近代喜剧。《吹牛的军人》《孪生兄弟》(莎士比亚《错误的喜剧》取材于此)《俘虏》《一坛金子》(莫里哀《悭吝人》取材于此)《商人》《驴》《蝗虫》。

泰伦斯(普布留斯·泰伦提乌斯·阿非尔,前190-前159)生于迦太基的奴隶六部喜剧《婆母》《两兄弟》《佛尔缪》《安德洛斯的妇女》《自责者》《阉奴》,前三部占有重要位置。站在贵族立场,认为穷人不干坏事是因为没钱,富人有钱,所以免不了要干荒唐事,应该原谅。

塞内加(鲁齐乌斯·安奈乌斯·塞内加,前4-65),罗马最重要的悲剧家。做过一任元老,公元41年因为同情共和理想被流放科西嘉岛八年,期间致力于斯多葛派哲学(劝导人们用内心的宁静克服生活中的痛苦)研究,表现了帝国时期罗马贵族的柔弱与悲观。其作品充满了悲怆的绝望情绪和令人畏惧的恐怖场面,作者注重表现人物内心的痛苦,常常采用鬼魂和巫术渲染悲剧气氛。塞内加的剧作不仅诗的格律严格,而且模仿一些希腊剧,把剧情的时间限制在24小时之内,把地点限制在一个地方。影响了后来英法古典戏剧家倡导的“三一律”。《变瓜记》《特洛伊妇女》(诗体写成,不分幕,宣扬斯多葛派哲学,女人们虽然命运悲惨,但却是精神上的胜利者)。

第三节古罗马散文

后三头:屋大维、安东尼、雷必达。

古罗马散文发源于加图(前234-前149)的演说文,繁荣于黄金时代。

西塞罗(马尔库斯·图留斯·西塞罗,前106-前43)主张元老派的“贤人政治”,恢复共和政体。哲学上的折中主义,综合希腊田园学派、斯多葛学派、伊壁鸠鲁学派,并加以通俗化,对希腊哲学在欧非亚的传播做出贡献。主要成就是演说词和书信。900封信,58篇演说词(法庭演说、政治演说)。其演说注重材料程式组织,句法考究,词汇丰富,段落对称,音调铿锵,称为“西塞罗句法”。善于通过设问、驳对等手段调动感情,增加说服力和鼓动力。演说主要是打动听众情绪而非诉诸理性判断。西塞罗使拉丁散文达到极高艺术水平,确立了拉丁文“准确、流畅、清新、雄浑”的原则,成为欧洲散文的楷模。凯撒:“你的功绩高于军事将领,扩大知识领域比之于扩大罗马帝国的版图,在意义上更为可贵。”

凯撒(盖尤斯·裘里斯·凯撒,前102?-前44)《高卢战记》七卷《内战记》三卷。凝练简洁朴实无华,是与西塞罗判然有别的另一种拉丁文散文典范。

琉善(鲁齐阿努斯,125-200)约80篇,希腊语,《诸神的对话》《死者的对话》《伯列格林努斯之死》《一个真实的故事》。讽刺宗教、哲学流派、希腊诸神。欧洲古代文学最后一位重要作家。风格轻快,机智,引用古希腊,雕琢。

第四节,古罗马史诗

古罗马文学成就最高的是诗歌。

卢克莱修(提图斯·卢克莱提乌斯·喀鲁斯,前99-前55)共和国末期。《物性论》六卷,每卷千余行,1473年出土。“无物能由无中生,无物能归于无”,宇宙一切皆由原子构成,基本的唯物论观点。史诗,哲理诗。词语新颖,比喻生动,规模宏大,风格崇高。

维吉尔(普布留斯·维吉留斯·马罗,前70-前19)“麦凯纳斯文学集团”。30多岁《牧歌》一举成名,打开了通往奥古斯都周围上层社会的大门。前26左右,受奥古斯都建议,为罗马创作史诗。《农事诗》。

《埃涅阿斯纪》最后杰作,12卷,近万行,成于诗人最后的11年。歌颂罗马祖先建国的功绩和罗马的光荣,埃涅阿斯的儿子尤鲁斯是凯撒和屋大维的祖先,确定新统治者出身“神统”,“遵命文学”。从《埃涅阿斯纪》开始,欧洲文学出现了所谓爱情与责任相冲突的主题。流露出哀伤的情绪,同情失败者。

模仿荷马史诗,但有不同:1.情调不同,前者乐观勇武蓬勃向上乃至凶狠,后者严肃哀婉悲天悯人乃至多愁善感;2.创作方式和形式特点,后者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六步音英雄体,流畅简练,音节响亮;3.前者注重英雄毛冒险本身,后者重在写英雄的使命感、责任感,是“遵命文学”典范;4.前者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个性显著,后者缺乏个性和生气。5.语言特色,艺术手法,前者语言朴实,后者辞藻华丽,前者富戏剧性,有叙事技巧,后者平铺直叙,略显呆板,但首创运用梦幻、象征、暗示、讽刺等手法,重视心理刻画。

包罗万象,注重细节,修辞韵律,影响巨大。《神曲》中地狱和炼狱的向导。斯宾塞《仙后》弥尔顿《失乐园》模仿他。

伊泰利克斯(25-101)白银时代。《布匿战争》17卷12000行,第二次布匿战争,拉丁文学中最长的史诗。

第二篇:文学史读书笔记

大一下学期读书心得

在这里我想就我这一个学期所看的书做一个大概的总结。

这一个学期看过的书其实并不多,大部分是现代文学作品。其中有很多书都是因为老师上课要讲所以才在上课之前囫囵吞枣看完的。我得很诚实地承认,很多书看过了就被我扔在了一边,也有很多看完了合上书,感觉脑袋一片混沌,虽然隐约能感觉到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和思想,却没办法很清晰地表达出来。我把这归咎于我自己的思想还没有达到作者的高度,当然这也和我自己懒有一定的关系。现在我终于静下心来好好地整理一下对于现代文学的一些总体的印象和想法。

我曾经对鲁迅有很强烈的偏见,不知道老师还有没有印象,我甚至还在课上发表鲁迅之所以被认为是当代伟大的文学大师是时势造英雄的结果的张狂言论。而当时我在发表如此幼稚的言论时我是没有读过几篇鲁迅的文章的,对于鲁迅的印象也只仅限于中小学时代的几篇课文。鲁迅的文章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确实是大了点,正是因为以前我没办法看懂他的文章,所以对他的印象一直不太好。抱着这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我产生了对于鲁迅的抵触思想。但是既然现在已经学了中文,所以我还是抱了一本鲁迅文集来看,这一看就一发不可收拾。我不得不承认,鲁迅是一个很伟大的作家,他的思想很深刻,很多思想言论和观点至于今天还有很大的警示作用和吻合性。很多时候我一边看一会会懊悔自己怎么这么幼稚发表那么没水平的言论。不过那时候还是很感谢老师,因为老师不但没有打击我反而说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而现在其实这个不同的观点已经不存在了。

鲁迅的小说不多,但是每一篇都很耐看。在看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的时候发现书中觉慧三兄弟就常常讨论《新青年》及其中的思想,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的创作对于当时青年的影响有多大。虽然他的很多文章在现在看来已经有时代的隔阂,但是其中思想却没有丝毫的过时。在读他的杂文时此感受尤其强烈。鲁迅的小说的另外一个特点就说敢说别人不敢说的话。他敢说,并且善于发现。很多现代的人也还没能像鲁迅先生那样勇于说出自己心底的话和一些别人的话,有人说韩寒是第二个鲁迅,段益民老师对此说法是嗤之以鼻的,不管这句话可不客观,但能够说明一个问题,就是鲁迅是一个无畏的人,从这一点上我深深的佩服鲁迅先生,因为我是一个胆小鬼。

另外一个对现代文学更为笼统印象就是那个时代的作品很多有带有小资情调和色彩。都说小说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可能是和作家的身份和生活状态有关。那个时代的作品大多描写上流社会的生活和思想状态。但是,当时的中国绝大部分人都是穷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所以看着小说中描写的很多上流社会的生活片段,虽然当代文学有像《骆驼祥子》,《生死场》等的描写中国底层社会人物的小说,但是我始终难以得出对于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个清晰轮廓。看着书中人物锦衣玉食的生活我会讶异于奶奶不停和我述说的她童年时候的贫困。我奶奶曾经在地主家当过丫鬟,虽然年月不长,但是其足以让奶奶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对地主的阶级恨之入骨。奶奶对于地主家庭的经济条件的描述和生活其实还远没有书中描写的这么奢靡。可是在看关于上层社会的大家庭人们的爱恨别离的时候,却淡化了于他们大宅外的底层社会人民的生活,甚至感到书中人物的可爱。就像我在看溥仪的《我的前半生》时,发现溥仪完全是一个值得可怜的人儿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我想这就是文字的力量。不同的人去书写同一件事情也可写成不同的感受和情况出来。

随着书越看越多,一种感觉越来越深:几十年前的小说中的很多描写和观点之于现在仍然十分契合。他们生活的那个年代和我们现在所生活的年代有着无法跨越的差距。可我读起小说来却总是有一种觉得在描述当代社会的感觉。当然,我指的是精神,不是物质。有某精神通过某些介质来流传至今。例如我上文提到的鲁迅的文章,萧红的关于农村的的两部小说,钱钟书《围城》中的婚姻观等等。我想,这些作家的的成名并不是因为偶然,而是他们都有一种超越他们世代的一种前瞻性。他们看到的和同时代的人不一样。

有一点不得不提的就是,在读鲁迅的小说的时候我欣喜地发现,原来鲁迅先生的观点和我是如此的契合。所以越看他的书就越觉得他嘴边的两撇胡子的可爱。其实不仅仅是鲁迅的小说,在阅读其他作家的作品时我也是有同样的发现,发现原来差不多一百年前的伟人和作家跟我有着同样的观点和想法。这可以说是我阅读的一份意外的收获和阅读小说的一种别致的快乐。

最后我得向老师承认,你布置的必读书目我其实还有很多没看,但是,暑假的时候我会努力滴!

读《伤逝》杂感

看《伤逝》的时候,可以说是深深地陷入到了情节中去,几乎是一口气把这篇小说看完了。看完之后,脑中只有一个想法:原来面包无论在那个年代都同样的重要。

钱无论在哪一个时代都如此重要,鲁迅先生在《娜拉》里说,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涓生和子君的结合就是一个美丽的梦。在那样的一个年代,涓生和子君做了他们时代一般人所不敢做的事情。他们是值得歌颂的。可是他们终究还是被现实所打败。别人的目光和议论,生活的贫困,没有一样东西没在逼迫着他们屈服。涓生说,现在忍受着生活压迫的苦痛,大半倒是为了她。他这样的生活到底是谁造成的呢?我觉得还是那个社会的悲哀,因为那样子的一个社会容不下他们。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偶然性但他们爱情悲剧的发生却是必然的。

对于子君的悲剧,我深表同情,但是为什么女性结婚之后就会无可避免地变成黄脸婆?或者说为什么会子君在结婚后会变成一个只会和邻居怄气每天为了家务忙进忙出的黄脸婆?

我觉得那是情理之外,意料之中。在没有得到一样东西之前,你会使劲浑身解数去获取,一旦得到之后就不会珍惜。子君想要自由,她想要她是她自己的,所以她义无反顾地离开她的家。但到了另外一个家之后,她却又陷入了另外一个不自由中。很长一段时间她冲着获得自由这一个目标去努力,一如当年我们一心想要上大学,可是等到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之后便会茫然,不知道接下来的目标在哪里。于是,失去了目标的她整个世界只剩下自己的丈夫,让丈夫吃饱穿暖就是她的信念。她为了她的爱情牺牲了一切,她只想要自己的丈夫好。子君是所有时代女性的一个缩影。在现代,仍然有很多女性重复着子君走过的道路,不一定都像子君那么悲惨,但是,当一个女人没有了自己的事业,没有了思想,终究只会换来丈夫的厌恶和一句我已经不爱你了!就如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所说的:自由不是钱所能够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仍然有一定的意义。再者,任何爱情陷入柴米油盐中都不免会染上一些市侩之气。当生活只剩下一日三餐,并时时担心上餐不继下餐的时候,谁还会有心思去谈论什么风花雪月?三十年代的社会就已经是这样,钱无论与那个时代都是如此重要。所以我们也没必要对宁愿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在单车上笑的女人过于苛求,任何情感都必须要有物质作为支撑。

在《伤逝》中得到的启发不是单纯意义上的金钱至上,而是关于一段婚姻应该要怎样去

维系。现在社会涌现了大量的剩男剩女,还有很多所谓的经济适用男、拜金女,其实在我看来那些都源于对生活缺乏一种安全感。在这个离婚率高达20%的时代,未来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女性需要一些实质的东西来获得安全感。

读萧红小说后感

萧红的小说我看得并不多,只是看了她最著名的《生死场》和《呼兰河传》,连《马伯乐》都还没看。但是就是那么两本并不算厚的书,让我爱上了萧红的文字。

看《萧红文集》,编者说,萧红是从一个女性的角度,更是从一个穷人的角度来写小说。所以她的小说看起来才有那么多异于其他作家的感觉。看她的小说有一种很别致的感受,她的小说风格很特别,最初看的时候觉得很奇怪,怎么事情之间好像没有什么联系和衔接似的。可是等到最后合上书,我明白其实小说里的每一个人物,每一字都在表达着同一个主题,都在阐述着她的思想——对于旧社会人们愚昧思想的批判和揭露。虽然那个时代的小说有太多都是在表达这一个主题,但是她的小说却更能让人陷入其中,并引起人们的深思,这不能不说是萧红的伟大之处。

萧红的一生是悲剧的。但是在看她的《呼兰河传》里的回忆童年的那一部分文字时,嘴边总是会挂着浅浅的笑,那是怎样一个美好的童年呵。但据我所知,她的童年其实也没有她自己所描写的那么幸福。记得沈从文在《边城》里说,我的前半生活在湘西,后半生则活在对湘西风情的的美好回忆之中。因为回忆总是能给予我们某些力量,提醒着我们曾经也很幸福过。在1939年,她的生活如此潦倒的日子里她仍然能够写出如此温柔美好的文字,只能说她是一个充满了爱和感恩的人。又或许是童年的这段美好的回忆让她有在现实的悲惨生活中聊以自慰和暂时忘却现实的种种痛苦和不堪吧。

看着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发现那个时代的农村人的精神么状态的愚昧远远超过自己的想象,读着让我觉得不寒而栗。萧红以一个旁观者的角色,用很冷静的语气来描写着关于小团圆媳妇治病的种种,那种冷静或许就是那些旁观者的心理状态。中国人都喜欢关起门来过日子,只扫自己的门前雪。村里人对于小团圆媳妇到底怀有几分同情几分爱怜我很怀疑,他们更多的是抱着一种看热闹的心态,跳大神给予他们饭后的娱乐和休闲,小团圆媳妇的病提供他们八卦和闲聊的题材。根据我自己的观察,在农村,迷信的现象虽说没有书中描绘得那么严重,但人们在碰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也还是会去求神拜佛,初一十五也还是会敬神,我就曾经因为偷吃敬神的公平而被妈妈揍过。呼兰河的生活状态不过是全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就连今天,农村也仍然是这个样子,变的从来都只是物质,而不是精神。有些精神依赖着某些纽带一直流传至今。他们仍然像萧红在书中描述的那样:一天一天的也就糊涂地过去了,过着春夏秋冬,脱下单衣去,穿起棉衣来地过去了。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长了就任其自然地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短短的几句话,把农村人的精神状态描述得淋漓尽致。现在的农村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只是现在的农村人跟以前相比少了一份纯粹,多了几分市侩。

读《边城》后感

一本好的小说总是能让人不自觉地深陷其中并为之深深向往,《边城》就是这样的一部小说。

第一次看《边城》是在高中的语文课本上。那时候课本只节选了短短的一小段,可是那足以让我对湘西产生无限的好感,所以课后我就找来了《边城》的全文,细细地品读了一番。现在因为课程的原因,我再次翻开《边城》。再读《边城》,和三年前初看相比感受有太多的不不同,但有一点一直没变,就是仍然为书中人物的那份纯粹而感动。三年前看这本小说时,我仍然是一个懵懂的小姑娘,没有经历过爱情,对于书中的那份纯真的爱情只是有种淡淡的憧憬。现在再次翻阅,心中更多的是怀念。

书中描绘的是那样的一个让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很宁静很无暇的一个小城,想要写些什么去歌颂她,可是感觉用任何一个华丽的词语去描绘她都不恰当,都会玷污她那份独特的纯洁,所以只好细心品读着书中的每一个字,用心感受湘西凤凰古城的美好。品读着凤凰城人们的生活时自己也会被那份宁静所感染,心也慢慢地柔和下来,跟随着沈从文的文字,细细地感受湘西人民的生活与喜怒哀乐。

翠翠是一个善良的小姑娘,她漂亮,有着湘西姑娘所有该有的特征,没有心机,也没有太多的欲望,跟着爷爷在江边摇着渡船一天一天慢慢长大。她妈妈的爱情让人读起来有一种淡淡的心痛,那样子忠烈的爱情,只属于那样纯粹的地方的人们。十四岁的年纪,开始滋生某些陌生的情愫,看着书中她对待自己情感的珍惜和小心翼翼,便会回忆起自己的曾经。

这是一本让人心境回归宁静的小说,就算是在如此喧嚣的今天。虽然故事的结局让人不忍,但是在翻阅的过程中嘴边总是会挂着淡淡的微笑,因为自己也曾经有过那样子的一个曾经,自己曾经也那样子的纯粹和单纯过,也有过自己暗恋的男生刚好也恋着自己的惊喜。我不知道为什么作者在小说的最后要以悲剧收场,作为一个读者,最希望看到的当然还是大团圆结局。或许那就是现实吧,美好的东西总是容易破碎。

末代皇帝的前半生

——悲剧人生

历史上有太多皇帝的传记,但从来没有一个皇帝会为自己写传。历史都是由成功者书写的,经由他人之手写自己的生活与思想无论怎么客观也还是会有差距与杜撰。

皇帝表面上看起来风光无比,但紫禁城其实就是一个牢笼,皇上就是被关在里面的金丝雀。他明知道自己没有自由却没有勇气抛弃那些旁人看起来很美好的东西。不知道作为一个皇帝到底是幸福还是悲哀,但之于溥仪却一定是悲哀的。作为大清国的末任皇帝,在那样一个混乱的时代,溥仪心中有太多的常人不能理解的辛酸与无奈。他光复大清而奔走努力,一生都活在复仇的痛苦中。后来又作为一个战犯被关押达十多年,最后成为一名普通的中国公民。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令人唏嘘不已。

关于皇室

从小在电视上看过不少关于皇家生活的电视剧,自认为对于皇室的奢靡和腐朽略知一

二。但看了《我的前半生》后,我还是感到震惊,为他们的浪费和排场。也感到悲哀,为那个末代皇帝的悲剧。

慈禧在清皇朝的最后一直都是权力的拥有者。她曾经说过一句话:谁让我一阵子不痛快,我就让他一辈子不痛快。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在皇族的勾心斗角与黑暗。其实作为一个皇族,真的没有旁人看起来那般光鲜,他们的生活更多的是一种悲剧。在慈禧的掌控下,他们常常骨肉分离,溥仪就是一个例子,他两岁被抱进宫里登基,家人不舍又如何,这就是王权,不可违。其实生活于那样的一个年代,本来就是一个悲剧。

从溥仪有记忆开始,他的脑海里就充满了明黄色,从衣服到建筑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件用品。他没有自由,却拥有无限的权力。从太监到头发花白的前朝遗老会向他跪拜,以五体投地的形式。从小他就养成一种为我独尊的意识,感觉自己是不同于庶民的天子骄子。他拥有所有的一切,却好像什么都没有,他像人偶一样被各种各样的人操纵着,以达到他们心中各种各样的目的。

皇室是个大杂烩,里面充斥着形形式式的脸孔,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自私。为了维护他们奢靡的生活。溥仪和后宫的太妃们,每天享用着几百道菜,除了前面的那几道菜,其他都是装饰,剩余的全部倒掉,整个皇宫几个人却被好几百人服侍着,而这一次只是为了显示他们的尊贵,天知道紫禁城那一道明黄色的墙外有多少人活活被饿死。其他皇宫大臣更是如此。整个中国每天兢兢业业地工作和劳动的结果就是被他们这样子来对待。看着他们的生活,突然发觉自己能理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个什么样的景象了。

大清的灭亡太自然不过,从他们的生活就能预测到。正是因为他们的奢侈与不可一世让他们走向毁灭之路。

日本和溥仪

在书中,溥仪多次提到他对于日本的信任和尊敬。在他的眼里,日本的一切都是好的,日本尊重他给予他希望。中国的一切都是落后的,中国人都是愚蠢的,当然,除了他。书中有一个场景让我感觉深刻:日本请他去观看阅兵式,看中国的国土上看到日本的士兵在自己面前雄赳赳地走过,他感到很高兴,很光荣,因为他觉得日本邀请他观看阅兵式就是对他的重视和尊重,于是他和周围观看的日本人一起高呼“日本天皇万岁。

溥仪其实就是一个彻底的大汉奸。

其实在读他的传记时,我感觉自己能理解他的心情。从来我们都是看由战争胜利者撰写的历史,即是共产党人写的历史,从来没有从一个失败者的角度去看看,其实他们过得是怎样的一种生活,他们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溥仪是一个皇帝,祖业被革命党毁坏,他怨恨和报复,其实无可厚非,换做我们每一个人或许都会是同样的一种心情。

溥仪一直作为一个傀儡被日本人操纵在手里,他结识各种各样的汉奸,各种各样的骗子,各种各样心怀鬼胎的人,抛掷大量金钱只为一个复辟的希望。来日本又给他建造一个满洲国,其实那都是一个幌子,他早就成为了别人手中的一只棋子,只是他不愿意醒来而已。

在成为战犯被囚禁的日子里,溥仪从零开始学习各种各样的的活,从针线到煮饭。对于一个从小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皇帝来说,那是怎样的一个转变,他的心境又是怎样的悲凉。新中国成立后他也像别的普通公民一样,上班,用自己的双手去劳动,用自己的双手去养活自己。

第三篇:欧洲文学史必读书目

古希腊罗马

斯威布:《希腊神话和传说》(上、下),楚图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年 ﹡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荷马史诗·奥德赛》,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年

《伊索寓言全集》,李汝仪等译,译林出版社,2002 年

﹡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载《索福克勒斯悲剧二种》,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1961 年

维吉尔:《埃涅阿斯记》,杨周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年

法国

《罗兰之歌·特利斯当与伊瑟·列那狐的故事》,杨宪益、罗新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薄伽丘:《十日谈》,方平、王科一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年

拉伯雷:《巨人传》,成钰亭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年

﹡莫里哀:《伪君子》,载《莫里哀喜剧全集》,李健吾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 年 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罗大冈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年

《伏尔泰小说选》,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年

卢梭:《忏悔录》,周士良译 , 商务印书馆,1963 年

﹡雨果:《巴黎圣母院》,陈敬容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年

﹡雨果:《悲惨世界》,李丹、方于译 ,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年

﹡斯汤达:《红与黑》,郭宏安译,译林出版社,1999年

﹡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年

《高老头》,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年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许渊冲译,译林出版社,1992 年

左拉:《萌芽》,黎柯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年

﹡莫泊桑:《羊脂球》、《项链》,载《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李青崖译 , 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年

莫泊桑:《俊友》,李青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年

﹡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年

波德莱尔:《恶之花》,郭宏安译,漓江出版社,1992 年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李恒基、徐继曾译 , 译林出版社,1995 年

﹡萨特:《间隔》,李恒基译,载《萨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年 ﹡尤奈斯库:《秃头歌女》,史亦译,《西方现代派作品选》,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年意大利

﹡但丁:《神曲》,黄雯婕译,花城出版社,2000年

西班牙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杨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年

英国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威尼斯商人》、《罗米欧与朱丽叶》、《亨利四世》、《雅典的泰门》、《暴风雨》,载《莎士比亚全集》,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年

弥尔顿:《失乐园》,朱维之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年

笛福:《鲁滨逊漂流记》,徐霞村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年

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张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年

拜伦:《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杨熙龄译,新文艺出版社,1958 年

《唐·璜》朱维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年

《英国湖畔三诗人选集》,顾子欣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年

﹡狄更斯:《双城记》李德逵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年

萨克雷:《名利场》,杨必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年

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王科一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年版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祝庆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年

﹡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方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年

﹡哈代:《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年

劳伦斯:《儿子与情人》,陈良廷、刘文澜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87 年

艾略特:《情歌·荒原·四重奏》,汤永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年

德国

席勒:《阴谋与爱情》,廖辅叔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年

﹡歌德:《浮士德》,载《歌德文集》(第2卷)杨武能译,河北教育出版社,《少年维特之烦恼》,杨武能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年

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傅惟慈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年

挪威

﹡易卜生:《玩偶之家》,载《易卜生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年

俄苏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冯春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年

《普希金抒情诗选》,刘湛秋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年

﹡果戈理:《钦差大臣》,芳信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年

《死魂灵》,满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年

莱蒙托夫:《当代英雄》,翟松年译,作家出版社,1857 年 年1999

﹡屠格涅夫:《父与子》,巴金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年

《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选》黄伟经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 年

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蒋路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年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岳麟译 ,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年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周扬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

《复活》,汝龙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年

《战争与和平》,高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年

﹡契诃夫:《套中人》、《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万卡》,载《契诃夫小说选》,汝龙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年

高尔基:《母亲》夏衍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年

《童年》,刘辽逸译,载《高尔基文集》第 15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年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梅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年 阿·托尔斯泰:《苦难的历程》,朱雯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年

﹡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金人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年

艾特玛托夫:《一日长于百年》,张会森译,新华出版社,1982 年

布尔加科夫:《大师和玛格丽特》,钱诚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87 年

阿斯塔菲耶夫:《鱼王》,夏仲翼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年

美国

惠特曼:《草叶集》,楚图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年

麦尔维尔:《白鲸》,曹庸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年

斯托夫人:《汤姆大伯的小屋》,黄继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年

霍桑:《红字》,胡允恒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年

﹡马克·吐温:《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张友松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年

《汤姆·索亚历险记》,姜若华译,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 年

《爱默生选集》,张爱玲译,哈尔滨出版社,2003 年

﹡梭罗:《瓦尔登湖》,徐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年

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藤叶》、《麦琪的礼物》,王仲年译,载《欧·亨利短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年

《爱伦·坡短篇小说集》,陈良廷等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82 年

杰克·伦敦:《马丁·伊登》,吴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年

德莱塞:《美国的悲剧》,许汝祉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88 年

﹡海明威:《老人与海》,吴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年

《永别了,武器!》,林疑今译,三联书店,1995 年

《丧钟为谁而鸣》,德玮、增瑚译,地质出版社,1982 年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施咸荣译,译林出版社,2000 年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李文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年

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程爱民等译,译林出版社,1997 年

捷克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许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年

奥地利

《茨威格小说集》,高中南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 年 ﹡卡夫卡:《变形记》,叶廷芳主编:《卡夫卡小说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爱尔兰

﹡贝克特:《等待戈多》,施咸荣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年 ﹡乔伊斯:《尤利西斯》,萧乾、文洁若译,译林出版社,1994 年 拉丁美洲

﹡[阿根廷]博尔赫斯:《交叉小径的花园》,载《博尔赫斯全集》,林一安主编,多人参与翻译,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 年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黄锦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年

第四篇:欧洲文学史(成考答案)

一、填空题 10分

1、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答案:《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

2、文体形式的多样.小说:书信体(《新爱伊丝》)

3、清教徒文学 :约翰·班扬 《天路历程》 约翰·弥尔顿《失乐园》、《复乐园》《斗士参孙》

4、文艺复兴文学传统中人文主义观念:拉伯雷《巨人传》、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5、“狂飙突进运动”青年歌德和席勒都参加了这场运动。

6、《神曲》是但丁的代表作

7、《伊利昂纪》(《伊利亚特》)与《奥德修纪》(《奥德赛》)合起来称为《荷马史诗》

8、“两希”文学传统是指 “古希腊文学传统” 和“希伯来(Hebrew)-基督教文学传统”

9、《伊利昂纪》(《伊利亚特》)与《奥德修纪》(《奥德赛》)合起来称为《荷马史诗》

10、埃斯库罗斯的剧作《俄瑞斯忒斯》

11、《伊利昂纪》(《伊利亚特》)与《奥德修纪》(《奥德赛》)合起来称为《荷马史诗》盲诗人荷马创作。

12、古希腊悲剧的三大悲剧家:①埃斯库罗斯、②索福克勒斯、③欧里庇得斯

二、名字解释

1、“两希”文学传统

答案:“两希”文学传统是指古希腊文学传统和希伯莱——基督教文学传统;古希腊文学强调人的原欲和敏感的文学传统:《荷马史诗》,古希腊神话与古希腊戏剧(悲、喜);希伯莱-基督教文学是重灵魂、群体、来世的理性文学传统:《圣经》。

2、城市市民文学

答案:城市文学由称市民文学,它是12世纪以后随着工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反应市民思想感情的世俗文学。取材于现实生活,充满乐观精神。主要内容是揭露、抨击封建主、僧侣的愚蠢和专横,赞美市民的勇敢、机智、美德以及聪敏;在艺术多采用讽刺手法、风格活泼。代表作是《列那狐的故事》。

3、《新生》

答案:但丁的《新生》创作于1292—1293年,为死去的女友贝阿德里采而作,风格清新真挚。(“当爱情激动我的时候,我根据它在内心发出的指示写下来。)”

4、《神曲》

答案:《神曲》是但丁的代表作,又名《神圣的喜剧》,从1307年开始,大约用十多年的时间完成。

(1)《神曲》的结构:地狱、炼狱、天堂各三层,共各九层。

(2)《神曲》的主题:①抨击封建专权和教会统治。②对现实世界的歌颂。③反对蒙昧主义,提倡文化。(3)《神曲》的艺术特征:①对中世纪游历梦幻文学传统的发扬。②作品结构上的设计的精巧合理。③人物形象的寓意象征上有其独特内涵。

5、“七星诗社”

答案:龙萨;具有浓重的贵族倾向,风格典雅;但肯定生活,歌颂自然和爱情,反对禁欲主义,追求民族诗歌的建立。

6、“狂飙突进运动”

答案:德国启蒙主义文学开始于18世纪20至40年代。在70-80年代的“狂飙突进运动”(名词解释)中得到迅猛发展。青年歌德和席勒都参加了这场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他们大力鼓吹文学的民族性、个性、天才和自然性,主张向古代的荷马、莎士比亚以及民歌学习,主张建立合乎“自然人性”的理想社会,歌颂大自然、儿童和淳朴的普通人民。

7、《荷马史诗》

答案:该书创作于公元前8世纪左右,相传是由名叫荷马的诗人根据真正的战争历史整理而成的,分为两个部分,《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合起来称为《荷马史诗》。《荷马史诗》的内容包括两个:《伊利昂纪》写的是公元前12世纪希腊人围攻特洛伊城的故事;《奥德修纪》写的是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还乡的故事。

三、简答题

1、请复述埃斯库罗斯的剧作《俄瑞斯忒斯》的故事情节。

答案:《俄瑞斯忒亚》是流传至今的唯一一部完整的古希腊三连剧,包括《阿伽门农》、《奠酒人》、《报仇神》。故事以阿耳戈斯国王阿特柔斯家族的世仇为背景。《阿伽门农》以探哨的瞭望开场,歌队讲述了阿特柔斯之子阿伽门农献祭女儿的经过。阿伽门农在荡平特洛伊后返回家乡,被王后克吕泰墨斯特拉所杀。《奠酒人》描写阿伽门农之子俄瑞斯忒斯回国,遵照阿波罗的谕令,先杀埃吉斯托斯,经犹豫复杀母亲,在复仇女神追踪下逃离。《报仇神》描写俄瑞斯忒斯按照太阳神的指令前往雅典,求雅典娜帮助。当俄瑞斯忒斯被复仇女神指控后,经法庭审判,定罪票与赦罪票持平,雅典娜最终投票赦免被告。这个三部曲的基本主题反映了父权制对母权制的斗争和胜利。

2、请复述欧里庇得斯的剧作《美狄亚》的故事情节。

答案:在希腊神话中,她是科奇斯岛会施法术的公主,也是太阳神赫利俄斯的后裔。她集美貌、智慧、强势于一身,与来到岛上寻找金羊毛的伊阿宋王子一见钟情。为了帮助伊阿宋取得金羊毛,美狄亚用自己的法术帮助伊阿宋完成了自己父亲定下的不可能任务。取得金羊毛后,美狄亚和伊阿宋一起踏上返回希腊的旅程。

美狄亚的父亲听到她逃走的消息,派她的弟弟前往追回她。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美狄亚杀死了自己的弟弟,并将弟弟的尸体切开,分割成碎段,抛在山上各处,让父亲和追赶的差役忙于收尸,以此拖延时间和伊阿宋一行人离开。

伊阿宋回国后,美狄亚用计杀死了篡夺王位的伊阿宋的叔叔帮助伊阿宋取回王位。从此二人拥有过度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10年的时光过去了,伊阿宋一方面畏惧美狄亚的魔法会伤及自己,另一方面厌倦了美狄亚的容貌爱上了邻国的公主。为此,由爱生恨的美狄亚实施了她的复仇计划:用下了毒的衣服杀死了伊阿宋的新欢,同事包括她的两个孩子。爱恨交错,美狄亚用她极端的方式来维护了她极端的爱情,用极端的方式来诠释了她信仰的忠诚与背叛。

3、请简述文艺复兴文学传统中人文主义观念的发展。

答案:(1)14世纪初-15世纪中叶,人文主义文学发展的早期,主要是以人的“欲望(desire)”张扬来抨击神权的不合理。主要成就在意大利与英国。薄伽丘《十日谈》、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

(2)15世纪下半叶-16世纪上半叶,人文主义文学发展的中期,主要是展示“巨人(Giant)” 风采。主要成就在法国。拉伯雷《巨人传》。

(3)16世纪下半叶-17世纪初,人文主义文学发展的晚期,对人性缺陷或者恶的展现与探讨。主要成就在西班牙与英国。塞万提斯《堂吉诃德》、莎士比亚的戏剧。

四、论述题

1、请结合作品分析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物征。

答案:(1)人类自信的象征(快乐王子):“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这样无可挽回地殒落了!

(2)人性复杂的象征(延宕王子):“仿佛负载万物的大地,这一座美好的框架,只是一个不毛的荒岛;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只是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哈姆雷特的犹豫和延宕是对人之局限性、内在复杂性的展示。

(3)人性完整的象征:人性的自信;人性的缺陷(复仇、彷徨);人性的内省;圆形人物。

2、请复述索福克勒斯的剧作《俄底浦斯王》的故事情节。

答案:(公元前431)是索福克勒斯(Sophocles)的代表作。它取材于希腊神话传说中关于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

俄狄浦斯是忒拜王拉伊奥斯的儿子,拉伊奥斯预知自己的儿子会杀父娶母,因此,俄狄浦斯一出生就被他父亲让牧人把他抛弃,但是,科林斯王发现了他,把他收为养子。俄狄浦斯长大成人后,知道自己可怕的命运,便逃了出去,可事不凑巧,他恰好来到了忒拜,在那里当了国王,还娶了前王的妻子。后来,忒拜城里发生了瘟疫,死了很多人,弄得人心慌慌。神说只有找出杀害前王的凶手,瘟疫才能停止。而当地的预言家说凶手就是俄底浦斯,俄底浦斯不信,认为是有人陷害他。王后告诉他前王是在一个三叉路口被人杀害的,俄狄浦斯怀疑前王是自己所害,因为他确实在一个三叉路口杀害过一个老人。后来,经过调查,找到了当年的牧人,事情的真相大白,应了神的预言,俄底浦斯受到命运的惩罚。俄底浦斯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离开的忒拜王国流放自己......3、请复述《伪君子》的故事情节。名著《伪君子》---作者莫里哀,共为五幕剧 《伪君子》写伪装圣洁的教会骗子答尔丢夫混进商人奥尔恭家,图谋勾引其妻子并夺取其家财,最后真相败露,锒镗入狱。剧作深刻揭露了教会的虚伪和丑恶,答尔丢夫也成为“伪君子”的代名词。其剧作在许多方面突破古典主义的陈规旧套,结构严谨,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鲜明突出,语言机智生动,手法夸张滑稽,风格泼辣尖利,对世界喜剧艺术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4、请复述《十日谈》中“绮思梦达的故事”的情节。

答案:这是一篇爱情故事,故事突出描写了一位新时代新女性绮思梦达的形象。年轻漂亮的绮思梦达早年丧夫,成了寡妇,但真性情的她却从来没有丧失对真爱的追寻。可是他的父亲唐克烈国王封建保守,过多疼爱女儿也不愿女儿再嫁。父亲身边有一个叫纪斯卡多的侍卫,品德高尚、气宇轩昂,绮思梦达勇敢爱上了他,随后二人陷入爱河,使用各种方法秘密约会,但是纸包不住火,唐克烈国王有一天发现了绮思梦达与纪斯卡多的私情,对此非常恼火。唐克烈国王责怪女儿不应该跟如此低贱身份的人来往,绮思梦达无畏地向父亲表露真情,并不断地夸赞纪斯卡多各种优点以及自己宁死不屈的决心。唐克烈国王不听女儿的任何劝阻,强权之下杀了纪斯卡多,并把纪斯卡多的心脏装入金杯当做礼物送给绮思梦达,绮思梦达泪如雨下亲吻了那颗心脏,随后把早已准备好的毒草汁一饮而下,当场殉情而忙。唐克烈国王得知女儿自杀的消息他追悔莫及。大结局他随了女儿临终前的愿望把绮思梦达和纪斯卡多合葬在一起,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整个故事完整地展现了绮思梦达勇敢而爱与命运抗争、与父亲抗争、与时代抗争的新时代女性情怀。

第五篇:现代文学史读书笔记

现代文学史读书笔记

汉语言文学 邝云梅

第一章 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

第一节 概述

1.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开端。“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了思想武器。

2.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3.“五四”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17年至1920年是新文学的萌芽期,1921年新文学社团出现到1926年北伐战争前夕,是文体大解放的创作活跃期,1926年春到1927年冬,创作一度沉寂。

第二节

鲁迅

1.《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上,它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

2.《阿Q正传》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一是外冷内热。作者将思想启蒙者的高度热情,在小说中转化为对阿Q的痛苦生活、愚昧无知和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转化为对辛亥革命中途夭折的无比痛苦,转化为对赵大爷、假洋鬼子之流凶残暴虐、横行乡里的憎恶、鄙视。二是以讽抒情。作者以讽刺手法批判了阿Q的落后、麻木和精神胜利法,鞭挞了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人的凶残、卑劣,谴责了知县大老爷、把总、“民政帮办”的反动实质,而其讽刺,又贵在旨微而语婉,虽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同时在讽刺背后处处隐含着作者改革社会、重铸国魂的革命热情。三是形喜实悲。作品展示了阿Q种种可笑可鄙等一出出喜剧,但在这种喜剧性场面后面却都隐藏着深刻的悲剧,我们在被那些喜剧场面引得发笑的同时,又总是有一股无情的力量,把我们的笑变成一种含泪的笑,作品这种形喜实悲的悲喜剧色彩,正是作品产生巨大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3.《呐喊》、《彷徨》的创作方法、艺术风格和主要表现手法。首先是《呐喊》、《彷徨》在创作方法上,开辟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孔乙己》等有显示了清醒的现实主义的特点,《狂人日记》等有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之作,《兄弟》等有对人物潜意识的描摹,在某些局部又带有心理剖析的色彩。在艺术风格上,《呐喊》、《彷徨》中的小说也显示出多样化的特点。鲁迅作品在整体上注重白描,但也有出色的抒情小说(如《伤逝》)和杰出的讽刺小说。在格式上,鲁迅的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在表现手法上,在情节的提炼和设置方面,鲁迅强调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他并不追求情节的离奇与曲折,而是严格依据表达的主题和塑造的人物性格的需要来设置和锻炼情节,注意情节的深刻蕴涵。鲁迅强调写出人物的灵魂,要“显示灵魂的深”,在写人物时,注重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4.鲁迅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补天》、《奔月》、《铸剑》和字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8篇历史小说,后来一并收入《故事新编》中。

5.《故事新编》的写作特点一是依据古籍和容纳现代,二是不是“将古人写的更死”,而是将古人写活,三是运用“油滑”的手段,在穿插件的喜剧人物身上,赋予现代化的细节,为“借古讽今”服务。

6.《朝花夕拾》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是《朝花夕拾》中所写的人和事,往往饱含着作家强烈的爱憎,闪烁着社会批判的锋芒,在平淡的叙述中寓有褒贬,在简洁的描述中分清是非,使回忆往事与批判现实融合在一起。作为“回忆文”,这组散文基本上是追怀往事,但鲁迅行文中善于“以插曲表现大的事件”,从而在每篇中可以发现,在叙事中往往掺有杂文笔法和对现实的批判,艺术风格是清新恬淡与讽刺幽默的统一。

7.鲁迅杂文的艺术成就是善于抓取类型,画出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使议论和形象相结合,善于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展开逻辑严密的论证,善于运用联想,将不同时空发生的现象联系起来分析,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底蕴和深邃内涵,篇章短小精悍,笔墨凝练犀利,锐利如匕首投枪。

第三节

小说创作

1.追风的《她要往何处去》是台湾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小说。

2.叶绍钧创作出版的长篇小说《倪焕之》标志着叶绍钧不但在小说体裁的开拓上作出了新的贡献,而且,在表现生活内容的广度上也有所拓展,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将知识分子个人的人生道路与对时代社会命运的探求结合起来,在个人命运的展示中寓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作品为人们奉献的颇为鲜明的主人公形象,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3.郁达夫小说的主要特点是:一是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多取材于自身经历或个人真实的情感体验。二是不强调故事情节的曲折复杂,也不是凭依人物命运的复杂变迁而取胜,以作者真挚强烈的情感投射而感染读者,引起大众的共鸣。三是结构安排具有散文化的特点。四是文字清隽幽婉,感情色彩浓烈。

第四节

诗歌创作

1.“诗体大解放”就是不但打破五言七言的诗体,并且推翻词谱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样做,就怎样做。

2.湖畔诗人是指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等人。有作品是《湖畔》、《蕙的风》、《春的歌集》。

3.象征诗派是指以1925年出版的李金发的诗集《微雨》为起点,活跃在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的诗派。

4.闻一多诗的主要思想意义是:一是歌颂祖国、思恋祖国,如《太阳吟》。二是反帝反种族歧视,如《洗衣歌》。三是对军阀统治下祖国黑暗现实的失望和对祖国新生的信念,如《死水》。艺术特色是其核心内容是讲究诗的“三美”,分别是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第五节

散文创作

1.“五四”时期的散文的文学史意义:打破了用白话不能作美文的迷信,是对传统文学的一种示威,散文不仅完成了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而且自此成为新文学的一个独立的门类,从而结束了文章与散文长期面目不分的历史。“五四”散文所张扬的“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反封建等理念,从此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宝贵的精神资源与反复言说的主题。

2.周作人散文的内容是:一是批判死鬼的精神,二是抨击国民性的弱点,三是宣扬一种隐逸的、逸乐的士大夫情趣。艺术成就有一是旁征博引,与谈天说地中显示出深厚的学识、才情。二是舒展自如,娓娓而谈,三是平和冲淡,恬适淡远,四是语言简练而意蕴丰厚。五是机智幽默,情趣似盎然而是苦涩。

第六节

戏剧创作

1.民众戏剧社在文学主张上,与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基本一致,他们对堕落了的文明戏进行猛烈的抨击,强调戏剧反映时代、人生的功利主义,提倡“写实的社会剧”。他们还提倡“爱美剧”,即“非职业”的业余演剧,以摆脱商业化倾向,不受“座资底支配”,进行严肃的艺术创造。

第二章 30年代文学

第一节 概述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首先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发起。

2.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发生在左翼作家与新月派理论家梁实秋之间,梁实秋提出文学是没有阶级性的,主张“天才”创造文学,而鲁迅指出文学只有通过人,才能表现人性,指出文学与阶级的关系,是都带,而非“只有”。

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和左翼作家之间,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关于“大众语”的论争是由汪懋祖、许梦因等发动“文言复兴运动”引起。

3.1928年,香港的第一个新文学杂志《伴侣》创刊,1929年春,香港的第一个文学社团“岛上社”成立。

第二节

茅盾

1.长篇小说《子夜》的思想意义是: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压迫下,在世界惊慌的影响下,在农村破产的环境下,为了自保,使用更加残酷的手段加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作品整体上而言,表现了当时社会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和社会矛盾构成,同时,作品还真实全面地展示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衰败过程,揭示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遭受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统治阶级的几重压迫以及与工人阶级不可调和的矛盾所导致的必然悲剧命运,显示了作者对中国社会的现实本质和未来社会发展趋向作出的独到思考。2.分析《子夜》里吴荪甫的形象

吴荪甫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

吴荪甫具有两个方面的性格:果敢、自信。他的理想是发展民族工业,摆脱帝国主义及买办阶级的束缚,最终实现资本主义。因此,在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斗争中,他表现出果敢、自信的性格。在与赵伯韬的斗法中,确实显示了他沉着干练、刚愎自用。动摇、悲观。公司的连连失败,沉重的一击之下,他那的动摇、悲观就暴露出来了。当吴荪甫与赵伯韬的斗争中惨败时,他的悲剧命运也达到了高潮。吴荪甫的性格充分显示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 一方面对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不满;另一方面对工农运动和革命武装极端恐惧与仇视。一方面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制度与军阀混战的局面不满;另一方面又依靠反动势力镇压工人农民运动。

两重性使得他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夹缝中,同时也决定了他命运的必然悲剧结局。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帝反封建反官僚军阀政治的可能性,然而由于当时政治和经济上的种种关系,其反革命的一面又随着革命的深入而暴露出来。

3.简析《子夜》里赵伯韬的性格特征和形象意义《子夜》里的赵伯韬是个买办资产阶级的形象: 他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走狗,并且与反动统治阶级有关系,后台的撑腰,他完全主宰着上海滩的金融市场。他的目的是消灭和吞并中国的民族工业。他是个心狠手辣的大魔王。在赵吴斗法中,他设下了个大陷阱,不遗余力地要把民族工业置于死地。作者还用他荒淫的生活方式来揭示他骄奢的性格特征,他玩弄各种女人,并以此为豪。在他带有兽行的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带有流氓习气的洋奴精神。

4.简析《子夜》的艺术特色:宏大严谨的结构。作品以吴荪甫为矛盾冲突的轴心,辐射出各种人物和事件。几条线索错落有致地进行铺叙,其中以吴赵斗法为整个作品的主线,以此带动其他几条线索的展开,使之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十分紧凑,时间跨度小人物众多。径纬交汇地建成了《子夜》这部作品的“网状结构”采用传统的肖像描写、人物语言描写。对人物下意识和幻觉的描写增强了整个作品心理分析的色彩。运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吴老太爷的一切言行总是围绕着一个总体象征展开。

5.分析评价《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子夜》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主要有两点:一是成功地塑造了中华民族资本家的艺术典型吴荪甫形象。吴荪甫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吴荪甫具有两个方面的性格果敢、自信和动摇、悲观。吴荪甫的性格充分显示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等不满;另一方面对工农运动和革命武装极端恐惧与仇视。一方面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制度与军阀混战的局面不满;另一方面又依靠反动势力镇压工人农民运动。两重性使得他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夹缝中,同时也决定了他命运的必然悲剧结局。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帝反封建反官僚军阀政治的可能性,然而由于当时政治和经济上的种种关系,其反革命的一面又随着革命的深入而暴露出来。《子夜》是一部规模宏大的对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作全方位描写的文学作品。《子夜》是现代都市生活的广阔画卷,它描写了工厂生活和工人运动,描写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奋斗,买办资产阶级的活动,金融、公债市场的**,都市各阶层人物的面貌。它为中国现代都市文学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第三节

巴金

1.分析《寒夜》的思想:《寒夜》是巴金解放前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标志着巴金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他写这部小说是为了“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是为了“宣判旧社会、旧制度的死刑”。小说是通过三个小人物的感情纠葛和凄凉命运来展示这一主题的。小说描写一个走向崩溃的家,是一个新文化运动中的新型家庭模式:汪文宣和妻子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他们大学毕业,追求爱情与理想的统一,对生活充满着信心和勇气。由于贫困与疾病的折磨,特别是在长期仰人鼻息的社会环境中讨生活,他们的理想都发生了巨大扭曲。汪文宣成了一个可怜的小公务员,懦弱、多病。曾树生则凭着美色当了资本家银行的“花瓶”。这种贫困以及心理的沉重负担给家庭带严重危机。加之汪文宣的母亲的加入,婆媳不和使原有悲剧。最终,曾树生随人而去,汪文宣在吐血中身亡。2.简析《寒夜》的艺术特点:《寒夜》在艺术上达到了巴金所追求的无技巧的境界,风格朴素自然,是巴金最优秀、成熟的现实主义杰作。抗战时重庆的典型环境和这环境中产生的最普通的小人物悲剧性格和命运,揭示出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情节发展在日常生活琐事中推进;结构布局,一切象现实生活本身一样流动。人物平凡,具有复杂性格和复杂感情。大量的客观生活细节和日常生活琐事的描写支撑了小说的框架,这使得作品逼近生活,表现出一种与现实生活浑然一 体的艺术境界。

第三节

老舍

1.老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骆驼祥子》、《火葬》、《四世同堂》等。

2.《骆驼祥子》的思想内容是写城市贫民悲惨命运的代表作,真实的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揭示了一个破产了的农民如何市民化,又如何被社会抛入流氓无产者行列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毁灭的悲剧。3.分析祥子的形象:老舍的《骆驼祥子》的祥子是城市地层社会劳动者的形象。在他的不幸遭遇中,作者突出了对他性格的刻画,体现了强有力的悲剧意味,这是通过主人公“精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的命运三部曲展开的: 祥子初到北平,怀抱着寻求新的生路的希望,开始了他的个人奋斗史。他年轻力壮,善良正直,乐于帮助与他同命运的穷人。他坚韧顽强的咬着牙,用孤苦的挣扎编织着美丽的梦想。祥子连遭厄运,主要可以分为事业上的买车与个人生活上的娶妻两方面。命运的安排却是他追求不可得,躲避的被强加。所有这些,都表明祥子在命运的作弄面前不甘失败,竭力挣扎和抗争的生活姿态。当虎妞病亡、祥子为葬妻而不得不再一次卖掉车子,此生已不复再有希望买车,又得知自己的意中人小福子也已不在人世时,终于不堪这最后的沉重一击。长久以来潜藏在他人性下的野性、兽性恶性发作,他吃喝嫖赌,如行尸走肉。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性格,吞噬了这个一度有着强大生存能力的个人奋斗者。4.形象的意义: 祥子的悲剧在于他以血泪控诉旧社会对劳动者的无情压榨和摧残。小说真正地描写了祥子的要求、挣扎沦落的过程,从而真实的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恶。祥子的又一典型意义是:揭示了个人奋斗不是劳动人民摆脱贫困改变境遇的正确道路。个人奋斗顺利的时候,表现为要强上进;遇到挫折,会自私自利。

5.主要艺术成就是从结构上来看,主要采用老舍所谓的“栓桩法”。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小说善于用丰富、多变、细腻的手法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鲜明突出的“京味儿”。在小说的语言上,老舍采用经他加工提炼了的北京口语,生动鲜明地描绘北平的自然景观和社会风情,准确传神地刻画北平下层社会民众的言谈心理,简洁朴实、自然明快。

第五节 沈从文

1.沈从文的大量作品构成了一个表现人性之“常”的独立自足的艺术系统,《边城》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沈从文的小说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和人们对于欲望的淡然态度,在探索理想的人生形式时灌注了关于人的改造的思想,其作品题材偏离时代文艺主潮的同时,又保持它的现代品格。2.分析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与风格:《边城》在艺术表现方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作者擅长将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对翠翠的描写,作者静观、揣摩少女在青春发育期性心理所表现的各种情态,通过粗线条的外部刻画与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从而把羞涩、温柔的个性突现出来。)小说结构寓严谨于疏放。全篇围绕翠翠的爱情故事这一中心逐步展开,情节集中、单纯;作品以傩送、天保两人钟情与翠翠为纬线,以老船夫关心、撮合孙女的婚事为纬线,推动故事有节奏地向前发展。又以翠翠与傩送、天保的爱情纠葛为明线,以王团总想傩送当女婿为暗线。经纬交织,明暗结合,将情节的单纯性与复杂性完美结合。作者特意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特别是关于端午节风俗的描写,来展示边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既是“边城”乡土性的诗意揭示,又是扑朔迷离的诗意烘托。《边城》的艺术风格,是一首抒情的诗,一曲浪漫主义的牧歌。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成为诗情的载体,抒情才是小说的“本事”与目的。作者叙事的笔端,倾泻着、流动着作者对“爱”与“美”的诗性的讴歌与咏叹。作者还在艺术上追求诗意化的表现。以关于动作、对话的白描与韵味发掘翠翠内心丰富的“潜台词”;情节结构方面,以经纬交织、明暗结合的手法,烘托内在的情绪节奏;在乡土风俗描写方面,将人物的活动置于一副副风俗风情画面上,形成了诗情画意的意境。《边城》的故事基本上建筑在梦幻的基础上。运用的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一半是“梦”,一半是理想的“现实”,并非对当时社会的写真。人物与故事是当时社会真实的超脱与超越。作者在“边城”世界里有意识地消解了种种对立因素。作品的结尾采用了比较平和、并非绝望结局,结尾更与余味袅袅的牧歌的情韵。

第六节

曹禺

1.曹禺在1933年完成他的第一部戏剧作品《雷雨》。2.他的其他作品有《日出》、《原野》、《北京人》等。

3.《雷雨》的主题思想是作者揭露了周朴园封建专制家庭的罪恶,鞭挞了封建赖以生存的黑暗社会。

4.分析《雷雨》中的周朴园形象。《雷雨》中的周朴园是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雷雨》悲剧的罪魁元凶。一是他专横暴戾、冷酷无情地压制、摧毁家中一切人的个性、尊严和自由思想,使公馆成为能窒息人的黑暗王国,他就是黑暗王国中的专制魔王。这最突出的表现于他和蘩漪的关系中。蘩漪是有个性、有思想、追求幸福的女性,在周公馆这个黑暗牢笼十八年,形成她抑郁乖戾的个性。第一幕中的吃药一场,作者采用“大写特写”的戏剧手法,突出表现周朴园的专横暴戾、冷酷无情的性格特征。正是周朴园的这种性格造成了蘩漪与周萍的乱伦关系,摧毁了周冲向往自由平等的美丽幻想。蘩漪、周萍、周冲的悲剧,都是周朴园的封建专制造成的。二是第二条线索是周朴园和侍萍的关系,三十年前周朴园为了要和有钱小姐结婚,把刚生了孩子的侍萍赶出家门,造成了侍萍一生的不幸。在以为侍萍死后,又把侍萍作为他的第一夫人怀念,当侍萍真的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又想用金钱来封侍萍的口和赎自己的罪,他的这种态度是对他的怀念的虚伪性最本质的揭露。三是他和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的关系上充分表现了他的冷酷的性格。他故意淹死民工发昧心财,指使警察打死罢工的工人,使用利诱收买手段破坏工人运动。

5.分析《雷雨》中蘩漪的形象。《雷雨》中的蘩漪是一个鲜明独特、复杂而富有深度的艺术形象。她的性格是抑郁乖戾、热情强悍、极端而尖锐的一种悲剧性格。这是由于封建性的家庭和环境造成的。蘩漪聪明美丽,而周朴园要的是“服从”,他冷酷无情地压制、摧毁蘩漪的个性尊严。她在周家被折磨了十八年,这是她性格形成的典型环境。三年前,周萍的出现,燃起了她被压抑的热情。她需要爱、能爱,她不顾一切的爱上了周萍且把一切都交给了周萍。日子一长,周萍悔恨和蘩漪的关系,想摆脱和蘩漪的关系。这使蘩漪不能忍受父子两代的欺负,她要做困兽的搏斗,她要破坏周萍四凤的关系,她要拉住周萍。她的反抗是极端的,在《雷雨》中她最具有“雷雨”的性格。她以尖锐的语言揭露和控诉周朴园和周家的罪恶,撕破他们道德家的伪善面目;她和专横的周朴园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正面交锋,是她推动剧情向高潮前进。

6.艺术特色:一是独特的结构艺术,采用了“回溯法”,即以“现在的戏”为开端,让“过去的戏”穿插在其间,采用的网状结构类型,即在全剧中设置一个主要情节线索,让次要情节线索和各种戏剧矛盾围绕这一主要情节的发展来展开。二是具有丰富潜台词和充分个性化的戏剧语言。三是追求戏剧的诗意。

第七节 小说创作

1.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作家可以依据其思想艺术倾向划分以下几个主要的群落:左翼作家群、东北作家群、京派作家群、“新感觉派”作家群。2.张天翼小说创作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思想: 张天翼的小说创作始终直面人生展现世态,贯穿着反暴虐、反虚伪、反庸俗的讽刺主题。揭示了绅士淑女们的“礼仪廉耻”,鞭挞了小官僚、小政客的自私、虚伪。《善女人》中的长生奶奶平时吃素拜佛。事实上,她却用高利贷压榨自己的儿子,对儿媳也施加虐待。鞭挞了小市民包括职员灰色人生哲学和畸零性格。《包氏父子》中老包当了一辈子的仆役是让儿子将来能做大官,而他的儿子却是个不读书的草包。作者抓住“望子成龙”以向上爬这种普遍于社会的文化心态,冷然审视对象,以含泪的讽刺刻画了老包的愚妄心理。

3.艺术特色: 作品善于抓住最能揭示人物性格的细节突现人物的灵魂。如《华威先生》中的华威先生除了“忙”外,还有一个特点:假。作品还善于通过人物自相矛盾的言行来让人物作自我暴露,从而达到讽刺的目的。以漫画式的夸张手法,去揭示华美外衣下的愚妄和可笑。

第八节

诗歌创作

1.1932年9月,在“左联”的领导下,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国诗歌会”。反对新月派和现代派的唯美主义,积极提倡和推动诗歌的大众化。

第九节

散文创作概况

1.20世纪30年代报告文学的兴盛的原因是:“左联”的提倡。是由报告文学的文体特点决定的。深刻的社会原因。

第十节

戏剧创作概况

1.1932年至1936年间熊佛西到河北定县从事长达五年的农民戏剧的研究和实验。为了配合农村演剧,熊佛西创作了反映农民生活的戏剧《屠户》、《牛》、《过渡》等。熊佛西还积极培养农民演员,建立适应农民戏剧要求的剧场,探索农民戏剧的演剧方式。

第三章 40年代文学

第一节 概述

1.抗战期间关于文艺与抗战关系以及抗战文艺公式化、概念化问题的论争。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关于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论争。

第二节 国统区文学创作

1.抗战初期戏剧运动异常活跃。为了适应戏剧服务对象的变化,出现了小型化、轻型化和通俗化的街头剧、活报剧、茶馆剧、朗诵剧、游行剧、灯剧等,被戏剧界称为“好一记鞭子”的三个短剧《三江好》、《最后一计》和《放下你的鞭子》,是小型街头剧的代表。

2.20世纪40年代的国统区先后出现了两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七月诗派和九叶诗派。七月诗派以胡风主编的《七月》和《希望》等刊物为主要阵地的现实主义抒情诗派。七月诗派在创作上坚持现实原则,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注重主观感情的直接宣泄和抒发。在诗形上有大体整齐押韵的小诗。在语言上重视运用灵活自然、充满生活气息的口语,简洁有力,色彩强烈。

3.九叶诗派是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诗歌流派。以《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主要阵地。九叶诗派一方面“扎根现实”,用诗歌形式传达了中国人民诅咒黑暗、渴望光明的时代情绪,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厌倦现实政治纷争,渴望宁静与和平的自由主义思想。4.钱钟书《围城》的思想内容:《围城》的含义,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人生的婚姻好比一座被围的城,已婚的恰好是处于被围的城中,极力要冲出城出,而未婚的则如攻城的勇士,拼命想冲进城去。小说所反映的要远比它所命名的“围城”有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它象征这当时的人生“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的绝境。作品以留法回国的青年方鸿渐为中心,描绘了一群留学生与大学教授,在生活、工作、婚姻恋爱等问题上遇到的矛盾纠葛,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猥琐灵魂和灰色人生。艺术特色:杰出的讽刺艺术。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与哲理化、知识化的有机融合。丰富的表现手法。精湛的语言艺术。

5.艾青诗作的独特风格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民族、土地、人民尤其是农村劳动人民的爱,感情深沉;前期的诗带有“忧郁”的感情色彩。《大堰河——我的保姆》,诗篇抒发了对乳母大堰河的深厚真挚的爱,以铺陈手法,塑造和赞颂了这一农村妇女勤劳善良的动人形象,对造成她一家悲惨命运的“不公道世界”发出“咒语”。忧郁的色彩源于对灾难深重的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增加了诗歌的动人力量。对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火一般燃烧的热情。鲜明深刻的意象和浓郁的诗情,想象丰富,比喻新颖,有色调,有光彩,诗中有画,革命现实主义融进了象征主义、浪漫主义艺术技巧。《手推车》以手推车为中心意象;诗在色调、光彩、线条与音响的调配上十分成功。《我爱这土地》中,诗人运用了象征、暗示、移情等手法。以散文式的诗句自由抒写的自由体形式。不注重诗的外在节律,常用排比、反复等手法表达强烈的感情。

第三节 解放区文学创作

1.赵树理小说的思想特色: 对农村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复杂性的描绘。如短篇《小二黑结婚》中,小二黑和小芹的自然恋爱,遭到了把持村政权的恶霸流氓势力金旺、兴旺的迫害,也遭到了具有封建家长制和封建迷信思想的父母二诸葛和三仙姑的阻挠,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交织,斗争呈现复杂性。对农村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暴露。赵树理称自己的小说为“问题小说”,他把农村工作中遇到的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易解决的问题作为作品主题,如实地暴露这些问题。这表现出他作品的现实主义特色。如在《李有才板话》中,他如实地描绘了两个问题:一是解放区在初期,有些基层村政权还被坏人把持;二是农村干部中的官僚主义。对解放区新社会的热情歌颂。《小二黑结婚》中,小二黑和小芹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得到胜利结局,表现和歌颂了人民政权为人民的思想,歌颂了解放区新社会,鼓舞了青年们为争取自由幸福生活进行斗争的勇气和信心。对解放区社会生活变革和农民思想心理变化的表现。小二黑和小芹的斗争胜利不仅是争取婚姻自主的胜利,而且是解放区农民反霸斗争和反对封建迷信思想的胜利,赋予恋爱婚姻题材以更深刻的主题意义。

2.孙梨小说的独特风格: 以谈笑从容的态度反映冀中人民抗日斗争、描摹时代风云变幻的艺术角度和特点。小说写了水生嫂等一群劳动妇女的群像,水生嫂识大体,顾大局,送夫参军打日寇的爱国情操和刚毅性格,也写了她对丈夫深情款款的柔美性情。散文美和浓郁的诗情画意。《荷花淀》中,白洋淀的自然风光美和水生嫂心灵手巧的劳动美,交织成一副似诗如画的月下编席图,是对和平劳动生活和祖国美丽河山的颂歌。夫妻月下话别、妇女寻夫、伏击战,都写人情美和自然美交织,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融诗、散文、小说于一体的散文诗式的小说。

第四章 50年代至70年代文学

第一节 概述

1.1949年至1966年“文革”爆发,一般称作“十七年文学”。它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导,取得了一定的创作成绩。

2.“十七年”和“文革”十年文学的历史教训:社会主义文艺事业遭到严重破坏乃至空前劫难,其根本原因便在于1949年以后“左”倾思潮愈演愈烈,终于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用政治方式乃至专政方式来解决文艺问题,是违反文艺规律的错误做法,其危害极大。

第二节

“十七年”的小说

1.吴强小说《红日》的题材内容和艺术特色:将历史纪实与艺术创造相结合,表现广阔的战争画面和生活图景,力图生活化、个性化地表现人物的复杂性格。2.罗广斌、杨益言小说《红岩》的艺术特点:小说通过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和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刻画人物形象,《红岩》采用了多线索的网状结构方式。3.梁斌小说《红旗谱》的艺术成就:小说以锁井镇两户农民三代人与一家地主两代人之间的尖锐冲突组织故事情节,采用古典小说常见的通过人物的行动,特别是通过人物的对话,以粗线条勾勒人物的性格。在语言方面,小说从词汇到语法,都注意语言的个性化、口语化、生活化。此外,小说还注意描写中国北方农村的风俗画与风景画,使作品深深扎根于厚实的民族土壤中。

第三节 “十七年”的诗歌

1.20世纪50年代“颂歌”给诗坛带来的新诗风和存在的缺失:颂歌主潮无疑给诗坛带来了明朗的色调和昂扬的诗风,但与此同时,诗歌创作中若干不应忽视的缺失亦逐渐暴露了出来。其主要表现为:题材不够多样,形式比较单一,简单配合政治运动、中心工作的“传声筒”倾向已在部分诗作中初露端倪,以赞颂新时代、新生活为己任的诗人们,大抵致力于外部现实图景的描绘而回避“自我”形象的抒写,对人的精神、情感世界作深入揭示的诗篇更是凤毛麟角。

第四节 “十七年”的散文

1.杨朔散文思想内容:杨朔散文在思想内容方面带有强烈的时代特点。他常常“从生活的激流里抓取一个人物,一种思想,一个有意义的生活片段,迅速反映出这个时代的侧影。艺术风格:寻求诗意的艺术构思。缜密精巧的艺术结构。2.秦牧散文的思想主题:秦牧的散文取材广泛,立意高远,注重知识性、趣味性与思想性的结合。艺术成就:纵横联想,能放能收。文笔生动,声情并茂。秦牧散文的风格特征是多姿多彩的。

3.刘白羽散文的时代气息是擅长抒写激情,表现理想,政治色彩鲜明,时代气息浓郁。艺术特色:善于运用剪辑手法将历史和现实交织成形象的艺术画面,表达深刻的主题。擅长融情于景,营造情景交融的壮阔气象,现实出雄浑、豪放的风格特征。

第五节 “十七年”的戏剧

1.老舍的《茶馆》的艺术成就: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借以展示三个时代的运命变迁,它为我们提供了极为成功的艺术典型。在语言方面也体现了老舍作为语言大师达到的那种炉火纯青的境界。

第六节 “文革”文学

1.“地下文学”不像主流文学那样通过常态的媒介运行被大众接受,而是躲避高压的政治专制,以尽可能隐蔽的手抄渠道自发地传播。

2.浩然的《金光大道》所表现出的“文革”时期主流文学的特征有:把文学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只求作品的实用价值,放弃文学的审美功能。在艺术构思上,《金光大道》集中代表了“文革”文学的构思模式。

第五章

新时期文学

第一节 概述

1.新时期文学所呈现的主要发展态势:从现实主义的回归到现实主义的深化与超越,现代主义的“登陆”与繁荣,口头实录文学、纪实小说等的悄然兴起。

第二节 新时期小说

1.张贤亮的小说创作的思想:将自己苦苦思索的人生哲理融会到作品之中。艺术特色:作者在描写中揉进了风俗画的描写,人物心理世界的剖示具有多层次的立体效果。

2.高晓声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寓洋于土,土洋结合,采用中西合璧的艺术手法。以情节的自然发展为线索,善于运用多种手段,诗人物形象丰满而生动。3.汪曾祺的小说艺术风格:兼具散文化与诗化的特征,小说传达出一种清新隽永、淡泊高雅的风俗画效果。小说语言是别具一格的,简洁明快,流畅自然,生动传神,是一种“诗化的小说语言”。

4.林斤澜小说的艺术特征:以传统的艺术技巧为本,大量吸收和借鉴了西方现代派艺术的技巧,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艺术变形表现形式。奇特夸张的人物形象,平淡而富有变化的情节,客观、冷静、非严格写实的方法,浓缩精炼的结构,简洁冷隽的白描语言。

5.张承志小说洋溢着的理想主义的光彩,呈现出一种诗化小说的倾向。余华小说的先锋性在于他的“冷漠叙述”。惯常使用的文类性的颠覆。王安忆的小说创作分为三个主要阶段:以优美的抒情笔调,细腻地表现年轻人对理想和爱情的真挚追求,执著地表现生活中的美,较为广阔的现实世界,题材更加广泛,作品所反映的现实人生也更加广阔。

第三节

新时期诗歌

1.新时期诗歌在艺术上的多向探索:普遍追求个性化的表现方式。现实主义诗歌和抒情主体明显强化,诗人纷纷追求“表现自我”。

第四节 新时期散文

1.余秋雨散文的思想:深沉的文化忧患意识,厚重的历史感。在散文中所表现的理性精神。艺术特色:归功于他的行云流水、华丽雍容、时时在变化中可见思维的机智的散文语言。

第五节 新时期戏剧

1.“荒诞剧”《屋外有热流》的特点是放弃了传统的写实手法,而用荒诞、象征等现代戏剧技巧组织剧情。2.高行健是一个坚持时间最长,并且兼具了理论与创作实践双重能力的作家,《绝对信号》表现在它打破了传统戏剧的线性结构,将原来那种情节上的封闭进程改为一个过去、现在、未来交叉重叠、多维并举的演进过程。

下载《欧洲文学史》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欧洲文学史》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欧洲文明史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欧洲文明史基佐著 10300700042周博言 第一讲 在第一讲中,他说:“法国是欧洲文明的中心和焦点。”其他地方崛起的文明思想和制度,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在法国接受新的预......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书笔记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书报告 时间回到19世纪中期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当时的欧洲经历了1848年革命的洗礼后进入了资本主义稳定发展和繁荣的时期,但是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没......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书笔记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书报告文章背景与主要内容: 1953年3月19日,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一举占领南京,自此南京成为太平天国首都。马克思密切关注中国革命,于5月20日写下这篇评......

    欧洲文明十五讲读书笔记(分享)

    书名:《欧洲文明史十五讲》 背景:去年在北大读历史期间,偶然读到陈乐民先生的《欧洲文明十五讲》(北大出版社的“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中的书)。陈乐民先生是原社科院欧洲研究所所......

    《当代欧洲文学纵横谈》读书笔记

    斯坦默斯.梅茨达克斯.西方文学和批评多元化的兴起[j].见:刘意青主编.《当代欧洲文学纵横谈》.北京:民族出版社XX:476-484.综述:本文探讨与“文学多元化”的兴起有关的差异创新和......

    读书笔记-欧洲革命与中国革命(精选合集)

    对《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的看法 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世界是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正如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一样,相互之间存在着关联。中国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对文明世......

    欧洲文化的起源读书笔记

    《欧洲文化的起源》读书笔记 世承班王丽婷 我最近在拜读《欧洲文化的起源》 ,一本充满智慧与历史文化底蕴的书籍 。可能是因为这本书出版的年代太过久远了,泛黄的书页,生锈的书......

    欧洲文明十五讲读书笔记(分享)

    书名:《欧洲文明史十五讲》 背景:去年在北大读历史期间,偶然读到陈乐民先生的《欧洲文明十五讲》(北大出版社的“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中的书)。陈乐民先生是原社科院欧洲研究所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