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位家长育儿观
一位家长育儿观,值得借鉴!
1,孩子不需要太聪明,太锋芒毕露,我觉得那不是好事;关键是良好习惯的培养;
2,家庭环境很重要,自己要做孩子的楷模。
3,不要轻易养成一个坏习惯,那样你会发现,纠正一个坏习惯的时间会是2倍,3倍于养成习惯的时间;不要因为一时眼前的短暂利益妥协,随便就给孩子引入新的不良习惯,比如因为孩子不吃饭,就开电视让孩子看,来达到多喂几口饭的目的。
4,尊重孩子,习惯换位思考;
5,说真话,当你发现有些真话说出来可能会效果不好,那就注意说话的技巧,宁可说一半,说的外交辞令些,也不要说瞎话;
6,说孩子听得懂的话。习惯于讲道理的妈妈要说得简洁明了,忌讳像唐僧。
7,教育孩子注意技巧,循序渐进,不要一口吃成个胖子,一步步来;了解当前孩子的特点,不拔苗助长。
8,有预见性,明明知道这么做可能会引起孩子强烈抗争并且自己还可能妥协,那么就不要去干预孩子,否则最后结果只会更坏不会更好。
9,吃,注意比较均衡的配比即可,无需太精细;1岁以前孩子保证奶量;一岁以后注意三餐即可;一天中的饮食做不到各类搭配均衡,那么一周中的饮食搭配一下,都兼顾一下,也是可以的。
10,孩子不会饿死自己
11,吃饭一定要在餐椅上吃,不吃请离开
12,外出玩不可能像家中吃得那么放心的时候,也没必要太担心,能力范围内稍微注意下,比如选家干净的饭店;其他比如菜中是不是有味精,菜是不是绿色食品等,就没必要太担心了。
13,补钙什么的做到心中有数,不缺不补;多晒太阳
14,穿不讲究。不刻意
15,穿的和妈妈差不多多。
16,给孩子穿衣服,少一件比多一件要好。孩子运动量大,玩出汗风一吹更容易感冒,还更不容易好。
17,孩子流鼻涕了,加一件衣服。
18,判断冷热,摸孩子后脖子;
19,不给孩子经常,动辄吃小药。天冷季节,不定期给孩子吃点vc,或者每天吃点富含vc的水果。
20,感冒症状轻的时候,比如只有流鼻涕,不需要刚开始就吃药,可以多灌水;感冒大多数是病毒性的,病毒没有特效药,吃药14天好,不吃药2个礼拜好;很多时候都是大人自己心理安慰。
21,感冒发烧去医院的话,尽量要求验血; 22,一个人可能不生病吗?不可能;所以孩子感冒的时候,小病的时候,不要惊慌失措,辩证地想,得一次感冒相当于打了一针预防针。对这种宏观上不可避免的事情,没必要太在意。
23,玩不怕脏
24,不影响到自己安危,不影响到他人利益,就不要对孩子的行为举止干涉太多。
25,放手让孩子玩,摸爬滚打,不头破血流就可以
26,不是所有危险的东西都禁止孩子走近;可以控制的范围内,教孩子危险在哪里,怎么避免。
27,尽量多给孩子自己体会的机会,不直接告诉结果;让他去摸索,去磕碰,去失败;
28,教孩子学会等待;
29,教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30,教孩子付出和回报是双向的,学会感恩
31,睡觉尽量陪孩子入睡
32,注意保护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
33,寒冷训练
34,社会上很多“早教”的方法,当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就不做,有所为有所不为;信奉宁缺勿滥,过犹不及。
35,孩子是社会的孩子,不要把自己太当作孩子的救世主,唯一;
36,不要过多纠缠在自己育儿细节上的为什么,理论依据。做就做了,既成事实,没那么多讲究。
37,每天尽量保证父母中的一方能够陪伴孩子玩耍一定时间。
38,每天想办法让宝宝大笑若干次。
39,生活游戏化,游戏生活化
40,最重要的一句,我只需要一个70分的孩子,所以我也只要当一个70分的妈妈;不对自己严格要求,马马虎虎过得去就可以,我毕竟也是第一次当妈啊。
第二篇:2018年深圳一模作文题“育儿观与文化”
2018年深圳一模作文题“育儿观与文化”
一、作文试题回眸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某景点,一对外国夫妇和一对中国夫妇在长椅上坐着休息,他们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在一边玩耍,一不小心两个小孩都摔倒哭了起来。外国父母仍然在一旁聊天,好像没有听到看到;中国父母忙上前把两个孩子都扶起来并轻言安慰。这对外国父母对中国父母很不满地说:“就应该让孩子自己爬起来。你们把他扶起来,只会造成孩子对周围人的依赖!”中国父母也非常生气,回答说:“你们这样的父母太冷漠,孩子心里会很受伤,他会怎么看这个世界!”他们的争执引来很多人围观,大家议论纷纷。
这场育儿理念冲突的背后,却有着深层文化因素。对这种冲突,你会有怎样的理解或感悟?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学生作文的主要亮点
(一)同前几届同期学生作文相比,文体意识普遍比较强
从抽样检查的1200余份不同等级的作文来看,考生大多有明确的观点,能围绕自己的观点展开议论。“四不像”的作文同比明显减少。
不少作文从标题就能管窥其立意角度。
其一,肯定中国夫妇育儿理念的 春风到处,便是繁华 用温情呵护孩子成长慢慢成长路 悠悠父母心
自立诚可贵 呵护价更高 独立意识诚可贵 温情脉脉价更高 让教育如沐春风岂不更好? 为中国式育儿观点赞 温暖一扶 坚强一路 “扶”的背后是“仁者爱人” 唯有春风来 方得花盛开 中国式育儿更显人文关怀
其二,否定中国夫妇育儿理念的扶起的,也许是阿斗 是关心,还是溺爱? 扶而惰,不扶则刚
扶得起身躯,扶不起自立 谁为“温情”还债? 拒绝依赖 独立成长
其三,肯定外国夫妇育儿理念的 “冷漠”背后有温情 放手:立足长远的爱 不独立展翅,何以成为雄鹰?
还孩子一个独立成长的空间 此时无情胜“温情” 鸟笼里飞不出雄鹰 放手也是爱 学会独立 方成大器 道是“无情”却有情 为“放羊式”育儿观点赞 让孩子自己“爬起来” 独立,从跌倒的那刻开始
其四,否定外国夫妇育儿理念的冷漠,别当成育儿良方 谁为冷酷买单?
其五,辩证思考的取人之长,克己之短 刚柔并济,育儿之道 与其冲突,不如取长补短
要独立 也要温度(关怀)中西互补 方为上策 放养、圈养:各美其美 育儿不妨“中西合璧”
扶与不扶:育儿的两难选择 伸手要斟酌 放手要有度 育儿之争 文化之辩 从扶与不扶看文化差异 筷箸刀叉 求同存异 在放手与呵护中寻找平衡 扶与不扶 爱意皆浓
(二)从抽样检查的500多分48分以上的作文来看,多元立意角度中选择辩证看待“中西育儿观”及其文化的考生数比较多,显示作文高分群体中,具有审辩式思维能力的考生初显锋芒。
二、本次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立意角度太空泛,思考浮于表层
这类标题的作文占有一定的比例:谈中西文化
谈中外教育
关于教育的思考 谈育儿理念冲突背后的文化因素(人数最多)
(二)没有准确审题,出现较多的“远离”“任务”的作文
题目给定的任务为“这场育儿理念冲突的背后,却有着深层文化因素。对这种冲突,你会有怎样的理解或感悟?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与思考?”部分学生对“这种冲突”理解有误。
这场育儿理念冲突的背后,却有着深层文化因素。——意在提醒考生,作文中,不能一味谈中外育儿理念的冲突的是非,还要挖掘育儿理念背后的文化因素有何不同。而且谈“文化因素”不能信马由缰,必须紧扣“育儿”“孩子教育”等相关的文化因素来思考。
基于此,在审题立意方面,我们确定的评分细则为:
及格层级,紧扣中外育儿理念冲突来谈,有明确的观点,能言之成理。在字数、结构达到基本要求的情况下可考虑在36—42分之间评分。
良好层级,达到及格层级的要求,能从“育儿”“孩子教育”等相关的文化因素来思考,有一定合理性,在字数、结构达到基本要求的情况下可考虑在42—48分之间评分。优秀层级,达到良好层级要求,对“育儿”“孩子教育”等相关的文化因素有独到见解,在字数、结构达到基本要求的情况下可考虑在48—54分之间评分。
范文层级,达到优秀层级要求,在立意、语言、结构、论证、书写等方面出类拔萃,可考虑在54——60分之间评分。
本次作文出现问题较多的是,不少学生抛开“育儿”“孩子教育”谈中西文化的差异,这类作文是不符合本次作文要求的。抽查过程中,发现有少量这类作文也得了不错的分数(网上不少老师的下水作文也有这类问题)。
提供几篇作文,供老师们讲评作文时参考。
例文
一、包容审慎 携手共赢(可评为一类卷 56分)
深圳市一考生
孩子摔倒哭泣,外国父母弃之不顾,期待孩子独立爬起;中国父母悉心安慰,希冀给予慰籍温暖,育儿理念的冲突联系着文化观念的矛盾。事情的理性解决方式深入地进入公众舆论空间。(开门见山,直接点出这一事件引起人们的理性思考,入题简洁。)
此时不妨浅析产生差别的背后原因,(衔接自然,析原因)一是历史传统所带来的不同观念的根植蒂固。西方自达尔文提出进化学说,即信奉丛林法则,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在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逐利观的影响下,弱肉强食成了提升社会竞争力的不二法则。而中国的儒学思想影响深久,“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使得中国父母处理问题更显中庸,仁爱而平和。(深刻剖析东西方文化差异和思想的不同。)
二是现实社会的影响。西方受启蒙思想影响,认为孩子作为独立个体需要有承担责任和后果的义务。而在高压和竞争下,父母自然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人格独立,独当一面的理性个体。而中国自古为人情社会,比之是否独立,父母更加关心孩子以和谐、快乐的态度融入社会,心向光明。而受家庭结构的影响,上一辈人对于子孙的溺爱也影响了父母的教育理念。(交代了根本的思想差异导致的不同个体期望值)
教育理念的不同,潜移默化、持久深远地塑造着价值观。不难发现,西方的孩子在家庭社会的义务承担上有更好的表现,从小承担部分家务,在学业和社会实践中平衡发展,多元发展,走出象牙塔也能迅速适应社会竞争。而中国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则造成了许多高分低能的人才现象,进入社会的心理断奶期被延长,神童被退学的新闻层出不穷。(本段对家庭层面的原因进行了精彩分析——个体期望值不同、教育理念的差异也导致教育结果的不同,并举例说明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这三段分别从文化、社会、家庭三方面分析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由大到小,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西方的抑郁症患者和心理变态者也远高于中国。对竞争一味渴求和小时候遭遇的冷漠极易导致心绪一点点地低沉,自我一点点地封闭,痛苦一点点地加深。目标设在高高塔尖上,千军万马逐宝塔固然好,但精神肌体免疫力的欠缺却使其不敢接受社会援助,遇到困难是失望,是无望,是绝望,唯独没有希望。(阐释西方教育结果的不良后遗症)
无论怎样的教育方式,我们的共同目标都是培养一个健全人格的合格公民,使其成为社会大机器上的一个齿轮,避免空运转负运转,同时提高孩子感知幸福,触碰阳光的能力,使其相信社会,有着健壮体魄,健全心境。(此段拔高:点出了感情的倾向,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健全人格的个体,从而自然过渡到后文的“怎么办”。)
那么,何不互相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教育理念的长处结合,在文化多样性基础上帮助成长?如让孩子自己爬起,但明确告诉他,爸爸妈妈爱你,并希望你成长得更好。即使孩子独立,也不损伤安全感和信任度。(回归材料,解决矛盾,辩证统一,顺理成章。)
在文化多元并包的时代,人类对不同文化乃至亚文化的接受已然增强,包容审慎,携手共赢乃是最佳解决方式,满足不同个体的成长需求,需将这些理念借鉴至教育领域。(点明观点,紧扣题目)
包容审慎,携手共赢。不在夏天忧虑冬天将至,亦不在冬天忧虑夏天姗姗来迟。
永远选择包容融合,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建立人类共赢的时代,也实现中国教育的弯道超车。(抒情升华)
例文
二、合理对待文化差异(可评为一类卷 56分)
孩子摔倒该不该扶?外国夫妇与中国夫妇的争执,引发了新的教育命题。
表面上扶不扶孩子是一场育儿理论的正面冲突,实际上是东西方文化差异提来的必然矛盾。这种差异离不 开历史遗留的痕迹。
西方夫妇主张“不扶”,来源于西方国家对一个人“独立”“自主”能力的重视。不管是美国的《独立宣言》,英国的议会制,体现的都是群众对民主、独立自强的需求。西方学校不同于中国式“家长陪读”教育,很多时候孩子要自己面对学习及生活上遇到的麻烦,他们很少会在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找老师、父母帮忙,而是等自己无法处理时才寻求帮助。西方孩子对朋友的依赖性往往不低于父母,他们乐于与同伴互助共度难关。这也为他们未来就业提供团队合作的训练,老板欣赏有自己想法的员工,社会要求的是独立性强的人才。
东方夫妇主张的“扶”,来源于“父慈子孝”的传统观念,几千年来,我们讲究尊老爱幼,老人和儿童群体是重点保护对象,不关爱老人和儿童的人被视为“不孝”“不爱”。而对儿童的呵护,于计划生育开展后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一对夫妇只有一个孩子那还不宝贝呀?另外,在“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理念被教育专家否决之后,中国夫妇们纷纷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爱的教育下,孩子仿佛成了一个家庭的核心,父母通通围着他转。
西方嘲笑东方“温室教育”,东方看不起西方“冷血对待”。其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民情不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同,文化冲突决定了不同的价值理念和育儿取向。西方的“独立论”也好,东方的“慈爱教”也好,都代表着一方的传承文化底蕴和精神品质。
无所谓对与错。“扶”与“不扶”只是教育的一个片段,文化的一个侧面,但并不是起教育决定性因素。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并不像“扶”还是“不扶”一般不可折中,两者其实相互交错,都是秉着“以人为本”的态度,满怀着父母的爱与关怀。对待文化差异,最好的方式是“求同存异,以长补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必强求对方同意自己的观念,防止属于本国国情,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寻找文化融合的交错平衡点,为这个文化多元的时代喝彩。
例文
三、和而不同 温暖人间(可评为一类卷 54分)
对待孩子,父母们一向是毫不保留地用自己对人生、社会的理解而凝结成的甘露来浇灌的。因此,中国父母与外国父母的不同育儿理念,本质上是不同的文化心理与人生观的体现。中西文化虽有差异,却殊途同归,在不同角度促进人的成长。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中国文化向来注重人际,注重情感,所以,中国父母扶起孩子时,希望他体会到父母之爱。
中国文化是人与人在交往时创造的。儒学入世应世,向往兼济天下,与众仁人同治天下太平;中庸之道圆滑处世,为得人与我间和平友好;君子则是周而不比,和而不同的至人形象;中国文学巅峰造极之作《红楼梦》则是在人情错杂却又规矩运转的四大家族背景下的巨作。其中宝钗得以赢得众人的喜爱而甚于黛玉,根源就在中国人心理对和众友好相处,对世界给与爱,对他人的重要性的关注上的认同与追求。
因此,中国文化潜移默化下的育儿理念,向孩子灌输了丰富的对他人的情感,使他们对他人力量有尊重与重视。
一骑绝尘长啸去,单刀直入是英雄。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人的价值,独立自主则是英雄。孩子跌倒,西方父母默立远视,对哭声充耳不闻,是希望孩子能反求诸己,培养独立精神。西方对独立精神的推崇在其文学与电影作品上多有体现。《堂吉诃德》中塑造了一位孤独的末世骑士形象,他的所作所为看似荒诞无比,却体现了一种独立精神及对征服世界而不是融入世界的精神。当下许多英雄电影,最后的结局是英雄自己拯救了世界。
因此,西方文化下的育儿理念,培养了孩子对自我能力的自信,对独立解决困难的精神。中西文化看似对立,实则统一。只要不走向任何一个极端,孩子都能健康快乐成长;两种人生观价值观也能互相认可。西方独立精神并非“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而且合作团队精神也一直重点强调;中国处世精神不是对他人依赖,而是和而不同,温和不犯的独立。
泾渭似分流,同源在东海。中西文化合理适当交融,殊途同归,美好人生,温暖人间。
例文
四、苍松不在盆,雄鹰不在笼
(可评为二类卷 49分,对育儿理念冲突背后的文化因子开掘得不够深入)
在某景点,两个孩子的摔倒,两家父母处理问题的态度截然不同,中国父母认为孩子应当仔细呵护,外国父母则认为孩子应学会自立。依笔者之见,外国父母的做法更为合适,因为花盆里长不出苍松,鸟笼 里飞不出雄鹰。
两对父母育儿理念的冲突,背后隐藏的是文化的差异。多数中国父母认为孩子理当被仔细呵护着,古时孟母三迁便可窥见一斑了。而西方发达国家则更畅导“放养,”让孩子从小学会如何照顾自己,学会立足于社会中。
两种育儿理念并无对错好坏之分,但我认同外国父母的理念。
中国父母的理念固然没错,但他们总喜欢以为孩子着想为理由,全面干涉孩子的生活。诚然,为孩子着想并无过错,但中国父母有时却难把握住着想的程度,变成了溺爱,相较之下,外国父母则更为理性。他们在知道孩子并没受伤的情况下,选择让小孩自己爬起来,以此断绝孩子对父母的过度依赖。
中国父母的做法像一种保护,但其实也是一种约束,他们想在盆里种松,笼里养鹰,以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外国父母抛弃了花盆与笼子,给了孩子一块绝壁,一个断崖,让生命中的困难锻炼自己的本领。时间的流逝会让父母的保护渐少,但自己的本事只会逐渐加强。
脸书的创始人如今拥有上亿的财富,但他却公开发言表示,自己死后财产将会悉数捐出去,而他的女儿将不会得到他的财产,她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去谋生,此外,很多明星家中的孩子也必须自己打工挣零花钱。而中国人则更希望子承父业,让孩子享受现成的财富,恨不得一辈子能将孩子护在自己的羽翼下。中国“熊孩子”后来被广大网友吐槽,父母过度的溺爱导致孩子的任性,一句“他还是个孩子”就常道德绑架别人。长大之后,更有所谓的高分低能儿,这些都是过度保护所造成的。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我相信,若以生活中的苦难为磨石,定能铸造出一把锋利的宝剑。我始终相信,花盆里养不出苍松,笼子里飞不出雄鹰。
评语:本文是考场中一篇不错的议论文。首先,考生能准确把握材料的含义,标题“苍松不在盆,雄鹰不在笼”统领全文,精确地用对比手法解读两对父母不同的做法、原因和结果。文章思路清晰,从分析领队父母态度的不同到剖析“育儿理念的冲突,背后隐藏的是文化的差异”,进而得出要经历苦难才能铸造出宝剑的结论。其次,文章的语言畅达准确,逻辑严密,设喻巧妙,富有说服力。再次,能联系客观现实分析“熊孩子”现象,举例论证准确到位,能很好地驾驭素材。问题是,对育儿文化的差异谈得还不够深入。(南山赤湾学校胡莹)
例文
五、文化冲突是进步之梯
(可评为三类卷 38分,谈文化冲突,但没有进扣“育儿理念”“孩子教育”,偏离了作文任务)在某景点,中外夫妇间因育儿理念发生了激烈的文化争执。外国夫妇认为孩子摔倒应不予理睬以培养独立性格;中国夫妇则认为应扶起并安慰,让孩子感受爱和温暖。众人议论纷纷。笔者认为,这次冲突是值得赞扬的,文化冲突是百利而无一害的进步之匙。
马克思曾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大到万物发展规律,小到育儿观念冲突。我们应该正视这种冲突。冲突是两种观念的碰撞,两种精神的火花,更是两种个体的融合。对于冲突,不能消极地“敬而远之”,“以和为贵”。而应正视冲突的原因及其有利的价值。
冲突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今有养育观念冲突,古有“日地争辩”。神学黑暗的统治下,一位青年哥白尼在罗马教廷的威严下开展了一场神圣的争论,新兴的“日心说”思想与传统的“地心说”展开了辩论。虽然青年最后没有赢得这场无硝烟的战争而且牺牲,但思想的光芒在这次争辩中开启了科学之路。无数的能人志士延续着这场争论,最终,真实的世界苏醒于我们眼前。反观当下,这起育儿冲突,双方父母在对自己思想争论时,更新了教育理念,不仅开阔见识,还对自身观念的进步提供了养分。这场争论孰是孰非已不重要,我们应从争论中汲取积极的有利因素,滋养自身,迈向更高的阶梯。
正视文化冲突,就是选择了积极主动、包容开放的交往理念。在这动荡与和平、交流与封闭错综复杂的世界交往中,我们更加应该坚定文化冲突有利的根本观点。景点内中外夫妇值得肯定,但在争论中影响公共场所的秩序,则是对育儿观念的最大违背。“做文明人,做文明事”。是文化冲突正确而解决的基础,才能促进进步大门的开启。
正视文化冲突,挖掘有利因素。我们需要这把成功之匙,包容开放的明天需要我们携手打造。冲突吧,有思想的青年们!
第三篇:射洪中学作文题“育儿观及文化”题目解析及评分细则(讨论稿)
2018年深圳一模作文题“育儿观与文化”题目解析及评分细则
命题及解析:葛福安 翟晓周(枯叶蝶)评分细则:作文评改组(茹清平葛福安 余克俭 刘艳平胡兴桥)
【原题呈现】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某景点,一对外国夫妇和一对中国夫妇在长椅上坐着休息,他们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在一边玩耍,一不小心两个小孩都摔倒哭了起来。外国父母仍然在一旁聊天,好像没有听到看到;中国父母忙上前把两个孩子都扶起来并轻言安慰。这对外国父母对中国父母很不满地说:“就应该让孩子自己爬起来。你们把他扶起来,只会造成孩子对周围人的依赖!”中国父母也非常生气,回答说:“你们这样的父母太冷漠,孩子心里会很受伤,他会怎么看这个世界!”他们的争执引来很多人围观,大家议论纷纷。
这场育儿理念冲突的背后,却有着深层文化因素。对这种冲突,你会有怎样的理解或感悟?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评析】(翟晓周)
语文学科尤其是作文题最能体现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的要求。2018高考深圳一模作文题与高考的这一要求高度契合。
本题是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事实类材料的任务指令型作文,对中外父母在育儿理念上的差异与冲突的思考,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中外文化差异,思考自身的成长。
一、体现“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
近年来,中国在各方面迅速发展,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中外文化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就教育领域来看,中国的基础教育一直为国际叫好,英国已经引进中国小学的数学教材。因此中外文化的差异、交流、碰撞与融合是时下的的聚焦点之一。
试题所关注的中外父母的育儿理念冲突,更切合着家风、家教的时代热点,倾注了对民族未来的关心。
二、契合高考作文命题的发展方向
2015年开始高考全国卷作文题发生巨大变化,由材料作文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2016年高考让任务驱动型作文朝着更宽广和纵深发展。2017年高考全国卷,在“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础上发展,强调几个对象(或概念)之间的有机关联,强化逻辑和理性思考,呈现为“任务指令性作文”。
2018年的高考作文题,依然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2018深圳一模作文题,完全契合任务驱动型作文和任务指令性作文的以下几个特点:
1.材料是来自生活的叙述类材料,有真实的情景,要求考生在真实情境中的思考,并且给出了思考的角度或者方向——“育儿理念冲突的背后,却有着深层文化因素”。
2.材料提供的内容有争议,命题者不持立场,需要写作者对材料中的对象做文化因素的思考和挖掘,然后在评析中比较,从而做出自己的判断或者思考。本题中,中外夫妇对孩子摔倒的事情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反应,而且双方还直接语言对峙,但命题者本身没有表达谁对谁错。对材料涉及的问题,需要考生自己深入思考文化因素的差异,从而来比较、思考,判断,作出回答。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有话可说,说真话,深入思考,解决问题。从而防止套作和宿构。【试题解析】(翟晓周)
一、题型解析
这是一道任务指令性作文题,具体讲来就是:情景+叙事(矛盾冲突)+任务指令。
(一)题目明确给出了任务指令:
1.“这场育儿理念冲突的背后,却有着深层文化因素”。——内容方面的任务指令。这是作文的方向,必须围绕文化因素去谈,换言之从育儿理念冲突看文化差异。
2.“对这种冲突,你会有怎样的理解或感悟?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与思考?”——思维方面任务指令。要求考生有独到的见解,可以由此深入思考,也可以由此横向联想。
3.“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体与立意等方面的任务指令。要求考生整体解读材料,整体立意,文体明确。
(二)情景
旅游景点,一对外国夫妇和中国夫妇在长椅上休息,两家的孩子都刚刚学会走路,同时摔倒。
(三)社会热点现象
如何教育孩子,是扶持和帮助?还是旁观以期独立?不同的教育方式,会有怎样的结果?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方式?这是每个家庭都面临的教育问题,切合了时代热点:家风、家教。
(四)主要对象
外国夫妇、中国夫妇,年幼的孩子。
二、审题立意简析
(一)解读材料,理解材料基本内容 材料由四个部分组成:
1.在某景点,一对外国夫妇和一对中国夫妇在长椅上坐着休息,他们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在一边玩耍,一不小心两个小孩都摔倒哭了起来。
——情景。中外夫妇面对同样的问题:孩子摔倒哭起来了。
2.外国父母仍然在一旁聊天,好像没有听到看到;中国父母忙上前把两个孩子都扶起来并轻言安慰。——差异。中外夫妇不同的做法:外国夫妇置若罔闻,中国夫妇扶持安慰。
3.外国父母对中国父母很不满地说:“就应该让孩子自己爬起来。你们把他扶起来,只会造成孩子对周围人的依赖!”这对中国父母也非常生气,回答说:“你们这样的父母太冷漠,孩子心里会很受伤,他会怎么看这个世界!”
——冲突。中外夫妇语言冲突:展现不同的育儿观。4.他们的争执引来很多人围观,大家议论纷纷。——影响。众人围观与议论。
一句话概括材料内容:中外夫妇面对年幼的孩子跌倒,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处理并对对方的做法进行批评。
材料展示的是中外家长不同的育儿理念。
(二)审题,即挖掘材料的含意,探究立意点
分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联,找出内在的因果关系。1.整体解读材料(略)
详见“
(一)解读材料,理解材料基本内容”部分。2.各部分之间关系
(1)在某景点,一对外国夫妇和一对中国夫妇在长椅上坐着休息,他们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在一边玩耍,一不小心两个小孩都摔倒哭了起来。
——核心事件,是起点。(2)外国父母仍然在一旁聊天,好像没有听到看到;中国父母忙上前把两个孩子都扶起来并轻言安慰。——事件结果,截然不同的结果。是(1)的进一步。
(3)外国父母对中国父母很不满地说:“就应该让孩子自己爬起来。你们把他扶起来,只会造成孩子对周围人的依赖!”这对中国父母也非常生气,回答说:“你们这样的父母太冷漠,孩子心里会很受伤,他会怎么看这个世界!”
——交流与碰撞。
(4)他们的争执引来很多人围观,大家议论纷纷。影响,扩大事件的价值,成为作文的情景。
这四方面之间,(1)(2)紧密相连,(2)是(3)产生的条件,深入思考其实(3)是(2)的原因。3.原因挖掘
中外父母对年幼的孩子摔倒都不同反应和做法,是缘于中国和外国父母在孩子教育上的理念的差异,这种理念的差异的根源在于中西文化的差异。
材料既体现了中西文化差异,也展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冲突。【命题意图】(葛福安)
本次作文命题的一个重要意图来源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18年1月17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有关情况。这标志着高中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变革的时代。而作为变革的标准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发布,无疑会对高中语文教学产生巨大影响,当然,也会对语文高考产生重大影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与过去的“课标”有着很大不同的是,“2017年版课标”专设“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一部分内容,这成为新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一大亮点,它从测试与考试的角度,在测试与考试的目的、命题思路与框架、命题和阅卷原则三个方面作出规定性的建议与要求。就高考命题而言,它从语文课程本身的角度出发,对语文测试和考试提出规范意义上的建议,这个建议在“命题思维框架”中表述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虽说2018年高考命题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是,“2018年版课标”对命题如此清晰的要求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忽略的。
因此,2018年深圳一模作文题的命制着意强化“以具体情境为载体”和“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两点。
这道题的“具体情境”和“典型任务”体现为:
具体情境:景点、幼儿摔哭、中外夫妇不同态度、产生冲突、扶不扶与孩子对周围人和世界的看法的影响、围观者。
典型任务:任务表述与要求表述语不同。这里的任务表述为“这场育儿理念冲突的背后,却有着深层文化因素”、“对这种冲突,你会有怎样的理解或感悟?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为什么要这样表述?会不会约束学生的思考方向和思维深度?
请学习2017年全国一卷、二卷的任务表述方式:一卷是“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二卷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这里的“你所认识的中国”“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都是超越往年 2 高考作文题的地方,都是体现“任务的典型性”的用心之处。
而对2018年的深圳一模“育儿观与文化理解”这道题目,“育儿观念冲突”后的“文化因素”正是这种任务引导,这样出题也是引导学生用心读懂题目,这里的读懂包括读懂具有具体情境的写作材料、具有典型任务的任务指令和具有高强约束力的写作要求三方面内容。
另外,这道题的价值指向还有呼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内容。
【评分标准及审题立意建议】(茹清平翟晓周 葛福安 余克俭)
一、全国卷等级评分标准
新课标卷作文等级评分标准(满分:60分)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20~16分)(15~11分)(10~6分)(5~0分)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 基本符合题意 偏离题意 中心突出 主题明确 中心基本明确 中心不明确 内容 内容充实 内容较充实 内容单薄 内容不当 20分 基思想健康 思想健康 思想基本健康 思想不健康 础感情真挚 感情真实 感情基本真实 感情虚假 等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文体要求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不符合文体要求 级 表达 结构严谨 结构完整 结构基本完整 结构混乱 20分 语言流畅 语言通顺 语言基本通顺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工整 字迹清楚 字迹基本清楚 字迹潦草难辨
发深刻 较深刻 略显深刻 个别语句有深意 展特征 丰富 较丰富 略显丰富 个别例子较好 等20分 有文采 较有文采 略显文采 个别语句较精彩 级 有创意 较有创意 略显创意 个别地方有深意
二、审题立意建议
作文题目的最大特点为“小中见大”。“小”为中外夫妇对幼儿摔倒要不要扶的行为及理念,“大”为育儿理念背后的“文化理解”。因此,对待“理念”大致有三种态度或立场:赞同外国夫妇、赞同中国夫妇、融合中外理念(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这几种角度或立场均是材料应然的理解,都是符合材料含意及范围要求。在此基础上,文章从中还要见出“文化理解”,有“文化理解”层次,是进入一类卷的硬性条件。在体现“文化理解”上,要看“以小见大”的自洽度,即“育儿理念”到“文化理解”的合理阐发,可进入内容项一等(20~16分),如果阐发得有些牵强,可进入内容项二等(15~11分)。如果没有对“文化理解”层面的阐发,只能视为“基本符合题意”(10~6分)。如果脱离材料,独立谈“自立自强”等,只能视内容项“偏离题意”(5~0分)。
但是,如果架空材料,大谈“文化自信”,不结合材料,走话题作文的路子,也不能归入一等。参考角度:
①家庭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中西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既要给孩子关怀,又要给孩子独立的锻炼 ②在中西文化交流不断深入的背景下看家庭教育 ③从育儿理念的冲突看中西文化差异与交融
④如何在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中传承和发展我们的文化 ⑤认可中国育儿理念,注重育人以情
⑥认可外国育儿理念,注重育人以独立,防止“巨婴”
⑦融合中外育人理念,育人要既独立又温暖(立人与仁人)⑧从中外育儿冲突看文化自信 ……
根据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对其含义的挖掘,结合任务指令,确立文章的观点或者思考的重要话题,这些观点或者思考在解决材料中的具体问题的基础上,要力争指向对现实中一类问题的思考与解决。
在教学上主张教学生立意追求精准的,在阅卷场主张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立意。
三、关于作文的“分等评分” 1.基础等级
基础等级分内容和表达两项,基础等级的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内容项(20分)的重点是题意、内容。对于内容要综合考虑,对于材料的把握虽然符合题意,但文章不好、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感情基本真实的,可以在三等上打分。
考生的考卷中所述论据的真实性要特别注意,如果是编造,或者有明显错误,或者不能佐证文章观点的,要适当扣分。
表达项(20分)的重点是作文的结构、语言、文体、卷面等,但也要综合考量。
(1)根据表达项的细则,在“内容”评等的基础上,除了在相应的等级上评分外,还可以考虑在上一等或下一等打分。
3(2)在“内容”等级判分的基础上,表达项原则上不跨等给分,如内容判三等,表达不能在一等给分,只能在三等或二等或四等给分。
2.发展等级(20分)
基础等级分要与发展等级分相匹配,发展等级分不能跨越基础等级的得分等级。
(1)发展等级分原则上随内容或表达的等次给分,如内容二等,表达三等,发展等级一般可在二等给分。
(2)发展等级一般不在内容或表达的下一等给分,如内容一等,表达二等,发展等级一般在一等或二等给分。
(3)发展等级在内容给分的基础上,一般不跨等给分,如内容三等,发展等级不能在一等给分。(4)内容在四等的,“发展等级”可以给1到2分;确为抄袭的,“发展等级”不给分。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深刻:①透过现象看本质 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丰富:④材料丰富 ⑤论据充足 ⑥形象丰满 ⑦意境深远
有文采:⑧用词贴切 ⑨句式灵活 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⑾文句有表现力
有创意:⑿见解新颖 ⒀材料新鲜 ⒁构思精巧 ⒂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⒃有个性特征
四、关于作文的其他项评定
(一)几个尺度
1.基准分45分。(基于2017高考的评分标准与得分情况,加之一模的时间,在距高考100天的节点上,正是加油鼓劲的好时机)
2.不同文体根据审题切合度和文体表达特点予以相应等级分数。其他参考《新课标卷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做适度的调整。
3.评价思路的几个鼓励:一是鼓励学生抒真情、写实感;二是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文章有建设或疗救意识;三是鼓励学生作文有较高的思维层次,通过独立思考写出有思想深度的作文;四是鼓励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五是鼓励百花齐放,各种文体、各类文风兼容。
4.一般而言,考生使用最多的文体是议论性文体,其次为记叙性文体。这两类文体的评价标准有明显的不同,所以“评分细则”分别制定了切实的标准。议论性文体评价的关键内容是“思想性、独特性和说服力”,记叙性文体则是“形象性、独特性和感染力”。
五、扣分及残篇评定 1.扣分项评定
出现错别字,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扣完5分为止;标点符号出现3处以上错误的酌情扣分;不足字数者,每少50字扣1分;无标题扣2分。
2.残篇评定
①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50个字扣1分)②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③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④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⑤只写标题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⑥完全空白的,评0分。
【作文补充资料:关于东西方文化及教育】(胡兴桥)
一、关于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从本质上看是个体文化。西方文化主要特征是具有个体性特性,其核心问题就在于西方强调个体自由度的发挥,所以,西方文化可称之为“个体文化”。西方的教育的主导思想则是:每个人都是特殊人才。不能因为某学生数学不好,就认定其笨,或许该生会是生物、体育、或音乐、文学等领域的奇才。
东西方文化从本质上看可以说是互补的。例如,一些西方国家也倡导 “雷锋精神” “团队精神”,引入东方文化的集体主义精神,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干预”、“国有化”、“社会保障体系”等,本质上就是社会主义的东西。【《西方文化》,作者张纹祯,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1日出版】
二、关于东方文化
东方原本只是一个相对的地理概念,中华文化是东方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和哲学体系。东方文化的代表学说是儒家学说,它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追求的则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德”为基础,以“礼”为规范,以“和谐”为目标的境界。因此,千百年来贯穿儒家文化的一个始终不变的特征就是“和”。“和”是儒学的精髓。“和”主张“亲仁善邻”,“以德为邻”,“近者悦,远者来”。【东方文化:百度百科】
三、西方与东方家庭教育的主要差异
(一)看重日常生活行为和习惯
●西方家长:从小教起从日常教起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中国家长:忽视了“做人的教育”
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4 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
(二)让孩子学会独立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己动手学会独立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
●中国家长:层层保护种种溺爱
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三)让孩子自然发展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由发展
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
例如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西方孩子从小就从事的送报等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西方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
这在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看来可能有些“残忍”,而正是这看似“残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独立自强的生活本领。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家长:期望过高只重学习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为使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光宗耀祖”,学习之外的事情家长都不让孩子干,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
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四)重视和孩子的心灵沟通
●西方家长:经常沟通重视心理健康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
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中国家长:更关心生理需求而忽视心理需求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国不少家长的做法却正好相反,他们日常生活中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
其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至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丧、颓废、自暴自弃,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轻生厌世。此类事件近几年各媒体屡有报道,这些大部分都是家庭教育水平低下的结果,更确切地说是家长忽视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而造成的悲剧。
【东西方家庭教育有哪些区别:百度派】
第四篇:茹清平:2018年深圳一模作文题“育儿观与文化”
2018年深圳一模作文题“育儿观与文化”
例文
一、包容审慎 携手共赢(可评为一类卷 56分)
深圳市一考生
孩子摔倒哭泣,外国父母弃之不顾,期待孩子独立爬起;中国父母悉心安慰,希冀给予慰籍温暖,育儿理念的冲突联系着文化观念的矛盾。事情的理性解决方式深入地进入公众舆论空间。(开门见山,直接点出这一事件引起人们的理性思考,入题简洁。)
此时不妨浅析产生差别的背后原因,(衔接自然,析原因)一是历史传统所带来的不同观念的根植蒂固。西方自达尔文提出进化学说,即信奉丛林法则,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在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逐利观的影响下,弱肉强食成了提升社会竞争力的不二法则。而中国的儒学思想影响深久,“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使得中国父母处理问题更显中庸,仁爱而平和。(深刻剖析东西方文化差异和思想的不同。)
二是现实社会的影响。西方受启蒙思想影响,认为孩子作为独立个体需要有承担责任和后果的义务。而在高压和竞争下,父母自然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人格独立,独当一面的理性个体。而中国自古为人情社会,比之是否独立,父母更加关心孩子以和谐、快乐的态度融入社会,心向光明。而受家庭结构的影响,上一辈人对于子孙的溺爱也影响了父母的教育理念。(交代了根本的思想差异导致的不同个体期望值)
教育理念的不同,潜移默化、持久深远地塑造着价值观。不难发现,西方的孩子在家庭社会的义务承担上有更好的表现,从小承担部分家务,在学业和社会实践中平衡发展,多元发展,走出象牙塔也能迅速适应社会竞争。而中国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则造成了许多高分低能的人才现象,进入社会的心理断奶期被延长,神童被退学的新闻层出不穷。(本段对家庭层面的原因进行了精彩分析——个体期望值不同、教育理念的差异也导致教育结果的不同,并举例说明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这三段分别从文化、社会、家庭三方面分析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由大到小,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西方的抑郁症患者和心理变态者也远高于中国。对竞争一味渴求和小时候遭遇的冷漠极易导致心绪一点点地低沉,自我一点点地封闭,痛苦一点点地加深。目标设在高高塔尖上,千军万马逐宝塔固然好,但精神肌体免疫力的欠缺却使其不敢接受社会援助,遇到困难是失望,是无望,是绝望,唯独没有希望。(阐释西方教育结果的不良后遗症)
无论怎样的教育方式,我们的共同目标都是培养一个健全人格的合格公民,使其成为社会大机器上的一个齿轮,避免空运转负运转,同时提高孩子感知幸福,触碰阳光的能力,使其相信社会,有着健壮体魄,健全心境。(此段拔高:点出了感情的倾向,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健全人格的个体,从而自然过渡到后文的“怎么办”。)
那么,何不互相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教育理念的长处结合,在文化多样性基础上帮助成长?如让孩子自己爬起,但明确告诉他,爸爸妈妈爱你,并希望你成长得更好。即使孩子独立,也不损伤安全感和信任度。(回归材料,解决矛盾,辩证统一,顺理成章。)
在文化多元并包的时代,人类对不同文化乃至亚文化的接受已然增强,包容审慎,携手共赢乃是最佳解决方式,满足不同个体的成长需求,需将这些理念借鉴至教育领域。(点明观点,紧扣题目)
包容审慎,携手共赢。不在夏天忧虑冬天将至,亦不在冬天忧虑夏天姗姗来迟。
永远选择包容融合,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建立人类共赢的时代,也实现中国教育的弯道超车。(抒情升华)
点评:本文是逻辑性极强的一篇文章,作者在紧紧围绕材料中事件的同时,展开对教育理念的差异挖掘,论证了“小事件”背后的“大原因”,以小见大。又分别论证了不同的教育方式可能导致的不良结果,进而得出自己的观点,应当“中西合璧”——包容审慎,携手共赢。作者的论述语言简洁,文章条理清晰,视野开阔。
“包容审慎,携手共赢”是辩证统一的结果,也是借鉴合作共同进步的社会大趋势!
(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 韩振聚)
例文
二、合理对待文化差异(可评为一类卷 56分)
孩子摔倒该不该扶?外国夫妇与中国夫妇的争执,引发了新的教育命题。表面上扶不扶孩子是一场育儿理论的正面冲突,实际上是东西方文化差异提来的必然矛盾。这种差异离不开历史遗留的痕迹。
西方夫妇主张“不扶”,来源于西方国家对一个人“独立”“自主”能力的重视。不管是美国的《独立宣言》,英国的议会制,体现的都是群众对民主、独立自强的需求。西方学校不同于中国式“家长陪读”教育,很多时候孩子要自己面对学习及生活上遇到的麻烦,他们很少会在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找老师、父母帮忙,而是等自己无法处理时才寻求帮助。西方孩子对朋友的依赖性往往不低于父母,他们乐于与同伴互助共度难关。这也为他们未来就业提供团队合作的训练,老板欣赏有自己想法的员工,社会要求的是独立性强的人才。
东方夫妇主张的“扶”,来源于“父慈子孝”的传统观念,几千年来,我们讲究尊老爱幼,老人和儿童群体是重点保护对象,不关爱老人和儿童的人被视为“不孝”“不爱”。而对儿童的呵护,于计划生育开展后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一对夫妇只有一个孩子那还不宝贝呀?另外,在“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理念被教育专家否决之后,中国夫妇们纷纷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爱的教育下,孩子仿佛成了一个家庭的核心,父母通通围着他转。
西方嘲笑东方“温室教育”,东方看不起西方“冷血对待”。其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民情不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同,文化冲突决定了不同的价值理念和育儿取向。西方的“独立论”也好,东方的“慈爱教”也好,都代表着一方的传承文化底蕴和精神品质。无所谓对与错。“扶”与“不扶”只是教育的一个片段,文化的一个侧面,但并不是起教育决定性因素。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并不像“扶”还是“不扶”一般不可折中,两者其实相互交错,都是秉着“以人为本”的态度,满怀着父母的爱与关怀。对待文化差异,最好的方式是“求同存异,以长补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必强求对方同意自己的观念,防止属于本国国情,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寻找文化融合的交错平衡点,为这个文化多元的时代喝彩。
点评:文章没有肯定或否定某一种育儿观念,而是从“深层文化因素”着手,准确分析了两种育儿观念的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合理对待文化差异”的主张,切合题意。考生还辩证分析了“扶与不扶” 的现象和“文化差异”的本质之间的关系,指出其文化共性,提出辩证看待的方法,逻辑清晰,颇具说服力。(南头中学 陈媛)
例文
三、和而不同 温暖人间(可评为一类卷 54分)
对待孩子,父母们一向是毫不保留地用自己对人生、社会的理解而凝结成的甘露来浇灌的。因此,中国父母与外国父母的不同育儿理念,本质上是不同的文化心理与人生观的体现。中西文化虽有差异,却殊途同归,在不同角度促进人的成长。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中国文化向来注重人际,注重情感,所以,中国父母扶起孩子时,希望他体会到父母之爱。
中国文化是人与人在交往时创造的。儒学入世应世,向往兼济天下,与众仁人同治天下太平;中庸之道圆滑处世,为得人与我间和平友好;君子则是周而不比,和而不同的至人形象;中国文学巅峰造极之作《红楼梦》则是在人情错杂却又规矩运转的四大家族背景下的巨作。其中宝钗得以赢得众人的喜爱而甚于黛玉,根源就在中国人心理对和众友好相处,对世界给与爱,对他人的重要性的关注上的认同与追求。
因此,中国文化潜移默化下的育儿理念,向孩子灌输了丰富的对他人的情感,使他们对他人力量有尊重与重视。
一骑绝尘长啸去,单刀直入是英雄。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人的价值,独立自主则是英雄。孩子跌倒,西方父母默立远视,对哭声充耳不闻,是希望孩子能反求诸己,培养独立精神。
西方对独立精神的推崇在其文学与电影作品上多有体现。《堂吉诃德》中塑造了一位孤独的末世骑士形象,他的所作所为看似荒诞无比,却体现了一种独立精神及对征服世界而不是融入世界的精神。当下许多英雄电影,最后的结局是英雄自己拯救了世界。
因此,西方文化下的育儿理念,培养了孩子对自我能力的自信,对独立解决困难的精神。中西文化看似对立,实则统一。只要不走向任何一个极端,孩子都能健康快乐成长;两种人生观价值观也能互相认可。西方独立精神并非“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而且合作团队精神也一直重点强调;中国处世精神不是对他人依赖,而是和而不同,温和不犯的独立。
泾渭似分流,同源在东海。中西文化合理适当交融,殊途同归,美好人生,温暖人间。
评语:本篇文章立意精准,作者能够透过这场中外父母育儿理念的冲突,挖掘出其背后的深层文化差异,提出和而不同,互相交融,尊重文化差异的这一观点。全文思路清晰完整,将中外文化因素差异放在典型的实例中进行解读,化大为小,论证精辟透彻,理性十足。而《红楼梦》《堂吉诃德》等中外文学作品内容的恰当化用,又为本文增添了浓厚的文学色彩。“中西文化看似对立,实则统一。”作者宕开一笔,转向写中西文化可互相交融,殊途同归,使文章论证水到渠成。整篇文章中心观点突出,议论深刻有力,语言凝练流畅。只是标题中的“温暖人间”在全文的论述中没有得以充分体现,还可再行推敲。瑕不掩瑜,本文仍是一篇难得的考场佳作!(南山外国语集团滨海中学 刘焕翠)
例文
四、苍松不在盆,雄鹰不在笼
(可评为二类卷 49分,对育儿理念冲突背后的文化因子开掘得不够深入)
在某景点,两个孩子的摔倒,两家父母处理问题的态度截然不同,中国父母认为孩子应当仔细呵护,外国父母则认为孩子应学会自立。依笔者之见,外国父母的做法更为合适,因为花盆里长不出苍松,鸟笼里飞不出雄鹰。
两对父母育儿理念的冲突,背后隐藏的是文化的差异。多数中国父母认为孩子理当被仔细呵护着,古时孟母三迁便可窥见一斑了。而西方发达国家则更畅导“放养,”让孩子从小学会如何照顾自己,学会立足于社会中。
两种育儿理念并无对错好坏之分,但我认同外国父母的理念。
中国父母的理念固然没错,但他们总喜欢以为孩子着想为理由,全面干涉孩子的生活。诚然,为孩子着想并无过错,但中国父母有时却难把握住着想的程度,变成了溺爱,相较之下,外国父母则更为理性。他们在知道孩子并没受伤的情况下,选择让小孩自己爬起来,以此断绝孩子对父母的过度依赖。
中国父母的做法像一种保护,但其实也是一种约束,他们想在盆里种松,笼里养鹰,以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外国父母抛弃了花盆与笼子,给了孩子一块绝壁,一个断崖,让生命中的困难锻炼自己的本领。时间的流逝会让父母的保护渐少,但自己的本事只会逐渐加强。
脸书的创始人如今拥有上亿的财富,但他却公开发言表示,自己死后财产将会悉数捐出去,而他的女儿将不会得到他的财产,她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去谋生,此外,很多明星家中的孩子也必须自己打工挣零花钱。而中国人则更希望子承父业,让孩子享受现成的财富,恨不得一辈子能将孩子护在自己的羽翼下。
中国“熊孩子”后来被广大网友吐槽,父母过度的溺爱导致孩子的任性,一句“他还是个孩子”就常道德绑架别人。长大之后,更有所谓的高分低能儿,这些都是过度保护所造成的。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我相信,若以生活中的苦难为磨石,定能铸造出一把锋利的宝剑。
我始终相信,花盆里养不出苍松,笼子里飞不出雄鹰。
评语:本文是考场中一篇不错的议论文。首先,考生能准确把握材料的含义,标题“苍松不在盆,雄鹰不在笼”统领全文,精确地用对比手法解读两对父母不同的做法、原因和结果。文章思路清晰,从分析领队父母态度的不同到剖析“育儿理念的冲突,背后隐藏的是文化的差异”,进而得出要经历苦难才能铸造出宝剑的结论。其次,文章的语言畅达准确,逻辑严密,设喻巧妙,富有说服力。再次,能联系客观现实分析“熊孩子”现象,举例论证准确到位,能很好地驾驭素材。问题是,对育儿文化的差异谈得还不够深入。(南山赤湾学校 胡莹)
例文
五、文化冲突是进步之梯
(可评为三类卷 38分,谈文化冲突,但没有进扣“育儿理念”“孩子教
育”,偏离了作文任务)在某景点,中外夫妇间因育儿理念发生了激烈的文化争执。外国夫妇认为孩子摔倒应不予理睬以培养独立性格;中国夫妇则认为应扶起并安慰,让孩子感受爱和温暖。众人议论纷纷。笔者认为,这次冲突是值得赞扬的,文化冲突是百利而无一害的进步之匙。
马克思曾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大到万物发展规律,小到育儿观念冲突。我们应该正视这种冲突。冲突是两种观念的碰撞,两种精神的火花,更是两种个体的融合。对于冲突,不能消极地“敬而远之”,“以和为贵”。而应正视冲突的原因及其有利的价值。
冲突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今有养育观念冲突,古有“日地争辩”。神学黑暗的统治下,一位青年哥白尼在罗马教廷的威严下开展了一场神圣的争论,新兴的“日心说”思想与传统的“地心说”展开了辩论。虽然青年最后没有赢得这场无硝烟的战争而且牺牲,但思想的光芒在这次争辩中开启了科学之路。无数的能人志士延续着这场争论,最终,真实的世界苏醒于我们眼前。反观当下,这起育儿冲突,双方父母在对自己思想争论时,更新了教育理念,不仅开阔见识,还对自身观念的进步提供了养分。这场争论孰是孰非已不重要,我们应从争论中汲取积极的有利因素,滋养自身,迈向更高的阶梯。
正视文化冲突,就是选择了积极主动、包容开放的交往理念。在这动荡与和平、交流与封闭错综复杂的世界交往中,我们更加应该坚定文化冲突有利的根本观点。景点内中外夫妇值得肯定,但在争论中影响公共场所的秩序,则是对育儿观念的最大违背。“做文明人,做文明事”。是文化冲突正确而解决的基础,才能促进进步大门的开启。
正视文化冲突,挖掘有利因素。我们需要这把成功之匙,包容开放的明天需要我们携手打造。冲突吧,有思想的青年们!
第五篇:茹清平:2018年深圳一模作文题“育儿观与文化”阅卷反馈(上)
2018年深圳一模作文题“育儿观与文化”阅卷反馈(上)
深圳一模作文阅卷组 茹清平
一、作文试题回眸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某景点,一对外国夫妇和一对中国夫妇在长椅上坐着休息,他们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在一边玩耍,一不小心两个小孩都摔倒哭了起来。外国父母仍然在一旁聊天,好像没有听到看到;中国父母忙上前把两个孩子都扶起来并轻言安慰。这对外国父母对中国父母很不满地说:“就应该让孩子自己爬起来。你们把他扶起来,只会造成孩子对周围人的依赖!”中国父母也非常生气,回答说:“你们这样的父母太冷漠,孩子心里会很受伤,他会怎么看这个世界!”他们的争执引来很多人围观,大家议论纷纷。
这场育儿理念冲突的背后,却有着深层文化因素。对这种冲突,你会有怎样的理解或感悟?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学生作文的主要亮点
(一)同前几届同期学生作文相比,文体意识普遍比较强
从抽样检查的1200余份不同等级的作文来看,考生大多有明确的观点,能围绕自己的观点展开议论。“四不像”的作文同比明显减少。
不少作文从标题就能管窥其立意角度。其一,肯定中国夫妇育儿理念的 春风到处,便是繁华 用温情呵护孩子成长 慢慢成长路 悠悠父母心 自立诚可贵 呵护价更高
独立意识诚可贵 温情脉脉价更高 让教育如沐春风岂不更好? 为中国式育儿观点赞 温暖一扶 坚强一路
“扶”的背后是“仁者爱人” 唯有春风来 方得花盛开 中国式育儿更显人文关怀
其二,否定中国夫妇育儿理念的 扶起的,也许是阿斗 是关心,还是溺爱? 扶而惰,不扶则刚
扶得起身躯,扶不起自立 谁为“温情”还债?
其三,肯定外国夫妇育儿理念的 拒绝依赖 独立成长 “冷漠”背后有温情 放手:立足长远的爱
不独立展翅,何以成为雄鹰? 道是“无情”却有情 为“放羊式”育儿观点赞 让孩子自己“爬起来” 独立,从跌倒的那刻开始 还孩子一个独立成长的空间 此时无情胜“温情” 鸟笼里飞不出雄鹰 放手也是爱
学会独立 方成大器
其四,否定外国夫妇育儿理念的 冷漠,别当成育儿良方 谁为冷酷买单? 其五,辩证思考的 取人之长 克己之短 刚柔并济 育儿之道 与其冲突 不如取长补短 要独立 也要温度(关怀)中西互补 方为上策 放养、圈养:各美其美 育儿不妨“中西合璧” 扶与不扶:育儿的两难选择 伸手要斟酌 放手要有度 育儿之争 文化之辩 从扶与不扶看文化差异 筷箸刀叉 求同存异
在放手与呵护中寻找平衡 扶与不扶 爱意皆浓 适当呵护 适时放手
(二)从抽样检查的500多分48分以上的作文来看,多元立意角度中选择辩证看待“中西育儿观”及其文化的考生数比较多,显示作文高分群体中,具有审辩式思维能力的考生初显锋芒。
二、本次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立意角度太空泛,思考浮于表层
这类标题的作文占有一定的比例: 谈中西文化 谈中外教育
关于教育的思考
谈育儿理念冲突背后的文化因素(人数最多)
(二)没有准确审题,出现较多的“远离”“任务”的作文
题目给定的任务为“这场育儿理念冲突的背后,却有着深层文化因素。对这种冲突,你会有怎样的理解或感悟?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部分学生对“这种冲突”理解有误。
这场育儿理念冲突的背后,却有着深层文化因素。——意在提醒考生,作文中,不能一味谈中外育儿理念的冲突的是非,还要挖掘育儿理念背后的文化因素有何不同。而且谈“文化因素”不能信马由缰,必须紧扣“育儿”“孩子教育”等相关的文化因素来思考。
基于此,在审题立意方面,我们确定的评分细则为:
及格层级,紧扣中外育儿理念冲突来谈,有明确的观点,能言之成理。在字数、结构达到基本要求的情况下可考虑在36—42分之间评分。
良好层级,达到及格层级的要求,能从“育儿”“孩子教育”等相关的文化因素来思考,有一定合理性,在字数、结构达到基本要求的情况下可考虑在42—48分之间评分。
优秀层级,达到良好层级要求,对“育儿”“孩子教育”等相关的文化因素有独到见解,在字数、结构达到基本要求的情况下可考虑在48—54分之间评分。
范文层级,达到优秀层级要求,在立意、语言、结构、论证、书写等方面出类拔萃,可考虑在54——60分之间评分。
本次作文出现问题较多的是,不少学生抛开“育儿”“孩子教育”谈中西文化的差异,这类作文是不符合本次作文要求的。抽查过程中,发现有少量这类作文也得了不错的分数(网上不少老师的下水作文也有这类问题)。
提供几篇作文,供老师们讲评作文时参考。
例文
一、包容审慎 携手共赢(可评为一类卷 56分)
深圳市一考生
孩子摔倒哭泣,外国父母弃之不顾,期待孩子独立爬起;中国父母悉心安慰,希冀给予慰籍温暖,育儿理念的冲突联系着文化观念的矛盾。事情的理性解决方式深入地进入公众舆论空间。(开门见山,直接点出这一事件引起人们的理性思考,入题简洁。)
此时不妨浅析产生差别的背后原因,(衔接自然,析原因)一是历史传统所带来的不同观念的根植蒂固。西方自达尔文提出进化学说,即信奉丛林法则,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在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逐利观的影响下,弱肉强食成了提升社会竞争力的不二法则。而中国的儒学思想影响深久,“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使得中国父母处理问题更显中庸,仁爱而平和。(深刻剖析东西方文化差异和思想的不同。)
二是现实社会的影响。西方受启蒙思想影响,认为孩子作为独立个体需要有承担责任和后果的义务。而在高压和竞争下,父母自然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人格独立,独当一面的理性个体。而中国自古为人情社会,比之是否独立,父母更加关心孩子以和谐、快乐的态度融入社会,心向光明。而受家庭结构的影响,上一辈人对于子孙的溺爱也影响了父母的教育理念。(交代了根本的思想差异导致的不同个体期望值)
教育理念的不同,潜移默化、持久深远地塑造着价值观。不难发现,西方的孩子在家庭社会的义务承担上有更好的表现,从小承担部分家务,在学业和社会实践中平衡发展,多元发展,走出象牙塔也能迅速适应社会竞争。而中国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则造成了许多高分低能的人才现象,进入社会的心理断奶期被延长,神童被退学的新闻层出不穷。(本段对家庭层面的原因进行了精彩分析——个体期望值不同、教育理念的差异也导致教育结果的不同,并举例说明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这三段分别从文化、社会、家庭三方面分析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由大到小,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西方的抑郁症患者和心理变态者也远高于中国。对竞争一味渴求和小时候遭遇的冷漠极易导致心绪一点点地低沉,自我一点点地封闭,痛苦一点点地加深。目标设在高高塔尖上,千军万马逐宝塔固然好,但精神肌体免疫力的欠缺却使其不敢接受社会援助,遇到困难是失望,是无望,是绝望,唯独没有希望。(阐释西方教育结果的不良后遗症)
无论怎样的教育方式,我们的共同目标都是培养一个健全人格的合格公民,使其成为社会大机器上的一个齿轮,避免空运转负运转,同时提高孩子感知幸福,触碰阳光的能力,使其相信社会,有着健壮体魄,健全心境。(此段拔高:点出了感情的倾向,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健全人格的个体,从而自然过渡到后文的“怎么办”。)
那么,何不互相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教育理念的长处结合,在文化多样性基础上帮助成长?如让孩子自己爬起,但明确告诉他,爸爸妈妈爱你,并希望你成长得更好。即使孩子独立,也不损伤安全感和信任度。(回归材料,解决矛盾,辩证统一,顺理成章。)
在文化多元并包的时代,人类对不同文化乃至亚文化的接受已然增强,包容审慎,携手共赢乃是最佳解决方式,满足不同个体的成长需求,需将这些理念借鉴至教育领域。(点明观点,紧扣题目)
包容审慎,携手共赢。不在夏天忧虑冬天将至,亦不在冬天忧虑夏天姗姗来迟。
永远选择包容融合,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建立人类共赢的时代,也实现中国教育的弯道超车。(抒情升华)
点评:本文是逻辑性极强的一篇文章,作者在紧紧围绕材料中事件的同时,展开对教育理念的差异挖掘,论证了“小事件”背后的“大原因”,以小见大。又分别论证了不同的教育方式可能导致的不良结果,进而得出自己的观点,应当“中西合璧”——包容审慎,携手共赢。作者的论述语言简洁,文章条理清晰,视野开阔。
“包容审慎,携手共赢”是辩证统一的结果,也是借鉴合作共同进步的社会大趋势!
(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 韩振聚)
例文
二、合理对待文化差异(可评为一类卷 56分)
孩子摔倒该不该扶?外国夫妇与中国夫妇的争执,引发了新的教育命题。表面上扶不扶孩子是一场育儿理论的正面冲突,实际上是东西方文化差异提来的必然矛盾。这种差异离不开历史遗留的痕迹。
西方夫妇主张“不扶”,来源于西方国家对一个人“独立”“自主”能力的重视。不管是美国的《独立宣言》,英国的议会制,体现的都是群众对民主、独立自强的需求。西方学校不同于中国式“家长陪读”教育,很多时候孩子要自己面对学习及生活上遇到的麻烦,他们很少会在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找老师、父母帮忙,而是等自己无法处理时才寻求帮助。西方孩子对朋友的依赖性往往不低于父母,他们乐于与同伴互助共度难关。这也为他们未来就业提供团队合作的训练,老板欣赏有自己想法的员工,社会要求的是独立性强的人才。
东方夫妇主张的“扶”,来源于“父慈子孝”的传统观念,几千年来,我们讲究尊老爱幼,老人和儿童群体是重点保护对象,不关爱老人和儿童的人被视为“不孝”“不爱”。而对儿童的呵护,于计划生育开展后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一对夫妇只有一个孩子那还不宝贝呀?另外,在“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理念被教育专家否决之后,中国夫妇们纷纷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爱的教育下,孩子仿佛成了一个家庭的核心,父母通通围着他转。
西方嘲笑东方“温室教育”,东方看不起西方“冷血对待”。其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民情不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同,文化冲突决定了不同的价值理念和育儿取向。西方的“独立论”也好,东方的“慈爱教”也好,都代表着一方的传承文化底蕴和精神品质。无所谓对与错。“扶”与“不扶”只是教育的一个片段,文化的一个侧面,但并不是起教育决定性因素。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并不像“扶”还是“不扶”一般不可折中,两者其实相互交错,都是秉着“以人为本”的态度,满怀着父母的爱与关怀。对待文化差异,最好的方式是“求同存异,以长补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必强求对方同意自己的观念,防止属于本国国情,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寻找文化融合的交错平衡点,为这个文化多元的时代喝彩。
点评:文章没有肯定或否定某一种育儿观念,而是从“深层文化因素”着手,准确分析了两种育儿观念的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合理对待文化差异”的主张,切合题意。考生还辩证分析了“扶与不扶” 的现象和“文化差异”的本质之间的关系,指出其文化共性,提出辩证看待的方法,逻辑清晰,颇具说服力。(南头中学 陈媛)
例文
三、和而不同 温暖人间(可评为一类卷 54分)
对待孩子,父母们一向是毫不保留地用自己对人生、社会的理解而凝结成的甘露来浇灌的。因此,中国父母与外国父母的不同育儿理念,本质上是不同的文化心理与人生观的体现。中西文化虽有差异,却殊途同归,在不同角度促进人的成长。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中国文化向来注重人际,注重情感,所以,中国父母扶起孩子时,希望他体会到父母之爱。
中国文化是人与人在交往时创造的。儒学入世应世,向往兼济天下,与众仁人同治天下太平;中庸之道圆滑处世,为得人与我间和平友好;君子则是周而不比,和而不同的至人形象;中国文学巅峰造极之作《红楼梦》则是在人情错杂却又规矩运转的四大家族背景下的巨作。其中宝钗得以赢得众人的喜爱而甚于黛玉,根源就在中国人心理对和众友好相处,对世界给与爱,对他人的重要性的关注上的认同与追求。
因此,中国文化潜移默化下的育儿理念,向孩子灌输了丰富的对他人的情感,使他们对他人力量有尊重与重视。
一骑绝尘长啸去,单刀直入是英雄。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人的价值,独立自主则是英雄。孩子跌倒,西方父母默立远视,对哭声充耳不闻,是希望孩子能反求诸己,培养独立精神。
西方对独立精神的推崇在其文学与电影作品上多有体现。《堂吉诃德》中塑造了一位孤独的末世骑士形象,他的所作所为看似荒诞无比,却体现了一种独立精神及对征服世界而不是融入世界的精神。当下许多英雄电影,最后的结局是英雄自己拯救了世界。
因此,西方文化下的育儿理念,培养了孩子对自我能力的自信,对独立解决困难的精神。中西文化看似对立,实则统一。只要不走向任何一个极端,孩子都能健康快乐成长;两种人生观价值观也能互相认可。西方独立精神并非“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而且合作团队精神也一直重点强调;中国处世精神不是对他人依赖,而是和而不同,温和不犯的独立。
泾渭似分流,同源在东海。中西文化合理适当交融,殊途同归,美好人生,温暖人间。
评语:本篇文章立意精准,作者能够透过这场中外父母育儿理念的冲突,挖掘出其背后的深层文化差异,提出和而不同,互相交融,尊重文化差异的这一观点。全文思路清晰完整,将中外文化因素差异放在典型的实例中进行解读,化大为小,论证精辟透彻,理性十足。而《红楼梦》《堂吉诃德》等中外文学作品内容的恰当化用,又为本文增添了浓厚的文学色彩。“中西文化看似对立,实则统一。”作者宕开一笔,转向写中西文化可互相交融,殊途同归,使文章论证水到渠成。整篇文章中心观点突出,议论深刻有力,语言凝练流畅。只是标题中的“温暖人间”在全文的论述中没有得以充分体现,还可再行推敲。瑕不掩瑜,本文仍是一篇难得的考场佳作!(南山外国语集团滨海中学 刘焕翠)
例文
四、苍松不在盆,雄鹰不在笼
(可评为二类卷 49分,对育儿理念冲突背后的文化因子开掘得不够深入)
在某景点,两个孩子的摔倒,两家父母处理问题的态度截然不同,中国父母认为孩子应当仔细呵护,外国父母则认为孩子应学会自立。依笔者之见,外国父母的做法更为合适,因为花盆里长不出苍松,鸟笼里飞不出雄鹰。
两对父母育儿理念的冲突,背后隐藏的是文化的差异。多数中国父母认为孩子理当被仔细呵护着,古时孟母三迁便可窥见一斑了。而西方发达国家则更畅导“放养,”让孩子从小学会如何照顾自己,学会立足于社会中。
两种育儿理念并无对错好坏之分,但我认同外国父母的理念。
中国父母的理念固然没错,但他们总喜欢以为孩子着想为理由,全面干涉孩子的生活。诚然,为孩子着想并无过错,但中国父母有时却难把握住着想的程度,变成了溺爱,相较之下,外国父母则更为理性。他们在知道孩子并没受伤的情况下,选择让小孩自己爬起来,以此断绝孩子对父母的过度依赖。
中国父母的做法像一种保护,但其实也是一种约束,他们想在盆里种松,笼里养鹰,以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外国父母抛弃了花盆与笼子,给了孩子一块绝壁,一个断崖,让生命中的困难锻炼自己的本领。时间的流逝会让父母的保护渐少,但自己的本事只会逐渐加强。脸书的创始人如今拥有上亿的财富,但他却公开发言表示,自己死后财产将会悉数捐出去,而他的女儿将不会得到他的财产,她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去谋生,此外,很多明星家中的孩子也必须自己打工挣零花钱。而中国人则更希望子承父业,让孩子享受现成的财富,恨不得一辈子能将孩子护在自己的羽翼下。
中国“熊孩子”后来被广大网友吐槽,父母过度的溺爱导致孩子的任性,一句“他还是个孩子”就常道德绑架别人。长大之后,更有所谓的高分低能儿,这些都是过度保护所造成的。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我相信,若以生活中的苦难为磨石,定能铸造出一把锋利的宝剑。
我始终相信,花盆里养不出苍松,笼子里飞不出雄鹰。
评语:本文是考场中一篇不错的议论文。首先,考生能准确把握材料的含义,标题“苍松不在盆,雄鹰不在笼”统领全文,精确地用对比手法解读两对父母不同的做法、原因和结果。文章思路清晰,从分析领队父母态度的不同到剖析“育儿理念的冲突,背后隐藏的是文化的差异”,进而得出要经历苦难才能铸造出宝剑的结论。其次,文章的语言畅达准确,逻辑严密,设喻巧妙,富有说服力。再次,能联系客观现实分析“熊孩子”现象,举例论证准确到位,能很好地驾驭素材。问题是,对育儿文化的差异谈得还不够深入。(南山赤湾学校 胡莹)
例文
五、文化冲突是进步之梯
(可评为三类卷 38分,谈文化冲突,但没有进扣“育儿理念”“孩子教育”,偏离了作文任务)
在某景点,中外夫妇间因育儿理念发生了激烈的文化争执。外国夫妇认为孩子摔倒应不予理睬以培养独立性格;中国夫妇则认为应扶起并安慰,让孩子感受爱和温暖。众人议论纷纷。笔者认为,这次冲突是值得赞扬的,文化冲突是百利而无一害的进步之匙。
马克思曾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大到万物发展规律,小到育儿观念冲突。我们应该正视这种冲突。冲突是两种观念的碰撞,两种精神的火花,更是两种个体的融合。对于冲突,不能消极地“敬而远之”,“以和为贵”。而应正视冲突的原因及其有利的价值。
冲突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今有养育观念冲突,古有“日地争辩”。神学黑暗的统治下,一位青年哥白尼在罗马教廷的威严下开展了一场神圣的争论,新兴的“日心说”思想与传统的“地心说”展开了辩论。虽然青年最后没有赢得这场无硝烟的战争而且牺牲,但思想的光芒在这次争辩中开启了科学之路。无数的能人志士延续着这场争论,最终,真实的世界苏醒于我们眼前。反观当下,这起育儿冲突,双方父母在对自己思想争论时,更新了教育理念,不仅开阔见识,还对自身观念的进步提供了养分。这场争论孰是孰非已不重要,我们应从争论中汲取积极的有利因素,滋养自身,迈向更高的阶梯。
正视文化冲突,就是选择了积极主动、包容开放的交往理念。在这动荡与和平、交流与封闭错综复杂的世界交往中,我们更加应该坚定文化冲突有利的根本观点。景点内中外夫妇值得肯定,但在争论中影响公共场所的秩序,则是对育儿观念的最大违背。“做文明人,做文明事”。是文化冲突正确而解决的基础,才能促进进步大门的开启。
正视文化冲突,挖掘有利因素。我们需要这把成功之匙,包容开放的明天需要我们携手打造。冲突吧,有思想的青年们!
未完,待续。
说明:让一些老师帮忙打印阅卷场记录的作文,还没有全部反馈给我,缺少佐证其他问题的典型例文,稍后发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