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哲学 联系与发展部分总结(样例5)

时间:2019-05-14 11:08: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政治哲学 联系与发展部分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政治哲学 联系与发展部分总结》。

第一篇:高中政治哲学 联系与发展部分总结

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A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B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联系 C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有机整体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普遍联系的眼光看问题(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联系具有多样性,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因果联系等。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者部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的准确的认识。

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与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与联系: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二)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原理及方法论)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因此,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和考验。(2)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量变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改变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事物的变化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

这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若不愿意量变,则要将量的积累控制在一定程度。

第二篇:高中政治会考复习资料哲学部分

高中政治会考复习资料李瑜

第二部分 哲学常识

 第一课 一切从实际出发

1.哲学

⑴ 哲学的含义: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伟大的认识工具,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⑶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以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更好的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并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2.自然界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⑴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理由:第一,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第二,在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所以说,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⑵ 指导意义: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⑶ 具体要求: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相处。

3.社会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⑴ 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⑵ 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⑶ 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4.物质

⑴含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做物质。⑵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

⑶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5.意识

⑴ 含义: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⑵ 宗教:从本质上看,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⑶ 为什么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① 客观原因:最根本的是_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制约。② 主观原因:第一。立场不同;第二。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第三。知识构成不同。

⑷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①原理内容: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展开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们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方法论意义: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5)意识和物质的关系原理和方法论意义: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6.一切从实际出发

⑴含义:就是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哲学依据:物质决定意识。

⑵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地 1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7.哲学的基本问题 ⑴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⑵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观点:①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②唯心主义: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 第二课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1.联系

⑴ 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⑵ 联系具有普遍性的表现

⑶ 联系具有客观性:①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否定事物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⑷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①原理内容:区别:第一,二者内涵不同。第二,二者的地位与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联系:第一,整体与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第二,二者相互影响。第三,整体与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②方法论意义:首先,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其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2.运动 ⑴含义;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⑵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不可分的。首先,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其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离开运动谈物质和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⑶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发展

⑴含义:就是新事物的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⑵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⑶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⑷发展的原理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①原理内容: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②方法论意义:要用发展观点看问题,要做到三点;首先,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其次,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再次,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4.规律

⑴含义: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⑵规律和规则有区别 ⑶规律客观性:指的是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客观性集中表现为不可抗拒性。⑷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5.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二者的关系: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二者是统一的。

 第三课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1.矛盾

⑴含义: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⑵矛盾的两种属性:“对立”指矛盾

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统一”包括两种情形: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是另一方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⑶矛盾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①原理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②方法论:首先,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其次,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⑴哲学依据:矛盾特殊性 ⑵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必要性;①它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②它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我们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遵守的基本方法。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⑴原理内容: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⑵方法论意义: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⑴原理内容: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它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且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⑵方法论意义:首先,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其次,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问题。

5.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⑴原理内容:在事物内容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⑵ 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矛盾双方是可以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6.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⑴关系原理:两点论和重点论是密切联系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

⑵方法论意义: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注意两点论不是均衡论,重点论也不是一点论)

7.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掌握矛盾的分析方法,就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分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 第四课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1.事物的发展原因: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⑴内因:哲学上把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做内因。外因:把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做外因。⑵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①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②方法论意义:把内因和外因正确结合起来。首先,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其次,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

2.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⑴量变:哲学上,把事物在数量上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叫做量变。质变:把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叫做质变。⑵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①原理内容: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质

变和量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都是不断经过量变和质变这两种状态,向前发展的。②方法论意义:第一,坚持适度的原则。第二,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第三,要重视量的积累。(运用此知识点简要分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包含的哲理)

3.事物发展趋势——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

⑴为什么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第一,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因而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前途,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它的成长壮大。第二,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第三,在社会领域里,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⑵事物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①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理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②方法论意义:既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又有准备直曲折的路。第一,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第二,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

4.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表现

第一,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第二,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第三,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二者最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1.人的主观能动性

⑴含义: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这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

⑵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

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的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的表现为我们通常所说的“想”。第二,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第三,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⑶之所以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原因:第一,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隐藏于现象之中,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抽象思维能力,才能透过事物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第二,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行动,利用规律和条件,才能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第三,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甚至失败,这就需要坚强意志和十足的干劲,需要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⑷如何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②主观能动性发挥还受到一系列主观因素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2.感性认识: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注意现象不等于感性认识,本质和规律也不等于理性认识)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3.认识的根本任务: ⑴是什么: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

⑵为什么:①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的本质和规律。②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感性认识上升理性认识。③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⑶怎样实现认识的根本任务:第一,占有十分丰富且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4.要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不断向前推移

5.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

合理想象: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的规律,充分发挥了人的思维潜能,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极为有益的。

创造性思维要求: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第六课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

⑴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⑵关系: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价值观

⑴含义:是人们关于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⑵性质: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⑶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第一,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第二,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指向不同。第三,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同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⑷正确价值观含义:凡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价值观。

3.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

⑴集体主义主要内容: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

⑵之所以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正确价值取向:第一,是因为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二,是因为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第三,它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

⑶在新的历史条件如何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①总的要求:心中有国家,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

②具体要求:首先,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其次,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再次,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要坚持集体主义重要调节作用: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第二,社会主义市场解决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4.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统一性: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互促进而共同发展。对立性:集体利益是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体现,而个人利益一般表现为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

第三篇:高中政治哲学部分知识归纳

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I唯物论

1、规律

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把握、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要求我们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2、物质与意识关系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要求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意识,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革命热情和严谨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3.意识的作用

①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②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悲观丧失斗志。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II认识论

1.实践与认识关系

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要求我们要立足实践,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人的实践活动有巨大推动作用。要求我们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认识过程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将认识向前推移。

3.真理原理及方法论

真理具有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发展真理。

4.实践的特点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接现实性。

III辩证法

联系观

1、联系的性质

普遍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客观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多样性分析和把握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整体与局部

(1)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用综合思维方式认识事物,推动整体发展。

(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特点

(3)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甚至对整体起决定作用,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系统优化法

(1)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2)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3)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

发展具有普遍性,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3.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都要求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克服困难,接受考验。

4.质变与量变关系

发展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我们①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②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是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③要坚持适度的原则

矛盾

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共同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

2.矛盾普遍性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3.矛盾的特殊性

:①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通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特殊性包含普遍性,离不开普遍性

特殊性和普遍性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5.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原理及方法论

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6.主次矛盾关系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占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也会影响事物发展,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要求我们要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还要统筹兼顾,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关键、重点、中心、首要、第一)

7.矛盾主次方面

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性质、起主导作用,矛盾次要方面也会影响事物性质,二者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全面,分清主流与支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利弊、好坏、主流、性质)

辩证否定观

1.辩证否定观原理及方法论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怎样树立创新意识:

(1)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2)发扬辩证法革命精神,批判性思维

(3)勇于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发展真理

(4)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

2.创新的作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的社会作用:①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③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IV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现金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落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要求我们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从社会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用正确社会意识知道时间,求真务实,与时俱进,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结合起来,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是,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3.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上,把人民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4.价值观

价值观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对认识和改造世界活动、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行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上,把人民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5.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①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关系

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共吸纳,并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满足,即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社会价值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和基础,个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而社会必须尽可能为实现自我价值创造各种条件。

②价值的实现方式:1根本途径——立足实践,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2重视客观条件,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3积极创造主观条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努力发展个人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第四篇:2013年高中政治教材修改《生活与哲学》部分

2013年高中政治教材修改《生活与哲学》部分

1、P23:内容修改“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P31:小标题“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改为“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3、P36:删除“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这一说法。

4、P38:“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改为“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改为“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5、P40:“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能动的反作用”改为“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又对生理活动有着能动的反作用”。增加一句“总之,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6、P76:删除“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一段。

7、P105:“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改为“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第五篇: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二政治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生活智慧与哲学精神

1、哲学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

(1)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具有的作用。

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②从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③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地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④从哲学的任务上看,哲学能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1)区别:

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只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才能掌握。

③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有一套理论体系。

(2)联系:

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和基础,没有世界观就没有哲学,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二者不能截然分开。

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领域。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区别:含义不同。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们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为方法论。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观点。

(2)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4、世界观与方法论和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我们可以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

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高二政治

(1)区别:

①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揭示 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②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联系:

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

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有害的。

6、关于哲学的表述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学问)

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和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7、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8、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9、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

10、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

质的反映。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11、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认为金、木、水、火、土等是世界的本原。

进步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局限性:A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B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复杂问题,简单化。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进步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局限性:仍然把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3)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高二政治

进步性: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12、唯心主义的基本状态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看成意识,但由于对意识的不同理解,形成两种基本的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当作世界的本原。(2)客观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把客观精神(上帝、历年、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本原。

1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物质和意识谁是

高二政治

16、世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他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从产生来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人和人类社会。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劳动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手脚分工。劳动使猿脑变**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因此,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②存在: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③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有其客观规律(放在

高二政治

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和方法论

原理

A规律客观性原理: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普遍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规律普遍性原理: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A规律客观性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B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物质决定意识

①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③从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5、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A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还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人不仅能认识现在,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

B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A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B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并不是否认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它要求我们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统一。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A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高二政治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要统一。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统一。

7、实践

①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注意: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人类所特有)、以客观事物位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②实践的特点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C、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而产生的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类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地发展着

A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问题、产生新的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B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的唯一标准

A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

B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

C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实践)才能检验

④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脱离实践,认识就失去了意义。

9、真理

①真理的客观性

A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形式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基本属性。因为:

高二政治

人的知识构成、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但其中只有一种认识是正确的,即只有一个真理。

②真理的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离开了这一特定的过程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③真理的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任何真理如果超出了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④真理和谬误: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A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使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B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10、认识过程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

原因:认识的主体受各种条件制约,认识的客体是复杂变化的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

原因:

A认识的对象是变化的 B人是**延续的

C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必须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唯物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的观点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联系。每一事物内部各部分、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必然联系吗?

要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必须弄清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普遍联系指的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任何一个事物都与周围其它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即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找不到不依

高二政治

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东西。

其次,要把握事物的联系不是抽象的、无条件的。对事物的联系要作具体分析,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如果脱离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而空谈联系,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和解决矛盾。唯物辩证法讲的联系是有条件的、具体的,并非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必然联系。

最后,要理解事物的联系,就要把握判断事物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的标准,即事物之间是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如果两个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就说明它们之间有联系,否则就没有。若认为任何两个事物都有必然联系,我们的这个世界不就成为一个神秘莫测的混沌世界了吗?

(2)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形成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是客观的,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高二政治

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从属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②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取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系统优化方法

①系统的含义及特征。系统是有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②掌握系统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③系统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4、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

(1)发展的概念

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因为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

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社会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因为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又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旧事物绝不会自行消亡,它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这在社会历史领域中表现尤为明显。

③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困难,勇敢接受挫折与考验。

5、量变与质变状态

①含义: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②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能引起质变,而

高二政治

且在事物总体数量不变,由于构成事物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事物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质变又为新了量变开辟道路,是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由此循环,不断前进。

③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要坚持适度原则。反对“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

6、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①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②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可分割。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①矛盾的普遍性

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敢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②矛盾的特殊性(是万事万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决定了解决矛盾的方法不可能千篇一律。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

高二政治

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7、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在一个矛盾中,其两个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主流。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②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③联系、发展和矛盾有什么关系?

联系、发展和矛盾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联系就是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正是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就事物的灭亡。没有联系,就没有世界,也就没有发展。事物的内部联系就是事物的内部

高二政治

矛盾,事物的外部联系就是事物的外部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糟,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8、辩证的否定观

(1)辩证否定观

①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

④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创新与发展。

(2)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是孤立地绝对地看待肯定和否定,把事物的否定看成是单纯的外在否定,全盘抛弃,割裂了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关系,肯定就是绝对肯定,肯定一切;否定就是绝对否定,否定一切。

9、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①辩证法从本质上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②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紧密联系

③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

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和落后的思想观念;

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2)创新的社会作用

①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了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理论创新推动了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

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高二政治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在推动科技发展同时,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创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们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离不开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一活动一旦停止,人类就无法继续生存和发展,更无法进行其他社会关系和其他社会活动,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2)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是什么?在阶级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解决方式是什么?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过社

高二政治

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

5、什么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作用是什么?

(1)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遍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2)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6、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什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是什么?

中国**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中国**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7、什么是价值?什么是人生价值?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是什么?

(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它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2)价值人生价值包括两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的尊重和满足。

(3)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对社会、对人民的贡献。

8、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是什么?

(1)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

(2)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

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9、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含义

(1)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

(2)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称为价值选择。

10、影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因素是什么(客观依据)?据此我们应该怎么做?

(1)人们选择的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二政治

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因此,即使都是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作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我们党在不同历史阶段为自己确立的目标和完成的历史任务不同。

(3)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4)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

(5)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

11、怎样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个人利益的关系?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当个人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12、我们应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地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意志和情感,从而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下载高中政治哲学 联系与发展部分总结(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政治哲学 联系与发展部分总结(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版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原理总结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原理总结欢迎使用 一、唯物论 1、自然界是客观的,要求我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2、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意识......

    高中政治练习生活与哲学

    生活与哲学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2·太原......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原理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内容:(1)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矛盾观部分重点介绍(定稿)

    高三政治《生活与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部分 唯物论(辨证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主观能动性•辨证唯物主义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辨证否定认识论——实践:认识社会历史......

    高中政治必修四期中总结(哲学与生活)

    机密文件 高中政治必修四期中总结(哲学与生活) 第一课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的本意......

    高中政治 哲学生活 世界观方法论 总结

    一.唯物辨证论 1、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世界观: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物质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

    联系与发展 演讲稿

    一.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组的主题“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对于此论题,我们必须提到“唯物辩证法”。 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

    高中政治趣味教学案例生活与哲学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一材两用”趣味教学案例六则 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故事、寓言、 童话包含着深刻的经济学道理和哲学道理 , 把它们运用在课堂教学中 ,不仅能把深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