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习题
七星四年级语文习题
二、看拼音,写词语
pǐncháng
wánshuǎ
mányuàn
()()()
guānshǎng
dànyuàn
kuānwâi
()()(bēihuānlíhã
yīnqíngyuánquē
()()
二、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埋(mánmái)怨 品尝(shǎngcháng)玩耍(shuǎyào)朝廷(tíngyán)
三、比一比,再组词。崇()浸()项()编()综()侵()顶()偏()
二、把能搭配的词语连起来。铺桥梁︱鲜花美好 架楼房︱新苗茁壮 盖道路︱事业开放)
三、把下列反问句改成陈述句。例: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教师的心血。
1、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2、这里的一草一木哪一样不浸透着园林工人的心血和汗水!
四、填空。
1、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
2、用真理和智慧(),让春晖和朝霞()。啊,教师的事业多么美好!
3、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撒向()。这里,诗人采用了()的手法,描绘和赞颂了教师工作的()。其中,“春蚕”是指(),“理想的丝线”是指();“甘露”是指(),“茁壮的新苗”是指()。
4、课题“老师,您好!”在文中出现了()次,这是诗歌中的写作方法,叫“反复”。
这样反复吟唱,表达了学生对教师的()之情。
第二篇: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补充习题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二课练习
1、师恩难忘
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一()老师 一()亭子 一()庙
一()种子 一()人家 一()花
二、在句子中填上合适的成语。
1、读了《迷人的张家界》我仿佛(),完全陶醉在奇山秀水之中了。
2、演奏会上,音乐(),听众一片茫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3、奶奶摇着蒲扇,()地给我讲起了《牛郎织女》的故事。
4、田老师将小诗编成()的故事,事隔多年,我仍然()。
5、“(),()” 是说培养人才不容易,也是长久之计。
三、根据提示写成语。
1、形容口才好,说起话来吸引人的成语有:、、、、。
2、形容人知识丰富,才学出众的成语有:、、、、。
四、填空。
1、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读书笔记的形式有:(),(),()。
3、本文是一篇深情而朴实的记叙文。作者是著名作家(),他通过对小学一年级一位()、()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4、田老师把小诗:“()”编成了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让人听了身临其境,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画中的景物有(),(),(),美得让人流连忘返。
五、将赞美老师的名言警句写完整。
1、学而不厌,()。
2、春蚕到死丝方尽,()。
3、采得百花成蜜后,()。
4、落红不是无情物,()。
5、随风潜入夜,()。
六、词语解释,并选择其中的两个造句。
娓娓动听——
身临其境——
恭恭敬敬——
戛然而止——
七、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刘绍棠回忆自己儿时的老师田老师的,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我想用这句诗来赞美老师:()。
八、拓展练习。
1、古诗文赏析 无题 唐 李商隐
2、成语积累(带有数字的成语,从零至万)
第三篇: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导学
第一课《老师,您好!》预习导学
年级: 姓名: 家长签名: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和掌握本课重点句子。
3、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预习提示:
1、教师节在每年的 月 日。在教师节到来之际,你想对老师说:“
2、读写生字词,生字读三遍,抄写五遍,查字典理解字词意思。
3、反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重点句子: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撒向茁壮的新苗。理解“春晖”、“朝霞”、“春蚕”、“理想的丝线”、“甘露”、“茁壮的新苗”的象征义:
5、理解句子: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理解“浸透”、“蕴含”的意思:
6、搜集有关赞美老师的名言或诗句。
7、仿照课文写几句小诗。
8、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热爱老师,理解老师工作的崇高。
9、预习了这篇课文,你还有哪些问题?
第四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观潮教案
1.观潮
一、学习目标:
1.认识“罩、称”等7个生字,会写“笼、罩”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 首 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条理。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学习重点: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
三、学习难点:
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学习内容:
学习生字、新词,初读课文。
二、学习目标:
1.认识“罩、称”等7个生字,会写“笼、罩”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 首 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等词语。(重点)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难点)
三、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北宋大诗人苏轼看了钱塘江大潮之后,是这样咏赞钱塘江秋潮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同学们想了解这一天下奇观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罩、称”等7个生字,会写“笼、罩”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 首 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条理。
(三)出示“自学提示1”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2、自学课后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并在课文中画出由生字连成的词。3.小组轮流读课文,正音。
4.理解下列词语,并在同桌交流。
笼罩 屹立 人声鼎沸 浩浩荡荡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时间:10分钟
检查“自学提示1”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生词,指名读。①读准多音字: 闷(mân)雷 薄(báo)雾 风号(háo)浪吼(hǒu)涨(zhǎng)起 颤(chàn)动
2.指名读课文,评价。3.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出示自学提示2:
1.默读课文,找出分别写“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景象的自然段。想一想,课文是以什么顺序记述这次江潮的?
2、文中的哪句话能概括了钱塘秋潮的特点?(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3、比较题目“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的意思有什么不同。方法:先自学,再小组交流。时间:8分钟 检查:
1.指名代表交流上述第一题。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这次大潮的,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象、第3、4自然段写潮来时的景象、第5自然段写潮头过后的的景象。(结合回答,板书如下)
潮来前(2)
观潮 潮来时(3、4)(时间顺序)潮头过后(5)
2、指名回答第2、3题,评议。
四、快乐达标:
(一)课文内容我知道
1.每年的__________________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2.________省________市________镇,据说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3.课文是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二)拼音写字看谁棒。
guān cháo lǒng zhào báo wù hãng guàn()()()yī jiù huī fù chēng wãi áng shǒu dōng wàng()()()()
五、作业: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好像──()
大概──()
依旧──()顿时──()
翻滚──()
出现──()
2、比比快来组词语。
盐()沸()昂()监()佛()仰()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3、4自然段。
4、学习资料袋 通过读资料袋、看图,明白钱塘江秋潮比别处秋潮壮观的原因。板书设计:
潮来前
观潮 潮来时(时间顺序)潮头过后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学习
二、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感受祖国大好山河的美好。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三、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精彩回放:
课文内容我知道:
1.每年的__________________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2.________省________市________镇,据说是观潮最好的地方。3.《观潮》这篇课文是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师: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它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这篇课文,学完课文,看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感受祖国大好山河的美好。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三)出示“自学提示1”
1.自读课文第一段,说说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 方法:先自学,再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发言。时间:5分钟 2.检查:
结合回答板书:潮来前: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 出示“自学提示2”
1.自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里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方法:先自学,再小组交流。时间:8分钟 2.检查: 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出示“自学提示3”
1.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方法:独立完成。时间:3分钟 2.检查: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四)总结全文,体会写法
1、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
2、作者怎样将这一天下奇观,展现给我们的?
(作者按时间顺序和由远及近的顺序来介绍钱塘江潮,又抓住大潮来时的声音巨大、浪头罕见的特点来写大潮,同时通过人们的反应来衬托大潮之汹涌。)
(五)、快乐达标: 1.我会填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海宁市的______来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______,潮来之时,只见__________________,浪潮越来越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声音___________________。潮过之后,江面上________。看看堤下,____________。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________,我们为之_______,为之__________。
2.背诵课文我最棒。
各小组以比赛形式背诵课文3、4自然段。
(六)作业: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请你以小导游的身份,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江大潮。
2、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板书设计:
潮来前
观潮 潮来时 远近(时间顺序)教后反思:
潮头过后
第五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课词语练习
1、语文教师的精神发育史决定了他的教学境界;精神的发育则有赖于所处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创设适宜精神发育的环境是语文教育的第一要务。、语言文字是语文的内核,但不是全部。语言文字实质上是内外宇宙之间的桥梁,是心灵之间的桥梁。首先要有世界,然后才谈得上交流。一个词语其实包含了人们对这一现象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3、语文教师应该努力运用语言文字唤醒学生沉睡的生活体验并且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体验的能力。
4、读书是语文教育的温床。读书以“读懂、领会”为旨归,切忌大搞表面的花哨。读书在本质上主要是一种内在的“心智活动”,没有必要去追求那些表面上的热闹!
5、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者是人,教育材料与教育方法是人类文化的产物。教育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人的本质。不关注人的发展的教育不是好教育。
6、教育研究需要形而上的思考,它为教育实践指明方向;教育研究更需要脚踏实地的“田野研究”,它为教育实践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