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欢与重生:黄维被俘后的人生[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11:11: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悲欢与重生:黄维被俘后的人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悲欢与重生:黄维被俘后的人生》。

第一篇:悲欢与重生:黄维被俘后的人生

悲欢与重生:黄维被俘后的人生

从1948年12月作为国军第十二兵团司令官被俘,到1975年12月最后一批战犯特赦,黄维的人生走过了长达27年的低谷。

在这27年里,黄维在不断地接受改造,而有一个人不断地打听黄维的消息,去了台湾又回到大陆,留在上海,一次次地看到释放的战犯,却一次次地收获失望。终于等到了黄维,她却在团聚一年之后投北京护城河自杀。这个人就是黄维的妻子,蔡若曙。

“父亲”突然出现在黄慧南面前,是在1965年。高二学生黄慧南正在上海北郊中学的教室里上课,被教导主任叫了出去。

“你父亲来了,现在住在锦江饭店,你去看看他。”

“我不去!”黄慧南的回答出乎教导主任的意料。35年后回忆起“父亲”的来临时,黄慧南感觉“这个人与我是不搭界的,我一点都不想去见”。

父亲被俘后,黄慧南一直与妈妈、外婆、姨妈、姨父生活在一起。她很坚决,不愿意去就是不愿意去,但教导主任说“这是给你的一个政治任务,你要帮党做工作”。

“当时妈妈已经去了在北京的姐姐家”,黄慧南跟着姨父来到了上海锦江饭店。一见到父亲,黄慧南心平气和地喊了声“爸爸”,父亲的高兴至今让她记忆犹新。这个老人从上到下打量着这个唯一从来没见过面的孩子,找些话题与女儿聊天,现在在哪上学、读高几、生活怎么样、以后准备学什么等。“我说,以后想学医。父亲并没有反对。”

黄慧南看到眼前的父亲,心里想“也没那么可怕”。她解释说:“本来以为爸爸的形象很狰狞,他被说成放毒气的杀人魔王。我看到他觉得这个老人挺和蔼的,不是那样的人。”

这对父女的谈话并不是在私密的情况下进行的。“我爸爸等一批战犯被组织到各地参观,乘专列先到杭州,然后到上海。安排与家属见面是改造的手段之一,我们聊天时还有穿便衣的陪同人员在旁边做记录。”自1956年开始,在押战犯不仅可以参加“五一”“十一”的天安门庆祝活动,还被组织外出参观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武汉长江大桥、南京中山陵等。

61岁的黄维刚从杭州到上海,就兴致勃勃地向女儿讲述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对杭州的建设赞不绝口。“组织参观非常有效,他逐渐改变了对共产党的认识。思想开始有所转变。”后来黄维说:“国民党以前想做而没有做的事共产党做了,而且做得很好。”

“我们和父亲聊了很久,还一起吃了午饭。”但是,眼前的这个老人还是让黄慧南感到十分陌生,她甚至不关心他在上海要待几天。黄慧南这时还不知道,父亲当年离开时,她还在母亲腹中。那是1948年夏天,黄维带着妻子、两个儿子、大女儿正在庐山避暑,突然接到命令要立即下山赶回武汉。于是黄维告别了怀有9个月身孕的妻子和三个儿女。黄维不会想到,他再次回家的路要走27年。

“徐蚌会战”的阵亡消息

在丈夫离开近半年后,蔡若曙等到的却是黄维在“徐蚌会战”中阵亡的消息。“那个时候妈妈很着急,听说爸爸战死了,觉得天都塌下来了。”比黄慧南大十多岁的姐姐黄敏南回忆说。

黄维被俘后,国民政府宣布黄维阵亡,并举行了盛大的“追悼会”。眼看事已成定局,国民党撤退到台湾大潮汹涌,蔡若曙1948年底带着襁褓之中的小女儿黄慧南和三个并未成年的儿女去了台湾。几个月后,蔡若曙偷偷回了一次大陆。凭直觉,她不相信丈夫已死。终于,蔡若曙得知黄维没有死,而是被俘了。

从被俘的第一天开始,黄维就表现出不合作、不配合。中原野战军联络部长杨松青动员十二兵团的高级将领给被围在陈官庄的杜聿明、邱清泉写劝降信。八十五军的参谋长陈振威写好了信,请各人签名,只有黄维不签。

一个年轻的新闻记者采访黄维:“你为什么不早些投降?”黄维把桌子一拍,大吼起来:“有战死的烈士,没有苟活的将军,我为什么投降?为了国家民族利益,我要战斗到一兵一卒……”这仿佛预示着改造黄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事实也是这样。黄维和杜聿明、宋希濂等人一起被关在位于北京德胜门外的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初到功德林时,黄维抱定“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君子不事二主”,与管教人员坚决对立。管教人员曾撰写回忆文章说:黄维认为自己之所以成为阶下囚,就是因为打了败仗。有回忆说,在学习中,黄维不是沉默不语就是大放厥词,“大家说抗战结束后蒋军抢夺胜利果实占领根据地时,他说国军是当时合法政府的正规军队,只要在中国的领土内,去哪里都是合法的,阻挠军队进驻就是叛乱”。而且,对其他认罪悔过的战犯,他还大肆讥讽挖苦。他对监狱睡觉不许关灯的规定也非常不满,大骂没有人性。当时功德林战犯管理所里既有国民党战犯也有日本战犯,日本战犯享受不用劳动的优待,黄维就大骂:“我们再有罪也没日本人罪大,凭什么日本人可以待着,我们就要劳动?”

有同期战犯回忆说,在战犯管理所,黄维走路始终挺着腰杆,将军风范丝毫不失。他还留起了胡子,自称“在国民党时期留的胡子不能在共产党的监狱里剃掉”。在随身的本子上写下了于谦的《石灰吟》和文天祥的《正气歌》自勉。

当时监狱规定每个战犯要读一些指定的学习书,并结合自己的罪行谈读书体会。杜聿明读了《论持久战》,写下万余字的读书笔记,并且要求把自己的读后感寄给蒋介石;黄维却拒绝写任何悔过书,他说自己“无罪可悔”,唯一惭愧的是十几万大军在自己的领导下溃败,所以黄维在战犯和管教人员眼里是“拒绝改造”的典型。

父亲缺席第一批特赦,母亲病倒

44岁的黄维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斗争”的时候,并不知道家人在外面急切地等待着他的消息。

在这期间,蔡若曙带着四个孩子离开了台湾,在香港住了一年后,回到大陆定居上海。“我妈妈的字写得很漂亮,她经常去街道、居委会帮忙出黑板报,做些抄写登记工作。几个月之后,妈妈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一份上海图书馆的工作。母亲就是这样执意要回到父亲身边,执意地自食其力等待父亲回家团圆。”

在上海,虽然身为战犯家属,蔡若曙的工作还算如意。大女儿黄敏南报考复旦大学,校方报到周总理那里,也顺利获批入了学。虽然是租房子居住,但街道对这家突然来的外乡人没有敌意。黄慧南在上海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与姐姐上大学的曲折一样,在高中入学时,她报考的复旦附中不敢收,但是握着档案又舍不得放,幸亏班主任和毕业于金陵女子大学的北郊中学女校长朱瑞珠相助,才入了重点中学北郊中学。

8年后的1956年,蔡若曙获准与长女黄敏南一起去监狱看望丈夫。黄敏南回忆说:“觉得他(父亲)还是没变,还是原来那个样子,只是老了。父亲年轻的时候还是挺英俊、挺帅的,到那个时候他的精神状态还是保持原来的,他走路还是挺着腰杆,但是他很衰弱。在那种场合下,我当时很想哭,但是他是战犯,所以我觉得我又应该站稳立场,我就劝他要好好改造,我妈妈也主要是劝他好好改造,就是说你为家里人想想,你也应该有所变化,那不一定是说违心之言,但是你起码应该有个接受的态度,他根本就不接受。”

蔡若曙还带去了黄维从未见过的小女儿的照片。对蔡若曙和女儿的劝解,黄维始终不接受,“但是那张照片被父亲放在了上衣的左兜里,像宝贝一样始终珍藏着。那时我9岁,妈妈突然带我去照相馆照相,我不知道是为了送给父亲。”

果然,父亲要释放回家的事终于有眉目了。“北京的有关部门通知我姐姐和姨妈,上海这边有关部门通知我妈妈,都说准备迎接父亲回家,要我们家人注意听广播,但真的等到广播时,没有听到。”1959年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宣布了第一批特赦名单,功德林监狱里杜聿明、王耀武、宋希濂、杨伯涛、邱行湘等10人获释。名单里没有黄维的名字。

巨大的希望突然幻灭,蔡若曙万念俱灰。长达11年的等待一切成空。一天下班后,蔡若曙带着大量的安眠药来到图书馆书库,她想静静地离开这个世界。前来查阅资料的同事发现了吞下安眠药的蔡若曙,紧急送往医院后,才挽回了生命。“妈妈是个善良、热情、要强上进的人,但是精神一直很紧张,长期处于压抑中,那时候也不知道以后还会有第二批、第三批,妈妈的希望彻底被毁灭了,就这样得了精神病。”蔡若曙出现幻听、失眠等症状,无法继续工作。在上海图书馆工作不足10年后,蔡若曙因身体原因无法继续工作下去,“我非常感恩上海图书馆,是上海图书馆给我母亲办的退休,虽然退休金很微薄,但每个月有得发,还可享受公费医疗。妈妈常常要住院,天天都要吃药,这个待遇对她太重要了。”

若干年后,黄家姐妹了解到,“父亲本应在第一批被释放的内定名单里,但由于父亲顽固,认罪态度很不好,战犯管理所不同意释放他。”

在监狱里,正潜心研究“永动机”的黄维对于家中所发生的这些变故毫不知情。在抚顺,黄维终于制作出了一台“永动机”。但是,“永动机”只转动几圈便停了下来,并不能像设想的那样无止境地转动下去。

当父亲在抚顺改造的时候,黄慧南也来到了东北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是老三届,高中毕业后也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离开了上海,去了吉林延边的农村插队……1966年,母亲住在清华大学的姐姐家,被红卫兵剃了阴阳头,被侮辱、被批斗、被押回原籍,回到上海后的好些天,每天去居委会早请示晚汇报。居委会干部说,你来干什么,你又不是黑五类分子,就让她回去了。”“妈妈与爸爸也失去了联系,我们不知道他去了抚顺,直到林彪事件后,有关部门找到我母亲,了解全家人的情况,并告诉了父亲在抚顺的地址,父母亲才恢复了联系。”

若曙:

我现在在开始学习《共产党宣言》这一光辉文献,要买参考材料《共产党宣言提要和注释》,定价只一角六分钱,请你马上买一本寄来,不要耽搁。

黄维

1973年1月29日

“那个时候我身体不好,我爸爸在每封给妈妈的信中都要提到我,问我的病情,他舍不得我外婆和我妈妈寄给他的钱,反而寄出来给我妈妈,说给我治病用,大概有200多元吧。”

与父亲同在东北的黄慧南,想趁就近的机会去看看他。“比如,我回家的时候可以去抚顺停留下,一直有这个想法,但是没能攒够路费。”

1972年开始,黄维与家人的通信又多了起来。他和家人都没想到的是,告别改造、离全家人团聚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父亲回家了,母亲却意外去世

1975年3月21日,来自沈阳的12次特快列车停靠在北京站。黄维回到了阔别7年的北京,与他同车抵达的是第七批、也是最后一批特赦的293名战犯。这一年,黄维71岁。

“我母亲早已在上海统战部领导的陪同下到了北京,分离了27年,父母亲终于相会于前门饭店。”得到消息的黄慧南赶到了父亲所住的饭店,“爸爸对我一直有歉意,他住的是一个大套间,他要工作人员在那里放张床,要我住在那。

后来因为父亲在北京工作了,我们就把家搬到北京来了。”最初,黄维并未想定居北京,提出带着老妻回江西贵溪老家安度晚年,但中央批示他留京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享受政协委员待遇,并对黄维格外照顾,每月工资200元。

黄慧南说:“爸爸刚出来那一段时间,真的是特别得意,因为妈妈这么等他,很少有的,前前后后特赦出来这么多人,没有一家是这样的,巴巴地等了27年。好多都是要不离了,要不改嫁,有的人还被拒之门外,所以我爸爸很自豪妈妈这么等他。”

对蔡若曙来说,这么多年的等待,太不容易了,在一批批的战犯特赦名单上没有黄维的名字之后,她已经彻底绝望了。“我妈妈这二三十年都是靠药物,大量吃药已成天昏昏沉沉的,幻听、幻觉、幻视都会有。”她担心丈夫说错话,一旦丈夫在会上发言她就紧张,“她就神经老紧绷着,晚一点到家她也要紧张,怕他要出什么问题了。”

让一家人没想到的是,出问题的却是执着的蔡若曙。1976年春,72岁的黄维发现午睡的妻子不知去向。那一天,蔡若曙偷偷离开了家,向离家不远的护城河走去……“我爸听说后,他不会游泳,直接就冲了下去,自己也被淹了。大家把他救了上来,结果就重病了一场。”在和丈夫仅仅重聚一年后,她选择了以这种极具悲情的方式告别人世,让人为之心酸落泪。在最困难最绝望的时候,她一个人用孤独来坚守和等待人生的完整,当历经磨难换来希望时,却选择了告别。无论是守候和告别,都需要巨大的勇气,而蔡若曙就是这样一个非凡而令人惋惜的女性。

特赦后的黄维专注于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的工作,被选为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届常委。在黄慧南的眼里,父亲是一个认真、耿直的人。政协文史资料里有一篇文章认为“邓演达是陈诚告密害死的”,黄维看到后非常气愤。“父亲写文章反驳了这个说法。这篇文章虽然不长,但他为此花了得有小半年时间,到处查资料核实,访问亲历者。他平时是不会主动联系人的,可为这事走访了不少人,用事实说明邓演达不是陈诚告密害死的。”

黄维的“较真”还流传着一个故事:1980年代初,要出一本以国军观点看淮海战役的书,找到当时的高级指挥官黄维。黄维说要以国军的观点来写,书名中就不能叫“淮海战役”,而应叫“徐蚌会战”。当黄维得知建议未被采纳时,拒绝动笔。最终,书名下面多了一行小字:“台湾称徐蚌会战。”

为和平统一事业奔劳

1989年初,台湾方面通过民间渠道邀请黄维去台湾访问。黄维列出要探访的黄埔同学及好友名单。同时,他还要准备祭扫蒋介石、何应钦、陈诚、顾祝同、周至柔、蒋经国等人的墓。另外,他还要面谒师母宋美龄以及陈诚的夫人谭祥。

自台湾开放探亲以来,黄维致力于沟通两岸联系,曾多次对故旧谈及:“趁我生活尚能自理,神智亦还清明,一定要为和平统一祖国的神圣事业献出绵薄之力。如不能达到此目的,我会引为终身遗憾的。”

一些文章在提及“黄维之死”时总是会千篇一律地有同样一句话:“由于过于兴奋在出发前夜突然心脏病发作去世。”然后由此延伸出“为何黄维至死要去台湾”。

在黄慧南的记忆里,父亲去台湾准备了有大半年,两边都要办手续,他不是突然接到消息通知他去的。而父亲的心脏病发作是在“两会”期间,并不是在家中突发心脏病去世。

1989年1月,黄维从香港回来,“此前他已去过几次香港,会老朋友,参加交流活动。他从心里盼望两岸和解,忘记了自己年老体衰,风尘仆仆三次到香港与故旧会面,为两岸关系和解工作、为和平统一奔走呼喊”。

“父亲的病与劳累有关系。刚从香港回来,又要搬家,虽然是搬到路对面,但是收拾起来也很费气力。”黄慧南回忆说,“他病发突然,当时正要开‘两会’,他一直很认真地准备参会提案。那天,父亲去‘两会’现场报到之后感到身体不适,就去看病,到协和医院后就被留下来强制住院了。”

第二天早晨,黄慧南突然接到政协打来的电话,说父亲去世了。这一天是1989年3月20日。

黄维的去世在海外引起强烈反响,引起不同的解读。“有人说,在去台湾前夕,他怎么突然就去世了?然后展开联想。其实,爸爸的去世就是心脏病突发。这两三年来,他太劳累、太辛苦了,他抓紧时间做着他觉得该做的事情。”

“我是罪大恶极的战犯,解放后受到宽大和改造……”2010年9月29日,黄维平静而显苍老的话语从一台老式卡带录音机里传了出来。这是1980年代国际台录制的对台广播,音色未变,斯人已去。

当年,黄维向家人提及,台湾方面许诺去台湾补发他当中将27年的薪水,“虽然这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但是老先生(黄维)不愿意,他不想负任何一方,去台湾是为了两岸和解,就是为了会见故旧,为了和平统一献出绵薄之力。他说,蒋某人对我有知遇之恩,陈诚对我恩重如山,共产党待我不薄,第三地我是不会去的。”说这话的黄维,并不像外界传言的那样,“至死没有改造好”。

晚年的黄维曾说:“我这个人思想转变比较慢,其原因就是我得看事实,没有事实摆在我面前,我是不会轻易认输的。”在黄慧南记忆中最深刻的场景是“爸爸总趴在桌子上看啊、写啊、划啊,而我总帮他抄写,因为他岁数大了,写字手会抖,他写完了就让我抄下来,然后交上去。爸爸做什么事都那么认真执着,又没有人逼他”。

在家人眼里,黄维不是一个没有感情的人。“父亲很重感情的,母亲去世后,父亲大病了一场,没办法去参加遗体告别。”黄维女婿回忆说,“我去拿他给母亲写的挽联,他写的是‘若曙难妻,黄维敬挽’,我怕别人误会‘难’字,建议父亲改,父亲落泪了。”

“在改造后期,父亲与战犯管理所的领导感情也很深。”黄维提及抚顺战犯管理所所长金源时曾说:“金所长是红小鬼出身,却把青春浪费在我们这些没有意义的人身上。”有一次黄维参观抚顺战犯管理所,提出不住宾馆,要在当年关押的牢房2号监室住一晚上。

“父亲很爱士兵,抗战期间任第54军军长,他让士兵种菜、养猪。他还曾因为爱兵而被以吃空饷的名义遭到排挤。”1941年,黄维在防区内组织官兵垦荒种菜,养鸡养猪,并要求部队帮助农民兴修水利和道路,定期进行助耕助收,从而使官兵伙食大为改善。54军所属的第9集团军司令关麟征指控他“吃空饷”,而要罢免黄维。“父亲发现军粮供应的质量太差,不是发了霉就是掺了砂石,父亲‘吃空饷’也是确有其事,他给士兵增加口粮,也是出于爱兵的考虑吧。”随后,黄维被调离,他从昆明偕妻子儿女回到故乡江西贵溪,而54军将士一时哗然,据说士兵将机枪摆在军部门口,继任军长不敢上任。

黄维念念不忘的是淞沪会战的罗店战场。1979年12月,全国政协组团到上海、苏州等地考察,黄维是团里唯一的原国民党高级将领。途经上海第二天,黄维提出一个要求:“我要去罗店看一看,在视察团休息的那一天,给我派辆车,有一个领路人,我一个人单独过去。”

“父亲的要求让政协考察团的领导很紧张,团长说要研究研究,同意或不同意都觉得不太好,不知道他一个人干什么,会发生什么。”黄维很恼火,说:“这有什么不方便的?我在那里负伤流血,我忘不掉那些长眠在上海郊区战场上的官兵,常常做梦重现那些壮烈的场景……共产党坚持抗战流血流汗是事实,但是国民党军队也是英勇抗日的。”(汪东林《十年风暴乍起时的政协知名人士》,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在罗店,黄维转了又转。甫时,黄维中断在德国为期一年的军事学习计划,在淞沪会战爆发时应召紧急回国,赴任第十八军第67师师长。那是一场惨烈的攻坚战,苦守一周,三个团长一死两重伤,师部除了一个电报员,连文书、炊事员都拿枪上去了。战后整编,活着的人连一个团都凑不上。这一战是黄维的成名之战,黄维忠勇之名远扬。但也有人指责说黄维指挥死板僵硬。

黄维曾和家人聊起这一仗。“老人家(黄维)当时仗打得很苦,当时战况惨烈,飞机轰炸、黄浦江上军舰轰炸,他说‘大炮一轰炸下来,轰轰的,有的士兵都炸聋了,指挥都听不见’。挖战壕时,上海那个地方,挖半人深就有地下水。战壕里灌满了水,战士和军官都站在水里,水里有蚂蟥,蚂蟥爬到腿上往肉里钻、吸血。”尽管战事恶劣,但黄维亲临前线。“一般军官能晚上前沿阵地就晚上,但黄维不仅在前沿阵地查看地形,还在战斗间隙教士兵正确的射击姿势等。一些士兵一抬头就中枪了,伤亡太大”。

晚年的黄维有一个愿望,希望“国军”抗战能够被承认。黄维说,“抗战不分国共”,不能否认国民党军队的抗战。同样,黄维的朋友也“不分国共”,他不回避与共产党早期革命者方志敏的友谊。1977年10月,黄维参加完国庆28周年观礼后,黄慧南陪父亲南下参观考察。在参观南昌革命烈士纪念馆时,“有个烈士名册,在玻璃柜里锁着,他看第一页有他同学,就要求管理员开开拿出来看下。他翻了几下有好几个都是他同学,其中就有方志敏”。黄维说:“我要去参拜方志敏烈士墓。”那天,在方志敏墓前,黄维伫立在墓碑前良久。

即便经过27年的改造,黄维也没有对蒋介石进行过大批判。黄维在一次谈话中曾说,国民党内部坏人不少,但有两个人我是不骂的,一是蒋介石,二是陈诚。为什么?蒋介石是我的校长,最高长官。陈诚对我恩重如山,没有陈诚的重用,我提升得没那么快。

黄维就是这样一个人——“为人耿直,尊重感情,个性刚强,生活俭朴,为人称道”,全国政协评价黄维生平时说。

本文摘自《同舟共进》2015年11期,黄慧南口述

周海滨整理

第二篇:《心里与人生》学后感

学《心理与人生》有感

09级英语专业 薛娇

《心理与人生》这门课程快结束了,当初只是抱着可能与公共课心理学有关系才选择它的我,竟然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开始喜欢这种所谓的“变态”教学,也从没想过能从这门课学到很多自己以前不懂的问题,感悟也颇多。在一次次思想的碰撞中,我得到了升华,不是说自己已经拥有了多少理论知识,而是这门课教会我如何思考与面对人生的态度。首先是对人生的感悟。以前提到人生,感觉很遥远,也很抽象,概括起来就可以看作是“眼一睁一闭”的过程,而自己对人生也是很迷茫、彷徨。学习这门课后,我明白了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我们不能改变它的长度,但可以增加它的宽度和深度。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做相对有价值的事。比如作为大学生的我经历了“黑色高考”来到大学后,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整天不是网游就是看小说,根本不把学习当回事,认为那是高中生才会做的事,我都是大学生了,自由了,解放了。就这样我荒度了大一这一年。现在大二了,经过一学期的课程学习,我开始慢慢重视了自己的人生观,我不能就这样虚度下去,那不是我应该做的事。大学是提高自己素养和能力的地方,我要走出网络和小说的世界,该去面对自己的挑战和机遇。虽然现在才开始改变,但我会坚持,因为人生有了目标,心才不会迷失方向。而在人生不断追求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价值判断和选择,因为一旦你选择了,你的人生将可能是另一番前景,可能就是光明,也可能是地狱。就像一些大四的学长学姐们,他们就面临着就业与考研的选择。有些人是想继续深造,他们一方面考虑到就业压力大,还不能适应当下额社会环境,可能是逃避的一种选择,另一方面他们想继续充实自己,等毕业后可以获得更多更优渥的工作。这里就是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产生不同的选择,无论你如何选择,都要权衡其中的利弊关系,做到“两利取其重,两害取其轻”。其次就是对人际交往的体会。大学学什么?除了知识外,最重要的就是人的能力,大学生应该培养各种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独立能力等。其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大学生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就已决定了其交往的需要。在大学校园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将有利于我们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而我们知道轰动全国的云南大学“2,23凶杀案”,主犯马加爵,由于与同学发生小矛盾而走上杀人的道路。这件事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为此我们要正视和解决在生活、学习中的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问题,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和物。而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人拥有“眼力见儿”也起关键作用。“眼力见儿“并不是我们所说的拍马屁或阿谀奉承,而是察言观色的能力。一个拥有眼力见儿的人能够对周边环境的发生和改变即时做出调整和应急措施,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容易获得成功。比如在工作中注意观察老板的情绪变化,往往能够帮助我们事半功倍。在男女朋友交往中,即时注意对方的动静变化,往往能够消除许多误解和矛盾。所以拥有 ”眼力见儿“的人能够成功地处理人际关系,帮助自己获得成功。最后就是对爱情的感悟。以前自己对爱情的理解比较狭隘,就简简单单理解为两个异性牵手在一起,没有什么特殊意义,并不懂得在爱情旅途中,我们各自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仅仅是迁就或斥责?在这门课结束后,我对爱情有了新的认识。我深刻理解到莫里哀那句名言“爱情是一位伟大的导师,将教会我们重新做人。”在爱情的道路中,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有的就是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学习,在一次次心的碰撞后,能够总结改变,成为最适合的两个人。所以爱情无疑是我们重新做人的机会,当它来临时,不要恐慌,不要胆怯,要勇敢面对,积极承担。而爱情的本质是承诺,是一个人以他全部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承诺。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所以自己也在期待着爱情的来临,接受它的洗礼,重新做人。

《心理与人生》虽将结束,但它带给我的感悟和体会正在持续,而我也相信在今后的道路中有了这些感悟和体会,自己将不断成长,在人生的路途中,做出正确的选择,最终活出自我,奉献社会!《心理与人生》这门课程快结束了,当初只是抱着可能与公共课心理学有关系才选择它的我,竟然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开始喜欢这种所谓的“变态”教学,也从没想过能从这门课学到很多自己以前不懂的问题,感悟也颇多。在一次次思想的碰撞中,我得到了升华,不是说自己已经拥有了多少理论知识,而是这门课教会我如何思考与面对人生的态度。

首先是对人生的感悟。以前提到人生,感觉很遥远,也很抽象,概括起来就可以看作是“眼一睁一闭”的过程,而自己对人生也是很迷茫、彷徨。学习这门课后,我明白了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我们不能改变它的长度,但可以增加它的宽度和深度。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做相对有价值的事。比如作为大学生的我经历了“黑色高考”来到大学后,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整天不是网游就是看小说,根本不把学习当回事,认为那是高中生才会做的事,我都是大学生了,自由了,解放了。就这样我荒度了大一这一年。现在大二了,经过一学期的课程学习,我开始慢慢重视了自己的人生观,我不能就这样虚度下去,那不是我应该做的事。大学是提高自己素养和能力的地方,我要走出网络和小说的世界,该去面对自己的挑战和机遇。虽然现在才开始改变,但我会坚持,因为人生有了目标,心才不会迷失方向。而在人生不断追求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价值判断和选择,因为一旦你选择了,你的人生将可能是另一番前景,可能就是光明,也可能是地狱。就像一些大四的学长学姐们,他们就面临着就业与考研的选择。有些人是想继续深造,他们一方面考虑到就业压力大,还不能适应当下额社会环境,可能是逃避的一种选择,另一方面他们想继续充实自己,等毕业后可以获得更多更优渥的工作。这里就是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产生不同的选择,无论你如何选择,都要权衡其中的利弊关系,做到“两利取其重,两害取其轻”。其次就是对人际交往的体会。大学学什么?除了知识外,最重要的就是人的能力,大学生应该培养各种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独立能力等。其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大学生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就已决定了其交往的需要。在大学校园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将有利于我们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而我们知道轰动全国的云南大学“2,23凶杀案”,主犯马加爵,由于与同学发生小矛盾而走上杀人的道路。这件事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为此我们要正视和解决在生活、学习中的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问题,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和物。而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人拥有“眼力见儿”也起关键作用。“眼力见儿“并不是我们所说的拍马屁或阿谀奉承,而是察言观色的能力。一个拥有眼力见儿的人能够对周边环境的发生和改变即时做出调整和应急措施,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容易获得成功。比如在工作中注意观察老板的情绪变化,往往能够帮助我们事半功倍。在男女朋友交往中,即时注意对方的动静变化,往往能够消除许多误解和矛盾。所以拥有 ”眼力见儿“的人能够成功地处理人际关系,帮助自己获得成功。

最后就是对爱情的感悟。以前自己对爱情的理解比较狭隘,就简简单单理解为两个异性牵手在一起,没有什么特殊意义,并不懂得在爱情旅途中,我们各自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仅仅是迁就或斥责?在这门课结束后,我对爱情有了新的认识。我深刻理解到莫里哀那句名言“爱情是一位伟大的导师,将教会我们重新做人。”在爱情的道路中,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有的就是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学习,在一次次心的碰撞后,能够总结改变,成为最适合的两个人。所以爱情无疑是我们重新做人的机会,当它来临时,不要恐慌,不要胆怯,要勇敢面对,积极承担。而爱情的本质是承诺,是一个人以他全部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承诺。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所以自己也在期待着爱情的来临,接受它的洗礼,重新做人。

《心理与人生》虽将结束,但它带给我的感悟和体会正在持续,而我也相信在今后的道路中有了这些感悟和体会,自己将不断成长,在人生的路途中,做出正确的选择,最终活出自我,奉献社会!

第三篇:三中全会后经济形势与政策走势(黄卫平)

三中全会后经济形势与政策走势

授课:黄卫平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会议密集召开

2013年11月9-12日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0-13日在北京举行;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12月12-13日在北京举行;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3-24日在北京召开;

2014年六项任务

一、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二、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三、着力防控债务风险。

四、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五、着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六、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改革是报告中最重要的关键词

「改革」是报告中最重要的的关键词 之一,全文出现八十六次。

十四大一百二十四次,十五大九十三次,十六大八十八次,十七大一百零一次,报告全文近三万字,以近三千字篇幅,对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行阐述。

决定的结构

共16个部分60条,分三大板块。第一部分构成第一板块,是总论,主要阐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第二至第十五部分构成第二板块,是分论,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6个方面,具体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其中,经济方面6条(第二至第七部分),政治方面3条(第八至第十部分),文化方面1条(第十一部分),社会方面2条(第十二至第十三部分),生态方面1条(第十四部分),国防和军队方面1条(第十五部分)。第十六部分构成第三板块,讲组织领导,阐述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为什么深化改革?

改革动力什么?

怎么改革?

从根本 上寻找经济增长新动力,解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各类存量结构矛盾。

十八大判断:国内经济问题

事实是:存在问题的可持续性,二十几年相同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并存,金融领域存在潜在风险,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仍然突出。

三中全会:中国现实矛盾的积累

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习近平——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判断

明年世界经济仍将延续缓慢复苏态势,但也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新的增长动力源尚不明朗,大国货币政策、贸易投资格局、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方向都存在不确定性。

经济运行存在下行压力,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恶化、食品药品质量堪忧、社会治安状况不佳等突出问题仍没有缓解。

IMF:世界经济三大风险

IFM8月1日报告称:全球经济三大风险

安倍经济学的失败可能;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

美国量化宽松退出;

IMF在2013年9月5日G20峰会前提交报告:

不再将新兴经济体视为全球经济活力引擎,指出,“预计动力将主要来自发达经济体。

IMF:两大关键因素

2013年10月8日《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提出影响全球经济的两大因素: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正到达“拐点”;另外一点是中国经济中期来看增速将低于过去多年来的高增长水平。

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依然来源于新兴经济体,但未来全球经济增长的动能将更多来自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

俄罗斯和南非增长下滑更大程度上是周期性的,而中国和印度则更多反映出潜在增长率的下降。

刚刚结束的世界经济论坛极为关注中国经济放缓

上调2014年全球增速预期到3.7%

IMF2014年1月21日上调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理由是发达经济体正在推动全球经济增长,新兴市场经济增速大多放缓。但 通货紧缩和金融业风险仍然可能破坏全球经济的完全复苏。

IMF将中国经济增速预期上调0.3%,至7.5%。所有新兴市场中中国面临的挑战最为严苛,中国需要遏制日益扩大的金融风险,同时还要保证经济增速不过度放缓。

经济政策不力的新兴市场国家受到的影响可能最大,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加强应能提振新兴市场出口,这足以抵消美联储今年QE退出引发的借款成本上升预期的消极影响。

世界银行的预测

世界银行2014年1月14日发布了《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将全球经济增速预期上调至3.2%,比此前预计的高0.2个百分点,理由是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势头逐渐走强。但将中国今年经济增速预期从8%下调至7.7%。

2014年,须关注发展中国家在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进程中易受到的冲击,在政策适用范围缩小的情况下,应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中国经济速度放缓的原因

主观上放慢速度转型:两会,习奥会;

客观上传统动力不足:城镇化、消费、投资、外需;

通过国中间环节的政策取向: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民生政策要托底;

三驾马车的动力与轮子;

不确定的外部因素;

小岗村分田承包的文件

(国家一级文物,现存国家革命博物馆)

小岗村分田承包文件内容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割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据此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1978年12月

地点:严立华家

一个根本性失败

收入型储蓄(savings)转化为资产增值型积蓄(saving),但基本在全球失败,美国的次贷危机是典型。

十七大的财产性收入,十八大的重复;

既要规避风险,又要有所回报;

不同的产品:用支付得起的成本,扛住支付不起的风险;

成功人士唯一的路。

邓小平留下的改革共识

经济上: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

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终身制的终结;

世袭制的终结;

计划经济的扬弃;

对文革的批判--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效率VS公平

邓小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又快又好

效率与公平,效率=快?公平=好?

偷换概念并歪曲:效率=快;公平=好;

又快又好 – 又好又快-?

四次分配:一次分配-效率;二次分配-公平;三次分配-慈善;四次分配-透明;五次分配-消灭

中国GDP

中国GDP 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624.1亿元,1986年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2001年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2006年突破20万亿元人民币、2008年突破30万亿元人民币,2010年40万亿元人民币,2011年为47万亿人民币(7.4万亿美元,美国15万亿美元),2012年51.9万亿人民币(8.23万亿美元,美国15.6万亿美元),2013年56.88万亿元人民币(9.3万亿美元,美国16.8万亿美元)。

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

央行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人民币广义货币供应量1990年为1.53万亿元,1999年为11.76万亿,2000年为13.24万亿,2001年为15.28万亿,2002年为18.32万亿,2003年为21.92万亿,2004年为25.01万亿,2005年为29.61万亿,2006年为34.55万亿,2007年为40.34万亿,2008年为47.51万亿,2009年为60.62万亿,2010年为75.59万亿,2011年为85.16万亿,2012年为97.42万亿,2013年为110.65万亿元。从这个数据来看,2013年的广义货币供应量是1990年的70多倍。

经济周期

短周期、中周期和长周期。

短周期有称短波,平均长约为40个月。美国经济学家基钦于1923年首次系统研究了这种周期,故又称基钦周期。

中周期又称中波,平均长度为8—10年左右。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于1860年首次系统分析了这种周期,故又称为朱格拉周期。

长周期又称长波,平均长度为40-60年左右,它往往包含6个中周期。它是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耶夫于1926年提出的,故又称康德拉耶夫周期。

总结

十八大明确战略,凝聚精神;

三中全会明确方向;

经济工作会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路径;

精神凝聚、方向对头、方法科学,才能够结果满意。

问题与探讨

评论?

建议?

提问?

其他?

第四篇:“80后”的爱情与人生(樊星)

“80后”的爱情与人生

——读喻之之的《十一分爱》

樊星

“70后”的爱情故事还没有讲完,“80后”已经开始讲述新的爱情故事了。例如笛安的《告别天堂》,还有喻之之的《十一分爱》。如果说,“70后”的爱情故事(如卫慧的小说《上海宝贝》、棉棉的小说《糖》等)张扬了都市“布波一族”(布者,“布尔乔亚”也;波者,“波西米亚”也。“布波一族”指的是集“布尔乔亚”风格与自由、流浪、放荡、颓废的“波西米亚”于一体的现代时尚追逐者)的疯狂情感,那么,“80后”呢?笛安的《告别天堂》刻画了“80后”情感的脆弱与混乱,喻之之的《十一分爱》则由两个闺蜜的不同爱情体验写出“80后”的人生感悟,也都别具一格,很有看头。

一个频繁地更换男友,为的是“不停地寻找”,然而,在不停的寻找中“爱得狠,忘得也快”,到头来,仍然有莫名其妙的失落:“没有争吵、没有预兆,就这样突然地就完了!谁能接受得了?这种方法最不能让人接受,却是时下最流行的分手方式„„”从疯狂到分手,那么突如其来,正是感觉越来越飘忽不定、人生变得越来越难以理喻的缩影,而这样一来,剩下的问题就只能是:人生还有确定的支柱吗?多变有多变的理由:“这个社会什么都太快,人们都不会花时间去等待,等待的成本太高,而谁又知道等来的是什么呢?”另一个呢?身不由己地卷入一场卑微的婚外恋中,想守住那份爱却发现“太苦太苦”——这样的坚守意义又何在?当事人“不太敢承受事情的真相”的心态,不是也很能折射出当今一部分女青年进退维谷的情感状态吗?无论是爱上了有妇之夫,还是爱上了花花公子,那“真爱”的质量都不能不发生苦涩的变异。就这样,作家写出了“80后”的困惑——不仅仅是女性在爱情体验上总是感到不尽如意的困惑,也是当今许多人都有的选择的困惑:与时俱进?还是坚守自己的园地?善变有善变的失落感;坚守也有坚守的怅然。舒婷早就在名作《神女峰》中表达了“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的现代爱情观,而与传统的“从一而终”、“千年等一回”那样的爱情观截然区别了开来。世人都说爱情好,唯有困惑忘不了。《十一分爱》写出了两种情感的困惑,并常常在情节的推进中融入了对于爱情、人生、社会的哲理思考,这样的爱情小说便赋有了哲理的意味,耐人寻思。爱情,不仅仅与情感有关,其中常常潜藏着人生的困惑与启迪。这世上永远不会有完美的抉择、圆满的人生。悟到了这一点,才会有随时迎接挫折考验、命运打击的心理准备。可话又说回来了,在一个生存压力山大的年代里,在一个选择的困惑层出不穷的社会上,谁没有期待自己多一些好运气呢?

多年来,湖北文学界一直在呼唤青年作家群的涌现,以接过“50后”作家群举了很久的旗帜。我注意到,在湖北作家的阵容中,“80后”已经崭露头角了。苏瓷瓷、喻之之都已经写出了引人注目的佳作,而且,还在继续显示出旺盛的创造力。她们的经验值得总结。而对于她们自己来说,如何不断超越自我,也是需

要经常面临的挑战。

作者简介:樊星,男,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1998年赴美访问学者。著有《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世纪末文化思潮》等,在《文学评论》、《文艺评论》等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系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理事、武汉作家协会副主席。

第五篇:读《黄爱华与智慧课堂》后感

读《黄爱华与智慧课堂》后感

由于小学教育学作业要求小组制作中国优秀小学数学教师的PPT,而我们选了黄爱华老师作为我们的主人公,所以黄爱华这三个字就成了我脑海里的一缕思绪,恰巧在学校图书馆五楼看到了《黄爱华与智慧课堂》这本书,于是就毫不犹豫的借了这本书。

关于《黄爱华与智慧课堂》这本书分为五个篇章:第一篇是我的成长之路、第二篇是我的教学主张、第三篇是课堂实录与点评、第四篇是专家评说、第五篇是人物介绍,还有一个附录是黄爱华从教大事年表。

细细品读了黄爱华老师的这本书以后,感到他是一个真正潜心于教育的数学教师,也许正是由于他对教育的一心一意,才能让他在课堂上游刃有余,让每个孩子听完后都意犹未尽,让每个听过他课的老师都迷上他的课堂。

总结黄爱华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可用“实、活、美、趣、新、效”来评价。

求“实”,“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例如在黄爱华老师“百分数的认识”的课例就体现出来了。首先,让学生通过调查搜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百分数获得对百分数的感性体验,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得出百分数的共性,再通过抽象概括得出百分数的概念。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一气呵成。

求“活”,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方法或技巧来丰富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效益。例如在“质数与合数”这一课的结束就设计得颇有韵味,他让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然后启发让学号数是1号的同学先走,因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再让学号数是质数的同学走,最后让学号数是合数的同学走。走先的学生要大声报出自己的学号数,让没走的学生判断。学生在饶有趣味的游戏活动中,既巩固了知识,又享受了数学思维的快乐,可谓一举多得。

求“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审美意识与情趣,使他们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中,黄爱华老师设计了一道题“妈妈把一块月饼平均切成10块,胖胖吃了其中4块。胖胖吃了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在学生回答正确后,他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提出了两个设问“谁吃的多?”、“如果你是胖胖,你是自己吃多些,还是让爸爸、妈妈吃多些?”,层层递进,为学生拓展了思维的空间,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有效地渗透了分数的意义,并且还有效地对全班学生进行了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

求“趣”,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数学这门课,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例如黄爱华老师用音乐课的“节奏练习”来导入“循环小数”,用“猴王分饼”的故事来导入“分数的基本性质”,用发布亚运会新闻的课前谈话来导入“百分数的认识”,用“奶奶和孙子生日”的故事来导入“年、月、日”等,都较好地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逼真、有趣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求“新。在学习他人的教学艺术上或自身的教学经验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新与发展。例如在黄爱华老师应邀分别到浙江省绍兴市和大连市借班上一节课,内容均为“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黄爱华老师精心分别设置了“绍兴黄酒”与“大连足球比赛”两个不同的问题情景。

求“效”,使学生在艺术的课堂教学中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取得教学效益。例如在“比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中,黄爱华老师通过三次改编和对比,逐步引出例题,从而有力于学生在变与不变的比较辨析中,牢固掌握基本的解题思路,即总数量÷总分数=平均数。由于学生是逐步进入由旧知引发出的知识体系,当经过改编的例题出现时,无须讲解,学生便能独立解答,做到“新课不新”、“水到渠成”。

总而言之,黄老师的智慧课堂为我们开辟了一片教学的新天地。我想,如果今后我从事教师职业中也要多读书,多读教育专著,向名师学习,多去研究教材,合理大胆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正如黄老师所说“数学应是现实的,是生活化的,是儿童乐于做的。”所以,我还应该多去研究学生,寻找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与学生们一起营造和谐高效的课堂。

下载悲欢与重生:黄维被俘后的人生[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悲欢与重生:黄维被俘后的人生[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心理学与人生智慧学后感[共5篇]

    学后感一、对本讲感触最深的对方:对这次的学习,我受益匪浅。如果非要要问我学习这门课程有什么收获的话,那就是:“改变”。错误并非出自我们的星球,而是出自于我们自身——莎士......

    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后感

    幸福生活如此简单 ——《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读后感 高一年级高丰 走上教师岗位已经九个年头了。曾经的我乐观自信,信心满满;激情饱满,乐于钻研;苦于耕耘,硕果频结。因......

    “心理健康与成功人生”课程学后感想(最终定稿)

    选修“心理健康与成功人生”课程学后感想作为一名大二的本科生,认为开设心理学这门课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心理学就来自于我们每时每刻的生活,它并不是只有在做研......

    心理学与智慧人生学后感想和收获(定稿)

    心理学与智慧人生学后收获和感想 在我没有心理学与智慧人生之前,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把心理学与智慧人生联系在一起,而现在我认为在大学里开设这门课很有意义。 心理学有助于我们......

    学《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后感

    学《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有悟 cherry 幸福,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理解!有钱人看幸福——家听和睦,乐也融融更为重要!病人看幸福——健康尤为重要!穷人,渴望得到钱的人看幸福—......

    刘长征 《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长征》学后感

    《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学后感 海珠小学刘长征 今年报读继续教育时,发现专业课中有《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就特别想了解教师的幸福人生到底是怎样的。毫不犹豫的......

    黄山门事件后复旦校长杨玉良与学生的对话

    复旦校长杨玉良与学生的对话 编者按:12月21日下午13点30分,杨玉良校长与学生代表进行了零距离交流,坦率地回答了各种问题,与大家共商学校发展的大计。为了使更多同学能看到这次......

    读肖川《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后感

    幸福来自成长 ——读《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心得体会 李*华 上海市三墩学校 本学期,在业余时间把肖川主编的《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简单翻看了一遍,感触颇深,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