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全国各地07-10年会考试题: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时间:2019-05-14 11:43: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全国各地07-10年会考试题: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全国各地07-10年会考试题: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篇:【历史】全国各地07-10年会考试题: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07-10年全国各地会考试题汇编(必修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6小题,共0分)

1.(2008年1月福建会考1题)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祭祖的习俗。有助于形成这种认祖归宗情结的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世袭制D.等级制

2.(2008年6月福建会考1题)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宗法制

D.世袭制 3.(2008年6月福建会考2题)图1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4.(2008年海南会考4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所呈现出的特点是

A.皇权逐渐削弱 B.相权逐渐加强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渐缓和 D.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5.(2008年江苏会考1题)《史记·齐太公世家》:“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6.(2008年江苏会考2题)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①太尉②御史大夫③刺史④军机大臣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7.(2008年7月宁夏会考1题)“宗,尊祖庙也”,意思是说,宗法的“宗”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

A.以宗教信仰为纽带

B.以血缘家族为纽带 C.以活动地域为纽带

D.以土地财产为纽带

8.(2008年7月宁夏会考2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学习结束后,几位同学画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地位演变趋势示意图”,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的一幅是

9.(2008年山东会考1题)下列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 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C.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行政关系

D.体现了官僚机构与人民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

10.(2008年山东会考2题)“自秦始设翠相,不旋踵而亡。„„今我朝罢主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事皆朝廷 总之,所以稳当。”这里的“我朝”指的是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11.(2008浙江会考1题)实行郡县制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中国古代政治形成了长久的影响。下列有关秦朝郡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皇帝任免调动

B.是郡的最高地方行政长官

C.在其辖区内没有自己的封国

D.职位世袭并有权直接任免县令 12.(2009年江苏会考1题)在历史学习中,图表往往隐含着大量的有效信息。从右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准确信息

①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国完成统一

②秦统一期间的都城为成阳

③秦统一总体采用了先近后远的攻击策略

④秦统一后的疆域未达东部沿海地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

13.(2009年江苏会考3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参加科举考试

B.等待朝廷察举

C.投笔从戎戍边

D.投作官吏幕僚 14.(2009年浙江会考1题)中国古代出现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是和某项重要政治制度密切相关的,该项政治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始于

A.西周 B.秦朝 C.唐朝 D.宋朝 15.(2009年浙江会考2题)下列各项中,反映中国古代君权加强、相权削弱的是

A.州刺史的设立 B.分封制的创设

C.三省六部制的完善 D.行省制度的创立

16.(2009年山东会考1题)下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西周实行的是①禅让制 ②宗法制 ③分封制 ④郡县制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7.(2009年山东会考2题)清朝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是 A.察举制的创立 B.内阁的设立

C.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D.军机处的设立 18.(2009年广东会考1题)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城邦制

D.皇帝制

19.(2009年广东会考2题)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

A.削弱皇权

B.缩小地方权限

C.加强皇权

D.扩大地方权限 20.(2009年广东会考41题)“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此令出自

A.汉武帝

B.宋太祖

C.明太祖

D.清雍正帝 21.(2009年1月福建会考1题)图l 所示的政治制度在历史上称为

A.分封制 B.行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22.(2009年1月福建会考2题)清朝皇权日益强化。其主要表现是 A.设立三省六部 B.废除丞相 C.设立军机处 D.设立内阁

23.(2009年6月福建会考1题)长期以来,海外炎黄子孙返乡寻根祭祖,这种情结源于 A.郡县制

B.宗法制

C.科举制

D.分封制 24.(2009年6月福建会考2题)图1所示的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在历史上称为 A.三省六部制

B.三公九卿制 C.行省制

D.内阁制

25.(2010年1月新疆会考1题)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称祖先或神明

为“皇”;“帝”是上古人们想象中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始于

A.夏朝 B.周朝 C.商朝 D.秦朝 26.(2010年1月福建会考1题)西周维系嫡长子继承制的纽带是 A.血缘

B.地域

C.财产

D.宗教

27.(2010年1月福建会考2 题)图1 所示的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出现于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明代

28.(2008年天津会考5 题)下列哪一机构的设置,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A.议政王大臣会议 B.南书房 C.内阁 D.军机处 29.(2010年广东会考1 题)古代中国皇帝制度首创于

A.夏朝

B.周朝

C.秦朝 D.汉朝

30.(2010年1月黑龙江会考1 题)历史发展证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有助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执政能力。下列我国古代的选官标准中能体现这一认识的是 A.按军功选官 B.按门第选官

C.科举考试选官 D.按品德选官

31.(2006年广州会考2题)由明初废丞相设内阁到清初设军机处,其本质反映了

A.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激化 B.官僚体制的创新 C.君主专制制度的日益加强 D.中央机构的精简

32.(2006年广州会考1题)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父系家长制 C.分封制 D.等级制

33.(2009年湖南会考 1题)中国人以祖先的封地、封国为姓氏的,在汉字中占有很大比重。这与下列哪一政治制度密切相关?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34.(2010年1月新疆会考2题)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重大变革是实行了

A.郡县制 B.郡国并行制 C.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 35.(2010年春季北京会考3题)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A.增加税收

B.恩泽贵族

C.实现民族融合 D.削弱王国势力

36.(2010年浙江会考1题)《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句话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①皇帝制

②分封制

③宗法制

④郡县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7.(2010年6月广东会考41题)某机构不设专官,其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凡入选该机构的大臣,虽然参与军国大政,但决定权在皇帝,他们不过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而已。该机构是

A.军机处

B.内阁

C.参议院

D.中朝

38.(2010年广东会考41 题)清朝军机处起草的谕旨,往往不经过内阁,由军机处封缄严密,经驿马传递直达地方督抚。这种做法

A.加强了内阁的权力 B.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C.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

39.(2007年广州会考 1题)周王朝历时近八百年,“盛时的势力,南方跨过长江,东北至今辽宁省,西至今甘肃省,东到今山东省。”为了有效统治,西周实行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40.(2010年春季北京会考1题)下图所示封国林立的现象出现在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隋朝

41.(2010年1月山东会考1题)山东又称齐鲁,这个简称应该源于 A.商朝宗战制 B.西周分封制 C.秦代郡县制 D.隋唐科举制

42.(2010年1月山东会考2题)下列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秦朝建立三省六部制 B.汉代废除宰相制 C.唐代开始建立监察制度 D.清朝设立军机处

43.(2007年广州会考2 题)961年,宋太祖对石守信等人说:“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这段话的真实意图是要石守信等人

A.积累财富 B.安享晚年 C.交出兵权 D.享受生活

44.(2010年春季北京会考2题)毛泽东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指 A.禅让制

B.宗法制

C.中央集权制

D.世袭制

45.(2010年春季北京会考4题)清朝雍正时期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的措施是 A.设内阁,置六部

C.设军机处

B.设议政王大臣会议 D.设总理衙门

46.(2009年湖南会考2 题)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这一制度形成于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47.(2010年浙江会考21题)汉武帝统治时期,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当时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监察地方政治

B.管理地方行政

C.征收地方赋税

D.掌管地方军事 48.(2010年7月新疆会考1题)用父亲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是

A.郡县制 B.宗法制 C.科举制 D.分封制 49.(2010年6月广东会考1题)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

A.奴隶制

B.分封制

C.中央集权制

D.嫡长子继承制 50.(2007年海南会考1 题)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祭祖的习俗。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古代的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井田制 51.(2007年广州会考 3题)丞相制度被废除是在

A.唐朝 B.北宋 C.明朝 D.清朝

52.(2008年天津会考4 题)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基于此种认识,秦朝采取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53.(2010年1月福建会考 3题)《清史稿》 记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设置军机处最主要的意图是 A.处理民族事务

B.提高行政效率 C.强化君主专制

D.加强特务统治

54.(2010年浙江会考3题)中国古代某地发生洪灾,内阁大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送工郡、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情境最有可能出现于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55.(2010年夏季山东会考1题)从秦汉到明清中央机构的变化反映了 A.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消除 B.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C.地方机构权力的加强 D.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弥合

56.(2010年江苏会考1题)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0分)

57.(2007年江苏会考36题)“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

材料二:(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三:(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①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

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3分)

②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2分)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1分)

③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

三、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3分)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1分)58.(2008年1月福建会考31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明史》

材料三

雍正年间……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T-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5所示中央机构开创于哪个朝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谁?(3分)(2)材料一中图6所示的三省六部制哪一时期开始实行?它起到什么作用?(3分)(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根据材料

二、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为加强专制而采取的措施。(2分)59.(2009年7月新疆会考26 题)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材料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哪一时期的什么政治制度?三省各有哪些职能?(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政体?体现了怎样的原则?

(3)材料一、二反映的两种政体有什么本质区别?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60.(2007年浙江会考29题)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材料二 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1)材料中的“秦王”指谁?(2分)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秦王”的哪一功绩?(2分)

材料三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2)请分别写出秦朝、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4分)这两种制度的实施,有什么共同的积极作用?(4分)

(3)“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声

达于四野”。这一令人悲痛的历史场面发生在近代史上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之后?(2分)“倭人”“割台湾”是哪一不平等条约的规定?(2分)举出当时台湾军民在反割台斗争中的两支主要力量。(2分)

(4)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1949年台湾和大陆因内战而分离。1962年,台湾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临终前写下《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恸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这首被温家宝总理称为“震憾中华民族”的悲歌,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2分)

材料四 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反分裂国家法》(5)材料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为结束海峡两岸分离状况,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该方针的基本内容是什么?(4分)

材料五 鉴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的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弱国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这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中国强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到只要我们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光荣之新中国指日可待,因此,中国需要统一。

——台湾《中国时报》(6)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4分)

61.(2010年湖南会考26题)(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明史·职官志》 材料三

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是几间值班用的平房。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一所示的中央政权组织创立于哪一朝代?图二所示的唐朝中央官制在历史上被称作什么制度?(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太祖为加强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3)军机处设置于哪一朝代?根据材料三归纳军机处的主要职能。(6分)(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2分)

62.(2009年天津会考33 题)(12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政治制度也在不断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

最终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巩固。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三项制度。(3分)

材料二: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权利法案》(2)材料二是哪一国家颁布的法律文件?该文件的颁布有何意义?(3分)

(3)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哪一次会议制定的?它确定的我国根本政治制

度是什么?(4分)

(4)通过以上内容,指出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趋势。(2分)

07-10年全国各地会考试题汇编:必修一专题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3.B 4.D 5.B 6.C 7.B 8.B 9.B 10.C 11.D 12.D 13.A 14.B 15.C 16.C 17.D 18.A 19.C 20.C 21.A 22.C 23.B 24.A 25.D 26.A 27.B 28.D 29.C 30.C 31.C 32.A 33.B 34.C 35.D 36.B 37.A 38.B 39.B 40.A 41.B 42.D 43.C 44.C 45.C 46.A 47.A 48.B 49.D 50.A 51.C 52.B 53.C 54.D 55.B 56.C

二、非选择题

57.① 图示一秦朝、图示三元朝;图示二反映的制度是三省六部制。② “上”是指秦始皇。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郡县制。

积极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③材料三反映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材料四反映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消极影响: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58.(1)秦朝。(1分)秦始皇(赢政)。(2分)

隋唐时期(如答隋朝或唐朝亦可)。(1分)(3)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1分)清朝设军机处。(1分)59.(1)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起草颁发政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2)美国民主共和政体,体现三权分立原则。

(3)材料一封建君主专制,材料二为资产阶级民主政体。三省六部使相权分散,从而加强了皇权。美国民主共和则有力的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防止了专制独裁出现。60.(1)秦始皇赢政。统一六国

(2)秦朝:郡县制度。元朝:行省制度。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3)甲午战争。《马关条约》。义军和黑旗军(4)悲愤或爱国

(5)应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6)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只有统一,国家才能富强,民族才能兴旺;我们必须团结一致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奋斗。(只要答出其中二点即得4分,其他思想观点正确,言之有理的回答亦酌情给分)61.(1)秦朝(2分)。三省六部制(2分)。

(2)废除丞相;裁撤中书省,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设殿阁大学士。(答出任意两点记4分)(3)清朝(2分)主要职能: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按皇帝意旨拟写诏令,传达给中央和地方各部门。(4分)(4)皇权不断强化(或相权逐渐削弱;或君主专制不断加强,2分)62.(1)皇帝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行省制、军机处等(凡符合题目要求,答出三项即可得分)(3分)(2)英国(1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或限制王权,保证议会的权力)。(2分)(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分)(4)从专制到民主(或从人治到法治)。(2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第二篇:专题检测(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检测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安阳一模)有学者说,在当时,西周是最先进的国家,王畿外齐、鲁、卫三大国,经济文化远不及西周,更不必说其他小国。秦始皇结束了从西周到战国八百多年的诸侯割据,伟大的中国第一次统一起来。这一叙述()A.肯定封建文明的先进性

C.强调周朝政治的专制性

B.旨在说明统一来之不易 D.忽略了分封制的统一性

解析:选D 材料中并没有提及封建文明的先进性,故A项错误;统一来之不易不是题目的主旨,故B项错误;根据史实可知,古代中国早期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并不认可周朝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分封制之下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并使得西周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序列,故D项正确。

2.(2018·黄石调研)据研究,周代的王道,自洛邑向东南分为两条线路。其南线由王城通向新郑与宋都商丘,远达鲁都曲阜。后来,又以洛邑为中心,东南修通至宋、徐、吴;南向修通至许、随、荆楚。周代修建道路网()A.方便中央向地方运输贡赋

C.方便诸侯定期朝觐天子

B.方便王室派人巡视地方 D.利于挑起诸侯之间的矛盾

解析:选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方向中央缴纳贡赋,故A项错误;王道的修建,开通了中央通往地方的途径,便于王室派人巡视地方,故B项正确;王道的修建,从统治角度看,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错误;王道的修建,有利于加强各地方的联系,故D项错误。

3.《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荡灭前圣之苗裔,靡有孑遗。”这说明秦朝废除的制度是()A.禅让制

C.宗法制

B.分封制 D.郡国并行制

解析:选B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秦朝废除的制度是分封制,故B项正确。

4.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C.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D.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

解析:选B 材料体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强化过程中也曾出现过地方权力膨胀的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按照血缘分配权力的现象在封建王朝再现,故B项正确;封建社会分封诸王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皇权,故C项错误;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故D项错误。

5.(2018·河南名校联考)商鞅指出:现在治理国家,依靠官多吏众,官吏下又设辅佐和监察人员,这本来是为了禁止官员们谋私利。如果辅佐和监察人员也想谋私利,那怎么去禁止呢?这说明商鞅()A.重点加强对在职官吏的监督 B.认识到监察的模式尚有缺陷 C.建立起完善的官吏监督机制 D.认为官吏贪渎严重危及政权

解析:选B 材料中指的是预防腐败,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并非加强对在职官吏的监督,故A项错误;材料中“如果辅佐和监察人员也想谋私利,那怎么去禁止呢”说明当时缺乏对监察官员的监督,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建立完善的官吏监督机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着重强调对官吏的监督,不是说明官吏已经贪渎严重,故D项错误。

6.(2018·邯郸摸底)《史记》记载,黄歇(春申君)对楚王说:“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又说:“复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为郡,距(拒)秦。”据此可知当时()A.以郡统邑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郡一级的行政区划已成为定制 C.楚王善于纳谏确保了政治清明 D.郡制是特殊条件下的地方体制

解析:选D 材料无法体现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才成为定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黄歇(春申君)对楚王说”不能体现楚王善于纳谏,故C项错误;材料中“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以为郡,距(拒)秦”表明是在特殊条件下的地方体制,故D项正确。

7.“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这段话反映了()A.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

C.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

B.郡国并行威胁中央集权 D.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

解析:选D 材料反映了唐朝地方藩镇割据,内部亲属盘踞政权,与宗法血缘关系无关,故A项错误,D项正确;郡国并行制是汉代初期实行的地方政治制度,与题干不符,故B项错误;题目牵涉的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与君主专制无关,故C项错误。

8.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并对应相应的颜色,也称为“颜色革命”。“颜色革命”实质上宣扬的是()A.倡行仁政,以德治国

C.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B.阴阳五行,变化有常 D.政权统治,合法正统

解析:选D “颜色革命”以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的合理性,来宣扬新政权的合法正统,故D项正确。

9.(2018·洛阳统考)下图是中国古代相关王朝法律改革的信息,它主要反映了()

A.儒家思想对法制建设的影响 B.传统法律体系日趋完备 C.传统法律体系的继承和发展 D.社会动荡影响法制建设

解析:选C 图中的信息无法判断儒家思想对法制建设的影响,故A项错误;图表只是说明不同朝代法律之间的继承关系,不能说明法律体系日趋完备,故B项错误,C项正确;社会动荡影响法制建设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10.秦朝,三公九卿的官署在禁宫之内。东汉,尚书台被置于禁宫之内,三公九卿的官署被归于外朝请出了宫城。唐长安大明宫内,门下中书二省分列宣政门左右,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明清官署除了军机处均被移到紫禁城之外。以上变化表明()A.家事与国事逐渐分离

C.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

B.官制变化影响城市布局 D.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加强

解析:选B 以上官署的变化,服务于君主专制的需要,与家事与国事逐渐分离无关,故A项错误;官制变化带来官署位置的变化,进而影响城市布局,故B项正确;以上官署的变化服务于君主专制的需要,并不能反映出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体现出中央集权的变化,故D项错误。

11.监察制度本质上是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要求,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政治利益,通过对封建官僚队伍的监察,以达到控制和压迫以农民阶级为主体的被剥削阶级的一种政体设计。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A.可以完全抑制官员的贪腐 B.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

C.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

D.其实质是维护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的制度 解析:选D “监察制度本质上是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要求,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政治利益”表明中国古代监察的实质是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故D项正确。A项本身说法错误,B、C两项与材料所述内容无关。

12.2017年4月1日,中央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其“副首都”的城市定位使京津冀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追溯历史,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元代河北为“腹里”之地,明清此地区为北直隶辖地,承担了首都的部分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该历史现象表明()A.历史发展具有区域差异

C.地方行政区划一脉相承

B.城市发展受制于行政因素 D.地理环境决定城市的发展

解析:选B 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城市发展受制于行政因素,材料并没有涉及历史发展的区域差异,故A项错误、B项正确;从题干信息中可以看出历史上虽然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但具体的管辖归属是有差异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地理环境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规模的都城营建活动对关中地区的森林造成了毁灭性破坏,而且随着关中地区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农业生产的过度开发,加剧了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造成了农业经济的停滞甚至衰退。唐高宗在文告中说,因长安粮食供应困难,而洛阳有运河,运输方便,故建为东都。自唐高宗时到玄宗开元二十四年间,皇帝均住在洛阳。五代时期,除后唐都洛阳外,其他朝代均都开封。宋太祖赵匡胤建都不在洛阳、长安,而在河南开封。北宋大权集中于中央政府,鉴于中央政府消耗大,又鉴于长安离江淮太远,洛阳虽较佳,但开封更好,故建都于开封。

——摘编自全汉羿《中国社会经济通史》等

材料二 朱元璋定都南京,为中国统一后建都江南的第一个皇帝。居于长江下游的南京,山川险固,气象十分雄伟。但是,北方边疆的防御问题,北方元朝残余势力的存在等,都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南京远离要防,不便用兵,对北方的控制鞭长莫及。朱元璋曾有迁都的意向,但终未成行。明成祖朱棣,出身燕王,对政治中心脱离军事中心的危害很有体会,成功的迁都北京。北京虽然远离全国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但有京杭大运河连接江南经济中心,还可以通过海运从东南补给京师。明朝对国都的选址问题,争论一直非常激烈。

——摘编自李传永《论中国历代都城之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至北宋都城变迁的主要特征并简析其原因。(13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朱棣迁都北京。(1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时间上——唐朝至北宋,空间上——从长安到洛阳到开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中分析特征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从生态变化、粮食供应、地理位置等方面分析。第(2)问,可以从背景、影响和认识上进行概括归纳。注意抓住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北方边疆的防御问题”“国家的安全”“京杭大运河连接江南”等信息总结。

答案:(1)特征:由西向东转移(由关中到中原地区转移);都城多在北方;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军事中心尽可能保持一致。

原因:关中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粮食短缺;大运河的开通,洛阳、开封地理位置优越;江南经济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战乱和民族关系的影响。

(2)评述:

背景:历史上统一政权的都城多在北方;元朝残余势力存在,南京远离要防;意在加强北方边疆的防御。

影响:加强了北方地区的军事力量,有利于维护明王朝的统治;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河海运输多有不便,远离经济中心,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认识:都城的选址只有相对较好的区位,没有绝对理想的区位。14.(2018·长郡中学高三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地缘政治空间结构是一种圈层结构,它以中原地区为核心,不断向外部空间进行扩展。从秦汉到明清,圈层结构经过两千年的空间扩散,外部达于自然边疆,内部结构相互融合,逐步形成核心—边缘—边疆的圈层梯度分布,行政管理层次上的政区、城、镇、乡村的等级系列„„并逐渐成为一种稳定的模式。

——摘编自姚晓瑞《中国古代地缘政治

空间结构过程及模式研究》

解读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合理,史实明确,史论结合。)(12分)解析:解读材料,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圈层结构”“圈层梯度分布”“稳定的模式”来提炼观点。如果选择中国古代地缘政治空间结构是一个圈层的梯度分布,可从先秦到明清时期地缘政治空间上以中原地区为核心,逐渐扩展到边疆,这一圈层性梯度分布的形成上来论述;如果选择中国古代地缘政治的圈层空间结构是一种稳定的模式,可从先秦到明清时期以中原地区为核心,逐渐扩展到边疆,政治上统一的凝聚性的形成上来论述。

答案:示例一

观点:中国古代地缘政治空间结构是一个圈层的梯度分布。

论述:中国古代先秦时期,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地缘政治空间;秦汉时期此地缘政治空间向外扩展到了北至长城、南及岭南地区;最终到明清时期地缘政治空间达到了北至蒙古高原、东至大海和西至新疆的自然地理边疆,从而体现了圈层性的梯度分布。示例二

观点:中国古代地缘政治的圈层空间结构是一种稳定的模式。

论述:中国古代自先秦时期形成了中原地区的政治中心区后,秦汉后以此核心区不断地进行政治空间的扩展;历代政权对地方管理也是由核心区向边缘区管理;核心区无论是政治大统一时期还是政治分裂时期,都表现出了政治统一的凝聚性,这都说明地缘政治空间结构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第三篇:2017年高考历史训练题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7年高考历史训练题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5·湖南怀化二模)下图是西周初期的分封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西周建立之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镐京的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而统治中心的渭水流域及西面、北面几乎没有。如此封侯布局的主要目的是(B)

A.扩展周王朝的疆域

B.监督商族残余势力 C.促进周朝文化远播

D.防范诸侯割据称雄

B 【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朝兴起于今陕西渭水流域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周武王东征灭掉了商,因此商的旧势力范围在东北、东、东南三个地方。分封诸侯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不是扩展周王朝的疆域,故A项错误;分封诸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这些地区,监督商族残余势力,故B项正确;分封诸侯主要涉及政治领域,与文化传播无关,故C项错误;诸侯割据发生在东周,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的弊端,不是目的,故D项错误。

2.(2016·广东佛山一模)公元前817年鲁武公带着长子姬括、次子姬戏拜见周天子,周天子格外喜欢姬戏,故硬性做主,立姬戏为鲁国太子。待鲁武公病逝,姬戏即位,是为懿公。这说明(B)A.宗法制已经走向崩溃 B.姬括是当时鲁国的小宗 C.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 D.天子好恶是立储君的唯一标准 B【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根据材料“待鲁武公病逝,姬戏即位,是为懿公” 可知,姬戏是鲁国的大宗,相对于姬戏而言,姬括就是小宗,故B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宗法制,所以宗法制依然存在,没有崩溃,故A项错误;宗法制是根据血缘关系世袭产生的,而非中央任命,故C项错误;由材料“周天子格外喜欢姬戏,故硬性作主,立姬戏为鲁国太子”可知,这属于个案,天子好恶是立储君的标准之一,但不是唯一标准,宗法制社会继承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故D项错误。

3.(2015·安徽马鞍山三模)右图是古代木板年画——《子孙万代童子图》,图中孩子个个聪明伶俐,讨人喜爱。该年画体现了古代中国哪一观念(B)A.重男轻女

B.多子多福

C.安土重迁

D.返璞归真

B 【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影响。根据图片不能判断出重男轻女,故A项错误;在图片中,成熟的葫芦里葫芦籽众多,人们联想到“子孙繁衍众多”,葫芦的枝茎称为“蔓”,“蔓”与“万”谐音,“蔓带”与“万代”谐音,葫芦与它的茎叶一起被称为“子孙万代”表示人丁兴旺,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重视故乡、居住地迁移的内容,故C项错误;“返璞归真”比喻恢复原来的自然状态,D项未能体现,错误。

4.(2015·安徽安庆三模)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铸造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被视为国之重器。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主要在于(A)A.证明皇位正统

B.体现皇权独尊 C.保证皇位世袭

D.震慑割据篡权

A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开创的皇帝制度。根据材料“受命于天”“被视为国之重器”等信息可知,秦始皇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故A项正确。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这真正体现了皇权独尊,而玉玺只是形式上的象征,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可知改朝换代时有玉玺也不能保证皇位世袭,有玉玺也不能防止篡权,故C、D两项错误。

5.(2016·山东烟台一模)“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 2 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C)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C 【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以及史学理论等。根据题干材料可知,A项是对郡县制“是什么”进行描述,是史实,故A项错误;B项是单纯对郡县制的评论,属于史论,故B项错误;史识是在分析大量史实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C项涉及整个中国历代国家组织结构的形式,显然是在对中国历朝历代国家组织结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故C项正确;D项属于史实,错误。

6.(2015·安徽淮北模拟)宋代著名历史学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选举》中批评我国古代某一选官制度时认为:“评论者自是一人,擢用者自是一人。评论所不许,则司擢用者不敢违其言;擢用或非用其人,则司评论者本不任其咎。体统脉络各不相关,帮徇私之弊无由惩革。”这一选官制度是(C)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C 【解析】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根据材料“评论者自是一人,擢用者自是一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官制是指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A项与题意不符,错误;察举制是指地方长官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没有设立评论官,故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是设立品评官评定人才按品级授予官职,且掌握对被评议人的升品和降品的权力,与材料相符,故C项正确;科举制是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的,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7.(2015·福建泉州高三质检)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A.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 B.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

A 【解析】本题考查元代行省制度。根据题干材料“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和“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可以得出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故A项正确。元朝行省仍受中央控制且材料中并未提到地方势力膨胀,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能体现“制衡”,故C项错误;中书省为元朝最高行政机构,故D项错误。

8.(2015·湖南永州三模)有学者认为,对科举制的定义应是“古代中国及部分东亚国家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制度或方式”。如果这一观点成立,主要是基于它(A)A.考虑到科举制的历史地位 B.揭示了科举制的本质特征 C.涵盖了科举制的兴衰历程 D.指出了科举制的双重影响

A 【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由题干材料可知,这一观点肯定了科举制在古代中国及部分东亚国家历史上的地位,故A项正确。科举制本质上是统治者加强集权的措施,但该观点没有揭示,故B项错误;该观点没有涉及科举制的兴衰历程,故C项错误;该观点只指出了科举制的积极影响,故D项错误。

9.(2015·浙江嘉兴二模)据史书记载:“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唐玄宗开元年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设吏房、户房等五房,分掌庶务,“其政事印亦改为中书门下之印”。这一变化说明了(B)A.中书省和门下省职权的重合 B.中书门下成为宰相处理政务的机关 C.宰相失去了议定军国大事的权力 D.唐初三省权力制衡关系被完全打破 B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三省六部制。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中仅说明中书门下省的职权,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设吏房、户房等五房,分掌庶务,‘其政事印亦改为中书门下之印’”可知,中书门下掌握着吏房、户房等五房的行政权力,分掌庶务,宰相依然拥有行政权力,故B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提及唐朝三省之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

10.(2015·安徽江南十校联考)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明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C)4 A.明朝设立的内阁制是对宰相制的继承 B.内阁是公开行政,军机处是私密行政 C.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 D.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

C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明朝废除了宰相制,设立内阁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内阁制是对宰相制的否定,而不是继承,排除A项;内阁、军机处都不是公开行政的,排除B项;由“又大大进了一步”可知,C项正确;D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故选C项。

11.(2015·广东潮州二模)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C)①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②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③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④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设通判是宋朝的官职,不属于明清,故①错误;明太祖废宰相,强化君主专制,体现了“收敛性”,故②正确;雍正设军机处,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体现了“收敛性”,故③正确;明清时期的海禁,体现了“收敛性”,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12.(2015·江苏泰州二模)梁章钜《枢垣记略·规制》:“凡京外王大臣有奉特旨到军机处恭听谕旨恭读朱笔及阅看各处奏折者,方得在军机堂帘内拱立,事毕即出。其余部院内外大小官员不得擅入。其帘前窗下,均不许闲人窥视。满汉章京之值房亦如之。”这一材料旨在强调军机处(A)A.极具机密性

B.参与军政决策 C.办事效率高

D.办理军政要务 A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根据材料“军机堂帘内拱立,事毕即出。其余部院内外大小官员不得擅入。其帘前窗下,均不许闲人窥视”可知,材料旨在强调军机处极具机密性,故A项正确。军机处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以及审理重大案件,但只跪受笔录,没有决策权,故B项错误;C项在材料 5 中未涉及,错误;材料没有着重强调军机处办理军政要务的职责,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32分)13.(2015·安徽蚌埠三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摘自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很多现代中国的作者,称之为“封建社会”,并且以此将它与欧洲的feudal system相比拟,其结果总是尴尬。欧洲之feudal system被称为feudalism起源于法国大革命之后,当日作者以此名词综合叙述中世纪一般政治及社会特征,并未赋予历史上的意义„„征之中国传统文献,“封建”也与“郡县”相对,所以将汉唐宋明清的大帝国、中央集权、文人执政、土地可以买卖、社会流动性大的郡县制度称为封建,更比拟为欧洲的feudal system,就是把写历史的大前提弄错了。

——摘自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西周到秦朝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及其成因。(14分)(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并对该观点进行简要论证。(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18分)(1)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2分)成因:秦扫灭六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吸取前代历史教训;为了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需要;法家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答出其中三点即可)(12分)

(2)观点:称秦汉以来的中国社会为“封建社会”是不恰当的。(2分)论证:封建社会是对欧洲中世纪社会形态的一种概括。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更类似于实行分封制的西周时期,即:没有形成君主专制制度,君主没有绝对的统治权;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地方政府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故“分封制”通常也被表述为“封建制”。秦汉以来,随着三公九卿、郡县制等一系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君权日益得到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逐渐加强。(16分)

第四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过关检测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杨宁一曾说:“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这表明西周作为一代王朝的最本质特征是()A.统一性与集权性

C.统一性与制衡性

B.分散性与松散性 D.独立性与落后性

解析:选B 题干中“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说明其具有分散和松散的特性,故B项正确。

2.(2017·潍坊模拟)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式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A.人的自觉意识觉醒

C.礼制社会功能加强

B.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 D.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

解析:选C 春秋时,理性化的礼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表明礼为社会政治服务,故C项正确。

3.周武王在《牧誓》中把商纣王不任用同宗长辈和兄弟作为三大罪行之一;墨子提出“尚贤者,政之本也”,这种思想被此后历代统治者所推崇。据此可知()A.商代比周代更注重任人唯贤 B.儒家伦理观念逐渐强化 C.周代分封制只注重任人唯亲 D.宗法血缘政治日趋淡化

解析:选D 商代比周代更注重任人唯贤材料缺乏论据,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逐渐发展,此时尚未被统治者采纳,故B项错误;材料“周武王在《牧誓》中把商纣王不任用同宗长辈和兄弟作为三大罪行之一”不等于周代分封制只注重任人唯亲,故C项错误;“墨子提出‘尚贤者,政之本也’,这种思想被此后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可知血缘关系在政治上的地位日趋弱化,故D项正确。

4.(2016·绵阳高三考试)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墓主是春秋时期的秦景公。墓内发现了186具人殉,另有3 000多件珍贵文物,但铁器只有很简陋的几件。这反映了()A.秦国经济较其他诸侯落后 B.秦国政权的集权趋势加强 C.秦国盛行残酷的人殉制度 D.秦国政权重视农业的发展

解析:选B 题干中“另有3000多件珍贵文物”说明当时的秦国国君能够将国家的财

富集于一身,体现出了集权的趋势,故B项正确。

5.(2017·湖北百所重点中学联考)《汉书》中记载:“吏坐赃者皆不得为吏”,“弟犯法不得宿卫”,因罪去官者及其亲属子弟在选官上都受到一定的限制。这说明()A.察举制有较大弊端

B.汉代对官吏行为进行立法约束 C.汉书记载有失公正

D.秦朝的连坐法在汉代得以延续

解析:选B 材料中“‘吏坐赃者皆不得为吏’,‘弟犯法不得宿卫’,因罪去官者及其亲属子弟在选官上都受到一定的限制”都是在讲对官吏行为的一种约束,故B项正确。

6.(2017·九江统考)西汉武帝元丰五年(公元前106年)下诏分天下郡县为13州,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每年巡查其辖下郡县,奉“六条问事”。“六条问事”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郡守、国(地方王国)相。这说明刺史制度重在()A.完善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B.解决诸侯王国问题

C.消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察举选才之弊端 D.加强对地方的治理

解析:选D 西汉时的州刺史不是一个地方官职,故A项错误;刺史巡查的对象既有郡,也有王国,不仅只为解决诸侯国问题,故B项错误;革除世族垄断人才的根本制度是科举制,故C项错误;通过刺史对地方官监察,从而达到促进他们对地方的治理,故D项正确。

7.(2016·宁德质检)687年,有人告发宰相刘祎之受贿,武则天(690~705年在位)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审查此事。“本立宣敕(皇帝的诏令)示祎之”,祎之辩驳道:“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王本立回报武则天,刘祎之即被赐死于家。据此推断()A.古代负责监察的官员位高权重 B.敕书出台有悖于规制

C.唐代建立一套独特的法律体系 D.女皇武则天独断专行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唐朝时期敕书的出台应该是中书省决策到门下省审议再到执行机构的尚书省,而材料中显然敕书没有经过中书省和门下省,所以其出台悖于规制,故B项正确。

8.(2017·中原名校联考)《唐律疏议·职制律》中规定:若官吏延缓诏令文书颁发者,每延缓“一日笞五十,一日加一等,十日徒一年”;“官文书稽程者,一日笞十,三日加一等,罪止杖八十。”这些规定()A.旨在防止皇帝诏令被篡改

B.有利于政府行政决策的正确 C.有利于提高部门行政效率 D.说明唐代的法律非常严酷

解析:选C 材料反映出唐朝对延缓诏令文书颁发者及处理官文书延误者的处罚规定,说明唐朝重视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故C项正确。

9.美国学者G.罗兹曼认为:“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这是因为科举制的实施()A.提升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 B.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 C.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 D.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解析:选B 因为科举制是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它依据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依据,社会各个阶层是否能成为政府的官员,关键在于其学识,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故B项正确。

10.(2017·山西名校高三联考)宋太祖敕令子孙不得诛杀文人,他的助手赵普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口号也是宋代提出来的。这反映出宋代统治者()A.强化对民间思想的控制 B.更加青睐主张改革的官员 C.重视对百姓信仰的管理 D.倡导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

解析:选D 从材料“不得诛杀文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以反映出宋代统治者倡导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故D项正确。

11.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指出:“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若论汉、唐、宋诸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其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其意在说明()A.中国古代并非是政治专制、由皇帝一人独裁 B.“中国传统政治一贯专制”的说法是片面的 C.明、清两个朝代都是一切由皇帝专制、独裁 D.汉唐宋皇权与相权是划分的,并非皇帝专制

解析:选B 根据题意,“中国传统政治一贯专制”在明清时代是可以的,但在汉、唐、宋时代却是不严谨的,故“中国传统政治一贯专制”这句话是片面的,故B项正确。

12.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 B.高层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多 C.地方行政区的权利不断扩大 D.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日趋合理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可知从秦汉到明清地方的行政机构变化较大,极不稳定,说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为维护统治,不断对地方机构进行调整,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地方高层行政区的变化,没有体现出数量的增多,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中央对地方管理,没有体现出地方权力的不断扩大,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趋势是中央对地方的不断加强,不是中央与地方分权趋向合理化,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归纳“变”,从政治、经济、文化上分析原因。由材料一“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归纳“不变”,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说明君主权力的至高无上。史料二中“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说明君主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人治大于法治。史料三反映了唐太宗要求大臣积极进谏,以此约束个人的独断行为。做答时应先选取史料再进行论断。

答案:史料:史料

一、史料二。

论证:史料一表明国家的一切事务都由皇帝作出决定,大臣只能根据皇帝的旨意具体执行。可见,自秦朝建立封建君主专制时起,君主的权力就是至高无上的。

史料二充分反映了一个根本事实,“人主意指”是凌驾一切之上的,君主爱怎么办就得怎么办,过去一切制度、律令,都必须依据在位君主承认与否,而决定是否继续生效。

第五篇: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归纳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线索】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历史长久,体系完备,经验丰富,影响深远,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逐步完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长期存在着两组矛盾:一是中央与地方权力的矛盾;二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知识梳理】

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商的政治制度:中央:相、卿士(参与商王决策);卜、祝、史(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师(执掌军权)。地方:侯、伯。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周王为加强地域统治,“以藩屏周”。

(2)措施:周王将宗族姻亲分派各地“授土”“授民”,广建子国。封国承担贡赋、军事、劳役等义务。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七国。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世卿世禄的等级序列。

(3)作用:周王取得“天下共主”地位,分封制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3.西周的宗法制:是维护分封制的工具。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它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1)目的:稳定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内部矛盾。

(2)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世卿世禄”制、父权家长制等,大宗和小宗。作用:维护了家族等级关系和政治隶属关系;保障了贵族“世卿世禄”特权;防止了家族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家”紧密结合。

(3)宗法制特点:①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家” 和“国”密切结合;②保证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等级森严。

(4)作用: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强化王权。

4.周礼:西周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礼乐制度。有严格的等级礼仪规定,不得“僭越”。(鼎和编钟)

5.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建立的前提):秦王赢政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秦朝。

2.“始皇帝”与三公九卿(中央集权制的内容)

(1)“始皇帝”的来历: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嬴政宣布自己为“始皇帝”,认为“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皇帝制:皇权至上;国家的一切权力,即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皇帝一人之手;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度。——皇权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确立。

(2)三公九卿制(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虚设);九卿指中央政府中三公之下的许多重要官职。三公九卿受皇帝直接管理;协助处理军政财事务;互不统属、互相牵制;便于皇帝集权。

3.废分封,置郡县(中央集权制的内容)

(1)郡县制的建立:秦朝地方建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初为36郡后增至40余郡。)、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乡里机构;长官由皇帝指派。

(2)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北击匈奴,移民河套,修万里长城;南平越族。修筑驿道;统一文字;(“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制订秦律。

4.中央集权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

①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对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消极:

①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阶级矛盾迅速激化。秦王朝十几年后土崩瓦解。

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

补充:

1、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①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权力的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②皇权的至高无上:首先,皇帝总揽国家一切大权,皇权至高无上。其次,确立了“家天下”的皇帝继承制。

2、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皇帝制度的建立;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实行郡县制;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制定严酷的法律;为了防御匈奴,修建长城;修建由都城通往各地的驰道;开灵渠;大规模移民等。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原因(必然性):①经济根源:封建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②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③思想根源:法家思想;

确立:秦朝这套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最终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三.汉至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围绕如何加强皇权和中央对地方集权展开)

1.汉武帝时期的内朝、外朝制度及刺史制度(中央、地方双管齐下)

①内外朝制度:吸取汉初“七国之乱”诸侯势大乱国的教训;为强化皇权削弱相权、强干弱枝、巩固统一的需要。皇帝亲信组成内朝(即中朝:尚书台),成为朝廷的决策机构;三公九卿成为外朝,中朝成为皇帝直接控制的中枢决策机构。

②刺史制度: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王国的控制,防止地方叛乱,巩固统一。建13个州郡,派位卑权重的刺史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③利与弊: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东汉、唐、明)

2.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度

①三省职权:决策机构——中书省;审核机构——门下省;执行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②作用: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特点——强干弱枝

①措施:A、中央:设参知政事(副相)分相权,设枢密院掌军政,并称“二府”。设三司掌财政。B、地方:收精兵,设禁军削将相实权;地方设通判,派文臣知州,派转运使管财政。

②作用:达到了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避免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但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后患。(北宋中期财政困难,百姓起义。辽、夏犯境,朝廷告急。)

4.元朝的行省制度

中央:①元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以提高行政效率。②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③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地方:设行省制(如云南、辽阳、岭北等),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行省制度巩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促进了边疆的开发,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奠定了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总的来说,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地方权力不断消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同时,为了强化专制统治,历代不断调整变革监察体制,选官制度。自始至终:充斥着皇帝与丞相,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

1.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朱元璋

明朝设立内阁: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借“胡惟庸案”废丞相,权分六部,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明成祖设立内阁; 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2.明朝的内阁与清朝的军机处

①明成祖设内阁大学士参与军国大事,“票拟与批红”。

②清雍正帝为处理军务设军机处:军机处上传下达行动快捷,行政效率高。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3、明清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君主专制,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容易出现暴政;官吏惟上是从,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造成个人自然权利的流失,近代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缺乏社会基础,妨碍社会进步等。

五.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

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西汉时得到巩固,隋唐时完善,北宋时加强,元朝时发展,明清时期皇权空前强化。

认识:发展趋势:①是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政结构,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明朝废相基本上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②是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③是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消极影响:①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箝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③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概括地说,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其危害尤为严重。

六、选官制度

(1)世官制:西周时期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实行世卿世禄的选官制度。

(2)察举制:汉朝发展了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其中察举制是主要内容,它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西汉通过这一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依据个人才能和品德。东汉时,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察举主要依据个人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随着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实行。起初家世才能并重;西晋后,注重门第和家世,促进了士族制度的发展。

(4)科举制: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①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②人才逐渐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七、古代监察制度 中央设御史,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有一些变化。

(1)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

(2)西汉:汉武帝设13州为监察区,设刺史进行监察,级别不高,可监察诸侯王以及地方高官。

(3)东汉:刺史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刺史演变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

(4)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公文须经知州和通判联合签署才能生效。

(5)明朝: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又增设厂卫特务机构,监视百官与平民。

【重难点突破】

1.分封制的实质及其利弊

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周王室宗法血缘关系,联合同姓及异姓贵族建立起来的武装驻防,以维持周王对各族人民的统治。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家族内部及家族之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力的发展,使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同时扩大了疆域。更重要的是,由于打破了殷商时代各方国聚族而居的血缘政治状态,为未来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华夏族的生长聚合。由于通过分封建立起来的是一个用宗法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政治军事同盟,各诸侯国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具有较强的离心力,因此,王室军事实力一旦削弱,就必然形成诸侯割据局面,危及统一和安定。

2.对宗法制的认识

宗法就是宗族之法或宗庙之法。处理同一宗族内部成员之间的亲疏、等级和世袭继承权力的制度就是宗法制。第一,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家族等级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合一。第二。与分封制相辅相成,宗法制可以解决诸侯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第三,嫡长子继承制是核心,严格嫡庶长幼之分,亲疏之别。第四;大宗与小宗具有相对性。第五,族权与王权统一,家与国同构,周天子确立天下共主的至尊地位。第六,只适用于姬姓,但通过婚姻关系和“赐姓、胙土(授土)和命氏”又将异性诸侯纳入其中。第七,事实上形成一种凝固的、僵化的、具有稳定隶属关系的多层次宝塔式等级秩序。

4、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

其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其二,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其三,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削弱了地方的独立性,对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

3、三省六部制是怎样完善中央集权体制的?

三省六部制在形式上确立三省为中央最高权力机构,分工合作,掌管朝政。中书省掌制令决策;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掌行政,下辖六部处理日常军事政务,凡军国大事,必由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始付尚书省颁下执行。凡中央、地方各部门呈上奏章,重要的也必须通过尚书省交门下省审定,转中书省呈请皇帝批阅。门下省有“封驳”权,对不可行的政令和认为不妥的奏章,都可驳回修改。中书、门下两省地位十分重要。这种完整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此后,历朝基本沿袭。但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恶性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与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丧失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4.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弊端

特点:(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不存在独立的行政体系。

(2)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

(3)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

(4)地方权力分散。

(5)中央控制地方官的任免、监督、考核。

弊端:(1)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影响地方工作效率。(2)地方缺乏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管理。

5、明朝的内阁制与西方的内阁制度的差异

内阁作为政府机构始于英国,是由英国国王的最高咨询机关——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的。以后为许多国家采用。内阁制的内阁是以议会为基础产生的,内阁首相通常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内阁接受议会的监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首相(或总理)是内阁政府首脑。国家元首对内对外名义上代表国家,但并无实际行政权力,由内阁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全权负责。

由此可见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而西方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并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

6、君主专制的影响

(1)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2)消极作用:皇权的极度膨胀,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使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主要表现在:

①清朝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 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这种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

②绝对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

③容易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下载【历史】全国各地07-10年会考试题: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全国各地07-10年会考试题: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大全五篇)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演变的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

    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作业

    课时作业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5·陕西八校联考)西周封建制以宗法制(宗族制)为核心,以血缘关系为纽......

    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过关听写(精选合集)

    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过关听写 1、西周时期的分封制的分封对象是:初期的积极作用是:,, 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消极影响是:,。 2、秦统一,除了统一六国外,还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

    专题一 新疆古代历史

    第一讲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 一、壮丽多姿的地理环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最大的一个省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历史上通称为西域,“新疆”这名词是从清朝才开始出现的,取......

    中国政治制度史(一)

    一、选择题 1、一般把政体分为(君主制)和共和制两类。 2、下列不属于传统社会特征的是(社会组织为社会的核心单位) 3、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儒家)思想为治国指导思想。 4、下列哪一项......

    模拟卷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定稿]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ture, means of observation, behavioral approach,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the pattern of information-seeking of local and over......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超全知识点汇总[范文大全]

    学习历史时,要掌握好很重要的两个方面,一个是根据时间轴将重要的历史事件记忆清楚,另一个则是根据不同版块将知识加以归纳。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超全汇总整......

    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总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授课人:杨经纬 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中央: ○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