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认定:小学科目二试题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认定:小学科目二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榜样学习”的教育效应最适合的心理学解释理论是 ____ A.强化说
B.认知失调论
C.从众说
D.观察学习理论
2、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阶段为____ A.生理自我B.心理自我C.社会自我D.个体自我
3、德育过程由以下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即____ A.知、情、意、行
B.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C.世界观、人生观、理想观和道德观
D.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
4、教育实践中“陵节而施”现象违背了人发展的____ A.顺序性规律
B.互补性规律
C.不平衡性规律
D.个别差异性规律
5、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 ____ A.最新获得的能力
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
C.儿童现有发展水平与可能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D.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
6、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____ A.课程
B.课程标准
C.课程计划
D.课程目标
7、校园文化的核心是____ A.物质文化
B.学生文化
C.教师文化
D.精神文化
8、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过程,称为____ A.操作定向
B.操作模仿
C.操作整合D.操作熟练
9、在以下有关课堂管理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等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
B.放任型的教师领导方式所形成的课堂气氛最佳
C.对于学生消极的课堂行为,教师可采取体罚、剥夺学习权利等惩罚手段
D.教学班级规模越大,师生情感纽带的力量越强,教学效果越好
10、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____ A.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
C.发展性教学模式
D.最优化教学模式
1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真善美的方法是____ A.参观法
B.演示法
C.情境教学法
D.欣赏教学法
12、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其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表现身心发展的 ____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不稳定性
13、教师授课时,通过变化板书的字体、颜色以及讲话的语音、语速等来吸引学生的
A.有意后注意B.无意后注意C.有意注意D.无意注意
14、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他认为人格最原始的部分是____ A.自我B.本我C.超我D.理想我
15、区分操作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的正确标准是____ A.行为发生是否是有意的B.新的S—R联结是否形成C.强化物是否出现在新的反应前
D.以上都是
16、发散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有三个:变通性、独创性和____ A.多样性
B.迅速性
C.流畅性
D.价值性
17、我国义务教育的课程计划其主体部分是____ A.培养目标
B.课程设置
C.考试考查
D.实施要求
18、根据教师关注的内容,把教师生活分成三个阶段,并提出教师生活关注理论的美国学者是____ A.福勒
B.费斯勒
C.赫尔巴特
D.杜威
19、一般来说,认知风格中场依存性者更感兴趣的学科是____ A.文学
B.数学
C.化学
D.物理
20、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学习策略称为____ A.组织策略
B.复述策略
C.计划策略
D.调节策略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的教师考核内容为“政治思想、业务水平、____、工作成绩”几个方面。
A.工作态度
B.工作热情
C.工作效率
D.工作质量
22、”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所说的是____ A.创造性
B.学习迁移
C.发现教学法
D.学会学习
23、学生因为教师和蔼可亲、知识广博而喜欢其所教课程。这主要体现了人际交往中的
A.晕轮效应B.近因效应C.首因效应D.定型效应
24、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____ A.知识、智力、能力
B.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力
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知识、智力、情感
25、研究认知风格最著名的心理学家是____ A.西蒙
B.威特金
C.苛勒
D.卡根
二、多项选择题(共25 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 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中共同创造的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被称之为____ A.学校机构
B.学校体制
C.学校文化
D.学校制度
2、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这是____ A.外部分组
B.内部分组
C.设计教学法
D.道尔顿制
3、一般认为,教师的角色定位有____和学生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管理者。A.学生的楷模
B.父母的代理人
C.知识的传播者
D.学习的促进者
4、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____ A.课程
B.课程标准
C.课程计划
D.课程目标
5、抹杀人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带有明显的生物学倾向的学习理论,有____ A.桑代克的联结理论
B.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C.格式塔学习理论
D.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6、1986年,我国颁布了____ A.《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B.《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7、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____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阶段性
8、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包括的三个阶段是____ A.依从
B.逆反
C.认同
D.内化
E.外化
9、小学生中最为常见的心理障碍为____ A.学习困难综合征
B.儿童过度焦虑反应
C.儿童多动综合征
D.儿童厌学症
10、人的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应该做到____ A.相互衔接
B.循序渐进
C.长善救失
D.教学相长
11、问题的解决有四个阶段: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和____ A.提出假设
B.扩充假设
C.运用假设
D.确定假设
E.检验假设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的教师考核内容为“政治思想、业务水平、____、工作成绩”几个方面。
A.工作态度
B.工作热情
C.工作效率
D.工作质量
13、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是 ____ A.教学心理学
B.教师心理学
C.教育心理学
D.学习心理学
14、在关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相互关系上,一般认为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条件,而掌握知识则是发展智力的____ A.唯一选择
B.内容
C.途径
D.基础
15、认为动物界也存在教育活动的学者是____ A.孟禄
B.杜威
C.利托尔诺
D.斯宾塞
16、下列属于学习的内部动机的是____ A.努力提高学习成绩,得到老师的表扬
B.为得到同学的羡慕而努力学习
C.为家长挣面子而努力学习
D.对某门学科本身感兴趣
17、下面哪位学者是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____ A.华生
B.杜威
C.铁钦纳
D.詹姆斯
18、师范学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由于____ A.生产力的发展
B.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C.普及义务教育
D.社会分工细化
19、在教育心理学领域,研究最多、研究时间也最长的部分是____ A.教学过程
B.学习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20、初中阶段学生品德发展具有____的特点。
A.稳定性
B.动荡性
C.延缓性
D.爆发性
21、在一个好的集体里,后进生的不良言行很少有市场;在一个不好的集体里,好学生也会附和不良言行。这一现象的适当解释是____ A.群体凝聚力的作用
B.老师的威信
C.从众
D.认知失调
22、群体的心理效应包含有____ A.群体归属感
B.群体认同感
C.群体压力
D.群体动力倾向
23、在下列主张中,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是____ A.学不躐等
B.各因其材
C.开而弗达
D.温故而知新
24、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____ A.“废科举,兴洋务”
B.“办洋务,兴学堂”
C.“废科举,兴学堂”
D.“废私塾,兴学堂”
25、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____ A.期望效应
B.皮格马利翁效应
C.放大效应
D.预期效应
第二篇:新疆2015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认定:小学科目二试题[最终版]
新疆2015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认定:小学科目二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9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____ A.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B.普及性、基础性和强制性
C.普及性、基础性和实践性
D.普及性、基础性和综合性
2、素质教育的重点是____ A.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B.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C.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D.发展学生的个性 3、20世纪末在中国开始的“素质教育运动”实质上是____的具体实践。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
C.文化本位价值取向
D.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4、善于综合、分析,善于迁移、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这是思维的哪一品质的体现?____ A.思维的广阔性
B.思维的深刻性
C.思维的批判性
D.思维的灵活性
5、教师向学生解释、说明、论证概念、原理、公式的教学方法是____ A.讲述法
B.讲授法
C.讲读法
D.讲解法
6、设计课程的种类和课程的组织方式,称为____ A.课程类型
B.课程目标
C.课程结构
D.课程模式
7、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____ A.与他人基本相同
B.与大家保持一致
C.被他人认可
D.与他人相接近
8、”青少年儿童是社会的未来,人类的希望,有着独立的社会地位,是行使权利的主体”,这是____ A.《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
B.《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核心精神
C.《义务教育法》的核心精神
D.《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核心精神
9、奥苏伯尔根据其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对遗忘的原因提出的独特解释是____ A.痕迹消退说
B.干扰说
C.同化说
D.动机说
10、研究显示,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在____ A.初二年级
B.初三年级
C.高一年级
D.高二年级
11、一般来说,个体的智力发展达到高峰期是在什么时候?____ A.11—13岁
B.13—18岁
C.18—25岁
D.30一40岁
12、课堂常规是每名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____ A.课堂约定
B.课堂行为准则
C.课堂纪律
D.课堂行为
13、下列哪项特征不属于人格的本质特征?____ A.稳定性
B.易变性
C.功能性
D.复杂性
14、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阶段为____ A.生理自我B.心理自我C.社会自我D.个体自我
15、在背诵一篇短文时,一般两端的内容容易记住,中间的内容难记且容易遗忘,这种现象的解释是____ A.痕迹消退说
B.干扰说
C.动机说
D.倒摄与前摄抑制
16、奠定了班级授课制理论基础的专著是____ A.《普通教育学》
B.《民本主义与教育》
C.《大教学论》
D.《理想国》
17、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这是____ A.外部分组
B.内部分组
C.设计教学法
D.道尔顿制
18、第一次提出“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国家法律文件是____ A.《教师资格条例》
B.《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法》
C.《(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9、一位儿童的智力年龄是10岁,实际年龄是8岁,他的比率智商是____ A.80 B.100C.120 D.125 20、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____ A.个别教学制
B.班级授课制
C.现场教学
D.小组教学
21、教师与学生在社会道德上是____ A.相互促进关系
B.平等关系
C.授受关系
D.教学关系
22、指导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依据是____ A.课程内容
B.课程方案
C.课程目标
D.课程设计
23、一个教师与大约25个学生一起围坐在一张桌子周围,并且说:如果我们表达自己的意愿并作自我介绍,那是令人高兴的,接踵而来的是一阵紧张的寂静,没人说话。为打破沉默,一学生羞怯举手发言,又是一阵令人不安的寂静,又有一位学生举手。教师从没催促任何学生发言。这一情景发生在罗杰斯倡导的____的课堂中。
A.范例教学法
B.讨论法
C.非指导教学法
D.发现法
24、中学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是____ A.教学活动
B.课外活动
C.共青团活动
D.劳动活动
25、教育心理学界普遍认为,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出版于 ____ A.1903年
B.1913年
C.1914年
D.1900年
26、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是____ A.德育
B.智育
C.美育
D.技术教育
27、教育实践中“陵节而施”现象违背了人发展的____ A.顺序性规律
B.互补性规律
C.不平衡性规律
D.个别差异性规律
28、古代雅典的教育目的是____ A.培养无条件效忠于国家的武士
B.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能履行公民职责的人
C.培养演说家和雄辩家
D.培养虔信上帝的宗教人士
29、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____ A.课程
B.课程标准
C.课程计划
D.课程目标
二、多项选择题(共29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 个错项。)
1、把道德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是____ A.皮亚杰
B.华生
C.布鲁纳
D.科尔伯格
2、教学策略具有____等特征。
A.组合性
B.综合性
C.创新性
D.高效性
3、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小学生是指学龄初期儿童,年龄大约在____ A.
3、4岁~11、12岁
B.
5、6岁~11、12岁
C.
6、7岁~11、12岁
D.
5、6岁~12、13岁
4、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____ A.互访
B.民主评议
C.家长会
D.家长委员会
E.校外指导
5、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素养中的____ A.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
B.崇高的职业道德
C.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6、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一种____ A.平等关系
B.上下关系
C.道德关系
D.教育关系
7、问题解决有三个基本特点,它们分别是目的性、认知性和____ A.序列性
B.针对性
C.方向性
D.实在性
8、对教学模式研究最有代表性、影响最广泛的是美国学者____ A.乔伊斯和韦尔
B.科尔伯格
C.杜威
D.布鲁纳
9、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实验,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是____ A.练习法
B.演示法
C.实验法
D.发现法
10、”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是____年的教育方针。A.1957
B.1958
C.1985
D.1995
11、《演说术原理》一书的作者是教育家____ A.柏拉图
B.夸美纽斯
C.昆体良
D.苏格拉底
12、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德育方法是____ A.品德评价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13、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行为反应,巴甫洛夫称之为 ____ A.刺激泛化
B.刺激比较
C.刺激分化
D.行为强化
14、教学认识的主要方式是____ A.直接经验
B.间接经验
C.课堂灌输
D.活动体验
15、教育“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____ A.孟禄
B.洛克
C.卢梭
D.利托尔诺
16、抹杀人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带有明显的生物学倾向的学习理论,有____ A.桑代克的联结理论
B.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C.格式塔学习理论
D.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7、沃森的四卡实验主要说明了什么?____ A.人们倾向于证实
B.人们倾向于证伪
C.人们倾向于推理
D.人们倾向于选择
18、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____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19、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的标志是____ A.国家的出现
B.阶级的分化
C.学校的产生
D.文字的出现 20、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____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科夫
21、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____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22、詹姆斯把自我分为____ A.主体我和客体我B.自我和超我C.本我和自我D.本我和超我
23、下列不属于意志品质的是____ A.自觉性
B.果断性
C.自制力
D.稳定性
24、”因材施教”是人的发展的____对教育的要求。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2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____ A.保证学生身心正常发展
B.保证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D.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6、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是____ A.德育
B.智育
C.美育
D.技术教育
27、教育实践中“陵节而施”现象违背了人发展的____ A.顺序性规律
B.互补性规律
C.不平衡性规律
D.个别差异性规律
28、古代雅典的教育目的是____ A.培养无条件效忠于国家的武士
B.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能履行公民职责的人
C.培养演说家和雄辩家
D.培养虔信上帝的宗教人士
29、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____ A.课程
B.课程标准
C.课程计划
D.课程目标
第三篇:2016年下半年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认定机考试题
2016年下半年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认定机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是____ A.一般迁移
B.顺向迁移
C.特殊迁移
D.逆向迁移
2、研究认知风格最著名的心理学家是____ A.西蒙
B.威特金
C.苛勒
D.卡根
3、教学测量运用的方法是____ A.测验
B.观察
C.访谈
D.实验
4、小学生的思维____ A.正处于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并行发展阶段
B.正处于抽象思维向具体思维过渡阶段
C.正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
D.完全属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5、将猫、狗、鼠等概括为“动物”,是属于____ A.辨别学习B.概念学习C.规则或原理学习D.言语联结学习
6、”因材施教”是人的发展的____对教育的要求。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7、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学习策略称为____ A.组织策略
B.复述策略
C.计划策略
D.调节策略
8、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____ A.主体
B.客体
C.教的主体
D.学的主体
9、制约人们受教育权利的首要因素是____ A.经济水平
B.政治制度
C.文化传统
D.科技水平
10、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人类所取得的经验和科学认识的课程种类是____ A.学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课程
D.隐性课程
11、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____ A.心理疏导
B.择业指导
C.心理咨询
D.交往指导
12、下列情境中代表学习的内部动机情境的是____ A.课间休息时,王峰回到教室看书
B.张老师表扬王峰的作文写得好
C.校长宣布三好学生名单
D.杨阳每天上网打几小时游戏
13、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____主要表现在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目的的制定上。A.公平性
B.民主性
C.阶级性
D.社会性
14、在班主任的个别教育工作中,处于首要地位的是____ A.做好班长的工作
B.做好先进生的工作
C.做好班委的工作
D.做好后进生的工作
15、学习的主体因素是____ A.教师
B.学生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16、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常采用画示意图方式来表述、分析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题目。这种方式采用了下列哪种学习策略?____ A.复述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监控策略
17、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____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18、教师与学生在社会道德上是____ A.相互促进关系
B.平等关系
C.授受关系
D.教学关系
19、最早提出迁移概念的心理学家是____ A.桑代克
B.华生
C.布鲁纳
D.斯金纳 20、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称为____ A.刺激分化
B.消退
C.刺激泛化
D.获得
21、教学活动的本质是____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22、我国小学德育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构成,即____ A.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
B.道德教育、理想教育和劳动教育
C.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和政治教育
D.道德教育、爱国教育和理想教育
23、善于综合、分析,善于迁移、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这是思维的哪一品质的体现?____ A.思维的广阔性
B.思维的深刻性
C.思维的批判性
D.思维的灵活性
24、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称为____ A.课的目标
B.课的类型
C.课的任务
D.课的结构
25、”理想和未来”是人生哪个阶段的重要特征____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二、多项选择题(共25 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 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师范学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由于____ A.生产力的发展
B.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C.普及义务教育
D.社会分工细化
2、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认为史现代教育代言人的是____ A.赫尔巴特
B.卢梭
C.洛克
D.杜威
3、”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提出者是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教育心理学家是 ____ A.皮亚杰
B.班杜拉
C.弗洛伊德
D.维果茨基
4、教学策略具有____等特征。
A.组合性
B.综合性
C.创新性
D.高效性
5、初中阶段学生品德发展具有____的特点。
A.稳定性
B.动荡性
C.延缓性
D.爆发性
6、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____ A.教学活动
B.沟通
C.教劳结合D.协调
7、对教育性质起决定作用的是____ A.生产力
B.意识形态
C.执政党
D.政治经济制度
8、”独自一个人不敢做的事,在群体中就敢做了”的原因有____ A.群体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B.责任分散,恐惧感大大降低
C.被他人评价的意识
D.群体认同感
9、下列关于影响小学生自我发展的因素说法完整、正确的是____ A.遗传素质
B.自我概念
C.认知能力和社会互动
D.社会环境
10、普遍认为,当今学习目标之父是____ A.泰勒
B.布鲁纳
C.布卢姆
D.班杜拉
11、布鲁纳的学习过程的第三个阶段是 ____ A.转化
B.获得
C.评价
D.同化
12、创设问题情境时须注意,问题要____ A.小而具体
B.新颖有趣
C.富有启发性
D.有适当的难度
13、《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____关系。
A.宗教
B.经济
C.生产力
D.政治
14、”闻一知十”属于学习中的____现象。
A.定势
B.功能固着
C.迁移
D.创造性
15、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素养中的____ A.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
B.崇高的职业道德
C.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16、下列关于外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____ A.华生
B.格塞尔
C.威尔逊
D.弗洛伊德
17、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这一原则是____ A.导向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的一贯性原则
18、”教育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杠杆,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反映了现代教育的____特征。
A.公共性
B.未来性
C.生产性
D.科学性
19、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这体现了教育的
A.社会变迁功能B.社会流动功能C.政治功能D.文化功能 20、尊重信任学生是教师的____之一。
A.知识素养
B.能力素养
C.思想品德素养
D.基本任务
21、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是 ____ A.教学心理学
B.教师心理学
C.教育心理学
D.学习心理学
22、决定教育事业领导权的是____ A.经济发展水平
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
D.科技
23、科学实验中,老师强调学生注意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的____ A.记忆能力
B.观察能力
C.感觉能力
D.知觉能力
24、”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是____年的教育方针。A.1957
B.1958
C.1985
D.1995
25、根据学习者心理反应活动形式的不同,知识可分为两种:一是陈述性知识;二是____ A.感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理性知识
D.元认知知识
第四篇:浙江省2016年下半年小学教师教师资格证认定试题
浙江省2016年下半年小学教师教师资格证
认定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中国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
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中庸》
2.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上 A 德育内容
B德育方法
C德育原则
D德育规律
3.”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是()的教育理想。A、非制度化
B、前制度化
C、制度化
D、义务教育
4.”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这句话体现的原则是()。A.国家性原则 B.公共性原则 C.方向性原则 D.强制性原则
5.反映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著作是()。A、《理想国》
B、《政治学》 C、《论演说家的培养》
D、《民本主义与教育》
6.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体现了德育的()原则
A正面教育
B导向性
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D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
7.”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映了德育的()。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
8.科学知识再生产的主要途径是()。
A、社会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
B、生产领域的应用 C、学校教育
D、市场推广
9.德育过程一般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四要素构成 A德育规律
B德育原则
C德育方法
D德育途径
10.”隐性课程”是由教育家()在《教室的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A、贾克森
B、斯宾塞
C、杜威
D、赫尔巴特
11.素质教育是面向()的教育。
A、全体教师
B、全体学生
C、全体社会成员
D、全部个性
12.建国初期,下列哪一位前苏联教育家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产生的影响较大?(A.赞可夫 B.巴班斯基 C.凯洛夫 D.阿莫纳什维利
13.教育学就是研究(),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A、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
B、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 C、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D、教育方针和教育事实
14.班级建设设计以()最为重要
A实现目标的途径
B实现目标的集体方法 C实现目标的工作程序
D班级建设目标的制定
15.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作用
A导向和动力
B关键
C基础
D核心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1.依据程序化教材的结构形式,程序教学可分为程序和程序。)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的教育对象。
3.瑞士教育家_____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4. 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了培养的教育目的。
5.学生以学习经验为主。
6.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以及过程。
7.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和三个阶段。
8.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关系。
9.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即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
10.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称为。
11.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包括和两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12.钻研教材从具体的展开程序来讲,分为、、三个阶段。
13.设计教学法德代表人物是。
14.教材的编写由“教程式”向发展,这是当代教材发展的新动向。
15.辐合论,也称二因素论,此观点肯定____和_____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有重要影响作用,而且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互相替代。它认为、心理的发展并非单纯地靠天赋本能地逐渐体现,也非单纯地对外界影响的接受或反映,而是其与_____共同发展的结果。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之和。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技能的本质是什么,它与知识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2.简述创造性的思维策略训练。
3.简述现代教育的特点。
4.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几种动因理论。
5.简述行为目标的陈述所要具备的要素。
6.德育有何意义?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运用德育方法分析相关现象、问题或案例。
2.试述设置教学目标的意义。
第五篇:2016年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认定(小学)试题
2016年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认定(小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4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____把教育和科技列为经济建设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
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五大
2、把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六个层次的教育心理学家是____ A.布鲁纳B.布卢姆C.加涅D.奥苏伯尔
3、技能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大类,以下属于操作技能的是 ____ A.阅读技能
B.运算技能
C.记忆技能
D.运动技能
4、生理自我在几岁左右基本成熟?____ A.1岁
B.3岁
C.5岁
D.7岁
5、我国义务教育的课程计划其主体部分是____ A.培养目标
B.课程设置
C.考试考查
D.实施要求
6、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____ A.群众性活动
B.小组活动
C.个别活动
D.集体活动
7、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____ A.发散思维B.聚合思维C.常规思维D.经验思维
8、中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上位概念来学习新的下位概念的学习模式是 ____ A.并列结合学习
B.类属学习
C.下位学习
D.上位学习
9、最早提出迁移概念的心理学家是____ A.桑代克
B.华生
C.布鲁纳
D.斯金纳
10、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实验,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是____ A.练习法
B.演示法
C.实验法
D.发现法
11、一个人幻想成为另一个人,而这个人通常在他的心理上占有重要地位。这种心理现象叫____ A.认同
B.移植
C.投射
D.回归
12、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____ A.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
13、某人智力年龄是8岁,实际年龄是10岁,此人的比率智商是____ A.80
B.90
C.100
D.125
14、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____的发展。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现象
D.教育问题
15、在英文阅读中遇到生词时,教师一般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猜测词义,而不是急于查字典。这体现了知觉的
A.整体性B.理解性C.选择性D.恒常性
16、学生对自己的文章进行校对时,很难发现其中的错误,但校对他人文章时,很容易发现,这是由于____ A.注意分散
B.粗心
C.知觉整体性
D.定势
17、以下哪种不属于健康模式的心理评估____ A.人的潜能B.人的价值实现的程度C.人的心理素质改善的程度D.有无心理疾病
18、某班在“每月一星”的活动中,将表现好、进步大的学生照片贴在“明星墙”上以示奖励,这样的方法是____ A.说服教育
B.品德评价
C.指导实践
D.陶冶政治
19、学生学完汉语拼音后,学习英语单词发音感觉比较困难。其中,汉语拼音对英语单词的学习的影响属于
A.正迁移B.负迁移C.一般迁移D.逆向迁移
20、学会写“石”字后有助于学习写“磊”字,这种迁移最符合____ A.水平迁移
B.顺向迁移
C.垂直迁移
D.具体迁移
21、下列哪个不是具体运算阶段的思维特点?____ A.思维可逆性
B.以自我为中心
C.多维思维
D.具体逻辑思维
22、发散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有三个:变通性、独创性和____ A.多样性
B.迅速性
C.流畅性
D.价值性
23、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____ A.0.25—2秒
B.0.25—20秒
C.2—5分钟
D.5分钟—一辈子
24、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称为____ A.刺激分化
B.消退
C.刺激泛化
D.获得
二、多项选择题(共24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 个错项。)
1、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其教育名著《爱弥儿》中系统阐述的教育思想是 A.绅士教育B.自然教育C.和谐教育D.武士教育
2、我国学校的萌芽约在四千年前的虞舜时代,当时被称为____ A.庠
B.序
C.学
D.瞽宗
3、掌握了汉语拼音字母“a、b”,再学习英语字母“a、b”时,将出现____ A.正迁移
B.负迁移
C.顺向迁移
D.逆向迁移
4、下列哪项属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____ A.认识定义的符号
B.熟练地运用定义
C.叙述定义的含义
D.背诵定义
5、我国的中小学教师享有进修提高的权利,同时这也是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这是____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所规定的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所规定的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规定的D.国家最高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文件所规定的
6、我国古代思想家管仲说过:“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生之计,莫如树人。”反映了教师劳动特点中的____ 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长期性
7、在关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相互关系上,一般认为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条件,而掌握知识则是发展智力的____ A.唯一选择
B.内容
C.途径
D.基础
8、抹杀人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带有明显的生物学倾向的学习理论,有____ A.桑代克的联结理论
B.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C.格式塔学习理论
D.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9、建构主义者一般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____ A.最终答案
B.唯一结论
C.绝对解释
D.不变实质
10、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____ A.保证学生身心正常发展
B.保证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D.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1、1986年,我国颁布了____ A.《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B.《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2、决定教育事业发展的直接和最终的因素是____ A.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水平
B.教育投资
C.领导者的意志
D.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3、正常的中学生心理发展总是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是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又往往存在千差万别,这反映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 ____ A.连续性
B.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顺序性
14、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____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阶段性
15、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是____ A.人身自由权
B.人格尊严权
C.受教育权
D.隐私权
16、依据学习内容的不同为划分标准,一般可以把学习分为哪三类?____ A.知识学习、意义学习和命题学习
B.意义学习、发现学习和机械学习
C.命题学习、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D.技能学习、知识学习和社会规范学习
17、态度结构除包含认知成分之外,还包含情感成分和____ A.策略成分
B.品德成分
C.意志成分
D.行为成分
18、社会的____决定了教育目的性质和方向。
A.生产力发展水平
B.政治经济发展水平
C.主流文化
D.政治精英
19、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____ A.讲授法
B.讨论法
C.谈话法
D.指导法
20、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是 ____ A.教学心理学
B.教师心理学
C.教育心理学
D.学习心理学
21、人的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这体现了人的发展的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
22、应用知识的过程包括____ A.理解
B.审题
C.知识重现
D.解题
23、提出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主要是强调教育____ A.可以超越社会历史而存在B.不受生产发展制约
C.对政治经济有促进作用
D.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24、心智技能有三个特点,即____ A.快速性
B.概括性
C.观念性
D.内潜性
E.简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