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答案

时间:2019-05-14 12:53: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诗词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诗词答案》。

第一篇:古诗词答案

小学古诗词背诵答案

1.《江南》(汉乐府)“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的上一句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2.《敕勒歌》(北朝民歌)“天苍苍,野茫茫”的下一句是(风吹草低见牛羊。)。3.《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下一句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4.《风》(唐•李峤)“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的上一句是(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5.《游子吟》(唐•孟郊)“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上一句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6.《古朗月行》(唐•李白)“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的上一句是(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7.《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下一句是(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8.《悯农

(二)》(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下一句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9.《悯农

(一)》(唐•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下一句是(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0.《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下一句是(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1.《登鹳雀楼》(唐•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上一句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2.《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下一句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3.《春晓》(唐•孟浩然)“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上一句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14.《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下一句是(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5.《春夜喜雨》(唐•杜甫)“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上一句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16.《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下一句是(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7.《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下一句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8.《四时田园杂兴》(选一)(宋•范成大)“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上一句是(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19.《枫桥夜泊》(唐•张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上一句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20.《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下一句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1.《渔歌子》(唐•张志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上一句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22.《墨梅》(元•王冕)“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的下一句是(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23.《清明》(唐•杜牧)“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上一句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25.《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下一句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5.《绝句》(唐•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上一句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6.《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的下一句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7.《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的下一句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8.《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下一句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29.《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的下一句是(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30.《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的上一句是(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31.《早发白帝城》(唐•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上一句是(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32.《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下一句是(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33.《寻隐者不遇》(唐•贾岛)“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上一句是(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34.《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下一句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35.《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下一句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36.长歌行(汉-乐府诗)“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下一句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37.《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下一句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38.《竹石》(清•郑燮)“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上一句是(咬定青山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39.《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的下一句是(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40.《鹿柴》(唐•王维)“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上一句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41.《浪淘沙》(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的下一句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42.《元日》(宋•王安石)“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上一句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43.《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下一句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45.《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的下一句是(遗民泪尽湖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4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上一句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46.《绝句》(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的下一句是(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47.《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的下一句是(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48.《题临安邸》(宋•林升)“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上一句是(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49.《忆江南》(唐•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的上一句是(江南好,风景旧曾谙。)50.滁州西涧(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的下一句是(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51.《江南春》(唐•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上一句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52.《池上》(唐•白居易)“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的上一句是(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53.《惠崇<春江晓景>》(宋•苏轼)“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的上一句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54.《游园不值》(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的下一句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55.《江雪》(唐•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上一句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5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上一句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57.《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下一句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58.《塞下曲》(唐•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的下一句是(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59、《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的上一句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60.《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的下一句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61.《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下一句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62.《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下一句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63.《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的下一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64.《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上一句是((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65.《夏日绝句》(宋•李清照)“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上一句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66.《示儿》(宋•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上一句是(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67.三衢(qú)道中(宋•曾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的下一句是(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68.《己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的下一句是(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69.《村居》(清•高鼎)“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上一句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70.《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的下一句是(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71.《蜂》(唐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的下一句是(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72.《江上渔者》(宋•范仲淹)“君看一叶舟,出没**里。”的上一句是(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73.《四时田园杂兴》(选二)(宋•范成大)“日常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的上一句是(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74.《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的下一句是(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75.《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下一句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二篇:古诗词背诵(答案)

古诗词背诵

一、按要求天空。

1、在第十二册古诗词背诵这个单元,写景的是诗词是的和的《江畔独步寻花》

写送别的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和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托物言志的是诗词是于谦的《石灰岩》和郑燮的《竹石》。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表现作者听见平叛胜利消息后喜极而泣的诗句首“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表现作者听见平叛胜利消息后高兴的喝酒并想象春季还乡,旅途有宜人景色相伴的诗句是“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3、《七步诗》中,集中抒发了曹植内心对兄弟相残不满的诗句是“相煎何太急?”

4、当谈及亲友,论以人品清廉正直时,我们会很自然地想起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名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5、王维的《鸟鸣涧》中,最能写出山涧静谧的诗句是“空”。

6、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中,写蝴蝶戏舞,鸟儿鸣啼的诗句是“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7、于谦《石灰吟》中,作者借咏石灰,表现自己不怕牺牲,坚贞不屈,要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诗句是“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8、郑燮《竹石》中,作者借咏竹子,表现不屈不饶,刚毅、不随波逐流的诗句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9、国家要富强,重要的是依靠人才,因此,龚自珍建议要“ 1

不拘一格降人才。”

10、苏轼的《完溪沙》中,表达作者乐观、奋发向上的诗句是“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1、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作者把水比作美人流动的眼波,把山比作美人蹙起的眉毛的诗句是“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充分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和对春天的留恋的是“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2、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写春雨滋润万物,悄然无声的一句是“夜,润物细无声。”

二、选择题。

1、下列诗人中不属于唐朝的是(D)。

A、王维B、王昌龄C、杜甫D、苏轼

2、下列对古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江畔独步寻花》中能概括全篇的诗句是“千朵万朵压枝低。”

B、“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写出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情感。

C、“咬定青山不放松”中的“咬”写出了竹子的坚韧。

D、《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和对春天的留恋。

3、杜甫是一位集大成和承前启后的诗人,他被后人称为(D)

A、诗仙B、诗佛C、诗史D、诗圣

三、请在“古诗词背诵”这个单元中,选择一首你最喜欢的古诗词,默写在横线上,别忘了要写上题目、作者的姓名和所处的朝代,最后写出你喜欢的原因。江畔独步寻花 【唐代】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喜欢的原因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赞美春天,向往宁静的生活 希望早日平息安史之乱,让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四、请在括号中去掉不恰当的词语。感激

2、父亲(鼓励“既有一,何不能有二?”

3、随着知识的(增长,我强烈地爱上写日记。

五、语文实践题。

1、你的好朋友意志很脆弱,请你写一句赠言送给他,以鼓励他坚强些。

废铁之所以能成为有用的钢,是因为它经得起痛苦的磨练。

2、你的同桌好友缺乏自信,请你写一句赠言送给他,树立她的自信心。

有花自有香,不必大风扬,你的潜能等着你去开发。

六、给下面句子加上不同的标点,使他们表示不同的意思。

我相信他也相信你怎么样

我相信,他也相信,你怎么样?我相信他,也相信你,怎么样?

七、请按要求写出有关的名言、警句、诗句。

1、劝别人珍惜时间的:读书迟。

2、告诫人们要诚实守信的:。

八、指出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一片冰心在玉壶。(比喻)

2、千朵万朵压枝低。(夸张)

3、谁道人生无再少?(反问)

4、豆在釜中泣。(拟人)

5、水是眼波横。(比喻)

6、本子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反问)

九、填空。

1、当我们看到手足相残时,就会想起曹植的中的名句“相煎何太急?”

2、《江畔独步寻花》中写到景物的有、、、。

3、《芙蓉楼送辛渐》中,最能体现作者心境的一个字是“”,最能表达作者清廉正直的句子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4、《石灰吟》中,作者借咏石灰,表现

5、郑燮的《竹石》和于谦的《石灰吟》都是借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品格的,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

十、请解释下列诗句中带点的字、词的意思。

1、黄四娘家花满蹊。(小路)

2、煮豆持作羹。(同“作”)..

3、烈火焚烧若等闲。(平常)

4、任尔东西南北风。(你)...

5、却看妻子愁何在。(再)

6、万马齐喑究可哀。(哑)..

7、青春作伴好还乡。(春天的景物)..

十一、按要求填空。

1、写信时要写如下内容:a;b;cd;e。

2、一篇《建议书》或《倡议书》要具备下面五个方面的内容:(1)(2)(3)(4)结尾(5)落款

十二、把下面的古诗、词补充完整,并写出诗词的题目以及作者。

1、才始送春归,东》;其中卜算子是词牌;词名是送鲍浩然之浙东;作者:王观。

2、,松间沙路净无泥。;其中是词牌;词名是;作者:苏轼

第三篇:古诗词积累答案 古诗词积累

古诗词积累答案 古诗词积累

(一)1、在括号里填上带“春”的词语。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3)(春江)潮水连江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6)(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来御柳斜。

(7)(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在括号里填上动物或植物名。

(1)(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3)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6)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7)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8)柴门闻(犬吠)吠,风雪夜归人。

(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10)(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1)童孙未解工耕织,也傍(桑)阴学种(麻)。

(12)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3)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3、下列诗句写的是哪个季节?诗题是什么?作者是谁?请填在括号里。

季节

诗题

作者

①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秋)《风桥夜泊》

(张继)

②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咏柳》

(贺知章)

③天间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早春》

(韩愈)

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冬)《江雪》

(柳宗元)

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冬)《梅花》

(王安石)

⑦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春)《清明》

(杜牧)

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山行》

(杜牧)古诗词积累

(二)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1、按诗词内容,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地名。

(1)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3)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5)(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6)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7)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8)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9)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0)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3)(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2、请你根据诗句内容,写出与它相关的名胜。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泰山)

(2)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西湖)

(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

(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洞庭湖)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庐山)

3、给下列古诗填上表示颜色的词。

(1)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2)(青)蓑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3)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4)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5)(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6)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8)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9)(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10)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12)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古诗词积累

(三)1、你了解下列诗人吗?他们分别是谁?

大杜:(杜甫)

小杜:(杜牧)

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诗鬼:(李贺)

堪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王维)

唐代边塞诗人有:(高适、崔颢、岑参等人)

2、读下面的小故事,默写诗。

有位厨师精通诗词,每做一道菜,都能对出一句优美的诗句来。一位秀才故意出难题,给厨师两个鸡蛋,要他做几道菜,并且每道菜要表示一句古诗。厨师欣然接受,做了四道菜。第一道菜是两个纯蛋黄,几根青菜丝;第二道菜,把熟鸡蛋白切成小块,排成一字形,下面铺了一张青菜叶子;第三道菜是清炒蛋白一撮;第四道菜,一碗清汤,上面漂着四只蛋壳。秀才见了,深表佩服。

(1)你知道这四道菜表示哪四句诗吗?默写下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2)这首诗的题目是:《绝句》,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

3、根据要求填写诗题及作者。

诗题

作者

(1)描写母亲的有:

《游子吟》

(孟郊)

(2)描写秋天景色的有:

《山行》

(杜牧)

(3)描写送别的有: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4)描写对亲人思念的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4、人们常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来赞美黄河的雄伟气势。你能借用古人的诗句来赞美下面的事物吗?

(1)庐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次山中

(2)柳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3)小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4)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5)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6)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7)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古诗词积累

(四)12、根据提供的实际情况运用学过的诗句填空。(1)在期末写评语时,老师会祝你(来年更上一层楼)。

(2)小明是个顽皮的孩子,五年级的学生还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4)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朝诗人(苏轼)在《题西岭壁》中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5)当我们回忆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寸晖。)”

(6)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唐)朝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来表达对家人的怀念。

(7)汗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于”当“比”讲,它与(唐)代诗人(杜牧)写的《山行》中的(霜叶红于二月花)(诗句)中的“于”意思完全相同。

(8)现在人们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表达对远别好友的深情厚谊。

(9)中秋佳节,皓月当空。那一轮圆月被黄灿灿的月晕衬托着,月光如透明的薄纱,蒙蒙胧胧地照着大地,清风拂面,不由撩起我思乡的情怀:离别故土几载,家乡的亲人可好?酸楚的我不禁潸然泪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0)来到瀑布脚下,捧着清澈的泉水,舒服极了。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撞击在岩石的棱角上,溅起了朵朵美丽的水花。望着美丽的瀑布,我不禁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1)昨天下午,张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思考题。晚上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爸爸走过来,助我一臂之力,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于是我很快解开了这道难题。

(12)爷爷七十大寿,亲朋好友都前来祝贺。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可爷爷却叹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霜叶红于二月花)”。爷爷,您的身子骨比年轻人还壮实呢。”爷爷笑了,摸着我的头说:“就你会贫嘴!诗词积累

(五)13、给诗句填上数字

(1)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3)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4)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5)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6)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14、唐代诗人对自然现象、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描写细致而生动,尤其对日、月、雨等的描写更见功夫,令人赞叹。请就下面句子中有关日、月、雨的内容填空

有关描写“日”的句子:

(1)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描写“月”的句子:

(1)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今夜明月人相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4)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6)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描写“雨”的句子:

(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15、唐代诗人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请填写下列诗句中与“酒”有关的句子。

(1)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2)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5)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6)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世上酒家眠。

(7)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16、填空

诗仙(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诗圣(杜甫),字(子美),其诗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诗语言通俗,老妪能解。

王维,字摩碣,官至尚书右丞,故又称王右丞。其诗多以歌咏(山水田园)为主。人称诗佛。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高峰,故人称“(七绝圣手)”。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运城县)人,世称柳河东。曾担任柳州刺史,故又称柳刺史。

李贺,人称(诗鬼);孟郊、贾岛,人称(诗囚);刘禹锡,人称(诗豪)。诗词积累

(六)一、成语对对子:(注意对仗要工整,意思要相对)粗茶淡饭(山珍海味)流芳百世(遗臭万年)

井然有序(杂乱无章)

指鹿为马(点石成金)

固若金汤(危如累卵)

精雕细刻(粗制滥造)

雪中送炭(锦上添花)

伶牙利齿(笨嘴拙舌)

二、成语不离“舌”

形容信口胡说(妄口八舌)

形容说话轻薄(闲嘴淡舌)

形容能说会道(唇枪舌剑)

形容惊诧无言(张口结舌)

形容不善辞令(笨嘴拙舌)

形容随声附和(鹦鹉学舌)

三、数字俗语:

表示实实在在,不可更改时用(一是一,二是二)

表示做事不考虑周到,干了再说时用(一不做,二不休)

表示一样东西两人平分时用(二一添作五)

表示某人干事麻利时用(三下五除二)

表示差不多时用(八九不离十)

表示某人打小算盘时用(小九九)

表示归根到底时用(九九归一)

表示把握大时用(十有八九)

表示很不容易时用(九牛二虎之力)

表示信心十足时用(十拿九稳)

表示距离远时用(十万八千里)

四、下面人名各取自什么成语?

杜鹏程(鹏程万里)

陈残云(风卷残云)

王任重(任重道远)

刘海粟(沧海一粟)

丁慧中(秀外慧中)

甘如饴(甘之如饴)

焦若愚(大智若愚)

五、成语填空:

(心)服(口)服(以)德(报)德(以)讹(传)讹

(以)牙(还)牙(倚)老(卖)老(将)计(就)计

神(乎)(其)神精(益)(求)精痛(定)(思)痛

欺(人)(自)欺将(门)(有)将日(复)

(一)日

微(乎)(其)微

六、下列对联各咏的是谁?

1、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苏”)

2、豪气压群雄,能使力士脱靴,贵妃捧砚;仙才媲美,不让参军俊逸,开府清新。(李白)

3、玉帐深宵悲骏马,楚歌四面促红妆。(项羽)

4、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范仲淹)

七、你知道下面的惯用语是什么吗?

1、把在团体中起主导的人喻为(主心骨)

2、把足智多谋的人喻为(智多星)

3、把接待宾客的当地主人喻为(东道主)

4、把公堂台阶下受审的囚犯喻为(阶下囚)

5、把吝啬钱财、一毛不拔的人喻为(铁公鸡)

6、把混混噩噩、不明事理的人喻为(糊涂虫)

7、把世故圆滑的人喻为(老油条)

8、把没有专业知识的外行人喻为(门外汉)

9、把技艺不精、勉强凑合的人喻为(三脚猫)

八、数字猜成语:

12345609(七零八落)

1256789(丢三落四)

1+2+3(接二连三)

333 555(三五成群)

3.5(不三不四)

10(一五一十)

9寸+1寸=1尺(得寸进尺)

第四篇:古诗词赏析答案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对全诗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C)

A.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和目的(观沧海)。“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皆为观海所见。

B.“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映衬的形象,显示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C.“日月之行”到“若出其里”写诗人通过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要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有眼前实景,又有作者的想象之景。)

D.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的、是乐曲的终止句,一般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E.“洪波”,重在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是写实景。

2.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理解正确的是(C)

A.日、月的运行,都是从大海里升起又降落;银河灿烂,也好像是发源于沧海之中。

B.日、月朗照大海,星星闪烁,辉映于海面。

C.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好像都是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了一样。

D.太阳月亮不停运转、银河灿烂,它们有的没入海底,有的投映到海面。

3.下列判断有误的两项(B D)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B“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C“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D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后六句是虚写。

E“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F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4.对这首诗理解做个最佳抉择(D)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面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C.诗人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

D.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拟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

5.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是(D)

A、开篇写的是诗人登山观海的景象。沧海,大海,因海水呈清苍色,故称“沧海”澹澹,水波动荡的样子。

B、“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极写大海的广阔浩大。星汉,银河

C、这首诗通过大海的辽阔壮景的描摹,传达出诗人自负雄才大略、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D、结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虽是乐府诗乐章末了因配乐需要所加的,但它也暗示了因东征乌桓胜利而感到的喜悦,不能说与正文无关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乐府诗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如《龟虽寿》中也有此类结尾。)6.对“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

A.“临”表登上,“以”表示东临碣石山的目的是观沧海。

B.“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内容由“临”字展开,登临所见。

C.这两句交代了观察的地点和目的。

D.诗句使我们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沧海的勃勃英姿。

7.对《观沧海》全诗简析有误的一项是(A)

A.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创造出一个宏伟的意境。B.诗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表达了观沧海后的深切感受。

C.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在写景的十句诗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诗人将眼前景物与奇特的想像融合在一起,勾勒了大海的壮丽景象。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豪迈气概,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8.对这首诗理解得最正确的是(D)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面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C.诗人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

D.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海岛,再描绘海面,最后抒情。9.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是(B)A.“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秋风萧瑟”点明了时令。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岛和海。草木是动态的,洪波是静态的,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C.这首诗通过对大海的辽阔壮景的描摹,传达出诗人自负雄才大略、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D.结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虽是乐府诗乐章末了因配乐需要所加的,但它也暗示了因东征乌桓胜利而感到的喜悦,不能说与正文无关。

10.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2分)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1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C)

A.这首诗是诗人北征乌桓,经过碣石山时所作,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B.诗人把登高望海所见的秋天自然景色,特别是把大海的壮阔生动地描绘出来,让我们可以领略到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C.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通篇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D.“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诗歌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12.下列对诗句的品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B)

A.诗歌开头两句借景抒情,写诗人来到碣石山,登山观海。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诗人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澹澹”是形容海水波动荡漾的样子。C.“洪波涌起”这四个字用奇特的想像,表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现日月星汉的气势,抒发了诗人的宏大抱负。13.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A.“水何”六句,诗人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地描绘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水何“六句,诗人既有大处落笔,也细处着墨。“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的是俯瞰沧海的全景,是大处落笔,“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是从细处落笔,學“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的是动景,是远观所见之景。这六句有力地刻画了大海的壮阔,为下文展开想像埋下了伏笔。)B.“日月”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从两个“若”字可看出写的是虚景,即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出了沧海之大,描绘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

C.这首诗通过描写沧海赞颂了祖国壮丽的河山,表现了正处于事业最高峰的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D.诗人运用了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借景抒情等手法使意象瑰丽、意境开阔,全诗感情奔放,思想含蓄,显出雄浑苍劲的诗风。试题分析:“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中的烘托分析不当,此处是直接描写,并非烘托。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1.王湾《次北固山下》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B)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对偶,写“客路”、“行舟”,字里行间已有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之感,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岸阔”与“潮平”,“一帆悬”与“风正”均有因果关系。“风正”是风大之意。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明诗人到江南正是冬末。诗人感到江南不光太阳来得早,好像春天也来得早。“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脍灸人口。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与首联呼应,表达了诗人触景生情,怀有无法抑制的思乡之情。2.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 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 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与字里行间。C.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时候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D. 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3.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D)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B.“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了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D.“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4.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B.

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宁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显得天地宽阔,更使人胸襟开朗。

C.

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一联是中间两联景物描写所触发的思乡之情,即景生情,也是对首联的照应,前六句不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

5.品读本诗,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D)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联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表达出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居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归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表达的是淡淡的乡思愁绪,而不是“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所以D项表述错误。)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诗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象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了。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客路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深的乡愁。7.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B、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

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清。

D、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8.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B.诗的颈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C.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

D.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9.对“海上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B)

A、这两句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没有消退,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来了;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现出了春意。B、日生残夜表示地域的交替,春入旧年表示了时序的交替。C、把“日”与“春”当作美好事物的象征。“生”与“人”使景象拟人化了。

D、在描写景物和时令的变化中,揭示了自然规律、生活真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1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被人称道。对这两句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B、把“日”和“春”作为新生事物的象征,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C、“生”与“人”用了上比喻的方法,生动形象,富有情趣。D、两句诗对仗工整,明人胡应麟称它“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这首七言律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B.诗歌以诗人行踪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生动描绘了西湖的明媚风光。C.“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白沙堤”这些词语,都突出了西湖早春的特点。D.尾联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陶醉于美好湖光山色的喜悦心情。2.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3.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B.

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

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4.下列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B.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 C.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盛景

D.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 5.对《钱塘湖春行》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c)A、“孤山寺北贾亭西”写诗人的行踪;“水面初平云脚低”写远望湖水平堤,朵朵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写诗人一路行来,偶尔可以见到早来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枝头;不知是新到谁家的燕子衔了泥去筑巢。

C、“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写诗人看到路畔的野花已经开得五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矮矮的草地,骑马走过,马蹄刚能够被它埋没起来。“乱”,是指西湖早春,“渐欲”说明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

D、“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写诗人来到绿杨成阴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看也看不够,于是赞叹道:这才是我最喜爱的地方!6.请选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C)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7.对颔联内容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D)

A.具有画面感。构图的背景是“暖树”和“春泥”,主体是“早莺”和“新燕”。

B.具有动态感。一个“争”字,一个“啄”字,把飞鸟的灵动与欢快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C.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几处”?“谁家”?妙在说不清,让读者放飞想象。

D.给人丰富的生活知识。拓展了读者的视野,了解了“早莺”和“新燕”的生活习性。【解析】早莺争暖”,新燕啄春泥搭窝,这里作者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在突出湖上春的活力与生机,并不是有意写“生活习性”。

8.对为尾联中“最爱”一词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A.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之情 B.画龙点睛,突出了诗人喜爱钱塘湖的原因。C.巧用白描,突出了钱塘湖畔绿色醉人的景象。

D.刻意渲染,表达了诗人对钱塘湖美景的依恋之情。

【解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观赏钱塘湖早春美景的喜悦之情,而“最爱”一词直接吐露诗人对西湖的由衷喜爱。9.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C)

A.这首诗的兴趣不在于集中介绍某一景物,而是从总体着眼,描绘湖上的春意。B.“渐欲”“才能”两个词语,动态地表达着“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C.这首诗观察点不在某一处,而是边行走,边观察,多角度描写钱塘湖春景。D.这首诗处处紧扣季节特征,把春天的钱塘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十分迷人。

【解析】诗的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明确了所写春景的方位,也便明确了观察点之处——钱塘湖。10.与本诗感情基调最为相近的一项是(B)A.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B.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晏殊《破阵子》)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D.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解析】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A项咏梅坚强不屈的精神。B项是写清明节后的景物:池上碧苔,叶底黄鹏,白天渐长,飞絮轻盈,写出一幅美好的春景图,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与《钱塘湖春行》的感情基调相近。C项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D项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

11.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D)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1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C)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13.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A.首联点明“春行”起点勾出早春轮廓。B.颔联和颈联描写了孤山寺边的西湖美景。C.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D.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清新淡雅的审美情趣。

14.下列是对《钱塘湖春行》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D)

A、这首诗是歌咏西湖风光的诗,兴趣不在于介绍某一景物,而是从总体着眼,描绘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B、诗人选取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的写法,中间四句写莺、燕、写花、草、先动物、后植物,写足春色.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渐欲”“才能”两个词语,更是富于动态地表现着“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D、描写“最爱”的湖东的白沙堤,诗人则用最准确最具表现力的词语着力加以渲染,把“绿杨阴里”的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真切动人,历历如在目前.天净沙 秋思

1.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2.对《天净沙•秋思》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3.对《天净沙•秋思》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4.对这首曲评析有误的一项是(C)A、“枯藤”、“老树”、“西风”,写的均是秋末之景。B、“夕阳”与“昏鸦”中的“昏”字照应,点出特定的时间。

C、这首元曲直抒胸臆,道出了天涯游子之悲,曾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D、这首元曲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反映了天涯游子的漂泊情怀。

5.下列各句中,与“断肠人在天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一项是(C)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6.下列对诗词句子的品析有误的一项是(B)

A.《天净沙•秋思》表现了一个羁旅漂泊的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被称为“秋思之祖”。

B.“小桥流水人家”创设一种清新淡雅的境界,表现了游子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C.作者把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连接成一幅简洁苍凉的水墨画,将无限愁思自然寓于画面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D.“断肠人在天涯”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画龙点睛,直抒胸臆。7.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8.对《天净沙秋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枯藤老树昏鸦”一句描摹了一幅秋暮思归图,“枯”“老”“昏”营造出暗淡凄凉的氛围,衬托游子内心的哀伤。B.“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则描绘出一幅清新秀丽的秋郊庄户图,热情赞颂家乡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回到家乡的喜悦之情。“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则描绘出一幅温馨画面,与前后两句形成对比,反衬内心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C.“西风瘦马”一句,“西风”即秋风,“瘦马”既写出路途的辛劳,又写出了生活的艰辛。D.末句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直接抒情,抒发了长年漂泊的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9.对本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此曲语言明白而内涵丰富,景物的描写凝练,但情感尽在景中。B曲子用多种意象连缀,在萧瑟凄清的秋景中蕴含着绵绵乡愁。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气韵流动、情感一致。D本曲描绘了天涯游子秋日黄昏行旅图,表现悲秋思乡的情感。10.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B)

A “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B、“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C、“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D、“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11.下列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C)

A.这首元曲虽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B.“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句写出作者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烘托了作者凄苦悲凉的心境。

C.此曲作者是马致远,字东篱,元代杂剧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D.此曲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寓情于景 12.下列错误的一项是(C)

A.全曲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喻为“秋思之祖”。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游子眼中所见,“古道西风瘦马”则是游子自身写照。C此曲运用了寓景于情的手法,写出了作者的心理感受以及天涯游子的愁楚悲凉。D.“夕阳西下”一句动静结合,互相映衬,同时也点明了时间。13.下列选项错误的是(B)A此曲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副深秋的景色图 B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C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指极远的地方

D最后两句由景及人,道出天涯游子的心情,断肠是全文主旨 15.下面理解错误的一项(D)A.“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B.“古道西风瘦马”的“瘦”表现了旅人的辛劳。C.前三句勾勒出“秋”色,末二句点出了“旅”思。D.这首散曲主要表现秋天的悲凉景象。16.选出不正确的一项(C)

A.本文前四句写景,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B.本文使用众多意象来表达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C.本文采用悲春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

D.本文只用二十八个字,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准确地传达旅人凄苦的心境。17.选出正确的一项(B)

A.本文以景托情,寓景于情,刻画出游子凄苦、悲凉的心境。

B.末句“断肠人在天涯”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成为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C.本文运用极其华丽、复杂的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D.全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使作品更加动人。18.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C)

A此曲写出了女子对情人的相思之情 B秋思是曲牌名,天净沙是题目

C此曲共描绘了九种景物,刻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 D此曲被誉为“春思之祖” 19.选项错误的是(D)

A.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B.全诗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

C.此曲以九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

D.秋郊夕照图抒发了游子回归故乡的喜悦之情(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20.选出正确的一项(D)A.“古道西风瘦马”(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B.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等。C.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D.全曲前两句写眼中所见,第三句是对游子自身境况的描述,最后两句直抒游子的心理感受。21.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C)

A、此曲后两句动、静相衬,表现了游子内心的悲凉、愁苦。B、“小桥流水人家”一句表现出曲中游子对温馨家庭的渴望,更体现出游子内心的悲凉、愁苦之情。C.在诗人精心选择和渲染的画面中,渗透着浪迹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朝阳下的孤独与愁苦。D.此曲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22.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B.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C.“夕阳”、“天涯”交代了时间地点。“断肠人”今夜宿谁家?在“小桥流水人家”。D.读者是随着秋思满腹的主人公的脚步、视线、思绪进入这幅画卷的。23.下列语句中,对本曲赏析不正确的是(B)

A.最后两句由景及人,道出天涯游子的心情,断肠是全文主旨。

B.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 古道 西风(枯藤 老树 西风),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鸦,与“天涯”相呼应的是:古道 C.“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出一派温馨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D.本曲格调低沉,宫调为越调。

24、对这首小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B、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D、“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的九个独立的事物统一到二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望岳

1.对《望岳》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C)A、“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广大,青青之色,绵延不绝,齐鲁大地都能望见。B、“造化钟神秀”中的“造化”指大自然、天地,“钟”是聚集的意思。C、“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山的南面和北面,这句是说泰山高大,使山高山北景色有别,判若昏晓。D、这首诗首联写远望,颔联写近观,颈联从小处着笔细看,尾联写望岳产生的联想。2.下面对杜甫诗歌《望岳》解读有误的一项是(D)

A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B 首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摩劲和惊叹仰慕之情。C“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钟”字,将大自然写得特有情趣。“割”字用在这里,非常奇险传神。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体现了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D 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诗人登上泰山绝顶的感受,抒写了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3.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B)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

4.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5.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D)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6.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B)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7.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一二句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岱宗即东岳泰山。B.第五句的意思是诗人看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漾。“曾”通“层”。C.七八句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抒发了诗人登上泰山之后的感受。

D.全诗切着“望”字而写,热情赞美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高大雄伟的气势,也透露出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8.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A.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由远望到近望。

B.“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对仗工整,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诗歌的前六句写诗人远望泰山,描绘了泰山的神奇与秀丽;后两句是写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解析:诗歌最后两句不是写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而是希望有朝一日,一定要登顶,俯视天下 9.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10.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D)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11.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勒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造化:天地,大自然)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12.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A、“岱宗夫如何”句,作者用拟人手法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岱宗夫”.(岱是泰山的别名,“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B、“造化钟神秀”句,意思是说泰山是天地间一切神奇、秀丽的结晶.“钟”是“聚集”的意思,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时分有情.C、“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D、“阴阳割昏晓”中“割”字写出了泰山的高大,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13.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A、“岱宗夫如何”一句运用拟人手法,把泰山比作顶天立地的大丈夫。B、“造化钟神秀”一句是说泰山是天地间一切神奇秀丽的结晶。钟是聚集的意思,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的十分有情。C、“齐鲁青未了”是说在齐鲁大地上都能看到泰山的青色,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的写出了自己的体验。D、“会当凌绝顶”中,会当是唐人的口语,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的雄心和气概。

14.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D)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勃的朝气。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1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这两句诗是诗人远望所见。是借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齐天耸立的形象。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这两句诗是诗人细望所见。“荡胸”即心胸摇荡,“决眦”即眼角几乎裂开,写出诗人长时间睁大眼镜观赏美景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泰山美景的喜爱之情。C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是诗人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实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虚写。虚实结合,写尽泰山之风韵。D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望”,距离由远而近,时间由朝到暮,最后顺理成章地表达了要登上顶峰俯瞰众山小的豪情。

16.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B)A、“望岳”:望,眺望;写诗人远观泰山的感受。“岱宗”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为诸岳所宗。B、“青未了”:未了情,表明对齐鲁大地的感情深厚。

C、首两句用疑问的语气,勾勒出泰山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尽头的情景。D、中间四句以景写景,借景抒情,表现诗人追求高洁的远大志向。

春望

1.以下对诗歌《春望》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残破不堪,山河并没有被破坏;春天降临到长安城,因长久无人料理导致乱草丛生。这一联在写景中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美景遭到破坏以后的失望之情。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白头”是写实,“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这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2.对“国破山河地,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令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令人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到显,由弱到强,步步推进。B.这两句诗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C.诗意变化的又一例为“国破”与“山河在”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D.这两句诗以写景为主。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写的景物。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诗的开篇即写春望所见,突出写山河破碎、满城荒芜,写长安沦陷后的残败景象。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触景生情:因感时恨别,见到了本为娱人之物的花鸟反而流泪惊心;一种是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种解释都符合诗意。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自安史叛乱以来,战火不断,企盼亲人消息,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家书抵万金”是说一万两金才能得到一封家信。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句中,“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之伤痛之外,诗人又叹息衰老,更增了一层悲哀。4.赏析《春望》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这首诗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充溢离乱伤痛之情。B.诗中“烽火”是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大火,这让作者很难得到家信。C.诗的尾联意思是诗人的白发越抓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D.全诗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沉着蕴藉,真挚自然,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5.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战争)D.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悬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6.请选出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A)

A.首联写景,描绘出国都沦陷后山河依旧却残破不堪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回家途中的艰难。B.颔联中“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此联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C.颈联中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尾联中用“搔更短”和“不胜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苍老之态。D.这首诗在内容上集中表现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诗风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深沉含蓄而不浅露。7.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是一片脍炙人口的佳作。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个月之久的大火。

D.首联中“深”字形象地描写出战乱中长安城草木丛生、满目凄凉的景象,流露出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8.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C)A 首联写望中所见,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 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B 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采用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C“家书抵家书”写出战乱年代,一封普通家信是多么难得,多么值钱啊!急切希望知道 家人是否平安的消息.D 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的艺术形 象.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9.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10.对诗的结构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

A.诗的前四句,统在题目的“望”字中。诗人视线由远而近,视野由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B.诗的前四句写“望”中所见,后四句写“思”中之情,先写景后抒情,感情从国之残破之痛,写到家之离散之悲,层层叠加。(情寓景中)

C.诗的前六句写国与家的不幸,最后一句写自己的境遇。感情从浓烈到趋于平静,逐层递减。

D.整首诗都统在“望”字中,诗人视线由远而近,视野由国、城到花、鸟再到自己,感情由弱到强,逐层推进。11.对《春望》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A、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自己。作者看到的是战乱中的春景,一片苍凉,感伤国事,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B、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的妻子,在这战乱连绵的日子,期盼外出游览的丈夫早写信来。簪,妇女束发的首饰。C、作者所经历的这场战乱,是指唐代的藩镇割据。D、“烽火连三月”,意指战争接连打了三个月,入侵者是吐蕃人。12.对诗句理解分析错误观点的一项是(A)A、首句写望中所见,“草木深”写出了景色的秀美,令人爽心悦目。B、颔联分写,诗人融景生情,见了花鸟反而坠泪惊心。C、颈联写因战火不断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D、尾联用一个细节写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心情。

13.此诗中表达对乱世离别的被伤感情,极易引起读者共鸣,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的是(B)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4.下列对本首诗的点评错误的一项是(A)

A鞠躬尽瘁、舍身报国B沉郁顿挫、感人至深C内容丰富、感情强烈D意脉贯通、情景兼具 15.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此句描绘了山河依旧,世事全非,战乱后,草木丛生,凄风苦雨的残败景象

B这里的“国破”指的是国家的落后,此处将“国破”与“山河在”联系在一起,使其含义有了更为广阔的内容。C这两句对仗工整,圆熟自然,诗意变化。“国破”与“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D这两句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令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令人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到显,由弱到强,步步推进。16.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A首联表面描写都城残破、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B颔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C颈联的意思是说: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烈,因而家人难通音信,所以诗人就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D尾联中“白头”是虚写,“不胜簪”是实写,用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17.对《春望》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首诗作于诗人陷在被安禄山占领的长安城之时,诗中充分的抒写了诗人伤时恨别、忧国思家之情。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借物抒发忧国之情。本来人们平时喜爱花鸟,但在“国破”、“草木深”的今天,却见之而垂泪,闻之而惊心。

C“烽火连三月”写出战争时间之长,“家书抵万金”写出跟家人通音信之艰难,体现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唐王朝发动战争的憎恨。

D全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语句凝练,情景交融,是五言律诗的典范之作。18.对《春望》诗句理解分析错误观点的一项是(A)A.首句写望中所见,“草木深”写出了景色的秀美,令人赏心悦目。B.颔联分写,诗人融景生情,见了花鸟反而坠泪惊心。C.颈联写因战火不断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D.尾联用一个细节写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心情。19.对《春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意为: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意为:感叹时局,看到开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20.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安危的时刻牵挂。B.颔联写诗人见花落泪,闻鸟惊心,都是为了表达他感时伤世的情怀。

C.首联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眼前却呈现出郁郁葱葱,欣欣向荣的景象。

D.尾联说诗人白发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足见他衰老得很快,而这又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石壕吏

1.选出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

A.诗歌内容的核心是“捉人”全诗是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叙述的

B.诗歌在深刻揭露黑暗残暴的兵役制度的同时,也变现了人们那种坚韧的爱国精神

C.这是一首叙事诗.该是虽然没有运用抒情和议论,但故事情节记叙比较完整,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

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两个“一何”渲染出差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

2.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诗人投宿石壕吏)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3.对《石壕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石壕吏》虽然抨击的是石壕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 B诗中正面描写老妇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安史之乱”,提示主题

C“有吏夜捉人”依据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一个“夜”字,含义丰富,既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又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狠毒 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中的“呼”和“啼”、“怒”和“苦”对照强烈,“一何”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同时“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4.《石壕吏》中流露出的诗人感情是(B)

A、诗人对老妇一家的同情。

C、诗人对老妇一家的痛苦感到悲哀。B、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注。D、诗人对官吏暴虐的愤怒。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

A《望岳》与《石壕吏》都写于“安史之乱”前期,分别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B《望岳》、《春望》都是律诗,前者为五言律诗,后者为七言律诗。律诗与绝句主要区别在于:律诗共八句,绝句共四句。

C《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全文无一句直接议论、抒情句,却在叙事中饱含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

D《石壕吏》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人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的平叛斗争;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人一家的悲惨遭遇,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6.下列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两项是(C E)

A.“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体现了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

B.“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暗示老妇人已被官吏抓走了。

C.全诗主要塑造了一个盛气凌人的恶吏形象和一个饱受欺凌的老媪形象。其中,恶吏是本文塑造的主要人物。(恶吏和老媪都是)

D.本诗既抒发了诗人对人们的同情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谴责。

E.“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形成强烈的反差,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矛盾。

归园田居

1.对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理解不恰当的一句(C)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指各种野草。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种豆南山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的艰难写得极为具体。

D.“衣沾不足惜,但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对下面这首诗解说或赏析不当的一项是(A)

A 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作者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西晋著名诗人。“世外桃源”就出自其作品《桃花源记》。B “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如完美。C “带月荷锄归”,劳作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最!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的归隐的自豪。

D “但使愿无违”中“愿”蕴含着诗人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里失去自我,要隐居归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愿。

3.选出对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D)

A.开头两句交代劳动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B.三、四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务农。“荒秽”指各种杂草。C.五、六句承“荷锄归”,写回家的路上长满草,露沾衣服。D.结尾两句抒情,“愿”指辛勤耕作只为获得好收成。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这首五言诗,语言朴素,意境恬淡,体现了作者悠然的心境。

B.第三四句描写的是作者自己的躬耕生活,这种生活虽然辛苦,但却充实愉快。

C.带月荷锄、夕露沾衣的农耕生活,实情实景,生动感人,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D.作者沉溺于美好的田园生活中,乐于做一个隐士而忘却一切的世俗的烦恼。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无欲无愿的心境。

5.对这首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B)A.“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实后虚,相互衬托,完美和谐。B.“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用语十分自然冲淡,却将归隐生活的艰难写得极具体。C.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入诗,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营造出一种醇美的诗意。D.以“衣沾”代写躬耕的所有艰辛,是因为归隐生活的乐趣大于辛劳,故才“不足惜”。6.下列关于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开头两句起得平淡,明白如话,好像一个老农娓娓道来,透露了诗人热爱农村劳动的心情。

B.三四两句写一早一晚:早起去除草,直到黄昏月出后才扛着锄头回家。截取两个片断,归纳一天劳动的苦辛,从“理荒秽”中可体现出来。

C.五六两句承上句而来,描绘了道路狭隘、草木丛生、夕露沾衣的画面,写诗人垦荒南亩的劳动的艰辛。D.“但使愿无违”是全诗的归结和主旨。“愿无违”是说诗人不怕劳动的艰辛,不怕露水沾衣,只怕朝廷又要他去做官的思虑。

7.选出对该诗理解有误的一项(D)

A.

一、二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

B.

三、四句可以看出诗人不是很会种地,但为了不使豆苗荒芜,他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诗人并不抱怨。

C.五至八句写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不觉可惜,“愿”字蕴涵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意思。D.本诗的主题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坚决与统治者斗争到底的决心。8.选出对该诗赏析有误的一项(C)

A.

五、六句表面是平淡之语,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句“但使愿无违”,使“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

B.这首诗用语平淡自然,朴素,自然、平淡的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达到了和谐的统一。C.“种豆南山下”是幽美之句,“带月荷锄归”是平淡之语;前句虚写,后句实写。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D.本诗富于情趣。“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这是一幅美妙的月夜归耕图,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9.对诗中“盛”字的判断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A.“盛”与“稀”前后对比,突出南山下的土地的荒芜,侧面写出诗人灰心丧气。B.“盛”与“稀”形成对比,体现了庄稼的长势较差,说明诗人不善农耕。C.“盛”,是诗人起早贪黑劳作的原因,这让他深深体验到劳作的艰辛。D.“盛”与“道狭草木长”呼应,更显示出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

使至塞上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B)(D)

A、首联写作者出使,已经过了属国的居延这一地方。一个“单”字,写出了他出使的孤单与无奈。B、颔联借用比喻,写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显得形象而生动。C、颈联中,“孤烟”、“长河”、“落日”,写出了大漠景色的单调与荒。“直”“圆”写出了边塞人民不惧生活艰苦,奋勇向前以圆美好愿望的豪情斗志。

D、尾联意思是说在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才知道都护还在很远的燕然山。至此,并未交待“出使”结束,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

E、全诗叙事与写景相结合,而重点在于写景,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画面宏大,意境开阔,景色壮丽的塞外风光图。2.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到达地点和作诗缘由,“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B.颔联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由“归雁”一词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

C.颈联中,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D.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分析:B项中由“归雁入胡天”知道雁北飞,因此季节是春天。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本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归燕、孤烟、长河、落日为对象,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意境奇特,气势博大。

B颔联写途中所见,既是叙事,也是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孤独惆怅的内心情感。

C颈联描写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诵读时应该使用急促的节奏,低沉、悲凉的语调,表现劲拔、坚毅之美和苍茫之感。

D尾联写行至萧关,探马来报,都护逐杀敌军,已到了最前线。语透雄豪,既见军情紧急,又见诗人对战事的关心 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画面孤寂而凄凉)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5.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境界开阔、意象雄浑的艺术特色)

6.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诗中描绘的塞外风光雄浑寥廓,并非明媚秀丽)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7.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 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C.第五、六句“直”“ 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D.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 8.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2分)

A.这首诗首尾叙事,中间写景,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

B.颔联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出汉塞入胡天时激动、自豪的情感。C.这首诗中最值得称颂的是颈联,它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D.这首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9.对下面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写诗人自己轻车简从,要到西北边塞的居延慰问将士。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中,诗人把自己比作“征蓬”“归雁”,充分表达了这次出使边塞时愉悦和舒畅的心情。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刻画了雄辉壮美的塞外风光,体现了苏轼对王维的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D.“都护在燕然”中的“燕然”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燕然”,同指燕然山,东汉窦宪曾在此刻石记功。

10.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塞的萧关遇到了侯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11.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故乡水,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感情。“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B、诗人以轻松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C、颈联的“直”“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字中。12.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这是一首边塞诗。

B、首联和颔联都紧扣题目中的“使”字。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的是“塞上”的风光。D、这首诗描写和表达了作者渴望为朝廷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13.选出对王维《使至塞上》赏析有误的一项(B)A.首联诗人写自己轻车简从,奉使出征,要前往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慰问将士。

B.颔联中运用比喻,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抑郁、孤寂的内心情感,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C.颈联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视野开阔,意境雄浑,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D.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中描写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人到达边塞时所见的景色。【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赏析能力。《使至塞上》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运用比喻修辞,作者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B项前半部分的赏析是正确的。但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的并不是这一句,而是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渡荆门送别

1.对《渡荆门送别》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项是(C)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中间两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B 颔联两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景中也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表和青春的蓬勃朝气。C 尾联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李白远行,既点明了题目,又暗示了故乡人的深情厚谊。D 全诗情景交融,想象奇特,显露了诗人豪迈的气概和浪漫的情怀。2.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刺绣的目的: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的荆门。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C.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

D.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C项第一幅画应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画应是“天边云霞图”。3.选出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D)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它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下的一组图画,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入”则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

B、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 验。

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与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4.化静为动,表现诗人过荆门入楚地的壮阔景象的语句(B)A.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B.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联用到的修辞手法是(AB)A.比喻

B.对偶

C.夸张

D.衬托

6.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D)A.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B.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7.赏析《渡荆门送别》有误的一项是(D)

A.此诗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作者很自然地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

B.颔联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C.颈联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夜间的风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写黄昏的风景

D.“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由之前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亲朋好友都来欢送我不忍分别。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

8.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

B.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云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10.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C)A.“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的景象是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B.“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楼。C,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实际上并没有写诗人送别什么)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11.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A,这首诗写诗人离开蜀地到楚国漫游途中所见到的景色,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B.颔联描写了山势与流水,“随”“入”二字,将群山与原野位置的变换和水奔腾直泻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C,颈联描写映人江中的月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霞变幻,结成海市蜃楼般的奇景。D.尾联紧扣诗题“送别”,采用拟人手法,写故乡水因为可怜自己而不辞辛劳,送行万里的深情。

登岳阳楼 1.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A)

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2.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首联是全诗写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最后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B、诗的颈联以含蓄的方式,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 ”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

C、这首诗通过登楼所见,抒发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破败、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读之让人感慨万分。D、与杜甫的《春望》《石壕吏》 等诗相比较,能看出此诗的老杜风格。诗人在模仿的同时,又富于变化,布控精巧、情思绵绵,自成一格。

3.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B)

A.此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情感苍凉悲壮。B.“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C.“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 后的憔悴悲愁之绪。4.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A.首联写景,“一东”“一西”,点明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帘旌不动夕阳迟”,描绘出一幅静谧的夕阳入山图,烘托了诗人登临时的悠闲、平静的心情。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5.对这首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

A.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融于一体。(还有自然之景)B.抒发了诗人颠沛流离之苦、对国家的无限忧愁,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C.表达了作者晚年面对国破家亡的困境而产生的得过且过之感。D.这首诗以虚写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国运好转的期盼。6.与本诗颈联结构最相似的一项是(D)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C.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D.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对下面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首诗表现了作者长期遭贬谪的悲凉、愤懑的心情,同时又袒露出作者豁达豪放的襟怀和坚忍不拔的意志。B、一、二句写出了作者被贬谪置于巴楚这荒远凄凉的地方,已有二十三年了。

C、三、四句写作者借吹笛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回到家乡后衣着破烂的落魄情景。D、五、六句作者虽以“沉舟”、“病树”自比,但不消沉,写出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2.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A、“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表明作者谪居生活的艰苦和遭遇贬居的痛苦,给全诗定下了感情的基调。B、“怀旧空吟闻迪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谪居时间的长久,又表明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作者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既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

D、“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表现出坚忍不拔的意志,与常人所用的“借酒消愁”形成鲜明对比。3.下面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这首诗是作者为答谢白居易而作的。B.“二十三年弃置身“写出了作者遭贬谪时间之长。C.诗的颔联用二则典故写出了人事的变迁。

D.诗的颈联作者以“沉舟”和“病树”自比,以“千帆”和“万木”比喻白居易。(以“沉舟“和“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有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4.下面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凄凉地”一词富有感情色彩,表现出作者贬谪生活的痛苦。B.诗的颈联富有哲理,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C.“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出作者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D.全诗慷慨激昂、感情豪放,蕴含哲理,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5.选出对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A)A.这首诗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抒发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B.诗涛的颔联,运用典故,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C.诗的颈联,运用比喻抒发计人身世之感,其中也包含着事物新陈代澍的哲理。D.诗的尾联,“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明诗人并不消极气馁,而是要重新抖擞振作。6.对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A.“怀旧空吟闻笛赋”中的“闻笛赋”,指晋代向秀的《思旧赋》。这篇赋是向秀为悼念被司马昭杀害的朋友嵇康等而写的。诗人用这个典故也有怀念被贬被害的朋友之意,以及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是“烂柯人”这一典故是对岁月蹉跎的感慨。)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比 喻诗人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打击,眼看着别人纷纷志得意满。这两句诗也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D.本诗既表现了诗人被贬宫之后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惰,也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和世事变迁的豁达乐观的胸襟。7.对下

面这首古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A.本诗是作者为答谢白居易所作。全诗感情真挚,浓郁中见豪放,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B.颔联运用了一个典故“闻笛赋”,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C.颈联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包含着事物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诗句富含哲理,具有普遍意义。D.尾联是本诗的点睛之笔,“长精神”三个字,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8.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B)

A.首联,诗人回顾了自己不幸的遭遇,心情酸楚而愤懑。B.颔联用“烂柯人”之典表达了对被贬被害朋友的怀念。C.颈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沉舟、病树”呼应了首联。D.“长精种”即振作精神,写出了诗人的乐观、豁达。9.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首联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B.颔联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惆怅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C.颈联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无奈、惆怅与叹息。《此联表现了诗人身经危难,仍保持坚定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精神(或“虽身经危难却不消极气馁,而是保持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和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意思对即可)》

D.尾联写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10.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B)A.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B.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C.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该项正确理解是:运用两个典故,表达诗人对受害友人的悼念,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充满无限悲痛怅 惘之情)

10.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酬”字是“以诗相答”的意思。B.诗人在首联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

C.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作者怀念被贬受害的朋友,回乡恍如隔世的感慨。

D.“暂凭杯酒长精神”写作者有些消极低沉,只有喝了一杯酒后才会稍微振作起来。11.下面分析错误的—项是(C)A.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12.请选出下列对本诗解说有误的一项(A)A.“二十三年”,指自居易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的前后时间;“弃置”指被贬谪首联表达了诗人的无比辛酸之情,也流露出了内心的不满。

B.“闻笛赋”是指西晋的向秀为怀念自己的好友嵇康所作的《思旧赋》,“烂柯人”是指晋人王质颔联写贬谪归来后的感受,借用两个典故表达怀念旧友和人世桑沧之感。C.颈联写诗人对未来的展望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说明虽然处境艰难,但仍然信心百倍,积极进取。D.“听君”中的“君”指唐代诗人白居易,“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尾联不仅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精神,也是和友人共勉。

赤壁

1.杜牧《赤壁》分析不当的一项(B)

A、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B、“折戟沉沙铁未销”,是说折断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还没有锈蚀。因为该兵器埋入沙土的年代不久,时间不长。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用假设的口气说的。假如当时的天气、风向不给周郎以方便,赤壁之战就有可能被曹操取胜,那么“二乔”就可能被关在铜雀台了。

D、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故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2.对《赤壁》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第一、二句以古战场的遗物想到周瑜在赤壁一战的胜利。B.后两句是假设的一种情况,第三句前省略了一个“如果”。

C.后两句写周瑜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偶然取胜的,其中末句暗示周瑜取胜后的得意。D.全诗隐含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3.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本诗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心中“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B,这是一首咏史诗,前两句借“折戟“而引出兴感。后两句又以两位美女的命运反映战争的结果。C.“东风不与周郎便”说的是历史事实,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才改变了东吴的命运。D.本诗含有告诫唐朝的当政者不要有侥幸心里之意。4.选出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D)

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C.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

D,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历史兴亡之感才是本诗索要表达的情感,只是表现得形象含蓄而已)

过零丁洋

1.文天祥《过零丁洋》分析不当的一项(C)

A.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事:一是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B.颔联把个人命运与山河命运紧密相连,个人浮沉紧系着祖国的安危。

C.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抒发陷入绝境的沉痛心情。D.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已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2.读下面诗歌,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B)

A、首联追述往事,说自己参加科举考试而入仕做官,在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四年。

B、颔联形象地抒发其关于世事人生的深沉慨叹,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也如雨中浮萍漂泊不定,对世事人生失去信心。

C、颈联叙写往日抗元遭遇的挫折和被囚押的孤苦处境。这两句抒情与叙事融为一体,感染力极强。D、尾联笔锋陡转,表达作者身陷绝境时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3.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突出生平的艰辛,命运的多舛。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将国家局势与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沉痛述说国破家亡的痛苦。C.文中通过“惶恐”“零丁”两个词语,写出兵败被俘后内心的忧叹。

D.尾联自问自答,想到自己难逃一死,充满悲愤无奈,只有以“丹心”表明自己对国家的忠诚。4.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诗歌通过写过零丁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体现诗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B.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感情真挚深沉。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借地名表现内心孤苦无依的苦痛。D.本诗风格慷慨悲凉。始为悲愤,终为高亢,表现了诗人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5.对《过零丁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A、颔联先后从个人和国家两方面抒写遭遇,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形象鲜明,感情挚烈。(先国家后个人)B、颈联巧用地名抒写自己忧虑不安的心情,显得生动、真切。

C、尾联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诗,表现出他的高尚节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使全诗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

D、全诗将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起来,表达了视死如归的决心和死得其所的意愿,反映了他崇高的以死报国的生死观。

6.对下面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C)A.首联中的“一经”指儒家经典,“干戈”指兵器。这两句的意思是:我艰苦的生活经历从读书开始,以微薄的兵力与元军苦战了四年。

B.颔联诗人以“风飘絮”比喻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C.颈联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兵败被俘后害怕、惊恐的心情。

D.尾联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文天祥的民族气节。

7.下列各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起一经”指他因科举而人仕途。B.“四周星”是指诗人在繁星满天的夜晚,起兵抗元,体现军旅生活的艰苦。C.诗人以“风飘絮”比喻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

D.诗人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水调歌头

1.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 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下宫阙的向往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中上、积极奋进的情绪。(上片因家人不能团聚而惆怅,下片变得豁达乐观)B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 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2.下面一首诗赏析有误的是(C)

A、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作者于中秋赏月,作者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中写下此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句写月光的转移,照着那些彻夜不眠的人,映衬出人间离别之苦,同时寄寓了怀念子由的手足深情。C、“此事古难全”一句中的“此事”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句表示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D、全词想象新奇,境界开阔,融幻想与现实于一体,既有飘逸邈远的意境,又有耐人寻味的理趣,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3.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D)

A、词人神游月宫的幻想是因在人间感到寂寞而产生的,而这寂寞感又跟中秋之夜不能跟亲人团聚有关。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低”表示夜已深,而词人无眠,故小序说“欢饮达旦”。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较“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客观描述更具情思,前者是“有我之境”,后者是“无我之境”。D、“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作者因政治上失意而不满现实,想逃避现实,又不能决绝的心理。

4.下列对本词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本词有一段词前小序,其作用是交待写作缘由。B.“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首句陡然发问,这是诗人酒酣之时,对着皎洁的月亮所产生的遐思。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低”表示夜已深,而词人无眠,照应了小序说“欢饮达旦”。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国?”这一句旨在表达词人时圆月满腹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5.下列对本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词人最终领悟到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C.词人的问天、问月,归根结底是问人生。

D,全篇将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人生态度。E.“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F.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6.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A.词前小序的作用是交待写作缘由。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转”“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C.“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词中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D.这首词上阙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7.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这首词是吟咏中秋的名作,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和矛盾,下片写中秋对月思人,怀念手足兄弟,因而心情极为抑郁不平。

B.开篇写中秋之夜苏轼把酒问天,流露出作者对宇宙人生的疑惑,而且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也更加深了 一层,竟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

C.下片起笔的月色描写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由“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问转入抒发怀人之情,表面上对月有怨,实际写与亲人不得团圆的惆怅。

D.全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虚实并述,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语言如行云流水,想象生动丰富,意境旷远美妙。

8.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首句作者把酒问月,表现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彰显出豪放的气魄和浪漫的情怀。B.上片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情感波澜起伏,含蓄地写出了诗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

C.下片“无眠”指的是因欣赏中秋明月而不想入睡的人。

D.下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句蕴含深刻的哲理:世上难有十全十美的事,不必为暂时的不完美感到忧伤,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9.选择下列对这首词判断有误的一项(C)

A.词的上阕写出了作者寂寞的心情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B.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空灵澄澈的境界。

C.词的下阕点明题旨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D.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旷达豪迈的情怀。

C(点明题旨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山坡羊 潼关怀古

1.对《山坡羊•潼关怀古》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D)A 这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

B “山河表里潼关路”一句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C 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字则生动地表现了波涛汹涌澎湃的气势。

D作者在曲中表现了深深的伤感悲愤之情,他伤感悲愤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抒发了作者对历史兴亡之感,作者把人民的悲惨命运揭示出来,既是历史的概括,也是现实的反映,抒发的不仅仅是伤感悲愤。还有对老百姓的同情,对历史兴亡的惋惜,对统治者的愤恨。)2.对“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品析正确的一项是(D)

A.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潼关一带峰峦重叠,波涛怒吼的态势。B.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潼关一带险要的地理地势。

C.运用了对偶的手法,生动地描写了潼关山势突兀峥嵘,河水汹涌奔腾的美好的景象。D.运用了对偶的手法,写出了潼关一带重岩叠嶂、水流湍急的险要地理形势。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B)A.“山坡羊”是词牌名,“潼关怀古”是题目。B.“望西都,意踌躇”中“西都”即长安,这句写了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C.“宫阙万间都作了土”,直接描写战争,使历代改朝换代的惨烈图景跃然纸上。

D.这首曲借凭吊长安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潼关古迹)

4.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C)

A.这首曲表现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换代,人民依然过着痛苦的生活这一主题。B.这首曲分三层,先写潼关雄伟气势,再写路经潼关所见所想,最后写作者对;历史的感慨。C.“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这两句先从听觉再从视觉写出潼关的险要。D.“望西都,意踌躇”,刻画出诗人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形象

饮酒

1.选出对陶渊明《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开头四句道出了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其中“心远”二字是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之关键,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 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B.“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实际上是说,由于诗人眼中的景色是如此的美丽,因此让人只顾得上去细细观赏,却忘记了用语言表达出来。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而“望”字则很好地体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D.《饮酒》是一首五言律诗,共二十首,本诗是其中最有名的第五首,写出了诗人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体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

2.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C)

A 诗歌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 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的哲理的启迪。C 晋宋隐逸之风万千,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宁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的特点。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3.对下面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身居闹市,但门庭冷落,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指心远离官场和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D.“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都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4.对该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本诗是诗人弃官归隐之前写的一首诗。

B.“心远地自偏”句用得极好,它巧妙地道出作者此时的心境,想要离开喧闹的尘世,追求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C.“采菊东篱下”写作者酷爱菊,常常在住处周围种上菊花,颇为后人称道。D.全诗语言朴实含蓄,写得很有特色,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5.下面对《饮酒(其五)》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叙一转,写出了一种闹中取静的闲适之美。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问一答,写出了一种超尘脱俗的操守之美。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实一虚,写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空灵之美。D.“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静一动,写出了一种暮鸟飞还的温馨之美。6.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此诗是诗人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抒情小诗,其中“心远”二字指诗人心中远离草庐。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情怀。

C.“山气日夕佳”一句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句,点名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的飞鸟结伴归林。D.此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质朴的美。7.对陶渊明《饮酒》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2分)A.诗歌首句的节奏停顿应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B.“悠然见南山”的“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自由和惬意。C.诗中的“心远”、“悠然”表明了诗人的心境。

D.全诗热情讴歌了闲适、宁静的田园生活,而结句“欲辩已忘言”则表明了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8.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两项是(A

E)

A这首诗歌颂了热闹的田园生活,突出地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理。

B“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用的极好,表现出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了眼帘。

C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情、境、理三者的浑然融合。在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构成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D“真意”与“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中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 人只好“忘言”了。

E.“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了这样一个辩证的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心境恬淡静谧。9.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10.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饮酒》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1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12.下面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写出了诗人的居住环境和生话状况。

B尽管没有车马的喧闹嘈杂,但仍有“采菊东篱下”的劳作烦忧。

C诗中四句写景句子传神的描绘了优美恬静的田园风光。

D全诗融说理、写景、抒情为一体,表现了诗人细微的内心感受。

13.对该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本诗是诗人弃官归隐之前写的一首诗。

B“心远地自偏”句用得极好,它巧妙地道出作者此时的心境,想要离开喧闹的尘世,追求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

C“采菊东篱下”写作者酷爱菊,常常在住处周围种上菊花,颇为后人称道。

D全诗语言朴实含蓄,写得很有特色,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

14.对《饮酒》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A.本诗首句交代诗人隐居之地乃是众人聚居之地。B.“心远地自偏”写出诗人不染世俗之事的原因。C.“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D.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情、境、理浑然融合。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宁静,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乐趣。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于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这种景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16.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A、《饮酒(其五)》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17.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诗人的自问自答,用朴实的语言道出“心远”的生活真谛。诗 人因为远离官场和俗世,心志高远,所以觉得居所也是偏僻安静的。

B.“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南山美景相遇的随意与自然,侧面表现出诗人苦闷、寂寞的心境。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傍晚时分,山上的气象愈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作者从中悟出了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D.结尾两句抒发感情,是对全篇的总结。“真”即人的自然本性,“忘言”是指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

行路难

1.选出对《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A、“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在酒宴时,即将离开朋友而产生的无限依恋之情,连平时号称“酒仙”的他难以豪饮而醉。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巧用典故“吕尚垂钓”“伊尹乘舟日边”表明自己虽然有着决意和无奈,但并没有就此消沉,想到政治上也曾尽坎坷的吕尚和伊尹,他们的经历又增强了诗人的信心和信念。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彼岸,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D、李白这首诗跳荡纵横,一波三折,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苦闷彷徨,抑郁不安,但又不甘寂寞,勇往直前的起伏变化的思想历程,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的倔强、自信,执著地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2.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A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B 李白写了一组《行路难》,本诗选自该组诗的第一首,抒发了诗人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情怀。

C诗的一二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出欢乐的宴饮气氛;三四句写出了诗人的精神苦闷时,美味佳酿也难以下咽,与第一二句形成强烈反差,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悲苦。

D全诗构思巧妙,诗人将自己的希望和失望、奋发和抑郁,急遽地迭相交替、变换,恰到好处地反映了自己由希望到失望的心路历程。

3.下列对《行路难》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设宴为之饯行。

B.诗的前四句中“停、投、拔、顾”四个动作,形象地显示了作者内心的苦闷,感情的激荡变化,反映作者积极处世。

C.诗中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作者的苦闷,反映作者消极处世。D.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4.对下列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欲渡黄沙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A、这诗句选自李白的《行路难》,是诗人于天宝三载初离朝廷,离开长安时所作。诗歌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排济出京的遭遇感到不平。

B、所选诗句的前两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所选诗句的三四两句,引用了两个典故,表示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了信心。

D、所选诗句的最后两句中“云帆”指航行在大海里的船只,因水天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5.以下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C.诗中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远大的抱负必能实现的豪迈气概。6.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A、“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几句节奏急促,音调高亢,反复咏叹,反映了封建时代的仁人志士命运多舛,壮志难酬的共同心声。

B、全诗有两条线索,一是严酷的现实,一是崇高的理想,两条线索交替、冲突呈现出此起彼伏、飞腾跳跃的气势。C、诗人面对美味佳肴,却无心享用的原因是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诗中的“停”、“投”、“拔”、“顾”这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这种心情。D、诗歌表现了诗人济事不能、弃世不忍,只能乘船垂钓度日的落寞情怀。(这首诗抒发了诗人被权贵排挤离开帝京,遭受挫折后的郁愤不平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表现出一种在困境中顽强进去的精神,而不是只能乘船垂钓度日的落寞情怀。)

7.下面这首唐诗赏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开篇写“金樽”“玉盘”,呼应后面的“停杯”“投箸”,有美好的餐具却只能喝点清酒吃点小菜,诗人吃不下这样廉价的酒食。B.“黄河”与“太行”‘在诗歌中被赋子了象征意义,表现仕途上走投无路,四处为难。C,“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这样写的言外之意是盼望自己也有姜太公(吕尚)、伊尹他们那样的官运。

D.在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经历了从怀才不遇和仕途不顺的茫然到对仕途前程的期盼再到坚信的变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理解:这句话说明南村的儿童思想素质不高。B 布衾多年准似铁,妖儿恶卧踏里裂。

理解:布衾多年未换,以致被子冰冷似铁,说明家境贫寒,娇儿睡相不好,多少也与“布衾冷似铁”有关 C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理解:前一句写作者自“安史之乱”以来,因为心系家国,早已不能熟睡。后一句一语双关。“长夜”既是实指当天的情景,又暗指处在风雨飘摇中的国家。“何由彻”,意味深长,写出了诗人深深地叹息:深重的空难啊,什么时候才是尽头?

D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理解: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甘愿为了天下穷苦人牺牲自己的愿望。2.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A、这首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B、“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写出我对群童的厌恶之情。C、“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的意思是“战乱”指安史之乱。D、“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一个抒情句,抒发作者虽身处漏雨屋舍仍关心天下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3.下面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有误的两项是(C E)

A.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摧残后的窘况,同时表现了诗人为天下“寒士”着想的高尚情操。B.诗歌以描述开篇,用写实的手法,写了秋风的威力,声势和战绩,也写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状。

C.当秋雨来临,诗人不再关心自己的茅屋,而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关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上。(不顾个人安危,并非不再关心自己的茅屋)

D.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频繁的韵角体现“歌”的特点。E.第二节五句,是对第一节的补充,是为了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4.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A、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草堂生活时写的。B、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C、最后一段的几句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过上好日子的愿望。D、最后一段的几句诗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理想。5.选出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全诗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D.全诗将叙述、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1.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A.“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意思是忍心能够当面做贼,公开抢抱着自己的屋上茅草钻入竹林。B.“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自从丧乱以来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泪洒沾襟又有什么用呢? C.“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是诗人的理想。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三吏”、“三别”一样。

D.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3.对诗中“叹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B,叹天气恶劣,风怒号、雨不断,最让诗人揪心。(从全诗看,诗人除了为茅屋被吹破、受群童欺侮却无力阻止而叹息外,更为天下因战乱而受苦的百姓叹息忧愁。))C.叹南村群童的顽皮、“忍心”。D,叹自己年迈无力,生活无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对下面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A、“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但仍能间接传达出一种热闹的场面。B、“风掣红旗冻不翻”,雪大风小,红旗一动也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传神地写出了天气的奇寒。C、“雪上空留马行处”,既写出了作者对行者的难舍而留恋,也表现了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的心情。

D、诗歌主要写雪景,而作者在那白雪的背景上设置鲜红一点,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2.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B)A、“北风„„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B、“将军„„难着”写天气的奇寒。将军的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都护的铁甲也冷得不敢穿上。C、“瀚海„„里凝”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D、“中军„„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3、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暗示归途艰险,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春花喻冬雪,展现了边塞雄奇瑰丽的景象。C、“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诗人驻足远望的情形。

D、这首诗以“雪”为中心线索来写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的惜别之情和思乡之情,充满伤感的情绪。2,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C)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C.“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写天气的奇寒。将军的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都护的铁甲也冷得不敢穿 上。D.“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3.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此诗是咏雪送人之作,是诗人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

B.诗歌前十句诗重点在咏雪,然后由外景转内景,再由内转向外,形成了波澜起伏的诗的意境。C.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D.此诗体现出诗人旷达的胸怀和桀骜不驯的斗争精神。(绘了西北边陲的奇雪奇寒,抒发了送别朋友时真挚友情。)

己亥杂诗

1.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诗的第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

B.诗的第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C.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析,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2.对《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这首诗是诗人辞官归乡路上根据见闻感受写的组诗中的一首。B、首句极力渲染了诗人辞别京师返乡时无边的离愁别绪。C、“落红”即春花,诗人以“落红”自喻,咏物抒情。D、诗人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对生活的厌倦之情。3.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A、头两句抒发作者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抛弃离愁后的兴奋心情。

B、后两句以落花化成肥料滋养鲜花生长之事比喻自己即使落魄不得重用,也愿为国效力。C、“落红”含义有三:花是落了,但它“不是无情物”,它是非分明;花成泥滓,成为滋养万物的春泥;春泥虽为人瞧不起,但它能使花茁壮生长,继续为人类造福。

D、此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极,决心继续为变革社会而努力的精神。4.选出这首诗词句理解不当的一项(D)A、“浩荡离愁”,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B、“吟鞭”指诗人马鞭。“东指”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京都遥远。C、“落红”指落花。此句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D、“更护花”的“花”喻指青少年,此句表明作者要为培养下一代做出牺牲。5.对这首诗的理解,不当的一项是(D)

A.第一句“离愁”既指诗人离开京城时的伤感之情,也指眼见朝廷衰落腐败的伤心之意。B.第二句流露出作者挣脫束缚之后的轻松愉快之感。

C.第三句“落红”指落花,此句暗喻作者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

D,第四句“花”比喻青少年,此句表明作者要为培养下一代甘愿做出牺牲。(“花”应该指国家,表明的是作者虽然辞官回乡,但甘愿为国家继续做有益事情。)

望江南

1.下面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这首词中的楼、帆、人、洲融入了思妇由喜悦到痛苦失望的情感变化,构成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B、“肠断白蘋洲”是全词主旨,它与《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所表现的主旨是相同的。(这首词与《天净沙,秋思》所表现的主旨是不同的,“肠断白蘋洲”的“肠断”为“思夫”,“断肠人在天涯”的‘断肠“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

C、“过尽千帆皆不是”是全词感情上的大转折,与首句的欢快情绪形成对照,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D、这首词中作者赋予“斜晖”与“悠悠”之水以人物情感,传递出思妇内心的痛苦与不幸。2.下面对《望江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A、“梳洗罢”才“独倚望江楼”,表明她精心打扮,是为了时刻准备心上人的归来,“女为悦已者容”,一个“独”字,写出了妇女只希望一个人静静等待思念的人归来的心态。(不是希望一个人,是表现孤独寂寞之意)B、“斜晖脉脉水悠悠”表面上是写水,实际上也是喻望穿秋水的眼神——那每天不知疲倦地注目的眼神。C、这首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失望和怅惘的情怀。

D、温庭筠的这首小词一洗常见的浓艳风格,写得清新淡雅,空灵秀丽,而又朴实自然。后人评价说:“绝不着力,而款款深深,低徘不尽”。

3.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A.这首词描写了—位深闺女子的生话状况和心理状态。B.“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描写了深闺女子精心梳妆和倚楼盼望的孤独情景。C.“肠断白蘋苹洲”写出了深闺女子因失望回到分别之地“白蘋洲”的痛苦心情。D.平首词描绘了帆船、落日、江水、小洲等景物,富有画面感。4.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项是(D)A.这首词融人、景、情于一体,景有层次,情有起伏。B‘“过尽千帆皆不是”是感情的转折处,体现了深闺女子由希望到失望的相思之苦。C.“斜晖脉脉水悠悠”与“感时花溅泪”在写法上有异曲向工之妙。D. 这首词风格浓艳精巧,用词精炼传种,绘景色彩明丽。5.对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D)A.就时间而言,是从清晨写到黄昏,看出思妇等待时间之长。

B.景物而言,先后写了楼、帆、斜晖、江水、白蘋洲等,和主人公联系起来,好像有了血肉生命,变得含情脉脉。C.人物情感变化而言,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初登楼时的希望,久等不至的焦急,最后则是肠断。D.诗歌描绘的画面看,江为背景,楼为主体,焦点是千帆。(整首诗所呈现的画面看,独倚望江楼的思妇才是焦点。))

渔家傲 秋思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大雁向衡阳飞去)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2.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词的上阙写的是“落日孤城”的边塞景象。

B.词的下阙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敌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C.“人不寐”三字突出地反映当时孤城危急的战况。(思乡壮志未酬的感慨,使之不能入眠)。D.这首词基调悲壮,意境开阔,风格和“苏辛”相似。3.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羌管之声哀怨)4.对下面这首词《渔家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词人着意用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内地景象的迥然不同。B.词人在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开头两句是全词的核心部分,从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卫国思家的心理矛盾。C.结尾三句情调激昂、高亢。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的腐朽和软弱及其不修武备、不重边功做法的愤懑之情。(结尾三句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

D.词人写了自己亲临目见的景物,表达了戍边将士复杂的情感,全词意境壮阔,形象鲜明,语言凝练,读来真切感人。

5.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A.从 “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B.这首词既表达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C.“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非“大雁从衡阳飞走了”。D.这首词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这首诗既流露出守边战士的思乡之情,也抒发出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慨,)。

6.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B.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C.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不是如霜的月光,是真实的霜。)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7.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

A.这首词的上片描写词人身临目见的景物,下片直接抒发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的不满。(下片抒情,抒发的是边关将士的愁情。作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出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揭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指士兵久戍不归,伤心落泪,使白发的将军无计可施。(爱国的激情,壮志难酬的悲痛,浓重的乡思,兼而有之,全都化成了这沉甸甸的七个字。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D.全词意境豪放、壮阔,形象鲜明、生动。(综观全词,词的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8.下面各项中对《渔家傲秋思》的赏析不正确是(B)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概括,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他的怀乡思亲的心绪。B.边塞风光在作者笔下苍凉悲壮。“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这是托物寄兴。“四面边声连角起”一句,从视觉上进一步加深悲凉的感受。至“千嶂里”两句,又从听觉上把整个塞上荒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读者如身临其境。(视听颠倒)C.“浊酒一杯家万里”,由写人的生活细节转入人物内心的刻画。“家万里”归去已不易,“燕然未勒”归去更无望。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

D.“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9.下列各句与“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一项是(C)A、断肠人在天涯

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0.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A、“四面连声连角起”写出边塞战马嘶鸣、朔风狂吹树木的尖啸和军营凄厉的号角声。B、“长烟落日”本有塞外苍茫的意境,但与“孤城闭”连接之后又含有了肃杀之气。C、“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词人借悠悠的笛声和满地的秋霜渲染出“塞下”悲凉而哀伤的气氛。D、“将军白发征夫泪”是由于功业未建、故乡难返,与“风景异”的内容毫无关联。11.下列选项中,是全词唯一唱出昂扬之音的是(C)A.塞下秋来风景异 B.四面边声连角起 C.燕然未勒归无计(“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英雄气势)D.将军白发征夫泪

1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

A.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的“塞下”“霜满地”等词语可以看出。B,“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来”。

C,这首词既表达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D.这首词的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13.对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 上阕先用“异”字总写边塞秋景与内地的不同,然后以大雁、边声、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绘清朗、秀美的边塞风光,B.“长烟落日孤城闭”是写暮霭生成,夕阳西下,城门紧闭。这一句反映了当时西北边关战事吃紧,守军戒备森严的紧张形势。

C,下阕首句写将士远离家乡,戍守边关,旷日持久;“燕然未勒”用了汉代大将军窦宪大破匈奴后刻石勒功而还的典故,表达作者功业未成的苦闷。

D,整首词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作结,爱国激情与思乡之苦交相融汇,构成了整首词矛盾、复杂、厚重的情绪,有一种苍凉而悲壮的美。

江城子 密州出猎

1.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该词起句着一“狂”字,贯穿全篇,统摄了全词。

B.“亲射虎,看孙郎”是词人以孙权作比况自己虽“鬓微霜”,但仍英武有为,希望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职。D.“天狼”喻指西北方的敌人。

2.对这首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词的上阕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阕抒发由打猎激发出来的胸襟抱负。全词由实而虚,由叙事而抒怀。

B.苏轼作此词时正值壮年,而以老夫自称,是因为作者心怀壮志却仕途坎坷,深感岁月易逝,人生易老,所以才要“聊发少年狂”。

C.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雄豪气。

D.此作是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它对李清照词风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苏、李二人成为了宋朝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为婉约派)。

3.在词中作者运用冯唐的典故,用意是(B)A.希望君王听从己见,废除新法。B.希望君王能重新启用他,赋予大任。C.希望运用冯唐的力量,让打猎更顺利。D.希望君王能够将冯唐派遣至己处。4.对这首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B)

A.词的上片开头三句,不仅写出了打猎时威武的阵容,而且突出了作者少年的豪情。(抒发不服老的豪情)。B.上片中“千骑卷平冈”一语,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C.词的下片作者以冯唐自喻,表达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以魏尚自喻)。

D.词的上片以记叙为主,语言粗犷、豪放;下片以抒情为主,语言婉约、纤柔。(也是以豪放为主)5.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描绘了出猎的壮阔场面。B.“酒酣胸胆尚开张”等三句刻画了词人以酒壮胆,口吐狂言的醉态。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表达了词人渴望摆脱政治窘境,为国效力的心情。D.“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这首词的题目。6.选出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

A “酒酣胸胆尚开张”一句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这一句写的是作者酒酣之后胸宽胆壮,表达其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而是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功立业的心情。没有承上启下的功能。)

B “亲射虎,看孙郎”一句巧妙运用典故,表现诗人斗志昂扬和兴致之高,使出猎场面达到高潮。C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中,作者再次运用典故,以魏尚自比,表现报国杀敌的强烈愿望。D “会挽雕弓如满月”一句中的“会”字,表现出作者对自己的愿望定能实现充满信心。7.对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

A.全词由叙事而抒怀,开篇以“老夫”自况,着一“狂”字体现情怀,统领全词。

B.词中两次用典,上阙自喻孙权,下阙又自比冯唐。

C.全词塑造了一个慷慨激昂、走马挽弓,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志士形象。

D.这首词从题材、情感、艺术形象到语言风格都体现了粗犷、豪放的风格。8.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这首词上阙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猎时的场面,下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位挽弓劲射的志士形象,反映出诗人的豪情狂态和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B.词中“卷”字极具表现力,既写出了出猎时千骑奔腾的壮阔场景,又表现了出猎者情绪高昂的豪迈气概,为凸显“老夫”的狂放形象营造氛围。

C.诗人在词中多次用典,以孙权、魏尚自比,以“天狼”借指敌人,直接表达自己期盼重被朝廷重用、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

D.诗人用语刚劲,挥洒自如,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完成了艺术形象的塑造,体现出诗人粗犷、豪放的风格。

9.下面对该词的理解品味有误的一项是:(C)

A.此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界境。

B.开篇着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C.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词中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

D.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10.对《江城子 密州出猎》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A.“千骑卷平冈”形象地写出出猎的人很多,气势很大。

B.“亲射虎,看孙郎”表明词人已功成名就,对孙权有蔑视之意。

C.“酒酣胸胆尚开张”是说词人饮酒到尽兴之时,更觉心胸开阔、壮志满怀。D.这首词表面写的是一次出猎,实则表达了词人报效国家的志向和豪迈气概。11.对《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C)A、“左牵黄,右擎苍”一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塑造了诗人出猎时左手牵黄犬,右手擎苍鹰的豪迈潇洒的形象。B、“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一句,描写猎队武士的装束打扮,并以千骑飞驰的勇武气势来烘托亲率猎队的诗人自己。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以冯唐自比,企盼有朝一日得到信任和重用,戍边杀敌,报效朝廷。D、“西北望,射天狼”一句,用代表“贪残侵掠”的天狼星暗喻屡犯边境的辽和西夏,表达了诗人渴望抗敌戍边的雄心。

12.对《江城子·密州出猎》分析不当的一项(C)A、全词通篇纵情放笔,挥洒自如,风格豪放。

B、在人物描写上,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生动地刻画出主人公威武英姿和豪情满怀。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作者以魏尚自比,表达了作者被贬密州后,对朝廷的怨愤之情。D、结尾两句卒章显志,极写作者杀敌报国的爱国情怀。13.对这首词文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B)A、这是首典型的豪放词。B、“为报倾城随太守”是为我通知全城官员武士都随太守前去打猎。这里的“太守”是苏轼的好朋友。C、这首词上片写出猎,下片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D、“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贯穿全篇。

14.下列对《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描绘了出猎的壮阔场面。

B.“酒酣胸胆尚开张”等三句刻画了词人以酒壮胆,口吐狂言的醉态。(豪壮之气)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表达了词人渴望摆脱政治窘境,为国效力的心情。D.“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这首词的题目。

15.下列对《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这首词起句着一“狂”字,贯穿全篇,统摄了全词。B.“亲射虎,看孙郎”。作者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希望君王能重新启用他,赋予大任)D.“天狼”喻指西北方的敌人,表达了词人渴望抗敌戍边的雄心。16.下面对该词的理解品味有误的一项是:(C)

A.此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界境。

B.开篇着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

C.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词中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

D.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武陵春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风住尘香”正面描写了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场面。

B.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的表述了内心的浓重哀愁。C.“只恐双溪舴艋舟,栽不动许多愁。”这句话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 D.“物是人非”是一切悲苦的缘由,“事事休”是一切悲苦的结果。2.下列赏析错误的是(C)

A、首句“尘香”二字写落花已化为尘土,流露出词人对美好事物遭受摧残的惋惜之情。B、“欲语”而泪先夺眶而出,写出词人有难以抑制的满腹忧愁和伤痛,具有感人心弦的艺术 魅力。C、“春尚好”“泛轻舟”用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词人随遇而安的喜悦之情。

D、词作最后两句将哀愁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来写“愁”之浓之重,既形象生动又自然 妥帖。3.对《武陵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B)

A “风住尘香花已尽”说盛开的花朵因受狂风的摧残已委身于泥土;“尘香”即后来陆游《卜算子》词“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意思

B “日晚倦梳头”说的是日色已高,倦意难消,强打精神梳妆打扮 C “物是人非事事休”说的是事物依旧而人事已非。“事事”如国破、家亡、夫死等 D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写出了词人心中无比深重的愁苦,“舴艋舟”狭长小船,形如“舴艋” 4.下面对这首诗词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C)

A这是一首写闺情的词。女词人写得是自己,感情深切,描写细腻

B“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两句抒发了作者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C“也拟泛轻舟”措辞沉重,节奏低缓,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词人悲愁的心情。

D“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是描摹愁思的绝妙好辞。5.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A,上片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的是季节特征;“日晚倦梳头”是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想梳头却无力梳洗打扮来表达内心的哀伤。(“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的是季节特征,更重要的是用落花飘零的景象烘托内心的悲愁;“日晚倦梳头”指的是天已经不早了,词人依然无心梳洗打扮,借以表达内心挥之不去的哀愁。不是“日色已晚”,也不是“想梳头却无力梳洗打扮”。)B,“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叙述哀伤的原因和哀伤的程度。C.用“闻说”“也拟”“只恐”等虚字把自己的思想活动层次清楚地表露了出来。

D.“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写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这种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很新鲜、奇特,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6.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

B,词中用“闻说。真‘也拟州‘只恐”三个词语,欲抑先扬,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理婉曲地表尽 C.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D.这首词借早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类,移晦‘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从“风住尘香花已尽”“春尚好”等可以看出本词写的是暮春之景。)7.细读《望江南》和《武陵春》,比较两位古代女子的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A.《望江南》中的女子是等待久别不归的爱人的孤寂与落寞。B.《武陵春》中的女子是流落异乡,无依无靠的悲苦。C.两个女子相比,《望江南》中的女子起码有个可等可念的人,即使遥遥无期,也有遥可望。D.《武陵春》中的女子虽面对的是国破家亡,而于乱世之中尚有孑然一身豁达与洒脱,所以并不比《武陵春》中的女子哀愁。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下边对本首词理解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意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沙场、霹雳不是典故)

2.对这首词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C)

A、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B、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锐气。C、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D、全词反映了词人渴望完成抗金大业却壮志难酬的现实。3.对下面这首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辛弃疾写这首词寄给陈亮,既是对好友不得志表示慰解,也是借此抒发自己失意的感慨。B、“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意思是“弹奏”,这个词准确形象地表现出弹奏热烈、乐声响彻云霄的情景。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诗句分别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概括而生动地写出战斗紧张激烈。D、这首词借剑寄意,表现抗金救国的主题,即是壮词又是悲歌,基调愤激。

4.对本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 “醉里挑灯看剑你好!塑造了一个怀才不遇的壮士形象,你看他以酒浇愁,醉眼朦胧中还不忘把灯挑亮,仔细端详手中报国乐杀敌的宝剑。

B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写战斗的速战速决,表现出所向披靡。

C “可怜白发生”与前面九句形成极大的反差,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我们深沉地感受到词人火一般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无奈。

D “梦回”和“八百里”二句写大片军营,绵延八百里,处处炊烟烤着牛肉,极言战斗场面的宏大。5.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A)。

A.“沙场秋点兵”一句写阅兵场景,“秋”字为阅兵场景增添了悲凉之气。B.“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呼应题目,是作者与陈同甫的共勉之词。

C.词的上下阕一般会“换意”,但这首词却突破传统,词意上下贯通,展现了一幅战争场景,甚为独特。

D.“可怜”两字凸显词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从前九句的壮怀激烈陡然变为末句的黯然伤神,波澜起伏,言近意远,实为大家手笔。

6.对这首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D)A、“醉里挑灯看剑”,词人在酒醉之后还拨亮灯火端详宝剑,这表明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敌为国的愿望多么迫切!B、“麾下”指部下;“五十弦”泛指多种乐器,“翻”,演奏。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该句是说英雄骑着快如的卢的良马,用着很有力量的弓,飞驰战场,英勇杀敌。D、“了却君王天下事”,这是词人无奈心情的体现,意思是不再理会朝野中的一切事情了。

4,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这既是作战的目的,也是作者的理想的句子是(C)A.可怜白发生!

B,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D,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与本词前两句都是于梦境中触景生情,来表现诗人壮志难酬的痛苦,故选C。A写即将出征的视死如归的勇气。B写因功业未建而不能回家的矛盾心境。D写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和不服的积极心态。)

关雎

1.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E.“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从这两句来看,这首诗很可能是婚礼上唱的赞歌。2.对于第三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C)A.第三章,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B.“琴瑟友之”,“友”,亲密相爱;以弹琴奏瑟,喻其相会相处时的谐和愉快。C.“钟鼓乐之”,则是实写结婚时的热闹场面。

D.这一爱情心理的描写,正是对生活中所习见的爱情心理的深微的捕捉和真实的刻画。3.对于这诗的艺术手法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A.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B,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

C,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人韵的方式。全篇三次换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D,诗义和音乐两方面,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所写的男女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4.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关雎,篇名。B,“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使人由此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运用的不是比喻,而是比兴的修辞手法,目的是引出下文对“窃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描写。)C,“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句中的“悠”是思念的意思,连用两个“悠”字,把男子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形式,起到了加重感情、增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蒹葭

1.对《蒹葭》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2.对《蒹葭》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B.古诗中,“水”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3.对《蒹葭》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A.这首诗以眼前所见景物起兴,既点出深秋季节一片萧条,又衬托出诗人凄婉的感情。B.“伊人”可以理解为诗人所追求的人;诗人对意中人充满了爱悦之情,热烈地追求,然而可望不可即,始终求之不得,诗人心中充满了惆怅。C.“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以及“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等意思相同,这种重章叠句的表达方法加强了诗歌的感情色彩。D.第一章的韵脚是“苍”“霜”“方”“长”“央”,即第一句入韵,其余是偶句押韵,奇句不押韵。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A、《蒹葭》选自《诗经 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选自《诗经 秦风》,诗经里的民歌属于“风”。)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

5.对全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6.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D)

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臵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7.关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理解错误的是(A)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两句描写想象中河边芦苇连天、露重霜浓的深秋清晨景象。(写实)B.仿佛一幅包含广阔时空的淡墨画,给人以凄凉迷茫之感。

C.这不仅描绘出了诗人所在的具体场景,更加烘托出其孤寂怅惘的心绪,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D.深秋的气象往往会感发人们的落寞悲伤之情,因此下文那样描写诗人的心理活动更添一份悲的气息。8.对于这诗的艺术手法理解错误的一项是(C)

A.含蓄美。作品没有直接叙述这位恋者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她)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B.意境美。读来只觉情调凄婉,境界幽邃,意蕴无穷。再深人品味,就能发觉该诗意境的营造现出多重叠合、交互融汇的架构,显示出繁富绚丽的色彩。

C.朦胧美。作品虽然看来只是描写了诗人对意中人的憧憬、追求和失望、惆伥的心情,但并非直叙,而是采用工笔式的细描,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用曲笔)

D.音乐美,该诗重章叠句,一意化为三叠,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一唱三叹,极具感染力。9.对诗歌的理解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这是—情诗,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刻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B.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与赞叹,描画出一个令人神往的空灵缥缈的意境。

C.全篇刻画的是芦苇、霜露、秋水、“伊人”所在和男主人公寻求的动态,所以所写之情没有入景,情与景配置不够和谐。(《蒹葭》首二句写景,后三句抒情。全诗内容写景抒情于一炉。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和主人公痴迷、无奈、不可言状的情思融合在一起,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D.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埃等,都是静态写照,而歌者忽上忽下地寻求伊人,伊人忽隐忽现,若即若离,又都是动态的描摹。

雨说

1.下列关于《雨说》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A.这首诗借“春雨”的真情诉说,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大地上生活的孩子们的温柔亲切的爱意,以及希望孩子们自由快乐地亲近自己、无忧无虑地快乐生活的诚挚祝福。

B.这首诗采用拟人手法,亲切感人,切合儿童心理,易于打动孩子们的童心。C.这首诗语言亲切、清新自然,给人以温柔亲切之感,便于儿童阅读和接受。

D.诗中“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这句诗表现了“春雨”为自己的奉献而喜悦、满足的心情。

2.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A、诗中的”春雨“象征为大地带来春天的爱的使者。

B、全诗四次以”雨说“为提示语,是”雨“的诉说的内容变化和情感递进的线索。

C、这首诗采用的拟人手法,是文学作品中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而不是一种修辞手法。D、《雨说》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陆上的儿童喃喃细语,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

沁园春 雪 1.《沁园春•雪》中评价历史人物的用意是(D)

A.批评他们武功有余,而文学才华不足。B.歌颂他们武艺超群,劝戒他们要文武并重。C.否定他们的英雄地位,同时指出他们事业上的不足。

D.肯定他们的历史贡献,同时委婉地指出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2.下列关于《沁园春•雪》分析有错的一项是(C)

A.上阕对北国风光的描绘,表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B.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信念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C.不论是上阕还是下阕,都把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D.这首词的上下阕各有一个领字,上阕是“望”,下阕是“惜”。

3.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A.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

B.总领以下各句,为下文议论历史人物作铺垫。C.引起下文,暗示历史人物对祖国山河的态度。

D.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又指出历史英雄人物为祖国壮丽山河而倾倒,为评论历史人物作了铺垫。

4.下列对“惜”字所含意味理解不当的一项是(B)A.“惜”字有褒扬的意思,既肯定了秦皇汉武等人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又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

B.“惜”字有批评的意思,批评了秦皇汉武等人短于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文学才华欠缺。C.“惜”字有苛求于古人的意思,指出秦皇汉武等人如能在文治方面有所建树的话,那才算得上真正的英雄。D.“惜”字有后来居上的意思,流露了无产阶级领袖和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的自信。5.《沁园春·雪》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C)A.为无产阶级革命建功立业。B.鄙视封建帝王,赏重当今豪杰。

C.以诗人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要主宰世界的壮志豪情。D.歌颂祖国壮丽山河。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D)A.《沁园春 雪》中,“沁园春”是题目,“雪”是词牌名。

B.在这首词中,作者描写了自己当时亲眼所见到的冰封雪飘和雪后天晴两种美景。

C.从“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自己是当今唯一的英雄人物。D.“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两句写出了黄河一下子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态势,突出了天地之寒冷,河水结冰之迅速。7.下面对有关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A.词的上阕,一个“望”字领起下七句,动静结合,远近结合,不仅逼真地写出了大雪茫茫、天低野阔的景象,而且抒发了诗人豪迈的感情。

B.“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几句设想雪晴后的美景,由写实进入想像,开拓一层新的意境,表面写雪后天晴,实际上预示着革命成功后祖国河山一定会更加艳丽美 好。C.“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诗人用“惜”“输”“逊”等词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断然的否定,指出他们文学才华太低,无法跟现代人相比。

D.“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本词主旨所在,指出真正的“风流人物”只能是在无产阶级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因为他们正在创造着前无古人的英雄业绩。8.下面对诗词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A.这首词的意境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雄伟的气魄。

B.这首词的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前十句写眼前的实景,后三句写的是虚景。

C.下片中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一概否定了他们。D.下片开头两句,“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9.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A.《沁园春雪》通过对北国雪景的描绘,表达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以及对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批判。B.《雨说》用“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为副标题,表明这是诗人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儿童唱出的一曲爱之歌。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借用勒石燕然的典故,表达了作者虽然思家却又不甘心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

D.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作者为回报人们“倾城”而出观看太守狩猎的盛况,以孙权射虎自喻,突出表现了作者的英雄气概。

《我爱这土地》艾青

1.列对诗歌含义分析有误的一项是(B)A课文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B第二行“嘶哑的”可以去掉,因为用“嘶哑的”不可以表现出“我”对“土地”的深爱的程度,去掉不会影响表达效果。

C第三行中的“这”代表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第四行、第五行中的“这”代表广大人民的反抗。

D暴风雨打击着土地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象征着人民的悲愤和激怒;温柔的黎明象征人民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2.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B全诗表达了对土地、对祖国油然而生的深沉的爱。

C”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D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着的爱。3.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A)

A鸟歌唱的对象有土地、河流、风、黎明、羽毛。B“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念,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C第六行中的省略号、第七行中的破折号、第十行中的省略号各代表: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示转折;表示语意未尽。D“我”是忧国忧民的形象,凝重深沉又不乏献身的豪迈。

《乡愁》余光中

1.下列对诗歌含义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A.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强烈要求两岸统一。

B.诗中表达的思念之情超越了意识形态,表达的是人类固有的美好情感。

C.诗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都有意象,不是几种纯然的客观事物。

D.全诗只有四节,却跨越了无数的岁月,笼罩了现实世界的氛围。

2.下面对《乡愁》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A.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祖国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的期望。

B.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祖国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深切愿望。

C.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故乡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深切愿望。

D、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故乡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殷切期望。

3.这首诗属于(B)

A散文诗

B抒情诗

C叙事诗

D寓言诗

4.诗的后两节中乡愁所指——“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与前两节所指,有何不同?选出理解不恰当的一项(D)

A故乡的亲人死了,台湾与祖国大陆因海峡的阻隔而不能与亲人团聚。

B少年、中年时的乡愁可以消解,而现在的乡愁非但不能消解,反而进一步加深。

C最后一节诗,将诗人的个人悲欢与对祖国的挚爱交融在一起。

D年少时,还不懂得什么是乡愁,年老的时候知道乡愁的滋味,却已快到进坟墓的时候了。

《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

1.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A诗的开头两行起统摄全诗的作用。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广大的土地”象征祖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只表明了诗人在黑牢里遭受的迫害。B“灰烬”“血”“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C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

D作者写到了家乡的春天、繁花、嫩柳、荇藻、水,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如同回到了家乡。充溢在字里行间浓浓的思乡之情,与作者身陷囹圄的现实形成强烈对比。2.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A“手掌”由北向南,抚过大片国土。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每到一处,作者都突出了该地区的特征性事物,并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去感受它们的特点。在感情色彩上,这几行诗是温暖的,明朗的,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说的感情。

B“手掌”终于摸到了“一角依然完整”的土地,那里是没有被践踏的解放区。从这里开始,诗人的情绪不再低沉,变得明朗.积极。

C他没有亲身经历过解放区的生活,但感情上无比向往。这是他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D诗中第二次出现“我用残损的手掌”字样,再次强调。因爱国而受到敌人迫害的“我”,在这块“温暖明朗”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

3.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

A“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直抒胸臆,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必胜,解放区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

B诗中用明喻,以“太阳”和“春”喻解放区,本体和喻体的共同特点是能给中国的大地带来光明和苏醒。C诗在舒缓的调子中结束,作者道出了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对祖国未来寄与了热切的希望。D“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一向为人称道的两个比喻,使人们对解放区倍感亲切。

综合: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B.《赤壁》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C.《水调歌头》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D.《山坡羊潼关怀古》通过追忆自己的经历,表现了作者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2.下列对诗句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A.“阴阳割昏晓”中“割”用得好,突出了泰山的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B.“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表现作者对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叹。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写出了战乱时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D.“暮投石壕村”一句,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地点,而且写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3.请选出不恰当的一项。(C)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生”、“入”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时序的变迁、新旧的交替。此联既写美景,又含哲理。

B.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搔”,写解愁的动作;白发“更短”,突出愁的程度。诗人在离乱伤痛之时,叹息衰老,更添悲愁。

C.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夕阳西下,崇山峻岭间,狼烟升起,城门早早关闭。此句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D.小桥流水人家:小桥一座,流水潺潺,几户人家,幽静安适。此句反衬出流落他乡孤独无助的游子内心的凄凉。4.下列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A.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乱”字,描绘了早春时节百花盛开、美不胜收的迷人景色。

B.张养浩的《山波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中,“聚”是群峰汇聚之意,“怒”形容波涛汹涌,全句表现潼关地势的雄伟与险峻。C.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说的是因战乱不断,诗人被困整整三个月,无法与家人取得联系,只好写信表达对妻儿的思念。

D.温庭筠的《望江南》描述一个独处深闺的女子,痴情地等待心上人的归来,细腻地写出她从希望到失望,再到“肠断”的情感历程。

5.对下列诗句理解品析有误的一项是(C)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分明就是一幅画,诗中有画的构图;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河流点染于大漠;有画的线条:纵的烟、横的河、圆的落日;有画的色彩:黄的沙、青灰的烟、橘红的夕阳、白的河水。实乃“诗中有画”。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以其独特的想象和主观感受,以春天之梨花喻秋冬之飞雪,比喻新颖,不仅把雪的洁白与鲜润揭示了出来,也给寒冷的边塞增添了温暖的感觉。C.“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写出了塞下秋天天气之“异”——极其寒冷,如同“胡天八月即飞雪”,表现塞下秋景与中原秋景的不同,连大雁也过早地飞离衡阳。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三句是作者将游子沦落之情寄托于九种看似孤立的景物之中,用有形之物来表现无形之情,具体可感,生动形象。6.对下列诗句理解品析有误的一项是(D)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群山渐渐远去、消失,一望无际的平野展现在眼前,江水冲出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一个“随”字,给人以空间感与流动感。B.“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

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险要。C.“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想象、夸张的手法,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D.“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化虚为实,语意新奇。“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绪,看不见,摸不着,词人将它比作船,增强了可感性。

8.下列对诗词句子的品析有误的一项是(C)A.“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运用典故,抒发了词人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B.“斜晖脉脉水悠悠”,落日流水本是没有生命的无情物,但此时此地在思妇眼里,成了多愁善感的有情者。C.“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写出了诗人居所偏僻安静,因而心情闲适,心志高远。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因战争连连,家信显得格外宝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深深牵挂和强烈思念。9.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是

(B)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两句表述了诗人的信念与追求:终于有一天能长风破浪,重开先祖,圆度沧海,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描写出一副壮美的塞北春景图,表达了诗人无比喜悦、乐观的情感。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这两句对仗十分工整巧妙,并以地形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表现过去的惶恐和眼前的伶仃。D、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这两句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10.下面对诗句的赏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的前两句运用“兴”的手法,写了秋天水边的景色,营造出充满朦胧之美的艺术境界。B、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诗人以魏尚自比。表达了作者期盼得到朝廷重新任用的愿望和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C、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还看今朝”抒发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自信、自励和伟大的抱负。D、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两句诗中的“破”和“深”字体现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11.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这两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即由绘景转到赞人,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觉。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写边塞雪景,将北风看做春风,将雪花比作梨花,真是比喻新奇、想象奇特,而格调豪迈。C、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两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D、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法,形象而又含蓄地表达了这位女子每天等待远行爱人而未果的失望、痛苦的心情。

12.下面对诗句赏析不恰当的是

(C)

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两句诗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B、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将哀愁当作可承载的实体,写“愁”之浓之重,及形象生动又自然贴切。C、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两句采用对偶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并运用化动为静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充满活力的壮丽的北国雪景。D、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自己比作“征蓬”“归雁”,暗写了诗人内心的抑郁和愤激。

第五篇:小升初古诗词练习及答案

小升初古诗词检测

一、古诗填空(19分)

1、接天莲叶无穷碧,()。

2、昔我往矣,()。今我来思,()。

3、(),润物细无声。

4、(),听取蛙声一片。

5、(),轻烟老树昏鸦。

6、(),天下谁人不识君?

7、日出江花红胜火,()。

8、(),吾将上下而求索。

9、千门万户瞳瞳日,()。

10、(),明月何时照我还?

11、(),西湖歌舞几时休?

12、等闲识得东风面,()。

13、生当作人杰,()。

14、(),立根原在破岩中。

15、春色满园关不住,()。

16、(),子规声里雨如烟。

17、(),麦花雪白菜花稀。

18、竹外桃花三两枝,()

二、古诗七彩园:(填色彩)(6分)

1、()云翻墨未遮山,()雨跳珠乱入船。

2、山外()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总是春。

4、()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丝绦。

三、古诗百花园(填花名)(5分)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开。

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相映红。

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4、人闲()落,夜静春山空。

5、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村。

五、古诗动物园:(填动物)(5分)

1、春()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泥融飞(),沙暖睡()。

3、西塞山前()飞,桃花流水()肥。

4、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欲上时。

六、古诗数字园:(填数字)(5分)

1、()曲黄河()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2、白发()丈,缘愁似个长。

3、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人。

4、南朝()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七、古诗地名园:(填地名)(6分)

1、山外青山楼外楼,()歌舞几时休?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故人。

3、()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

4、()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5、()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八、古诗应用题:(26分)

1.在期末写评语时,老师会祝你来年:

(2.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他。)()3.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4.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宋朝诗人苏轼在《题西

中的诗

句()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5.当我们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6.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来表达对家人的怀念。

7.现在人们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来表达对远别好友的深情厚谊。

8.来到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我不禁想起李白的名句()

9.昨晚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时,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

10.爷爷七十大寿,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爷爷却叹道:()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爷爷,您的身子骨比年轻人还壮实呢。”爷爷高兴地笑了。

九、你了解下列诗人吗?他们分别是谁?(18分)大杜:()小杜:()诗仙:()诗圣:()

诗鬼:()堪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唐代边塞诗人有:()

王维,字摩碣,官至尚书右丞,故又称王右丞。其诗多以歌咏()为主。人称()

十、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10分)①《忆江南

》的作

居易。

()

②《敕勒歌》是汉乐府。

()③《望天门山》和《咏柳》都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写的。()

④《送元二使安西》、《春晓》、《鹿柴》都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⑤李清照写词风格婉约,是历史上著名女词人。()⑥杨万里写了60多首《田园杂兴》。

()⑦范仲淹的《江上渔者》,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⑧王昌龄是以写边塞诗而闻名,号称“七绝圣手”。

()

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的是洞庭湖。

()

⑩在推荐的70首古诗词的作者中,唯一一位来自温州的是翁卷。()答案:

一、古诗填空

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5、(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9、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0、(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1、(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1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14、(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1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6、(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17、(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1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二、古诗七彩园:(填色彩)

1、(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2、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三、古诗百花园(填花名)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4、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5、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五、古诗动物园:(填动物)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3、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4、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六、古诗数字园:(填数字)

1、(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3、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4、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七、古诗地名园:(填地名)

1、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故人。

3、(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4、(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5、(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八、古诗应用题:

1.在期末写评语时,老师会祝你来年:(“更上一层楼。”)

2.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4.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朝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5.当我们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6.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来表达对家人的怀念。

7.现在人们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表达对远别好友的深情厚谊。

8.来到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我不禁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9.昨晚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10.爷爷七十大寿,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爷爷却叹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霜叶红于二月花’)。爷爷,您的身子骨比年轻人还壮实呢。”爷爷高兴地笑了。

九、你了解下列诗人吗?他们分别是谁?

大杜:(杜甫)小杜:(杜牧)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堪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王维)唐代边塞诗人有:(高适、崔颢、岑参等人)

十、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①《忆江南》和《草》的作者都是白居易。

(√)

②《敕勒歌》是汉乐府。

(×)(是北朝民歌)

③《望天门山》和《咏柳》都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写的。(×)

④《送元二使安西》、《春晓》、《鹿柴》都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⑤李清照写词风格婉约,是历史上著名女词人。(√)

⑥杨万里写了60多首《田园杂兴》。

(×)

⑦范仲淹的《江上渔者》,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⑧王昌龄是以写边塞诗而闻名,号称“七绝圣手”。

(√)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的是洞庭湖。

(×)⑩在推荐的70首古诗词的作者中,唯一一位来自温州的是翁卷。(√)

下载古诗词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诗词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古诗词答案

    小学生古诗文复习题参考答案 1、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道: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王之涣在《登鹳雀楼 》中的诗句: (白日依山尽,黄......

    小学生古诗词竞赛及答案

    1、不知细叶谁裁出,()2、洛阳亲友如相问,() 3、劝君更尽一杯酒,()4、( ),孤帆一片日边来。 5、莫愁前路无知己,()6、春种一粒粟,()。 7、(),牧童遥指杏花村。8、夕阳无限好,()。 9、路人借问遥招......

    小学语文古诗词练习题及答案

    小学语文古诗词练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5分)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出自《汉乐府●长歌行》。 A、悲伤 B、 伤悲 C、 忧伤 2、晏殊的《浣溪沙》中的“无可......

    2011古诗词阅读练习题之答案

    22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参考答案:1枯藤 老树 西风 昏鸦 古道 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 2、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3、A4、B5、D 夜雨......

    有关古诗词填空及答案(共五则范文)

    经典古诗文情景阅读填空题(一) ◎1.小红暑假与妈妈都大西北旅游,火车路过大戈壁,她看到了高大的白杨树,傍晚,她看到太阳圆圆的,像个大红灯笼在天边漫漫往下沉,一户农家冒着烟袅袅上升......

    九年级古诗词理解默写答案

    1、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概括封建社会的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社会现象,表明作者对统治者的谴责和劳动人民的同情的句子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在小令中揭示出历史......

    九年级上册古诗词默 答案

    九年级上册古诗词默写 1.《沁园春·雪》(毛泽东)由实到虚,想像雪后美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承上启下,由写景过渡到议论、抒情: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点明主旨:俱往矣......

    古诗词默写与应用 答案

    古诗词默写与应用 答案 一、补全下列常见的古诗文名句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宋(朝代) 杨万里 (作者)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回乡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