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论现今熟语的误用现象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毕 业 论 文
浅论现今熟语的误用现象
系 别: 中国语言文学系 专 业 名 称: 对外汉语 学 生 姓 名: 刘邡健 学 号: 07121424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黄玉花 教授
完成日期:2016年4月13日
摘 要
熟语,是中华传统文化流传至今的瑰宝。随着时代的发展,有部分熟语产生了新的意思,这些意思大多都是在其本义上衍生出有其当前时代特色的新义,与本义是有关联的。然而有一些熟语由于误用误传,发展出来的新义完全脱离本义,甚至与其背道而驰,不少熟语在词典上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解释。而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这种误用现象甚至愈演愈烈,有不少熟语的错误意义甚至盖过了本义,成为了新的解释。本文将针对现今熟语的误用现象,浅谈其影响,以及面对这种现象我们该何去何从。
关键词:时代变化 熟语 误用 影响
I
Abstract
Idioms,some of which has created new meanings with developing times,is the treasure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at spread up to now.Most of the new meanings that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current era,are derived on the basis of its original meanings,and associate with them.But because of the idioms misused and misinformed,some idioms’ new meanings totally ran counter to the original
meaning.It has resulted that Completely different explanations about a idiom could be found in a dictionary.Nowadays, information is developing rapidly.The phenomenon of idiom misuse is further intensified.Some idioms’ misuse meaning even instead of the original meaning,becoming the new explanation of the idiom.Some idioms’ misuse meaning even take the place of its original meaning,becoming the new explanation of the idiom.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e phenomenon of idiom misuse,talking a little bit about its effective and and what we should do in the face of this phenomenon.Key words:era changing idioms misuse effective
II
目 录
前言...............................................................................................................................1
一、熟语的误用现象...................................................................................................1
(一)成语的误用.................................................................................................1
(二)其它熟语的误用.........................................................................................3
二、产生误用现象的几个因素...................................................................................5
(一)媒体用词随意.............................................................................................5
(二)词典释词不规范.........................................................................................5
(三)教育引导的忽视.........................................................................................6
三、熟语误用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影响.......................................................................8
四、熟语误用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10 结论.............................................................................................................................12 参考文献.....................................................................................................................15 致谢.............................................................................................................................16
III
前言
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熟语的意思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在增加新的内容或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中有不少熟语由于误用误传,产生了与其本义截然不同的新义。近年来这些被误用的熟语究竟应该采用其本义还是新义一直争论不休。现今社会汉语使用越来越不规范,面对越来越多的误用现象,究竟是应该坚守其出处所用的词义,还是在约定俗成下顺着潮流将其词义重新确定,需要我们认真的去思考。
一、熟语的误用现象
(一)成语的误用
成语的误用是现今最常见的熟语误用现象。由于成语的语素较少,因此对一个语素的误解往往会造成对整个成语语义的误解。近年来最明显的莫过于“空穴来风”一词了。
2009年12月16日,学科网对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新闻发布会报道时题目为《2011年签政治协议报道是空穴来风》[2];2011年5月27日,羊城晚报在报道王祖贤的父亲回应传言王祖贤有私生女一事时,对王爸爸的话进行了如下复述“女儿很少回台湾,不可能在台湾生下女儿,有私生女的事情都是空穴来风。”而这篇报道的标题是“私生女——说是空穴来风!”[3];2011年6月26日,信息时报在报道广州恒大足球队换帅一事时,内容如下“昨天许家印还强调,目前闹得沸沸扬扬的恒大意欲换帅的传言纯属空穴来风„„[4]”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许多主流媒体在对“空穴来风”一词都存在着误用现象。
“空穴来风”来源于战国时期楚国人宋玉的《风赋》有“枳句来巢,空穴来风”一句[5]。此语是宋玉引用他的老师屈原的话:因为枳树弯曲,树枝上常招引鸟儿筑巢;由于有空的洞穴,才引来了风呢。此处的“空穴”指的是有洞的穴,因为洞穴里有了洞,所以才会风吹进来,而许多人把“空穴”理解为空的洞穴,[1]而空的洞穴是不会有风的,所以误用为消息没有根据。
还有一些成语的误用,是人们对成语字面上理所当然的理解,从而篡改出来的。比如说“明日黄花”,这个成语来自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6]这首诗写于九月九日,即重阳节。而“黄花”指的是菊花,按中国古代习俗,重阳节是赏菊的日子。据说,重阳节之后,菊花很快就会凋谢,成为过时的东西。而有些人认为,明日,在英语上属于“将来时”,而明日指的是还未到来的时间,那怎么会过时?于是便想当然地篡改成了“昨日黄花”,认为“昨日”指的是过去时,“昨日黄花”才是比喻过了时的事物。在有关学者进行纠正之后,甚至还呼吁以此替代“明日黄花”。《凤凰财经》网站在2015年7月25日发布了一篇名为《大摩专家:中国经济已经创造奇迹 大宗商品已是昨日黄花》[7],此处明显就是对“明日黄花”的误用。
“曾几何时”,曾意思是曾经,几何指的是若干、多少。原意指时间没过多久,现在却常被误用为曾经,不知什么时候。2015年4月20日汽车中国网发布一条新闻,题目为《曾几何时20万的藏獒变成不值钱的火锅菜和生产皮手套的原材料》[8]。
“光明正大”,出自宋·朱熹《朱子语类·易九》:“圣人所说的话;光明正大;须是先理会光明正大的纲领条目。”其本义是心地光明;言行正派,属于褒义词。但《新快报》在2015年2月5日第2版中,却误用为贬义词,其文如下:如果真的是把“小土鸡”冒充“夜游鹤”卖给食客,则属于明显的欺诈。正如举报人所说的:该店光明正大卖野鸟,抑或是“挂羊头卖狗肉”,拉高价格欺骗消费者都是不妥的。这里明显是对光明正大词义的错误理解。
“萍水相逢”,萍随水漂泊,聚散无定。出处:唐·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比喻素不相识之人偶然相遇。《新民晚报》2015年3月21日B13版中有一段,“作为一代名人的辜鸿铭能对萍水相逢的周越然不吝指教,而周越然能虚心好学,不忘其诲,今天看来,实在是值得效法的。”文中描写辜鸿铭与周越然交流甚密,他们之间的关系不能概括为“萍水相逢”,此为误用。
“不屈不挠”,比喻在压力和挫折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语出《汉书·叙传下》:“乐昌笃实,不桡不诎。”《南国都市报》2015年2月2日第29版中 2 对其误用,“母亲执意挨家挨户送年糕。我坚决不肯。让我去敲平常少有往来的邻居家门,还真没那个勇气。母亲不屈不挠,拿起包好的年糕要自己去送,我赶紧跟了过去。”这里是指坚持自己的意见,对反对的意见不加考虑,应改为“不依不饶”。
“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出自宋·楼钥《<洪文安公小隐集>序》:“禅位之诏,登极之赦,尊号改元等文,皆出公手,纷至沓来,从容应之,动合体制。”。《香城都市报》2015年4月28日第11版中有文“三月在依依不舍中走远,四月的脚步早已纷至沓来。四月,你好!”这里对“纷至沓来”误用,一年中的一个月份不可能来两次以上,“纷至沓来”应为“接踵而来”。
对于成语的误用现象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如“立竿见影”,这次次贷经济危机,澳大利亚政府又是立竿见影拿出104亿澳币,补助老年人、儿童、第一次买房的人。[9]“万人空巷”,民警抓歹徒被刺牺牲,重庆万人空巷送英雄。[10]“甘之如饴”,写作的另一面肯定是阅读。„„拿起书本,居然很快就有了甘之如饴的快乐。在此不再一一说明。[11]
(二)其它熟语的误用
谚语是我国劳动人民口耳相传流传下来的又一财富,它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但正是因为它口头相传的特点,造成了许多误传误用,不仅仅表现在对词义的误解上,甚至表现在用字上的错误。
词义上的误用,大多数是因为使用者望文生义而造成的,例如“万恶淫为首”,出自于清朝王永彬的《围炉夜话》[12]中的“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说的是淫心是一切罪恶的开始。淫的意思是“过分、不节制”,即一切罪恶,应当以“过分、不节制”为首要大恶。而许多人看到“淫”,便想当然的想到了“奸淫”之意,于是造成了对这句话的误解,而这种望文生义的理解,使“万恶淫为首”的意思在现在发生了完全不一样的意思。
又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源自《礼记·礼运》,大同社会人人不为自己打算。“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故民谚争锋相对,曰,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说的是“人如果不先自己修身,那么就会为天地所不容。”,“为”指修身,修为。此处应念为第二声。人要修为自己,博学、明辨、慎思、审问、力行,提高人生境界,修为自己才会为社会,为众生,不只是为自身;如果不这样,就对不起天地良心,让天地都瞧不起。天诛地灭,非指天和地。但因为人们把“为”的第二声读成了第四声,便将意思误解了,误用为“人若不为自己,那么天和地都要诛杀你”。
除了在词义上的误用,对于熟语的误用还有在用字上的误用,比如“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仁赫在《俗语典故精选》[13]中认为“无度不丈夫”的“度”和“量小非君子”中的“量”合起来恰成“度量”一词,与另一俗语所说的“宰相肚里可撑船”的意义是一样的。意思是,作为一个正人君子、一个男子汉大丈夫,应该大度、有器量,而不应锱铢必较、小肚鸡肠。之所以会衍变为“毒”字,应该是古人为了对仗,将“度”字的仄声改为了平声,在长期辗转流传中,音义皆变,结果以讹传讹,便错成“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还有一些文言文,由于古时并没有标点符号,所以如何断句就成了我们现在解读文言的一个大问题,不同的短句将会造成不同的理解。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孔子《论语》中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短短的十个字,现在却出现了五种句读,分别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五种句读各有其意,各有其道,学术界为此也争议不断。但是针对孔子有教无类的教学方法,似乎还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智之。”这种句读较为合理,意思是人民守法善良的,让他们自主行为不要过多约束。人民愚昧暴戾的,要惩戒教导,使他们知晓自己的过错。
二、产生误用现象的几个因素
(一)媒体用词随意
媒体作为语言传播的重要窗口,对汉语规范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然而,目前却存在着不少媒体滥用熟语的现象,尤其是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新兴起的网络媒体,在使用熟语时显得并不是那么的严谨。
通过网络,普通民众可以随时随地的阅读到网络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近年来迅速火热起来的网络用语不计其数:“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挖掘机技术哪家强”、“绿茶婊”,“我跟你什么仇什么怨”等等,这些朗朗上口的网路语言无不都体现出了网络媒体对于民众语言使用的影响。通过网络的传播,这些网络用语在短时间内便家喻户晓,火热程度甚至会使其出现在舞台表演上。
然而在有着如此大的影响力的同时,许多网络媒体却没有相应地重视自身的素质。许多网络编辑在撰写稿子的时候不时会运用熟语来提高文章的观赏性,但在选取熟语时却理所当然,望文生义,并没有认真探究使用的熟语的意义。不少读者阅读之后,会受其影响,对其使用的熟语产生误解,而由于网络媒体传播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受到影响的读者越来越多,以讹传讹,造成争论,随着误用现象的越来越严重,甚至会取代其本义。
然而媒体对于熟语的误用误传并不仅仅存在于网络媒体上,许多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甚至电视节目皆有此现象,(如《光明日报》就在2015年1月10日第9版中出现“近日更有业界专家透露,住建部拟为‘奇怪建筑’设判定准则,也就是说,‘铜钱楼’这类有口皆碑的‘奇葩建筑’,以后很可能不会获批建造了”这样对“有口皆碑”的误用。)但因其更为严格的监管,滥用误传现象并没有网络媒体那么严重,出错的几率较小。网络媒体至今仍没有较为有效的监管,传播过于随意,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二)词典释词不规范
除了上文所说的政府至今没有出台对网络媒体监管的相应的方针政策之外,在熟语的误传误用上,政府还要负很大责任在没有正确规范熟语的用法上。本文 第一部分提到的“空穴来风”一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和2012年6版,该词的含义已由《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的“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 转变为2012年第6版的“比喻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这样的修改,看起来符合了如今大多数人对该词的使用。
据说《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编辑组在对《人民日报》十几年来使用“空穴来风”的实例进行研究后,发现没有用其来表示“事出有因”的,因此编辑组决定只取用“没有根据”这一个义项。
我对这种改变的理解是,随着误用现象越来越广泛,即使想恢复其本来面目也显得力不从心,与其这样,不如将错就错让其意义随之改变。而从语言“约定俗成”的原则来看,词语的使用上,似乎如果大家都在犯一个错误,那么就不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这个“错误”的用法也就取得了约定俗成的地位,同时会得到学术界的重新界定和承认。
类似的情况并不止“空穴来风”一词,“大放厥词、对簿公堂”等都存在着这种误用用法取代了原意的情况,因此我们在查词典的时候常会看到对某些熟语会有原指和后指两种解释。然而,在我看来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这种迎合了大部分人的做法看起来无可厚非,但对汉语、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却是一种伤害,这将在下文进行探讨。
(三)教育引导的忽视
在我看来,上诉两种因素是造成现今熟语误用现象愈演愈烈的主要原因。此外,教育上的忽略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这里的教育指的是狭义上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既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也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等。它的作用在于传播和传递社会文化,促进个体发展,培养社会人才。但是针对熟语误用这种现象,却似乎没有正确的指引,或者说没有明确教育学生应怎样对待这种现象。经过调查并结合本人自身上学经历,小学至高中针对熟语的教学是少之又少,通常只是在低年级识字认词,或者高年级阅读文章时略有提及熟语的用法,并没有对熟语进行深入的教学,更不说要教育学生如何面对熟语误用这种状况了。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最近一段时间“国学热”的兴起,无论是中、高考还是高等院校的课程安排,对汉语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对国学不断的学习和研究 中,熟语的正确运用将有希望被真正重视起来,而随着针对性的教育,我们对熟语的正确使用才能提高。
三、熟语误用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影响
有趣的是,当有学者针对一些被误用的熟语而“平反”的时候,我们总会听到这样一些声音:“语言是约定俗成的,现代汉语虽然源自于古代汉语,但它毕竟是现代人的语言,不能一味地遵循古义,理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而那些为被误用的熟语而“平反”的学者也往往会被人们说是卖弄学识,故弄玄虚。久而久之,熟语的误用意义就打着“约定俗成”的旗号渐渐的取代了其本意。
究竟什么是“约定俗成”?它指的是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是由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社会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我们很难解释为什么我们把用来表示时间的机械叫钟表而不是其他的;为什么我们把一称为一,而不是其它的什么。因为这就是语言的约定俗成,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共同使用而且承认的。正如近几年不断出现并流行的网络语言,一些词语如“单纯、天真,绿茶”等等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产生了新的意义,这些都是语言的约定俗成。
这样看来,根据语言的约定俗成,将“空穴来风、大放厥词,对簿公堂”等等词语所表达的意思改成大多数人所认为的似乎无可厚非,毕竟是人在使用语言,语言也应该随着人类使用的习惯变化而变化着。
但以我之见,这种想法简直是荒唐可笑。前面说过,熟语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瑰宝,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而短小精炼的语言表达正是它的魅力所在,而这短小精炼的语言所表达出来的意思岂是随便就能更改的,更不要说这种更改是源于一部分人误用熟语而产生的误导。当我们发现社会上对“空穴来风、炙手可热”等等这样的熟语普遍存在误用现象后,我们并不是及时严肃地将其纠正过来,反而是一味的顺从大众,以“约定俗成”这样的理由将大众使用的错误意更改为词语的意义,甚至无视其错误意是对原意的颠覆,这与主张不正之风又有什么区别呢。这看起来是大众对汉语使用的随意,往深处看,则是我们在追求与西方接轨下对中国文化的日渐忽视,是对传统文化的犯罪。
中华文化是我们的根,当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根都不重视的时候,它无论是外部发展还是内部团结都会出现很大的问题。这并不是危言耸听,21世纪的今天,8 与中国东南部隔海相望的不少国家对着中国的海域虎视眈眈,甚至是菲律宾这样的弹丸之地也想在黄岩岛下文章,更不要说提出“李白是韩国人”等等这种荒谬的事的韩国了。再看国内,各省的地域歧视无处不在,这并不仅仅是因为南北差异,或者是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址的差异而造成的;香港最近的“不安分”,“占中”、“反水客”事件的发生;台湾迟迟未能回归„„这些问题的存在固然有这样或那样的客观因素,但无可否认的一点,国人对于中华文化的不重视造成了中国文化影响力的不断下降,国人的文化归属感日渐减弱。
改革开放,接受西方文化的先进思想并没有错,沉痛的历史已经告诉了我们闭关锁国,狂妄自大的后果,我们的确需要与西方不断的交流学习,但这并不代表着我们就可以忽视自己的文化发展。
“鲁迅先生的文章难读”,这是不少中小学学生甚至老师在教学鲁迅先生的文章时的感受。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鲁迅先生所采用的白话文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区别,他所采用的字形,词义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造成了我们在阅读时理解的难读。然而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这种白话文与现代汉语之间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而在现代汉语逐渐规范的今日,我们却仍然出现了这种因误用熟语而造成的歧义,这无疑对我们的文化传承是一种伤害。试问若这种误用传承下去,当我们的后代阅读现今我们的文章时,该如何理解,是否有要因一个词语的使用而争论半天,又是否要因一个熟语的误用而造成错误的解读。
语言使用随着时代发生变更,并不是现在才产生的。中国古代同样发生着这种变化,这造成了我们阅读古文的困难,也加大了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难度。因为汉字数量的局限性,古人在创作诗词,文言文时才会使用到“通假字”。千百年后我们所称之为“现代汉语”的汉语同样会变为“古代汉语”,我们所称的“现当代文学”无法避免的会变为“古代文学”。那是否又要让我们的后人在解读我们时出现这种本可避免的“通假词”?我们是否还要重蹈古人的覆辙,让我们的后代需要借助一本厚厚的大字典,词典才能了解我们现在的生活呢?
四、熟语误用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进步,我们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上升,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又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国外孔子学院的不断开设,进一步打开了我国传统文化走出世界的大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据统计,2014年共有来自203个国家和地区的377,054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75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比2013年增加20,555人,增长比例为5.77%(以上数据均不含港、澳、台地区)。[14] 与此同时,对外汉语教材的不断完善以及教学法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的对外汉语教育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针对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难点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我们对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也在逐渐地深入。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上,不得不说的就是偏误分析。
从偏误分析上来看,我们知道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原因有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负迁移、文化因素负迁移、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以及学习环境的影响五个主要方面。其中学习环境的影响(或称训练偏误)指因为教科书、词典编写不恰当或教师讲解不好而引发的偏误。这种偏误的产生很大程度上还因为我们自己本身并没有重视汉语的规范使用,在使用汉语进行交流或写作时往往会出现使用不恰当或错误的现象,这些有歧义或者是错误的语料对第二汉语学习者带来了错误的引导。
当熟语误用现象越来越多的时候,对于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无疑是一种伤害,一些作者在写作时为了提高文章质量,通常会使用一些熟语来润色,但若出现误用现象,不仅母语为汉语的人在阅读是会造成误解,第二语言学习者更是可能会因为这种误用的熟语产生学习上的偏误。第二语言学习者受语言学习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比如我们发现在南方地区生活的第二语言学习者所说的普通话往往带有南方口音,在东北学习汉语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则带有东北口音。这些影响所带来的后果往往是我们意想不到的。
如果误用现象逐渐加剧,那么很可能受其影响的人群会越来越多。这将会使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汉语和实际使用汉语时出现冲突,当他们发现课堂上所学的和日常所看到的熟语,甚至语言,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其表示的意义是不一样,很有可能会对我们的教育产生疑问,甚至对我们的汉语产生疑问,这不仅仅加大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的难度,同时也是对汉语形象的一次冲击。
再者,假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可以正确使用汉语,我们却一直在不同的误用当中挣扎,当他们比我们更能理解文言文的词语时,这难道不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吗。
结
论
语言的约定俗成这一性质,不能是我们在误用熟语后,根据误用情况更改熟语意义的借口,更何况这种误解是由于人们想当然地,简单地理解而造成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丰富文化传统的民族。汉语则是这个民族得以安身立命的家园所在。作为汉语当中极具魅力的熟语,其植根于肥沃的中华文化土壤之中,即使经历了千百年的锤炼,也生生不息而枝繁叶茂。
熟语的魅力在于每一条熟语背后都有一个出处,许多的熟语都是出自名篇典籍,经过历史的积累流传至今的。通过这些熟语反映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包含着完整、透彻的思想内容,以及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习者只有了解这些熟语所蕴含的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它们。对熟语肆意误用,不仅仅是对语言使用的不规范,更是对中华文化的忽视和不尊重。
在中华文化逐渐走向世界的同时,我们并没有愈加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语言使用。在网络语言日新月异,大肆发展的背后,是我们对规范汉语逐渐的忽视,这不仅会对传统文化传播会产生影响,同时对对外汉语教学同样是一种伤害,更为可怕的是,这种风气若一代一代延续下去,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留下来的瑰宝在将来也许会千疮百孔。中国的戏剧、相声、戏曲等等许多传统文化如今已经濒临灭绝,懂得欣赏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与汉语在国际上掀起的热潮相比,这无疑是一种讽刺。
为了保护我们的传统,为了保护我们的语言,我们应该认真对待熟语误用现象这一问题,无论是个人还是政府,甚至媒体以及教育机构都应该重视起来,发挥作用,规范和监督熟语的正确使用。
从个人来说,我们首先应该重视语言的规范使用,要知道不能仅仅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和使用熟语,在遇到不清楚用法和意义的熟语时,应当先查找相关书籍,弄清楚用法及用意后再进行使用,不能望文生义,根据字面意思简单理解。在遇到熟语误用、误传时,应及时指出并纠正。要培养起规范使用汉语的责任感。
而媒体应该提升其自身的素质,尤其是网络媒体,应该重视编辑、记者的个 人文化素养,提高入行门槛,定期对编辑、记者进行培训,培养其作为媒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严格把关稿件的送审,杜绝使用错字、别字,尽最大可能避免在稿件内出现词语误用的现象,若发现出错,应及时刊登更正。
再说教育机构,所有教育机构无论是学校还是补课机构,都应该重视对学生规范使用汉语的教育,适当开设课程提高学生汉语使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典籍,讲清楚词句本义,引导学生规范使用汉语。培养学生的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最后是政府,政府应该出台对网络媒体监管制度,加大力度宣传汉语正确使用的重要性。当发现汉语在社会上有误用现象时,应及时进行权威的解释和纠正,防止以讹传讹。通过公益广告等等进行宣传,对过往经常被误用或新出现误用的熟语进行提示和纠正。同时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人们对汉语规范使用,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如今提高高考中语文的分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政府现今对汉语,对中国传统文化逐步提高了重视。
以上仅仅是针对现今熟语误用现象我们所要做的几个大的方向,唤起国人对汉语规范使用的重视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即使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要如何落到实处的对熟语,甚至汉语的规范使用,还必须进一步的进行调查研究,进行更深一步的计划。
注释
[1]根据《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和2012年第6版,“空穴来风”的含义已由2005年第5版“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 转变为2012年第6版“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本文此处将先以其本义作为正确意思,针对现义将在下文进行讨论。
[2]网页:http:// [9]赵明.网络新闻标题中的成语误用现象琐谈[J/OL],绥化学院学报,2015,35(2):102-103.http://wenku.baidu.com/link?url=jJ_6Dvl2KwTMjHJH0C5pG5138Lv_GirO1yNsUtD6ivQDZBvLZQqGnUUmc2M7g2O7xsygawIR1IuTyJRmieIyKKl-FCDUx9tRGbGkAHGu9d7
致
谢
历时将六个月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黄玉花教授,她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的帮助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另外,还有教过我的关于语言学的老师:李伟大老师,耿延惠老师以及高直老师。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中心的感谢!
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了很多你问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
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批评和指正!
刘邡健
2016年4月13日
第二篇:关于现今大学生迷茫现象访谈总结报告(定稿)
关于现今大学生迷茫现象访谈总结报告
2012级辅修人管班
小组组成人员
邓小莹
乔放
唐敏
谢情铮
杨桃
关于现今大学生迷茫现象访谈总结报告
访谈时间: 2013年5月24日
访谈方式: 教室座谈
访谈人: 邓小莹
被访谈人: 大二学生唐敏
被访人简介: 唐敏,女,在校大学生。就读于四川外语学院重庆南方翻译学院的2011级学生,本专业是英汉应用翻译,辅修人力资源管理。
访谈内容:
问: 请问你认为你两年以来的大学生活迷茫吗?
答: 嗯,挺迷茫的。
问: 这样的状态持续时间有多久呢?
答: 差不多大学开始到现在一直都迷茫着,基本上没停止过。
问: 那么,你认为你为什么迷茫?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答: 很多方面都迷茫。特别是有时候在学习上不知道何去何从,生活上也会有,在与室友相处的时候有时候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就会感觉比较迷茫,但主要还是表现在学习上的选择问题更迷茫,有时候出现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就特别希望辅导员能够提供一对一的帮助。
问: 你认为这样迷茫的现象是个人现象还是普遍现象?
答: 普遍现象吧,因为不管是同寝室的还是一个班的同学都会有这样类似的感觉,其实在我看来,我们学校大多数人也都或多或少处于这样的一种状态。在我看来,可能当代大学生都会有这样的问题吧。
问: 既然你认为这是一个普遍现象,那么你有没有通过一些努力来调解或寻找解决方法?
答: 当然有啊,我们同学会一起参加学校举办的一些活动,还有自己报名参加一些过级考试从而充实自己的平时大学校园生活。有时候,几个同学一起也会谈论相关问题并且互相交流以便共同寻找解决方法,但是这似乎并没有帮我们解决迷茫的状态。
问: 看来你们也做出过不少探索,那在你看来,当处于迷茫状态的时候,学校能够为你们提供什么有效建议与帮助吗?
答: 就像我前面有提到,就是特别希望当我们非常迷茫的时候学院里面能够给我们提供一对一的指导,辅导员或者比较专业的老师都可以,这样应该能够比较有效的为我们解答疑问。当然,我们自己的努力肯定是必不可少的。
访谈总结:
这次采访的是我们2012级辅修人管班的同班同学唐敏,她非常诚恳地回答了我的每一个问题,真的非常感谢唐敏同学如此积极热情地配合此次访谈。
以上的访谈记录并不完整,因为总结的时间与访谈时间相隔较久,而且聊到的内容还是比较多,我就挑选了比较贴近主题的部分记录下来。当然,此次访谈的问题设计的也不是非常全面,比如在访谈结束后老师建议说要寻问大学生在迷茫时有没有与父母交谈并获取建议。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很遗憾在做访谈准备的时候的疏漏。同时这一次访谈,让我对现今大学生对于迷茫状态这一现象的感知和想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因为我也身为在校大学生的一员,所以也很希望这次访谈能够为我们这些迷茫者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议和帮助。
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刚刚结束了中学素质教育,会因为种种原因而产生各种疑问最终导致迷茫状态的存在。中学与大学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很不一样,大学多了许多的自由安排时间,所有人也不是只是三点一线的生活模式,也不是只为了高考同一个目标,所以面对新生活的适应以及对未来就业等各方面的问题,大学生的迷茫状态当然十分普遍也十分正常。
尽管如此,大学四年,从校方来看,如果不仅仅给一个系安排辅导员来指导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能够配备专业的老师为大学生的疑惑进行一对一的及时解答,相信应该对大学生迷茫现象的减少十分有帮助。在我看来,我们大学生应该在学校的帮助下,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综合素质才是走出迷茫最有效的途径。
第三篇: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常用见到的误用现象
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常用见到的误用现象
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最常见到的误用现象。
(1)备课时直接用别人的课件。
(2)用视频代替实验。
(3)上课离不开课件。
(4)内容繁多,学生又忙又累又无所收获
(5)把课件当成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
例:
1、误用现象一:语文、英语离不开“听、说、读、写”,很显然“数字化教学资源”很容易就挤占了它们的时间。
2、误用现象二:“图片代替文字”,物理课中,虽然图片能帮助同学们很好理解题意,但是绝对不能所有的题都用图片给表述出来,这样虽然直观,但是剥夺了同学们思考的权利。语文课也是这样,如果长期给同学们过多的图片用来帮助理解课文,把语文课变成了“欣赏课”,会使剥夺同学们表达的意愿,同学们都觉得以后凡是描述“美”就是用图片,而不是我们伟大的文字。
3、误用现象三“拿来主义,不切实际”,有的老师在网上搜集到很多课件,没有理解好应用时机、深入程度,来个“生搬硬套”,使一节课“支离破碎”。
第四篇:近年高考语文词语(成语熟语)误用例句分类解析
近年高考语文词语(成语熟语)误用例句分类解析
褒贬误用
1.为了完成在全国的市场布局,我们三年前就行动了,特别是在营销策略的制订上可谓处心积虑。....(2013·全国大纲卷)
处心积虑:意为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形容蓄谋已久,一般用于贬义场合,此处不合语境。2.最近,浙江手机上网资费全面下调,广大用户对此额手称庆。专家预测,未来通过手机收看体育赛....事或许会成为一种潮流。(弹冠相庆)(2008·浙江卷)
额手称庆:把手举到额头上,称说庆幸得很。形容人们在忧困中获得喜讯时高兴和喜悦的神态;弹冠相庆:弹冠—掸去帽子上的尘土,将要入仕做官。庆—贺喜,指即将做官而相互庆贺。多用于贬义。
3.今年一季度我国旅游接待总人数同比增长12.7%,总收入同比增长19.9%,增长数据令人侧目,显示....出我国旅游业良好的发展势头。(2012·安徽卷)
令人侧目:侧目,斜着眼睛看人。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褒贬使用不当。
4.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基层单位的选手个个表现出色,他们口若悬河,巧舌如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2012·山东)
巧舌如簧:指舌头灵巧,像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的乐音。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含贬义,形容演讲选手,不合语境。
5.在东海舰队组织的此次实战演练中,我军的反水雷舰艇倾巢而出,成功扫除了“敌军”在航道上隐....蔽布设的多枚新型水雷。(2015·安徽卷)
倾巢而出:全体出动。比喻敌人出动全部兵力进行侵扰。多用于贬义。不合语境。
6.她不属于学院派,自然少受那些清规戒律的约束,其创作往往天马行空,充满神奇瑰丽的想象。(金....科玉律)(2008·浙江卷)
清规戒律:清规—佛教为僧尼规定的必须遵守的规则,戒律—教徒必须遵守的生活准则,泛指规章制度,多指束缚人的死板的规章制度。金科玉律: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或法律条文,多含贬义。此处,“清规戒律”不能换成“金科玉律”。
7.沉迷网络使小明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幸亏父母及时发现,并不断求全责备,他才戒掉了网瘾。(2013·全....国大纲卷)求全责备:意为对人或对人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是指苛责别人,带有贬义,用在此处不合感情色彩。
8.在施工过程中,因疏忽造成的安全事故如期而至,人员伤亡严重,救援队伍很快赶到现场,克服困....难抢救危重人员,并对轻伤者进行了处理。(2012·四川卷)
如期而至:按照约定的期限到了。褒贬使用不当。
9.一名惯偷在车站行窃后正要逃跑,两位守候多时的反扒队员突然拦住他的去路,二人上下其手地将....他摁倒,结果人赃俱获。(2012·新课标卷)
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串通做弊。褒贬不当。
10.同学们,考人大学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让我们志存高远,学海无涯苦作舟,在老师们的推波助澜....下,直挂云帆济沧海!(2007·浙江卷)
“推波助澜”是指“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是个贬义词,褒贬误用。
11.他性格比较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但是一到课堂上就变得振振有词,滔滔不绝,所以他的课很受学....生欢迎。(2013·新课标I卷)
振振有词:理直气壮的样子。形容自以为理由很充分,说个不休,强词夺理,是贬义词,并不表示理由充分。
不合语境
12.正在悠闲散步的外科主任王教授,突然接到护士电话说有个病人情况危急,他立刻安步当车向医院....跑去。(2016·新课标II卷)
安步当车: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形容轻松缓慢地行走。也指人能够安守贫贱生活。
13.那些航空领域的拓荒者,很多已经离开人世,但他们筚路蓝缕的感人形象一直深深印在人们的记忆....中。(2016·新课标II卷)
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不合语境。
14.他谦虚地说:“我既不擅长唱歌,也不喜欢运动;除了画画,就别无长物了。”(2004·浙江卷)....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
15.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刚进入4G时代,抢占市场的“搏杀”已见端倪,几大运营商争相推..........出各种优惠套餐,在价格上做足了文章。(2014·北京卷)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指出兵之前,先准备好粮食和草料。比喻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但这一准备工作仅限于后勤工作,不包括“抢占市场”等行为。16.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2012·全国卷)
不孚众望:指不能使大家信服。应改为“不负众望”。
17.无论结果如何,不容置喙的是,石钟山因此更加有名了。(2015·广东卷)....不容置喙:置,安放。喙,嘴。指不允许别人插嘴说话。此处成语不合语境,句意指石钟山因此更加有名这一事实是无需置疑的,与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无关,可改为“不容置疑”。
18.马大嫂为人热情,工作兢兢业业,总是不胜其烦地为小区居民做好每一件事。(2006·浙江卷)....不胜其烦:烦琐得使人受不了,贬义词,不符合语境。这里要改为“不厌其烦”。
19.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婚丧嫁娶,对普通人家来说都不是小事,对皇家而言,就更是不同凡响了。....(2012·江西卷)
不同凡响:凡响,平凡的音乐。形容事物不同寻常,多指文艺作品。
20.阳春三月,一位老人在杭州西湖岸边展示他高超的拳脚功夫,引来许多行人侧目观赏。(2013·山..东卷)
侧目:指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显然与语境相悖。
21.家庭条件的优越和父母的溺爱,养成了他傲慢狂妄的个性,不管对谁都侧目而视,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小霸王样子。(2013·新课标II卷)
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句意是说其傲慢,显然不当。
22.随着4G时代的到来,国产智能手机纷纷登堂入室,截至今年第一季度,联想、华为、中兴和小米等....品牌手机在全球市场已占有三分之一的份额。(2014·安徽卷)
登堂入室:也说“升堂入室”,谓登上厅堂,又进入内室。比喻学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亦比喻学艺深得师传。后也形容唐突进入,指鲁莽不礼貌的行为。
23.这次军事演习,蓝军一度处于劣势,他们在关键时刻反戈一击,才夺回了战场上的主动权。(2014·山....东卷)
反戈一击:调转矛头;向自己原来的营垒进攻。比喻掉转方向,与自己阵营的坏人坏事进行斗争。24.最后几年,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小家电生产企业加速整合,目前只剩下五六家分庭抗礼,占据了全....省60%的市场份额。(2013·新课标II卷)
分庭抗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与语境不符。
25.最美的是小镇的春天,草长莺飞,风声鹤唳,走进小镇就如同置身于世外桃源,来此旅游的人一定....会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深深吸引。(2014·大纲卷)“风声鹤唳”的意思是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26.他爱好广泛,喜欢安静的棋类运动,对热闹的纸牌游戏也来者不拒;欣赏通俗感性的流行歌曲,对庄重恢宏的交响乐也甘之如饴。(2016·浙江卷)....甘之如饴:甘:甜;饴:麦芽糖浆。感到象糖那样甜。指为了从事某种工作,甘愿承受艰难、痛苦。27.今年的元宵晚会上,著名豫剧演员小香玉将《谁说女子不如男》唱得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令观众刮目相看、赞叹不已。(2016·新课标III卷)....刮目相看:意为用新的眼光看待。此处成语不合语境,被误用来形容观众们欣赏小香玉的表演,句中并没有观众们用新眼光(即隐含原来不欣赏的意思)欣赏他的意思,成语使用不正确。
28.在座谈会上,代表们结合实际情况,广开言路,畅所欲言,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献计献策。(2014·山....东卷)
广开言路:指尽量给下面的人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
29.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呼之欲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2012·全国卷)
呼之欲出:指画得十分逼真,一叫就会出来似的。也泛指文学作品对人的描写十分生动。30.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需要提倡“拿来主义”精神,如果脱离国情,盲目照搬,就有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画蛇添足)(2009·浙江卷).......画虎不成反类犬: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同“画虎不成反类狗”。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此处“画虎不成反类犬”不能换成“画蛇添足”。
31.中国古典家具曾经非常受消费者青睐,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上却没有了踪影,而在全球崇古风气盛行的今天,它又渐入佳境了。(2012·全国卷)....渐入佳境:指状况渐好或兴趣逐渐浓厚。
32.持续多日的强降雨导致部分地区山洪暴发,农田被淹,房屋倒塌,灾情扣人心弦,相关部门正全力....以赴组织救灾。(2016·山东卷)
扣人心弦:形容言论或表演深深地打动人心,又作动人心弦。或指因感动而引起内心的强烈共鸣,多指激动人心。
33.1977年高考招生制度的恢复,既给下乡知识青年提供了求学上进的机会,也使许多农家子弟有了“鲤.鱼跳龙门”的希望。(脱胎换骨)(2009·浙江卷)....鲤鱼跳龙门: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脱胎换骨:原为道教用语。指修道者得道以后,就转凡胎为圣胎,换凡骨为仙骨。现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此处“鲤鱼跳龙门”不能换成“脱胎换骨”。34.针对个别干部违规驾驶公车发生交通事故的现象,某单位做出副科级以上干部重考驾驶证的决定,这实在是驴唇不对马嘴。(名不副实)(2009·浙江卷).....驴唇不对马嘴:比喻答非所问或两下不相合。近义词:答非所问、前言不搭后语、风马牛不相及。名不副实:副,相称,符合。名声或名义和实际不相符。指空有虚名。近义词:徒有虚名。此处“驴唇不对马嘴”不能换成“名不副实”。
35.迅速崛起的快递行业,经过几年的激烈竞争,大部分企业都已经转行或倒闭了,市场上只剩他们几家平分秋色。(2013·新课标I卷)....平分秋色:秋色,秋天景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高低,表示平局。这里不止两家,故错。36.班长在征文比赛中得了第二名,大家都夸她是才女,她却求全责备,谦虚地说年级里水平比她高的....同学有很多,自己的文章还存在很多不足。(2011·浙江卷)
求全责备:指对人对事要求十全十美,完备无缺。是贬义词,一般用于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题中用于严格要求自己,不妥。
37.滚滚长江水,滔滔黄河浪,翻卷起中国历史上多少为争夺权力而相互杀戮、茹毛饮血的残酷故事。....(2012·江西卷)
茹毛饮血:茹,吃。指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比喻处在未开化状态,也指古代盟誓的一种仪式。
38.我国不少理工科院校把大学语文排斥在必修课之外,而近年来,外国留学生报考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的人数大幅度上升,真可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2007·浙江卷)........“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又可说成“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意思是好像外面来的人都会办事,都是人才,能力都很强。
39.我终于登上了魂牵梦萦的黄山,奇松异石、流云飞瀑宛然在目,令人赞叹不已。(2006·浙江卷)....宛然在目:仿佛在眼前。是一种回忆,而这里是眼前的现实,也不符合语境。
40.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者队伍建设,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亡羊补牢,使....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在萌芽状态及时得到解决。(2013·安徽卷)亡羊补牢:羊因为羊圈的空缺被狼掉走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除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用防止继续受损失。可用“未雨绸缪”。
41.在演讲比赛中,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所讲内容与事先定下的主旨并不相关,显得小题大做,....榜上无名也就理所当然了。(2010·浙江卷)
小题大做:比喻把小事当做大事来处理。语境不合,原文内容与主题无关。
42.某些管理机构缺乏“大数据思维”,以邻为壑,不与相关机构共享信息资源,公共数据中心的建设....将有助于改变这各种状况。(2015·安徽卷)
以邻为壑: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与句意不符。
谦敬错位
43.2011年8月,科幻作家徐浩若受邀到成都举办讲座,几十位科幻创作爱好者聆听了他的报告,会后我有幸向他垂询了有关科幻创作的问题。(2012·四川卷)..垂询:敬辞,指别人对自己的询问。搞反了对象。
望文生义
44.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我们一致认为《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和《聊斋志异》是可以并行不悖的。(2016·新课标I卷)....并行不悖:悖,违背,冲突。同时进行,不相冲突。
45.严冬的夜晚,凛冽的北风从后窗缝里灌进来,常常把人们从睡梦中冻醒,让人不寒而栗。(2014·山....东卷)
不寒而栗:指不冷而发抖。指恐惧心理引起的惊抖。
46.有专家指出,石油是不可忽视的战略资源,我们必须厝火积薪,未雨绸缪,进一步健全中国的石油....安全体系。(2016·新课标II卷)
厝火积薪:把火放到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危险。此处望文生义。
47.解决问题一般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将问题变小,小意味着成本低,好办事;另一种是把问题变大,大而化之,放大了才能解决。(2014·浙江卷)....“大而化之”意思为形容做事情不小心谨慎,此处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48.我攀过陡峭的崖壁,历尽艰辛,登上绝顶,放眼望去,天无涯际,顿觉自己渺小,登高自卑之感油....然而生。(2013·辽宁卷)
登高自卑:出处 《礼记·中庸》:“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意思是:登山要从低处开始。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句中误用为看见高山觉得自己很渺小。49.张经理语重心长的一席话,如电光火石,让小余心头淤积的阴霾顿时消散,再次燃气争创销售佳绩....的激情。(2013·新课标I卷)
电光火石:是指闪电的光、燧石的火。原为佛家语,比喻事物瞬息即逝。现多形容事物像闪电和石火一样一瞬间就消逝。亦用作比喻行动迅速,出手先制。这里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50.“书山有路勤为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攀登书山,而不能高山仰止。(2005·浙....江卷)
高山仰止:比喻道德高尚,令人无法企及。
51.陶渊明早年曾几度出仕,后来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2012·山东)
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
52.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姗姗而来,到处都涣然冰释,生机勃勃。....(2016·新课标III卷)
涣然冰释: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此处成语望文生义,被误用来形容春天到了冰雪融化,成语使用不正确。
53.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最近400年的突飞猛进,大自然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似乎已泾渭分明,....不再神秘。(2012·广东卷)
“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可改为“一清二楚”。
54.抗洪救灾形势严峻,各级领导都坚守岗位,没有擅离职守、久假不归现象,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2012·山东)
久假不归: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含贬义,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望文生义。
55.周末,我和同桌一起去攀岩,虽然崖壁陡峭,我们仍然摩肩接踵,奋力攀登。(2005·浙江卷)....摩肩接踵:形容人多拥挤。
56.舞台上的灯光时明时暗,快速变幻的布景令人目不交睫,随着歌手的狂歌劲舞,观众席上也一片沸....腾。(2016·新课标II卷)
目不交睫: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此处望文生义。
57.老王一直热衷于收藏,每当得到心仪的藏品,喜悦的心情总让他如坐春风,夜不成寐。(2013·山....东卷)
如坐春风:像沐浴在春风中,比喻所受教诲深深受益,句中望文生义。58.这个剧院的大型话剧、歌剧等演出票价不菲,让许多有艺术爱好而又收入不高的普通人叹为观止,....无法亲临现场享受艺术大餐。(2014·大纲卷)
“叹为观止”的意思是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59.有人多次为芦山灾区慷慨解囊,倾尽全部积蓄;也有人声明自己将细大不捐,以抗议某些慈善机构....运作缺乏透明度。(2013·浙江卷)
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所有东西兼收并蓄。常指收罗的东西多,毫无遗漏。也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此处望文生义。
60.这位书法家书写作品,不管十几个字还是几十个字,都倚马可待,一气呵成,并且字里行间显示出....令人振奋的豪情。(2014·辽宁卷)
“倚马可待”形容文思敏捷,写文章快。不能用于形容其他事情做得快。用在此处属于望文生义。61.荆山之巅的大禹雕像头戴栉风沐雨的斗笠,手握开山挖河的神锸,脚踏兴风作浪的蛟龙,再现了他....与洪水搏斗的雄姿。(2013·新课标II卷)
栉风沐雨: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显然与句意不符,同时这个词语不能作定语。
用错对象
62.熊猫饮水,颇似酒徒贪杯,它总是喝得肚皮隆起,而后安之若素地拖着笨拙的身躯,一摇一摆地向....远处的箭竹林走去。(2014·四川卷)
“安之若素”:安:安然,坦然;之:代词,指人或物;素:平常。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这里说熊猫安之若素地拖着笨拙的身躯不恰当。
63.这把吉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出国前存在我这里的,本来说存一年,结果朋友一直没回来,这吉他到现在巳经由我敝帚自珍了十年。(2014·大纲卷)....“敝帚自珍”的意思是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
64.相比于持续火爆的住宅市场,多年来,写字楼市场一直处于不瘟不火的状态,与同地段的住宅楼相....比,写字楼的销量要小得多。(2014·浙江卷)
“不瘟不火”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此处应为“不温不火”,指的是不冷淡也不火爆,形容平淡适中。
65.旧的梦想总是被新的梦想代替,很少有人能从一而终地记住自己做过的华丽缥缈的梦,因为现实需....要人们不断调整梦想。(2012·新课标卷)
从一而终:丈夫死了不再嫁人,这时旧时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形容对象错了。
66.去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高达10万亿元,其中网络商品零售额超过了1.8万亿元,凭此成绩,我国当仁不让地跃居全球网络商品零售榜首。(2014·安徽卷)....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67.此前中国航空西南分公司一直与四川航空公司鼎足而立,所占市场份额相差无几。(2013·山东卷)....鼎足而立:比喻三方力量对立的局势,文中只涉及两方。
68.凌南区虽地域狭窄,物产匮乏,但由于大力开发绿色农业,方寸之地,拓出了发展的大空间。(2012·辽....宁卷)
方寸之地:形容很小的地方。用在此处不合句意,句意强调的是“地域狭窄,物产匮乏”,并非“小”。69.如今,视觉文化方兴未艾,在这图像和文本相互转换、相互模仿、共同存在的现实善下,图文关系....正在成为中外学者共同关注的跨学科研究热点。(2013·安徽卷)
方兴未艾:事物 正在发展,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事物正在蓬勃发展。视觉艺术不是新生事物,可用“如火如荼”。
70.现代舞剧《十面埋伏》,以其色彩浓重的舞台背景、风格鲜明的京剧音乐以及刚柔相济的舞者形体,....一举征服了现场观众。(2015·安徽卷)
刚柔相济:刚强的和柔和的相互补充,使恰到好处。与“舞者形体”不能搭配。
71.东方白鹳是一种体态优美的大型涉禽,其羽毛亮如白雪,腿脚鲜红艳丽,覆羽和飞羽黑中闪亮。白、红、黑结合得如此高妙,令人惊叹。(2015·重庆卷)..“高妙”意为高明巧妙,美善之至,不能用来形容色彩,因此错误。
72.《舌尖上的中国》是国内首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美食类纪录片,片中由近距离拍摄呈现出的各类食材的纹理构造,带给观众焕然一新的审美感受。(2013·安徽卷)....焕然一新:焕然,鲜明光亮的样子,改变旧面貌,出现崭新的气象,这里用“耳目一新”更恰当。73.本届展销会班请到了安徽、浙江、上海等地知名企业,湖笔、宜笔、宜纸、歙砚等文房四宝济济一...堂。(2015·山东卷).济济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不能用来形容企业和物品。
74.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经常有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会聚在这里,他们各具民族风格与艺术特色的优美歌声在大厅内交相辉映,久久回荡。(2012·四川卷)....交相辉映:各种光亮、彩色等互相映照。形容对象错了。
75.毒胶囊事件是继三聚氰胺事件后又一起惊世骇俗的丑闻,它再次给有关部门敲响了警钟:药品安全....大如天,万万不可掉以轻心。(2012·浙江卷)
惊世骇俗:常指人因言行异于寻常而使一般人感到震惊,不用于事情。
76.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战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2016·新课标I卷)举重若轻: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摆弄轻的东西。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
77.客厅墙上挂着我们全家在桂林的合影,尽管照片有些褪色,但温馨和美的亲情依然历历在目。....(2013·全国大纲卷)
历历在目:意为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只用于具体事物,不能用于抽象的情感
78.近年来,广袤蜀地的新村建设全面推进,大巴山区漂亮民居星罗棋布,大凉山上彝家新寨鳞次栉比,....西部高原羌寨碉楼拔地而起。(2015·四川卷)
鳞次栉比:栉,梳篦的总称。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79.联合国大会曾经两次召开会议,讨论是否应该废除死刑的问题,但因各方立场南辕北辙无果而终。....(2015·山东卷)
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不能用于形容立场。
80.中国高等教育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跨越,但大发展过程中,难免会泥.沙俱下,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鱼龙混杂)(2008·浙江卷)...泥沙俱下:泥土和沙子一起随河水流下来,比喻人或事物不论好坏都一齐显现出来;鱼龙混杂:鱼和龙混合搀杂在一起。比喻坏人和好人或凡人与圣人混成一起,好坏难分。此处“泥沙俱下”不能换成“鱼龙混杂”。
81.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这里巧夺天工的自然美景闻名天下,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2016·山东卷)
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
82.那天放学回家,肚子已经抗议地打着鼓了,正当我如饥似渴地寻找食物时,突然发现餐桌上放着一....块面包,我高兴极了。(2012·重庆卷)
如饥似渴:形容要求很迫切,如同饿了急着要吃饭,渴了急着要喝水一样。不能形容吃喝。83.汶川县某领导在灾后重建工作总结会上,如数家珍般介绍了当地连年发生的较大地震灾害的情况。....(2012·江西卷)
如数家珍:数:点数。家珍:家藏的珍宝。如同点数家里的珍宝,言下之意就不能是“自己的东西’——这是解题重点,比喻对所讲的事情非常熟悉。84.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雪莲花开》通过对藏族姑娘卓玛的人生历程的叔述,表现了她鲜明的民族性格和一言九鼎的诚信精神。(2016·新课标III卷)....一言九鼎:形容言语极有分量,能起决定性作用。此处成语不合语境,被误用来形容藏族姑娘卓玛的诚信精神,成语使用不正确。
85.国际田联专家诊断,男子110米栏项目仍是刘翔和罗伯斯的天下,刘翔的竞技状态与日俱增,而罗....伯斯则稍欠稳定且实力有所下滑。(2012·安徽卷)
与日俱增:与,跟,和。随着时间一天天地增长。形容不断增长。形容对象不对。
86.求学期间,他春风得意,事事顺心.没料到踏人社会后,几桩生意下来,就被骗得血本无归,于是他总是感叹遇人不淑,命途多舛。(2007·浙江卷).... “遇人不淑”指女子嫁了一个品质不好的丈夫。
87.近两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数量快速增长,专利申请质量蒸蒸日上,这表明我国专利申请....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2014·安徽卷)
蒸蒸日上:一天天地向上发展。形容发展速度快。多指生活和生意。
88.这位姑娘天生就眼睛深凹,鼻梁挺直,头发卷曲,身材苗条,好似芝兰玉树,在黄皮肤黑眼睛的国....度里,很容易被人认出。(2012·新课标卷)
芝兰玉树:比喻有出息的子弟。形容对象错了。
89.写一篇小说并不太难,但要想让自己的作品在擢发难数的小说中引起读者广泛关注,就不那么容易....了。(2015·山东卷)
“擢发难数”形容罪行多得数不清,不能形容小说的数量。
重复矛盾
90.要解决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既需要运用法律武器制止违法行为,更需要从根本上釜底抽薪,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2·浙江卷)
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和前面的“从根本上”语义重复,应删去“从根本上”。91.时下,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痞子蔡就是屈指可数的网络写手之一。(2005·浙江卷)....屈指可数:形容寥寥无几。与 “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矛盾。
92.他鲁莽草率,刚愎自用,走到哪里哪里就被他闹得一团糟,真可谓“人中吕布,马中赤兔”。(2006·浙.........江卷)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人中最武勇的是吕布,马中最好的是赤兔马。比喻人才出众,褒义词。和前面的“鲁莽草率,刚愎自用”矛盾。93.两位多年未见的战友在火车上意外相逢,他们一见如故,回忆起一同出生入死的战斗经历,不禁感....慨万千。(2016·山东卷)
一见如故:初次见面就像老朋友一样合得来。
第五篇:误用成语
脍炙人口: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诵。
洛阳纸贵:比喻作品有价值,广为流传。洛原指洛阳之纸,一时求多于供,货缺而贵。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常用此语。
文不加点: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改动、修改的意思。文章一气呵成,无需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鸿篇巨制:鸿:巨,大 篇:篇章。制:写作,也指作品。规模宏大的长篇或大部头的著作。力透纸背:力:笔力;透:穿过。用毛笔写出来的作品,在宣纸的背后,能够看到写字运笔时笔锋留下的墨线。形容写字、画画技巧精湛,力道十足。形容诗文等作品运力巧妙,内涵深刻。
倚马可待:靠着即将出征的战马起草文件,可以立等完稿。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快。倚:靠。东晋豫州刺史谢尚发现袁虎文才很好,就把他推荐给大司马桓温。桓温让他负责府内文书起草工作。袁虎作《东征赋》赞扬东晋许多名士。他跟随桓温北伐前线,在前线,桓温让他写讨伐檄文,他靠在马背上一会儿就写了七张纸,而且写得很好。一挥而就:就:完成。形容文章、写字、绘画很快就完成。
“青梅竹马”和“两小无猜”: 青梅:青的梅子;竹马:儿童以竹竿当马骑。形容小儿女天真无邪玩耍游戏的样子。猜:猜疑。男女小时候在一起玩耍,没有猜疑。表明天真、纯洁的感情长远深厚。后人就以青梅竹马称呼小时候玩在一起的男女,尤其指之后长大恋爱或结婚的。至于从小一起长大的同性朋友则称为“总角之交”。
耳鬓厮磨鬓:鬓发;厮:互相;磨:擦。耳与鬓发互相摩擦。形容亲密相处的情景。多指男女相恋的亲密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