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年四川选调生笔试申论热点解读:长江经济带与扩大内陆开放
四川中公教育
2015年四川选调生笔试申论热点解读:长江经济带与扩大内
陆开放
【背景链接】
长江经济带是中国经济版图中的重要轴线,东起上海、西至云南,涉及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七省两直辖市。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支持内陆城市增开国际客货运航线,发展多式联运,形成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对外经济走廊。
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推进梯度发展。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
2014年4月25日,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4月28日,李克强总理在重庆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随后,中央有关部委和相关省市陆续出台了一批新政策和新规划,长江经济带建设进入启动实施阶段。
2015年重庆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强调,努力扩大内陆开放新优势。顺应国家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和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主动向东向西向南开放,高效组织国内外资源要素,不断拓展内陆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指出,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友城和港、澳、台经贸往来,促进与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协作,务实推进成渝经济区一体化,深化渝黔、渝鄂、渝湘等区域合作。
2015年1月23日,重庆召开市政府第7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60%,把重庆建成长江经济带西部生产性服务业高地。
【标准表述】
四川中公教育:http://sc.offcn.com
四川中公教育
[权威论述] 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发挥内河航运作用,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习近平
长江“黄金水道”及沿江各地是一串“珍珠链”,建设好通江达海的综合交通体系,不仅可以带动沿江地区发展,还能辐射带动整个流域,使“黄金水道”发挥“黄金效应”,——李克强
要把港口、物流、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大交通格局,使“黄金水道”货畅其运、人畅其流。
——李克强
建设长江经济带也是深化改革开放、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建设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全流域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举措。
——李克强 [战略定位] 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
一是依托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二是做大上海、武汉、重庆三大航运中心。三是推进长江中上游腹地开发。
四是促进“两头”开发开放,即上海及中巴(巴基斯坦)、中印缅经济走廊。[意义] 长江经济带建设将给长江流域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将构建东、中、西联动发展的经济增长新格局,形成直接带动沿江地区的强大发展新动力。从内河水运来看,长江是我国最发达,也是世界运量最大的通航河流;从经济发展来看,长江既是沿江地区产业布局和对外开放的重要依托,也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四川中公教育:http://sc.offcn.com
四川中公教育 的战略纽带。而国家启动长江经济带规划,将长江流域开发作为新的经济发展战略格局,将使得湖北、湖南、四川、重庆等沿江内陆省市找到强大的发展新动力。此外,贯彻落实建设长江经济带对于有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调整区域结构、实现中国经济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打造中国长江经济带的升级版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具有由沿海向内地梯级开发、逐渐扩散的特征。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等沿海地区先后步入快速发展通道之后,长江经济带的升级和发展应成为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心之所在。
第二,打造中国长江经济带的升级版具有广阔的前景。长江作为世界第三大河流,长江沿线各省市的经济发展在中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是全国最发达的经济区;目前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四省40多个城市构成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迅速,城市群GDP水平在2011、2012年均超过全国GDP比重的10%,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潜力巨大。
第三,打造中国长江经济带的升级版有助于探索中国新一轮改革的实施路径和战略要点。长江经济带穿越了我国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流域内各省市之间的发展概括了我国经济发展各个阶段的特征,在长江经济带的升级发展中,由下游沿海地区率先开放、逆流而上向中游延伸、直至向上游扩散的发展和改革态势,对于我国新一轮改革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效应。
第四,打造中国长江经济带的升级版,符合中国现阶段应对中等收入水平阶段的特殊问题的要求。长江经济带集中了中国处在中等收入水平的多数省份,还集中了200多个国家级贫困县,如何推动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地区的发展,缩小地区间、城乡间收入差距,实现共享式增长,这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水平发展阶段的关键。
第五,从国际合作的角度看。长江经济带溯大江而上,不仅深入中国腹地,还可通过重庆等节点继续向西延展,与正在建设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相连接;向东,则可借由沿海一线,与建设中的海上丝绸之路相连接。由此,能够融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形成东西双向,沿海、沿江、沿边全方位的中国开放新棋局。
四川中公教育:http://sc.offcn.com
四川中公教育
[存在问题] 当前,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在经济产业布局上各行其是,缺乏区域经济带整合与联动。目前在长江经济带上已形成了锡常泰城市群、皖江城市群、武汉经济圈等多个大型城市集合体,如果每个城市群各自为营,城市群之间缺乏产业与资源整合,必将导致投资过度、重复建设,相互之间竞争多于合作,整体经济发展失衡等一系列问题。
此外,各自为政、市场分割,是长江经济带延宕数年却仍基本停留在“构想”阶段的深层原因所在,也是此次中央将其确定为国家战略所要力促突破的方面。长江经济带包含11个省市,协调、磨合的难度可想而知。近几年来,长江沿线多个省份均制定了基于本行政辖区范围的区域发展规划,诸如安徽的两江经济合作区、湖北的武汉经济合作区等等;从各省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来看,彼此之间也多有同质化竞争的现象。
[重庆与两带一路的关系] 如果说中国改革开放前30年,我们主要向发达国家开放,主力军是东部沿海省市,那么建设“两带一路”特别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主力军将是更广大的西部省份。近十年来,国家不断加大西部大开发的支持力度,以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为突破口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以重庆为枢纽连接“两带一路”,将为我国中西部内陆省份带来全新的开放视角和发展机遇。开放是一种制度和文化,涉及体制机制调整,没有内陆沿海之分。欧洲22国,并不是沿海国家比内陆国家开放,德国就处于内陆,它的开放度远超很多欧洲沿海国家。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中央对重庆发展寄予厚望,无论是“314”总体部署、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还是设立内陆首个国家级新区,重庆都是内陆开发开放的国家“试验田”,承担着探索内陆开放新路径的历史使命。重庆的发展成就表明,虽然目前我国开放的瓶颈在内陆,但未来开放的巨大潜力也在内陆,借助长江黄金水道和新丝绸之路铁路大通道,内陆和沿海形成一体化开放格局是历史的必然。
[措施] 四川中公教育:http://sc.offcn.com
四川中公教育
第一,打造长江经济带要靠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产业接起来、要素流起来、市场通起来”,关键要打破行政壁垒、地区分割,实现梯度发展。
第二,要注重发挥水运成本低、能耗少的竞争优势,加强航道疏浚治理,提高通航标准,推广标准化船型,增强长江运能。
第三,要建立健全区域间互动合作机制,完善长江流域大通关体制,更好发挥市场对要素优化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2015年四川选调生考试备考指导
四川中公教育:http://sc.offcn.com
第二篇:2018四川公务员笔试申论热点解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2018四川公务员笔试申论热点解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四川公务员考试申论是测查从事公务员职业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考试科目。四川省考申论材料通常涉及特定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综合分析、归纳概括、提出和解决问题、文字表达。
[申论热点解读] 【背景链接】
2017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标准表述】
[对新矛盾的理变化分析] 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关这一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是对五年来中国发展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深刻总结,也是对近40年来改革发展成果的历史回应,更是对未来中国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的精准定位。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矛盾”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深刻揭示了经济与社会、自然三大系统的整体协调发展关系,包含了公平性、可持续性、共同性等现代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代表了现代经济发展的总方向。同时,“新矛盾”判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深刻总结,也反映出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具有划时代意义。
“新矛盾”对人民需要的描述,从原来的物质文化两个方面,扩展到美好生活需要,充分体现了恩格斯需求三层次理论即“生存、享受、发展”等多方面的需求。应当说,“美好生活需要”内涵相当丰富,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内容,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包含了人民在民主、法
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要求。
“新矛盾”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表述,体现了公平性、可持续性、共同性等多维度诉求原则。“不平衡不充分”包括了经济发展、自然生态、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不平衡不充分。实际上,“新矛盾”的准确定位就是以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来修正传统经济学单一增长目标的种种缺陷。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这里的发展指的是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单纯的“生产力”增长。
[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判断的意义] 第一,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判断,意义非凡。这一判断有助于党和国家更加全面分析和把握多方面、多样化、个性化、多变性、多层次的人民需要,这对于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各项需求,与时俱进地研究分析人民群众需要的时代特点和演变发展规律,制定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二,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判断,鲜明深刻。这一判断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主要问题,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从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来看,要解决这一问题,只能通过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在发展中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不断消除地区差距、收入差距和城乡差距,努力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成果。
第三,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的历史性重大判断,是中共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的重大理论创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为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深刻把握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 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需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新期待。经过不懈努力,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随着时代发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加突出,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
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需要把握好“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既深刻认识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又深刻认识两个“没有变”,才能牢牢把握和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更好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应对这一矛盾的参考对策] 书写发展新答卷,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全方位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第一,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扩大优质增量供给;
第二,实施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城乡差距;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充分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第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第四,补齐民生短板,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文章重要位置设计】 [精彩标题示例] 1.让新矛盾成为发展新动力 2.新矛盾呼唤新作为 [精彩开头示例] 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
个重大判断,为新时代谋划发展、推动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十九大报告中的这一重大判断,为我们找到了解决现实问题和未来难题的“金钥匙”。
[精彩结尾示例] 1.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我们党不变的初心;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进入新时代,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继续团结奋斗、苦干实干,共同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2.“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各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书写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新答卷,是新时代向我们提出的新课题。
备注:以上材料来源于网络
原标题:“新矛盾”判断为我国经济发展指明新方向 来源: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作者: 盘和林
原标题:读懂主要矛盾,读懂新时代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石建勋
原标题:深刻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特点 来源: 新华社
第三篇:2016四川公务员笔试申论热点解读:推进商事制度改革
2016四川公务员笔试申论热点解读:推进商事制度改革
【热点背景】
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实施“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方便创业创新。会议强调,推行“三证合一”是商事登记制度的重大改革,在今年底前确保实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模式在全国推开。
根据工商总局披露的信息,我国已有29个省份开展了“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试点。北京市通州区于去年8月启动了“三证合一”联办模式,当地在原有的“多证联办”基础上,打破了工商、公安、质监、国税、地税、统计等职能部门相互隔绝的局面,简化审批流程。只需4个工作日,企业申请人就可以在“三证合一”窗口一次性领取载有税务登记号、组织机构代码号的营业执照,实现三证办理手续“一门进,一门出”。事实证明,“三证合一”制度已经成为通州区招商引资的重要“筹码”:自去年8月启动至今,通州已吸引入驻2000余家企业,其中办理“三证合一”的企业近900家。
【参考点评】
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是我国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监管方式、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保障创业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商事制度改革中的“三证合一”体现了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本质要求,适应了激发市场活力的客观需要,回应了时代呼声。
我国的商事登记制度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严重阻碍了市场经济的顺畅运行。商事制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市场活力,在稳增长、促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改革过程中也不可避免遇到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认识偏差有待引导消除。一些基层工商干部对改革措施及重要意义缺乏正确认识和理解,担心改革后出现监管真空,害怕承担监管风险,不愿放弃审批权力,参与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社会公众及市场主体对改革措施认识存在误区,担心放宽市场准入会增加无序竞争,致使一些逃废债务、拖欠贷款、偷逃骗税、商业欺诈、非法集资等现象时有发生。
二是制度机制有待无缝衔接。由于涵括各部门的统一信用数据库尚未形成,全国企业信用体系奖惩联动机制尚未建立、信用法律体系和信用市场体系发展缓
慢、亟待健全等问题的存在。
三是监管能力有待提高。由于商事制度改革涉及工商、环保、消防、文化等多个部门,在改革中部门利益协调难度较大,一些交叉重叠的领域监管工作各家推诿。加上面对职能划转、体制调整等新形势、一些干部工作闯劲不足,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监管工作的开展。
为有效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深化改革认识必不可少。要利用多种手段宣传改革的各项措施及推进步骤,使社会公众和市场主体切实了解改革的深层意义。将执法人员业务考评同评先评优、选拔任用、奖励激励、警示惩处等相结合,激发干部的工作动力,调动执法人员积极性。要加快职责厘清,各部门形成监管合力。要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及时解决改革过程中的难题,避免因“宽进”造成监管缺位现象。
除此之外,加快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信用服务体系也是推进改革重要的环节,应尽快加强企业“协同监管”,完善一系列商事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例如信用服务市场,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企业内部治理建设等,从而提高信用监督的综合效果。
(来源于网络整理)
第四篇:2016四川公务员笔试申论热点解读:落实“低温津贴”(共)
更多四川公务员申论范文<<<点这里看
2016四川公务员笔试申论热点解读:落实“低温津贴”
四川公务员考试申论是测查从事公务员职业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考试科目。《申论》材料通常涉及特定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更具体的,我们来看看四川公务员考试课程是如何设置教学的。
点击这里可以>>>在线咨询。【热点资料】
当“高温津贴”惠及越来越多劳动者的时候,在低温下坚持工作的劳动者却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的现实:“低温津贴”很少被用人单位和社会舆论提起,许多劳动者的低温保护状况就像北方的冬天一样“冷”。
【综合分析】
在劳动者权益不断彰显的当下,一些权利痛点也在日益凸显。低温下的劳动者不仅承受着恶劣天气的伤害,还承受着身体和精神的痛苦。更让人痛心的是,全社会对这种现状某种程度上的忽视和漠视,让他们处于一种“独自凄凉无人语”的边缘化状态,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制度护佑和人文关怀。
尽管一些地方出台了“低温津贴”支付的相关规范,甚至明确到了每月发放的具体数额;可是,最让人痛心的不是那些暂时还没有建立起来的制度,而是已有的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沦为“稻草人”,没有发挥应有的效力。“低温津贴”在有些单位沦为“纸上的权利”,难以惠及低温下的劳动者。
【对策措施】
一是健全政策法规完善制度设计,强化市场监督。
二是强化舆论宣传。政府要做好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利用网络媒体,加大对低温补贴政策的宣传力度,确保劳动者知晓具体的低温补贴政策,提高劳动者的维权意识;三是强化执行力。政府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监督执法力量,例如劳动监察大队、各级工会、劳动者保护协会。对拒不执行低温补贴政策的,要采取强制措施,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点击进入>>>申论批改
更多四川公务员申论范文<<<点这里看
四是要畅通维权渠道,既要鼓励普通劳动者“不说白不说”,也要用切实的举措来保障他们“说了不白说”。
(来源于网络整理)
更多四川省考申论备考资料请点击查看四川省考申论答题技巧!点击阅读四川省考申论热点,了解当前热点资讯及解读分析,有助于开阔思路,提高分析及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中公教育公务员考试培训与辅导专家建议您根据考试内容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夯实基础、巩固难点、强化训练、最后冲刺。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点击进入>>>申论批改
第五篇: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由来与演变
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由来与演变
邹炜龙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非常重视长江“黄金水道”的治理与开发。建国以来,特别是1954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后,中央即决定全面开展长江流域规划工作,责成长江水利委员会(简称长委会,1956~1988年改称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简称长办)负责编制长江流域规划。据有关资料统计,长办在1959年就制定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1983年国家对该报告进行修订补充。
20世纪80年代,国内著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在80年代末就提出“T”字形的发展战略,即由沿海为一个战略轴线,沿江为主轴线形成的整体空间格局。1987年完成的《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草案)》明确以东部沿海地带和横贯东西的长江沿岸相结合的“T”型结构为主发展轴线。1990年2月完成的《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文本进一步表述为“2000年前后,我国生产力布局以沿海、沿长江、沿黄河为主发展轴线”。
1990年国务院以国发[1990]56号文批准了《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简要报告》。并于1990年9月21日发出通知,要求有关地区和部门贯彻执行。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把加快长水运主通道建设作为加快西部大开发的主要措施之一,写进中央“十五”计划建议。国家“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明确提出重点建设长江中下游内河航运基础设施,打通西部地区沟通东部地区的水运通道。
1992年的“十四大”曾提出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带动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岸地区发展。但因各种原因,浦东开发带动流域发展的战略实施不是很连贯,后又逐渐被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层出不穷的区域战略所替代。到90年代初中期,长江流域经济基本上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2005年长江沿线七省二市在交通部牵头下签订了《长江经济带合作协议》,但“流于形式,效果太差”。有学者指出,由于各省市都想唱主角,不愿当配角,“长江流域经济实际上一直是被割裂了的”。
200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 起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以省会城市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的中心城市为依托,加快发展沿干线铁路经济带和沿长江经济带。”这意味着长江流域的新一轮开放开发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长江流域各省市也积极推进沿江地区开发,如长三角地区的开放开发、皖江城市带的建设和长江上游经济区的开发等。
在这些如火如荼的区域发展态势中,尤以湖北省推进长江经济带开发成效最为显著。2008年12月,湖北省委九届五次全会提出“两圈一带”战略,即在继续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同时,建设湖北长江经济带。湖北区域发展战略逐步完善为“两圈一带”战略。之后出台的《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2009-2020)》大手笔提出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打造湖北长江经济带综合运输通道,最大限度地发挥长江的综合运输效益。
2010年12月21日,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了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三大战略格局。在“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中,沿长江通道是我国国土空间一级开发轴线,下游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国家重点推进的三个特大城市群之一,也是世界十大城市群之一;江淮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是国家重点开发的大城市群和区域性城市群。
2012年12月,国务院又以国函[2012]220号批复了《长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并要求认真组织实施。《规划》是长江水利委员会在水利部的领导下,组织委内参编单位和长江流域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部门编制完成的,根据《规划》,到2020年,长江流域重点城市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要稳步提高,航运体系不断完善。
2009年以来,长江沿线七省二市不断地共同请求中央,“将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此请求亦引起学界、众多专家的呼应。
到了2013年,转机出现。总书记7月21日考察湖北时指出,“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发挥内河航运作用,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李克强总理9月21日在国家发改委呈报件上批示:“沿海、沿江先行开发,再向内陆地区梯度推进,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律。请有关方面抓紧落实,深入调研形成指导意见,依托长江这条横贯东西的黄金水道,带动中上游腹地发展,促进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打造中国经济新的支撑带”。
9月23日,国家发改委会同交通运输部在北京召开了关于《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研究起草工作动员会议,《意见》要求从综合交通、产业转型、新型城镇化、对外开放、生态廊道和协调机制六个方面再造长江经济带。至此,长江经济带的开发终于再次被国家层面提上议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