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州大学校园步行环境适宜性影响因素研究一稿(修改意见)
题目
摘要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校园人车矛盾加剧
1.1.2 校园步行系统设计不受重视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 1.3.1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大学校园步行适宜性环境基础研究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步行 2.1.2 步行系统 2.1.3步行适宜性 2.2 相关理论综述
2.2.1 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行为学理论 2.2.2 新城市主义
2.3 校园步行需求及其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2.3.1步行需求 2.3.2 环境影响因素
3.广州大学校园步行现状调研
3.1 校园概况 3.2 调研方法 3.3 调研结果分析 3.3.1基本情况
3.3.2 性别对步行喜好的影响
3.3.3 步行喜好和步行环境满意度相关性 3.3.4 主成分分析法
4.校园步行系统设计策略
4.1设计原则 4.1.1安全性原则 4.1.2 舒适性原则 4.1.3适度分流原则 4.2 优化功能分区 4.3 道路景观绿化 4.4 融入人文景观 5 结论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校园人车矛盾加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截止2014年,我国私人汽车保有量已达到1.2亿辆,且还在快速增长中。另外,高校的扩招,在学生人数剧增的同时,大学校园内的汽车数量也急剧上升,对校园环境,行人安全等诸多方面都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校园步行适应性研究有利于保障行人权利。
1.1.2 校园步行系统设计不受重视
由于高校扩招,使得近年来高校规模不断扩大,新建了许多新校区。但是在对校园交通规划时,往往以机动车为导向,完全抛弃了“步行优先”的基本原则,使得步行者成为忽视的群体。步行系统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良好的环境有利于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校园。1.2 研究意义
大学校园是一个“社区”,步行是“社区”的主要出行方式,步行环境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了重要的街道空间和精神场所,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体质健康。步行环境也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良好的步行环境是体现校园品质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校园环境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将步行环境规划设计作为平衡经济、环境、健康与文明之间的一个切入点,针对高校校园步行适宜性的现状和问题展开相应的研究与探讨,对调查结果提出步行适宜性户外环境规划设计对策,丰富了健康步行生活方式理念在校园环境建设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完善国内在这一领域内的研究,从而指导大学校园步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为解决大学校园步行系统的现状问题提供理论上的借鉴,并给当前的大学校园建设带来积极的影响。1.3 研究内容、方法 1.3.1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大学校园步行环境适应性影响因素,通过对校园步行系统相关概论解析以及相关理论综述,并结合对广州大学校园的实地调查,归纳分析人们的校园日常步行习惯和规律,提出校园步行适宜性规划设计策略,期望能够对大学校园步行系统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和实践依据。1.3.2 研究方法
大学校园步行研究与多个学科相关,目前,关于大学校园步行研究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理论。因此,本研究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查阅文献法: 文献资料主要包括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文献,主要来自于主要来自中国知网的相关论文,学术著作等。运用环境行为学、新城市主义和共享街道设计等一系列理论,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深入剖析校园户外环境的步行适宜性的关键元素,通过理论来指导实践。调查研究法:本文的调查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相关资料查询等。通过查阅校园相关资料、拍照记录、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了解人们步行出行相关规律,以及高校校园步行适宜性现状及问题,以此成为研究该课题的第一手资料。
多学科综合研究法:校园步行研究除了运用到交通规划的相关知识外,还涉及到环境行为学,景观等学科的知识,需要采用多学科系统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2大学校园步行适宜性环境基础研究 2.1相关概念解析 2.1.1 步行
《交往与空间》书中将“步行”定义为:“步行首先是一种交通类型,一种走动的方式”。步行是人类基本的活动方式之一,整个人体结构就是为步行设计的,对于人际关 系的交往也有很大帮助。2.1.2 步行系统
参考湖南大学梁宝燕硕士论文所讲 “步行系统”定义为“由步行空间按照某种空间组合关系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整体”。而大学校园步行空间一般由人行道、步行街、休闲绿道、广场、空地及附属的步行设施组成。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是大学校园步行空间。2.1.3 步行适宜性
参考浙江农林大学康利平硕士论文所定义,步行适宜性是指建设环境支持和鼓励行走的程度,包括为行人提供舒适安全的环境,在合理的时间和成本内使人们能够到达各种目的地,在步行道网络中提供行程上的视觉吸引。2.2相关理论综述
2.2.1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行为学理论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与周围物质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去选择及适应环境,而校园步行环境也可运用环境心理学解决现实的规划问题。
环境行为学起源于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与周围各种尺度的物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论,他认为人要生存,他的需求能够影响他的行为;人的需求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当人的某一级的需求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求,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因此,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当我们对环境需求未满足时,会积极改造环境,而环境也同时影响我们。构建良好的步行交往空间有利于缓解学生压力和满足心理需求。2.2.2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主要是针对郊区无序蔓延带来的城市问题而形成的一个新的城市规划及设计理论,提倡创造和重建丰富多样的、适于步行的、紧凑的、混合使用的社区,对建筑环境进行重新整合,形成完善的都市、城镇、乡村和邻里单元。其两大组成理论为:
一、传统邻里社区发展理论(TND);
二、公共交通主导型开发理论(TOD)。新城市主义特点主要由以下几点:
(1).适宜步行的邻里环境。(2).连通性。(3).功能混合。(4).多样化的住宅。(5).高质量的建筑和城市设计。(6).传统的邻里结构。(7).高密度。(8).精明的交通体系。(9).可持续发展。(10).追求高生活质量。2.3校园步行需求及其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2.3.1步行需求
校园步行需要主要有:交通需求、休闲需求、健身需求、购物需求这几种方式。把握好人们步行活动的需求和行为特征,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尊重步行者的权利,创造步行交谈、观景、休闲等丰富的生活活动场所,才能营造出良好的人性化的步行环境。2.3.2 环境影响因素
参考浙江农林大学康利平硕士论文环境影响因素有两大要素:路径质量、环境变量。两大要素融入了步行适宜性对路径的可达性、便捷性、安全性等基本要求,以及步行环境的舒适性、交往性、景观性的高层次要求。本论文把人们直接感知的元素作为路径评价指标,例如道路尺度、路面质量、路径连接度、无障碍设计、道路的畅通性等;环境变量由交通环境、景观环境、生态环境组成。3广州大学校园步行现状调研 3.1校园概况
广州大学是以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广州”命名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现有大学城、桂花岗两个校区,大学城校区用地面积1975.6亩,新校园总建筑面积59.6万平方米,其中教学区36万平方米,标志性建筑:演艺中心、多功能体育馆等。广州大学新校园位于番禺区小谷围岛西南端,南面及西北面毗邻珠江南航道,东南以中部快线为界,西与广东科技中心相对。过江隧道、地铁七号线及中部快线分别在学校的南面、西面和东北面经过,交通便利。
调研方法
主要采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广大的步行活动场所、步行时间、环境影响因素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和拍照工作。并寻找步行者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喜欢的户外步行活动地点、原因及影响因素。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三大部分:一是个体属性,包括性别、年龄、身份、文化程度 4 个变量;二是各个校园步行环境现状,包括校园日常交通方式、校园户外步行环境要素偏好、步行环境负面影响因素。三是人们对步行适宜性户外环境需求特征和感知质量,包括人们步行出行意愿影响因素,对步行环境的要求、校园步行适宜性量表。
资料获得后经核实输入 SPASS20.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3.3调研结果分析 3.3.1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75份,回收有效问卷 74 份,有效回收率为 98.6%,其中男性占48.6%(36份),女性占51.4(38份);18~40 岁青年占100%,其余年龄阶段为0%;学生占100%,其余身份为0%;本科占100%,其余文化程度为0%;可见调查对象基本上本校大学生,对校园的步行环境比较熟悉,可以较客观反映出校园的步行适宜性的现状。3.3.2 性别对步行喜好的影响
通过统计得出女性对步行的态度 “厌恶”和“一般”所占百分比都高于男性,男性对步行的喜好相对较强。另外通过SPSS.20软件相关性分析得到Sig数值小于0.05,可见性别与步行喜好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
3.3.3步行喜好和步行环境满意度相关性
根据步行喜好态度进行赋值:1—厌恶,2—一般,3—喜欢,4—热爱。步行环境满意度评价进行打分:1—不好,2—一般,3—不错,4—很好。将问卷数据输入 SPSS.20 软件来分析说明人们的步行喜好和步行环境满意度之间相关性大小。
经过 SPSS 软件的分析,得出人们的步行喜好和步行环境满意度在“不好”,“一般”,“不错”三个变量间呈显著相关,而在“很好”变量中不具有相关性。3.3.4 主成分分析法
本文设置了 9 个人们步行意愿户外环境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分别是1天气、2空气质量、3安全、4时间、5路况、6景观、7绿化、8卫生、9市政设施。通过SPSS.2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人们步行出行意愿环境影响因素得分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由上图可发现,eigenvalues下主成分影响力度的指标前六点为人们步行出行意愿环境影响因素,其中前三个主成分为天气,空气质量,安全;主成分方差占所有主成分方差的64 %,第二个占17.1%,第三个占9.4%。这三个累计达到了 90.5%。得出人们步行出行意愿环境影响因素得分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天气>空气质量>安全>时间>路况>景观>绿化>卫生>市政设施,反映了,校园生态气候条件因子的影响大于物理环境因素的影响。4校园步行系统设计策略 4.1设计原则 4.1.1安全性原则
在调研结果中,我们发现人身安全所占权重较高说明校园安全问题在人们步行出行意识中占有很大的份量。因此,步行规划必须体现安全性原则,如校园主车道的横断面规划,人行道和游步道路面的维护,外来车辆车流出入和行驶方向的限制管理,安全设施、照明设施、标识指引设施等环境设施的规划设计等等。4.1.2舒适性原则
舒适性也是人们步行出行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确保人们在步行行为活动中能够顺畅地到达目的地,能感受到校园环境所带来的视觉上与精神上的享受,就需要舒适性的步行环境设计,例如优化道路结构、降低道路空间噪音及美化景观环境等。4.1.3 适度分流原则
由于校园机动车数量不断增多,为保证校园交通安全,对于级别较高的道路,比如校园主要交通流线,宜进行比较明确的人车分流,对一些交通流量较小,适当的人车混行可以促进交往,增强步行空间的活力。4.2 优化功能分区
合理的路网结构按照功能将校园划分为教学区、办公区、宿舍区、运动区等几大组成部分,良好的步行系统,需要合理的功能分区布局模式。尽量避免“大尺度,大分区”,使分区之间的步行距离趋于合理,同时根据校园规模,确定传统式分区和复合式分区功能分区模式,规模较小不宜采用复合式分区,而应采用品字形结构。4.3 道路景观绿化
步行空间中的景观规划是重要的内容,绿色植物具有隔音、除尘、吸收有害气体并释放氧气的良好生态功能,能改善环境质量。同时,步行道路应曲直结合,既增加其趣味性,为景观设计增色,又能有效地在意识的审美感觉中调节情绪,陶冶情操,营造出曲径通幽的景观效应。4.4融入人文景观
每所大学都应融入更多的学校本身的历史文化,通过空间的多元化设计,将校园的人文、历史、地域、技术等多种元素相融合,使校园形态和行人的视觉感知更为丰富。5结论
本文主要是以国内外现有的理论为依托,又根据环境行为学与环境心理学的概念
对大学的步行环境进行调研分析,并得出了一些结论与策略,但是由于作者本身知识面窄等客观原因,论文还存在有一些不足点,有待在以后的实际规划中不断完善。
第二篇:道路交通安全影响因素研究
道路交通安全影响因素研究
Factors influencing on road traffic safety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机动车辆的数量与日俱增,然而交通事故也随之而来,这么多的交通事故不仅给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同时更给不少家庭带来难以弥补的灾难。本文主要介绍了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因素,以及解决我国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对策。关键词:交通事故;道路交通安全;因素;对策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in recent years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a motor vehicle traffic accident, but also pose, so much traffic accident is not only to bring huge economic loss for many families more at the same time bring irreparable disaster.This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road traffic safety, and solve the our country road traffic safety countermeasures.Keywords: traffic accident;Road traffic safety;Factors;countermeasures
一.道路交通安全
交通安全是指在交通活动过程中,能将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控制在可接受水平的状态。交通安全意味着人或物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是可以接受的;若这种可能性超过了可接受的水平,即为不安全。道路交通系统作为动态的开放系统,其安全既受系统内部因素的制约,又受系统外部环境的干扰,并与人、车辆及道路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影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1.人的因素
交通是人类生存的四大根本需求之一,人是道路交通安全的主体,包括所有使用道路者,如机动车驾驶员、乘车人、骑自行车人、行人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活动的频繁,人与车、车与车之间的交通冲突机会增加,同时,人们的传统交通观念、出行习惯的沉积虽有所改变,但在短期内难以有较大的转变,人们群体文化素质不高及其提高速度与快速发展的交通事业之间不协调,交通意识转变速度与道路交通的发展、机动化水平的提高以及交通管理的要求不协调,与交通管理的新技术、新手段不协调,这些也成为困扰交通安全的主要因素。最为突出的就是机动车驾驶员引发的事故,直接影响到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
2.车辆因素
车辆是现代道路交通中的主要元素,影响汽车安全行驶的主要因素是转向、制动、行驶和电气四个部分。我国机动车种类多,动力性能差别大,安全性能低,管理难度大。在我国机动车拥有量增长迅速,机动车拥有量增加速度已大大超过了道路的增长速度,使得本来不宽裕的路面更是雪上加霜,使交通事故绝对数和交通事故伤亡人数急剧上升,加之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步伐比较快,而车辆性能更新速度还未能跟上高速公路的建设步伐,车辆高速行驶可靠性差、安全性差,导致我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处于快速增长的趋势,影响到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
3.道路因素
道路是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道路建设逐步加大,公路里程增加,高等级公路增加幅度明显,交通客货用量增加,道路结构和交通条件日益改善,为道路交通安全改善打下了基础。但是,在我国尤其是城市道路交通构成不合理,交通流中车型复杂,人车混行、机非混行问题严重;部分地方公共交通不发达,服务水平低,安全性差;自行车交通比率大,骑车者水平不一,个性不同,非机动车与机动车和行人争道抢行;无效交通如空驶出租车较多、私人车辆增加,这些无疑恶化着我国城市的交通安全状况。许多城市道路结构不合理,直线路段过长,道路景观过于单调,容易使驾驶员产生疲劳,注意
力分散,致使反应迟缓而肇事。另外,路面状况对交通安全影响也较大。道路等级搭配不科学,路网密度不足,交通流不均衡,个别道路交通负荷度过大,交通安全性差;道路建设方面缺乏有效的交通影响分析,缺乏足量配套的措施、交通管理措施、停车设施等,容易形成交通安全隐患。我国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低于交通需求的发展速度,有的道路的设计要求与实际运行状况不协调;各地区道路线形、道路结构、道路设施不一,客观上给过境车辆的驾驶员适应交通环境带来难度;道路标志标线设置不科学、数量不足、设置不连续;道路周边的环境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没有与交通安全混为一体,设计标准和实际不协调,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到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
4.管理因素
管理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学健全和统一高效的道路安全管理体制是减少事故,防患于未然的必要条件。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管理目前涉及多个部门,各部门的侧重点不同。其中,公安部门担负道路安全立法、维护交通秩序、处理交通事故及安全宣传教育等职责;交通部门担负道路发展规划、科研设计、建设养护、路政及制定相应标准法规等职责,负责标志、标线等安全设施的设置和监督管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宏观安全监管工作;城建管理部门则参与城区道路发展规划、科研设计、建设养护、城市公共交通及定制相应标准法规等工作。
5.环境因素
道路交通是我国交通运输体系中主要运输方式之一,现代交通运输所追求的快速、高效、安全、准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气象因素制约。交通运输属于对气象具高度敏感的行业。伴随道路运输的繁忙而来的就是道路交通事故的增加,其中很大一部分的交通事故与恶劣天气有关。不利的气象条件引起的道路交通事故数量居高不下,对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6.交通法规因素
道路交通管理法规是秩序化交通,遏制道路交通事故的前提。道路交通规则的意义就在于秩序化交通,减少因无序交通而产生的交通堵塞、交通碰撞及因碰撞现象给人的生命和财产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维护广大交通参与者的共同利益,让每一个交通者都能平安、顺利地实现交通目的。然而目前,由于我国刚颁布实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还没有被广大老百姓完全的了解,有的地方老百姓甚至都不知道《道路交通安全法》,在这样的情况下,致使各种交通隐患得以上路,从而造成交通事故的发生,而路上尽管有一定的秩序规范,但它不仅缺少对隐患的制约能力,而且对路面秩序控制能力也明显不足。
三.解决我国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对策
1.加强交通安全教育
交通安全管理是一个社会问题,必须通过深入、持久的舆论宣传,增加全社会的交通安全意识,才能使预防事故的工作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目前我国驾驶员素质不高,法纪观念不强,有规不依,有章不循。因此,只有通过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才能提高驾驶员的交通意识和职业道德。同时,要加强对儿童和青少年的交通安全教育,将交通安全作为生活常识列入中小学校的教学计划这中,所以说,深入持久地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是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关键。据国外经验可知,不少国家都把交通安全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计划,从而使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有了重大的进展,交通事故得到遏制。
2.交通安全管理需综合治理
交通安全是交通管理工作的综合反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是人、车、路、环境四者之间的关系,又是社会问题,必须综合治理。我国的实践证明,只有全社会通力合作,使全社会共同承担维护交通秩序、履行交通安全的责任和义务,这样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工作才能落到实处,当前各地实行各种形式的交通安全责任制是保障交通安全的一项很有效的措施,应当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3.依靠科技进步
现代交通管理必须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来管理,要从我国的国情和混合交通的特点出发,大力开发应用交通事故的预防、交通事故控制技术,事故快速勘察和紧急救援系统,通讯网和信息网的建设,以及驾驶员心理和生理素质的研究等课题。
4.严格执法
交通安全涉及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必须用科学的、统一的交通管理法规来指导和规范人们的交通行为,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样才能维护交通法规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目前,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交通违章不被认为是违法行为,方方面面干扰较多,以致于交通管理法规难以贯彻。
5.提高汽车安全性能
道路交通事故大多数是汽车事故,汽车安全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尽可能的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和事故一旦发生能否保护驾驶员和乘客的人身安全。因此,提高汽车安全性能是预防交通事故的关键。
6.改善道路条件
我国现有108余万km道路中,其中80%的技术等级在四级以下,路况差,普遍缺乏安全设施,多数地方连必要的交通标志都没有。因此,改善道路条件,完善交通安全设施,是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必备条件。
参考文献:
1、孟宏伟.道路交通管理,群众出版社,2000.2、韦怀乾.陶清廉.道路交通管理调研论文集,1999.3、郑高峰.对道路交通事故预防社会化的探讨.公安部交管局信息网,2003年10月21日
4.过秀成.道路交通安全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5.王俊人.道路交通安全综合评价方法及对策研究[D].中北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3月
第三篇: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和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和影响因素研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并且这种变化也渗透到了校园。在消费群体中,年轻人是其主力军,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指数必然会对社会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大学生消费是指高等院校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对物质产品及精神产品的消耗。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进行分析,描述大学生消费的现状,总结出大学生消费有以下特点:消费不平衡性、快速性、攀比性、从众性、超前性、以及消费节奏加快、男女生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不同等等。
一、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现状
(一)基本生活消费
基本生活消费是指在大学生生活最基本的费用,能够维持正常生活所必须的费用支出,比如正常的饮食消费和购买生活必需品的消费。由于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各地的大学生需要的生活消费也不一样。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每月生活费在300-500元的占3.87%,500-800元的占44.41%,在800-1000元的占34.17%。在1000 元以上的占9.33%。但是总体来说,大学生消费在静态上可分为高、中、低三个水平,是两头小中间大呈菱形分布,在动态上呈逐年上涨的趋势。
(二)大学生的学习费用
学习消费主要包括学费,课本费,考证消费等一切和学习有关的费用。2.1学费
大学生学费因学校所处的地域、类别、专业等的不同也有所区别。农、林、师范等院校因享受国家政策, 所收学费一般在2 500—4 000元, 而其他院校的收费也因专业的不同而不同, 收费在3 000—8 000元之间。另外,由于院校所处的地域不同, 收费标准也不尽相同。2.2参考书
大学生除了购买基本的专业教材外,其学习消费主要集中在购买教学参考书、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等书目上。他们每个月够买参考书或休闲刊物在50 元以下的占66.9%,51元至100 元的占7.8%,101 元以上的占2.9%。2.3考证消费
近年来,大学校园里由于就业压力,形成各种“考证热”。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托福GRE,公务员考试等等。相应的报名费、培训费、资料费等自然不非。据对广东高校的调查, 在校期间大学生投资的考证费用在300 元以下的约占50%,在300—500 元之间的占15%, 而有的则超过了1 500元。不少学生甘心对考证进行高额投资,以增加在就业竞争中的筹码,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学生的消费。
(三)休闲及娱乐消费
3.1旅游消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法定假期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于外出旅游,欣赏大自然迷人的风景, 享受各地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 旅游被大学生视为一种有意义的健康的消费行为。旅游不仅可以使我们的身心得到放松,还能够增长见识,在年轻时候就应该多出去走走,所以旅游慢慢地被更多人所接受。来自山东某大学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有80.4%在假期参加过旅游,到了旅游的地点,带回当地特产以及纪念品也是理所当然的,这也大大增加了大学生的消费。3.2娱乐消费
大学生的娱乐消费水平相当可观。伴随着歌厅,酒吧以及KTV的逐步增多,并且尤其是在学校附近大有越来越多的趋势。另外,在大学生群里中不乏追星族,为了自己喜欢的明星许多同学愿意花费很大的代价,这也成为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教所对北京11 所高校学生的消费情况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 北京大学生年平均文化娱乐消费为700 元左右, 约占学生消费的9%。
3.3休闲消费
大学生闲暇生活中,最经常做的事情是上网、自习自修、读消遣杂志、读文学作品、书法音乐绘画等,这些活动都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而诸如参加课题,集体活动、打牌下棋、与人聊天等需要集体参与的交往性活动,有些学生却较少参加。主要是他们在紧张的课堂学习之余,更希望拥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而不希望受到别人的干扰。为了得到一定的私人空间,许多同学也是要付出金钱为代价的,这也是大学生娱乐消费中的一部分。
(四)人际交往消费
4.1人情消费
现在,同学过生日、考试得了高分、得了奖学金、升为班干部、比赛获奖等等都要请客,否则便被视为不够交情。请客的档次越来越高,赴请者随礼也就越来越高。这就给一些不富裕的家庭增添了经济负担,也给不少大学生带来了精神压力。
4.2恋爱消费 大学校园恋爱被视为一项不谈婚姻的爱情, 是一项明知没有结果的爱情。大学生的恋爱心态也有多种,一是为了弥补感情空白,作为一种清除寂寞,消遣时光的理想方式,二是为了选择伴侣取经,锻炼自己的恋爱感觉与技巧,增进人生体验,三是感情自然流露,比较投缘,能够找到那种令人心动的感觉,互相勉励和安慰,从中获得精神享受,有逍遥实在等。现在的调查显示,认为恋爱费用偏高的大学生占六成以上,而恋爱费用的来源, 有的是由“家里特别提供”的;有的是“从生活费中支付”的;有的是来自“勤工俭学”的;有的是来自“奖学金”的, 这与大学生的社会角色有关, 更与家庭对大学生恋爱的看法有关。
4.3通讯消费
随着通讯资费和电子产品价格的下降,调动了越来越多大学生的购买欲望。另外有些大学生中学时期在家里娇生惯养,突然离开家庭独自到外地生活,家长和学生都会觉得心里空虚,他们需要经常进行联络,所以通讯消费就成为了大学生消费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据调查显示, 在移动通信市场, 拥有手机的大学生占了整个消费群的10.4%。在拥有手机的大学生中, 每月手机通讯费用在31—50 元的占26.5%, 51—70 元的占23.5% ,71—100 元的占30.9% , 而在100 元以上的也占了16%。另据粗略估算, 每年高校学生手机通讯费用约有0.5 亿元。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的特点
2.1消费的不平衡性
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大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而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行业的不平衡,导致家庭收入不平衡,另外各自的家庭结构不同,从而导致了大学生消费的不平衡。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最低的二三百左右,最高的一两千甚至还要多。越是经济发展快速的城市中的大学,大学生基本生活费用就越高,发展一般的城市,基本生活费略低。
2.2消费的多样性
大学生的消费涉及到生活消费,学习消费,文化娱乐消费等诸多方面,而且其构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大学生消费多样性一方面受其家庭收入水平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另一方面取决于大学生个人需要的多样性,个人需要的多样性源于大学生多样化价值目标的存在.2.3时尚消费增加
大学生消费“前卫”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追求品牌,崇尚权威;追求新颖、时尚,体现个性以及理性、成熟三个方面。当今的大学生站在时代的前沿,他们标新立异,不断地追求时尚,不落后于潮流是他们的显著特点,另外在追求时尚的消费项目众多,这就理所当然的增加了他们的消费水平,不少高端消费进入了大学生的消费项目。比如手机、电脑、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在校园中屡见不鲜,另外现在的大学生还热衷于去酒吧、咖啡厅等休闲娱乐场所。
2.4攀比消费严重
大学生自尊心、好胜心、虚荣心较强, 总是选择他人作为自己的参照标准。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及休闲娱乐中, 总是有意无意地与他人作比较以求心理平衡, 获得自我认同。大家同处一个屋檐下, 谁也不想“矮人一等”。所以,攀比消费是大学生消费的一个主要误区,一些虚荣心强的大学生错误地把消费水平作为家庭经济状况的衡量尺度,为了显示家庭地位的优越性,便盲目的追求高消费。他们中有的追求“名牌效应”,衣服、鞋帽以及化妆品都是只认品牌,不管是否适合自己,有的学生频繁的更换手机、电脑,还有的为了面子,在人情、恋爱方面消费过多等等。
2.6.消费的超前性
当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 其父母对他们基本上是有求必应。再加上近年来西方享乐主义的侵蚀以及我国宣传教育工作的一些失误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使得一些大学生养成出手大方、挥霍浪费的习惯。“吃要美味, 穿要名牌, 玩要高档”,这已成为许多大学生追求的目标。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 人人都想拥有属于自己的电脑, 但如果买来不用, 或主要用来上网、打游戏, 不能充分发挥电脑的效用, 那就没有多大的购买必要性。同时学生生活相对独立, 与外界联系较少, 手机也往往只是一件装饰品或者身份的象征。
2.7男女生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不同
女生在日常生活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消费比例远远小于男生,并且多数女生愿意在穿着打扮方面进行消费,比如购买衣物和化妆品;男生则很少对穿衣打扮方面有研究,他们相对来说更加愿意在人际交往和电子产品方面去投资,并且基本的食物花费在他们总体花费中占有很大比例。另外,居于消费两端的大都为女生。在调查的最低消费中,大多数都为女生,而且在高消费的群体中,女生也是明显的多于男生。消费低端的形成原因为: 一是女性基本生活费普遍较男性低, 也就是说从生存的角度看女性比男性消耗得少;二是大多数女性比较节俭, 尤其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
2.8消费的从众性
社会学家认为,从众行为是由于在群体一致性的压力下,个体寻求的一种试图解决自身与群体之间的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从众行为是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大学生虽然接受的是先进的科技知识,具有理性的思维,但是有的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差,自信心较弱,自尊心与虚荣心较强等,是得他们在消费中很容易发生从众行为。例如家庭不富裕的学生, 看到很多人有手机, 自己也千方百计买一部, 以免被人看不起。
三、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的影响因素 3.1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生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消费观,有什么样的消费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在2010年对于山东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2%的学生认为要体现人生的价值就要追求即使享受,2%认为金钱是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6%的大学生认为金钱是事业成功的唯一标志,但是调查问卷中同时表明了这部分学生中95%具有超前、虚荣、攀比的消费心理。由此可见大学生的这种消费心理导致了消费的超前性和攀比性。
3.2家庭的原因
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从小把自己的孩子视为家庭的重点照顾对象,对自己子女的消费基本上实行满足供应的政策,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尤其的子女上大学后,宁可自己在家省吃简用,也不能在外苦了孩子。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为大学生的高消费提供了经济基础,创造了各方面的条件,使他们有优越感,他们的高消费在一定程度上给其他同学起到了误导作用。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经济上也得到了保证,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往往借钱也要满足子女的需要。
3.3社会环境原因
社会文化决定社会心理。而大学是文化的集中体现地, 也往往是文化的聚集地和扩散地。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征具有开放性、超前性, 导致青年大学生能更多更快地接触西方文化, 使当代大学生的思维特征、价值选择、行为趋向、生活方式等诸方面超越于一般的社会成员。有些大学生不顾自己的经济状况。花父母的钱圆自己的梦。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严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近几年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家庭已经先富起来了,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消费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处在不成熟阶段,相互攀比的消费心理较为普遍,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消费观。学校的贷款往往贷不出去,有的家庭条件差的学生宁可东拼西凑去向亲朋借钱也不愿意去用学校贷款,把贷款当做丢人的事。社会文化的种种因素造成了大学生消费的越来越趋于时尚化,以及从众性,大学生是青年与知识分子的交织,他们受社会各界的影响非常大。
3.4大学生自身的或心理的原因 大学生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阶段,在家从小有家长的关怀和照顾,中学时期面临高考的压力,许多家长为了避免他们分散学习精力,家庭的经济状况从来不要求他们分担,故而许多学生不知金钱来之不易,不知当家的困难,又没有理财的过程和经验,到大学后远离家长独立生活,在不正确的消费观的误导下,不会有计划地开支,每当钱花完了,就会有种种理由,然后家长担心就会给孩子们汇款。此外还有大学生的虚荣心理,有人宁可牺牲教育、健康或一些应有的社会责任,也要在消费水平上不断升级。情绪化消费也是大学生消费中常见的,尤其体现在女生方面,许多女生通过购物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导致女生大约50%的消费来自冲动型消费。
结束语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消费观的塑造和培养不仅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而且对其一生的品德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的形成既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又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引导和带动作用,所以,引导大学生一个正确的消费观念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需要社会各界的人士,学校以及各个管理机构的共同努力。并且与家长和学生自己的努力改变也是分不开的,大学生以后的生活水平会逐渐提高,但是他们需要一个正确的方向,而且对建设富强美丽的和谐山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和长远利益。
第四篇:风险决策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风险决策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 08-09-04 09:13:00 ]
作者:刘耀中
编辑:studa0714 内容摘要:风险决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不确定情境中的决策问题广泛受到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关注。因为心理因素作用的存在,所以在研究不确定情境中的决策问题时,有不同于经济学与数学原理的规则。本文简要的介绍了国外学者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影响最大的展望理论,同时也介绍了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风险决策 心理因素 展望理论
瑞典皇家科学院2002年10月9日宣布,将本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普林斯顿大学教授Kahneman和美国的乔治•梅森大学的Smith,以表彰他们在经济心理学与实验经济学方面的贡献。颁奖词中提到Kahneman的贡献是:“把心理研究成果与经济学融合在一起,特别是在有关不确定状态下人们如何做出判断和决策方面的研究”。
“经济人” 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是一切研究的前提,每个人都会在确定的范围内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从而在有限的环境资源中努力做出最佳决策。决策者以无偏好的方式对决策后果的概率进行主观的估计,这就建立了著名的期望价值模型。期望值等于损益概率与损益值的乘积,即EV(A)>EV(B),A>B。但Kahneman等人经过研究发现: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往往并不是遵循期望价值理论而是经过一系列的启发式策略进行直观判断。
心理因素与决策判断
直觉偏差
代表性启发法表现在人们根据事物的一些突出特征对其分类时,如果发现它和某类事物的代表性很相似,就直观地把该事物归到这一类。人们根据原有的经验和认识为各类事物塑造了各自的模型,它包含了这个群体的典型特征和最大的代表性。人们经常把事物和每个模型进行对照,一旦匹配就将其归入这个模型。由代表性启发法带来的认知偏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先验概率估计过低,人们往往是通过语言的描述来判断而忽视了先验概率的影响;结合效应和小数法则。由概率论中的结合率可知,一个事物既属于A又属于B的概率不大于它属于A或者属于B的概率,也就是P(AB)<=P(A)P(B)。但在实际情况中,人们常常是偏好于结合效应从而做出与概率论相悖的结论。
小数法则使得人们易于从一个小样本中过分的推断潜在大样本的概率分布。代表性知觉让人们确信赌徒谬论的存在,即在一系列的坏运气之后必然会有好结果的出现。这是因为人们错误的认为一个随机序列必然具备局部代表性(即序列的每一部分都必须看起来像是随机的),事实上偶然事件并不具有自我修复的功能。如果一个随机过程(就像投掷一枚没有偏差的硬币)存在一定的可能性产生一定的结果,那么过去的事件并不会对将来发生的结果产生影响。一些特定的事件相对于其他事件而言更容易想到,并不是因为经常发生或者具有更高的发生概率,而只是因为更容易提取从而高估其发生的概率。而如果某件事不容易联想到,我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低估它发生的概率。
研究表明决策者更加容易被生动的信息所影响,而不是平淡的、抽象的或者枯燥的统计数据。比如我们打算购买一辆新车,同时关于车辆瑕疵的一个生动的故事足可以让我们丧失从以往专业汽车杂志统计数据中建立起来的信心。罪犯或者目击者对犯罪事实的生动描述也可以让我们忽视犯罪的统计数据和报告。因为这样生动的信息是可得的,与平淡的信息相比更容易被回忆起来,因此会使决策产生偏差。锚定效应表现在人们对于不确定数值的估计往往是基于初始值或者是起始点而做出调整,起始点都会对估计值产生决定性影响。如果将全世界人的血液都集中在一个立方体中,这个立方体的宽度将是多大?全世界人口数据提供了一个很高的锚定值,因此当人们估计立方体的宽度时并不能充分地从高锚定值上调整下来。人们很难抵御锚定效应的影响,原因在于锚定值通常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但这很可能使决策产生偏差。
展望理论
在不确定条件下,人们的偏好是由财富的增量而不是由总量决定的,所以人们对于损失的敏感程度要高于收益,这种现象被称为损失规避。人们在收益的情况下表现出风险规避,而在损失的情况下表现出寻求风险;且有过高估计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倾向,同时在面对小概率的风险收益时甘愿冒险,这也就解释了每天大多数人在做同样的买彩票选择。彩票正是利用了人们高估了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实际彩票的中奖概率大约是几千分之一,甚至更低)。而在小概率损失的情况下多数人偏好确定的损失,Kahneman认为,存在这种偏好是由于人们往往过于看重大金额的损失,而这种倾向对保险公司非常有利。
人们有时将某一决策质量的衡量建立在与其他不同决策的后果相比较的基础上,这就是后悔理论。Looms认为由于很多人都经历过后悔和欣喜的感觉,所以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决策时,他们会预期这些感觉并将其作为决策时要考虑的一个因素。相比于较大金额的风险收益,人们可能会选择确定的收益以避免未猜对时的后悔。后悔理论在解释风险规避倾向时仍然采用了经典效用函数但加进了一个新的变量—后悔。
第五篇:风险决策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内容 摘要:风险决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不确定情境中的决策 问题 广泛受到 经济 学家和心 理学 家的关注。因为心理因素作用的存在,所以在 研究 不确定情境中的决策问题时,有不同于经济学与数学原理的规则。本文简要的介绍了国外学者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 影响 最大的展望 理论,同时也介绍了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风险决策 心理因素 展望理论
瑞典皇家 科学 院2002年10月9日宣布,将本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普林斯顿大学教授kahneman和美国的乔治•梅森大学的smith,以表彰他们在经济心理学与实验经济学方面的贡献。颁奖词中提到kahneman的贡献是:“把心理研究成果与经济学融合在一起,特别是在有关不确定状态下人们如何做出判断和决策方面的研究”。
“经济人” 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是一切研究的前提,每个人都会在确定的范围内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从而在有限的环境资源中努力做出最佳决策。决策者以无偏好的方式对决策后果的概率进行主观的估计,这就建立了著名的期望价值模型。期望值等于损益概率与损益值的乘积,即ev(a)&ev(b),a&b。但kahneman等人经过研究发现: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往往并不是遵循期望价值理论而是经过一系列的启发式策略进行直观判断。
心理因素与决策判断
直觉偏差
代表性启发法表现在人们根据事物的一些突出特征对其分类时,如果发现它和某类事物的代表性很相似,就直观地把该事物归到这一类。人们根据原有的经验和认识为各类事物塑造了各自的模型,它包含了这个群体的典型特征和最大的代表性。人们经常把事物和每个模型进行对照,一旦匹配就将其归入这个模型。由代表性启发法带来的认知偏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先验概率估计过低,人们往往是通过语言的描述来判断而忽视了先验概率的影响;结合效应和小数法则。由概率论中的结合率可知,一个事物既属于a又属于b的概率不大于它属于a或者属于b的概率,也就是p(ab)<=p(a)p(b)。但在实际情况中,人们常常是偏好于结合效应从而做出与概率论相悖的结论。小数法则使得人们易于从一个小样本中过分的推断潜在大样本的概率分布。代表性知觉让人们确信赌徒谬论的存在,即在一系列的坏运气之后必然会有好结果的出现。这是因为人们错误的认为一个随机序列必然具备局部代表性(即序列的每一部分都必须看起来像是随机的),事实上偶然事件并不具有自我修复的功能。如果一个随机过程(就像投掷一枚没有偏差的硬币)存在一定的可能性产生一定的结果,那么过去的事件并不会对将来发生的结果产生影响。一些特定的事件相对于其他事件而言更容易想到,并不是因为经常发生或者具有更高的发生概率,而只是因为更容易提取从而高估其发生的概率。而如果某件事不容易联想到,我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低估它发生的概率。
研究表明决策者更加容易被生动的信息所影响,而不是平淡的、抽象的或者枯燥的统计数据。比如我们打算购买一辆新车,同时关于车辆瑕疵的一个生动的故事足可以让我们丧失从以往专业汽车杂志统计数据中建立起来的信心。罪犯或者目击者对犯罪事实的生动描述也可以让我们忽视犯罪的统计数据和报告。因为这样生动的信息是可得的,与平淡的信息相比更容易被回忆起来,因此会使决策产生偏差。锚定效应表现在人们对于不确定数值的估计往往是基于初始值或者是起始点而做出调整,起始点都会对估计值产生决定性影响。如果将全世界人的血液都集中在一个立方体中,这个立方体的宽度将是多大?全世界人口数据提供了一个很高的锚定值,因此当人们估计立方体的宽度时并不能充分地从高锚定值上调整下来。人们很难抵御锚定效应的影响,原因在于锚定值通常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但这很可能使决策产生偏差。
展望理论
在不确定条件下,人们的偏好是由财富的增量而不是由总量决定的,所以人们对于损失的敏感程度要高于收益,这种现象被称为损失规避。人们在收益的情况下表现出风险规避,而在损失的情况下表现出寻求风险;且有过高估计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倾向,同时在面对小概率的风险收益时甘愿冒险,这也就解释了每天大多数人在做同样的买彩票选择。彩票正是利用了人们高估了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实际彩票的中奖概率大约是几千分之一,甚至更低)。而在小概率损失的情况下多数人偏好确定的损失,kahneman认为,存在这种偏好是由于人们往往过于看重大金额的损失,而这种倾向对保险公司非常有利。
人们有时将某一决策质量的衡量建立在与其他不同决策的后果相比较的基础上,这就是后悔理论。looms认为由于很多人都经历过后悔和欣喜的感觉,所以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决策时,他们会预期这些感觉并将其作为决策时要考虑的一个因素。相比于较大金额的风险收益,人们可能会选择确定的收益以避免未猜对时的后悔。后悔理论在解释风险规避倾向时仍然采用了经典效用函数但加进了一个新的变量—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