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农村恩格尔系数影响因素的研究
我国农村恩格尔系数影响因素的研究
写作要求:
内容摘要: 恩格尔系数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研究农村恩格尔系数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深入了解我国农村的真实现状。本文在定性分析经济发展、物价变动、贫富差距对恩格尔系数的影响的基础上,通过把人均GDP、基尼系数与CPI和恩格尔系数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人均GDP、基尼系数与恩格尔系数负相关,CPI相对变动系数与恩格尔系数正相关,并且都对恩格尔系数有显著影响。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优化消费结构,防止食品物价过快上涨,减小城乡收入差距等政策建议。详情请见华东经济管理2013年第2期。
关键词:恩格尔系数;经济发展;物价变动;贫富差距
第二篇:文档我国南海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引言 所谓“南海问题”,指的是南海周边的国家在南海各岛礁沙滩的归属以及海域划分问题上存在的分歧与争端。南海问题的症结,是中国由于受到国际环境的限制、对外战略轻重缓急权衡以及自身力量的制约,而不能完全行使对南海诸岛的主权。自古以来南海诸岛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各国间的经济往来越为密切,彼此的经济依存度越来越高,各国间的竞争是凭借各自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实力的竞争,然而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资源,这时南海丰富的资源就很快就成为南海问题产生的导火索,再者南海的地理位置相当特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正因为如此,南海来成为了周边各国争夺的对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海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南海周边国家加紧了对南海诸岛的侵略,区域外大国又加紧对南海事务的渗透,南海问题已趋于国际化。中国历来是个追求和平的国家,面对目前复杂的南海问题,中国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成为中国从90年代以来解决南海问题的主要原则。“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从提出到现在已有二十多年,其所带来的现实成效是双方面的。一方面,中国政府在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一原则时只说了是暂且搁置南海问题,但并没有具体指出要暂且搁置到什么时候,而且也没有对共同开发做个详细的规划,同时南海问题的各争端方对“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一主张也持有怀疑态度,但必须看到,中国这一倡议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的紧张关系。例如菲律宾为了加强地区团结,于20世纪60年代放弃了对巴的声称,甚至越南也和东盟大多数国家成员国达成和解,中国到目前为止还一直在进行着共同开发的外交努力。而且从最近的发展也可以看出,世界各地都对“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一原则表示认可,说明“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一原则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比如促进边界争端的解决、保证共同使用资源的公平分配、避免因领土争端造成的潜在冲突逐步升级;另一方面,“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具有一定局限性。中国早就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中国希望能和相关国家根据国际法和现代海洋法的原则和精神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南海问题。但是很遗憾,南海周边的相关国家都只是在口头上表示赞同我国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而行动上却没有积极落实。这些年来南海周边相关国家都置中国于不顾,各国单独或者联合起来侵犯我南海丰权并大肆丌发南海资源。“搁胃争议,共同丌发”一定程度}:已经成了“中国搁置,别人开发’’。从现实状况可以看到,自“搁置争议,共同丌发”原则实行到现在已有20多年了,其带来的现实成效是:中国在南海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中所实际控制的海域还不到一半,并且南海周边国家肆无忌惮的掠夺我国海洋资源。中国在南海海域拥有1700多个岛屿,但现实状况是其他国家已经侵占了这1700多个岛屿中的许多岛屿,其中南沙群岛的状况最为严重。目前,中国在南沙群岛的50多个岛礁中只控制了9个,其中大陆占据了8个而台湾占据了1个;其他国家分割了剩下的45个,具体状况是越南占据了29个、菲律宾占lO个、马来西亚占据了3个、印度尼西亚以及文莱分别占据了2个和1个,中国所谓的海疆“九段线”实际上已经是名存实亡。不仅如此,南海周边国家还抢占了其他的一些较小的岛礁,并且这种情形将越来越恶劣,例如对黄岩岛提出主权要求菲律宾就是想借此将南海争端向北继续扩大。以越南最为突出的南海周边国家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为机会,不断的加强对我国南海诸岛的侵略并大肆掠夺我国南海资源,这些国家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中国方面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中方搁置,他国开发”。随着各国渗透步伐的加快,南海问题变的尤为复杂,并有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南海问题国际化趋势加快,使我解决南海问题的难度加大。如何用智慧的方法,有理、有利、有节地解决南海问题的困境,为中国的建设争取和平建设的国际环境,就有现实的意义。南海问题作为中国与其他南海周边国家关系中一个十分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由于其涉及国家主权、历史问题、法律问题及敏感的现状,使其成为历史学、国际法学、国际关系等学科专家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近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大量著述,从各个角度对南海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在南海争端的现状、影响及其解决前景研究方面,厦门大学的李金明教授的研究较具代表性。在{21世纪南海主权研究的新动向》一文中,作者在回顾1995年以来南海发生的数次主要事件的基础上指出,进入21世纪后南海主权争议的突出问题将是我国与周边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问题,也就是说中国南海疆域研究将出现新动向,即在继续从事历史主权研究的基础上,把着重点转向以国际法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依据,研究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海域划乔问题。在《南沙海域的石油开发及争端的处理前景》~书中李金明还对“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提出了
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关键在于应该首先在以下问题上达成共识:
(一)必须确定共同开发的适用地点,即合作区的地理界定;
(二)必须确定共同合作的内容,即渔业资源、石油天然气、海洋科 2 引言学研究、环境保护及其他各个方面:(t)必须确定共I司丌发区或合作I必的参加肯:
(四)必须确定合作的方式和途径。侯松龄在《中国与东盟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南沙问题》一文叙述了中国与东盟困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分析了东盟诸国在南沙问题上与中国的争端,指出南沙争端的发展趋势是:南沙周边有关国家联合对付中国:南沙争端大有国际化的趋势。文章最后指出解决南海问题要置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框架下,坚持“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并大力加强我海空军建设,实现以实力促和平。岳德明的《中国南海政策刍议》一文有区别于其他同类文章的特色。该文总结了中国南海政策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并且进行了若干反思,同时前瞻了中国未来的南海政策 国外学者研究南海问题的目的主要是想通过国际法以及历史来寻找自身国家拥有南海权利的证据,例如西方研究南海问题的重要基地是设立在米德尔伯里学院的South China Sea Virtual Library,各国的南海政策走向以及南海问题给亚太格局所能带来的影响是South China Sea Virtual Library所研究的重心。本文在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分析影响南海问题的外部因素入手,认为我国现有的南海政策应该是:根据中国目前的实力和建设的需要,针对美国等大国因素的介入,首先在南海问题上仍然需要韬光养晦,尽快研究制定相应的具有综合性、前瞻性的“南海大战略”;其次“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仍是我国解决南沙争端的一项正确政策;最后要妥善处理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加强政治互信和经济合作。促使南海问题最终和平顺利的解决。3 第1章哉旧南海¨题的由米 第1章我国南海问题的由来 南海诸岛对我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南海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且拥有大量的自然资源,使得南海周边国家甚至区域外大国都逐步“关注”南沙群岛及其海域,南海问题已经变得越为复杂。我国要想制定出解决南海问题的更好政策,就必须了解目前影响我国南海问题的各种因素,但在这之前有必要对南海的概括、南海问题引发的原因、南海的现状以及南海对我国的意义有个初步的了解。1.1南海问题的概述1.1.1南海概况 南海,亦可称为南中国海,指的是在中国的东南方向。南海位于东经99。10 7至东经122。10 7以及北纬23。27 7至南纬3。oo 7之间。南海的南部位于南苏门达拉与加里曼丹之间,北边及东北至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及台湾海峡,东边至菲律宾群岛,西南至越南与马来半岛,通过巴士海峡、苏禄海和马六甲海峡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南海整个海域为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半封闭海域,东西距离约为1380千米,而南北之间的距离大概为2380千米,整个南海的总面积大约为350万平方千米。在南海海域内有两个主要的商业港口以及好几个重要的海军锚地,其中主要的商业港口是香港和新加坡,而重要的海军锚地是高雄、金兰湾、榆林以及湛江,不仅如此,南海还把中沙群岛、东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西沙群岛这四个群岛包括在内。南海既地处重要的战略地位,又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蕴藏着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首先南海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重要航。一直以来石油远输业、商业航运以及主要的海军舰队都是借助南海作为联系东亚、非洲以及欧洲之间的主要航道。据资料显示,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超级油轮要从南海海域航行而过,并且每年的世界商船队(按吨位计算)也有一半以上的要驶过南海,所以说南海对于那些必须要航行经过南海海域的国家来说,其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其次南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一方面,南海渔业资源非常富足,南海是世界上重要的海产供给地,每年的海产量高达上百万吨。南海的鱼类品种也十分丰富,4 第l章我圈南海川题的由术据说南沙群岛海域所{封j有的鱼种类别高达2597种;’另一方面南海储藏着充足的石油与天然气。据有关专家推算,南海地区油气存量高达数百亿吨,主要集中在总面积约为72力.平方千米的24个沉积瓮地,而这24个沉积盆地就有10个在南沙群岛的附近海域,这10个沉积盆地的油气存量高达350亿吨,占整个南海地区油气储量的一半以上。管这足以说明南海的油气资源相当丰富,其中一半以上的南海油气资源是在中国的管辖范围之内。1.1.2南海问题产生的原因 南海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其原因加以深入分析发现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南海的战略地位很重要。有位越南学者这样说过:“实际上,主权争议自20世纪初就一直存在,不仅是为了资源,而且是因为南海的战略地位。假如群岛被外国人控制,作为外国的海军基地,那么大陆沿海就将受到进攻,因此争端是因关心国家安全而起。”@ 第二,南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蕴藏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菲律宾国内需要的石油有90%是依赖进口,那南沙群岛所拥有的丰富的石油对菲律宾来说就尤其重要。菲律宾一位高级军官1992年2月访问“卡拉延群岛”后就预言,下一代的冲突区将在这里,“如果卡拉延有什么资源,我们就应当保卫它,国民为资源而站,这是历史事实。’’固 第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生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沿海国的专属经济区以及大陆架给予了规定,规定了各沿海国可享受200海罩的专属经济区以及大陆架。南海周边相关国家纷纷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依据,单方面的强调自身的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导致各方的声称区相互重叠的状况,使原来已存在的领土争端更加激化。例如马来西亚从自身利益出发,单方面的声称其大陆架,把我国南沙群岛的东南部的其中12个岛礁归为其所谓的范围内;其他南海周边国家也以同样的方式想对南沙群岛进行侵占。1.1.3南海问题的现状 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以及文莱等国掀起了“BobCatleyandMakmurKeliat.sPratlys.TheDisPuteinthesouthChinaSea〔M〕.Great Britain:BlddlsLimlted,1997,E375、378国赵理海:《海洋泫问题研究》:M〕.北京大学„版社,1996年版,第23页。Nyuyen Hong Thao,Vietnam and Code of Conduct for the South China Sea,Ocean Development&International 1。Law,v01.32,no.2,April-June 2001,P.1„“Time to sec Kalayaan is now,”Philippine Daily Globe.24 February 1992. 5 第1章我围南海^d题的}|j柬所谓的“海洋圈地”运动,这螳国家纷纷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或全部或部分地提出了领土要求。经过“海洋圈地”运动之后,目前南海诸岛被抢占的情况大致是:越南占的岛礁最多,有29个;菲律宾是占据岛礁最早的国家,目前已经占据了8个;马来西亚占据了5个最肥的岛礁;印尼以及文莱所占据的岛礁则分别为2个与1个;我国所控制的岛礁的实际情况是大陆与台湾分别控制了8个和1个。在1956年,越南就开始对南沙群岛的某些岛礁进行抢占,在此之后,越南不断对南海诸岛进行侵占。据统计,到目前为止,越南已占据的南沙群岛中的岛礁达30个之多。越南在这些岛礁上都驻有军队并且建了各种军事设施,不仅如此,越南还在一些比较大的岛礁上建有简易的机场、灯塔、雷达、卫星电视天线以及气象站等。越南甚至在这些年决定要将地方政府机构建立在其所占领的南海岛礁上以表示它对南海诸岛的所有权。菲律宾在1946年独立,菲律宾刚独立不久就表现出对南沙群岛的兴趣。在1971年,菲律宾就有报道称南海地区存储着丰富的油气,在这报道之后的不久,菲律宾就正式向外发出声明并在外交上要求我国台湾退出在太平岛上的驻军。其实早在1968年,菲律宾就已经抢占了南沙群岛中的9个岛礁并将其哨所设立在所属南沙群岛的中业岛、南钥岛以及北子岛。菲律宾所谓的“卡拉延群岛”把南沙群岛中面积达64976平方海罩的33个岛礁纳入其范围之内,并对这些岛礁进行有效的控制。菲律宾将巴拉望盆地以及礼乐滩盆地这两个地区划分为好几个矿区并主要在这两个地区进行油气开发,不仅如此,菲律宾还和外国石油公司联合进行开发。马来西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于1979年12月21日单方面出版了其新的领海以及大陆架疆域图,企图把南海东南部中的12个岛礁划入其宣称的范围之内,而现在马来西亚已经用武力至少占领了这12个岛礁中的5个。①从目前的状况看,马来西亚已经占领了南沙群岛南部的10个岛礁,驻军人数大约有250多人并且在弹丸礁建立了指挥部。马来西亚在南通礁和曾母暗沙之间开采的90口井已大量的掠夺了我国资源。不仅如此,马来西亚对在我国境内进行捕鱼作业的我国渔民进行扣留甚至射杀。印度尼西亚虽然未曾提出领土要求,但由于印尼从纳土纳群岛基线开始的专属经济区已经跨入到我国南海断续线的范围之内,所以我国与印尼也有纠纷。“协议开发区”是印尼在纳土纳群岛海域划分,此协议使得印尼对我南沙海域侵占了约5万平方公罩。1969年10月,印尼和马来西亚签订了大陆架协定:明确侵占我国的南沙海域5万平方公里,为了能更好的侵占南海岛礁并掠夺南海资源,印。刘忠鹏:《南海及周边地区的态势!j中困对策》〔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2期 6 第l章我国南海f.1题的由来尼于1980年3月瞥方面声称要建立200海罩专属绛济ix-。’印尼联合美闷在我闺传统海疆内的纳土纳气阳共同开采石油,进一步抢夺我国的石油与天然气。印尼对在我境内进行捕鱼作业的我国渔民进行扣留甚至射杀。文莱介入南海问题是出于其经济利益的考虑。目前文莱已侵占了南海岛礁中的一个岛屿并在此岛
屿上进行石油开发。文莱单方面声称的专属经济区以及大陆架已跨入我国传统的断续疆域线之内。文莱宣称其拥有南沙群岛岛链西南端的路易莎礁的所有权并从南沙海域分割走了3000平方公里。目前文莱在南海已经开发的油田与气田分别为9个和5个,并且原油和天然气的年产量分别可达到700多万吨和90亿立方米,文莱正是由于每年开发如此多的油气而发国制富。1.2南海对我国的意义 南海重要的战略地位及其丰富自然资源对我国具有重要的经济、军事甚至政治意义。第一,政治意义 首先,从我国的领土安全利益的角度看。不管从历史还是法律上都有依据可以证明我国对南海诸岛的所有权,但由于我国对海洋保护的意识较晚,我国并没有对南海诸岛实行有效的控制,南海周边相关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乘机抢占南沙岛礁,这实质上是对我国的主权进行侵犯,我国有责任维护我国主权不受侵犯。其次,从我国的外部安全环境的角度看。若南海问题不能很好有效的处理,这不仅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与东盟各国的友好关系,并且很可能让美同印等区域外的大国有机可趁,这些区域外大国将联合东盟各国借助南海问题制约中国的发展,实现对中国的围堵。因此,中国有必要尽快有效的处理南海问题,并加强与东盟的友好关系,中国必须以东南亚地区为突破口打破美国对中国围堵的目的。第二,经济意义 . 首先,南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我国从1993年起就是石油的进口国,从现在的一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现在的油气资源相当紧缺,而南海蕴藏的丰富油气资源将填补我国油气的不足。目前,作为我国十大油气战略选区之一的南海地区将成为我国能源的衔接基地,南海地区所蕴藏的大量油气资源将强大的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此外南海还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蔡鹏鸿:《试析东哑海域争端及je解决思路仁》〔J〕,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6期 7 第1蕈我IIj南海1.uj题的Ilj米 其次,南海处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fnJ,是世界.k事要的航道。我困是石油进口大国,而我国进口的石油至少有80%要通过南海航线来运输,这样看来,南海航线是否安全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石油进口安全。再者我国的贸易伙伴也是相对集中的,而我国的大部分贸易产品出口以及原材料进口都要依赖于南海航线。因此,南海对我国的经济安全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三,军事意义 南沙群岛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一方面,南沙群岛是我国在东南部进行战略防卫的前沿阵地,同时也是我国华南地区的海上屏障;另一方面,我国是一个标准的濒海型国家,我国所面临的海域被各岛链以及各海峡所包围着,这严重阻碍了我国向海洋的发展,而南海J下是我国走向海洋的一大突破口;再者,我国的南沙、西沙以及中沙群岛深入到了东南亚地区,我国可以借助这些群岛的地理位置作为把守东南亚各国之问联系的海上通道,并控制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重要航线的交通要冲。8 第2章影响{I己闽南海^q题的抉择f闷豢 第2章影响我国南海问题的决择因素 南海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决,其最根本的原因是涉及南海问题的争端方以及利益方非常多,其中不仅有南海周边的相关国家,而且还有美同印等区域外的大国。随着时fBj 推移,南海周边国家加紧了对南海诸岛的侵略,区域外大国又加紧对南海事务的渗透,南海问题已趋于国际化。我国欲解决南海问题就必须对我国南海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2.1东盟因素2.1.1东盟对南海问题的态度 东盟都在积极发展各自的军事力量并加强彼此间的合作,目的是想达成共识一起对峙中国,比如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这些与南沙争端有关的东盟国家,这些国家积极的发展海空军力量均带有防备中国的意思。1992年7越22日,在菲律宾的推动下,东盟第25届外长会议通过《东盟关于南中国海问题的宣言》,这是东盟首次集体针对南海问题进行合作,并且东盟各国对于南海问题达成了共同的意识。国际社会对这次会议极度关注。①东盟把宣言作为处理南海问题的一大王牌。企图通过加强合作来增加在南海问题上的发言权。自东盟地区论坛成立后,除第一届
以外的历届东盟地区论坛主席.
第三篇: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因素及对策研究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研究
姓名:邢焕非
学号:1112143139
班级:经济1104
指导老师:曹俊杰
学院:商学院
学校:山东理工大学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研究 摘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产业结构开始越来越不合理,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结构已不再适应我国经济的现状,为此,我们要寻找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为我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途径产业结构
正文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因此,在积极地领会和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经济建设实践中,为促进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由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研究需要对加快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和现实作用做出具有普遍应用意义的深层理解。
一、经济发展的本质、动力与方式
经济增长是对国民经济统计的一种现实描述,是单纯的数量化的经济范畴;经济发展则包含着全部的生产变化内容,国民经济的范围有多大,经济发展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就有多大,发展是针对内容变化的,是对内容质的水平提升的表述。在学术界的讨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认识有两方面:一种是结构角度的认识,即认为经济发展反映了一系列经济结构的变化,包括生产结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再一种认识是强调指标变化,即基本的必需品的消费指标、收入分配均衡程度指标、人口健康指标、公共服务满足度等[1]。但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认为:“所谓经济发展,就其本质而言,在于对现存劳力及土地的服务以不同的方式加以利用;这一基本概念使我们得以声称:实现新的组合,是靠从原先的利用方式中把劳力及土地的服务抽调出来才得以成功的。”① 显然,这一表述不同于其他人对经济发展含义的认识。熊彼特讲经济发展的本质在于对现存劳力及土地的服务以不同的方式利用,这是他不同于他人见解的深刻之处。他讲到的内涵是对劳力和土地的利用方式的变化,没有提到资本,却是从资本的角度来认识的,即熊彼特所说的经济发展本质是指资本以不同的方式对劳力和土地加以利用。如果合乎逻辑地推断,那么不难推出,资本在以不同方式利用劳力和土地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自身。因而,通过这样的比较分析,可以明确,熊彼特对于经济发展本质的认识,有自己的卓尔不群的立场,却缺乏对更深层次的劳动范畴的理解[2]。
现代经济学研究表明:劳动是经济的实质内容,劳力是劳动主体,资本与土地是劳动客体,从本质上认识经济发展,看到资本、劳力、土地之间的不同方式的组合变化,更准确地讲,应当是从劳动整体的发展来认识。在经济发展中,资本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利用劳力和土地,表明资本的作用提高了,但资本的这种变化并不是自变的,而是由劳动主体的智力因素作用提高引起的。这就是说,资本改变劳力的前提是劳力改变资本,能够建立这一前提的不是劳力的体力因素,而
是劳力的智力因素,是具有创新能力的智力因素发挥作用的结果。由于有劳动主体智力因素作用的提升,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才能引起劳动整体的变化,才能引起作为劳动客体存在的资本的变化,使起支配作用的资本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利用劳力和土地,改变经济结构和经济指标,推进经济发展[3]。
从本质上讲,经济发展就是劳动整体的技能水平提高,亦可简称为劳动水平的提高。由劳动发展决定的经济发展在现时代的表现是资本对劳力和土地的利用方式发生具有创新意义的变化。
无论是哪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依靠外来力量提高劳动技能水平,实现经济发展,而更重要的是自身必须从劳动主体方面努力提高劳动技能水平,不能单纯地依靠劳动客体条件的优越。提高劳动技能水平是经济发展的本质,因而,从本质讲,不能促使劳动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就不能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不能保持已达到的劳动技能水平就相应会发生经济衰退。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单纯依靠自身的优越劳动客体条件与外来的高智力的劳动主体结合提高劳动技能水平,那么一旦优越的劳动客体条件丧失,或是外来的高智力的劳动主体撤离,必然会发生经济衰退或严重的经济衰退,现时代经济学研究对于经济发展本质的揭示说明存在这样的经济机理。
进一步讲,准确地认识和把握经济发展的本质,才能准确地认识和保护经济发展的动力。经济是社会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劳动整体之中,劳动客体是受动的因素,起被动的作用,劳动主体是施动的因素,起主动作用。因此,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劳动主体,而不取决于劳动客体。由于对劳动技能水平的提高起作用的只是劳动主体智力因素的功能,因而,经济发展的动力就在于劳动主体的智力因素。在社会经济现实之中,这种动力存在外化表现为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复杂劳动者,尤其是拥有高智力水平的复杂劳动者。
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不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复杂劳动者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而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简单劳动者为经济发展的动力,那么除去其他条件不说,这个国家或地区很可能压制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复杂劳动者的作用,无法实现经济发展或者是经济发展的水平很低。经济的实质内容是劳动,经济发展取决于劳动的发展,而劳动技能水平的提高取决于劳动主体的智力因素作用的提高,虽在体力劳动中也有智力因素作用,但体力劳动中的智力因素作用一般不具有创造性,不能提高劳动整体技能水平。在现时代,主要是高智力的复杂劳动者发挥作用不断地促进劳动技能水平提高,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不论是哪一个国家或地区,压制高智力的复杂劳动者,必然阻碍其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必然要依靠脑力劳动的作用,体力劳动不起决定性作用,而且,体力劳动作用的提高是随着脑力劳动作用的提高实现的,对体力劳动作用与脑力劳动作用之间的关系是不能颠倒认识的。
以往的经济学理论对推进经济发展存在两种认识上的偏差:一种是过于强调经济发展中的物的作用,即资本作用,似乎经济发展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拥有足够的资本,将经济发展置于物的主导之下;再一种是笼统解释经济发展中人的作用,即劳动者作用,没有区分劳动者作用的不同,似乎只要有了人就什么经济奇迹都能创造出来,缺乏对高智力复杂劳动者提高劳动技能水平决定性作用的准确认识。这两种经济发展理论存在的认识偏差都是与客观的事实相悖的。
事实上,哪个国家或地区在哪个时期重视保护高智力的复杂劳动者,哪个国家或地区在哪个时期就具备经济发展的最基本条件。经济发展的动力存在是客观的,任何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受这种客观性的制约。抽象地准确地认识这一
事实,是当前科学地推进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成果表现。客观地认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有助于提高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的自觉性,有利于缩小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存在的经济发展差距。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欣欣向荣,“十五”计划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十一五”规划正在顺利落实。只是,在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仍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发展方式不适应的较为严重的问题。如同经济发展不同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也不同于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亦有不同的要求。经济增长方式有粗放型与集约型的区别,有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三高一低与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的三低一高的差异[4]。而对经济发展方式来说,更需要有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只有符合经济发展本质要求的方式才是科学的方式,才是要由现在的方式向其转变的方式,向其加快转变的方式。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加快向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迅速改变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科学方式,实现正处于高增长期的中国国民经济的全面科学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依据科学发展观,构建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既是经济理论研究无可回避的挑战,也是改革实践必须加快实现的任务和目标。
二、经济发展与非必需消费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第一方面具体要求,是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转变,其转变的突出点是增加了依靠消费,即明确强调增加消费对于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问题在于,当中国走向全面小康社会,人们的生活状况已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特别是2007年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之后,增加消费不仅是要增加必需生活消费,更为重要的是增加非必需活消费。
在人类劳动不发达时期,社会难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人们的消费主要是必需的生活消费,很少有非必需的生活消费。因此,缺少非必需生活消费是劳动不发达或者说经济发展水平低的一种外在表现。但当人类劳动高度发达之后,人们必需的生活消费品在总体上是能够满足的,即人们基本的吃、穿、用、住等方面的需求在劳动的复杂程度提高之后是社会完全可以支撑的,包括在发达国家或地区和一部分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家庭轿车都已成为了必需的生活消费品。这时,必需消费自然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人们只满足于必需的生活消费,那么市场很快就会饱和了,生产的创造力会大大高于人们的生活消费需要。这就是说,在现代社会,只注重必需消费,经济就无法继续发展了,因为不可能在市场消费需求饱和的状态下进一步发展经济。如果要进一步发展经济,那就必须扩大人们的消费,以此扩大市场需求,而消费的扩大必须是由必需生活消费扩大到非必需的生活消费。所以,非必需的生活消费的扩大是现代市场需求的重要特征,非必需的生活消费是作为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消费内容存在并发挥作用的,经济越是发达,越是要促进和保证市场实现更多的非必需生活消费。
参考文献:[1]姚开建 《经济学说史》[z] 北京中关村大街31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年4月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
[3][美]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中译本1999年
第四篇:道路交通安全影响因素研究
道路交通安全影响因素研究
Factors influencing on road traffic safety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机动车辆的数量与日俱增,然而交通事故也随之而来,这么多的交通事故不仅给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同时更给不少家庭带来难以弥补的灾难。本文主要介绍了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因素,以及解决我国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对策。关键词:交通事故;道路交通安全;因素;对策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in recent years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a motor vehicle traffic accident, but also pose, so much traffic accident is not only to bring huge economic loss for many families more at the same time bring irreparable disaster.This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road traffic safety, and solve the our country road traffic safety countermeasures.Keywords: traffic accident;Road traffic safety;Factors;countermeasures
一.道路交通安全
交通安全是指在交通活动过程中,能将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控制在可接受水平的状态。交通安全意味着人或物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是可以接受的;若这种可能性超过了可接受的水平,即为不安全。道路交通系统作为动态的开放系统,其安全既受系统内部因素的制约,又受系统外部环境的干扰,并与人、车辆及道路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影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1.人的因素
交通是人类生存的四大根本需求之一,人是道路交通安全的主体,包括所有使用道路者,如机动车驾驶员、乘车人、骑自行车人、行人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活动的频繁,人与车、车与车之间的交通冲突机会增加,同时,人们的传统交通观念、出行习惯的沉积虽有所改变,但在短期内难以有较大的转变,人们群体文化素质不高及其提高速度与快速发展的交通事业之间不协调,交通意识转变速度与道路交通的发展、机动化水平的提高以及交通管理的要求不协调,与交通管理的新技术、新手段不协调,这些也成为困扰交通安全的主要因素。最为突出的就是机动车驾驶员引发的事故,直接影响到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
2.车辆因素
车辆是现代道路交通中的主要元素,影响汽车安全行驶的主要因素是转向、制动、行驶和电气四个部分。我国机动车种类多,动力性能差别大,安全性能低,管理难度大。在我国机动车拥有量增长迅速,机动车拥有量增加速度已大大超过了道路的增长速度,使得本来不宽裕的路面更是雪上加霜,使交通事故绝对数和交通事故伤亡人数急剧上升,加之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步伐比较快,而车辆性能更新速度还未能跟上高速公路的建设步伐,车辆高速行驶可靠性差、安全性差,导致我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处于快速增长的趋势,影响到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
3.道路因素
道路是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道路建设逐步加大,公路里程增加,高等级公路增加幅度明显,交通客货用量增加,道路结构和交通条件日益改善,为道路交通安全改善打下了基础。但是,在我国尤其是城市道路交通构成不合理,交通流中车型复杂,人车混行、机非混行问题严重;部分地方公共交通不发达,服务水平低,安全性差;自行车交通比率大,骑车者水平不一,个性不同,非机动车与机动车和行人争道抢行;无效交通如空驶出租车较多、私人车辆增加,这些无疑恶化着我国城市的交通安全状况。许多城市道路结构不合理,直线路段过长,道路景观过于单调,容易使驾驶员产生疲劳,注意
力分散,致使反应迟缓而肇事。另外,路面状况对交通安全影响也较大。道路等级搭配不科学,路网密度不足,交通流不均衡,个别道路交通负荷度过大,交通安全性差;道路建设方面缺乏有效的交通影响分析,缺乏足量配套的措施、交通管理措施、停车设施等,容易形成交通安全隐患。我国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低于交通需求的发展速度,有的道路的设计要求与实际运行状况不协调;各地区道路线形、道路结构、道路设施不一,客观上给过境车辆的驾驶员适应交通环境带来难度;道路标志标线设置不科学、数量不足、设置不连续;道路周边的环境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没有与交通安全混为一体,设计标准和实际不协调,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到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
4.管理因素
管理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学健全和统一高效的道路安全管理体制是减少事故,防患于未然的必要条件。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管理目前涉及多个部门,各部门的侧重点不同。其中,公安部门担负道路安全立法、维护交通秩序、处理交通事故及安全宣传教育等职责;交通部门担负道路发展规划、科研设计、建设养护、路政及制定相应标准法规等职责,负责标志、标线等安全设施的设置和监督管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宏观安全监管工作;城建管理部门则参与城区道路发展规划、科研设计、建设养护、城市公共交通及定制相应标准法规等工作。
5.环境因素
道路交通是我国交通运输体系中主要运输方式之一,现代交通运输所追求的快速、高效、安全、准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气象因素制约。交通运输属于对气象具高度敏感的行业。伴随道路运输的繁忙而来的就是道路交通事故的增加,其中很大一部分的交通事故与恶劣天气有关。不利的气象条件引起的道路交通事故数量居高不下,对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6.交通法规因素
道路交通管理法规是秩序化交通,遏制道路交通事故的前提。道路交通规则的意义就在于秩序化交通,减少因无序交通而产生的交通堵塞、交通碰撞及因碰撞现象给人的生命和财产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维护广大交通参与者的共同利益,让每一个交通者都能平安、顺利地实现交通目的。然而目前,由于我国刚颁布实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还没有被广大老百姓完全的了解,有的地方老百姓甚至都不知道《道路交通安全法》,在这样的情况下,致使各种交通隐患得以上路,从而造成交通事故的发生,而路上尽管有一定的秩序规范,但它不仅缺少对隐患的制约能力,而且对路面秩序控制能力也明显不足。
三.解决我国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对策
1.加强交通安全教育
交通安全管理是一个社会问题,必须通过深入、持久的舆论宣传,增加全社会的交通安全意识,才能使预防事故的工作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目前我国驾驶员素质不高,法纪观念不强,有规不依,有章不循。因此,只有通过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才能提高驾驶员的交通意识和职业道德。同时,要加强对儿童和青少年的交通安全教育,将交通安全作为生活常识列入中小学校的教学计划这中,所以说,深入持久地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是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关键。据国外经验可知,不少国家都把交通安全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计划,从而使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有了重大的进展,交通事故得到遏制。
2.交通安全管理需综合治理
交通安全是交通管理工作的综合反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是人、车、路、环境四者之间的关系,又是社会问题,必须综合治理。我国的实践证明,只有全社会通力合作,使全社会共同承担维护交通秩序、履行交通安全的责任和义务,这样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工作才能落到实处,当前各地实行各种形式的交通安全责任制是保障交通安全的一项很有效的措施,应当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3.依靠科技进步
现代交通管理必须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来管理,要从我国的国情和混合交通的特点出发,大力开发应用交通事故的预防、交通事故控制技术,事故快速勘察和紧急救援系统,通讯网和信息网的建设,以及驾驶员心理和生理素质的研究等课题。
4.严格执法
交通安全涉及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必须用科学的、统一的交通管理法规来指导和规范人们的交通行为,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样才能维护交通法规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目前,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交通违章不被认为是违法行为,方方面面干扰较多,以致于交通管理法规难以贯彻。
5.提高汽车安全性能
道路交通事故大多数是汽车事故,汽车安全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尽可能的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和事故一旦发生能否保护驾驶员和乘客的人身安全。因此,提高汽车安全性能是预防交通事故的关键。
6.改善道路条件
我国现有108余万km道路中,其中80%的技术等级在四级以下,路况差,普遍缺乏安全设施,多数地方连必要的交通标志都没有。因此,改善道路条件,完善交通安全设施,是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必备条件。
参考文献:
1、孟宏伟.道路交通管理,群众出版社,2000.2、韦怀乾.陶清廉.道路交通管理调研论文集,1999.3、郑高峰.对道路交通事故预防社会化的探讨.公安部交管局信息网,2003年10月21日
4.过秀成.道路交通安全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5.王俊人.道路交通安全综合评价方法及对策研究[D].中北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3月
第五篇:我国水资源现状与影响因素
我国水资源现状及影响因素
水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淡水,包括冰川、河流、湖泊以及地下水等。水是生命之源,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水。离开水,生活、工农业生产都无法正常进行。同时,水也是维持生态平衡的主要物质基础之一。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与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水资源危机日益加剧,与此同时,水资源的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水资源短缺与污染之间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已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威胁。按照自然界的动态平衡规律,水资源是可以循环使用的,但由于人类数千年来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打破了这个循环体系,致使自然界无法靠自身的调节能力来满足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长久长来,人类将水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免费产品,肆无忌惮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导致全球性缺水,如果不再合理开发利用现有的水资源,那么将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健康、世界粮食安全及自然生态系统等一系列问题,人类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地球十大生态
【1】灾难中水资源危机首当其冲,科学家预言,21 世纪水将成为人类最为匮乏的资源。只有对我国水资源有全面的认识,了解我国的水资源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才能做到有据可依,统筹规划和合理设计。这对于一个给水排水工程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有重要意义。我国水资源状况及影响因素如下:
一、水资源总量大,人均少。
3根据最近水利部水资源评价的结果,我国的多年平均降水总量约为6万亿m(648mm),其中54%即3.2万亿立方米左右通过土壤蒸发和植物散布又回到大气中,余下的约有2.8万亿立方米绝大部分形成了地面径流和极少数渗入地下。这就是我国拥有的淡水资源总量,这一总量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六位。仅仅从总量上看,我国水资源总量大,但只占世界淡水量的7%,淡水资源少,可开发与利用的的总量也少。加之我3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大,从人均的角度看,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200m,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1/4。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3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m,我国669个城市中有逾400个城市供水不足,约200个城市严重缺水;在32个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约有30个长期受缺水困扰。在46个重点城市中,45.6%水质较差,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有9个严重
【3】缺水。北京、天津、青岛、大连等城市缺水最为严重。再从亩均来看,我国耕地亩均占3有水量为1700~1800m,是世界亩均的71%~75%。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增至16亿时,人均水资3[2]源量将降到1750m。我国未来水资源的形势是严峻的。因此我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为此,中国已被联合国列入世界13个个贫水国之一。
二、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
时间上,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我国年际和年内分配不匀。例如2011年,全国平均年
3降水量582.3mm,折合降水总量为55132.9亿m,比常年值偏少9.4%,比2010年减少16.3%,是1956年以来年降水量最少的一年。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江苏和陕西偏多40%~60%;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3个省
[4](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北京、河北和贵州偏少40%~50%。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存在明显的连续丰水年和连续枯水年,但是这一规律并不固定。由此可见,我国水资源年际分布不均匀,这给水资源的预测和估计带来困难,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不利影响。年内分布则是夏秋季水多, 冬春季水少,大部分地区年内连续4个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 短期径流过于集中,既不能及时截留利用。例如,今年7月份成都市短时间大面积强降雨后,岷江水浊度上升至1万多NTU,造成的岷江自来水厂短暂停水,给居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短期径流过于集中还易于造成洪水灾害的发生,今年我国就有多个城市足不出户可“看海”,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同时,年内降水分布不均匀造成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到了秋冬季节,许多河流断流,一些地区饮用水都成问题更别说工农业生产了。常有山村的孩子到离家很远的地方给老人背水喝等类似的新闻见诸报端,而我们也常常被感动着。可是,如果政府、社会给这些地区更多的关注和投入,少一些这样的感动,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是不是会更加和谐、幸福呢?
空间上,存在着“南多、北少;东南多,西北少”的格局,且相差非常悬殊。全国全年平均径流深284mm,其中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珠江流域、浙闽台诸河和西南诸河等南方四片,都在500mm以上。北方六片中,淮河流域最大为225mm,约为全国平均的80%,黄河、海滦河、辽河、黑龙江和四片均在150mm以下,仅约为全国的11%。除了水资源本身地区分布不均匀外,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与人口和耕地分布很不相应。南方四片面积占全国面积的36%,人口占全国的54.4%,但是水资源总量却占81%,而土地平坦耕地多的北方只占全国的18.7%,这一地区分布的不均匀性更突显了北方和西北地区的水资源的紧缺。而北方地势平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基地和工业基地,北方的严重缺水给工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降水时空分布不均造成区域水资源分布不均,进而造成大部分地区受旱灾、水灾影响的土地面积呈增加趋势。旱灾受灾面积远大于水灾的受灾面积。其中北方和西南地区是旱灾受灾显著增加区域。部分区域由于是重要的产粮地区,如黑龙江,而这些区域却日益受旱灾
[5]影响,因而会影响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一处抗洪,一处抗旱”和“一时抗洪,一时抗旱”在中国不断上演,令中国百姓疲于奔命,生活和生产受到严重威胁。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效率低、污染浪费严重。
地表水水资源污染现状为:
1、河流水质:全国全年Ⅰ类水河长占评价河长的4.6%,Ⅱ类水河长占35.6%,Ⅲ类水河长占24.0%,Ⅳ类水河长占12.9%,Ⅴ类水河长占5.7%,劣Ⅴ类水河长占17.2%。从东、中、西部地区分布看,我国西部地区河流水质好于中部,中部地区好于东部,东部地区水质相对较差。
2、湖泊水质:全国103个主要湖泊的2.7万km2水面,全年水质为Ⅰ类的水面占评价水面面积的0.5%、Ⅱ类占32.9%、Ⅲ类占25.4%、Ⅳ类占12.0%、Ⅴ类占4.5%、劣Ⅴ类占24.7 %。其中河北的白洋淀,江苏的滆湖、洮湖,安徽的天井湖、巢湖,江西的西湖,湖北的南湖、南太子湖、墨水湖,云南的滇池、杞麓湖、异龙湖富营养化程度较重。
3、水库水质:全国471座主要水库中全年水质为Ⅰ类的水库21座,占评价水库总数的4.5%;Ⅱ类水库203座,占43.1%;Ⅲ类水库158座,占33.5%;Ⅳ类水库52座,占11.0%;Ⅴ类水库16座,占3.4%;劣Ⅴ类水库21座,占4.5%。
以上是水利部2011年对我国水资源的评价,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水资源污染情况不容乐观。特别是湖泊和水库水资源污染极其严重,同时发达且需水量高的东部地区污染比欠发达的西部的地区水污染严重,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特别是大城市周边的水质不理想,城市供水存在安全隐患。究其原因,在工业上,我国长期以来以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废水乱排乱放,而忽视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我国废水处理率一直很低,我国每年约有l/3的工业废水和9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江河湖泊等受纳水体[6],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滞后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在农业上,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农民一味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其中不少是高毒农药,这些农药在进行虫害防治时,除被生物吸收、挥发分解一部分外,大部分残留在土壤和水分中,然后经农田排水和地表径流排入自然水体,造成地下水污染,使湖泊、池塘、河流和浅海水域生态系统营养化,施用的氮肥有一半以N2O形式挥发到空气中,造成温室效应,形成“从地下到空中”的立体污染。在政策上,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注重经济增长速度、主要产品产量、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等指标,没有把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纳入经济核算体系。这种只重产出不讲投入的低效发展模式使得水资源污染等环境问题不断恶化。除此之外,人民的素质也是原因之一,总体上,我国公民环境管理薄弱,环保意识淡薄。居民也常常随意倾倒生活垃圾,致使城市雨水口成为污水的排水承受口,进而成为新的污染源。在缺水、污染严重的同时,普遍存在水资源浪费、3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等不合理的现象。目前,全国农业灌溉年用水量约3800亿m,占全国总用水量近70%。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40、50年代就开始采用节水灌溉,现在,很多国家实现了输水渠道防渗化、管道化,大田喷灌、滴灌化,灌溉科学化、自动化,灌溉水的利用系数达到0.7~0.8,而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大多只有0.3~0.4。其次,工业用水浪费也十分严重, 目前我国
3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约80m,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我国水的重复利用率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75%~85%。中国城市生活用水浪费也十分严重, 据统计, 全国多数城市自来水管网仅跑、冒、滴、漏损失率为15%~20%。对比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用水水平,我国的用水效率还很低。
水资源问题将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问题,水资源危机将会给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威胁。中国水资源总量虽然丰富,但地区分布不均,年内分配集中,北方部分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已经超过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水资源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全国范围内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21世纪中国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和强有力的措施,必须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工业,提高用水效率,加强水污染防治,大力开发非常规水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实行水资源的统一科学管理,合理配置水资源,引入市场机制,改革水价形成机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缓解供需矛盾,促进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加强科技创新,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维护我国的水资源安全, 以缓解我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武文慧.浅析我国水资源现状[J].资源调查与评价,2005,22 [2] 引自中国水资源公报.[3] 孙贵军.我国水资源现状及水土保持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3 [4]2011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5]张强,孙鹏,陈喜3,陈晓宏,1956~2000年中国地表水资源状况:变化特征、成因及影响[J].地理科学,2 011,12